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推荐11篇)
修水县第八小学 胡丁香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细胞,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劣。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是围绕着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而在课堂中发生的一种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提前准备,对课堂环境进行精心的布置,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过来,高度关注差异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高效、快乐、和谐。我们才能不断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现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了解学生,做到因人施教
了解学生不仅是要了解学生个性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赞美,因此,常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在教学中,采用各式的竞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二、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主动发展”着眼于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点明了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因而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极其重要。新课标上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课堂。由于课堂的开放,学生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都会相应提高,课堂也会变得不“安分”起来。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话要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寻找能与学生产生心灵互动的碰撞点,真正达到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让课堂充满情意。
三、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四、语言的艺术性,激情引趣
课堂教学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他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就必须研究数学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要准。数学教学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要准确无误,不能是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语言要有准确性、逻辑性、科学性。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幽默是语言的较高境界,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把教条的传授知识生动化,可以激活课堂气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教师语言要精。语言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用最简练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抓重点,有的放矢,避免口头禅和语言重复。
五、提倡激励性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课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影响也最大,它表达的是教师对学生表现的直接感受。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和师生交流的纽带,运用恰当并饱含真情的课堂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和激情。如在课堂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操作过程或作品达标,教师若给予合适的鼓励和建议,不仅能提升学生自信心,还会使其下定决心做得更好;在课堂教学提问时,学生回答正确或有独特见解,教师也不要吝啬表扬与掌声,以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在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中,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肯定并督促其再接再厉,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不应过分指责批评,而是要帮助其分析问题原因并不忘对其鼓励,增强其学习信心。合理、人性化的课堂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状态,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也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几句话能够涵盖的。只要我们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有艺术,相信我们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参考文献:
[1]雒兴萍.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高辉.打造全优的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3]许德敏.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N].黔西南日报.2010年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将学校最近发生的事融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枯燥、神秘,数学就是生活中发生、发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创办绿色学校,学校进行了植树比赛,统计如下:一年级种了总数1/16,二年级种了总数的3/16,三年级种了总数的2/15,四年级种了总数的1/6,五年级种了总数的1/5,六年级种了总数的1/4。”此时,教师及时导入新课:“你能根据这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然后讨论计算方法。这种来自生活的实际例子,学生十分感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可将《猴子吃桃》的故事进行改编:森林里有一只猴子特别贪吃,经常吃坏肚子,于是猴王规定小猴每天只准吃1/2个桃子,小猴马上说:“不行,不行,每天至少得吃1/4个桃子。”猴王和群猴哈哈大笑说:“好!”教师边讲边出示桃子图,接着问:“小猴吃1/4个桃子是否比1/2个桃子多了?为什么猴王和群猴都笑了?应该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呢?”于是,这样一个有效性的教学情境便产生了,从而使学生顺利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这一新知识。像这样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二、巧用直观演示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用直观演示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由于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头脑中存储的表象贫乏,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以使学生透彻理解其实际意义。而借助于演示,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实物或模型等结合起来,不仅可使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丈量土地”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台播种机,作业宽度1.8米,用拖拉机牵引,按每小时行6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播种多少平方米?学生对题中“作业宽度”不理解,于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做了下面的演示:
教师在黑板上迅速用粉笔涂上一大片,然后,教师手拿黑板擦说:“这好比是播种机”,学生感到有趣,一个个哈哈大笑起来。教师继续说:“黑板上涂的这一片就是待播种的地。”随即将黑板擦按在黑板上“开始播种”,黑板擦慢慢地前进,黑板上渐渐出现了长方形空白。这时教师说:“黑板擦的长相当于空白部分的宽度,也就相当于播种机的作业宽度。”教师在学生的笑声中完成了这个演示,学生在这种生动的演示情景中轻松愉悦地理解了疑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直观演示来帮助他讲解,这样就能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一位教师教“求平均数应用题”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作了如下的演示:
