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错的举证责任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疗过错的举证责任(通用11篇)

医疗过错的举证责任 篇1

医疗机构与就医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医疗纠纷案件,不断见诸报端,诉诸法院,成为近年来社会的关注焦点、媒体炒作的热点和人民法院案件审理的难点。其复杂程度,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医患纠纷范畴。医院不得不频频应对法律诉讼,影响了正常的临床医疗与行政管理,法院受理后又可能造成诉讼成本的增加和审判资源的浪费。因此,对于各级、各类医院而言,如何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种医疗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救死扶伤、造福人类”的社会作用;对人民法院而言,如何作到在保护患者生命健康权利的同时,尊重医学内在的科学规律,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兼顾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是医疗机构和人民法院目前共同所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人民法院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这一践行司法为民思想重大举措的出台,提醒当事人慎重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避免因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不当而产生不利的裁判后果。无疑对因“医患纠纷”提起诉讼和“医疗过错责任鉴定”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室多年从事组织“医疗纠纷过错责任认定”的鉴定活动,深知鉴定结论在医疗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审理中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拟从法医学鉴定理论与实务的角度,通过对“医患双方就某一有争议的具体医疗行为与治疗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评定过程,探讨医学科学的内在规律,提醒患者方就医时的医疗风险意识和纠纷发生后的诉讼风险意识,增强医疗机构方施诊时的注意义务和纠纷发生后的举证意识,同时希望更好地发挥法院鉴定机构为审判业务和社会稳定提供技术保障的职能作用。

一、医学科学内在规律的认识

用法律手段处理医患纠纷的目的是实现医患之间社会关系的协调,而不是用法律调整医患之间的自然关系,鉴定材料《医疗过错鉴定举证责任》。换言之,不能用法律去解释或解决本属于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上的问题。

在处理医患纠纷时,承办人的观念中交织着法律概念与医学概念,而前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要区分法律与医学两个概念,就必须把握客观事物外观与内质的区别,不能把某些行为外观的相似性理解为内容性质的相同性。这也是“医疗过错责任鉴定”活动组织者必须明了的问题。

医疗过错的举证责任 篇2

1 概念

1.1 医疗损害责任

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因其自身的过错, 在诊疗活动中对病人造成损害, 从而需要由医疗机构对病人及其家属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2]。其构成要件与一般侵权行为构成的要件相同, 即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及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1.2 护理侵权

护理侵权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具有护士执业资格并从事护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在护理活动中, 因不法行为或技能不合理欠缺而侵害病人合法权益的行为[3]。其构成要件为:①主体必须是合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 并经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②行为违法性, 医疗机构及护理专业技术人员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常规、规范;③主观过错, 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在护理中存在过失或故意过错;④损害结果, 病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后果;⑤因果关系, 由于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的违法行为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生。

1.3 医疗损害的推定过错

医疗损害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 但《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 病人有损害, 因下列情形之一的, 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②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③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根据本条的规定, 在病人发生损害后果时, 如有上述列举的三种情形, 那么就能够推定医疗机构存在主观过错, 在医疗机构无法举证证明自身不存在主观过错时, 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医疗损害赔偿责任。

2 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2.1 定期培训、教育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守法, 严格执行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对近年来颁布的《护士条例》《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住院病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试行) 》《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技术服务规范》《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临床护理实践指南》等护理法律、法规及规范, 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 掌握文件精神, 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2 提高对病历重要性的认识

医疗损害责任推定过错责任的三种情形中, 有两种情形都和病历直接相关, 足见病历资料的重要性。为此护理人员必须改变以往对病历资料不重视的态度, 加强对病历资料重要性的宣传, 提高护理人员保存真实完整病历资料的意识。可通过技术控制、监督管理、病历质控等方面措施加强病历的管理, 杜绝在病历资料方面的弄虚作假, 力争提供真实完整的病历资料,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不会因病历问题而陷入被动。

2.3 重视护理病历记录内容的法律敏感性

目前病历的医学价值和法律价值决定了病历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载体, 是解决医疗纠纷成败的依据。护理记录作为病历资料的组成部分, 书写的内容应当与病人病情、诊疗过程一致。护理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 准确、客观、真实、规范地做好护理记录。护理管理者应当把此项内容列为重点质控内容, 严格把关, 避免在医疗纠纷中因护理病历原因推定医院有过错。

2.3.1 防范护理病历常见法律敏感缺陷问题 (抽查本院60份危重病人病历)

①体温单:入院、手术、分娩、死亡等时间记录及体温、脉搏、血压、出入量等数据记录出现与医疗记录及护理记录单不一致现象;未按护理常规及时监测记录体温;过敏类药物无皮试结果记录或记录日期与医嘱不符等。②医嘱单:护士执行医嘱时间与医嘱要求或实际不符;过敏类药物执行时间与皮试执行时间相同;同一时间执行多个皮试医嘱。③护理记录:记录内容与医疗记录内容不一致, 常见有病人主诉、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伤口情况描述, 药物过敏史, 病情变化时间, 病情描述等方面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措施记录违反诊疗护理常规, 如记录护理措施内容为“病人拔除导尿管, 指导家属温水擦浴”, 鼻饲记录“抽出咖啡色液体, 予鼻饲米汤150 mL”, 急性胰腺炎禁食, 病人高热, 护理措施记录为“协助饮水200 mL”。③病情变化护理评估不到位, 无动态观察记录 (护理人员未尽观察义务) 。如病人“血压200/110 mmHg”, 护理记录无病人主诉、症状体征描述;病人“胸闷气急”, 无生命体征观察记录;肠镜、钡灌肠检查后无观察记录等。④病人出现病情变化, 未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或护理措施不得力。如病人“胸闷气急, 予汇报医生”;“病人呕吐1次量300 mL, 为胃内容物, 无特殊处理”等。

