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理论在21世纪(精选12篇)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张兰霞
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王 征
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即以泰罗(F.Taylor)和法约尔(H.Fayol)的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以梅奥(E.Mayo)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为先导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和以管理理论丛林为特征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任何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市场等环境,适应了当时企业管理的要求,当企业管理环境发生变化、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时,便会出现新的管理理论,即进行管理创新。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一、21世纪企业内外环境的新变化
进入90年代以来,尤其即将到来的21世纪,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已不同以往,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知识经济的崛起。②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政治化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确立,信息网络化与金融国际化的不断向纵深发展,全球公司和跨国公司已遍布世界每一个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脉络已基本清晰。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为维护其国家利益,纷纷更深入地介入经济活动,政治为经济服务的色彩日益明显。再者近些年来又出现了许多诸如欧洲联盟的集团化组织,使得世界经济在一体化的同时还出现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③社会需求日益复杂多变。同以往不同的是,随着全球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他们的消费倾向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其需求层次提高,个性化趋势突出,使社会需求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迫使大量大批生产改为小批以至单件生产。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事实也表明,人们需求的变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因而“满足顾客的需求”将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满足顾客什么时候什么样的需求”才是企业的真正追求。④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学者提出:人口、资源、环境污染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素,因此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珍惜资源、保护环境。⑤人才需求将取代资金和资源成为需求热点。这是知识经济的必然结果。
就企业内部条件而言,21世纪将出现下列变化。①企业工作方式将发生改变。那种以机器为
主体、按分工原则将一项完整的工作分解成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活动、再由互不相干的不同部门依顺序完成的工作方式将失去生命力。因为这种工作方式虽然提高了局部的劳动生产率,但却使工作者只“见木不见林”,工作者只关心自己这部分工作,而不知道整个工作的目标,使做工作与工作本身发生了矛盾。这种工作方式只适合于稳定的环境、大规模生产的时代。未来是信息社会,其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创造一种新的工作方式,适应时代的要求,使做工作与工作本身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而获得企业的整体效率与效益。②企业员工的期望将越来越高。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为社会提供物品或服务以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企业要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必须首先满足本企业员工的需求。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劳动者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满足,以及社会方面的满足。自70年代以来,认为员工是 1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由于成本与技术方面的限制未能取得成功。21世纪要求企业设法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多地参与,不断地创新,以实现员工自身的价值。③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无论是个人学习还是企业的学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费用进行知识更新。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学习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进行新的探索。鉴于此,在人类即将迈向21世纪的时刻,管理者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定格于原有的企业管理理论,而应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克敌制胜,取得发展。
二、21世纪需要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
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管理需求的改变。21世纪需要一个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一套全新的经营方式和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以便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为顾客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效服务。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站在变革的潮头,倡导变革,勇于变革,不断划定产业边界,创造新的市场,提出新的竞争规则,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1.企业管理理念创新
松下幸之助认为:缺乏正确理念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所谓企业理念是对企业价值观的凝结与提炼,它确立了企业的行为目标和发展方向,对外能昭示企业的社会身份,对内能成为全体成员的统一意志,唤起员工巨大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充满活力。要建立正确的企业理念,必须明确下列几点。①企业理念是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而不是企业自身的价值观,企业理念必须建立在社会利益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企业自我利益基础之上。现在我国有许多企业理念是建立在企业利益基础上的,比如:“求实、探索、完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等,这实际上没有把握企业理念的真谛。②企业理念须经苦苦思索、执着追求、长期磨难方可获得,而不是企业领导者们绞尽脑汁地总结、概括、精炼的口号或词汇。否则,它就会缺乏应有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励力和指导力,变成没有灵魂的语义字符或一块悬在企业醒目之处的“牌匾”。③企业理念的建立,须经最高管理者身体力行,然后通过培育(即教育与沟通)来获得人心合同,最后成为全体员工品质函数的变量。④企业理念的建立过程是一个渐变与突变相结合的过程,这符合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⑤企业理念须与企业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否则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
2.企业管理范围创新
现存的多数管理理论均认为,管理只是企业内部的事情,面对21世纪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种观点就有极大的局限性。实际上,企业管理不但要管理企业内部活动,而且也要设法管理企业外部环境。当然,现存的管理理论有的也强调企业要处理好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但他们所理解的环境只是一个给定的条件,是一个外生变量,企业对其只能被动适应,不能主动管理。我们这里所谈的管理企业外部环境,是要把环境因素看作是企业的内生变量,企业可以通过管理主动地影响这些变量,使其发生有利于本企业的变化,从而减少环境变量的不确定性,创造出企业发展的机会。例如:顾客偏好是一个环境变量,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很难确定,但企业可以通过各种行为主动地对其施加影响。良好的CI策划、周到热情的服务以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均可使顾客偏好发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转变,或保持对本企业及其产品的忠诚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企业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改造。
3.企业管理组织创新
这里所说的组织是就整个企业组织而言。面对21世纪的复杂环境,企业必须创造出一种触角敏锐、行动快捷、积极创新的组织才能生存和发展。那么,什么样的组织具有此种功能呢?90年代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提出以适应环境、保持领先地位为宗旨的学习型
