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法学习材料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义务教育法学习材料(通用10篇)

义务教育法学习材料 篇1

平安小学陈福平

自2012年3月开始,我校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江西省义务教育条例》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参加我校这次的学习教育,使我对教育法的具体内容有较明确的认识,对小学教师职业规范内容更加熟悉。现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江西省义务教育条例》的要求,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育工作表现,作自我问题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育教学法律方面学习不够坚持。我经常学习教育教学法律,想不断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就得必须不断地加强教育教学法律学习,使自己的业务法律水平能尽快的提高起来。

2、在热爱教师的职业方面表现不够突出。我平时扎实工作,爱岗敬业,认真上课,努力学习,勇于创新。虽然我很清楚地知道,热爱教师的职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但是在教育工作中经常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工作压力大等思想矛盾的干扰,使自己的思想偶尔的动摇,因而对教育工作有时不够认真、尽责。

3、在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方面不够公正、耐心。平等对待学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这一点大家都认

同。但是,我自己有时上课时,学生不听话,因缺乏耐心,也常训学生,现在仔细回想起来,对待学生(特别是调皮学生)确实有一点粗暴。

5、在学校工作方面做得不够细尽。平时由于工作缺乏耐性,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关心不够,对教师的思想动态了解得不够深透。因此,在解决教职工的思想问题上,有时为了避免复杂、麻烦,常常不能深入地了解事情的对与错就简单应付了事。还有,平时缺少与教师的联系、沟通,很多地方没能尽到学校领导的责任。

6、在工作协调性方面较差。平时总认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不必劳驾他人。相反,自己关心、帮助他人也不够,与他人谈心、交流、沟通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做了很多自以为是不错的事情,却得不到教职工的理解或认同。

二、存在以上问题的思想根源

1、思想认识不高,对学习教育教学法律不够深入、坚持,对法律指导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

2、爱岗敬业精神不够,缺乏刻苦专研精神和态度,工作中不善于总结经验和反思,服务意识不高,缺乏耐心和责任心,思想懒惰,缺少时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3、爱心没有很好的培养和树立,因而缺乏爱心的激发、永保爱心不够而出现敷衍塞责现象。

4、缺乏协作精神,因而依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方面就做得不足。

5、忽视了家长在教育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忽视了三位一体的教育策略的重要性,使自己的工作不够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得比较少。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端正学习态度,自觉、主动加强法律学习。

2、在工作中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过于急燥。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做到平等、公正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基础差的学生要有耐心,有恒心,对待不听话的学生,可以采用一些比较随和的办法,别让师生关系僵化,因为这样的效果就不大好。因此,要时刻注意为人师表。

义务教育法学习材料 篇2

一、探究性学习

1. 定义和主要特征

“探究性学习”, 即学生独立发现问题, 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据此, 判断一种学习或教学是不是探究性的, 主要看这四个特征是不是都具备。只有问题而没有实践, 不属于探究;只有实践而没有问题, 不属于探究;在教学中, 学生被动实践, 没有积极参与、发挥主动作用, 不属于探究;如果问题的答案和获取方法显而易见或唯一确定, 不具有开放性, 也不属于探究。

2. 两种分类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大小, 可将“探究性学习”分为“定向探究性学习”和“自由探究性学习”。针对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 更多的是“定向探究性学习”;针对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 更多的是“自由探究性学习”。

3. 实施步骤

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构造问题的答案、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索结果这五个基本阶段。即从问题产生, 到问题解决, 再到结果反思的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适用性

语文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具体而言, 在语文教学中,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以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为根本, 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针对语文课程, “探究性学习”具备四个特点:学生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体;语文“探究性学习”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 学生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是主体, 主要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是主体, 即从问题发现到结果交流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 学生都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并发挥主要作用。当然,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 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协助, 即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2. 语文“探究性学习”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 应立足语文, 以语文为主, 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具体来讲,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 其目标有三个:一是增强语文知识的应用性;二是通过多种知识、方法和途径学习语文, 使语文学习更高效,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3. 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以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理

