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分析论文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固定资产分析论文(推荐7篇)

固定资产分析论文 篇1

财务分析的作用是通过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领域信息的系统分析,评价出企业在生产经营、财务运营等方面的客观状况,进而帮助管理者改善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方法,理性选择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措施,最终提升企业价值。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其重要程度日益明显,得到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高度关注,而其中针对企业资产的质量分析十分重要。所谓资产质量是指资产在特定的经济组织中,实际发挥的效用与其预期效用间的吻合程度。由于资产种类繁多、属性各异,因此企业预先对其设定的效用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项资产,在不同的企业中,甚至是相同企业在两个时期、异常环境之下,所能达到的预期效用也不一样。因此,企业特定资产质量的分析方法必须结合特定企业、特定时期、特定的经济环境进行选择。

1确定固定资产质量的方法

此前国内外学者确定固定资产质量的方法大体有4种:

1.1资产结构细化分析法

分析总资产的内部结构,计算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固定资产是企业主要盈利来源,但也应在合理的比重范围之内,如果固定资产比重偏高,则会削弱营运资金的作用;如果固定资产比重偏低,则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同时运用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加以辅助,以确定固定资产质量的方法。

1.2现金流量分析法

比较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中的数据,确定财务成果和资产质量的对应性:企业在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利润相比较、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相比较、净现金流量总额与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相应的现金净流入的利润,就说明其质量是不可靠的。

1.3虚拟资产、不良资产剔除法

此方法是把虚拟资产、不良资产从资产中剥离出来后进行分析的方法,实质上是对企业存在的实有损失和或有损失进行界定。

1.4资产同相关会计要素综合法

利用会计六要素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固定资产质量,如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等。以上4种方法的入手点都为会计报表,利用报表数据或根据会计报表计算而来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一旦报表本身未能对固定资产本身价值确切计算,那么这些分析的依据也就不完整了。因此本文将固定资产质量分析与固定资产价值准确计量相结合,对以往财务分析工作中固定资产质量分析工作进行补充完善。固定资产在财务分析过程中一般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不具备增值潜力的固定资产,另一种为具备增值潜力的固定资产。

2不具备增值潜力的固定资产质量确认

该种方法常见于普通生产用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办公设备等方面的财务。一般现行评价其质量的方式都是按其账面价值计算。例如某企业财务分析过程中判断一组生产设备的价值,2010年购入,购入时为200万元,合同规定使用年限为10年,期末无残值。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每年计提20万元,若财务分析之时点为2014年,则其净值为200-4×20=120(万元)。但其中并没有考虑到除实体性损耗之外的原因,也没有顾及到该设备使用频率较高、较低或经历过更新改造的情况,因此评价此种类型固定资产质量的方法需要完善。

2.1使用频率较高或较低引起固定资产质量变化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些企业的固定资产长期闲置或开工不足,而有些固定资产却因追赶订单而长期超负荷运转,这些情况都与合同中规定的额定工作时间不符,因此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如前例,假设该企业机器设备每日额定工作时间为8h,而实际上在此前4年中每天使用都超过10h:则其实际使用年限为10/8×4=5(年),价值实际应为200-5×20=100(万元)。意味着超负荷运转会导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老化,质量会加速下降。反之,若每天勉强工作4h,则其实际使用年限为4/8×4=2(年),价值实际应为200-2×20=160(万元)。意味着开工不足导致固定资产磨损减少,相对使用寿命也将延长,质量下降速度减缓。对于经历过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应计算其加权使用年限经历过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往往更加坚固耐用或功能会有所提高,那么它的质量将随之提高。此时的固定资产应考虑更新改造后的价值,即计算其加权使用年限。还以前题为例,假如该机器设备2010年购入,购入时为200万元,财务分析时点为2014年,同时企业分别在12年和13年花费了3万元和5万元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则设备的.加权更新成本=200×4+3×2+5×1=811(万元),更新成本=200+3+5=208(万元),加权使用年限=加权更新成本/更新成本=811/208=3.9(年),那么该机器设备价值实际应为200-3.9×20=122(万元)。可见,经历过更新改造后的机器设备相较于原先来讲贬值更低,使用年限更长,因此质量会更高。

2.2功能落后引起固定资产质量降低

对于功能落后的固定资产质量降低应计算其功能性贬值。机器设备除有形损耗之外,还会产生无形损耗,比如由于该种类型的设备技术进步,出现了性能更为优越的机器设备,所以引起本企业机器设备功能相对落后而造成的不可见的价值贬低。其表现为在完成相同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原有设备在人力、材料、燃料动力或者其他制造费用等方面的成本更高,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超额运营成本。将机器设备在剩余寿命内每年都会产生的净超额运营成本进行折现,并求和,即可算出机器设备的功能性贬值额。如前例中假设该设备耗电量大,维修费用高,与同类新型设备相比,每年多支出运营成本3万元。与此同时,该设备正常运行需5名操作人员,而同类新型设备操作人员只需3人。操作人员年均工资约为2万元。所得税率为25%,折现率为10%,那么该设备实际价值还应考虑功能性贬值:每年都会产生的超额运营成本=3+(5-3)×2=7(万元),功能性贬值额=7×(1-25%)×(P/A,10%,6)=22.87(万元),则该机器设备价值=200-4×20-22.87=97.13(万元),可见,固定资产的功能性贬值同样会引起其价值减少、质量下降。

2.3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固定资产质量降低

对于国家政策限制或市场环境变化等外在原因致使固定资产被迫减产降低收益的应考虑其经济性贬值。有些时候企业的固定资产质量下降并不是由自身原因,而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比如竞争者实力增强、数量增加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同类产品增加、替代品产品出现导致社会总需求量减少;主要材料供应不畅、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正常生产无以为继;利率上升、汇率下降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出口产品换汇减少;国家政策、产业政策、环境能源保护法律法规变动导致缩短使用寿命或生产规模受约束等等,这些原因都会从外部强制迫使固定资产相对质量下降。针对此种类型的影响一般可从三方面考虑:

2.3.1造成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缩短如前例:该机器设备原使用年限为10年,但由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到第8年必须强制报废:那么应首先估算在原始状态下该设备的实体性贬值率=4/10=40%。再估算在国家新出台的产业政策限制规定要求下该设备的实体性贬值率=4/8=50%。则该设备此时产生的经济性贬值率=50%-40%=10%。假设不存在其他异常状况,则该设备的价值=200×(1-4/10)×(1-10%)=108(万元)。此时固定资产质量下降的原因即为政策性变化,迫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缩短而导致的。

2.3.2造成固定资产利用率下降如前例:该机器过去每年正常生产1000件产品,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不得不减产至800件产品,假设每件产品单价500元,单位总成本400元:那么该机器设备每年的损失=(1000-800)×(500-380)=24000(元)=2.4(万元),此后6年损失的收益总额=2.4×(1-25%)×(P/A,10%,6)=7.8(万元),假设不存在其他异常状况,则该设备的价值=200×(1-4/10)-7.8=112.2(万元)。此时固定资产质量下降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迫使固定资产利用率下降而导致的。

