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精选8篇)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育质量 自我保障体系

1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类型及其优势与缺陷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是以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价为基础,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组织同行专家对高等教育机构或者是专业进行质量审计和评估活动”。亦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也就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是以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价为基础,由高等教育保障机构组织同行专家对高等学校及其专业教育质量进行审查与评估的活动”。还有学者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具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三层含义,一是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具有多元性;二是高等质量保障具有连续性,追求质量达标,达标后又改进标准,不断进步;三是质量保障手段方式具有多样性”。综合以上几种观点,可以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界定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评价与质量控制活动的进一步深化与系统化,是在两者的基础上,促进高校达成教育质量目标,满足相关群体的利益的过程。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篇2

一、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文化诉求

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大学模仿、借鉴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构建具有自我约束、自我改进、自我发展功能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受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学质量保障体系体现出全员、全面、全程性特征,进而形成了集目标系统、组织系统、对象系统、评估系统与改进系统一体的系统结构[1]。尽管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从企业组织发展而来,但作为质量保障体系的提出,都源于不同组织对于自身发展的文化追求,带有自身发展的文化基因。正如欧洲质量组织在1989年举行的第33届年会上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正从强调全员参与管理和最高管理者亲自领导,逐步扩展到强调发展质量文化[2]。

就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组织及运行来看,涉及有关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规则、标准化体系以及监督约束制度等,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必要措施。正是受到这些规章制度的规训,大学在教学改革、学术发展、行政管理与教育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如教学质量管理经常采用期初、期中与期终三期检查的过程模式,推行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以及师生互评的评价方法,采取对教学事故进行认定与处理的一系列措施,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较为完备的制度保障,基本上实现了以制度为核心的理性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看似制度齐全、程序合理、运行有序,但在其背后却潜藏着一些制度危机。不可否认,任何组织管理都有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有全体员工的行为方式,体现出质量控制的文化因素,但对于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而言,多数在决策起点、执行过程以及运行结果等方面缺乏对大学质量文化的本质思考,没能彰显大学的文化内涵。与基础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理应能够选择文化与批判文化,传承文化与传播文化,适应文化与创新文化,从而通过文化与人双向建构,促进文化与人的发展[3]。失去科学合理的文化思考与价值渗透,制度必然成为冰冷框架与材料堆积,无法为知识创新与育人提供有效保障。

当前,在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呈现出几种典型的文化特征。其一是企业文化,即把全面质量控制的企业管理理念移植到大学,按照企业的全程化管理模式运行。其二是功利文化,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受经费投入以及主观因素影响,不合理地节约办学成本,师生比较高,教育教学条件严重滞后。其三是快餐文化,主张发展一些短平快专业,甚至以短学时为借口,随意压缩课时;教师也主动迎合学生的需要,以简约的方式提供教学内容;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课业学习浅尝辄止。其四是实利文化,以就业为导向,发展市场急需的专业与技能,减少理论体系以及通识文化的教育内容。这同赫钦斯提出的“永恒教育”、纽曼主张的“自由教育”、洪堡渴求的“科学探索”大相径庭,是传统大学文化的异化[4]。上述大学文化的异化问题,已经远超出大学文化本身的学理探讨,表面上同决策者以及师生不正确的文化取向有关,深层次上则同全体教职工,尤其是决策者缺乏对大学组织的科学理解,没有形成合理的价值认同有关,也同大学决策者不合理的诉求有关,难以站在学术发展以及大学长远目标思考问题,难以建设与坚守自身的文化传统,因此,大学活动及其效果偏离大学文化的现象在所难免,迫切需要进一步理清与内化大学质量文化,促使其回归大学文化传统。

二、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文化回归

大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系统化的组织架构与规章制度,引导与制约着全体教职工的行为,其所隐含的价值倾向无不受到大学文化的影响,大学制度的形成与运行都浸润着文化的因素。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质量文化上,不同的学者基于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所提出的质量文化有所不同。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质量文化探讨主要有:(1)质量文化构成要素。借用企业质量文化构成要素,认为高等教育也同样需要了解、承诺、能力、改正、沟通与持续,除此之外,结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传统,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还包括宽容、信任和自律[5]。(2)人才培养质量文化。认为大学质量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师资水平、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等表现出来,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重塑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成为焦点[6]。(3)质量文化层次。借助企业质量文化分析方式,认为大学质量文化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物质质量文化、行为质量文化、制度质量文化与观念质量文化,最终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7]。(4)质量文化形态。包括:显性形态,指大学质量文化中的物质形态;隐性形态,是一种对大学组织内部质量文化中质量的理性认识;关系形态,是在文化创造、占有和享受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8]。

上述探索从其文化取向上来看,还没有把大学质量文化同企业质量文化有效地区分出来,也没有把大学质量文化从其功能形态上变成独立的文化样式。结合文化类型研究,立足制度文化的视角,文化是指决策主体针对特定组织在制度构建过程中所呈现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的综合。据此,对于大学质量文化的认识需要从其组织特质上进一步分析。大学作为社会组织,是多种属性的统一体,是一个兼有学术、行政、产业三重属性的机构。大学组织的学术属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反映了大学的本质特征,行政属性与产业属性都是从学术属性中衍生而来的[9]。从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来看,其质量文化首先反映着学术文化,是一个以由学术文化为前提、育人文化为根本、科学文化为核心、公益文化为辅助而组成的文化体系,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理应反映并强化以学术文化为引领的文化体系。

1. 确立学术文化。

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不同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尽管企业的质量文化生成较早,但企业质量文化强调产品走向市场的成本与效益,企业的产品同消费主体相分离,而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大学生既是大学“产品”又是消费主体,大学的育人过程具有不规则性,人才培养成本与效益分析具有模糊性。大学也不同于以公共服务为主旨的行政机构,尽管现代执政理念发生重大转型,突出以人为本,彰显服务功能,但行政机构必要的等级秩序,同现代大学倡导的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理念大相径庭。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知识创造与传承功能,其知识存在的前提性与发展的依赖性决定了学术性成为大学的本质属性,大学组织与运行带有典型的学术文化。特别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属于学术活动范畴。“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指的是教师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教材上体现出来的改革和创造性,教学模式的革新,教学实践的革新及教师取得的优秀成果,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重点是教师对教学在发现、综合和应用诸方面所做出的创新性贡献。”[10]大学内部管理制度设计与完善理应以突出与体现学术文化为前提。

