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点招商管理制度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驻点招商管理制度(通用5篇)

驻点招商管理制度 篇1

为了加强对外出招商人员的组织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经县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管理对象

县委、县政府派出的驻点专班招商人员。

二、时间、任务

1、外出招商时间为两年(自派出之日起)。

2、宣传某地资源优势,投资政策,投资导向、招商项目等。

3、组织各类项目推介,每年至少引荐3至4批客商来某地考察、洽谈、投资。

4、结交一批有利于某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朋友,收集对某地经济发展有价值的信息,每月及时向县招商局反馈通报。

5、派遣期内应力争引进一个百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

三、政策待遇

1、招商期间与所在单位工作脱钩,不参加工作分工,不承担工作责任,期满后回原单位工作。

2、招商引资期间工资发100%,实行“三保留、四不变、一享受”待遇:即干部身份、级别职务、组织人事关系保留;公务员考核、连续工龄、工资晋级、评优表彰不变;享受单位在岗人员同等医疗、社会保险等待遇。

3、派遣期满,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的人员提拔重用。

4、所有引进且正式开工项目,待固定资产全部投入到位后,可享受县委[2003]17号文件有关鼓励招商引资的政策待遇。

5、外出专班驻点招商人员引荐客商到某地考察、洽谈期间的食宿费用由县接待办安排(外商主动支付的除外)。

四、组织管理

1、驻点招商人员由县招商局统一管理,派出单位协助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2、驻点专班招商人员未经县招商局主要领导同意,中途不得撤回,若要变换驻点,需报县招商局同意方可变换。

3、外出招商人员每月必须用驻点所在地固定电话与招商局联系一次,通报信息和活动情况;每季度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县招商局汇报思想、工作以及招商引资开展情况并作出下步的计划安排。连续两个季度不向招商局汇报的,招商局通知原单位加强联系,超过12个月不向招商局汇报工作的,招商局通知原单位停发工资。

4、加强组织建设。招商引资专班驻点地有3名以上党员的,设立临时党支部;不足3名的,可与邻近点联合设立临时党支部,负责党员的学习教育和管理,组织开展党员活动。临时党支部书记负责督促支部成员及时向县招商局的书面汇报,还要搞好本区域布点的招商引资情况综合汇报。

5、两年期满后,县委组织部、县招商局将组织组织一次对外出招商人员的考核,对成绩突出的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并提拔晋级。

6、选派单位对派出人员要做好服务工作,随时掌握派出人员

代维驻点仓库管理制度 篇2

第一条仓库实行专人保管,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仓库区域执行现场管理,进出库房实行登记签名制度,每月仓管理员对库区安全进行检查。

第二条仓库经授权的管理人员应至少每半年对仓库的安全保卫设施和控制措施进行巡视。

第三条

单》登记。

第四条仓库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设置、配备消防 物资的入库、出库等工作应及时按《仓库物品出入库登记设施和器材,并建立相应的防火安全制度(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每50平米配置一个二氧化碳灭火器,仓库门口必须配置两个灭火器)。

第五条仓库场地保持清洁整齐,所有设备备品备件必须套装防尘袋并且用纸箱封装无积压的放置于货架上,正常与故障备品备件分开放置、故障备品备件及时返修,做到货架无积尘、地面无垃圾、无杂物、摆码牢固整齐、标签整洁醒目。

第六条各级仓储管理部门所属仓库必须按规范张贴仓库制度和流程,做到制度和流程上墙。

第七条 库存物资存储过程中发生损坏时,实物管理员应及时上报,分析事故发生原因,明确相关责任,对损坏物资进行补换或赔偿处理。

第八条仓库实行日清月结,对库存物资实行每月仓库保管人定期盘点并填写《仓库月盘点物品清单》。

第九条 由于技术落后或其他原因淘汰替换下确定不用的设备,统一放置并按要求填写《废旧物资退库单》定期返还至移动公司仓库。

银行驻点工作要领 篇3

提前十五分钟到银行,1.客户经理的衣着一定要求职业装,出门前检查好自己的着装,严禁奇装异服!

2.一定要和银行的同事打招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整理工作台面,折页名片够不够用,有没有摆整齐。

4.把一天要派发的折页都盖好印章。

5.把在公司总部得到的股票推荐和分析师推荐的理由牢记并温习,打开一些咨询网,把今天要申购的股票,新股上市,昨天周边股市的情况,国家颁布的重要的政策新闻否收集下来,这个基本工作非常的重要,因为这是你一天和客户的谈论的话题,否则即使你遇到了客户,也不知道和他们聊些什么。

第二部:展开工作

1. 充当大堂经理,指引客户办理银行业务。因为这是和客户最好的接触机会,所以在这之前,要求所有的客户经理在进入银行的第一个星期,必须熟悉银行的所有的业务。充当大堂经理不但可以接触到客户,而且可以和银行的大堂经理保安打好关系,必要时主动要求帮大堂经理值中午班,为以后他们给你介绍客户打好基础。

2. 在引导客户在办理银行业务的同时,给客户递上公司介绍和产品服务介绍的折页,并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营销。注意事项:(1)开户的流程一定要熟悉。(2)转托管的流程,我们营业部的席位号。这都是我们经济最基本的业务知识,一定要熟练,而且不能有任何的错误。营销的时候配合自己营销手册里的工具,让客户了解你了解公司,了解公司的产品。话术:你好,某某先生,某某小姐,我是安信证券驻某某银行的客户经理,请问您炒股么?如果是老股民的话,营销话术如下:(!)请问您是我们安信的客户么?如果是的话,他就要在后面的谈话中套出他目前的资产状况,如果能达到我们产品资产要求的话,直接向他们推销我们的产品,如果达不到我们资产要求的话,就热情地为他服务,为以后让客户为你介绍客户打好基础。如果不是安信的客户的话,请问您的股票最近做得怎么样啊?回答,做得好,就问他买什么股票,和他一起分享他的喜悦,然后告诉他我们公司最近推荐了什么好股票,如果他说做得不好的话,你可以告诉他我们公司最近推荐了什么股票,让他参考一下,并向他详细地介绍我们公司目前的三种产品,并以推荐为由,留下客户的联系方式,以便以后跟踪,在这里留电话是要有技巧的,请问您的电话是13几呢?如果是新股民的话,只要带了身份证,银行卡,最好当天营销开户,如果没有开成功的,留下联系方式,后面再跟进。第三步:整理客户

1. 整理当天已经开户的客户资料,股东卡号码,开户日期,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电话号码。

2. 整理当天准客户的资料,资产,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特征,性别。能多了解尽量记录详细。

第四步:做工作日报表,今天我做了什么工作,营销了几个客户,是否留下未营销成的客户的电话,为下一步的跟进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五步:客户回访,当天开户的客户,询问是否会下载使用我们公司的系统,及时地帮他们解决问题。

驻点怎么求 篇4

驻点的定义

在微积分,驻点又称为平稳点、稳定点或临界点,是函数的一阶导数为零,即在“这一点”,函数的输出值停止增加或减少。对于一维函数的图像,驻点的切线平行于x轴。对于二维函数的.图像,驻点的切平面平行于xy平面。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函数的驻点不一定是这个函数的极值点(考虑到这一点左右一阶导数符号不改变的情况);反过来,在某设定区域内,一个函数的极值点也不一定是这个函数的驻点(考虑到边界条件),驻点(红色)与拐点(蓝色),这图像的驻点都是局部极大值或局部极小值。

驻点调研文字材料汇总(推荐) 篇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领导干部下基层怎么样才能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要轻车简从,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不组织群众迎送。一句话——领导干部下基层还要学会“潜泳”。

领导干部下基层要做好决策准备。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领导干部就是谋事成事的决策者。而科学的决策来自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则来源于对客观实际周密的调查研究。有些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不够,对上级指示理解得不深不透,对下面情况若明若暗;有的干部下基层身到心未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摸不到实情,出现轻率拍板的随意决策;有的基层领导干部挂村驻村觉得是迫于上级要求,下乡热衷于喝酒打牌,没有真正入户调查、了解民情、听取民声,所谓的决策也就是“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的盲目决策。现实生活中,至所以出现那些“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的“三拍工程”,与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不够就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领导干部下基层要体验真实民生。民生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党的干部履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就是要了解民生、体验民生,把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访的目标。封建社会的官吏尚且懂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更是要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深入基层体验民生,时时心中装着民生,事事决策为着民生,决策视野就会宽广,看问题就会纲举目张,拿主意就能击中要害。

