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山东高考英语解析

2025-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3山东高考英语解析(精选9篇)

2023山东高考英语解析 篇1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育人功能

年高考英语试题进一步强化高考的育人功能。完形填空一文讲述了一个背包失而复得的故事。故事中的小男孩在一个繁华的步行街不小心遗忘了背包,数小时后竟然发现东西仍在原地,完好无损,这让人感受到了友善的力量。

阅读A篇介绍了一款语言学习APP,引导考生关注学习手段。阅读B篇讲述了英国一对父子和他们养的宠物狗Baggy共同为环保做贡献的故事,旨在引导考生关注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阅读C篇介绍了工匠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并帮助考生认识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阅读D篇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导考生关注新兴科技,关注发展创新。阅读还原一文辩证地介绍了积极思考的益处和重要性,帮助考生认识到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多一些积极思考。

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作文二以自律为切入口,传达了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即自律是自由的前提,唯有自律,才能渡过难关,获得进步,取得胜利,走向自由。

二、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关注考生的全面进步

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在命制过程中注重促进考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突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间接地考查了思维品质等要素。

语法填空进一步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以孤立的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语篇为单位和载体考查语法知识,体现了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学习观。完形填空充分强调语篇和语境,注重考查考生在上下文中运用词汇的能力,这能够有效地帮助考生认识到词汇等语言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共同组织和建构语篇的。

阅读理解集中考查了考生在完成阅读任务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各种阅读理解能力,例如获取事实性信息的能力,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的能力,理解归纳语篇主旨要义的能力,以及理解句子、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等。考虑到测试的真实性,根据阅读任务的不同,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侧重点有所区分。应用文和记叙文侧重考查考生获取事实性信息的能力;说明文和议论文则聚焦 篇章的深层信息,强调对重点信息的纵深性理解,鼓励考生以更加宏观、全面、系统的视角进行 篇章解读,这也是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设计的特点所在。例如,阅读C篇及D篇在试题的设计上,加大了对考生 篇章概括、推断等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挖掘 篇章的深层含义,读懂言外之意。

书面表达试题努力创设了接近现实生活的交际语境,明确了交际场合与参与人的身份,注重在真实的任务和情景中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帮助考生认识到语言运用需具备得体性,语言形式需为意义和内容服务,从而帮助考生增强语用意识,真正实现与他人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另外,书面表达试题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给予考生更多的语言展示空间,摆脱单一的思维和表达模式,在展示多彩思维活动的同时,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试题还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例如,阅读篇目虽多,但所需阅读策略各有不同。阅读B篇和书面表达试题中图片的设计,鼓励考生借助多重资源学习的能力。在文章内容层面,阅读C篇、D篇和阅读还原分别探讨了工匠精神的价值、人工智能的新发展及积极思维的作用,引导考生深入、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

三、科学选材,突出北京特色

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所用素材均来自外文期刊,语言地道,经过改编后,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题材来看,话题丰富,视角新颖,聚焦人类家园的大事小情,涵盖工匠精神、前沿科技、环境保护等内容,突出北京考生视野宽、知识面广的特点。

从体裁来看,试题所用素材涵盖了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四大不同类型的文体,以及多模态形式的语篇。多样的语篇形式和结构不仅有助于考生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还有助于考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另外,试题选材贴近考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面向全体考生,注重公平,无性别差异,无城乡差异,并充分考虑到了考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杜绝偏、怪、专话题。

四、发挥测试的反拨作用,实现评价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作为一种大规模、高利害考试,高考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尤为明显。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在注重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前提下,努力发挥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在命题中强化应用导向,引导学生能用英语,会用英语,积极引导和反拨教学,促进学以致用。

例如,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中对语法的考查注重基础,突出主干,以语篇为单位,强调运用,重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能够有效引导教学关注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关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再如,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在命制过程中注重任务和情景的设计,明确交际场合、参与人的身份及其之间的关系,努力创设接近现实生活的交际语境,引导教学关注语言的得体性,增强交际性。作文一中李华给因疫情滞留英国的戏剧俱乐部指导教师Jim写一封电子邮件,请他帮助推荐一名外籍指导教师,表示感谢的同时,提醒Jim需要注意的一些防疫事项。这种设计有利于引导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关注语言结构的同时,多设计真实的任务,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根据交际场合和任务,感知交际对象情感距离,判断语体风格,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从而确保语言的得体性和交际的有效性。

2023山东高考英语解析 篇2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高考英语写作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 其内容效度证据是什么?内容效度指的是测试内容具有多大程度的代表性, 也就是常说的覆盖面问题。

1.2 研究对象

受试对象是根据学校类别、所在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进行挑选的高三学生, 来自六所不同的中学, 这六所中学分别取自山东省的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临沂、东营、莱芜、青岛、潍坊以及济南。每所学校抽取四个班, 分别是文科重点, 理科重点, 文科普通和理科普通。共有942名高三学生参与了本次调查, 这其中, 有876名同学的调查问卷是有效的, 总体有效率为93%。

有效问卷调查参与者中, 从性别上看, 有男生407人, 女生469人;年龄上, 平均18.4岁。调查进行时, 他们都在复习准备即将到来的高考。这876位参与者足以提供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参与者统计学特征相对平均, 即性别比例适当, 年龄上无悬殊差距, 而且来自山东省内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类型班级, 能够代表山东省的高考考生。

1.3 研究工具

使用问卷对测试任务特征进行调查。测试任务特征包括:测试的目的、回答形式、分数的权重、评分标准、项目的排列、时间的限制、文本体裁、文本长度、信息类型、主题熟悉程度、输入输出形式。

