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集高中议论文(精选11篇)
周末看“关于朋友”为主题的一期类似脱口秀的电视节目——《小催说立波秀》,在节目中崔永元和周立波均以自身亲历,在幽默地“说”与夸张地“秀”时,重新赋予了“朋友”一词新的含义,节目中总结道:朋友,就是在你快要抗不住时,能够及时在背后撑你一把的人;朋友,就是在你失意时,能够默默地陪在你身边不离不弃的人;朋友,就是在你得意时,敢于向头脑发热的你“泼冷水”的人;朋友,就是当你面对诱惑心动时,敢于直面批评你的人;朋友,就是当你面临风险时,能够及时无所图地把你从风险埋伏中及时解救出来的人。
看了这档节目后,让笔者不禁联想到明代学者苏竣在《鸡鸣偶记》文章中关于朋友的一段文字论述:“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谈古论今,当再度与时俱进地谈起关于“朋友”这个老而常新的话题时,不禁让人深思和感慨,记的有人曾这么说过:看一个人一生收获有多少,只需看他拥有怎样的朋友。这话虽不是很全面,但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朋友”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多么的至关重要。所以“慎交友,交诤友”应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交友的箴言和警言。
谈到交诤友,陈毅元帅关于诤友曾这样说:“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诤友,是指那种敢于当面给予你批评,敢于不留情面的指出你的缺点,“识大体”、无所图、无私利的.朋友。这种朋友不会把个人利益或“朋友义气”放在首位,他希望看到通过朋友间无私真挚的砥砺,看到朋友不断成熟、不断进步。在这种朋友心里,你就是他,他就是你,虽不是亲人,但是比亲人在对待你的缺点和错误时更理智、更客观、比亲人更能全面地评价和指出你的不足。古有魏征与唐太宗、樊哙与刘邦的故事,便是千古诤友的典范,他们虽是君臣相称,但彼此间真挚、高尚、互为“人镜”的友谊,更是后人朋友间值得学习的诤友楷模。
所以,做诤友、交诤友,不仅要双方都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彼此更要有正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自觉和勇气,还要有把事业看得比面子更重的大局观,既要识大体,又要坚持做人做事的底线和原则。
所以,诤友可贵,诤友可敬!人生在世,敢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勇于闻过则喜、敢做“人镜”,善纳诤言的人不多,所以善交诤友,敢当诤友,这也需要一种做人、做事的勇气和毅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 拓宽知识面
做为一名新世纪的美术教师, 要在艺术教育中自觉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要更新观念, 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特别是《决定》中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 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实破口, 应该充分认识到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认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特别是在美术教育中, 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实施途径, 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培养独立、自信、创造能力的一种手段, 是发展学生个性、优化学生行为的一种活动, 是体验生活、表达情感、陶治心灵的审美载体, 是面向生活, 为未来参与社会、谋求生存的一种技能课程。
其次, 拓宽知识面。当今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学生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 教师如果躺在过去的经验知识里“啃老本”, 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要注意基本功的自觉锻炼, 扩大知识范围, 增大见识, 更新知识结构, 为艺术学科的素质教育, 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广博相关知识, 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专业教育书籍, 努力学习计算机及网络知识, 做到知识不断扩充更新。
二、优化课堂教学
1、精心备课, 提前储备好“精神食粮”。
为使学生系统的学习, 逐步丰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造型能力, 培养和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做到精心备课, 除研读美术教材外, 还要积极翻阅其它美术资料, 博中取精, 从多侧面, 多角度去思考准备, 编写出实用美观、有创意的教案。
2、提高重视程度, 认真上好每一
节课。不能把美术课看成“小三门”, “副科”, 要始终把它做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 在注重合格加特长的人才培养的同时, 坚持开展第二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3、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程序。
过去的美术教学、普遍采用的模式是“教师讲述——教师示范讲解——学生临摹——教师讲评优劣”, 这种模式极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实践, 认为可以采用:“兴趣引导——实现自我——师生参与——点评引导——佳作展示”的模式。其环节如下:
(1) 兴趣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成才的动力。美术课中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保证。要通过唤起自信心, 萌动兴趣;通过提高观察力, 激发兴趣;通过培养想像力, 展开兴趣, 使之产生乐学的气氛。
(2) 实现自我。可以说, 每个学生都是天才, 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画, 有时连老师也会暗自吃惊。在讲清基本方法的前提下, 不做过多的限制,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创造力, 达到个性的自我实现。