首先,重温“平均”的概念。拿12支铅笔分给两个同学,一个给5支,一个给7支,然后问学生:“这样分是平均分吗?”答:“不是平均分”。于是教师把5支和7支合起来重分,每人分1支、2支、3支……直到分完。结果每人分得同样多的6支。这样,使学生再次亲眼看到平均分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实际含义。接着,教师又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回答。片刻后,教师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成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教师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教师把原来的三堆合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先分1块,再每堆分1块,这样至分完,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了“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是一个折中数。又有个学生说:“从6块里拿出3块,其中的2块放到原来的1块那一堆上,另外1块放到原来的2块那一堆上,就都是3块。”教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说法,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过程就是“移多补少,总数不变”。这样,通过演示来辅助讲解,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为了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人们常说,“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又容易忘,只有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要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某一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先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大,接着学习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然后探索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再试着用语言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等,使学生经历形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又比如,学习“统计”中的“固定数据的收集”时,先让学生收集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习“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时,调查本班学生各喜欢什么颜色,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这样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基础。
再比如,学习“圆柱体面积”时,可以用游戏的方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给圆柱体“穿衣服”。在“裁衣服”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圆柱体表面是由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围成的,衣服“穿上来”,再请学生把她“脱”下来,量一量、算一算,从而得到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游戏“裁”“穿”“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只有动手做过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生活经验融为一体。因此,要求教育者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去实践,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重视于实际应用,创设实效性课堂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用数学本身的价值来吸引学生。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理想效果是:学生期待着每天的数学课,在课结束时,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一理想效果,教师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数学价值也在于应用。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从而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获。例如,教师在教“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惜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学过“比和比例”后,教师可把学生带到操场边一棵大树旁,让学生测量它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到各自邻居家调查上个月的用电情况,并根据各户的用电量制成条形统计图,再在班上汇报交流。学习了“利息”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多少利息……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彩,使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升华,显示了数学的价值,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但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坚持以往的教学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机械练习上,上课总是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学习,采取一问一答的方法教学,复习时总是搞“应试战术”“题海战术”等,虽然有时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长期来看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如何用好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既高分又高能的学生,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归纳,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率”这一内容时,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先用图片引入学生熟悉的一些食品、饮料包装上的百分数,让学生用自己的认识说说它们表示什么意思,从而形成初步的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出示一张表格,是本班学生上一次考试的成绩统计表,请学生说说及格率该怎样算,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由于这是本班学生的信息,学生很有兴趣,他们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很快就说出及格率就是求及格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提炼出了百分率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出合格率、成活率、出勤率、发芽率、近视率等学生熟悉或不太熟悉的百分率,让学生试着说说是求什么。这样,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大量使用了“模仿”和“记忆”这两种学习方式。“模仿和记忆”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比较,后者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得到倡导与重视。而我又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被有效使用,且能有机渗透模仿与记忆等方式。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我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安排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学具,小组合作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活动中,有的学生把圆形物体放在直尺上滚动测出周长;有的学生用绳子沿圆形物体一周,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周长……对于这些方法的出现,老师充分肯定了他们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然后老师指出: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都有局限性。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多次地观察、操作、实验和交流,学生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与半径和直径有关。经过实验,师生共同得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个固定的倍数就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根据周长、直径、圆周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正确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这一研究的发现,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无限乐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山东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的成功经验给了许多教师启示,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做了大胆尝试,发现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了很大影响,课堂效率提高较快。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在长方体公式的基础上得出的,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时,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思考: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算,a3表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同桌讨论,很容易获得新知。这样,充分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采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课,对于老师来讲,从课堂教学及活动设计等方面都要比其他的课型显得难一些。一方面,练习过多,学生感到枯燥;练习过少,学生不易掌握;另一方面,如果老师仅局限于用一张张卡片反反复复的进行词汇教学,不但不能拓宽他们的词汇量,反而会抹杀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与热情。针对这些教学实际中的现状,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生活情境造就课堂。