使用SPSS软件中的描述性统计对问卷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是以对任务背景和任务要求为基础的。问卷项目01-08是关于任务背景和任务要求的, 其中项目01调查的是提示语的明确表述;项目02针对的是题目类型;项目03有关评分标准和权重的;项目04、05是关于时间限制和文本长度的;项目06关于话语方式、信息性质、内容知识和功能范围的;项目07是关于测试目的的。

2.1 问卷的频数统计

项目1“我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提示语中的词汇和语句”, 调查的是考试提示语, 有44.9%的考生赞成或非常赞成提示语使用的语言简单易懂, 41.2%表示不确定, 而表示不赞成的仅占13.9%。尽管对许多考生而言不成问题, 但提示语内容仍需进一步改善, 必须尽可能广泛地考虑到全部考生的知识背景。

项目2“提示语清楚地解释了文章所要求的格式或结构”, 调查的是题目类型, 有56.5%的考生赞成或非常赞成提示语清楚地解释了文章所要求的格式或结构, 表示不确定的占32.5%, 而不赞成的仅占11.0%。这就说明了提示语对题目类型的表述还是比较清晰的, 这可能与大部分考生在高考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有关。

项目3“提示语清楚地解释了文章的得分要点”, 调查评分标准和权重, 48.4%的考生赞成或非常赞成提示语清楚地解释了高考写作的得分要点, 32.2%的考生表示不确定, 而19.4%表示不赞成。这说明尽管高考写作的提示语中包含了“将从文章内容、组织、语法和准确四个方面评分”, 但评分的具体步骤, 关于以上四个方面如何得分及扣分的详细说明, 并没有充分地提供给考生。

项目4“规定的写作时间对我来说很充足”, 调查的是时间限制和文本长度, 只有33.4%的考生赞成或非常赞成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写作, 36.4%的考生表示不确定, 而另外31.2%则是不赞成。这充分说明, 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用于写作的时间并不宽裕, 或者说明高考写作对于文本长度的要求过长。

项目5“我还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该文”, 同样调查的是时间限制和文本长度, 频数统计的结果显示只有27.7%的考生赞成或非常赞成他们还可以再短的时间内完成写作, 而33.6%的考生不确定, 38.6%不赞成。这个结果与项目4的频数统计结果相一致。这充分说明命题者应当反思对于高考写作的时间限制和文本长度要求是否合适, 同时,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应该督促学生加快试卷上其他题型的做题速度。

项目6“我很熟悉议论文或论说文的体裁”, 是关于话语方式、信息性质、内容知识和功能范围的。只有36.6%的学生赞成或非常赞成他们熟悉议论文的体裁, 而39.2%的考生不确定, 24.2%则不赞成。这说明对许多考生来说, 写这一体裁的文章是有困难的。

项目7“该文适合用来测试我的英语写作能力”, 调查的是测试目的。41%的考生赞成或非常赞成, 38.5%的考生不确定, 而20.5%的考生不赞成, 大致与项目6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这说明其他类型的体裁也需要在高考写作中进行测试, 因为一种体裁很可能不足以代表考生的写作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 问卷是在高考前实施, 而不是在考生经历真实高考之后, 因此许多考生问卷作答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不确定”选项。对于“不确定”这一选项在每个项目的频数统计中所占的份额, 我们应当分情况来分析。譬如说有的考生选择“不确定”是如问卷设计所言, “觉得某问题难以回答 (例如:大约一半不赞成, 一半赞成) , 请选择‘不确定’”;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些考生选择“不确定”选项, 是本着对调查负责的态度, 毕竟还没有经历高考。

2.2 对问卷开放性问题08的反馈

对项目08“如果您对测试中的提示语或以上问题 (1-7) 还有其它看法, 请写在下面”的反馈:

(1) 题目要求对写作的体裁和格式做了太多要求, 如果每个人的作文都写得一样, 写作岂不是很无聊;

(2) 15-20分钟的写作时间差不多应该够了, 但是题目要求把内容限制得太死了;

(3) 考的写作不能反映实际写作能力;

(4) 我认为我能通过更多的阅读和写作来掌握基础知识;

(5) 写之前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和组织, 这样才能充分表达观点;

(6) 我觉得太多的生词使我不能完全表达我想说的。

反馈 (1) 表明高考英语写作要求的议论文体裁限制了考生的发挥, 其他类型的体裁也应当包括进来, 这与问卷调查中项目6、项目7的统计结果相一致, 也就是说, 高考英语写作仅要求一种体裁类型会妨碍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

反馈 (2) 表明至少对一些学生来说考试时间是足够的, 但是, 题目要求会影响考生观点的表达, 而这与反馈 (1) 和 (3) 部分符合。

反馈 (3) 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项目7的定量分析, 并表明高考英语也应该考其他类型的写作体裁。

反馈 (4) 表明高考之前考生可以做充分的准备, 再进一步, 也说明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 学生是可以写好高考写作的。

反馈 (5) 表明, 对于写作时间, 有的学生感觉足够, 有的不够用。这也很大程度上支持了问卷中项目3和4的统计结果分析——绝大多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完成写作。

反馈 (6) 说明有限的词汇量是考生写好写作的巨大障碍。

根据对问卷频数统计的定量分析和对开放性问题反馈的定性分析, 我们看到, 大多数高考英语写作的内容效度并没有被充分认可, 很大程度上并不令人满意。我们需要做大量工作来改善内容效度证据, 尤其是时间限制和文本长度、话语方式、信息性质、内容知识和功能范围以及测试目的:时间限制和文本长度方面, 应提供更宽裕的时间, 或降低文本长度的要求;话语方式、信息性质、内容知识和功能范围以及测试目的方面, 应当设置多于一种的写作测试方式, 提供除议论文之外的其他的体裁要求, 因为一种体裁很可能不足以代表考生的写作能力。而提示语、评分标准和权重这两个方面, 尽管有近半数的考生认可, 也需要得到改善:提示语方面, 内容上必须尽可能广泛地考虑全部考生的知识背景;评分标准和权重方面, 评分的具体步骤即如何得分及扣分也应充分地提供给考生。

