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2025-04-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献计量分析论文(共8篇)

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篇1

【内容提要】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对其发展现状做了基本估计和全面分析,认为它取得了七个方面的重要进展;从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实业化、国际化等六个方面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发展阶段/现状/趋势

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1964年,张琪玉、王恩光分别在《综合科技动态(第二分册)情报工作》的第5期上发表文章,介绍了美国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但文献计量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传播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实际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已成为图书情报与科学评价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1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根据统计资料[1][2][3],编制了(不含港、澳、台的文献数)。根据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我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37.3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70.6篇,比上一时期增长89.3%;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1988年以来,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特别是在科学评价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一是在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美国的SCI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的资助课题,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文献计量学》等几部专著或教材相继出版,“把文献计量学的有关知识体系化了,使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局部知识的创造进入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4]。这一进展已经成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从表来看,1988-2000年发表的论著数大幅上升,总数达到2032件,年均文献量为156.3件,是发展初期阶段的2.21倍。这些都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专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2.1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基本稳定,并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情报源

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37.2%,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2000年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115.2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论文发表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2]。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39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2.2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5]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2.3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既有理论、方法探讨,又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的评介等。特别是其应用的范围很广,远远超出了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范围,涉及到科学学、科技管理、科技史、人才学、预测学、未来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具体专业学科领域的应用更广,至少有化学化工、农业科学、采矿冶金、建筑科学等50多个专业,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过应用研究。具体来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基本上包括八大主题,这些主题的重点次序是:引文分析与核心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文献统计与应用、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预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率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是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预测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针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科技产业公司等)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这方面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2.4文献计量工具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定量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料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来源工具和原始资料的获取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资料,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文献计量工具问题,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开展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引起国内情报学界的高度重视”[1],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引进和开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②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③开展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兰州大学图书馆靖钦恕、钱家秀研究馆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国内首次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尽管这部索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仍然不失为“我国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的可贵的先例”。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文献计量学突破的重要途径,可用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来实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型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利用美国的SCI、EI和ISTP等工具对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每年发表一本统计分析报告,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其统计分析结果,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和网络版;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统计分析功能。这些都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成就之一。2.5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将其搬上了大学的讲坛,正式开始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教学活动。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就率先把“文献计量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为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硕士学位课)课程,并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大学开设了这一课程。武汉大学等单位还招收了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既宣讲、普及了文献计量学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又为这一学科培养了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2.6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继涌现出许多核心作者,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其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核心著者以中青年居多数。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计量学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其研究十分活跃,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1964-2001年间,我国共有1783位作者在225种期刊上发表过文献计量学论文。这是一支人数不算少的作者队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2]。

2.7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活动。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必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的文献计量学专家Garfield、Braun、Egghe、Rousseau等都有通讯联系;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讨会从

第一届起就有国内学者赴会、参与国际交流;第9届国际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年会将于2003年在北京举行;在国内举办的有关国际研讨会也是两年一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每次会议都有国外代表参加研讨和交流。国际刊物Scientometrics是发表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园地,1993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教授被聘为该刊国际编委;《国外情报科学》、《国外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献计量学方面的译文,正式出版了《科学计量学指针》、《情报计量学引论》等译著,我国学者与美国、德国、比利时等的合作研究有的已经开始,有的正在筹划中。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学者与国外专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经验,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

3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3.1科学化趋势

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AlanBritchard)正式提出了“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以取代当时已有47年历史但却很少使用的“统计书目学”(statisticalbibliography)名称。这一术语的提出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真正开始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文献计量问题。在其后的30多年中,国际文献计量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图书情报领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代表着情报科学的主流方向和学科发展趋势。在这种科学化趋势的影响下,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中,我们也特别强调要提高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要确立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因此,我们着力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论述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内容,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当前,文献计量学发展的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化水平较高的学科;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研究“计量学”学科群的体系结构,包括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三计学”的关系问题;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会有正确的实际应用,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文献计量学广泛应用之时,更要重视它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真正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3.2信息化趋势

所谓信息化趋势,主要是指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的趋势。

正如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一样,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与信息(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也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6]。可以说,文献计量学是信息(情报)计量学的基础,而信息(情报)计量学则是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方向。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论文可分为4大类:①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②情报检索理论;③情报学理论研究;④情报经济学与情报成果评价。其中有关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定量化研究工作中占有很大比例,论文数占46.6%[7]。可见,文献计量学是情报信息定量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正在朝着信息(情报)计量学的方向迈进。从计量单元来说,文献计量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知识项、引文信息、著者、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等都已成为计量的对象。早在1980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小森隆通过对塑料、橡胶和纤维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分析,成功地预测了高分子材料的产品结构及发展前景。陈光祚教授研制的电子出版物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和知识项聚类功能,为文献计量学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途径。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全文数据库,它的文本中的任何知识单元甚至每个单字都是可以检索和统计的。这样,就有可能使文献计量学的计量单元从一篇篇文献而演化到文献中的各个知识单元,甚至单字一级,从而使信息计量分析成为可能,并达到新的分析深度。这是一个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已经发展到文献信息计量阶段,并继续向信息计量学境界发展。

3.3网络化趋势

最近几年,在有关网络或文献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术语,即webmetrics和cybermetrics,可以直译为“网络计量学”和“赛博计量学”(或计算机计量学)。但由于计量的对象是网上的信息或计算机控制的信息,而非“网络”或“计算机”本身,因此可以将此意译为“网络信息计量学”或“网上信息计量学”。据目前见到的文献报道,webmetrics术语是阿曼德(T.C.Almind)于1997年提出来的。1997年,阿曼德等人在《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网路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webmetrics这一术语,并认为文献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完全可以用于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8]。关于另一个与之十分相似的术语cybermetrics,目前在因特网上已出现了以该词命名的电子期刊或学术论坛,这主要是由西班牙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CINDOC)组织和出版的。若从它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来看,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从而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当前特定的科学背景和技术条件下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而网络管理定量化的实践需求又会促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全面发展[9]。

3.4自动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逐步从手工统计分析向计算机辅助的统计分析过渡,出现了明显的自动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计算机辅助的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的研究不断增加,取得了不少成果,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实现了套录资料重组建库以及多种资料统计分析功能;计算机辅助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成熟,标志着我国信息计量研究的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特别是我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光盘或网络版的研究成功和出版发行,为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将大大促进自动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3.5实业化趋势

通过对文献计量学的长期研究、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明显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和计量资料不仅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和支持,而且还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因而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还有的单位在建立有关数据库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统计评价和分析咨询服务;有的还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定量评价和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发展成为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一种新的类型和形式。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实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业化趋势是我国文献计量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6国际化趋势

如前所述,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无论是科学研究的选题、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研究成果的发表、交流和应用等,都必须立足世界,站在国际前沿和水平上来展开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文献,计量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J].情报学报,1987,6(6):466-472.[2]大会秘书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学术研讨会参考资料

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篇2

一、文献回顾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系统中搜索到关于企业并购的期刊文献共计17231篇(1994年—2016年),刊登在核心期刊的文献共计4595篇,CSSCI收录的文献共计2288篇;文献主要涉及海外并购、并购重组、协同效应、财务风险等主题。从各年文献数量来看,1994年—2009年各年文献数量出现了明显的递增趋势,并且在2008年、2009年两年达到了峰值,这或许与2008年的经济危机有关,在全球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中国企业也在此背景下并购了许多海外企业,也许正是这一点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使得这两年的研究量增多。而在这两年之后,文献数量则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在并购动机方面中国知网(CNKI)系统显示文献总数分别为968篇、752篇,主要刊登期刊有《商场现代化》、《现代商业》等,核心期刊占少数,鲜有CSSCI收录。在这些文献中研究方法主要还是理论结合案例或者纯描述型分析,综述形式的文献还较少,构建模型进行研究的文献更是捉襟见肘。从文献搜索来看,目前还没有以企业并购为研究主题进行计量分析的文献,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

