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篇1

第一阶段,是整个高三第一学期时间。这个阶段时间大约五个月,约占整个高三复习的一半时间左右。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基础复习阶段。学校里每一个科目都在逐册逐章节地进行复习,我们自己也应该和学校的教师步伐一致,进行各科的细致复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五个月,把每一科在高考范围内的每个知识点都逐章逐节、逐篇逐段,甚至农字逐句地复习到,应做到毫无遗漏。这个阶段,复习中切忌急躁、浮躁,要知道“万丈高楼增地起”,只有这时候循序渐进、查缺被漏、巩固基础,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时候把边边沿沿、枝枝杈杈的地方都复习到,才能在今后更多的时间去攻克一些综合性、高难度的题目。

这个阶段,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这就是高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这次考试十分重要,它既可以检验自己一学期来的复习效果,又可以查找自己急待解决的问题漏洞,还可以向你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我们把它戏称为一次“小高考”。这次考试还有一层特殊的涵义:它是高校招生中保送、推荐、评选市级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我这里,特别提醒学习较好的高三同学,要格外重视这次考试。

第二阶段从寒假至第一次模拟考试前,时间大约四个月。这个阶段是复习工作中的最宝贵的时期,堪称复习的“黄金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个时期复习任务最重,也最应该达到高效率的复习。也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全面复习阶段。我们的任务是把前一个阶段中较为零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找到每科中的一条宏观的线索,提纲挈领,全面复习。这个阶段的复习,直接目的就是第一次模拟考试。第一次模拟教育是高考前最重要的一次学习检验和阅兵,是你选报志愿的重要依据。一模成功,可以使自己信心倍增,但不要沾沾自喜;一模受挫,也不要恢心丧气,妄自菲薄。应该为一模恰当定位,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

第三阶段从一模结束至高考前,时间大约两个月。这是高考前最后的一段复习时间,也可以称为综合复习阶段。随着高考的日益迫近,有些同学可能心理压力会越来越重。因此,这个时期应当以卸包袱为一个重要任务。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放松一下绷得紧紧的神经。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此时,第天不必复习得太晚,要赶快调整高三一年紧张复习中形成的不当的生物钟,以保证充沛的精力。另外,这个时期不必再做过多的过量的习题,更不应死抠难题和偏题,应该做少而精的练习。比如,花些工夫研究研究历年高考的题目,因为这些题目既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又是高考命题人意志的直接体现,可谓字字珠玑。在复习中,我们中做题应先易后难,选择题拿不准也不要放弃,选一个最可能的空填上等等。

以上我介绍的是我在高三时的复习计划和体会。我想,我们在复习中,更重要的是从一点一滴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也应该重视日常每天每周的复习安排。

在高三一年的复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每一天的复习时间。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每天可供我们自己利用的时间并不多,其中最长的一段时间大约就是每天晚饭后至睡觉前的三个多小时时间。能否利用好这段时间,是高三复习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不要在一个晚上把五科全复习到,这样做只会不分主次、自找麻烦。试想,仅仅是不足四小时的短短的一段宝贵时间,怎么能经得起五科的轮番轰炸呢?因此,我建议大家在一个晚上专攻一门到两门,抓住重点,集中精力,以争取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我在高三每天晚上复习时,周一定为数学日,周二定为英语日,周三定为物理日,周四定为语文日,周五定为化学日,每晚集中精力复习一门功课,长期坚持,效果不错。

参考资料:

http:///students/assistant/details.asp?id=5389

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经验一: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

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经验二:

学习效率这东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谈起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其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是十分着急的,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的多就应该回报很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里边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效率指什么呢?好比学一样东西,有人练十次就会了,而有人则需练一百次,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经历来看,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我的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我们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但就象我以前一个老师讲的,任何人也无法集中精力一节课,就是说,连续四十多分钟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啥记啥,势必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作题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作,不分青红皂白,那样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题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的,而且很多题是相当类似的,首先选择想要得到强化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来选择题目,题并不需要多,类似的题只要一个就足够,选好题后就可以认真地去做了。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评:夏宇同学对于听课和做题的建议,实际上反应了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把劲儿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时间,听课、记笔记应抓住重点,做习题应抓住典型,这就是学习中的“事半功倍”。

经验三:

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呢?

