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调查报告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样学习调查报告(共8篇)

怎样学习调查报告 篇1

一、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账户设置、使用和管理的现状根据国家现行规定,中方账户泛指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从实际需要出发,对中方投资和分得利润以及某些涉及中方职工的财务收支事项,另设中方辅助账簿,据以记录和反映中方的各项财务收支情况,或者由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在银行另立账户,并游离于企业之外进行单独的核算和管理,以维护中方投资者和中方职工的合法权益,调查报告《怎样学习调查报告》。中方账户起源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后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某些外资企业也纷纷参照执行。从调查的情况看,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从横向比较,各地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账户设置和管理情况不均衡。在调查的9个省市中,辽宁、北京两省市情况较好,例如,辽宁省已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中,设置中方账户的企业平均占90%以上;北京市已开业的1229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有900多家企业设置了中方账户,约占80%--85%。但也有一些地方外商投资企业未能按规定设置中方账户,如大连市有2/3的外商投资企业未设置中方账户;广州市2653户外商投资企业中,设置中方账户的有20户,占0.75%;河南省目前已开业的6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设置中方帐户的企业占5%;湖南省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中,设置中方账户的不到10%。二是从纵向看,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投资企业基本能够按规定设置中方账户,但近几年来此项工作渐趋薄弱,有的地方甚至被忽视了。中方账户核算的内容一般包括下列9项:(1)中方职工实得工资性收入,包括按照规定标准发放的工资和各种津贴、补贴、奖金和其他工资性收入。(2)中方职工福利费。根据国家规定,此项费用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4%提取,但各地执行中存在差异,如北京市规定,按照中方职工工资总额的7.5%提取。(3)中方职工劳动保险费,包括待业保险金、退休养老金以及职工在职期间的劳动保险等。(略)(4)中方职工住房补助基金。(略)(5)中方职工物价等项补贴。(略)(6)中方职工工资结余,指的是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工资在采取名义工资制的情况下,从成本费用中计提的中方职工名义工资扣除上述(1)至(5)项后的结余部分。一般情况下,中方高级职员存在工资结余的问题。(7)中方职工个人所得税。(8)中方投资(从实物形态看,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从资金来源看,包括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及分得利润(或其他收益,包括中方投资者向外商投资企业出租资产收回的租金、以土地使用权作价投资分得的利润中应上交的土地使用费等,下同)。(9)其他,包括上述各项存款的利息收入,其他应收、应付款等。例如,在采用整体合营的情况下,中方投资者原有的债权债务清算损益和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有的在中方账户核算,有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的人身保险、福寿保险。中方职工公积金等也在中方账户核算,有时工会经费也通过中方账户核算。此外,各地规定的一些特殊内容,也通过中方账户核算,如北京市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按中方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中方职工的日常教育经费,这部分经费在中方账户中核算。从调查情况看,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类型、工资制度。中方投资方式等不同,不同企业之间中方账户核算的内容和做法各异,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7种:1.从中方投资者与外商合营的方式看,中方投资者(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或其他类型的内资企业),以现有部分厂房、设施等资产投资,与外商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中方账户在核算内容上不包括中方投资及分得利润这一项,这是因为中方投资以部分资产与外商合营后,未合营部分的老企业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两个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按国家规定,中方投资及分得利润由未合营的母厂通过对外投资及收益科目进行核算,而不通过合营企业的中方账户来核算此项内容,这与整体合营的情况有很大的区别。中方投资在现有厂房、设备、场地的基础上整体与外商合营的,中方账户核算的内容通常包括前述9项,这是因为中方投资者整体合营后,原建制实际上已不存在,因此,中方投资及分得利润只能由设在合营企业的中方账户来迸行核算,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方投资者在合营企业中的权利和义务,具体由合营中方替代履行。2.从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的中方职工工资制度看,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的工资大体有3种支付形式,一种是名义工资形式(亦称劳务费形式、成本工资形式、账面工资形式或者工资包干形式),这种工资支付形式的特点是,根据合同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中方职工的实得工资、劳保福利费和国家的住房、物价等项补贴,这3项内容捆在一块,由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应付工资料国核算,并拨转中方账户,由企业中方负责使用和管理。例如,广州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按照每月人均1100元的标准计提中方职工名义工资,并划拨中方账户,核算内容包括:中方职工的工资、奖金、医疗费、退休养老金、待业保险金、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福寿保险、职工公积金和住房补助基金等。二是直接支付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上述3项内容由合营企业分别直接支付和管理,不再通过中方账户进行核算。三是分别支付形式,即上述3项内容中,其中有一项或两项由企业直接支付,其余由企业中方通过中方账户支付和管理。3.从中方投资者的构成看,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中方投资者为一家的和中方投资者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在中方账户核算内容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在采取整体合营时,中方投资及分得利润通过中方账户核算;而后者则不论中方投资者是否采用整体合营或部分资产合营,中方投资及分得利润均不通过中方帐户核算。4.从中方投资来源看,一般而言,本地中方投资者与外商合营的,中方投资及分得利润有通过中方账户核算的,也有不通过中方账户核算的,主要视中方投资者是采用整体合营还是部分合营,以及单一合营或多家合营的情况而具体确定;外地投资者与外商合营的,中方投资及分得利润不在中方账户中反映。5.从中方投资者的成分看,中方投资者为国有企业的,中方投资及分得利润,有时通过中方账户核算;但中方投资者为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或私营企业的,此项内容一般不通过中方帐户核算。6.从外商投资企业的类型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方账户设置和管理的情况比较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其次,外资企业几乎未设置中方账户,这主要是因为外资企业是外国投资者独自举办的,中方不参与投资,同时,外资企业在中方职工工资支付形式上,一般采用直接支付形式,因此专门设置的中方账户意义不大。在中方账户核算内容方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基本一致。7.从各地政策执行情况看,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可供分配利润,应当依照合同、章程的规定或董事会决议分配给中外各方投资者,因此中方投资分得的利润,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通过中方账户核算,有的则直接由外商投资企业汇给中方投资者,而不经过中方账户达一中介环节。但个别地方规定有所不同,如北京市政府规定,中方投资者以厂房、场地、设备、贷款和自有资金投资的,其分得的利润,除归还贷款投资本息外,80%留给中方投资者,20%留给在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的中方住房等集体福利设施,因此对这部分留利需要通过中方账户进行核算。另外,从调查情况看,省市所属的、财务制度比较健全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账户设置情况也较好,区县及乡村所属的、财务制度不很完善的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情况相对差些。在实际工作中,中方贴户核算的内容视具体情况确定,通常是上述几种情况相互交错,不同企业之间难以有统一。固定的标准模式,即便是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中方账产核算的内容也是不相同的。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一)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账户设置和管理情况很不规范在调查的9个省市中,除辽宁、北京两省市情况比较好外,其余省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账账设置和管理情况普遍存在较为混乱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1.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对此问题重视不够。外商投资企业设置中方账户问题,财政部1981年财企字第408号《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方投资部分若干财务问题的处理意见》、1982年财会字第25号《印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方投资及收入汇总表>的通知》已分别作了规定,但总的来说执行情况不很理想,尤其是近几年基本就没有执行,其主要原因是有的地方财政部门的同志认为,财政部对此问题后来没有再颁发新的文件加以重申和强调,因而对中方账户的设置和管理问题普遍存在着一种”设有必要,不设亦无不可“的认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账户设置和管理问题被逐渐淡化的重要原因。2.对设置中方账户的看法和意见不同。(略)3.地方财政部门人手不足,缺乏管理手段。(略)(二)中方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时有发生。(略)(三)中方收入的使用和管理不规范,检查监督薄弱。(略)

怎样学习调查报告 篇2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习化学还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比如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有的学生刚接触化学时总感觉内容繁多、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难写等诸多问题,因此就片面地认为化学难学,不想去学。其实每一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只要我们能够掌握方法,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对化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以下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认真观察实验

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当然离不开实验,因此如何观察实验对于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

1. 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

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序言一节课中,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2. 明确观察的要点和顺序。

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点,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实验前。应该观察的内容是:(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光照、通电等);(3)反应装置(使用哪种实验仪器、该装置有何特点等);(4)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实验中。观察的内容是: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是否放热等)。第三,实验后。观察的内容是:(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

