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篇1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是说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即个体心理发展,是指心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指心理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2.学习的心理学涵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3.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过程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驱力。

4.学习迁移通常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5.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6.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即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

7.自我,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自我的内容看,自我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根据人的特性,自我应包含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心理)自我。二是从自我在自我意识中所发挥的机能看,可把自我分解为主格我和宾格我。

8.群体也称团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9.心理健康,在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10.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1.知识学习也称知识的掌握,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习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2.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索,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13.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成绩测验所取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14.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15.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6.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

17.自我效能理论,是指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简答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研究方法:1)观察法:参与性与非参与性、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系统性与非系统性;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3)调查法; 4)个案法。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具体目标:(1)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3)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智力发展的教育;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环境适应教育;4)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5)健康人格的教育。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性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2)生理因素:首先,母亲孕期身体有病、情绪不好或营养不良,可影响胎儿的生理发育,并进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脑神经递质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第三,维持认得心理健康,也赖于脑和整个神经系统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3)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它们也都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4)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因素。

5)个体的主观因素:个人的自我意识、人格的特点、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事物认知的态度等,都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报纸、杂志、办展览等各种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心理卫生的知识,以唤起人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对教职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建立三级保健网络:可以分别由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组成初级保健网;由系、部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组成系级保健网;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员组成校级保健网络。(3)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心理健康专业机构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及精神科医生等去实施。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由学校医院的精神科大夫等组成此机构。(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5.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2)教师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3)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4)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5)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6)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

6.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教师的影响力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者影响学生,使之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1)教师的认知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智能(与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 教师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准备;

(2)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理解别人(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与别人相处(真诚、积极相待、交往的技巧)了解自己(安全与自信、教师的需要)(3)教师威信 7.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等。但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1)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范,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2)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3)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4)教师要在全体学生冲建立威信,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8.问题解决的理论

1)试误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逐渐减少,正确行为逐渐增加的过程,最终问题得以解决,形成了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的联结。

2)顿悟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解决问题时从整体把握全部问题情境和认知的豁然改组,而不是一次次经验的积累。(实际上问题解决中既有尝试错误,又有顿悟,二者缺一不可。试误是顿悟的前提,顿悟是试误的结果。)

3)杜威的五步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杜威;疑难、分析、假设、检验与评价、结论。它是根据人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的,一直被人们看做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

4)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四阶段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关于解决问题的简要模式。

9.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1)基本条件的储备 a.具备有关课题的知识并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逻辑推理方法b.认知因素 c.人格特性(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训练(3)训练的程序 10.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征。(1)培养创造性的教学原则 a.创设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b.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c.引导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d.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2)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a.脑力激荡法 b.隐喻训练法:个人类推、直接类推、强势冲突 c.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局部改变法、棋盘法、清单法、比拟法。11.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正负效应:

正效应: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效率观念、信息知识和平等观念的增长。负效应:网络垃圾、网络心理障碍、高科技犯罪等。

一、网络团体心理

(一)网络的心理诱惑

(1)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及时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时效的特点(2)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符合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3)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

(4)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5)上网的时尚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

(二)网络诱惑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网络人格

(一)自我认知不协调

(二)人际关系产生障碍

(三)阻塞对真知的内化

(四)深埋真实情感

(五)唯我独尊的意志膨胀

三、网络情色

(一)网络色情

(二)网恋

四、网络拼凑抄袭

五、网络成瘾 12.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作用

教学测量与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效、有利于调整和改进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3.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环节,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应包括: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需要心理学,教育必须与心理学相结合。只有以教育过程为依据,综合探索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才能较好地完成经验传递的任务。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有关学生如何学习的丰富知识,以及各种常模和测量工具等。14.大学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1)人们的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有两种:直接作用、间接作用;2)体态变化的影响;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15.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16.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科学知识,即间接知识经验,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2)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3)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17.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或者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18.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的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19.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

