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培训计划(共8篇)
培训工作汇报
根据全县设施农业培训实施方案要求,按照县委、政府的部署,围绕“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和“一棚辐射五十棚”培训模式,坚持“培训-总结-培训”的工作思路,以农民技术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户参与,改变传统灌输式技术供给,全面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将“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和“一棚辐射五十棚”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训情况
充分利用“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和“一棚辐射五十棚”培训平台,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发放培训资料的形式,以积极发展“一棚一户一技工”为培训方向。培训内容主要有设施蔬菜、瓜果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并联系实际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新模式。培训的人员主要有设施蔬菜种植户、种植大户、乡土人才、大学生村官等,上半年共计召开“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培训班64期,培训人数5800人次;召开“一棚辐射五十棚”现场培训77场次,培训人数5300人次;发放各种宣传培训资料4000多份(统计数据为各乡镇上半年工作总结中的数据)。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精心准备,确保培训工作扎实有效。
为确保培训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成立了县设施农业实
用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分设了设施农业培训组、精品
哈密瓜培训组,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培训工作进一步细化、具体化,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县、乡、村培训基地,各培训相关单位精心准备,通力协作,形
成培训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格局,提高了培训质量,保证了培训效果。同时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设施农业
技术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调动广大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
(二)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培训方案,加强培训管理。
按照因地制宜,按需培训,就近培训的原则,根据农民
设施温室培训工程的要求,结合我县设施农业的产业特点,围绕乡、村设施温室生产的不同特点,在调查和听取反馈意
见的基础上,拟定了设施农业培训近期、中长期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工作前瞻性、连续性,使每个温室的技术培训任务
更加针对性和目标性。认真分析本地农民文化素质、意愿、需求及经济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特色和优势,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训方案,改变传统说教式培训方式,充分利用
“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和一棚辐射五十棚”的培训基地开展实
训。严格建立培训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做到每个培训环节
都严格检查把关,确保培训质量。
(三)精编教材,完善教案,建立培训服务长效机制。
重点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提供培训各种蔬
菜栽培技术菜单,供各村农民选择,严格按照农民真实希望
实施培训内容。培训队伍针对全县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编
制了县设施蔬菜实用技术系列教材,内容涵盖了防风技术、建造技术、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教材涵盖了设施温
室种植各个阶段(早春茬、秋延晚、越冬茬),从品种到田
间管理都认真细致做了介绍。教材使用汉、维两种文字,印
刷实用技术培训资料5000余份,通俗易懂,深受农民的欢
迎。
根据设施农业各阶段生产任务重点,进一步加强技术服
务推广和培训机构建设,重点围绕设施果蔬的良种(苗)繁
育技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设施果蔬温室建设技术、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检测检疫技术、储藏加工技术等,通过设施农业培训方案的实施,以示范棚
建设生产培训为据点,积极发现、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配套完善技术服务仪器设备和设施,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建
立健全设施果蔬栽培技术服务和培训框架,形成自上而下、入村到户的全方位、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推广和农民培训体
系,为全县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整合优秀教师资源,优化培训手段,开展农民培
训。
为提高培训质量,精选实际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涵盖了栽培、土肥、植保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部
门。通过学习,各级干部、农民对设施栽培信心增强,为正
确认识当前我县农村形势,明确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在农民培训工作中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培训形式,丰富
实用的培训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实用技术培训,在有条件的培
训点,采用电教远程设备,条件差的自带投影仪、笔记本,以幻灯、栽培科教图片、黑板及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图文
声响并茂,提高农民学习兴趣,增强培训效果。培训人员在培训结束后公开电话号码,便于农民后期生产遇到的问题给
予进一步指导沟通。
三、取得的成效
充分利用“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和“一棚辐射五十棚”
培训平台,实现我县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我县充
分利用这两种培训模式,重点对春提早茬蔬菜播种、育苗、苗期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田间生产管理技术的点
对点、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使春提早茬蔬菜种植农户全
面掌握设施蔬菜春提早生产各项栽培管理技术、育苗技术、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极大转变了当地农民传统的种植
观念,大大提高了设施农户的生产实践技能,使今年设施蔬
菜春提早喜获丰收,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例如今年我县春季温室番茄平均每座温室收入1.5万元左右,黄瓜平均
2万元/座,西甜瓜平均1.2万元/座,韭菜平均1.5万元/
座,豇豆平均1万元/座(待上报材料重新核实)。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农技人员知识面较窄,培训方式单一。农技推广机
构仍然存在人员数量少、知识层次不齐等问题,相当多的农
业技术人员正处于转型阶段,技术知识更新尚不能满足农技
推广服务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
2、部分设施基地意识不强,组织管理水平不高,经验
缺乏,使教学实施困难,培训效果受到影响,需要认真总结,加强完善。
3、培训硬件设施滞后,培训缺乏吸引力。加大投入力
度,创新培训形式。
4、资金不足,教材及辅导材料需求量大,不能满足广
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5、科技示范户示范棚帮扶资金没有及时拨付到位。
五、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强领导,科学规划,通过培训引导农户建
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
2、进一步健全完善培训长效机制体制,使科学培训贯