2.3.3造成固定资产收益额减少如前例:该机器过去每年正常生产1000件产品,假设每件产品单价500元,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每件产品单价不得不下降至450元才能全部出售:那么该机器设备每年的损失=1000×(500-450)=50000(元)=5(万元)此后6年损失的收益总额=5×(1-25%)×(P/A,10%,6)=16.33(万元)假设不存在其他异常状况,则该设备的价值=200×(1-4/10)-16.33=103.67(万元)此时固定资产质量下降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迫使固定资产收益额减少而导致的。可见,如果出现固定资产闲置、停用或利用不足、使用寿命缩短都应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固定资产质量下降这一层面问题。但如果该固定资产以后不再继续使用或无继续使用价值,通常不需特殊考虑。

3具备增值潜力的固定资产质量确认

该种固定资产质量确认常见于房地产类型,一般现行评价其质量的方式都是按其账面价值计算。例如企业有厂房1000m2,砖混结构,经济寿命年限为50年,现已使用10年,当初购入时3000元/m2,残值率为3%,用直线法计提厂房折旧:则厂房现在净值=3000×1000×(1-3%)×(1-10/50)=2328000(元)=232.8(万元),经调查该地区为经济开发区,自然环境好、交通通讯便利,该地区此类型厂房售价为6000元/m2以上,市场销路良好:则该厂房价值=6000×1000=6000000(元)=600(万元)。可见,类似房地产这种固定资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特点,其价值不会由于使用年限增加而下降,反而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其需求的不断膨胀,出现相对稳定甚至增值的趋势。此时必须用现行市价的方式去确定固定资产的质量。

4结束语

固定资产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弃置费用,背景,意义,处置费用

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已成功实现了新旧准则的平稳过渡。新准则实施后,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和审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财务报告决策地位和会计审计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意义重大。其中“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成本”更是成为新准则的亮点之一。

一、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提出的背景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 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应用指南》指出:固定资产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的规定, 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 如核电站核设施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企业应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或有事项》的规定, 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油气资产的弃置费用,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处理。不属于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报废清理费, 应当在发生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 在首次执行日, 对于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且该日之前尚未计入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 应当增加该项资产成本, 并确认相应的负债;同时, 将应补提的折旧 (折耗) 调整留存收益。新会计准则的出台, 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是财政、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准则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基本准则为指导原则, 以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业务准则为主线, 兼顾石油、天然气、生物资产等特殊行业中的特定业务规则。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提出, 正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的具体体现。

二、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提出的积极意义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 无疑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从国家层面来看,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紧密配合国家大政方针, 适应了国家政策的宏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着眼于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促进环境治理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也为特殊行业建立特种支出储备提供了借鉴。

从企业层面来看,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 可以限制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调动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核电站核设施、油气资产等大型固定资产废弃时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产生巨大的环境成本, 这在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中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企业在主观上不愿意承担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而新准则中弃置费用的提出, 允许企业将环境污染成本折现后计入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 进而通过固定资产折旧, 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内, 将这一部分环境污染成本分次计入相应的费用和成本中, 并冲减当期会计利润及应纳税所得额, 形成将来恢复环境的储备资本, 减轻了企业负担, 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处理原则, 调动了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根治环境污染的办法应该是保护与治理并重。旧有的会计准则中忽视了企业治理环境的成本, 未将其列为成本的组成部分, 导致部分企业会计成本信息失真, 与国际上缺乏可比性。新准则通过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 增加了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成本的增加无形中也限制了企业生产中盲目追求效益, 忽视环境保护的短期行为, 客观上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 对企业行为有一定的导向型, 要求企业从成本效益分析着眼, 从保护环境入手, 尽量减少生产中的污染行为。

三、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与处置费用对比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 容易与固定资产的处置费用相混淆, 二者相互联系,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与处置费用发生时期一致, 都是发生在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的支出, 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

1、概念和范围不同。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限定于特殊行业, 企业须承担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 除包括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发生的运杂费、拆除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或人工外, 还包括承担义务及社会责任的其他支出, 比如石油企业井下封堵、井场地貌的平整及恢复的费用、环保等的费用。此类企业的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已并入弃置费用核算, 在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按照实际发生弃置支出、清偿或冲减已计提的“预计负债”。

固定资产处置费用的概念和内容都比较直观, 也比较宽泛, 一般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在转让、出售、报废、毁损时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 是直接的处置成本, 比如运杂费、拆除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或人工等。

2、重要性不同。

弃置费用限定的特殊行业, 如石油企业、核电站等为生产建造的各类设施, 规模、金额相对其他一般工商类企业要大得多, 生产结束时拆除设施和恢复场地、环境的费用也巨大, 达到了重要性的要求。同时, 根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以及会计要素确认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弃置费用的支出虽然发生在特殊行业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 但它是企业为了获取固定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必须发生的支出, 支出的效益涵盖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 构成了企业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一部分, 是固定资产为了达到预定用途所必须发生的支出, 将其列入固定资产成本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每期的损益情况, 非常必要。

固定资产处置费用与固定资产初始购买或构建的成本相比金额较小, 也非固定资产达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必要支出, 支出的效益涉及期短, 应划分为收益性支出。

3、计量的原则不同。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 通常相差较大, 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企业应当根据《或有事项》准则, 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 实际发生弃置支出时冲减预计负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不需要折现, 应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的损益。

4、对损益的影响不同。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是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必要成本, 是固定资产直接的增量成本, 其价值应由收益期间承担。弃置费用构成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 通过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计提累计折旧, 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品的生产成本、期间费用或其他业务成本。同时, 各期计提的现值利息计入各期财务费用, 从而影响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各期的会计损益。在会计实务中, 固定资产存在弃置义务的, 应在取得固定资产时, 按取得固定资产的成本与预计弃置费用的折现值之和, 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银行存款”或“在建工程”、“预计负债”等科目。在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定各期应负担的利息费用, 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科目。

固定资产处置费用, 是对固定处置收益的抵减。处置费用是处置收益的对价, 是成本与费用的概念, 作为固定资产价值回收的一种模式, 与累计折旧等共同构成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方式。在会计实务中, 固定资产处置费用记入“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的借方, 固定处置收益抵减资产账面价值、处置费用相关税金等项目后的净损益, 记入营业外收支, 进而影响处置当期的会计损益。

四、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确认问题。

关于确认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范围, 准则指南中明确指出的仅有核电站和油气资产, 煤矿企业、化工企业等是否要确认, 是否要分规模, 还是不论大小都需计提, 尚需我们在应用中完善与规范。

2、计量问题。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如何进行弃置费用金额的准确计量, 成为影响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因素, 一旦滥用, 会成为操纵会计利润的黑洞。准则中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必要支出范围界定过于模糊, 如何进行测算、准确选择折现率、合理运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将成为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建忠.试论石油企业油气资产弃置费用会计政策.育路网财会频道, 2007.

[2]肖序, 杨建国.论资产弃置费用、负债的会计新规定———兼论环境会计的扩展.消费导刊, 2007.8.