1)精选教材:教材与事实材料相结合;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的新成就来替代过时的材料,不断取舍,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3)有效设计教学程序: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合理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4)讲授学习方法:学会了如何学习,就可以实现最普遍的迁移;学习方法包括概括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应用原理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研究探讨的方法等。20.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也像意识一样表面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统一的形式,那就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在认识方面的表现,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在意志方面的表现。以上三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我认识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基础和前提;自我体验是自我认识和走我调控的动力或阻力;自我调控是自我认识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并能控制和改造人的自我体验。三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人的自我意识。21.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自我中心时期、客观化时期和主观化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3)大学生走我意识的统一;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22.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的心理活动; 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我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2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2)从众和服从。24.从众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方面:1)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有助于形成群体的一致行为;3)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消极方面:1)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社会上不良风气,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从众。2)从众心理倾向于形成标准化的行为模式,有时会窒息人的创造精神。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情境因素: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的一致程度;个性因素: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也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25.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 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意义:1)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人的身心发展;2)有助于建立联系,丰富心理内容;3)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26.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

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联结、尝试错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 自主学习理论: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顿悟的过程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的过程;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各门课程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学习;

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接受;学习过程的建构;教学的生长点

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即期待的获得;外在的强化并不是产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观察学习理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篇2

一、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五)计算题(第1题6分,第2题8分,第3题10分,共24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内容(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实验设计的定义及地位)

第四节:心理与教育统计基础概念(数据类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及特点、样本、参数与统计量)

第二章 统计图表

第二节:次数分布表(组距、组中值的计算,分组次数分布表编制的步骤)

第三节:次数分布图(直方图、条形图、圆形图、散点图适合的数据资料)

第三章 集中量数

第一节:算数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性质、优缺点及计算和应用的原则)

第二节:中数与众数(二者的计算、优缺点及应用)

第三节:其他集中量数(总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众数、中数的关系

第四章 差异量数

第二节:平均差、方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使用条件、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第三节:标准差的应用(差异系数、标准分数的计算公式及具体应用)

第四节:差异量数的选用(各种差异量数优缺点比较、如何选用差异量数)

第五章 差异量数

第一节:相关关系与散点图(相关系数的定义、取值范围、类型、散点图)

第二节:积差相关(适用资料、计算公式)

第三节:斯皮尔曼等级和肯德尔等级相关(适用资料、计算公式)

第四节:点二列相关和二列相关(适用资料)

第六章:概率分布

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的取值范围、加法和乘法定理、分布类型)

第二节: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特征、正态分布理论在测验中的应用)

第四节:抽样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t分布的特点、F 分布的特点)

第七章 参数估计

第一节: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良好估计量的标准、置信区间与显著性水平的概念、区间估计与标准误的计算)

第二节:总体平均数的估计(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步骤及计算)

第八章 假设检验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原理(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单侧

检验和双侧检验、假设检验的步骤)

第二节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第三节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十四章 抽样原理及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篇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B.教育学C.心理学D.学校管理学 2.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指导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家撰写的《》。15.欧洲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教育和教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16.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计划、课题计划和计划。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和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活动和 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任务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 20.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21.我国中小学德育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 22.试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23.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4.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25.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26.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选项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B.倒摄和干扰抑制C.前摄和消退抑制D.前摄和倒摄抑制

2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28.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A.记忆能力B.创造能力C.运动能力D.社交能力

2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 30.“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31.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A.激发兴趣B.引起注意C.丰富想像力D.分化概念

32.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A.从众B.依从C.服从D.遵从 33.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A.卡特尔B.奥尔波特C.霍兰德D.斯坦伯格 34.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A.智力二因素论B.智力结构论C.智力多元论D.智力三元论 35.下列哪种方法属于精神分析法?()A.系统脱敏法B.支持疗法C.宣泄疗法D.认知作业法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6.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系统化与具体化。

37.人的情绪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情绪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

38.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品质的特性。其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的。39.智力技能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