2. 彰显育人文化。

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是就其整体特征而言,是大学的总体文化性格,大学学术性还需要通过不同的具体职能体现出来。首先是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大学学术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内化为以师生为主体,包括其他职工及其环境相统一的育人文化。母国光教授曾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即使是国家重点大学,也应当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事实上,随着科研经费投入加大,“教授亲临一线授课的正日趋减少,大批高水平的教师长期置教学而不顾,专门从事科研活动,教学的主力军变成了一批毕业不久的年轻人”[11]。大学不同于独立的科研机构,从大学产生之日起,就以学生的发展为首要任务,不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文化。从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举措来看,大学教学正克服边缘化以及知识中心主义倾向,一方面增强育人意识,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尽可能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提升教师职业伦理,美化校园环境,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倾向,把宁静、安逸、自由、创新的学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人文性格,促使学生关爱生命,关心社会,幸福生活。

3. 突出科学文化。

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外在表征体现为学术知识的生成和传承,其中学术知识的生成,尤其是知识创新成为学术组织的典型特征,学术知识的生成成为大学存在与发展核心,大学的院系分化与重组也是遵循着学科原则[4]。信息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迫切需要加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力度,大学科研队伍的质量使大学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占据明显优势。目前,不同类型的大学都在强化科学研究职能,潜心学术,严谨求是,开拓创新成为大学的科学文化。有人对于强调科学研究心存疑虑,认为同大学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产生矛盾。为了缓解这一冲突与矛盾,博耶给予了折中的回应,认为教师工作应该包括四个相互独立又相互重叠的功能,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12]。其实,大学不只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存续还受制于学科专业的性质与内容。大学教学不是借用式的记忆与传授,而是创新式的拓展与传承,因而大学的科研功能不可能弱化。目前,教学与科研出现裂痕的根源在于两张皮的制度设计,不在于教学与科研本身。大学对于大师的景仰与渴求充分表现了科研的价值与功能,如果大学离开了学术自由的环境,失去潜心向学的品质,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缺乏创新发展的动力,大学就难以形成较高学术水准的领军人物与教学科研团队,无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4. 发展公益文化。

就大学服务理念形成与发展来看,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代表,强调发挥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为不同社区提供多元课程,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主,服务于经济发展主战场,高校服务职能开始确立,发展经济、引领文化、服务社会,促进文明等公益文化日益成为大学的文化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就决定了大学应主动适应并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这同大学服务理念异曲同工。近年来,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突出强调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加强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不过,许多大学刻意效仿研究型大学的做法,放弃自身的文化优势,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较弱,有偿服务思想较浓[13]。因此,需要树立公益服务理念,既发挥科研成果的经济带动作用,又不专以营利为目的,突出大学多学科以及人才优势,强化大学的公益服务职能,提升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与批判精神,开发与传承非物质文化,提升区域社会的人文素养,彰显其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引领社会发展。

三、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文化塑造

大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需要在理论上提供逻辑证明,在观念上提供价值认同,从而在实践上形成有效的制度系统。以学术文化为前提的质量文化体系,符合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符合大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是大学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通过制度文化设计、文化取向阐释、文化内涵教育以及文化行为激励途径,塑造大学质量文化形象,筑牢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文化根基。

1. 制度文化设计。

从当前大学内部保障体系的形成与运行来看,决策者、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全体教职工都是参与者,而在整个制度运行的链条上,大学决策者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受舆论媒体的影响以及大学校长选择与培养的制度安排,传统大学文化已隐含在大学领导的观念之中,大学领导者事实上对大学文化有着较深的理解,只不过对不同的质量文化解析需要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以更为合理的机构设置,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更多视角的批判分析,深入研究与探讨大学质量文化体系,不断丰富与发展传统大学文化,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依托相关职能部门,把以学术文化为前提的质量文化取向同制度体系建设融为一体。

大学内部质量保障的制度体系在功能上主要包括同大学办学理念、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有关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在办学理念上,渗透在办学指导思想、指导原则以及发展目标等方面,重点是以高素质专门化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在学术自由与自主办学的理念基础上,形成由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合理界定与处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体现大学学术组织的文化特点。在教师教学科研上,完善教学与科研管理规则体系,秉承学术自由与教授治学理念,提升教师职业伦理,激励大学教师长期从事教育科研,引导教师推动教学科研的内容与方法创新,不断丰富新知识,发展新理论,增长新技能。在学生素质发展上,完善学生专业发展规则体系,坚持学习自由理念,修订完善不同专业学生的质量标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着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学术素养,促进学生知识进步与技能提升相结合,适应社会与引领文明相结合,面向现实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相结合。

2. 文化取向阐释。

基于大学质量文化的理解,大学决策者在构建内部保障体系时会融入价值观,体现在制度设计的框架内,渗透在文本风格与话语表达中。不过,在具体的组织设计以及规章制度方面,多数大学决策者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看待制度本身,认为已有制度通过合法的程序,其结果是按照行政轨道运行与执行,不存在商量的余地。事实上,“在同一制度下不同的人或人群所获得的往往是各异的东西,而那些已经从既定制度中、或可能从未来的某种制度安排中获益的个人或集团,无疑会竭力去维护或争取之”[14]。尽管制度本身经过了民主协商渠道,但有的制度也可能会出现文化偏离,只是在形式上体现了程序公正,形成了制度运行与执行的行政依附,没有上升到价值取向的解读与理解。这就需要任何一项旨在推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都需要把决策者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及时地传递出来,让公众参与大学文化的沟通与理解,最终上升到质量文化的高度,从内心深处认可制度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文化取向的阐释通常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决策群体的主体表达。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的组织与制度设计,首先要考虑制度本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而必要性的重心体现为制度的价值意义,体现为决策群体对于制度的文化理解。这就需要决策群体经过理论务虚的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价值观,广泛讨论,集思广益,科学决策,使最终的文本基调符合大学的学术文化、育人文化、科学文化与公益文化。另一种是参谋或职能部门的解读,采取类似政府部门理论宣讲的方式。通过发展规划处、宣传部等部门,对学校顶层设计的框架文本进行解读,把决策者的制度理念充分展示出来,让广大教职工从静态的制度文本领悟到内在的价值意义。

3. 文化内涵教育。

在英国学者哈奇森看来,“制度维护共同的观念和预期,且被共同的观念和预期维护;……制度融入了价值和规范的估价过程,特别是制度增强了它们自身的道德合法性”[15]。也就是说,制度在个人或集体的选择过程中,植根于社会文化结构之中,受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作为不同于企业或独立研究机构的大学,在丰富学科内容、促进人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人的知识、技能、态度与情感发展的各个领域,态度与情感决定着人的理想、政治取向和心理健康状况,因而同知识技能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一样,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成为大学文化的终极目标,这就决定了独特的大学文化对于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大学文化的情感因素制约着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完善,是大学成为人文环境营造的关键所在,也是大学占领文化至高点的理论基础。

