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1年级数学试卷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1年级数学试卷

初中1年级数学试卷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

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

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教学设计示例一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1)(+9)-(+10)+(-2)-(-8)+3;(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

7、正

1、负

5、负9; B.减

7、加

1、减

5、减9; C.负

7、加

1、负

5、减9; D.负

7、加

1、减

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出示投影4)计算:(1)12-(-18)+(-7)-15;(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2)-4.5+1.8-6.5+3-4;(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2);

(3)-40-28-(-19)+(-24)-(-32);(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1)-5+7+3-1;(2)10-8-18+5+6. 2.负3加5减6加1或负3、5、负6、1的和。3.(1)-4;(2)-10.2;(3)-. 作业 答案

(一)必做题:1.(1)-35;(2);(3)-41;(4)-6.3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 难点: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什么叫代数和?说出-6+9-8-7+3两种读法.

二、讲授新课

1.计算下列各题:

2.计算:

(1)-12+11-8+39;(2)+45-9-91+5;(3)-5-5-3-3;

(7)-6-8-2+3.54-4.72+16.46-5.28;

3.当a=13,b=-12.1,c=-10.6,d=25.1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a-(b+c);(2)a-b-c;(3)a-(b+c+d);(4)a-b-c-d;(5)a-(b-d);(6)a-b+d;(7)(a+b)-(c+d);(8)a+b-c-d;(9)(a-c)-(b-d);(10)a-c-b+d.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a-(b+c)=a-b-c; a-(b+c+d)=a-b-c-d; a-(b-d)=a-b+d;

(a+b)-(c+d)=a+b-c-d;(a-c)-(b-d)=a-c-b+d.

括号前是“-”号,去括号后括号里各项都改变了符号;括号前是“+”号(没标符号当然也是省略了“+”号)去括号后各项都不变. 4.用较简便方法计算:

(4)-16+25+16-15+4-10.

三、课堂练习

1.判断题:在下列各题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号,不正确的在括号中打“×”号:(1)两个数相加,和一定大于任一个加数.()

(2)两个数相加,和小于任一个加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都是负数.()(3)两数和大于一个加数而小于另一个加数,那么这两数一定是异号.()(4)当两个数的符号相反时,它们差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数绝对值的和.()(5)两数差一定小于被减数.()(6)零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7)两个相反数相减得0.()

(8)两个数和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正数.()2.填空题:

(1)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一定是______;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一定是______;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______.(2)若a<0,那么a和它的相反数的差的绝对值是______.(3)若|a|+|b|=|a+b|,那么a,b的关系是______.(4)若|a|+|b|=|a|-|b|,那么a,b的关系是______.(5)-[-(-3)]=______,-[-(+3)]=______. 这两组题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判断题中错的应举出反例,同时要求符号语言与文字叙述语言能够互化.

四、作业

1.当a=2.7,b=-3.2,c=-1.8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a+b-c;(2)a-b+c;(3)-a+b-c;(4)-a-b+c. 2.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x-y-z+w的值:(1)x=-3,y=-2,z=0,w=5;

(2)x=0.3,y=-0.7,z=1.1,w=-2.1;

3.已知3a=a+a+a,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3a的值:(1)a=-1;(2)a=-2;(3)a=-3;(4)a=-0.5.

4.(1)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2)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5.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并举出反例.(1)若a,b同号,则a+b=|a|+|b|.()(2)若a,b异号,则a+b=|a|-|b|.()(3)若a<0、b<0,则a+b=-(|a|+|b|).()(4)若a,b异号,则|a-b|=|a|+|b|.()(5)若a+b=0,则|a|=|b|.()

6.计算:(能简便的应当尽量简便运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初中1年级数学试卷 篇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育的变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1]。“1+2+1”数学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乐意投入到具体化、清晰化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1+2+1”教学模式

“1+2+1”教学模式是指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课堂教学的时段进行重新整合,形成“1+2+1”的三个环节。前一个“1”是指检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10分钟);中间的“2”是指教师传授新知识(20分钟);最后的“1”是指学生自主掌握新知识(10分钟)。

“1+2+1”教学模式是一种复合式教学模式,它融合了“反馈教学模式”、“训练教学模式”、“讲授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以及“合作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1+2+1”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把教师以往“满堂灌”的陈旧做法在教学的实践中慢慢修正过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1+2+1”教学模式的实践