40.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的需要和的需要。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4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42.简述助人行为的促进策略。43.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44.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并运用有关动机理论;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C2.B3.B4.A5.D6.A7.A8.D9.D10.B11.D12.D13.B

二、填空题

1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5.教会骑士16.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课时17.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基础)18.小组个人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9.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21.(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3)知行统一的原则;(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依*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2.(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3.D24.B25.A26.D27.C28.A29.B 30.B31.D32.A33.B34.C35.C

六、填空题

36.比较抽象与概括 37.需要面部表情 38.分配自动化39.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40.尊重自我实现

七、简答题答案要点

41.(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2.(1)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43.(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八、论述题答案要点

44.(具体内容参见第七章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篇4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所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质量。

I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普通心理学

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约70分 实验心理学

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

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III考查范围

普通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突触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三)脑机能学说 1.定位说 2.整体说 3.机能系统说 4.机能模块说

三、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各类 3.意识的功能 4.睡眠与梦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2.注意的外部表现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广度 2.注意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四、感觉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含义 2.感觉的种类 3.感觉测量 4.感觉现象

(二)视觉 1.视觉的含义 2.视觉现象

3.视觉的生理基础 4.视觉理论

(三)听觉 1.听觉的含义 2.听觉现象

3.听觉的生理基础 4.听觉理论

(四)其他感觉 1.嗅觉 2.味觉 3.触觉 4.动觉 5.内脏感觉

五、知觉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 2.知觉的组织原则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理解性 2.知觉整体性 3.知觉选择性 4.知觉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2.运动知觉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2.模式识别理论

(六)错觉 1.错觉的含义 2.错觉的种类 3.错觉产生的原因

六、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 2.记忆的过程 3.记忆的种类

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二)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含义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3.感觉记忆的特征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含义 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 4.短时记忆的特征 5.工作记忆

(四)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4.长时记忆的特征

(五)遗忘 1.遗忘的含义 2.遗忘曲线 3.遗忘理论

4.影响遗忘的因素

七、思维

(一)思维概述 1.思维的含义 2.思维的特征 3.思维的种类 4.思维的过程

(二)概念 1.概念的含义 2.概念的种类 3.概念的形成 4.概念的掌握

(三)推理 1.推理的含义 2.推理的种类

(四)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五)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4.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六)表象 1.表象的含义 2.表象的特征 3.表象的种类 4.表象理论

(七)想象 1.想象的含义 2.想象的种类 3.想象的功能

八、言语

(一)言语概述 1.言语的含义 2.言语的功能 3.言语的种类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 2.言语听觉中枢 3.言语视觉中枢

(三)言语感知和理解 1.言语感知 2.言语理解 3.句子理解 4.语篇理解

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九、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2.情感的种类

(三)表情 1.表情的含义 2.表情的种类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五)情绪理论 1.早期的情绪理论 2.情绪的认知理论

十、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动机概述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的功能

3.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5.动机的理论

(二)需要 1.需要的含义 2.需要的种类 3.需要的层次理论

(三)意志 1.意志的含义 2.意志的特征 3.意志行动过程

4.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5.意志的品质

十一、能力

(一)能力概述 1.能力的含义

2.能力、才能和天才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能力的种类 2.能力的结构

(三)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说 2.智力结构理论

3.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四)智力发展的差异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2.人格的特征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2.人格类型理论 3.人格大五理论 4.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三)气质 1.气质的含义 2.气质的类型 3.气质的理论

(四)性格 1.性格的含义 2.性格的特征 3.性格的类型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5.认知风格

(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十三、社会心理(一)社会化 1.社会化的含义 2.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3.社会化的理论(二)社会认识 1.自我 2.归因

3.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4.社会态度 5.内隐社会认知(三)社会关系

1.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2.亲密关系 3.偏见与歧视 4.利他行为 5.侵犯行为(四)社会影响 1.说服

2.从众与服从 3.去个体化

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5.群体极化与群众思维 6.合作、竞争与冲突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理解和掌握认知、语言、社会性等领域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关理论及其经典实验研究。3.能够运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个体发展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相关问题。