二、国内企业并购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作者对国内企业并购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本文利用国内最权威的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来检索我国的企业并购研究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做了历年文献数量、引文量最多文献、发表最多文献的期刊、高产作者、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主题的图表,希望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直观的表述。

1.历年文献数量。20世纪末,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引领之下,在企业迅速发展和崛起的经济环境中,并购动因开始引起我国学者的思考和关注。王宪榕(1999)较早意识到企业并购的动因包括“多元化经营,减少风险;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节省交易费用,降低不确定性;突破进入壁垒;借壳上市”。相应地,李占雷,李素莲(1999)也认为“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避税考虑”是企业并购的动因。令人欣慰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有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企业并购的动因,并陆续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企业并购研究文献。

图1所示,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的动因的关注和研究始于1999年(这个时间处于第五次并购浪潮末期)。但是直到进入21世纪才真正出现了一波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热潮。尤其是在中国进入WTO之后,加之第6次并购浪潮的助推,2006年以后到2014年,几乎每年国内刊物上发表的并购动因研究文献数量都是在70篇以上,并在2013年达到了高峰(90篇)。近两年我国企业并购研究热潮稍显减退之势,因此国内并购动机研究文献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并购在我国经济领域中仍发挥的巨大作用,尤其是2016年1月,中国企业已经宣布计划收购66家外国公司,交易金额达680亿美元。根据Dealogic的数据,这相当于2015年全年中国公司收购外企交易总额的60%。因此学术界对于企业并购动因研究还应继续推进方可构建中国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体系。

2.高被引文献分析。作者进一步从文献影响力的视角总结了国内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高被引文献,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明显特征。同样,高被引文献中有3篇发表于《经济研究》,显示《经济研究》在推动国内企业并购动因研究方面不遗余力,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前沿“重镇”,但是,年代久远,文献偏老。结合前文对于企业并购动因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在国内,企业并购动因规范研究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引用和关注。

可是高被引文献排名前三的都是2005年之前的文献,纵览整表唯有史永东,朱广印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实证研究》这一篇文献发表时间距今较近。显而易见,多数研究者只是在以上几篇高引用文献中“拾人牙慧”,尤其是2008年后由于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业已出现很多新的并购动因。因此我国学者一方面应该不断汲取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更应该转换研究问题的角度、提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3.发表最多文献的期刊。作者进一步统计了国内发表企业并购动机研究文章最多的前15种期刊。在我国发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文章的期刊几乎全部集中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这意味着国内学者很少从事跨学科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另外,国内关注企业并购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较少,主要有《商业经济研究》、《财会月刊》、《财会通讯》等寥寥几个。前15种期刊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核心刊物的期刊仅占5.27%(即5种),而发表文章数量第一的《商业现代化》和位列第三的《现代商业》都不是核心期刊。而更加遗憾的是这排名前15的期刊中没有一个是CSSCI来源期刊。这意味着企业并购动因还没有得到国内重要期刊的足够重视。

4.主要研究机构分析。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位居高产研究机构前三甲。从统计数据来看,西南财经大学在国内企业并购动因研究领域唯马首是瞻。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文献75篇(约占文献总数的7.75%),几乎和排在第二、第三的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表的文章总和旗鼓相当。并且,在我国从事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高校也显得比较集中。排名前15位的高校发表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文献约占国内文献总数的27.89%。这也表明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在我国未能广泛开展,目前主要是部分知名高校的学者在关注这一领域。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国内发表企业并购动因最多的前15所高校中,超过半数都是直辖市抑或是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仍扎根于所在地区的制度和经济环境背景,不少研究围绕当地的企业并购案例对并购动因进行分析,研究成果也对当地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

物流地产文献的计量分析 篇3

摘 要:物流地产在各地进行得如火如荼,研究物流地产的文献就极为必要。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原始文件来源,将以“物流地产”为篇名的文献分别从发表年份、刊出期刊、文献合作、关键词、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今后物流地产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物流地产;文献计量方法;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3-0132-01

1 背景概述

随着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地位的夯实,物流业的供需结构、时空结构、城乡结构伴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物流园区、物流聚集区、物流开发区借助物流地产这种在我国兴起才10多年的新业态,不断推陈出新。我国物流地产数量稳步增长,其中入选《2012年度中国物流园区(基地)名录》的各类物流地产就有754家[1]。特别是2013年《全国物流园区》和2014年《物流业中长期规划》的颁布实施,物流地产呈现出转型升级加速、投资管理主体多元化、园区布局网络化日益完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加强等特点,物流地产加速由粗放型建设向集约式发展转变,走向更加理性、绿色可持续和低碳发展的轨道。文章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源,对以“物流地产”为篇名的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检索收集、整理分析,为今后物流地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2 文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通过中国知网主页,利用高级检索功能,以期刊为导航,输入“物流地产”为篇名的检索条件,精确检索到所有来源类别的期刊共92篇(检索截止日期为2015年5月7日)。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剔除卷首语、封面故事、记者报道、记者采访、录音记载等与论文形式不太相关的文献45篇,最终剩余47篇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借助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及相关工具,对47篇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统计,进而对统计结果分析和研究,得到相关结论。

2.2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整理、统计后的目标文献进行多种特征的统计,包括发表年份、刊出期刊、文献合作、被引频次、关键词、研究方法等文献特征。

3 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3.1 文献年份分布分析

2006~2015年以“物流地产”为篇名的文献年份分布情况,见表1。

2006年第一篇以“物流地产”为篇名的文献诞生,2007~2009年文献数量逐年增长,2010~2013年文献数量持衡,但较2009年有所减少,2014年文献数量降为4篇,2015年文献数量记录不全。表明文献期刊发文量并没有与物流地产在现实中的火热达到同步,这可能与研究方法的限制,研究条件的局限性相关。

3.2 期刊分布分析

期刊分布是指某一类文献在一定时期内的不同期刊上刊出的论文数量,其能反映该类文献的应用领域。经统计分析这47篇文献发表在28种期刊上。刊登以“物流地产”为篇名的文献的期刊相对比较分散,前9种期刊发文59.57%,《物流工程与管理》刊登9篇,《商场现代化》、《中国商贸》、《中国市场》刊登3篇,相对发文篇数较多。说明物流地产受各个领域关注,这些领域包含物流领域、教育领域、金融领域。

3.3 合作度分析

合作度是指某一类文献在一定时期内其作者总数与文献总数之比,合作率指某一类文献在一定时期内其有合作的作者总数与文献总数之比。经统计分析后以“物流地产”为篇名的47篇文献的作者共计71人,其中31篇由单独作者完成,11篇由双人合作完成,4篇三人合作完成,1篇由五人合作完成。合作度为1.49,合作率为34.04%。同时,研究发现部分文献是由物流地产相关人员独自完成,缺乏理论的支撑,而部分文献是由高等学校完成,缺乏数据说明。

3.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分析是指对一定时期内某一类文献的所有关键词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其能反映该类文献的研究主要内容、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经统计分析后,“物流地产”频次为44,“运营模式”频次为9,“物流”为6,“风险”、“价值链”、“发展”、“兰州都市圈”、“普诺斯”和“价值创新”均为3,这些频次相对较高,说明物流地产研究主要内容包含运营模式、风险、价值链、地方性物流地产等。

3.5 研究方法分析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其能衡量研究过程的规范与准确性,并能为更深层次的研究起借鉴作用。本研究中,不少文献采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研究方法。在物流地产研究中,根据研究方法运用频次排序依次是理论分析法、模型方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数学方法。调查研究、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均未运用到物流地产研究中,见表2。