固定资产审计注意问题分析 篇3

混淆固定资产的划分界限及相应审计措施

固定资产是指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如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其主要特点有长期拥有、投资数额较大、风险大、变现能力差、对经营杠杆系数影响大等。在实务中,与固定资产混淆的主要对象是低值易耗品以及包装物等周转材料。有的企业将固定资产划入低值易耗品或包装物,然后采用一次摊销或分次摊销直接增加成本费用,进而减少利润,达到少缴税的效果;也有的企业将低值易耗品等计入固定资产,本应进入成本费用的,结果却被当作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无形之中减少成本,虚增利润。

固定资产的计价不准确及相应审计措施

固定资产的取得有外购、自制、投资者投入、债务重组等方式。以企业外购固定资产为例。原始的外购成本包括买价、相关税费、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及专业人员服务费。但有的企业仍按老会计制度办事,如购建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应列入固定资产成本,而将其有意无意计入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以此冲减销项税额;又如借款利息在固定资产未办理竣工结算前可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有的企业钻了这个空子,延迟办理其竣工,顺理成章地将利息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虚增固定资产成本;再如不把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是计入当期损益,以此达到调减利润的目的。

对于计价不准确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两点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购建过程的控制测试。

首先,从被审计单位出发,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建立完善有效的固定资产购建内部控制制度。被审计单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止固定资产舞弊的重要防线。其次,还应注意企业是否建立了必要的不相容岗位牵制制度,以防在固定资产构建过程的各个环节的部门或人员与供应商串通损害企业利益。此外,固定资产的后期评估制度也是审计应关注的重点。

(二)加大对固定资产取得的相关凭证及账簿资料的审查。

首先,注册会计师在审查被审计单位取得成本时,应着重关注企业固定资产取的原始凭证。特别是对于自建而成的固定资产,在自制原始凭证上可以大做文章。其次,固定资产取得价值的相关税费也是容易出现错弊的地方。如运输费的7%应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即剩余的93%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再如对于一般纳税人,相关税费则不包括可抵扣的增值税(不动产、自用的消费品如小汽车、游艇等除外)。另外,要联系各个相关账户进行审计。如对于取得固定资产人员发生的差旅费应计入管理费用,不应计入其价值,此时,应着重核查管理费用中差旅费的明细账。

随意调整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因素及相应审计措施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使用寿命内,按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相当于补偿固定资产损耗,冲减其原始成本。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主要有固定资产原值(即固定资产成本),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使用寿命,折旧方法等。这些因素的变动会对固定资产折旧产生重大影响,很多企业管理者看准了这一点,利用这些因素来操纵利润,达到修饰财务报表的目的。因此,加强对固定资产折旧的监督,对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企业盈利,保证固定资产再生的顺利进行均有重要意义。

对于此类问题,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两点具体措施:

(一)对累计折旧进行实质性测试。

首先,编制或索取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了解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情况,并对表内相关数字加计复核,并与报表数、总账和明细账进行核对。其次,对折旧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主要检查有无扩大或缩小固定资产折旧范围、随意变更折旧方法和使用年限等,着重关注在报表附注中有无披露相关事项。此外,审查折旧计入成本的合理性。将“累计折旧”的贷方本期计提折旧额与相应的成本费用中的折旧费用明细账户的借方进行比较。一旦发现差异,应及时追查原因,并建议被审计单位作适当调整。

(二)结合行业和市场特点进行审计分析。

固定资产折旧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合理的判断,审计人员不能单凭被审计单位账面数据进行审计评价,而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收集的固定资产合理使用年限、使用特点与市场价格等可靠的信息来源,做出独立的判断。固定资产折旧的复杂性导致审计风险加大,为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摸清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在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市场信息;必要时可获取专家的支持,以便独立、准确地提出审计结论。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学院)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比较、分析 篇4

折旧计算的方法从上讲,在选择折旧方法时应考虑以上因素,但实际操作中,在多数情况下,仅是一个或少数因素起决定作用,作用小的其他因素则可以略而不计。通常在普遍使用的几种折旧方法中假若某种方法一般来看是合理的,或是符合所得税法要求的,就可选用这种方法。折旧的方法是经国家确认的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所应遵循的规则,通常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法,一类是加速折旧法。财政部结合我国企业现状和实际要求,改革了单一的折旧方法,增加了加速折旧法,允许企业多种折旧方法并存。企业可采用的折旧方法一般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行驶里程法、加速折旧法等。加速折旧法包括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率递减法、年金法和偿债基金法等。考虑我国实际情况,财政部规定企业可选择的折旧方法一般有4种,即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根据企业的现状及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我国对实行加速折旧方法的范围也作了限定,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生产企业、船舶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和汽车制造企业、化工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行业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加速计提折旧。

2.2对几种常见折旧法的探讨虽然折旧的方法有很多,但我国允许企业选用的折旧方法只有以下4种: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要变更需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加以说明〔4〕。近年来,人们对加速折旧法表示强烈的兴趣,笔者也认为此方法相对其他方法更加切合实际,覆盖问题更全面,下面对4种方法进行叙述和比较。

2.2.1直线法直线法即平均年限法,它假定折旧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关系,认为服务潜力降低的决定因素是随时间推移所造成的陈旧和破坏,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损。因而假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在各个会计期间所使用的服务总成本是相同的,而不管其实际使用程度如何。

由于直线法模式简单,只有在以下各项条件之下才是正确的:(1)利息因素可以略而不计,或投资成本假定为零;(2)修理和维修费用在整个资产使用年限内是固定不变的;(3)最后一年资产的效率与最初一年是相同的;(4)使用资产所取得的收入(或现金流量)在整个使用年限内是固定不变的;(5)各种必要的估计(包括预期使用年限)都是可予以相当确定的预计的。

由于以上各项因素的不确定性,要使任何折旧方法对所有各种因素都考虑到是有困难的。如果有些因素可以适当抵消,通常都认为直线法最为适宜。例如:操作效率的降低及修理和维修费用的增加,恰好为收入的增加及保险费和财产税的减少所抵消。此外,由于直线法通俗易懂,核算简便,同时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各或月份提取的折旧额相等,使企业产品成本稳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但同时直线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忽略了折现因素,按直线法计算的净利,会给人们以投入资本总额的收入率在不断提高的假象。

2.2.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按照期内固定资产的预计完成的工作量来计提折旧的一种。实质上,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规定,专业车队的客、货运汽车、大型设备以及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可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由于各种专业设备具有不同的工作量指标,因而,工作量法又有行驶里程折旧法和工作小时折旧法之分。工作量法假定折旧是一项变动的,而不是固定的费用,即假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不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是由于使用的缘故。

对于许多种资产来讲,工作量法这一假定是合理的,特别是在有形磨损比折旧更为重要。

因而,如果某项资产在内没有使用,就不应计列折旧费用,因为资产的服务价值并没有降低。即使折旧是确定资产预期使用年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其折旧是可以预见的,并且,资产的大概使用状况是可以估计的,就可以使用以经营活动为依据的折旧方法,使用这种折旧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按每个服务单位分配投入价值,对服务价值降低的计量则是次要的。

