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学的英语论文(精选8篇)
“儿童学习语言的心里机制是在大脑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开始。发展完之后就成为了大脑的一部分。”
——玛利亚·蒙台梭利
学英语(非母语)的过程是否也和这个过程相似?我从学龄前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现象。他们学英语的状态是一个“吸收”的过程。我的肉眼看不到,但能感觉到。
当我开始教他们唱歌,做游戏时,他们都全神贯注地看着我的脸,眼睛一眨不眨,无论听懂与否,他们都非常愿意尝试。他们不介意自己犯错,遇到喜欢的游戏,会要求再玩几次。
当儿童大一些的时候,比如一年级的学生。一个孩子听不懂了,他的脸上会有茫然、着急、紧张这些不同的表情。似乎卡在了哪里,他会用汉语说“我听不懂”。而学龄前的儿童则是一遍又一遍用汉语跟我确认“你是不是这个意思?”或者,他们并不介意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老师的含义,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玩游戏,有些儿童会安静地坐在那里看别人游戏。
儿童时期学习英语和成人时期学习英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如果,儿童用六年时间学到的英语,成人只用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学完,为什么不推迟学习语言的时间呢?
“到6-7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大概已经学会识别40个音位,或基本语音,而且能够调整自己以适应不同说话者发音时的细微差异。
“到10-12个月的时候,婴儿逐渐对不经常听到的语音失去敏感性。比如日本婴儿不再对‘ra’和‘la’”做出区分,因为在日语中不存在这种区分。尽管感知非母语声音的能力没有完全消失…”
——《孩子的世界》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确有这个现象。教成人发音和儿童发音时,成人会把自己说母语的音迁移到英语上。比如说英语中的”eat”, “pig”这两个词时,会将母语中“立”、“陛”这些词中“i”的发音进行迁移。
我自己身上也存在这个现象。有一次跟一个外国朋友聊天说到”I slipped on the stairs.” (我在楼梯上滑到了)朋友愣了几秒,我就把单词拼给他听。他恍然大悟说我以为你说的是“ sleep”。(slip意指滑到,sleep意指睡觉)
学龄前的儿童、一年级的儿童、二年级的儿童学习发音时,他们都注视着我的脸,注意着我的嘴部的变化。他们学习发音很快,眼神是全神贯注的。
成人学习英语时,在练习发音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听出对同一个字母发音的不同的嘴部变化带来的不同发音结果,自己开口说时常常是将说母语中有着类似发音的音带出来了。即使他们知道这个音的嘴部变化是什么,自己练习时会觉得很不习惯,“别扭”。
龙飞虎( 英文名:ChrisLonsdale)在TED上做过一个演讲,叫做“如何在六个月学会一门外语”。他说“学习语言本身不仅仅是获取大量的知识,在很多方面,更多的是生理的训练…在你的脸上有43块肌肉,你必须协调好这些肌肉来发生,让别人明白你的话……学发音是一样的,如果你的发音在学心的语言的时候,你的发音练得对的时候,面部会酸疼,记忆都是一个生理过程…大脑的神经细胞要伸出去,它要成长,跟其他的神经细胞做连接。”
许多孩子刚开始学英语口语时,会出现这种生理记忆现象,比如说到“good”“that”这些单词时,有浓重的尾音。当他们反复听原版音频时,这种浓重的尾音现象很快就消失了。他们天然擅长模仿。成人学习发音时,遇到和母语发音方式有细微差别的音,她们的嘴部肌肉确实会有酸痛的现象存在。
一、存在的缺陷
1.实用性较弱。语言是用来与人沟通的,是非常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但是在如今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好做这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对于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的要求相对较弱。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只是一味地背诵单词,背诵短语句子,背诵语法,同时不断地做练习题,做卷子,教师通常也都是比较注重学生的做题技巧和答卷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与人交流。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问题,许多学生的答卷能力很强,考试一直都是名列前茅,英语读写能力很强,但是在真正面对外国人,需要用英语同他们交流的时候,就什么也不会了,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样其实就丧失了真正学习英语的根本,即使试卷分数再高,在实际应用中无法与人沟通也是徒劳。
2.欠科学的词汇教学方法。众所周知,学习英语的基础就是要有大量的词汇基础。单词就像是一个一个的基石,只有累积足够多的基石,才可以盖出高楼大厦。但是在如今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词汇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大部分的教师在教授词汇的时候都会先领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跟着读,让学生多读几遍来加深记忆。其实这种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只是为了应付听写单词、默写单词的流程。这并不利于学生对于英语理解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机械式地记忆,例如Whisky和Stone这两个单词,如果只是简单记忆,并不容易,但其实也可以用谐音来记忆,英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词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而且许多老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点,讲解词汇的读音和意思,没有注重学生的运用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就只会机械地记忆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不会掌握其中的精华,这样并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注重语言欣赏的教学策略
1.带着感情理解文章主旨。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听说读写译,在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后,学生就会逐步深入地学习阅读理解。而现在常用的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就是,先理解文章在讲什么,是什么意思,然后根据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文章的语言欣赏,只是单纯地翻译出文章的大概意思,并找到答案,就算是课程的结束。但其实这样的方法也只是能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答卷能力,而不能培养学生欣赏文章本身的表达和语言的能力。其实不仅仅是汉语有语言美,英语也有。汉语讲究修辞,讲究形式,讲究精确,其实英语也同样注重。
在高中的英语课文里,许多文章为了精确地表达文意,通常都会采用更加精妙的词汇或句子,以求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文章想要表达的意义和感情。因此在学习这些阅读理解的时候,教师应当在翻译句子的同时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词汇的深刻意义和所表达的情感。单纯地翻译意思和理解文字的情感和意义相比,仅仅只是翻译并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主旨思想和情感意义,学生带着感情理解词汇,往往更能产生深刻的印象,也能让学生融入其中,享受语言的精妙之处。