(3) 师生参与。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练老师看, 而且师生之间, 加强互动, 共同参与, 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4) 点评引导。这里的点评既可以是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 也可以是学生点评学生的作品, 还可以是师生共同点评作品。要清楚学生心理、生理发展水平, 每看到一点点闪光之处都给予鼓励表扬。对于学生的点评, 教师对作品的题目、素描、色彩、速写、构图等方面进行引导启发。师生互相提问, 让学生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学生以自己作品的点评,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他的作品意图用语言表达出来, 使他们生动而又丰富的感觉和各种潜能得以释放出来。
(5) 佳作展示。可以通过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增加他们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鼓励学生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改革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有它自身的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进行教学, 注重科学性;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的艺术素养, 注重整体性;为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反复训练、注重循环性、针对性。
根据学生独立意识强的特点。可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角色。教师可与优秀学生一起备课、试教、示范, 然后让学生上台讲课, 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美术欣赏课, 过去往往是教师选择审美对象, 不厌其烦地讲, 学生却不主动去欣赏, 为改变这种状况, 可以采用启发讨论法, 联系对比法等, 使学生由被动欣赏转入主动欣赏, 集体的参与, 课堂气氛就热烈。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定期摘美术知识竞赛, 老师可买些小奖品, 奖励优秀学生, 这样可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好。还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教师要给学生水, 更应该教会学生舀水。通过实践, 自己形成了由“感知——模仿——内化——应用”四个阶段组成的特点, 模索出“引——扶——放——收”学法指导四步程式。“引”即教师积极引导, 做好示范;“扶”即扶着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收”即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发现问题及时矫正。通过这四步程式, 使师教生学和谐统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形成学习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
四、积极培养特长生
首先要培养特长生谦逊、务实, 持之以恒的心理品质, 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超越自我。
其次要给学生创设具有高雅情调、专业特点及时特长生有良好影响力的艺术氛围, 如利用每年美术高考的优秀美术考卷等。向学生渗透美育思想, 专业知识, 促进学生对美术高考的向往与追求。还要为特长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断的艺术实践中, 获得反馈信息, 以利自己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利用学校各类活动, 黑板报设计、联欢会布景设计, 画展布置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然而现实中,有相当部分的一线语文教师,甚至有相当部分的从事语文教学理论研究人士认为,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论述内容“太简单了,不值一写”。其实不然,只要平心静气地,认真细致地思考,就一定能够发觉,这些所谓的“太简单了”的论述内容,虽“熟视”但未必“熟识”。比如大家最熟视的为学内容,“勤奋学习”和“认真学习”。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勤奋学习或认真学习的“意义和效果”有较深刻的认识,即唯有“勤奋”或“认真”,才能更快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才能更快地提高知识能力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等等,然而,对勤奋学习或认真学习的“内容、态度”以及“方法、要求”等方面理解认识不够深刻。现实生活中,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需要了解掌握的恰恰又是勤奋学习或认真学习的“内容、态度”以及“方法、要求”等。那么,勤奋学习或认真学习包含哪些详细的“内容和态度”?哪些具体的“方法和要求”?这就是写作前,作者必须有较深刻地理解认识的问题。
试比较下列三组内容区别。
第一组:
A.勤奋学习才能多增知识,
B.勤奋学习才能多长智慧,
C.勤奋学习才能多出成果。
A.认真读书才能收获广博知识,
B.认真读书才能参透深邃道理, 意义和目的
C.认真读书才能学到真正本领。
第二组:
A.勤奋学习就要争分夺秒,
B.勤奋学习就要持之以恒, 内容和态度
C.勤奋学习就要迎难而上。
A.认真读书就要用心,
B.认真读书就要用功, 内容和态度
C.认真读书就要用时。
A.用心就是专心致志,
B.用功就是竭尽全力, 内容和态度
C.用时就是争分夺秒。
第三组:
A.勤奋学习就是尽量多读,
B.勤奋学习就是尽力多记,
C.勤奋学习就是不断思考,
D.勤奋学习就是经常练习。
A.认真读书就要有目标,有计划;
B.认真读书就要能吃苦,能钻研; 方法和技巧
C.认真读书就要有恒心,能坚持。
以上是分别从“意义和目的”、“内容和态度”、“方法和要求”三个方面对“勤奋学习”和“认真学习”两论题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得到的认识。由此可归结,其一,即便针对同一对象,“勤奋”与“认真”所表达的意思是有所侧重的,是有明显区别的;其二,要明确这一种区别,只有通过耐心细心地思考分析,才能由“熟视”达至“熟识”;其三,有一些论题的“内容和态度”与“方法和要求”是交叉关系的。
1.必要性分析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来自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高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数学理论也不例外,同样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指导作用于实践.数学知识与理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实例,此外还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更广泛地深入到生活中去,感受、学习、掌握和应用“生活中的数学”.