“1+2+1”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课堂教学的时段重新整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它要求教师在不降低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并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教学任务。

(一)多媒体课堂演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如果教师要能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则教学效果就会很明显。在“1+2+1”教学模式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应当恰当地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前一个“1”即检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堂演示,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也可以巧设新课引入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初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的引入,笔者用一组动画:海上观日出,黄山观日落等,展示现实生活场景,用来说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数学辅助软件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环境发展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以问题共同解决、培养能力为中心并且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将深入人心。特别是在“1+2+1”教学模式中的“2”即教师传授新知识时,为学生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尤其重要。如在探讨:“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四边中点,问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由于这个问题中的“任意”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怎样才能做到“任意”呢,将所有的情况都展示出来呢?对于这些问题数学辅助软件可以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例如,可以使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并引导学生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来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三)校园网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在“1+2+1”教学模式中最后的“1”是指学生自主掌握新知识。即学生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而以往的复习课,教师总要设计一条复习线路:复习概念--巩固练习--系统归纳。全班学生“一视同仁”,学生学习程度不整齐往往很难兼顾周全,教师要照顾学困生,就只能让好的等一等,反之则是牺牲培养尖子生的机会。所以这种课学困生学得累,尖子生学不足。

在“1+2+1”教学模式中,复习课也是一种网络教学,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课堂内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由选择学习路线自己走,只有当他需要老师时,才会发现教师就在自己的身边。例如,借助学校的校园网,教师专门设立了一个针对课后数学问题答疑的一个网页。通过网页学生可以自主发帖,把自己在作业中的疑问提出来;当然每个学生或老师也可以根据内容回帖,跟帖。通过浏览不同的帖子,学生既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眼前的问题,也能及时分享到其他同学做题目的思路。最关键的就是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到了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中去,让学生愿意,并且喜欢去解决数学问题。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1+2+1”教学模式的作用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对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基于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很多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把很多平时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譬如说动点题、翻转题、折叠题等,都可以实现直观化。信息技术不仅仅能把课堂中“2”的教师传授的效率提高,还可以让学生在两个“1”里面,把自主复习和反馈信息这两个任务由开始的被动完成变为主动落实,从本质上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实施“1+2+1”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很难把所学到的概念进行灵活应用到实质解决问题上。例如:初中代数中一个知识点:路程之和最短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把知识转变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来解决,这就需要一个桥梁来将知识点架接起来,笔者设计了一个生动易懂的情境引入,例如:将军住在军营里,每天早上要拉马到河边饮水,之后再到河的另一边的训练场进行练习,那么将军应如何设计行走路径,才会使所行的路程最短呢?笔者将这个问题用Flash动画设计配合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调动他们的思维,让感觉、知觉、思维及想象等心理活动都处于兴奋状态,使他们形成求知的内驱力,而且还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不仅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界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2]。这需要教师本身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弄清“教”与“学”的辨证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在初中数学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节中,在新课引入中播放了海边观日出和日落的视频,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且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使学生更体会到事物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生动有趣的动画面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探究。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讲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对一的关系”的课程时,笔者利用Flash课件制作了圆在数轴上滚动的课件,学生清楚的看到了无理数也在数轴上有对应的点,从而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了信息技术的展示,把数学中抽象的知识直观的表达出来,克服了学生学习困难,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勾股定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的联系,再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关系的公式即勾股定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至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两直角边长的平方和与斜边长的平方相等”,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中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教学手段也日益丰富。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在“1+2+1”教学模式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1”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很具实效的方法,而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当然,在初中数学教学的“1+2+1”教学模式中利用信息技术,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只可巧用,不能滥用[2]。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1]。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可以巧借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实施“1+2+1”教学模式,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浅谈初中数学教材的运用(1) 篇3

一、细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善问,正反映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在深入,智能在发展。“解决问题”数学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应首先把“问题”收集起来。没有问题,谈何“解决问题”教学?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问题”也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学生外出游玩遇到的买票问题,租车问题,每人家里的水电费问题等等。因而,在学生学习新课前,需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前提。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布置作业:回家找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观察一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结果第二天,学生们十分活跃,分别提出许多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问:“一年有几个月?有多少天?”有的问:“二月份为什么只有28天?”有的学生马上说:“不对,我的年历的二月份是29天的!”。还有的学生问:“经常听到的上旬、中旬和下旬是什么意思呢?”“学了这些内容有什么用呢?”这些问题都是由学生通过思考后提出来的,此时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品尝到发现问题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思维能力与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营造气氛,鼓励提出问题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古人说:“学则须疑,疑则有问。”但许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提出问题。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提问气氛了。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在提问题时,学生普遍存有“三怕 ”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另外学生确实懂得太少,无从问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