4 物流地产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物流地产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张英,王锋军界定了物流地产的概念与内涵,并按照投资与管理的主体不同将物流地产运营模式划分为四类,并明示发展物流地产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最终预测物流地产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2]。韩炜将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同物流地产做了差异比较分析并具体阐述普诺斯物流地产的运作模式[3]。刘国庆根据冯耕中、张英等学者对物流地产概念的理解总结出物流地产的三个特点,最终从价值创新、运营模式、发展策略等角度勾勒物流地产的理论轮廓[4]。陈建校,方静总结出物流地产的一般运营模式,根据发展现状提出问题对策[5]。弓宪文从动态角度分析物流地产过程并在此价值链中提炼出核心能力[6]。弓宪文根据物流地产价值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进行风险评价,最终用案例进行实证分析[7]。弓宪文利用平衡计分卡工具构建了风险因素体系,结合熵理论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切实到物流地产企业进行实证研究[8]。

5 结 语

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第一,从文献年份分布上看,物流地产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在广告媒体大肆宣传物流地产的时候,物流地产在学术上的体现较为静悄悄,学者们应该充分把握时机,助物流地产一臂之力。第二,从作者合作度来看,物流地产研究的合作率较低,鲜有高等学校与物流地产企业合作研究,相关部门应充分鼓励这种研究合作,加强物流地产研究的实际性。第三,从关键词分析来看,物流地产的研究缺乏主导方向,仅“运营模式”一词就有三种划分且难以统一概括,一词三译,绿色物流和智能物流地产的研究几乎空白,这也可能成为将来的研究方向。第四,从研究方法上看,物流地产的研究涉及理论分析、模型构建、数学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但是调查法、统计法、应用研究法还比较鲜见,可以充分考虑这些方法,使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EB/OL].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14-05-30.

[2] 张英,王锋军.物流地产运营模式研究[J].财贸经济,2006,(9).

[3] 韩炜.基于顾客需求的物流地产价值创新[J].物流技术,2007,(2).

[4] 刘国庆.我国物流地产理论研究现状及趋势[J].商业时代,2007,(36).

[5] 陈建校,方静.我国物流地产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9,(4).

[6] 弓宪文.物流地产价值链及核心能力分析[J].商业时代,2010,(10).

[7] 弓宪文.基于价值链的物流地产开发风险熵权评价——以保税物流地产项目为例[J].建筑经济,2013,(4).

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篇4

科学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科学产出形式。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 可以测度国与国之间在科学规模和科学生产力方面的差异, 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纳米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 有必要深入了解纳米领域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 以及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本文尝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11年的数据量进行系统分析。 以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Index(SCI)—Expanded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检索, 选择主题词为“nano*”, 时间跨度为200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数据检索时间为2014年5月。 从多个侧面获得了11年间纳米科技在世界和中国发展情况的基础数据, 通过对总体发展趋势到部分细节的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 期望对我国纳米科学技术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以推动我国前沿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 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总体趋势分析

(ⅰ) 发表科技论文数量与趋势分析。 在 2003~2013 年统计范围内, 按发表年份汇总分析检索到的所有文献, 结果见图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全球纳米科技方面的研究论文, 从 2003 年的 23957 篇开始逐年递增, 2013 年达到 107371 篇, 全球研究论文数量11 年增加 4。48 倍。 其中, 我国的 SCI 论文在 2003 年为 3592 篇, 2013 年达到 30479 篇, 增加 8。49 倍, 增幅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将近1 倍。 文章数量逐年增加,标志着纳米科技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科技的前沿热点。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近4 年(2010~2013 年)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 60。4%, 数据显示了近年来我国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高强度的论文产出。

(ⅱ) 论文产出的中外比较研究。 由表 1 看出,美国和中国的纳米科技研究发文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其后依次分别是日本、德国、韩国、印度、法国、英国、意大利等。 2003~2013 年, 中国纳米科技研究人员共发文 154946篇, 占全球发文量的 22。8%。 在前20名国家中仅次于美国, 排在第2位, 表明中国纳米科技研究比较活跃。 发文量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英国等科技发达国家依然是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优势力量, 我国已经进入与主要发达国家并列的同一个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 印度、伊朗、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论文数量也居前 20 位, 说明在这些国家纳米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

2 研究主题、研究机构和高频文章分析

从关键词分析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加全面分析纳米科技的发展趋势, 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 统计文献包括 2003~2013 年 Web ofScience 的 SCI—Expanded 数据库检索到的 SCI 论文。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发现, 频次前 20 个关键词中(表 4), 频次最高的是 nanoparticles(纳米粒子)、nanocomposites(纳米复合材料)、carbon nanotubes(碳纳 米 管 )、 nanostructures( 纳 米 结 构 ) 、 mechanicalproperties(力学性能); 频次较高的有 self—assembly(自组装)、TiO2(二氧化钛)、microstructure(微观结构)、thin films(薄膜)、nanowires(纳米线)、X—ray diffrac—tion(X 射线衍射)、nanomaterials(纳米材料)等, 这反映出全球纳米科技共同关注的焦点, 大都集中在纳米材料及材料制备、分析表征等相关研究。

3 结论

(1) 我国纳米科技发展迅速, 发文量逐年快速增长, 超过一半的论文是近4 年发表的。 我国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位居世界第 2 位, 但在篇均被引频次、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上的发文量等方面,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 这说明我国纳米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 但研究的质量需要通过务实的工作进一步提升。

(2) 从关键词词频分析来看, 我国纳米科技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纳米粒子、纳米结构、碳纳米管、微米结构、纳米材料、二氧化钛、纳米毒理学、力学性能、石墨烯、化学合成、光催化等,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我国在化学合成、光催化研究等方面表现出高热状态, 但并非国际关注焦点, 值得警惕。 国际关注的焦点, 如药物递送、结构纳米材料等领域应在我国加大研究力度。

(3) 本次数据检索显示, 中国科学院是全球纳米科技最多产的研究机构, 位居全球第 1 位。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国内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均入围前 10 名, 但我国研究机构的篇均引用频次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相比, 仍有较大的差距。 从国内研究机构分布来看, 除了中国科学院和几个著名高校以外, 中国其他研究机构, 目前还很难在纳米科技的高水平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篇5

摘要:在检索了1990年~WebofScience中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数据的计量学特征,借助科学计量软件Bibexcel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分布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国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手段、知识共享模型以及知识共享绩效测度四个方面,对这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知识共享;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文献计量;Bibexcel

知识共享是指组织员工或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流,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重点领域,国内外的研究侧重点和角度不同,本文希望借助计量学的相关理论对国外知识共享研究现状进行鸟瞰式地把握,在此基础上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数据来源与分析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ISI的WebofScience数据库。为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以“knowledgeshar*ORshar*knowledge”为检索表达式,分别以主题检索和标题检索为检索范围,时间限定在1990年~20,通过主题检索一共检索到1868条记录,标题检索共有571条记录,检索截止日期均为年12月25日。以这些文章构成原始数据集,对国外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做了分析。

1.1发表年份分析

按论文发表年份对原始数据集进行排列。

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受检索时间影响,2009年数据呈下降状态)。图中包含两条折线,上面的一条为主题检索时检索到的文章,下面一条则为标题检索时的文章。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两条折线的总体走势是一致的。该图中的两条曲线可以相互印证,也为下面的具体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1990年~1995年这个区间内,两条线几乎重叠,可以推论在1995年之前,知识共享的研究还比较匮乏,而且研究主题也相对狭窄。以后,两条曲线的分离程度越来越大,在的时候二者间的距离达到最大值,超过了250,说明随着对知识共享研究的深入,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泛,有关知识共享的交叉研究越来越普遍。

1.2关键词分析

利用Bibexcel[1]软件,分别统计两个数据集中的关键词频数并按降序排列,如表1所示。表中左侧为按主题检索时的关键词分布情况,列出了频次超过10次的关键词;右侧为标题检索时的关键词分布情况,列出了频次超过5次的关键词。