3. 动用多种感觉器官。

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用手摸(摸集气瓶感觉热现象)等。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二、积极动手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教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每个实验的目的。

三、善于记忆

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化学也不例外。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记忆的;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等也必须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死记硬背;对于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教师讲,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善于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多动脑

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多分析、多思考,并且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勤动口、动手,同时更要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碰到疑难,不能知难而退,而要深钻细研,直到完全理解;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更不能朦胧而过,而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五、多练习

怎样才能学习好 篇3

诚然,天资不够聪慧的人是有的。个别人也确有智力发育上的缺陷。但就绝大多数人来说,智力上并无病理缺陷,脑子电非笨瓜,提高学习效率是大有希望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看来,改善心理条件是一条必由之路。在此,我们愿意从心理学的角度,向求知似渴的青年们提几条建议,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

一、进入注意之门

注意二字在这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专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性。你若要学外语,那你就得注意外语的字形、发音、词义和语法规则。在学习外语时,要注意看、注意听、注意记、注意想。注意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这些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这个特性是很可贵的。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把注意比作“一切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要通过的大门。然而,我们要知道,外界知识、信息进入这扇大门时并不是畅通无阻的。生活环境里经常会有一些足以使你分心的因素,在阻遏知识、信息进入注意这扇门,从而降低你的学习效率。但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有主观能动性。今晚有精采的演出,我可以不去看;门外有熟人的谈话声,我可以不去听;刚才发生过不愉快的争执,我可以不去想。我专心致志地让新知识、新信息通过我的注意之门,在大脑皮层上留居下来。这在心理学上就是有意注意。人要想学点儿东西,是经常需要运用有意注意的。如果一个人有学习的愿望,却静不下心来,稍有动静就“一心以为鸿鹄将至”,那他必然学不到东西。因此,自觉地培养有意注意,排除分心因素,让知识、信息顺利地进入注意之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心理条件。

二、理清记忆仓库

注意到了的东西,不一定都能记住。这是为什么呢?显然,这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解释明白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记忆方法不当、记忆仓库杂乱是学习效率不高的一大原因。

记忆、记忆,先有记而后有忆。从信息论观点看来,记忆过程就是知识和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我们往往是通过学习把知识、信息储存在记忆中的。而具体的储存方式则明显地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好坏。这里不妨借图书馆的藏书方式作比方。如果图书分类很合理,上架时放的井然有序,那么即使藏书千万卷也不至于发生混乱;一旦你需要某一本书,就可以立即从书海中找到它。相反,如果图书没有分类编目就入库,那么一旦你需要某一本书,就十分难找,甚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遍寻无着。学习中记忆东西的道理与此相似。若能先将所要记的东西作一番分门别类的编码,然后再保持在记忆仓库之中,那么一旦需要提取某项知识用来解决问题,就会觉得比较容易。相反,如果记的时候草率了事,不作任何分门别类的编码工作,或者编码方式很不合理,那么记忆仓库里的东西再多,电无济于事。因为要用知识时,你提取不出来。这也是一种遗忘,尽管这时记忆的痕迹还没有消失。

在学习问题上,历来有句格言:“重复是学习之母”。这句话是对的。心理学家对此作过许多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合理的复习方法。但我们还须知道,重复(即复习)固然重要,编码电决不可小瞧。不讲究编码方式的那种重复,不会给学习者带来多少助益。因此,我们可以说,讲究编码方式,理清记忆仓库,把知识系统化,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另一个心理条件。

三、拓宽思考天地

学习之后,究竟记得了多少东西,这并不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志。学得如何,还应该在思考能力上表现出来。正如大家经常看到的,有些学生记忆力不错,能逐字逐句地背定义,整段整段地背课文,却不能灵活自如地解决稍为复杂一点的问题。他们越是学习高深的东西,越是感到捉襟见肘。于是渐渐地落到了善于思考的学生后头。这种情况表明,有些人虽然用功,但思路呆滞、狭窄,而削弱了效果。

人的思维有一种定势现象。这种定势既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在于遇到相似情境时可以顺当地加以处理;消极的一面在于遇到相异的情境时不会因变而变,而是一味按习惯了的老方法处理问题。这后一种情况,也可以说是思想僵化的表现。而思想僵化是可怕的。一个人如果满足于自己习惯了的思路,就等于自己关闭了思考的天地,那他在学习上就不会有多少创造性。但我们知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为今日世界各国所重视,并在各国结出了累累硕果。我们岂能自甘落后?现在已经有许多青少年不满足于现成的书本结论,不满足于一题一解,他们在积极拓宽自己的思考天地,发展求异性思维。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每一个希冀提高学习效率的人,都有必要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想得宽些,想得深些,想得活些。唯其如此,才有理想的学习效果可言。

四、讲求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它同学习的成败,关系极为密切。你若能心情舒畅地学习,则你的聪明才智将得到较好的发挥。如果你列学习在心理上存在着某些不健康的因素,譬如说自卑呀、骄狂呀、焦虑呀、忌妒呀、厌恶呀、惶恐呀,等等,那么即使你天资再好,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成绩。

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和对日常生活的观察都表明,心理健康、特别是情绪上的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而情绪上的干扰,则对学习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们曾经对一些中学生的考试心理作过调查,发现他们受到低考分的挫折之后,又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和同学的嘲笑,这使他们情绪非常抵触,有的甚至撕毁了卷子和书本。他们迁怒于学习,其结果当然是学得更糟。不过,也确有一些学生,能够抵挡得住低考分的挫折,并振作起来。他们也有过痛苦,但能较快地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加上教师的关心和指导,他们在后来仍然取得了好成绩。心理健康对于学习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人如果在智力发展水平上是强者,而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是弱者,那他恐怕在学习和创造上不会有什么重要的建树。历来许多学有成就、建树甚多的人,都是智力发展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强者。大科学家达尔文、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罗蒙诺索夫等人,童年时代上学时都受到过打击,但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制力,没有消沉,没有畏葸不前,并且在学生时代就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无疑是一种教育和启发。

怎样做调查报告 篇4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三)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正文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引出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等。

1、引言

为什么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调查;调查的结论如何。

2、论述

论述部分的重点:

1)通过调查了解到的事实,分析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2)调查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3)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论述部分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基本情况部分和分析部分两部分。1)基本情况部分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对调查资料有背景资料作客观的介绍说明;或者是提出问题,其目的是要分析问题。2)分析部分。这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在这一阶段,要对资料进行质和量的分析,通过分析,了解情况,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一般有三类情况:第一类成因分析;第二类利弊分析;第三类发展规律或趋势分析。

(四)结尾

结尾部分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结束语一般有三种形式:(1)概括全文。综合说明调查报告的主要观点,深化文章的主题。(2)形成结论。在对真实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报告结论。(3)提出看法和建议。通过分析,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或可行性方案。

(五)附件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篇5

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 第一,这门学科在新闻学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这门学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这门学科在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实用新闻学是整个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

 实用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广播与电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各方面的应用知识。

 新闻写作是实用新闻学研究的一个落脚点。

二、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新闻写作承担着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产品的任务。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是新闻报道成品的制作过程。

三、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新闻报道是记者劳动的最终成果,也是惟一的表现形式。记者必须也只能通过新闻报道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而读者也是通过新闻报道作品而认识记者的。 第二节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一、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或者说,采访在先,写作在后,  

 

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第三节功夫在笔外

新闻写作的主体是人。写作者的素质至关重要。所谓“功夫在笔外”,讲的就是有关记者自身的素质问题。

一、加强政治修养

(一)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二)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

二、加强知识修养

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

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一个记者除了拥有新闻专业教育的背景之外,还要对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问题有一定的知晓,才能较好地驾驭新闻写作。

三、加强思维修养

加强自己的思维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 第二章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一)确有其事

(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四)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五)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二)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三)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 

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

二、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一)故意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二)非故意失实,也称业务性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 第三节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二、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新闻写作的谋篇布局,即消息或通讯的结构设计、段落安排,实际上体现着写作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与分析。此时此刻,要掌握与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这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均属想当然,无可非议地在严禁之列。

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一)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二)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三)要注意核对数字。

五、描写要有分寸感

我国新闻界最常见的是滥用溢美之辞,描写时夸大、渲染、拔高。

新闻描写是否恰如其分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记者的态度,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如果带着个人的好恶,就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有关的事实。

六、要注明新闻来源

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

七、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

记者写出来的稿件,也还要经过所在传媒内部的审改。 第三章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 第一节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

一、什么叫用事实说话

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一种说法是: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另一种说法是: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二)事实胜于雄辩

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三)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关注传媒,主要想获取信息。

三、是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

(一)传播的目的是说话

(二)选择就是在说话

(三)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

 第二节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 何为典型事实?