对于大学制度的运行不仅需要决策者以及相关部门进行意义解读,也同样需要全体教职工从内心深处认同与理解大学质量文化。受学科领域以及教育程度的影响,一般教职工对大学质量文化的理解难以达到理性的高度,需要对大学质量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种教育既是文化理解的过程,也是大学质量文化启蒙的过程;既包括了优秀传统大学文化的认识,又上升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高度,促使“经济人”与“道德人”融合在一起[16]。一方面对学校职能部门与相关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把规章制度所隐含的文化因素显现出来,推动其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体现大学质量文化;另一方面结合科学发展观,对全体教职工进行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的培训,从文化的视角识读大学,分析本校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特别是对于校史、校风、校训等进行深度解读,促使全体教职工主动适应大学质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 文化行为激励。

在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理解与认同大学质量文化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得以实现,但是把大学质量文化上升到引领行为的高度,成为全体教职工,特别是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行动指针较为困难。大学发展受到政府、市场与学术诸多因素影响,政府的外部控制与评价方式影响着大学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决策,市场因素则发挥着中介力量与杠杆作用,调节着大学的战略走向。处在权力、学术与市场交织的网络中,大学有时不得不让渡内在的价值尺度,不得不为了办学经费迎合政府的需求,为了学校与学生的眼前利益迎合市场的需求,不愿守护大学理念,甚至在行政化的制度文化中缺乏学术自由价值取向,弱化教授治学权力,背离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篇3

关键词:审核评估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问题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刘延东同志2012年在出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时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可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时代主题,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然而,这也正表现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各界对其期望值之间的较大差距,表明中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再次升华了中国高等教育梦想,对高校提质增效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尤其是构建科学、规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途径。多数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迎接教育部的评估而建立,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适应外部评估的要求,其质量评估标准也是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而设计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并非高校内部质量提升需要的反映,而是外部评估“塑造”的结果[1]。自2013年起,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目的在于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引导高校重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因此,高校如何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审核评估背景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的内容

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由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由学校自我评估为主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基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仍是以政府驱动的外部评估为主要形式,缺乏自我评估和改进的内在动力。新一轮的审核评估的核心是“质量”,目的是“保障质量”,即要促进高等学校由注重外部评估结果转向注重内部教学质量提高,强调以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参照,来评价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第六个项目质量保障包含四个要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改进[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含四个要点:质量标准建设;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以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教学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只有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3]。

质量监控含两个要点: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质量信息及利用含三个要点: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质量改进含两个要点: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笔者认为审核评估中列出的审核项目及要素释义为高校内部教学保障质量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照。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对照自身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发现问题,积极整改。

三.目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缺乏独立的质量保障组织机构,管理队伍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都是为了迎接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首轮教学评估而建立的,其特点是大多挂靠在教务处,而非独立的质量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教学质量监管与评估的管理人员也远远不足。笔者对所在城市武汉市二本以上高校官方网站发布的组织机构信息(截止到2015年11月15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在武汉市二本以上招生的21所高校中,有专门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的学校有16所,其余5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等工作只是教务处某一科室的职能而已;在有专门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的16所高校中,机构独立于教务处的有3所,其余13所高校的此类机构或与教务处合署办公,或为教务处的一个科室;除了武汉大学有12人之多专门从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其余高校最多3至4人,有的甚至为1人。笔者又随机选取国内其它985或211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也不令人满意。可以看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管理人员远不足以承担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大量工作,这就导致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在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目标上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管作用。

2.部分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不明确

质量标准建设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是否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考试考核等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是审核评估考察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渐趋向良好发展的态势,实践教学环节较以前受到更多重视,占总学分比重较以前更多,但其考查的质量标准还很不明确,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没有统一的实施方案可依,多出现负责老师变换方案即变换的随意性;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撰写到最终定稿、答辩等环节的监控力度不足,优秀论文评选没有明确的、统一的、科学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不明确,教学工作就没办法有效的开展,也就难以对教学环节的工作给出合理的评价。

3.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每所高校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尽管不同,但基本都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了规范管理。即使各项制度都有,但是教学管理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师生,甚至管理人员对相关制度的了解都远远不够,这就像学校在入学之初会给每个学生发一本学生手册,但大部分学生到毕业时对手册上面的规章制度还很不了解是一样的道理,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组织好师生学习这些规章制度。这就说明了目前中国高校重制度建设、轻监督落实[4]的问题。学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代表能落实到位,只有让二级教学单位以及师生都知道这些制度并遵照执行才能发挥制度的作用。因此,高校不仅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应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工作,特别关注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

4.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足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并不能说明学校就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了有效的监控。例如,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建立一支教学督导队伍,一般由校、院两级督导组成,督导工作应覆盖整个教学工作的所有环节,但是就目前笔者了解到的高校督导工作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听课环节,对于其他教学环节的监督力度不足。教学质量的监控从运行环节上应包括对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的设置、质量标准的建立、日常教学状态的运行、教学效果的反馈等环节的监测;从工作节奏上应包括学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以及常年不断的日常监控;从工作内容上应包括各个教学环节的评教、评学、评管。总之,教学质量监控应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不留死角。

5.缺少质量改进环节

质量改进是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缺少这个环节就不能形成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估的最终目的都是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但是目前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高校缺乏主动进行质量改进的意识,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后,不能及时提出质量改进的途径和方法,也缺少对质量改进效果的评价。在以往的教学评估中,学校会在专家进校前紧锣密鼓地为迎评做准备,但专家离校后,学校就容易松懈下来,使得整改环节弱化,降低了评估效益,不能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四.结语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外部教学评估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保障。目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较多,高校应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建立专门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的管理队伍,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施常态监控,明确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加大日常教学状态监控力度。此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建构和实施还需要一定的软实力——内部质量文化作为保障。

参考文献

[1]昌庆钟.审核评估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四个转变[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5.

[2][3]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37-38.

[4]张德江.从教学工作评估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3):35.

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篇4

为了不断提升公司服务品牌,赢得良好的客户口碑。

建立服务管理保证体系

提供优质服务,需要通过企业的各个部门高效协调,因此浙江电力电子技术公司从管理层开始贯彻全程控制理念,在管理层中设置专人负责服务管理,定期召开服务工作会议,按指标核查管理保证体系的工作进程。

树立服务理念

在企业内部树立服务理念,让服务观念深入每个员工的思想,做到人人为客户服务。一线员工为客户服务,其他员工为一线员工服务。以这种服务链理念为支撑,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让一线人员将发自内心的真诚服务奉献给客户。

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

在服务理念的指导下,浙江电力电子技术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和服务流程体系,通过内部控制标准和服务流程使服务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各个环节之间紧密配合、相互支撑,形成企业内部服务体系,提高企业整体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层次。建立服务质量监督部门

建立服务质量监督部门的目的是从机构上将服务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该部门监督企业内部的一切服务工作,保障企业的服务流程畅通。

建立员工成长机制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篇5

为切实加强煤巷锚杆支护质量管理,提高巷道支护的可靠性,确保生产安全, 结合我矿实际,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制定锚杆支护安 全质量控制与监督保障体系,指导煤巷锚杆支护安全施工。

