网络营销的文献综述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营销的文献综述

网络营销的文献综述 篇1

国外网络营销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网络营销在国外被译为E一marketing或者Internetmarketing。菲利普科特勒(PhihpKotler)教授在《营销管理》(2001年)的第23章中,专门讨论了网上营销,他认为网络营销活动是21世纪重要的营销方式。英国德比大学的DaveChaffey(2004年)在其著作中指出:网络营销或者以因特网为基础的营销可以定义为运用因特网和相关的数字技术来实现营销目标和支持现代营销观念。朱迪•施特劳斯(Ju勿strauss)在《网络营销》(2004年)中提到:“网络营销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达到以下目标:第一,通过更为有效的市场细分、目标定位、差异化、渠道策略等方式,转换营销战略,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第二,对网络营销理念、分销策略、促销策略、产品价格、服务及创意等进行更为有效的规划和实施;第三,创造满足个人和组织客户需求的交易”。

斯莱沃斯在《数字化企业》(2001年)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化企业的概念,其论述的着眼点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的经济含义,即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战略差别化,创造企业的独特性,从而达到争取客户,实现盈利的目的。作者认为数字化企业是指那些由于使用数字技术,使企业本身的战略选择发生变化,并使这种选择范围极大拓宽的企业。按照这一定义,只有一个很大的网站,一批触网的员工或者管理企业的软件设施是不够的。数字化企业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公司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和捕捉利润的新方法,并最终实现战略差别化的真正目标。随着Internet的普及,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更具个性化,更讲究以消费者为中心,于是在1990年,劳腾伯恩(Lautenbom,1990)在4PS的基础上提出了4CS的网络营销组合策略新理念。

关于网络渠道的定义:雷波特和斯欧卡拉(RayPort&Sviokla,1995)认为网络渠道主要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承载信息流的作用。他们首先提出电子虚拟市场中电子渠道的概念,他们认为电子渠道可以便捷、低成本地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麦克唐纳德和威尔森(McDonald&wi1lsen,2002)着眼于方导向和买方控制,构建了新型的网络渠道结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他们把网络渠道看作是为买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网络消费者可以完成选购商品、在线支付和选择配送方式等功能。

B 2 B网络营销的定义:拜瑞•斯瓦斯丁(Barry Silverstein)在《B2B营销》一书中尽管没有给出B2B网络营销的明确定义,但对B2B营销的原则、计划战略、策略进行了论述,指出所有B2B营销需要的核心内容,即提示产生、事件营销、回复、订单产生、顾客,不但正在利用而且能通过网络营销得以强化,网络营销将被普遍接受并上升到B2B营销的主导地位。

B 2 C网络营销的定义:B2C(Business to Consumer)电子商务是企业通过网络向个人消费者直接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式。B2C电子商务涉及到两个参与者,一个是企业,一个是个人消费者,他们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B2C电子商务是普通消费者广泛接触的一类电子商务模式,同时电子商务应用也是最普遍、发展最快的领域。B2C电子商务最典型的应用就是网络购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提供的数据,在美国,有75%的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美国网民的普遍行为。而在我们中国,这个比例要小得多,我国使用网络购物的网民比例只有25.5%。但是,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完善,可以肯定,今后使用网络购物的中国网民数量会快速增长。

在国内,对网络营销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冯英健博士(2000年),他是新竞争力网站总裁、电子商务博士和网络营销专家。他认为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网上经营环境的营造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以营销为主要目的的网站,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一些具体策略对网站进行推广,从而建立并扩大与其他网站之间、以及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从Davechaffey和冯英健博士的观点中我们发现,网站是开展网络营销的根据地,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是以网站为基础的。此外,国内学者姜旭平、孟丽莎、刘向晖、卓骏、李纲、蹼小金等纷纷给网络营销下了不同的定义。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一些细微的区别决定了我国多数企业网上活动仍处于网络营销阶段,且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国外的网络营销理论成果与经验总结对我国企业网络营销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企业的网络营销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我国的企业必须拥有适合自己的网络营销发展策略,并注意其细节的实施,才有可能成功地步入网络经济的大门,进而取得后续发展。

我国对网络营销渠道的研究仅仅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很多的争议,其进程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仍有一大批营销界的学者和企业家致力于对网络营销渠道的研究和传播。瞿彭志(2001)认为,网络营销渠道就是借助互联网将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要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方便消费者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在消费者选择产品后要能完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手续,当然交钱和交货不一定在同时进行。清华大学卓骏教授(2005)在《网络营销>>一书中认为:传统的营销渠道的层次设计、相互匹配及全面管理是一件很繁杂的工作,网络营销渠道将销售渠道变成网络这一单一的层次,其作用、结构和费用都有很大的变革和进步。

虽然我国的许多学者、教授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营销渠道理论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网络营销渠道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的理论内容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网络营销的文献综述 篇2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新鲜果蔬、牛奶等生鲜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为了使这些天然农产品在保持其原有营养、色泽的同时新鲜地送往顾客手中, 需要对其进行低温仓储加工配送, 其中温度的控制尤为重要。而“高保鲜、多品种、小批量”正是冷链物流的重要特征。应市场的需要, 冷链物流发展迅速, 它在保证食品物流安全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冷链设备可以保证生鲜食品在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处于设定的低温环境下。

冷链物流的前景虽然很好, 在食品物流安全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 其发展仍不尽如人意。我国的食品冷链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 至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正因为如此, 我国的冷链物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相较于一般物流, 冷链物流对外部设备与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配送中心的选址与车辆路径的优化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浪费, 这对于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有着积极意义。

2 冷链设备的完善

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 在这种状况下, 发展冷链物流十分迫切。尹钰[1]认为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在基础设施投入中给予一定的支持; 企业应加强对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 并对冷链物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尚海涛等人[2]提出冷链物流应遵循“3T原则”。该原则指出了冷链货物保持新鲜所允许的时间和产品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应该重点提升冷链物流中的冷链设备, 来确保易腐蚀产品的全程冷链配送。同样针对于冷链设备, 葛如海等人[3]介绍了国内冷藏车的技术现状, 并分析了我国冷链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 提出了建立加工配送中心、成立物流联盟和推广低温保鲜技术等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张松[4]与杜冉冉[5]分析了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国家应该对冷链设备进行资金的投入, 制定相关的物流标准, 减少运输环节。

Anna Nagurney、Min Yu[6]开发了基于供应链网络的易腐蚀供应模式, 该模型通过引进电弧乘法的食品变质, 考虑了销售易腐蚀产品的报废成本, 最后通过算例与算法进行求解。Aiying Ronga et al[7]提供了一种方法来模拟食品质量退化, 然后建立了一个集成生产的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 通过对他的研究可以将它应用于设计易腐蚀产品的分配系统中。

Myo Min Aung、Yoon Seok Chang[8]主要针对冷链货物的设备要求, 对于冷链外部环境的进行了研究。提出模拟了温度对于易腐产品的影响, 结果比传统方法更加准确。此外, 他还进行了实验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 测试, 发现要优于传统视觉评估方法。

Meffert[9]主张直接运用力学分析模型对可造成货物温度分布的所有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1976年, 他开发了一个稳定状态的简单模型, 他进一步开发描述冷藏集装箱内的货物温度范围通过冷空气降低温度。1998年, 他建议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冷藏集装箱、冷藏车、冷库和零售冷。Moureh and Derens[10]用CFD建立了配送期间托盘上的冷冻食品温度上升的模型, 给冷链中温度控制给予了一定的数据支持。Amos and Bollen[11]开发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评估在空运中托盘包装对芦笋质量的影响, 对冷链产品包装给出了一定的建议。Jolly et al.[12]建立子模型来代替其关键部件: 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热力膨胀阀, 以此开发了一个模型来模拟集装箱冷藏系统稳定状态的性能。