组织后,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目前在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和前100家企业中已分别有20家(80%)和40家(40%)按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自己的企业,日本、荷兰、新加坡等国也纷纷采取行动改造自己的企业,这已引起我国的重视并开始尝试。有人断言,学习型组织是90年代以来最成功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实,也未必如此。究竟有多少企业能建成学习型组织这一点暂且不论,任何组织形式不可能十全十美。在学习型组织之后,90年代中期又有人提出了以持续不断地改革、力求最佳为目标的世界型组织,而且认为它是学习型组织的延伸和升级,应为未来企业的首选。世界型组织具有下列特征。①以客户为根本定位,即以客户为中心。组织上不仅将客户放在质量方案的中心位置,而且所有部门及职工必须组织起来服务于直接或间接的客户,这是世界型组织最重要的特征。②扁平化的组织设计。组织内每个人都能与客户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并能经常搜集客户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信息,这是世界型组织的突出特征。③不断改进工作。世界型组织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快、更有效率,而且放眼全球,充分利用全球网络化的合作关系、联盟及信息共享等技术战略对所做的一切不断进行改进。④灵活的虚拟组织。虚拟组织是指依靠外部资源并与外部组织临时联盟的形式。由于它具有及时把握时机、降低成本、结盟抗敌以及与其他公司共担风险等优势,因此成为世界型组织经常组建的组织形式之一,进而也提高了世界型组织对环境变化反应的敏捷程度。⑤人力资源管理。在这方面世界型组织除协同解决问题、管理层积极参与、形成一致目标、积极运用奖励与表彰等措施外,还强调不断激励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打破了学习型组织的局限。⑥平等的氛围。这是指对组织及其参与者的公平回报,尊重组织内部的每位职工以及他所服务的客户与社会。⑦技术支持。大多数有创意、革新且有效的世界型组织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这是取得速度、差异特点、信息和灵活性等竞争优势的关键。但最重要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们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技术以便更有效地为客户服务。
4.企业管理流程创新
企业就其组织而言有两大部门:生产部门和支持部门,前者指企业中为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而从事生产或提供服务的部门,如产品制造部门、酒店服务部门等,后者指企业中为生产部门服务的部门,如企业的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等。企业的全部员工不是归属在生产部门,就是归属在支持部门,其活动要么是营运活动要么是管理活动。企业的两类活动构成两类流程,即营运流程和管理流程,因此企业管理流程创新就必然包括营运流程创新和管理流程创新。鉴于当今按分工理论设计出来的流程已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因而企业管理流程创新势在必行。其基本要求如下。①流程创新应从根本上进行,即对企业长期遵循的基本信念进行重新思考,不能存在着因循守旧的想法,必须跳出传统的框框,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创造性思维。②流程创新必须对原有企业流程进行彻底翻新,即不是对其进行修修补补或小改小革,而是要抛弃所有的陈规陋习,以及忽视一切规定的结构与过程,创造发明出全新的工作方法,使其“脱胎换骨”。③流程创新的目标要取得戏剧化的改善,即流程创新不是以渐进的“边际增
长”为目标,而是要取得突变的“戏剧性的飞跃”如大幅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高质量等。④流程创新的方式不止是简单地将几道工序合并,而且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执行流程的人越少越好,二是在顾客看来,流程服务越简单越好。据此原则,流程创新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其一,将几道工序合并;其二,将完成几道工序的人员组成小组或团队来共同工作,重构流程;其三,将连续和平行流程改为同步流程。在进行流程创新时,应注意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⑤流程创新必须构筑好创新队伍,在这个队伍中,一般包括领导者、流程负责人、创新小组、指导委员会和创新总监五种角色。这五种角色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中领导者是关键。大量研究表明:魅力型领导者最适合担此重任。⑥流程创新需在认真分析企业现有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关键流程,实现突破。⑦流程创新必须进行创意思考。在这方面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零基思考,即在流程创新中忽略现有流程的存在,从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出发,重新思考并设计流程;二是测定基准法,就是将那些出类拔萃的企业作为测定基准点,以此为学习榜样,迎头赶上并超过;三是价值链分析法,即对企业流程及流程中的活动对价值的贡献进行分析,如果流程输出不增值则予以删除;四是改变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改变了,工作方式也会改变,工作所赖以运作的流程自然也就会改变。
5.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这种环境不但要营造出一种适合创新的氛围,激活企业上下的创新意识,而且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这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创新行为具有冒险性、冲动性和不规范性,创新的启动者往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应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及时的激励机制,以鼓励创新行为。
一、传统的管理会计的计算方法必须做出革命性的变革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 管理会计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成本计算, 管理会计需突破传统的权限, 为每一个员工直接提供与使用各种信息, 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管理会计必须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 “作业成本计算”也就应运而生, 而“作业成本计算”的应用又有助于“企业再造工程”的实施, 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变革,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21世纪是“竞争力的世纪”, 企业面对市场的变化必须迅速地做出反应。因此管理会计的重心将是在决策, 这就需要企业完善会计决策分析, 拓展决策评价标准。
为了使企业更好地决策, 获得更具有确定性、可靠性的数据, 企业不得不将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 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 从而使相关的损失、消费减少到最低限度, 对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进行控制,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重视对非财务指标、过去数据、传统资产等的评价, 而忽视了对非财务指标、未来的数据、知识资本、企业环境等评价, 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新经济时代要求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分析时要全面, 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发展。
二、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改变
21世纪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全球性市场竞争空前广泛激烈, 管理会计将“以人为本”, 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财务维度是最终目标, 顾客维度是关键, 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是基础, 企业学习与成长是核心。因此, 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 不断的“充电”, 不断挖掘企业的潜力, 使企业“永葆青春”, 充满活力, 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21世纪, 管理会计信息的研究以信息是一种“经济产品”为前提, 运用经济学、信息学、系统论和信息科学的相关环节, 使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智能化、综合化。而价值活动恰恰是“经济产品”的体现, 是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石, 企业产品的价值是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逐渐累积的, 到了一定的程度, 就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链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为此, 管理会计要通过人类的“智慧”, 利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技术, 建立适合企业自己的管理会计模型, 来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在21世纪, 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 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管理会计可以利用一些财务数据来对企业进行深刻的剖析, 使企业的管理者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问题, 使企业的影响力得到提高, 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可以使企业提高风险意识
管理会计的发展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投资提供决策, 通过管理会计可以加强内部监管、提高决策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规避财务风险, 来提高企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管理会计应规范建立并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 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 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 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 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同时, 通过对以上指标的分析, 可以使企业管理者清楚地明白企业状况, 使其更好地规避风险, 提高风险意识。
21世纪是一个创新、发展的时代, 管理会计也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迁。譬如:战略管理会计如何得到更好的应用, 管理会计的应用的广泛等, 留给我们更多的话题。总之, 管理会计的发展将会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人们将会通过自己的智慧, 使管理会计更加完善, 赋予更多的时代特征。
摘要:文章通过对21世纪全球环境的分析, 阐述了管理会计的变化, 提出了管理会计的研究着眼点。
关键词:管理会计,21世纪,环境,变迁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1) .
[2]、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4.
[3]、詹德明.浅析管理会计的创新发[J].金融经济, 2006 (16) .