发展心理学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2.纵向研究 3.聚合交叉研究 4.双生子研究

(四)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生态系统理论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1.染色体、DNA和基因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3.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4.显性和隐性基因 5.遗传疾病

(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胎儿的发育过程 2.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四、婴儿心理发展

(一)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1.动作发展的规律 2.动作发展的阶段 3.动作发展的训练

(三)婴儿言语的发展

(四)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2.婴儿知觉的发展

(五)婴儿气质的发展 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2.气质稳定性与可变性

(六)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1.婴儿的情绪发展 2.婴儿的依恋 3.早期同伴交往

五、幼儿心理发展

(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二)幼儿的游戏 1.游戏理论

2.游戏种类及其发展

(三)幼儿言语的发展 1.词汇的发展 2.句子的发展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幼儿认知的发展 1.记忆的发展 2.思维的发展

(五)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心理理论

2.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3.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4.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5.同伴关系

六、童年期心理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三)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1.书面言语的发展 2.内部言语的发展

(四)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2.元认知及其发展

(五)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

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3.品德发展

七、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生理发育

1.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2.第二性征与性成熟

(二)认知发展

1.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2.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四)社会性发展

1.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2.反社会行为

(五)情绪

1.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2.常见情绪困扰

八、成年期心理发展

(一)成人期发展任务理论

(二)认知发展

1.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2.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

(三)人格发展 1.自我发展理论 2.稳定性与可变性

(四)临终心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二、学习与心理发展

(一)学习的含义与作用 1.学习的含义 2.学习的作用

(二)学习的分类 1.学习主体分类

2.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 3.奥苏伯尔的学习性质分类 4.学习结果分类

(三)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 2.学习准备与发展性教学

(四)学习风格与教育 1.学习风格的含义及其特点 2.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的主要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3.社会学习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

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4.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 1.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四、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1.学习动机的含义 2.学习动机的类型 3.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2.学习动机的激发

五、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表征与类型 1.知识的表征 2.知识的类型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概念原理的理解与保持 2.错误概念的转变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心智技能的形成 2.认知策略的学习3.动作技能的学习(四)学习的迁移

实验心理学 [考查目标] 1.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2.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3.具备实验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 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2. 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 实验设计与实施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 研究报告的撰写(三)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

二、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二)心理学实验与理论 1.实验范式 2.实验逻辑

3.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三)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四)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2.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3.准实验设计 4.真实验设计

(五)实验研究的效度 1.内部效度 2.外部效度 3.构思效度 4.统计结论效度

三、反应时法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含义 2.反应时的种类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2.机体因素

(三)反应时技术 1.减法反应时技术 2.加法反应时技术 3.开窗技术 4.内隐联想测验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1.极限法 2.平均差误法

3.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

(二)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2.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 3.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 4.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

(三)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3.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一)听觉实验 1.听觉现象的测定

声音的心理特性;声音的掩蔽;听觉疲劳与适应。2.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3.语音知觉实验

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二)视觉实验

1.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视敏度的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2.颜色视觉

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

(三)知觉实验

1.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 2.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大小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实验。3.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空间知觉实验;运动知觉实验。4.知觉与觉察实验

无觉察知觉的测定;盲视的实验。

(四)学习实验 1.条件性学习实验 2.认知性学习实验

(五)记忆实验 1.感觉记忆的实验 2.短时记忆的实验 3.长时记忆的实验 4.工作记忆的实验 5.内隐记忆的实验 6.前瞻记忆的实验 7.错误记忆的实验 8.定向遗忘实验 9.提取诱发遗忘实验

(六)情绪实验

1.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 2.面部表情的测量 3.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

(七)注意实验

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2.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3.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4.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 5.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6.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

(八)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1.眼动技术

2.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3.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

心理统计与测量 [考查目标] 1.正确理解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的基本方法。2.掌握有关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能正确解释统计分析结果。3.掌握各种测量理论和各种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测验,并对其结构进行解释。