3 结束语

本研究发现, 高考英语写作的内容效度不高, 因为对问卷调查频数统计的定量分析和对开放性问题反馈的定性分析显示, 大多数的内容效度证据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令人满意。我们需要做大量工作来改善, 尤其是时间限制和文本长度、话语方式、信息性质、内容知识和功能范围以及测试目的, 而提示语、评分标准和权重这两个方面, 尽管有近半数的考生认可, 也需要得到改善。

摘要:该研究通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942名即将参加山东省高考的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 (876份问卷有效) , 进行分析, 以及对其中随机挑选出的、有代表性的30名学生进行访谈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高考英语写作在测试任务特征中的“时间限制”、“文本长度”、“文本体裁”、“测试说明”、“评分标准”等方面亟需改善。

关键词:高考英语写作,内容效度

参考文献

[1]Bachman L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Bachman L F, Palmer A 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Weir C 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Hemel Hempstead:Prentice Hall, 1993.

[4]Weir C J.Language Testing and Validation: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M].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 2005.

2023山东高考英语解析 篇3

图1是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1吨题。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该农产品为:

A.茶叶B.玉米C.稻米D.天然橡胶

2下列产业部门中,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图中甲国转移的是:

A.汽车制造B.精钢锻造

C.软件开发D.家具制造

答案:1.C2.D

解析:本题组以中南半岛区域图为基本信息,考查影响农作物的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考查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①由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可知该区域为中南半岛;②迅速调用高中地理Ⅱ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P9)、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Pa)、影响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PQ)、初中地理东南亚主要物产分布图;③高中地理Ⅱ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PQ)。主要工业类型(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及其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接近消费市场、接近能源供应地、接近劳动力充足的地方、接近科技发达地区)和工业特点、主要工业部门。

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种农产品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地区,特别是河口三角洲。这是因为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种农产品为稻米。故正确答案为C。

第2题: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森林资源丰富。甲国为越南,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越南转移的行业为家具制造。而汽车制造、精钢锻造、软件开发是技术指向型工业,越南不具备条件,故正确答案为D。

表1是中羌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3~4题。

3标中的美国产区做可能位于:

A.30°N~40°N西海岸B.30°N~4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D.五大湖区

4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3.A 4.C

解析:本题组以表格的形式对中美两国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进行比较,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①根据气温和降水特点判断气候类型;②必修Ⅱ美国本土农业专业化地区分布图(pa);③农业区位条件评价;④该题的关键信息是表中美国产区。

第3题:从表1可知,美国某产区年平均气温15~17℃,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6~8℃,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18~21℃,年降水量470~520mm,可知该区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分布在30°N~40°N的大陆西岸;从美国本土农业专业化地区分布可知,美国的多种作物区(柑橘、葡萄、柠檬、蔬菜)位于30°N~40°N的西海岸。美国东部城郊农业区(蔬菜、花卉、苹果)比较适合苹果生长,但已位于40°N以北,其气候条件不符合题意。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正确答案为A。

第4题:通过表1的数据可知,与北半球最适宜区相比,中国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因此①正确;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而不是气温年较差大,因此②不正确;由第3题可知,美国的苹果产区位于30°N~40°N的西海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强烈,因此③不正确;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因此④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图2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D.山地冰雪带

6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B.下渗

C.蒸发D.地表径流

答案:5.B6.D

解析:本题组以黄土高原区域分布图为基本信息,考查阴山、贺兰山、太行山、秦岭四座山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和黄土塬水循环;考查考生空间定位能力,快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试题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①秦岭为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②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③四座山脉的基带;④山脉的海拔高度;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⑥水循环的组成。

第5题:从水平地带性来看,常绿阔叶林带应该位于亚热带地区,而阴山、贺兰山、太行山都位于温带,在其垂直自然带谱中不会具有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从四座山地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分析,垂直带谱最高层不会都有山地荒漠带、山地冰雪带。故正确答案为B。

第6题: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降水、蒸发、径流、水汽输送是水循环过程的四个最主要环节。黄土塬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说明受流水侵蚀小,因此该地地表径流弱,故正确答案为D。

7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2008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8月8日)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是:

A.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3月25日)

B.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5月8日)

C.真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青岛的那天(7月24日)

D.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熄灭的那天(8月24日)

答案:7.B

解析:本题以北京奥运会开幕日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①必修I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P17)、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P16)、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变化图(P18);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春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③与8月8日太阳直射点纬度最接近的太阳直射点时间昼长相近,从距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间差估算日期差:5月8日,距离6月x日45天;8月8日,距离6月22日47天。

第7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与8月8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接近的剛胡是5月8日,故正确答案为B。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回答25题。

25目前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

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答案:25.A

解析:该题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①必修I遥感工作过程示意图(Pw)、必修Ⅱ地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P51)及GPS系统的组成图(P107)、必修Ⅲ数字地球示意图(P68);②遥感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数字地球。

第25题: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对地球形态进行精确研究,需要利用技术设备和系统,远距离测量、记录与分析需要遥感技术;而后依靠计算机对众多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需要地理信息系统。根据以上分极可知,正确答案为A。

第二卷(必做部分)

26(25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观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3表示的是我国菜地区及该地区莱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表2是图3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大气状况。(6分)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3分)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6分)