2.3.2 注重病历上的签名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明确规定, 病历应当按照规定的内容书写, 并由相应医务人员签名。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 应当经过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进修医务人员由医疗机构根据其胜任本专业工作实际情况认定后书写病历。另外, 对需取得病人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 应当由病人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 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病人因病无法签字时, 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为抢救病人, 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权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 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病人说明情况的, 应当将有关情况告知病人近亲属, 由病人近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及时记录。病人无近亲属或者病人近亲属无法签署同意书的, 由病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关系人签署同意书。为保证签名的法律有效性, 所有签名必须及时签注并手写, 不得打印, 绝不允许代签名。病人家属签名者应注意其身份及法律有效性的审查。

2.3.3 擅自离院病人的观察义务病历记载

目前病人离院问题已引起了重视, 虽从医患及护患沟通记录上显示告知义务并注明“如病人擅自离院责任自负”, 但分级护理要求护士观察义务方面却未能很好体现。笔者建议对擅自离院病人当班护士应在护理记录上记载发现病人离院具体时间、采取联系患方的措施、结果;如病人返回医院, 应及时评估病人, 记录病人来院时间、评估情况、再次告知离院危险性等。

2.3.4 使用外购药品的病历记载应注意体现对药品的形式审查

随着目前药品种类的日趋增多, 医院库存药品有时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要, 病人外购药品使用也在所难免。为此, 外购药品使用纠纷防范值得医方关注, 就目前仅在病历中仅记载“患方药品自购, 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与医方无关”, 显得欠妥。如下述记载“病人处于××状态, 紧急必须用××药, 病人从××带入××药, 生产厂商为××, 药品批号为××, 院方已做力所能及的检查, 出现药品原因的不良反应由患方自行负责”, 将更具有法律效能。

2.3.5 病历修改方式符合规范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七条明确规定, 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 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 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 并注明修改时间, 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3 小结

《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推定过错责任对护理人员来说, 责任更重、压力更大, 只有通过更好的学法、用法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只有严格依法行护, 做到做、说、写一致, 确保病历的合法性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张静, 刘红.《侵权责任法》与军队医院医疗纠纷的防范[J].实用医药杂志, 2010, 27 (7) :671.

[2]刘鑫, 张宝珠.医疗侵权责任与构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2.

医疗方有过错就应担责 篇3

护理费、残疾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后续治疗费、精神抚慰金等共计28万元。

经原告申请,法院依法摇号选定江西某司法鉴定中心对这起医患纠纷进行司法鉴定。该鉴定中心于2012年10月12日作出鉴定意见:1、李某的伤残等级评定为九级。2、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呛咳与医方在术中左喉返神经损伤存在因果关系。3、误工损失日评定为180日。被告辩称,医方对原告的病情诊断正确,医方的医疗行为不具有过错。医方的医疗行为与原告目前的损害结果不具有因果关系,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请。

法院审理认为,原告李某因颈部发现肿块1年余,于2012年6月24日入被告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经完善相关检查在全麻下行左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喉返神经吻合术,原、被告建立了医疗关系。日前,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如下:被告南昌某医院于本判决书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一次性赔偿原告李某共计人民币108357.57元。驳回原告李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医疗过错赔偿案例 篇4

事件患者就医次日死亡.

6月29日14时30分,原告刘某某、李某某之子刘xx以“头痛、头昏、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一小时”之主诉入某某县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查体,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0/120毫米柱,神志清,精神差,头颅CT检查:右基底节出血约30毫升。诊断:1、脑出血;2、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处理:一级护理,吸氧,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控制血压,止血,支持对症疗法。当晚及6月30日前半天,患者症状、体征同前,病情较稳定。6月30日下午3时40分,患者燥动,鼻部不适,患者陪护人员告知医务人员,医方拔掉氧气管,同意停氧。护理记录记载:6月30日下午4时,患者神志清,精神差,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诉头痛、头昏,血压170/110毫米柱,脉搏98次/分,呼吸22分/次。下午5时护理记录:神不清,瞳孔0.2厘米,光反射迟钝,呼吸快,鼾声重,呼之不应。下午6时给呼吸兴奋剂等处理,8时再次作头颅CT检查,右基底节出血有增加(约40亳升),出血灶周围有水肿灶形成。医方口头告知家属病情,双方商议后,由医务人员护送转往安康市中心医院,途中患者死亡。争议几次鉴定各有说法。