尽管在资产的服务价值随使用而降低的情况下,工作量法看来还是十分理想,但在使用中它往往存在一些严重缺点:(1)即使每年的折旧费用是变动的,工作量法仍然类似于直线法。因为它假定每一服务单位分配等量的折旧费,但是,假定每一服务单位的成本相等是没有根据的。而且,由于在后期有些服务单位尚有待于日后使用,整个服务价值的降低事实上并不是均匀的,除非假定利率为零;(2)工作量法未能考虑到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以及操作效率或收入的递减等因素。2.2.3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都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主张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各项条件是:(1)在不考虑资本的利息或成本的情况下递减每年的服务贡献;(2)操作效率的降低会导致其他业务费用的增加;(3)资产价值早期降低很多,后期降低较少;(4)即使早期和后期耗用的服务价值相同,其折现价值也不同,因而早期服务价值成本要比后期大;(5)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6)现金收入逐年降低;(7)由于存在着折旧的可能性所造成的以后收入的不确定性。

主张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主要论据是资产净收入贡献的递减与操作效率是相互关联的,并对各期应负担的折旧费具有同样的。资产净收入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资产在后期需要更多的修理时间和修理费用,或过度使用易于发生事故,因而减少使用,也可能是由于操作效率降低而产量减少。操作效率降低还会造成燃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升高,或者在原料使用方面造成较大的浪费。所有这些均说明资产的净收入在后期要少于早期,因而,即使不计利息成本,资产净收入的减少也证明使用加速折旧法是合理的。

预期现金收入的递减也是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理由,可以认为,资产的原始成本在早期获取收入过程中所耗用的要比后期大,因此早期折旧费应大于后期。

修理和维修费是逐年递增的,为了补偿递增的修理和维修费,应采用加速折旧法。修理和维修费用与折旧是相关的,应该包括在服务的总成本或净收入的计算中。

折旧费分配中最难处理的一个因素是不确定性。预期使用年限、预期净收入和未来的修理和维修费用,均具有不确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确定性可根据风险选择所调整的期望值,将不确定数值转化为单一的确定数值。收入的不确定性为加速折旧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因为早期收入比晚期收入更有把握,在开始指定投资决策时,对晚期收入所打的折扣应当更大些,所以,应将大部分资产成本分配于早期。虽然这些不确定因素不足以证明加速折旧法就是合理的,但相对其他方法而言,加速折旧是最趋于现金收支的一种方法

附二: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方法中的一种,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帐面余额和双倍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折旧方法,对初学会计者来说,计算年折旧额很不适应且又繁琐,特别是会计初级资格考试中是又经常出现的考题,用此公式计算某一年折旧额就显得非常方便好使。

然后看个例题:某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1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200元,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1、年折旧额=(2/预计使用年限)*100%=40%。

2、年初折余价值=固定资产*(1-年折旧率)已使用年限-1。

3、年折旧额=固定资产*(1-年折旧率)已使用年限-1*年折旧率。如:第一年折旧额=10000*(1-40%)1-1*40%=4000元。第二年折旧额=10000*(1-40%)2-1*40%=2400元。第三年折旧额=10000*(1-40%)3-1*40%=1440元。第四年年初的折余价值=10000*(1-40%)4-1=2160元。

由于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以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第四、五年的折旧额=(2160-200)/2=980元。

注意看下上面的例题。如果第四年开始还继续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那你算下,它是永远提不完折旧的。

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第四年 2160*0.4=864 第五年的1296*0.4=518.4

这样的话就永远提不完了。所以往往在后两年用直线法把折旧费提完

附三:

一、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分类

直线法(straight-line method)根据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寿命中的磨损状态而确定的成本分配结构。

直线法依据是,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比较平均,而且各期所取得的收入差距不大。在直线法下,折旧金额是时间的线性函数。

产量法(production method)根据固定资产的产出量分配其成本的方法。产量法的依据是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主要是受其使用量影响,其合理性取决于三个条件:

(1)固定资产的每期用量波动较大;

(2)固定资产使用期内的产出的每期用量波动较大;

(3)固定资产服务潜力的下降与其使用程序密切相关。如果符合这三个条件,产量法是最符合配比原则的。反对产量法的人认为,估计固定资产的产出量比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更加困难,而且很难考虑功能损耗因素。

采用产量法折旧,折旧费用是一项变动成本,而不像直接法的折旧费用那样是固定成本。

固定资产的产出量可以用机器小时或产量(如汽车的行驶里程)来衡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

二、常用折旧方法 1.平均年限法

平均年限法又称为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均衡地分摊到各期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等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利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上述计算的折旧率是按个别固定资产单独计算的,称为个别折旧率,即某项固定资产在一定期间的折旧额与该固定资产原价的比率。通常,企业按分类折旧来计算折旧率,计算公式如下:

某类固定资产年折旧额=(某类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清理费用)/该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某类固定资产月折旧额=某类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

某类固定资产年折旧率=该类固定资产年折旧额/该类固定资产原价×100%

采用分类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简单,但准确性不如个别折旧率。

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虽然简单,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提供的经济效益不同,平均年限法没有考虑这一事实。又如,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发生的维修费用也不一样,平均年限法也没有考虑这一因素。

因此,只有当固定资产各期的负荷程度相同,各期应分摊相同的折旧费时,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才是合理的。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平均年限法只重使用时间,不考虑使用强度的缺点,计算公式为:

每一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第一工作量折旧额

3.加速折旧法

加速折旧法也称为快速折旧法或递减折旧法,其特点是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年限的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相对加快折旧的速度,以使固定资产成本在有效使用年限中加快得到补偿。

常用的加速折旧法有两种:

(1)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一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和双倍直线法折旧额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的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因此不能使固定资产的账面折余价值降低到它的预计残值收入以下,即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例如:某企业一固定资产的原价为10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200元,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每年的折旧额为:

双倍余额年折旧率=2/5×100%=40%

第一年应提的折旧额=10 000×40%=4000(元)

第二年应提的折旧额=(10 000-4 000)×40%=2 400(元)

第三年应提的折旧额=(6 000-2 400)×40%=1 440(元)

从第四年起改按平均年限法(直线法)计提折旧。

第四、第五年的年折旧额=(10 000-4 000-2 400-1 400-200)/2=980(元)

(2)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也称为合计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和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折数总和

或: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仍以前例来说明,若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各年的折旧额如下表:

原值-净残值 每年折旧额 累计折旧

年份 尚可使用年限 变动折旧率

(元)(元)(元)5 9 800 5/15 3 266.7 3 266.7 4 9 800 4/15 2 613.3 5 880 3 9 800 3/15 1 960 7 840 2 9 800 2/15 1 306.7 9 146.7 1 9 800 1/15 653.3 9 800