一、指导思想: 以锚杆支护理论为指导, 不断完善锚杆支护监测手段, 实施锚杆支护动态设计。加强支护材料、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建立符合我矿实际的锚杆支护安全质量控 制与监督保障体系。

二、体系目标: 实施煤巷锚杆施工质量控制和监督闭合管理,煤巷锚杆支护率不断提高,锚 杆支护监测符合规程要求。坚持“支护质量谁施工谁负责,谁监控谁负责”的原 则,确保安全生产。

三、体系组织

四、体系职责界定

1、领导职责

(1矿长对锚杆支护管理体系负总责。(2掘进矿长对锚杆支护施工管理负责。

(3 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对不同地质条件下锚网梁索支护参数进行研究、会审选择 合理的支护参数,对支护质量负技术责任。

(4安全矿长对锚杆支护施工安全管理和支护质量的监督检查负总责。

(5 掘进副总对锚杆支护技术培训、支护设计、现场质量检测、锚杆支护设计修 改完善负责。

2、部门职责(1生产技术部职责

①负责锚杆支护设计、设计校核、论证及修改工作。

②负责锚杆支护材料的动态抽检和定期试验以及存档记录工作。③负责锚杆支护施工工艺、质量检测及巷道监测等技术培训工作。

④负责建立锚杆支护技术档案,抽查锚杆支护施工质量,监督检查检测仪器的安 装及使用工作,收集分析处理各种监测数据,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定期出《锚 杆支护简报》。

⑤负责做好地质预报工作,做好巷道顶板岩层钻孔收集、观测及分析工作。⑥负责组织相关人员检查施工单位锚杆(索施工台帐,督促指导施工单位锚杆 支护的日常工作。

(2安全监察部职责

①负责全矿锚杆支护巷道施工质量的现场监督检查工作。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 质量检查及验收。

②负责对安监员业务培训、支护设计审查、措施的学习贯彻工作,监督检查措施 整改落实情况。

③安监员对锚杆支护施工过程现场监督检查验收。(3区队职责

①施工单位对锚杆支护技术管理、业务培训、现场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负责。②掘进队对施工巷道及其生产系统以内巷道锚杆支护施工质量、检查、监控、整 改、加固等负责。

③当班对本班锚杆支护施工质量终身负责。

3、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职责

(1 区长负责本单位锚杆支护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完善、落实锚杆支护施工质量 监测及验收制度,建立健全本单位考核机制,审查锚杆支护记录台帐。组织落实 整改措施。

(2 技术负责人负责全区锚杆支护技术管理工作;协助区长做好本单位锚杆支护 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技术员负责本队顶板离层仪的安装、巷道位移测站的建立及 数据采集。负责锚杆支护日检记录整理和存档工作,按规定做锚杆拉拔力试验。(3 队长对本队锚杆支护施工质量负责, 严格执行锚杆支护管理规定, 建立健全 本队小班管理考核制度,监督检查小班施工质量;对所施工巷道及沿途巷道进行 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负责锚杆检测仪器的使用和保管。

(4 班长对当班锚杆支护施工质量负责, 认真执行作业规程及措施规定, 完工后 对当班施工的锚杆在 M 型钢带上喷号留名 , 对当班施工的锚索在托盘上喷号, 对当 班锚杆(索 施工质量终身负责。

(5 当班安监员认真巡查施工巷道及沿途巷道锚杆支护情况, 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处理。当班安监员对本班锚杆、锚索施工质量负责,必须对当班的锚杆锚索安装 角度、间排距、外露长度、锚杆扭矩等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的,责令重新施工。对当班锚索施工进行全过程监控,并签字验收。

五、质量控制与监督流程

1、支护材料(1材料选择

生产技术部对支护材料进行选型时, 必须严格使用本矿统一规定的锚杆支护材料, 不得擅自使用规定范围以外的其他支护材料,如有其他更改,必须请示掘进矿长 同意后,以联系单的形式下发执行。详细规格型号见附件一。

(2材料采购

①物资供应部必须根据生产技术部下发的材料选型标准进行采购。

②物资供应部对采购锚杆、锚索支护材料的质量把关, 锚杆支护材料必须具有 “ MA ” 标志,符合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每批材料厂家必须提供生产材料的出厂检验报 告。

③物资供应部必须采购固定厂家的支护材料,变更厂家时,必须经过掘进矿长批 示,并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采购。

④物资供应部负责管理锚杆支护材料的仓库管理人员必须对每一批到货的产品名 称、规格、产品编号、生产日期、到货时间、生产厂家、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发放情况等建册登记,以便鉴别生产厂家和产品质量跟踪。

(3材料验收

建立锚杆支护材料动态抽检制度和定期试验制度, 由掘进副总组织, 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物资供应部、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参加,每月抽检一次,每季度试验 一次并记录存档,不合格材料严禁入井使用。

物资供应部成批次购进锚杆支护材料以及更换厂家时,必须对锚杆支护材料进行 抽检试验。

(4材料发放与领用

①物资供应部应严格按施工单位材料单上的规格型号发放。

②施工单位对所领用的支护材料进行检查确认,并且登记存档,不符合要求的材 料拒绝领用。

2、支护设计

必须严格完善锚杆支护设计过程,作到设计规范化。设计流程主要为:初始设计 →编制地质说明书→施工设计(至少含三种设计方案→动态设计。

(1初始设计

生产技术部设计组在巷道施工设计时按照工程类比法进行巷道支护的初始设计, 为施工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2编制地质说明书

地质组根据巷道设计提供掘进地质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详细编制顶板 10m 范围 内岩性柱状图。

(3施工设计

①锚杆支护组根据掘进地质说明书进行施工支护设计,施工支护设计中必须明确 规定正常情况下和过断层(落差小于设计巷高的和地质预报已知的、破碎带、淋 水带、复合顶板等处的支护形式及支护参数。

②施工支护设计拟定后,交相关生产矿领导进行会签,再以联系单的形式下发到 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

③施工单位根据支护初始设计、掘进地质说明书、施工支护设计编写 《作业规程》 及措施。

④巷道按照施工支护设计施工后, 锚杆支护组、施工单位立即进行全面矿压观测, 进入动态支护设计阶段。

(4动态设计

③生产技术部对全矿使用巷道锚杆支护情况定期进行调查, 分析总结巷道支护的 可靠性,为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3、支护施工

