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地面裂隙的措施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治理地面裂隙的措施(精选5篇)

治理地面裂隙的措施 篇1

山西********

二○一四年八月

治理地面裂隙的措施

一、采空分布情况

1、采空分布区情况:

山西***煤业有限公司原为*****集体企业,该矿开采历史较长,该矿始建于1965年,原名为“*******煤矿”,1981年列为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技改矿井,新建技改二号井,并就此更名为“*******煤矿”,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关于*****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晋煤重组办发[2009]67号)的精神,山西*****煤业有限公司属单独保留矿井。主体为山西*******有限公司,2009年12月4日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换发采矿许可证,证号C***0046459。批采3-15号煤,生产规模0.90Mt/a,开采深度1119.97~899.98m,井田面积2.8899km2。新井田范围内采空区只有15101工作面推进后的部分,目前工作面处于停滞阶段,不存在安全隐患。

2、****井田区域内3#煤层煤层赋存区已经采空,15号煤层无采空区。

二、地面裂缝地区

山西*******有限公司由于原3号煤及15101回采的影响,在**掌西山地面出现斑裂,为无人耕种的荒滩及灌木丛。裂缝宽度一般在3-5cm,主要裂缝5m左右8条,10m左右5条,无落差,主要分布在采区边缘和沟坡地带。

三、影响

通过雨季井下15101工作面涌水量观察,地面裂缝并未使井下涌水量增大,地面雨水未渗入井下。裂缝对井下采掘过程中的水害隐患无影响。

四、整改措施

1、重点加强雨季前对地表塌陷区的检查工作,雨季期间要加强气象资料的收集和水情检测,加强防洪防汛管理工作。

2、完善工作面的排水系统。

3、对井下采空区的位置准确的标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上,对开采的时间、煤柱规格、浮煤、积水、顶板冒落等情况进行记录备案。

4、建立完善的封闭系统。针对后期开采造成的采空区,每个采空区建立一个观察站,每月进行两次观察,并对采空区的温度、空气成分、顶板压力、煤柱损坏等情况进行记录。

6、对采空区地表的裂隙进行封闭充填,以防地表水渗入,形成积水隐患。

为了有效治理地表斑裂,特制定安全措施:

(1)对斑裂区,采用黄土填堵方法。将裂缝挖开,填土夯实。(2)加强人员巡查力度,在出现强降雨天气时,及时安排人员巡查地面斑裂区,疏通水道、沟谷。

五、整改时间

治理地面裂隙的措施 篇2

沧州市多年 (1956—2008) 水资源的总量为12.02亿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仅172 m3。境内60%的面积为微咸水或咸水, 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淡水出现严重不足。近些年来, 全市干旱少雨, 地表水比多年平均减少了60%, 各河渠外来客水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基本断流。长期以来, 沧州市只能靠开采深层地下水维持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生态用水, 导致深层水超采严重, 年均超采约5亿m3, 出现了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地下水漏斗面积不断扩展、地面沉降加剧等一系列比较严重的水环境问题[1,2]。目前, 水位埋深大于60 m的封闭面积已经发展到8 530 km2, 占全市总面积的61%;地下水漏斗从单一漏斗发展成复合漏斗, 形成了1.4万km2全国罕见的降落“漏斗群”, 地面年沉降量最高达100.4 mm。

2 地面沉降的危害

由于沧州市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 引发了沧州市大幅度的地面沉降。伴随地下漏斗的形成, 铁路路基、建筑物、地下管道等下沉开裂, 堤防和河道行洪出现危机, 南运河部分堤段已经下沉了1 m左右, 千里堤则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纵向裂缝, 给沧州市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危害。在我国4个地面沉降量超过2 m的城市中, 沧州市名列其中, 全市主要有沧州市区沉降区、黄骅沉降区、河间沉降区、任丘沉降区4个沉降区。