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多是接近平常生活的英语单词,这些单词都是在一定情景下的语言,脱离了情景,单词教学也失去了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情景教育通过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连同老师的情感,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景,与亲、助、和的人际情景交融在一起,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以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境界。”虽然不可能将真实情景搬入课堂,但是能够模拟,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的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单词意思。如在我在教授bedroom的时候,我就做起床的动作。教授单词kitchen时,我就马上做炒菜的动作。教授单词living room时,做看电视开遥控器的动作,等等。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逼真,学生的兴趣浓厚,表演时全身心投入,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也就容易了,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衔接自然优化课堂
针对词汇教学特点,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努力做到要有情景,有情节,富有整体感。在呈现新知识,通过一幅画面,一个问题,一个动作,一首歌曲等等来自然的引进新知识,如在认识动物单词时,通过看一幅动物园的画面,教师提问:Who are in the party?呈现已经认识的动物(即复习已学的动物词汇)教师提问:Do you know who is coming?认识新的动物。(以旧引新展开词汇教学)教师提问:Who comes back to the zoo?认识第一个新动物。(学会第一个新单词)教师提问:Do you know any other animals?„整个呈现过程衔接自然。学生知识得到了巩固,也顺利掌握了新知识。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应怎样转换,教师应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怎样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惑。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们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如学习数学的动机与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喜好,成功的学习经历体验,适度的学习焦虑,成就感、自信心与意志等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一年级学生特点: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以及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我决定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下面,我就谈谈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课堂情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采用动画、故事、游戏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提供活动材料,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之中,自觉的去探索、去发现。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少是肯定的。那么,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呢?这节课上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小兔聪聪要买一块1元钱的橡皮,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还有引入生活中的事例,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我结合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用多媒体出示“神州5号”的图片,并用激动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我国首次航天载人实验成功了!”孩子们与老师一起高兴、激动,感受科技的力量。老师接着问:“看到‘神州5号’,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出了许多想法,真是好极了。“神州5号,你真棒!”“神州5号,你成功了。我要好好学习,也要像你一样。” “长大后,我要坐上神州6号。”随后,多媒体又出示“神州5号”不同部位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以此导入新课。可见,课堂教学是没有边界的,数学课也可以像语文课一样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表达。科技发展的现实是振奋人心的,更使课堂增添了一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祖国如此辽阔,世界如此博大,宇宙如此神秘,各种新闻时事层出不穷,教师要善于捕捉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载入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
2、创设动画情境,激活思维。
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动画片是小学生的最爱,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影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的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河里有8只鸭子在游泳,接着教师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示又游来的5只鸭子。此时,我并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让学生讨论鸭子数量的变化并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研究,从而使学生不仅会计算,而且还感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亲近大自然的动机。
3、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每个学生都能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在巩固新知1.课本16页第1题时,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2)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他们兴趣浓厚,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4、开展游戏,激发兴趣,拓展思维。
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节课上,为了巩固认币,我设计了一个拿币的游戏。屏幕上有5件商品,分别是5角、1元、2元、1元5角、3元7角。请学生分别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有的学生竟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找零来解决。“老师,我用两个2元买3元7角的小熊,你要找我3角。”听了学生不同的付钱方式,我激动不已,深深的被学生的聪明所感动。真切体会到,只要你愿意,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在活动中激起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从发现中寻求快乐,同一件商品,不同的付钱方法。思想在这里交流,经验在这里丰富,思维在这儿拓展。
有时我会在课堂上融入一些故事和游戏的元素,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一般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和游戏。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他们非常喜欢游戏;当我发现常规教学开始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时,便转换教学“频道”。根据所学的内容,上课新授前,为他们讲一个小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带领他们进入故事情境中。如:在教学《时、分、秒》的第一课《我们赢了》时,可以这样进行:“今天,从森林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小兔,它说昨天去公园里游玩时因为不会看钟的时间,错过了一场精彩的节目,回家时差点没坐上公共汽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帮小兔找找原因。”引导学生提出时间的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如果在生活中没有时间会带来许多不方便;“所以小兔今天想和我们二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成功导入课题后,教学一些时间的基础知识后,为学生设定一些小游戏,巩固教学内容(认识钟面上的时刻)。如:“小兔和你们一起学了这节课的内容后,觉得有些地方还不清楚,想请老师和同学们来帮帮忙。”这时,可将制作好的第一个钟面出示给学生看,并由自己做示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再把时刻写在这个钟面的下面。做完正确的示范后,鼓励三到四名学生们尝试帮小兔的忙,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提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5、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挖掘创新潜能。