一、描述统计

(一)统计图表 1.统计图 2.统计表

(二)集中量数 1.算术平均数 2.中数 3.众数

(三)差异量数 1.离差与平均差 2.方差与标准差 3.变异系数

(四)相对量数 1.百分位数 2.百分等级 3.标准分数

(五)相关量数 1.积差相关 2.等级相关

3.肯德尔等级相关

4.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 5.Φ相关

二、推断统计

(一)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 1.概率 2.正态分布 3.二项分布

4.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 5.抽样分布

(二)参数估计

1.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2.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3.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三)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的原理

2.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3.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4.方差齐性的检验

5.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四)方差分析

1.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2.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3.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4.两因素方差分析 5.事后检验

(五)统计功效与效果量

(六)回归分析 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 3.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应用

(七)卡方检验 1.拟合度检验 2.独立性检验

(八)非参数检验 1.独立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2.相关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九)多元统计分析初步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主成分分析 3.因素分析

三、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 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 3.经典测量理论及其模型

(二)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测量的信度

信度的定义;信度系数的估计;信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2.测量的效度

效度的定义;效度的估计;效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3.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三)心理测量的误差 1.测量误差的定义

2.测量的随机误差来源及控制 3.测量的系统误差来源及控制 4.测量误差的估计

(四)心理测验的项目分析 1.题目的难度 2.题目的区分度

3.题目的综合分析和筛选

(五)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 1.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2.测验目标与命题双向细目表 3.题目编制技术

(六)心理测验的施测 1.测验的设计

2.施测的程序和步骤

(七)测验常模 1.常模与常模团体 2.分数转换与合成 3.常模的编制 4.几种常用的常模

(八)标准参照测验

1.标准参照测验的定义与作用 2.标准参照测验的题目分析 3.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4.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解释

(九)心理测量理论的新发展 1.经典测量理论的局限 2.项目反应理论 3.概化理论 4.测验等值

四、心理测验及其应用

(一)成就测验 1.成就测验的定义 2.成就测验的编制 3.成就测验的标准化

(二)智力测验 1.智力测验的定义 2.个体智力测验 3.团体智力测验

(三)能力测验 1.能力倾向测验 2.特殊能力测验 3.创造力测验

(四)人格测验 1.人格测验的定义 2.自陈测验 3.投射测验 4.情景测验

(五)其他常用的心理测验 1.心理健康测验 2.态度测验 3.兴趣测验

心理学考试要点1 篇5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优化教学环境、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目的、学习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识记效果(让学生明白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识记方法)

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引导学生选用是党的识记方法)

3、利用记忆线索提高记忆效果(层次记忆、学习情境、主体的姿势)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从具体想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解决的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操作认知性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刺激模式(指人们知觉到的材料的组织形式)功能固着(指人们把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倾向)定势(是主体在活动之前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动机。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发散性思维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4、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5、正确对待创造性学生,培养创造个性。头脑风暴法创造者:美国 奥斯本概念是指通过一种特殊的会议形式,使参加人员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为解决问题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设想的创造方法。实施原则:不得批评原则自由畅想原则以量求质原则综合改善原则 激发学生的灵感:致力于长期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时产生灵感的基本条件;注意克服僵化思维模式 ;要善于抓住灵感出现的时机。情绪情感的内涵: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个体对于不同的情绪情感的自我感受 ;情绪情感总是伴随着或隐或显的外部表现;与情绪情感相伴而生的还有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即生理唤醒。情绪的三种状态

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弥漫性和长期性是其突出特点;