[4]、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
[5]、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关键词】21世纪 教育技术 理论与实践 发展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进入了正轨。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到了21世纪,通过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拥有了更高的水平,更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一般认为,2000年是教育领域发展的一个分界线,2000年以后,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简介
教育技术,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教育技术实践是基于教育技术理论进行的。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涵盖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哲学理论等。对于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够为我国教育更好地发展、提升教育的质量、加快我国的科教兴国进程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二、21世纪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1.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健全。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和教育传播理论。这四种理论支撑着教育技术的整体框架。21世纪以前,这四种理论已经基本成形,21世纪以后,教育界又完善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由学生来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学习作用,而学生主体学习作用也是教师引导能力的重要体现。对此,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协调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在21世纪的完善,主要是指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包括了教学过程设计的相关内容、教学课件的开发与制作、教育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校园网络的构建、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教学质量评测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将教育技术的实践作用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出来,体现其实践价值,以此帮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教学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21世纪以前,教育设计理论多是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模式,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21世纪,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普及,从而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技术理论从原来的单一的学习理论拓展到了由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形成的综合体,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思考的能力更加重视。这都得益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的发展也将推动21世纪教学思路的不断改革,促使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4.信息化教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21世纪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信息化教学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迎合当今教育理念的基本需求。在教学工作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实践中,信息化教学理论也已经不断成熟,形成了信息化教学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的一体化信息化教学体系。不同的学科信息化教学手段也得到了相应的细化与应用,信息化设备、手段和教学工作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大大提升了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国外更加注重课程前、中、后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综合应用,我国的信息化教学的重点则放在了课程内部,并且我国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非常多的先进经验。
5.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国外尤其是美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我国在这方面则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和国外接轨。21世纪,我国制定颁布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其中包含了教学能力培训、专业能力考试、职业能力认证三个方面。我国的这一举措,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目前,通过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我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教学能力出色、会使用现金教学手段的教师,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21世纪,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第四次教育技术革命,也让教育领域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国教育部门要正确分析21世纪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21世纪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原因、方式和意义,在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的情况下,积极分析和改进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内容,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以寻求教育事业的科学、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梦娇.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才智. 2013(06).
[2]徐满营.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5).
21世纪新伦理学的建构及其理论特质
21世纪新伦理学的建构和理论特质在学科类型上讲是理论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的.统一,在价值追求上讲是功利论伦理学与道义论伦理学的统一,在伦理精神上是道德目的论伦理学与道德工具论伦理学的统一.
作 者:王泽应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4)分类号:B82-06关键词:21世纪 新伦理学 理论特质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领导科学,论文单位 郑州,点击次数 95,论文页数 28~29页1999年1999月论文免费下载 http://paper.dic123.com/paper_95846341/
中国领导科学从创立至今,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辉煌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成就。但是,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纪之交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对领导科学的要求来看,领导科学比起社会科学中的其它科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领导科学将以何种面貌迈向21世纪,在新世纪又将如何进一步发展,目前已成为领导科学界普遍关心的一个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按照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和突破,一般主要集中在学科基本理论的深化与发展,研究方法的更新与扩展,重要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完善这三个方面。按照这一规律,笔者认为,作为我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门类,领导科学学科建设在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其发展与突破也应该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一、面向新世纪,深入开展领导科学基本理论研究,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形成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学科特点的、相对成熟完善的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在这方面,当前应该扎实地进行如下研究:第一,联系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领导问题的论述,真正从
理论体系、基本立场和方法论的层次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精髓,为构建面向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深入研究邓小平的领导理论,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领导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并以此作为面向新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核心。第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七十多年的实践,特别是近二十年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认真地、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为面向新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提供主要材料。第四,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指导下,对西方领导理论,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领导理论,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甄别,摈弃其不合理之处,吸收其合理因素,作为面向新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的重要材料。第五,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指导下,围绕领导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结合时代精神,对中国传统领导思想和领导文化进行贯通性的分析和研究,摈弃其糟粕,汲取其精华,使之成为面向新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有机内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当前,特别要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深刻变革中提出的实际领导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领导基本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力求获得重大突破。要把“知识领导理论”、“信息领导理论”、“数学领导理论”、“网络领导理论”、“虚拟领导理论”及“法治领导理论”等作为重点课题,集中专门力量进行攻关,为面向新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不断提供新材料。
二、面向新世纪,大胆进行领导科学研究方法的更新,在领导科学研究方法的哲学原则、分析角度和操作手段等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予以反复检验,以建立适应新世纪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研究方法论体系。领导科学研究方法的单
