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护士工作职责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20急救护士工作职责(精选15篇)

120急救护士工作职责 篇1

1、牢固树立“呼叫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协同医生做好院前急救医疗与特需服务等工作。

2、认真执行本急救网络与驻地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守职尽责,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执行医嘱,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3、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护理专业,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4、出诊前后认真检查,补充药品和器材,保证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按常规进行器械、设备的消毒,保障医疗设备完好,提高使用率。

5、负责本点区域内及急救车内的环境卫生。

6、不断学习先进专业技术知识,及时总结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120急救护士工作职责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新都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出诊记录资料。

1.2 方法

出诊到达现场并处理伤/病员者统计为出诊有效次数, 其余统计为出诊空趟次数。

2 结果

2006~2008年急诊出诊统计见表1。

3 讨论

3.1 急救工作现状

以我区为例, 仅城区内就分散座落着多家一、二、三级医院, 每家医院均配有“120”标志的车辆≥1辆;而直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网络医院共3家, 其中与我院最近的入网医院其直线距离不超过600米。我院是一所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之一, 拥有院前急救救护车3辆, 每年出诊次数均在5000次以上, 空趟率为33%~36%。

3.2 空趟原因分析

3.2.1 随着通讯的发达与畅通、目击人员呼救意识的加强和医院品牌效应的影响, 一起事件往往有多起报警电话:部分拔通市“120”急救指挥中心, 部分拔通我院急诊科。而“120”急救指挥中心的调度并不以我院为唯一, 所以会导致我院和区内其它入网医院的救护车先后到达现场的情况。

3.2.2 同一事件、不同目击者对事件发生地点的描述有一定差别, 导致“120”急救指挥中心针对一个事件可能会发出重复指令。

3.2.3 个别病人、家属救人心切, 希望尽快得到急救救助, 会定向拔打多个医院的急救电话, 从而调动多个急救小组出诊, 导致急救队伍数量进一步扩大。

3.2.4 各个急救小组人员之间信息并不共享, 即使是奔向同一目的地, 也是在到达以后才清楚对方的任务地点, 所以多辆救护车出现在同一现场附近是常有的情况。

3.2.5 个别极低素质人员的恶作剧 (当然这种概率是极低的) 。

3.3 多个急救小组同时出诊的利弊思考

3.3.1 利的一面

正如个别病人/家属所想, 多个急救小组先后出诊, 就如同为病人系了多条保险绳, 最终会有一个最先到达的急救小组处理病人, 病人是最终受益人。

3.3.2 弊的一面

3.3.2. 1 急救资源浪费为确保院前急救的及时性和质量, 根据上级药品和车辆, 时刻待命;面对任何一起出诊任务, 急救人员都不能忽视, 必须全力以赴。故每个医院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在院前急救工作中。而单个医院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目前我区投入最多的医院也只能保证3个急救小组同时出诊。如前所说, 在现有体系的情况下, 如某一时间段内出现多起求救电话, 那前3个求救电话就可能耗用了区内近全部的急救资源, 而这些资源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却最多有30%。医院对随后出现的求救电话分身无术, 使其它急切需要救治的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救治, 从而造成“120”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大量浪费, 同时也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3.3.2. 2 急救质量高低不一, 急救设备闲置、人才队伍萎缩由于各医院管理者对院前急救重视度的差异, 各医院在急救管理、急救人员素质要求、车辆装备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 如很多执行任务的急救人员资质不达标, 技术水平相对较差;救护车未达到市急救救护车的标准配置要求, 尤其是除颤仪等重要仪器的配置更是缺如;根本无法实现危重病人的现场救护, 使部分急救人员、设备急救功能淡化, 不得不成为伤病员搬运队伍, 让急救病人无法得到安全、及时、高效的急救服务。个别医院的急救专科人才也因工作环境、设备条件的限制 (如无相应急救设备、用物的情况下) , 在急救现场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急救水平而情绪受挫;同时不能及时学习、运用急诊急救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 从而致该类人才知识老化, 人才队伍萎缩。而个别设备、用物也由于急救人员自身素质较差等原因, 无法实现其价值而致闲置、浪费。

3.3.2. 3 急救病人进一步治疗面临的问题因现今医疗体系的改革尚未完善, 各急救小组均归属不同医院;接诊病人后, 除特殊情况外, 病员均被急救小组所在医院接回, 这既不能保证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及时的进一步诊治, 又可能出现轻症病人进大医院, 致医院床位紧张, 周转困难;重症病人若由技术能力相应较差的医院接回时, 只能转向上级医院治疗, 这样既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又使重症病人面临因转院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的情况。

120院前急救站工作总结 篇3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及市120指挥中心的指导下,我站较好地完成了院前急救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量统计

本我站共出车4389车次,运接诊病人3150人,其中收住院1954人,空车率30.3%,收住院率64.1%。

二、急救站概况

我站目前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为740平方米,开展业务包括院前急救、急诊门诊及留观治疗,现有医师14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医师8名;护士15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13名;司机6名,平均驾龄为15年;急救站配备救护车3辆,其中重症监护型1辆,普通型2辆;观察床14张,重症监护床2张,抢救床2张;车载及院内急救设备基本满足现有业务需求。

三、建设与待遇同步,稳定急救队伍

不断强化院前队伍建设,为急诊配员,其中主治医师1名,男护3名,业务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医院领导为了提高急诊人员2待遇,不但提高了绩效工资核算方法,同系数不低于优势临床科室绩效水平,还在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等方面加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120急救人员的团队凝聚力,也稳定了急救队伍。

四、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急救行为,狠抓安全管理。

科室积极制定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流程、应急预案及特重大突发事故流程,并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各项工作制度,在完善制度的同时,逐步规范急救工作流程。

五、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急救水平。

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月定期组织急救业务学习,尤其是按照中心培训计划,制定详细的培训内容,包括中毒、心血管、创伤等严重危及生命的课题;同时注重对急救人员的技能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做到“技能操作人人练,人人操作规范化,规范操作熟练化”,力争为急救患者提供更加快捷、畅通、专业的生命绿色通道。

六、加强宣传工作,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我院整体形象

根据中心要求,由主任牵头,护士长精心组织,我站成立了培训小组,分批次到学校、社区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全年共外出培训10次,受训人数达2025人,场场精彩,均受到一致好评。

科室组织业务骨干到社区义诊,为老百姓免费诊病,全年共下乡义诊15次,义诊半径达30公里,受益百姓达2000余人。

七、正确面对问题,持续完善改进

1、没有急诊住院病房及急诊监护室,满足不了病人在急诊办住院治疗的要求,也严重制约了科室业务人员的成长。

2、业务开展缓慢,急诊就诊人员少,疑难病种少,虽然今年外派了2人次到内科学习,但总体业务提高空间不大。

3、人才梯队配制不合理,尤其是医生人数短缺,年轻医师偏多,高学历人员偏少,严重阻碍了梯队建设。

4、院前与院内没有分开,拉来的病人还需要院前人员处置到底,主班医生还要看门诊,严重影响了出车速度,造成经常出现“有车派不出”现象。

5、救护车车辆偏少,虽然我们为2级急救站,按照要求应该配备5辆救护车,但我站目前全天接警均为10余次,3辆救护车就足够用,所以没有必要配备太多车辆;再者车辆中有1辆已经为报废状态,车况极差,安全隐患重重,已向领导做了购新汇报。

6、抢救用及治疗用设备部分老化,设备申请进度缓慢。

八、2019年工作计划

1、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继续加强院前急救建设,努力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

2、继续狠抓医疗质量安全,改善服务态度,简化就医流程;强化细节与环节管理,定期考核,不断整改完善。

3、加强急救设备的培训,让所有人员均能熟练操作。

4、更新急救设备,拟申请车载呼吸机2台,洗胃机1台,微量泵1台,心肺复苏机1台。

120急救护士工作职责 篇4

2015年120急救站点工作总结

爆竹声声辞旧岁,春意暖暖迎新春。随着2016年元旦的到来,充实而忙碌的2015年已渐行渐远。过去的一年,全院院前急救工作人员为我区院前急救工作做出了不懈地努力,继续为河口区人民创造出良好的急救就医环境。全年共调度急救车辆 1162余车次,救治急危重症病人502余人次,受理较大事件1起。