(1施工单位严格使用《作业规程》规定的锚杆、锚索及相配套的支护材料,施 工锚杆、锚索时做到钻孔直径、杆体直径、锚固剂直径必须“三径”匹配。(2锚杆安装

首先打好锚杆眼 , 然后穿过托盘或钢带孔眼向锚杆孔装入 2卷 K2350型树脂药卷, 人工用装好的锚杆慢慢将树脂药卷推入孔底。用搅拌接连头将锚杆钻机与锚杆螺 母连接起来, 然后升起锚杆钻机推进锚杆, 当锚杆钻机升到锚杆接触顶板岩面时, 停止升锚杆钻机, 搅拌 20秒后停机。等待 3分钟以上, 再次启动锚杆钻机, 拧紧 螺母,使托盘紧贴岩面,并保证锚杆扭矩在 120N.m 以上。

(4锚索安装

首先打好锚索眼 , 然后向孔内依次装入 1卷 K2350锚固剂和 2卷 Z2350型锚固剂, 用钢绞线慢慢将药卷推入孔底。用搅拌连接头将锚杆钻机与钢绞线连接起来,然 后升起锚杆钻机推进钢绞线,边搅拌边推进,直至推入孔底,搅拌 20~30秒后, 用木楔将钢绞线固定, 然后卸下锚杆钻机。等待 15分钟以上, 方可用风动张拉机 进行张拉,并保证张拉力在 36Mpa 以上。

4、质量控制

锚杆支护质量检测实行 “四项制度” , 即:动态抽检制、区队日检制、小班自检制、质量终身负责制。

(1动态抽检制

①由安全监察部组织的动、静态检查和每周隐患排查中对全矿锚杆支护质量进行 抽查,同时检查锚杆锚索施工台帐,并在锚杆锚索施工台帐上签字确认。

②走动式动态检查:矿领导、职能科室人员对锚杆、锚索质量、锚杆锚索施工台

帐随时抽查。

③锚杆支护组每月对全矿锚杆支护每个掘进头进行不少于 2次的锚杆、锚索质量 抽检工作,抽查内容包括:锚杆(锚索的间排距、外露长度、安装角度,并填 写检测记录台帐。

④对抽检不合要求的掘进工作面进行追查并下达整改通知书,由区长负责落实, 限期整改,由锚杆支护组进行复查。

(2区队日检制

①队长负责本队前三班施工锚杆、锚索的抽检工作,对抽检达不到设计要求的, 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②队长在本队锚杆(索施工台帐上签字,对于使用完一整页的锚索施工台帐要 及时将副本带回地面,交区长审阅, 区长、技术主管签字, 技术负责人存档备查。(3小班自检制

①班长负责自检本班的锚杆质量是否符合 《作业规程》 规定, 内容包括:间排距、外露长度、安装角度等。

②班长负责对锚杆进行根根检测,填写锚杆扭矩力监测记录表。扭矩达不到要求 的应进行二次加固,确保扭矩达到规程规定,安监员在现场监督。

③小班施工锚杆及时编排号,锚索喷号,班长认真填写锚杆施工自查表。④安监员对锚索的现场施工全过程(锚索长度、锚固剂数量、安装程序、搅拌时 间、养护时间、预紧力 进行现场监督, 合格的在锚索施工记录台帐上签字确认, 不合格的必须要求立即整改,生产单位拒不整改的,汇报矿调度停止进尺。锚索 施工记录台帐一式二份,对于使用完一整页的锚索施工台帐,一份(副本由队 长负责带往

地面存档,一份在现场与锚杆施工台帐一并保存,以便监督管理人员 查验。锚索施工记录台帐上没有安监员签字确认的,视为不合格。

(4锚杆施工质量终身负责制

施工人员必须对施工的锚杆、锚索质量终身负责, 巷道在施工过程或使用过程中, 因质量造成的冒顶片帮事故的,追究施工人员、安监员和当班班长(或队长责 任。当班班长是施工锚杆质量第一责任者,当班安监员是施工锚索质量第一责任 者。

5、顶板监控、矿压监测(1顶板监控

①当班班长负责本班锚杆孔、锚索孔的顶板岩性描述工作,并记录锚索施工台帐 上。

②巷道每施工 20m ,本队技术员必须垂直顶板施工一个不小于施工锚索长度的探 查孔,若在正常锚索孔深度范围内,探查顶板岩性不能满足锚索支护强度要求, 则继续向上打不少于 2米,编制上覆岩层柱状图并做好记录台帐。

③巷道每施工 50m(特殊情况除外 , 生产单位在指定位置垂直顶板施工一探查孔, 观测工作由锚杆支护组负责, 地质组和技术员参加。地质组负责影像资料的分析, 必须作到当天观测当天分析。

(2矿压监测

①监测工具必须齐全,并装箱上锁保管,箱内不得存放与检测无关的物品,检测 仪器箱距迎头不得超过 100m。检测仪器箱由队长负责统一管理。

②顶板离层仪孔同时作为顶板岩性观测孔使用,施工单位必须按时、按指定地点 施工。

③顶板离层仪必须由本队技术员现场安装,锚杆支护组成员现场监督。技术员负

责顶板离层仪的数据测读,队长负责保护管理。

④巷道位移测站由技术员在安装顶板离层仪时同时建立并定期测读,队长负责保 护管理。

⑤施工单位将竣工巷道移交给接收单位时,连同巷道内顶板离层仪、牌板及资料 一起现场交给接收单位,接收单位负责对巷道内顶板离层仪和牌板的保管。施工 单位技术负责人把相关锚杆支护监测资料移交给接收单位技术员,接收单位技术 员继续对顶板离层仪进行测读,做好原始记录并存档。生产技术部将以联系单的 形式办理移交手续,一式四份,生产单位、接收单位、安全监察部、生产技术部 四方签字并各持一份。

6、信息传递与处理

(1 生产技术部地质组每月必须做好各工作面的地质预测预报工作, 地质预测预 报必须在每月 3号之前上网发布。

(2 施工单位每周二上午技术例会上将监测数据交生产技术部, 生产技术部收集 整理,结合钻孔探测资料,质量抽查情况等进行汇总,报送矿领导。

(3 生产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突遇断层带、破碎带、淋水带时, 当班班队长必须立 即在现场按《作业规程》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同时利用现场电话向区值 班汇报、区值班立即向生产技术部汇报。

(4生产技术部接报后,必须在 1日内派锚杆支护小组成员对现场施工的锚杆、锚索进行现场测试,确认加固方案是否满足现场支护需要。如不能满足现场支护 需要,必须立即停止进尺采取补打锚索、打挑棚、架工字钢棚等多种加固措施, 并报总工程师,由总工程师组织安全矿长、掘进矿长、掘进副总及相关部门研究 制定支护方案后方可继续施工。

(5生产技术部现场验证后,随后将(一天之内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批准 的支护方案业务联系单下发到生产单位、安全监察部。

(6 现场施工中突遇未知落差大于巷高的断层, 必须立即停止进尺, 对迎头进行 加固,当班班队长汇报至区值班、区值班汇报生产技术部,生产技术部及生产单 位立即派人现场看查,查明情况,待制定专项措施后方可施工。地质预测预报中 预报的断层施工单位技术员必须提前编制专项措施指导施工。