穿生产全过程力争做到产前有培训、产中有指导、产后促销
售的培训格局。
为提高惠州市设施农业应用水平, 配合做好好抗抗旱旱工作。惠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近期举办了设施施农农业业技术应用培训班, 特邀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所现现代代农业设施设备研究中心陈金奇高级工程师和钟钟恩恩诗诗副主任, 主讲温室大棚及配套技术和农业节水水灌灌溉溉技术推广应用。惠州市各县 (区) 农机推广站站长长、、基层农机推广员、产业基地管理人员共50多人参参加加了了培训。
培训班上, 惠州市农机推广站陈德文站长强强调调了了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义, , 要要求各县 (区) 加大推广力度, 结合当前多变天天气气, , 做好农机防汛抗旱防灾工作, 发挥农机防汛抗抗旱旱的的重要作用。培训期间, 市农机推广站精心安排排各各项项培训课程, 创新培训模式:采取理论授课与工工程程应应用实例相结合, 现场参观与设施安装相结合, , 技技术术咨询与专家用户经验交流相结合, 宣传设施农农业业补补贴政策与建设用户对接相结合的多种模式。授课专家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讲述温室大棚和节水灌溉关键技术要素, 通过列举许多实例、深入浅出, 让学员们了解和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
近年来, 在惠州市农机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努力推广下和节水灌溉示范区辐射带动下, 全市蔬菜基地应用节水灌溉面积超过0.20万hm2, 水果、香蕉基地0.13万hm2, 花卉基地200多hm2, 温室大棚建造2万多m2。此次培训班也取得了不错的推广效果。如:海纳粮油有限公司的钟总通过学习后, 决定建设6.67hm2设施农业;供港菜场勇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通过学习后, 决定利用新技术改造简易温室大棚, 以提高大棚的效益。惠东马铃薯种植户李老板对照新技术发觉自己原来的基地水肥一体化供肥系统设计安装不够合理, 影响了施肥效果, 也决定对该系统进行改造。
设施农业,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85-02
一、设施农业的简介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就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
二、台安县发展特色设施农业的措施
(一)方式:规模化生产,园区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行。
(二)模式:推广“两委+专业合作社+农户(经纪人)”的管理模式、“服务中心+站所+专业大户”的服务模式。
(三)具体措施
1.加大财政投资:2008-2010年,对于新建标准设施种植业小区(占地面积50亩),每个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助10万元,其中省政府补助4万元,市政府补助3万元,县级配套3万元:对于达到省级验收标准的牧业养殖小区,省、市政府补助20万元。
2.技术支持:政府积极组织科技人员,结合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投资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提高设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
3.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设施农业,即“一村一品”:高屯村600栋无核葡萄生产基地、镇南村广源肉鸭养殖产业区、四道村食用菌冷式大棚、二道村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杨树村西瓜生产基地等多个设施农业专业村。已建成高力乔坨网纹瓜示范园区、桓洞三岔紫长茄示范园区、西佛才文拱棚西瓜基地等30多个种植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其中“台绿牌”乔坨网纹瓜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台安绿茄”畅销东北、华北等地。
4.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合作社闯市场,实行棚菜、棚果生产全程服务,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5.设施农业保险补贴:设施农业投入高,在面对风灾、雪灾等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时更容易受到损伤。台安县17个镇场区和县示范场均为全县农业保险施行区域,施行区域内凡从事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生产的农户均可列为农业政策保险支持对象,纳入各级财政农业保险补贴范围。2009年台安共有48个村、3000多栋大棚参加了设施农业保险,赔付资金40余万元.
6.对设施农业提供贷款扶持:主要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贷款标准为每栋百米温室大棚贷款1.5—2万元。
7.地方政府对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财政投入。
三、取得的成就
1.全县设施农业面积2010年达到31万亩,其中种植业小区面积24万亩,标准化牧业小区面积2万亩,温室大棚7.1万栋,年产各类反季蔬菜100万吨,年创产值20亿元。
2. 2010年12月24日,台安经过4年建设,这个传统农业县农民人均收入“万元村”数量已达到100个,占全县153个行政村的65.4%。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020元,较前一年增长19.1%,全县整体迈入农民人均收入“万元县”行列。
3. 2010年农业部下发通知,认定全国50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台安县榜上有名。
4.台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超过130家,台安已成为沈阳、鞍山、盘锦、营口等周边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
5.台安县国税局税收收入增幅居全市国税系统首位,目前累计入库各税收入25815万元,同比增长59.89%,增幅位居全市国税系统征收单位首位。2010年全年预计可实现税收27000万元,是1994年成立当年税收收入的10倍[1]。
四、存在的问题
1.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各地虽然都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但是扶持资金的投入仍显不足。
2.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在温室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专业设施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户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3.设施农业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广大农户规模小,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户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市场信息不灵,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
五、借鉴以及政策建议
1.各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时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来发展特色经济,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政策,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2.加大科研投入,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配套设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3.做好市场营销,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在引导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来开发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工业化水平
4.完善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设施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政府利用信息优势,有计划地为农民发展农业提供指导意见。
[1]信息来源:台安县政府,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8日.