2.可行性分析
高中数学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与生活紧密相连,改革后的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教材编排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慢慢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比如,苏教版必修153页例5,就是一个与生活中“储蓄”紧密相连的数学内容,其中提及了一个术语“复利”.教材在这里的处理是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旁白”式对这个术语进行了解读:复利是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利息的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这样一个实例与解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复利”是怎么计算的,而且让学生清楚了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又可以为生活服务的学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感觉数学离我们很近,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许多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在多年的改革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做出了创新、改进,尤其是在数学教学生活化方面做出的改变比较大.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与生活实际过于疏离
有一部分数学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即便是教材编排上与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但是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却往往采取简化的手段,把与数学“不相干”的生活内容部分“省略”掉,直接“捞干货”,把生活化的数学“简化”成纯数学题来解答.比如,在进行“苏教版修1第一章集合”教学时,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教学这一环节,便省略了教材中关于“天空中……”、“草原上……”、“海洋里……”以及学生的“自我介绍”部分,而直接由“自然数集”、“有理数集”导入新课.这样过于与生活疏离的处理,使这节课的教学显得格外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达不到理想预期目标.
2.联系生活过于牵强
除上述问题外,还有一小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对本应该可以通过纯数学教学便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的章节进行了生拉硬扯的“生活化”处理,他们挖空心思地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编写与生活有关的应用题.
3.生活实例过于“扁平”
有部分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处理生活化的问题比较简单,体现在生活实例过于“扁平”化.比如,集合中子集的教学,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时,力求“全面”,人物关系、动物关系、植物关系、材料关系等等,没完没了地纠缠在这些生活实例中,致使原来还是兴趣盎然的学生,对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心思再继续听下去.像这样过于平化的生活实例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无法让生活化的实例起到应有的效用.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1.教学理念生活化
培根说过:“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只有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将生活化的理念深深地根植于脑海里,才有可能使教学行为加以改变,才有可能把数学教学生活化践行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如此,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与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定会垂直作用于学生并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身为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并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生产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把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去,使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科学地、恰到好处地相互融合.
2.教学内容生活化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许多章节都编排了与生活有关的内容,数学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灵活应用教材而把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融入数学教学中去.比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先介绍的是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材中有一幅画,画的是跑道上摆放着的跨栏.接着,将这个跨栏与地面抽象出的“线”与“面”画出来,分别讨论这些“线”与“面”的关系,从而得出了直线与平面的三个位置关系结论:有无数个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没有公共点.其次,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无论是生产生活中,还是学习生活中,我们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很多可以利用的数学素材.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收集校园里、家庭中和社会上各种场所中的数学素材,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这些收集到的数学素材加以融合,充分感受数学与我们息息相关,与生活紧密相连,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学习变得可触、可见,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3.教学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后作业或课外作业.教学过程生活化就是使这几个环节生活化.导入的生活化就是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采用贴近于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手段.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比较贴近时,学生容易同化从教师那里接收到的学习信息,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学习效果越好.比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中的“空间几何体三视图(正视、侧视、俯视)”这一节,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便可以从让学生画一画放在讲台上的足球、粉笔盒的三视图开始,然后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类似的方法画出一些组合体,比如,将乒乓球放在粉笔盒上;把玻璃杯子放在讲台上等,让学生画出三视图.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新课教学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课教学生活化就是在进行新的数学知识教学时,要采取科学的生活化方法.比如:例题的选择与编写,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比如,在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时,有一个有关“复利”的实例,如果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去呈现,就不如通过生活小故事引入教学,一步步将问题复杂化效果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像下面这样将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加以改造,编一组习题:1.老师存了1万元本金到某银行,每年的利率是3.25%,试计算1年后取得本利和是多少?2年后呢?3年后呢?5年后呢?(只列出算式)2.如果老师存入的本金是a元,每年的利率是3.25%,试计算1年后取得本利和是多少?2年后呢?3年后呢?5年后呢?(只列算式)3.如果老师存入的本金是a元,每年的利率是r,那么x年后的本利和(本金加利息)为y元,请写出本利和y随存期x的变化函数关系式.在学生解答这三个问题之后,再讨论x的取值范围,学生便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巩固练习生活化就是在课堂教学新的内容进行巩固时,练习题的编写要尽可能与生活实际相贴近,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球的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分别发放乒乓球、足球、排球和篮球,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直尺、桌面等工具,通过测量后利用相关的公式计算出球体及其面积(测量方法可以用口头表述的方式).
