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燃料市场分析预测

2025-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甲醇燃料市场分析预测(共5篇)

甲醇燃料市场分析预测 篇1

1、国际背景

关于能源节约问题的研究,国际上的开发方向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基于车辆改造的优化现有车用能源动力系统(即发展节油汽车),二是寻找替代燃料。前者在国内没有明显优势,后者才是可以逐步解决国内能源局势的途径。

纵览国际替代燃料开发方向,从燃料类型来看,包括液化石油气(LPG、CNG等),醇类(乙醇、甲醇等),醚类(二甲醚等)以及氢燃料。而这些燃料类型,基本上可以从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质在内的一次能源通过不同工艺过程转换而来。比较看来,没有一种替代燃料显著占优,在各方面都明显胜过其他燃料的选择,同时不同燃料的表现也受到当地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着技术选择的特定性与奇异性。譬如巴西,丰富的土地与植被资源以及特殊的经济分布使得乙醇燃料成为替代燃料的首选;而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柴油车的销量与保有量已经赶上汽油车,这得益于柴油相对便宜的价格以及污染物--特别是颗粒物与氮氧化物排放的大幅下降。

国际上替代燃料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液化石油气以及氢燃料。其中,液化石油气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一些石油资源丰富或能获取稳定资料供应的国家或公司,譬如壳牌天然气及发电业务部早在04年8月便于上海浦东巴士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在上海启动壳牌天然气制油(GTL)清洁燃料的公路试车活动;在注重环保的欧美及日本等国,氢燃料成为开发首选。目前,基本国际上所有的大型汽车厂商、能源厂商及大型科研机构都在着手氢燃料电池的开发。舆论普遍认为,氢燃料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从上述国家或机构的开发历史来看,在相关方面的积累应该已经相当充分,问题在于任何技术都不是独立的,都存在着一个与之配套的系统网络,从一种网络转向全新的另一种,转换的成本很高,需要的时间也很长,这也是路径依赖以及技术锁定的原因所在。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所有替代燃料都要与石油燃料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即在原料、技术、投资和成本、能源利用效率、二氧化碳排放及处理,以及为清洁生产所付出的代价等方面,要做整体评估比较,并最终能处于与石油燃料相当或更为优势的条件下,才能扩大生产和推广应用。消费者都是短视的,他们不会选择改造汽车或者转向新燃料汽车,除非在短期这种改造的成本可以被燃料的节省所弥补。这一点,在汽车仍然属于奢侈品的中国,尤其如此。

2、国内开发及产业化进程

自20世纪初期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对替代燃料的开发与研究,但是直到最近几年,伴随国际局势的动荡及国际油价的波动,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石油消耗节节

攀升,截至2006年底,我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已高达45%,这对我国能源安全无疑是比较严峻的一个信号——在这种形势下,替代燃料的开发浪潮风起云涌。

替代燃料的选择首先考虑原材料的丰富程度,其次是技术的成熟度,在我们国家,同时还有政策空间的问题。国际石油市场的高价位催发中国推广替代燃料开发与使用的政策与试点的进程。国内从2005年才开始有相关政策出台鼓励某些替代燃料的开发与应用。

政府对相关替代能源主要政策态度发展过程如下:,国家发改委联合八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印发〈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通知要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及湖北襄樊等9个地市、山东济南等7个地市、河北石家庄等6个地市、江苏徐州等5个城市的范围内逐步扩大试点。并计划于2005年年底在8个试点省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醇替代其他汽油(军队特需、国家和特种储备用油除外),形成全国推广的局面。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是我国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2005712,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发展煤基醇醚燃料是我国替代石油的根本出路》的建议书,温家宝总理对此非常重视,7月15日批示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对此问题提出意见。科技部对发展甲醇燃料表示支持,而发改委则出具了甲醇燃料热值低、成本高、经济性低、腐蚀性大、毒性大等相反的意见。8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谢克昌和国家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总工程师方德巍等8人上书,提出对发改委意见的不同看法。专家们指出,不要为了推行乙醇燃料而推出封杀甲醇燃料的决定。,国家发改委研究正式成立了国家替代能源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工作重点锁定液体替代燃料开发,国家发改委要求领导小组分阶段开展对替代能源的研究工作,在一定时间内提交煤基和生物质液体燃料两个专项报告,并对中国液体燃料技术发展和政策措施提出建议。项目将由能源局下属各个处室负责,如煤化工主要由石化处负责,煤液化由煤炭处负责;至于汽车替代燃料,包括燃料电池、氢能的研发,则由工业司负责。而2006年6月13日,领导小组成员赴山西长治市开展了第一次调研活动,调研内容就是甲醇汽车燃料的使用。小组人士当时表示,甲醇作为车用燃料是符合国情的,新一代煤化工技术为降低甲醇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二甲醚发展将获得国家政策支持。有关部门认为,二甲醚是适合我国能源结构的替代燃料,未来政策将支持二甲醚产业走规模化、大型化发展道路。业内人士介绍说,目前已有G泸天化(000912)、G天然碱(000683)等多家上市公司布局二甲醚产业。,国务院召开的研究发展替代能源会议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肯定

了甲醇燃料作为替代能源的可行性,决定放开甲醇燃料M100的市场准入,立即着手进行甲醇燃料M100进入市场的各项准备工作。

3、国内替代燃料主要开发项目在获取政策及社会认同方面的角力过程及阶段性结果 石油在我国储备资源中不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从石油资源转化而来的替代燃料不会成为主流。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也是煤炭大国,天然气储量也比较丰富。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取自粮食玉米,“具有可再生性,排放也优于汽柴油”的乙醇首先取得良好的政策倾向;接下来,可由煤炭或天然气直接转化而成的二甲醚也成为政府放开的领域。而与此同时,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提炼自焦炉气、高硫煤、小化肥及煤层气等资源的甲醇无论从技术储备还是试验检测等方面来看,均取得了不错的实际进展。氢燃料对技术要求最高,以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尚不能很好的解决有关问题。

