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教案设计(精选8篇)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二小 李 莉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一、尝试读, “雏翅试举, 良辰好景初遇”
学习古诗文, 极需古韵氛围。搭好台级, 才能让学生有能力拾级而上, 登堂入室。
1.出示:寒风侵碧翠, 绿雨舞婆娑。我本长青客, 严冬耐我何?
2.自主阅读, 它是写什么的?怎么理解?任由学生作答, 但不下结论。
这是一首很奇特的诗, 简单的诗句, 却能表现丰富的东西。这种开放性的阅读,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理解, 从而诱发探究本质的兴趣, 迈出古诗阅读的第一步。
二、解诗意, “群燕呢喃, 小园香径共徘徊”
诗意情绪的生成, 极需感悟性思维的参与。课外诗的猜读, 学习《竹石》的兴趣。接着, 就得延续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自读、自悟, 领悟诗意。
1.读《竹石》, 借助注解, 说诗意。
2.交流、借鉴, 逐步优化诗句解释。指导讨论“东西南北风”的含意。
让学生充分理解诗面意思需要一个过程。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 才能实现理想的阅读效果。因此得充分运用阅读期待, 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逐步提高。
三、悟诗情, “蓬山多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竹”、“石”这两个既不相同又统一的意象的理解, 感悟作者为“人”的正气与傲气。这个“人”隐藏在文字背后, 因此它是本诗教学的难点。从诗面上看, 竹的描写多于石的描写, 竹在题目之先, 这会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本诗就是写竹。这是本诗教学一个难题。但教学时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错误, 顺应学生的直观性思维, 教学时先品“竹”, 再品“石”。
(一) 品竹
1.诗中写竹, 写它的什么?指导学生抓诗中的重点词来理解竹的形象。通过诗眼“破岩”的理解, 促发学生的想象。竹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四季轮回, 会遭遇什么?以情境模拟, 换位体验, 丰富学生对竹的精神的认识。
2.点破谜底。明确课前所读的诗是写竹的。理解“严冬耐我何”中的竹子形象。
3.体会诗中诗, 借用诗语赞竹。深化“东南西北风”的含义, 顺延诗意, 适机荐读毛主席的诗“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化用句式“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赞竹。在充分感知竹子的生活环境、四季遭遇的基础上, 以诗意的形式表达对“竹”的理解与崇敬。
4.突出意象。用一个字概括:这是一竿竹。 (如:劲、倔、强、韧、顽、烈等。) 开放性的练习, 让诗中的竹, 由意境中的“竹”升华到“意象之竹”的文学高度。
本环节让学生找出“一处能展现竹子精神”的词, 实际上就是以虚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聚焦思维, 层层缩小, 由面及点, 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二) 品石
1.辨题:本诗写“竹”还是写“石”?
2.研读。从何处读懂石?重点理解“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领会石的坚、顽。
3.赞石。这是一块石。有了赞竹的经验, 学生只要在刚才所找的字中选取一个, 就能完成此题。所以本环节基本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扶放结合, 锻炼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三) 悟“人”
经过品竹、品石, 势已造足, 由此进入对诗作者的探求中去。
郑板桥被誉为“扬州八怪”, 究竟“怪”在哪里呢?分三层介绍:一、不与贪官为伍, 爱民如子, 为官时清廉;二、不求富贵, 安贫若素, 常散钱于穷人;三、不跟风作画, 以画寄情, 作画自成风格。每个层面的介绍, 都配上相应的诗句, 当成扩展性的阅读, 丰富学生的见识。
舒兰市第四小学 范庆玲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生字“燮”,认读词语“千磨万击 坚劲”。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依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竹子的热爱和赞美。
3.结合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依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竹子的热爱和赞美。教学难点:结合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人生态度。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同学们,说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花中四君子分别是什么?(梅、兰、竹、菊)是啊!正是因为它们是花中的君子,所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把它们作为自己吟诗作画的素材,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一幅以竹子为题材的著名的画作:大家请看大屏幕:出示《竹石图》。你们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对了,就是郑板桥,郑板桥的原名叫郑燮,板桥是他的号。后人们都喜欢叫他郑板桥。郑板桥还为他的这幅《竹石图》题了一首诗名叫《竹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题画诗《竹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运用古诗学习六步法来自学这首诗,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汇报交流,展示预习所得。
(一)检查第一项作业:一读扫生字 老师检查的第一项作业是:一读扫生字。
下面我找一名同学来汇报一下对这些词语的自学情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⒈指名认读,强化训练。(侧重中下等生)大屏幕出示:郑燮 坚劲 千磨万击
2、朗读古诗,确保正确、流利。
生字障碍已经扫清了,现在老师找同学来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二)检查第二项作业:二读明韵律 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韵律,即诗的节奏及韵脚。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的第二项预习作业:二读明韵律。
1、找出韵脚,重读韵脚。
谁能说说这首诗的韵脚是哪几个字?那么他们压的是哪个韵母呢? 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韵脚要读的怎样?