3 冷链配送网络优化

配送网络的合理布局, 就是以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及物流配送系统完整化为目标, 利用系统学的相关理论, 系统工程的有效方法, 综合考虑物资供需能够满足的情况、自然环境、运输的条件等因素, 对物流节点位置的设置、规模大小、供货的范围等进行研究与设计, 做出适宜的布局。孙小淇[13]从设施选址和车辆路径优化两个方面对物流配送网络规划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他建立了数学模型对物流配送网络布局问题进行了优化分析, 并利用两层嵌套式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

3. 1 配送中心选址方面

国内对选址问题的研究是从基于评价的选址研究和基于优化模型的选址研究这两个方面展开的。其中基于评价的选址问题的研究一般是应用AHP或者DEA这样的评价方法对物流的选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吴文娟、岳朝龙[14]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构建了评价模型, 通过分析相关的因素对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选取进行了科学的评价。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通过定量分析法, 以数量形式表达并处理了人们的主观判断, 提高了决策的可行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但是在复杂的决策环境中, 该方法并不适用。

配送中心处于冷链的中间环节, 它在冷链物流的供应链上处于核心地位, 同时配送中心的选址是否合理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叶向奎[15]通过实际案例建立了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模型, 确定了三个备选方案, 最后用离散选址模型对三个方案进行分析, 最后得到综合费用最低的最优方案。刘桓[16]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推导出了易腐蚀产品腐败率与时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建立损失函数和冷链物流节点选址模型, 通过一个实例证明了遗传算法对选址模型求解的可行性。Zhi - Hai Zhang et al.[17]研究了集成化供应链网络设计的配送中心选址问题, 通过拉格朗日松弛启发式算法求解, 发现该算法性能稳定, 在大规模计算问题中优于CPLEX。

3. 2 车辆路径优化方面

在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上, 国内外的学者主要研究了VRP问题的求解方法。吕俊杰、孙双双[18]构建了基于冷藏车能耗成本分析的冷链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 并应用蚁群算法和MATLAB工具对算例进行了分析并求解, 对冷链物流配送商实现科学、快捷的车辆调度和路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杨玮、李国栋、张倩[19]构造了求解冷链物流优化问题的粒子群算法, 通过实例进行计算, 表明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有效求得最优解。陈健[20]在系统分析了配送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后, 建立了成本函数, 并加入了时间窗这个约束, 分析了由于违反时间窗的限制所造成的惩罚成本, 进一步优化了冷链物流配送模型, 通过改良的蚁群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李明泽[21]建立了加入客户满意度、交通拥堵系数、卸货时间等因素的城市农产品配送模型, 将模型与遗传算法结合, 并改进了算法中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等缺陷。

Thai Tieu Minh et al.[22]为解决VRP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建立了一个多目标优化模型, 考虑了时间窗, 最后用启发式算法求解。Taebok Kim et al.[23]研究了一个返回时间随机情况下的易腐蚀产品的两阶段闭环供应链模型, 并分析了风险情况与腐败率。

4 结 论

发展冷链物流, 首先要改善物流设备, 本文先研究了温度对易腐蚀产品的影响, 叙述了设备改进的相关内容。之后本文分析了冷链物流网络优化, 其中主要包括物流中心选址与车辆路径优化, 多数学者以配送网络的总费用最小为目标, 建立相关的最优化模型, 最后用实例跟算法进行验证求解, 其中主要用到了遗传算法、启发式算法、蚁群算法等。

冷链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将会在我国继续得到不可小觑的重视, 而且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变得越来越成熟, 越来越完善。通过针对我国现在冷链物流的现状, 并对症下药, 能够将它不断改进, 来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对于冷链物流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 希望本文能对以后学者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入现代物流理论, 无论是企业和政府, 还是学术界都逐渐意识到现代物流对于环境资源的节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现阶段, 我国对传统物流理论的研究已较为完善, 但冷链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 我国相关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建立一个完善的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 减少资金的投入, 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 提升食品的新鲜度, 使人们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 获得最优良的产品。本文针对冷链网络优化设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希望能对相关研究者有一定的帮助与启示。

网络营销的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文献综述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新手段和新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积极运用网络手段有效的开展教育、服务以及管理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近些年以来,专家学者们针对网络思想教育的内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在学术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概念最早是张建松于1999年6月在《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政治教育就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近些年,理论界对此概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观点:

1.1 从网络技术特征方面对网络思想教育进行界定。第一,2002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一书中提出: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团体等为了使受众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以及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时间,就会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组织影响力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等。

第二,杨立英于2003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中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运用思想宣传理论和传播学原理开展的一种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第三,2006年,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宋元林和陈春萍提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它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传播学、教育学和现代新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网络受众的思想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1.2 从人的本质角度对网络思想教育进行界定。第一,在《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中,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教育的概念做了如下定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

指抓住网络的本质,并利用网络对网民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信息素养等进行有目的、有组织以及有计划的影响,从而让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第二,2008年,李高海在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方式,是指抓住网络的本质在网络空间内,为了提高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网络文明素质,围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开展的一系列网络虚拟实践活动。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1 宋元林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一书中指出:我们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而前提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标上具有统一性,最后,我们理论的现实依据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优势互补。

2.2 韦吉锋2005年发表在《理论月刊》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一文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①表现形式不一样。

②载体本质、依据和教育要求不一样。

③主客体地位不一样。

④主客体特性不同。

⑤环体不同。

⑥介体不同。

此外,他还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上都是一样的,并且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3 2009年4月,徐建军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上发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提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即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支配地位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处于从属地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次要作用,因此,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绝对不能够削弱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应当必须对其进行加强。

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3.1 2003年,姚德利在《中国高教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的文章,其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①形式特征:新颖性、质感性、虚实性。

②内容特征:丰富性、针对性、参与性和隐育性。

③方法特征:综合性、互动性、多样性、广泛性。

④价值特征:共享性、时效性、人文性。

3.2 曾长秋,薄明华2006年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从问题意识走向理论建构》一文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特点:

①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真正民主化。

②教育客体的真正自主性。

③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存在,教育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

3.3 刘新庚在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的现代特点有:

①共享性。②互动性。③虚拟性。④时效性。

⑤多样性。⑥参与性。⑦综合性。⑧全球性。

3.4 华中师范大学的余岚2007年在其硕士论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到,当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特征:

①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②教育过程的互动性、个性化。

③教育方式的娱乐化。④教育范围的社会化。

⑤教育影响的多重化。⑥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3.5 宋元林、陈春萍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其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以下特征:

①背景的复杂性。②工作的艰巨性。

③创新的技术性。④视角的国际性。

3.6 徐建军在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①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②教育过程的交互性。

③教育环境的开放性。④教育信息的数字化。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4.1 谢海光在200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中,关于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性分别从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以及心理学和交往学等几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4.2 宋元林、陈春萍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认为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有:

①网络强势文化的“新霸权主义”的渗透导致理想信念的偏差。

②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③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影响了大学生的传统价值取向。

④网络的互动性和直接性衍生无政府主义倾向。

⑤网络的虚拟性和多边性导致传统思想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⑥网络的共享性影响着人们的传统伦理观念。

4.3 苏振芳在200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认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有:

①网络的异质性导致价值观的倾斜。

②网络的虚拟性导致道德人格的缺失。

③网络的兼容性导致上网成瘾。

④网络的无序性导致网络侵犯。

4.4 2007年,檀江林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表现为教育的主体、课题以及环境、方式和功能等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4.5 苏振芳在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一书中提出:

①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不同思想文化力量的政治较量日趋白炽化。

②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削弱了党和政府对舆论导向的控制力。

③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带来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竞争和冲突。

4.6 张再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表现在:

①青年学生建构出具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体系产生有效性危机。

②教育者不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对教育对象的主导作用大为减弱。

5 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5.1 2007年,檀江林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提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资源和方式方法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和丰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5.2 李高海在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开阔了大学生的事业以及扩展了教育的内容,同时还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5.3 宋元林、陈春萍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文化不仅对其内容进行了丰富,同时还对其模式进行创新并且对其对象的主体行为进行了强化。

5.4 苏振芳在200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认为:

①网络开放性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系统以积极地影响,产生着许多与时代相宜的价值观念。

②网络的交互性、个性化有利于人们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③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增强影响力。

④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之一,为人们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

⑤网络作为一种沟通途径,有利于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的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5 张再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网络话语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表现在:

①网络话语的出现说明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沟通符号的变化和发展。

②网络话语的出现本质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构。

③网络话语的传播环境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型。

5.6 徐建军在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到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第一,由于网络传输具有快捷性以及交往具有隐匿性,从而有利于对受教者的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因此,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第二,网络上具有的丰富的共享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第三,由于网络主体具有平等性且交往具有隐匿性,因此,受教者更容易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第四,网络传输具有的超时空性由于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从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6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6.1 谢海光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中认为可以通过积极弘扬主旋律、依法治网从而有效控制网权、创建主体网站以巩固主流阵地以及组成网络新闻宣传国家队等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借鉴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全面创新和通过加强管理以保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安全。

6.2 苏振芳在200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他提出了研究网络文化以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适应网络社会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以及采取切实措施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创新思路。

6.3 刘新庚在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模式包括:

①网上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模式。

②网上日常思政教育渗透模式。

③网上思想素质规范养成模式。

④网上思想修养自我教育模式。

⑤网上思想情感感染熏陶模式。

6.4 宋元林、陈春萍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指出:

①利用网络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交往。

②完善多媒体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③利用网络调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④大力培育校园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⑤重视BBS中的舆论引导与监管,努力维护正确的舆论导向。

⑥精心设计虚拟社区,开辟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

6.5 曾长秋,薄明华2006年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从问题意识走向理论建构》一文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思想教育与管理服务统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统一以及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统一。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包括积极灌输法、陶冶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多种激烈法、虚实结合法以及心理咨询法等。

6.6 苏振芳在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一书中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

①要熟悉、掌握、运用计算机网络,不断提高青年政治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

②制定相应政策,强力推进青年政治社会化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社会化,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6.7 2009年,田秋菊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一书中发表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思考》一文,在此文章中,她认为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网络思想教育:

①培养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

②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网站建设的投入。

③网站的设计要具有时代气息且内容丰富。

④优化网络环境,促进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⑤全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6.8 张再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应对策略有:

①进入网络生活:教育主体要与教育客体共境。

②掌握网络话语:教育主体要与教育客体有效的沟通。

③转变教育观念:教育主体要与教育客体平等对话。

④加强理论研究:教育主体要伴教育客体同行。

6.9 徐建军在201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为了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可以通过转变传统教育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平台来实现。

经过数十年发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网络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随着网络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不断加深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虽然近几年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普遍存在重复化、简单化以及空洞化和形式化的现象,从而大大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影响了,最终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背离了网络发展的大趋势,这些不仅要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还应当积极地拿出措施来应对。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韦吉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宋元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7]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8]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李高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10]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徐建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13]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J].理论月刊,2005(1).

[14]韦吉锋.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

[15]姚德利.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16]田秋菊.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17]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网络教育平台文献综述 篇4

《基于Web的学生作业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摘要:网络教育平台在现代教育中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百花争鸣的现在,到底其发展现状如何?主要应用的技术是什么?现在的主流技术中ASP.NET&C#链接SQL Server有着十分突出的优势。而基于这个环境中开发出来的系统学生作业管理系统,因为其机构分层明显,便于功能扩展和用户的使用。使得他成为我们本次课题研究和开发的十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此次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建立在对国内网络教育平台的研究及欠缺的方向展开的。

关键词:网络教育平台ASP.NET C# SQL Server基于B/S

学生作业管理系统

Literature review on Web-based management system

for student assignments

Abstract: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in modern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shown its importance, contend the flowers now, What is the status of their development? What is the main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ow themainstream technologyinASP.NET & C #link to SQL Serverhas a veryprominentthe advantage.This environment-based systemdeveloped bystudentsin thejob managementsystem, becauseof itshierarchicalorganizationwasto facilitatethe use ofextensionsand users.Making him the subject of ou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very good foundation and platform.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network of research and lack of education platform launched in the direction.Keywords: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ASP.NETC#

SQL ServerB/S-based

management system for student assignments

第1章 前言

1.1 网络教育平台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以网络为纽带快速、高效、方便地实现知识传递,以现代化手段促进教学改革,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电脑+网络课堂+internet等多种学习方式,是教育工作者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以网络教育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脱颖而出世纪信息时代,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化的生产的新的教育形式,实施网络教育的关键是创设能够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而学习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学习活动离不开网络教育支撑平台。

网络教育支撑平台是支持网上教学与学习活动的软件系统,包括三个功能子系统: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网上教学与教务管理系统。

1.2 网络教育平台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

1、网络教育平台在国外的发展

从1996年底,1997年初开始出现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平台。国际上应用比较好的有 IBM Lotus公司开发的 Learning Space——— IBM 电子学习策略的核心技术 , 作为世界领先的基于 Web的远程教学平台 ,它提供了完整的可扩展的分布式解决方案,是唯一能够在单一平台上提供自学、非同步协作学习和虚拟教室同步交互学习所有 3 种在线学习模式的分布式教学平台;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开发的 WebCT ,它提供了一批支持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学员、教师和技术方面的工具; WBT系统在 995 年开发的Topclass是一个综合的课程稀内容和教室管理系统;另外还有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 Course Info ;MadDuck学习技术公司开发的 Web Course in a Box 以及Asymmetrix公司研制的支持网络培训和虚拟学习环境的集成软件ToolBook等。这些产品都是从支持多媒体开发或网站建设等方面发展起来的 , 经过多年的积累 , 成长为综合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

2、网络教育平台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研究起步较晚,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于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特点:简单易用,适用面较窄)第二阶段: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完整集成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特点:系统完备性、通用性、集成性、符合教学机制、支持教学策略)第三阶段:基于“天网”、“地网”结合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 第四阶段:多元化的网络教育平台

第五阶段:网络教育平台产品化和多样化的发展

随着网络教学概念的深入,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逐渐成熟,网络教学平台正以一种高效的方案解决了我国教育需求和资源的矛盾,它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然,探索的路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经过调查发现如目前网络教学平台水平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有些教学网站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甚至出现教学性的失误;有的则是在技术水平上出现问题等等。

其次,有些教学网站不注重和学生间的交流,往往造成了教育信息无法及时反馈的后果。

第2章 开发技术

2.1 ASP.NET发展起源

ASP.NET的前身ASP技术,是在IIS 2.0上首次推出(Windows NT 3.51),当时与 ADO 1.0 一起推出,在IIS 3.0(Windows NT 4.0)发扬光大,成为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的热门开发工具,微软还特别为它量身打造了Visual InterDev开发工具,在1994年到2000年之间,ASP技术已经成为微软推展Windows NT 4.0平台的关键技术之一,数以万计的ASP网站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网络上。它的简单以及高度可定制化的能力,也是它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不过ASP的缺点也逐渐的浮现出来:

意大利面型的程序开发方法,让维护的难度提高很多,尤其是大型的ASP应用程序。直译式的VBScript或JScript语言,让效能有些许的受限。延展性因为其基础架构扩充性不足而受限,虽然有COM元件可用,但开发一些特殊功能(像文件上传)时,没有来自内置的支持,需要寻求第三方软件商开发的元件。1997年时,微软开始针对ASP的缺点(尤其是意大利面型的程序开发方法)准备开始一个新项目来开发,当时ASP.NET的主要领导人Scott Guthrie刚从杜克大学毕业,他和IIS团队的Mark Anders经理一起合作两个月,开发出了下一代ASP技术的原型,这个原型在1997年的圣诞节时被发展出来,并给予一个名称:XSP,这个原型产品使用的是Java语言。不过它马上就被纳入当时还在开发中的CLR平台,Scott Guthrie事后也认为将这个技术移植到当时的CLR平台,确实有很大的风险(huge risk),但当时的XSP团队却是以CLR开发应用的第一个团队。