答案:(1)西南风气温、温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2)水热资源丰富A、B、C三省所占比重下降;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A、B、C三省(与全国或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3)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4)泥沙淤积造成的潮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依据地球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人造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人造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解析:该题以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湖南、湖北、四川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为基本信息,考查风向、锋面系统过境后的天气状况、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高速公路的优势、生态环境等问题,考查学生用简短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或说明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由图3及表2可获取以下信息:①迅速调用必修I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图(P40)、东亚地区近地面天气图(P47)。②解题的关键是清楚甲地所处的气压场、甲地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地转偏向力的方向、风向的画法;③甲地西北方向有冷锋移来,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④根据经纬度及省的轮廓判断A、B、C三省分别为湖南、湖北、四川。该三省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自然条件优势:地处亚热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⑤粮食产量比重变化:A、B、C三省由1985年的比重20%(0.76/3.79)减少到2005年的比重16.7%(0.81/4.84),东北三省由1985年的比重9.5%(0.36/3.79)增加到2005的比重15.3%(0.74/4.84);⑥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和粮食单产的变化;⑦交通运输区位的选择与评价;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山、江、湖生态问题的关联性。

29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4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4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3)读图4、5,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8分)

(4)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3)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4)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为基本信息,考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考查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考查影响大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①由图4可知,横座标表示时间、纵坐标为城市人口比重,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表明了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变化,全国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992年以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化区域差异明显;②图5表示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快速调用必修Ⅱ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P0);③快速调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区位,城市体系,西部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④1980年与2004年相比,城市数量增加很快,中小城市数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结构上看,城市数量最多的为中小城市。

(选做部分)

30(10分)[地理—旅游地理]

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其神秘色彩令人神往。图6是罗布泊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及主要不利条件。(6分)

(2)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到该地区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4分)

答案:(1)优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独特性强)、科考价值高。主要不利条件:自然条件恶劣,通达性差;远离客源市场(2)饮用水和食物短缺,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防迷路。

解析:该题以罗布泊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为基本内容,考查罗布泊的旅游知识、旅游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①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曾是我国的一个湖泊,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但现已成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②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多为戈壁沙滩,全年干旱,降水稀少,且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恶劣。③楼兰古城遗址、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都在沙漠中,交通不便、远离居民点、附近水源稀少。

31 (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涝溃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7是我国涝溃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是。(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答案:(1)主要位于平面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2)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解析: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该题以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为基本信息,考查我国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预防涝渍灾害的措施,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①涝灾是降雨过多形成旱地积水或水田淹水过深而造成作物减产或失收的灾害;渍灾是因地下水位过高或连续阴雨致使土壤过湿而危害作物正常生长的灾害;②涝渍灾害的分布地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多在平原地区,如河套平原、渭河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地势低洼;③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一旦河流的汛期来临,上游水量大增,就会大量向下游急速泄水;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⑤涝渍灾害的预防措施有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32(10分)[地理—环境保护]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图8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

(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重的环境问题。(4分)

答案:(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溫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

解析:该题以我国2006年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图为基本信息,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023山东高考英语解析 篇4

2.夏季高考考生需缴纳夏季高考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数学、外语(笔试)三个科目考试费,每名考生需缴纳考试费共计120元。等级考试科目无需缴费。

3.前期已经完成资格审核但尚未缴纳高考报名费的考生,可于上述时间内首先完成报名费缴纳后,再进行科目选报并缴纳高考考试费。

2023年山东省高考成绩查询系统入口

?成绩查询系统: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查分官网入口:www.sdzk.cn/

以上就是2023年山东高考成绩查询系统入口的具体网址,等到高考成绩系统入口开通后,大家就可以登录查询本人的高考成绩。

温馨提示:考生在查询高考成绩时,一是要尽量避开查询高峰,避免网络拥堵;二是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泄露被他人利用。

山东高考成绩查询方式有哪些?

1、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www.sdzk.cn/

2、“山东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通过“考生号+证件号后四位+手机短信密码”查询本人成绩。

2012山东高考考试说明 解析 篇5

与2011年相比,2012年语文考试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在文字的表述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考点保持了与往年的一致性,可以看出山东省在命题上的稳定性,这对于广大的考生和一线的教师来说是一件好事,也可说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在题型示例变化上,有五点需要关注。在“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上,2012年考试说明“命题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这一表述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对夏季高考山东卷的考试说明作为依据之一。这说明了命题组在概念上的明晰化,区分于春季高考。

在题型示例的变化上,2012年的语文考点几乎没有变化,但大家也要适当关注题型示例的变化,每年的高考题型示例对当年的高考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应适当关注。

其中,在正确使用词语方面,2012年高考增加了一个近义词和成语、熟语共同考查的题目,2011年侧重的是对词语和成语的考查。这是否说明熟语的运用应该纳入备考的视野?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题型示例的第26题似乎更注重了对语文教材的挖掘和扩展运用。2011年用《听听那冷雨》引发对汉字的解读,2012年选择了课文的意象,这体现了语文备考的文本意识。在古诗文阅读上,2011年三篇侧重人物,而今年有一篇改为了顾炎武的《日知录》,文体侧重于议论说理。在文学类阅读方面,题材上古代小说变化为现代小说,散文更侧重了叙事写人。在实用类文本方面,延续了人物传记和科普文阅读,人物传记的文体没变,但是文学性增强;科普文例文由2010高考文章《绝妙的错误》变成2011年的高考文章《没有天堂》,体现了题目保鲜性。科普文以主观题考查是第二年,应该适当关注。英语:重视新情境的创设使用

与《2011年山东省高考考试说明》相比,英语《考试说明》保持相对稳定,继续坚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有利于考试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力求在2011年高考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体现山东省的教育教学实际。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更加注重了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新的《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词汇量仍然为3300左右。在听力方面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和独白;阅读方面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写作方面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新的《考试说明》在口语测试(2012年英语及相关专业考生的要求)中增加了“使用有效的交际策略”的要求,提高了对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注重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此提醒相关考