一、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

二、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三、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四、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 第三节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所谓“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读者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第四节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

一、善于联想

这是一种通过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其他一件或几件事实关联起来陈述的方法,暗示与引导读者进行联想,从而得出结论。

二、善于对比

把两件事或更多的事实放在一起对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都可以,这样有助于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新闻写作也常常采用这个方法来发表无形的意见。

三、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

报道同一件新闻事实,由于选择和运用了不同的背景材料,从阅读的效果分析,会对读者的判断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分析,记者可以表现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

四、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 多层次的丰富的背景材料的运用,既可以增加文章的可阅读性,也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新闻事件的意义同时可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

第五节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直接引语是指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西方新闻教科书把它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并辟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其重要性以及引用的具体技巧。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西方记者也很重视使用直接引语。

第四章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一、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

传播产品,是指新闻作品的功能在于传播。具体地说,它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产品。

  

读者观念

“读者关心这个事吗?”

“读者能够读完这篇报道吗?” 

二、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

第一,版面在空间上不是无限的,它一般有固定的字数。因此上版的新闻稿件有字数的限制。

第二,版面在时间上也不是无限的,如果是日报,它每天有一定的截稿时间。因此上版的新闻稿件有时间的要求。

第三,版面在组合上是“配套”的,从内容、从角度、从新闻文体等,要服从于整体策划。

 第二节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

“一次性消费”是指新闻的主要价值和功能在于解决受众“不知道”的问题。一旦

人们知道了,新闻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一次性消费”同时带来“排他性”。所谓“排他性”是指同样内容的新闻,哪一条先到受众那里,解决了他的“不知道”,后续而来的那一条,就不再起什么作用了。

一、新鲜

(一)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

(二)学会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或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形式摆在读者的面前

二、快速

(1)学会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能迅速投入写作。

(2)学会和养成打腹稿的习惯。

(3)熟练掌握新闻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特别要得心应手地运用消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4)善于准备好各种写作素材,灵活地组成“预制构件”。(5)注意培养自己口述新闻的能力。

三、简短

新鲜、快速与简短有密切的关系:

篇幅短了,在有限的版面和时间里,可以多发新闻报道,传递更多的信息。

简短有助于突出新鲜的内容,长篇大论很容易把新闻湮没掉。

简短还有助于快,新闻报道写得越长,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发稿自然快不了。

(1)坚持一事一报。说清楚一件事,比说清楚几件事要简便得多,容易写短。

(2)要注意把主题破小,把角度选小,把架子搭小,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3)化整为零,可以多一些滚动报道、组合报道或连续报道。

(4)挤掉水分,只讲事实。

 第三节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一、具体

(一)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

(二)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

二、生动

(一)在某些方面“生动”与上文中讲到的“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越是写得“具体”就越容易生动。

(二)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这是让稿件“活”起来的一个关键。

(三)新闻报道能否生动,与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通俗

(一)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

(二)要学会“第二种翻译”,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

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

(三)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 第四节针对性:信息知识思想

 针对性的含义

第一是指在进行新闻写作时,你的心中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这条消息或者通讯是写给谁看的。

第二要明确为什么而写,你的报道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通过它要引导或影响读者到什么目标上去。

这两层意思可概括为两句话: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

一、加大信息量

(一)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或称写“立体化新闻”。

(二)学会抓特点。

(三)学会使用新闻背景。

(四)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

二、加大知识含量

(一)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经验总结。它最大的特点是科学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加大新闻报道中的知识含量,即是要讲究科学性,要注意挖掘和展示信息背后的某种客观规律。

(二)这种增加,不仅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的增加,即在报道的选材、角度上都要比单纯信息的报道更深入一步。

三、挖掘思想深度

思想深度决定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第五章新闻角度

 第一节一个关系成败的切入点  新闻角度的定义

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一、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

新闻角度选得准,新闻价值倍增。反之,选得不准,报道老一套、一般化,就会削弱新闻价值。

二、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

三、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 第二节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 什么是最佳角度

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一、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

一般来说,这个角度应该是新闻事实与你所在传媒的“导向定位”和主要受众群需求这三者“聚焦”的结果。 

二、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在选择新闻角度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的阅读愿望也就越大。

 第三节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一、以旧见新找角度

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

    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二、以小见大找角度

这里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三、虚中觅实找角度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

四、逆向思维找角度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

五、发散思维找角度

即要求以一个新闻目标(或一个新闻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思考时,思路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六、统摄思维找角度

一般来说,这种统摄首先要把采访所得的具体新闻素材和具体观点聚拢,然后把这些事实与事实的意义向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并进行深度挖掘以接近事实的新闻内核,聚焦点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最后就可能找出一个最佳聚拢点,这就是报道这件事实的新闻角度。

七、全局高度找角度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第六章新闻跳笔

第一节何谓新闻跳笔?

一、新闻跳笔的特点

(一)在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

(二)它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启承转合等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二、为什么新闻写作要用“跳笔

(一)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1.跳笔要求段落短,而且每段讲清楚一件事实。这种叙述方法便于读者集中注意力。

2.长篇大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疲劳。

3.运用跳笔写作的新闻报道,排在报纸的版面上黑白相间,疏密有致,容易让读者“一见钟情”。

(二)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

1.记者运用跳笔写作时,不必为文章的“启承转合”费心,他只需集中那些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一段一段写来。

2.“文如看山不喜平”。以这样的行文结构叙述事实,在段与段之间实现了跳跃式的推进,文章自然波澜起伏,而且有一种动感,体现出新闻报道作品明快的文风。

(三)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1.运用跳笔,每写一个段落,就提供了一个分角度或者一个侧面的事实。

2.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跳跃,留下了空间,留下了停顿。有空间就有容量。容量大可提供的信息量就大,给予读者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就大。 第二节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

一、短段落,多分段

段落是区分内容和层次的手段。跳笔在提行分段上的一个特点,或者说它的核心就是多分自然段,并且每段都不长,

用短段落来划分内容与层次。

二、断裂行文

新闻跳笔所要求的“断裂行文”,是指段落之间不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事实的原始过程从头排列,不面面俱到,不平铺直叙,不必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而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着力突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它们之间用跳跃的方式组织起来。

三、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把通讯中的某些情节、场面、细节写成镜头感很强的段落,然后在这样一些段落之间,运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按照类似电影镜头推拉摇移,把它们连接起来。

四、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事实主体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在描述与议论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现场与背景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时间与空间跨越;由概述到细节的粗与细、简与繁的跨越;还有各种笔法,例如倒叙、插叙、比喻、排比等等之间的跨越等等。 第七章新闻语言

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一、什么是新闻语言

根据新闻学的原理: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就叫做新闻语言。

二、新闻语言的特征

(一)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三)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

1.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2.新闻语言风格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3.新闻语言风格还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

(四)“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白描”是指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第二节 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

一、多用动词,用准动词

在新闻写作时掌握多使用动词的要领,既能把人物和事件写“活”,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也能把环境和景象写“活”,使人如临其境,最终让消息或者通讯“立于纸上”。

二、多用子概念

多用子概念,也就是说,多用具体的语言去写作。真实的东西都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往往是生动的。

子概念的内涵总比相应的母概念内涵丰富具体,因此,多用子概念容易引起人们的形象思维。

三、多用大白话

“大白话”在这里是指群众语言,老百姓说的话,或者叫大众口语。

大众口语生活气息浓,大都具有通俗明白、平易近人、生动形象的特点。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能为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还能使新闻具有独特的风格。

 第八章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 第一节消息体裁的特点 

一、简括

简要、概括地反映新闻事实,是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

二、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消息这种体裁一般不提倡记者直接抒情或议论。虽然它并非绝对排斥抒情或议论,但要求尽可能地减少主观色彩。