为了将XSP移植到CLR中,XSP团队将XSP的内核程序全部以C#语言重新撰写(在内部的项目代号是 “Project Cool”,但是当时对公开场合是保密的),并且改名为ASP+,作为ASP技术的后继者,并且也会提供一个简单的移转方法给ASP开发人员。ASP+首次的Beta版本以及应用在PDC 2000中亮相,由Bill Gates主讲Keynote(即关键技术的概览),由富士通公司展示使用COBOL语言撰写ASP+应用程序,并且宣布它可以使用Visual Basic.NET、C#、Perl与Python语言(后两者由ActiveState公司开发的互通工具支持)来开发。

在2000年第二季时,微软正式推动.NET策略,ASP+也顺理成章的改名为ASP.NET,经过四年的开发,第一个版本的ASP.NET在2002年1月5日亮相(和.NET Framework 1.0),Scott Guthrie也成为ASP.NET的产品经理(到现在已经开发了数个微软产品,像ASP.NET AJAX和Microsoft Silverlight)。目前最新版本的 ASP.NET 4.0 以及.NET Framework 4.0 已经在VS2010平台内应用。

2.2ASP.NET的优势

以前的 Web 开发模型相比,ASP.NET 提供了数个重要的优点:

1.增强的性能。ASP.NET 是在服务器上运行的编译好的公共语言运行库代码。与被解释的前辈不同,ASP.NET 可利用早期绑定、实时编译、本机优化和盒外缓存服务。这相当于在编写代码行之前便显著提高了性能

2.世界级的工具支持。ASP.NET 框架补充了 Visual Studio 集成开发环境中的大量工具箱和设计器。WYSIWYG 编辑、拖放服务器控件和自动部署只是这个强大的工具所提供功能中的少数几种。

3.威力和灵活性。由于 ASP.NET 基于公共语言运行库,因此 Web 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利用整个平台的威力和灵活性。.NET 框架类库、消息处理和数据访问解决方案都可从 Web 无缝访问。ASP.NET 也与语言无关,所以可以选择最适合应用程序的语言,或跨多种语言分割应用程序。另外,公共语言运行库的交互性保证在迁移到 ASP.NET 时保留基于 COM 的开发中的现有投资。

4.简易性。ASP.NET 使执行常见任务变得容易,从简单的窗体提交和客户端身份验证到部署和站点配置。例如,ASP.NET 页框架使您可以生成将应用程序逻辑与表示代码清楚分开的用户界面,和在类似 Visual Basic 的简单窗体处理模型中处理事件。另外,公共语言运行库利用托管代码服务(如自动引用计数和垃圾回收)简化了开发。

5.可管理性。ASP.NET 采用基于文本的分层配置系统,简化了将设置应用于服务器环境和 Web 应用程序。由于配置信息是以纯文本形式存储的,因此可以在没有本地管理工具帮助的情况下应用新设置。此“零本地管理”哲学也扩展到了 ASP.NET 框架应用程序的部署。只需将必要的文件复制到服务器,即可将 ASP.NET 框架应用程序部署到服务器。不需要重新启动服务器,即使是在部署或替换运行的编译代码时。

6.可缩放性和可用性。ASP.NET 在设计时考虑了可缩放性,增加了专门用于在聚集环境和多处理器环境中提高性能的功能。另外,进程受到 ASP.NET 运行库的密切监视和管理,以便当进程行为不正常(泄漏、死锁)时,可就地创建新进程,以帮助保持应用程序始终可用于处理请求。

7.自定义性和扩展性。ASP.NET 随附了一个设计周到的结构,它使开发人员可以在适当的级别“插入”代码。实际上,可以用自己编写的自定义组件扩展或替换 ASP.NET 运行库的任何子组件。实现自定义身份验证或状态服务一直没有变得更容易。

8.安全性。借助内置的 Windows 身份验证和基于每个应用程序的配置,可以保证应用程序是安全的。

2.3C#介绍

C sharp(又被简称为“C#”)是微软公司在2000年6月发布的一种新的编程语言,并定于在微软职业开发者论坛(PDC)上登台亮相.C#是微软公司研究员Anders Hejlsberg的最新成果.C#看起来与Java有着惊人的相似;它包括了诸如单一继承,界面,与Java几乎同样的语法,和编译成中间代码再运行的过程.但是C#与Java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借鉴了Delphi的一个特点,与COM(组件对象模型)是直接集成的,而且它是微软公司.NET windows网络框架的主角。PHP 独特的语法混合了 C、Java、Perl 以及 PHP 自创新的语法。

微软c#语言定义主要是从C和C++继承而来的,而且语言中的许多元素也反映了这一点。C#在设计者从C++继承的可选选项方面比Java要广泛一些(比如说structs),它还增加了自己新的特点(比方说源代码版本定义).但它还太不成熟,不可能挤垮Java、C#还需要进化成一种开发者能够接受和采用的语言。C#更像Java一些,虽然微软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沉默。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我觉得,因为Java近来很成功而使用Java的公司都报告说它们在生产效率上比C++获得了提高。

2.4 SQL Server 简介

SQL Server 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Sybase 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于1988 年推出了第一个OS/2 版本。在Windows NT 推出后,Microsoft与Sybase 在SQL Server 的开发上就分道扬镳了,Microsoft 将SQL Server 移植到Windows NT系统上,专注于开发推广SQL Server 的Windows NT 版本。Sybase 则较专注于SQL Server在UNIX 操作系统上的应用。

SQL Server2000。

SQL Server2000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版本继承了SQL Server 7.0 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跨越从运行Microsoft Windows 98 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Microsoft Windows 2000 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

SQL Server 2000 的特性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的特性包括: 1.Internet 集成。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引擎提供完整的XML 支持。它还具有构成最大的Web 站点的数据存储组件所需的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功能。SQL Server 2000 程序设计模型与 Windows DNA 构架集成,用以开发 Web 应用程序,并且SQL Server 2000 支持 English Query 和 Microsoft 搜索服务等功能,在Web 应用程序中包含了用户友好的查询和强大的搜索功能。

2.可伸缩性和可用性。同一个数据库引擎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使用,从运行 Microsoft Windows® 98 的便携式电脑,到运行 Microsoft Windows 2000 数据中心版的大型多处理器服务器。SQL Server 2000 企业版支持联合服务器、索引视图和大型内存支持等功能,使其得以升级到最大 Web 站点所需的性能级别。

3.企业级数据库功能。SQL Server 2000 关系数据库引擎支持当今苛刻的数据处理环境所需的功能。数据库引擎充分保护数据完整性,同时将管理上千个并发修改数据库的用户的开销减到最小。SQL Server 2000 分布式查询使您得以引用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就好象这些数据是 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的一部分,同时分布式事务支持充分保护任何分布式数据更新的完整性。复制同样使您得以维护多个数据复本,同时确保单独的数据复本保持同步。可将一组数据复制到多个移动的脱接用户,使这些用户自主地工作,然后将他们所做的修改合并回发布服务器。

4.易于安装、部署和使用。SQL Server 2000 中包括一系列管理和开发工具,这些工具可改进在多个站点上安装、部署、管理和使用 SQL Server 的过程。SQL Server 2000 还支持基于标准的、与 Windows DNA 集成的程序设计模型,使 SQL Server 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使用成为生成强大的可伸缩系统的无缝部分。这些功能使您得以快速交付 SQL Server 应用程序,使客户只需最少的安装和管理开销即可实现这些应用程序。