二、考查内容和方向上在改变

对照2012年与2011年山东卷考试说明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的“题型示例”,感觉变化较大,凸显在考查内容和方向上。

变化之一:第I卷选择题上有变化。第I卷选择题的题目数量由前几年一直保持的22道题减少为20道

生在准备英语口语测试时应该重视交际策略的培养。

建议考生备考时要增加阅读量,适应高考的需要,多接触长篇阅读,注重文章结构和文脉的逻辑关系,接触不同题型和体裁,找出有效的阅读技巧。考生在最后阶段,每天都要接触英语阅读(可坚持两到三篇的阅读训练),提高自己的语感、语流、语速能力和掌握整篇阅读的语篇能力;加强写作能力培养的训练,高考要求写作词汇要丰富,句子要多样化,篇章结构要正确,因此,考生平时要注重阅读优美的文章,学习其行文逻辑和用词,并注意常用的写作句式的积累。基本能力:试卷结构有重大修改

纵观2012年基本能力考试说明,就内容而言,呈现出稳定、科学等特点,出现变化的是“考试具体要求”的“整合性”表述中删除了以前的“采用题组的形式”和“围绕某一主题”两项内容,可预见试题的整合性不仅体现在多学科的广泛融合上,还在内容的有机联系与深度嫁接上会有突破与创新。因此在备考复习中要强调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多学科组合应求新求变,不能简单地拼凑,真正从所涉及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出发,寻找突破点。考生要注重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部分,高考说明作了重大修改,从2011年的“第一卷为单项选择题,共30分”和“第二卷有若干题组构成,共70分”修改为“试卷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两部分均为选择题。第一部分约70题,每题1分,约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第二部分约15题,每题2分,约3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这意味着考查的题点(即答题点)约85个,与2011年89个相当,较前几年的试题大约65道题目而言考查点的增加,体现了试题的整合力度之大,同时也体现了考试指导思想所要求的“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考试说明中所选题型示例与去年也有部分变化,更能反映出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考的目的。题型示例告诉考生,要想得高分,死记硬背行不通,只有依靠平时积累为基础,找对科学的解题思路才是良方。(张敏整理)

化学:考查内容方向有变

一、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相对稳定

仔细对照2012年和2011年山东卷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及要求”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与2011年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化学部分仍为7道选择题,每小题4分,3道必做题,共42分,1道选做题,8分。整体上相对稳定。

题。选择题总分由前几年的88分降至87分。化学7道题,生物由8道题变为6道题,每题分数不变,仍是4分。物理7道题,但每题的分数由4分增至5分。

变化之二:II卷的必做题和选做题也有变化。II卷必做题部分,题目总数由前几年的8道题增至10道题,增加了2道生物必做题,总分由120分增至129分;II卷选做题部分由“8选”变为“8选3”,减少了一道物理

选做题,总分由32分减少为24分。

变化之三: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的“题型示例”有较大变化,对照2012年与2011年理科综合化学部分“题型示例”的10道选择题,我们会发现没有一道题被保留,变化的方向在向全国各省的高考选择题延伸,10道样题中只有3道题是2011年的山东高考题,分别是2011年山东卷的9、11和15题,而其他样题都是2011年全国各省的高考选择题,有全国新课标的第7题、福建的第7题、天津的第2题、江苏的第3题、安徽的第10题、重庆的第8题、浙江的第10题。在第II卷5道必做样题中,有2道未变,分别考查平衡常数、阿佛加德罗常数、反应热等热点以及以工艺流程为载体,着重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的提纯与鉴别、实验室安全、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等内容。其他3道题中有2道是2011年山东高考题,但有1道是江苏2008年的29题。以上“题型示例”中选择题和必做题的变化充分体现了2012年高考理综化学部分在考查内容和方向上的改变。

综上所述,总体感觉2012年理综化学部分,虽然考试内容和要求内容未变,形式上保留了山东卷的特色,但考查的内容和方向上有向全国进军的痕迹。生物:改变的是形式

2012年理综部分考试说明与2011年相比,改变还是比较大的,其中的主要变化体现在生物学科上。

变化之一:体现在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上。第I卷全部为选择题,题目数量由前几年一直保持的22道题减少为20道题。减下来的2道题恰是生物题。每题分数不变,仍是4分。但物理的选择题的分数每道题增至5分。这样,理综第I卷选择题的总分就由前几年的88分降至87分。

变化之二:发生在第II卷的必做题部分,生物简答题由前几年一直保持的2道题增加为4道题,共41分。这样,理综第II卷的必做题部分的题目总数就由前几年的8道题增至10道题,总分就由120分增至129分。第II卷的选做题生物部分仍为从选修一和选修三中二选一,每题8分,没有变化。

以上的变化导致:理综生物部分的总分虽然仍为73分,但分数构成就由原来的32(选择题)+33(必做简答题)+8(选做简答题)变为24(选择题)+41(必做简答题)+8(选做简答题)。

变化之三:由于第II卷的必做题部分题目数量的改变,使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中的简答题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如:其中的31题只保留了2011年此题的第(3)问。33题选用了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27题,但只选用了第(1)、(2)问,而删除了后两问。34题沿用了2011年的题目,但选取了此题的第(1)、(3)问,而删除了第(2)问。这些都提示我们:2012年理综高考卷中的生物简答题将会“瘦身”,可能会像全国新课标卷的简答题一样“短小精悍”,每道题的分数大约会介于8—12分之间。

选择题数量的减少、简答题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2012年生物试卷考查的知识面更广,考查的知识点更多,对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的要求会更高。

另外,通过仔细对照,2012年山东卷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与要求”与2011年相比没有实质性变化,只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中的“选考内容生物”由2011年的“生物选修