作者简介:
荷兰位于西欧北部,面临大西洋的北海,处于马斯河、莱因河和斯凯尔特河的下游河口地区,全国约有1/4的国土面积低于平均海平面,是一个低地国家,国土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550多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从公元13世纪起荷兰人就开始利用传统风车作为排水动力,在天然淤积的滨海浅滩上围海造田。17世纪至19世纪,随着荷兰城市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荷兰围海造田的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不仅围海,还围湖造田增加农业用地,扩大农业生产。截至目前,荷兰有58%的土地用于农业,其中草场占31%,耕地位23.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荷兰依据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和本国国情特点的农业发展之路。由农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到60年代后期净出口值排在世界第四、第五,1989年以来稳占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每年农业净出口值保持在130多亿美元水平,占世界贸易额的7.5%~~10%。荷兰农业包括:
1、农田作物及园艺生产。农田作物生产主要以马铃薯,小麦、甜菜为主。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种用和商品马铃薯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园艺生产在荷兰占相当份额,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植物、鳞茎和苗木,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鲜花在温室内生产。
2、畜牧业及渔业。荷兰乳品和肉类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6%,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猪肉出口国,1996年出口额达191亿荷兰盾。荷兰的牲畜设施、兽医兽约、种畜育种、牲畜饲料和饲喂技术都十分先进。荷兰的渔业主要运用高效和现代化的拖网捕鱼船队和近海捕鱼船队从事生产,1996年捕捞总值达85900万荷兰盾。
3、农产品加工和机械。荷兰的农产品加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专用的、高度自动化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符合环境要求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使荷兰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占很大份额。农产品和蔬菜有60%以上经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加工成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发展最快的产品有:干酪、肉类制品、巧克力、糖果、马铃薯制品和饮料。目前,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营业额约占荷兰工业总额的近30%。
荷兰的农业以家庭私有农场生产为主,1996年农场总数为110667个,其中从事大田作业生产的22675万个,园艺农场15369个,65.6%的农场从事畜牧业。
温室产业是荷兰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主要种植鲜花和蔬菜。园艺作物产值1995年力132.3亿荷兰盾。其中,蔬菜为98.72亿,花卉为60.91亿。球根鲜花及耐寒种苗为20.6万亿。
荷兰设施农业的特点:
1、政府对设施农业的宏观调控及符合国情的产业政策
荷兰地势平坦,降雨充足,但光照不足,全年光照时间只有1600小时左右。荷兰政府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国家气候特点和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避开需要大量光照和生产销售价位低的禾谷类作物的生产,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奶业和附加值高的园艺作物。20世纪60年代,荷兰政府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劳动生产率为目的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至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用资金替代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措施。温室农业通过从私人银行和国外贷款中获得大量资金,迅速发展起来。在7%的耕地上建立起1万公顷面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现代化温室,大力开发适宜温室生产的高产值的作物品种,使园艺作物基本上摆脱了自然气候的影响。也使有限的土地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荷兰温室农业的发展体现了政府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在国内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宏观政策是不同的。就温室农业而言,1983至1992年十年中。荷兰的温室农业增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主要是政府实行了补贴政策。从事温室生产的农户均可获得50%的政府资助。同期,从事温室农业的农民收入也成几倍上扬,几年以后政府取消了补贴政策。温室农业增值开始趋缓。
市场是政府决策的晴雨表。荷兰是著名的种植种茎郁金香的国家,一段时间球根花卉贸易蓬勃发展,郁金香生产被视为疯狂的投机生意,市场一度失去控制,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出面干涉,使得郁金香市场价格在24小时内暴跌,从而快速扭转了生产和市场“畸形”的局面,使荷兰球根花卉产业得以持续发展。当产业处于“健康发展”阶段,政府则引导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稳定市场。
荷兰政府着重致力于农业宏观产业环境的营造,其一是通过信贷政策和补贴政策,鼓励重点发展的领域和产业“快步增长”,出口创汇;其二是积极参加欧盟事务。自1995年3月“中根协议”签定以来,整个欧洲成为了荷兰的农产品市场,其三是加强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建设,为荷兰农业能够高效、持续发展:其四是在有效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投入;其五是帮助企业组织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2.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
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温室农业无论是蔬菜或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如维斯特兰德朗市的西红柿种植公司专业生产西红柿,与其他5家专营企业竞垄断了荷兰90%的西红柿市场。位于布莱斯维克市的红掌公司专门研究和种植红掌花卉,从育种研究、种苗生产到种苗出售,全部由企业运作。公司研制并经营的红掌花卉就达40多个品种。这种专业生产有利于设施专业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专业化生产促进了专业领域的研究,使企业有长足的发展后劲,也为企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
荷兰温室产品经营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最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寻求独到的市场,完全按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有效的遏制了相同产业或产品挤占市场“独木桥”的弊端。各园艺生产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独领风骚,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如朗德维尔德种球经营公司,成立于本世纪初,企业的生产经营仅是对球径植物的种球进行处理,包括分捡、基质配置,包装成不同规格,实行全货架方式销售。产品经销美国,成为对美贸易最大的种球公司,每年出口美国的产值达到4200万美元。这家公司经营品种达到1200~1500多种,公司分为5个部门:销售部负责营销产品,开发市场;庭院设计部,从事家庭园艺设计;种植部,与种子公司共同开发新品种,进行种球生产;园林部,从事园林美化设计;连锁店,在荷兰境内和国际市场度立大型超市实行连锁式销作。
3.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模式