第一点,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提高学习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学会用心。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说记单词,如果你只是随意的浏览或漫无目的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而且不容易记牢,而如果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现在很多书上介绍的英语单词快速记忆的方法,也都是强调用脑筋联想的作用。可见,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发挥脑的潜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另一个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绪。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那样在学习一样东西时就会感到很轻松,学的也很快,其实这正是我们的学习效率高的时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绪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有较为开朗的心境,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顺心的事,而且我们要以一种热情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因为这样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样,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周围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学习起来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经验四:

很多学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绩总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学习效率太低。同样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别人学到知识的一半,这样怎么能学好?学习要讲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我学习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三、坚持体育锻炼。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四、学习要主动。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

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评:学习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之外的其他因素,这是因为人的体质、心境、状态等诸多因素与学习效率密切相关。

【总结】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可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言外之意,学习成绩好未必学习效率高)。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很多人在考试时总考不出自己的实际水平,拿不到理想的分数,究其原因,就是心理素质不过硬,考试时过于紧张的缘故,还有就是把考试的分数看得太重,所以才会导致考试失利,你要学会换一种方式来考虑问题,你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人们常说,考试考得三分是水平,七分是心理,过于地追求往往就会失去,就是这个缘故;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即把考试当成一般的作业,理清自己的思路,认真对付每一道题,你就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你要学会超越自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心里不要总想着分数、总想着名次;只要我这次考试的成绩比我上一次考试的成绩有所提高,哪怕是只高一分,那我也是超越了自我;这也就是说,不与别人比成绩,就与自己比,这样你的心态就会平和许多,就会感到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学习与考试时就会感到轻松自如的;你试着按照这种方式来调整自己,你就会发现,在不经意中,你的成绩就会提高许多;

超全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资料 篇2

2010年注会考试时间为9月11,12,18号,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现场确认期间(5月24日-6月10日)将继续开通网络报名!

注会每日课件更新与精华资料推荐

注册会计师报考指南:

注册会计师报考指南(注会报名条件,在校大学生能不能报注会?)

注册会计师成绩查询

2010年注册会计师报名时间与补报名时间

2010年注册会计师报考免费咨询

教材、大纲、学习计划表

2010年注会各科新旧大纲对比

2010年注会各科大纲汇总

2010年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考试样题汇总

2010年注会各科教材大纲变化汇总

2010年注会教材变化汇总

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学习计划表

2010年注会审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备考交流会

2010年注会教材电子书下载(6科全)

2010年注册会计师(CPA)各科WORD版教材下载

零基础如何考注会

零基础应该如何应对注册会计师(cpa)考试

注会零基础一次过六门学习经验心得

注会零基础学员应该了解的各科目特点与报考选择

零基础学员应该了解的考试顺序与学习安排

注会考试顺序安排及零基础学员学习计划

非专业零基础一年cpa通关心得

注册会计师(CPA)考试各科学习方法(考友必看的哦)

2010年注册会计师课件下载:

基础班+强化班:

2010年东奥注册会计师课件下载

2010年中华注册会计师课件下载

东奥注会预科班:

东奥会计何泽水预科班

财管田明预科班

税法刘颖预科班

田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预科班

范永亮审计预科班

黄洁洵经济法预科班

注会各科预科班:

注会考试学习课件下载地址

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会计战略与风险管理

2010年注会考试 各科练习题:

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所有科目练习题下载汇总

2009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及大纲:

电子教材审计

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重点能力测试参考

名师解读2009年新制度注会考试大纲

《财务成本管理》教材勘误表

2009注册会计师考试课件:

注会考试学习课件下载地址

北大东奥所有班课件与讲义

新制度6科东奥8个班所有老师讲义

6科所有讲义,练习及语音课件电子书

注册会计师考试资料大全电子书

新制度6科中华基础班与强化班所有老师讲义汇总

名师试题点评mp3格式下载

考试真题点评视频免费收听

考前一周串讲mp3下载

各科学习阶段性总结mp3语音交流

《会计》上国会锦囊班郑庆华课件

《会计》上国会基础班高志谦课件

东奥活动《名师面对面》各科mp3下载

会计强化班郭建华课件

会计基础班徐经长课件

陈华亭财务成本管理

历年真题

《会计》 《审计》《税法》 《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

200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各科试题及参考答案(包括原制度与新制度)

精选试题

注册会计师精选试题汇总

分章节习题和典型例题

注册会计师分章节练习和典型试题汇总

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

注册会计师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

重难点解析

注册会计师重难点解析与答疑

注册会计师考前辅导汇总贴

注册会计师考前辅导汇总贴

网校老师点评篇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篇3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角度: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不 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特有方式:一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二 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集中体现 三 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 多样性;其次,联系具有客观性 条件性;最后,联系具有系统性。

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特性。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促进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特殊性: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二,二者相互连接,不可分割。共性离不开个性,个别总是与一般相联系 三,二者相互转化,讲究条件,矛盾普遍性的最高层次,就是矛盾存在的绝对性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然需要,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换的规律性。

否定之否定关系: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矛盾分析法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坚持一分为二 二,坚持在矛盾的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统一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重点论: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

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属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社会规律存在的基础 区别表现在: 1.各自存在的领域和作用不同 2.各自期作用的方式和条件不同

意识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实践活动,指导、控制、改造人自身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要做到: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 1,主体反映的主动性 2,主体反映的目的性3,主体反映的创造性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对