2.拓展文章的内涵和领域。英语的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要素。而高中的英语教材已经涉及到了多个领域,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死板的内容,而是应该透过教材内容挖掘文章的内涵或者了解外国的国家文化,拓展学生可以学习的内容。比如可以偶尔给学生放一些外国电影,这样不仅能够提起学生的上课兴致,还可以让学生听纯英文版的对白,比如在《阿甘正传》这个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台词: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做的一件事)其实让学生理解句子背后的内涵,不仅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还可以让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电影放映结束后,还可以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开展一次讨论会,不用老师可以邀请,大部分学生就会积极的投入讨论中,因为之前看电影的热度还在,此时进行讨论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学生利用所学将知识与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时候,学生就不仅仅只是学会了这种语言,同时也会了解通过语言所承载的国家文化。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地开拓学生思维,认真备课,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传授模式,要积极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理解的方法让学生欣赏英语语言之美,带着感情去理解词汇背后所承载的内涵。不仅如此,教师还要不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能够熟练地举一反三,能够综合全面的去看待英语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文章中传达出的热情与意义,从而得到心灵的升华。
摘要:如今英语已经在国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到幼儿园,上到大学,英语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且成为学生今后就业的一项比较重要的指标。高中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以及语言技巧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如今的英语教学中依旧存在着一些缺陷,本文将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对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欣赏的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英语广告语;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修辞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Abstract] Advertising is growing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wide use of advertising has created a special style of writing—advertising language. Advertising language is a style of immediate impact and rapid persuasion. Whatever the promotive strategies advertising takes, language is the main carrier of message all along. Advertising English has its own unique language feature and enduring charm. This paper aims to present an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language features in terms of phonology, vocabulary, syntax and rhetorical devices.
[Key Words]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phonological; morphology; syntax; rhetorical devices
1. Introduction
With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commercial economy, the design and types of advertisement vary greatly. In the mean time, the social effect that advertisements play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ve eyes in the society. It is obviously seen that advertisement makers put great effort in the use of language, which becomes more and more delicate and offers much for thought. Advertising language, considered as having interactional function, does not merely inform the customers about what are sold, but also to attract the customers’ attention so that an act of purchasing will expectedly follow from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Thus, it is evident that the advertisers attempt to establish a good soc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customers. Therefore, the charming specialty and exquisite form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contribute considerably to the selling of products.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as well, becomes a new item for language learners.
2. The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has a powerful influence over people and their behavior.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the fields of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The choice of language to convey specific messages with the intention of influencing people is vitally important. Visual content and design in advertising have a very great impact on the consumer, but it is language that helps people to identify a product and remember it. Advertising language as a special kind of language is very different from common language. The advertisers make artistic use of language to appeal to the aesthetic sense of the target audience. Advertising language has its own features in 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and rhetorical devices.
2.1 Phonology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Copywriters always fully exploit the sound effec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make their advertisement more appealing and memorable. The repetition of sounds is quite a favor for advertisers and copywriters. Alliteration, assonance, consonance and onomatopoeia are techniques to create rhythmic beauty, achieve cohesion or reinforce the theme of the product. In addition, these phonology devices reinforce the sense of rhythm and language appeal.