一、生物选修三”,进一

步明确为2012年的“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物理: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2012年山东高考考试说明的物理部分,与往年的考试说明几乎没有差别,这也充分证明了说明中所说的相对稳定。对比2011年的考试说明,发现“相互作用和牛顿运动定律”中,原来出现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右边说明:包括共点力的平衡去掉了,而把共点力的平衡单独放在内容一栏,注明是二级要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由原来的一级要求改为二级要求。

在此,大胆地分析猜测:纵观几年来的高考试卷,共点力的平衡每年都有考查,但是出题都比较简单,似乎都不如平时训练的题目有深度,会不会今年有复杂点的连接体的平衡。强调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有没有可能把近年没有考的电路动态分析再拿来考,或是把传言很久的电磁感应加入到计算中。建议高三考生按照老师的安排,以不变应万变,尽快排除换试卷引发的担忧和烦躁的情绪,按部就班进入二轮复习。

数学:稳定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2012年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数学与2011年相比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知识能力要求、考试范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都没有变化,解答题依然要求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考生答题应注意书写和步骤规范,树立解答题分步取分的意识。说明中既强调命题保持相对稳定,又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考查数学双基,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试卷要体现数学学科性质,要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难度,全面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体现数学的应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面对高考,考生不宜在今年数学的难度上过度纠结,要学会坦然面对,备考过程中要把好落实关,复习中要保证概念、性质、公式掌握的正确性和熟练度,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备考过程中要把好运算关,说明中明确指出考试中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再者数学的运算有代数式的变形,化简和求值,解方程(组)及解不等式(组)等,平时缺乏练习,考时抱佛脚是要不得的;备考过程中要把好梳理反思关,数学的考试内容较多,题目变化也多,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归纳反思,注重知识的梳理和方法的提炼,复习就能事半功倍;备考过程中要把好心态关,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每个高三的学生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必然的。复习时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会促进学生全面、认真地复习,从而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但是,也造成一些同学过度地紧张、焦虑和慌乱,以致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高三学生必须注意复习时和高考时的心理调整,采取科学的考试策略,就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2023高考英语复习策略与方法 篇6

2.认真“选题”,把好学生训练的质量关。各位老师把好习题的质量关,这是提高练习效率的前提条件。以最近5年各地高考试题与模拟试题为主,让学生在应试潜力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高中阶段所学语言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在高三最后复习阶段,时间很有限。我们反对题海战术,反对无选取地做超多重复的机械练习题;提倡精讲精练,精选那些设计严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练习题,限时完成,保证质量。学生透过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分辨潜力,增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语言运用潜力,掌握解题技巧。教师在讲评练习时。不要只求答案,要进行多角度设问,使学生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透过典型试题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潜力。

3.及时“反馈”,强化学生复习的成就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及时进行训练效果的反馈,对于每个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用心态度,用心的付出,点滴的进步都给予表扬与鼓励,使枯燥的复习充满活力与人情味,强化学生复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的质量。

4.以“实践”为途径,促进潜力转化。此刻的高考越来越淡化单纯的语法知识考查,而是突出强调考查运用英语的潜力。既然高考是以考核听、读、写潜力为主,那么这些潜力的培养只能靠不断地练习,在实践中使学生诸方面的潜力逐步提高。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就应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过多,就必然挤占学生用于语言实践的时间。

5.以“科学”出效益,在高三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三个原则,

A.渗透“三维目标”的原则。即始终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B.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少讲多练,精讲精练,力争做到习题讲评过程中“三讲三不讲”,即讲清重点,难点,疑点;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讲,估计讲了也不能理解的则不讲。此外,对于基础知识题还要做到:先练后讲,逢讲必连,讲后再练。

2023山东高考英语解析 篇7

因为我们只是看到了句子的表面现象, 没有对句子结构进行深层分析, 结果导致所选答案是错误的。这类题目往往不符合一般的做题规则, 命题人利用我们的定向思维巧设了一个美丽的陷阱, 稍不注意就会落入圈套之中。现举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此类题目数例并加以解析, 希望能对同行及学生们有所帮助。

1.He ______ football regularly for many years when he was young.

A.was playing B.played

C.has played D.had played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C。不少考生思维定势地认为“for many years”与现在完成时连用。其实不然, “for+一段时间”并不能判定出谓语动词使用何种时态, 而只能确定谓语动词必须是延续性动词。根据“when he was young”判定这个动作是过去的, 主句中的regularly又指明谓语动词为定期的有规律的行为, 故选一般过去时。答案为B。

2.______is known to us all is that the 2008 Olympi Games will take place in Beijing.

A.It B.What C.As D.Which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A或C。不少考生受定势思维影响, 一看到有“is known to us all”就用it或as, 其实, 要根据题干的结构来作出正确判断。此题考查代词辨析。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包含着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 所以属于混合代词的辨析;同时, 这四个代词的辨析有着浓厚的语法背景, 只是从四个代词本身是无法区分的。分析句子结构可知:第二个is为主句谓语动词, 所以“is known to us all”处于主语的位置, 应为主语从句。而这个从句又缺少主语, 因而要用疑问代词what (指物) , 此题正确答案为B。it常作形式主语或宾语, 句型为:“It is known to us all that...”, 而as置于句首时, 句型为:“As is known to us all...”常用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均不合题意。

3.Nancy enjoyed herself so much ______ she visited her friends in Sydney last year.

A.that B.which C.when D.where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A。因为我们脑海中形成的思维定势为“so (such) ...that...”其实, 对题目进行细致分析、深入思考后, 就会知道so...that是引导程度或结果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不符合此处的语境。此题考查连词的用法, 把引导时间状语从句的连词放在一个相似的结构中考查, 这就要求学生分析题目意思。本题的真正含义是:Nancy去年在悉尼拜访她朋友们的时候, 玩得非常痛快。所以正确答案为C。

4.Ten years ago the population of our village was that of theirs.