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在很多小学的教学地点从未离开过课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提出: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带到户外上课,做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时他们会都觉得很有新鲜感,并且学过后的印象会特别深刻。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东南西北》中,若在课室内上课,学生接受的方向知识将是抽象的,不利于儿童的理解和记忆。把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找找日出的方向,联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以此为固定方向,让学生辨别一些树木、建筑物的方位。教师再稍加引导,有部分学生就能自己指出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如在《测量》这一单元里的《千米的认识》中,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出10米的距离,请他们试试若手拉手,需要多少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走一走,大约走几步?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步行10米距离所得的经验猜测:100米大约走几步?学生猜测后,再请他们走一走,把所得的数记录整理;至此,部分学生会以此类推:10个100米是1000米。教师再作引导:1000米=1千米,前面是用米作单位,后面是用千米作单位。课后可布置学生步测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因此所学得的知识比较深刻,不容易忘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用上。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敢于提问。这些问题往往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挑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数数和数的组成”练习中有一幅“百球图”小天使“聪聪”问“怎样数比较快呢?”我问:“同学们,你们愿意挑战自己吗?”一年级的孩子是禁不住这样鼓动的,顿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征服欲望。“愿意!”孩子们大声回应着。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内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想出了可以按颜色数、可以一横排一横排10个10个的数、可以5个5个的数、还可以20、20的数„„等等好多数的方法,随后,同学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判断、选择出自己认为数得比较快的好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我无一不看出孩子们的智慧在闪光。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们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二、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大胆提问、质疑、创新的机会。
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数学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亲进数学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这是我们各位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时时注意的一点。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有效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评价及有效的教学反思等一列直接影响课堂效果的要素。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逐渐由被动学、想学、爱学、学会转变为会学,具备一定的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与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性 数学课堂 积极性 学习效率 能力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各种组合和发展方法的可能性,我们就会发现课堂教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许这正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如何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利用好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源,并把它不失适宜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自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由被动学、想学、爱学、学会转变为会学,具备一定的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与学双面的有效性便成为如今我们值得深究的问题。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优化课前准备
数学是一门具有思维的抽象性且与生产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而对于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那么,想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就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的复杂性和辛苦程度。教师做好有效的课前准备,就能够保证教师在课堂中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流程更加了然于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一)精心备课 备课是课前准备的最重要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教师必须在深入学习教材及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平时大量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备课手册、板书设计以及报章杂志上刊登的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积累多种现成的教学经验,并进行分析学习,研究适合的教学设计。其次,备好课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使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并合理地分配课堂的时间。有的教师却不以为然,他们或者是把别人的教学教案“移植”到自己的备课本上;或是干脆拿着买来的备课手册走上讲台;或者是“一本通书读到老”,一本教案年年用、次次用。这些应付式的偷工做法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数学教学工作本身是创造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每一堂成功的课例都体现了教师新颖的设计创新的结果。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育对象不同、班级基础不同、要求不同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走出现成教案的圈子。精心设计教法,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编写出切合本班学生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
(二)静心想课
所谓优化课前准备,不仅指简单地写好教案就能够上好课,教学设计毕竟是在课前的预设,具有很多不定性的因素,而想课是备课的补充、完善和深化,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想课,就是在写好教案之后,静下心在脑海里回忆教案的整个过程,像电影重现一般,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及教学过程等可能出现的问题通盘思考一遍,然后及时地进行修整、补充和完善。可以说想课是备课的再加工,这样教师就能更加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更加突出,结构更加紧凑,条理更加清晰,上课也就更加主动、自如、连贯,也就避免了纸上谈兵的问题。
二、优化课堂过程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我想这也是我们教师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数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过程,要想课堂高效,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的整合,变单一的师生双边活动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反映教学活动的本质,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
(一)课前导入
好的课前导入不但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更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例如:我在《比例的意义》中的导入设计,将自己的照片放在课件首页,通过照片大小、形状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再巧妙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如:在学习《运算定律》这节课时,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扇门,里面是老师的新家装修,而要想进入家门参观,必须经过闯关环节,即作答5道四则运算题,方能参观。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虽然在一节课中,它仅占几分钟,甚至只是一句话,然而作用却很大,导入得法,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营造了一个浓郁的学习探知氛围,促进了有效教学。