2.1.1 Alliteration is frequently used
Alliteration is eye-catching and sweet-sounding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which can help the advertising language achieve the strong beating rhythm and achieve an emphatic effect of the meaning. It is one of the favorite phonological devices used in advertisement.
(1) Clean, Clear and under Control. --- Clean and Clear, Johnson& Johnson(强生)
In this advertisement, a consonant [k] was repeated for three times by the initial sound of clean, clear and control, so the advantage of this product is strongly reinforced by the triple alliteration which links clean with clear and control.
2.1.2 Assonance
An interesting sounding advertisement can be physically pleasing in and of itself, but sound migh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advertisement’s intellectual, emotional, or spiritual impact. Assonance and consonance are typically used by copywriters.
(2) The best a man can get. ---Gillette Razor (吉列剃须刀)
This is a razor advertisement of Gillette Company. The uses of the vowel sounds [æ] and [ε] in successive words are successful. Rhyming occurs in “best” and “get”, “man” and “can”, so people can feel the musical harmony and beautiful rhyme as reading it.
2.2 English morphology in advertis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known for its extensive vocabulary. Where many other languages have only one or two words which carry a particular meaning, English may have five or six. Moreover, the meanings of these five or six words may differ very slightly and in a very subtle way.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a word. Connotation is the feeling or ideas that are suggested by a word, rather than the actual meaning of the word. The target audience, of course, also puts its own meaning into certain words.
2.2.1 Compounds
One way in which advertisers adapt language to their own use is to take compound words and use them as adjectives. Perhaps the most conspicuous feature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is its abundance and variety of compounds. Leech (1966) suggests that in advertising English, lexical restraints on compound formation are less stringent than elsewhere. This helps them save space and achieve novelty. They have become par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3) Kodak Single-use-cameras take pictures where you wouldn’t normally take your camera. ---Kodak camera (柯达相机)
2.2.2 Innovative Spelling
关于诗歌的语言
马拉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曾经说,诗歌语言是“与日常生活中的消息性语言截然不同的生成性语言”。好的诗歌语言是对既存语言和日常语言惯性、惰性的偏离和突破。只有在如此偏离和突破的临界状态,才可能歧义、多义、新意、诗意丛生。苏珊·朗格(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说:诗歌语言“从根本上说来就不同于普通的会话语言,诗人用语言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一种关于事件、人物、情感反应、经验、地点和生活状况的幻象。”(《艺术问题》)穆卡洛夫斯基(布拉格结构主义学派中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甚至进而断言,“正是对标准语的规范的有意触犯,使对语言的诗意运用才成为可能,没有这种可能,也就没有诗。”(《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
语言既有创生性(宇宙万物由人来指认,给以命名,万物随语言的创生而获得意义),又有规约性(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经过社会群体认同后,就成为一种规范、约定)。自然语言以规约性为主导,诗歌语言以创生性为主导。
朱光潜说“诗是一种惊奇”。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写诗就是要颠覆语言成规,恢复语言的新鲜感和生命力、表现力。诗歌语言对于日常生活的“自然语言”是悖谬的。没有语言的创造就没有诗。如“整个夜晚像蜡一样软”、“整个时刻静得异常黑”、“天空蓝得像垂死的爱情”。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说过:“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散文理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10页)此乃人们常说的“语言陌生化”。