2.1 城市内涝积水

20世纪60—70年代, 沧州市遇较大降雨, 大部分可自然排出, 而如今城市大部分地区严重积水。2002年7月, 一次连续降雨仅75 mm, 沧州市区维明路、解放路最大积水深度达500 mm;2003年10月, 一次连续降雨208 mm, 市区的主要道路积水深度高达1 350 mm, 其中南环立交桥积水深度达3 500 mm。

2.2 河道防洪能力降低

沧州市境内有多个行洪河道, 如漳卫新河、捷地减河、子牙新河等。各河流入海口严重淤积, 捷地减河河床淤积最深处达1 m, 由于地面沉降现象的发生, 大大降低了河道堤防的防洪标准, 使沉降段成为洪涝区和滞洪区。

2.3 浅层水位相对抬升, 引发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与2000年水位资料相比, 2007年沧州地区地下水位相对抬升1.6~2.1 m, 水位埋深最浅处达0.6 m。浅层水位的相对抬升引发了一些环境地质问题, 如建筑物地基承载力下降、地基易发生震动液化、路基在冬春季节引起冻融和毛细水上升等现象, 使路面返浆, 道路的使用寿命也大大缩短, 市区绿化树木成活率逐年下降[3]。

2.4 地面高程资料大范围失效

在交通、水文、水利、地震等行业中会广泛利用到地面高程资料, 其也是国民经济和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资料[3]。随着地面沉降的发展, 大范围的高程资料失效, 严重地影响和干扰了相关行业工作的有序进行。

3 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是不可逆转、影响范围广的缓变性地质灾害, 其治理难度大, 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社会灾害和经济损失。近年来, 沧州市地下水水资源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编制地下水压采规划、强化管理职能、切实调整水源结构等一系列措施, 对深井实施直接管理, 有效控制了沧州市的地下水开采量[4,5]。

3.1 强化管理, 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

在沧州地区的地下水超采区, 应加强管理, 严格控制开采总量, 坚决制止无序或非法开采。在境内的严重超采区, 禁止开采地下水, 若有因特殊情况确需开采地下水的, 应严格按照严重超采区开采取水审批程序进行报批[3]。对沧州市范围内需取用地下水的新建建设项目, 进行严格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 为确保高效利用地下水水资源, 实施了“三同时”、“四到位”制度。

3.2 采取措施, 关停市区自备井

2005年沧州市市政府成立了关停沧州市区自备井领导小组, 决定分期、分批关停可以利用引黄水源的沧州市区单位自备井。2005年主要关停了双水源单位和生活用水的自备井, 计113眼, 占现有自备井总数的40%, 减少开采量300万m3, 占总采水量的18%。2006年要关停单水源及在管网范围内和部分生产用水的自备井, 计87眼, 占关停自备井总数的30%, 减少开采量530万m3。2007年主要关停管网范围外和存在技术难点生产用水的自备井, 计79眼, 占总开采量的50%。根据当地的地下水利用状况和供水管网建设现状, 按照分期改造、逐步到位的原则, 严格实施关停工作[3], 2007年底结束关停工作。目前, 利用引黄水有效了解决沧州市市区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

3.3 加大外调水力度, 调整水源结构

在沧州境内, 外调水输水工程主要包括南水北调配套

摘要:沧州市由于深层水的长期超采, 形成了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继而产生地面沉降, 通过分析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危害, 提出了治理措施, 以促进当地的生产与发展。

关键词:地面沉降,危害,治理,河北沧州

参考文献

[1]王彤, 张文杰.实施深层地下水压采, 改善水生态环境[J].水政水资源, 2006 (4) :36-37.

[2]闫新永.正定县控制地下水超采的对策措施[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 2002 (S) :89-90.

[3]张文杰.沧州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初探[J].地下水, 2010, 32 (6) :41-42.

[4]谭荣初.吴江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的研究[J].水资源保护, 2002 (2) :48-50.

