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小数应用题(精选8篇)
小数应用题专项练习
小数加减法:
1.一根铁丝长28.82米,剪下一段长8.9米,剩下的比剪下的多多少米?
2.一支修路队要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64.5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6.8米,第三天比前两天总数少10.4米,第三天修了多少米?
3.卡车运化肥,第一天上午运了8.8吨, 下午比上午多运了2.1吨,一共运了多少吨?
4、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安装一条燃气管道,甲队每天安装62.5米,乙队每天安装77.5米,2天完成任务。这条燃气管道有多少米?
5、小泉买词典用去23元5角,比买文具盒多用去8角3分。他一共用去多少元?(用小数计算)
6、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安装一条燃气管道,甲队每天安装62.5米,乙队每天安装 77.2米,10天完成任务。这条燃气管道有多少米?
7、一件衣服进价98.4元,运费0.75元,其他的费用2.25元,这件衣服至少要卖多少元才能不 亏?
8、把一根长2.1米竹杆,插入池塘,泥中长0.46米,水面露出0.28米,水中部分长多少米?
9、用一根木条给一幅长1.9米,宽1.1米的画做镜框(接头部分0.04 米)结果还多出0.34米,这个根木条原有多少长?
10、李老师买书用去76.8元,买5千克苹果共用去12元,她带了100元,还剩下多少元?
11、水果超市第一天卖出樱桃67.3千克,比第二天卖的多18.8千克,第三天卖的比 前两天的总和少30.8千克。第三天卖了多少千克樱桃?
12.有甲、乙两箱货物共重24.72千克,甲箱重15.3千克。甲箱比乙箱重多少干克?
13.专业队用三个月挖了一条9.5千米的水渠,第一个月挖了2.75千米,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挖了0.65千米。第三个月挖了多少千米? 乐学苑辅导班 四年级下册数学 – 小数应用题 2
14.小泉买词典用去23元5角,比买文具盒多用去8角3分。他一共用去多少元?(用小数计算)
15.一批货物承包给甲、乙、丙三个运输队,甲运了95.8吨,比乙多运了2.8吨,比 丙少运4.8吨。这批货物共多少吨?
16、水果店第一天卖出水果45500克,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出15千克,第三天比第二天多卖出21.5千克。三天共卖出水果多少千克?
17.新华印刷厂计划6月份装订图书13.6万册。实际上半月装订6.8万册,比下半月少装订0.9万册。实际全月多装订多少万册?
(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服装厂购买一批布,原来做一件婴儿衣服需要0.8米,可以做720个。后来改进技术每件节约用布0.2米,这批布现在可以做多少个?
2、一间教室长8.6米,宽4.5米,用每块0.2平方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3、用同样的3台磨面机2小时可以磨面粉3276千克,照这样计算,1台磨面机3.5小时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4、小红买了单价是4.5元的钢笔,付20元钱,找回了6.5元,她买了几枝钢笔?
5、小明在数学考试时,不细心把一个数除以4.75计算成乘4.75,结果是406.125,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是多少?
6、小朋家上个月的用电量是68.5度,每度电的价格是0.68元。小朋家有3口人,平均每人付电费多少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7、服装厂要加工一批儿童服装,如果每套用布1.5米,可以加工480套。如果每套用布1.4米,可以加工多少套?
8、一间教室宽6米,长是宽的1.5倍,里面坐65个学生上课,平均每个学生约占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乐学苑辅导班 四年级下册数学 – 小数应用题 3
9、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85.2千米,出发3.5小时后到达乙地,返回时每小时行87.6千米,几小时到达?(保留一位小数)
10、张强家种了35棵向日葵,收了10.5千克,李欣家种了60棵向日葵,收了15千克,哪家种的向日葵平均每棵收获多些?多多少?
11、张师傅3.5小时生产28个零件,照这样计算,生产140个零件要多少小时?