(二)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需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创造,学会合作,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过去上课我总是习惯讲解例题,归纳概念、总结解题方法时都一手包办了,后来发现这样做,养成许多学生不爱动脑筋,不爱总结方法的坏习惯,他们总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课堂参与积极性很低,往往一个问题问下来,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或者站起来语言也表达不清楚,没有逻辑性。后来,我改变了教学模式,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互助合作。尝试着“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疑难问题及时点播指导。例如:在学习《百分数二——利息》这一课,在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回家帮助妈妈存取一次钱,或者向父母咨询关于存钱方面的知识,了解利息、本金、存期及利率间的关系; 接着在上课时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自学收获,然后课件出示相关问题里,提出要求,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自主回答,我及时针对其回答作出纠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
(三)提升能力
如今,判定学生学习是否优秀不仅仅只局限于学习成绩,而更多的则是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所以在平时上课我就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培养学生的准确读题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看道题后,先认真读题并且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特别注意问题问的是什么,再去题中找和问题有关的语句。其次,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读题和提取信息之后,找到和问题有关的语句之间的关系,在草稿纸上写出相关的等量关系式,有时题较复杂是,具有多重关系,学生需要运用“寻根法”,一层一层找出相应的关系式。最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学生完成前两个学习过程后,再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组织一下语言,从开始读题到怎样分析的过程,以及整个过程所需要注意的易错点都说完整,最好能够运用关联词或者顺序词,学生上台展示后,我会及时先给与学生鼓励,然后针对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修改方案,让学生重说一遍,感受纠正后的变化,全班集体评价,这样既让学生有所收获,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长期下去,学生也提高了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讲到六年级《百分数——税率》这一节时,导入后,我便在课件上出示问题:
“ 妈妈买了一瓶售价为100元的化妆品,其中消费税大约占25%,妈妈为此支付消费税大约多少元?
问题:1.读题后,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 2.你是怎么分析的?需要注意什么? 3.小组讨论此类型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按照我的要求自行解决,我及时给与鼓励和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此类问题所需注意的地方,并总结解题方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我根据各个小组代表的发言,给学生提示,全班共同总结方法。一学期下来,明显感觉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较为轻松,能够自如地按照预想的流程进行下去,学生也更加爱上数学课,课堂气氛也比原来活跃很多,学生整体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提升。
三、重视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所以这里的课后反思不仅仅指教师的教学反思,还包括学生的课后反思总结。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等环节进行课后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活动。上完一节课后,必须要把不懂的不顺的不对的教学任务进行很好的反思与总结,然后慢慢总结归纳,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习惯后,会让自己上课的水平以及上课的顺畅度越来越提高,从而更加完善课堂,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后反思其实是与教师教学反思是类似的环节,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往往立马投入课间活动的欢愉时光,便把课上的的内容抛之脑后了,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专门在课上设置了一个小环节,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学生自己反思本节课内容,有哪些不明白之处或者有疑惑的部分,并总结本节课知识概况,形成知识网络,或总结此类型题的解决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以此巩固提升。一学年下来,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 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使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就会在瞬间点燃学生的兴奋点, 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 在这次区数学“百花”课比赛中, 王媛媛老师讲《求平均数》时, 在课前似乎是不经意间与学生聊起了体育锻炼的事。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谈着自己感兴趣的锻炼方式, 教师不时地与学生调侃一下, 借此引出了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投篮, 还煞有介事地说自己技术很好, 有两位学生不服气, 与他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此时通过多媒体出示了三人的头像, 学生看着教师的照片很感兴趣, 更感兴趣的是比赛的结果。于是老师依次出示了每个人三次投篮时投中的个数, 让学生讨论用哪次的个数表示每个人的成绩, 从而引出用平均数表示。这一情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这个话题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而且情境中的问题具有挑战性, 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教师的教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新课标指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 我校王老师在讲《容积和容积单位》时, 就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们在生活中已经知道升和毫升这两个容积单位, 也会读。于是教师在读和用字母表示上没有讲解, 而是通过具体的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之后她又让学生将带来的不同的用毫升和升作单位的容器分为两拨, 一拨是用毫升的, 一拨是用升的, 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到较小的容器的容积用毫升做单位、较大的容器的容积用升做单位。教师的这种教学设计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原有生活经验, 并有效地梳理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因学定教, 因学施教, 教师的教应贴近学生的学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对话、合作、共建, 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 使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也只有依据这样的理念开展我们的数学教学,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俗话说“因病抓药”,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 吴正宪老师讲《搭配》时, 奖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衣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自己试着搭配, 看有几种搭配方法。吴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后将有代表性的十来个孩子请到讲台上, 汇报自己的搭配方法。这里有正好六种的、有多的、有少的、有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想法……五花八门。正是在这种看似纷乱地展示过程中, 吴老师带领着学生通过对话、讨论、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逐渐地使学生了解了产生错误原因, 还掌握了正确地、科学的、甚至是巧妙的思考方法。大量的展示就是了解学情的过程, 巧妙地引导就是因学施教的体现, 整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有了收获。
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不断追求的境界, 吾将上下而求其索。
摘要:有效课堂的实现可以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情境实现, 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因学定教, 因学施教, 让教师的教更贴近学生的学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效率,数学情境,生活经验,因学定教
参考文献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提问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只有从兴趣出发的提问,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掌握知识技能。不同年龄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兴趣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都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趣味性强的事物。所以,我们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设计在故事、游戏、比赛、视频、动画等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我们的提问,积极主动的思索,不知不觉地解决我们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后、解决问题后获取数学经验,最终形成数学感悟,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强调问题重点,加快知识接收