安康市安康市医学会018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分析认为:1、患者脑出血(右侧基底节)量大,并发二次出血,继发脑水肿、脑疝形成,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是患者直直接死亡原因。医方的诊断及处理原则、主要措施是基本确定的。2、医方在病情变化时,观察,记录、处理欠及时。3、“病危通知书”未送达到病人家属手中,转院指征欠妥。鉴定结论属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医方负轻微责任。陕西省医学会()129号医疗事故鉴定书分析意见:1、脑出血诊断明确。2、入院收住内科抢救室诊治措施基本符合治疗原则。在病情加重时虽及时行复查头颅CT,但应请神经外科会诊,以确定手术时机,采取转院方式欠妥。3、脑出血、脑疝形成导致死亡。4、病历资料中有关入院时间在病历记载中数处不一致属医院管理缺陷。结论不构成医疗事故。原告方委托陕西安康永衡司法鉴定所作出永法鉴字()017号司法鉴定书,该鉴定书分析意见:某某县医院在诊治刘xx的全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其主要是:1、未执行“脑出血”护理常规,首先未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其次未进行对症护理,再次未观察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也没有严密观察水电解度平衡。2、治疗原则缺陷,未及时组织神经外科会诊,随时CT跟踪检查,掌握病情变化,确定手术时机。3、根据患者当时病情确定转院时机、方式欠妥。4、住院病历记录及答复中多处时间、日期、内容不符。鉴定结论:医方违背医疗水准和未尽到最高注意义务,在治疗抢救过程中存在诸多过失,其医疗行为与患者死亡存在主要因果关系。虽不构成医疗事故医院仍被判四成责任。

一审旬阳县人民法院认为,本案原告主张的是医疗过错损害赔偿,应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对被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应根据被告医疗行为的过错或过失程度对原告承担民事责任。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依法应由被告医院方对其医疗行为与患者的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在本案中,被告主张其医疗行为与患者刘xx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的主要证据是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法院认为,该鉴定结论并不能否定医方医疗行为存在的过错。尽管几份鉴定书的结论不一致,无法确信哪份鉴定结论更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但每份鉴定结论在分析意见中均指出了某某县医院在对刘xx的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过失,包括未执行“脑出血”护理常规;治疗原则缺陷,未及时组织神经外科会诊,随时CT跟踪检查,掌握病情变化,确定手术时机;根据患者当时病情,转院指征欠妥等。可以看出被告的诊疗行为有明显的疏乎和懈怠,因此,应认定被告的医疗行为有过错,其过错与原告的损害后果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原告主张的是过错或过失赔偿,应根据被告的过错或过失程度来确定其赔偿责任,被告承担的责任不应超过构成医疗事故的责任比例。根据认定的被告的过失、过错理由,被告承担的过失责任,应以次要责任为限,被告赔偿原告损失的比例以40%为宜。依法判决医院赔偿各种损失82275.84元,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0元。

一审宣判后,某某县医院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一款(八)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刘xx在某某县医院住院治疗过程中死亡的事实清楚,相关的几份鉴定均指出某某县医院有实施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过失。现某某县医院不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不存在医疗过错以及医疗行为与刘xx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而一审结果正确,驳回了某某县医院的上诉。

解 析

诉讼性质不同承担责任的前提不同,导致的法律后果亦不同。在医患纠纷中,主要有两类不同性质的诉讼:医疗事故赔偿诉讼、医疗过失(或过错)赔偿诉讼。这两类诉讼,在归责原则上,实质都是过错责任原则,但表现形式有所区别。

医疗事故赔偿诉讼,须以医疗行为构成医疗事故为医方承担责任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而在医疗过失损害赔偿诉讼中,法院判定医方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不以医疗行为构成医疗事故为前提和必要条件,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失及过错、过失程度决定医方承担民事责任及承担责任的大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通知》第一条规定:“该《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诉到法院的,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该解释给那些因医疗行为存在过失、过错,经鉴定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患者方以有效的司法救济途径。但应当注意,在医疗过失损害赔偿诉讼中,对医方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实际是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是举证责任分配的结果,如果医方不能证明自己不存在医疗过错,则可以推定医方存在过错,依据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本案中,原告诉讼的理由是医疗过失损害赔偿,因此应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对被告医院方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就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答记者问中讲到,如果患者因医疗机构非医疗事故的行为受到损害,医疗机构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那就不仅违反了我们宪法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且还会导致受害人受到损害没有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局面,受害人因侵权行为受到损害,没有任何救济渠道,这也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也不可能为社会或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

医疗过错的举证责任 篇5

鉴定是对医疗行为是否构成事故的认定。医疗过错鉴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医疗损害赔偿民事诉讼案件中,依职权或应医患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委托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患方所诉医疗损害结果与医方过错有无因果关系等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

首先,是一种行政鉴定,医疗过错属于司法鉴定。

其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为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规范等所提供的依据。第三,委托方式不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由医疗卫生部门做出决定,也可以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

第四、鉴定主体的范围不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只能由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进行。医疗过错鉴定则可由司法机关交由法定的鉴定机构进行。

医疗过错赔偿案例分析 篇6

患者赵某因“左侧结石,腰痛2个月”于11月14日到北京某医院就诊,B超显示:“左肾盂积水、左肾多发结石”,医院给予静脉输液抗炎、解痉治疗,输液后患者心慌、喘憋、腹胀、少尿、全身浮肿。第二天即11月15日患者因全身水肿、腹部胀痛再次到被告医院就诊,被医院收入泌尿外科住院治疗,入院诊断为:“左侧肾结石、左侧肾积水”。11月28日,患者因“异位心律,心房颤动”转入心内科继续治疗,12月16日患者因“脑出血、脑水肿、脑疝形成” 死亡。