在院长的正确领导及具体指导下,急诊急救工作也在今年有了实质性的完善及提高。圆满的完成了急救任务,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形象。

1.加强急救管理,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落实。院前急救领导工作进一步细化,责任追究落实到个人。加强院前急救工作领导小组督导,每月举行例会,加强交流,总结教训,为提高急救工作效率出谋划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在2015年度,120急救站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各种相关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车,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和谐相处、顺利圆满的完成各项工作。

2.急救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与加强。在东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领导下,医院领导更加重视急救工作,急救工作更加规范。并增加配备一辆先进救护车,车载装备也进一步提高及完善,急救医生、护士、司机间做到无缝对接,危重病人转院程序进一步规范、科学。坚决服从指挥,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确及时到达急救现场。各个急救环节责任落实到个人,层层把关,实时监控,奖罚并用,成功地为河口区人民群众提供了迅速、及时、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

3.加强学习,跟随急诊急救知识不断更新发展的步伐。急诊工作业务忙工作累,但是科室仍积极提供各种途径,加强人员的业务学习。急诊医学飞速发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我们稍有懈怠便落伍,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医学知识,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成为我们当前主要的也是必需面对的任务。我院积极组织急救人员对2015版心肺复苏术、颈椎损伤固定与搬运、气管插管等操作多次培训学习,尽快的要求各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各技术要领,并组织多次急救操作考核,对操作熟练人员进行表彰,对操作欠熟练人员进行督促。通过考核,进一步提高了急救人员的急救能力。急救人员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急救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4、加强应急事件救援流程规范学习,积极执行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的现场救治原

则。对现场人员及时检伤分类、积极处置,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

5、加强医疗保险知识的普及及学习,对我市的《基本药物目录》加强学习,节约医疗资源,优化医保资金的使用,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严格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在保证病人疗效的情况下优先应用基药目录的药品。

回顾2015年,我们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意识到在120急救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小结如下:(1)仍有一部分急救人员工作懒散,无忧患意识,影响了急救效率。

(2)夜间出车电子病历维护不够及时,书写不完善,这也是老问题,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督促。

(3)急救工作逐步细化,分工明确,业务要求越来越严格细致,更加凸显急救轮换人员人手不足,新进人员业务不够熟练。

(4)部分急救人员沟通能力欠缺,紧急情况下易同家人发生争执,激化矛盾,形成医患纠纷。

(5)转院仍然缺乏明确的执行标准,程序不够规范,加强危重病人的转院程序的规范化设计。

如何在工作中进一步改进急救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急救站点救死扶伤的作用?

我们的思路就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服务综

旨,开拓创新,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狠抓落实,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首位。把院前急救工作与“三好一满意”结合起来。

我院提出以下目标、措施:

1、严格落实出车规定时间,严格落实接警时间,严格交接班制度,医务科、急诊科不定期临检,一旦发现工作懒散人员,及时批评教育,责令其写出深刻检查,并视情节严重程度,扣发当月一定数额奖金。

2、继续狠抓积极病历书写规范,由急诊科主任负责急救病历审查,做到纸质病历1小时内上交急诊科,由急诊科主任对病历进行规范整理,电子病历要及时维护,原则上为即时维护,最晚不超24小时。

3、认真学习《2015版急救心肺复苏指南》加强对新进急救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实行以老带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4、进一步认识与家人及家属沟通的重要性,要时刻注意医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发病原因,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落实院前急救签字制度,今后需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

5、今年我市对120系统进行了升级,同时也对转院流程作了进一步明确,督促急救人员加强对新系统的学习,把转院流程牢记于心。

6、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和120急救中心保持沟通,对于新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反馈,对于急救流程进一步优化、简化。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的急救120系统已启用,对我们院前急救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逐步提高,我们要积极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完善知识储备,以更大的勇气与自信迎接新的急诊急救任务。考虑到120急救科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我院通过培训,组织考试,引进急救人才,让更多人员具备院前急救资格,以促进120急救站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与时俱进,为全区人民急诊急救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市院前急救护士工作规范 篇5

为加强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护士的工作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整体工作效率和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一、规范用语

(一)您好,我是120/999XX护士,您需要什么帮助可以告诉我。

(二)请您带好去医院就医的相关物品。

(三)急救车空间狭小,请您上下车注意,避免磕碰受伤。

(四)请您下车时携带好随身的物品(药品)。

二、禁用语

(一)别动,我正给你XX(检查/治疗)呢。(二)太胖了,血管都找不到。(三)你这人怎么回事,这么不配合。(四)快点儿上车,别磨蹭。

三、仪表着装规范

(一)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二)按规定穿着工作服上岗(服装同女医生),着装整洁规范。

(三)佩戴工号牌上岗(工号牌必须挂在前胸左上方)。

(四)仪容修饰得体,不浓妆艳抹。

四、行为规范

(一)强化首都意识、急救意识,医德高尚,医风端正,不以工作之便收受任何钱物,不示意患者赠送钱物,廉洁行医。

(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三)工作期间统一着工作服,佩戴工号牌,做到着装整洁规范、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精神饱满。

(四)态度和蔼,语言、举止文明,解答问题耐心,主动为患者排忧解难;不得与患者发生争吵。

(五)对病人有同情心,尽可能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合理要求,尽全力配合医生救治患者。

(六)配合医生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七)救治全过程时时体现“急”字,动作迅速、思维敏捷、处置果断、争分夺秒、临危不乱、团结协作。

五、工作流程规范

(一)提前到岗,上岗前检查利器盒、医疗废物袋是否按规定配置;药品及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均在有效期内,无过期。填写《医疗设备交接本》,与上一班人员做好交接记录。如发现器材有缺损或不能正常使用,应及时报告急救站

负责人并使用备用物品。

(二)在GPS车载显示器上插卡登陆上班或电话登陆上班,因故不能自动登陆时,应立即向120/999指挥调度中心报告,由调度人员负责人工登陆上班。因故不能出车,应及时通知急救站负责人及立即向120/999指挥调度中心报告。

(三)10秒钟内接听派车电话,接到出车任务后,在2分钟内出车。

(四)如现场无呼救者或者患者家属等候时,应立即下车寻找。协助司机与120/999指挥调度中心联系,进一步核实地址。

(五)无菌技术操作时,须再次检查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密封程度,有无破损,是否过期,确定无误后方可使用。

(六)院外抢救病人时均执行口头医嘱,听清医嘱并重复一遍:药名、剂量、用法、与医生核对后方可执行。使用麻醉药品、特殊用药时,须经两人核对。

(七)诊疗完毕后,清点物品,用药后的空安瓿保留,与用过的注射器具、纱布等一并带出现场,注射器、针头等按规定销毁。

(八)协助患者家属、医生、司机、担架工完成患者的搬抬工作。患者被搬上担架后,负责立起担架护栏并按要求系紧安全带。在关闭车门时,应提醒患者家属注意安全。

(九)患者送院途中,坐在医疗舱,协助医生观察患者病情,如病情变化随时准备抢救。

(十)完成任务后,把医疗废物放置在医院指定地点并负责更换一次性担架单。如转运完传染病患者,救护车离开医院之前,负责车厢消毒。

(十一)出诊回来后及时检查氧气、心电图机电量、心电图用纸是否充足。按规定补充诊箱内所缺药品及医用耗材,以确保正常工作的运转

120院前急救实验性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120院前急救的2000例危重症患者, 男1276例, 女724例;年龄3~94岁, 平均 (52.6±7.3) 岁。疾病类型:38例儿科急诊, 22例肿瘤科急诊, 68例妇产科急诊;143例急腹症, 176例心血管疾病, 317例脑血管疾病, 72例消化道急性出血, 184例呼吸道疾病, 126例中毒患者;187例多发性创伤, 264例颅脑外伤, 102例胸腹外伤, 124例其他严重创伤, 106例四肢骨折, 其他危重症患者共有71例。