三、消息有特殊的结构方式

消息的结构是倒叙,亦即俗称的倒金字塔结构。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语,通过导语,将新闻事件的结果、新闻事实的精要,首先呈现给读者。在这一点上,以反映事物最新变动为主的动态消息尤为典型。不过,从总体上看,无论何种类型的消息,基本上都不能完全摆脱倒金字塔结构的束缚。

四、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

消息的外在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有人总称其为“消息头”。 第二节消息体裁的优势

一、消息适应范围广,多用消息,可以增加媒体的信息承载量

报纸以及其他新闻媒体,主要是靠消息来增加信息量的。媒体刊登的消息越多,其总体上传播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二、消息发稿速度快,是一种灵活迅捷的新闻体裁

由于文章内容简括,不必照顾事件的过程或细节,消息可以及时地,用滚动传播的方式报道突发事件、正在进展之中的事件;消息篇幅短小,写作、编发稿件都可以节省时间,从而使它有条件冲在前面,担任“第一报”的任务。

三、消息易为不同的读者所接受

消息的“外包装”是“客观性”,它靠事实说话,提供给读者的是事实。这样,即使宗教信仰、政治见解以及文化背景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即使不愿接受传播者的观点,却不能不正视事实。

四、消息的新闻冲击力更强

消息可以说是浓缩了的新闻,它突出“干货”,过滤掉了一些“水分”,加之有“一句话新闻”式的标题和先声夺人的导语,可以让信息毫无阻拦地直接进入人们的视野,对读者,对各类传媒的接受者,造成很强的心理冲击。

 第九章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导语

 第一节导语的定义与任务 

一、导语的定义

(1)它是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的;

(2)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

(3)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

二、导语的任务

(一)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二)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三)导语为全篇定音导语为一篇之首,导语确定了写作重点,决定消息的基调。

 第二节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

所谓实质性内容,即指新闻事实,或者事实中的要点。

二、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一)最新鲜的材料;

(二)要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写作导语;

(三)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作导语。

三、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导语不可太长。字数过多,一会淹没“亮点”,冲淡趣味性;二会导致沉重,令读者失去耐心。

四、力求优美生动

导语的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掘、反映出新闻事实内在的美,二是讲究文采,做到语言美。 第三节导语的大致类型 

一、概述型导语

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是概述型导语。

应注意:

(一)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

(二)用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

二、描述型导语

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导语,是描述型导语。

它有以下优点:

第一,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好奇,令读者不能不读;

第二,能以情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可以强化新闻的报道效果。

描述型导语的写作,要求记者:

第一,采访中勿忘捕捉有形的画面;

第二,导语所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

第三,用剪影的办法来写。

三、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称评述型导语。

评述型导语有以下优点:

第一,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可以发挥“勾玄”的作用;

第二,评述型导语可以直截了当地发表意见,能够直接影响舆论。

评述型导语的写作应注意:

(一)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应是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二)评述型导评中的评,应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

(三)为了使导语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有时,也为了防止因记者直接评论而招致被动,可以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四、橱窗式导语

 

有如橱窗展示样品,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为橱窗式导语。

橱窗式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写入导语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第四节导语修辞技巧

一、设问

导语以提问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

以提问方式写作的导语,有助于读者把握新闻事实的要点,有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促使记者抓住要害,明确消息主体写作方向。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导语修辞方式,有人也称其为“提问式”导语。

二、拟人

导语中将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三、借用

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来揭示新闻内涵,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导语富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下文。

四、对比

在导语中,将两个极端的事物加以对照,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这种对比的写法,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明新闻主题。

五、直呼

导语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新闻界也称其为“谈话体”。

六、排比

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的一部分,形成排比式导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

七、惊警

导语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强烈唤起读者注意。这种写法可造成震动效果,造成一种紧迫感,使读者为之一惊,不能不注意。

 第十章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二)

——主体与结尾  第一节主体重任在肩

一、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一)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

(二)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二、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一)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二)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

三、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主体部分来承担。

四、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一)运用“色彩”;

(二)打开包袱中的包袱;

 第二节主体的结构方式 

一、倒金字塔结构

仅从导语和主体这两大部分的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消息整体上采用的都是倒金字塔结构;另一层意思是,主体本身也按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至后依次展开,主体也是倒金字塔结构。

二、纵向结构

主体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称纵向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反映新闻事件的大致过程,让读者了解前因后果。记者也可以借“过程”说话,表达某种观点和意见。

三、横向结构

这种主体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不受事物发展时间顺序的限制,围绕一个主题,将同一时空范围的情况有序地组织起来,反映“面”的变化。

四、点面结构 点是指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是指一般的、总体的情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这也是主体安排结构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这样安排结构可以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认识空间,可以使消息更有说服力,而且,也更符合普通读者的认识规律。

第三节消息结尾

一、消息结尾的特点

消息的结尾方法有其特殊性。它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亦即,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

二、几种巧妙的结尾方式(一)材料典型、意味隽永;(二)首尾关照,巧妙呼应;(三)稍加议论,画龙点睛;(四)水到渠成,自然抒情。

——

 

 第十一章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新闻背景

 第一节写消息切记交待背景 

一、何谓新闻背景

(一)宏观意义上

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二)狭义上

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二、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

(一)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

(二)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三)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四)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五)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六)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七)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第二节精选背景材料

一、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通常情况下,决定背景选材的主要因素是事实本身的“疑点”、读者兴趣、新闻主题。所谓“事实本身的疑点”,是指读者感兴趣、而不加背景读者又难以理解之处;读者兴趣,既包括前面所说的“疑点”,又包括新闻事实之外,读者需要了解的有关事实和材料;新闻主题则被认为是调遣背景材料的主要依据,大部分新闻应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背景解说的重点。

二、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记者在选择背景材料时应当不拘一格,旁征博引。就内容而言,背景材料不受时空和事物类别限制。古今中外,只要对说明新闻事实有用,均可拿来。

三、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应以新闻价值标准——新鲜、重要、著名、接近(心理的、空间距离的)、情操、进展等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诸要素为条件,来挑选可作背景的材料。 第三节巧妙穿插 

一、插入导语

(一)背景本身为一典型实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者,用来帮助“说话”;

(二)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

(三)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

二、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一)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导语之后可立即插入背景;

(二)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入背景段。

三、分散插入主体之中

(一)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二)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 第十二章事件性消息

 第一节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一、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

(一)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三)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消息制作和传播过程的短平快特点,也为它报道事件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消息无疑是最佳报道体裁。

二、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 第二节报道事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事实要交待得一清二楚

事实交待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缺少新闻要素,事情的轮廓不清楚;

(二)忽略了某些必须交待的细微部分,令事件模糊不清;(三)事实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不够具体。

二、勿做表面文章

记者应是观察家与思想家,他应当能够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含义,预见到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这样,消息才会有思想性、有深度。

三、见事见人

(一)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二)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三)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四、慎重报道恶性事件(一)不要煽情;

(二)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漏破案方法;(三)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四)关注事件成因。第三节动态消息

一、动态消息的特点

(一)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二)动态消息更强调“宏观笔法”; 

 

(三)与其他类型的报道相比,动态消息更加注重时效。

二、动态消息的写作

(一)善于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

(二)客观记述,增强可信度;

(三)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

(四)连续报道,确保时效。 第四节简讯

一、简讯的特点、地位

(一)简讯的特点

1.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

2.结构单一; (二)简讯的地位

1.简讯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

2.简讯篇幅短小,可以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

3.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版面;

4.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

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 

二、简讯的写作

(一)撮要

1.构成事实的基本要素;

2.提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二)讲究文字

1.精简;

2.要有表现力;

 第十三章非事件性消息

 第一节非事件性消息日益受到重视 

一、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

事件性新闻关注的是事物的最新变动,是突显的“事件”;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非事件性消息的特殊价值

(一)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

(二)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三)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四)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第二节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对比显现

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要求记者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将其变化、其问题性、新闻性,明显地揭示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这需要用一种方法来加以“显现”。而显现的基本手段是对比。

二、量化集中

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上有必要将散在的事象加以概括和集中。集中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总体量化——剥去事物的个别的外壳,以抽象了的全局性的数字,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总体态势。

三、以点带面

点,即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即全局情况。忽视点会削弱消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没有面,则难以反映总的态势。