4.课外实践生活化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能仅局限于课内,而是要延伸到课外实践中.比如,可以通过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素材.比如,在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之后,可以给学生一个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或是社会调查的方式,也可以借助于参加书籍和网络,写出一个有关“现实中的函数实例应用”的报告,或是结合新近出台的国家购房及房贷政策,写出一个“家庭房贷优化方案”,分别讨论购买一套住房、两套住房的贷款方案,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结合家庭收入情况.
四、结语
孩子很高兴的拿来几本,其中就有沈从文的散文集,尽管之前沈从文的书我也读过几本,但我还是很认真的读了这本散文集,沈从文的书大都以流畅细腻的手法,描写作者的故乡湘西纯朴的民风为主。
在这本书中给我影响深刻的是那篇《边城》。
在《边城》里作者描绘出诗一样幽静的画面;蜿蜒曲折的小溪,白塔旁独居的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记数”。
书里我们看到的人是纯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
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
”、“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
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
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
一个从小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
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
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
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
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一、注重情感熏陶,以情感来优化教学
文乃情之声。语言文字只是人类借以表达自己观点、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载体,散文历来备受人们喜欢,除了其优美的语言外,还因其蕴含于语言之内的情感因素。因此,在高中现代散文阅读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经历等基础知识上去加入自己的感情进行阅读鉴赏,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现代散文的内涵。
首先,引导学生走入作者的世界。要理解文本的内涵对作者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的高中现代散文阅读鉴赏而言,很多教师不太注重这一环,多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的词句来理解文本,没有将写作背景、作者的遭遇等纳入鉴赏的环节。其实不然,一篇优美的散文必然凝聚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这又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人生遭遇紧密相关。故而在对现代散文进行阅读中,了解这些基本常识就是关键。如《画人记》(贾平凹)的教学中,《画人记》里面记的是五位画人,这五位画人都是他的朋友,认真读一读这五位画人,你也就能够大概知道他是啥样的人了。他是个啥样的人呢?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胸怀的人,一个洒脱的人,一个够朋友的人。贾平凹的《画人记》画的是个人,谈的是个人体验,透出来的是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追求。
但毫无疑问的是,贾平凹的个人感悟和追求是那种自然的本真的。这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即作为一个人是要怎么生活的?了解了这一点,对作品的理解也就有了基础。又如在《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的阅读中,春意本该是浪漫的,无奈现实是残酷的,要理解作者所要标的的这一感情,就须了解文章写于1936年,以哈尔滨为背景。这是一个有特色的大都市,硝烟过后,这里的天空依然蔚蓝,春意依然能够挂上树梢,外国人和一些中国富人照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但浸透血泪的人仍在这里苦熬人生。理解了这一点再来读文章,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其次,要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多读。阅读理解,鉴赏的基础是阅读,没有阅读也就没有理解。就现代散文而言,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感情是较为丰富的,而要体会作者所要传递的感情,在读基础上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如在《鞋的故事》(孙犁)的教学中,文中写道“我有大半辈子在农村度过,对农村以及农村女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可惜进城以后,失去了和她们接触的机会。”“想弄一双家做鞋,住在这个大城市,离老家又远,没有办法。”文章开篇就表达了自己对“家做鞋”的喜爱,但是作者从“幼小时”到“现在”对“家做鞋”的态度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阅读中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与“家做鞋”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割舍不断的情缘,从而体会其感情。
二、整体把握,提倡个性化阅读
优美的散文往往是浑然一体的,无论是从语言到结构,从故事到情感都有其内在联系。而目前的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因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割裂了散文间的内在联系而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肢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是一知半解,往往说不出道理,更不要谈鉴赏。从散文教学的规律来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先了解作品,然后再细化到文本的字词,最后再拓展到对文本整体的重新构建,这样才会更加有效。同时,为避免生硬化的阅读鉴赏,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生成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促进其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
首先,注重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到作品内部进行解构。以《春末闲谈》的鉴赏为例,北洋军阀实行恐怖政策统治时期的社会背景是必要了解的基础,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解构该文时,仅仅围绕“闲谈”范畴涉及哪些话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鲁迅为何在此时此地作此“闲谈”?“闲谈”所要表达的什么思想感情?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内部中去。在引导学生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时,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