一、呆板、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领导科学学科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对此,我们认为目前亟待开展以下研究:首先,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领导研究和领导分析的基本方法。其次,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总体原则的指导下,对现代领导科学研究,特别是西方领导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新兴研究方法的哲学背景、内在逻辑、分析对象、基本内容等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鉴别它们对于我国领导科学研究的适用程度。与此同时,应该广泛地运用这些方法对实际领导现象和问题展开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这些方法的科学性、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而提炼出科学的、适用的、有效的领导科学研究的系列方法。再次,充分关注当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总体方法和各学科、各领域研究方法的发展,并尝试把这些研究方法引进领导科学研究领域。通过上述努力,创造和形成适应新世纪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目前,应大胆地引进政治学、经济学、信息学、心理学、法学、数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应提倡开展领导科学的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在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验证的同时,运用这些方法开展对领导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拓宽我国领导科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加大领导科学跨学科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的力度,促进领导科学之新兴学科、交
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三、面向新世纪,积极参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在准确把握和选择这一进程中的重大课题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从而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发挥重要作用。这是领导科学在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不断获得和保持强大生命力及前进动力的根本所在。因此,领导科学的研究必须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方针。就目前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要求来看,领导科学重大课题的选择和研究应考虑以下一些原则:一是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特别是必须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个重点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选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观念、领导方式的转变和新的领导运行机制的建立等。二是应该特别关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跨世界发展的独特性,考虑在这些独特性方面,选择和确定领导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从而形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广泛的和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进程中的领导问题;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的领导问题等。三是研究课题的选择应该紧密结合领导工作实践。这种结合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它应该与党和政府的各类决策(包括战略决策、制度决策、政策决策等)和各级决策(如中央、地方以及基层决策)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它应该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
一、图书介绍:
书名:《21世纪的管理挑战》作者:彼得˙德鲁克(美)朱雁斌译 出版信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
二、作者介绍:
彼得˙德鲁克,1909年出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部,已传播到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其中,《管理的实践》一书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的经典。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三、读书感悟:
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阐述了管理的新范式、战略——新的必然趋势、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效率以及自我管理共六个方面的问题。个人理解是,本书写于世纪交替之际,亦是社会变革之际,此变革既包括政治上的,苏联已经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新的政治格局形成;也包括经济上的全球化大潮势不可挡,一体化逐步加强。因此,值此风云变幻之际,此书也以变为核心,如何应对变,如何变,如何走到变的前面,以一个展望未来的姿态进行其观点的阐述,不可谓不高瞻远瞩,具有时代眼光。
首先,第一章,作者对管理的新范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首当其冲的是管理的定义。管理,不再仅仅是企业管理,而是所有组织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工具,比如非营利性机构,.这一点,正如他所说,是对年代错误的一个纠正。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进行新的更正革新的观点也相继提出,如管理不再有唯一正确的组织形式;术和最终使用者不再是固定的;理的范围必须重新定义,应当涵盖全过程;管理已经超越国家疆界的范围;管理并不只限于内部管理等等,这些观点的提出,是对旧的管理思想的新的发展,有利于人们在进入新纪元之际重新审视管理的内容与实践意义。
其次,本书的第二章是战略——新的必然趋势。所谓必然趋势,书中提到的主要的是以下五个方面:1.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2.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变化3.定义绩效4.全球竞争力5.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详见P30)。其中第四点提到全球竞争力,这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大趋势提出的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情况下,企业或国家不再有可能将经济发展寄托在廉价的劳动力上。除了规模最小和完全只在当地经营的企业外,对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企业来说,除非其雇员的生产力能够在短期内与本行业表现优异的企业(无论位于世界的那个地方)保持在统一水平线上,否则是不可能生存的,制造业尤其如此。据此,德鲁克认为,保护主义浪潮十有八九将席卷全世界,所以战略必须接受一个全新的基本原则,即任何组织必须按照业内表现优异的企业设定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估。从现今的具体实际情况来看,德鲁克的预言基本是准确的,譬如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出口欧盟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意在保护本经济体的光伏产业抵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无独有偶,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对中国出口的轮胎进行惩罚性关税的收取,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此,真正具有战略眼光的国家不应在贸易保护主义上大做文章。本章节还提到的一点就是经济现实与政治现实日趋分化,即经济上逐步实现了全球的一体化,联系进一步加强,然而,政治疆界却始终明显存在,这两者并存所带来的矛盾是另一种挑战。在此情况下,要在经济实体和政府实体的不协调中取得折衷,首要原则,就是不
要做任何不合经济实体利益的事。企业要学会运用联盟、伙伴关系、共同投资和各种在不同政治区域辖管下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来进行扩张。并且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学习怎样管理外汇风险。
在本章节,我们看到了德鲁克作为一位管理大师全球性的战略眼光。
第三章主要的内容是变革,也是全书思想精髓的一个体现。所谓变革,首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有组织的放弃昨天。要注意到,德鲁克所提出的放弃是有一种有组织的方式,绝非盲目、随意,这也反应了他在重大问题上审慎与周密。在明确了要对昨天进行放弃之后,接着,第二个原则边上有组织的改进,即无论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从事什么活动,包括产品和服务、生产流程、市场营销、服务、技术、人员培训和发展、信息的使用等,都需要系统化的和持续不断的对它们实施改革措施,而且,每年必须以固定的百分比提升。紧接着,另一个原则就是挖掘成功经验。德鲁克认为,挖掘自身的成功经验和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是成功实施变革的首要机会,通常也是最后的机会。书中以日本索尼(SONY)公司最为例子加以佐证。最后一个需要遵守的原则是系统化的创新原则,即创造变革,这有助于整个组织奖变革作为机会来看待。
第四章,德鲁克谈到了信息挑战。他从资讯的发展史入手,阐明了资讯科技到目前为止一直都只注重资料——包括资料的搜集、储藏、传递和呈现。都只是资讯科技(IT)里面的技术(T)层面的问题。但现在,新的资讯革命注重的则是资讯科技里的资讯(I)的内容和实质。的确,就如今的发展事实和今后的趋势来看,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的社会亦是资讯的社会,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企业能够以与信息隔绝的状态存活发展。就以证券交易市场为例,股市风云时时变幻,倘若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怎能在第一时间以第一速度做出第一反应力挽狂澜。
他认为建立资讯系统的首要前提是,企业主管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样的资讯;第二个前提是,要让企业主管定期获得资讯;最后一个要求是,该系统应能有组织地整合资讯,从而让企业主管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他认为经理人工作所需的资讯才是最重要的,而非企业本身的资讯。他们需要时常问自己,“我需要提供什么样的资讯给我共事的人?用什么样的形式?在多长的时间内?”"我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资讯?从谁那里可以得到?以什么样的形式?在多长的时间内?至于整理信息的原则,以下四个是可行的: 1)以关键因素为中心2)超出正常或然率之外的变数,即某些变动,已超出一般起伏波动的范围之外 3)超出正常程度的现象,比如我们说经济衰退,是指销售和利润已低于正常状况,并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4)针对异常的事件,有些经理人要共事的人每个月写一份有关异常事件的报告,每份报告可能看来只是小事,但综合许多人的报告,就可测知有什么异动的趋势。
第五章是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这一部分,德鲁克以泰勒的观点作为引导,慢慢引出我们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不再是提高体力劳动的生产率,而是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劳动生产率。他甚至指出,在将来,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生死存亡和繁荣昌盛的关键。关于这点,我想应该是跟当时20末,美国克林顿政府所提出来的知识经济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德鲁克也深刻意识到了未来社会发展中知识将作为经济的巨大推动力,而知识工作者将作为这一推手的直接实践者,想必,这也是德鲁克如此注重知识工作者的根源所在吧。
最后一章是自我管理的部分。这部分,德鲁克阐述的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反馈分析法)了解自身的长处、自己应该贡献什么(即优势何在)、懂得自己该被如何表现(即如何学习并体现效能)、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念、了解自己的归属(和人生目标)、对关系负责(并知晓如何与人交往)、管理自己的下半生(和职业生涯)、时间管理和创新管理等九个方面【1】。自此基础上,他认为,管理必须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2】一书中,德鲁克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
成以下习惯:1.有效的控制盒利用时间;2.重视将要完成的工作所能给组织带来的贡献;3.善于利用他人的长处,包括管理者本人的、同事的、下属的甚至与上司的长处;4.专注精力于组织重要的领域,做到要事第一;5.善于做有效的决策。这5个要素正式德鲁克认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学会并拥有的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的基本条件。在企业中,要想做到有效的管理他人,其实先决条件就是管理者自身的有效管理。