领导干部下基层要树立好的形象。党的领导干部一言一行都代表党的形象。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往往提前几天、几十天通知下去,到基层时警车开道,前呼后拥,“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纸有名”,领导要去的地方和单位,由于事先被打过招呼,做了充分准备,以最好的工作状态迎接领导的到来,将最佳的工作业绩呈现在领导面前。这样的调查研究也就成了皇帝的新装,可以说这样的“下基层”,不但了解不到实情,反而败坏了党风政风,真正算得上是扰民,老百姓看在眼里,嗤之以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精髓所在,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也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其实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就是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带下去,要把十七居四中全会精神带下去,倾听民声、了解民情、集中民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树立好形象,经受新锻炼,让自己的才干不断提高,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关键在于怎么下去——二谈领导干部下基层(《新华日报》)

领导干部下去不下去大不一样,领导干部怎么下去也大不一样。最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驻村住户调研之所以受到基层群众欢迎,原因就在于不是走形式,而是“真下去”。不管是轻车简从,不要层层陪同,还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他们实实在在扎下去,赢得了百姓的喝彩。

同样是下基层,有些领导干部在基层却并不受待见,甚至引起群众反感。剖析个中缘由,还是要追问“怎么下去”。

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习惯“闭着眼睛”下去。走的是提前排好的路线,看的是提前踩好的点,见的是提前选好的群众,听的是提前练好的汇报。结果,所见所闻不外乎笑容好词,形势很不错。下基层调研,变成了下基层观光。

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习惯端着架子下去。接待要有规格,出行要有排场,结果前呼后拥,热热闹闹,下基层亲民,反而变成了下基层扰民。

以上表象,实际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下基层中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正是这两者,侵蚀破坏了党群和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也正是这两者,让群众对领导干部下基层留下了“刻板成见”,甚至怀疑那些没有架子、没有随从,真正深入基层的干部“是不是假的”。

我们看到,此次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在全省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目的就是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让各级干部能实实在在下到基层,走到群众之中。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驻村住户调研,无疑做出了表率、开了个好头。

进一步开展好下基层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解决好“怎么下去”的问题。

首先,摆正心态下去。下基层,不能忘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这样,下去之后才能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从基层沃土中,从群众智慧中获得“滋养”。同时,根据基层实际、群众反馈,校验政策的准星和偏差。

其次,带着感情下去。群众立场,是建立在对群众的感情之上的。下基层,如果不能把群众放在心坎上,就不会与群众有共同语言;如果不能从群众的视角看问题,就不能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带着感情下基层,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再次,做好功课下去。下基层,重在做实事,求实效。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化解社会矛盾,都需要领导干部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提前做一点功课,才能让短暂的基层驻点,取得更多的成效。特别是在下去之后,更要通过开展走访座谈、接待信访群众、参加生产劳动,真正做到悉实情,出实招。

对领导干部下基层的五大期盼

最近,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广东、山西、江苏、贵州、重庆、湖北、江西等省、市、区不约而同地大规模组织实施。其中,多个省、市、区的省级主要领导直接来到农户家,拒绝层层陪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挨家挨户问民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6月29日《南方日报》)

领导干部轻车简从,住农户家、吃农家饭、听农民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时至今日,干部下乡竟然成了“新闻”并引发热议,甚至还要出台“硬性规定”予以敦促,的确令人深思。联想到此前农民对干部下乡“夹着小包抽着烟,东看看来西转转,指手画脚说一番,拉着架子等吃饭”的讽喻,以及“基本不欢迎,基本不顶用”的评价,说明干部下基层的好作风已严重变味、走样。

是百姓不欢迎干部下基层吗?否也。笔者在与农民兄弟交谈时发现,大伙儿对那些放下架子,降低姿态,不事先发文件、下通知、打电话,不事先进行精心“踩点”和警车开道、前呼后拥,在真诚的倾听中了解基层、体察民意,能读懂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官访”活动还是比较青睐的,嗤之以鼻的只是那种“摆、要、压、浮、玩”式下基层。具体表现在以下“五盼”上——

一盼“轻车简从”。干部下基层应做到“四不”:不事先通知、不警车开道、不层层陪同、不用记者随访报道。一两个人,直接深入农家,在村里或田间地头随意走走,就能听到鲜活的农民语言。那种提前发文件、下通知,一人下访十多个人陪同,对行车路线、参观地点和走访的农户都进行精心设计和包装,甚至连走访对象见了领导说什么都“排练”好了的“下基层”,只能是搞形式、“吓基层”。

二盼“嫌富爱贫”。现在不少干部下村蹲点,选的都是交通比较便利、小车能直达的地方,吃、住也多被村干部安排在当地比较体面的“富裕户”家里。那些不太富裕甚至很穷的地方,那些大山深处的困难农户,鲜见有大干部“光临寒舍”进行“三同”。为此,百姓希望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嫌富爱贫”,多去那些薄弱村、贫困村去感受体验一下贫民的疾苦,给他们送上致富的真经。

三盼“身心同入”。下乡住村要少些“强迫”多些“自愿”,做到“人下心也下,身入心也入”。那种俯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哈不下腰来,把下基层当成应差、应付、应景,像“鸭子”一样下了水却沉不下去,抑或是头下去了,尾巴却一直浮在水上,热衷“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回到市里谈一谈”,一阵风来,一溜烟去式的“下基层”,不过是一种“表演秀”,令老百姓深恶痛绝。

四盼“常态长效”。领导干部下基层要长期坚持、常效进行,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一时兴起。那种放不下架子,把下乡当作交差凑足上级规定的“天数”,今天想起来下去一下,明天要检查了去一下,抑或是想玩现实版“开心农场”了去一下,借机游山玩水、打牌、钓鱼,不管电视上如何有影,广播里如何有声,报纸上如何有名,也只是浪得虚名,徒增百姓厌恶。

五盼“实至名归”。干部下乡要取得好的效果,要采取“鸬鹚”功夫,鸬鹚抓鱼时必须沉到水底才能抓到活鱼,干部下乡只有沉下去方能抓着“活鱼”。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之后,要“对症下药”,化解各种矛盾和积怨,想方设法让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如果说得比唱得好听,光有承诺而不践诺,几番“下乡”之后,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这种“下基层”只会劳民伤财,不下也罢。

学学刘少奇的“驻点调研”

5月21日,江苏省发文要求,省级机关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每年须结合分管工作和部门职能,深入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驻点5至7天(5月21日新华社电)。报道称,这是江苏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重要举措,将作为制度长期坚持。领导干部将采取驻点调研、走访慰问、面对面交谈等形式,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盼,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所谓驻点调研又称蹲点调研,就是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单位去解剖“麻雀”,进而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指导更大范围内实践。驻点调研是个优良传统,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好传统在人们视野中渐行渐远了。在有些人看来,如今是信息时代,驻点调研已“老掉牙”。其实不然。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也是种调研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开了“源头活水”,最易因“雾里看花”而产生错误判断。

驻点调研,有个范例,这就是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陷于困境。为探究困难之因,寻求脱困之策,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4月2日到5月15日,刘少奇到湖南宁乡、湘潭、长沙三县农村蹲点调查44天,为纠正“大跃进”以来工作中的错误,实施正确决策,打下了基础,在民主问题、按劳分配问题、农村所有制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正确观点,为后来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央文献研究室杨志强撰文说,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堪称蹲点调研典范。

分析刘少奇湖南农村蹲点调研,有几点特别突出之处:一是带着问题去。刘少奇这次调查,目的是为修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看哪里写得不对”;二是把自己摆在学生位置。刘少奇在基层干部座谈会上说,这次调查,是我们请教你们,向你们学习。你们不帮助县委、省委、中央,那中央的政策,省委的政策,县委的政策,就不会正确;三是“沉得下、蹲得住”。刘少奇深入田间山林、乡村医所、公共食堂、社办企业和农民家庭走访,和基层干部群众个别谈话上百次,仅在王家湾生产队“万头猪场”饲料房就住了7天;四是见微知著。调研中刘少奇竟拨开人粪,从中看到尽是野菜等粗纤维后感叹,“这个地方粮食问题很严重”;五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刘少奇对农村公共食堂、供给制、粮食购留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就怎样打牢农业基础地位、贯彻民主集中制、反对平均主义、发展商品交换等问题提出了明确意见。