如如在《想念地坛》的教学中作者为什么想念地坛的安静,地坛的安静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而其中“逃”字又让人印象深刻,作者在逃避什么呢?逃避人生、逃避人世。为何作者又要逃避人生呢?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史铁生遭遇了生活怎样的捉弄:风华正茂时,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与地坛》)。但是当作者投靠这一处静地时,作者的心便——“安稳”了。这样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句的深入分析来理解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情感,鉴赏也就更进一步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个性解读。学生在对散文的鉴赏中所拥有的体会会有所不同,教师不能拘泥于“相同的答案”,而要引导学生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去异存同”。如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对于“正月十五”的理解,学生分别从灯会、老店铺、灯等进行了自己的抒发后,教师再总结出元宵节“红火而美丽”的共同点,让学生在个性化解读中理解文本。
关键词:史料,教学,必要性,有效性
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 是人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和探究历史的根据。细品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历史试卷, 我们不难发现, 各种各样的史料备受命题者青睐。为什么各种各样的史料备受命题者重视呢?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有效进行史料教学?本文将进行初浅探讨, 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史料应用于教学的必要性
1.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
历史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一切, 它具有不可再现性。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人们要想再现过去, 惟有以历史的载体史料作为切入点, 离开了史料就无所谓历史的存在, 就没有历史教学和历史科研的存在, 历史知识也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2. 新课改的需要。
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 忽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史料教学, 教师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 接触各种史料并鼓励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历史教学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 克服了传统的思维定势,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部分, 就史料教学的作用、内容及条件等方面明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建议。如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明确提出,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4. 高考命题技术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命题模式高考试题基本源于教材, 引用材料也是对教材相关知识点的延伸, 答案与教材密切相关。教材版本多样化以后, 各种教材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各不相同, 这给新高考的命题提出新的要求, 必须大量引入史料, 创设新情景, 答案也尽量要求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 以适应各种版本对试题的需要。
二、史料应用于教学的有效性
史料教学至关重要, 但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重视, 或虽被重视但方法并不得当, 没有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最佳作用。下面就史料教学的有效性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1) 史料选择要具有可靠性、适用性。材料首先要选对了, 才有进一步审查探究的基础。材料错了, 那一切都错了。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期下, 材料选择还应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符合历史教学的客观规律, 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有适用性。 (2) 材料选择要立足课本、适当补充。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史料, 这些史料内容丰富, 针对性强, 重点突出, 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运用, 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 必能深化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 (3) 必要时指导学生搜集史料。信息时代, 网络资源丰富, 学生搜集史料, 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 但是使用此方法教师应慎之又慎, 并明确学生搜集史料的方向、目标。
2. 史料使用应科学。
史料选择、史料呈现归根到底是服务于史料运用, 这一环节关系到史料教学的成败, 是史料教学的重中之重。使用史料应做好以下几个步骤: (1) 引导学生认知史料:这是史料教学的最基本阶段。这一阶段难度不大, 主要是让学生以语文的角度读史料, 使得学生更贴近历史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气息, 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2) 引导学生辨析理解史料,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 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 无论是文字史料还是图片史料, 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读透。其次, 在进行史料分析的时候, 一定要把史料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 才能真正理解史料的本意, 避免望文生义, 误读史料现象的发生。 (3)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史料:归纳、概括史料, 得出历史结论和形成自己观点, 这是史料教学的目的所在, 也是史料教学的较高层次。如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评价时, 在了解教材对其评价的基础上, 再列举不同大洲的人们对其影响论述的史料, 让学生归纳、概括, 形成对新航路开辟的全面评价。总之, 史料使用应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由表及里, 由表象到本质, 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2002.