以上种种都是对整本书的一个概述和自己的理解,或有不足之处,但的确受益匪浅,尤其是自我管理这一块。他所提出来的这5项指标,对个人,可以起到增强自身约束力,以最科学的方式最大化的发挥个人潜能的效果,同时,也是让人学会怎样去做一个真正的管理者,以及在管理他人、管理一个组织时应该注意哪些,从哪些角度去考虑,从怎样的一个高度去审视问题。自我管理的成功,是迈向个人自身成功的重要行为准则,也是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前提。这些准则对于我们目前应用于学习和学生工作中都颇有学习借鉴之处,有助于自己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志明 德鲁克谈自我管理管理科学文摘200058
【2】德鲁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1
2012335800036
公共管理1班
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鲜明特征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淘汰旧东西, 创造新东西, 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 创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变化,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根据人们的认识和需要, 目前已形成了多种类型, 如有促成物质实物的发明或革新的实物创新与提出解决问题新对策的方法创新, 有设计某种新的制度、体制、管理方式方法的制度创新与提出某种理论构想的理论创新, 还有提出观察事物的新角度、新认识、新观点的认识创新等。
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 在生产要素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 其他所有部门的发展都依赖知识的增长。因此, 知识将被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传播与应用, 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创新具有基础性特点, 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 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 所以作为知识宝库的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二、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
(一) 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
图书馆管理的创新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发展图书馆情报事业的保证。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提出了组织创新的概念, 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之中, 论述了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面对科学技术月新月异, 知识量、信息量剧增和市场剧变的新世纪, 谁能感觉敏捷, 抓住时机, 当机立断, 快速作出反应, 力争处处先行一步, 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 改革管理工作流程, 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能使图书馆以敏锐的观察力, 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 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 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为图书馆事业带来新的繁荣。
(二) 管理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 知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 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作为服务于全社会集文化、教育、信息为一体的图书馆, 面临着许多传统的观念、方法和技术不适应当今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的问题。评价图书馆水平的标准是是否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能否为用户提供全、新、快、准的信息服务。时代需要人们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 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 而形成人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 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是不可阻挡的新浪潮。
(三) 管理创新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
21世纪是一个蕴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 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时期。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纵深发展, 图书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还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 图书馆管理的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21世纪新的运行特点, 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和取舍。通过改革创新, 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走改革创新之路是图书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三、图书馆管理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一) 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
实事求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图书馆管理要想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 工作中就要尊重客观事实, 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工作创新不能凭空想象, 不是“空中楼阁”, 创新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 既不能只强调创新而不尊重客观实际或背离客观事实, 也不能认为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创新是为了出风头, 摆花架子, 而应该找到一个上进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外单位的好经验与本馆实际相结合的最佳工作结合点, 找到工作的突破口, 在“上情”“下情”市场经济“行情”的最佳结合点上创造适宜本馆具体情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 走群众路线, 实行开放式管理
读者作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图书馆的繁荣衰败, 决定着图书馆的未来与发展。以往的图书管提供的服务是寻找书籍, 而不是寻找知识, 而在知识经济中, 图书馆服务应实现对知识的挖掘、整合与揭示, 促进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使之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用途,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应讲科学、顺民心、重民意, 应本着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负责的精神来作规划, 求发展。实施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因为群众的实践智慧和经验, 是图书馆领导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及时把群众的创造上升到规律性认识, 是领导者开创工作的重要法宝。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是我们党最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也是领导者增强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创新的根本途径。实践证明, 图书馆领导者的创新行为要为广大员工所接受, 同时创新意识和决策只有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这样才能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有效动力。
(三) 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
图书馆管理创新主要取决于领导的创新意识、决策能力和感召力。领导者必须对图书馆的现实和未来有着特别清楚的认识, 对其发展前景有较深远的洞察力。在知识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管理体制转型期各类矛盾纷繁复杂的21世纪, 图书馆单靠少数几个领导者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进行决策极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这就要求图书馆转变决策方式, 建立一支由本馆和外单位优秀人才组成的智囊团, 集思广益地听取他们的意见, 让他们来代替自己从事大量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 从而提高创新决策的效率, 减少由于思考不周而造成的失误。另外, 管理创新既离不开纵向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也离不开横向借鉴兄弟馆的成功经验。图书馆领导者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 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办事, 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努力达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四) 创新管理制度是图书馆发展的保证
经济管理学认为, 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以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 制度创新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创新。以往的图书管理制度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图书馆要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中生存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 导入生涯管理的理念, 将人本管理与现代图书馆的制度相结合, 建立一套新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制定上, 要鼓励馆员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并将责、权、利落实到人, 从而形成自觉地遵守准则。首先, 改革用人制度。实行聘任制, 择优录用, 充分体现“能力为本”的原则, 进行人员的优化组合, 促进工作人员有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其次, 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制定目标计划, 目标的高度与难度要以开发人的潜能为原则。可在馆长的统一领导下和调控下,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 使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想方设法开创工作新局面。第三, 建立定岗、定责的奖惩制度。要结合本馆的实际需要设置部门岗位, 按工作的优劣分档次进行考评, 主要考评德、勤、能、绩几个方面。全面科学地衡量业绩和成果, 超额完成任务、创新、获奖等项目予以适当奖励, 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带动图书馆整体员工效率的提高。
四、总结
图书馆作为一种知识产业, 是全民机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图书馆承担着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职能, 是公众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它的这一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发展具有重要的可持续性。只有实行不断的创新管理, 才能使图书馆始终处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中。未来的图书馆管理应更加注重适应新世纪数字新形式的变化, 不断地进行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观念新创, 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 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使每个管理者, 都成为创新者, 激励全体馆员自由发挥才能;图书馆必须具有个性化、活力化特征, 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服务方式以适应新形势下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全新, 林辉基.学习江泽民关于创新意识的论述[J].发展论坛, 1998, (8) .[1]张全新, 林辉基.学习江泽民关于创新意识的论述[J].发展论坛, 1998, (8) .