1.2 急救情况

1.2.1 急救设备与急救人员

(1) 急救设备:车载呼吸机、心电图检测仪、多功能除颤一体机、血氧分析仪、机械通气基本器具、血压和血糖测量仪、清创缝合包、止血袋、输液泵、冰袋、担架床、夹板、颈托、多种急救药品等; (2) 急救人员:分为不同的急救组, 各组均由1名急救医师、2名担架人员、2名护理人员以及1名司机组成;其中, 医师均为全科救治医师, 具有3年及以上救治危重患者救治经验, 护理人员均具备熟练的护理技术以及丰富的危重症护理经验;同时, 所有的医护人员均经系统专业的急救培训。

1.2.2 急救原则

(1) 急救电话接收后3 min内即出诊; (2) 实现统一指挥以及统一调度的急救原则; (3) 坚持就地、就急以及就患者的意愿等实施救治, 即对搬动困难的患者就地实施抢救, 救治采取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救治顺序, 同时, 救治时, 尽量遵照意识清醒患者的意愿或患者家属的意愿进行[3]; (4) 救治措施的实施均依照院前急救的专业性规范及要求进行; (5) 患者进入救护车后必需全程实施心电监护以及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

1.2.3急救措施

本文患者中, 主要采用机械通气、CPR、呼吸机吸氧、心脏电除颤以及夹板颈托等固定处理等多种急救措施;急救措施实施前短时间内先对患者行简单评估, 以有针对性开展急救工作。同时, 护理人员全程加强急救护理, 并通过质量控制路径加强对护理效果的控制。

1.3 评价指标

对急救整体情况以及成功抢救率分别统计, 同时对急救差错、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分别统计分析, 并对患者 (家属) 进行问卷调查 (全部收回问卷) , 对急救满意度进行总体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整体救治情况

本文选取的2000例患者中, 至救治现场时死亡7例, 抢救中46例死亡, 其余患者均成功抢救, 排除至救治现场已死亡的7例患者, 本组选取患者的成功抢救率为97.69%;另外, 对抢救中的急救差错与护理差错统计后显示, 1993例 (排除7例至救治现场已死亡患者) 患者中, 急救差错4例, 占0.20%;出现护理差错7例, 占0.35%;急救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均很低。

2.2 急救满意度调查情况

经问卷调查显示, 1993例患者 (家属) 中, 对急救情况满意者为1974例, 满意率为99.04%;不满意率仅为0.96%。

3 讨论

120院前急救是重要的急救环节, 且在当前的急救流程 (院前、院内以及重症急诊监护) 中显示出愈加重要的作用, 是缩短危重症患者开展救治的时间, 并争取最佳抢救时机的重要抢救方式, 可有效降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 并利于院内急救等各项救治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120院前急救的开展情况为例, 对120院前急救进行了实验性研究, 现总结如下: (1) 120院前急救的开展应可能缩短救治电话接收距离现场救治的时间, 为此, 可通过建立120一体化急救网络缩短开展救治前的时间;一旦接收到急救电话, 在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 就近赶往救治现场, 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救治工作。 (2) 救治中, 应保证有序进行, 应严格按照急救专业培训的相关要求, 并在统一的指挥与安排下进行, 并严格遵照科学化的救治原则, 按照先急后缓、先轻后重等顺序开展救治, 以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整体急救效果。 (3) 急救工作的开展需要配置经专业培训且急救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 以能应对各种急救中出现的意外性问题, 并保证救治质量。同时, 配置的急救医师应尽量为全科性的临床医师, 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高效化开展[4]。本文即为全科急救医师开展具体救治工作, 效果显著。 (4) 急救护理工作中可实施质量控制路径, 即通过科学化的护理顺序和护理时间等的调整, 保证护理过程的有序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并减少急救资源的浪费;通过尽可能提高护理效果, 更利于整个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保证良好的救治质量[5]。 (5) 采用齐备与先进的急救设施设备。日常即通过严格检查, 保证急救车内设施设备的齐全性;另外, 应尽量使用先进的救治设备, 为良好的急救效果提供可靠的基础;同时, 还应保证设施无应用故障, 以防止延误救治时机。笔者所在医院即注意加强日常对急救设施设备的完善和质量检查, 对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急救结果统计后显示, 急救成功率高达97.69%;急救中出现的急救和护理差错分别为0.20%和0.35%, 均比较低;另外, 对患者 (家属) 调查显示, 对急救效果的满意率高达为99.04%。

总之, 120前急救作为重要的急救环节, 应从急救时间、急救人员、急救措施、急救质量以及急救设备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 以利于急救成功率的保证。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性研究分析120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情况, 以为120院前急救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120院院前急救的2000例危重症患者, 均在统一的调度下开展规范有序的院前急救, 对整体急救效果 (急救成功率、急救差错率和护理差错率) 以及患者 (家属) 对急救效果的满意率分别作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高达97.69%;急救中出现的急救和护理差错分别为0.20%和0.35%, 均比较低;患者 (家属) 对急救效果的满意率高达为99.04%;整体急救效果理想。结论:应从急救时间、急救人员、急救措施、急救质量以及急救设备等方面加强120院前急救的全面保障, 以提高急救成功率。

关键词:120院前急救,急救成功率,实验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明锐.加强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1) :2373-2374.

[2]彭菊红.120院前基本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方法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3) :67-68.

[3]李艾娥, 简雪莲.回访120急救住院患者的统计分析与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9 (11) :1044-1047.

[4]陈安清, 李红霞, 张媛, 等.黄石市120呼救现状与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 2011, 12 (1) :58-60.

申请加入120急救中心 篇7

青岛市急救中心:

目前,在青岛市市北区台东区域我院方圆5公里内没有120急救站。随着人们急救意识逐渐增强,需要院前急救的急危重症病人日逐增多,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日显凸现。在我院的医疗状况日趋成熟下,一部分患者家属拨打我院电话,希望得到我院的院前救治,所以申请青岛市急救中心将我院列入120急救中心服务范围。

首先,我院是市北区批准的一级综合医院,设有急诊医学科,内科,外科,中医科,耳鼻咽喉科,医学检验科,皮肤科,精神科,口腔科,并配有各种车辆8辆,具备院外急救处置能力。

其次,在人员方面,院前急救具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掌握急救技术和设备的使用,经过专业的培训,具有实际经验,急救技术操作熟悉。

第三,在器械方面,有常用的氧气瓶,简易人工呼吸器,气管导管,多功能监护仪等急救器械物品外,另备夹板,绷带,清创缝合包等外伤专用物品。

第四,在药品方面,我院药品种类多,如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止血敏,立止血,6-氨基己酸,低分子右旋糖酐,肾上腺素,阿托品,可拉明,洛贝林,纳洛酮等药品,配备齐全,可以保证急救的需要。以上在车辆、人员、器械、药品方面,我院已具备120急救条件,希望贵中心考虑将我院列入120急救中心服务范围,以拓宽我院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青岛市北慈海医院

120急救护士工作职责 篇8

办公室主任职责

1.在院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车辆管理工作。

2.负责全院车辆管理,保证急救车辆安全有序正常运行。

3.掌握车辆状况,拟定车辆维修,保养计划,负责车辆安全工作,及时处理车辆违章及交通安全事故;按计划组织车辆维修,保养,年审。4.做好车辆年审工作,抓好修理质量,节约经费开支。5.建立车辆档案和各项工作统计。

6.组织驾驶员的学习,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全面了解驾驶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7.建立驾驶员档案和备用驾驶员资料,培养年青骨干。

附件2

120驾驶员职责

1.在办公室主任的领导下协助科室主任做好车辆的安全工作。

2.驾驶员负责本驾驶车辆维护、登记、督促维修,处理日常行车事故。3.学习安全行车知识,掌握所驾驶车辆技术性能,不断提高驾驶水平。3.服从120调度指挥,不准私自出车和绕道办私事。

4、密切配合、协助急救医师,安全完成急救任务。

5、根据病人病情及急救医师意见确定行驶速度及转运医院。

6、向急救医师提出转送中合理化建议时应注意方式和场合,避免引起纠纷。

7、配合医务人员严格按规定收费,栏目清楚,字迹工整,收费后一定为患者开具发票并盖章。

8、做好接班前的车辆检查,认真保养车辆。

9、保持车辆整洁、卫生和随车物品固定牢固。

10、上班期间严禁钦酒,不得开英雄车、赌气车、霸王车和乱用警报器。

11、下班时锁好车辆门窗,严防随车物品丢失。

附件3

120急救驾驶员守则

1.积极参加学习,服从分配,听从指挥,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遵纪守法,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有事先请假,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不擅离工作岗位。