7、加固支护

(1 针对已施工巷道及正在使用的巷道, 通过隐患排查和巡查发现的安全隐患, 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①顶板离层仪超过警戒值 40mm 时,必须加大观测频度,及时关注顶板离层状况。由使用单位观测,观测结果及时汇报生产技术部。

②巷道变形严重、顶板离层仪超过危险加固值 60mm 时, 要及时采取补锚杆(索、补喷、锚注、套棚、打挑棚等符合现场实际的补强支护措施。

③锚杆(索孔集中淋水严重地段,要进行套棚加固,防止锚杆(索长期受水 浸蚀,锚杆(索失效。

(2正在施工的巷道加固支护 执行《作业规程》中规定。

六、奖罚标准

锚杆支护工程质量督查细则与奖惩标准 督查类别督 查 内 容奖 惩 标 准

管 理

1、支护材料的材质、品种、规格、强度、结构经抽检不合格的罚 物资供应部长 500 元/项

2、擅自更换固定厂家采购支护材料的罚物资供应部长 500 元

3、材料发放错误的.罚物资供应部长 200 元

4、施工单位擅自更改支护方式、降低支护强度的罚区长、书记、队长各 500 元

5、施工单位汇报不及时,或汇报情况与现场实际不符的罚班长 50 元、队 长 100 元

6、施工单位不能按照联系单要求及时采取巷道加固的罚区长、书记、队长 各 200 元

7、锚杆锚索施工台帐缺页、未及时填写以及填写不齐全的。罚队长 100 元/页

8、小班安监员未在锚索施工台帐上签字的罚当班安监员 100 元

9、备用支护材料没有的、有而不齐全的、未按指定地点存放的。罚队长 100 元

10、施工单位锚固剂没有按规定领用和存放的罚队长 200 元

11、现场抽查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会操作的锚杆、锚索施工过程的。罚 区长、技术主管各 500 元,罚队长 100 元、罚当班班长、施工人员各 50 元 锚 杆

1、锚杆的锚固力必须符合规定,顶板为 9 吨,压力表读数应为 24.24Mpa 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100 元/根

2、锚杆顶板扭矩必须达到 120N.m 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50 元/根

3、锚杆外露长度规定在 1.5cm--5cm 之间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10 元/根

4、严禁锚杆无盘无帽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10 元/根

5、严格锚杆的打装角度,顶板锚杆严禁穿皮现象不符合规定,罚当班班长 50 元/根

6、锚杆排数必须按顺序连续编号,编号紧跟迎头不符合规定,罚当班班长 50 元/次

7、随意截锚杆的,卸锚杆托盘的。责任人按严重“三违”处理

8、定期做拉拔力试验,并做好记录存档。未做或无记录,罚主管技术员 100 元/次 锚 索对于发现不合格的锚索(工作面迎头 20m 范围内)若经过安监员签字的,将追究其安监员与施工单位的共同责任。罚安监员 100 元/根,罚施工单位 200 元/根 对于发现不合格的锚索(工作面迎头 20m 以外的沿途巷道)责令施工单位 重新补打 检测工具

1、每个掘进头必须具备完好的锚杆拉力计、指针式扭 力扳手及配套套筒、锚索张拉机具。缺一项,罚队长、主管技术员 100 元/项

2、迎头必须有存放检测工具的上锁专用工具箱,并距 迎头不超过 100 米。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100 元/次 探测孔

1、施工单位未及时打顶板岩性观测孔的罚队长 50 元/次

2、施工单位技术员未及时打探测孔或没有编制岩层柱状描述的。罚主管技 术员 100 元

巷道表 面位移

1、记录牌填写内容必须齐全,且填写内容必须与实际 相符。缺一项,罚技术员 100 元/项

2、表面位移观测数据电子版及书面资料每周二必须递 交技术部锚杆支护小组分析。不能及时递交,罚技术员 100 元/次

3、递交的观

测数据必须真实,不许造假,必须与技术 部下井抽查数据相符。错一项,罚技术员 20 元/项 顶板离 层仪

1、顶板离层仪安装必须有技术员在场安装。不能到场,罚技术员 100 元/次

2、待安装的离层仪距迎头必须≤15m,若离层仪损坏的不符合规定,罚主 管、技术员 100 元/次

3、离层仪牌板填写内容必须齐全,且填写内容必须与 实际相符。缺一项,罚技术员 20 元/项

4、严禁有离层仪无牌板或有牌板无离层仪现象。不符合规定,罚技术员 100 元/次

5、离层仪观测数据电子版及书面资料每周二必须递交 技术部锚杆支护小组分析。不能及时递交,罚技术员 100 元/次

6、递交的观测数据必须真实,不许造假,必须与技术 部下井抽查数据相符。错一项,罚技术员 20 元/项 附件一: 锚杆支护材料选材标准一览表

一、煤巷支护材料 名 称规 格 型 号直径 mm 长 度 m 用 途备 注 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MSGLW—335¢182.2 锚固顶板符合 MT146.2—2002 右旋全螺纹锚杆 MSGLD—335¢202.0 锚固帮部符合 MT146.2—2002 玻璃钢锚杆 K60¢222.2 适用综采巷道 树脂锚固剂 K2350、Z2350¢230.5 锚固锚杆、锚索符合 MT146.1—2002 锚索 SKP—15/1860¢15.245.4、7、9 加固顶板符合 MT/T942—2002 托盘 M 型托盘长×宽×高= 140mm×140mm×8mm 与锚杆 M 型钢带配合使用

M 钢带 M3 型钢带宽 183mm、长度根据 现场需要加工起连接锚杆锚索作用 ∏钢带∏2 型钢带宽 60mm、长度根据现场需要加工起连接锚杆作用 钢筋网井型¢6 ¢8 宽 1m、长度根据现场要求加工。防帮、顶破碎脱落

二、岩巷支护材料 名称规格型号直径 mm 长度 m 用 途备 注 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MSGLW—335¢182.2 锚固顶板符合 MT146.2—2002 树脂药卷 K2350 Z2350 K2850¢23 ¢280.5 锚固锚杆、锚索符合 MT146.1—2002 锚索 SKP—15/1860¢15.245.4、7、9 加固顶板符合 MT/T942—2002 托盘方型托盘长×宽×高 140mm×140mm×8mm 与锚杆配合使用 M 钢带 M3 型钢带宽 183mm、长度根据现场需要加工。起连接锚杆锚索作用 ∏钢带∏2 型钢带宽 60mm、长度根据现场需要加工。起连接锚杆作用 钢筋网井型¢6 ¢8 宽 1m、长度根据现场要求加工。防帮、顶破碎脱落 附件二: 锚杆支护监测的有关规定