1.营造“爱”的氛围

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起学生敢想敢问。

2.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探索问题的环境

教师要创造一个十分自由、宽松、和谐、民主探索问题的环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互换角色,相互配合,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使学生自由发问。

3.创设激励氛围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发问,随时可以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难倒老师和同学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他提出问题很重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鼓励,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即使所提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保护他们这种热情,加以鼓励表扬。对于课堂上一时还没有勇气提问的学生可让他们课后继续提问题,并进行恰当的鼓励,使其最终能在课堂上提问。

比如我现在所任班级,刚接手时,发现班上的学生由于对新同学、新老师不熟悉,很少举手提问。于是,我特别注重轻松愉快的提问环境,有学生提问我就表扬,或者老师示范提问,师生角色调换等,通过不断的鼓励、赞扬,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总之,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三、融入生活,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1.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猜测、实验、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我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分一分。至于怎样分,按什么标准分,老师不作任何的提示。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和蔬菜分的,有的是按不同的颜色分的,还有的是按吃法的不同分的(生吃和熟吃)。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的学会上进行了二次分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标准的标准进行细化。

2.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创设生活情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新亮点,它可以使数学问题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元、角、分”时遇到:李明买1支钢笔,每支15元,3块橡皮每块2元,一共用去多少元?他付给售货员30元,应找回他多少钱?学生都知道应该付多少钱,但把生活中的这个实际问题变成数学上的应用题,有些学生就无从下手了,认为这个应用题很难解决,这时我们可以创设买东西的情景,找学生同桌角色表演。如果你去买1支钢笔和3块橡皮,你怎么付钱?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知道先要付1支钢笔的价钱,再付3块橡皮的价钱,问题就逐步解决了。

3.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广泛应用到现实中去,才能切实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由此可知,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呢?以“六一”儿童节活动为例,我是這样组织活动的,首先问学生:“在‘六一’儿童节活动中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们积极地提出了不少问题,如:①有多少人参加活动?②买了些什么礼物?一共花了多少钱?③每个游戏节目分别安排在课室的什么方向?④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每个游戏活动安排了多长时间?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其中的2个问题。同学们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大胆设计,形成了良好的运用数学知识的氛围。并且还可以分小组设计“六一”儿童节的安排流程,再师生一起选择合适的方案实行。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更高了。

数学f1初中数学1.3 篇4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课型:新授课课时: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从中体会探索结论的思考方法,理解对猜想进行证明的必要性,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3、逐步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1、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从中体会探索结论的思考方法,理解对猜想进行证明的必要性,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教学难点

学习探索问题的思考方法,理角对猜想进行证明的必要性。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回忆已探索过的平行四边形以及各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下表相应的空格内打“√”

二、探索活动

问题一:你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可以考虑先证哪个性质?尝试说明证明思路。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问题二: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你能说说这几种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吗?

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引导学生画图,写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在ABCD中,AC、BD相交于点O.求证:AO=CO,BO=DO

C

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与表达方法

三、例题教学

例1 已知如图,在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BE=DF

四、巩固训练

课本P15练习1,2题

1、证明: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2、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过点O的直线与AD、BC分

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C

五、体会与交流

我们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这是研究四边形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思考方法即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P25习题1.3第1,2题

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反思1 篇5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郭登杰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初一数学的第一章,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初一数学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

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初一数学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雪精灵初中1年级作文 篇6

入春以来,仍然时不时要飘些雪花,有些反常,但我喜欢。像糖粒儿似的雪,洋洋洒洒地飘落,刹那间天地纯洁的不加任何修饰。银装素裹的一切,在雪后亮的耀眼,轻轻摇曳那些枝条,雪便纷纷而下,丝丝清凉,却别有一番温馨。耳边似乎传来了一首伤感的歌:

雪纷飞,飞在天空是我的眼泪,

泪滴垂,垂在手心是你的余味

雪的存在点缀了这个世界,雪地里的故事在一幕幕上演,或喜?或悲?每个人的心境不同罢了。我喜欢把雪看成一个个精灵。时而招摇,时而寂落,令人捉摸不定。就象现在的自己,心情亦不能表达,便任由着些精灵带着思绪漫天飞舞。

为什么当初放弃了亲人的呵护与朋友的关爱而来到这里?不清楚,与无需清楚,可能是处于那一股子不安份吧,但唯一明白的是——我的高中生活就此拉开了帷幕。有时回忆,而回忆中沉淀的都是美好快乐的时刻,昔日觉得难以忍受的恶作剧也变成快乐的记忆。人若觉得孤单或悲哀时,常常可以依靠回忆获得片刻的欣慰,但回忆过后,雪景依然,人事已非,岂不悲哉?

悲是暂时的,因为年轻,所以生命中充满着激情与对未来的渴望,它们排斥着这些灰色调,让心明亮起来。转而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学习是一件异常艰苦的事,日记本上几乎天天重复着沉浸于其中的苦与乐。有时因为做不出题而痛不欲生,虽然有些夸张,但那种不痛快却真的别有一番愁闷。有时也以学习为傲,有谁能静心安坐在书桌前,埋头与书本间,而远离外面世界的复杂多变?能够坐下来学习,是我们特有的机遇,接受知识的熏陶,也是生活不在空虚,那本身就是一种美。

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总需要一些点缀。我有时是一个很随意的人,可以花很长时间听音乐、看闲书或写日记,因为不想永远困在这个紧张的状态中,没有自我可言。每天重复着一种简单而复杂的机械运动,直到自己老了,眼中只剩有一种绵羊似的.温顺和茫然,这是多么可怕!我曾试着去冲破这种束缚,但都以失败告终,因为自己还不够聪明,没有能力将一切都做到无懈可击,最终却使自己陷入很难堪的境地。最后平心静气的想,应该本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因为玩不起。

既然不能逃脱这个模式,那么就把这个角色演好,这才是智者的表现,久而久之,那一点点不安分的神经也会被慢抹平。经过很长时间的模糊以后,我似乎有重新点燃了自信。转变是需要时间和信念的,就好比我从体育不达标到积极参加越野,从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到积极的看待身边的事,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如果你没有力量去打造另一个世界,那么就在这个世界里做到最好,才不致使你的希望有很大的落空。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十七八岁的年纪,本就爱做梦、爱幻想。就像现在,我早已被窗外的那片宁静、洁白感染了,人在慢慢成长,也再不断改变,原来活泼好动的我,现在依然,只是心中多了一分宁静,留出一个角落让自己好好思考。有些东西太沉重,美好的回忆一份就以足够,不原担负太多的沉重去迎接崭新的开始。我希望我能够活的快乐。

雪地里飞舞着的精灵,逍遥自在,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一个精灵,在空中演绎着或悲、或喜、或平凡的生活,有过迷茫、徘徊,也有欣喜、激动,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在严寒中经受着磨炼,慢慢成长。

初中1年级数学试卷 篇7

一、“学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学案的设计形式大于内容,学案设计中没有突出学生的 “学”的内容和活动.很多学校编制的学案在实践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前“做学案”;课中交流、 展示“学案”;课后“再做下一个学案”.这样的“学案”违背改革初衷. 学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学案等同于教案.即将老师的讲义,简单处理, 下发给学生,把我们课堂教学最后要呈现的结果和要探究问题的答案全都交给了学生.这种做法没有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结果仍是以教师的 “灌输”为中心.问题二:学案等同于教材.很多学案都是对教材内容简单整合后,把课本的例题和课后的习题不加选择直接摘抄到学案上,没有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去设计问题,根本没有体现学案的价值,没有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三:学案等同于练习卷. 一些学案整个都以试题的形式出现,致使整节课都是学生解题,教师在课堂上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题目,这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此以往,优者产生厌学情绪,差者抄袭导学案,使得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的基 本模式探究

(一)“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的流 程图

笔者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在两年多的“学案”教学模式实践改革中,及时总结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经历多次教研,听课,磨学案,最终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三环节,五步骤”数学“1+2”学案设计模式,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的 环节

“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从以下四大方面着手设计.