由上表可以看出,年数总和法所计算的折旧费随着年数的增加而逐渐递减,这样可以保持固定资产使用成本的均衡性和防止固定资产因无损耗而遭受的损失。

三、不同折旧方法的税收影响

客观地讲,折旧年限取决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由于使用年限本身就是一个预计的经验值,使得折旧年限容纳了很多人为成分,为合理避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性。缩短折旧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使前期会计利润发生后移。在税率稳定的情况下,所得税递延交纳,相当于向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例1.某外商投资企业有一辆价值500000元的货车,残值按原值的4%估算,估计使用年限为8年。按直线法年计提折旧额如下:

500000×(1-4%)/8=60000(元)

假定该企业资金成本为10%,则折旧节约所得税支出折合为现值如下:

60000×33%×5.335=105633(元)

5.335为8期的年金现值系数。

如果企业将折旧期限缩短为6年,则年提折旧额如下:

500000×(1-4%)/6=80000(元)

因折旧而节约所得税支出,折合为现值如下:

80000×33%×4.355=114972(元)

4.355为6期的年金现值系数。

尽管折旧期限的改变,并未从数字上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税负的总和,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后者对企业更为有利。如上例所示:折旧期限缩短为6年,则节约资金114972-105633=9339(元)。

当税率发生变动时,延长折旧期限也可节税。

例2.上述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如果货车为该企业第一个获利购入,而折旧年限为8年或6年,那么,哪个折旧年限更有利于企业避税?

8年和6年折旧年限的避税情况:

(1)、折旧年限8年,年提取折旧60000,折旧各年避税额:第1、2年0,第3、4、5年9000,第6年18000,第7、8年18000,避税总和81000元。

(2)、折旧年限6年,年提取折旧80000,折旧各年避税额:第1、2年0,第3、4、5年12000,第6年24000,第7、8年0,避税总和60000元。

可见,企业延长折旧年限可以节约更多的税负支出。

按8年计提折旧,避税额折现如下:

9000×(3.791-1.736)十18000×(5.335-3.791)=46287(元)

按6年计提折旧,避税额折现如下:

12000×(3.79l-1.736)十24000×0.564=32031(元)

折旧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逐渐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费用中的那部分价值。折旧的核算是一个成本分摊的过程,即将固定资产取得成本按合理且系统的方式,在它的估计有效使用期间内进行摊配。这不仅是为了收回投资,使企业在将来有能力重置固定资产,而且是为了把资产的成本分配于各个受益期,实现期间收入与费用的正确配比。

由于折旧要计入产品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税所得额的多少。因此,怎样计算折旧便成为十分重要的事情。

几种常用的计算折旧的方法对所得税的影响

1.使用年限法

使用年限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扣除预计残值,按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使用年限法又称年线平均法、直线法,它将折旧均衡分配于使用期内的各个期间。因此,用这种方法所计算的折旧额,在各个使用年份或月份中都是相等的。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原始价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预计使用年限

一定期间的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称为固定资产折旧率。它反映一定期间固定资产价值的损耗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

使用年限法的特点是每年的折旧额相同,但是缺点是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修理费越来越多,到资产的使用后期修理费和折旧额会大大高于固定资产购入的前几年,从而影响企业的所得税额和利润。

2.产量法

产量法是假定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会随着使用程度而减退,因此,将年限平均法中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改为使用这项资产所能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的折旧费用=(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清理费用-预计残值)/应计折旧资产的估计总产量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当年产量×单位产品的折旧费用

产量法可以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折旧和费用的配比情况。

3.工作小时法

这种方法与产量法类似,只是将生产产品或劳务数量改为工作小时数即可,其计算公式为:

使用每小时的折旧费用=(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清理费用-预计残值)/应计折旧资产的估计耐用总小时数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当年工作小时数×使用每小时的折旧费用

工作小时法同产量法一样,可以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折旧和费用的配比情况。

4.加速折旧法

加速折旧法又称递减折旧费用法,指固定资产每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在使用早期提得多,在后期则提得少,从而相对加快了折旧的速度。加速折旧有多种方法,主要有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1)年数总和法

又称合计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率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递减分数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数字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年折旧率

(2)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和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年折旧率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以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平均摊销。

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得到补偿。但这并不是指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或多提折旧,因为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提折旧,从固定资产全部使用期间来看,折旧总额不变,因此,对企业的净收益总额并无影响。但从各个具体年份来看,由于采用加速的折旧法,使应计折旧额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摊提较多而后期摊提较少,必然使企业净利前期相对较少而后期较多。

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税收影响。首先,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补偿时间会造成早晚不同。其次,不同折旧方法导致的年折旧额提取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额受冲减的程度,因而造成累进税制下纳税额的差异及比例税制下纳税义务承担时间的差异。企业正是利用这些差异来比较和分析,以选择最优的折旧方法,达到最佳税收效益。

从企业税负来看,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采用年限平均法使企业承担的税负最轻,自然损耗法(即产量法和工作小时法)次之,快速折旧法最差。这是因为年限平均法使折旧平均摊入成本,有效地扼制某一年内利润过于集中,适用较高税率;而别的年份利润又骤减。因此,纳税金额和税负都比较小、比较轻。相反,加速折旧法把利润集中在后几年,必然导致后几年承担较高税率的税负。但在比例税率的情况下,采用加速折旧法对企业更为有利。因为加速折旧法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内加快得到补偿,企业前期利润少,纳税少;后期利润多,纳税较多,从而起到延期纳税的作用。

下面我们利用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一下企业在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下缴纳所得税的情况:

例3.广东某鞋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原值为180000元,预计残值为10000元,使用年限为5年。如表1-1所示,该企业适用33%的所得税率,资金成本率为10%。

表1-1 企业未扣除折旧的利润和产量表

年限 未扣除折旧利润(元)产量(件)

第一年 100000 1000

第二年 90000 900

第三年 120000 1200

第四年 80000 800

第五年 76000 760

合计 466000 4660

(1)直线法: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估计残值)/估计使用年限=(180000-10000)/5=34000(元)

估计使用年限5年。

第一年利润额为:100000-34000=66000(元)

应纳所得税为:66000×33%=21780(元)

第二年利润额为:90000-34000=56000(元)

应纳所得税为:56000×33%=18480(元)

第三年利润额为;120000-34000=86000(元)

应纳所得税为:86000×33%=28380(元)

第四年利润额为:80000-34000=46000(元)

应纳所得税为:46000×33%=15180(元)

第五年利润额为:76000-34000=42000(元)

应纳所得税为:42000×33%=13860(元)

5年累计应纳所得税为:21780+18480+28380+15180+13860=97680(元)

应纳所得税现值为:21780×0.909+18480×0.826+28380×0.751+15180×0.683+13860×0.621=75350.88(元)

0.909、0.826、0.751、0.683、0.621分别为1、2、3、4、5期的复利现值系数,下同。

(2)产量法

每年折旧额=每年实际产量/合计产量×(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

第一年折旧额为:

1000/4660×(180000-10000)=36480(元)

利润额为:100000-36480=63520(元)

应纳所得税为:63520×33%=20961.6(元)

第二年折旧额为:

900/4660×(180000-10000)=32832(元)

利润额为:90000-32832=57168(元)

应纳所得税为:57168×33%=18865.44(元)

第三年折旧额为:

1200/4660×(180000-10000)=43776(元)

利润额为:120000-43776=76224(元)

应纳所得税为:76224×33%=25153.92(元)

第四年折旧额为:

800/4660×(180000-10000)=29184(元)

利润额为:80000-29184=50816(元)

应纳所得税为:50186×33%=16769.28(元)

第五年折旧额为:

760/4660×(180000-10000)=27725(元)

利润额为:76000-27725=48275(元)

应纳所得税为:48275×33%=15930.75(元)

五年累计应纳所得税额为:

20961.6+18865.44+25153.92+16769.28+15930.75=97680.95(元)

应纳所得税的现值为:20961.6×0.909+18865.44×0.826+25153.92×0.751+16769.28×0.683+15930.75×0.621=74873.95(元)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1/估计使用年限×100%

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双倍直线折旧率

会计制度规定,在计算最后两年折旧额时,应将原采用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用当年年初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减去估计残值,将其余额在使用的年限中平均摊销。

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1/5×100%=40%

第一年折旧额为:180000×40%=72000(元)

利润额为:10000-72000=28000(元)

应纳所得税为:28000×33%=9240(元)

第二年折旧额为:(180000-72000)×40%=43200(元)

利润额为:90000-43200=46800(元)

应纳所得税为:46800×33%=15444(元)

第三年折旧额为:(180000-72000-43200)×40%=25920(元)

利润额为:120000-25920=94080(元)

应纳所得税为:94080×33%=31046.4(元)

第四年后,使用直线法计算折旧额:

第四、第五年的折旧额

=(180000-72000-432000-25920-10000)/2=14440(元)

第四年利润额为:80000-14440=65560(元)

应纳所得税为:65560×33%=21634.8(元)

第五年利润额为:76000-14440=61560(元)

应纳所得税为:61560×33%=20314.8(元)

五年累计应纳所得税为:

9240+15444+31046.4+21634.8+20314.8=97680(元)

应纳所得税的现值为:9240×0.909+15444×0.826+31046.4×0.751+21634.8×0.683+20314.8×0.621=71863.81(元)

(4)年数总和法:

每年折旧额=可使用年数/使用年数和×(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

本例中,使用年数总和为:

1+2+3+4+5=15

第一年折旧额为:5/15×(180000-10000)=56666(元)

利润额为:100000-56666=43334(元)

应纳所得税:43334×33%=14300.22(元)

第二年折旧额为:4/15×(180000-10000)=45333(元)

利润额为:90000-45333=44667(元)

应纳所得税:44667×33%=14740.11(元)

第三年折旧额为:3/15×(180000-10000)=34000(元)利润额为:120000-34000=86000(元)

应纳所得税:86000×33%=28380(元)

第四年折旧额为:2/15×(180000-10000)=22666(元)

利润额为:80000-22666=57334(元)

应纳所得税:57334×33%=18920.22(元)

第五年折旧额为:1/15×(180000-10000)=11333(元)

利润额为:76000-11333=64667(元)

应纳所得税:64667×33%=21340.11(元)

五年累计应纳所得税为:

14902.22+14740.11+28380+18920.22+21340.11=97680.65(元)

应纳所得税的现值为:14300.22×0.909+14740.11×0.826+28380×0.751+18920.22×0.683+21340.11×0.621=72662.33(元)

如果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进来,将应纳税额折算成现值,结果

下表所示:

表1-2不同折旧方法下的应纳税额及现值单位:元

年限 直线法 产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数总和法

第一年 21780 20961.6 9240 14300.22

第二年 18480 18865.44 15444 14740.11

第三年 28380 25153.92 31046.4 28380

第四年 15154 16769.28 21634.8 18920.22

第五年 13860 15930.75 20314.8 21340.11

总计 97680 97680.95 97680 97680.65

现值 75350.88 74873.95 71863.81 72662.33

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加速折旧计算的第一年应纳税额最少,双倍余额递减法下第一年只缴纳税款9240元,年数总和法下第一年缴纳税款为14300.22元,而直线下法则需缴纳21780元。

从上面计算中,不难得出,加速折旧法使企业在最初的年份提取的折旧较多,冲减了税基,从而减少了应纳税款,相当企业在最后的年份内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对企业来说可达到合法避税的功效。

从应纳税额的现值来看,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少,年数总和法次之,而运用直线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多。原因在于:加速折旧法(即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在最初的年份内提取了更多的折旧,因而冲减的税基较多,使应纳税额减少,相当于企业在初始的年份内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这样,其应纳税额的现值便较低。在运用普通方法(即直线法、产量法)计算折旧时,由于直线法将折旧均匀地分摊于各,而产量法根据年产量来分摊折旧额,该企业产量在初始的几年内较高,因而所分摊的折旧额较多,从而较多地侵蚀或冲减了初始几年的税基。因此,产量法较直线法的节税效果更显著。在比例课税的条件下,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有利于企业节税,因为它起到了延期缴纳所得税的作用。

四、有关折旧的规定

1.“两则”中有关折旧的规定为折旧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四章第十八条规定:固定资产的分类折旧年限、折旧办法以及计提折旧的范围由财政部确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选择具体的折旧方法和确定加速折旧幅度。

《企业会计总则》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预计工作量。采用平均年限法或者工作量(或产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

2.税法中有关折旧的规定为方法选择提供了税收法律依据。

固定资产税收与会计制度差异分析 篇5

固定资产的税收与会计制度差异集中体现在计价差异、价值转移差异两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的计价差异

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对固定资产取得时的初始成本,都规定应当按照实际成本入账。除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分立等改组以及通过非货币性交易取得的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税法规定与会计制度不同外,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基本一致。

1.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税法规定必须按合同、协议确定的合理价格或者评估确认的价格确定,对投资获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应当符合实际价值,不能完全按投资双方确认的价值为标准,而企业会计制度完全按投资者确认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原值。

2.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税法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等的价值计价。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3.企业接受的以债务人非现金资产抵债方式取得或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固定资产。税法对此尚无明确规定,一般应比照购人的固定资产处理,即以取得的实际成本作为固定资产原值。企业会计制度则按换入固定资产的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原值。

(二)固定资产价值转移差异

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是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转移,包括折旧、修理和更新改良、转让清理及实质性损害中的损失等。

1.折旧差异。影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四个因素,计提折旧基数、折旧年限、净残值、折旧方法,在会计和税务处理上都存在差异。

计提折旧基数就是可以折旧的成本,包括前面的计价差异以及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差异。后者在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上基本相同,差别主要在于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方面,会计制度规定应计提折旧,而税法规定原则上与取得总收入无关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得扣除。

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的差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确定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没有明确规定最低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率,而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税法则明确规定了各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并规定预计净残值率不得高于原值的5%。对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以及常年处于振动、超强度使用或受酸、碱等强烈腐蚀状态的机器设备,确需缩短折旧年限,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逐级报省级税务机关批准。

折旧方法的差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采用直线折旧法或加速折旧法,如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税法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计算原则上采用直线折旧法;对符合国家规定,确需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逐级报省级税务机关批准。

