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机制考试题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双重预防机制考试题(共8篇)

双重预防机制考试题 篇1

日前,国务院安委办下发《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摆上重要议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要紧紧围绕遏制重特大事故,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要岗位,抓住辨识管控重大风险、排查治理重大隐患两个关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各项标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

《意见》强调,企业要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关注暴露人群,聚焦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重大安全风险应填写清单、汇总造册,并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

《意见》要求,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通用标准,按照通用标准规范,分行业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规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组织企业开展对标活动,进一步完善内部安全防控体系,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对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督促检查,把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知识要点 篇2

一、概念

(一)双重预防机制:是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

(二)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三)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四)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五)风险因素:是指可能造成风险发生的各类因素。

二、风险辨识评估

“1+4”风险辨识评估:“1”是指年度辨识评估;“4”是指四项专项辨识评估。

(一)年度辨识评估:每年10月份,由矿长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区队参加。重点对矿井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冲击地压、提升运输系统等容易导致事故的危险源进行年度安全风险辨识。

结果运用:确定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指导完善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和应急救援预案等。

(二)专项辨识评估:

1、新采区、新水平、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业务科室参加,重点辨识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执行相应管控措施。

结果运用: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2、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参加,重点辨识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执行相应管控措施。

结果运用:用于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等。

3、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突出矿井过构造带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的煤矿复工复产前,开展1次专项辨识: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生产组织单位(区队)参加,重点辨识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结果运用:作为编制安全技术措施依据。

4、矿井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省内发生较大事故后,开展1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由矿长组织,分管负责人和业务科室参加,识别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结果运用:用于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

三、评估方法

目前,我矿采用矩阵法进行评估。风险矩阵评估法 R=L×S R: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1-6)S: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性(1-6)

依据风险值的大小,安全风险共分四个级别,即重大风险(30-36)、较大风险(18-25)、一般风险(9-16)和低风险(1-8)。

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流程

双重预防体系考试3 篇3

部门: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双重预防机制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

2、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功能独立、易于管理、”的原则。

3、隐患排查方法分为、、、季节性排查、节假日隐患排查五种排查方法。

4、隐患治理“五落实”:责任、、资金、时限和 “五落实”

5、风险点依据、划分。

6、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 和。

7、事故隐患分为 隐患和 隐患。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安全检查表法(SCL)是基于()的方法 A、经验B、计算C、总结D、排查

2、隐患排查方法不包括()

A、日常隐患排查 B、季节性排查 C、专业或专项隐患排查 D、不定期抽查

3、风险评价评级中,三级风险代表()

A、低风险 B、一般风险 C、较大风险 D、重大风险

4、风险点划分的原则不包括()

A、大小适中 B、便于分类 C、范围清晰 D、独立可控

5、关于LEC法说法错误的是()

A、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B、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C代表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D、D代表危险性,值越大,风险性越低。

6、隐患治理“五落实”不包括()A、责任B、措施C、时限D、计划

7、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的是单位的()

A、主要负责人 B、安全管理负责人 C、技术管理负责人 D、设备管理负责人

8、风险分为“红”、“橙”、“黄”、“蓝”,其中()颜色级别最高

A、红 B、黄 C、蓝 D、橙

9、安全检查表法能够全面分析出()所有可能的风险,并针对可能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A、作业活动 B、设备设施 C、安全设施 D、工艺操作

10、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属于()机制 A、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B、双重预防 C、标准化运行 D、安全管理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风险点是比危险源大的、更宽泛的概念,一个风险点包含若干个危险源。()

2、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进行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3、双重预防机制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

第一道是管风险,第二道是治隐患。()

4、风险评价评级过程中三级对应的橙色。()

5、在运用LEC法评价过程中: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6、风险分级管控中,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不必要管控()

7、风险点的划分依据是作业活动和作业环境()

8、危险源比风险点大,一个危险源包含若干个风险点()

9、危险源一定会演变成事故隐患()

10、双重预防体系是风险分级管控和安全检查治理体系()

四、解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危险源辨识采用什么方法?

2、风险点划分的原则

3、风险评价与分级

双重预防体系基础知识试题(C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管风险,治隐患

2、便于分类、范围清晰

3、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或专项隐患排查

4、措施、预案

5、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

6、前提和基础

7、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A

2、D

3、C

4、D

5、D

6、D

7、A

8、A

9、B

10、B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对

2、对

3、对

4、错

5、对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四、解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危险源辨识采用什么方法?