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3、应激: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和探求真理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深刻;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趋于内敛和稳定;情绪情感的自控能力不断增强。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情绪情感的感染力;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活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会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提高其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实施赏识教育要做到具体、适时、适度。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动力特征,是指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灵敏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向性。气质的类型:强而平衡又兼灵活型,也称“活泼型”;强而不平衡型,也称“不可遏止型”;强而不平衡又兼不灵活性,也称“安静型”;弱型,又称“抑制型”。性格的类型: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分类—机能类型说;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分类---向性说;根据个体独立性程度分类---独立说;根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社会文化性说。性格和气质的关系:性格和气质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慢,比较难;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善恶好坏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生理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家境和教育;学校教育;文化与社会风气;自然因素)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注意教师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感染和熏陶;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及时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是人对自身状态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沟通双方必须有共同理解的符号系统;沟通中信息的传递应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信息的接收人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在沟通中要充分考虑到背景因素。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他人和群体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规律作出判断和推测的过程。人际印象行成中的认知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光环效应。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是指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得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形成的印象符合自我期待过程。人际认知的内容:对他人的认知(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的原则:交互性原则;强化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义相貌和衣着;增加交流;互补性;改善人格。中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遭受挫折;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消除:要让学生真确评价自己;要让学生悦纳自己;要让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嫉妒心理的特征:潜隐性与行为性并存;等同性欲变化性并存。矫正: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教育学生学会羡慕别人;教育学生要有宽阔的胸怀。造成羞怯的原因:心理压力 ;家庭因素 ;学校环境影响。克服:要让学生树立自信;要让学生放下包袱;要让学生鼓起勇气;要教给学生交往的技巧。群体类型: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从众:在许多情况下,个体会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不由自主的在认知和行为上倾向于同群体内的多数人一致。从众的原因学校群体规范影响了个体的从众;个体需求;是信息的特点。不从众者的影响效应 :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间接性是指不从众者往往会诱发其他人某些潜在认知和态度的变化。滞后性是指不从众者所起的榜样作用会在过一段时间之后表现出对他人行为明显的影响。社会助长:是因他人在场而增强个人动机性行为水平的心理现象;社会懈怠:是指个人与他人在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独自干时效率高的现象。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有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者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产生原因匿名效应;任分散;自我意识因素。群体极化效应:个体在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会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现象。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作出的决策更为冒险激进,这称为冒险激进。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作出的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称为谨慎偏移。班集体凝聚力:是班级成员之间人际吸引的总和。班级心理气氛:指班级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促进或阻碍班级活动和学生发展的共同心理倾向。影响班级凝聚力和心理气氛的因素:熟悉性和相似性;班级目标的实现;教师班级管理风格。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协调一致、心理内容与客观现实和谐统一、人格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者的特征:积极的人生态度;客观与开放;自爱与爱他;以责任感为基础的和谐;欣赏和审美;幽默感;人格内在和谐。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医院管理学》考试要点 篇6

一、了解

1、我国医院后勤管理的发展趋势

2、临床路径的含义

3、医疗设备管理的原则

4、医疗废弃物处理的指导原则

5、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时间(何年代)

6、医院经营的特点

7、医疗事故的分级

8、感染性废弃物的最佳处理方法

9、差异化竞争战略

二、掌握

1、医院文化

2、医疗纠纷

3、信息标准化

4、医院内部控制

5、医疗设备管理

6、医院经营管理

7、继续医学教育

8、企业文化

9、医院固定资产

10、竞争战略规划中必须考虑的五种竞争力量

11、医院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办法

12、目前我国常见的医疗纠纷处理途径

13、医院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的任务和要求

(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篇7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99201

2学分:3学分

总 学 时:54学时;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第2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

先修课程:幼儿心理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幼儿心理学》课程的础上,进一步在专业理论上的提升和拓展。通过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掌握。通过学习,可以 了解最新的学习理论;可以学到指导幼儿进行有效学习的具体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有益指导。

二、考试要求

本门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在基本应用中正确地使用它们;运用,指学生能较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来分析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深刻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第二章学习理论

对理论的理解:各理论主张、代表人物、理论评价

应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学会应用理论分析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方法的应用、解释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幼学习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人本主义取向的学习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与幼儿需要

二、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学习——幼儿中心学习

三、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在幼儿学习中应用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幼儿的概念的学习