12、一根竹竿长若干米,用一根绳子来量多1.8米,如果将绳子对折后再来量,又少1.2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13、李老师要用80元买一些文具作为年级运动会的奖品。他先花45.6元买了8本相册,并准备用剩下的钱买一些圆珠笔,每枝圆珠笔2.50元。李老师大约还可以买几枝圆珠笔?
14、一个玩具厂做一个毛绒玩具原来需要3.80元的成本。后来改进了制作方法,现在只需要3.60元的成本。原来做180个毛绒玩具的成本现在可以做多少个?
15、一条公路长360米,甲、乙两支施工队同时从公路的两端往中间铺柏油。甲队的施工速度是乙队的1.25倍,4天后这条公路全部铺完。甲乙两队每天分别铺柏油多少米?
16、一次从地球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约经过2.56秒收到从月球反射回来的信号。已知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算一算这时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17、在一个停车场停车至少要交费3元。如果停车超过2小时,每多停一小时要多交1.10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小王在离开这个停车场时交了7.40元。他在这个停车场停车几小时?
18、一个玩具厂计划生产4.2万辆电动汽车, 已经生产了6天,平均每天生产0.4万辆。剩下的要求4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万辆?
19、妈妈在菜市场买了1.5千克带鱼,交给售货员11元钱后,找回0.95元。每千克带鱼多少元?
20、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0.24千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0.06千米,12天后还差0.4千米没有修,这条水渠长多少千米?
乐学苑辅导班 四年级下册数学 – 小数应用题 4
21、一根4.8米的长竹竿垂直插入水池中,竹竿的入泥部分是0.3米,露出水面的部分是1.75米,池水深多少米?
22、一段木料,第一次截去1.28米,第二次截去的比第一次长0.16米,这时还剩下0.72米,这根木料长多少米?
23、第一个数是3.67,第二个数比第一个少2.54,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多2.31,第三个数是多少?
24、一只鸵鸟每小时跑53.6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33.8千米,一只鸵鸟每小时比汽车快多少千米?
25、某修路队计划3天修路500米,第一天修了154.7米,第二天修了192.3米,第三天修了145.4米,这三天是否完成了计划任务?
26、一段20米长的铁丝,第一次用去9.65米,第二次比第一次少用3.4米,还剩下多少米?
27、小马虎在计算4.25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只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6.28,正确的得数是多少?
28、班级进行跳高测验,小明跳了1.24米,小伟跳的比小明高0.13米.小华跳的比小伟矮0.02米,小华跳了多少米?
29、粮站收购大豆2.34万吨,玉米比大豆多0.42万吨,粮站收购大豆和玉米共多少万吨?
本课是《写字》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人教版新课标》) 第八册第二课《左中右结构 (一) 》的内容。教材列举了长短、宽窄不同的“衍、澈、辩、倒、游、谢”6个左中右结构形式汉字, 要求学生识读范字掌握其特点和写法。把“例、滩、彻、树、嘲”5字补写完整, 书写“道谢、例外、关键、沙滩、旅游、健康”6个词语, 挑选自己喜欢的字练习, 本课共计练习51个汉字, 多种练习, 从模仿到自主练习, 达到熟练程度。
左中右结构是在左右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延续, 因此, 首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左右结构的特点并能熟练地书写。由此, 学习左中右结构的字就不显得很难了。要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 不要很直接地让学生看结构很复杂的字体, 其实再复杂的字体, 通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便会豁然开朗, 所以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指路的作用。
本课利用电脑操作让学生了解, 左中右结构的三部分并不都是一样的, 而是有变化的, 书写是有规律可循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 抓住左、中、右三部分宽窄、高低的变化特点, 得出左中右结构字的基本类型, 掌握书写方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读帖, 观察、比较、分析左中右结构汉字“结构随行, 写得紧凑”的规律, 激发学生自探规律的学习兴趣。
2.感受左中右结构汉字在一个方块内三部分组合宽窄高低、参差变化、相互让就的动态美。
3.学会“看—想—临—比—改”五步临写法。从模仿练习到自主练习, 达到熟练书写的程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1.拍照游戏:体会单人照、双人照、三人照时同学形体变换的必要性。
2.揭题:从拍照中引申出左中右结构字的安排也要注重各部分的穿插和避让。
(设计理念:从拍照片和左中右结构字之间寻找共同规律, 初步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变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揭示造字的原理)
二、识读范字, 掌握特点
分组出示范字“倒、衍、辩”和“谢、澈、游”。
1.观察、比较、分析它们共性的特点。说说“倒、衍、辩”左中右三个部分宽窄、长短的变化。 (板书:宽窄、长短)
2.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师:这里有三座不同套型的房子, 你看看汉字宝宝的体形, 它该进哪座屋子? (中部较宽、短) 用图形课件演示三部分宽窄、长短不同。
3.为什么有宽窄变化?