治理地面裂隙的措施 篇3

1 砌体结构裂隙的类型及产生原因

1.1 呈“八”字形的裂纹

呈“八”字形的裂纹主要出现在楼体的横墙与纵墙两端部, 此种裂缝属于热胀裂缝, 随温度升降而变化, 其主要产生原因是由于设计与施工中的缺陷使屋面保温层的热阻减少甚至失效, 致使屋面板温度变形大于砌体温度变形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 屋面板的推应力传给墙体, 当墙体温度附加应力在房屋两端较大时, 易发生剪力产生的主拉应力, 当超过砌体抗拉极限时, 墙体即出现“八”字形开裂。

1.2 呈倒“八”形裂隙

倒“八”形裂隙也属于温度冷缩裂隙, 主要出现在纵横墙两端的窗洞口处, 尤以顶层两端窗洞口处最为严重。由于墙体温度冷缩时附加应力在墙体两端较大, 当房屋收缩变形应力大于墙体时, 在顶层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相对集中而成倒“八”字形裂隙, 使墙体开裂。

1.3 水平裂隙

水平裂隙多见于楼体顶层横墙、纵墙、女儿墙及山墙处。当屋面保温隔热较差时屋面板受热力膨胀而对墙体产生水平推力, 由于墙体在端部收缩要大于中部且砌体抗剪能力较低, 致使纵横墙与屋盖的接触面上产生水平裂隙。

1.4 垂直裂隙

垂直裂隙主要出现在楼体的窗台墙处、过梁端部及楼层错层处。此种裂隙也属于温度变化产生的, 当墙体受到楼板的拉应力作用, 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集中效应而拉裂, 或因温度冷缩变形, 在与墙体之间变形差异最大的钢筋混凝上梁端和楼板错层处, 引起墙体垂直开裂。

2 砌体结构裂隙的控制措施

2.1 结构设计中进行控制

在建筑物的平面设计中, 结构的平面形状应力求规则对称, 如平面形状不规则, 应尽量采用“伸缩缝”将其分成若干独立规则单元, “以放为主, 抗放兼施”, 以避免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竖向开裂。在建筑物的竖向设计时, 应力求按竖向规范规则, 尽可能不出现错层, 以避免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水平裂缝。

2.2 构造控制

2.2.1 加强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在建筑顶层每个开间、错层处及屋面不等高处必须设置圈梁;顶层外圈梁应设计为暗圈梁, 不应外露, 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压顶圈梁, 要与“构造柱”连为整体, 以抵抗裂缝的产生。

2.2.2 楼体除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外, 在楼体转角处、丁头处的纵横墙交接处必须设置“构造柱”, 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墙体的可延性, 约束墙体裂缝的扩展。

2.2.3 提高屋面板的整体性, 楼体的屋面板宜用现浇混凝土板, 或在预制屋面板上增加现浇混凝土带, 使屋面形成整体式装配。

2.2.4 在住宅楼体的顶层端部1~2开间范围内的墙体宜采用配筋砌体, 即每隔8皮砖在水平灰缝内加配钢筋, 并在1~2开间范围内拉通, 与“构造柱”钢筋结合。顶层砖砌体强度不应低于MU7.5, 砌筑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5, 以提高墙体抗裂能力。

2.2.5 屋面的挑檐为外露构件, 受温度变化影响不仅本身容易开裂, 而且对墙体开裂也有一定的影响。故应适当增加“挑檐”纵向配筋并增设“变形缝”或“后浇带”, 以减少收缩。“后浇带”的做法是在其纵向受力较小的中间适当部位, 预留300mm宽的“后浇带”, 用钢筋贯通, 在施工40~60天后再二次浇筑, 以起到先放后抗的控制作用。

2.2.6 重视屋面保温。选择屋面保温层时, 适当加厚或选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材料, 对屋面保温层必须按建筑节能标准进行热工计算, 进一步提高屋面保温层的保温隔热性能。屋面保温不好是屋面板产生温度应力的直接原因, 严重时会导致顶层墙体开裂或屋面漏水, 保温层应做至“挑檐”或檐沟处, 以防止混凝土结构外漏, 有条件者必须增设、架空隔热层。