在上述三种替代燃料中:

1、乙醇在腐蚀性方面优于甲醇,但是“每生产1吨乙醇,需要3吨以上的粮食”,同时,“按以3.5吨粮食生产1吨乙醇计算,在玉米价格952元/吨时,乙醇生产成本为3897元/吨”,也就是说,既对粮食富余要求高同时生产成本也不低;

2、煤制甲醇技术成熟,工艺路线多样化,且生产成本低廉,按照目前市场售价2100元~2200元/吨,即使按等热值计算,价格相当于汽柴油的80%~90%,完全具备低于汽油市场价格的竞争力。如果把甲醇生产的规模搞大,甲醇售价可以稳定在1500~1600元,大量代替汽油就不会有任何问题(相当汽油价的50%~60%)。其输配系统建设周期短,投资少,占地小,投资20万~25万元就可以在现有汽柴加油站添建一套加甲醇设备。另外,甲醇是液体,其特性和汽油相似,可以方便地贮、运、加注,输配系统可以并入汽油系统;

3、二甲醚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加压到5-6个大气压可以变为液体,物理性质类似于液化石油气,可以用作民用燃料,理论热值约为汽柴油的64%,应用热值相当于汽柴油的80%左右,辛烷值大于55,高于柴油,有望作为柴油替代品,且二甲醚低毒低腐蚀性,燃烧时常规有害气体排放量低于汽柴油,有利于环境保护。

甲醇在政策支持上落后于宜乙醇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缘于:第一,长期以来受粮丰煤多的舆论影响;第二,甲醇有毒论,事实上甲醇的毒性与汽油一样,属于中等毒性,加以适当的技术保障,基本不足以对使用造成威胁。

专家普遍认为,“贫油少气相对富煤”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煤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化石能源中惟一可开采百年以上的资源,在百年内煤势必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基本的能源。深一层看,我国各种优质煤仅是一部分,大量的高硫高灰劣质煤需要寻求出路,采用多联供工艺发展煤化工,用高硫高灰劣质煤制备醇醚燃料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鉴于上述种种,2006年11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研究发展替代能源会议上公开表态:“发展替代能源要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当前,要重点发展车用燃料和替代石油产品,搞好煤炭液化,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和煤基多联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开发应用;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尽可能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政府态度上,甲醇及二甲醚的地位被大大提升。作为一个煤炭大国,将煤炭转变为清洁能源现已成为中国向替代能源进军的标志性项目。

而在此前后,国内产业界对于甲醇及二甲醚的开发和产业化已经出现热潮迭现的端倪: 甲醇:

2005年8月25日,我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煤制油”装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工,预计第一条生产线将于2007年7月建成,2010年左右建成两条生产线。据了解,在该项目中,神华引进了壳牌国际研究公司的“煤气化”技术,以及美国HIT工艺、南非萨索儿(SASOL)等公司技术。

2006年12月,山西省开发项目,由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年产80万吨二甲醚和120万吨甲醇项目,日前通过相关专家组的论证,该项目位于山西大同浑源县,该地区拥有煤化工资源优势,同时所引进的相关技术项目成熟。

2005年7月,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省全甲醇(M100)汽车推广及部分城市甲醇汽油(M15)封闭运作的通知》,全甲醇汽车与低比例甲醇汽油齐头并进。

二甲醚:

G泸天化拥有四川泸天化绿源醇业有限责任公司36.92%股权。绿源醇业15万吨二甲醚已于2006年2月投产成功,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一套二甲醚装置。

2005年8月30日,G赤天化和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签订协议书,约定共同投资2.6亿余元,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15万吨二甲醚煤化工项目。

2006年6月28日G百科董事会决定,在湖北荆门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二甲醚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943万元。

G天然碱1万吨二甲醚项目已于2006年4月底试车。

G兰花10万吨二甲醚项目已于2006年4月底动工。

G天成20万吨二甲醚项目2006年即已进入环评阶段。

4、国内行业领头地区甲醇燃料开发与产业化现状

山西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探明储量为2600亿吨,占到全国煤炭已探

明储量(6000多亿吨)的近40%。这为山西走煤基代用燃料的调产之路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山西在产业内拥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点:

其一,目前在山西省,不论用何种方式生产甲醇,成本都可控制在1000元/吨以内,而最新甲醇市场价为2200元/吨。以中低比例掺烧车用甲醇汽油为例,山西每年汽油消耗约150万吨,以15%比例添加,每年可使用甲醇22.5万吨,直接效益可达5亿元;若甲醇汽油辐射全国汽油2亿吨的供需量,则年销售收人可达数千亿元。

其次是研发能力的优势。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是国内惟一的国家级煤化工科研单位,并拥有装备先进的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多年来,承担多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合成油、甲醇、二甲醚、低碳醇方面的研究开发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太原理工大学在碳一化学、甲醇发动机和二甲醚替代柴油燃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国家碳一化学重点实验室就设在该校。

第三是试验示范优势。山西燃料甲醇和甲醇汽车已经过了20年的研制开发和12年的试验示范实践,已经在5个城市100多辆甲醇汽车和475辆中型车中掺烧15%甲醇进行试运行。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石化山西分公司在各试点城市所属石油公司已新建、改建了100座甲醇汽油加注站。据不完全统计,在山西省及周边省市,累计使用甲醇汽油的机动车已超过50万辆次,涉及近50种车型,单车行驶超过15万公里以上,销售变性甲醇1万余吨,添加剂1000余吨。仅2003年,全省就累计消耗12192吨甲醇汽油。使用变性甲醇1836吨。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把甲醇汽油(MH15低比例掺烧甲醇)的试点推广工作扩大到全省的11个地级市,并逐步对城区加油站进行技术改造,最终形成全面销售甲醇汽油的网络。到2005年底,将有5万辆甲醇汽车导致奔驰在山西省各地。