第3章 学生作业管理系统

3.1 学生作业管理系统简介

学生作业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Web的提供作业布置、上传、下载、批阅等功能的系统。是一种轻型课程/学习管理体系的系统。他支持在网上出题,然后将题目的文件上传到服务器中。学生可在网上查看相关题目并下载题目文档,做完后可将答案文档上传至服务器中。然后老师可以查看学生提交的作业信息,并给出分数和建议。后台管理人员可以添加教师和学生班级等。而教师可以添加课程和题目。

学生作业管理系统采用当今流行的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的三层结构软件架构体系,以微软的WindowsServer2003为网络操作系统,以基于C#的ASP.NET为开发应用程序的环境,以SQL Server 2000为后台数据库而完成的。在理论和技术上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ASP.NET的工作原理是:SQL数据库服务器中存储各种用户数据,Web服务器上存储应用程序。用户使用浏览器通过Internet登录教育教学管理平台,Web服务器上应用程序采用ADO技术与SQL服务器连接,即把客户的请求转化成SQL请求并传递给SQL服务器,SQL服务器接受请求做出响应,并把处理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进一步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本系统的三层结构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表示层位于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的信息,本层可以作为中间组件接收从表示层来的数据,并传递到数据访问层中读出这些数据。数据访问层从业务逻辑层获得数据,并将其发送到数据库,采用存储过程实现了对数据的读取、编辑、添加和删除操作,并将结果返回给业务逻辑层,由业务逻辑层再返回给表示层。在很大程度上,采用分层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3.2 学生作业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一.管理员。以管理员身份登录系统,你可以对整个系统数据进行修改。可以对教师、学生、学院班级、课程、作业等信息进行管理。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都可以在管理员界面进行修改。

二.教师。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你可以对你所教的课程进行作业的布置,查阅学生提交的作业,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打分和批注,并查看学生成绩的统计。也可以查看学生的信息,修改自己的信息等。

三.学生。以学生身份登录系统,你可以查看、修改自己的信息,或者修改自己的密码。与此同时,你可以查看自己的作业,下载作业要求文档,也可以在昨晚作业后提交作业,并查看自己的作业成绩。

第4章 总结及可能研究方向

4.1 网络教育平台发展总结

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推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的重大战略举措。

网络教育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与交互式的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其主要的特点是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特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教育的载体,是体现网络教育优势的关键。网络教学平台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我国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和开发正处于探索中,对现状的了解和对经验的总结意义深远。目前关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分析相对于网络教育来说少得多,大都是研究者或开发者对“应该”具备什么功能或“能够”具备什么功能的论述,对实际应用层的分析较少。

4.2 对教育平台的研究方向及建议

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趋势不是单一化、综合性(大而全),而是有特色、多样性,以期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向定制化方向发展。

据调查一些学校之所以在自主开发平台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自主开发,主要考虑到要让平台去适应教学而不是由教学来适应平台,直接将平台拿过来用容易使教学受到平台框架的束缚,难以自由发挥,不能很好的体现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平台开发的时候应先对网院的实际教学和管理情况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之后再进行设计,而不是只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而不顾应用的实际盲目开发。

2、平台的模块化、可拆装化是一个趋势。

一方面,学校可以择优组合,选择各个平台中好的、适合自己的部分。如某个平台的教务管理部分很适合我们,而另一个平台的教学支持很适合我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平台自身的改进和升级,方便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增、删、改。

3、平台的开发应注意到标准问题。

遵循标准有利于优化组合,有利于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有利于系统的兼容性。标准应由开发商与研究人员共同制定,如果没有开发商的参与,会造成一方面标准的实用性有所欠缺,另一方面标准不能够为开发商所知道和了解,从而增加了应用和推广的难度。

4、平台的优劣不在具体功能的多少,而在于对实际需要的满足,即不是为开发而开发而是为解决问题而开发。

开发的思想不是能够做多少或应该做多少而是需要多少。平台的开发不是只懂得教育理论就行了,还需要了解用户。

5、网络教学平台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与其他传播媒体优化组合。

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除了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外,还要依据一定的传播理论,网络实际上仍是一种传播媒体,它同时具有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和自我传播的功能,但同时也要根据一定的媒体心理学理论认识到它的局限。

我们之所以采用一个新的媒体在于它具有以前的媒体所没有的优点,应将这种优点充分挖掘利用。计算机网络不同于前几代传播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进行及时双向的交互、能够提供一个环境。网络教学平台要充分发挥这两方面优势,真正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要让学习者感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个环境中、在一个集体中。

6、面向现实的同时着眼将来。如遵循标准、各模块要为将来的扩展留好接口等。在标准化的同时力求个性化,使标准化与个性化完美的统一,即内部的标准化和外在表现形式的个性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袁鑫.PHP开发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陈浩.PHP程序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Leon Atkinson.MySQL核心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David Flanagan.JavaScript权威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徐磊.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技术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6月; [7]教育部《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 2000年7月;

[8]汪琼《网上教学支撑平台现状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0 /8 ;

宜家在华营销策略文献综述 篇5

宜家在华营销策略文献综述

一. 引言

1.研究背景:

当今时代是一个产品过剩的经济时代,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的影响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赢得顾客就必须使顾客满意,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能更好的满足顾客需要。消费者在购买很多产品的时候都需要有“体验”的过程,并且体验还会成为最终是否产生购买决策的关键。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提供充分的体验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机会。同样的原理我们可以将其联系到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家居行业,我们就会发现,消费者在购买家居时是非常渴求体验的。

随着“体验”变成可以销售的经济商品,“体验式消费”或者说是“符号化消费”的旋风开始席卷全球产业,继“服务经济”之后,“体验式经济” 已开始大行其道。体验营销是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而产生的新的营销方式,它强调消费者的参与性和接触性,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正在成为企业活动获得竞争优势的锐利武器。“能否有效的管理客户体验将决定企业在下一个十年的生存”。《商业周刊》的断语映射出营销界的新动向。为了走出传统营销的陷阱,更好地抢占市场,赢得顾客的忠诚,使产品和服务品牌在顾客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成为顾客的首选。

宜家家居是全球最大的跨国家具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12 年的成长与发展体现了宜家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中所采取的本土化对策。本文试图通过对宜家居在中国营销战略的考察与探究,对其体验式营销体系进行研究,为企业在体验经济阶段的营销提供一种前瞻性的思考方式,以期解决企业实践中的若干问题,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市场业绩。

2.研究意义:

在理论层面,营销理论与方法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现在,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不仅要考虑产品或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功能

上的利益,更重视购买和消费产品或享受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感受,即体验。在现实意义层面,任何公司都要懂得要努力提供令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必须激起人们的兴奋,把他们从满意的购买者变成忠诚的倡导者。它应该表明自己的深切关怀,并且不断地让顾客感到惊喜。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比创造一种让顾客和公司相互作用的体验更好的方式了,它把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与顾客的生活方式相连,赋予顾客的个体行为和购买时机广泛的社会意义。宜家在华营销战略秉承了其一贯的理念——体验价值,它将和产品价值、服务价值等一起,构成整体的顾客价值。

因此,本文对宜家在华营销战略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宜家家居在华

营销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使中国家居行业的企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满足顾客需求,更好创造顾客价值,从而增强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二. 综述

1.国外经济形态研究及发展

最早把“体验”作为经济价值来看待的是社会学家著名未来学家阿尔

文·托夫勒。1970 年,他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体验经济将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制造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企业将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他认为体验是商品和服务心理化的产物,并指出“体验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将以模拟环境为基础,让顾客体验冒险、奇遇、性感刺激和其他乐趣”。

1970 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所著的《未来的冲击》一书

中指出,体验经济将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企业将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但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体验经济的消费动机问题,1980 年埃索·欧达通过研究指出,休闲