(1)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

(2)设备设施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2、风险点划分的原则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3、风险评价与分级

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具体分级如下:

——E级5级蓝色可接受危险:属于可接受风险,岗位管控。——D级4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管控。

——C级3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部室(车间级)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B级2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公司(厂)级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双重预防机制考试题 篇4

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实施方案

为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创新安全管理模式,严防各类校园安全事故发生,根据长武县教育局《建立完善教育系统校园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建立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全面开展,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我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实现对我校风险点实施标准化管控;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面排查、及时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实现对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不断提升我校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我校平安稳定。

二、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实现学校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形成部门监管有效、学校责任落实、师生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提升学校安全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强基础。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李利强 副组长:雷勇

成 员:全体教师

四、工作任务

1、建立安全风险档案。根据排查出的风险,确定符合实际的风险类别,并制定加强防范的措施和预案。

2、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清单。按照消防、交通、饮食卫生、等不同类型,对安全部位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建立隐患排查清单,及时组织自检自查。

3、建立安全隐患治理台账。根据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建立安全隐患治理台账,明确隐患部位、存在问题、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整改结果等内容。同时要针对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确立一般隐患要采取措施立即解决,对重大隐患学校无力解决的要逐级上报主管部门,确保隐患治理到位。

4、建立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的内容、程序和要求,并按规定组织好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把各种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5、排查治理隐患。重点排查整治消防、饮食卫生、危险化学品、学生心理问题、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等存在的安全隐患。

五、创建方法

1.全面开展安全风险排查。组织全体教职工对硬件设施和管理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全方位进行排查,重点检查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维修、检测,以及是否能正常使用的情

消防通道是否畅通以及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管理,是否有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情况;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

2.认真开展安全风险辨识。按照有关制度和规范,针对我校消防安全管理特点,制定科学的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

3.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我校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分别用“红、橙、黄、蓝”确定安全风险等级。

4.建立健全安全风险档案。把安全风险评估确认的风险填写清单、汇总造册,要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学校安全风险数据库。5.实施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并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学校每名教职工、学生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场所,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6.做好安全风险有效管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安全风险特点,从组织、制度、技术、操作指南、应急措施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尤其要强化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重点部位、重点时段、重点人群的重点管控。要通过隔离危险源、设置监控设施等措施,达到回避、降低、监测风险的目的。实现对安全风险

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逐一落实每个岗位、每名教职工的管控责任。要高度关注风险变化状况,进行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明确工作内容、方法和步骤,落实责任,加强力量,保障经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紧紧围绕遏制重特大事故,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学校、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时段,抓住辨识管控重大风险、排查治理重大隐患两个关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各项标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

(二)狠抓责任落实。坚持从细节入手,从责任入手,重点推动学校开展自查自改。每周二实施巡查制度,发现的问题当场整改或处报处理,确保“小隐患不过夜”。

(三)加强宣传教育。安全知识纳入学校教职工安全知识培训中,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将安全知识纳入 教案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师生应急自救能力。

(四)强化督促检查。加强检查指导、对消极应付、工作落后的,要通报批评、督促整改。

双重预防机制考试题 篇5

一、当代中国家族企业文化模式的争论

在以提高生产力、加速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过程中, 中国的家族企业出人意料地飞速发展起来, 成为我国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从不同的切入点出发, 学术界关于家族企业的文化模式形成了激烈的争论。

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延续家族所负的强烈使命感提供了中国人在商场的强烈动机, 而基于家族成员间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形成的人格化交易网络, 为现代管理注入了重人际关系的伦理观念, 表现为家族成员间凝聚力强、组织结构简单、决策灵活等,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家族企业是一个高效率的企业组织。

持否定态度的人则强调建立在家族关系上的企业结构不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原则, 它抵制了现代管理文化和思想的植入, 表现为人治管理, 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 为了保证家族对于企业的控制权, 无法考虑事业的长期发展, 发展空间有限。总之, 家族经营难以摆脱传统规则, 必须改变文化模式中的家族化状况。

以上观点均分析了家族企业文化模式的某个侧面, 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而且现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大多以华人家族企业和西方科层制企业为坐标展开, 把家族企业和科层制企业置于传统——现代、中国——西方二元对立的两端, 呈现出血缘和绩效、感情和规则、人治和法治的区别, 研究者易被意识形态、情感信念左右, 不知不觉地满足于好或坏的非黑即白上, 形成对家族企业文化模式的不同评价结果。