3 砌体裂隙的加固控制

3.1 当屋面保温层未达到热工要求和节能标准时, 应重做屋面保温层, 使裂缝稳定, 因为对温度裂缝仅做一般性的加固补强是无济于事的, 必须从减少温度应力入手。保温层使用的绝热材料要满足表观密度、粒径、导热系数与含水率等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 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和现行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 力求达到设计的保温效果。

3.2 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砌体裂缝, 应先加固地基, 等沉降量达到稳定标准 (平均日沉量0.02~0.03mm以内) 后, 再加固墙体。

3.3 对外纵墙、横墙、内纵墙的裂缝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抹面加固法, 剔灰缝深12cm, 必膨胀锚栓纵横@500, 呈梅花型分布, 满挂钢筋网用M10水泥砂浆抹40mm厚, 3遍成活, 施工完后, 要注意喷水养护预防空鼓。

3.4 对于轻微裂缝可用水泥砂浆加107胶嵌补即可。

总之, 控制裂隙的产生和扩展, 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引起足够重视, 尤其在当前建筑物普通向高层、大型化发展的形势下, 制定一项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已迫在眉捷。控制裂隙, 重点在防, 并需要从设计、施工上共同努力, 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裂措施, 加大主动控制的力度, 才能提高新建房屋质量的可靠性。只要严格执行规定, 做到设计与施工紧密配合, 控制裂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实践证明, 过去许多工程凡是采取了控制裂隙措施的, 一般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被评为真正的优质工程。

摘要:在现代住宅工程中砌体结构的裂隙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它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缩短了使用年限, 而且对建筑物抗震也是极为不利的。针对砌体结构裂隙产生的成因与预防措施进行了论述。

常见楼地面与屋面裂缝的控制措施 篇4

楼地面与屋面出现的裂缝, 是一种质量通病, 轻度裂缝的出现不但影响建筑物的美观, 严重的裂缝还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结构设计的不合理, 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都会引发裂缝的出现。

1 地面裂缝

室内地面一般为整体现浇层, 由于地基土不均匀、不密实, 导致地面下沉、开裂, 或垫层不符合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规定, 导致地面面层出现裂缝。裂缝一般较宽且数量多。

1.1 原因分析

⑴施工人员未遵守操作规程, 原材料质量把关不严, 养护不当, 造成强度不足.

⑵堆载过重、过早或不均匀分布使得地面出现裂缝。

⑶温度变化引起砼收缩或膨胀, 形成温度应力而产生裂缝。

⑷砼的凝缩和干缩。

1.2 控制措施

⑴地基土回填前, 应对填土土料检查验收, 并做好记录。

⑵填土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⑶确定填料最佳含水量、压实机具、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等参数。⑷地面范围内的基坑回填表应分层夯实。