依据学生心理规律, 把握数学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学习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兴趣、意志与智力等因素决定学生数学学习的状态。因此, 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 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需求的特点, 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案,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 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有效“回看复习”, 弱化记忆干扰

一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是由于记忆得不到强化或是在学习和回忆

念。通过分析“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可总结出语文“探究性学习”探讨的问题具有的六个特点:一是与语文知识相关, 并对语文学习作用较大;二是学生感兴趣却不能简单作答;三是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基础;四是由师生共同创设情境而引发;五是对学生来说可行性较强;六是教师能预见主要的学习结果, 且结果多样。

4.“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综合性学习”是开放的语文学习, 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 强调综合性。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其他领域 (包括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方法) , 实现语文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第二, 强调实践性。通过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差异性和创造性,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体现语文

文/卢珺

时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而减弱的结果。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回看复习”尤为重要。复习中的旧知识可以是新知识学习的根基或是新知识的导入。例如, 在教学“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比较大小”这一内容时, 可先复习“一次函数比较大小”的相关内容, 从比较简单的一次函数入手, 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又如, 在教学“正方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 可先复习“平行四边形、菱形和矩形性质”的相关内容。归根结底, 教师应适时对容易混淆的概念作类比, 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相互贯通, 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网络结构。由此可见, “回看复习”既可帮助学生明确概念, 又可找出与旧知识的差别和联系;既巩固旧知识, 又

教育的人文性。

义务教育法学习材料 篇3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

一、标准(2011年版)要求我们老师在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要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的目标,坚持老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的方式而不是外在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和调整,使目标更清晰更明确了,更有针对性了。标准(2011年版)里的积极健康特指人的心理状态,人的精神,负责任的公民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把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相对于过去把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认识、意识当做很重要的东西而言,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将原有对课程性质的概括作了更为科学的总结,在肯定其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同时,点明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对课程性质的几个特点,如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具体表述作了一定的修改,提高了概括的准确性和指导性,既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又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其中改动比较大的有“思想性”,其中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将思想教育的内容凝练表述为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五爱”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实践性”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综合性”中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其余在文段的表述或内部逻辑结构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三、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总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体会到要善于反思,更要重视反思。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位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要舍得花时间,不断努力。这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种知识背景,在平时的读书中积累自己,积淀一种文化底蕴。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又建立起独特的风格,这样就会具有你自己的个人魅力,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学习《义务教育法》体会 篇4

通过网络观看了大量关于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的内容,的确感触很深。尤其是在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来说,有一些观念的确是受到了冲击。

其一,就是《义务教育法》将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以来其实都和《义务教育法》密不可分,但是真要谈到对它的认识,可能也仅限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概念而缺乏实例。而今,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再对比自己工作中的种种,就可以发现其实《义务教育法》就在身边。就拿保障权利来说,这部法律更加强调了平等教育,均衡教育。我们班级有一位特困生,减免了学费,突然醒悟这就是我们学校在切实实行《义务教育法》第2条、第44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的生活费,”的真实写照。当然,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权利也有了更多的保障。《义务教育法》第28条、第31条、第32条、第42条规定:一是按照编制标准配齐教师,二是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等合法权益,三是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五是营造全社会尊重教师的氛围。我想这一些规定正是证明了国家,社会在更多地关注,重视教师工作,必然也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二,就是《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这是我国立法中第一次将“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的规定,以前是以教育 1

政策的形式加以贯彻,现在是履行法律责任,依法实施素质教育加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第3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这条规定明确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方面:一是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二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三是要学生全面发展,四是要为培养合格人才奠定基础。这也是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

那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又该如何履行的义务?我想在工作中,首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做有违师德规范的行为。其次,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 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我觉得这就是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会有天渊之别的原因所在吧!再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

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素质教育不是一种运动,也不是一阵风。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细致的工作,落实在每一个孩子在学校中的每一天,体现在学校各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素质教育不应该是难以作为,只要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去思考如何在一些细节上、在各个学科上下功夫,脚踏实地去研究教育教学、课程以及学校活动设计,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法》宣传材料 篇5

答:之所以要修改,是因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吸纳,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2、什么是义务教育?它有什么特点?