论我国过错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篇7

根据中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 并不能直接推出过错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是采取德国还是法国的。有学者认为是承袭德国的“四要件说”, 有学者认为是对法国“三要件说”的移植。事实上, 根据语意解释, 该条款断句的不同, 可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 (2) 根据历史解释, 中国民法历来承袭德国, 当时制定者应该是倾向于德国的“四要件说”。事实上, 既有规定不一定合理, 民法通则的规定并不能困住我们将来立法的手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 (第二稿) 中, 明确采取了德国的“四要件说”。 (3)

一种制度的优劣与否是相对特定的社会背景而言的, 我国过错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应采取法国“三要件说”还是德国“四要件说”也不能仅从这两种学说的优劣出发, 关键是与我国的情况能否契合。下文将结合我国社会背景, 详细论述违法性和主观过错存在的独立价值, 肯定我国过错侵权责任构成应采取“四要件说”。

一、“三要件说”与“四要件说”的区别

法国的“三要件说”:过错、损害和过错,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跟德国的“四要件说”其实没有实质差别。因为, 此前法国学说中的过错包括了主观上的可责性和客观上的违法性。但60年代以后, 法国司法实践中开始逐渐采取了客观过错学说, 其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不再包括主观可责性, 而是以客观上的违法性判断过错与否的标准。此时, 法国与德国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表面上的差别是法国缺少违法性要件, 而德国强调违法性的独立性。事实上, 采取客观过错学说的法国, 其过错要件就类似于德国的违法性要件, 二者的实质差别在于法国采取客观过错理论, 强调客观上的违法性, 而德国采取主观过错理论, 强调不仅要具备客观上的违法性还需具备主观上的可责性。因此, 法国“三要件说”与德国“四要件说”的实质差别并不在于违法性是否应该独立存在, 而在于是采用主观过错说 (主观可责性) 还是客观过错说。

法国倾向于简洁明了的法典模式, 立法之初, 其侵权法总共也就五个条款, 把大量的重担放在法院身上。法国“三要件说”因果关系的原因不是主观上的过错, 而是指客观上的违法行为, 但是其过错要件的表述总是让人误以为因果关系的原因不是行为, 而是过错。 (4) 德国“四要件说”的逻辑是:因果关系的原因是违法性行为, 结果是损害, 在因果关系成立的基础上, 存在主观过错, 侵权责任就成立。这样的逻辑推导更为顺畅。中国目前法官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的法官还无法承担像法国法官那样的重担, 因此德国严谨的、逻辑关系清晰的立法模式更为适合中国目前的司法现状。德国“四要件说”也并非完美无缺, 主观过错自身存在责任能力难以判断、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等缺陷。

法国和德国侵权法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各个方面的影响, 与各自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相契合, 不存在优劣之分, 虽理论上有所差别, 但实践中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差别, 这种差异也并没有导致两国在侵权纠纷案件处理结果上的迥然不同。法国学者Francesco Parisi教授对此曾精辟地指出, 表面上“法国法与德国法在很多方面显得完全不同;但是, 通过研究具体的法律规则及其运作效果, 人们可以发现它们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一相似性被掩藏在法学家们使用的类型、定义以及规则之中。” (5)

二、违法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区别

张民安教授主张“非法性与过错的区分原则既违反了现代侵权法的基本原则, 也违反了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的精神。在我国民法通则没有废除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不能承担过错侵权责任的规定的时候, 非法行为与过错在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侵权领域存在差异, 在一般成年人引起的侵权责任领域, 非法性与过错则不存在差异。当我国未来指定的中国人民共和过侵权法废除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不能承担过错侵权责任的规定时, 则非法行为与过错在所有人引起的侵权责任领域将完全相同”。 (6) 笔者不赞同张教授的观点, 笔者认为违法行为与过错行为 (7) 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首先, 二者范围不同。违法行为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德国侵权法上的违法行为包括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违反保护他人法律的行为和故意违背善良风俗致人损害的行为, 在中国包括过错行为、替代行为和无过错行为。违法性是法律上的价值判断, 根据损害结果 (结果违法说) 或是行为违反了某项注意义务 (行为违法说) 来判断, 同时看是否存在违法阻却事由。过错是对主体行为的非难, 重在道德上的可责性。并不是所有的过错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例如见登山者将摔入悬崖, 不予警告或孩童落水, 不为援手等行为尽管存在道德上的可责性, 但并不是违法行为。同时并不是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过错行为, 因为无过错行为也可以构成违法行为。

其次, 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法国侵权法受到自然法思想的影响, 追求永恒的真理, 倾向于高度的概括性, 没有具体的违法性行为的规定, 对具体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不是立法者所关注的问题。法典制定之初, 理论上, 其过错概念同时包含了主观可责性和客观违法性, 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 法官司法实践中逐渐根据客观违法性来判断过错与否, 尽管其理论界的通说仍坚持过错同时包含了主观过错和客观过错。德国倾向于为法院提供较为明确的构成要件, 同时德国制定民法典时深受萨维尼的历史法学派的影响, 而非自然法学的影响, 因此创设了三个类型的侵权行为, 从而创设了违法性这个概念。过错概念自罗马法开始直至法国民法典的制定一直同时包含违法性和可归责性, 荷兰首次区分, 德国民法典予以确认, 过错有了这样的结构后, 立法者即刻获得了某种权力:是立法者而非法院在其每次的判决中决定哪种行为是侵权的。