四、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

 大多数非事件性报道,记者是为了反映某种情况或问题而行动的。有些报道即使利用的是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资料,其调查本身——信息源一方的行动本身,也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

 第三节预测性消息

一、预测性消息的基本特征

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属预测性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

预测性消息同预告性消息不同。预告性消息是对必定发生的事情的报道,新闻所传达的信息是确定无疑的。

二、预测性消息的价值

(一)有助于科学决策;

(二)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

三、预测性消息的写作

(一)及早预测;

(二)他人预测;

(三)权威预测;

(四)深度预测;

(五)审慎发稿。

 第四节服务性消息

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功能

(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

直接可用”,亦即,这种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

(二)服务性消息的功能

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信息; 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

二、服务性消息的写作

(一)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

(二)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

(三)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

(四)亲切、自然。

第十四章描写性消息

第一节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一、描写性消息的定义

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是描写性消息。换言之,描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一)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二)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三)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 

二、描写性消息的功能

第二节描写性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

一、简笔描写 作为消息之一种,描写性消息也应力求简括,用简洁的笔墨,概括地勾勒事件的现场情景、人物的活动,以及非事件性新闻的某个场面,而不宜过多地描写细部。

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记者描写的每一个景物、活动,都应是有丰富内涵的。亦即,它们应能以形象传达某种信息,帮助记者表达某种观点,只有如此,描写性消息才会有一定的思想性。

描写性消息不仅不排斥叙述,还需要用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连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

二、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三、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第三节

新闻素描 

一、新闻素描的特点

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它基本上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通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

二、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一)灵活安排文章结构;(二)描写好典型细节;

(三)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

第四节花絮

一、花絮的特点、作用

(一)花絮的特点

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1.花絮有特殊的信息释放功能; 2.花絮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一)小角度;(二)大视野;(二)花絮的作用

二、花絮的写作

(三)轻松幽默、亦庄亦谐.第十五章分析性消息

第一节分析性消息的特点、地位

一、分析性消息的特点

首先,与报道“事”的新闻不同,它是以传播观点、意见为主的消息。其次,分析性消息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换言之,分析性消息是典型的深度报道。

(一)分析性消息可以为读者提供多元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二)分析性消息直接亮明观点、表达意见,有助于强化新闻和大众传媒的言论功能;(三)分析性消息可以让受众直接听到记者的声音,实现“直接交流”.

二、分析性消息的地位

第二节分析性消息的写作

一、观点、见解——分析性消息的灵魂

分析性消息的成败,首先决定于它的观点、见解。好的分析性消息,应有鲜明的观点、新颖独到的见解。

其一,它应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件或问题的分析;

其二,它应当是讲究时效——动作较快,甚至是紧随其后的分析; 其三,它应当在分析中提供新的、读者尚不了解或尚未注意到的信息。

二、使消息更带新闻性与客观性

第三节解释性消息

一、解释性消息的特点及重要性

(二)解释性消息的重要性(一)解释性消息的特点: 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重点回答“为何”。

第一,解释性消息侧重于分析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是一个总体的通俗化处理过程;第二,解释性消息通过对信息的综合与梳理,可以有选择地为读者提供事件或问题的“全像”;

第三,解释性消息探究事件或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发言”更富启迪作用,也更具建设性。

二、解释性消息的写作

(一)大背景意识;(二)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三)巧妙开篇,引人入胜;

第四节新闻述评

一、新闻述评的特点、价值

(一)新闻述评的基本特点: 首先,述评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其次,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比较严格。

(二)新闻述评的价值

首先,述评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富有指导性;其次,述评可以为评论插上轻灵的翅膀,使其成为评论战线的轻骑兵。

二、新闻述评的写作

(一)典型题材,全局观点;(二)因事论理,理由事出;(三)借人之口,为评增加权威性.第十六章通讯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什么是通讯

通常的定义是: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曰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第一,通讯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第二,通讯必须具有时效性;第三,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有新闻价值.一、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二、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三、通讯的文体较自由;

四、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五、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六、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七、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第二节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第三节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 第四节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

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递着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快速传播的需求。

通讯虽然也传递信息,但它篇幅长,时效稍差,其魅力在于其可读性。

第十七章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一)

——通讯的主题

第一节什么是通讯的主题

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第二节通讯主题的要求

一、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首先要弄清,所报道的事实中是否存在记者这种认识的依据; 其次,有一条原则在选择主题时是不能动摇的,即所选主题不是随意的,是受事实限制的,必须是在事实内在逻辑所指示的范围之内选择主题。

二、通讯的主题要深刻(一)深度来自全局意识;(二)深度来自历史感;

(三)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

三、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主题针对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曰 新鲜;二曰时代色彩。 第三节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

一、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作者在接触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前,对将要采集的事实不甚了解,对将要写作的通讯主题也没有事先预想。需要在了解事实过程中逐步分析素材,进入主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

二、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作者依据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 

 

预先设定了要写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去等待、选择表现这个主题的新闻事实,以验证主题,这就是所谓的“主题先行论”。

第十八章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二)

——通讯的选材

 

第一节通讯选材的特点

一、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选材的典型性的直接含义,即材料的代表性。“代表性”有两层含义:一曰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有特别之处;二曰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不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个别事件,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

二、要围绕主题选材

三、选材忌重复

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第二节通讯选材的类型

一、骨干事例;

二、细节材料;

(一)详细的情节事实

(二)特写镜头 三、一般叙述性材料。

一、记者的现场观察; 

第三节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

二、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三、记者的访问。

第十九章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三)

——通讯的结构

第一节通讯结构的特点

首先,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 其次,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第二节结构通讯的原则

一、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以清晰表现事实为目的,而不是要事实去服从体裁、结构的需要。如果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就考虑用纵式顺叙的结构;如果是现场材料,就可考虑写成新闻特写。再如写人物通讯,如果只采访到此人的一个有意思的情节事实,就可考虑写成新闻小故事,而不必硬要写成三侧面或“三块式”的人物通讯。

二、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在构思通讯结构时,要围绕主题来理顺全部事实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层次排列,将通讯的“意义性”结构表现得十分集中和鲜明。

三、简洁清晰原则

对人对事的各种复杂联系进行切割,只挑选出表现主题最有力的材料,这样才能使主题与素材相对简约清晰,易于受众的理解和记忆。

四、均衡对称原则 第一,要有层次意识;

第二,写新闻小故事一般一篇文章一个事例,而写较大的典型则需要几个骨干事例;

第三,段落、层次之间的材料安排要考虑意义上的互异、互补; 第四,即要求通讯的首尾衬托、互相照应,以突出整篇文章的整体感。

五、跌宕起伏原则

根据受众的阅读心理,在通讯结构的安排上注意形式变化,充分利用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所提供的时空框架,组织编织出具有美感特征的通讯结构。

第三节通讯结构的表现形式

一、纵式结构

即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链接法。 

 

(一)按照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叙述下来;

(二)按照生活中发生的一连串故事的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三)将多线条事实“编织”成单线条纵结构;

二、横式结构

即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

(一)同时异空结构;

(二)多侧面拼接结构。

三、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的通讯往往从现象入手,层层挖掘现象的原因,以及原因背后的深层原因。第四节通讯的开头与结尾

一、通讯的开头

(一)开门见山;

(二)突出中心事实,勾起人们的阅读欲望;

(三)突然插入记者截取的现场事态,有场景,有直接引语,有人物动作……

(四)以寓意的诗歌故事开头,然后迅速转入本题。

二、通讯的结尾

(一)强调主题或深化主题;

(二)抒发情怀。

 

第二十章人物通讯

第一节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若干类型

一、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

二、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

(一)报道对象的变化;

(二)报道理念的变化。

一、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人

它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其事迹或思想观念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人物集体,一般称为典型人物。

(一)与事件有关的新闻人物;

(二)精英人物。

二、新闻人物

三、凡人奇事,奇事凡人

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大量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不属于哪级树立的典型,亦无轰轰烈烈的业绩,但他们的一事、一语、一情、一思,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我们报道的主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的精神。这类人物似乎没有值得特别提起的先进思想和传奇事迹,他们并非因事迹而进入人物通讯,而是因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社会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才被作为报道对象。这类人物主要是各类反腐败案件中的党政干部。

一、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二、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三、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神似胜于形似”。 