截至2005年年底,山西已经拥有甲醇汽柴油掺烧专利技术4项,甲醇发动机专利技术15项,甲醇汽车燃烧及净化装置专利技术18项,甲醇生产专利技术1项。从示范运行及技术测定看,醇醚燃料及清洁汽车已完全突破技术关,特别是以15%的比例将甲醇掺入汽油中燃烧,无任何技术和环保问题,也不用改造发动机,加注燃料更不受地域限制,既减少了污染,又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之相关的甲醇燃料建设项目也在紧张进行中。其中,MH15 甲醇汽油已通过了以下检验检测:山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产品质量检验;山西省技术监督局汽车质量监督检验站整车台架和整车道路对比试验;山西省环境 监测中心站车辆尾气排放监测;山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车辆发动机燃烧系统和供油系统检测;太原市机动车辆配件质量检验站供油系统 材料适应性检验;山西省职业病医院从业人员职业病检查等,各项指标均符合或优于相应标准。同时,山西大同云岗汽车集团也已于200

我国第一家研制出全甲醇M100燃烧装置的曾被上百台甲醇汽车围困长达三天,原因是这些

甲醇汽车全部安装了该厂的全甲醇M100燃烧装置

甲醇燃料市场分析预测 篇2

1 发展前景及工艺探讨

(1) 发展前景现阶段焦炉气是比较广泛的使用的能源, 大部分城市中所使用的煤气以及发电燃料都是由焦炉气制成的。但是近年来, 由于天然气的不断发展和利用, 使得焦炉气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搁置, 发展进程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焦炉气可以生产出很多种的化工产品, 其中甲醇以及合成氨都可以成为焦炉气的主要途径。但是这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比如说生产甲醇就比生产合成氨效益好, 同时对甲醇进行深加工还能够得到更加丰富而产品, 因此, 甲醇的发展前景更为广泛。

甲醇的化学成分比较单一, 成为了我国使用广泛的原料, 在原料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同时不含有一些复杂的化合物, 同时燃烧后产生的有害气体也会比汽油少很多, 因此, 将甲醇作为清洁能源进行推广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山西大同的云岗汽车集团已经研制出了环保汽车燃烧装置, 使得甲醇能够在燃料行业得到推广。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甲醇作为清洁能源被推广, 并建立了开发醇类清洁能源的长期规划和实践基地。因此, 将甲醇作为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就使焦炉气制甲醇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2) 工艺流程焦炉气合成甲醇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是将焦炉气进行加压脱硫, 转化、合成, 然后再通过精馏产生甲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PSA装置对产生的氢进行回收, 加热时利用驰放气作为加热的燃料。

(3) 经济性分析经过经济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采用焦炉气制甲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 利用焦炉气制甲醇能够实现投资回收期短的目标。正常情况下, 一吨的焦炉气能够生产甲醇0.1吨, 由于焦炉气的价格一般都在0.2元每立方米, 因此, 在对甲醇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能够将其成本控制在700元以内, 这就比现阶段的甲醇的生产方法生产出的甲醇便宜。

驰放气是在生产甲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气体, 这里产生的驰放气是氢, 因此, 可以再相应部位设置氢气回收装置, 收集以后一部分可以用作装置预热炉的燃料气, 一部分可以用作焦炉作的燃料气。虽然现阶段我国内并没有完善的利用工业

(4) 工艺流程简述焦炉气制造煤气的过程中, 会产生很多的废弃物, 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废弃物进行回收, 比如说对焦油、笨等进行回收, 然后对焦炉气进行加压, 加压至2.1兆帕。然后, 利用干法精脱硫方法对焦炉气进行脱硫, 当焦炉气中硫的含量低于一定的标准后, 对焦炉气进行转化, 将气体中含有的一些甲烷或者是烷烃转化成制造甲醇所需要的碳和氧, 然后对这些成分继续进行反应, 使其进入合成甲醇的加压装置, 对装置进行加压至5.3兆帕。最后生成所需要的甲醇。

2 结论和建议

焦化工业的清洁化生产已经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要课题, 焦炉气如何更有效的被利用也成为也研究的热点。利用焦炉气合成甲醇,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并且具有投资回报期比较短等特点。同时将甲醇作为清洁能源能够有效地缓解资源紧张的现象, 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由于我国的石油以及石油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因此将甲醇作为石油的替代燃料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这就为我国的焦炉气制甲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综上所述, 大力发展焦炉气制甲醇这项工业产业, 不但能够推动煤炭深加工行业的不断发展, 同时能够带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另一方面, 资源的短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甲醇的低成本能够缓解这种现象, 有助于解决石油资源贫乏不能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 对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焦化工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出需要对焦炉煤气进行有效地利用, 要不断的提高焦炉煤气的利用率。本文从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焦炉气合成甲醇的过程, 指出这项工艺的原材料比较丰富, 经济效益好, 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少。可以使用甲醇作为替代能源之一, 保障了国家的能源供应, 缓解了能源短缺的现象, 因此研究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具有重要得现实意义。

关键词:焦炉煤气,燃料甲醇,能源安全,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1]谢克昌.新一代煤化工和洁净煤技术利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 2003, 5 (6) :15-24.

[2]盖忠侠, 白添中.生产甲醇是山西焦炉煤气利用的有效途径[J].煤化工, 2002, (6) :15-16.