在荷兰,农产品的销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集卖市场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了提供商品生产信息及产品质量标准,调节市场供需,控制市场进程的重要角色。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为荷兰的温室产品快速进入消费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温室企业生产的产品均标有生产厂家、注册商标和产品品牌,消费者就是通过产品品牌从市场上购买自己满意的园艺商品。荷兰温室产品市场分类较明确,比较集中的有花卉拍卖市场,蔬菜拍卖市场、温室作业机具和专用产品市场等。
1986年成立的位于荷兰阿斯米尔镇的阿斯米尔联合花卉拍卖市场使先进世界最大的花卉拍卖行。进入阿斯米尔花卉拍卖市场的花卉和植物要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并按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检测,随后即刻被送到冷藏库和存放库等待上市拍卖。拍卖成交的产品安客户要求
进行包装。然后被送往拍卖行的发货中心,发货中心设有植物检疫战和海关,80%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谢尔伯机场空运到美国及远东各国。阿斯米尔花卉拍卖市场么天鲜花销售量达1400万枝,全年总共出售鲜花35亿枝,出口鲜花和植物总价值达50亿荷兰盾。当天未被销出的鲜花会被销毁,用以保证鲜花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对生产者提出警示。为保护会员个体经济利益,被销毁的鲜花按最低价格的80%~90%给与补偿。
4.国际化的市场体系:
荷兰经济具有强烈的国际导向。1992年以后,欧洲内部壁垒消除,因统一市场的影响,西欧内场潜力扩大并对成员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使欧洲成员国内部各种经济活动更加活跃,也给荷兰往欧洲市场上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荷兰农业产业纷纷看准欧洲和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利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港的海运优势,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斯基辅机场优势及发达的道路系统和公共运输网络,促使其产品人进大出,使荷兰成为欧洲大陆农产品分销中心。1995年荷兰人均GDP超过40000荷兰盾。显居富裕国家之列。1997年,荷兰农业生产在欧洲所占市场份额达到8%,其中园艺果蔬占7%。温室产品中的50%90%出口,便捷的航运使荷兰生产的鲜切花和蔬菜在两天之内运到欧洲、亚洲及北美等国家和城市。荷兰的温室蔬菜占本国蔬菜生产总值的3/4,产量的86%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又是世界上四大蔬菜种子出口国之一,蔬菜良种的繁育和产业化使种子的品质和产量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
荷兰的温室无论从规模、面积、水平都居世界前列,但截至目前,荷兰却没有一家专门制造温室的企业,温室及配套设施的生产已经形成一种高度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市场体系。荷兰温室的覆盖材料、保温材料等均从比利时、瑞典等国进口。温室建造的运作主要开温室工程公司,在荷兰具有国际输出能力的温室工程公司约有7~8家,这些公司通过市场调查获得需求信息,按用户要求进行温室设计、工程预算、材料购买、工程发包等,现已从荷兰、欧洲地区提供工程服务开始向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拓展合作业务。目前,荷兰温室建造已在世界市场占到80%。
5.集成化的工业技术在温室农业中被广泛应用;
荷兰的工业基础雄厚,其中化工、食品加工、机械与材料、电子工业技术尤为先进。世界级的大型公司如化工业的壳牌、食品工业的联合利华、电子工业的飞利浦在国际工业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影响下,荷兰温室农业也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征。温空设施本身就是工业化集成技术的产物,由于摆脱了自然气候的影响,温室园艺产品的生产完全可以实现按照工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而且不仅体现在种植过程中有其特定的生产节拍、生产周期,还体现在产品生产之后的包装、销售方面。与工业生产如出一辙,因此被称之为工厂化农业。事实上荷兰的农业特别是温室农业是被当成工业来办的。温室产业中广泛采用现代工业技术,包括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
机械技术:传感机械、耕作机械、包装机械、预冷机械、运输机械;
工程技术:工程构架材料、工程塑料、覆盖材料、节水工程;
计算机技术:光、温、水、气自动监控,机械自动化控制;
现代信息技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生产信息;
生物技术: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
工业技术植入农业生产中,已经使荷兰温室农业赋予了工厂化生产的内涵,成为工业化大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植物工厂是荷兰最具工业生产特点的现代化农业。在生产观叶园艺植物的现代化大型自控温室中,盆观植物均置放在栽培床上,从基质搅拌,装钵、定植、栽培、施肥、灌溉、钵体移动全部实现机械运作,室内温度、光照、湿度、作物生长情况、环境等全部由计算机监控。这种采取全封闭生产、完全摆脱自然条件束缚,实现全年均衡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用现代科技支持现代农业,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是农业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
6.网络化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
知识和科技是农业创新的手段,荷兰的农业知识体系(科研,教育和推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农业政策和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由荷兰政府主管农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农业、自然资源管理和渔业部(简称农渔部)”负责。农业研究包括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研究,这些研究与成果推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农业科学研究院在基础研究、战略研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下设11个研究所和1个后勤服务机构,研究领域有农业、渔业、自然资源管理、土壤、水、林业、农村、土地利用、农业经济、农业技术和环境。农渔部对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60%。
(2)研究站和地区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的目标是迅速解决农业领域不同行业中的实际问题。试验和研究成果实际应用是在9个研究站和34个地区研究中心完成。其中,这34个地区研究中心是按地域划分建立的,50%的经费来自农渔部,50%的资金来自农业企业和农民。
(3)著名的瓦赫尼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农业发展前瞻性研究方面具有很高水平。目前,瓦赫尼根已经基本上完成向私有化的改革,由9个研究所和2所大学合并,成立了瓦赫尼根农业研究中心和农业研究基金会,重点从事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农业环境与系统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解决将要变得十分重要的实际问题,如植物病理、土壤、畜牧、农机、农产品加工等。
农业领域推广工作组织结构分明。面向农民和种植者的直接管理与咨询服务工作包括社会经济推广和技术经济推广,这些工作由农渔部提供资助。农民和种植者直接获利的推广工则由农业企业自身投入。农渔部通过示范项目加速知识知识和创新成果的应用,1997年,农业部发布的涉及1亿元荷兰盾的总体框架法令表明,用于农业推广的经费预算达28.5百万荷兰盾。通过政府的推广部门和民间的各种技术咨询服务组织,把新技术推广到各个农户、科研、试验站。推广部门三者有利结合形成高效“农业知识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农业科研的最新知识和技术成果可迅速传播到每个农户,并很快在全国推广普及。
为刺激农业创新,解决教育、科研和推广体制中存在的因机构和研究课题重叠所至的不必要竞争等问题,以更加适应市场化的机制,从1996年开始,荷兰实行了农业知识体系改革,其目的是为了保持荷兰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改革使一部分科研机构从政府的全额支持中脱离出来,逐步实现自收自支。有关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机构以政府通过项目委托的形式择优赋予研究任务,形成一种竞争机制、研究机构在得到项目的同时也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但这些机构多是菲政府机构、非盈利机构,一部分业务要通过市场。如原农渔部系统13个研究机构,现并为7个,完全自立。改革以后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经费的构成大约分为三块,近50%的经费来自政府任务,50%来自企业和农民。