为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酣畅”或“迷狂”的心灵体验提供机会,提出以休闲体验的这些高层次的新的社会心理功能,已被旅游发达国家所认可和应用。莫里斯和伊丽莎白于1982 年将消费者体验分为幻想、感觉以及趣味,并认为消费者体验来自于幻想、感觉以及趣味的追求。他们认为消费作为消费者的一种主观意愿,更多的是受到消费体验的影响,而不是基于产品的特点和利益分析上的临时决定。换句话说,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对其生活的影响。消费者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思考者。

1998 年,美国战略地平线LLP 公司的两位创始人B.约瑟夫.派恩和詹

姆斯.H,吉尔摩在《哈佛商业评论》7/8 月号期刊上发表《欢迎进入体验经济》一文。1999 年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两人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体验经济才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在书中作者指出:服务经济已达顶峰,一种新的、更具活力的经济形态即将到来。顾客想要一种体验来替代商品,体验“演员”必须在顾客中创造大量的感受。作者将体验分为四类: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在阐述审美体验时作者说:“每个人沉浸于某一事物或环境中,而他们自己对事物或环境极少产生影响或根本没有影响,因此环境(而不是他们自己)基本上未被改变。”我对这一说法不敢苟同。作者还提出“工作就是剧场”,并以剧场为模型(而不是比喻)来阐释商业交易:体验消费者是观众,体验表演者必须考虑剧场环境、产品、导演、演员、道具、表演等,为了获得真正的价值,表演必须比娱乐做的更多,它对顾客必须是有意义的,甚至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改变顾客。

伯恩德.H.施密特在《体验式营销》中指出:市场营销人员正从传统的“特色与功效”营销转向为客户创造体验的营销方式,即体验式营销。书中提供了这种新型营销方式的战略构架一一战略体验模块,它包括感觉体验、情感体验、创造性认知体验、身体体验和全部生活方式,以及与某一团体或文化相关所产生的社会特性体验。作者建议管理者利用以下媒介来创造这些体验:沟通、视觉和口头特性,产品的存在,联合品牌营销,空间环境,网站及电子媒体和人。最后作者就如何组建一个以体验为导向的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组织结构和战略问题。

2.宜家在中国的营销策略研究

宜家自1998进入中国,在中国家居行业产生了不菲的影响,国内研究

者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度的研究。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如下几篇:

●白 嘉,张会新著的《宜家(中国)的本土化营销战略》,文中提出了一

种新的营销观念—体验营销,并阐述了其含义及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分析了体现“体验营销”思想的五种营销策略;最后给零售业应用体验营销提出了几点建议,针对性很强。

●谢婉欣的《体验营销:一种新颖的营销模式》,文中对体验营销的含义及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教育体验及遁世体验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属于一般性的介绍观念的文章。

●祝合良与其导师伯恩德.H.施密特合著的《体验经济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改革》,文章对体验经济兴起的背景、体验经济的内涵及其与服务经济的关系、体验经济出现的意义及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王竹的《宜家体验营销的整合营销模式》文章在阐述了体验及体验营销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构建了体验营销的模式和整合营销模型,提出了体验营销的定位决策,对于主题公园实施体验营销极具借鉴意义。

●王建玲的《体验营销:品牌塑造新思路》,文章论述了运用体验营销塑造品牌形象,构建竞争优势,是体验营销应用的又一个新亮点。

●韵江、陈丽合作的《服务体验融合管理:超越竞争的新视角—以软件为例》,文章针对软件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结合体验经济的新趋势,从分析软件企业的内在特征出发,提出其超越竞争的发展模式:服务体验融合管理。

●周岩、远江合著的《体验营销》,为研究体验作为战术手段的实战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周岩率领她的“中国体验营销第一团队”认真地梳理了他们的营销新思维,并把它演绎成一道道实战程序,提出了“创造市场十引导消费十顾客满意度十体验营销”的核心理论以及以“直效营销、体验行销、组织经营、循环服务”为四大策略的运营实战技术,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营销管理新理念。

三. 总结

宜家家居与中国传统家具零售企业的营销差别,也就是他最大的成功之

处在于它创建了最独特的营销模式—体验式营销,宜家家居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人的舒适感受为出发点,无论是零售企业内布局还是产品种类、售后服务等都以消费者的方便、快捷和舒适为原则,使消费者无论购买与否,都可

以体验一种轻松快乐的购物过程,赢得了市场,获得了最大的成功.宜家创立的体验营销模式是一种竞争力,但是在这个竞争力中间,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质量当然是第一重要的,宜家的产品设计师来自北欧,零售店分布在全球,根据零售店的销售情况,宜家会从 10000 多种产品中挑选几千种来中国销售。因此,对于国内家居企业来说,体验营销的模式可以学习,可以复制,但是其背后的产品设计等标准并不是能够学会的,这就是宜家独特的地方。国内企业也可以借机思考一下,除了营销模式,哪些是竞争对手复制不了的,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参考文献

[1] 尤齐钧.全面进入中国:五种模式设计 “中国版图” [J].In- ternational Wood Industry,2003.[2] 徐剑敏,李雅榕.宜家是如何成功的—— —瑞典宜家家居的 观念营销案例[J].沪港经济,2001.[3] 崔本顺.透析宜家 IKEA 的中国攻略[J].中外企业家.[4] 吕萍.宜家(IKEA 家居国际化市场营销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3.[5] 汪旭晖.从塔斯科与宜家的海外扩张时间看跨国零售本土化[J].经济理论研究,2005.[6] 沈晗耀,王少杰.国际化战略的黄金律:宜家成功之道[J].董事会,2007

刘丽的文献综述 篇6

综述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拓展训练作为培训行业的一支潜力股,已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一种崭新的培训方法和模式,训练内容已涉及现代人力资源的各个方面。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市场不断的壮大,体制和项目也不断完善和创新。现在的许多渴望发展的企业,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拓展训练买单。武汉作为这一行业发展比较早的城市,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武汉户外拓展训练的发展前景探究,近一步了解整个武汉在这一行业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优势和不足,所面临的问题,市场的需求,不同人群不同的要求和发展的瓶颈等等问题。在国际培训机构向国内扩张之时,武汉户外拓展训练业未来的发展必须面对市场的强有力竞争,必须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理念,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并与国际接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主体

(一)拓展训练的起源与涵义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年轻海员葬身海底。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他们并不一定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意志最顽强的人。它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培训模式,而是以活动为载体,将系统的管理知识融入活动之中,把培训课堂放在山水之间,自我学习,内省定位,再塑自我。在特定的环境下开发团队的潜在能力。

(二)国内外户外拓展的发展概况

拓展训练在国外被称为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从它诞生到现在风靡全球50多年而长盛不衰,伴随拓展几十年的发展这样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被28个国家近52所学校所接受。拓展培训的理论源于西方,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就理论研究领域而言,欧美教育界的对其理论的研究已相当的深入,著作甚丰。从应用的层面讲西方对户外拓展培训的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开发,不仅学生和成人的态度教育用到体验式培训,还用于辅导行为偏差的问题少年和残障儿童的心理修复,并作为休闲旅游的概念进入社区生活。国外体验式培训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我国拓展训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给我国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上有了一个很好的启示。通过对外国先进理论的了解,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拓展训练事业的发展。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户外体验式培训才被当作新名词介绍给国人。自1995年人众人公司引入中国,并命名为“拓展训练”,第一个把国际风行的体验式培训带到中国。作为中国最早的北京人众人拓展培训有限公司,并把拓展训练作为自己的商标。短短几年中,拓展培训业不断发展,备受推崇,逐渐被列为国家机关,外企和其他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而在随后的十年发展中,各种各样的拓展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大地。整个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近几年的市场增长大约在30%~40%,从业人员近万人。但是总体来说拓展培训在国内培训界仍是新生事物,主要集中在企业培训的领域。面对这样的一个新生事