3.按时作好车辆的自检工作,保持车容整洁,认真保养车辆,确保行车安全。

4.遵守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提高质量,对病人热忱、礼貌、不乱收费。

5.努力钻研业务,做到不懂就问,互相帮助,以老带新、共同提高,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6.发扬主人翁精神,提合理化建设,勇于批评和自我批平,团结友爱,共同进步,为院前急救作贡献。

7.着装整齐,按规定穿工作服,佩带工作牌,以保持急救单元整体形象。8.凡120调度室派车,不得无故不出车或私自借故出车。

附件4

救护车清洁、消毒制度

1、执行任务必须保持救护车车身、医疗仓、警报器、随车物品的干净整洁。

2、驾驶员必须做好救护车除医疗仓外其他部分的清洁工作。

3、驾驶员下班前必须做好车辆清洁,锁好门窗。

4、不定期清洁发动机、电瓶、底盘。

5.驾驶员每天在接班前应对车辆进行全面的检查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认真填写车辆保养维修情况表,并上报院领导和办公室。

6.汽车轮胎必须不定时进行全面检查,对扎钉较多,磨损较严重的必须更换。

120例产后大出血的急救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分娩的患者568例, 对其中120例产后出血达到500m以上的产妇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年龄21~35 (平均28.6) 岁, 其中表现为宫缩乏力的患者有60例, 占总人数的50%。因胎盘滞留以及胎盘残留导致产后出血的患者分别有21、19例, 分别占总数的17.5%、15.8%;因软产道损伤导致产后出血20例, 占总数的16.67%。

1.2 抢救方法

(1) 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时要注意进行及时准确诊断:胎儿分娩成功后, 要立即将计量聚血盆放置于产妇臀下, 以收集产妇的出血量。等待胎盘分娩出后, 对产妇的胎盘进行检查, 如果胎盘的胎膜完整, 则胎盘无软产道损伤的情况, 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 主要是检查子宫的收缩情况, 并准确记录产妇的出血量, 及时对产妇产后出血的情况作出诊断并根据原因进行相关处理。 (2) 产妇一旦出血, 要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抢救:可以注射宫缩剂、按摩子宫等方法来促进子宫收缩, 同时开通静脉通道;要注意产妇的心跳、血压、体温等变化情况, 并将观察到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医生, 每隔15~30min测量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观察患者的宫缩以及阴道流血的情况, 随时记录流血情况。在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要注意做好相关抢救工作, 检查患者发生出血的原因, 并根据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按照医嘱进行止血, 纠正患者的失血性休克。如果是因为宫缩不良引起的出血, 则患者表现为子宫较软, 轮廓表现不清, 会有血块或者暗红色的血液间接性流出。出血的特征表现为宫绾时出血较少、子宫松弛时较多, 因此在急救中要注意加强宫绾处理。 (3) 产后大量出血时容易发生休克, 医护人员要冷静处理:在进行保暖、吸氧的同时要注意积极促宫复。要及时报告, 保证抢救工作的有条不紊。立即进行血型检验, 建立静脉通道, 在短时间内补足失血量。严密检查产妇的脉搏以及血压情况, 精确测量出血, 做好特别护理记录。患者出现休克时, 要注意纠正酸中毒现象, 让患者平卧于病床, 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及时补充血液, 也可以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进行快速静脉滴注, 根据酸中毒的情况适量进行碳酸氢钠的补充[2]。 (4) 在产妇进行分娩时, 要及时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告知产妇分娩是一个自然过程, 分娩的顺利取决于产力、产道以及胎儿状况、产妇精神状态4个方面, 产妇如果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精神紧张状况, 可能导致出血, 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工作, 并做好家属的安慰及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保护产妇的精神安静, 促使产妇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 结果

120例患者全部治愈, 治愈率达100%。

3 讨论

产妇产后出血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占产科出血情况的87.5%[3]。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时间是产后2h内, 因此, 在临床救治工作中要注意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并及时予以诊断处理。医护人员处理产后出血时, 首先要有高度责任感,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好产妇出血情况的病情观察, 及时记录产妇的出血情况, 并及时进行情况汇报, 产妇一旦出血则要抓紧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加强产科医护人员的学习, 提高医护人员的助产技术, 及时筛选出高危孕妇, 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朝红.产后出血原因分析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04 (2) :35-36.

[2]杜光辉, 王逸.120例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06 (04) :755-756

120急救调度员先进事迹 篇10

调度科共有在岗职工25名,其中22名女职工、3名男职工,女职工比例为88.00%,是一个积极进取、团结互助、充满激情的集体。在中心党政的领导下,科室成员以“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以“呼救必接,出诊迅速,救急扶伤,爱心奉献”作为自己的服务宗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实现着人民健康的中国梦。 面对重大灾难,沉着冷静,尽最大努力指挥抢救更多的生命;面对突发事故,合理调度,用最便捷的途径解决困难;面对特殊困难,通力协作,用集体的智慧战胜挑战。无论寒暑,不分昼夜,每一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放弃了正常的生活规律,错过了难得的亲人团聚,为的是接起求助电话时送去的那一丝温暖,为的是成都市民的生命健康得到保证,为的是成都急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她们战胜了诸多挑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被成都市共青团委授予“成都市青年文明号”、获教科文体工会“巾帼文明岗”、20获成都市局卫生局“巾帼文明岗”、被成都市总工会授予“成都市工人先锋号,获成都市“三、八”红旗集体。

一、兢兢业业 无怨无悔

中心急救电话呼入、处置、救治量位居全国第三,每天的接警量在3500个以上。20接呼入量为1407757;派车数为236352;呼救处置率100%;院前急救病人数为196443人,大型事故处置3人以上1580起,六人以上(含六人)146起,10人以上29起。联动部门呼救、处警12567起。大型事件汇报率100%;派车处置率100%。

她们整天面对电脑调度台,面对此起彼伏的电话接警铃声,认真接听每一个急救电话,在节假日,在黑夜里,在大家休闲时,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时刻待命,生怕自己的疏忽给别人的家庭带去不幸。她们每天认真谨慎,指挥调度医院成功救治了一个又一个伤者,挽救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面对感激,调度员们从不骄傲,紧绷神经地等待下一次呼救;面对不理解和抱怨,调度员们不急不躁,耐心解释以病人利益为重。几来年120调度科无投诉,各网络医院和群众等对“120”调度服务满意率大于95%,准确、及时完成了指挥调度任务。

二、重大灾害 沉着指挥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及“4.20芦山特大地震”发生后,值班的调度员虽然也在第一时间清楚地意识到地震了,但没有一个人离开岗位,当电话响起的那一刻,他们忘记了生死,牵挂着成千上万急需解救的伤员,第一时间保证了120绿色生命线的畅通。地震发生后,调度科未当班的同志在第一时间与120调度中心联系上,并以最快速度到达调度中心与值班人员一起加班加点,负责全市的呼救受理工作,按自然灾害的预案要求启动预案,及时地传达市领导、市卫生局领导、中心主任的指示,指挥调度数支医疗救援队共200多辆救护车奔赴地震中心和成都市邛崃等实施医疗救援任务,大家一直坚守在调度岗位上直至伤患者完全救治、转运完成,同时保证了市区内日常呼救工作的调度准确、及时,保证了120绿色通道的畅通,在黄金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挽救了伤员的生命,整个指挥调度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高度评价,中心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 年调度科配合网络医院工作成功处置了“5.4双流县永安镇永洪大桥公交车相撞事件”、“6.17成渝高速中巴客车相撞事件”、“7.4郫县香地华府工地群体性发病事件”、“8.5龙泉驿区大面镇界牌工业园公交追尾事件”、“9.29双流县三星镇锦石村货车与公交车相撞事件”、“11.10天府新区藉田镇多车相撞事件”, 特别是处置越南骚乱引发的众多中国公民伤害回国救治的紧急任务中,调度科同志配合中心领导,调集相关网络医院,确保了来蓉伤员的紧急转运,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誉,维护了我市急救和政府的声誉。