A.as twice large as B.twice as large as

C.twice as much as D.as twice much as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A或C。选A是不清楚倍数的句型, 思维定势地按照汉语翻译排放顺序;选C是虽然知道倍数的句型, 但受到汉语中“人口多少”的影响, 也形成了思维定势, 其实英语中形容人口 (population) 多少不用many, much, few, little而用large和small。认真分析题目后, 我们得知此题考查比较句型中倍数的表示法。倍数句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 A is...times as+adj+asB. (2) A is...times the size/length/width/height/depth...+ofB. (3) A is...times+adj比较级+than B.由题干可知本题符合句型 (1) , 所以正确答案为B。

5.—Have you known Dr.Jackson for a long time?

—Yes, since she ______ the Chinese Society.

A.has joined B.joins C.had joined D.joined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A。since一般与现在完成时连用, 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基本语法, 所以很多考生误选A。其实, 问答题中我们要将句子补充完整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我们通过主句“Have you known...”可看出since从句部分要用过去式, 因为since+一般过去时态或过去时间点时, 常与现在完成时搭配, 通过这个语法规则我们可反推出选项B、C是错误的。该句可补充完整为:Yes, I have known Dr.Jackson since she joined the Chinese Society.所以正确选项为D。

6.After studying in a medical college for five years, Jane ______ her job as a docter in the countryside.

A.set out B.took over C.took up D.set up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A。set out表“动身, 出发;开始, 着手;打算”。误选的学生认为“set out”在此句中应为“开始, 着手”之意。其实不然, “set out”作“开始, 着手”讲时, 为不及物动词短语, 后面不直接加宾语;而且一般用于“set out to do sth”表“开始, 着手做某事”。此题句意为:“Jane在医学院学习5年后, 开始在农村当医生。”其中, “take over”表“接收, 接管”, “set up”表“建立, 创建”, 均不符合句意。“take up”表“从事, 占据, 拿起, 着手处理等”, 此处为“从事某个职业”之意。故选C。

7.Lisa ______ well not want to go on the trip—she hates traveling.

A.will B.can C.must D.may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B或C。考查情态动词。通过“she hates traveling” (她痛恨旅游) 中的“hates”, 很多学生判定“Lisa一定不想继续旅游”, 所以用must。殊不知, must表“推测”, 一般用于肯定句, mustn’t表“禁止”, 其否定推测可用can’t, 翻译为“不可能”, 语气较强。我们根据此题的语境, 理解句子为“Lisa痛恨旅游, 所以可能不太想继续旅行。”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而不是“禁止”的事情, 排除C;且可能性不大, 排除B。所以正确答案为D。

8.It is worth considering what makes“convenience”foods so popular, and ______ better ones of your own.

A.introduces B.to introduce

C.introducing D.introduced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A。考查非谓语动词。误选的同学没弄清句意, 以为and连接的本空与makes并列。认真分析语境就可理解句意。本句句意为“值得考虑什么使得方便食品如此受欢迎, 并值得介绍一下你自己比较喜欢的那些食品。”从句意判断, and连接的本空应与considering并列作主语, 故选C。

9.Some children want to challenge themselves by learning a language different from ______ their parents speak at home.

A.what B.that C.which D.one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B或D。考查复合句。选B是片面地使用that引导宾语从句, 没考虑speak后面缺少宾语, 因为that虽可连接宾语从句, 但不能在句子中充当任何句子成分;D项是将句子当作定语从句, one作定语从句先行词, 其后省略了关系代词that。几个选项错误的原因在于:B项语法结构不正确;C项要有范围限制;D项要在one前面加上the, 此时“ (that) their parents speak at home”才是定语从句, 修饰先行词the one。A项中what引导宾语从句, 在句中作speak的宾语。所以答案为A。

10.The English spoke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only slighly different from ______ spoken in England.

A.which B.what C.that D.the one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B或D。考查代词用法。此题乍一看, 和上题很相似, 所以容易形成定势思维。选B的同学受平常做题定式思维影响, 一看就觉得介词from后为宾语从句, 用what充当句子主语或宾语, 没看清spoken为非谓语动词, 当然也有同学把句子看成是定语从句的;选D是知道要用代词代替上文出现的The English, 但不明白the one一般用来代前文谈到的可数名词, 而The English作为语言在此处为不可数名词。句中为了避免重复, 用that替代前文出现的不可数名词。故答案为C。

11.—Can those ______ at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 hear ___

—No problem.

A.seat B.sit C.seated D.sat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B。考查非谓语动词。不少同学用sit在句中作谓语动词, 殊不知, 后面还有个hear;有些同学知道要用非谓语动词, 但不知sit为不及物动词, 后不能接宾语, 也没有被动语态。此题的正确思考方法是:首先找出主句谓语动词hear, 主语those, 然后分析此处要用非谓语动词作后置定语, 修饰逻辑主语those;seat为及物动词, 常用于seat sb/oneself和be seated结构。此处those后接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 为定语从句those (who are) seated at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的省略。故正确答案为C。

2023山东高考英语解析 篇8

写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真审题,否则再好的作文如果跑题了,就毫无用处。因此,在高考英语写作过程中,首先应该认真审题。审题不仅仅是对题目内容要求的审视,还要注意到考题中提到的关键点,要求使用的人称以及写作的体裁和字数。在脑海中有个初步的选择,运用什么体裁什么人称什么时态来写,例如当文章要求为记叙文时,所运用的时态一般为过去时,而是说明文时,时态则有可能为现在时、将来时等。