“倒、衍、辩”左中右三部分中中间部分较宽、短 (课件演示中间部分特点) , 独体字“至”书写时也较宽, 三点水、言字旁作为偏旁书写时也写得较短, 结字随形, 因此在左中右结构书写时中部仍然较宽。 (板书:结字随形)
4.出示范字“谢、澈、游”。师:仔细看看它们的体形, 能进刚才那幢房子吗, 为什么? (中间部分较窄、长)
“谢、澈、游”中言字旁、三点水书写时仍然遵循结字随形的原则, 在左中右结构汉字书写时写得较短, 中间部分“身、育、方”分别写得较长, 书写汉字有规律可循。
5.总结规律, 出示儿歌:
左中右, 别碰撞, 宽窄高低要细想。
避让穿插形体美, 和睦团结好风尚。
左中右三个部分要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中间的部分要写得正一点, 左中右三个部分高低、长短要恰当, 碰撞在一起不好, 应该像小朋友一样, 要讲文明, 讲礼貌, 互相谦让, 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变化。
(设计理念:初步感知左中右三个部分之间的参差变化, 举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领悟字理如同做人之道。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和比较, 学会发现问题, 编写朗朗上口的书写儿歌, 指导书写)
三、临写范字, 指导方法
1.明确书写要领, 师范写“倒、辩”。
“倒”:中部较宽短, 右部较窄长。
“辩”:中部窄短, 右部宽长。
2.指导自主临摹“五步练字法”。
(1) 看。仔细观察范字的笔画、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 想。想一想范字结构的主要特点, 左中右三部分的大小、高低关系。
(3) 写。在田字格里临写一个。
(4) 比。与范字作比较, 找出缺点。
(5) 改。再次临写, 改进缺点。
3.学生尝试练习“倒、辩”, 各写三个。
4.教师异步指导, 并随机抽取典型作业。
5.指导书写“衍”。
(1) 出示小篆“衍”, 理解字义。会意字, 本义:河:水流入街道来了。现指是多余的。
(2) 设立病字医院。以“衍”字为例, 讲解分析:
各部分要减肥, 长短适宜。
各部分要穿插, 相互避让。
各部分要紧凑, 高低适当。
6.师范写, 明确书写要领。
“衍”:中部较窄, 中部较长、偏下。
7.学生练写“衍”三个, 同桌互评。选出最漂亮的一个圈起来。
四、明确要领, 自主临摹
1.指导学生同桌合作摆放“谢”, 要求:左中右结构三部分和谐, 田字格中位置正确。
2.指名上台摆放。
3.引导总结:“谢”:左部较窄, 右部宽长。师范写。
4.回忆五步临写法, 学生尝试练习“谢、澈、游”, 各写三个。
5.教师巡视, 个别辅导, 提醒正确的坐姿, 并随机抽取典型作业, 讲解、示范。
(设计理念:通过小组合作动一动、摆一摆、比一比, 概括写字结构规律, 引导学生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 让学生明白书写汉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五、自主练习, 拓展运用
1.补笔练习。
(1) 示范。补写“例”。
(2) 学生练习:“滩、彻、树、嘲”等字, 先补笔画, 再完整练习。
(3) 反馈, 重在补笔效果。
2.书写词语。
(沙滩) 运动, 有益 (健康) 。
(旅游) 时迷路了, 遇到好人帮助, 连声 (道谢) 。
成绩好的同学 (关键) 是上课专心听讲, 无不 (例外) 的。
3.把你喜欢的字挑几个再练一练。
(设计理念:从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拓展中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 学会举一反三)
五、作业反馈, 评价小结
1.四人小组推荐一位同学的优秀作业, 参加“小书法家”的评选。
2.学生欣赏“小书法家”的作业, 教师适当点评示范。
3.为班级“小书法家”“小评论家”颁发“书签奖”, 统计全班合格率。
4.小结:今天,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左中右结构字的书写特点, 今后, 在书写时碰到这一类字一定要先分析每个偏旁部首的特征, 给每个部分都排好合适的位置, 处理好大小比例的关系, 那么你的字就一定会写得更加亮丽。让我们端端正正写字, 堂堂正正做人, 共创和美世界。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 提升学生对字的鉴赏审美能力, 通过互评改进,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过程, 增强自信)
【教学反思】