可以说,调研深度决定着调研效果。检验调研是否有深度,主要看是否切实做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像刘少奇那样蹲点调研。带着问题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自己摆在学生位置,才能真心“问计于民”、集思广益;“沉得下、蹲得住”,才能发现问题,体察到群众所思所盼;见微知著,才能由点到面,找准共性问题;把问题分析透,才能找到事物发展规律,拿出解决问题之策。调研过程也是密切联系群众过程。调研有深度,才能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凝聚所有力量兴科学发展伟业。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农村驻点调研 与农民同吃同住

罗志军说,这次驻点调研,我住在农家,吃农家饭,比在城里吃得还多、睡得更香,感到心情舒畅,更加觉得中央和省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紧密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树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理念的正确,也坚定了我们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的信心。他强调,我们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要靠各级干部来实现,如果干部的根没有扎在基层,没有想老百姓所想,我们的政策、决策就可能出偏差,我们服务的目标和结果也会出偏差。这次驻点调研,我看到听到农民群众都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的政策,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老百姓对文明、富裕、和谐的殷切期盼之心,对我们各级干部和我本人都是很大的鞭策,也是很好的教育。江苏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前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也要走在前列;江苏的各级干部不仅要在“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努力向上攀登,同时也要在基层和老百姓中深深扎下根。他表示,要很好地总结这次驻点调研成果,推动各项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罗志军强调,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头羊”,承担的使命光荣,肩上的担子很重。希望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坚持“三化”同步,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扎根基层,真心诚意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创新管理,大力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打牢基础,更加注重村级班子建设。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使他们干工作时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丁大卫在通州三余镇大乐村驻点调研

为进一步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近日,市委书记丁大卫到通州区三余镇大乐村驻点调研。他走田间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谈百姓事,先后走访20多家农户,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了解所思所忧所盼,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共同谋划加快沿海开发、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镇村经济、改善群众生活的办法和路子,听取加强社会管理、改进干部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地处沿海前沿地区的通州区三余镇,去年实现生产总值27.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194万元。所辖的大乐村由5个村合并而成,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较薄弱村。全村耕地面积8100多亩,总人口5235人,其中党员198名。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集体资产85万元。

6月26日一大早,丁大卫与身边工作人员同乘一辆小面包车,不让区镇领导陪同,不带记者,轻车简从,来到大乐村。夏日的大乐村,宽敞的水泥路、成排的新楼房,展现着新农村的一派生机。他在村支书沈建明的陪同下,走进拆迁户陈亚平家中。丁大卫主动上前紧紧握住老陈的手说:“这两天来村里,想多看看村里的情况,多听听你们的想法,多对我们工作提提建议。”市委书记的到来,让村干部和村民们打心眼里感到亲切和高兴。

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不好?是丁大卫牵挂的首要问题。“你们全家年收入有多少?小康生活水平达到没有?”一落座,丁大卫像串门的亲戚一样,与陈亚平和村支书拉起家常来。老陈告诉丁大卫:“老两口收入有2万多,拆迁住进了新楼房,种田有直补,就医有医保,老了有农保,日子过得蛮舒坦。”沈支书介绍说,全村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户头占67%,95%以上住的是楼房;民风纯朴,社会安定,去年修筑公路拆了128户,没有一户上访;垃圾实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运输、区处理”模式,生态环境优美,村民生活殷实,开始过上小康生活。这一轮沿海开发,把平海公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将来与沿海高速连为一体,大乐村有了通向富裕的康庄大道!听了这些,丁大卫连连点头,他说,在去年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小康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又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八项工程”,力争在沿海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社会管理创新、干部作风建设等八个方面实现全省领先,带领群众加快向现代化迈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落实了没有?”“农民的保障水平如何?”“公共服务怎么样?”丁大卫十分关切。从陈亚平家出来,他踏上自行车,让村支书做向导,首先察看村部和村卫生室。一路上,村支书介绍说,全村“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9%和95%以上,全村40个特困户都有了低保。丁大卫听了很高兴。接着,他又主动与开小店的老人施丕学、村医生刘建岐、正在输液的老大娘蒲谊芳等一一攀谈。他们告诉丁大卫,现在实行“新农合”,个人缴30元,政府补100多元,生病住院,一般能报45%,低保户能报80%,最高的可报8万元;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药费便宜了,有小毛小病都来看。但是,基本药物有时供应不足,在卫生室门诊如果能报销、药品能明码标价就好了。

丁大卫说,村卫生室是最基层的医疗服务机构,要加强建设,实施好基本药物制度,既要方便农民看病,又要让农民看得起病。在村部治安室,丁大卫对“十户联保”治安措施给予赞赏,认为这是村民自治的好形式,也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村务公开栏为民办实事情况引起丁大卫的关注,他驻足观看,一一询问。村支书告诉丁大卫,今年村里正在建村公共服务中心、修水泥路、建农桥、实施自来水改造、修建泵站等公共设施。丁大卫说,党和政府就是要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公共服务上去了,群众才会更满意,社会才能更和谐。

村里、村民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难题和矛盾?对区镇村干部有什么意见?从村部回到“家”里,已是中午时分,丁大卫一边吃着农家饭,一边与陈亚平和村支书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吃完午饭,他顾不上休息,又挨家走访左邻右舍拉家常,并与王汉成、黄启高、江明高等8位村民进行信访座谈,村民们见市委书记主动来找谈,感到格外喜悦,纷纷说出掏心窝儿的话。接着,丁大卫走访了老村支书朱精忠、老党员汤德仁、贫困户周园祥等10多户家庭。每到一处,他都重点询问生活上有哪些难处、发展上有哪些难题、政策落实上有哪些矛盾。村民们反映,对村干部是信得过的,丁大卫满意地点着头。有的退休职工和村民反映,原镇办企业改制后没有落实房贴、医保政策;修路拆迁中的青苗费、补偿费能不能提高点,挖鱼塘花的1000多元能否列为征地补偿;农村改厕是好事,但一些农户用的还是老厕所,改厕要注重实用性,尊重群众意愿。有的企业老板和村民建议,政府要让企业负担再少一些,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应当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村民集居区建设要规划引导、项目带动、顺时推进„„对于这些问题、建议和意见,丁大卫一边认真听,一边现场解答,并与村干部及随行人员商讨解决办法。他说,对村民反映的事,要当作大事来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做面对面、心贴心的思想工作;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细致解释清楚,争取群众理解;要认真梳理和分析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找出根源,认真解决,为面上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驻点调研中,丁大卫思考较多的是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大乐村是农业大村,超出四分之一的年轻人外出经商或务工,规模种植起步晚、面积小,全村平均净收入在1500元/亩左右,土地产出率和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听了村支书一番介绍,丁大卫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村里老龄人的增多,土地集中、规模种养、机械作业是个方向。关键是要找准突破点,选好农业项目的带头人,通过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随后,他顶着烈日走村窜户,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探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问题。

“你家种几亩地?”“ 9亩。”“这么多田地,愿不愿意拿出来搞土地流转?”“目前种田的大多是老年人,如果政策好,农户是愿意流转土地的。”听村民们这样一说,丁大卫接过话茬儿:“大乐村农业基础好,要加快结构调整,发展规模高效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来到在利比亚打工的宋建兵家,周围的群众热情地围拢过来,搬起板凳,招呼丁大卫到堂屋里坐坐。丁大卫仔细询问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等情况,宋建兵告诉丁大卫,他在利比亚两年赚了14万,但也有很多风险,接下来还想去沙特闯一下。丁大卫说,走出去赚洋人的钱是大好事,当然也很辛苦、不容易,这是致富的好门路,要多带乡亲们从农田里走出来。

一场大雨,导致大片棉花苗倒伏。丁大卫下到田里,接过小铁锹,与村民们一起培土扶苗,了解棉花等农产品收成和销路情况。一同劳动的陈志斌等村民反映,现在农民不知道种什么好,也不知道农产品卖给谁好,农药化肥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由经纪人说了算,农民增收不易。对此,丁大卫要求随行人员转告农业部门和供销社,加强指导服务,帮助搞好市场对接,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紧接着,他又就如何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村级集体经济等与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进行交流。安徽籍大学生村官王克兢介绍,现在与邻村大学生一起养了1000多只鸽子。丁大卫对此表示肯定,希望他多向农民群众讨教,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成为带领群众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新一代村官。