1.完善学习环节———“学”为中心的“绝招”

“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分为课前预学案,课中导学案及当堂检测题三大学习环节.三大学习环节分工明确:1课前预学案———清晰学习内容和研究问题;2课中导学案———夯实基础,突破难点,拓宽思维;3当堂检测题———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实现课课清.三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目标清晰,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课前学习,课中思考,及时巩固的学习习惯.

2. 以“ 课前预学案 ”为先导,打造“ 有思考的 预习”

在两年多的“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与实践研究中,笔者所在学校在对课前预学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争论最多.课前预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提高自学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也有老师认为课前预习会让学生失去探究学习的机会,认为完成课前预学案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老师要在上课之前把课前预学案先批改出来也存在时间上的困难.围绕着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数学组对课前预学案的设计研讨不止10次.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而这种准备不只是学生对于教材的提前阅读或者是对于课后习题的提前练习,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预习的内容与方式,来提升预习的功能.如何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如何高效开展预习?如何让学生有思考地预习?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三步骤”预习法.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一:以本为本———指导学生学会看数学课本.

步骤二:独立思考———对教师设计的预习案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

步骤三:提出疑惑———预习本课后提出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

为最优实现三步骤预习法的实效性,在开学之初,指导学生学会看数学书,让学生明确先看书,再完成相应课前预学案.同时对教师设计课前预习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深挖课本概念和例题的本质,从提升学生思维的角度,提出2~3个有思考价值且有助于提升数学思维品质的思考题,问题少而精,尽量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在预习后,写下在预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惑.下面以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5.3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对课前预学案的设计如下:

【课前预学案】

(1)如图1,有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拼出矩形吗? 你能拼出菱形吗?

(2)阅读教材中的本节内容后,请在下列方框中填入正方形与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如图2).

(3)预习后,你还有什么疑惑之处,请把它写出来.

3. 课中导学案“ 环环相扣 ”,打造高效课堂的 “诀窍”

高效课堂不仅仅是优等生的课堂,更是后进生的课堂.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课中导学案为引导的五步骤课堂教学法打造“精致”课堂.通过小组互助式答疑,教师引领答疑,从而让学生多学,乐学.五步骤课堂模式操作法是:

步骤一:概念辨析———检测预习效果,对课中概念辨析,使概念“精致”.

步骤二:例题剖析———生生互助答疑,交流分享中“学”,使例题“经典”.

步骤三:变式训练———教师引领答疑,在解决问题中“学”,使思维“发散”.

步骤四:拓展提高———小组合作展示,在亲历体验中“学”,使能力“发展”.

步骤五:小结收获———学生自主小结,收获文本体现,使知识结构“完善”.

下面还是以“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对课中导学案的设计如下:

【课中导学案步骤一】

(1)解决预学案中的第1个问题,并写出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包容关系,如图3.

(2)解决预学案中的第2个问题.

(3)写一写:如何判定一个图形是正方形.

1定义法: ;2菱形法 ;

3矩形法: .

(4)概念辨析———下列说法对吗?

1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3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

5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6四边相等,有一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 形.( )

7对角线互相垂直,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 正方形.( )

【课中导学案步骤二】

(5) 课本例题剖析:已知:如图4,在Rt △ABC中 .∠ACB=90°,CD 是∠ACB 的平分线 ,DE ⊥BC,DF ⊥AC,垂足分别是E,F. 求证:四边形CFDE是正方形.

【课中导学案步骤三】

变式1:在上例题中,若增加条件AC=4,BC=3,其他条件不变.你能求出AD与BD的长吗?

变式2:如图5,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EDFA是正方形.请你至少写出两种不同的添加方法(不另外添加辅助线).

配套练习:课本P125.作业题4,5.

【课中导学案步骤四】

拓展提高:

(1)一张矩形纸片,要折叠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明把矩形的一个角翻折上去,使相邻的两直角边重合,则可以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问小明利用的数学原理是______.

(2)如图6,大正方形的边长为2,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 怎样把大正方形剪成四块,与小正方 形拼成一 个边长为 51/2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第1题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折纸方式却蕴含着“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判定定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2题是一个设计题,有一定的难度,在拼成四边形后,还要观察四边形的边和角,从正方形的三个判定定理出发去验证.

【课中导学案步骤五】

(1)梳理,如图7.