这种改革被称主力私有化,事实上研究机构私有化,不是资产的个人化,不是私有制,而是国有资产以银行借贷的形式由不同组织和集体机构赎买下来,改变过去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是荷兰政府为科研机构注入活力,刺激科研面向生产,企业面向市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经过资产转移和机构重组,原来重复设置的研究机构和学科实行了优化组合。这项改革也包括国家和学院(德尔夭特的TRO)。全国13所大学仍保留了由政府按人头数拨款的做法。省级研究所大多转为咨询机构。
7.农业合作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荷上的农业以家庭式农场经营为主,其中,经营超过3公顷的蔬菜农场有150家,花卉农场有1500家,很多农场从祖辈开始就从事作物种植。由于小单元的生产结构,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能力。各农户彼此之间视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而不是竞争对手,在市场面前,农民们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也具有相同的市场地位,因此开始自发地组织起一种适合市场功能的最经济的农户组织农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组织保存了其他一切农民习惯的独立经营功能。
农民合作社起源19世纪70年代。行业涉及农村信用业、购买业、加工业和市场。伴随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合作社数量逐渐减少,到1949年荷兰农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150个,1992年合作社数量下降到851个,但市场占有率却大幅度上升。以花卉为例:花卉拍卖市场合作社由19949年的18个减少到1992年的7个,而市场占有率却由60%增至95%。荷兰农业合作组织类型很多。大体上分为:信用合作社、供应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服务合作社。荷兰农业合作社结构基本上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简单型合作社结构为若干个从事同一种植或养殖的农户把自己的产品集中到市场出售,这种市场组织是靠参与农户(会员)缴纳会费支持并为同一组织的农户出售同类商品服务的非赢利性合作社。复杂型合作组织由不同地区同类农产品的生产农户以社员的名义参与组成,组织形式为董事会领导下的社员代表大会制。社员代表大会下设管理机构,为社员(会员)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其中包括采购生产资料、出售产品,加工和筹备资金等。由此可见,今荷兰各农业协会均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强有力的市场规范能力和全程服务机制。
由生产者、工业委员会和商业委员会组成的合作社(或称农业协会)是政府与农业企业合作的重要形式。农业协会不仅是生产者和交易者的桥梁,而且还是双方相互利益的“保证人”。冰球额实现了服务体系、推广体系,检测体系,信贷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系统的全程服务。同时,农业协会还在产业发展中积极涉足农业科普工作,起着政府和农民“中间人”的重要角色。
菏兰温室农业的发展趋向
目前,从事园艺生产的农户数量在减少,但农户的平均规模在稳步扩大。温室园艺是工厂化作业,非家庭工人的比例在增加,已占总劳动力的60%。19921997年,从事温室园艺生产的男性工人在减少,而同期女性工人的数量却以每年0.8%的增长率递增。1987年到1997年10年间,荷兰的耕地的面积年递减率为0.2%,而温室园艺用地面积却有所增加,区域性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将具有较大温室比例的荷兰南部省份温室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逐步缩小荷兰北部的温室面积。从事温室园艺企业和农户的投资走向也主要投向设施和玻璃温室。
保护地园艺种植占荷兰农业生产力的1/5以上,属于温室园艺类生产的大约有9000农户,其忠,近2/3专门种植花卉或盆景植物,1/3多经营蔬菜生产。近几年,盆栽和床培植物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切花面积略有增加。但温室蔬菜种植面积稍有下降。每户园艺温室的平均面积相对较大,并仍有继续发展的前景。
90年代中期以后,荷兰温室园艺在经历了不良发展之后,又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主要得益于收入的恢复和政府以节约能源、减轻环境压力和改善工作条件为重要内容园艺温室结构改造拨款计划。与此同时,荷兰政府正着手一项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调整生产和适应市场环境的温室种植重建计划。
重视环境保护是近年来荷兰温室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地表水污染法委员会的一般规定:未来几年,温室生产部门要加入对环境的投资,将实现环境有害物质对水和土壤的零排放。温室园艺部门正实施一项农业企业与政府间签定的能量保护公约,以减少二氧化碳向环境的排放。1993年,荷兰政府签署了一项针对多年作物保护计划,规定1993年到2000年间彻底抑制农业对杀虫剂的依赖,减少因使用杀虫剂引发的副作用。计划中期评估结果表明,杀虫剂的用量已明显下降。近十几年,荷兰的有机农业得到提倡和发展,合成化学杀虫
剂和无机化肥的施用量在明显减少,1986年至1994年,有机农业耕作面积每年平均递增34%,有机农业产品价格日具竞争力。
1、工厂化作物栽培中有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连栋温室用地等;
2、规模化养殖中畜禽氰含场区内通道)、畜禽有机物处置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
3、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养殖池和进排水渠道等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4、育种育苗场所、简易的生产看护徽单层,小于15平方米用地等。
二、附属设施用地是指直接用于设施农业项目的辅助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设施农业生产中必需配套的检验检疫监测、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等技术设施以及必要管理用房用地;
2、设施农业生产中必需配套的畜禽养殖粪便、污水等废弃物收集、存储、处理等环保设施用地,生物质(有机)肥料生产设施用地;
3、设施农业生产中所必需的设备、原料、农产品临时存储、分拣包装场所用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场内道路等用地。
3配套设施用地是指由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用地。包括:
晾晒场、粮食烘干设施、粮食和农资临时存放场所、大型农机具临时存放场所等用地。
设施农业用地按农用地管理
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性质属于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生产结束后,经营者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土地复垦,占用耕地的应复垦为耕地。1
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2
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 3
赵欢欢
展高效农业,打造湘西农业之路
——浅谈湘西设施农业发展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正向高科技、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新形势,本文分析了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并结合湘西实际情况,提出了湘西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的思路。然后分析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对湘西也因地制宜的吸纳并采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关键词:设施农业
一、绪言
发展历史 现状 思路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