[2]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朱筱新.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一、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上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师生要经历四季的变化,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它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
二、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的长期性和丰富多彩性决定的`体育教师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教材的内容丰富、项目繁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侧重不同的德育教育。如:球类运动侧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游戏项目侧重培养学生的争意识和遵守规则意识;武术项目侧重培养学生的粗犷、豪放等个性和民族自豪感;跳跃项目侧重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自信等心理品质;体操、韵律操、体育舞蹈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的情操。二是教材内容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的学生特点,确保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兼容性,确保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过程。
三、用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应变力和竞争意识
体育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宜选用对抗竞争性运动,如球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力和竞争意识。比赛,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竞争意识更强,同时应变力也得以提高。一场激烈的比赛,学生会一心一意地考虑如何利用战术制胜对手,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球场上,平时被意识控制着和掩盖着的心理活动、思想意志品质的真实性极易表露出来,有的自尊心强,勇敢又顽强,有的不求上进知难而退,有的个人主义占上风,基于求胜的这一点,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注意全局,要互相配合,个人英雄主义并不能给全队带来荣耀,当比分落后时不要气馁,不要相互指责,领先时不能松动,更不能应为外界的影响(如裁判误判,环境干扰等)影响了水平的发挥。这样,等于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浅议多媒体与高中英语教学
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普及,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深受广大教师的青昧.本文通过对英语学科多媒体教学特点的.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作 者:申继忠 作者单位: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泰兴,2254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41关键词:英语教学 多媒体 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
一、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 关于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情境就是一种学习的气氛、情形或者背景,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从而积极去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这里要注意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区分。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出具有一定困难的情境, 从而驱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这个困难的学习情境。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要是以具有物理知识或物理味道的问题来创设情境, 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以加速度的教学为例, 要让学生理解加速度、矢量性、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等概念有一定的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理解知识。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如下问题来进行引导:
一个运动员在快速跑比赛中, 在5s内的速度由0增加到7m/s, 而一辆汽车在路途中行驶, 5s内速度由6m/s增加至14m/s, 谁的速度变化快些?一物体A在运动过程中, 在5s内速度由0增加到20m/s;另一物体B在运动过程中在10s内速度由0增加到50m/s。哪个物体速度变化得快?怎样进行比较?通过两个和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加速度的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来认识加速度的表达式及矢量性等概念。
(二)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课堂中,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始终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因此, 在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 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首先, 利用趣味实验, 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的直观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实验中所蕴含的物理科学知识, 也有助于促进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分析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物理实验中, 教师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具有新奇性和趣味性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来讨论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动量”的教学中, 教师可演示“高空落蛋”实验, 在细绳一端拴住一只气球, 不充气, 气球内塞一个鸡蛋, 将气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后放手, 教师在鸡蛋下藏有海绵, 当学生发现鸡蛋没有摔坏时, 设置问题来导入新课, 问题设置为:“鸡蛋从高空落下为何没有摔坏?如何从物理的本质上来分析这个现象?”这时让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 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积极投入, 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其次, 联系社会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物理并不是高深莫测的, 也不是虚无缥缈的, 而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通过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学习物理知识后将其应用于生活,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生活中的惯性为例, 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农民紧铁锹和坐车时司机急刹车而自己向前倾来作为引入, 接着提出“静止的物体是否具有惯性”来作为引导, 以鸡蛋的滑落实验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再以小车载物实验来探究运动物体的惯性, 这样, 课堂学习就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学生学得高兴, 学有所获。
此外, 利用旧知识的复习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利用多媒体、物理故事等也是不错的办法。但教师需要注意, 在创设情境中, 教师和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都要注重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
二、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 但笔者认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 有效的问题应该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积极思考的问题, 要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要求。
(一) 问题要符合生活化
即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传统物理教学中, 教师更喜欢将物理知识以抽象的形式来呈现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虽然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还是以直观认知为主, 以生活为基础来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去发现物理知识,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物理知识。以“摩擦力”教学为例:
师: (展示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滑倒的视频) 为什么人们会滑倒?