答: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它具有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的特点。

3、新《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是否意味着,新法实施后,学生上学不用交任何费用?

答:新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同时也规定 “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按照国家规定,沿海发达地区要从2007年开始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而我市不仅已于今年春季开始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还将在今年秋季开学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但对城区而言,我市目前还未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何时开始实施,我们将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进行。

4、新《义务教育法》的几个新亮点是什么?

答:一是新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二是新法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三是新法将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的规定;四是新法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五是新法对义务教育的管理机制有了明确的规定;六是新法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作出新的明确的规定。

5、新《义务教育法》对“上学难、上学贵”等热点问题,提出的解决和预防办法是什么?

义务教育法学习情况总结 篇6

2013年5月12日

我校在本学期认真开展了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民参与,效果显著,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师生对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的认识。为进一步做好学习宣传工作,现对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狠抓活动落实

学校领导一方面能带头学习义务教育法,充分领会其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能以身作则,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同时,为更好地帮助广大教职工及时了解和学习义务教育法的方方面面,牢固树立依法治教的观念,学校还从网上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全文,印发给每位教职工,在开学时组织大家认真讨论,逐章逐条学习理解,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要求,规范了办学行为,学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科学组织,先进思想做指导

在宣传活动中,我们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思想指南,以宣传《义务教育法》为活动核心,以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三、深挖内涵,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围绕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这一中心,以广泛宣传为要任,动员全体师生,使学习活动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与平时教学相结合,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义务教育法》宣传活动。

1、大力宣传,提高师生法律意识。学校印发了《义务教育法》宣传材料,制作了《义务教育法》宣传横幅,召开了师生座谈会,学校和各班出了专题校刊班刊,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2、“国旗下讲话”主题鲜明。本月,我们以升旗仪式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渠道,利用“国旗下讲话” 宣传《义务教育法》。每次升旗,学校定专人专题进行学习义务教育法的重要讲话,让全体师生进一步接受义务教育法的思想洗礼。使教师做到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生珍惜自己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

3、主题班会,异彩纷呈。我们利用每周星期一的班会时间,进行了主题班会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以“《义务教育法》在我心中”、“我看《义务教育法》”、“辍学的危害”、“我的未来”等为主题,让学生充分参与。有些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谈了自己的认识;有些班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辩论,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达到了预期效果。

4、师德教育,重在实效。我们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教师通过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等诸多渠道将各自的观点表达出来,相互交流探讨,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在庆祝教师节活动中,我们开展了“我与课改同成长活动”,要求教师自觉学习和实践课改精神,要求每位教师以一节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高效率的好课作为向《义务教育法》的献礼。同时,在活动中,我们还结合《贵州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十个不”承诺》的精神,对教师进行了更为深刻全面的思想教育,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全体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不向任何学生推销教辅资料,不以任何名义搞有偿家教,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心尽力做好成本职工作。

义务教育法学习材料 篇7

1. 追求“不一样的精彩”, 教学目标上就不能“短斤缺两”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学校是传播科学理论、传播真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更要重视德育和能力的培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寓于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之中。通过教学以帮助学生价值定向和人生奠基, 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精神和理论的底子。必须强调的是, “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中的每一要素既相互联系, 又有着各自特有的功能, 因此在落实“课程目标”时, 既不能“厚此薄彼”, 也不能“挂一漏万”, 而是要依据实际、突出重点、全面落实, 否则,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就会像庄稼缺少“氮磷钾”中的某一养分一样, 要么“疯长”, 要么“不长”, 最终导致“歉收”的结局。