三、准确及时 制定预案

2014年在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完成了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等相关部门下发的各项《通知》及预案共计45件;配合中心与绿色通道救援联盟建立了《机动圜事故伤人急救服务体系方案》;《成都市卫生局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信息上报规范和报送流程》的实施;《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博览会医疗救护工作方案》;以及《成都市卫生局关于做好2014年“十一”黄金周卫生应急工作的通知》;并按《埃博拉出血热人预案》要求,了解并掌握了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留观转运流程、120指挥调度流程、疑似病例处置路径及信息报送的要求内容;起草了《成都市120急救中心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完善了调度科突发公共事件的案例统计和案例评估调查,填补了急救指挥中心近几年突发事件案例评估方面制度和病案的空白。园满地完成了《预案》或《通知》任务,确保本市120院前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严格查改 万无一失

在日常工作中,科室严格进行调度录音抽查和受理表单查改,由白班组长负责对每日呼救受理表单登记进行查改;并抽调医疗专业人员每周对呼救录音进行抽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每季度组织调度组长、全体调度人员对调度录音进行分析、总结,问题突出的个人由科长和组长对其进行实例指导、纠正。同时坚持电话回访网络医院,对调度员服务态度及相关业务(呼救分诊、地理位置、调度原则、处置派车和信息反馈等)进行抽查,满意率在95%以上。

五、平安创建、安全调度

按照市卫生局应急办和急救中心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相关《方案》,在科内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安全调度”理念,强化调度安全监督管理,落实调度大厅、机房、值班室等处的安全、消防、调度、突发事件等交接班、汇报、登记制度,各类投诉、咨询受理组长责任制,各组组长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所发生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排查、及时上报。本年度科内未发生大型事故漏报、误报、虚报和任何安全、调度事故,做到了平安调度。

六、强化业务 保障工作

120急救护士工作职责 篇11

1.接警记录、录音及病历资料属重要医疗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私自查阅。公安或刑警查询相关资料时,应热情接待,告知其查阅流程,须按相关规定执行。

2.外单位人员(公安、交警、法院等)来科室调查接警、出诊、病历、录音等相关资料,必须有有效证件及单位委托证明。

3.对要核查的相关内容确认可以查询后,按医院审批程序相关规定要求执行。

4.医院审核批示要求:医务科对证件内容核实后,签署审核意见,科长签字或加盖公章后方可生效,请示科主任或护士长后可查询相关内容。病历资料、接警记录需要复印的,复印件加盖医务科公章方可有效,本科接待人员负责原件的完整性审核,必要性查阅其相关证件。

5.录音资料现有程序不能优盘拷贝,可通过第三媒介复制,做好记录。

6.查询完成后,由查阅人在证明材料上注明查询内容、时间、事由,并签全名,与查阅资料装订一起归档保存。

7.对复印的相关资料由科主任、护士长对复印件审核,注明原件科室保存,由原件复印的说明,便于法律机关核定。

120急救护士工作职责 篇12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抢救病人的前沿。院前急救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具有很强的医疗性和社会性[1]。为此,借助4G网络,基于南京市政务云平台开发了一套快速高效的系统化、规模化、多结构的120紧急医疗救援系统。该系统集现代通讯网络技术与医疗急救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突出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特点,提高医疗急救的效率和科学管理,不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也将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3]。

1 现状

目前,我市急救中心使用的是2002年建设的急救调度系统,仅有指令报文调度功能,无相关医疗信息系统、电子办公系统及急救车载信息系统。现我市合计急救车辆73台,其中市急救中心自有车辆25台。

我市现有120紧急医疗救援包括下列步骤:接线、出车、转移、急诊、会诊和分诊。其中接线、出车和转移属于院前急救,急诊、会诊和分诊属于院内急救。存在以下弊端:①急救车上的救护人员无法提前获得相关病人的病史,不能更好地做准备工工作;②在病人转移过程中,院内医生无法获知病人的实际情况(包括各种生理参数),无法给急救车上的救护人员提供专业指导;、③专科医生、手术医生、医疗专家等无法尽早参与到急救过程中,不能够最大程度地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④无法记录整个急救过程。

2 基于政务云的120急救系统设计

2.1 南京市“政务云”提供的服务

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为全市公共服务及政务应用提供以下服务:①提供符合各项标准的机房资源和各类设备托管服务;②提供高速、可靠政务网接入和统一安全的互联网访问;③提供服务器、数据库等应用系统建设支撑环境和数据存储、备份服务,包括:服务器、云计算、存储、备份与恢复、虚拟桌面、云在线存储6个方面;④建立资源交换共享平台,为各部门业务协同提供数据支撑。

因此,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符合急救系统建设所需的架构基础。

2.2 急救系统架构设计方案

120急救中心系统整体依托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及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架构基于面向服务SOA、云计算服务体系架构设计。整个120急救系统服务由基础设施层、急救云平台层、客户端应用层组成,包含急救医护子系统、急救中心办公管理子系统、急救中心调度子系统、急救车载子系统及医院分站客户端的新建、改造及整合。系统架构设计图,见图1。

2.2.1 基础设施层的设计

系统基础设施层部署于政务数据中心机房,相关服务器硬件、网络、虚拟化软件及操作系统等基础设施由市政务数据中心提供,为120急救系统搭建基于云服务的系统运行及数据存储环境。

(1)网络架构。120急救系统架设在卫生专网上,卫生专网由市政务专网通过VPN形式承载。网络容量分析:目前南京市急救中心共有车辆35台,按照国家卫计委每5万人1台救护车服务要求计算,全市急救运行需要车辆约200台,车上需传输的数据含视频数据、医学报文数据及病例文本数据,其中视频数据流约1Mbps,医疗数据及文本数据流合计约0.2 Mbps,因此单车数据传输需要带宽约1.2 Mbps,全市车辆业务并发占用带宽量约为200×1.2=240 Mbps。目前政务专网采用光纤接入,并采用MPLS/SSL VPN技术来组建南京市卫生VPN专网,接入层为千兆,核心骨干层为万兆,满足急救系统目前及将来需要扩展的数据传输带宽及网络容量需求[4,5,6]。急救系统网络拓扑,见图2。

(2)服务器部署。①服务器资源申请:120急救系统部署于政务数据中心内的虚拟服务器上,包括:急救医疗资源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备份服务器、急救中心办公管理WEB服务器、媒体服务器、接口服务器通过虚拟化技术,在政务数据中心服务器上按需分配相应的虚拟硬件资源(处理器、内存、存储、网络)等,在虚拟的硬件资源上安装并运行不同操作系统(Linux,Windows等),为急救系统提供了可靠稳定的运行环境。同时,急救中心系统管理员可以自己登录到云计算平台上,通过个性化界面自己选择要用的系统模板,并选择希望使用的硬件资源,自己创建虚拟机操作系统,实现云计算平台资源自动化申请和创建,使得整个急救系统管理使用便捷且运行安全稳定;②虚拟服务器性能需求:120急救系统运行需要虚拟服务器6台,分别是中心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备份服务器、接口服务器、WEB服务器及媒体服务器;③服务器:采用NOVELL SUSE Linux企业版操作系统,支持访问局域网或互联网;处理器处理能力不低于3.06 GHz,三级缓存12 MB;内存不低于4 G;硬盘大小在300G以上;存储控制为ServeRAID-M5015(RAID5);网卡采用2个集成的千兆以太网控制器,双网卡配置,要求一个公网IP,一个专网IP。其中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备份服务器要求硬盘大小2TGB,其他性能要求不变。

2.2.2 急救云平台层的设计

急救云平台层部署于市政务数据中心提供的虚拟服务器上,提供一个云计算平台,包含了急救医护子系统和急救办公管理子系统。本层可通过基础设施层提供的应用程序界面(API)调用硬件资源,向上提供业务调度中心服务,实时监控平台的各种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通过API开放给用户,急救中心用户不需要在应用层(包括市急救中心、急救分站、医院)再安装系统服务器软件,只需直接使用系统服务器设计开发的应用客户端即可实现应用功能。为全市120急救系统提供统一认证、数据标准管理、协议转换、接口管理、组件管理及SIP控制等核心服务。