诗歌的语言功能常使语言的指示义与所指涉的事物发生断裂,造成“语义游离”。但它又不能完全失范,必得遵循自然语言的规律才具有可解读性,是反常合道,是“佯谬”(假错,有意识地错,反常合道的错)。
自然语言中有诗的元素,自然语言是依照语法关系滑行,诗歌语言是有滑行,更有跳跃逆行。诗的语言要努力克服语言的自动化表现,使语义多些障碍,引起注意,加深印象。“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语序错乱,却令历代文人叫妙不绝。
“诗是一种多度的语言。我们用以传达信息的普通语言是一度的语言。这种语言只诉诸听者的理智,这一度是理解度。诗歌作为传达经验的语言来说,至少有四度。.....诗不只涉及人的理解,还涉及他的感官、感情与想象。诗在理解度之外,还有感官度、感情度、想象度。”(美国:劳·坡林《怎样欣赏英美诗歌》)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邻接有四种方式:
1、省略。突出名词、动词的地位,逼出新的语义。形容词的运用对诗的表现力是一种威胁。“昏昏的灯/溟溟的雨/沉沉的未晓天/凄凉的情绪/将我们的愁怀占住”(戴望舒《凝泪出门》)让词组承担描述作用,是完整的描写句的省略和简化。
2、错置。主要指语法关系。突出,凸显,含蓄,曲折。苏、辛词可以为例。
3、间离。词的邻接关系。“她把自己的面影投给了湖水,谛听着绿色的喧哗”,令人想象风吹动树叶、鸟鸣、水轻抚堤岸,别有意趣。通感在诗中常用。两个名词并置,也可构成间离关系。“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李贺),隐喻红颜易老。
4、拼贴。上3种存在内在相关性,拼贴强调不相关性。现代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诗派所钟情。“无关系是真正的有关系”(法国:阿尔都塞)。造成语义艰涩费解。如“柔软的颤栗/早期的开花/仿佛/出自温暖的皮毛/它从林中来/一阵红色涌起/大量血液升上来”(《地铁》)。
5、分行和标点。
6、音乐性和反音乐性。
7、异质语境插入。阿什贝利(美国“纽约派”代表人物之一,超现实主义诗人,后现代诗人。1927-)说过,“我最好的作品是在我被别人打扰了的时候写出来的,人们给我打电话或是让我完成必须的差事的时候。就我的情况而言,那些事情似乎有助于创造过程。”这句话似乎能解释他诗歌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枝节、转移、分岔、异质语境,换言之,包含一切(anything and everything)。在这点上,他倒与奥哈拉有共同之处,奥哈拉在写诗时,如有同事推门进来说,“弗兰克,你能把窗户关上吗?”他马上会把这句话写到诗中。这么做的意图在于打破事物(语言事实)的线性进程,用异质语境的涉入来使主题避免单向化,而形成多声部的对话。
诗歌语言的张力
借用力学概念来命名诗歌语言内涵(暗示义或情感色彩)与外延(词语的指称义或词典义)相反相成、矛盾混成的状态。“好的诗必须以某种方式包含抵抗(张力)。”(罗伯特·佩恩·沃伦)美国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主张,最好的诗的结构是“矛盾语法”或“矛盾情境”。
诗歌语言在现代西方被称为“诡论语言”(美:克·布鲁克斯),与日常语言相悖(打破日常语言的禁令,产生失范的词语联结。如“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 ”)又相依(以日常语言规则为表义基础)的关系,这也是诗的语言产生张力的缘由。
诗论家杨匡汉把诗的语言命名为“佯谬语言”:“诗人在表达真理和真情时,则往往求助于佯谬语言——表面上似乎荒谬与诡谲,实际上从审美心理模型的角度看,是更见流动、更合理的语言。”
“语言永远作微小变动,而词永远并置于新的、兀突的结合之中。”(艾略特)
“九月的霜花/十月的霜花/雾的娇女/开到我鬓边来”(戴望舒《霜花》)“开”既悖谬又合理,隐喻鬓发的花白。
佯谬语言的营造,主要方法有:
1、删略。闻一多称中国诗的文字“紧凑到了最高限度”,像“鸡声茅店月。。。”。保持物象的独立性、暗示性、感官性和空间玩味;切断文法,产生间隔和空白,“语不接而意接”,“蹊径绝而风云通”。
2、嵌合。打破语言组合惯性,创造新词语,语义学称为“概念溶合”。男人河、月亮船、物质女孩、酸风;木叶啼风雨、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溪女洗花染白云(李贺)。“具象词的理性化和抽象词的感性化,在同一语境中相反相成而生发‘张力’和‘弹性’,使诗歌活气灵通,精思逸韵,体物得神,意趣外荡,......或虚者实之,或实者虚之,由表层句法结构的不平衡跃至深层美感意义上新的平衡。”(杨匡汉)
3、倒装。打乱句子语法的原有秩序,倒置而成新组合。“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惟闻折竹声”(杜荀鹤雪诗),王安石改为“禽飞、竹折”,“如此语健”,有强度或张力。隐喻语言
他们(诗评家)所以用转喻和隐喻而回避比喻,乃是因为明喻的媒质(具体含义或比喻义)与要旨(抽象意义或本义)直接对应,往往被消解为单义性的,就远离了诗的特质,诗的语义结构应是多层的。诗是四度语言:理解度、感官度、感情度、想象度。
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发展,90年代后呈现出惊人的速度。隐喻本身独立而强大,保罗·利科(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重要的解释学家之一)就曾提出一种具有创见性的认识:“隐喻可以被视为‘微缩的诗歌’。”如果一个书写者能够创造一种新的隐喻,他也就能创造一种新的诗歌。因为诗歌主题几乎永恒,只有隐喻陆续更迭。
人类的进步以牺牲诗性智慧为代价。诗人要回到源头去找回诗性智慧,这意味着认知方式的对抗。对抗越强,打破理性模式的力越大,回到诗性智慧的可能越大,诗的语言的张力也越大。隐喻是实现诗性智慧回归的外化形式。
附:诗歌的结构模式(常见的7种)逻辑结构:语象清晰,组织有序,避免似是而非、语无伦次与悖谬。
1、演绎。以赋的扩展为语象方式,保持时空的秩序,情感的同一。李白《静夜思》。
2、升华。以比的扩展为语象方式,在想象中建立同一性关系,把语义合逻辑地提升到生命感受层面。“谢谢你/你不仅带给我/亲爱的书简/和芳香的花束/你给我带来了春天”(苏阿芒《四月的清晨》)
3、反转。以赋与赋的语象相嵌合,相反相成,有更多哲理意味。卞之琳《断章》。
4、并置。语象属于不同的时空,以情感同一为基础并置,语义可清晰地感知。“满天的星/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东墙上海棠花影/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废名《星》)非逻辑结构:看似混乱、模糊、悖谬,实际关系着更深层的理性,是现代诗歌追求深度表现的模式。
5、原型。以母题意象建构表层结构,说不可言说的东西的方式,模糊性、暗示性。李商隐《锦瑟》艾略特《荒原》,运用大量的原型意象。