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需要更新的理念,更好的管理,用最优质的服务来迎接发展新形式下的挑战。

(三)武汉户外拓展的发展现状

武汉是我国户外拓展训练发展比较早的城市,1998年就有了第一家户外拓展公司—指南针户外咨询有限公司,该行业经历了十多年的磨砺和发展,己逐渐形成气候并为众多白领阶层所了解和青睐。通过我在“指南针户外”担任拓展教练两年的亲身经历、跟踪调查和访问,熟知2008年全国十佳的俱乐部武汉就占有三家。武汉现在注册的户外拓展公司就达到了60多家。发展模式从以前单纯的户外运动发展到现在的户外拓展训练,同时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都是武汉户外人不断的坚持和探索的结果。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拓展训练是一个新兴起行业和新生事物。

近几年,随着户外拓展在武汉的不断推广,人们对拓展训练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户外拓展当中,加之拓展训练可以开拓视野、培养团队精神和能力、故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大学生投身其中。总体来说,武汉的户外拓展训练行业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广大民众中了解的人并不多,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

(四)武汉户外拓展训练的发展优势

1.武汉作为户外运动发展前沿的城市,九省通衢,交通便利,在武汉周边地区有很多户外设施齐全的基地,如孝感双峰山基地,红安天台山,张公山寨,木兰古门等一些基地。

2.中国地质大学也在武汉最先开展了户外运动专业,为这一行业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随着武汉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大中型中外企业及世界500强企业陆续在武汉落户。像武钢、东风、海尔等一些大型企业非常注重培训,这为武汉的这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的支持。

3.户外拓展行业最近几年在武汉发展得比较快,而且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比较广泛。武汉高校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同时各大高校对拓展训练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同时大学生面临就业、生活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些也为拓展训练走进高校提供了条件。

4.武汉的一些领头拓展培训公司把服务质量和培训效果放在首位,他们的培训和服务受到广大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好评。同时他们也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而做好了长远打算.正是在这些公司的推动之下,于去年12月29—30日召开的“2008年湖北户外拓展行业研讨会”就如何维护行业良性发展、杜绝恶性竞争;如何实现户外拓展行业的资源共享及合作共赢;如何实现户外拓展行业的安全保障及救援;如何有效管理户外拓展行业的从业人员(教练员)达成了湖北户外拓展行业公约,并有43家公司签定了此公约。此公约进一步促进武汉户外拓展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户外拓展事业的合作共赢,这样做对行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五)武汉户外拓展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拓展公司发展过于迅速,大多数公司规模小,竞争力差。

在近几年里,拓展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以致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众多公司的存在必然导致残酷的市场竞争,虽然一些大的公司避免通过降低价格来赢得客户,但仍然有一些小公司为了争得市场而进行不正当竞争,忽略培训的质量,仅仅而为了培训而培训。造成武汉拓展市场的混乱。同时也使一些人对拓展训练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2.项目过于陈旧,缺乏创新,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外来品牌的冲击

新的培训模式和培训理念,己开始对陈旧的培训方式发起了冲击。面对新的培训模式和理念,武汉的大多数拓展公司仍然还在使用好几年前的项目,缺乏创新。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武汉的大多数公司为了能够给自身的发展而培养自己的教练队伍,每周实施免费的培训,但是门槛较低,效果不佳。行业操作不规范,过份的追求户外训练,而忽视培训本身的目的和效果。

3.管理模式单一,人员流动快,缺乏优秀的拓展培训师。

后备人才培训师素质堪忧,优秀的培训师成为稀缺的人才。培训效果不佳,大多数俱乐部都采用兼职教练,导致人员流动快等等问题。

4.培训效果欠佳,没有自己的特色,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

拓展培训的整体水平不高,在培训的过程中没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存在流程的安排过于密集,不是很合理,以及内容不吸引人等一些原因。

三、总结

武汉户外拓展的行业前景分析

虽然拓展训练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但是它在体验式培训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企业都把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发展员工的综合素质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方式,人们对户外拓展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并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在这样一个大的发展环境中,也给国内的一些拓展企业提出了挑战。武汉在户外拓展训练行业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众多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户外拓展的发展趋势反映出拓展培训的发展趋势从简单的团队训练项目中向更具竞争性、新鲜感、刺激性的活动方式转变。把握武汉户外拓展训练市场的动态,顺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特别服务好武汉“两型社会”和“8+1城市圈”的建设,那么,武汉户外拓展训练行业的发展前景会更好。同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时机也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刘凡齐.我国拓展训练行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学报.2007,(1):

64-67

[2]王传清.体验式培训在我国的发展及展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5):21 [3]陈藻,陈颖.将体验式培训方式引入课堂[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6):78-80 [4]贾鹏.野山户外拓展公司SWOT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6):23-24

[5]张美江,胡雨松.上海市户外体验式培训师专业技能水平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4):48-49

[6]于德利.体验式培训的发展及缺憾人才资源开发[J].培训广角.2006,(4):66-68 [7]莫修明.浅议体验式培训[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4):51-53

[8]简波,谢斌.浅谈高校拓展训练开展的前景[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41-43

[9]马志强,翟文建.拓展训练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点的试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

学报.2004,(6):13-1

4[10]白崇萍.湘黔贵户外拓展型生态旅游路线实例说明[J].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9,(1):230-232

[11]葛路.浅谈体验式培训在我国公共部门的可行性唯实[J].中国行政管理期刊.2003,(12):45-46

[12]王维琦.“户外拓展训练”对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影响的试验研究[J].许吕学院学

报.2004,(9):66-70

[13]于镇峰.关于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9):

15-17

[14]李正贤.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安全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98-100 [15]林思宁.拓展—体验式培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武汉市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现状研究

赵少平

【摘要】:为了使服务质量能够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从服务质量的角度入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分析法,通过调研,分析了武汉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从中发现影响服务质量的各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武汉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的主要对策。

【作者单位】: 武汉工业学院体育部;

【关键词】: 经营性 健身俱乐部 服务质量

【分类号】:G80-05

【正文快照】:

营销模式国内外文献综述 篇7

国外对营销模式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20世纪60年代起到现在, 营销模式发展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分类和创建上。

1.1 以创新为导向的营销模式 (以市场营销为原点的扩展)

国外对营销模式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E.J.Mc Carthy (1960) 提了古典的4P, 即产品、定价, 销售渠道, 促销方式营销组合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 西方学者和企业界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对传统4P营销模式进行了改动和补充。并从“服务营销”的观点出发, 提出了7P模式, 即产品、定价、销售渠道、促销方式、从业人员.营销过程和实体分销。菲利普·科特勒 (1986) 认为, 权力和公共关系这两个因素对企业市场营销的成败也至关重要, 提出了6P模式。随后, 科特勒进一步提出战略营销概念, 进而提出了7P, 10P, 11P模式, 形成了一个全面而且庞大的营销管理系统。

1.2 以关系为导向 (顾客需求) 的营销模式 (4C模式)

进人20世纪80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竞争日趋激烈, 原有以4P为基础的营销模式以难适应愈来愈细分化的大众消费市场。

美国营销大师Robert Lauteedborm (1990) 提出了与4P一对一对应的4C模式, 强调企业应满足顾客需求, 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 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 并与顾客进行有效沟通以寻求企业同顾客的契合点。Allen等 (2001) 对“一对一营销”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技术、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一对一营销是以“顾客份额”为核心, 通过与每个客户的互动对话, 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或服务。它在服务理念上具有极强的主动性、渗透性、长期性、稳定性。

1.3 以竞争为导向的营销模式 (4R模式)

21世纪初美国学者Don E.Schurz (2001) 在4C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4R模式4R模式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 其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该模式认为, 在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企业不仅要积极适应顾客需求, 还要主动地创造需求, 通过关联、反映 (Respond) 、关系和回报与客户形成独特的、互动与双赢的关系。