一、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左中右结构的字较为复杂, 不可能面面俱到去分析, 这节课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是抓左中右三部分宽窄、长短主要特征。在揭示字形的表象、列出书写知识的要领时, 教师不是包办代替把现成的结论“喂给学生”, 而是设疑提问, 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 独立思考, 尝试答问, 分组出示“倒、衍、辩”和“谢、澈、游”, 学生不难发现言字旁、三点水无论在左中右的左边或中间都写得较窄、短,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左中右三个部分高低、长短要恰当”, 形成书写知识要领。在写字技能教学阶段, 常采用尝试练习和自我评价方法,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改进缺点,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还教给学生运用“五步练习法”自主临摹范字, 一看 (仔细观察范字的笔画、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 二想 (思考一下范字的特点) , 三写 (先临写一个范字) , 四比 (与范字比较找出缺点) , 五改 (再次临写, 不断改进缺点) , 对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效果显著。
二、注重文化熏陶, 感知与领悟书法魅力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启发、引导、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中, 教师通过拍照片、拼字游戏等创设的情境,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答一答,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要求, 知道写好字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了突破本堂课的难点, 掌握左中右三部分宽窄、长短的变化, 教师创设让汉字宝宝找房子的情境, 让学生明白结字随形的造字原理。“衍”字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较生疏, 教师从出示“衍”字的小篆, 理解字意入手, 帮助学生识字、写字,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感受民族文化的智慧。
三、注重多元评价, 激励和引导学生超越自我
1.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厘米,也是()米,写成小数是( )分米。
2.8.954精确到百分位是( ),精确到十分位是( ),精确到个位是( )。
3.与0.3相邻的两位小数分别是()和();比1小的最小两位小数是()。
4.用0、2、4、8四个数及小数点组成的三位小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5.有一个数的个位上是5,百分位上是2,十分位上是6,这个数写作(),读作()。
6.把0.005扩大100倍是(),把4.7缩小为原数的()倍是0.0047。
7.将△-□=○,▲+■=,○这些图形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8.学校在小明家东偏南3500米,小明家在学校( )的方向上,距离是( )。
9.520.3万写成整数是(),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10.5.06米=( )米()厘米10元2分=()元
3吨65千克=()吨 4.08吨=( )吨()千克
二、我会判断(1分=5分)
1.6701的简便算法是6700+67 ()
2.比0.6大并且比0.7小的数只有一个。()
3.0.20和0.2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同。()
4.小数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去掉小数点后面的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
三、我会选(1分=5分)
1.与18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A.(18)) B.(18))
C.(18+12)+4)D.(18-2)-2)
2. 25252正确的简便算法是( )。
A.254+825 B.(25+125)2
C.(25)25) D.(25)25)
3.把21.97精确到十分位是()。
A.21.9 B.22 C.21.0 D.22.0
4.100张纸叠起来厚2.3厘米,平均每张纸厚()厘米。
A.0.23 B.0.023 C.0.0023
5.在下列各数中,在()的末尾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大小不变;在()的末尾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A.53B.5.3C.53.0 D.530
四、我会算(36分)
1.直接写得数(5分)
0.6000= 14.3900= 100.031=0.2500=
4.3200= 4.800= 73.050= 5000=
0.040=90000= 0.8000=101.100=
0.760000= 10000000=
2.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4分)
0.2○□=0.0024.5○□=4500
□○100=8010○□=0.001
3.用简便方法计算。(27分)
2486-(740+1486) 2542532005
355-157+45-1434696+4694
8082578988022401-27
五、我会列式(8分)
1.125乘45的积,除以402与377的差,商是多少?