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二、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层的原始温室。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保护地栽培技术,但由于设施条件和技术手段原因,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60年代末,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在北方城市郊区出现。70年代,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温室很快得到推广,对保温、保墒、保肥起
2011年 湘西电大毕业论文
赵欢欢
民增收,已成为湘西设施农业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3.4 设施农业规模不大
设施农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复合型产业。发展设施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从事设施农业基本上是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无力高投人发展设施农业,大户迫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又遇到土地流转难度大的问题,导致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
3.5 设施技术研究不够
湘西设施农业起步晚、发展不快,技术研究与生产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目前设施农业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菌菇、养殖等方面,种养技术和设施装备的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工厂化高效农业设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开展研究很早,目前第五代日光温室已大量应用生产,而湘西至今还没有自主研发的、适合本地情况成熟完善的设施类型。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湘西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
4.1 提高对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既不能“一窝蜂”式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能“蜗牛式”发展设施农业。领导在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些地区农业比重较低,但地位重要,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重点是发展高效、特色、设施、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因此,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要结合实际,要用发展眼光、超前意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4.2 加强生产队伍素质建设
设施农业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开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生产者运作,才能充分发挥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思想、熟悉现代农业理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精干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研究开发人才队伍,提高生产队伍的素
2011年 湘西电大毕业论文
赵欢欢
五、湘西农业设施参考技术方案 5.1 无土栽培技术
在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 000平方米。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 000平方米,有64%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以岩棉培和NFT为主,无土栽培面积约300平方米。中国无土栽培的总面积约为315平方米,仅占其温室面积的万分之一。我们也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湘西也可以利用地区资源,实施该技术。5.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作为温室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独特的优越之处,如不存在化学杀虫剂的污染、残留和害虫抗药性等问题。随着病害生态防治技术和害虫天敌人工繁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利用生物防治技术、生态调控技术防治设施蔬菜病虫害越来越普遍。目前国际上工厂化生产天敌昆虫的公司已有80多家,已经商品化生产的天敌昆虫达130多种。如荷兰Koppert公司,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的天敌昆虫如粉虱天敌浆角蚜小蜂、丽蚜小蜂,斑潜蝇天敌潜蝇姬小蜂,蚜虫天敌食蚜瘿蚊以及对许多害虫均有良好控制作用的赤眼蜂、瓢虫、草蛉、捕食螨等在该公司均有商品化的产品。目前发达国家完全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来控制设施害虫的温室越来越多。如荷兰温室的青椒,其生物防治的商品率已经达到80%~90%。
5.3 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是指对设施内温度、湿度、光照、水分、营养、CO2浓度等综
2011年 湘西电大毕业论文
赵欢欢
参考文献:
一、全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设施园艺共发展各类大棚176497个, 达到724.2万亩, 年产值达到39656.9万元, 从业人数95080人, 总投资51676.1万元, 其中政府投资4173万元, 经济效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设施养殖业各类设施以标准化猪场、标准化养鸡场、标准化牛场、榨乳站等为代表数量为21.5万个, 规模为995.5万平方米, 年产值324375万元, 从业人数140488人, 总投资235732.3万元, 其中政府投资5329万元。
我市设施农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由政府抓菜篮子工程起, 政府开始投资, 初具规模, 主要集中在市、县郊区, 以种植业为主。八十年代中后期, 由于技术、管理、经营等条件限制, 出现低谷。九十年代中后期政府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再次形成规模。九十年代中后期养殖业设施逐步发展形成规模, 逐年加大,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带动下, 形成了多个养殖基地, 经济效益明显, 发展稳定。个体种、养业逐步壮大, 形成规模。政府大力提倡招商引资, 随着汇源、雅士利、飞鹤、光明乳业等著名企业落户我市, 对我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广大农户进行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很高, 有设施装备的农户更是积极发挥设施装备的作用, 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 增加收入。以榨乳站为例, 各个榨乳机的利用率为100%。有些县区对建蔬菜大棚, 温室和建奶黄牛舍等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 对购买奶牛每头政府给补1000元钱。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农民在种植、养殖农业方面的积极性。我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主要类型的特点及设施装备应用情况
我市设施农业主要分为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业两个方面。
1. 设施园艺
设施园艺主要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玻璃/PC板连栋温室。它的主要优点就是节能、保温、节水, 减少作物病虫害发生, 缺点是基础建设投入大, 而且有些尖端技术农民不易掌握。
第二部分:塑料连栋温室。虽然有许多优点, 但基础建设投入较大。
第三部分:塑料大棚。主要是用来种植蔬菜及部分经济作物。以钢筋或竹木作拱架, 用塑料大棚膜覆盖, 可以进行蔬菜提早及延后生产。塑料大棚成本较低, 但是寿命短, 管理不太方便。塑料大棚占我市棚室面积的15.5%。
第四部分:日光温室。主要是用来种植蔬菜及部分经济作物。日光温室为红砖墙, 用苯板作保温夹层, 外部用防寒被覆盖, 内有煤炉取暖及多层薄膜覆盖, 配备了节水灌溉设施, 可以进行蔬菜一年四季生产。日光温室成本较高, 一次性投资大, 但是管理方便。该温室在我市占的比例较小。
第五部分:小拱棚、遮阳棚。主要用于水稻、甜菜及部分经济作物的育苗。这种棚灵活, 以钢筋或竹木作拱架, 也可移动, 可以进行早春提前或秋季延后蔬菜生产, 投资少, 但是保温性差。小拱棚、遮阳棚在我市占的比例较大。