农村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农业现代化,还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在山西做生意的个体老板李新恰巧回乡,丁大卫便登门拜访,听取他对三余镇和大乐村发展的意见,希望他回来积极参与沿海开发,为家乡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抓住沿海开发机遇,推动该区域加快发展,是丁大卫此次驻点调研的重点课题。三余镇是我市沿海八大重点中心镇之一,面积185.47平方公里,所辖大乐村距离海岸5公里。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丁大卫在村里调研一结束,便驱车赶到三余镇和原海晏镇区,察看镇容镇貌,了解镇域经济发展和规划情况,就实施沿海开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说,上级重大的决策部署,具体到基层村镇,就是要细化落实为一件件工作、一项项实事。他要求三余镇积极策应沿海开发战略,高起点、大手笔进行科学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路径,把三余建成名副其实的沿海经济重镇。

在村公共服务中心会议室,丁大卫深有感触地与村干部们畅谈了下基层的体会:这次驻点调研,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在办公室听不到、文件上看不到的东西,而且从农村的发展变化中、从与老百姓的直接沟通交流中,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和鼓舞,进一步增强了在新时期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我们要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创新下基层的方式,努力使之常态化、制度化。丁大卫强调,力争“八个领先”、落实“八项工程”、实现“两个率先”,要靠广大干部群众共同来努力。各级领导干部要不忘根在基层、力量在基层,把驻村入户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通过驻村入户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抢抓机遇共创南通科学发展新辉煌。他表示,要总结这次驻点调研成果,推动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

国土部召开机关干部集中下基层调研活动汇报会

徐绍史强调,要认真总结并转化这次调研、对接的成果。他指出,这次调研、对接具有四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规模空前、规格较高;二是摸情况、找问题,同时更深入地发现了我们自身工作的不足,如我们总结规范、纠偏引导还不够,调控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政策组合程度还需要提高等等;三是“接地气”、“插天线”,让机关的同志更多地了解和理解地方的实际情况和难处,让地方和部门更多地了解全局和共同责任机制的要求,在这一基础上凝聚共识、扩大共识:四是学典型、看亮点、问计地方。就调研对接成果的转化,徐绍史强调要做好五项具体工作。一是调研报告要放到部局域网上,供各司局学习、思考、消化。二是要对调研对接反映的问题、典型和建议作系统梳理,供各司局、事业单位、督察局在日常工作中研究。三是要作出深化改革的安排,提高政策的组合程度。四是作出调研的安排,围绕当前问题形成一些重大的调研课题。五是尽快拿出软课题指南,引导事业单位研究。

下基层“接地气”还应“送才气”

当下,很多地方为增强机关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下基层活动,有的让机关干部下基层为群众插秧种稻,有的组织机关干部到农村开展进户“大走访”活动等等,可以说声势都很浩大,蔚蔚壮观。他们下基层的目的就是“接地气”,让机关干部多一些基层工作经验。

其实,机关干部下基层的目的不能单纯的只为“接地气”,干部“接地气”的目的也不应该仅仅是提高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这样的接地气本末倒置。机关干部下基层,应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基层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到带领群众致富上,更好的为基层群众服务。

机关干部下基层,应该是基层需要啥就应带去啥。如果机关干部下基层只是为群众插插秧,种种稻,根本解决不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插秧种稻基层的群众都会干,而且干的比机关干部要好很多,基层群众不缺他们这一时的劳动。而且,体力劳动机关干部也不一定会干,更不一定能够干好。机关干部下基层只干一些体力活,这是在拿机关干部的短处为群众服务,如有不慎,很可能会造成基层群众的损失,这样会适得其反。

机关干部下基层不应仅仅是去“接地气”,提高基层工作经验,还应该是去“送才气”,提高基层群众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能力,为基层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机关干部下基层应该是互进共赢,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机关干部应该利用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的优势,向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让群众了解政策走向,带领群众跟着党走,跟着政策走,别走岔路。机关干部的优势是学历高,有文化,机关干部下基层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拓基层群众发家的眼界,拓宽致富的思路,为基层群众多出谋、多划策,解决一些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等。

胡锦涛七一讲话关于脱离群众危险的论述

胡锦涛说: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胡锦涛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

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领导干部不妨悄悄下基层

下基层调研,是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一般都要事先通知基层单位,基层则主动为领导确定调研对象,安排调研路线和日程。这样做,对于提高调研的效率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少数单位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害怕家丑外扬,在安排中总是尽量表现成绩、掩盖问题,甚至弄虚作假,所以领导往往只能看到“盆景”,而很难看到“杂草”,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发现不了基层存在的问题。领导干部要想避免被某些刻意安排的现象所蒙蔽,就应多一个“心眼儿”,搞点突然袭击,想办法、找机会悄悄下基层。

悄悄下基层的好处,一是可以不被基层牵着鼻子走,能看到基层的原貌;二是没了层层陪同,直接面对基层群众,更容易听到真话;三是可以减少对基层正常工作的影响和干扰。

领导干部经常悄悄下基层,还能间接促使基层提高工作标准,抓好工作落实。因为弄虚作假、涂脂抹粉很容易被识破,只有真抓实干,确实做到领导来与不来、在与不在一个样,才能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领导的调研作风与基层迎接调研的风气都好转了,就能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悄悄下基层看似随意,实有深意,其实质是从“让我看”变成了“我要看”,体现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主动性,目的是使调研工作更加深入具体,更加准确全面。领导干部提高调研能力、水平的方法很多,而深入基层是最基本的前提。深入才能准确,深入才能全面,深入才能深刻。因此,领导干部不能听任摆布,而应该开动脑筋,迈开双脚,掌握调研的主动权。

悄悄下基层益处多多,做起来也不难,为什么有些同志不愿这样做呢?恐怕还得从思想深处找根源。对个别领导干部来说,扑下身子很累,放下架子很难,他们下基层对那种前呼后拥、层层陪同的做法安之若素,甚至喜欢那种热热闹闹的场面。自然,调研只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坐着轿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根本不能发现基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这种不良作风,本质上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有悖于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决摒弃和克服。

沛县:沛县“三带三为”领导干部下基层动员大会召开

沛县新闻中心

发表日期:2011-08-05

点击量:

------------------

8月4日,全县“三带三为”领导干部下基层动员大会召开,主要是深入贯彻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要求,安排部署我县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进一步动员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围绕“三带三为”主题,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增强本领、创造佳绩,为“全面达小康、百强再进位”注入强劲动力,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提供坚强保障。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冯兴振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晓雷主持会议。县领导王成长、王子华、李明、张兴涛、王宏亮、汪国强、黄浩在主席台就坐,刘广远、胡成彪、甄承民、吴爱民、吕高骥、贺伟、郝敬彬、刘瑞国、闫淑芹、王嘉亮、王素真、徐龙彬、李令军出席会议。

冯兴振指出,开展“三带三为”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省委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全面达小康、百强再进位”目标的现实需要。全县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深入开展“三带三为”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重要性,明确意义,提高认识,增强宗旨观念,努力形成活动载体特色鲜明、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成效显著的生动局面。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切实解决问题。明确基本形式。这次活动主要形式为“百家部门千名干部进万户”。全县所有部门和单位(包括垂直管理部门)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要全部参加这次下基层活动,其中县级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两个月、走村入户调研不少于一个月、驻村住户不少于7天。科级领导干部每人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深入基层一次,每次进点住户2-3天。要把比较困难、经济薄弱、各种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作为重点,联系这些地方的单位和领导干部工作中要更专注、更努力。要轻车简从,不事先踩点安排,不层层陪同,不搞特殊接待,确保能够在基层听到真话、了解实情。把握主要目的。通过各项措施落实,真正做到“三访四做五促进”,即访农户、访企业、访社区,做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做上下沟通的信息员、做推进发展的服务员、做化解矛盾的调解员,促进群众增收、促进企业发展、促进矛盾化解、促进作风转变、促进社会和谐。开展走访座谈。在调研过程中,要按照“三必访”的要求,即矛盾多、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村、组或班组必访,五保户、贫困户、信访户必访,在乡村、社区、企业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必访,尽量多地走村入户,主动到老百姓家中去,登门了解情况、征求意见。要了解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评价和期盼,了解基层干部对上级机关的希望和要求,共同分析和查找矛盾问题产生的根源,共同谋划解决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思路和办法;宣传好中央方针政策、省市委决策、县委部署,通过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把县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五先”奋斗目标、提出的“五区”同建任务、明确的“三化”统筹路径和党建“五个创新”要求传达到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中去,做到人人皆知、入脑入心,达到提高认识、提升能力、凝聚意志、助推发展的目的。突出化解矛盾。在进驻联系点之前,对点上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信访情况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驻点期间,敢于面对群众,接待信访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解释清楚,争取群众理解;认真梳理分析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为面上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于发现的重大不安定隐患及时向县委报告。参加生产劳动。在基层驻点,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直接走进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与农民和基层职工一起劳动,深入了解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并积极帮助解决。