甲醇燃料市场分析预测 篇3

摘要:发电燃料供应的预测对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有序做好发用电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乘积季节模型的发电燃料供应量预测方法,乘积季节模型是随机季节模型与ARIMA模型的结合式,在考虑历史数据和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更好的反映了发电燃料供应的季节性因素。通过MATLAB实际仿真,证明该预测方法预测较准确,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发电燃料;乘积季节模型;ARIMA;预测方法

1 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

1.1 预测方法

按预测方法的性质不同,预测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常用的定性预测方法有主观概率法、调查预测法、德尔菲法、类比法、相关因素分析法等。定量方法又可以分为因果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等,因果分析法也叫结构关系分析法。它是通过分析变化的原因,找出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方式,建立预测模型,并据此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可能水平。时间序列分析法也叫历史延伸法。它是以历史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寻找数据变动规律向外延伸,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由于时间序列模型无法引入对负荷影响的其它变量,所以,单纯应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供应预测精度难以提高。

1.2 预测模型

1.2.1 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是对时间序列中的长期趋势利用人们己知的具有各种变化特征的曲线进行拟合的分析方法。趋势外推法适用于精度要求不很高的中长期趋势预测,不适合对那些波动性较大较频繁的序列做精确预测。不过对于这样的序列,仍可借助它分解出序列中蕴涵的趋势性,从而一方面让人们掌握事物的大致走向,另一方面可通过消除趋势性以便人们对时间序列的波动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2.2 指數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的估计是非线性的,其目标是使预测值和实测值间的均方误差(MSE)最小。在不同的模型中,有不同的参数,参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当参数取值为1时,预测值等于最新的观测值,调节参数值的大小可得到不同的预测结果。指数平滑法相对于加权移动平均法,在权重的确定上有所改进,使其在处理时简单易行,因而在实际中应用较为广泛,可带来较为理想的短期预测精度。

1.2.3 ARMA模型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模型)通过从数据自身当中提取各种因素来解释序列的变化规律。这种方法一方面认为序列可以由其自身的某些滞后序列进行解释,这样形成AR模型;另一方面认为时间序列是由若干白噪声序列的某种组合,这样形成MA模型,而将两种模型进行有机地结合形成ARMA模型。

1.2.4 ARMA模型

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假设因变量波动率的随机误差的方差在某一段时间内取决于以前发生的随机误差,从而一个较大的(小的)误差会跟随着一个较大的(小的)误差,实现对价格波动易变性聚集的显著描述。通常采用价格波动水平的方差作为度量价格波动风险指标。ARCH族模型已经发展成为不可或缺且非常有效的市场价格变化的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预测和波动风险分析。

2 乘积季节模型

2.1 乘积季节模型思想

含有季节变动的时序,用数学方法拟合其演变规律并进行预测是相当复杂的。但如果我们能够设法从时序中分离出长期趋势,并找出季节变动的规律,将二者结合起来预测。就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也能够达到预测精度的要求。基于这种设想,季节变动预测法方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找到描述整个时序总体发展趋势的数学模型即分离趋势的趋势方程;其次找出季节变动对预测对象的影响,即分离季节影响;最后将趋势方程与季节影响因素合并,得到能够描述时间序列总体发展规律的预测模型,并用于预测。

2.2 乘积季节模型建模过程

2.2.1 季节性一次性指数平滑法

一次指数平滑法适用于预测变化比较平稳,没有明显季节变动和趋势变动的经济变量(即水平型的经济变量)。但是许多经济变量既表现为水平型变化又受季节波动的影响。若用此法预测这种受季节因素影响的经济变量,就不能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对时序数据进行处理:把季节波动因素同变量的水平变化过程分开,使处理后的序列数据只反应水平变化过程,然后用一次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

(1)

式(1)中L是季节波动的周期长度(例如月数或季数);I 是季节调节因子,它可以是季节比率,或季节指数,IT-L是只反应季节波动的数据。如果用IT-L去除对应时期的原时间序列数据,其结果就是只反应水平化过程的时间序列数据。

对于一次指数平滑公式之所以用IT-L去除XT,而没有用IT是因为在计算平滑值ST 时还尚未知道时期T 的季节比率IT,也就是说要在ST 计算出来后才能计算出IT。故这里只能用IT-L的值(以前相同时期的值)来代替。用季节调节因子IT-L 去除XT,其目的是从XT 中消除节性波动。

为了建立预测模型和使用平滑式ST的平滑过程连续进行需要用一次指数平滑法计算数据IT-L的值,因此我们用下列公式:

(2)

(2)式中,IT类似一个季节性指数,该指数可由数列的本期指标值XT 除以数列的本期单重平滑值ST算出,即XT与ST 的比值。如果XT 大于ST,这个比值大于1;如果XT小于ST,这个比值就小于1。对比理解这种方法和季节性指数I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要认识到ST 是一个数列的平滑值或平均值,其中不再含有季节性因素在内,但是数据值XT 却含有季节性的因素。必须明白,XT 包含着数列中的一些随机成分,为了修复这种随机成分,I的方程式用加权于新计算出的季节性因子XT/ST,用(1-?)加权于IT-L。

据指数平滑法的基本原理,反映季节波动的IT需要多个初始指数平滑值。例:若季节波动的周期长度是四个季度,则需要有第一至四季度的初使平滑值I0.1、I0.2、I 0.3、和I0.4。若季节波动的周期长度为12个月,则初使指数平滑值应该是12个。虽然季节性一次指数平滑法把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的时间数列分解成两部份:一份数据只反映时间数列中水平过程的变化,另以部分数据只反映时间序列的季节性变化,然后分别对这两个分数据进行平滑处理消除随机因素的影响。但当用一次指数平滑法计算出指数平滑ST 和IT-L后,可以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预测,在时间T 作出的对未来第r时期的预测是:

(3)

式(3)是季节性一次指数平滑法的预测方程。

2.2.2 ARMA模型

设{Xt}为零均值的平稳时间序列(t为时间参数t=1,2,3,……),若

且满足如下条件:

(1)和无公因子,其中=,,為延迟算子,,,;

(2);

(3)为白噪声序列;

(4)。

甲醇燃料市场分析预测 篇4

人类研究醇类燃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但由于当时生产醇类燃料的成本高,而二十世纪兴起的石油燃料价格低廉,因此后者处于优势地位。近几年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汽油消耗量的快速增长以及空气质量的持续恶化,开发和应用清洁替代能源已经迫在眉睫。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各国积极展开寻找新型替代燃料的研究工作,醇类替代燃料的前景非常广阔[3]。这里的醇类主要是指甲醇和乙醇,醇类燃料主要包括甲醇燃料和乙醇燃料,甲醇燃料是一类含氧量高的环保型的新型替代能源,甲醇燃料单独使用需要修改发动机,而将小量甲醇掺入汽油中燃烧,不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改动就能使用。甲醇燃料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遇水易分层、金属腐蚀、橡胶溶胀、低温冷启动性等。甲醇燃料的优点是可以降低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4]。甲醇和汽油的燃料性质区别较大[5],见表1。

1 甲醇燃料简介

1.1 什么是甲醇燃料

甲醇是无色透明的易挥发易燃的有毒液体,最初由木材和木质素干馏制得,故又称木酒精或木醇。甲醇的原料来源丰富,可以由煤、油、天然气、工业废气以及植物纤维合成,生产工艺技术成熟,生产成本低,不需要政府补贴,可以作为汽油和柴油的替代燃料,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造成的能源危机[6]。其中煤合成氨联产获得甲醇的生产成本低且环境效益好,适合于用做汽车代用燃料[7]。甲醇作为燃料主要包括变性燃料甲醇和甲醇汽油两种。

甲醇汽油是由甲醇、汽油和添加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车用替代燃料,辛烷值高,抗爆性好,氧含量较高,该燃料的燃烧比汽油更加充分彻底,燃烧后尾气中有害物质如CO的排放量明显比石油类燃料低,因此使用甲醇燃料有利于减少尾气污染从而改善环境质量,甲醇燃料是一种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的新型清洁燃料。2007年我国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我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发展专题报告(征求意见稿) 》中,确定甲醇燃料为今后20~30年过渡性车用替代燃料[8]。目前我国市场上有M5、M15、M19、M45、M60、M85和M100甲醇汽油[6],其中M表示甲醇汽油,后面的数字5、15、19、45、60、85、100表示甲醇的体积分数为5%、15%、19%、45%、60%、85%、100%,汽油中低比例掺烧甲醇(15%以下),不需要改变发动机的结构就能直接使用,且各项性能参数都不受影响,而高比例掺烧甲醇需要改造发动机或添加甲醇改性剂,根据调配汽油组分的不同,M15车用甲醇汽油标号有:M90#、M93#和M97#[9]。

1.2 甲醇原料及生产工艺

在一定压力、温度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以CO和H2为原料合成甲醇,甲醇生产工艺简单,分为高压法、中压法和低压法,基本步骤:合成气催化生成粗甲醇,经过冷凝、精馏获得纯甲醇。甲醇合成气的来源如下:煤和焦炭在常压或加压下气化,以水蒸气和空气为气化剂,生产水煤气,经过水汽变换逆反应和脱除部分CO2得到甲醇合成气;天然气和石脑油蒸汽转化技术生产甲醇合成气;重油部分氧化制备合成气[9]。生产甲醇的气体原料还有焦炉气、地下瓦斯气、黄磷尾气等。

2 甲醇燃料的发展概况及行业标准

2.1 发展简介

国外在甲醇燃料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加州首次使用了甲醇燃料,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和开发甲醇燃料,德国在20实际70年代生产了甲醇汽车,巴西是甲醇燃料汽车推广规模最大的国家[10]。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甲醇燃料的试用和研究工作。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和消费国,急需解决过分依赖石油的现状,我国的基本能源状况是少油富煤,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甲醇燃料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甲醇燃料在我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11]。国外基本上是用天然气来制造甲醇,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主要是以煤来制取甲醇,我国的煤制甲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了我国最早进行燃料甲醇和甲醇汽车研究和试点的省份,是我国甲醇燃料产业化示范试验较为系统且推广范围较大的地区,通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总结出了甲醇燃料试验、存储、运输等方面的技术规程,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甲醇汽油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12]。目前山西省推广甲醇燃料的工作已经从“试验示范阶段”进入到“产业化推广阶段”[8]。

2.2 甲醇燃料标准

我国颁布和实施的甲醇和甲醇燃料标准为甲醇作为替代燃料提供了标尺,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甲醇汽油的发展,有助于规范甲醇燃料市场,对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甲醇的质量标准《工业用甲醇》(GB338-2004)[13],规定了12项指标包括色度、密度、沸程、高锰酸钾试验、水溶性试验、水份含量、酸度、碱度、羰基化合物、蒸发残渣、硫酸洗涤和乙醇量,此标准还规定了工业用甲醇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等,适用于以煤、焦油、天然气、轻油和重油为原料合成的工业用甲醇。

甲醇汽油的推广也需要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支持,为此,山西、陕西、四川和黑龙江等地先后分别制订了M5、M10、M15等车用甲醇汽油的省级地方标准[6]。例如陕西省发布的地方标准[14]有DB61/T 352-2004《车用M15甲醇汽油》和DB61/T 353-2004《车用M25甲醇汽油》;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台了4项新车用甲醇燃料系列地方标准[15],于2007年底发布,分别是《M5、M15 车用甲醇汽油》、《M85、M100 车用甲醇燃料》、《车用甲醇汽油变性醇》和《车用甲醇汽油组分油》。