四、“冰点”人物

五、批评或揭露性报道中的反面人物

第三节人物通讯的采写特点

第二十一章事件通讯

第一节事件通讯报道对象的

基本类型

突发性事件,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

一、突发性事件

二、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

预知事件

 以预知事件为题材写成的事件通讯,大多数有三个特征:

第一,因题材重大,报道的社会影响也较大,记者写的报道可以起到历史文献的作用。

第二,现场材料丰富,可感可信。因为采访预先知道的事件,记者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策划和采访准备另外,记者有可能赶赴现场进行采访,“见证历史”。大量的镜头化语言使通讯可感性强,可信度高。

第三,写作“投入”,富有激情。

三、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

小故事

 通过展示这类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矛盾解决的过程,褒扬社会中的人类美德,传递精神文明,针砭时弊、抨击邪恶,有利于扶正祛邪,净化社会风气,发挥新闻引导舆论的作用。

第二节怎样写好事件通讯

一、要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一)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

(二)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三)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

二、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每个事件的经过,总有一个环环相扣的情节链条和因果链条,这是记者在事件通讯中必须首要展示的线索。

三、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应当首选那些老百姓最关心的,有普遍意义的角度去认识新闻事实、确立报道的主题。

事件性事实本身的张力是事件性通讯的独特优势。然而,要发挥这个优势,记者要学会捕捉关键场面,展示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充分展示事件本身中的戏剧性情节的说服力量。

(一)单线条过程结构法; 

四、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

五、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二)“多线条过程”结构;

第二十二章工作通讯

第一节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

一、展示各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

报道典型经验,除了采取综合消息的形式以外,工作通讯以其篇幅和时效的宽容度,几十年来一直是最具有传播效果的另一种新闻报道体裁。

二、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和教训,揭示这些问题和教训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以引起社会的注意,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调查性报道上,这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青睐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报道内容更侧重于揭露问题,展开批评。

三、剖析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探讨对策与解决的方法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分析性报道上。也就是说,它不仅要通过调查,展现出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还要对此进行分析与解剖,找出问题的原因,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它的选题要扣住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和大众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从全局高度选择典型事实;

二、进入工作现场,运用活的事实反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或问题;

三、从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四、虚实结合,既要注意使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又可以有一定的评论色彩。虚实结合,是工作通讯写作在语言运用上的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二节工作通讯的写作

第二十三章风貌通讯 第一节风貌通讯的分类

一、综合报道某个地区、某条战线的今昔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 报道地方的新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是风貌通讯的重头戏。这种报道在综合性大报上尤其常见。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迥然有别的风土人情,往往是足不出户的读者最感兴趣的题材。

重游中外历史文化遗产的诞生地,使人领略文化韵味,聆听历史的足音,启发思绪,陶冶情操。

一、抓住特点写见闻;

二、旅行者的视角——新鲜;

三、主题不容忽视。

二、报道某地的风土人情,人的精神面貌

三、报道历史文化遗产,以景写情,睹物思人

第二节风貌通讯的写作

第二十四章社会观察通讯 第一节社会观察通讯的

主要功能

一、拓展了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了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首先,在选题和报道对象上,社会观察通讯自成一体,开拓了人物、事件、风貌、工作以外的另一领域,即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

其次,它在通讯的写作理念上有较大创新。

二、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首先,它的选题来自社会实践,并集中于那些普遍存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因此它可以比较及时地向受众提供有关的最新社会信息。其次,社会观察通讯中的相当一部分以揭露、批评报道为主,而它所揭露与批评的重点往往是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社会不公正的现象。

社会观察通讯强调从社会生活中选题,强调以调查采访为主,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把受众关心的话题变成具体的新闻报道,然后通过媒体传播进一步提升这个话题的社会关注度,直至把这个话题“设置”进社会议题,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

基本类型 

三、设置议题,自下而上地行使新闻监督权

第二节社会观察通讯的 

一、按题材分类

(一)话题型;

(二)课题型。

二、按报道方式分类

(一)展现型;

(二)剖析型。

第三节社会观察通讯的采写要求

一、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持正义的精神

一是要直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舆论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这就有可能触动社会的某些敏感区。

二是要直面社会的不公平,甚至社会的丑恶与黑暗面,这就可能有一定的风险。

(一)社会观察通讯的好题材只能在社会生活的深处发现;

(二)社会观察通讯调查性报道,特别是批评与揭露型的报道,更需要掌握详实的第一手材料;

(三)要反复核实事实,要注意对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悉心梳理、如实反映。纪实手法

纪实是一种运用人物、情节、现场、对话、数字等各种资料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

一方面,这类通讯所选的“点”是“面”的代表,即微观事实是宏观事实的代表,必须着力去表现,才能以“点”带“面”。

另一方面,社会观察通讯的目的既然要表现社会生活的“面”,宏观的纪实材料——综合性的背景介绍,概括性的全景材料和各种统计数字是不可缺少的。

(一)媚俗、盲目追求“卖点”;(二)注意保护隐私权;

(三)严防道听途说和虚假报道; 

二、深入社会、深入民众,掌握第一手材料

三、微观和宏观结合的

四、避免走入的几个误区

(四)防止片面、偏激,以免造成负效应;(五)刹住超长风。

第二十五章专访

第一节专访的文体特征 专访的文体特征

一、专访强调的是“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

二、专访强调的是“专”;

三、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

四、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

五、专访的结构以问答体为主。

第二节专访的文体类型

一、以记人为主的人物专访

新闻人物;

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中的关键人物; 有某种特定新闻背景的人物。

二、以记言为主的“问题专访”,也称“意见专访”、“言论专访”或“学术 专访”

这种类型的专访是记者带着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的专题采访,请有关人士加以解答。

三、以记事为主的事件专访

一般来说,只有新闻事件才能构成事件专访;而且与事件性通讯相区别,事件专访是指记述某些新闻事件的特殊意义、内幕情况或者澄清事实真相的专题访问。它主要是通过采访这些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或者见证人来“复原”与“剖析”新闻事件的。

第三节专访的写作要领 

一、问答整理式

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之一,也是最简单,又最能体现专访文体特征的叙述方式。其写作要领就是实录经过整理后的采访过程,以记者提问、受访者回答的问答体发表。

二、散文处理式

式处理,也可称为隐性问答体。它基本摆脱了一问一答的模式,记者可根据专访报道的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勾画被采访者的形象、性格等。

这种处理方式的写作要领很简单:全文集中记录被访问者的口述,也就是说,把现场的记者和记者所提的问题都删除掉,或者非常淡化地处理,主要保留被访问者的谈话。 

三、口述实录

第四节专访成功的决定性环节 

一、专访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背景材料;

(二)知识资料;

(三)问题设计;

(四)注意挑选适当的采访时机和场合。

(一)重视第一组问题的成功率;

(二)增强临场的问题控制与应变能力;

(三)注意用眼睛采访。

(一)要准确地表达被访者所陈述的内容、概念与意思;

(二)要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

二、专访中善于提问与观察

三、专访后注意核对,引语一定要准确

第二十六章新闻特写 第一节特写的文体特征 什么是特写?