二、家族企业文化模式的双重机制

当代家族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以家族关系为基础构建的企业组织形式, 组织中家族系统与企业系统同时存在, 而又相互重叠, 两个系统按照各自的逻辑法则同时对企业的运行产生作用。两者重叠的情形表现为多种形式, 是一个从完全重叠到完全分离的连续谱系。两者完全重叠时, 家族系统完全控制企业系统, 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性关系支配着企业系统, 家族的关系模式、处事方式等被自然而然地带入到企业系统中, 基于特殊主义的家族伦理成为组织的核心。它一般出现在企业的创始阶段, 这时企业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 影响有限。而一旦两个系统完全分离, 企业脱离家族的所有影响, 组织内部的交往各方都是为了达成各自目的而和他人交往, 无法形成建立在长期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人际关系表现为暂时性的、讲究公平的工具性关系, 基于普遍主义的科层治理成为组织的核心。

现实中的家族企业大多处于连续谱系的中间阶段。组织中的企业系统和家族系统同时存在而又部分重叠, 基于特殊主义的家族伦理和基于普遍主义的科层治理共同构成了家族企业文化模式的双重机制, 两者各有自己的成员身份准则、价值及组织结构, 家族企业中的同一主体往往同时履行两个系统的职责, 扮演两个冲突的角色。双重机制不可避免地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家族伦理的强化会制约科层治理发挥作用的范围和强度, 同样, 科层治理的强化会弱化家族伦理的影响力。在家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 两者的强弱程度会有所不同, 但不可否认两者同时对家族企业发挥影响。

毋庸置疑, 我国当前家族企业大多数处于家族系统影响大于企业系统的阶段, 家族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是辐辏式的, 企业主掌握着企业的一切大权, 依据其家族系统中的血缘、亲缘等级, 把各种家族成员相应地安排到企业的不同层级上, 关键岗位的领导基本上来自一个家族, 核心成员甚至一般员工都是其直系亲属或有亲缘关系、人情关系的亲戚、朋友。家族企业文化模式的双重机制表现为强家族伦理和弱科层治理:家族伦理在家族企业文化模式中居主导地位, 科层治理处于次要地位, 家族系统的关系、忠诚原则影响、限制着企业系统的能力第一原则。

但易被忽视的是家族企业中的科层治理对家族伦理的弥补、制约作用。首先是家族系统内部也存在工具性色彩, 在家族成员的使用上, 能力和绩效也是决定家族成员能否获得企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参考因素, 企业主最信任也最需要的往往是那些能力、素质足以承担家族事业的家族成员, 而能力不足、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的家族成员常处于尴尬的位置;其次, 企业主会依据科层治理原则, 发现、培养、提拔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的外人, 并以认干亲、结弟兄等多种方式构建起一种虚拟的亲缘关系, 把外人变为“准家族”成员, 从而在科层治理中渗入了家族伦理的因素。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家族企业科层治理发挥作用是以不危及企业主对企业的权威和控制为前提的。只有双重机制才能合理解释家族企业主对家族成员的不同评价方式以及对家族外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培养、使用方法。在家族企业文化模式双重机制作用下, 人际关系中先天形式上的归属和后天交往中的效果都影响着人际的亲疏程度。“自家人”不一定再局限在家族成员内部, 不一定再依附于原来社会认可的血缘、亲缘等先天关系, 而成为一个社会心理概念, 任何做到“自家人”所预期做的事及所付出情感的人, 都可以成为“自家人”。在家族企业中, 家族伦理发挥作用受科层治理的影响, 而科层治理又带上家族伦理的色彩, 表现为一种矛盾却又灵活的文化模式。

三、实用理性:中国人的行为逻辑

自卡尔·波兰尼提出企业经济活动的“嵌入性”问题之后, 企业研究开始出现新的转向, 格兰诺维特以后的新经济社会学更以“嵌入性”问题为出发点,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观察和研究企业的经济行动, 宣称企业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 网络、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运行, 企业必须兼顾各种社会关系来开展其经济活动。企业文化模式的选择,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选择, 民族的、历史的、时代的因素及社会制度等都在企业的文化选择中留下各自的痕迹。对家族企业这一双重机制文化模式的评价不能满足于表面的功能分析, 简单地发现应然和实然的差距, 而应该探寻支撑这一文化模式的社会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家族企业文化模式变迁的可能性依据及其途径。

与中国社会长期的农业社会小生产相适应, 中国人的观念、行为、思维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讲实际、重实用, 一切以有用为目的和评价标准的实用理性决定着中国人的行为逻辑, 并积淀、转化为一种稳定的“文化一一心理结构”。在近代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实用理性经济基础的农业社会小生产虽也遭到一定破坏, 但仍长期存在, 与之相适应, 实用理性得以顽强保存, 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