在数学教学内容当中,每一个课时都有着自己的教学重点,这些重点是以后高年级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理解并深刻记忆。为了能够让学生切实的记好重点知识内容,笔者在重点内容学习时,常常设置较多的提问,这些提问不仅要具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还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笔者之所以强调问题的连贯性,因为小学的思维水平还未成熟,所以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低,因此笔者选择讲一个难度较大的重点问题合理的分化成为若干个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小问题,这样一来既能够完成重点知识的教学,还能够避免问题难度过大而为学生造成“畏难心理”。
四、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五、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善于提问的教师,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经过耐心引导启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过多、过散、过易、过难的提问,则适得其反。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看作发展学生主动性的积极过程,为促进学生思考而提问,为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提问。这要求教师的提问要讲究策略,要精心设计问题,在互动中把教学引向深入。
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目的性
所提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从问题中明确反映出来;提问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使学生不知所措,不提一些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课堂问题的每五个问题中,有三个只需要简单地回忆事实性内容,一个是关于课堂管理的,只有一个是要求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没能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没能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而是在课堂上即兴提问。这样的问题往往偏离教学内容的关键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仅仅限于较低水平而流于形式,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周期函数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就很不明确,学生不知道应回答y=sinx,还是回答周期函数的定义。
因此,教师整体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并设计较高水平的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之一。数学教师应在全面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入手,设计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提问。例如,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学习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应从整体上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已经学会在转化的思想下运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如何运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种较高水平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难点,更能从方法与过程的角度整体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适应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他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如果某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能问答时,他就会把提问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反之,所提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不作思考就会答出,那就失去了挑战性,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问题的难度,以符合学生不同的水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问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针对发展情况逐渐提高难度;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问一些需要运用高水平思维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调节其回答范围的大小,根据问题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把问题分为宽问题和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调节问题的范围,使之适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
三、以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适度的紧张,即具有“愤”和“悱”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这样向学生提出问题:“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问题的情境状态中。
此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倾注教师的企盼、热情、诚恳等情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同时要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避免使某些学生产生被歧视感;在学生的回答错误时,要耐心听取,谆谆诱导,切忌不理不睬或训斥体罚。
新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有效性成为所有教育教学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鼓励互助,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堂课的实施者——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要有效
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应该强调: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感知教材的内容,记忆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能,还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加强情感性教学,激发学习内驱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
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生活化——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真实的问题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个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游乐场”的情境。上课伊始,随着优美的旋律,带领学生观察游乐场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在自然引出“旋转”、“平移”两个概念,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在轻松快乐中感受“平移”和“旋转”,在对比中让学生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还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问题要有参与性——让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参与问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例如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师设计了让学习数方格、剪拼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学生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接着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三、教学反思要有效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从而达到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推荐阅读: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11-20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01-06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1-06
提高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有效性的方法11-14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07-19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时效性01-03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思考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