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断”、“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一)巧妙的“截取”; 

一、镜头感

(二)适当的“放大”。

二、透视感

所谓透视感,是指特写比其他新闻文体更强调“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

三、现场感

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特写一定是来自现场的报道,作者一定要在现场采访,他必须是新闻事实或被采访人的现场目击者。现场感的另一个特点,表现在特写的写作要历历如绘,要情景交融。

第二节特写的取材与分类 

一、人物特写

人物特写要求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某种行动、行为或者性格。它比人物通讯更集中与凝练,同时应该“画面感”与“动感”更强。除了人物特写之外,我们把其他的特写都用场景特写这个“大篮子”装起来了。主要理由是:在原来的分类中,例如事件特写、工作特写或者风情特写等,其实它们在具体写作中都是通过截取某一个或者一些关键性或者典型性的场景而完成的,取材的基本方法是极其近似的,因此可以不再做详细的区分。

一、抓准“镜头”;

二、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一)细节要有特点

(二)细节要有动感

三、要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写;

四、要情景交融地写;

五、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与凸现。

二、场景特写

第三节特写的写作要领

第二十七章网络新闻写作 第一节不可忽视的新媒体

一、数量增长惊人;

二、质量进步神速;

三、网民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节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

一、传播时间的自由性

(一)随时发布新闻的实时性;

(二)随时阅读新闻的易检性。

二、传播空间的无限性

(一)不受地域限制的全球化;

(二)不受“容积”限制的广容性。

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一)多媒体传播;

(二)交互性传播;

(三)小众化传播。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种类

一、复制新闻

复制新闻,或者称COPY新闻。这是指从传统媒体上复制(COPY)来的新闻。

二、原创新闻

一是指独家的,第一手的、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 二是指通过重组新闻资源、重新编辑改写的新闻报道。

三是指该新闻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制作出的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别的新闻报道。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技巧 

一、即时滚动式写作

即改变传统媒体的单篇静态报道为多篇滚动的动态报道。

二、超文本写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写作;

(二)通过超链接使与新闻相关的信息之间产生联系,使得网络新闻的文体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线形结构,而是网状结构与多维结构。

三、互动式写作

即改变传统媒体写作对受众灌输式的信息单向传播为与受众之间的平等的双向传播。

网络新闻写作

需注意的问题

一、遭遇挑战的网络新闻真实性;

二、获得提升的网络新闻时效性。

一、把握全局的综合能力要强;

二、验证、过滤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要强;

三、在第一时效赶到现场直接采访的能力要强;

四、运用网络与数码技术进行采访写作的能力要强;

五、平等交流的能力要强。第五节

第六节培养数字化记者

(新闻写作)理论题

1、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

1、选择真实的、最重要的、有政治价值的事实;

2、选择新近发生的、今天或者昨天发生的事实,而不是陈旧的事实;

3、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意义的事实;

4、选择最精炼的、从许多同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本质的而不是表面的现象;

5、选择富有形象的、生动有趣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事实。

2、怎样选择和提炼新闻主题:

1、选择政治上重要的问题。选择政治上重要的,就是抓住方向性的问题,选择那些代表事物发展方向、对全局有影响的,有一定的政治思想高度的主题。

2、选择为受众所注意的问题。在选择主题时,不能单纯考虑编辑要什么,能不能见报,而是应该考虑受众真正关心和需要解答的问题。

3、选择涉及最迫切的问题。这种问题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全局或整体有影响的问题;二是群众议论纷纷、普遍关注的问题,即所谓的“热门话题”;三是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问题。

3、消息的两种写作形式:

1、倒金字塔结构:

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就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然后依次后推,形成“虎头蛇尾”形状,又犹如倒放着的古埃及“金字塔”。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新闻结构形式。

倒金字塔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导语、主体到结尾,均不按时间顺序,而是事实材料的重要程度安排先后次序,从而呈现一种跳跃状的结构;另一种是导语将主要事实开阔出来后,主体部分仍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的经过。

倒金字塔结构一般多用于动态消息。

倒金字塔结构的优势:A,便于记者写作,可以很快地把事实组织起来;B,编辑制作标题时,只需看开头一两段就能知道新闻的具体事实;C,版面编辑在压缩新闻时,可以从后往前删节,而不会损害新闻的完整性;D,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

倒金字塔结构的不足:A,头重脚轻,限制了作者的创造性,而且导语与消息的主体及标题容易重复;B,高潮在前,越往后味道越淡,会使读者看着没劲。

2、华尔街日报体: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其写作特点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自然过渡,进入新闻的主体部分,接下来将将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在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或事件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伸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故事化;人文关怀;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功能。

华尔街日报体的不足:华尔街日报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说故事的真实性问题、新闻的严肃性问题。

4、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做到准确。具体要求是:一,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不能含糊其辞,不能出现“可能”“大概”“差不多”等字样;

二、引用的各种材料,如背景材料、数字、史实等必须准确无误,不能使用“据未经核实的消息”“据听说”的新闻来源;

三、报道中的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环境细节、思想认识也必须准确。

2、做到客观。叙述客观事实准确无误,对事实的分析解释也要科学、没有任何曲解、夸大或缩小。

3、做到全面。要用两点论看问题,反对片面性,同时,还要注意具体事实真实和整体事实真实的统一。

5、专访的特点和应该注意到问题:

特点:

1、采访内容、对象的单一性;

2、强烈的新闻性和时效性;

3、写作手法自由,灵活多变,现场气氛较浓。注意的问题:

1、确立专访主体,注重报道时机;

2、熟悉采访对象,拟定访问提纲;

3、注重谈话的纪实和提问的问题;

4、写好现场和人物;

5、有访有问,突出现场。

6、如何选择角度表现主题:

1、选择对某方面工作有全局性影响或者有重要意义的角度;

2、选择最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或者人物精神面貌的角度;

3、选择适应读者心理的角度。

7、导语内涵、写作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用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它能首先是读者了解到这篇消息说的是什么事,同时引出主题,并在主体部分阐述主题;其次,它对读者有“诱饵”作用,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导语的写作要求:

A,导语中必须突出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 B,导语内容要具体、实在,不能空对空; C,导语中应突出最能吸引读者兴趣的内容; D,导语要具有针对性;

E,导语中的背景材料不宜过多; F,导语的句子要简洁。

8、通讯的主要特点和写作要求:

特点:

1、深刻性。通讯贵在对事实的分析和挖掘,它在某种意义上属于深度报道。

2、生动性。通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吧枯燥的事实写得形象生动。

3、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文体自由;结构样式多样化;可以展现不同的个人风格。

4、评论性。通讯会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论,发表自己看法。

5、新闻性和完整性。写作要求:

1、要有一个聚焦适当的主题。这个主题要新鲜、集中和深刻。

2、要有一个合理清晰的结构。如纵向结构或者横向结构。

3、要选择真实典型新鲜的材料。人物通讯的写作

1、要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表现人物;

2、要在典型的环境和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风采;

3、要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4、要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5、通过多侧面描写再现人物事迹。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正确处理人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2、避免人物塑造的脸谱化;

3、杜绝程式化人物形象处理。

事件通讯的写作:

1、要精心提炼主题;

2、要精心安排结构;

3、要写好事件中的人物。工作通讯的写作:

1、要有现实针对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

2、要立足全局,选取典型事实;

3、要动用各种表现手法,将通讯写得生动形象。

风貌通讯的写作:

1、要抓住特点、突出“新”和“变”;

2、要善于运用对比衬托;

怎样激发学习兴趣 篇6

活动时间:5月17日

活动地点:农远教室

活动主题:怎样激发学习兴趣。

参加人员:全体常识课教师

主 持 人: 教研组长

活动安排:

1、汝老师介绍激发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已经具有了学习兴趣,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把它充分调动起来,即把推动学习活动的兴趣由潜伏状态转为活动状态,并且在激发过程中,使兴趣得到巩固、加强和提高。

作为激发兴趣的方法?

(一)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育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新颖性和实用价值,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其体会到快乐,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多鼓励赞赏

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和鼓励比非难、嘲笑、讽刺、挖苦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效。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学生因(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连续受到表扬后,就特别喜欢学习某一学科,这是由于他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成功,所以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更强烈的愿望。

(四)适当展开竞争

适当的学习竞赛可以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人努力学习、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巩固学习成果。

(五)创设良好的情境

就是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激起他们对学习的需要,促使其集中注意力学好功课。

(六)明确学习目的学生自觉的学习,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许者,就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对祖国的四化建设有一定的作用时,就会以此为动力不断地鼓励自己进一步努力。

2、各位老师讨论。

3、吴老师谈看法。

高一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数学 篇7

一、预习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广度、深度和难度大大增加, 再加上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 必然造成教学进度偏快, 留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相对较少, 因此, 要想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思维, 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做好预习呢?在课前, 首先要认真阅读下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 对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和例题要反复阅读、体会、思考, 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要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好标记, 以便上课时能带着问题去听课, 最后要尽可能完成书后的练习题.通过课前预习, 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上可以有选择地重点去听那些预习没有搞懂的问题, 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 从而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效率, 掌握学习主动权.

二、听课

接受新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主要战场是在课堂上, 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要紧跟老师的思路, 积极配合, 注意知识的来龙去脉, 注重知识的应用, 领会老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并留心老师抽象概括或引申出来的一些较为重要的结论性东西或一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

具体地说, 听课中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 主要是听老师的讲解与释疑.在听的过程中要听好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听好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 弄懂重点、难点剖析, 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 听好例题解法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听好课堂小结.