实用理性构成了中国人经济心理的基本前提, 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经济事务、经济关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一方面注重现实, 讲求效用;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理智控制行为, 从而保持“一种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的中庸心理”, 一般不拘泥于概念定义的究竟是“什么”, 而关心客观现实到底“怎样”;不苛求事先的精密构思或完美设计, 而重视现实的实用、实利和实效, 讲求结果和目标的达成;不追求极端和完美, 而尊重、包容理论上带有瑕疵但能化解当下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当代家族企业文化模式双重模式的产生和优化都与实用理性这一中国人深层次的行为逻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双重机制的产生和优化

当代中国社会中处于转型过程之中, 本土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同时长期共存。一方面, 以家族血缘为主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纽带中继续发挥突出的作用, 家族企业主面对社会结构转变中的不确定因素, 只有充分利用可以依赖的家族资源才能生存下来, 而家族资源也确实支持了企业度过生命周期开始阶段的危险期。于是家族伦理自然而然地在家族企业文化模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另一方面, 西方科层制以其管理的准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高效性成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企业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它以形式理性设置的制度规范为运作规则, 依照职能和职位对权威资源进行配置, 在高流动性的现代社会以其管理的实效性而获得了话语权。而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学习融汇各种优秀的文化模式和管理技术在实用理性思维看来是完全正常而合理的, 科层治理进入家族企业文化模式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正是在实用理性作用下, 一方面重人际关系的家族伦理观念被注入家族企业的管理过程, 另一方面科层治理的组织形式、规章制度, 能力和绩效考核等在家族企业中也开始发挥作用, 从而构成了家族企业文化模式的双重机制, 双重机制之间虽然有矛盾、有冲突, 但实用理性却能包容两者于一体, 巧妙地结合了传统家族和现代组织形态, 融汇了家族利益和公司利益。正是在双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发挥各自的优点, 造就了我国家族企业的经济奇迹。

尽管家族企业文化模式双重机制的形成原因复杂, 但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是导致这一表面矛盾的双重机制在当代中国出现的主要因素。社会转型中多种经济基础的共存、转换使得两种机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的条件, 而实用理性则为矛盾的两个系统结合在一起提供了逻辑的可能性和拓展的空间。双重机制适应了社会转型的背景和要求, 同时也是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的表现。

我国改革三十年来, 在旧机制和市场化的相互作用下, 家族企业文化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双重机制, 它推动了我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 但双重机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构成了自身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家族企业文化模式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要求和压力,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特殊主义的家族伦理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实用理性则为其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可能性, 重视经验和实际效果的思维方式为企业主适应社会变迁, 突破传统的、伦理的障碍, 完成企业文化模式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 重视制度理性、普遍主义, 正确对待血缘、亲情之类的隐性关系, 探寻中国人行为逻辑规则与以市场经济、科层制等为代表的现代理性文化规则的衔接点、结合点, 进而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企业文化模式应是家族企业文化模式建设、发展的方向。

摘要:当前对于家族企业的评价大多忽略其文化模式的双重机制, 表现为强家族伦理和弱科层治理的同时存在。实用理性是家族企业主行为的深层次逻辑, 并为家族企业文化模式的优化提供可能性。

双重预防机制考试题 篇6

主要负责人试题

职务: 姓名: 时间: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5分,共计40分)

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

2、“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这两个工作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两个子环节。

3、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级其中(1)级最危险。4、2017年1月18日公布,5月1日正式实施的《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

5、.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分别是(人)、(机)、(物)和(环境)。

6、隐患信息是指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极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企业对事故隐患信息应建档管理。

7、风险暂定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级别最高,企业原5级划分标准可参照进行调整。

8、根据《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第303号)第三十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整顿,可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A)

A.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B.必要性、实用性、安全性C.安全性、必要性、可靠性 D.经济性、安全性、实用性

2、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阶段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源分级、风险控制、(B)A.效果验证 B.效果验证与更新 C.效果评价 D.效果验证与评价

3、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D)A.安全措施 B.消防措施 C.卫生防护措施 D.应急处置措施

4、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分级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可采用(C)评价法。A.班前会B.班后会C.风险矩阵评价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5、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中应急控制包括(A)A.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B.班前会C.班后会

三、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公布本企业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

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公告警示。(√)

3、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4、根据危险度分值进行风险等级用颜色进行分类: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5、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风险矩阵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I、II、III级。(×)

四、问答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工作程序和内容主要分那几步?