二、布鲁纳发现学习与幼儿发现学习

第三章 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了解大脑与学习关系,了解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理解幼儿学习特点、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幼儿学习与脑科学基础

一、脑科学研究与幼儿的学习

二、幼儿学习障碍与脑生理机能

三、影响脑早期发育因素

第二节、3-6岁幼儿学习特点及方式

(一)幼儿学习主要方式

(二)幼儿学习主要特点

第四章 幼儿学习的动机一学习迁移

了解幼儿学习动机;了解有关理论主张;掌握如何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动机及学习迁移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幼儿学习动机及其有效

一、幼儿学习动机概念

二、动机理论归因理论

三、幼儿学习动机特征

四、培养幼儿动机有效方法

第二节幼儿学习的迁移

一、什么是迁移

二、幼儿学习迁移

三、促进幼儿迁移

第五章:幼儿学习个别差异与教学

树立一个观念——个别差异存在普通性针对个别差异如何教育(了解);

应用:如何开展适宜性教学

考试内容:

第一节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

一、什么是个别差异

二、幼儿学习能力差异

三、幼儿学习类型差异

四、幼儿学习告别差异

第二节 适宜性教学

一、什么是适宜性教学

二、适宜性教学的主要方式

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学

社会性概念(掌握);了解社会能力对幼儿的重要意义;应用:有效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活动。

考试内容:

第一节社会性概述

社会性发展概念

第二节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二、社会能力的价值

三、社会能力影响细节

四、教师如何指导幼儿社会能力发展

第三节幼儿同伴关系

一、社会测量法

二、幼儿同伴关系类型

三、指导幼儿同伴关系

第七章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与培养

了解创造性内涵、幼儿创造性表现;掌握和应用幼儿创造性培养的途经和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节幼儿创造性概述

一、创造性含义

二、幼儿创造性表现

第二节幼儿创造性学习

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第三节幼儿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培养

一、幼儿创造性影响因素

三、幼儿创造性的教育培养

第八章 幼儿的语言学习与教学

了解:幼儿是如何学语言的;掌握和应用:幼儿学习语言的有效策略。

考试内容:

第一节幼儿语言学习的理论

一、读写萌芽理论

二、全语言学习理论

第二节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与教师角色

一、幼儿语言教学策略

二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中角色

第三节婴幼儿语言的学习与促进

一、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内外因素

二、3岁前婴儿语言发展的有效促进。

三、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促进。

第九章幼儿学习的评价

了解:幼儿学习评价的意义,掌握和应用:幼儿评价的具体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幼儿学习评价概述

一、幼儿学习评价含义。.二、幼儿学习评价的价值。

第二节有效评价的特征与目标

一、有效的幼儿学习评价的特征

二、幼儿学习评价目标

第三节幼儿学习评价的方法

一、幼儿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

三、幼儿学习评价的综合方法

第十章幼儿园班级管理与环境创设

了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标和特点;掌握和应用:管理的具体方法,初步学会环境设计。考试内容:

第一节幼儿园班级管理概述

一、什么是幼儿园班级管理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目标与特点

三、有效班级管理方法

第二节环境设计与幼儿的学习

一、环境设计的原则

三、环境设计与幼儿学习行为

第十一章幼儿教师心理

了解: 明确幼儿教师的角色特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掌握:构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教师的角色

一、幼儿教师与家长角色差异

二、幼儿年龄特点与教师角色

第二节幼儿教师心理素质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特点与幼儿教师职业特点

二、幼儿教师专业心理素质

第三节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四节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王振宇:《儿童社会化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6.费斯勒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董丽敏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等。

五、考核方式

方案

(一):本课程成绩考核采用综合评定法,总成绩为100分,由平时考核30%——、期末考核80%组成。

平时考核主要看出勤、课堂笔记、课堂听讲、平时作业等情况。

期末考核采取开卷考试形式,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题、列举题、辨析题、综合应用题、材料分析题等。