最后, 与侵权行为的联系。侵权行为的定义属《荷兰民法典》的规定最为先进。荷兰民法典第6:162条Ⅱ中:“除非有理由证明其为正当的, 否则下列行为被认定为侵权:侵犯权利, 或者以作为或不作为方式违反法定义务, 或者违反关于适当社会生活的不成文的规则。”可见, 违法行为是侵权行为的一个构成要件, 但是过错行为不是, 过错才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主观过错独立存在的价值

主观过错与侵权能力紧密相连。根据主体的识别能力和认识能力来判断其是否具有侵权能力, 只有在具有侵权能力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判断是否存在过错, 不具备侵权能力的主体不论过错。主观过错的判断标准仍主要是客观标准———善良管理人的注意, 但其判断标准的客观化并不能否定其自身的主观上的可责性。中国应借鉴德国, 采用主观过错说, 原因如下。

首先, 侵权责任中过错责任占据主导地位, 过错责任强调主体的过错性。正如德国著名学者耶林说到:“使人负损害赔偿的, 不是因为有损害, 而是因为有过失, 其道理就如同化学上的原则, 使蜡烛燃烧的, 不是光, 而是氧气一般的浅显明白”。因为从道德观念上看, 个人就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是基于正义的要求, 但若其主观上不具有可责性, 还让其承担责任, 有时便有失正义;同时个人自由与社会安全二者间应达到平衡才是真正的正义, 因此, 如果一个人已经尽到了注意义务, 便不应该让其承担义务, 否则其今后行为必然畏首畏脚。俗话说“不知者无罪”。中国刑法和侵权赔偿方面自古以来就强调当事人主观方面的可责性。侵权行为法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侵害和填补损害。何以防止侵害?通过立法警醒人们提高注意意识, 尽到注意义务, 强调了道德上的注意义务。如果缺少主观可责性这个要件, 侵权责任的警醒和震慑作用就会减弱。“要求某人遵循‘适当行事的规则’比法律或法规之规定的要求更高。善良家父甚至在法律不要求其在当时条件下如此作为的情况下如此作为”。

其次, 有利于区分过错归责原则与无过错归责原则。过错侵权责任采取“四要件说”, 适用无过错原则时只须具备三个要件:违法性行为、损害和因果关系。但如果适用“三要件说”, 适用无过错原则时就只剩下两个要件:损害和因果关系, 这样两个要件逻辑上不成立, 因为因果关系只剩下结果而没有原因。如果加上行为, 也不合逻辑, 因为即便在无过错责任范围也不是只要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侵权责任便成立。法国采取客观过错说的目的是为了把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造成的损害包括在侵权行为法中, (8) 但中国台湾用衡平责任, 中国大陆通过无过错原则的适用, 并根据替代责任理论, 同样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既如此, 没有必要引进新的制度破坏完整的法律体系。

再次, 与有过失、过失相抵制度需要主观过错概念。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过失相抵制度。如果采取客观过错学说, 过失相抵制度就失去了理论基础。因为过失相抵意味着对二者的过失程度相比较, 客观意义上的过错无法对比程度的大小。

第四, 有利于与刑法中的过错概念衔接。刑法的基本原则是罪行法定。犯罪构成要件中包括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即主观过错和客观违法性, 犯罪与侵权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主观过错程度更深, 而后者的危害较小, 主观过错程度低。主观过错概念的存在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区分侵权与犯罪, 对自己的行为更加注意。

最后, 司法实务上的价值。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们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一直接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熏陶。马克思唯物主义观强调区分主观与客观, 因此德国侵权法上的主观不法与客观不法的区分与中国人的思维更为契合。司法实践中法官的断案逻辑更为清晰, 更具有操作性。

四、小结

综上所述, 在侵权责任构成方面, 法国“三要件说“与德国“四要件说”的实质区别在于是采用主观过错说还是客观过错说。随着过错与违法性的判断标准的趋于一致性, 两种理论的差异也随之缩小。但中国自民国以来一直承袭德国法, 德国的“四要件说”逻辑上更具合理性, 更具有实务价值, 与我国的社会背景更为契合, 因此, 我国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应采取德国的“四要件说”。

摘要:我国过错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应采取法国的“三要件说”还是德国的“四要件说”, 对此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详细论述两种学说的区别,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违法性和主观过错存在的独立价值, 明确我国过错侵权责任构成应该采取“四要件说”。

关键词:侵权责任构成,违法性,主观过错,客观过错

参考文献

[1]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 (第一册) 》, 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7月第1版

[2]克雷斯蒂安·冯·巴尔[德]《比较侵权行为法 (上册) 》, 张新宝译, 法律出版社, 2002

[3]张民安《.作为过错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非法性与过错---我国过错侵权责任制度应当采取的措施》[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 (93) .

[4]程啸《.侵权法中“违法性”概念的产生原因》[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法学院学报) 》.2004, (1) .