答:风险点划分、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风险、风险点级别确定、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告知

双重预防体系题库 篇7

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精准监管、()、科学预防。

2、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将风险分为1、2、3、4级其中()级最危险。

3、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和()的组合。

4、()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5、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6、“()”和“()”这两个工作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两个子环节。

7、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将风险分为1、2、3、4级其中()级最危险。8、2017年1月18日公布,5月1日正式实施的《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制度,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

9、风险伴随的()、()、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10、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11.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场所、()、以及在特定部位、()、场所、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部位等总称。

12.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或()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13.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分别是()、()、()和()。

14、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级其中()级最危险。

15、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和严重性 的组合。

16、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17、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18、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和(或)()和(或)()的组合。

19、风险辨识是识别()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0、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

21、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划分等级。风险分级的目的是为()。

22、风险暂定为“红、橙、黄、蓝”四级,()级别最高,企业原5级划分标准可参照进行调整。

23、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⑴可行性;⑵();⑶()。

24、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和()。

25、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治理和()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可一般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26、隐患信息是指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治理目标、()、()、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企业对事故隐患信息应建档管理。

27、根据《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第303号)第三十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以()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整顿,可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28、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场所、()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等总称。

29、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或()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30、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分别是()()()和()。

3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3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应当全部或局部(),并经过一定时间()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的隐患。

二、选择题

1、企业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分为()

A.公司、车间、班组、岗位 B.车间、班组、岗位 C.班组、岗位

2、企业要针对各个风险点制订()标准和清单。A.考核依据 B.隐患排查治理制度C.领导带班

3、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的核心。A.检查 B.领导 C.风险分级管控

4、危险源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A.物理实体 B.车间 C.班组

危险源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A.危险源B.作业行为C.隐患

6、危险源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二部分。A.作业环境的状态B.高空作业C.动火作业

7、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分级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可采用()评价法。A.班前会B.班后会C.风险矩阵评价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8、根据危险度分值进行风险等级用颜色进行分类:()A.红色 B.黑色C.白色

9、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中工程控制措施包括()A.班前会教育B.消除或减弱危害C.操作规程

10、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中应急控制包括()A.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B.班前会C.班后会

11.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A.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B.必要性、实用性、安全性C.安全性、必要性、可靠性 D.经济性、安全性、实用性

12.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

A.安全措施 B.消防措施 C.卫生防护措施 D.应急处置措施

13.风险信息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置、当前状态、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和()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A.基层单位、责任人 B.所在单位、责任人 C.责任单位、责任人 D.各级单位、责任人

14.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阶段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源分级、风险控制、()

A.效果验证 B.效果验证与更新 C.效果评价 D.效果验证与评价

15.制定风险评价准则,可以不考虑的因素为:()A.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B.本单位的安全文化底蕴C.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 D.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16、企业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分为()

A.公司、车间、班组、岗位 B.车间、班组、岗位 C.班组、岗位

17、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的核心。A.检查 B.领导 C.风险分级管控

18、危险源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二部分。A.作业环境的状态B.高空作业C.动火作业

19、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分级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可采用()评价法。

A.班前会B.班后会C.风险矩阵评价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20、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中应急控制包括()A.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B.班前会C.班后会

21、()是风险管控的基础。()

(A)风险分析(B)风险评价(C)排查风险点(D)风险分级

22、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A)人的因素、物的因素(B)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C)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因素(D)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

23、()承担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

(A)企业(B)中介机构(C)安监部门(D)主要负责人 24、1级风险(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

(A)无需立即整改,可以继续作业。(B)必须立即整改,可以继续作业。

(C)制定整改计划后,可以继续作业。(D)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25、各企业的风险评价准则具体内容应。()(A)统一(B)同行业应统一(C)由各部门自己确定,无需统一(D)与企业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有关

26、山东省省风险分级暂定为“()”四级 A、红、橙、黄、蓝 B、红、橙、黄、绿 C、红、黄、蓝、绿 D、红、黄、蓝、绿

27、()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A)事故控制(B)风险管理(C)隐患排查(D)安全培训

28、工作危害分析法能够全面地分析出()所有可能的风险,并针对可能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A)作业活动(B)设备设施(C)安全设施(D)工艺操作

29、当通过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得出企业风险的危险性分值大于()时,属于显著危险,需要整改。()(A)70(B)160(C)320(D)50 30、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属于()机制。(A)职业健康安全管理(B)双重预防(C)标准化运行(D)安全管理

31、公司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分为()。

A、公司、车间、班组、岗位

B、车间、班组、岗位 C、班组、岗位

32、公司针对各科风险点制定()标准和清单。A、考核依据 B、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C、领导带班制度

33、危险源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两部分。A、作业环境的状态

B、高空作业

C、动火作业

34、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分级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可采用()评价法。

A、班前会 B、班后会 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或风险矩阵法

35制定风险评价准则,可以不考虑的因素为()。A、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B、本单位的安全文化底蕴 C、本单位安全管理标准