分析主题检索时的关键词,可以发现国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系统(SYSTEM)、企业或组织(FIRM&ORGANIZATIONS)、创新(INNOVATIONCREATION)、技术(TECHNOLOGY)、模型与框架(MODEL&FRAMEWORK)以及绩效(PERFORMANCE)等方面。同样,分析标题检索时的关键词,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确定,国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知识共享系统、组织知识共享、知识共享与创新、知识共享技术、知识共享模型以及知识共享绩效等方面。其他的研究点还包括知识共享中的信任因素、知识共享网络、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以及本体和语义网等新技术的应用。

2研究现状分析

对上述研究重点进行归纳,分别从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手段、知识共享模型、知识共享绩效四个方面对国外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做深入分析。

2.1知识共享主体

知识共享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2]。通过关键词分析,国内外对知识共享主体的研究集中在组织层面,也包括虚拟组织和虚拟社区,在此重点阐述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主体。

很多学者对影响组织知识共享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组织制度、组织氛围、企业文化、领导风格以及信任因素。虽然设计恰当的激励系统并不简单[3],但恰当的奖酬制度(RewardSystem)有助于促进员工贡献知识[4],提高知识共享度。高度关怀(highcare)的团队氛围,以及良好的沟通氛围,会显着影响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5][6][7]。开放的领导氛围,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越高,对知识共享越有利[8][9],相反,集权会对知识共享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10]。信任因素是员工是否参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决定因素,决定了个体间知识共享的方式和程度,而认知信任要强于情感信任[10][11][12]。

对虚拟组织间的知识共享研究是目前的一个热点。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共享问题[13];也有学者研究了组织联盟之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如关系的紧密程度、信任、合作需要、合作动机、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可获得性等[14][15];还有研究专门探讨了虚拟组织间知识共享的效率和安全问题[16]。

计划行为理论在组织知识共享中的应用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思路,文献[17]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了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决定因素。

2.2知识共享手段

目前研究文献中涉及的知识共享手段主要包括知识共享系统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系统和技术是进行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它们为知识共享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保证。其中,典型的代表有知识管理系统、知识专家地图、知识共享平台、智能代理系统、知识交流技术等[7][18][19],这些技术手段涵盖知识获取、知识检索、知识交流、知识表示、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等众多环节,可以减少知识共享的障碍,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和程度。

伴随Web2.0的快速发展,Web2.0技术对知识共享的影响越发显着,Web2.0环境下的知识共享研究成为热点。Yang提出利用本体方法制作网络标签以在特殊兴趣小组中实现知识共享;Stock[20]分析了分众分类法(Folksonomy)在知识交流与共享方面的优势和缺陷,并试图对Tag的自然语言处理和相关性排名算法进行系统优化;Todd(2007)[21]论述了15种基于WiKi的数据内容管理途径和方法。

要注意的是,仅仅依靠技术是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共享任务的,必须与组织文化和氛围结合起来。

2.3知识共享模型

知识共享模型的研究对于了解知识共享的本质问题有重要意义,下述研究基本上代表了知识共享模型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共享心智模型。CannonBowers和Salas(1993)[22]将心智模型的概念从个体扩展到团队水平,提出共享心智模型的概念,对于理解团队绩效,特别是理解和解释不同团队的.绩效差异帮助很大。

(2)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日本学者Nonaka(1994)[23]提出了描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将知识共享分为4种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SECI模型描述的是知识螺旋转化的过程,从知识流动、知识自组织的角度研究知识共享。

(3)动机——信任模型。Kaser和Miles[24]运用动机——信任模型,以3个公司为分析案例,探讨了5种知识共享动机类型——金钱交换、社会交换、导师关系、实践团体和合作关系,与模型中的五种信任类型一一对应。

(4)知识生命周期模型。Nissen()[25]从伴随组织业务流程产生知识流程的角度,建立了包含六个过程的知识生命周期模型,并据此来研究知识共享过程。

(5)共享机制三维模型。Hans(2006)[26]引进了区分知识共享机制的三维模型,即现有/新增知识量维、决策者因素维和目标因素维,指出研发中的知识管理应该集成广泛的知识共享机制。

(6)行为约束模型。Enno()[27]等人引进并检验了一种解释员工间知识共享行为的约束模型,从定量的角度提出管理者可以通过关注知识共享的“约束变量”提高员工知识共享程度。但该模型的建立缺乏普遍性,变量的采集会影响到模型的准确性,且变量标准化后可能失去可比性。

(7)知识访问控制模型。Chen(2008)[16]设计的基于本体的知识访问控制模型,可以促进虚拟组织的知识管理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提高知识共享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并且改进知识共享应对组织环境变化的敏捷性。

(8)知识共享三维动因模型。Hsu和Lin(2008)[28]在对大量博客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技术支持、知识共享和社会影响的三维动因模型,将知识共享与博客应用结合起来。

2.4知识共享绩效测评

大量研究表明,知识共享与组织绩效以及组织的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相关关系[6][26][29],知识共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组织创新能力和组织绩效的高低。然而,如何对知识进行测量,如何对知识共享绩效进行测评,是研究中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

很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了相应的量表,对知识共享加以测量,如Connelly和Kelloway()[30]开发的知识共享文化量表包括6个指标,信度系数为0.85;Lin和Lee(2004)[31]开发的知识共享行为量表包括4个指标,信度系数为0.84;Chowdhury()[32]开发的复杂知识共享测量量表包括7个指标,信度系数高达0.92。

以上量表都是一维的,也有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分析知识共享。例如,Zarraga和Bonache(2003)[6]按知识管理环节将知识共享划分为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两个维度,其中知识转移包含3个指标,知识创造包含2个指标;Hoof和Ridder(2004)[7]按知识的流向将知识共享划分为知识贡献和知识收集两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包含4个测量指标;Cho和Lee(2004)[33]按知识共享的程度将知识共享划分为共享的范围和共享的多样性两个维度。而Chow(2008)等人[34]则建立了一个三维测量框架,该框架中包括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共同的目标三种社会资本,并通过因素分析检验三者的关系,用于测量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绩效。

不难发现,目前的知识共享量表虽然能较好地满足研究者的某一方面要求,但不能从整体上对知识共享进行有效测量,而且缺乏普适性。

3知识共享的趋势展望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考虑,知识共享的研究热度仍将继续,短期内不会衰减。基于对知识共享现状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笔者认为对知识共享的研究将聚焦于以下方面:

3.1知识共享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会有所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共享的结果也会不同,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因而有必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选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及其员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知识共享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3.2知识共享的风险研究

不论是个人之间、团队之间还是组织之间,共享知识资源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自身知识的流失和扩散,而知识本身的特性也在无形中促进了知识产权的形成。知识共享风险的研究是知识共享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虽然给出了一些防范措施,但深入的研究较少。

3.3知识共享测度

对知识的测度是知识共享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的方法是通过设计量表,测度一些相对容易的因素水平估计知识共享的高低,但很多指标是很难量化的。进一步开发科学的量表,实现测度方法的聚焦和各种研究成果相互融合迫在眉睫,而对知识共享绩效的测度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4知识共享与本体

马原课题感想及文献分析 篇6

这次马原小组的事件活动我也是感触挺深的。以前的小组活动我们都是选择自己的朋友或者是同学之类的已经相熟的人来组队。但是这次黄老师把我们整个课堂打乱,给了每个人重新接受新鲜血液的机会。作为我们第二组唯一一个来自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在第二组我也是感觉鸭梨山大啊。记得我们第一次讨论大家就在谈什么理科啊,工科啊,高数学分什么的。但是我也为能融入他们而感到高兴。他们的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真的让我自愧不如。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文科生并没有把社会科学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为了我们这次的小组课题我们前前后后出动给了三次,这在我以往的任何小组作业中都是没有的。

其次我对与这次的研究群体也十分的有感想。我们这次的研究主要是老年人。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家有一宝”。看到老年人,我很感谢他们为国家做过的贡献。他们仍然为国家社会燃烧着生命。他们为了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应该要关爱老年人,要孝顺他们。而且我们主要在风险的图书馆进行了调研,感觉他们都十分的热爱生活,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写实版。我很佩服他们。让我们给他们以最真切的谢意。