冯兴振要求,要端正态度,务求实效,确保不走过场。在深入群众、拉近距离中加深感情。领导干部下基层,一定要放下架子,带着深厚感情、带着政治责任、带着敬畏之心,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多和普通百姓交朋友。在深入基层、贴近百姓中转变作风。不能把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看成是简单的扶贫济困,要通过下基层活动掌握第一手情况,使我们做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更加切合发展实际和百姓期盼,切实解决基层百姓中间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要通过这项活动,推动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深入实际、了解期盼中改进工作。要把群众对富裕、和谐、文明的期盼之心作为各级干部做好工作的鞭策,着力通过推动科学发展来满足百姓需求,把改善民生的工作做得更细更实,以富民惠民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冯兴振强调,要强化领导,有序推进,形成长效机制。要把开展下基层活动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好群众工作能力的有效抓手,作为改进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契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有序推进。加强组织领导。县委组织部具体负责全县“三带三为”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是下基层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指导责任,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既要带头下基层又要组织好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下基层;各镇区要明确专人负责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联络协调工作。严明工作纪律。在下基层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纪律,不给基层添麻烦,不给群众增负担;要力戒形式主义,切实做到“四个一律”。强化督促检查。要根据县委活动意见的精神,制定详细的督查工作方案,通过工作调度、检查抽查等方式,及时掌握活动进展情况,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努力使“三带三为”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形成领导干部下基层、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注重宣传引导。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结合下基层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开辟专题、专栏,大力宣传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目的意义,深入挖掘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注意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使下基层活动既要形成一定声势,更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就会议的贯彻落实,李晓雷强调,要思想认识到位。广大领导干部要充分理解“三带三为”活动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不断强化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帮助基层解决工作难题,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一心一意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取信于民。要措施落实到位。认真听、详细问、全面讲、踏实做,突出重要环节,落实关键举措,通过驻点调研、广泛走访、开座谈会等形式,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政策落实和民生改善情况;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好政策宣讲工作,宣传中央方针政策、省市委决策、县委部署,宣传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在活动中统一群众思想认识、凝聚民心民力,共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扑下身子参加生产劳动,主动到群众中去,直接了解基层和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帮助驻点多办惠民实事,开展好扶贫济困,解决好实际困难,化解好矛盾纠纷。要组织领导到位。强化组织领导,严明工作纪律,确保“三带三为”活动有力有序推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对涉及多个部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强化协调配合,做到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多到社会矛盾突出的地方去,多到重点难题问题较多的地方去,写好民情日记,承担起社会管理职责,力戒形式主义、虚假作风。注重总结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形成领导干部下基层、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李源潮:领导机关的干部要从基层来要到基层去

2010年05月21日08: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源潮:领导机关的干部要从基层来要到基层去--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这是党中央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这是我国古代用人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机关承担着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领导机关的干部只有熟悉基层,才能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只有经过基层历练,才能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创新举措,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干部工作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大都源自基层和群众的创造。基层是实践的前沿,是思想创新、政策创新的源头,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如果各级党政机关没有一批来自基层、了解基层的领导骨干,出主意、作决策就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所以,领导机关的干部需要从基层来。

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战胜强敌、取得胜利,靠的是干部与群众一起出生入死。解放后,我们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靠的是干部与群众一起艰苦奋斗。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在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条件下,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增加了。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都反复强调,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与普通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靠共同奋斗、共同生活培养起来的。光在机关大楼里成长起来的干部,既不了解农民,也不了解工人,很难与普通群众有深厚感情。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干部,才能深刻地了解人民群众,才会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才有基础成长为一名自觉执政为民的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王伯祥、沈浩等人民群众衷心爱戴的好干部,都是在基层这个熔炉里锻炼成长起来的。

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注意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派到基层接受锻炼和考验,适时把具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政机关干部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干部越来越多,机关中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逐渐减少,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越少。改革开放初,干部队伍结构的突出矛盾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现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而“三门”干部多、基层经验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一方面会增加领导机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一方面机关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实际经验而难负重任。我们要充分认识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机关干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让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

推动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就开始抓领导机关干部的结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许多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实际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锻炼,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央部委和省级党政机关中没有做过基层工作的处级以上干部到基层去锻炼,努力改变目前一部分高中级干部经历比较单

一、缺乏全面领导经验的状况。”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12年,中央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都要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到2015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要达到一半以上。

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贯彻中央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坚持和完善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机关干部的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到基层去的内生动力。各级党政机关提拔领导干部,要优先从具有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中选拔。要完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主要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或急难险重岗位上工作。越是发展潜力大、越是工作表现好的骨干,越要舍得放下去。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考录公务员制度,积极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注重从志愿下乡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基层公务员的办法,逐步提高党政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要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立足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事业发展对领导人才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干部培养规划,改革和完善选调生制度,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引导有志从政的大学生到农村、企业、社区经受锻炼和考验,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领导机关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朝下走,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困难的地方去,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现在一些机关干部不愿意下去工作,有的认为领导机关层次高、机会多,比基层提拔得快;有的怕应付不了基层的复杂局面,干不好会影响自己前程;有的觉得基层工作太艰苦,担心下去后回不来。这是一种短视眼光。胡锦涛同志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基层虽然条件较差,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虽然矛盾复杂,但复杂环境更能锻炼人;基层虽然层级较低,但直接为百姓服务,更能体现一个干部的价值。沈浩同志在安徽省财政厅工作了近20年,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主任科员,到小岗村担任党委书记6年时间,不仅带领小岗村民根本改变了后进面貌,而且实现了自己精彩人生的理想。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基层舞台大、天地宽、机会多,干部到基层去,既是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也是自己健康成长需要。有志者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最能锻炼意志、最能增长才干、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干部的基层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本文系李源潮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讲话)

陈存根署名文章: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改革 2011-06-23 09:16:1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存根

【字体:大 中 小】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这为推动新时期组织建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重庆市委深入研究把握党的建设内在规律,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作为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生命线,作为破解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核心要求,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务实推进组织建设改革创新,为党员干部作用大发挥、经济社会大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提高、党政公信大提升、党群干群关系大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重庆经济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3;市民生活满意度达 89.3%;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满意度达 93.8%;组织工作满意度从2008年全国第23位上升到2010年第4位。

建立落实“三项制度”,着力破解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身边群众的制度规范问题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充分发挥群众身边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让他们把群众组织起来,把党的声音传播下去,从而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当前,一些基层组织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制度和方法抓工作,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不落地、难到人、作用弱,以致群众感受不到基层党组织就在身边。因此,要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执政根基,仅解决基层组织有人、有钱、有阵地办事问题还不行,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促使基层党组织紧密联系服务群众。

从2008年起,重庆市委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基层是党建工作主战场、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基层国家大事、教育组织管理服务党员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基本职能”三大理念,在全市8605个村、2308个社区党组织全面建立落实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一是书记接待。按照“定人、定时、定点”的要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周固定一天,其余时间“两委”成员轮流坐班,全天候接待群众。3年共接待群众476.6万人次,彻底改变了过去群众有事无处找人、找不着人的状况。二是成员走访。村、社区“两委”成员分片包干,一年内对辖区每户群众至少走访两遍。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还要对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全覆盖走访慰问,确保他们有肉吃、有衣穿、有人帮。全市已走访4622万户次,覆盖97.8%的城乡居民户,建立民情档案21.6万册,把群众工作做到了每个人头。三是办理答复。对群众反映的一般事项,由接待人即接即办;对重大事项,村、社区每月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汇总梳理、分类办理。村、社区不能办的,上报相关职能部门,限时办结答复。3年全市共收集群众反映问题366.4万件,帮助解决308.8万件,群众满意度达96.5%,确保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