综上所述:在我市应用主要以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为主。由于我市冬季气候寒冷, 冬季取暖费用较高, 塑料连栋温室、玻璃/PC板连栋温室主产春季蔬菜, 经济效益较高, 但成本高、技术要求高, 不易管理, 发展规模有限。
2. 设施养殖业
养殖业的设施典型就是标准化猪舍、鸡舍、牛舍, 有砖木结构, 也有水泥钢筋结构的, 舍内间隔科学合理, 配备饮水器及冲刷设备等。它们的主要优点就是方便饲养和管理, 提高出栏周期, 提高产出率, 使养殖业向产业化发展。在我市的主要类型有密闭式、有窗式、开敞式, 分别占到总设施养殖面积的32%、33.1%、34.4%。
三、发展设施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通过项目建设, 拉动我市设施农业的发展, 努力促进我市设施农业上台阶、进档次。二是制定许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通过创建龙头企业, 来引导带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三是提倡组建各种协会, 发挥整体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 来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四是出台许多对农户的优惠政策, 如低息贷款, 减免税费等, 来鼓励设施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 政府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 目前我市设施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从全市目前情况看, 基本是土法的大棚, 一般为每亩投入5000~8000元。目前设施园艺农业已向高水平、高投入、高产出方向发展, 占总数90%以上的传统简易设施如不及时更新改造, 必将被市场淘汰。而更新改造农业设施需大量改造资金, 设施农业扩大发展规模也急需资金, 资金缺乏。不少农民想发展养殖业, 也是苦于没资金, 贷款又手续繁杂, 条件高, 贷款难。
2. 信息、销售渠道不畅, 设施种养业装备应用的科技含量偏低, 经营规模散而小
农户分散自主经营, 相互封闭。由于经营户主缺乏更新资金, 管理技术落后, 经营分散、规模小, 较少得到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 种植产品质量难以有较大提高。大棚设计和施工安装缺乏技术标准,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利用率很低, 还要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 一旦市场销售不畅, 将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应用高新技术少。现有设施装备科技含量不高, 虽然应用了自动饮水器、自动投饵机等, 但跟不上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 没有应用一些高新技术和设备, 如二氧化碳监控仪等。设施装备后期投入不足。大部分设施还是保留初建时的状态, 未增添新设备、应用新技术。主要是因为信息不灵, 认识了解新技术的渠道少, 眼界太狭窄。
3. 农用机械用于棚室生产的数量很少, 棚室生产大部分还处于手工作业的水平上, 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
棚室机械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包括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自动滴灌、室温自动化控制、气体自动化配给、卷帘机械化、植保机械自动化和运输机械化等等。据初步诂算, 我市适合机械化整地作业和卷帘机械作业推广的棚室面积占总棚室生产面积的60%。
4. 发展不平衡
一是地区间畜牧业产业化推进工作进展不平衡, 有的地方满足于一般号召, 推进力度不大, 发展变化不快, 还有少数干部群众对主辅换位认识不足, 仍持观望态度, 缺乏紧迫意识和责任感;二是龙头企业引进和建设迟缓, 尽管做了积极的工作, 但效果不够明显;三是有的地方畜牧机构改革及服务体系建设还没有到位, 个别的地方还没有实质行动, 对出台的优惠政策, 落实宣传不够;四是全市种畜禽短缺,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畜牧业产业化大发展的需要。
5. 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急需提高
大多数从业人员基础文化水平低, 虽然能基本操作设备设施, 但是头脑不灵活, 缺乏开拓新精神, 学习先进的种养殖技术的迫切性、积极性不高, 对怎样能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与产量, 如何能更快地发展等问题思考得少, 思想有些僵化, 而且学习、培训、借鉴、考察的机会也少, 综合素质提高缓慢。
五、关于加强设施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应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应继续出台有利于设施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继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 减化农业贷款手续, 通过高新技术项目建设来促进带动我市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应建设多元化经营机制。一是建立农民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招商引资建设较先进的设施农业基地, 鼓励农民投入, 从政策上鼓励他们, 在技术上帮助他们。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和鼓励社会团体投资办设施农业, 特别是提倡股份制经营体制。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全市设施农业。通过吸引外资弥补市内发展资金的不足, 从而促进全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2. 科学规划, 分层次发展
要考虑农民的经济水平和当地自然条件, 突出当地特色, 切忌脱离实际, 盲目发展。一是要以市场要求为导向,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逐步建立由低级到高级, 由小型分散型向规模化发展的农业设施体系。二是要进行规模建设, 充分发挥各村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 既要发展规模, 又要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具有当地特色的中小规模的设施农业工程。
要通过提高种养业的基础技术的科技含量来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重视、各地农业部门积极行动, 大力宣传、引导推广先进、适用的设施农业新技术, 拓展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 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促使设施装备进行完善和加强, 提高技术水平, 增加科技含量。这样就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 有利于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 统筹安排, 合作发展
棚室机械化发展潜力巨大, 效益可观, 但也存在着一次性投入较大的问题, 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采取有效措施筹措配套建设资金。棚室机械化有一个利用率的问题, 象整地机械, 没有必要一户购置一台。对机械配置, 应考虑到有下面几个因素:一是机械动力及配套机具的效率;二是棚室集中的规模大小;三是棚室种植的蔬菜倒茬时间。因此建议实行优化联产, 或成立机耕队, 几户联合, 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技术跟踪指导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宣传指导要到村、屯、地头和家中, 要不厌其烦的宣传, 把好机具的功能、投资后的效益、省力省工的好处详细介绍给农户, 消除他们的顾虑, 提高农户对设施农业的认识。
4. 政策支持
市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措施, 促进各地区间畜牧业产业化推进工作进展平衡。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增强紧迫意识和责任感。各职能部门对出台的优惠政策,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5.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关键词:农业工程;设施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4-0071-02
近年来,各地政府将设施农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但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在推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提倡规模化发展