下面我找两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的时候要突出韵脚。
2、合作交流,明晰节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应该按照怎样的节奏来读呢?谁能说说你的看法?谁有不同意见?谁还有不同意见?
下面我就分别请几名同学来按照这些不同的读法来读一读这首诗,大家要注意倾听,思考,你认为哪种读法最适合这首诗?
最终确定:本首诗的第一、二、四句按照223的节奏来读,而第三句按照43的节奏来读:理由是前两句是写景的要慢些读,给人以想象和回味的空间,而第三句要快些读,来读出一种气势,表达诗人对竹子的赞美之情,最后一句含有韵脚,所以要和一、二句的读法保持一致。
下面我就请几名同学按照这样的节奏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的时候节奏要读清楚、准确。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韵脚,明确了节奏,现在老师要提高朗读的要求了,那就是,既要突出韵脚,还要读准节奏,谁愿意来试一试?大胆一点,我们男生和女生比一比看看谁读得好?大家可以在下面先练习练习。(找两名同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检查第三项作业:三读晓诗意
大家读得真是太棒了,老师为你们点赞!现在老师来检查第三项预习作业:三读晓诗意。
⒈明诗人,晓诗风。
下面老师找同学来汇报:诗人小档案,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补充。
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以卖画为生,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⒉解诗题,晓背景。
诗题《竹石》是什么意思?
那么诗人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的这首诗呢?
郑板桥,诗人,也是画家,曾做官多年,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救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毅然辞官而归。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这首《竹石》就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作于他73岁零4个月。⒊依注释,晓诗意。
(1)出示注释,释疑问难。(2)依据注释,汇报诗意。
(3)前两句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大家认真听,看看你还有什么补充?
(4)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经历了无数的打击和数不尽的磨难,可它仍然顽强不屈地挺立着。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速来读呢?(坚定地语气、稍慢的语速来表现竹子顽强不屈的精神。)找两名同学来读。
(四)检查第四项作业:四读悟诗情
1.适时引领,感悟明志。教师过度语:听了同学们的朗诵,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一株傲然挺立的风雨中的石竹。那么,能诗善画的郑板桥表面上歌颂了竹石坚定顽强、不畏艰难的铮铮傲骨,他内心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呢?谁能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来谈一谈。
教师:诗人借赞美石竹,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的品质、以及不向恶势力屈服的人生态度,那么这种写法我们把它叫做?(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以前我们学过的许多古诗也运用了这种写法,大家听老师的提示来接着朗诵,好吗?
(1)师:吾家洗砚池头树,生: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听了大家的朗诵,我体会到了诗人借赞美墨梅,表达了自己不想世俗献媚的人生态度。
(2)师:千锤万击出深山,生: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从大家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诗人要像石灰一样,不怕牺牲的精神、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师:大雪压青松,生: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听了大家的朗诵,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株傲然挺立在风雪中的松树,也想象到了诗人那不屈不挠、坚韧高洁的品质。
2.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在读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怎样的语调和语速来读呢?
对了,我们要用高升的语调,突出韵脚,读出气势。
(五)检查第五项作业:五读赏评析
同学们接下来老师检查第五项作业:五读赏评析,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里写得最好?为什么?
师:怒吼的狂风,肆无忌惮地吹刮着这山间的石竹,吹得它左右摇摆,甚至难以呼吸,可是它仍然坚强不屈的傲然挺立着,因为它一直在心底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大诗人郑板桥为官期间,一心为民,可是他却因受灾期间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而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最终被罢免了官职,只能回家依靠卖画为生。但是他依然保持着正直倔强的铮铮傲骨,那是因为,他在内心深处不断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战争时期,叶挺将军被捕后,敌人采取了无数的办法来诱惑他甚至拿死亡来威胁他,可是他依然顽强不屈的与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斗争。那是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无数次地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因此,这句诗已经成为了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绝不向困难低头的励志名句,这句诗也就自然成为了本首诗的“诗魂”。
(六)检查第六项作业:六读成吟诵
学了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株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竹子,更认识了一位正直倔强,顽强不屈的诗画家。
相信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能更好地朗读这首诗,那就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来朗诵这首诗吧!