客观事物生动的直观,具有直接性和表面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感谢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相互渗透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不可能自发的实现,需要认识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思维中对感性材 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加工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实践的基本原则

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包容、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军事实践的特点:1,对抗性和暴烈性 2,主客体间的双向能动性 3,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4,间断性和连续性 5,鲜明的社会历史性 军事认识的特点:1,军事认识的隐蔽性2,军事认识的不确定性 3,军事认识的时效性 4,军事认识的超长性 5,军事认识检验的残酷性 第三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的反映。它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

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 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四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五种社会形态 :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基础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与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革命 与改革 1.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核心展开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战争的社会历史作用:1,战争的直接后果表现为残酷的破坏性 2,战争在社会历史作用中表现为二重性 3,战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突出的进步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表现:1,有些杰出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划者和指挥者 2,有些杰出人物是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的理论创新者 3,有些杰出人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开创者 4,有些杰出人物是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领导者

第四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二是在少数人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上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始终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率:m’=m/v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剩余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1,剩余价值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 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在生产周期决定性阶段。第五章

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 2,战后经济恢复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有垄断资本,2,国私共有垄断资本3,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4,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 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鲜明特点:1,是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为各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提供了可能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1、科技革命的不断促进 2,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推动 3,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显著增强 4,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 5,国境环境的相对稳定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3,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化和上层建筑领域的种种危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催化剂 4,无产阶级担负起了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第六章

1、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模式,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从政治方面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篇4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发展。③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④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简答题中不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问到物质是如何决定意识,就需要具体分析。)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①这种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②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内在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开放的思想。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认识事物。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对立起来,双方相辅相成。③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形式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在事物的矛盾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①力求共生、双赢。②尊重差别,求同存异。③建造工业共生体系。

四、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此题目单独列出,仍然需要说明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定义)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的斗争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方法论意义:保持竞争、居安思危;理解培练假想敌。(要使中华民族强大,就要以开放的胸怀勇敢迎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在斗争中壮大自己。)

五、重点论与两点论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重点论是一种有重点地观察问题的方法论。即在考察研究复杂事物的时候,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3、两点论是一种全面观察问题的方法论。即在考察研究事物矛盾时,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照顾一般,全面分析问题。

4、重点论与两点论是辩证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等量齐观,主次不分。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只顾重点,忽视

一般。辩证法要求将重点论和两点论辩证统一起来,既要讲重点论,又要讲两点论。

5、在工作中,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

六、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1、量变是事物的数量的增减或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显著变化。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不突破事物的度,二是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突破事物的度,二是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3、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这种部分质变分为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制定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先后批准并实施了多种经济技术开发特区,体现了局部性部分质变原理的具体运用。)

七、辩证否定观。

1、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①肯定因素是决定当前事物的性质,维持事物存在,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因素。②否定因素是同事物性质相反,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③辩证否定指事物的否定的自我否定,是扬弃,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积极的成份,从而新旧事物又联系起来了。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既否定又肯定。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①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既要看到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否定方面。切忌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防止绝对化。②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时,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③在对待外国的东西时,应采取批判学习的态度。

八、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给人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②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的发展又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或手段。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从事认识活动不是猎奇,也不是纯粹的雅兴,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是靠主观自封,而必须依靠社会实践的客观结果来决定,因此,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九、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只要我们确认人的认识、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它们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带任何主观附加的客观内容,在于它们同认识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2、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有限性的特点。

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

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强制性)。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非强制性)。③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合经济基础或生产力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十一、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主动地、有组织地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方面或环节进行调整和对某些具体制度进行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

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3、古今中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更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十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是 “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出行方式、购物方式、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快捷方便。③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①科学技术应用的消极后果:生态问题、社会和伦理问题。②导致消极后果的原因:一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如技术手段,具体制度等。二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如资本主义私有制,把追求剩余价值作为第一目标,导致对其他因素的忽视。

十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我们党的长期奋斗中,把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就形成了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十四、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包括消极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波动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②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④消极作用: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阻碍技术的进步。

十五、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绝对规律。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限制劳动日延长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4、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结果:社会两极分化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导致的社会失业。

十六、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①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私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①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指挥下的劳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②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劳动对资本的隶属成为实质上的隶属。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激励制度(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①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②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③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新变化: ①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对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维护竞争秩序发挥重要作用。②经济危机形态发生变化: 破坏性减弱,失业率降低,企业破产数减少;周期长度缩短,四个阶段间的差别减弱;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国家行政机构权限不断加强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③公民权利扩大④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⑤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推动力。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是重要力量。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④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①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变化,并不意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简答题只需说出哪些方面有变化即可,不需要说出具体变化)

十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十八、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观条件制约)

十九、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3、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二十、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不断加深认识。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①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

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②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上一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下一篇:答题游戏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