[2]张庆家.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0, (1) .[2]张庆家.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0, (1) .
[3]张康之.管理活动中的创新思维[J].理论与改革, 1999, (1) .[3]张康之.管理活动中的创新思维[J].理论与改革, 1999, (1) .
[4]赵玉田.知识经济与管理理念的创新[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0, (1) .[4]赵玉田.知识经济与管理理念的创新[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0, (1) .
[5]许卫国.创新是当代领导者必备的素质[J].理论前沿, 1999, (4) .[5]许卫国.创新是当代领导者必备的素质[J].理论前沿, 1999, (4) .
[6]石亚军.行政领导应该树立强烈的创新观念[J].公共行政, 2000, (3) .[6]石亚军.行政领导应该树立强烈的创新观念[J].公共行政, 2000, (3) .
某混沌理论学家曾说过:“如果一只鸭在北京叫一声,那么在远隔数千里的地方,天气就会变”.正是20世纪物理学家们的一声声“叫唤”,世界上各个角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空科学是从与宇宙世界观有很密切关系的科学及哲学概念中产生,对20世纪科技进步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真空技术成功地架设了跨越科学与技术鸿沟的桥梁,在几乎所有的`前沿科学领域与高技术发展中发挥着实质性作用.21世纪开始建立的IT社会必将导致更激烈的技术、经济的竞争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真空科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系列重大科学课题还有待于解决,如:真空是充满物质与反物质对的空间吗?黑洞是完全真空的一个“相”吗?如果真空是一个多样能量出现的场所,存在真空相变态吗?真空相变态能否在瞬间发生巨大能量?“.与人类进步密切相关的科研与生产都涉及真空环境,真空科技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 者:林主税 作者单位:真空株式会社アルバツク,日本国神奈川县茅崎市(艹秋)园2500番地 刊 名: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3(2) 分类号:O4 关键词:真空科技 信息技术 真空相变态 极端条件 混合式新人类 民主化
1.财务管理的目标将从“股东财富最大化”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是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甚至政府等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如果将企业目标仅仅归结为股东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显然,只有当企业财富增加后,各契约方的利益才会较好地得到满足。
2.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的比重迅速上升,甚至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高达60%~80%。随着知识资本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所占主导地位的形成,无形资产必然成为企业最主要的投资对象。
3.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一样分担企业的风险,同时也分享企业的税后利润。目前,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对员工送“红股”、对企业经理实行“股票期权制”,都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形式,这种趋势往后将越来越明显。
4.科技创新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心。企业自主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着眼点。将科技创新成果引入生产领域,形成可行的投资项目,最后把经过详细论证的可行性投资项目提供给投资者,以其高额回报为条件筹集资金。因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对其成果的利用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
本届论坛围绕“变革社会中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与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形式、政策和趋势,共同探讨全球新经济危机环境下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与合作。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出席论坛并做主题报告,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李桐海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江宏主持了大会主题报告。
冯长根在“科技社团进行继续教育的任务、意义及在当前国内形势系的思考”主题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技社团继续教育工作的任务、意义、独特优势以及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
冯长根在报告中指出,科技社团在促进我国科技人员人才培养,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终身学习,实现知识更新、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主要形式,是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终身教育体系下的学习型社会的必然。
科技社团具有专业性强、学科齐全、组织网络优势、教学方式灵活、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的特点。科技社团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共同体,联系广泛,通过开展国内外继续教育的合作,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经常广泛的相互交流,达成共识,总结经验,资源共享,这已经成为科技社团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
冯长根指出,科技社团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要加快提高人才的培养,加强科技社团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探索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路,创新继续教育的模式,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科技社团的竞争力,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发展网上继续教育,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建立完善继续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论坛还特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胡东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主任胡利民以及香港大学SPACE学院杨健明教授、张伟远博士等8位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报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可连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当今国际性大都市无不看重开展城市生态绿地建设,以增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由此形成了21世纪的城市绿地的三大发展趋势:城市绿地体系要素趋于多元化;城市绿地构造趋向网络化;城市绿地体系功效趋于生态合理化[1]。近年来上海的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必定的进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的城市绿化程度仍属全国落伍行列,尤其与建设成为新世纪的国际性生态型大都市的发展目的相去甚远。上海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需看重城市绿地建设及其管理,切实有效地改良城市生态环境。上海城市绿地现状概述