36、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A、安全措施 B、消防措施 C、卫生防护措施 D、应急处置措施

37、危险源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A、物理实体 B、车间 C、班组

三、判断题

1、公布本企业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

策。

()

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公告警示。()

3、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

者的组

合。

()

4、根据危险度分值进行风险等级用颜色进行分类: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5、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风险矩阵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I、II、III级。()

6、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可以不负责管控。()

7、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主要包括:应急控制、个体防护控制、管理(行政)控制、工程控制四个方面。()

8、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

9、应急控制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10、以生产工艺过程为主线进行危险源识别可选用“工作危害分析(JHA)法”()

1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种定量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

12.安全检查表(SCL)的编制依据包括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13.风险矩阵分析法(LS)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均是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

14.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中的D值越小,说明被评价系统的危险性越大。()

15.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16、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公告警示。()

17、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18、根据危险度分值进行风险等级用颜色进行分类: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19、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风险矩阵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I、II、III级。()

20、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小,而后果严重,则风险很小。()。

21、危险源一定会演变成事故隐患。()

22、企业应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23、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由以风险为重点向以事故为重点的转变。()

24、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风险即可,无须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

25、属地监管部门要将企业备案的“一企一册”中的1、2级风险点作为重大风险点进行管控()26、5级风险(蓝色风险):绝对安全。()27、3级风险(黄色风险):中度(显著)危险,无需控制整改,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

28、企业通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自认为可以,无需验证。()

29、“两体系”建设属于企业安全科的职责,与企业其他人员无关。()

30、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种定量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

31、安全检查表(SCL)的编制依据包括国内个行业、企业事故案例、经验教训。()

32、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中的D值越少,说明被评价系统危险性越大。()

33、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34、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不必管控,但必须落实具体措施。()

35、公布企业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

36、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等。()

37、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时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Ⅰ、Ⅱ、Ⅲ级。()

四、问答题:(10

分)

风险分级管控中工程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答:

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危险源?

企业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哪些措施?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工作程序和内容主要分哪几步?

双重预防机制考试题 篇8

产学研合作作为技术创新的高级形式,它是指在政府主导、竞争施压和内部自身利益需求的驱动下,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为最基本主体,以政府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消费者等为辅助群体,按市场经济的相关原则进行有机结合,以实现各自利益需求的一种合作方式[1]。一般来说,产就是“生产”,学就是“教学”,研就是“研究”,然而产、学、研这三种活动过程中存在着难以回避的内部转化,产学研合作也就需要多种不同的联盟模式[2]。

产学研合作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崛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产学研合作却普遍存在合作兴趣低下、合作领域狭窄、合作能力欠佳、合作绩效偏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定论。本文认为导致上述困境的根源在于对产学研合作机制把握不够深入、系统、科学。以系统论与过程论的双重视角对产学研合作的本质与过程进行解读,在深刻把握产学研合作机制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机制进行建构,对丰富和发展现有产学研合作机制理论,为我国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2 基于系统论的产学研合作系统解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Nelson和Winter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启示和借鉴下,创立了创新的演化经济理论,引发了从系统总体的视角剖析创新过程,产学研结合的思想和原理逐渐在科技管理实践系统论中得到推广和应用[3]。系统论是科学家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则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系统的整体具有各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时没有的功能,其中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任何系统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整体功能的最佳离不开内部结构的优化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4]。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解读产学研合作,我们可以发现产学研合作是由多元主体组成的复杂创新系统。产学研合作是大学除了教学和研究之外的“第三使命”,“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发挥各自独特作用的同时加强多重互动,是提高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的重要条件。随着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当今的产学研合作实际上已经包括“官产学研金中用”等内容。当今产学研合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双边合作,而是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方为最基本主体,以政府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为辅助群体,按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实现基础科研、技术创新、产品市场化的良性互动来满足各自利益需求的一种形式,其中企业是核心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重要依托,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辅助群体是纽带,政府则通过政策法规扮演着调控者的角色[5]。因此,产学研合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系统理论为支撑来优化其内部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信息、能量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实现其整体功能最优化,而这一切都必须依托科学合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才能够完成。