Bernd.H.Schmitt (2004) 指出:体验式营销立足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 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此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 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 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 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五种体验模块在使用上有其自然的顺序: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感官”引起人们的注意;“情感”使的体验变的个性化。

总之, 西方国家市场营销模式的研究和发展经历了短缺经济时代的4P模式, 饱和经济时代的4C模式和客户经济时代的4R模式三个阶段。国外学者对营销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的基本要素上, 他们为企业营销模式的构建明确了相应的框架结构, 从而更利于企业的营销实践。解决了企业应从何入手去构建和实施一个有效的营销模式的难题。

2. 国内营销模式的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对营销模式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 进人21世纪, 有关企业营销模式的研究成为营销领域的研究热点。

国内较早研究营销模式的企业界人士是程绍珊 (2006) , 他在《营销有且只有四种模式》一文中指出, 营销模式就是营销策略的结构性组合。营销模式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既有逻辑性又有创造性。他认为, 企业有且只有分别以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为中心的四种营销模式, 应根据不同情况, 从市场成熟程度、消费者需求特性、竞争对手策略、市场外部环境特征、企业竞争战略以及企业资源和能力等维度对营销模式进行动态组合, 在变化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模式。

陈静 (2007) 认为, 营销模式是企业营销活动中具体的营销活动形式或营销活动过程, 主要包括营销理念、营销组织和营销技术这三个要素。营销模式是一种体系, 而不是一种手段或方式。

黄体鸿 (2008) 则对营销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他指出, 营销模式可定义为营销理念、营销策略和各种技术手段、方法与流程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范式。他把企业的营销模式归纳为竞争导向的营销模式、关系导向的营销模式和创新导向的营销模式三类, 对其内涵分别进行了分析, 为营销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更为完整和系统的工具。

袁非武 (2010) 的选择营销模式, 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开放和激烈, 现代营销模式主要包括传统营销模式、电话营销模式和网络营销模式。企业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营销模式, 与企业的产品定位、市场战略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未来营销模式研究的方向和主要内容集中在:

(1) 从理论上来看, 学术界对营销模式的定义还不统一在构建的基本要素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2) 从实证的角度看, 学术界仍缺乏缺乏研究不同地区文化、经济、技术等环境因素影响下企业营销模式的选择及其构成的基本要素与差异;缺乏对营销模式运行机理与结构, 不同模式的多元与动态组合的研究等等, 这些都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S E.J.McCarthy.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J.of Purchasing&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0.

[2]Kotler.P.Principles of Marketing[J].Englewood Cliffs, third edition.2006. (7) .

[3]Allen.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1998, (8) .

[4]Don E.Schurz.Business model on the web E-commerce times[J].2001.

会计目标研究的文献综述 篇8

一、国外会计目标相关文献的回顾

(一)财务报告目标概念的提出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中,财务报告目标起到了逻辑起点的作用。理论界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Deuine(1960)认为,企业在构造一种服务职能的理论体系中,第一个程序是建立职能的目的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或目标是会改变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或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

在对财务报告目标有了足够的重视之后,理论界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受托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折中学派。

(二)受托责任学派

受托责任学派的思想早在会计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但作为一种学派则形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时,它的发展与现代产权理论和公司制的发展休戚相关。按照产权理论,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同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受托者接受委托者的委托,有权对资源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和法律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权力、责任和利益,这样,在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受托责任关系。而在公司制下,资源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十分明显,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反映受托经管责任,从而形成了以受托经管责任为目标取向的受托责任学派。

Chen(1975)研究了受托责任的本质、发展历史及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结论:1.受托责任的概念起源于财产权利——所有权和使用权,使用权是在所有权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所有者将使用权交付给代理人的时候,代理人便负有受托代理责任。2.在明确了受托责任的起源后,Chen进一步研究了两种不同的受托责任,即社会财富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3.在中世纪时期,受托责任带有浓厚的封建庄园色彩,受托责任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形式。4.受托责任的概念随着主流社会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在商业社会中有两种主流的社会理念:古典型和管理型,分别代表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应的,受托责任也有古典和管理两种形式。5.对于古典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管理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其中包括了股东财富最大化。6.财务报告是管理者基于其受托责任的基础上出具的,因此,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财务报告应有利于投资者评价管理者的业绩。7.管理者的业绩应该从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两方面进行评价,而社会利益方面长久以来受到财务方面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对管理者在增加社会财富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Gjesdal(1981)研究了在会计目标的确定上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异同。Gjesdal首先对会计目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提出了研究目的,即系统地研究受托责任观下对信息的需求、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关系,然后,作者建立了一个通用的代理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分析的主要结论有:1.在各个分散的组织中普遍存在对基于受托责任编制的财务报告的需求,需求产生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样的报告对预测未来有用。这样,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就处于同一个概念框架之下。2.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标准并不一样,因此,将两者区分为两种会计目标是有必要的。3.分析结果支持Ijiri的说法,即基于受托责任下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有用的。

总的来说,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会计目标是以恰当的方法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2.强调会计人员的中立性,会计人员以客观的立场反映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其行为不受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影响,只接受会计准则的指导。3.强调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

(三)决策有用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须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信息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一号(FASB,1978)贯彻的是决策有用的思想。公告指出,在一个经济社会里,编制财务报告的职责是提供企业决策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去确定这些决策应当是什么。编制财务报告的职责,要求它提供公正的、不偏不倚的信息。公告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确定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财务报告对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它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提供有用信息;2.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其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即估量现金流量前景的信息;3.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信息,诸如有助于估量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能力的信息。

(四)折中学派

在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的比较中,有的学者力图在二者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笔者将其视为折中学派。

Anthony(1983)认为在现时世界复杂的环境中,决策有用观不(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是一个合适的会计目标的标准。提供对各种投资者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一定会导致财富的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在使用者的需求与管理层的控制需求两方面作出权衡,以达到财富增加的目的。

(五)对公告效用的研究

美国概念公告第一号的颁布对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确定起到了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对于公告的效应,学者们也做了专门的研究。

Dopuch(1980)先对FASB1978年颁布的第一号概念公告的内容作了一个回顾,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目标与环境的关系、所提供信息的特征与局限性、潜在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外部财务报告的一般作用。继而挑选了三个有争议的会计问题进行分析,以检验财务报告目标在处理具体会计事项中的作用。这三个会计问题是:递延贷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勘探成本的计量、资产和负债现值的披露。检验结果表明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公告并没有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我国学者对会计目标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于会计目标的讨论也涉及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两个方面。但从最近的文献看来,学者们倾向于结合中国的经济环境,将受托经管责任作为我国的会计目标。

葛家澍、刘峰(2003)对我国目前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即向资源委托人报告所委托资源的保管与经营情况。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作为财务报告目标只是一个总体目标。具体到受托责任的评价上,委托人对管理当局经营业绩将是最关注的。因此,提供有关经营业绩的计量及其结果的信息将构成这一目标下的主要内容。此外,企业经济资源的保管情况也是委托人所关注的,所以,关于企业经济资源的状况及其变动信息,也是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信息。

《会计目标》课题组(2005)从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资金来源、证券市场三个方面对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对我国会计目标进行定位。表述为三个层次:一是会计应该提供有助于各类会计需求者进行各种决策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管理型投资人、职业投资人、企业经营者、贷款人、政府、公众等;二是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目前企业应主要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来看,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各类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三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可以适当提供对职业投资者投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梁爽(2005)在剖析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几大环境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具体影响后指出,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根据我国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银行和管理型投资人占所有法人企业投资者总数的绝大部分比例,证券市场的职业投资者比例较小,我国处于显性状态的投资人环境是管理型投资人,因而,应将会计目标主要定位在“提供经管责任信息”上。

上一篇:电子商务系毕业生自荐信下一篇:店面珠宝销售技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