(1)以块状为主的绿地布局情势 专用绿地和公园绿地合计占城市园林绿地面积的77%,街道绿地所占比例仅为19.4%,可见专用绿地和公园绿地构成了城市绿地体系的主体,而承担绿地框架联结功效的街道绿地所占比例不高,未能有效地将大片的重要绿地与零碎疏散的小面积绿地联结起来以形成完美的网状都市绿地系统。
(2)绿地散布不均匀 从市区绿地的散布情形来看,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杨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闵行区、宝山区和金山区拥有数量较多的绿地,其中普陀区、杨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闵行区、宝山区和金山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超过3m2/人,绿地笼罩率亦高于市区平均程度。而位于中心城区的静安区、卢湾区和南市区则绿地比拟缺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不足1m2/人,绿地笼罩率亦远低于市区平均程度。
(3)绿地组成缺少相对独立性 城市绿化在很大水平上局限于按途径、河流或建筑物的间隙来计划绿地,而未从人口密度、空气质量状态及防灾须要等动身点来斟酌城市绿地的总体布局[2]。城市绿地建设与管理对策
3.1 进步城市绿地的指标
(1)绿地是一个能进行自我调节的生物体系
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革环境才能的强弱取决于其营建范围和构造配置,城市绿地笼罩率至少应到达30%才有可能较有效地起到调节吝啬候和改良环境质量的后果[3],因此进步绿地面
积和绿地笼罩率对增进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具有极大的意义。从1986~1997这11年间,上海市区绿地笼罩率从10.2%进步到17.8%,城市绿化面孔有了很大改观,但距《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到2000年实现绿地笼罩率达30%的目的还有很大差距。上海目前的城市绿化工作重点重要是放在进步平面绿量指标上,而在垂直绿量指标建设方面的工作力度还不够,因此,从城市绿化建设角度来看,要尽可能应用一切可供应用的土地上、屋顶上进行绿化,尤其应看重通过垂直绿化以拓展城市绿色空间。
(2)进步绿地的三维绿量
从绿地改良环境的生态效应角度来看,进步绿地的三维绿量比单纯进步绿地笼罩率更具有实际意义。在目前城市绿化用地极为有限的情形下,通过扩展绿地面积来进步城市绿地笼罩率的难度很大,如果在现有绿地的基本上,集中搞好较大面积的块状绿地和途径绿地的绿化改革工作,切实进步复层构造绿地在现有绿地中的比例,树立联结各重要绿地组团的绿色廊道,则在未增添城市绿化用地的情形下,同样可以通过进步绿地的三维绿量来进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这在实践上也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3.2 增强城市绿地物种多样性维护
(1)应用物种多样性原理对现有绿地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对物种多样性维护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两大误区:其一是以为物种多样性维护无关紧要,对现实生活并无多大影响;其二是以为在城市环境中,由于强烈的人为干扰,严重损坏和转变了当地的物种区系散布及其组成,物种多样性维护策略只有在人迹罕至的、与人类隔离的自然生境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实际上,从物种组成上来讲,城市绿地体系不仅指构成绿地的各种植物,还包含栖息于其中的各种昆虫、鸟类、小型哺乳类和微生物,构造完美的绿地能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使人们更贴近自然,增加生活的情趣。因此,只要调控得当,城市本身也可成为实行物种多样性维护的合适场合,比如,在公园、庭园、阳台、街头花坛等处大批栽培的各类欣赏植物在很大水平上也起到了维护物种多样性的作用。但问题的本质在于,合理的城市绿地体系应是一个有序、协调的绿色空间,在这个绿色空间中如果仅保持大批的园林绿化植物是不尽完美的。在城市中,纵横交织的途径网络使城市景观呈高度破碎化,散布于各斑块之间的绿地组团由于生境隔离而使同种或近缘种植物因缺少必要的基因交换,品德在逐渐退化;或由于生境条件不适而使植物的更新才能降落,从而使绿地种类组成及群落构造趋于简化,在短期内这种潜在性变更不太显明,但经过一个较长的时代后将会影响绿地组团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造成必定的丧失。如前几年南京的重要行道树种之一的悬铃木就因品种较单一,曾因大面积病害的产生而受到严重的伤害,近年来上海市区的一些悬铃木中也发明了相似的病害,应引起园林部门的看重。所以,有必要应用物种多样性原理对现有绿地进行改革,以进步绿地对城市环境的整体适应才能。
在现有的城市绿地体系中,千篇一律的园林栽扶植物带上了显明的人工化气味,而野生植物的缺少则大大下降了城市景观的自然度,与人工栽扶植物相比,野生植物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不须要太多的人工保护。此外,许多野生植物也具有较高的欣赏及药用、经济价值,因此将合适的野生植物引入都市绿地系统是切实可行的。上海城市绿地建设应以公园为核心,以林荫途径网为联结纽带,树立城市岛屿状绿链和生态廊道,将合适于城市环境中生长的野生植物引入城市或应用某些精良的野生植物来改进园林植物品种,有利于进步和保护城市的物种多样性,从而增进城市与自然的融会。
(2)增强城市自然及半自然保存地的建设
目前全部上海地域自然保存地重要有野活泼物园、大小金山、东平、佘山和东滩,这5处保存地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5%,而伦敦仅市级的自然保存地就达130余处,包含森林、灌丛、河流、湿地、农场、公共草地等,此外还有一些由放弃的铁路、水库、墓地和深坑等改建而成的半自然保存地,这些自然的或半自然的保存地给众多的野活泼植物供给了主要的栖息生境。据有关材料统计,人口达700万的伦敦拥有相当可观的野活泼植物,包含100多种在大伦敦区定期滋生的鸟类和在圣保罗(伦敦的一个区)境内20英里范畴内的2000多种植物。以伦敦的环城绿带为例,其平均宽度约8km,在其中栖息的鸟类平均种类达80余种,而在市区则仅有30种[4]。由此可见,大面积的绿地的存在丰盛了物种的多样性。在自然及半自然保存地建设方面,上海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如将垃圾山或放弃堆场改革成公共绿地或生态公园;对外环线绿带应按生态维护主要性划分为大众,可进入的和不可进入的区域,分辨采用经营开发或封育的管理对策。
3.3 进步城市绿化建设的质量和管理程度
现在市区大小不一的一些所谓的绿地,实际上只是一块草坪再配植几株悬铃木和几排瓜子黄杨等灌木,绿化伎俩过于简略,未能形成乔、灌、草、藤多层次构造的复合型绿地,有的绿地中还建有体量较大的建筑小品,使绿地既缺少视觉美感又不能较好地施展其生态效益,在很大水平上歪曲了绿地的涵义和误导了大众,对城市绿化工作的见解。为此,相应的绿化管理工作步伐应紧紧跟上,可斟酌采用以下一些办法:
(1)合理划分绿地等级
对于现有的公共绿地应按其服务功效和容纳才能划分为不同的绿地等级,对不同等级的绿地应进一步断定其面积、用处、设施配备、绿化施工尺度、绿化保护负责单位,制订相应的绿化管理奖惩条例。
(2)树立全市统一的绿化管理及决策体系
应用gis、遥感技巧手腕,联合野外实地调查,定期对全市现有绿地的区域散布、存在状况、种类构成、面积比例等进行全面调查取样,获取合理的数据并树立相干的管理数据库,实举动态监测,作出相应的决策。
3.4 进一步深化全民绿化意识