一、顶板离层仪

1、安装距离:在开窝三叉门或四叉门靠近巷道口处顶板,必须安装离层仪,正常 巷道每 50m 安装一套顶板离层仪,特殊情况下按技术科联系单要求安装。安装的 离层仪距迎头必须≤15m,并制定离层仪保护措施。

2、安

装要求:顶板离层仪沿巷中安装,深基点应固定在巷道顶板 5m 深处,浅基 点应固定在与顶板锚杆长度相同深处。用水泥锚固剂将离层仪固定牢靠,并挂好 离层仪记录牌板。为方便测读,离层仪锚固区内、外的初始读数必须固定到零位。

3、数据测读:顶板离层仪测读周期:从安装之日起,正在施工和使用的巷道每 3 天测读一次,其余巷道每 7 天观测一次,并及时将测读数据填写在记录牌板和记 录本上。

二、巷道位移测站

1、测站布置距离:正常巷道每 50m 安装一套顶板离层仪,特殊情况下按技术科联 系单要求安装.2、测站布置方法:采用“十字布点法”布置测站,并用漆做好测点标记并挂好记录 牌, 记录牌内容:布站日期、测站位置、测站编号、初始读数、布站人。测点布 置见下图。

用线绳将 CD、AB 连接起来,测量巷道宽度时用钢卷尺分别量取 CO、OD 之间的读 数,CO 为巷道左帮宽度,OD 为巷道右帮宽度,即巷道的宽度 CD=CO+OD。测量 巷道高度时用钢卷尺分别量取 AO、OB 之间的读数,AO 为巷道顶板下沉量,OB 为 巷道底鼓量,即巷道的高度 AB=AO+OB。这种布站方法的优点:既能分别测出巷 道两帮的位移量,又能测出巷道顶板下沉量和底鼓量。

3、数据测读:从安装之日起,20 天内 3 天测读一次,20 天后每 5 天测读一次,60 天后每 15 天测读一次。

三、拉拔力试验

1、检测工具:统一采用 LDZ---200 型锚杆拉力计,最大量程 200KN。

2、锚固力设计要求:(1)岩巷:顶部、帮部均为 9 吨。(2)煤巷:顶板为 9 吨,帮部为 5 吨。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篇6

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开拓创新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路,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教育发展要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内涵和构成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指学校外部为了对学校教育质量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监控体系,由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组成。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和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1]。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具有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功能的整体,其构成主要包括保障目标、保障主体和保障客体等[2]。

保障目标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目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目的是保障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定位于通过监督、调控、指导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促使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需求,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作贡献。

保障主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包括国务院各部委、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专业评价委员会、社会评价机构等。保障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发挥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作用。

保障客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客体是高等教育实施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过程。在我国,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实施的主要机构,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客体是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二、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一直是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估为主,属于行政性评估。

自1990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发展很快。从1993年到,我国已有170多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有80多所高等学校申请参加了优秀教学工作学校评估,其中已评估了13所高等学校。,国家教育部又对全国25所本科院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试点工作[3]。

2月,教育部在《20-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行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从而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措施,在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积累了经验。

三、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以政府行政性评估为主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在保障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虽然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立法滞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规范。

我国在教育评估法制建设方面,至今除了《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一部行政法规外,其余的只有散见于其他法规中的零星评估条款。《暂行规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中关于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机构等有关规定,不适用于新时期评估工作的开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与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职责与权限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界定和规范。 (二)质量保障主体单一,政府对评估工作进行独家控制。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完全是行政性的政府行为,社会其他各方面很少实质性参与评估过程,评估的.目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4],这样就会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1.评估活动封闭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由行政部门发起、实施,评估结果由其解释和使用,有很强的封闭性,这样既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各项信息向社会传递,又会影响到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评估失真

由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与高校工作的规律不同,评估人员大多也并非专业出身,使得政府不可能收集到全国几千所高校准确、全面的质量信息,会引起评估结果的失效,乃至决策的失误。

3.评估效率低下

政府是评估的唯一主体,带有明显的权威性。高校对政府自上而下的评估结果只能消极地接受,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市场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不强。

专门性评估机构是一种社会机构,政府职能部门把教育评估看作是一种既定利益而不愿委托给社会机构。专门性评估机构要解决不少“生存”问题,例如接受委托问题、与行政部门的关系问题、评估市场开发问题等,只有政府转变职能,形成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评估机构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评估市场,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四)质量保障机构职能重叠,设置分散。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的有机整体,有些组织之间在职能上还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而且,国家没有统筹规划专业评估机构的设置,没有按大区设立评估组织,使得专业评估机构多而分散。另外,无论是政府评估机构,还是各专业评估机构,其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不强。

四、健全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制度化的过程。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健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立法,使评估和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们应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和政策,吸收其他国家质量保障的法治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和实践,对《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政府、社会与高校在质量保障中的职责与权限加以界定和规范,从法律上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制。

(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现出很大的行政依附性。对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变行政管理为政策调控,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财政拨款资助、组织评估检查等非行政指令性的措施来发挥作用,逐步建立起独立于高等教育各利益主体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5]。

(三)加强评估中介机构的建设,发展中介性评估。

发展中介性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评估中介机构要通过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升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评估信息网,积极开展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探索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办法,形成评估机构的特色和专业优势[6],坚持独立性与公正性,树立权威形象。

(四)构建彼此协作、上下贯通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

分工协作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有助于节约评估开支,减轻多重评估给高校带来的负担。应分别建立国家和地区级的专业性评估中介组织,分别领导、组织和协调相应范围内的评估活动,实行分级设置、管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职能,并促进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一个上下贯通、责权分明的外部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只有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控,才能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和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J].高教探索,.

[2]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3]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波.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

[5]许建领.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指向与建构[J].高教探索,.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篇7

该系统通常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 吸收关注教育质量的资深教师和其他人士参加。主要任务是确定学校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质量标准, 制定有关教学活动的政策性措施, 指挥和协调学校关于教育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 总结学校质量保障的经验和得失。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明确学校定位, 充分重视教学。 (2) 确立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质量观。

2.执行系统

该系统通常由校内主管教学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各学院和教师构成, 实施教学质量保障和管理活动, 需注意的关键问题包括: (1) 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组织, 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并承担相应责任。可结合学校实际, 建立由校、院系、教研室构成的三级质量管理组织, 根据各自职能在不同层面实施质量管理。 (2) 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即涵盖教师、学生与管理队伍等各类人员及各个教学环节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类人员的行为准则、工作目标和规范, 以及定性与定量的考核内容与标准;针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建立一系列质量管理制度, 能使执行者有章可循, 保障整个教学秩序有效运行。