生:摩擦力太小。
师:摩擦力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如果哪天世界上没有摩擦力,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
生: (开始想象并描述)
师:摩擦力既然如此重要, 那么, 摩擦力是怎么产生的, 产生摩擦力需要哪些条件?
从生活中最简单的案例来引入摩擦力, 在想象中描述, 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 从而进入对摩擦力的探讨。
(二) 问题要注重前后连接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从低到高, 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问题引导就需要根据这一规律, 让学生形成逐步的构建过程。
如“洛仑兹力”教学中, 教师所提问题分别为:磁场对运动电荷会有作用力吗?→运动电荷在磁场中一定受洛仑兹力吗?→怎样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怎样计算洛仑兹力的大小?→洛仑兹力的作用能使带电粒子加速吗?→垂直射入匀强磁场的带电粒子将如何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做圆周运动有何基本规律?如此步步深入, 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后一问题, 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学习并理解物理知识。
(三) 问题要能引出问题
即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来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课堂并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 而是学生的学习主阵地, 教师的问题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 还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合作探究中讨论、分析, 最后解决问题, 这样的问题才可谓是有效的问题。
以“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为例, 教师先用视频来展示飞机投掷炸弹的视频, 然后将视频定格在有3枚炸弹的画面。此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观看视频, 你能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 不仅就飞机运动角度来提出了问题, 还从炸弹的运动角度提出问题, 甚至还对炸弹的坠落、弹坑的分布等提出了问题。
三、如何组织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新课改中极力强调的。问题化教学所关注的也是学生的主体性, 但更强调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在活动组织中, 要让问题更有效, 还得围绕学生来进行。
(一) 学生活动形式
在活动中, 学生活动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和合作活动。个体活动是以学生个体为活动形式,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自主地进行活动, 如通过网站来查询相关资料, 通过定义来分析问题等。个体活动形式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体验, 但因学生个体在活动中知识的限制, 个体活动效率较低, 且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新课改下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形式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更关注学生的团队体验和团队合作能力, 如在位移-时间图象的认识中对运动、时间、路程的关系研究, 就需小组成员来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方案来进行。
(二) 学生的交流方式
学习是在不断认知和理解过程中进行的, 这个过程中需要交流, 合作学习更多的是同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 首先, 要让小组成员收集相关信息;其次, 要根据信息来进行分析;最后, 根据分析的信息来进行总结。以“电磁感应产生条件”为例, 不仅要分析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 还要总结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并对其学习后的感受进行交流。
贵州省大方县第一中学物理组
张顺全
摘要: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头疼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差生的转化工作。认真分析差生的特点,产生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去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本文笔者将从差生的特点,产生原因,特别是差生的转化几个方面入手来讨论差生的转化工作。
关键词:
差生教育
转化
方法
正文:由于智力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基础和心理因素等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易,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成绩较差,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教育和转化差生成为当务之急。差生这个词无论出现在教师或家长的眼里,都是十分头疼的问题。
差生在一个班集体中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虽然他们成绩差,但这些学生往往具有爱劳动,有特长,易交友,重感情的特点,大多数老师往往抓住他们成绩差而忽略了其“闪光点”,久而久之,这些差生容易产生失落感,长期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或许真做出些不可思议的事,他们有时在校内故意捣乱、起哄、教唆他人,群体性强,有时到校外惹是生非。对他们如果长期放松德育教育,那么他们便甘当名副其实的差生,与老师脱离交往或许格格不入。因此差生的教育非常重要。差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我主义”表现强,自我约束力差,二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厌学、求知欲低、观察力薄弱、思维力差,三是自卑感,多变性,针对差生的以上表现和特点,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较好的实现差生的转化工作。
一、良师益友 严慈有度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成就中获得自信。