2009年5月2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车用燃料甲醇》(GB/T23510-2009)国家标准[16],于2009年11月起实施,此国标规定了可以掺入汽油的甲醇的各种指标如一些杂质含量等指标、规定了车用燃料甲醇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等,适用于车用燃料甲醇的生产、检验和销售。这个标准为甲醇由化工产品向燃料转变提供了合法依据,对全面推进和规范我国甲醇燃料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2009年7月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的《车用甲醇汽油(M85)》(GB/T 23799-2009)国家标准[8,17],于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此国标规定了由体积分数为84%~86%甲醇和16%~14%的车用汽油(符合GB 17930)以及改善使用性能的添加剂调合而成的M85车用甲醇汽油的术语和定义、缩略语、要求和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及安全等,适用于作为M85车用甲醇汽油点燃式发动机汽车的燃料。这个标准是直接针对甲醇汽油应用的国标,是甲醇汽油的第一个国家产品标准。

3 甲醇燃料特点

3.1 甲醇燃料的毒性

甲醇具有毒性[18],是一种典型的神经毒物,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侵入人体而影响视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损害呼吸道粘膜和视力,甲醇中毒症状包括头痛、乏力、胸闷、恶心、呕吐、胃痛和视力模糊,严重的导致失明,必须严格遵守甲醇的相关操作规程以防止甲醇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3.2 甲醇燃料的腐蚀溶胀性

甲醇在生产过程中一般会带有酸性物质;甲醇具有吸水性,在贮存过程中吸收水分,经空气氧化产生少量有机酸;甲醇燃烧后产生少量甲醛和甲酸,这些酸性物质、未燃甲醇以及水蒸汽的存在会使发动机有色金属如铜部件表面产生严重的腐蚀磨损作用[1]。另外,汽油是不良溶剂,不会侵蚀橡胶和塑料,而甲醇是优良的极性有机溶剂,能使燃烧系统、供油系统和储运设备的橡胶和塑料部件产生溶涨或龟裂作用,因此要加入腐蚀抑制剂(含氮物质)和抗溶胀添加剂消除甲醇对发动机和燃烧系统的金属、橡胶和塑料部件的腐蚀溶胀作用[14]。

3.3 甲醇燃料的低温冷启动性

甲醇的汽化潜热是汽油的3~4倍,在进气管道中甲醇蒸发时需要吸收较多热量使得进气系统温度降低,进而导致甲醇难以汽化,因此使用甲醇燃料的发动机存在低温冷启动性能差的问题,尤其是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甲醇汽油很难启动,添加活性过氧化物或低沸点的醚化物可以改善低温冷启动性[13,19]。

3.4 甲醇燃料的气阻现象

甲醇易与汽油中的某些烃类形成共沸物,使得甲醇汽油饱和蒸汽压增加,在高温时易产生气阻现象[19];而甲醇汽油在燃烧不完全时烃类物质裂解、氧化、聚合产生积碳,堵塞喷嘴导致气阻现象,添加抗阻沉积助剂能有效地抑制该气阻问题[3]。

3.5 甲醇燃料的溶解稳定性

甲醇是含有-OH的具有强极性的醇,汽油是非极性的烃类混合物,甲醇与汽油的相溶性差,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会出现分层现象。甲醇含量和温度影响甲醇与汽油的相溶性,以甲醇和70#汽油为例,甲醇含量小于5%或大于70%时,甲醇与汽油相溶性很好,甲醇含量在5%~70%时,甲醇汽油易发生分层现象;在没有水分存在的条件下,温度在30℃以上时,甲醇与汽油可以完全互溶,30℃以下易出现分层现象[20]。甲醇含有极性强的羟基,可以与水无限互溶,水分的存在影响甲醇汽油的稳定性,某些助溶剂可以减小甲醇与汽油和汽油与水之间的极性差,增加甲醇与汽油相溶性,加入助溶剂可以提高甲醇汽油的稳定性,改善甲醇汽油稳定性的助溶剂有脂肪烃、芳香族化合物、低碳杂醇、醚类和高级醇如MTBE、异丁醇、叔丁醇等[20]。

3.6 甲醇燃料的动力性

甲醇的热值比汽油的低,汽油中掺入甲醇后热值随之降低,使用甲醇汽油的汽车燃烧动力性会下降,可以添加助燃剂(金属有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或有机过氧化物)改善其动力性[3,19]。甲醇辛烷值高,抗爆性能好,与汽油调和后的辛烷值增大,使用甲醇汽油可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进而也可以提高其热效率和动力性[14]。

3.7 甲醇燃料的环保性

甲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含氧量为50%,在燃烧过程中有自供氧效应,使内燃机中的燃烧较为均匀,完全燃烧需要的空气量少,燃烧后尾气中有害气体含量比石油类燃料低[14]。与普通汽油相比[2],M15甲醇汽油燃烧产物CO、CH、NOx排放量分别降低23.12%、28.5%、10%,M85甲醇汽油分别降低50%~70%、30%~50%、10%~29%;美国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6],使用甲醇汽油(含甲醇5%~10%)燃烧后尾气中CO、NOx和CxHy分别减少30%、30%~50%和30%~60%,因此使用清洁甲醇燃料有利于减少尾气污染从而起到改善环境质量的效果。