3.信息网络系统

该系统包括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 以教务处为中枢, 由有关部门、专家、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组成, 收集教学各环节的质量信息, 获得各方面对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 以供有关人员作为质量决策依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与外界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换渠道, 通过这些渠道加强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 了解各行各业发展趋势;与毕业生、用人单位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了解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哪些偏差。综合利用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分析现行培养模式与方案的不足, 及时进行调整。

4.评价与诊断系统

该系统通常由学科专家、专业评价人员和有关职能部门组成, 对教育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与诊断工作。教学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评价以诊断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要目的, 适当结合奖惩性评价, 以评价指引、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提升学习水平, 达成教师、学生与学校间的“双赢”。评价主体多元化, 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价, 除了领导、同行、管理者外, 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评价格外重要, 尤其应肯定学生评教的主导作用和中心地位, 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对学生的评价活动需加以适当组织与引导。教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有利于促进教师反思性成长。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除发挥教师、管理者的主体作用, 还应考虑学生自己、家长与用人单位的评价, 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5.支持系统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篇8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高等学校;保障措施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对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各高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校对资产的分配自主权也随之进一步扩大,致使各高校的资产和负债总量大幅度增加,办学过程中的经济行为趋于多元化,其财务工作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2006年3月29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18所部属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发现18所高校乱收费总计达8.68亿元,债务总额达72.75亿元。为此,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已成为学校财经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高等学校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高校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潮中,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局面,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从容面对未来的挑战。近些年来,出现腐败现象的高校。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在国际上特别是市场经济国家有了很大发展,从理论到实务,其内容不断丰富,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会计法》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作出了规定。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高度重视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是有效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规模日益扩大。教学科研业务量大大增加。要想使高校各业务部门有秩序和有效率地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必须依靠科学、严密的内控技术来协调、组织、控制各部门的活动,调整处理各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关系。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已经脱离了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状况,步入了多渠道筹资的办学模式。资金使用已经涉及到教学科研、物资采购、基本建设等方方面面。要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活动健康有序的进行,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加强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教育管理信息和财务资料真实、完整的需要

高校的管理层需要及时获得和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些资料和信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教育管理及业务活动方面的信息;另一类是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管理者进行判断和决策的依据,同时财务会计信息也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或决策的依据。因此,只有通过制定和执行恰当的业务控制程序。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才能确保国家相关法律在高校的有效执行,从而规范高校的经济工作秩序,保证教育管理信息和财务资料真实、完整。

二、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四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必须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财务监督,并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制度。”《會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些法规制度进一步从法律的角度强调了高校须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目前,各高校大都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但具体实施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和模式惯性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思想上、观念上、管理上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没有完全认识到高校是独立的法人的含义,“高校经营”对许多人而言还是陌生概念。高校管理者大多只注重教学、科研等工作,缺乏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理念,对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的即使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也难以落实。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形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上脱节、执行中有漏洞的现状。

(二)内控制度存在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高校经费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这就使得部分高校产生了重计划轻考核、重钱轻物的思想,对存货、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对存货、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其出入库未按规定程序办理,未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造成资产不清、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目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各高校都在加大投资、扩大规模以加速发展,有些高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建设项目没有进行科学论证,盲目扩张,存在投资无法收回的情况,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

(三)预算的功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预算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对规范高校财务管理、调节高校财务收支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在现实中未能充分发挥,1.部门预算不能对单位的财务收支有硬性约束,预算执行失控:(1)部门预算尚未涵盖单位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如横向科研经费):(2)各高校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上报下年度的部门预算,此时招生计划、支出项目等均不能落实,而学校预算一般是在当年的三、四月份,与当年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所以,部门预算和学校预算之间存在着两张皮问题。2.许多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定额测定不合理,没有充分的基础资料,无严格的测定方法,采用简单的“基数+增长”的编制方法,使得高校经费预算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赤字预算”现象普遍,而且还会出现校内各部门互相争经费的问题,不能达到合理配置高校资源的目的。

(四)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力度不够

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中,内部审计控制的作用在于监督学校内部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检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提供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纠错防弊的建议。目前,在高校中普通存在内部审计力量远远不能适应高校内部审计需要的现象,审计的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有效地履行其再监督的职能。一些单位经常是事后审计,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一方面难以作出准确的审计评价;另一方面审计结论难以落实,不能起到审计应有的威慑作用,致使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力度薄弱。

三、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保障措施

(一)增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

内部会计控制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内部会计控制需要单位各管理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和组织上强有力的领导,需要全校教职员工注意控制好每一个环节,不能流于形式。高校内部会计控制要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事项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要明确责任、规范运行,逐步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并持之以恒地加以

有效实施。高校内部还应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校内经济责任制,加强总会计师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法定职责,增强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不以个人意志左右内部会计控制,以保证其正常、有效地运行。

(二)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所谓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和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影响控制环境建设的因素包括誠信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责任的分配和授权、人力资源政策等。对高校而言,控制环境构成高校的控制氛围,影响高校教职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提供高校纪律,塑造高校文化,是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和保证,直接关系到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管理层应营造有效而合理的控制环境,使全校教职员工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以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自觉性。

(三)强化高校预算管理

高校预算是学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学校日常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依据。强化预算管理,1.要把部门预算和校内综合预算合二为一,部门预算就是学校每年执行的预算,这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2.高校在编制预算时改进预算编制办法,尽量采取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细化项目预算,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控制各种随意性开支,增强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3.在预算执行中要严格控制各项收支,并且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财务规章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4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完善预算控制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人、到事,并对各项指标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充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中“人”的因素

“人”是实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内部会计控制是由人去履行的,并受人的制约。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失效、财务风险的产生,其行为主体都是人(指高等学校从管理层到有关业务经办人员),因此要充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中“人”的因素,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为此,高校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对重要岗位人员的配备和选拔,应全面考察其德、能、才、绩等综合素质,确保各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2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财政政策法规、制度、守则和财政纪律,增强其贯彻执行的自觉性,提高法治意识;3,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精神,教育会计人员自觉遵守和执行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以自我控制为主、自检自律为主要手段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4.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和水平,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与财务相关的业务;5.健全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和评估办法。促进会计人员自觉地接受约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为了控制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使之都能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以保证学校计划任务的完成,最直接的目标是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内部会计控制应渗透到高校内部管理的各个层次,覆盖所有的部门,涉及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既要求涵盖全面,又需要突出重点。在制定财务内部会计控制时,要把握三个方面:1.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各部门组织及上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并要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2.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防止学校的管理发生无效率或不法行为,如许多高校纷纷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建设,过度举债就会为高校带来财务风险,因此。高校就要建立筹资风险评估制度,对筹资方向、渠道、规模、用途、偿还来源、存在的风险等诸方面实施全面控制,建立完善的投资分析控制制度;3.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特别是对实物资产、物资设备采购、基建项目招投标等内部会计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

(六)加大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力度

上一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级别下一篇:大学校园新闻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