其实,差生长期处于班级的中下游,心理上不免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同学老是瞧不起他们,尽管自己很多优点也不被认可,长此以往,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将老师的管理曲解为跟他过不去。如果老师只知一味批评指责的硬办法教育,这容易激起新的反抗行为,更加刺激了心理上畸形的老茧,我们不妨来个:“曲线救国”,从情感上打开缺口,平时多与那些物理成绩差的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学习的困难之处,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恩威并举,使其反省,找出自身缺点,闭门思过。
首先,老师要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老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正如俗话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提问差生,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甚至在大型活动中让差生大显身手,对他们的点滴成绩给予肯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树立威信,建立自信心,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乃是失败的原因”。
其次,要严慈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热爱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教师应该爱学生,却不应该同学生建立一种无原则的、庸俗的“哥们关系”,而应该严格要求。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促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爱与严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在爱的基础上的严格要求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第一要严而有格,即严格要求必须有明确的规格,这个规格就是各界各类学校根据我国教育方针制定的正确的培养目标。离开了正确目标,严格要求就会走偏方向,就会在学生身上造成不良后果。第二要严而有度。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因此学生对于严格要求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果要求过高,脱离实际,就会使严格要求变成硬性强制,变成捆绑学生手脚的绳索。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抗拒心理,使那些差生远离老师,惧怕、憎恨老师,那么转化工作将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转化,只有这样,老师的合理要求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二、为人师表、身先士卒 差生时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许多坏习惯具有顽固性,不能简单地理解向他们传授正确的道理,就会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执拗的性格,往往潜藏着“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固执心态。往往高谈扩论,不讲实效,只要求别人,不管自己,对于这种心态支配下的学生,用说服教育很难成功,因此,教师的为人师表,身先士卒的示范作用将大大超过言论教育作用,教师指出学生的不是之处时 也理直气壮。如我们在讲物理大题时,教师不应该只用嘴巴讲,而应在黑板上规范地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必要的运算步骤和计算结果。在有益的社会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便会认为为集体争光是光荣之事。总之,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差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逐渐实现差生的转化。
三、持之以恒、诲人不倦
差生的转化仅靠感情上的软化与教师的示范作用还远远不够,持之以恒,诲人不倦,才能彻底转化差生。一般来说,差生的犯错次数远远超过一般学生,他们或许是因逃避学习,成绩起伏不定,情绪反复,特别让人气愤。对这些现象,一般老师恨不得将其开除,方解心中之烦,如果这样盲目处理这些差生,可能会导致这些差生将破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老师不妨把差生的第一次犯错当成一个新的起点,趁他们在事实面前无法逃避之机,将悔过与出路相统一,这样教师用 教育与纪律约束的方法抑制差生的缺点,有力阻碍他们向错误方向发展。我认为教师转化差生的途径有下列几点,一是沟通,二是关爱,三是表扬。差生的具体表现为:一讲就烦、一做就难,你要这样,他搞那样,故意对着干。
任何差生都有进取心,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进步,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因此,老师对差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要给予特别的爱,在班内,首先要做到选拔干部要关爱差生,课堂教学要重视差生,课外活动要器重差生,调皮的学生一般都具有管理才能的基本素质,如胆大,主动,能独当一面。教师通过了解后,应把那些积极要求进步的调皮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的行列,我任班主任时,曾有意启用调皮的学生管理纪律、管劳动、管卫生,他们不但管住了自己,而且管好了全班。学生看到老师赞美自己,心里就会有成功感,其进取心就会越来越强烈,求知欲就会越来越高涨,从内心上、表情上充满喜悦的神情。因此,差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他需要老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持之以恒,诲人不倦,才会使差生的转化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因人施教、分层教学
优秀的学生只有一种,但差生的情况却互不相同,有的因学习基础差,学习信心丧失;有的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毅力不强;有的学习懒惰,好用小聪明想蒙混过关;有的学业不良,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对学习无所谓。以上原因均可导致差生的产生,甚至产生双差生,因此,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素质参差不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人施教,分层教学,如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差生回答,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使差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树立自信心,不再感到自己什么都不会。另外,课堂练习最好将一种类型的题目系列化,精讲一题,再由此题变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配以适量类似的课外作业,但对差生的作业可相对降低难度,丢掉最后一道有难度的题目,使学生化难为易,逐步引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