全民绿化意识的深化对城市绿化建设工作至关主要。应增强宣扬力度,使宽大市民理解城市绿化工作不仅仅是园林部门的事,城市绿化工作须要大众,的懂得和大力支撑,这项工作应长期保持不懈地进行下去。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市民对城市绿地功效的认识显明不足,以为城市绿化工作只是种树植草,点缀市容而已,城市绿地在城市总体发展进程中的位置无足轻重。实际上,城市绿地不仅是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体现。城市绿地不仅能美化环境、发明舒适的视景,还能施展其调节吝啬候、净化空气和保持碳氧
平衡等主要的生态功效;在娱乐休闲、社会来往和文化教导等方面也有主要的功效;此外,在控制城市扩大及帮助城市改革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充足认识绿地的功效是深化大众,绿化意识的基本道路。
3.5 加强政策调控力度
除大力倡导各种情势的植树造绿运动外,应严厉限制城市建筑用地的不合理扩大,减少对土地的低效甚至无效占用,为扩展绿地面积发明可能的条件。
3.6 理顺城市绿化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市政绿化由园林部门负责、市郊林地和乡村绿化由林业部门负责的局势一直未能转变,管理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状况不利于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这两个部门之间的接洽,恰当扩展园林部门的职责权限,由园林部门来统一负责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有关的绿地的建设与管理。
3.7 完美和调剂绿地计划布局
综观上海城市绿地布局,目前存在城市大型绿地(面积超过3000m2)缺少、散布不均匀的现象,特殊是在市中心城的十个区仅有150余块大型绿地[5],市区的大型绿地大多数呈疏散状沿内环线边沿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文化馆下面一级是文化站、文化宫, 文化馆不仅负责附近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建设, 还管理、引导下一级文化站、文化宫管等。
过去, 我国文化馆职能涵盖全面, 象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对民族民间文艺进行搜集、整理, 等等, 这些工作也是一直放在首位。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质量摆到桌面上。
文化馆所服务的对象应分为三大类型:老年人、中青年、青少年。
老年人: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老龄化问题接踵而至。老年人越来越多, 这个群体又大多数退休在家, 业余时间充分, 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生活质量成为政府急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像前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专门诈骗老年人的许多案例, 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如果提前把他们退休后的文化生活搞好, 或者给他们以及时的分析和提醒, 很多事情就会被扼杀在初始阶段, 以致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不至于那么严重。
政府提倡服务于人民群众, 文化馆作为政府事业单位应该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先锋战士。
其实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比较单一, 主要是大秧歌、大合唱, 还有少部分老年人喜欢书法、下棋、自制手工艺品, 等等。大秧歌和大合唱一般在公园举行, 人数众多, 白天或者晚上都可以。这是一种看上去人数众多比较难管理、其实很容易做好的文化娱乐活动, 无论是大合唱还是大秧歌, 参加者的注意力都必须高度集中、规范, 否则就要影响到别人。还有一点, 大秧歌, 要敲锣打鼓吹唢呐, 噪音太大, 即使在公园里面, 也要选择远离行人很多的马路边, 免得人为制造噪音令人生厌。大合唱应该以红色经典歌曲为主, 因为红色经典歌曲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 大家都会, 切不可以把低俗的流行歌曲排上日程表, 那不过是少部分的个人需求。至于书法和下棋、自制手工艺品等, 主要是室内活动, 可以定期举行比赛, 一旦发现人才, 应该向省一级文化主管部门推荐。
中青年:
中青年兴趣爱好比较广泛, 但他们也是社会主要劳动力, 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 除了工作学习外, 业余时间比较少, 一般以自愿参加为主, 千万不可占用他们的工作学习时间, 以致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还要承担比老年人和青少年多得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如果中青年中有愿意参加大合唱和大秧歌以及书法和棋牌爱好者, (但这部分人肯定不多) , 可以把他们合并到老年人的队伍中去, 如此能方便管理, 性格沉着冷静的老年人可以发挥表率作用, 而脾气急躁的中青年也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些中青年喜欢卡拉Ok、摄影、钓鱼, 甚至还有少部分人喜欢登山、旅游, 视人数而定, 仅仅一两个人, 文化宫工作人员又有限制, 只能让他们自己活动。当然, 如果文化馆具备条件, 可派人带队。总之, 文化馆酌情而定。这些活动不需要每天进行, 只有在节假日期间或本地区举办的特别活动时。
青少年:
和老年人、中青年人比较, 青少年的文化生活更重要, 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 打好基础。除此之外, 他们的业余时间还要用来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这几年来, 有不法分子打着培养天才的幌子, 利用广大的人民群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里, 举办种类繁多的高价培训班, 甚至有极少部分的学校领导参与其中, 对孩子们进行乱收费, 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如果文化馆能够组织一些这方面的教育培训, 例:文学爱好班、音乐爱好班、舞蹈班, 等, 这样既方便青少年课外学习, 又为他们的父母减少经济压力, 可谓两全其美。
青少年的文化生活还要把外来工子女纳入文化馆工作范围, 不可有“本”、“外”之分, 否则将和中央政府的政策背道而驰, 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中宣部的文艺三下乡
文艺下乡种类繁多, 总之一定要主打地方文化习俗特征。也就是说, 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喜欢灯会, 那么就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如果这个地方民间的传统优势是杂技, 那就应该大量组织这类活动。
这些年, 南方地区的露天电影就办得比较成功。一个晚上放映两部片子, 前面一部放农业科学题材的科教片;后一部故事片, 学习、娱乐两不误, 深受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出外务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文艺下乡和城市的群众文化工作又有不同之处, 城市里, 像公园里的大合唱、大秧歌, 可以每天举办, 农村地区因条件有限, 除了露天电影外, 主要是群众性的文艺汇演, 这就很难做到每天都有。
文艺汇演是综合性的, 可以把音乐、舞蹈、歌唱、相声、小品等各种类型集中起来, 既可满足各种不同爱好的观众要求, 还让大量因没有各种各样培训班上而没有学习机会的孩子们拥有学习机会。
【科学管理理论在21世纪】推荐阅读: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05-28
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07-07
现代管理科学理论10-29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内容06-27
浅析权变管理理论在基层人民法院的运用12-05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05-28
政治科学理论发展11-25
21工程质量管理办法10-09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