实践证明,“三项制度”通过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的核心任务和刚性职责,找到了基层党组织一家一户联系服务群众的具体办法,不仅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落了地、生了根,让基层干部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而且使党的群众工作进了户、到了人、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广泛开展“三项活动”,着力破解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机关紧密联系群众的实践方式问题

领导机关干部是否具备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感情,是否掌握“人见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群众工作方法,是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反映党的执政形象,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当前,干部队伍中“三门”干部占相当比例,一些干部不缺文化知识,缺的是基层实践历练,缺的是同老百姓的深厚感情。长此以往,不仅干部会出大毛病,党也会有大危险。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首先就要抓干部的宗旨教育;而抓宗旨教育,仅靠传统说教、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新实践载体,找到一条让干部在基层历练党性作风、筑牢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的新路子。

从2009年起,重庆在狠抓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廉洁从政“三项教育”的基础上,在全市机关干部中普遍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三项活动,切实推动各级机关干部眼朝下看、人往下走、心往下沉。一是“三进三同”。机关干部每年一周、新提任领导干部和新招录公务员一个月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3年来,全市有26.1万人次参加“三进三同”,撰写党性分析、调研报告、发展规划 35.7万份,递交入党申请书4300份。干部在与群众摸爬滚打中亲身体验群众生活劳作的艰辛,找回了对衣食父母的真情实感,普遍受到了刻骨铭心的教育。二是“结穷亲”。市领导、市管干部和市级机关干部、区县管理领导干部每人帮扶3户、2户、1户贫困户,常来常往,投入真情,做到穷亲不脱贫、帮扶不脱钩。全市35.4万名干部“结穷亲”57.6万户,帮扶钱物5.6亿元,送去致富项目 16万个,解决困难 41.1万件,帮助就业19.3万人。三是“大下访”。组织各级“一把手”带头,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全市20万名机关干部下访群众200万人次,市和区县两级财政投入98亿元,解决信访问题20.8万件次,其中不少是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的积案。

实践证明,开展“三项活动”,不仅帮助基层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困难和问题,将风险化解在了萌芽状态、矛盾排除在了基层,更是锻炼了干部、历练了作风、增进了群众感情、密切了党群关系。群众纷纷感慨“共产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深入实施“三万计划”,着力破解新形势下促进各类人才直接服务群众的方向引导问题

推动各类人才到农村为群众服务,是建设新农村、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是密切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体现。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难点在农村,短板在人才:一方面,大量人才闲置在城市,有的严重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脱离群众,另一方面,农村人才极度匮乏,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项目、资金因缺乏人才难以落实到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干部人才资源,引导城市人才上山下乡、服务农民、奉献社会。

从2008年起,重庆着眼于让广大人才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大力实施“三万计划”,推动城市人才“裂变”、农村人才“聚变”。一是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用5年时间选派1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目前已择优选派8427名,其中担任村书记85人、村主任102人。同时还规定,对服务满2年、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可录用为乡镇公务员,促使大学生村官沉心静气为群众干事,保证年轻干部从一参加工作就养成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二是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计划。每年从农林水利等25个系统,选派1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为了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我们以改革职称评审制度为突破口,改变过去单纯凭论文著作晋升职称的做法,加大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实绩晋升职称的权重,引导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群众家。目前已选派19601人次,落实项目1.2万多个、资金13.7亿元,推广实用技术5000余项。三是万名干部驻村计划。每年从区县、乡镇机关抽调万名“改非”干部和年轻干部驻村,担任党建指导员或“两委”负责人,保证全市一村一名驻村干部。目前已选派18196人次,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69个,治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376个。

实践证明,“三万计划”坚持人才“以用为本”方针,通过引导各类人才往下走,既盘活了人才资源、造福了广大群众、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又在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对待群众有感情、服务群众有本事、奉献群众有业绩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行完善“三维考核”,着力破解新形势下激励领导干部心系群众的驱动机制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心里有没有群众,是不是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决定人心向背。而干部怎么想、如何干,直接受干部考核这根“指挥棒”左右。但考核是道“世界性难题”,实践中还存在业绩考核难量化、品德考核难做实、官评官难逗硬、民评官难参与、考和用难结合等问题,以致有的干部只唯上不为下。要从根本上激发干部服务群众的内动力,就必须在考核内容上更加注重民生,在考核方式上更加注重民意,在考核结果上更加注重使用,切实提高干部考核的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大以来,重庆坚持以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为根本导向,以扩大民主、听取民意为重要路径,积极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实绩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为主要内容的“三维考核”科学机制。一是工作实绩靠算账。改变过去光听述职画勾打分的做法,由31个部门一笔一笔算账评绩,实绩权重占考核总分的60%,重点加强对群众衣食住行用和“民生十条”落实情况的考核,引导干部专注抓发展、全力保民生。二是干部形象看测评。让熟悉干部的单位职工、服务对象和普通群众直接给干部打分“画像”,每年参加民主测评的干部群众达4.5万人。创新德的考评办法,将“对群众冷暖不上心、工作不负责”、“插手项目,为亲属、私营老板谋利益”等10种表现作为指标,开展反向调查,与传统的正向测评相互补充印证,干部的“德”由群众来检验。三是执政效果问民意。将干部的职责任务,转化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并可直接感知的家庭收入、看病上学等13项指标,委托民调机构按常住人口2‟抽样调查,每年电话民调7.8万个,入户调查7000多户,民调权重达30%。市委根据考核结果,3年来提拔重用183人、诫勉谈话82人、调整交流72人、免职改非6人。

通过“三维考核”,考出了干部队伍新作风,让干部心系群众成为自觉、服务群众成为常态;考出了改善民生新成效,各级财政50%以上用于民生,干部由向上找门子拉关系变为向下到基层解民忧;考出了党群干群关系新面貌,群众的认同感、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实践证明,“三维考核”在干部队伍中树立了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注重民意的正确导向,从制度机制上促使干部自觉践行宗旨、执政为民。(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根据市委、市政府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的安排,日前,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薛冠军来到九华镇营防社区驻点调研。他坚持“问、访、谈、析、理”五措并举,一到社区,就直接走进农户家中、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向农民问需问计问民意,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忧所盼,与村组干部谋划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的思路办法。

“问”——调查摸底,了解民情。不通知镇领导,不要社区干部陪同,凭着联助干部事先准备好的村民资料,薛冠军选择不同层面、不同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表,直接登门入户,就社区“两委”班子在工作责任心、社区发展思路、服务群众成效、公正处事、廉洁自律等方面请卢江等55个居民户进行满意度书面测评,了解群众在当前生产生活中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征求他们对社区“两委”班子的意见和建议。

“访”——深入走访,解民之忧。薛冠军有重点地进行了走访慰问,在老干部丁忠常、老党员汤明柱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转达市委政府的关怀和问候,鼓励他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余热,为社区经济发展再作贡献。在贫困户姚建华、联系户卢建章家中,薛冠军亲切询问他们家庭生活情况、主要收入来源和社区干部服务保障情况以及对党委、政府的期盼和要求,鼓励他们要树立信心,依靠党组织和社区干部,尽早脱贫致富。随后,他走进百瑞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车间、营防医院等单位,详细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生产收益,员工收入,人才培育,党组织建设等情况,了解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鼓励企业要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居民增加收入。

“谈”——广泛座谈,倾听民声。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会议室,薛冠军与社区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创业能手、特困户代表进行了座谈,向大家宣讲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介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组织大家围绕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交流体会,请他们结合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收入实现递增、产业增收致富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社区发展提意见和建议。

“析”——分析民情,解决问题。在多层面广泛收集民意的基础上,薛冠军与社区干部一起就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疏理。要求社区党组织从解决老百姓最急、最愿、最盼的事情入手,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威信;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细致解释,争取群众理解。在他们的启发下,社区干部当场表示立即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社区道路整修、河道整治、有线广播恢复等问题。对群众看病贵以及对农保、医保、桔杆禁烧等不理解的问题,也要以强有力的宣传解释和灵活的工作方法、扎实的工作作风求得群众的理解,确保工作落实。