医疗过错的举证责任 篇8

一、过错的内涵

确定公证处或公证员是否存在过错,首先要探讨过错的内涵问题。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过错是“违反社会准则的行为意志状态”。可见过错是一个主、客观要素相结合的概念,每有一个客观的过错行为,一般应同时具备一个主观的过错心理。从主观角度来划分,过错常被区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态,故意是对结果的放任或者追求心理,过失则进一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此外,传统民法认为过失还可以区分为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体现了这种划分,《公证法》中也遵循了这种划分。

二、过错的认定

在过错的认定过程中,经历了由主观逐渐转向客观的发展过程。过错一开始被认为是“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的欠缺”,对过错的判断即是通过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来确定其主观心理状态是否有欠缺。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理论使过错的证明变得日益困难,证明过错的标准逐渐趋于客观化,即“不再探究特定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而是统一采纳某种基于社会生活共同需要而提出的客观标准”。

与以上发展变化相适应地,有学者认为,与刑法中的有关理论不同,“民事责任的功能不但在于督促当事人合法而为,还在于损害或风险的合理分配”,因此在民事法律中主观意识方面的过错考虑应当退居其次,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多数成员所接受的一般性行为标准的确立。

另外,在过错的认定中,还应当注意到故意与过失的区分,是对过错划分了不同的程度。而在故意的过错程度下,主观自由意志所起的作用相比过失的情形显然更应该着重考量,因此有学者认为民法中的故意要求行为人了解其行为的违法性。

三、过错与侵权责任的认定

在侵权责任法体系中,过错不仅是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之一,过错的程度与侵权责任的认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过错的程度影响到侵权责任比例的确定,另一方面过错的程度会影响对过错与损失之间因果关系的判断。应当认为,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形下,因果关系的成立更加具有显然性。

四、我国公证损害赔偿责任中公证员过错的认定

尽管《公证法》没有直接涉及公证员过错的认定问题,但是目前的有关规定其实已经为这种认定提供了一些明确、统一的标准。现将主要的关键性规定列举如下:

《公证法》第二十三条

公证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为不真实、不合法的事项出具公证书;……

(七)毁损、篡改公证文书或者公证档案;

(八)泄露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公证法》第二十七条

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后,应当告知当事人申请公证事项的法律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公证法》第二十八条

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应当……分别审查下列事项:

当事人的身份、申请办理该项公证的资格以及相应的权利;

(三)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法、充分;

(四)申请公证的事项是否真实、合法。

结合前面关于侵权行为法中过错内涵及认定的相关理论,作者认为,前述《公证法》中第二十三条对公证员禁为事项的规定,可以作为认定公证员是否存在故意过错的主要认定标准;《公证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关于公证员在公证程序中的要求可以作为认定公证员是否存在过失过错的主要认定标准。理由如下:

一是对禁为事项,公证员充分地知悉其违法性。根据《公证员执业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在我国要担任公证员,必须在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前提下,在公证机构实习二年以上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其他法律职业经历并在公证机构实习一年以上且经考核合格方可胜任。这样的行业准入限制保证了公证员是熟悉其行业行为规则的专业群体,所以一旦其违反了法律确定的禁为事项,应当认定为故意较为合适。

二是现行法律制度关于公证程序的规定并不存在导致公证错误的缺漏。在我国《公证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司法部专门制定了《公证程序规则》,对公证员办理公证活动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包括公证申请的受理、应当审查的事项、可以采用的审查方式、应当向当事人告知的事项等,已经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谨慎公证人”的形象。

三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体现了这一区分。在该司法解释中,最高人民法院在认定公证处是否过错这个问题时列举了7条标准。其中第1条标准是为不真实、不合法的事项出具公证书,第5条是公证机构在公证过程中未尽到充分的审查、核实义务,致使公证书错误或者不真实。对比这两条规定,结果都有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不真实,但在认定时却有考量公证机构在公证过程中是否尽到充分审查、合适义务的区别。比较合理的理解是,最高人民法院将第1条中的情形认为是公证处故意为不真实、不合法的事项出具公证书,所以无需判断其是否尽到了充分的审查、核实义务。

具体到本问题的讨论,这即涉及到对公证处及其公证员在根据《公证法》第二十八条相关规定对当事人的身份、申请办理该项公证的资格以及相应的权利、提供证明材料的真实、合法、充分性等事项进行审查时,是否尽到了充分审查、核实义务的认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公证机构尽到审查、核实义务的,是不承担赔偿责任的。因此这个认定对公证损害责任纠纷诉讼至关重要。

对此,作者认为,既然我国法律中有关于公证员要对当事人的身份和提供材料进行真实、合法审查的明确要求,那么如果公证员的行为导致其没有符合上述要求,就可以认为其没有尽到合理的审查、注意义务,应当认为存在过错。而不应该在法律的明确规定之外再讨论是否尽到了合理的审查、注意义务,这很像是在法律标准之外另外又设立一个标准来判断公证处是否符合了法律标准的要求。作者以为这是不必要的,而且会导致司法实践的混乱,不利于我国公证事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如下:

公证赔偿责任制度确立的直接目的是保证公证机构和公证员客观、公正办理公证,根本目的是推进我国公证制度预防性、专业性等功能属性的实现,使公证机构依法行使好法律所赋予其的公证职能。一方面,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合理推理,即正是因为公证机构的公权力性质和公证员的专业性等特点,从而使当事人对公证事项的证明力有高度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在其从事民事活动、作出行为选择和努力降低行事风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否认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追溯公证制度的历史,正是这种信任促进了公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对这种信任予以保护是在捍卫公证制度存在的基石;另一方面,从社会现状来看,公证员是通过了行业准入门槛、具有特定专业知识的人,是受过特别培训、认同特定行业行事标准的人才群体。因此对于公证员的行为要求,应当是针对公证员群体而非社会一般人,对这些行为要求应当给予充分注意的应当是公证员而不是公证当事人。对当事人来讲,他们在社会活动中能够合理预期的公务员的行为标准就是作出真实、合法的公证,社会应当保护这种合理预期。

但是,在没有出现错证的情况下,如果公证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失,在公证员满足了相关规定的行为标准、要求,尽到了合理的审查义务时,作者认为是不能认为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存在过错的。这种情形在实践中多表现为当事人因为一些原因无法行使公证书中所确认的权利。因为我国的公证员并没有提供法律咨询的义务,所以在其尽到了要求的告知义务以后,作者认为其是不存在过错的。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申请书 篇9

申请依据:

xx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经贵院委托北京市海淀区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作出京海医鉴字【2015】第×8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鉴定机构在未对患者发生的胰腺炎是什么样时间发生、医方是在什么时间作出诊断、什么时间作出治疗等情况进行鉴定的情况下,遂认定医方医疗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具体来说,患方认为该鉴定结论未对如下事实进行分析认定:

1、被申请人延误继发性胰腺炎诊断15天的事实;

2、被申请人延误使用奥曲肽治疗继发性胰腺炎16天的事实。另外,鉴定机构 “晚期肿瘤侵犯胰头引起的胰腺炎,目前医学无法预防及有效治疗”的论断,与卫生部《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学分册》中相关诊疗技术规范完全相悖,因此该说法是错误的。

基于以上事实,申请人不服海淀区医学会的鉴定结论,申请对本案进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请求人民法院给予支持。

鉴定事项: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程序规定 篇10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程序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区公安消防机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确保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公安部消防局《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工作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结合我区消防监督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执法过错案件的来源包括:

(一)当事人申诉和控告;

(二)群众举报;

(三)内部执法监督检查发现;

(四)火灾事故调查、行政复议或者诉讼过程中发现;

(五)上级公安消防机构或者其他上级机关指定办理;

(六)执法过错责任人主动交代;

(七)其他途径发现。

第三条总队、支队的防火监督部门负责执法过错案件的立案审查、调查和认定,并提出纠正意见;纪检和政治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执法过错责任人员的处理及执行工作。

第四条总队、支队应当分别成立由行政主官、本级政治、防火部门共同组成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本单位行政主官担任;副组长二人,由防火、政治部门负责人担任。

第五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总队 1

设在防火监督部法制处、支队设在防火监督处。办公室具体负责执法过错案件的立案审查、调查和认定的日常工作,并负责对执法过错行为提出纠正意见。

第六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的有关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是本案的证人;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

第七条除组长以外的其他办案人员的回避,由本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决定;组长的回避,由上一级公安消防机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决定。

第八条办公室受理执法过错案件时统一使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受案登记表》进行登记,填写《案件材料接受记录》表。在七日内提出是否立案的意见报本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审批。

第九条有公安部消防局《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工作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第六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调查。

第十条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已经立案的案件进行调查,全面收集证据,认定执法过错行为是否存在。

调查结束后,调查情况应当形成书面报告报本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书面报告应当包含案由、查明执法过错的主要事实以及执法过错的纠正意见和责任人处理意见等内

容。

第十一条对已认定的执法过错行为,由办公室提出纠正意见,报本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批准之日起五日内,填写并送达《纠正执法过错行为通知书》,责令予以纠正。

第十二条纠正错误时应当指出错误所在,指明纠正的方法,确定纠正错误的期限并适时进行复查。

第十三条经调查确认有公安部消防局《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工作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第六条所列情形之一的,由办公室会同本级政治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填写《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审批表》报本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审批。

第十四条追究决定作出后,由办公室填写《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三日内送达被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人。涉及对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处分和调整的处理决定,由纪检和政治部门负责在决定作出之日起七日内执行。

第十五条调查、认定工作一般在十五日内完成。调查认定工作难度大、案情复杂的,经本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批准,调查、认定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十六条被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对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决定不服的,可以自知道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向作出处理决定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其上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起申诉;接受申诉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认真复查,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填写《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复查决定书》答复申诉人。

第十七条本规定涉及到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受案登记表》、《案件材料接受记录》、《纠正执法过错行为通知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审批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复查决定书》,公安部消防局未统一印发之前由总队统一印发,公安部消防局印发新的文书式样后,使用公安部消防局的文书式样。

医疗过错的举证责任 篇11

鉴定不属事故

某日上午,镇江市丹徒区某镇的韩老太,因反复发作性腹痛,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镇江市市区某大医院就诊。门诊医生怀疑是“肠道感染及不完全性肠梗阻”,遂办理了住院手续,于当日10时30分入住该院内科治疗。入院后,医生根据检查的结果,对韩老太做了一系列的常规治疗,但韩老太的症状不见好转。医院在次日除对其进行了B超和全胸片检查外,在治疗上没有任何变化。第3日早晨,韩老太开始发热、呕吐,医生便给予韩老太肌注654-2等处理。第4日,医院对韩老太进行了粪常规检查,见吞噬细胞与白细胞。晚8时30分,韩老太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神志朦胧,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皮肤湿冷,遂给予各项抢救措施,但终因抢救无效死亡。韩老太死亡后,其家人未申请病理解剖检查。