在思想品德课的实际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标上的“短斤缺两”现象并不少见。例如, 课堂教学上, 将“知育”等同于“智育”, 将“育分”等同于“育人”, 用“复制”的教学替代“创造”型教学, 课堂上习惯于“面向过去, 面向书本, 面向考试”, 强调更多的是知识目标的达成, 忽视了对学生智能的开启;注重对已有知识和最终结果的“告知”, 忽略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学重心上, 总是限于“是什么”一类知识性的问题上, 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一类能够激活智能的问题, 以及塑造“美好心灵”和培养“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德育目标则常常被搁于一旁, 教学的指向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记住、背熟、考对。教学评价上, 习惯于把“标准答案”直接“摊牌”, 不善于引领学生进行思索和探究;习惯于接受答案的“唯一”, 却难以接受选择的“多元”, 不善于发现学生“错误外壳”所包裹着的“合理内核”。于是, 学生摇曳多姿的思维、智能、精神的花朵在不经意中被掐掉了, 造成了教学目标事实上的“短斤缺两”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学职责、教学“真谛”的缺失。

2. 追求“不一样的精彩”, 教学过程上就不能“认真过场”

思想品德课传授的虽是“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基础理论知识的A BC, 但要达到“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目的”, 任重道远, 实属不易, 需要教师掌握思品课特有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注重教学的真实、扎实和朴实, 注重教学的实在、实用和实效。此外, 更需要教师“全身心”地“在场”, “百分百”地“投入和付出”, 任何“离场”和“缺场”都会影响“根本目的”的达成。很多教师自身条件不可谓不“优越”, 工作态度不可谓不“勤奋”, 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认真走过场”的现象。

表现一, 把“备课过程”变成了备课“过场”, 借资源共享的机会, “认真”照抄照搬着“名师”的教案, 缺少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程个性化的处理。表现二, 把“上课过程”变成了“上课过场”, 不是“深入学生, 发现问题”, 不是“带着问题, 走进课堂”, 也不是“立足课堂, 解决问题”, 而是习惯于“机械操作”, 要么一讲到底, 缺少了拥有自己理解特质的“思想品德”;要么一练到底, 练的也不是教师自己在头脑中流淌出的“活生生的试题”, 讲练应有什么目标, 什么效果, 心中无数。在作业布置环节, 更是“心不在场”, 下课铃响后, 说一声“作业本××页的那几道题目, 到课后去完成”, 或道一句“把今天上过的内容复习一遍”便了事。诸如此类教学上的“认真过场”和“心不在场”, 怎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产生学生思想, 让课堂展示教学个性?!

3. 追求“不一样的精彩”, 教学效果上就不能“竹篮打水”

思想品德课生命活力的强弱, 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能否“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发展”, 能否使学生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我们的课堂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统一”的课堂, 是“以生为本、以导为主、以引为要、以动为上”的课堂, 是摒弃“满堂灌、独角戏”“讲条条、记条条、考条条”“用分数简单地评价衡量学生”的课堂, 是“不虚、不花也不累”“学生进步、同行赞许、人民群众满意”的课堂, 还会有人发出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贝多芬” (靠背多得分) 、“竹篮打水”的质疑吗?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就要始终坚持“上好每一堂课”, 始终坚持“优化”每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对华而不实的导课、事倍功半的举例、劳而无功的提问、马拉松式的讲解、名实不符的活动、画蛇添足的小结、为练而练的作业逐一予以改进。在日常教学中, 始终重视课堂各个环节作用的发挥, 从“局部”入手,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 用“部分”的优化促成思想品德课质量的整体提升。

4. 追求“不一样的精彩”, 教师专业发展上就不能“腹中无物”

思想品德课课程性质的把握, 基本理念的坚守, 课程目标的实现, 课程内容的落实, 都在声声“呼唤”着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教师专业水准的高度应与思想品德课教学高度比肩, 教师专业水准的边界应向教学边界并齐。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 说到底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低。如果说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权威性, 说到底还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缺少专业性, 无法体现“不可替代性”。