规模化发展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温室大棚要集中连片成小区发展,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统一管理。在进行土地调整时,应尽可能采取调换方式解决建设用地;不能调换而需要进行土地流转时,应考虑合同到期后棚室的处理问题,在合同中明确延包条款,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另一方面是指栽培品种要规模化发展。各地在推进实施农业发展过程中,提倡结合“一村一品”建设,发展设施小区主栽品种。部分镇村干部和群众还没有转变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观念,认为大规模发展单一品种,产品销路会成问题,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种植品种,导致一个设施农业小区往往种植多种作物,品种多而杂。这种做法不利于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是市场经济,设施农产品的销售主要靠农产品经销商来完成。经销商在长途贩运时青睐于大型运输车辆,如果种植不成规模,经销商很难在短时间内收购到所需要的产品,长此以往,收购商就不愿意再来收购,产品的外销渠道就会不畅。产品销售出了问题,农民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其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因此,一个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一定要确定出主导品种,走“一村或几村一品、一乡或几乡一业”的发展路子,引导农民规模化建设温室大棚,集约化进行产品生产、销售。
2 选择适合品种
温室、大棚建起来了,种植什么品种、种什么赚钱、什么样的品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等问题是农民最关心的,所以品种的选择尤为重要。首先,要明确主栽品种。主栽品种要依据各地条件来确定,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栽培品种。棚室保温性能好的,可以发展果菜类;保温性能差的,可以发展叶菜类;交通不便的山区,适合栽培山野菜、食用菌;栽培技术水平高的,可以栽培一些技术要求高的品种。主栽品种不能由各级政府靠行政命令去确定,而是要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引导农民发展适合自己种植的品种。其次,要栽培优良品种。以凤城市温室草莓为例,前几年温室草莓价格较低且销售不畅,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品种问题。当时栽培的品种甜度低、口感不佳,不受消费者欢迎;后来引进了日本99号草莓,冬季温室草莓的经济效益就有了明显提高。再次,在选择种子时要更多地考虑国内外一些优良品种。优良品种可能在价格上让部分农户难以接受,但优良种子所具有的高产性、抗病性是普通种子无法实现的。一些农户图便宜购买价格低的种子,生产成本是降下来了,但在产品销售时,普通品种的售价明显低于优良品种。这就要求农户要随时掌握市场行情,了解市场的品种需求,根据市场的变化计算好投入产出比,选择适合的优良品种。
3 做好育苗工作
设施生产育苗是一项重要工作。育苗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种子的处理。种子需要进行晾晒和消毒处理,药剂消毒时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发生药害。二是营养土的处理。营养土要选用病菌较少的大田土,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进行消毒处理。三是温湿度的管理。温度实行“两高两低”管理,其中,“一高”是指播种到苗出齐前需要高温,“一低”是指苗齐后至移苗前温度要低、防止徒长,“二高”是指移苗至缓苗前需要升高温度、促进缓苗,“二低”是指缓苗至定植前需要降低温度、蹲苗壮根。湿度管理实行“三足两控”管理,其中,“三足”为播种时、移苗前、定植前浇足水,“两控”为齐苗至移苗、缓苗至定植前要控水。
4 安排好上市时间
发展设施农业必须注重产品上市时间,这将直接影响种植效益。为争取适宜的产品上市时间,安排好“茬口”尤为重要。凤城市在发展山野菜反季栽培时,要求农户尽可能赶在春节前上市,如果春节后上市,价格就会明显下降。近几年凤城市发展反季香菇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了冬季香菇栽培较少、市场缺口大的时机。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一般来说,每年设施农产品在元旦至春节期间销售价格较高,这一时段上市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
5 抓好贮藏包装
一是建设好产地冷藏库。随着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产品大量集中上市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产品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马上进入市场销售,需要在产地滞留一段时间,因此,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经纪人需要建设冷藏库,对不能出售的产品进行贮藏,以延长产品的市场供应时间,稳定销售价格,避免发生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食用菌是凤城市的传统农业特色生产项目,食用菌的销售离不开冷藏库的支持,有了冷藏库农户才能从容地搞好生产。二是搞好产品包装。俗话说,“货卖一张皮”,很多地方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好、品质优,但卖的都是统货,不加包装、不进行修饰就“原汁原味”地低价卖出去了,影响了农户的收入。大部分农户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他们只看到增加包装物就需要花钱,却没有想到产品经过包装后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为此,有关部门要提醒广大农户在产品包装上多下些功夫,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定工作,加强对所产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等的注册工作,扩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确保设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向峰,杨广林,王立舒,等.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4):520-522.
[2] 冯长春,秦海生.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研究[J].当代农机,2014(2):10-12.
[3] 吕霞.辽宁省设施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1):74-75.
[4] 王盂柯,秦汉.泾源县设施农业发展经验及存在问题解决方案探究[J].商,2013(5):215.
[5] 剡学文.彭阳县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科技与生活,2012(14):223.
[6] 佚名.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创新与良种产业化[J].中国科技成果,2012(13):18-19.
Abstract: Facility agriculture is the most effectiv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Because of its high input-output ratio and considerable economic benefit, facility agriculture has been vigorously promoted across the countr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facility agriculture and puts fo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velopment scale, varieties, breeding, sale, storage and packag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facility agriculture.
【设施农业培训计划】推荐阅读: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05-27
设施农业园区规划06-03
设施农业社会调查报告06-20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09-13
设备设施检修计划10-26
《员工培训手册》设施设备篇/供配电设备设施运行管理09-18
设施安全总结05-30
文体设施管理06-03
环保设施运营06-10
运动场地与设施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