6、断裂。打破习惯的逻辑秩序链条,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以蒙太奇手法产生语象单元的跳跃、撞击,产生空白,为审美提供创造性空间。北岛《呼救信号》。
7、拼贴。诗象之间取消关系,非同一,亦非对立,语义难以捕捉。西方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诗派特别钟情,大概认为无意义就是一种意义。“她那双眼睛天下最美/那腿美美美啊/可关我们什么事”(阿拉贡《圣女瞻礼经》)。超现实主义的反讽,反理性的写照。在一首诗中,这几种模式可渗透、融合。模式也可不断创新。
1、他讲起话来多有劲呀,每一句都像小锤一样敲在我的心上。
2、这句话就像钩子似的钩住了大家的心弦,算是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了。
3、妈妈这句话,像一根火柴,点燃了我心中的希望。
4、他平时话不多,说起来总是慢腾腾的,像钉子钉在木板上似的,一句是一句,没有废话。
5、这姑娘的话如同大地渗出的泉水,清清亮亮,自自然然,没有泡沫,也没有喧哗
6、他的话像一口敲响了的铜钟,“当啷啷”响在了我的心坎。
7、她嘴上没把门的,肚子里有什么就揣什么。
8、她的话儿不多,分量却很重,话语里的每个字,都拨响了同学们的心弦。
9、她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儿地说着,好像吐出一个字,就有百斤沉重。
10、他这几句话说得重极了,好像掉在地上都能把地砸个坑。
11、他说起话来,像炮筒子一样冲,全是火药味儿。
12、她这人是属手电筒的,光照人家不照自己。
13、他嘴里像含着一个热鸡蛋,说话慢吞吞的。
14、她这嘴简直就是老太太纺纱,扯起来就没完没了。
15、老人说到这里,忽然停住,犹如那被弹得过急的弦儿,突然崩断。
16、你真是鬼拜花堂枣死作乐。都这阵了,还满不在乎。
17、我想把那件不幸的事告诉他,可是那些话凝成了冰,重重地堆在肚子里吐不出。
18、这家伙的话像一股冷风,吹得我心里寒嗖嗖的,牙齿咯咯打颤。
19、老师的一席话,在我的心窝里添了一把火,浑身都烧得热乎乎的。
20、他生性寡言,不善辞令,可一旦敞开语言的闸门,就有股撞倒南墙不回头的气势
21、他们俩也很想弄个明白,但大权没在手,干着急,只是狗咬刺猬枣没处下嘴。
22、咱们是小药铺,存不住你这根大人参。
23、老师的这些话,句句打在他的心坎上,仿佛是一场春雨,洒落在一块久旱的田地里,很快渗透了下去。
24、她说起话来噼里啪啦,节奏很快,快人快语快性子。
25、她的话条理分明,而且连数字也似一串串珍珠,从口中滚滚而出。
26、他从来没说过这么多话,今天就像黄河决了口,简直什么也拦挡不住了。
27、老校长的每一句话都打动着在场人的心弦,它像惊雷,把人震醒;它像强心剂,使人振奋;它像补药,壮人气力;它像火光,暖人心窝。
28、这几句话从她那刀片一样的嘴唇中间吐出来,字字好像带着刀刃。
29、她就像一部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地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理想和知识的种子。
30、这话不软不硬,恰似一根藤条儿,打在他心上。
31、他说话直来直去,从不拐弯,发起脾气来,一句话能把人砸个跟头。
32、老师的告诫是让我不断进步,像芝麻开花一样一节更比一节高。
33、老师的亲切话语像那清澈的泉水,滋润着我的心田。
34、他的话越说越快、越脆,像一挂小炮似的连连地响。
35、他很少说话,即使说话,也精选每一个字,好像在草拟电报稿。
36、他用鼻孔哼一声,说:“你是吹糖人儿的出身,口气怪大的。”
37、他话匣子一开,活像自来水龙头,一拧开就哗哗往外流水。
38、只要不开口,神仙难下手。如今不管我怎么问,他只回答一句“不知道”。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语料库语言学发展的第二阶段,随着计算机各种功能的不断强大,语言学家们可以建立更大型的语料库。而各国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并且开始建立国际性的语料库。含有1亿词的英国国家语料库就是90年代建成的。它是英国政府、科研机构、出版商共同合作建立的。建立该语料库的目的是为了编写词典、语法参考书和为自然语言处理服务。英国国家语料库包含一亿个词的材料,其中有9000万词的书面语文本和1000万词的口语文本。Green-baum主持建立了国际英语语料库。它汇集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英语语料。覆盖各种社会变体的文本,以便充分研究英语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变体。除书面语之外,还将口语、手稿及刊印英语均纳入语料库之中,弥补了语料库研究缺少口语英语和手稿英语文本的明显缺欠。这个国际英语语料库被称为是世界上对进行英语对比研究的最雄心勃勃的计划。在语料库语言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Longman语料库网和柯林斯-伯明翰大学国际语料库。
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高低, 标准不是看学生英语知识掌握的程度, 而是看学生运用英语真正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仅仅是英语教学的基础, 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才是英语教学最根本的核心。
学生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就一定要打好语言的基础知识, 没有打好语言知识这个基础, 交际活动过程就比较难实现。但是, 虽然说对于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是建立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以及将其灵活运用的基础之上, 但是并不是说知识就等于能力。众所周知, 英语的语言知识只是为英语交际能力提供服务的, 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不断地言语交际活动才可以被学生所巩固和牢固地掌握;另外, 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掌握是需要在语言的交流操练过程中和实际使用在情景中实现的。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语言交流占据教学的核心位置,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教师应当讲求英语教学的方法, 把语言教学和语言交流两者统一起来进行,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进行真实演习, 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增加语言交流的学习成效。中学英语教学的语言交流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途径实现:
1 语言操练
英语的语言操练不等同语言交流, 语言操练仅仅注重的是形式, 通过英语语言操练, 学生可以熟悉掌握英语这一语言的形式;而语言交流的重点则是沟通的内容, 是以使交流双方达到互相了解为目的的。在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使用语言操练这一途径, 可以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语言形式, 给学生用英语交流提供有效地基础。语言操练和语言交流虽然有区别, 但是这两者也并不各自独立, 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定要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在语言操练后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语言交流。比如, 可以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复习和巩固学习到的词汇和句型, 这一做法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用英语进行思想的交流。教师在新材料的教授时, 一定要先带动学生进行操练性的练习, 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组织进行生动的交流性练习, 通过这种途径, 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新词汇句型等进行语言交流, 逐步从语言操练过渡到高一级的语言交流。
2 交流化的教学过程
在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化。也就是要做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英语交流时, 要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 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贯穿课堂始终, 让整个课堂都是用英语来教英语和学英语的过程。教师应选择接近语言交流活动的练习, 使英语课堂练习不断地交流化;在做练习时, 教师不仅要多给学生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 还要设计更多的实际情景, 鼓励学生带着表情, 伴随手势、动作, 像演戏一样把生活中的英语交流活动场合搬进课堂, 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所学的英语创造条件。当然, 教师的示范作用也非常重要, 教师在上课时充分利用手势动作可以增加说话的力量, 这样在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提高教学效果。
3 突破课堂的局限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视课本, 课本是基础, 但是如果英语学习完全被课本所束缚, 就会使得教法呆板, 教学受到限制,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增加各种语言材料的使用。也就是说, 在利用课本的同时, 教师要更多教学手段, 增加与课本内容和水平相近的语言材料。我们知道, 课堂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但是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课前课后的密切配合, 想要提高英语交流能力是十分困难的。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 是属于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 语言的学习不同于其他, 一定要突破课堂。倘若把语言当成一门知识来学, 就离语言交流的目的越来越远。要学好并用好英语,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从课堂中跳出, 开创课内与课外, 复习与讲新, 游戏与讲练相互结合的道路。
教师可以在所教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看录像、讲故事、听歌曲、角色扮演或者对话,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英语, 而且会用英语交流思想, 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 但学生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师要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爱学、肯学、会学”这些良好习惯,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接触到标准的英语以及主动有趣的情景, 主动积极的融入到深奥的英语文化内涵。这样,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外语的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功能, 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自然美, 最终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充分的使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材料, 旁征博引的辅导, 使得学生直接接触, 主动吸收, 通过不断地了解和练习, 掌握英语交流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邀请英美外教等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理解语言如何运用, 增强语感。突破课堂传统局限性, 对于学习英语和提高英语交流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 突破课本, 学生可以接触更多活的课本;突破课堂, 学生可以找到更广阔更生动的课堂。
4 结束语
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 中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这个根本目的实施教学活动, 这样才使得中学英语教育更加有意义,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的社会工作需要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慰宗.用英语讲授研究生课程的尝试[J].高等理科教育, 2002 (2) .