“思”是指思考, 通过思考可以获得深层次的知识.上课时, 学生一方面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多思、善思, 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测、归纳, 树立批判意识;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 善于大胆地提出问题;除此以外还要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 “思”是“听”的深化, 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

“记”是指学生的课堂笔记, 一些学生不会记笔记, 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就抄什么, 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 但收效甚微, 因此, 学生必须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记笔记服从听讲, 要掌握记录时机.具体地说数学学习笔记应该重点记以下内容:

(1) 重要概念.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 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 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因此在课堂上要把一些重要的概念, 比如函数的概念等, 要记下来慢慢地体会, 同时也要把老师给出的解释和说明记下来, 帮助理解概念.

(2) 典型例题.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解教材上的例题外, 通常还要补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 这些例题可以加深我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 对提高解题水平大有益处.

(3) 归纳总结.有些内容学完后, 老师经常会作一些总结, 以便把零散的知识、方法系统起来, 利于学生记忆与应用.

(4) 错误反思.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记下自己所犯的错误, 并用红笔标注以示警示, 同时牢记错误的原因, 以供时常反思.

课堂上掌握好“听”“思”“记”的关系, 就能使课堂学习效果达到较完善的境界.

三、课后作业

多数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作业, 忽视必要的巩固、理解,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 造成为作业而做作业, 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 学生做作业前先阅读教材, 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 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 同时记忆公式、定理, 然后独立地完成作业.对于有些题目一时思路不清难以解出, 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并回忆老师的解题思路, 如若自己实在无法解决就及时地问同学或老师, 要做到不留疑点, 不然的话, 就成了“会的永远会, 不会的永远不会”.

其次还要做到书写格式规范, 条理清楚, 要学会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开始可以模仿老师的书写, 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都十分重要.

四、循序渐进,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

高一学生刚开始接触高中数学, 难免有点不知所措, 心里多少会有压力, 这样就容易产生急躁情绪, 不利于正常的学习.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所以在学习中要循序渐进, 积累经验, 厚积而薄发.

(1) 要养成重视基础的好习惯.课本里的定义、定理、公式等一定要牢记, 要理解.其实很多题目利用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另外只有基础扎实了, 才可能形成技能技巧.

(2) 要养成持之以恒, 坚持做题的好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学习数学更是如此, 每天要有选择地做一些题目是必须的.练习的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做后一定要及时总结, 比如题中都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还有审题一定要清楚, 遇到难题时可多读几遍题目, 每次都会有不同感受, 切不可还没有做题思路就下笔.

(3) 要养成及时订正作业、做好错题集的好习惯.吃一堑, 长一智, 对做错的题目要及时订正.其次要搞个错题集, 把做错两次以上的题目整理在一个笔记本上, 解答的过程一定要写详细, 自己先前的想法、做错的原因、悟出的心得等都可以在旁边注释.这样考前复习就有了针对性, 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4) 要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及时复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要想使得所学的知识成为一个体系, 就要不断地及时地复习知识,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 这样才能使得学习的知识更深入, 做题时才能举一反三.

怎样学习化学 篇8

一、多观察

人们获取知识首先是要通过看、听、嗅、尝、摸等活动来获取信息,再通过大脑的加工而形成知识。学习化学要从“现象”入手,而“观察”是获得化学知识的第一步。如果对身边的事情没有认真看看、听听、嗅嗅、尝尝、摸摸的兴趣,那就很难对化学产生兴趣。学生最好要从课本中、题海里脱身,呼吸一下生活中的新鲜空气,尽快把自己的好奇心激活。学生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体会出化学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才能发现化学、认识化学并对化学产生兴趣。

观察需要一种好奇心,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要真正在观察中获得进步,还要开动脑筋追问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比如物质的变化,如果只是对变化的现象感到新奇、好玩,那你只是停留在“看热闹”的水平上。如何发展到“看门道”呢?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锌粒放进稀盐酸中为什么会放出气体?其他金属如铜片放进稀盐酸也能放气体吗?这种气体和烧水时水壶里冒出来的气体一样吗?放出气体的速度能变快和变慢吗?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大脑的一番思考,会发现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变化,用化学的眼光看,可以分为两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据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性质的根源在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这样一来,一棵化学之树在学生的心里就会生根并逐渐长大。

二、多实验

有人说,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实验就是寻找化学问题答案的最好方法。学习化学,要解答心中的问题必须更多地通过亲自实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但记得牢,而且对这些知识会充满无限的爱。教材正是从学生的快乐学习出发,把“活动与探究”作为最重要的栏目,规定了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学生除了注意实验安全和掌握实验技能之外,还要做好探究实验,首先要有探究的“问题”,第一步要学会提出问题,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其实人们从小就在探究。比如探究电动跑车跑不快,可以回想自己当时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首先猜测跑得慢的原因,然后想办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一下是不是这些原因,按照设想的办法去试验,结果是跑快了——某种原因被证实,问题解决了。这种“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提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材从学生都非常熟悉的“蜡烛燃烧的探究”来学习探究,让学生们认识到探究并不难。由此看出,就是蜡烛燃烧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也包含了数不清的道理和认识不完的知识。

除了认真做好教材中的实验,还要多做一些家庭的小实验。没有条件怎么办?多想想办法。比如一只医用注射器,既可作试管、反应容器,还可作量筒、漏斗;用废电池制得锌粒,用某些植物的花、叶等制取指示剂……

实验探究是获取化学知识的源泉,也是感受化学学习幸福的源泉。

三、多思考

实验提供了比自然变化更鲜明生动的现象,给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真实广阔的天地。没有实验,对于初学化学的人来说,就不会有真实的思考。如果只是有鲜活生动的现象或事实,就好像坐上了一条船,它能保证不沉入海底,但不能保证到达彼岸,我们要动脑思考成为驶向彼岸的舵手。试想一下有哪一个探究实验能离得开思考?比如,鸭蛋壳是否也像鸡蛋壳一样含有碳酸钙?如果是,哪个碳酸钙含量多?是查阅资料?还是动手实验?如果实验,怎样设计实验步骤?怎样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所以,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动脑思考。实验会提出很多问题,问题就是磨刀石,激励着每一个人的智慧。在实验中心灵和手巧是相通的,有些学生善于用脑,实验就做得漂亮,也有的学生疏于动脑,只是随着别人去做,没有积极地想办法,实验后的收获就会很小。

探究实验后要反思:获得了哪些结论?为什么可以得出这种结论?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这个结论能否应用在其他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走了哪些弯路?今后怎样避免这些弯路等等。可以对比一下,有无这番思考,在实验中得到的收获有什么不同。

“吃一堑,长一智。”长智慧的前提就是反思。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会学”比“学会”更为重要。“学会”是以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为目的,“会学”是以探索未知世界为目的,而要“会学”关键是学习怎样思考。

四、多交流

同样的观点和内容,如果相对于看书本和听老师讲解,同学的解说最具有吸引力,最不容易遗漏和忽略。很多时候,我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问题,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就会产生灵感,这种灵感可能来自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不太恰当的阐述,甚至是一个毫无准备的提问。总之,这样思维被激活了,思路也就被打通了。

交流能激励我们思考他人的不同意见,从不同方面来认识问题;交流可以激发批判性和创造性,在交流的学习氛围中,你感觉离知识最近、最亲切,因为那是在创造知识,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

交流还会发展人清晰明白地表达看法和思想的能力。要把自己明白的事情也让他人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举例子来说明自己的复杂观点,要学习如何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尽管如此,别人可能还是不会接受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彼此理解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理解是合作的基础。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只有学会交流合作才能相互共事,所以交流的能力确实是一种生存的能力。

交流不只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培养人的品德的重要途径。在交流中,倾听和讲述一样重要。若你看到别人正在全神贯注地倾听自己的发言,则会感觉自己得到了承认和尊重,就会充满自信。如果在发言时无人倾听,发言者就会觉得自己的讲话无关紧要而信心大失。交流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他人表现出尊重和热情,学会专心倾听是交流的必要条件,是检验是否尊重他人的一把尺子。

总之,交流会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观察力更为敏锐,对含糊和复杂的事情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对对碰下一篇:白羊座生日快乐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