2.固定资产改良与修理的差异。会计制度规定日常修理支出,可以直接进费用;大修理费用可以采用预提或待摊的方式核算。采用预提方式的,应当在两次大修理间隔期内,各期均衡地预提预计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并计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大修理费用采用待摊方式的,应当将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在下一次大修理前平均摊销,计入有关的成本、费用。税法则与此差异较大,规定不允许预提修理支出,具体实务应用也存在较多不同。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后的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对于改良支出需要资本化和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则有两种情况,一是尚未提足折旧下,可增加固定资产原值,并适当延长折旧年限,计提折旧;二是已提足折旧下,作为递延资产,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固定资产装修费用,符合可予资本化原则的,应当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单独设置“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并在两次装修期间与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方法单独计提折旧。如果在下次装修时,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仍有余额,应将该余额一次全部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税法对区分修理与改良有着严格的定量标准:发生的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值的20%以上;经过修理后有关资产的经济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经过修理后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而会计制度对此的规定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固定资产分析论文 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效益,经济增长

1 前言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 在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调节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功能, 投资效益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或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 进而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石家庄市的经济基本上呈现出高积累、低消费、高投资、低效率的粗放经营模式。目前, 石家庄市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的高速增长带动经济的成长, 但投资效益低下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而且对全省的经济推动作用也十分有限。要解决投资增长的负效应问题, 关键在于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本文资料来源于《石家庄统计年鉴2008》、《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08》。

2 石家庄固定资产投资率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固定资本投资率是反映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指标, 它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部经济增长 (通常用GDP增长) 中所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本投资率=固定资本投资额/GDP增加额= (报告期固定资本投资额-基期固定资本投资额) / (报告期GDP-基期GDP) 。

如图所示2003年-2008年, 石家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0.02%, GDP增长率为7.45%。固定资产投资与GDP高度相关关, 相关系数为R=0.986。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在石家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据有关资料分析, 在经济起飞阶段, 投资率一般保持在33%-35%左右, 对经济的发展较为有力利。2003年-2008年石家庄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在波动中有所上升, 投资率保持在33%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率较高, 进一步说明了投资在石家庄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贡献。

3 石家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

3.1 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益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益是考察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所增加固定资产的关系, 反映固定资产直接投资效益的指标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反映了各个时期固定资产动用速度, 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某时期的新增固定资产/该时期固定资产投资。

石家庄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波动较大。在2003年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较高, 达到了48.60%, 与河北省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基本一致。

但在2004年-2008年之间,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在20%-40%之间。这说明有大量的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被浪费, 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3.2 固定资产投资的最终效益分析

本文用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来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的最终效益。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是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能带来GDP增量, 是全面评价投资效益的综合指标, 用来说明投资规模、投资效益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效益系数 (Et) =某一时期内GDP的增长量 (△Yt) /某一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额 (It)

式中:Et为第t年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It为第t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Yt为第t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

但是应注意的是, 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当年新增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所起的作用, 有可能由于投资项目种类、政策效应、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存在, 会产生所谓的“滞后效应”。所以, 在研究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新增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滞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因此, 考虑滞后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可以表示为:

Et-i=△Yt/It-i (i=1, 2)

式中:

Et-i为滞后期为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当i=1时, It-1为滞后期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Yt仍为第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 本文主要研究Et, Et-1, Et-2。

从图中可以看出, 石家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是一个不断波动的过程, 与河北省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

从图中可以看出滞后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与同期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 但滞后期越长投资效果越好。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引导, 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 更注意投资效益的有效发挥, 最大限度地使用已投资的固定资产, 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4 石家庄固定资产投资的对策和建议

4.1 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

与河北省相比, 石家庄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 过分地依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注意协调投资、消费、需求三者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 也会造成投资效益的偏低, 影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4.2 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使用率偏低

改善投资管理体制首先是宏观体制因素, 今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有些片面地追求规模和速度,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决策和管理。其次是政府投资管理问题, 由于投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在建项目投资超预算, 上报审批时压规模, 投入资本部分流失, 致使项目投资效益低。最后是社会投资, 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投资盲目性很大, 缺乏科学的决策。

4.3 合理调整投资结构, 减弱固定资产投资的滞后效应, 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加强

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 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协调区域发展, 优化区域投资结构;加大投入发展社会事业, 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注意提高集约型投资比重, 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技术改造, 促进国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加强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引导, 要处理好大中小型建设项目的关系, 以减少投资的滞后效应, 更多的增加国民收入。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张春河, 周元鹏.唐山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5, (11) :5-68.

[2]苏银梅.对兰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评价与分析[J].甘肃科技, 2007, (5) :27-28.

[3]李博.石家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及滞后效应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版) , 2006, (5) :48-51.

固定资产分析论文 篇7

[关键词] 延边地区 固定资产投资拉动 效率分析

在延边地区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依靠投资拉动,提升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层次,壮大了总量,优化了结构;大批项目的建设及一批新企业的崛起,构成了延边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了延边加快发展的强大后劲。

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短期压力,以扩大总需求来带动区域GDP的增长,同时,以扩大生产能力来为下一阶段扩大生产作准备,因此,影响未来的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延边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使全州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本文利用生产境界函数模型测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效率性系数,比较分析延边地区与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效率,分析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效率的因素,并提出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延边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分析

进入2000年代中期以后,延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尤其是2008、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区域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分别比上年分别增长18.0%和18.2%。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拉动GDP的策略,这也是延边州经济工作一直突出强调的思路和工作重点。近三年,全州滚动实施项目4358个,累计完成投资927亿元,年均增长52.7%;全州投资拉动GDP完成932亿元,平均增速16%,依靠投资拉动GDP增长分别达13、22和23个百分点。依靠投资和项目建设,延边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招商引资、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依靠投资和项目建设,延边地区的煤炭、铁矿、油页岩等丰富的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依靠投资拉动,提升了原有重点企业的发展层次,壮大了总量,优化了结构;大批项目的建设及一批新企业的崛起,构成了延边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生产境界函数模型及技术非效率性系数

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的技术非效率性系数的测量,主要利用s.c.库莫巴卡(1987)的测算技巧来测算。

库莫巴卡模型的随机生产境界函数是随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

(1)

其中,为产出;为第个投入要素(=1,2,……,n);为一般随机误差项,因而作为外生随机变量企业无法控制;为技术非效率性参数,因而企业之间存在着差异。确切地说,作为技术非效率系数,反映企业间技术非效率性的差距。而和为对所有一致的参数。

另外,因企业的技术非效率性、组合非效率性、规模非效率性,企业的利润极大化也是非效率性的。而追求利润极大化的企业的利润极大化充分-必要条件:

(2)

其中,为要素价格,为产出的价格,为要素的边际产量,作为随机变量反映组合非效率性。本模型假定把利润中位数极大化,而且只有企业能够把握技术非效率性系数;是无法知道的随机变量;要素价格与产出价格由市场确定,而企业只能接受既定的价格。因此,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3)

其中,,()。

根据利润极大化的一阶条件(3)式和生产函数(1)式,把技术非效率系数的测量模型可以用方程组写成如下的panel date形式:

其中,,,下标表示某一企业,下标则表示年度。使用panel data的这个模型假定以下的几个条件:每个企业的技术非效率性对时间不变,而且(i);(ii), ; (iii), 且具有分布;(iv)之间无相关。

测量参数仍然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 Maxmum likeli-hood method)。如果已知F个企业的标本,则对数似然函数(log likelihood function)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为从向转换的Jacobian。因此,对数似然函数极大化可以测出有效而一致的参数和。

根据库莫巴卡的定理,技术非效率系数是利用的条件概率分布的平均或mode来测量,即

其中,,且为具有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三、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的非效率系数测量及比较分析

(一)投资拉动GDP非效率系数的测量结果

1.变量设置

本文在测量模型中,设置产出(Y)为地区GDP,资本(K)采用了30个自治州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劳动(L)则采用了30个自治州的社会就业人数。另外,在模型中(4式)中,为了体现技术进步引入了时间趋势变量(Time Trend Variable)T(T=1,2,…,m),因此,可以把测量模型(4)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2.测量结果

技术非效率性系数的测量是利用模型(8)式并采用了极大似然估计法(MLE)的测量技巧。30个自治州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的技术非效率性系数()的测量结果如【表2】【表3】所示。经过测量,技术非效率系数最低的自治州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是最为有效率的。

【表2】30个自治州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的技术效率系数测量参数

注:为了使用方便,省略了技术非效率系数前面的负号。

由【表3】可知,2000~2009年期间,延边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相对较低,居全国30个自治州的第十八位,这成为削弱延边地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个地区投资型固定资产拉动的GDP技术非效率系数的绝对高低便意味着地区经济活动的非效率性,说明地区经济活动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力质量较差。相比之下,其他自治州的技术非效率系数的绝对值相对低,说明投资型固定资产拉动的GDP效率则好于延边州。

四、影响延边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效率的因素

影响延边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拉动效率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产业关联度比较低,产业链不长。进入21世纪以来,延边州的经济政策很明确,就是以项目投资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因此,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18.8亿元,2005年增加到125亿元,2009年又达到568.7亿元,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不过,大部分项目都是以单项为主,缺乏后续关联产业项目的投资,因此,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不长,投资拉动效率就不高。

第二,因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特点,投资拉动整体效率比较低。现阶段延边州仍然处于经济开发初期,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高速增长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部分投入于道路、铁路、电站、热电、采矿等基础设施领域,从而资金投入的回收周期长且并非直接,必然导致投资拉动整体效率低。即使是对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区域内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企业生产率、能耗、物耗、产品质量的提高,造成市场竞争能力脆弱,销路不畅,企业经营效益差,直接影响了我州国民经济增长,造成投资效益不佳。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缺乏民营经济支撑。从一般实际情况看,民营经济的投资效益明显好于国有经济。但是我州对民营经济的投资力度、扶持和引导不尽人意,现行的投资融资体制也远不能适应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也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不佳的原因之一。

五、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效率的对策建议

在延边州以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政府主体投资的支撑效果凸显。所谓的政府主体投资,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满足公共需求为目的,以国有资产投资或者融资方式兴建的行政性、公用性、公有性的项目。目前,延边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政策和《长吉图规划纲要》实施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不动摇,加大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全力以赴扩大投资规模。

在经济开发初期,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或缺。近年来,延边州经济社会之所以保持比较好的发展态势,从总体来看,延边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形态仍属于总量扩张型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仍以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为主,主要依靠项目拉动尤其是政府主体投资和资源投入。而且在固定资产拉动投资GDP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是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延边州的投资拉动效率是比较低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延边州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延边州的投资战略应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吻合,调整投资结构,改变投资重点,提高投资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延边州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第一,重视固定资产投资滞后效应,提高投资项目建成率。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对当年GDP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还有一定的滞后效应,采用投资效果系数指标来分析,将当年的GDP增长看作是前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滞后结果。因此,在落实《长吉图规划纲要》的过程中,确立投资项目建设发展目标,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早开工、快建成、早见效,尽力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滞后效应带来的负面效应。

第二,营造良好投资软环境,吸引民营资本、尤其是内资和外资,以扩大融资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积累了相当雄厚的资金,并且主要是民营资本。这些民营资本在寻找出路时,在投资地的选择上不如外资苛刻,要求相对较低,更趋向于投资欠发达地区和未充分开发的领域。因此,相对落后但具有较好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延边地区,更易得到东部地区资金的青睐。只要我们在大规模引进外资之前,首先充分利用好国内资金,充分发展现有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就能为大规模引进外资打好基础,并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国内外并举”手段来扩大引资渠道,实现提高投资项目的效益。另外,积极引进本地民营资本,对于弥补资金缺口,也是一条简便易行的发展之路。要向民企、私企开放。应创造条件,引入市场机制,利用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的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政府投资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化解融资难的瓶颈,真正实现延边州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优化投资结构,切实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在投资项目安排上,我们要坚持扩总量、调结构的方针,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推进,突出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重点实施能源矿产、特色加工和高新技术等工业项目。同时,要建立开放型经济结构,利用 “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在扩大出口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与国外产业结构差异大的产业,以扩大对传统市场出口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市场多元化步伐,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完善出口产业组织,引导企业进一步分散市场,开发差异化产品,降低对个别国家的外贸依存度。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降低对国外投资的依赖程度。这也是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风险效益的有效途径。

第四,加强管理,一竿子插到底,确保投资尽快见效。项目投资管理要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特别是延边州诸如建材、能源、食品(烟草)、林业、医药等特色产业的项目和冶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通道畅通、城市扩容、基础设施再造、产业重塑、沿边开放、生态经济区建设”六大工程的项目,要抓住投资机遇,切实破解投资项目建设中的融资难等难题,拟建项目尽快启动、新建项目尽快开工、在建项目尽快见效,同时,应注重后续项目的投资,以提高产业关联度。

[参考文献]

[1] Greene, William H.,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 18, 1982.

[2] Kumbhakar, S. C., “The specification of technical and allocative inefficiency in stochastic production and profit frontier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 34, 1987.

[3] Kumbhakar, S. C., “Modeling allocative inefficiency in a translog cost function and cost share equations: An exact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 76, 1997.

[4] 李钟林、卞仁哲,沿边地区外资工业效率性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 李钟林,《延边地区工业竞争力分析》[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12。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Efficiency of Yanbian Region’s Fixed Assets-Investment Stimulating Economic Growth

LI Zhong-lin1, ZHANG Yu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 China; Postgradutes School,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 China)

Abstract: The fixed assets-invest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n Yanbian Region’s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it is calculated the efficiency coefficient of stimulating economic growth of fixed assets-investment with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models, to compareand analyse stimulation economic of fixed assets-investment growth in Yanbian Region and china’s 30 ethnic autonomous prefecture. A result, the Yanbian Region is relatively low level in china. It should improve the completion rates of investment projects, optimize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investmen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on Yanbian Region.

上一篇:励志微电影下一篇:2022年国庆征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