2.56减去2184除以56的商,所得的差去乘105,积是多少?
六、我会应用(1题6分,2~5题每题5分,共26分)
1.11路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向东偏南25千米后,向东行驶5千米,最后向北偏东35千米到达终点。(6分)
(1)根据上面的描述,把11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
(2)根据线路图,说一说11路公共汽车回程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
2.1千克花生可榨油0.42千克,100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3吨花生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3.一张桌子120元,一把椅子50元,买58套桌椅一共要花多少元?
4.星期天,王老师带领17名同学去公园划船,租一条小船可坐3人,每小时12元,租一条大船可坐8人,每小时24元,怎样租船所花的租金最少?
《小数点的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点的移动“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 ,对小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课的一开始兰淑珍老师先创设看《西游记》的教学大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看例5中的四幅图说一说图中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小数点移动的过程,从0.009米——0.09米——0.9米——9米,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观察板书,按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的不同顺序发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学生能够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的规律。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还是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教师的板书再设计得简洁明了一点让学生从板书中真正法体会到小数变化的规律就更好了。
1.直接写出得数。(10分)
0.8×25=0×4.23=0.57+0.43=2.4×0.2=0.02×500=
2.8×10=8.29×100=2.5×0.4=4.87-1.7=8.07×1000=
2.用竖式计算。(12分)
2.97×3.8=7.05×0.84=
0.78×4.3=1.8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3.8×6.7+3.3×3.81.28
101×4.856
本课特点:
一、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本节课,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猜测说出商品的价格,再利用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接着,精心安排学生回忆所学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为探讨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二、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 (女生) 上前, 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 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 继续拉手。以此类推, 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 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 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 (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 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 因为和男的手拉手, 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 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 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 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 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 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 我再请你们说一说, 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 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 “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 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 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 (该生接不上) 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 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 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 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 “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呈现略读提示语, 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 课文有两 个要求, 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 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 (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 如果有兴趣, 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 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 其实是错的, 应该是——
生:画出。 (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 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 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 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 “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 (生猜)
师:破坏, 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 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 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 (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 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 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 (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 (齐答) :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 第1个问题, 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 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 (稍等待) 来, 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 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 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 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 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 “打扫”森林, “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 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 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 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 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 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 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 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 把它画出来。 (师出示要求)
师 (巡视, 指点) :总起句, 不要拿起笔就画, 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 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 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 (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 , 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 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 “原来” (白板上红笔圈词) , 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 “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 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 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 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 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 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 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 (白板时间线) 没了, 就结束了。画好了, 可以贴到黑板上。 (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 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 选一个小组汇报。 (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 :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 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 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 (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 :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 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 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排出氧气, 供养人类, 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 小鸟为大树捉害虫。 (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 (生主动一齐鼓掌) 再选一组。
师: (对生2) 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 :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 从害虫联想到天敌, 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 由鸟类联想到树木, 从树木联想到土壤, 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 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 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 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 没有讲清楚, 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 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 能不能讲清楚?
生4 :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 :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 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 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 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 给人类提供氧气, 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 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 “鸟类”“昆虫”“栖息地”, “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 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 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 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 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 (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 (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 “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 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 (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 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 所以, 我们要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 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 结合课前的游戏, 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 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 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 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 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四年级下册小数应用题】推荐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乘法》的说课稿02-11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集体备课06-30
四年级下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说课稿12-20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案设计03-0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01-08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