社区居民群体网络科普受众研究(退休老人为主)的分析:

通过我们马原小组的调查数据,结合我们从网络上搜索到文献,我们做出了一些基本分析。基于人口老龄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本次选择了老年人网络科普的受众研究。1.基于奉贤区图书馆老年人调查的网络科普使用特点

(1)老年人通过网络接受网络知识与他们自身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我们主要在奉贤区图书馆进行了调研,因此我们调查的老年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越是受过教育的老年人越是识字的老年人越有可能会使用网络接受科普教育。通过与国内相关来年人网络科普的受众研究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水平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但总体的来讲,通过网络进行科普的老年人还是少数。总的来说老年人网络科普受众仍旧是较少。

(2)社区居民在获取网络科普信息上有围绕生活实用服务的目的指向性,他们关注的主要是与生活关系密切的生活常识、医学保健、食品安全等领域。他们的大部分人网络科普使用习惯还是十分贴合他们的年龄特性。他们的关注点也不似年轻人那么多元化,若果采用了通过网络进行科普也只会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单一。

(3)将近几成(xx%)的社区居民是网络科普使用者,仍有X成(XX%)的居民没有使用过网络科普。在我们的调查中阻碍公众使用网络科普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不太会使用电脑。受身体因素制约、对网络不感兴趣以及不会上网占了很大比例。还有科普知识的接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科普手段,依赖于电视节目的宣传,对网络信息信任度低等也成为阻碍老年人使用网络科普重要原因。现今,传媒接触是老年人打发闲暇时光的主要方式, 也是其获取信息、满足精神需求的主要渠道。虽然,我国老年人接触较为频繁的媒介是电视、报纸和广播等。

(4)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老年人群体对网络科普信息的信任度和网络科普使用的满意度呈“中等”状态,很多老年人最网络持双面看法。

二、促进老年人网络科普,为健康老龄化做贡献

1、老年人作为网络使用的潜在群体,接触网络存在一定的技术教育壁垒,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相关技术指导。根据访谈和调查的结果,老年人退休后,其生活对社区的依赖度较高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尝试以社区为突破口,在“老年之家”或社区活动中心,开设针对老年人的网络课程,提供上网的硬件设施,开展针对老年人的网络普及教育。

2、在访问中,被访者经常浏览的网站、网页,主要是大型门户网站或者新闻公共时事类的专业网站,几乎没有老年人经常浏览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网站或网页。这一定程度说明了网络媒体未能提供较多数量以及较有影响力的老年人网站,专门提供针对老年受众的网络信息。由于老年人网络科普的受众较少,但作为一个潜在的群体,仍是十分值得发展的方向。

3、增加老年人参与科普的渠道

老年人接触网络是保持与社会接触的需要,但是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在访谈中,有一位老年人在谈到不使用网络科普的原因时说到,“自己已经退休了,说了也没用”,“反应的问题不能够得到重视”。这些原因体现了脱离社会的倾向。脱离社会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社会疏远了老人,二是老人退出了社会”。老年人可以接触网络媒体获取信息来保持与社会的接触,更可以提高其社会参与度,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经验与智慧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从被动的网络信息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网络媒体传播者。因此社会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老增加老年人科普参与方式。

4、在采访中一位老人提到“网络很好,但并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和容易在网络上看到老年又遭受了网络诈骗的事件。因此要提高老年的网络科普辨识度。因此促进老年人科普内容、来源的丰富实用,权威可靠,更新及时也十分重要。因而,在内容设置上,网络科普应提供他们最关切的诸如生活常识、医学保健等方面的权威可靠、实用性强的信息。在内容上应该严谨、精准、科学,杜绝伪科学和迷信等内容,以提高公众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度。网络科普还应及时更新,保证提供的信息有较强时效性。

结语:着意加强老年人的网络意识,向老年人普及网络知识与电脑操作技术,增加适合老年群体的网络内容及信息呈现方式,,重视给老年人传送人文关怀和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将使网络不可估量地发挥出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巨大作用。

三、研究不足

1、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问卷与个案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数据,但由于主体研究对象是60岁及以上的上网老年人,这一部分人群在网民中的比例比较少,数据比较难统计和抽取;同时由于受到调查时间的限制,主要是在奉贤图书馆发放了问卷,可能造成回收样本代表性的不足,导致研究结果的误差。

档案网站建设文献统计计量分析 篇7

一、文献学科类别、研究层次和基金资助情况

从学科类别分布看:档案及博物馆97篇,占89.81%;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76篇,占70.37%;互联网技术、高等教育6篇,占5.56%;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民商法、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各1篇,各占0.93%。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学与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互联网技术等几个方面,特别是档案学与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的交叉率非常高,这与档案网站建设所涉及的学科密切相关。

从研究层次分布看:基础研究(社科)65篇、占60.19%;行业指导(社科)33篇、占30.56%;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4篇、占3.70%;职业指导(社科)、工程技术(自科)各2篇、占1.85%;行业技术指导(自科)、政策研究(社科)各1篇、各占0.93%。基础研究所比例最高,行业指导次之,其他层次的就相对较少。这表明研究主要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应用性与实践性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从研究资助基金分布看: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1篇,各占0.93%。研究所得到的资金资助少之又少,只有区区2个,占不同全部文献的2%。这说明一方面这一问题没有引起国家与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说明研究的层次相对还比较低。

二、期刊名称及时间分布情况

从期刊名称分布看:108篇文献共涉及33种期刊。其中兰台世界18篇,占16.67%;黑龙江档案10篇,占9.26%;档案管理9篇,占8.33%;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各7篇,各占6.48%;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各6篇,各占5.56%;云南档案5篇,占4.63%;机电兵船档案4篇,占3.70%;山西档案、档案学通讯、档案时空各3篇,各占2.78%;山东档案、湖北档案、黑龙江史志、四川档案各2篇,各占1.85%;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社科纵横(新理论版)、办公室业务、中国科技信息、兰台内外、丽水学院学报、安徽农业科学、技术与市场、甘肃农业、山东行政学院学报、现代营销(学苑版)、池州学院学报、中国高教研究、科技信息、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秘书之友、理论学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等17种期刊各1篇,各占0.93%。刊均2.37篇。在33种期刊中档案学期刊14种,发表文献87篇,占80.56%;档案学核心期刊9种,发表文献51篇,占47.22%。档案学期刊是研究的主要载体,档案学核心期刊更是其中的核心载体。

从发表年度分布看:2000年2篇,占1.85%;2001年1篇,占0.93%;2002年1篇,占0.93%;2003年1篇,占0.93%;2004年9篇,占8.33%;2005年5篇,占4.63%;2006年11篇,占10.19%;2007年13篇,占12.04%;2008年23篇,占21.30%;2009年16篇,占14.81%;2010年12篇,占11.11%;2011年14篇,占12.96%。

年度平均发表文献约为10篇,最小年度发文量为1篇,最多为23篇,极差为21篇。2000年到2003年间发文量在低位徘徊,2004年后研究开始活跃起来,2008年达到高峰,之后热度开始回落,但仍然保持在相对比较高的活跃程度上。这与档案信息化的推进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地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密切关联。