方案

(二):根据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如开展了研究性、探究性教学试点改革的班级,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出勤与听课等综合而成,在总成绩中占40%。具体为出勤占5 %;讨论占5 %;作业占10 %;调查报告或案例分析占20 %。

执笔人:李国强

病理生理学考试题型和复习要点 篇8

这次病理生理采用的是机考 选择题60道 每道题1分 名词解释8个 每道题2分

简答题3道 每道题8分 老师考试的时候会出4道简答题,同学们只要选择3道来做,不要4道题都做完,因为都做完的话老师只看前3道的。

今天老师讲的复习提示

1绪论和第一章只是考选择题不考问答题 2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絮乱 没有问答题

名词解释 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水中毒 水肿 高钾血症 低血钾症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记住那些什么什么的正常值

重点记忆第三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4第四章缺氧

不考问答题

名词解释 重点记忆缺乏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5第五章 发热 过热的概念

(注意一下 热限)

6第七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没问答题 重点掌握第三节

名词解释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信号转导(课本上没有的 老师另外讲的)没有问答题 8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名词解释 DIC

老师讲了一个小问题,DIC 可以导致休克,休克可以导致DIC 为什么?其机制是什么?如果同时出现DIC 和休克会怎样? 9第十章 休克 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不出主观题 第十五章 呼吸功能不全 重点复习第二节 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

肺源性心脏病、肝性脑病的概念和机制 名词解释 I、II 型呼吸衰竭 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的诱因和发病机制

13第十八章 急性肾衰竭的三个时期

少尿期

第三节尿毒症不是重点 名词解释 急性肾衰竭 和慢性肾衰竭(发病机制不考)14 第十章 休克临床表现

选择题老师说是从题库出的 Ps 以上只是就我所听到的写下了的,有的可能记不全 希望发现有新的知识点的同学或者是我记错的,告诉我 我会从新整理再上传到群里的。或者是直接上传。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篇9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2.加涅的分类

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公认为具有处方性;加涅还特别强调了与实现学生学习结果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内在条件。

二、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名词解释

★(二)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种类&名词解释

1.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布鲁纳首倡此法。发现学习的作用:(1)能提高智慧的潜力;(2)有助于使外在的动机向内在的动机转化;(3)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4)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

2.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还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2011) 篇10

第三章 知觉

知觉的神经基础

失认症及它可以说明哪些问题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包括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

一、视觉失认证

视觉失认证类型有统觉性失认证、联想性失认证、颜色失认证、面孔失认证;患者的初级视皮层17区、外侧膝状体、视觉通路、视神经和眼的功能和结构正常无损;脑局灶损伤可分别在2-4视觉皮层区(V2、V3、V4)或颞下回、颞中回、颞上沟,也常见枕-颞间的联络纤维受损。

统觉性失认症: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外界复杂物体的多种信息。

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

面孔失认症:面孔认知障碍分为两种类型: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前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这类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这类患者大多数为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二、听觉失认症:患者大脑初级听皮层(颞横回的41区)、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无异常所见,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嗓音。词聋患者大多数左颞叶22区或42区次级听觉受损所致;乐音失认症患者,多为右颞22区、42区次级听皮层受损所致;嗓音识别障碍又可分为两种,陌生人嗓声分辨障碍多见于两侧颞叶次级听皮层(22区、42区)同时损伤。

综上所述,可得出这样一种印象,失认症是知觉障碍,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的联络障碍所致。从而证明知觉是许多脑结构和多种脑中枢共同活动的结果。即使是以其中一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无论是视知觉、听知觉还是躯体知觉,也是这些感觉系统与注意、记忆、语言中枢共同活动的产物。

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栓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多模式感知神经元:大量研究进一步发现,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交这类神经元称谓多模式感知神经元。不仅在颞下回,而且在颞下沟、顶叶5、7区,额叶的8、9和46区内都发现这类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什么是功能柱?什么是超柱?什么是多模式感知细胞?他们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大题,结合前面回答)

精神盲: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

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上一篇:服务员发型规范下一篇:我的校园有未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