3 基于过程论的产学研合作过程解读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生长、消亡的过程,都有其必然性、因果性、确定性、规律性。事物演化过程不仅有其决定性一面,同时还有其不确定性、随机性的一面,产学研合作也不例外。产学研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合作技术创新。西方相关学者认为,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知识的跨组织转移和学习管理,知识转移中的时间跨度和知识特性决定了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过程[6]。基于陈昌曙教授等人的技术创新过程论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是以多方合作为平台,始于理论突破、技术变革,融合资源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服务创新,终于市场创新与销售创新的,连续的、渐进的同时又显现出一定阶段性的过程。其基础是采用新技术、新理论、新管理,其核心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机高效组合,其关键是实现产品的商业化,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合作的失败。与此同时,事物演化不确定性的存在致使各种风险与合作过程共生。由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经济规律能力的有限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以及一些自然力的难以抗拒性,致使整个合作创新过程充满决策风险、研发风险、道德风险、市场风险、筹资风险、组织管理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任何一种风险的发生都可能导致整个合作活动的失败。因此,产学研合作的过程性及风险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以过程论为支撑来优化合作过程,使其按着预期目标进行。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迫在眉睫。

4 机制作为产学研合作研究深层次考察的理论依据

4.1 机制的本质与特征

当前,产学研合作机制无论是在审核监督方面还是具体合作执行过程中以及风险分担、利益分配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障碍,因此机制的研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深层次考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7]。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在这个基本定义的基础上,学界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理解和引申。宏观的机制被理解为系统在达到结构优化、效能提升、实现自组织过程中所必需遵守的制度安排、规则设计和必备条件。微观的机制被理解为复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形式和原理[7]。可见,机制是通过微观层次运动的控制、引导和激励来使系统微观层次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宏观的定向运动,它在本质上是系统要素作用方式及系统整体运行规律的本质反映。它的本质属性决定其必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稳定性,因为其是制度化、规范化的方法,而不是普通方法的简单相加;强制性,因为其规律要素和制度要素要求人们必需无条件遵守,而不可根据个人主观随意改变;根本性,因为其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提炼和升华,是隐藏在事物内部规律的本质体现;复杂性,因为其是各种要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各要素作用方式的多向性、地位作用的差异性决定的。机制的本质属性及其所呈现出的多样特征,决定了其在系统运行中所具有的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的作用。面对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集中全力,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等方面发挥优势,努力以产学研的融合激发其在技术创新实践中的水平,服务社会[8]。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本文认为,产学研合作机制建构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系统结构功能能否达到优化,系统演化能否按着既定的轨道运行。

4.2 机制与产学研合作的耦合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机制的本质、特征与产学研合作的系统性、过程性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产学研合作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基本途径;是培养科技人才,使教育与科技结合的最佳渠道[9]。在产学研合作系统与过程中,企业主导地位的凸显,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作用的发挥,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消费者等辅助群体辅助作用的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等,都离不开相应的机制。将“机制”与“产学研合作”结合起来,本文认为“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指各合作主体从产生合作意愿开始,到合作共同体结成、有效运行,再到合作共同体合作预期目标实现,直至原合作体解体或者新一轮合作意愿达成的过程所涉及各环节的运行原理及制度化了的途径与方法。可见,它在本质上是产学研合作系统、过程及要素的联结方式和运行规律的呈现,具有根本性、稳定性、系统性、复杂性的特征;它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已从对现象描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深入探析产学研合作机制,对改变当前我国国内产学研合作普遍存在合作兴趣低下、合作领域狭窄、合作能力欠佳、合作绩效偏低等突出问题,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5 产学研合作机制的设计与建构

5.1 产学研合作机制的设计原则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系统性、过程性,产学研合作机制建构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合作过程的稳定性、持续性,以及合作目标的实现性和合作绩效的最大化,因此,产学研合作机制建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产学研合作机制建构必须能描述和表达合作目标的实现对每一主体与每一阶段的基本要求。二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在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时,应涵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所有主体并结合每个主体的特点来构建。三是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是指产学研合作机制建构要对整个合作进程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从合作目标确定及合作对象选择开始,突出研究开发和市场化阶段的重要作用,以获取最佳商业利润为目标,实现持续发展之目的。四是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指产学研合作机制建构应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充分考虑到一些意外因素与不可抗力因素。五是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产学研合作机制建构应以在工作中得到应用为导向,尽量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树,进而利于实际操作。

5.2 产学研合作机制建构的评价指标

由于产学研合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此需要样本指标进行统计测算,进而对产学研合作的绩效进行评价[10]。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系统性、过程性,参照产学研合作机制建构原则,本文最终确定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策划机制由合作动力机制和战略规划机制组成。衡量策划机制的指标有四个:合作项目选择的合理度是指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选择一定要合理,不能脱离当今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合作各方能力的支配范围;合作目标制定的科学度是指合作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种利弊因素,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一蹴而就;合作伙伴选择的恰当度是指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合作伙伴的各种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以利于合作研发活动的开展和各自优势的整合;合作成果分配的合理度是指合作创新的最终成果要合情合理,符合当初的分配制度安排。