三、文献作者、作者单位分布情况

从文献作者分布看:在署名的104篇文献中共涉及作者134名。其中发表2篇以上的作者只有10人,占全部作者的9.26%。具体情况是:罗宝勇、3篇,占2.78%;陈忠海、罗晓莹、赵屹、王先发、乔健、孙二明、孙逊、赵山山、黄婧各2篇,各占1.85%;叶定强、汤莉华、杨飞、周兰萍、聂云霞、蒲柳、丁立新、阎婷婷、张帅、吴建华、林明东、孙连娟、李福君、钟其炎、常红、项敏刚、张晓、孙相娟、李淑兰、卞咸杰、赵林林、杜红、周亚、林丛、熊欢欢、方燕平、柳凤敏、罗忆、黄霄羽、周瑾等124名作者各1篇,各占0.93%。104篇文献中合作的有24篇,占到全部文献量的23.08%,独著的80篇,占全部文献量的76.92%。由此可见,高产作者数量非常少,只有10人,发表的文献量也只有21篇,只占到全部文献量的9.26%。而合作比例相对较高,接近全部文献量的1/4。说明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的持续关注度不够高,而研究本身的技术性在使合作度提升的同时,也限制了单个研究者研究的深度与持续性。

从作者单位分布看:署明单位的94个,涉及71个单位。其中四川大学7篇,占6.48%;南京大学4篇,占3.70%;苏州大学3篇,占2.78%;南京政治学院、山东大学、上海大学、淮海工学院、河北省张家口市档案局、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大学、辽宁省档案局、郑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各2篇,各占1.85%;浙江理工大学、南昌大学、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国家档案局、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省孙吴县规划办公室、四川省档案局、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金陵科技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郑州市档案局、湘潭大学、甘肃省徽县档案局、天津师范大学、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西北大学、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体育学院、黑龙江省农垦管理局等单位各1篇,各占0.93%。发表文献在2篇以上的只有15个单位,其中又以高校为主。从研究者的单位来看,研究主要是理论性的,实践类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四、中文关键词与研究内容

从中文关键词分布看:档案网站27篇,占25.00%;网站建设14篇,占12.96%;档案7篇,占6.48%;高校5篇,占4.63%;建设4篇,占3.70%;问题、启示、对策、信息化、档案利用、高校档案网站、现状、档案网站建设各3篇,各占2.78%;服务、数字化、哈佛大学、可行性、高校档案、Web2.0、特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各2篇,各占1.85%;技术、普通高校、评价指标、网站建设模式、档案网络资源、建设与实践、网站设计、改进建议、档案网站集群系统、网上检索、日本档案、定位研究、高等学校、资源建设、网站、网站评价、评价、城建档案、美国各1篇,各占0.93%。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档案网站、网站建设、档案等几个上。但档案网站与网站建设的重叠率不高,说明研究还比较笼统和粗线条。

从文献的内容上看:涉及档案网站建设的96篇,占全部文献的88.89%;涉及档案网站服务92篇,占全部文献的85.19%%;涉及档案网站利用91篇,占全部文献的84.26%%;涉及档案网站管理的90篇,占全部文献的83.33%%;涉及档案网站内容建设89篇,占全部文献的82.41%%;涉及档案网站资源建设87篇,占全部文献的80.56%%;涉及档案网站技术86篇,占全部文献的79.63%%。涉及档案馆82篇,占全部文献的75.93%%。涉及档案网站功能建设80篇,占全部文献的74.07%%;涉及档案查询66篇,占全部文献的61.11%%。涉及档案网站作用62篇,占全部文献的57.41%%。涉及档案网站存在问题62篇,占全部文献的57.41%%;涉及档案网站综合研究57篇,占全部文献的52.78%%;涉及档案业务57篇,占全部文献52.78%的%。涉及档案网站调查的42篇,占全部文献的38.89%%;涉及档案网站现状分析38篇,占全部文献35.19%的%;涉及档案网站人才37篇,占全部文献的34.26%%。涉及档案网站模式33篇,占全部文献的30.56%%;涉及档案网站安全33篇,占全部文献的30.56%%。涉及档案编研30篇,占全部文献的27.78%%。涉及国外档案网站的30篇,占全部文献的27.78%%;涉及电子政务26篇,占全部文献的24.07%%。涉及档案网站对策研究24篇,占全部文献的22.22%%;涉及16篇,占全部文献的14.81%%。涉及高校档案网站建设16篇,占全部文献的14.81%;涉及企业档案网站建设2篇,占全部文献的1.85%。

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心理契约破裂;心理契约违背;文献计量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9-0087-07

心理契约是基于员工对组织多大程度上履行其初始承诺的一种主观评价和信任体系。与法律契约所不同的是,心理契约具有潜在的、动态性和难以被书面化的特点。虽然西方学者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但关于心理契约违背的专门研究则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才显现出来,国内学界对心理契约违背领域的关注始于本世纪初。一个重要的现实背景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企业间并购重组异常活跃、组织内部变革风起云涌、公务员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加上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带来了失业增加等负面效应,发生员工与组织间心理契约破裂(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和心理契约违背(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的可能性在大大提高。

从本质上看,心理契约破裂是指员工对于组织未能很好地履行其初始承诺的一种主观感知,尤其是员工对组织没有提供与个人贡献相对应的待遇,或者没有兑现相对应的承诺而做出的一种认知性评价。心理契约违背则突出强调当组织违背心理契约时,员工可能引发的一种情绪体验或者情感性反应。在Rousseau看来,心理契约违背可以看作是员工“感觉自己被组织背叛时,所产生的愤怒情绪体验”[1],如:在现实生活中,员工表现出短期的、相对激烈的情感反应,包括失望、悲痛、愤世疾俗等[2]。

国内学术界对心理契约破裂和心理契约违背的概念仍处在较为混乱的阶段,甚至不少学者错误地将概念等同或者互换。很大的原因在于国内学者对breach和violation这两个英文单词的翻译出现差异。至今为止,国内专门针对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运用文献计量法,全面梳理近十年来国内在心理契约违背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心理契约违背的热门主题,并对未来的趋势做出预测,从而促进基于中国情境的心理契约违背研究向纵深推进。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了准确收集所需要的数据,我们结合CSSCI(2012-2013)收录的来源期刊、来源期刊扩展版目录,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组合利用“来源期刊”、“题名”和“关键词”等检索方式,对源自管理学科39种来源期刊(含10种扩展版)、经济学科96种来源期刊(含23种扩展版)、心理学科9种来源期刊(含2种扩展版),以及高校综合性学报91种来源期刊(含21种扩展版)所载发的论文进行认真筛选,同时,对少量未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人工补遗。

具体检索方法是:在上述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栏先后输入上述235种期刊名称,逐一重复以下5个步骤来筛选并获得符合条件的全部文献。其步骤包括:第一,分别按篇名“心理契约+违背”、“心理契约+破坏”、“心理契约+破裂”、“心理契约+补救”、“心理契约+重建”进行检索;第二,分别按关键词“心理契约违背”、“心理契约破裂”、“心理契约破坏”进行补充检索;第三,分别按主题词“心理契约违背”、“心理契约破裂”、“心理契约破坏”进行补充检索;第四步:排除在前面步骤中的相同文献。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虽然CSSCI对收录的来源期刊每两年做一次调整,但我们并没有考虑不同年份核心期刊的差异性,而是统一采用了最新版的目录标准。我们认为,采用最新版期刊目录标准去收集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并不会严重地影响到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第二,对于少量属于一稿多投的论文,我们仅仅选取其最早发表的期刊来源文献,不作重复统计。第三,对于个别期刊发生更改的情况,我们也对其原始期刊进行了补充收集,如:《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的前身是《云南财经学院学报》等。

1.2 研究方法

利用EXCEL软件,将所有文献整理形成包括时间、作者、期刊名称、论文名称、文献类型、基金资助、工作单位等信息在内的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统计法,对文献分别进行数量变化规律的时间序列分析,借助频数统计概括心理契约违背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期刊分类统计,通过饼图、柱状图以及折线散点图形象地展示统计分析结果。同时,本文还利用高频关键词检索全文的方式,发现心理契约违背的热门研究主题。为了确保编码工作的可靠性和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同时还邀请2名在读硕士生按上述每一步骤“背靠背”地独立检索和数据处理,待各自完成检索任务后,与作者一道进行“面对面”地核对,最终确定144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库和计量依据。