(2)反思及解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和收获,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同伴的疑惑,那就试一试吧!

4.当堂检测题夯实基础实现当堂巩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情,确定检测试题,试题的编制包括两块内容,一是由基础题构成的“夯实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试题比较简单.二是由稍难题构成的“挑战自我”,注重对数学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预留5分钟测查以检查教学效果和导学案的质量,由于检测的时间较短,所以题量严格控制在3题左右.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题目、 按知识点分层次设计题目、题型应与中考吻合,设计题目时要重内容,不要追求形式.当堂检测不仅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减轻了课外负担. 下面以“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对当堂检测题的设计如下:

【当堂检测题之夯实基础】

(1)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 90°,如果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推出该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条件可以是( ).

(A)∠D=90°(B)AB=CD

(C) AD=BC (D)BC=CD

【当堂检测题之挑战自我】

(2)如图8,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OA=OC, OD平分 ∠AOC交AC于点D,OF平分 ∠COB, CF⊥OF于点F.

1求证:四边形CDOF是矩形;

2当∠AOC多少度时,四边形CDOF是正方形?并说明理由.

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能够把刚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后,写上名字,同桌互改,可以由学生或老师公布答案,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释反馈.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课上全神贯注、快速高效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老师针对性指导,改进教学.

三、结束语

在浙教版八下的第四章“平行四边形”及第五章“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笔者都采用了以上模式的“1+2”学案,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 不仅得到了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的一系列判定定理,而且掌握了“猜想—证明—得出结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当然,不同课型学案应结合课型特点进行编写,比如习题课就不能完全照搬以上“三环节,五步骤”的设计模式,而且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1+2学案”,有些知识用“1+2学案”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有些却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什么内容是适合制作“1+2学案”的,什么内容不适合“1+2学案”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

六年级1班的数学博客 篇8

另:所画小图无需画场景,只画人物,需要表情夸张、好玩。人多画几个。

注意:画图风格如下,效果等同

03月03日17:23:36

寒假总是过得很快,好像春节的热闹还没几天,转眼就要开学了。不知道同学们开学前的心情怎么样,我的心情就是一个字——郁闷!嗯,好像是两个字,我已经郁闷得不会数数了。

大家别误会,我可不是学习懒惰怕开学做作业,而是因为……怎么说呢,我两周前还是个大富翁,现在转眼变成穷光蛋啦。过年的时候,我拿到了好几千的压岁钱,妈妈本来说仍然由她帮我保管,以后上大学用。经过我坚忍不拔艰苦卓绝的谈判,妈妈总算答应留给我200元让我自已保管,我一下子觉得自已变成了一个大富翁!

可是不知道怎么搞的,钱看起来很多,用起来就觉得很少,才几天时间我就把这200元用光了,还欠了我家楼下的孙小美妹妹5元钱。因为那天在书店看到有一本数学童话书《论数》,实在是太好看啦,可是一摸口袋,只剩下20元了。

今天一到学校,坐我后面的姚力承就俯身上来,要跟我比比谁的压岁钱多。我缠不过他,又不想说,就故意神神秘秘地伸出了5只手指头。

姚力承故意猜:“5元?”我摇摇头。他就继续猜:“50元?”我还是摇头。“500元?”我继续摇头。于是姚力承又猜“5000元?50000元?”看我一直摇头,他瞪大眼睛问:“难道你彩票中奖了?得了500万?”

我叹了口气,公布答案:“是倒欠别人5元钱。”

他一愣,然后捧腹大笑起来,好像自己发了大财似的,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我只好苦笑。可是到了上课的时候,我就连苦笑都苦笑不出来了。因为正好刘老师上的是——负数!

刘老师正在上课,发现姚力承一直冲着我挤眉弄眼打手势,就把他叫起来:“姚力承,你在干什么?”

姚力承说:“我发现今天学的内容对严天开很合适,因为他原来以为自己是大富翁,现在呢?成了大负翁。”

刘老师一愣,然后也捧腹大笑起来,还笑着说:“这个名词很贴切,又有数学道理。”看到有的同学还不明就里,刘老师让姚力承上台把“负翁”两个字写出来。

这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同学们,你们说这数学书是谁编的?一开学就教“负数”,是不是故意要讽刺我们这些钱用过头了的人呀?真是气死我了!