组织管理机制由组织协调机制、管理沟通机制、激励诱导机制组成。组织协调机制是指以机动灵活的方式确保活动体制与生产方式最优化;管理沟通机制是在现有的组织体系下确保人力、物力、财力、效率、效益的最优化,对于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摩擦,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机制来化解和消除,从而确保整个合作活动向既定目标开展[11];激励诱导机制是指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合作伙伴的能动性与创造力,进而诱导合作目标早日实现。合作任务超额完成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学研中企业给予研究人员的激励方式也具有多样性。Maurin利用法国公司的数据分析了固定报酬合同对研究人员激励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长期固定报酬合作对公司成本的影响尤为明显[12]。衡量组织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的指标有两个:合作进程是否按部就班进行,合作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研发机制由基础研究机制、应用研究机制、产品创新机制、工艺创新机制构成,其中基础研究机制是前提,产品创新机制、工艺创新机制是依托,应用研究机制是归宿。衡量研发机制的指标有四个:研发成功概率是指合作研发的成功次数与研发总计次数的比值,该指标是反映产学研合作的综合研发能力;研发成果水平是指研发成果所达到的层次,研究成果通常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国际水平与国内水平;自主创新产品比重是指自主创新产品数与创新产品数的比重,自主创新产品不是靠引进技术或生产线生产出的新产品,而是合作研发、依靠自己力量生产出的新产品,该指标是合作体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专利拥有数量反映的是合作体的技术创新积累能力,同时也是研发能力的重要指标。

营销机制由市场开拓机制、销售创新机制、信息反馈机制构成。衡量营销机制的指标有四个:销售人员水平是用来衡量销售人员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可以用高素质人员所占营销人员总数的比重来衡量;营销强度是营销费用与新产品的产值的比值,是衡量在营销过程中投入费用的高低的重要尺度;产品市场占有率是该产品占据同类产品市场份额比重的重要指标,只有创新产品要被消费者接受,合作的价值才能够实现;市场信息反馈速度是指各合作体对消费者反馈的与新产品相关的信息要及时向研发部门反映,从而使产品设计的偏差在第一时间得到修正的速度。

然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由于产学研合作主体动机的多样性以及所处的政治、经济、政策、文化、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尤其是产学研合作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健全各个环节以及各种支撑机制之间的高效反馈机制。所谓高效反馈机制,是指为了使整个合作创新活动按着既定的目标进行,而使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反作用于引起结果的原因,以便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通过多次循环反复,以此来保证整个合作创新活动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正是通过这样高效的反馈机制体现出来。可见,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实现产学研合作策划机制、组织管理机制、研发机制、营销机制的协同,是合作机制形成的重要前提;促进合作生成、控制合作进程、优化资源配置,使整个合作进程按着最初期望的方向进行,是合作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实现合作的绩效倍增效应是合作机制有效性的最终标志[13]。

5.3 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构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系统性、过程性,参照产学研合作机制的评价指标,本文将产学研合作机制做如下设计,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构成来看,其中策划机制是前提,研发机制是核心,组织管理机制是保障,营销机制是关键,反馈机制是纽带,它们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主体。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运行的过程来看,在策划机制中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各个机制有机协调、相互配合,呈现出周期性的运行态势,并随着合作活动的深入开展而呈现出日益优化的态势,这也是产学研合作机制运行所呈现出的本质规律。从产学研合作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来看,合作机制的协调运作离不开创新环境的优化与创新文化的孕育[14]。

6 结论

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创新活动,是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涉及科技、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已经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15]。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对产学研合作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的高度抽象,在以系统论和过程论为支撑对产学研合作进行全方位解读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和建构,对丰富和发展产学研合作理论,推动我国产学研合作向纵深方向开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合作创新意识、合作创新文化的培育及合作创新环境的优化,其中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意识是前提,孕育产学研合作创新文化是支撑,优化产学研合作创新环境是关键。这就要求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要把开展产学研合作上升到自身发展战略的高度,积极开展对话与合作,走互惠互利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政府要花大力气疏通合作渠道,培育与完善技术中介市场及资本市场,规范合作过程,消除合作障碍,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创造利于产学研合作的环境,为产学研合作开展保驾护航;同时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宣传教育活动,塑造积极向上的合作文化。

摘要:产学研合作是有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高级形式,已经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基于系统论和过程论的双重视角,重新解读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与其机制的耦合是进行产学研合作研究深层次考察的理论依据;在深刻把握产学研合作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产学研合作机制的设计原则、评价指标及其建构。

上一篇:《蜗牛的房子》说课稿下一篇:电力公司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