三、拓展应用、巩固学习成果。
下面老师布置一项自学作业,请大家运用古诗学习六步法自学郑板桥的另一首诗:
《 题画 》
清郑板桥
培新学校李艳红
【教学目标】
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石的特点。
2、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石灰吟 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 千言万语 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
桃花潭水深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出示相应的图片)
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
,然后
,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
(2)此时,我们不由的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板书:抓关键词)
4、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2)于谦12岁的时候就写了《石灰吟》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才12岁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你们来大胆的猜猜?(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并且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诗,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
(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
(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配乐读)(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板书)
(二)《竹石》
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破岩:破裂的岩石。)(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
(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
(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 傲然挺立 百折不回 百折不挠 坚定不移 坚贞不屈)
3、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字词,体会了竹子的特点 请看自学提示二: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师相机点拨。
拓展以下故事:(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是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他想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来,让我们带着对郑燮的敬佩之情一起诵读这首诗。(配乐读)
五、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1、《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
2、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在狱咏蝉》(骆宾王)
《梅花》(王安石)
《青松》(陈毅)
2、小练笔: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心声。(所托之物参考: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七:板书设计:
石灰吟
竹石
抓关键词 知人论诗
自我评析
教
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2、结合两首古诗特点拓展写作技巧。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2、结合两首古诗特点拓展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导学案、PPT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
2.新课:
(1)读文,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我们一起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
4.总结: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两首古诗。
它讲的是生长在岩石的破缝中的竹子在千种磨难万种打击的日子里顽强不屈的生活着。的确,在狂风暴雨中,那些花儿也被打落了很多花瓣,树的枝杆也让风刮断了,可竹子还是傲然挺立着,从中脱颖而出。
这首诗使我明白了竹子十分顽强地战胜恶劣生存环境的精神。比起竹子来我就自愧不如了,就拿那件事来说吧。那次,我看到一道求三角形两个角度数的题目,它只告诉了一个角的度数等有限的条件。我费了很大的劲儿做这个题目,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就在这时,我想到了书后面有正确答案,就想抄袭。说起来还真不好意思了。
每当我读到这时,就能感受到竹子的坚贞不屈,面对狂风暴雨,它依然挺立在青山中,不屈不挠。就连一根竹子都这么坚持,那我们人呢!很多人做事都只是三分钟热度,图个新鲜,这件事还没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 ,有头无尾。碰到了一点小困难,就半途而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在只有19个月大的时候就因为一场突如袭来的疾病,使她丧失了听觉与视觉,成为了一位盲聋哑人,但她并没有就此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下.帮助下,她掌握了5种文字,24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拉女子学院。她靠着坚如磐石的毅力驾驶着人生的风帆执著前进,她用顽强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谱写了辉煌的人生之歌。
这首就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竹石》,这首诗的内容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是郑燮题写在自己画的石竹画上的一首诗,它的意思是:只要咬住青山就决不肯放松,历经千万次磨练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如何吹打。郑燮,是清代书画家。诗人。
曾任知县,关心民间疾苦,后来因为帮助农民胜讼及发送赈济,得罪了豪绅而罢官。可他并没有因此而屈服,而是更加努力地与困难做斗争。诗开头一句“咬定青山”把竹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竹子的坚强;后两行形象地描述了坚韧。这首诗表面写竹子,其实是赞人,诗人赞美竹子的顽强品质同时,也寄寓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郑燮以竹自比,寄托了对生活和道德的理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不仅可以用来赞美竹子的品性,而且可以引申用来歌颂人的坚定高洁的志向和品行。在生活中学习上,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坚强,像我上次那样。那天,我在家写数学作业,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很难的找规律的题目,不论我怎么冥思苦想,可就是想不出答案,就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想放弃的了,呆呆地看着窗外。这时一阵风吹来,把窗外的竹林吹弯了腰,只是一刹那的时间,那竹子又直起了笔挺的身子。此时我的脑子里不由自主地闪现出了郑燮的那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古诗竹石教学设计01-23
竹石教案11-03
《竹石》翻译赏析01-16
竹石的诗句意思06-13
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04-23
夏天 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21
《白杨》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3-24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08
《林海》教学片段设计-教学教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