(严天开 写)

日志评论:

苏越夫03月03日17:47:23

难怪今天我要严天开请客吃串串烧,他不肯,原来已经没钱了。

许少鸿03月03日17:49:41

那你苏越夫可以请他吃呀,你不是也有压岁钱吗?小气!

苏越夫03月03日17:58:27

那怎么行,要是这样,我也早变“负翁”了。我保持大富翁身份的秘诀就是“花别人的钱,让别人说去吧!”

何苗03月03日18:10:34

我记得一年级时姚力承写过一篇《富翁变成穷光蛋》,也是讲压岁钱被妈妈没收了。这次他发现居然有人比穷光蛋还穷,难怪开心了。

张青青03月03日18:15:52

为什么会有人比穷光蛋还穷呀,0不是最少的了吗?

陆无双03月03日18:49:26

今天我们在课上不是学了吗?负数就是比0更少的数。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地下100层的房子(24-25页)

03月27日11:01:23

今天上午,丁婷婷到我家来玩。她一进门,就被书架上掉下来的一本漂亮的书给吸引住了。

书的名字叫《100层的房子》,它是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的一本绘本呢。和其他绘本不一样的是,其他书都是横着翻的,可它却是竖着翻的。丁婷婷就是翻了几页后,马上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这本书讲的是一位男生多奇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来到了一座100层的房子面前,因为设计师太马虎忘了设计电梯,所以就只能一层一层地往上爬。每一页书上都有5层房子,两边连起来就是10层房子。

丁婷婷翻了几页,就叫起来说:“真好玩,我觉得自已好象在一层一层地往上爬呢。”

我说:“对啊,你看,一开始是老鼠一家,先是小老鼠起床,然后全家吃早饭,再往上是老鼠妈妈刷碗收拾厨房,接下来老鼠宝宝灯下做作业,一直到第十层,他们一家就熄灯睡觉啦。”

看丁婷婷这么喜欢,我就又找了一本书出来,叫做《地下100层的房子》,这本绘本是从一个叫小空的女生收到信开始的。她往地下一层一层地走,也同样遇到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

丁婷婷看得爱不释手,对我说:“难怪以前你一年级的时候,数学就比我好,数数都比我数得快。我从几十九数到下一个几十的时候,总是拐不过弯来,原来秘密在这两本书里面呀。”

我说:“还不止呢,这两本书还很有爱。你看这个多奇爬楼梯爬到累了,都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有可爱的动物朋友在旁边为他加油,说‘你可以,可以,这么高的房子,加油啊!’我觉得有朋友来鼓励真是件很好的事情。”

丁婷婷点头又摇摇头说:“其实还不是朋友,只是陌生人,但这样更体现了爱的中心思想。”

我笑起来:“这六年的语文没白学,我一年级的时候,可不会像你这样归纳中心大意、段落思想。”

丁婷婷又说:“语文只是小小的一点儿,这两本书主要是数学的。”

我叹口气说:“可惜现在看起来有些太幼稚了,数学总是这样,越前面越幼稚,现在要是做去年的数学期末考卷,我一定能得一百分。”

丁婷婷却说:“不对,我觉得这两本书也有现在六年级的数学。”

“哪儿有,这里面只有数数,连加减乘除都没有呢。”

“但是有我们新学的负数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叫起来:“对,地下100屋,不就是-100吗。蜘蛛住的地上最高的那一层,就是正一百。乌龟奶奶住的地下最底的那一层,就是负一百。”

“蜘蛛住的地方和乌龟奶奶住的地方,足足相差两百层呢。”

咦,这不是正数减负数吗?100-(-100)=200(层)。没想到我们还无师自通,用这两本有些“幼稚”的绘本,研究出了六年级都还没学到的负数加减法计算。

(陆无双 写)

日志评论:

林泽宇03月27日11:10:45

什么叫做绘本,我都没听说过。

曾程03月27日11:12:31

绘本就是图画书,可贵了,一本都要好几十块钱呢,我小时候妈妈也买过几本。

吴采文03月27日11:23:03

我喜欢阅读就是从读绘本开始的,先看字很少的绘本,然后再看字多一些的绘本,最后就变成现在看小说啦。

姚力承03月27日13:10:35

上一篇:肥皂泡优秀作文下一篇:县沼气项目建设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