“理”——理清思路,加快发展。薛冠军还亲自主持召开了社区“两委会”班子成员会议,认真听取社区党总支书记卢小勇工作汇报,与大家一起研究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增收的具体举措,深入谋划发展之策。他要求班子要加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为老百姓做实事的责任感,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求突破,及时解决群众反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争创“十面红旗”社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发展规划,选择发展路子,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确保农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沈寿高

薛海华)

省领导要带头下基层驻点调研

2011-05-22 03:10:31 来源: 扬子晚报(南京)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本报讯 5月21日,省委、省政府在南京召开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的部署,对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在会上分别讲话。省委副书记朱善璐主持上午的大会。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作会议小结,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省领导张连珍、石泰峰、弘强、李云峰、杨卫泽、黄莉新、蒋宏坤、李全林、何权、徐鸣、曹卫星、张九汉、罗一民,省法院院长公丕祥出席会议。

罗志军在讲话中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六个注重”的要求中,重要一条是希望江苏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使江苏不仅在经济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上也走在全国前列。

罗志军强调,要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切实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手段方法创新。要重点在五个方面下更大功夫:一是创新管理格局。二是完善管理机制。三是突出源头治理。四是抓基层强基础。五是注重网络管理。

罗志军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第一,要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进一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级机关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到农村、社区和基层驻点调研,轻车简从,住下来、扎下去,重点是“三解三促”: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第二,要带着政治责任做群众工作。切实解决好收入、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社保等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解决好征地拆迁、医患纠纷、涉法涉诉、环境保护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第三,要带着敬畏之心做群众工作。

李学勇在讲话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核心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基础是推进法治环境建设,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维护群众得益为根本,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着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着力加强和维护公共安全。

光大驻点调研好作风

------------------

刘根生

近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到姜堰市沈高镇沈高村驻点调研时只带秘书等2人,借宿农家5天,吃农家饭,与村民一起下田劳动,面对面促膝谈心,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盼,与大家共同谋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办法。而且,“不让市县领导陪同,直接驱车来到沈高村,住进了房东刁友生家”。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没带秘书,没有跟各级干部打招呼,搭乘省扶贫办公用车,自带被褥下乡驻点调研“两天一晚”。

两位省领导驻点调研也都感到收获颇丰。罗志军说,这次驻点调研,他住在农家,吃农家饭,比在城里吃得还多、睡得更香,感到心情舒畅。因为看到听到农民群众都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政策,也提出了殷切期望。刘维佳同志驻点调研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用水难、村上没有学校,一些地方为保贫困县“帽子”故意压低数据,等等。刘维佳说,此次下乡收获很大。

所谓驻点调研又称蹲点调研,就是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单位去解剖“麻雀”,进而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指导更大范围内的实践。驻点调研是个优良传统,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好传统在人们视野中渐行渐远了。在有些人看来,如今是信息时代,驻点调研已“老掉牙”。其实不然。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也是种调研方式,但不管通讯手段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开了“源头活水”,调研效果难免会打折扣。如今再见驻点调研,尤为亲切,感到一种优良传统又悄然回归。

从社会学角度看,驻点调研属于实证型调研。它既不是按照预先拟定的理论框架去收集材料,也不是根据调查材料简单归纳出一般结论,而是直观社会本身,以鲜活的人、事、物来反映调查对象本质,从中得到启示。调查研究是为了听到真实的声音,看到真实的情况,发现问题所在,找到破解难题之策,更好地为群众谋利益。相对于听汇报式调研或问卷调研等,驻点调研最大好处也就在于所听所见特别“原汁原味”,进而从中发现群众真正的需要而不是“主观臆想的群众需要”,使各级党委政府做决策、定政策、办事情,都能从老百姓的愿望出发。调研深度决定着工作落实程度。驻点调研因“沉到了底”,自然也更具有深度,以此为依据,决策会更科学,落实效果也会更好。

回望党的90年光荣岁月,历史阶段不同,但“群众观点”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宗旨,“群众立场”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要求,“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坚守,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的决定性因素。今天,科学发展任务艰巨,社会矛盾更多样、利益更多元、环境更复杂,挑战更严峻。在光大驻点调研优良作风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和紧迫。

密切干群关系 续写“鱼水”新篇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rwz001@126.com 新闻热线:0856-5229326 时间:2011-08-19 09:37:05

来源:铜仁网

点击:

万山:多措并举助推干部下基层活动扎实开展

今年以来,万山特区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以“送政策、理思路、办实事、促发展”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拓展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群众开展“四帮四促”活动,切实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续写“鱼水”新篇。

密切群众“心连心”,为民谋福绘蓝图。该区始终以“帮助学习领会政策、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到群众家中,深入到基层一线,体验群众生活,掌握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真实愿望,为基层群众脱贫致富和产业发展献计出力。通过宣讲政策,帮助基层群众释疑解惑,增强法律意识和强农惠农政策。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登门访谈、主动约谈”等形式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带着政策、带着任务、带着感情走村入户,与农户同吃同干,切身体验群众生活,实实在在了解一些社情民意,实实在在掌握一些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实实在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基层群众思想保守、发展思路不清、发展路子不明等问题深入调研,采取上党课、办讲座、举案例、走出去等方式,引导基层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帮助基层群众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致富增收的突破口;引导村级集体经济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实现产业优化。

目前,累计帮助基层熟悉掌握省、地、特区委发展部署618次,开展各类培训192次,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688条,提出指导意见建议487次,提供项目支持78个,提供信息支持130条。

排忧解难“肩并肩”,为民解困促和谐。“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是干部下基层活动的最终目的。该区以“倾听群众呼声,为民排忧解难”作为工作的落脚点,着重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上下功夫。以“民情夜谈”、“记民情日记”等方式,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零距离接触群众,仔细询问驻点村生产生活现状和农民增收主要途径,详细记录他们反映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认真了解驻点村基本情况和发展思路及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部门联动、整合资源,努力协调各方力量,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安全饮水、就医、上学、务工等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积极开展了“矛盾大排查、大调处”和“接访、走访、回访”三访活动,采取夜访农家、上门调处等方式,重点抓基层民主建设、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平台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邻里纠纷矛盾,推进了党务、政务、村(居)务公开,确保农村(社区)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目前,深入走访群众1326户,走访群众4928人次,撰写民情日记284篇,承诺办理实事368件,协调办理实事343件,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517个,落实解决措施534条,解决突出问题107个,排查了解矛盾纠纷199起,化解矛盾纠纷185起,处理重点信访事件24个。

结对帮扶“手拉手”,助民致富建新村。该区结合“支部联建”、“村企联建”、“六进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等活动,采取“1+1帮扶、结对帮扶、部门帮扶”的办法,在帮助村“两委”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扶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建立帮扶机制上下功夫、动真格、抓落实,切实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在落实帮扶项目上,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优势,积极从资金投入、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劳务输出等方面,帮助协调帮扶项目,让基层群众和帮扶对象通过帮扶项目落实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在培育特色产业上,认真分析基层群众和帮扶对象的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争取各方支持,规划发展一批优势产业;在技术指导帮扶上,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党员创业带富”综合培训基地,加强对有创业需求的农村(社区)党员进行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特区党委办结合帮扶村实际,对高楼坪乡青年湖村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重点发展建材运输业、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力争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小康的“一条主线、三大产业、两个率先”发展思路和目标;特区人社局邀请贵州大学神农科技培训中心的专家老师为谢桥办事处石竹村村民开展优质鸡喂养、疾病预防、圈舍管理等技术培训,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特区民宗局积极为帮扶村田坪村大路冲组协调资金1.2万元,用于修缮3座便民桥和一条通组公路;特区编办、统计局、交通运输局通过部门联动,协调7万元资金用于锁溪至猴栏通村公路项目建设。

截止目前,共下派干部207名,结成帮扶对子382对,帮助制定各类发展规划和目标81次,帮助农户建起枣子、果蔬等特色产业基地19个,落实各类帮扶资金202.8万元。(吴传文)