其次,要有一个准确的立意。高考英语的考试内容来自于平时的课堂,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提到立意的重要性,这是整个文章的写作的中心,考生要多次阅读考试题目内容和要求,有一个明确的立意,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写作,防止出现偏题的现象。

2.准确用词、灵活搭配

在平时的英语课堂学习中,教师往往出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课堂上不断的引入和讲解很多比较生僻的词汇和不常用的语法,希望学生能掌握多种方法。而在英语写作考试中,是不允许语法错误的,因此考试中考生要随机应变,以自身平时的学习为基准,以自己擅长的语法为出发点,不要过于投机取巧,采用复杂的语法结构使句型混乱,而多采用一些比较简单的语法。

在写作中,词语的选择十分重要,几个关键词的出现往往能够为文章添色不少。而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教师就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不过于刻意的讲解生僻词汇,除了部分穿插的知识讲解外,将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词汇句型中去。例如不定式、谓语从句、倒装句等简单的句型,来提高文章的整体档次,同时在一些关键句子中,选择较为贴切的词汇,在句子转折中,将连接词合理利用灵活搭配,增加文章的亮点,不破坏文章整体的通顺和连贯,为文章取得高分做了铺垫。

如关于因果关系的转折词汇有“for、so、as a result、thanks to”等,而总结说明的短语一般用“in short、in a word ”等,以及一些常用的短语,包括“have much to do sth、do a good deed、come up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等。通过这些简单常用的词汇短语运用,能为枯燥的英语作文添枝加叶,吸引到读者的目光,从而取得高分成绩。除此之外啊,灵活运用还是指在考试中如果想要表达的词汇不会写或者不确定对错,要更换另一个同义词来代替,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如“quicken”就可以用“speed up ”来代替,或者“use”运用“use of”来代替。

词汇和语法的运用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反复练习和记忆,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出灵活运用的优势,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日常词汇的记忆进行考核,让学生对于词汇量有大致的把握,对短语的运用能够准确到位,保证在考试中能够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3.运用套词、首尾呼应

在英语作文写作过程中,也有很多的套词可以使用,不仅增加文章的连贯性,巧妙应用更能够达到首尾呼应的目的。在日常的英语课中,课文中所选的文章都带有套词,例如表示欢迎的“Wellcome to……”或者用于写信的结尾礼貌性和常用的话语“I hope to hear……”等,以及一些可以用于句中的常用短语“as everyone knows、to be honest”等。套词的使用在文章中是一种习惯性表达,让文章更加通顺,读起来朗朗上口。

4.把握考试中的“硬性规定”

2023山东高考英语解析 篇9

(1)据材料,指出社会公德所调整的关系。(2分)

(2)据材料,说明怎样提高个人的社会公德修养。(8分)

1、(1)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①要加强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学习;②要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公德规范;③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④要长期坚持。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解析:本题两问都是对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第(1)问要求回答是什么,第(2)问要求回答怎么做。第(1)问,社会公德调整的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直接作答;第(2)问谈做法,要逐条回答,简洁明了,不必展开论述。

2.(2010山东)“低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生态原则,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几个镜头:

①饭店里,有顾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②集市上,有购物者向销售者一次次索要塑料袋。③学校里,空无一人的教室灯火通明,④写字楼里,有人上下楼不乘电梯走楼梯。⑤农家院里,做饭、照明使用自家生产的沼气。

(1)指出材料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做法。(2分)

(2)“低碳”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如果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环境伦理的应有之义”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请列出要点。(8分)

2、(1)②③

(2)①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需要伦理道德来调节。②环境伦理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以及体现在其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③只有坚持环境正义原则和尊重自然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分析5个镜头,②③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破坏环境,所以第(1)问填②③。第(2)问,说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同环境伦理的关系:伦理道德的调节作用。解答本问的关键是明确伦理道德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

3.(2009山东)近年来,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山东省颁布实施了《山东省地方环境标准》、《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范了涉及环境安全的各种行为;同时,在全省广泛开展环境道德的宣传教育,提高了人们遵守环境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1)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山东省“全面提升环境质量”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2)作为公民,你认为怎样才能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3、(1)在全面提升环境质量问题上.必须把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2)①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反对浪费;②从自我做起。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与自然协调的生活方式;③积极宣传和自觉遵守环境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④勇于并善于同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若回答“使环境正义、尊重自然的伦理原则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或答出“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回收废旧电池”等环境保护的具体做法,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1)问需认真整合材料的有效信息,材料的前中部分讲法制建设,后半部分讲道德建设,从而得出“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的启示。第(2)问结合材料和设问的有效信息,可以从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选择理性的生活方式、环境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遵守、同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多个角度整合要点。

4.(2008 山东)自古以来,每一次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及其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科技进步对道德的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2)有人认为“科学上能做到的,就不应禁止”。请从科技伦理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4、(1)①科技进步涵养着人们的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人类崇高的美德。②科技进步涵养着人们的道德情操,促使道德观念发生积极的变化。③科技进步拓宽了道德调整的领域,创造出新的道德生活内容。

(2)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是一个与价值、伦理密切相关的问题。科技活

动必须遵守无害原则并与人类的福祉相结合。②科学上能做到、又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和科技伦理基本原则的,就不应当禁止;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可能导致人类灾难的,即使科学上能做到,也必须禁止。

解析: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危害到人类利益,所以要具体分析,不能认为科学上能做到的,就不应禁止。

5.(2007•山东)“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大为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发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无独有偶,济南的“雨点”爱心行动也感染了好多人„„

(1)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道德榜样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2)简要说明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道德榜样的力量与构建社会诚信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5、(1)道德榜样的优秀人格与高尚品质容易使人产生认同感,容易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上一篇:风险处理流程下一篇:美丽的校园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