⑸控制砂石粒度不要过细, 含泥量不超过规定值, 水灰比适当。

⑹砼垫层完成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一段时间, 待砼收缩大部分完成后再做面层。

⑺房间较大或地面荷载分布不均匀时, 垫层中宜配置适量构造钢筋。

2 楼面裂缝

2.1 现浇整体式楼层

裂缝常出现, 在板面与板底中部, 多由砼收缩变形或温度变形及承载力过大, 设计欠缺, 施工不当所造成。

2.1.1 常见裂缝原因

⑴水灰比过大, 砼成型后产生较大收缩下沉, 使钢筋顶部的砼开裂。

⑵砼浇筑速度过快, 在构件内部出现沉缩裂缝。

⑶模板刚度不足或支撑下沉、变形, 造成新浇砼开裂。

⑷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或过大导致开裂。

⑸砼养护不良, 早期失水严重而出现裂缝。

⑹早期受冻导致开裂, 即冻融破坏。

⑺未充分考虑承载能力而导致的施工超载。

⑻砼实际强度严重不足, 达不到图纸设计要求。

⑼现浇板虽设负筋但长度、规格及间距不符合规范要求。

2.1.2 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

⑴控制配合比及搅拌质量, 对出击的裂缝, 应在初凝时进行压实, 抹平消除。

⑵浇筑砼速度应应考虑砼下沉时的景况影响, 在砼初凝前适当加大振捣深度, 消除沉缩变形影响。

⑶模板构造方案应正确合理, 而且应验算模板及支架的刚度。

⑷在砼浇完后, 应及时时覆盖和浇水, 养护期应保持砼处于潮湿状。

⑸浇筑板时砼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1米, 否则采取串简, 溜槽等措施。

2.1.3 规范规定的构造措施

在施工时应严格按图施工, 不得疏忽和遗漏, 具体如下:

⑴简支板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应伸入支座, 其锚固长度Las不应小于5d。

⑵单向板中单位长度上的分布钢筋其载面面积不应小于单位长度上受力钢筋载面面积的10%其间距不应大于300cm;当板所受的温度变化较大时, 板中的分布钢筋应当增加。

⑶嵌固在承重砖墙内的现浇板, 板边上部应配置构造筋。

2.2 预制装配式楼盖

2.2.1 常见裂缝原因

一般裂缝多位于板面端缝和板侧缝之间, 少数出现在板底。这主要取决于预制板本身强度、板缝灌缝质量, 其次为砼的收缩变形, 不正确的构造措施以及荷载的交替作用等因素。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

⑴预制板本身强度不足

⑵混凝土灌缝质量不良

所以加强灌缝质量及采取增加预制板整体刚性的构造措施即成为控制裂缝产生的关键。

2.2.2 控制措施

⑴浇注板缝前, 清理基面, 清除建筑垃圾, 用清水冲洗板缝, 再浇灌C20以上的细石砼, 若板缝较宽, 必须支模浇筑。

⑵灌缝砼终凝后强度达到80%左右时, 方可在其上堆放设计规范允许的荷载。

⑶板支撑在砖墙上时, 板下两皮砖应丁砌, 而且在安装时, 支座上应用20mm厚M10砂浆坐浆, 避免端部的应力重分布。

3 屋面裂缝

3.1 现浇整体式屋盖

3.1.1 常见裂缝原因

⑴由于砼固结收缩或温度收缩受到下部约束时在板面出现裂缝。

⑵没有良好的隔热层或未设置必要的温度伸缩缝。

3.1.2 控制措施同现浇整体式楼面。

3.2 预制整体式屋盖

3.2.1 原因分析

⑴温度作用

屋面蓄热一般最大, 墙体与砼板之间的温度变形是不一致的, 相互之间产生拉应力或应力, 当变形较大时, 严重者会产生屋面板的错动。

⑵混凝土的收缩

混凝土的收缩是由于凝缩和干缩两部分组成。另外,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再配有钢筋的砼构件中, 钢筋对砼的干缩产生阻碍作用, 从而使钢筋受到强制拉应力。若载面的配筋率偏大, 则强制拉应力就大, 很有可能使混凝土受拉而开裂。

⑶设计上的欠缺

如预制板下未设圈梁或虽设圈梁但未完全闭合, 或虽闭全但间距过大, 则横向温度变形及屋面悬挑外于沟的过大倾覆力将使靠近外纵墙的预制板拉裂, 并带动墙体出现裂缝。

3.2.2 控制或构造措施

⑴在屋面设置必要的纵横向温度伸缩缝, 防止不规则裂缝以适应屋面变形。

⑵在屋面板下设置滑动支座。为适应刚性防水屋面变形, 结构层屋面板的铺设最好做成活动支座。如先用水泥砂浆找平, 铺1-2屋干铺油毡后, 再搁置屋面板, 还可在二层油毡之间设置滑石粉之类的润滑剂。