2 统计结果与评价

2.1 心理契约违背研究文献的时间趋势

从2001年以来的分年度文献数量来看,国内关于心理契约违背与破裂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势头。如表1所示,可以区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2001-2005)为缓慢导入阶段,在四大类CSSCI核心期刊上,每年发表论文数量均在8篇以下;第二时期(2006-2011)为稳定发展期,在四大类CSSCI核心期刊上年发表论文稳定在17篇以上。其中,从2005-2006年,属于国内对心理契约违背研究的一个转折期。

2.2 心理契约违背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规律

程兆谦在2001年第1期《当代财经》上发表的《购并整合中的心理契约重构》[3],这是国内较早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与心理契约违背相关的学术论文。他第一次比较了支持共生型和吸收合并型两种并购模式下的心理契约重构,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自此以后的10多年时间里,在235种CSSCI的收录期刊中,共有66种核心期刊发过关于心理契约违背的学术论文,占28.09%。换言之,约超过70%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和高校综合性学报并没有刊发过关于心理契约违背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当然,这里面并不排除部分核心期刊曾刊发涉及心理契约的一般性研究成果。

根据载文数量的多少排序(如表2),共有18种期刊均发文在3篇以上,累计80篇,占全部总发文量的55.56%。由此看来,国内近十年来刊发与心理契约违背相关论文的期刊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状态。其中:载文量最多的是《心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科学》,均先后刊发7篇与心理契约违背相关的学术论文;其次是《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科技进步与对策》和《科技管理研究》,均先后发表了6篇相关的学术论文。

2.3 心理契约违背研究文献的合作者分析

文献作者的规模能够反映出特定研究领域随时间积累而引成的研究热度。以合作研究的形式来共同发表联合署名的学术性论文,既能反映作者孜孜追求科学的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相关研究领域所具有的挑战性。包括合作者在内,2001-2011年期间在核心期刊所发表的144篇论文,共涉及作者232人。这个研究队伍并不算十分强大,这可能与该研究领域具有高度的学术前沿性有关。

在心理契约违背领域的研究中,比较高产的作者包括:魏峰(8篇)、李炎炎(7篇)、任胜钢(4篇)、储小平(3篇)、汪林(3篇)、沈伊默(3篇)、黄健柏(3篇)、彭正龙(3篇)、朱学红(3篇)、陈忠卫(3篇)。另外,通过对联合署名情况的分析(如图1),我们还可以发现,国内学术界在心理契约违背领域以采用2~3人的合作研究为主要形式。其中,2人合作撰写的论文达75篇,3人合作撰写的论文达33篇,两类合计占75.00%;以个人独立32篇,研究并发表的成果仅占22.22%;超过4人合作完成也很少,只有4篇(占2.78%)。

图1 心理契约违背研究的合作者(篇,比例)

根据第一作者署名单位的统计分析,发表论文比较集中的单位包括:中南大学商学院(7篇)、中国人民大学(5篇)、华中科技大学(5篇)、同济大学(5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4篇)、上海交通大学(4篇)、上海大学(4篇)、华东师范大学(4篇)、南京大学(4篇)、江西财经大学(4篇)、武汉理工大学(4篇)、中国科技大学(3篇)、西安交通大学(3篇)、华南理工大学(3篇)、河海大学(3篇)、上海财经大学(3篇)、长江商学院(3篇)。

2.4 受基金资助的文献增长规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面向全国,侧重于支持学者开展基础性研究,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则是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注重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侧重于支持学者开展应用性和对策性研究,两类课题基本上代表着国家级最高水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则是专门面向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而设立的科学研究项目。从2001-2011年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来看,2003年前的相关论文并没有任何一篇获得基金资助,从2004年起,关于心理契约违背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得到高层资基金资助的数量总体上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如图2)。2004-2005年、2006-2007年期间受省级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分别是4篇项、7篇项,2008年以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提供的经费资助幅度较以往有较大增长,并且一批省部级课题也相继获得立项,从而保证了课题组成员能够围绕主题开展大范围的持续问卷调查,形成了一批基于本土化情境的高质量研究成果。2008-2009年、2010-2011年期间受到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均高达28篇项。

2.5 心理契约违背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分析

从文献的研究方法来看,2001-2011年期间的学术论文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具体地说:一是文献综述类论文(15篇,占10.42%)。这是专门针对某一时期与心理契约违背相关的原始文献,依据研究成果的数据、资料、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经由作者整理、归纳、分析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二是纯思辨类论文(79篇,占54.86%)。这是作者结合自身对心理契约违背、心理契约破坏、心理契约重构等现象的深度思考,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观点,借助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来挖掘蕴含其中的哲理和内在逻辑,或者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三是实证研究类论文(45篇,占31.30%)。如果说思辨类成果是依靠个人主观判断,着力去研究以“应当是(ought to)”为主要方向的价值命题,那么,实证研究类成果则是依靠源自客观的信息数据,着力去研究以“知其然(how)”和“知其所以然(why)”为主要方向的是非命题。四是案例研究类论文(5篇,占3.47%)。它要求作者围绕特定的组织或者典型的事件,深度解剖案例背后潜在的管理原理和管理理论。但是,由于心理契约违背的案例往往会涉及许多的负面效应,试图通过与当事人的访谈来获得鲜为人知的秘密和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都相当困难,所以,此类论文的所占比例极低。

从2001-2011年的时间序列角度分析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可知(如图3):一是纯思辨法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契约违背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2006-2009年期间发表纯思辨类论文分别高达12、8、12、11篇之多;二是从2006年起,实证研究法开始被心理契约违背领域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迅速形成与思辨法相均衡的格局,2008-2011年期间,实证类论文分别有7、10、5、12篇之多;三是文献综述类论文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每年均有一批文献综述类论文在CSSCI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四是案例研究类论文偏少,11年来CSSCI核心期刊仅发表过5篇,而且,个别论文的案例写作方法还略欠规范,研究深度并不高。

2.6 心理契约违背研究领域高被引文献及其影响力分析 我们采用“被引频次”作为论文质量的评价依据,该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所发表论文受到学术界同行的关注程度。一般而言,如果论文发表时间越短,且被转引(排除自引量)的频次越高,则表明该文获得的社会影响力越大,被同行认可的程度也越高。如表3所示,我们可以发现,被国内学者引用超过100次的相关论文共有3篇,分别是:魏峰、张文贤撰写的《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4],魏峰、李邁、张文贤合作的《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5],以及杨杰、凌文辁、方俐洛合作的《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刍议》[6],它们均属于文献综述性成果,对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文献的线索和选择研究方向的参考建议。另外,先后被转引达40多次的论文还有8篇。

高被引频次研究文献所采用研究方法来看,多数高被引率的“心理契约违背”相关文献属于文献综述类。其主要原因在于:如果说2001-2005年国内学者对心理契约违背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引进西方管理思想,2006-2011年则是对心理契约违背理论的消化吸收阶段。虽然实证研究在国内管理学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渐成为主流研究范式,但是,将该方法应用于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所以,此类文献被引频次相对处于劣势。如果考虑到文献发表时间先后的因素,象沈伊默、袁登华的论文《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7],以及李原、孙健敏的论文《雇佣关系中的心理契约:从组织与员工双重视角下考察契约中“组织责任”的认知差异》[8],虽然发表时间较迟,但是,由于数据可靠,实证逻辑严谨,结论富有启发性,其被引频次也高达59次之多,其学术成果的传播速度也相当快。

3 若干热门主题的研究进展

对于热门研究主题的梳理,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过去10多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心理契约违背问题的研究焦点,揭示该研究领域在国内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笔者在研读144篇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根据文献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归纳整理如表4所示的结果。现对每一热门研究主题的进展分别简述如下:

3.1 心理契约违背的前因与后果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于促成心理契约违背的因素分析,基本上遵循着Morrison和Robinson[9]提出的心理契约违背全过程模型,以及Turnley和Feldman[10]后来提出的差异性模型所持有的基本主张。袁勇志、何会涛[11]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实证检验了组织支持感(POS)、领导与成员交换关系(LMX)对心理契约违背的显著负效应。