2.2.3 客户端应用层的设计

基于急救云架构,用户不需要将软件产品安装在自己的电脑或服务器上,只需直接使用配置好的应用客户端或WEB客户端,使用者与传统应用方式一样来访问应用系统,感觉不到自己所使用的系统是运行在云计算平台中,无需专门的培训。当某一应用资源不够时可以动态调整基础设施层硬件资源来扩展应用软件的计算能力,甚至可以复制、快速布署另一相同虚拟机应用软件,满足更高负载的服务质量保证或者系统功能需要增添或改变时,只需由平台运维者对急救云平台层作出相应修改,不影响前端应用服务的连续性。该层包含:市急救中心办公管理客户端、集中视频显示客户端、集中医护数据显示客户端、急救医院客户端、分站客户端和车载医护客户端。

2.2.4 核心平台层的设计

本方案将在市急救中心部署核心平台层,是基于市急救中心原有系统的升级改造,完善系统呼叫、调度、管理等功能,加强系统运行速率及优化安全可靠性,保留原数据并实现原有历史数据和政务云平台的互通共享。

系统数据互联互通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通过车载医疗客户端软件读取车载医用设备、车载摄像设备的多媒体数据并通过实时多媒体数据的查看辅助救助操作及医疗数据的编写、修改及录入。另同步到车载医疗客户端的多媒体数据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上传至市急救中心、医院实现数据实时查看、远程管理等功能。并通过医护数据的上传实时更新位于急救中心数据:库和智慧医疗平台的急救病历资料。

(2)通过医疗客户端实现急救病历电子化、急救档案管理电子化,改变了传统的急救纸质档案管理。在线书写急救病历并可以实时更新急救中心数据库和智慧医疗平台的急救病历资料。急救病历主要包括急救病史、转/出院、体检、诊断、病症变化、诊断、总结等内容。系统还提供了标准化的病历模版,以方便、规范医生的书写。病历档案存储期可达15年,促使急救管理流程标准化,提升急救中心管理效率。

(3)从急救中心数据库获取用药、用料、急救知识、急救操作指南等知识文本以辅助工作人员开展急救。

2.3 云存储方案

本系统部署于南京市卫生专网,前端车载数据通过无线政务专网接入卫生专网,是一个基于有线传输及无线传输的综合系统。系统需要存取的数据包括视频数据、医学影像数据、病历文本数据及相关报文数据。基于无线网络特性及数据完整性、安全性要求,本系统存储服务由前端车载本地分布式存储及政务数据中心IP-SAN存储[7,8]构成整个急救系统的云存储网络急救云存储架构图,见图3。

2.3.1 车载分布式存储

鉴于无线网络容量及带宽方面的劣势,对于急救业务中占用带宽量大,但对安全及稳定性要求相对较低的非医学数据(视频数据),本系统采用本地分布式存储,视频数据实时存于车载本地存储器中,由本地存储器组成的急救车分布存储网络,急救中心可通过客户端软件实时调用查看,视频存储期可达1个月,存储空间满额后,可通过光碟刻录方式导出用于急救备份。

2.3.2 政务数据中心IP-SAN存储

对于急救过程中的关键数据,主要包括病历数据、医疗体征数据,鉴于该部分数据为本系统核心数据,具有高安全、高稳定要求。因此,该部分数据存储于政务数据中心IP-SAN中。

本系统核心医疗数据包括电子病历数据、急救医疗体征数据,经调研及测算,单车任务需要写入的病历数据约20 kB,体征数据编码后生成报文数据并按时间节点(通常约1~2 min)录入系统并存储,单车单次记录体征数据量约100 kB,满足电子病历存储15年的国家要求。按急救车日均任务10次,未来全市将增容急救车辆至200台计算,可以测算出医疗数据的存储需求约1.5 T。

2.3.3 数据备份

本系统数据备份采用LAN-Free备份,是在SAN环境中进行的,急救系统的用户只需将磁带机或磁带库等备份设备连接到SAN网络中,各服务器就可把需要备份的数据直接发送到共享的备份设备上,不必再经过局域网链路。由于服务器到共享存储设备的大量数据传输是通过SAN网络进行的,局域网只承担各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任务,因此大大降低了存储备份对局域网带宽的占用率,释放了资源。另外,本急救系统通过添加备份服务及双机热备技术保证数据安全,通过软硬件结合的容错应用方案,部署两台服务器系统和一个外接共享磁带库及相应的双机热备份技术软件组成。在这个容错方案中,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安装在两台服务器上,磁带库外接虚拟存储服务器,可实现离线存储。通过双机热备技术,所有站点的数据直接从中央存储设备读取和存储,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极大地保护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用户的数据存放在外接磁带库中,在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备机主动替代主机工作,保证网络服务不间断。

3 与相关系统平台对接的探讨

3.1 接口设计原则

接口须符合国际、国家相关标准。在做系统的接口设计时应采用或者参考国际、国家相关标准,在没有相关标准时,应该结合服务的情况制定行业内部的标准。为了保证接口协议的通用性和扩展性,外部接口传输协议采用TCP长连接的方式,协议标准基于XML标准,同时要兼顾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等原则。

3.2 与区域卫生、区域应急等系统的对接

(1)通过对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数据写入智慧医疗系统库,包括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置过程,如事件时间、地点、原因、伤亡人数、送达医院、事态控制情况等。另外,在应急事件中,随着事态的发生、发展过程,处置过程,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互获取卫监、药品、疾控等医疗卫生数据,提升急救效率,同时逐级向主管领导和上级单位报告实时情况,进一步发挥急救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中的作用。120急救系统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与基于“智慧南京”应急平台的融合,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系统集成技术,将120信息系统与110报警系统、119火警系统、122交通事故系统进行整合,建设集监控、管理、指挥和调度于一体的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信息化平台,加强对南京市重点地区的实时动态监测,对日常应急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公共安全监控、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快速反应,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警种信息的快速互通和工作的高效协调,并对社会和公众的各类报警求助做出快速反应,提供更加便捷的救助服务,保障重大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处理的指挥和部署,为城市管理和公共安全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和通信平台。

(2)与区域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对接。南京市医疗急救信息纳入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在急救过程中,病人可持南京市市民卡在线刷卡认证,通过对接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提取持卡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家庭住址、家庭固定电话、紧急联系人、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个人健康信息。通过患者健康信息查询可以为120医护人员和救治机构实施救助提供依据,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平台对接实施后,还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因紧张等原因无法正确表达呼救地址的实际情况,建立急救档案,急救工作人员便可根据电脑显示的资料和GPS定位系统立即选派就近的急救站,选择最近的路线进行救助,提升救助调度效率。通过将电子健康档案引入院前急救分级标准系统,可使急救人员迅速了解现场情况要点、评估患者情况的严重程度,实现合理分配急救资源和对危重患者提供高级别急救响应。

(3)与相关医疗信息库对接。通过对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取相关医疗信息,包括妇幼保健、疾病控制、血液管理、社区卫生、药品管理等数据,通过相关医疗数据对接获取与院前急救相关的用药信息、用料信息、施救方法和相关短语库等用于辅助急救,尤其在危重病患者救治中作用显著。

(4)与卫生管理对接。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卫生人力资源、医疗服务标准、卫生技术标准、卫生行政管理等系统模块,获取有效的急救管理标准、行业服务标准及行业技术标准,使急救流程及急救管理规范高效。

4 结语

本项目通过对急救医护子系统、急救中心办公管理子系统、急救车载子系统、医院及分站客户端的建设及急救中心调度子系统进行改造,使120急救真正融入区域卫生体系。更重要的是,南京120急救系统在无线传输方面采用了先进的4G技术,为急救车辆在移动过程中采集到的患者体征信息等数据的传输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尽可能确保整个急救医疗体系各个环节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南京120急救系统将建设成为“智慧南京”辅助支撑系统,将进一步完善“智慧南京”的基础建设,丰富“智慧南京”的基础数据信息,提高全市信息化应用的支撑能力,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为市民提供更有效快捷的急救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S]2009.