[2]刘县军.注重语言实用性培养英语交流能力[J].教学研究, 2005 (2) .
[3]任春秋.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6) .
【关键词】商务英语 语言特点 翻译特点 翻译技巧
商务英语在本质上和普通英语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因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英语,因此商务英语也有很多的语言和翻译上的技巧和特点,并且经常会使用到一些专业术语,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一般英语中的特点和技巧,还要根据英语专业性来把握相关英语的使用方法,进而使英语变成严谨、准确的商务英语。
一、商务英语的定义
一般将商务英语分成两种形式:正式语言和应用语言。商务语言指的是在进行国际商务贸易交流发展时应用到的一种语言形式。商务英语的语言应用在语言的优美方面并没有专业的要求,但是要求逻辑清晰、严谨,语言应用准确且严谨无误,同时做到语句结构的完整性。在对贸易过程进行翻译时要求准确、完整、坚决不可以描述不清以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语言应用是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礼仪素质,关系到国家的素养,因此越是一些小的问题就越会成为是否能够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1.专业英语词汇使用的准确性。商务英语在进行使用时最主要的关键步骤就是能够准确无误的使用专业用语,专业用语当中包括很多的专业术语、译为商务含义的普通用语和复合语句,当然还有很多词汇的缩写等会用到商务中的理论和实践等,语言通俗但专业性极强。例如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亚太经合组织,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价格指数,M&A;(Merger And Acquisition)并购,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发等,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的工作人员就没有办法知道上述等专业术语的翻译含义。
2.语句结构复杂但意图明确。因为在进行国际性金融贸易使会涉及到交易双方的利益,因此涉及到的内容要语言叙述要求严谨无误并且结构清晰。想要使其中的商务英语达到上述要求不出现错误,就需要在进行英语协议拟定、书写时保证用词的恰当,并且可能会用到很多类型的从句、短句进行补充或者修饰说明,所以一般商务英语的语句的结构都较为复杂。例如:I would like to point out,however,that our contract does state quite clearly that in the event of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we cannot be held liable if we are unable to meet agreed delivery dates.(然而我想要指出:我们双方的和合同中已经明确规定,如果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我方无法按合同约定期限交货,我方将不负法律责任。)该句子中第一个that引导了一个宾语从句的复合语句,在这个宾语从句中包含着另一个宾语从句,最后在最后一盒宾语从句中还嵌套着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这样一来将一句简洁但是并准确的用语变成了结构复杂但是语言严谨的商务用语。
3.应用到很多被动语态、祈使句、非谓语动词和情态动词。一般在商务英语英语中为了能够全面的将内容展示出来,就会在商务用语中加入很多的被动语句、祈使句、非谓语动词以及情态动词等等。
All disputes arising from the execution of,or in connection with,this contract shall be settled amicably through friendly negotiatio.In case no settlement can be reached through negotiation,the case shal then be submitted for arbitration.The location of arbitration shall be in the country where the defendant has his domicile.(只要是因为本交易而产生的的所有不统一意见,双方已沟通形式进行解决,当沟通失败后将交于仲裁解决,仲裁单位为被告的户籍所在地。)在上述商务英语的叙述中用到了大量的情态动词、被动形式、被谓语动词。这样可以将很多复杂且不易叙述的内容用一句话就可以表述出来,语言简洁而严密。
三、商务英语中的翻译技巧
因为翻译是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必要的利用工具。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翻译也是重要的一种社会活动。阅读理解、阐述和纠正都属于进行翻译的主要过程。商务用语中的专业词汇广泛的应用于英语翻译的各个操作中,一旦翻译过程出现了因为词汇问题就很有可能导致交易双方出现矛盾甚至国际纠纷,但是某些用词精准及其恰当的情况下,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商务英语中的每一个基础词汇、短语、语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习惯不同,搭配不同。短语的搭配指的是英语构成的各部分间的单词和短语的搭配,例如词性不同时的同一个词汇的译法就会不同,当然同一个词汇和不同的词汇搭配时也可能有多种译法。例如,“address”作为动词时翻译为致函,寄给,提出,而作为名词时翻译为地址,因此be addressed to中的“address”作为动词译为“寄往...”而address book中的“address”作为名词则译为“通讯录”。