那么, 教师的专业水准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坚持鲜明正确的目标, 掌握科学艺术的方法, 推行扎实有效的实践, 获取明显较好的效果, 是检验的主要标准。具体说, “思想教育有活力, 教材处理有能力, 课堂教学有定力, 引导学生有功力, 目标达成有效力, 教学效果有说服力”, 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有的专业水准。前不久, 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思想政治课特级教师说, 在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 自己朝“会教政治”的方向摸索行走;第二个10年, 朝“善教政治”的目标探索前进;第三个10年, 才朝“妙教政治”的理想追求。为什么会有这样“不一样”的“三大步”呢?原因之一在于该教师年年坚持做好自身发展的“老三篇”:一是书读“半吨”, 每年至少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上“千斤”, 掩卷自问:我能保证自己的专业“地位”吗?二是课备三次 (每节课备三次) , 第一次, 备一堂没有教参的课, 凭自己的理解写出教案, 搁笔自问:我能独立处理教材吗?第二次, 理性利用教学资源, 充实教案之不足, 再问自己:我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智能结构吗?第三次,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再次调适备课内容, 又问自己:我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学吗?三是反思不断, 每周至少看一堂自己的录像课, 扪心自问:我的教学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呢?正是不懈努力, 促成了该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步”, 教学质量如“映日荷花别样红”。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篇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第三条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四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七条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第八条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任何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十条对在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学生 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轻学。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第十四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章学校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

第十六条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

第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置接收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的学校(班)。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第二十一条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十四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第二十五条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第二十六条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

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第四章教师

第二十八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第三十务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

第五章教育教学

第三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十六条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三十七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第三十八条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内容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济实用,保证质量。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第三十九条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第四十条教科书由国务院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微利原则确定基准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基准价确定零售价。

第四十一条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第六章经费保障

第四十二条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四十三条学校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制定、调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应当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第四十四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各级人民改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料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四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

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第四十六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确保将上级人民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定用于义务教育。

第四十七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四十八条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鼓励按照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

第四十九条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违反本法第六章的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的设置规划的;

(二)学校建设不符合国家规定的

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的;

(三)未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并及时维修、改造的;

(四)未依照本法规定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

(二)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9镇人民政府未采取措施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八学或者防止辍学的,依照前款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价格行政部门和审计机关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

(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

第五十五条学校或者教师在义务教育工作中违反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依照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十六条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七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

(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第五十八条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

(二)非法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

(三)出版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的。

第六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一条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第六十二条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

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 篇9

—准确理解“义务”二字

七年级

范丽娜

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自主创新,要变人口大国优势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我们就必须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6月29日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这是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的一次重大修改,它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和领悟,我校校长从新义务教育法的六大亮点讲起,让每位老师准确把握此次义务教育法“大修”的涵义和精神,那么我对义务教育中的“义务”二字谈一谈我的理解。

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乱收费、上学贵问题,其中固然有部分学校片面逐利等原因,但财政投入不足以及政府部门监管不力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原因。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哪个部门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关于经费的规定,就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群众普遍不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上学难问题,其中可能有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但确保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公民共享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像义务教育这样的公益事业,更当如此。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出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并且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还对农民工子女,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都直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更是对“义务”二字的延伸解读。

制定并实施义务教育法,是切实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客观需要。在现代社会,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普遍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宣布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多方面研究表明,国民的高水平教育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自主创新,要变人口大国优势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我们就必须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政府责无旁贷。

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 篇10

一、《义务教育法》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指南。

《新义务教育法》的第六章中重点谈到了“教师”这一部分,它涉及面较宽,不仅谈到了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录取办法,教师享有的权利,而且谈到了教师所应尽到的义务等方面。

我觉得《新义务教育法》给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教书育人的指南。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应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要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条呢?第一,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第二,对学生家长负责。 第三, 对教师集体负责。 第四,对社会负责。在社会主义社会,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就是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呢?首先,教师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第二,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第三,要有肯于吃苦的精神。

二、《义务教育法》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保证。

《新义务教育法》的第七章重点谈到了“学生”,它规定了学生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基本义务教育;谈到了学生享有的权利及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等方面。

受教育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基本权利所对应的正是国家和政府的基本义务。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法,正是国家和政府履行这种义务、落实公民权利的必由之路。对于广大公民而言,义务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适龄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义务教育首先是国家和政府的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学校教育,是现代政府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义务教育法》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准则

新义务教育法的第五章重点谈到“学校”,它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准则,不仅规定学校所应该尽到的义务,而且提供了如何进行管理的方法等方面,真正体现了新时期教育的先进性。

上一篇:关于全球变暖的演讲词下一篇:期货投资分析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