[2]刘芳,管新,袁飞,等.医疗信息系统私有云建设方案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2,(10):85-89.

[3]姚青岭.区域医疗云计算服务中心模型[J].中国医疗设备,2011,(12):49-51.

[4]孙向东,姚山虎,胡德华.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4):31-35.

[5]帅海涛,彭小斌,吴为清.“军卫-号”系统之门诊120急救管理子系统的建立[J].医疗卫生装备,2005,(9):237.

[6]赵明锐.加强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1):2373-2374.

[7]李颜.医院网络异地容灾和服务器虚拟化分析设计[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急救中心护士先进事迹材料 篇13

新疆机场集团急救中心急诊科,承担着乌鲁木齐机场社区基本医疗和机场应急救护工作,也是乌鲁木齐红十字急救中心120的院前急救分站。“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抢救,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不仅要有超一流的护理专长,还要有临危不惧的出诊能力。在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医德素养。对于这个娇小年轻的女孩子,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她又是在怎样的历练中,走上了急救战场的前沿。

她热爱护理专业,虚心好学、积极上进。

来急救中心应聘报道时,她的成绩册的各科考试分数都是优秀,让招聘的护士长感慨万分。枯燥无味的医学课,没有对专业倾心的爱是难以考出这样的成绩的。优秀专业成绩让她像一个即将出征的战士,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严谨的态度投入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大方包容,工作中理解力强,反应敏捷,对待病人热情周到。她每天早早的来到科里,认真交接班、检查抢救设备、打扫环境卫生,微笑着迎接每一位病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不同形式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她的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使她从幻想到实干,从生涩到娴熟,从慌乱到从容,从幼稚到成熟。她在急诊科工作,什么病人都有,外伤的、醉酒的、心脏病的。第一次值夜班,凌晨4点来了一位醉酒的病人,没有家属陪同,来时不省人事,浑身上下都是呕吐物。见此情景,年少的她顾不上多想,戴上手套马上给患者吸痰、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见患者病情平稳后马上端来温水,替擦拭患者身上的呕吐物。后来患者家属赶来,看见干干净净净已脱离危险的亲人时,十分感动,一再说:“这么年轻的小护士,对待病人能够这么细心,真是不容易,太谢谢你了!”而她听了只是淡淡一笑:“病人身上那么脏,自己一定很难受,我帮他清洗干净,他就会舒服些了!”

马双虽然工作还不到两年,但她自信、勇敢、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却深深的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她具有优良的输液技术,受到很多同事和患者的称赞。遇到难打的针,有些资格比她老的护士都有点胆怯,她却从来都不怕。每次她都说“让我去,我有信心。”正是因为她的胆大心细,才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护理操作本领。很多院子里面的孩子来医院治疗,都吵着闹着要找双双姐姐打针,因为大家都喜欢这个长得像洋娃娃并且技术过硬的小护士。

她性格开朗、活泼,富有爱心。

那是去年11月的一天,一位急性左心衰的患者正在抢救,当时患者因咳嗽无力,痰液难以排出,需要护士利用吸痰器帮助吸痰。她在给病人吸痰时动作轻柔,不停安慰鼓励病人不要害怕。因痰液较多加之病人激烈咳嗽,大量的痰液喷射到她的脸上、眼睛上,但她没有任何怨言,只是平静的擦掉身上的痰液说:“病人也不是故意的,再说她已经很痛苦了”。她的善良和爱心体现了一个白衣天使良好的职业道德。

2012年4月18日,在小西门路段发生了一起两车相撞的事故。路过此地的她见此情景,立即拨打120报警,并赶紧来到患者身边查看伤情,进行第一时间的紧急救护。直到120车来了后,她才离开。闻讯赶来后的家属见此情景十分感动,询问她是做什么的,在哪个单位上班,她只是微笑的说:“我一名护士,那是我应该做的。”

她热爱集体,是急救中心员工喜爱的小妹妹。

2012年4月27,平日最疼爱她的姥姥突发疾病意外去世,护士长让她休息几天,可她一再的坚持说:“眼下科里人员紧张,再说现在正是病人多的时候,我休息了,你们肯定忙不过来。没关系,我可以上。”就这样,在最疼爱自己的姥姥去世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没有请一天假。甚至在姥姥下葬的那天,她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记不清多少次,已下班正在吃饭的她听到要出诊时,就扔下没吃完的饭,主动出去顶岗。有人问她:“你怎么不叫二线呀?”她说:“反正我中午也不回宿舍,没关系我上吧,叫二线说不定人家现在正吃饭呢。”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着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在急救中心,她是文艺骨干。2011中心举办迎春晚会,她一气参加了两个节目,又唱又跳。紧张的工作之余,她把曲子录在手机里,时刻练习自己的动作。2012年春节,她在中心参加的节目未能被集团公司选中。小姑娘失望之余,鼓励主持人,我们明年好好练,一定能选上的。

她挚爱家人,是母亲的依靠,是全家人的宝贝。

马双成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然而又是在亲人们的万般呵护中成长起来的爱心天使。马双8岁那年父亲意外遭遇车祸去世,妈妈带着她和舅舅、姨姨们生活在一起,全家人都给这个小姑娘倾心的爱。马双年轻活力,上网、唱歌、跳舞样样都不落下,新潮又浪漫。她去世以后,她舅舅说:“我看的出来,这两年是她最幸福的年月,我们祝福她留在最幸福的岁月,我也感谢你们单位和她那些同事朋友带给她的幸福。”正是这种爱心、包容的家庭塑造了她阳光、谦和、热爱集体、勇于探索的品格。

她阳光、活泼、可爱,无论是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是患者,都很喜欢她。她曾对妈妈说:“在急救中心工作我觉得很开心、很快乐。”工作中她严格要求自己,只要护士长交给她任务,她总会欣然接受。今年中心QC发布,她想给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从未接触QC的她自告奋勇,接受任务后,立即着手准备,认真学习关于QC的知识,把制作好的幻灯放在手机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一遍一遍的背诵。发生意外的前一天晚上,她站在自家的客厅里,郑重其事地在妈妈面前练习明日即将参赛的QC成果,并让妈妈点评,妈妈看着如此优秀的女儿很是欣慰。5月9日早晨,马双早早起床,把自己收拾得漂漂亮亮,因为她要代表急救中心参加集团公司的QC发布。出门前,妈妈担心堵车迟到,塞给她100元钱一定要她打的去上班,并叮嘱女儿:“单位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经过紧张的比赛,下午18:10,急救中心的QC发布终于圆满结束,马双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妈妈:“妈妈,我发布的QC在集团公司获奖了。”没想到,这竟成了女儿留给妈妈最后的声音。

马双同志殉职后,机场集团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多次看望慰问职工家属。高度评价了机场急救中心医务人员高度的执行力和责任感,赞扬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的精神。机场急救中心护士马双因公殉职,是坚决履行职责、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的模范。追授马双同志为机场集团“优秀共青团员”,号召机场集团全体员工向马双同志学习。

和她朝夕相处的十八个月里,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白皙的皮肤、高高的鼻梁、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干起活来干净利落。在急救中心的每个角落到处都留下了她的笑声、她的痕迹。忘不了初次见她时轻声、谦逊的自我介绍;忘不了她抢救病人时认真专注的表情;忘不了她每天穿梭于输液室忙碌的身影;更忘不了在危急时刻她为了抢救患者生命而不顾个人安危的情景。她在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奉献着对人民的爱。

“也许护士没有其他职业那么光鲜亮丽,没有其他岗位优越的待遇,没有其他岗位受人尊重,但我仍然热爱这份工作,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别人的笑脸,为患者解除疾病的折磨。感谢我所从事的护理工作,从每一天的工作中都可以找到值得我庆幸的事,在每一天工作中都可以发现令人感动的人。那些人那些事时刻激励着我,鼓励着我迈向更美好的明天,让我无怨无悔从事护理事业。”这是马双在护士节前写下节日寄语。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寄语,实践了南丁格尔精神!