2.可以使用某些词汇的引申含义。很多英文单词的中文翻译不止一个,而且不仅可以翻译成字典上注释出的含义,很多情况下但进行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语句环境可以将单词进行上下文联系理解后再进一步进行恰当的翻译,使翻译出的译文更加通顺。例如“account”的一般翻译为账户,解释,理由等,但是在“take into account”中翻译为考虑,重视;“advantage”的一般含义为优势,但是在“take advantage of”中就翻译成“利用”。
3.区别不同的词语在商务英语中的用法。第一,可以将一般词汇转化成专业的商务词汇。因为在进行外贸交易时使用商务英语时,一些普通的英语单词因为经常使用而会翻译成特定的固定的含义,因此就变成了商务英语中的惯用术语。例如“offer”一般翻译中意思为“试图,提议”,但是在商务英语中一般会译为“报价,开价”;“cover”在一般翻译中意思为“包括,涉及”,但是在商务英语中一般会译为“给...保险”。
第二,可以将多个词汇组合后进行翻译。因为复合单词在普通英语中不经常应用到,但是因为其带有很大的英语色彩,因此复合词汇在商务英语中经常用到,可以使内容表达更具有准确性、规范性等。一般的复合短语都由介词和副词组合,例如“hereafter,whereby”等。在进行复合词汇的翻译时必须要注意各成分的意思进行合理的联系理解。
4.对某些词语的进行适量的增减。在外贸交易过程中的因与实际翻译中,可以对内容中的词汇进行适当的增减,这也是商务英语的一个技巧。要在翻译内容使,根据对文章上下文的理解和不同翻译习惯进行隐含内容的翻译或者重复内容的删减。
第一,进行词汇的增加。可以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利用不同词性的单词进行修饰,但是要注意准确性和界限。例如:Cotton is falling in prince,and the buyers hold off.棉花的价格持续下降,购买者都持观望态度。(按照语言习惯增加一定的而修饰语)
第二,进行词汇的删减。在某一句话中如果存在某些词意重读的词汇的翻译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例如:To avert danger of major defaults and to restore security to the economic systems...为了防止发生重大的宣布无力偿还债务事件……
5.将词性转换后进行翻译。在进行商务英语过程时,想要为让翻译后的语言更便于内容的表述、利于双方的理解就可以对单词进行词性的转换。一般来讲,就是将一次单词进行词性的变换,例如将名词翻译为动词、形容词、副词,将动词翻译成名词、副词、介词,将副词准换成形容词或者名词等。一般情况下,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一个字对一个字,一个词对一个词的翻译无法确切的将内容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因为英文和中文的表达形式与习惯不同,所以很多词汇只能进行词性转换后进行翻译。
四、结束语
由此看来,商务英语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严谨性、完整性的英语技能。因此,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时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全面的掌握比较详细的国际贸易交流是会用到的各类专业术语。并且,还要根据翻译经验来分析,对于不准确的翻译进行更改。随着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我国商务英语方面的人才也需要及时的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才可以将我国商务英语领域更趋近于全球化。
参考文献:
[1]曹海雄.试论如何把握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J].校园英语(上旬),2015,(4):236-236,237.
[2]刘佳.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10):123-123.
[3]袁明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构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
[4]程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4).
【关于语言学的英语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论文10-14
关于语言文字的论文12-25
关于疫情的激励语言07-19
关于语言的美文欣赏:此时无声胜有声10-15
关于语言学习10-08
关于小学生语言不文明起因的研究报告10-14
关于c语言实习心得感悟04-24
汉语语言学教学的论文11-25
英语的语言特色09-18
语言与文化方向的论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