光大驻点调研好作风

------------------

刘根生

近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到姜堰市沈高镇沈高村驻点调研时只带秘书等2人,借宿农家5天,吃农家饭,与村民一起下田劳动,面对面促膝谈心,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盼,与大家共同谋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办法。而且,“不让市县领导陪同,直接驱车来到沈高村,住进了房东刁友生家”。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没带秘书,没有跟各级干部打招呼,搭乘省扶贫办公用车,自带被褥下乡驻点调研“两天一晚”。

两位省领导驻点调研也都感到收获颇丰。罗志军说,这次驻点调研,他住在农家,吃农家饭,比在城里吃得还多、睡得更香,感到心情舒畅。因为看到听到农民群众都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政策,也提出了殷切期望。刘维佳同志驻点调研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用水难、村上没有学校,一些地方为保贫困县“帽子”故意压低数据,等等。刘维佳说,此次下乡收获很大。

所谓驻点调研又称蹲点调研,就是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单位去解剖“麻雀”,进而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指导更大范围内的实践。驻点调研是个优良传统,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好传统在人们视野中渐行渐远了。在有些人看来,如今是信息时代,驻点调研已“老掉牙”。其实不然。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也是种调研方式,但不管通讯手段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开了“源头活水”,调研效果难免会打折扣。如今再见驻点调研,尤为亲切,感到一种优良传统又悄然回归。

从社会学角度看,驻点调研属于实证型调研。它既不是按照预先拟定的理论框架去收集材料,也不是根据调查材料简单归纳出一般结论,而是直观社会本身,以鲜活的人、事、物来反映调查对象本质,从中得到启示。调查研究是为了听到真实的声音,看到真实的情况,发现问题所在,找到破解难题之策,更好地为群众谋利益。相对于听汇报式调研或问卷调研等,驻点调研最大好处也就在于所听所见特别“原汁原味”,进而从中发现群众真正的需要而不是“主观臆想的群众需要”,使各级党委政府做决策、定政策、办事情,都能从老百姓的愿望出发。调研深度决定着工作落实程度。驻点调研因“沉到了底”,自然也更具有深度,以此为依据,决策会更科学,落实效果也会更好。

回望党的90年光荣岁月,历史阶段不同,但“群众观点”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宗旨,“群众立场”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要求,“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坚守,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的决定性因素。今天,科学发展任务艰巨,社会矛盾更多样、利益更多元、环境更复杂,挑战更严峻。在光大驻点调研优良作风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和紧迫。

罗志军“一杆子插到底”的调研给人感动和启迪

网友:林伟

2011年06月21日14:0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罗志军“一杆子插到底”的调研给人感动和启迪--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根据省委、省政府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的安排,6月15日至1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到姜堰市沈高镇沈高村驻点调研。他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与村民群众肩并肩下田劳动、面对面促膝谈心,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忧所盼,与大家共同谋划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的思路和办法。(据6月20日《新华日报》)

调查研究,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搞调研呢?看看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到姜堰市沈高镇沈高村驻点调研的报道,我们就能够找到一个很标准的“答案”。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罗志军这次驻点调研,没有市县领导陪同,“一杆子插到底”直接住进老乡家。在沈高村的五天四夜时间里,他吃住在老乡家,先后走访了20多家农户和老村干部、老党员,与村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主、种养大户进行了交流,考察了村中心小学、幼儿园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还利用半天时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召开了6个座谈会,足迹几乎踏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如此紧锣密鼓、争分夺秒搞调研,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也令人大受启发。

特别是他下到田地里与村民一起搬秧盘种黄豆,鼓励乡亲们要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来到沈高镇镇政府接待信访群众,更是让人在感动中引发深思。

记得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有过这样的比喻“干部好比是鱼,群众好比是水。浮在上面的鱼是死鱼,游在水中的是活鱼,只有沉下去才能灵活自如。”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说到底是了解群众所关、所盼、所需的民生难题,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出正确的决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树立爱民思想,深怀爱民之心,把深入搞好调查研究作为密切联系群众,亲民为官的重要途径,深入基层,贴近实际,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以情融情,以理达理。唯此,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听到群众的真话,取到“真经”,所作的决策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赞成、高兴和满意。

这正像罗志军书记在结束驻村调研前所说的,这次驻点调研,我住在农家,吃农家饭,比在城里吃得还多、睡得更香,感到心情舒畅,更加觉得中央和省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紧密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树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理念的正确,也坚定了我们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的信心。这次驻点调研,我看到听到农民群众都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的政策,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老百姓对文明、富裕、和谐的殷切期盼之心,对我们各级干部和我本人都是很大的鞭策,也是很好的教育。

在笔者看来,罗志军书记的驻村调研感言,说出了真情,道出了至理。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永恒主题。实践出真知,基层多良策。愿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像罗志军书记这样“一杆子插到底”,到农村、企业、学校、工地、市场去蹲点调研,去深入调研,去务实调研,去真心调研。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书记访农家

8月22日,初秋的正午有些闷热。

港闸区陈桥街道集成村3组村民陈德新一家,围坐在一起,正准备吃午饭。这时,家门口来了一行3人。其中一位笑容可掬的中年人主动打起招呼:“大家好,我路过这里,来看看你们!”

“这不是在电视里看到过的丁书记吗!”望着眼前这位似乎在哪里见过的来者,老陈一家子很快反应过来,十分高兴地招呼市委书记丁大卫进屋里坐坐。“现在的日子过得咋样?”“我们老两口开了一间小面店,年收入3000多块,加上每月拿到369元的低保,小日子过得还可以。”“生了病怎么办?”“我们有基本医保,小病到社区。”“子女有工作吗?”“两个子女都在厂里上班。”“小孩上学费用贵不贵?”“上幼儿园一学期2400元,费用不低。”“大家对拆迁满意不满意?补偿费有没有到位?”“有段时间对一些强拆行为,大伙意见比较大。现在好多了,政策公开,拆一还一。”“对党委、政府的工作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现在,党和政府为民办了不少实事,城市发展变化很大,我们到城里都不认得路了。”

……

一落座,丁大卫便热情地与陈德新一家人拉起家常。

在走访集成村之前,丁大卫已于8月21日下午,带着1名工作人员,赶至港闸经济开发区爱国村,走访了18组村民丁盘、马海珍、李兰英,1组村民胡德泉、季连英,原芦泾港村村长周桂风等7户家庭,收集到基层群众反映的9个方面问题和意见。

直接与群众面对面,丁大卫感到这种不打招呼、随机式的进村入户调研,很有收获。因此,22日中午11点,他在处理完事务后,又忙里偷闲走出办公室,再次来了个“一竿子插到底”。

在陈德新家,丁大卫与闻讯而来的村民们促膝谈心。虽然唠的都是些油盐酱醋柴之类的生产生活小事,但在丁大卫眼中,这些就是老百姓的大事。五组村民张志炎扳着手指说,他家种了4亩地,剔除化肥、农药和插秧机等费用,一年收入才5000多块。

农民种田也面临通胀的现实压力,对这一新的情况,丁大卫鼓励村民们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多种一些适合城市消费的水果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

走进位于万顷良田旁即将拆迁的南通敏杰纺织品公司陈桥制衣厂,丁大卫与业主关怡交谈起来。听说企业做加工出口服装生意,带动周围70多个农民致富,丁大卫表示赞许。

进村入户过程中,丁大卫直接听取涉及拆迁安置、社会保障、农民增收、干群关系、村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意见16个。他要求随行的工作人员一一核实、认真办理,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返回途中,丁大卫深有感触地说,领导干部进村入户,“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获得第一手情况,有一种真正接到“地气”的感觉。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告诫全党要防止的“四大危险”,的确不可掉以轻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多接“地气”,不仅要“一竿子插到底”,而且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真切感知和解决群众的所思所盼,直接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凝聚起共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书记悄然访农家,爱民情感从心底里流淌出来,是那样的真挚。本报通讯员 施伟泮

增强“民生”理念,秉持爱民之心,弘扬亲民风尚。强化“一线”意识,倡导现场办公,解决基层难题。发挥“钥匙”功能,依托群众智慧,推进科学发展。发扬“种子”精神,深入扎根基层,续写鱼水深情。

“绝知此事要躬行”——轻车简从徐行、一杆直插到底是接地气、添底气的首选之径。

“自古基层多良策”——尊重群众首创,汲取群众智慧是察民意、解民忧的首善之举。

上一篇:韩语教学文化教育优秀论文下一篇:银行会计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