3.8 甲醇燃料的安全性

甲醇的燃点高,能点燃爆炸的浓度比汽油大得多,且甲醇的十六烷值低,着火性差,甲醇着火后可用水扑灭,因此甲醇燃料安全性好,不易发生火灾等事故。

3.9 甲醇燃料的热效率

甲醇的汽化潜热大,燃烧时可吸收燃烧室内壁和进气系统的部分热量从而提高汽油机热效率[7]。甲醇的沸点低,有助于形成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甲醇燃料的挥发性好,有利于混合气的燃烧。甲醇的着火燃烧浓度界限比汽油的宽(汽油:1.4%~6.7%,甲醇:6.7%~36%),可以在稀混状态下燃烧,而且甲醇的燃烧速度和火焰传播速度较快,燃烧的定容性强、持续期短,能有效地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12,21]。

4 结 语

甲醇燃料是一类相对清洁的新型燃料,污染物排放少,原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娴熟,工艺路线多,符合我国资源特点,可以作为石油替代燃料缓解石油危机造成的能源短缺,另外由于甲醇燃料制备成本低,经济性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甲醇燃料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人们去解决,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以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克服甲醇燃料的种种缺陷,开辟出甲醇燃料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最终甲醇燃料必然会成为能源安全得以保障的主力军,在多元化能源结构中显现优势。

摘要:甲醇燃料是一类经济可行、前景可观的新型清洁燃料。本文综合阐述了甲醇燃料的含义、生产原料和工艺、标准、发展概况以及燃料特点,说明发展甲醇燃料作为一类长期高效的石油替代燃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甲醇燃料市场分析预测 篇5

1.1任务来源

研究制定《车用燃料甲醇》国家标准, 国标委制修订标准立项计划编号为20074782-T-606, 同时也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关键技术标准推进过程课题”中“资源节约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子课题, 于2009年12月通过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的验收。本项目是为节约石油资源、保护环境、减小汽车营运成本, 以煤生产甲醇发展清洁车用替代能源方面, 做基础性工作, 特别是为规范燃料的原料质量, 统一试验方法, 具有积极意义。

《车用燃料甲醇》国家标准 (GB/T23510—2009) , 于2009年4月8日发布, 2009年11月1日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车用燃料甲醇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等。本标准适用车用燃料甲醇的生产、检验和销售。该产品用作车用甲醇燃料的原料。

1.2行业情况

甲醇汽油作为一种车用燃料大规模使用在国外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 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和瑞典等国家都在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和应用工作。国内甲醇燃料及甲醇汽车的研究也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从“六五”到“八五”期间, 国家科委先后组织了低比例甲醇燃料和高比例甲醇燃料的攻关项目。“九五”和“十五”期间,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在山西等地进行了高比例甲醇汽油汽车的示范运营, 积累了数据和经验。随着甲醇汽油燃料和甲醇汽车技术的发展, 以及煤基燃料替代石油基燃料的可行性逐渐得到认可, 甲醇汽油燃料和甲醇汽车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为规范我国甲醇汽油燃料的生产, 保证甲醇汽油燃料产品质量、规范市场, 制定车用燃料甲醇产品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2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近年来, 山西、陕西等省份先后制定了车用燃料甲醇的地方标准, 这些地方标准基本上是参照《工业用甲醇》国家标准制定的, 不能完全满足全国性甲醇汽油燃料生产及汽车应用对燃料的原料的技术需求。目前没有查阅到国外与本标准相符的可供等效采用的车用燃料甲醇标准, 只有与之相关的“甲醇”标准: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ASTM D1152—2006《甲醇》;和“高比例甲醇汽油”标准: ASTM D5797—2007《汽车点火式发动机用燃料甲醇 (M70-M85) 》。 各标准技术指标见表1。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ASTM D1152—2006《甲醇》标准, 同时参考ASTM D5797—2007《汽车点火式发动机用燃料甲醇 (M70-M85) 》增加了燃料所要求的无机氯含量、钠含量指标和试验方法。国内相关标准有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3标准技术内容和关键技术

3.1技术要求设置原则

——项目和技术指标的设置满足作为车用燃料的原料的基本要求;

——关注并参考相关的国外先进标准, 参考《工业用甲醇》、《变性燃料乙醇》、《车用乙醇汽油》等相关国家标准;

—— 降低车用燃料甲醇的生产成本, 不设置不必要的控制项目;

—— 根据汽车对燃料的要求添加必要的条款;

——充分考虑产品使用中的安全性;

——能够促进车用燃料甲醇、甲醇汽油及甲醇汽油汽车产业的发展;

——尽量采用相关的通用试验方法国家标准, 与相关产品标准相匹配。

3.2项目设置

3.2.1 关于甲醇含量项目

对于车用燃料甲醇, 根据目前甲醇生产工艺, 出厂的甲醇含量均较高, 在较高的含量范围内, 含量的多少不是关注的焦点, 主要应符合作为车用燃料用途、符合使用的要求。本标准未设置甲醇含量项目。经过试验起草了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甲醇含量的试验方法, 作为资料性附录列于标准中, 提供给需要测定甲醇含量的用户使用。

3.2.2 关于钠、铜、铁、铅含量项目

根据生产工艺过程, 车用燃料甲醇本身含有很少的钠、铜、铁、铅, 采用原子吸收法很难测定出其精确含量, 为此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加入了变性剂的甲醇样品的钠、铜、铁、铅含量。由于车用燃料甲醇产品中的钠、铜、铁、铅含量非常低, 本标准设置钠含量项目 (型式检验项目) , 指标拟定为2mg/kg, 方法采用GB/T17476《使用过的润滑油中添加剂元素、磨损金属和污染物以及基础油中某些元素测定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3.2.3 关于硫、磷含量项目

参照石油产品微量硫、磷测定方法, 对配制的样品 (添加了变性剂) 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硫含量最大为2.54mg/L, 磷含量最大为0.1mg/L。