多数学者主张心理契约破坏和心理契约违背存在时间先后上的差别,但是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如杨杰、凌文辁[6]主张,两者仅仅只是关系主体对另一方契约履行的内容和程度的认同上存在差别而已。关于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国内学者也取得累累硕果,涉及到的后果变量主要包括:员工离职倾向[12]、工作满意度[12]、组织公民行为[13-14]。在新创建企业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团队创业模式的现实背景下,陈忠卫、陈传明[15]还特别从企业成长角度,剖析了创业团队成员与新创建企业间心理契约关系破裂导致心理契约违背的内在机理,指出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退化甚至泯灭。

3.2 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研究

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率是21世纪管理的重要任务。相对于普通员工而言,知识型员工对工作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更加强烈,工作过程和结果往往更加难以测度。苏中兴、刘松博的实证研究表明,物质保障责任和组织文化责任的违背会降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其中,组织文化责任的违背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成为显著。组织文化责任的违背会显著地降低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和角色绩效[16]。科技创新团队往往是知识型员工的集合体,其心理契约重建的实质在于团队和成员在心理契约的不同维度是否保持默契的过程[17]。另外,围绕高校师资队伍[18-19]、民营企业经理人[20]、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21]等特定的知识型雇员与组织间的心理契约违背也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兴趣。

3.3 变革环境下的心理契约重构策略

企业与员工之间如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更象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段从清、杨国锐[22]认为,新经济时代企业扁平化条件下的心理契约重建,是一个基于对心理契约破裂的感知和心理契约违背的评价之后,对心理契约破裂的要件逐一加以修改和补偿的过程。这种重建策略可以包括:重塑企业文化、重新设计企业制度、改善员工与组织间的沟通质量等。事实上,人际信任(包括员工与上司、同事之间、领导和下属之间)是企业的润滑剂,不但可以消除内部人际冲突,也会降低员工与组织之间心理契约违背发生的可能性。赵红丹、彭正龙和梁东[23]的实证研究就进一步发现了组织信任与心理契约违背之间所存在负相关关系。

3.4 心理契约违背的内在机理

国内外学者以往研究更多地关注心理契约违背的前因与后果变量,却对心理契约违背的内在机理和形成过程缺乏系统性研究。汪林、储小平[24]以我国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中国传统性对员工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工作表现间关系所起的调节作用。樊耘等学者[25]从客观事实(雇佣类型)和主观感受(持续承诺)两个方面,验证了雇佣关系对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心理契约与员工行为选择之间具有动态的博弈关系。马志强等学者[26]还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得到了16种演化稳定策略。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心理契约违背的文献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经历了从少到多,继而蓬勃发展的过程,实证研究成果迅速涌现,高层次基金的大力支持正在推动着国内学者把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朝着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接轨的方向转变。

自本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响亮地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道路必定是注重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双重统一。尤其是在经历了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之后,心理契约关系更具短期性、动态性、复杂性和隐蔽性,员工从过去单纯追求职业稳定感转向自身可雇佣能力的提高,员工与组织间发生心理契约违背的概率在大大提高。由此看来,既要让职工工作更加体面,生活更有尊严,又要让企业更加健康地持续发展下去,如何有效地防范心理契约违背和化解由此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将成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巨大挑战。

未来国内心理契约违背问题的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下两大趋势:一是如何实现从传统心理契约向可雇佣型心理契约的转型。传统的心理契约关系理论认为,员工会通过努力付出以换取被组织终身雇佣或者获得长期职业安全的机会。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心理契约违背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局限在这种思维逻辑范围之内。而在未来知识经济年代,无边界组织不断出现,传统的心理契约也正在被以可雇佣性为导向的心理契约关系所取代。这里所指的“可雇佣性”是指个体成员在从事其职业活动期间,确认在组织内部获得体面劳动和实现各种职务间晋升,以及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获得职业机会的能力[27]。由此看来,可雇佣型心理契约并不是对传统心理契约的否定,而是对心理契约内容结构的重大调整,它赋予了心理契约更多的知识获取、技能提高和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28]。二是基于中国情境的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后果研究。未来国内的研究应当充分结合中国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影响,形成了追求“以和为贵”的独特个性,即使是发生了心理契约违背,仍可能采用妥协态度,期待与组织间关系能够得以“峰回路转”。于珊、陈晓红[29]首次尝试对心理契约违背后的工作态度做中美跨文化的实证比较,她们认为,中国员工较美国员工更加重视关系维度,而美国员工则更加重视交易和工作维度。另外,关于心理契约违背的案例研究作为基于本土化情境的最有效方法,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也是实现从“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引进消化阶段向“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学术创新阶段跨越的重要任务。

本文不足之处在于:仅仅从CSSCI(2012-2013)的来源期刊中选择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高校综合性学报作为样本文献来源,难免会将部分国内优秀文献有所疏漏,从而限制了研究结论的严谨性。如果能够将本文的研究结论甚至与国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比较研究,则会更加有助于发现中外学者在此领域研究的差异性结论。

参考文献

[1]Rousseau DM,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organizations:Understanding written and unwritten agreements[M].Thousand Oaks,CA:Sages,1995.

[2]Robinson SL,& Rousseau DM.,Violat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Not the exception but the norm[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4,(15):249-259.

[3]程兆谦.购并整合中的心理契约重构[J].当代财经,2001,(1):75-78.

[4]魏峰,张文贤.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外国经济管理,2004,(2):12-16,27.

[5]魏峰,李邁,张文贤.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5,(5):82-89.

[6]杨杰,凌文辁,方俐洛.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刍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8-64.

[7]沈伊默,袁登华.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1):155-162.

[8]刘军,刘小禹,任兵.员工离职:雇佣关系框架下的追踪研究[J].管理世界,2007,(12):88-95,105.

[9]Robinson SL,& Morrison EW.,When Employees feel betrayed:A model of how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develop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226-256.

[10]Turnley WH,& Feldman WC.,A discrepancy model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999,(3):367-386.

[11]袁勇志,何会涛.组织内社会交换关系对心理契约违背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2):122-131.

[12]彭川宇.职业承诺对知识员工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2):167-171.

[13]林澜,莫长炜.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公民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8,(5):779-788.

[14]余琛.心理契约履行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7,(2):458-461.

[15]陈忠卫,陈传明.创业团队、心理契约与企业家精神传承[J].改革,2008,(12):100-105.

[16]苏中兴,刘松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结构与违背研究[J].管理评论,2007,(11):35-41,23.

[17]朱学红,胡艳,黄健柏,等.科技创新团队心理契约的违背与重建[J].预测,2007,(6):14-21.

[18]高晓芹.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32-34.

[19]商磊,王金涛.高校师资管理改革中的心理契约违背问题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3-87.

[20]孙栓国,施祖留.民营企业经理人心理契约管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12):115-119.

[21]李华军,张光宇.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153-156.

[22]段从清,杨国锐.从科层制到扁平化——再论企业组织变革中下心理契约的重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65-73.

[23]赵红丹,彭正龙,梁东.组织信任、雇佣关系与员工知识分享行为[J].管理科学,2010,(6):33-42.

[24]汪林,储小平.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的工作表现:中国人传统性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08,(12):137-140.

[25]樊耘,纪晓鹏,邵芳.雇佣契约对心理契约破坏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1,(6):57-68.

[26]马志强,李钊,朱永跃.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行为选择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7):26-33.

[27]Fugate,M.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38.

[28]郝喜玲,陈忠卫.可雇佣型心理契约的维度及其测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3):28-35.

[29]于珊,陈晓红.员工心理契约及其违背后工作态度的中美跨文化比较[J].系统工程,2008,(2):53-61.

上一篇:学习两会精神党课稿下一篇:上海市室内设计委托合同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