71岁的韩老太,辛苦了一辈子,如今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却撒手人寰,这让韩的家人无比悲痛和愤慨。他们强烈要求医院给出一个说法。

不久,医院出具了医疗技术鉴定书,认为院方在对韩老太的医疗过程中诊断明确,治疗措施得当。

韩的家人对医院的技术鉴定自然是不服的。为了给老太太讨一个公道,他们向镇江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递交了事故鉴定申请。该委员会的鉴定意见为:①根据患者入院时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肠道感染诊断成立。②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及其他对症治疗符合常规。患者因病情加重,出现感染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③医院在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抢救是及时的,抢救治疗是正确的。此医疗事件不构成医疗事故。

诉讼引发争鸣

两次医疗鉴定,都认为韩老太的死与医疗事故毫无关系。韩的家人深知与医院直接交涉已没有意义了。无奈之下,韩的家人走进了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法院,一纸诉状将医院推向了被告席,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医院赔偿各种经济损失共计15.6万余元。

原告诉称:×年5月1日,原告及家人陪同患者韩老太到被告医院诊治疾病,患者在住院时生命体征很好,但到了5月3日凌晨,患者出现呕吐、发烧。原告及家人将病情变化告诉值班医生和查房医生,但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变化并未引起重视,仅采取了一般性的常规治疗措施敷衍了事。4日凌晨患者病情加重,也未引起重视。到了晚上9点多钟,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单”,经医院抢救,但终因耽搁的时间太长,殆误了抢救时机,病人终于在5日上午11时40分心跳、呼吸停止,12时10分医院发出“死亡通知单”,宣告病人死亡。事后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但鉴定结论偏袒被告,显失公平。被告在对韩的诊疗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诊断结论,导致被告治疗上的重大失误。为此,原告要求被告赔偿死亡赔偿金、丧葬费、住院治疗费、抢救费、交通费等各项经济损失共计156105元。

被告的诉讼代理人辩称:被告在对死者韩老太的诊疗过程中没有过错,韩老太的死亡是由于其自身的疾病原因造成的,被告不应对原告承担赔偿责任,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由于原告一直对医疗鉴定结论存在疑虑,在审理过程中,原告申请重新鉴定。京口法院便委托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医处对被告在对韩老太的诊治过程中有无过错进行法医学鉴定。法医鉴定认为:①韩老太肠道感染的诊断可以成立。医院在病人人院后所采取的抗感染与对症治疗措施均符合常规要求;但入院后3天粪常规检验未做,5月3日韩老太病情出现变化时,仅肌注654-2和胃复安;到5月4日,韩老太病情进一步恶化时,方采取各项抢救措施,显然对于年老体弱患者的病情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虽然后来在抢救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基本符合医疗抢救规范,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②因缺乏病理解剖学资料的支持,韩老太可能系感染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综上所述,医院对韩老太入院后所采取的诊疗措施,均符合医疗常规,除5月3日前未做粪常规检验以明确诊断及对病情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外,其余未发现有明显过错。鉴定结论为:被告在韩老太的诊治过程中,除对其病情发展变化估计不足外,未发现有明显的诊疗过错。

在医疗纠纷中,医疗单位因医疗事故给患者造成损害,无疑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如果非医疗事故给患者造成损害,医疗单位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呢?此案的审理引发了不同的争论。焦点在于医院有无过错?医院的过错与韩老太的死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法院明断是非

京口法院经审理认为:患者韩老太因疾病于5月1日到被告医院就诊、住院治疗,双方已形成医疗服务关系。被告在韩老太入院后的诊断及采取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措施均符合常规要求,但在5月3日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时,被告未引起足够重视,仅采取了一些常规诊疗措施,至5月4日韩老太病情进一步恶化方采取各项抢救措施,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被告医院存在着过错,应承担赔偿责任。同时,考虑到被告在韩老太的诊治过程中,除对病情发展变化估计不足外,其诊疗措施均符合常规要求,未发现有明显的诊疗过错,患者死亡系由于其年老体弱、病情加重及抢救延时等内外因素混合所致,被告只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原告主张被告赔偿患者韩老太治疗疾病的医疗费用4000多元,理由不充分,不予支持。

×年5月17日,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第119条、第134条第1款第7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8条之规定,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判决被告医院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一次性赔偿原告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事故鉴定费、交通费等,计25253.4元。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原告和被告均不服,上诉于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二审阶段,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医院于调解书生效后十日内一次性补偿韩的家人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事故鉴定费、交通费合计23500元。

结束语

案件审结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患者到医疗单位就诊,双方就形成了医疗服务关系;作为医疗单位,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应当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练就精湛的技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忱去救死扶伤,而不能只满足于不发生医疗事故,否则,即使不存在医疗事故,只要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案中,法院最终做出了医院承担赔偿责任的判决,因而是正确的。

上一篇:争做文明少年演讲稿-少年演讲稿下一篇:五好班组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