4 结论

治理地面裂隙的措施 篇5

关键词:探讨,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措施

在实际的地面测报工作, 供电中断、网络故障、计算机故障、业务软件故障、自动站仪器故障等等仍时有发生, 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影响到地面测报质量, 这就要求观测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常规业务, 还要具备较强的处理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长期在一线工作的经验总结出如何提高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的工作措施, 以供各位同行参考。

1 提高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的工作措施

1.1提高设备稳定运行率的工作措施

1.1.1定期巡视和维护仪器

定期巡视和维护自动站仪器是减少故障率的重要措施。只有按时巡视, 认真检查, 才能较早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

1.1.2严格执行自动气象站维护保障制度

每季度检查1 次静压气孔口是否畅通, 静压管内干燥剂是否有效;每月用湿布擦试百叶箱1 次;每年检查风向、风速传感器轴承是否转动灵活、平稳1 次。定期校准风向传感器指北方位;每月检查雨量传感器滤网、翻斗等是否有尘土、小虫等, 并用清水进行清理2 次;每月更换大型蒸发皿用水1 次;每月检查各电缆是否有破损, 各接线处是否有松动现象。

1.2提高到报率的工作措施

1.2.1做好网络系统维护与保障

为保障宽带网络系统正常运转, 系统维护遵循“预检为主, 临修为辅”的原则;为确保备份网络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应定时巡视备用设备运行情况, 定期检查、维护和测试, 发现异常, 立即处理。

1.2.2熟悉台站网络故障处理流程

台站人员要熟练备份通讯方法的操作;以免因不了解情况耽误时间造成报文逾限或缺报;网络通信中断, 采取由内而外逐步排查的方法;网络故障时应启用广西气象通信网应急备份传输方式上传正点数据、各类报文。广西气象通信网应急备份传输方式有拨号备份方式、VPN应急备份方式、互联网接入备份方式和应急口传报文共四种。

1.3提高数据可用率的工作措施

1.3.1及时发现数据异常

值班员每小时正点前10min要查看自动气象站数据是否正常。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早班除了查看本班当日的监控软件日志以外, 一定要查看前1 天的监控软件日志, 只有这样夜间出现的异常数据才能及时发现;守班期间每小时在正点数据卸载完毕后审核RTD分钟数据文件, 早班除了审核本班当日的RTD文件以外, 一定要审核前1 天的RTD文件, 这样异常数据才能及时发现;守班期间每小时正点数据上传后要查看ASOM运行监控序列图, 早班一定要查看前1 天晚上20:00 ~ 7:00ASOM运行情况;查看MDOS是否提出的疑误信息, 如有要及时反馈。

1.3.2正点数据异常或缺测时, 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实现自动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地温、草温记录异常时, 正点时次的记录按照正点前10min记录、正点后10min记录、备份自动站记录、内插记录的顺序代替 ( 瞬时风向、瞬时风速缺测处理, 风向、风速不做内插) 。若无自动记录可代替时, 仅对相应定时时次记录进行人工补测 (草温除外) , 其他时次按缺测处理, 若某要素人工观测仪器已撤除, 则该要素不再人工补测;正点数据中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地温、草温小时极值缺测或异常时, 从本时次实有记录中挑取。正点数据用正点后10min或备份站代替时, 若该值挑为小时极值, 出现时间记为正点0min;气温或相对湿度为替代值时, 水汽压和露点温度均反查求得。

2 结语

要提高台站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 就得提高台站的设备稳定运行率、到报率、数据可用率, 这就要求观测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常规业务, 还要具备较强的处理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所以台站观测员必需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才能保证地面气象测报业务工作在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下能够正常运作, 实现应急工作的及时、高效、有序开展, 减少业务事故发生, 才能提高台站的综合指数。

参考文献

[1]黄丽康, 王达, 韦彩色.新长Z文件的传输质量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3 (01) .

[2]李伟.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探究[J].农业与技术, 2012 (10) .

上一篇:家长会家长代表演讲稿下一篇:居民的节水意识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