ASTM D 5797-07规定硫含量为1级小于160 mg/L、2级小于200 mg/L、3级小于300mg/L;磷含量为1级小于0.2mg/L、2级小于0.3 mg/L、3级小于0.4mg/L。

根据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情况, 硫和磷的主要来源是原料煤。在经过甲醇生产的一系列工艺过程后, 在未添加变性剂的车用燃料甲醇中, 硫和磷的含量很低, 远远小于对燃料要求的指标, 因此作为燃料的原料标准, 未设置硫和磷含量控制项目。

3.2.4 关于运动粘度项目

运动粘度是车用燃料的一个重要指标, 车用柴油、BD100采用GB/T 265-88《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测定。测试方法是在某一恒定的温度下, 测定一定体积的液体在中立下流过一个标定好的玻璃毛细管粘度计的时间, 粘度计的毛细管常数与流动时间的乘积, 即为该温度下测定液体的运动粘度。在温度t时运动粘度用符号υ表示。

有大量研究表明, 甲醇汽油黏度对汽车供油系统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考虑到车用汽油、乙醇汽油标准中尚没有设置运动黏度指标, 在本次标准中未设置运动黏度项目。

3.2.5 关于有机氯项目

对于是否设置有机氯含量项目, 经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主要意见和处理结果如下:

——经与甲醇生产企业了解情况, 认为从正常甲醇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中不会引入有机氯化物。一般不测定此项目, 曾对产品进行过总氯或有机氯检测, 结果很微量, 几乎未检出。

——目前有机氯含量测定没有国标试验方法能够直接采用, GB/T18612—2001《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测定 微库仑计法》是等效采用ASTMD4929—1994标准制定的, 对于高纯度的甲醇、且有机氯含量很低的样品, 该方法是否适用, 方法误差如何, 未进行系统验证试验。

——有机氯的来源及其影响分析还未得出确切结论。

鉴于上述原因以及在目前完成制定标准计划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本标准暂不设置有机氯项目, 将继续关注此问题的研究进展。

3.2.6 拟定的项目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拟定的车用燃料甲醇项目和技术要求见表1。

3.3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的说明

3.3.1 外观

设置外观指标的目的是初步判定车用燃料甲醇中有无可见悬浮物和沉淀物。

车用燃料甲醇外观采用目测的方法进行, 于具塞比色管中加入实验样品, 在日光或日光灯下观察车用燃料甲醇应清澈透明, 无可见悬浮物和沉淀物。

3.3.2 密度

车用燃料甲醇的密度采用GB/T 4472—1984 密度计法, 20℃恒温测定, 其指标要求在0.791~0.793之间, 与工业用甲醇标准中的规定相同。

3.3.3 蒸发残渣

燃料中的蒸发残渣过多会造成汽车发动机油路的堵塞, 与其它车用燃料相同, 本标准中设置了此项目。采用GB/T 6324.2—2004 《挥发性有机液体 水浴上蒸发后干残渣测定的通用方法》测定。规定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0005%。

3.3.4 水分

水分是车用燃料甲醇的重要指标, 直接影响甲醇汽油的溶合性能、低温抗相分离性能及贮存的稳定性能, 在本标准中给予严格规定, 规定为水的质量分数≤0.15%。采用GB/T 6283—1986 化工产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卡尔·费休法 (通用方法) 进行测定。

3.3.5 酸度或碱度

本标准对酸度的要求与工业用甲醇一等品的要求相同, 酸度要求不超过0.003% (以HCOOH计) 。

标准中对于碱度的规定与工业用甲醇一等品相同 (0.0008%) 。酸度与碱度要求不能过低, 因为在GB17930-1999《车用无铅汽油》中要求水溶酸碱为无, 并出于对汽车零部件的防腐要求, 本标准对酸度、碱度提出的要求是合理。

酸度和碱度的试验方法采用GB338-2004《工业用甲醇》的试验方法。

3.3.6 沸程

本标准确定的技术要求与工业用甲醇一等品的要求相同。按GB/T 7534—2004《工业用挥发性有机液体 沸程的测定》试验方法进行。注明对温度计要求及校正方法的具体说明。

3.3.7 无机氯含量

本标准方法原理为在中性至弱碱性范围内 (pH6.5~10.5) , 以铬酸钾为指示剂, 用硝酸银滴定氯化物时, 由于氯化银的溶解度小于铬酸银的溶解度, 氯离子首先被完全沉淀出来后, 然后铬酸盐与过量的硝酸银反应以铬酸银的形式被沉淀, 产生砖红色, 指示滴定终点到达。参照ASTM标准, 本项目指标设置为≤1mg/kg。

3.3.8 甲醇的含量

进行了甲醇质量分数的测定方法的建立, 确定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车用燃料甲醇中甲醇含量及杂质进行测定, 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测定定量校正因子, 根据内标法或外标法计算出杂质组分的质量分数。用100减去杂质和水的质量分数得到甲醇的质量分数。该方法适用于测定车用燃料甲醇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为0.0005%~3%的样品。方法验证试验数据显示该方法的准 确 性与 重 复性较好。

4项目综合评价

本标准与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 D 1152—2006《甲醇》 (英文版) 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标准技术指标根据本产品的专一用途对指标设项进行了取舍, 增加了作为燃料的原料应控制和关注的指标。参照国内外标准中的检测方法:对于密度、水分、酸度或碱度、蒸发残渣、沸程等项目, 均采用国家通用试验方法标准。本标准的制定, 对于规范车用甲醇燃料行业市场, 规范原料要求, 将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标准为国际先进水平。

摘要:在国内外相关标准资料查阅分析、产品生产使用和行业情况调研、试验验证工作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车用燃料甲醇国家标准。内容包括: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安全等。

上一篇:长治久安材料下一篇: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