120急救护士工作职责 篇14

(一)一般处理

(二)正确有效的降温措施

(三)高热惊厥的护理

(四)护理重点

二、高血压危象

概念

病情判断

(一)临床表现

(二)常见类型

急救措施

(一)初步抢救措施:卧位、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

(二)迅速降压

(三)减轻脑水肿

(四)制止抽搐

(五)病因治疗

三、高血糖危象

概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一)诱因

(二)病情判断

(三)急救措施

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

(一)诱因

(二)临床表现

(三)急救措施

四、低血糖危象

(一)病因

(二)病情判断

(三)紧急处理

(四)发作期护理

五、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一)诱因

(二)病情判断

(三)紧急处理

120急救护士工作职责 篇15

关键词:院前猝死,心肺复苏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猝死的发病率和发病人群已经有较大改变。然而, 猝死的流行病学、救治成功率、发病年龄高峰及死亡原因分布等情况, 国内尚未有统一和权威的数据报道, 国内关于院前猝死的流行病学数据, 仅零散分布在各个期刊上[1,2,3,4,5]。院前猝死救治成功率极低[2,3,4,5,6]。如何提高院前猝死的救治成功率?国内的观点集中在院前急救的专业化[7], 指南应用的本土化和大力普及CPR技术[8]上。笔者整理了南京市急救中心南京市中医院分站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接诊的院前猝死病例, 分析临床特点, 试图找出提高院前猝死抢救成功率的方法。

1 临床资料

笔者整理了南京市中医院120分站的出车记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医师判断死亡的患者74例, 其中有8例患者姓名、年龄均不详, 7例患者仅年龄不详, 9例患者仅性别不详。男43例, 女31例, 年龄最大为94岁, 年龄最小为20岁, 平均年龄为67.5岁。

2 病例临床特点

2.1 无名氏的问题

74例患者中, 有16例患者姓名、性别不详, 仅有发病地点, 占全部病例数的21.6%。

2.2 性别差异

男性患者中, 年龄最大92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为63.6岁。划分年龄组, 其中20~40岁组10例, 40~60岁组13例, 60岁以上20例。女性患者中, 年龄最大94岁, 最小60岁, 平均年龄为80.0岁。划分年龄组, 其中20~40岁组4例, 41~60岁组10例, 60岁以上17例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到, 60岁以上年龄段猝死高发, 这与年龄较大, 机体衰老, 各种基础性疾病增多有关。男女比例有明显不同, 男性猝死发生高于女性, 且女性猝死多发于较高年龄段, 平均年龄为80岁, 而男性在中青年龄段也有分布, 或许与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易引发心脑血管方面疾病有关,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讨论

3.1 无名氏的问题

我院120分站地处南京市城南繁华地带, 夫子庙、雨花台等景区和安德门民工市场, 通往江宁区的交通枢纽等均在我站急救半径内。因此, 呈现患者社会阶层多、意外多、无主患者多的特点。因此, 不少猝死患者的120呼叫由目击者和警察、交警等完成, 在呼叫时无法报出患者具体姓名、年龄等, 成为“无名氏”, 这些患者在猝死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未及时送医院救治, 现场宣布死亡的患者中比例更大。在无名氏患者中, 有明确病因记载者仅6例, 死因多为坠楼、外伤等。因此, 120工作更多的呈现社会性的特点, 需要120医师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相关法律知识, 才能很好的与警察、交警和大量围观群众沟通, 并进行自我保护。

3.2 发病到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问题

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准确的发病时间, 心肺复苏是否在6分钟之内开展, 并不能确定。大部分老年人的死亡是被家属和邻居发现而呼叫120, 呼叫时经常出现昏迷, 喊不醒, 甚至没有主诉, 仅有急症症状的描述, 也无法说清呼吸心跳骤停的时间。120医师抵达时才发现患者已经死亡。除外一些明显失去急救指证的情形出现 (例如体温下降、肌肉僵硬、尸斑出现等) , 很难判断具体死亡时间。有旁观者目击发病过程的也无法提供准确的时间, 因为人在慌乱紧张时, 存在感觉与具体不符合的情况, 往往觉得过了很长时间, 而实际仅有短短的几分钟。能够记得看时间的患者更少。

3.3 死亡原因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目击者并不能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呼吸心跳骤停, 仅是发现患者无反应或嘴唇发紫等情形呼叫120。120医师抵达现场后, 忙于搬运和心肺复苏, 无暇判定死亡原因。部分患者抵达医院时, 体温下降, 血液抽不出, 更加无法判定死亡原因。因此, 很难在临床判定患者的真正死亡原因。从院内急救的反馈来看, 能够明确判定死亡原因的患者, 常常为气道异物、溺水、电击、外伤等。大部分死亡患者为老年人, 加上中国传统的丧葬观念, 能够接受尸检者极少。因此, 很难统计出准确的死亡原因分布。

3.4 搬运和转运过程中的问题

从既往的报道来看, 目击者到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是制约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瓶颈, 很多专家也提出普及心肺复苏技术, 城市道路拥堵和急救资源调配等问题。然而, 罕见报道提出城市和小区建设规划中存在的困难。我站急救半径内居民区密集, 楼间距小, 小区大门和通路狭窄, 街巷多, 除了近年来新建的居民小区外, 没有专门的停车场, 小区居民的车辆停在小区道路内;很多旧小区没有电梯、楼道无灯、楼梯窄小;新建小区配备的电梯, 往往是客梯, 没有货梯, 无法将担架车放入电梯内。有些新近建设的城区, 夜间路灯稀少, 寻找街巷和门牌号码困难。江宁通往市区的主干道经常处于拥堵状态, 加上城市建设, 地铁开挖经常造成围挡, 降低了120运行速度。因此, 在行车、搬运和转运过程中, 均存在效率不高, 鸣笛示意依然无法通行的状况。

3.5 流行病学意识的缺失

我站成立至今运行已经10年, 人员变动频繁, 甚少重视数据的保存和研究。目前保存下来的仅有交接班记录本和部分急救病历, 诊断简略, 部分数据不全, 缺乏送往医院后诊治情况的记录。李春盛认为, 要重视流行病学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9], 目前120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整理和细化, 规范病历书写, 留存典型病例, 做大量的整理汇总和随访工作。市区内急救资源分布不均衡, 急救任务几乎全部由三甲医院承担。三甲医院集中于城区, 新城区急救资源少。因此, 三甲医院急诊科爆满, 门前道路及院内通向急诊科的道路拥挤。

3.6 急救知识仍需普及、宣传, 急救设施需要完善

有资料显示, 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远不及国外。当发现猝死发生时, 公众采取的方式最主要是呼救120, 而不是实施CPR[10]。公众参与急救在提高猝死救治率上占有重要作用。猝死患者最佳抢救时间是4min以内 (《院前猝死321例临床分析》) , 若超过10min, 生存率几乎为零, 但120救护车到达事发地时间受抢救半径的限制, 不可能全部在所需的时间内到达, 即便半径较短, 也有可能因上所述道路、小区建设状况等影响使救护无法及时赶到, 这就使得公众参与急救尤为重要, 所以需要加大公众急救培训, 熟练掌握CPR。同时有必要在公共场所增加自动体外除颤器仪 (Ao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 , 同时普及AED的培训。目前AED培训是我国急救知识普及与国外相比最为薄弱的环节, 有必要引起重视。急救措施应该多样化, 我站的最终目的是抢救患者,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 只要能尽快让患者苏醒, 恢复生命体征, 就值得借鉴使用, 所以不断地创新急救措施, 拓展多样的急救方法有重要意义。

3.7 道德宣扬和法律保护

除了急救知识普及,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宣扬和法律保护, 这是确保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大众主动参与急救的保障和动力。如果没有这两点, 即便公众急救培训的水平再高也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有调查显示, 公众不愿实施CPR与缺少相关法律保护热心救助者有关。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接二连三出现的好心人反而遭诬陷事件, 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11]。所以社会应该大力颂扬热心急救之人, 国家也应制定相关法律使救人之举得到保护, 这样热心的公众在面对猝死患者时的犹豫就很可能会消失。

上一篇:小学作文:踏青之旅下一篇:《踏着天使的足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