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调查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调查(精选10篇)

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调查 篇1

调查人:

工业设计: 王特

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时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法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也是必要的.1.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即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是通过传授必要的基础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学法,严格守法,主动用法,自觉护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把提高法律意识从自在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把法律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目的。

2.导向功能。我们正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社会主义法制基础相当差,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加快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但仍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过去制定的不少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不断发展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在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尤其是加快立法、加强执法(包括司法)更显迫切。立法的前提条件是客观条件的需要,这里的客观条件除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包括公众的法律意识的现状。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相关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处在较低的层次上,法律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即使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因此而增加法的实施成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与法律实施的关联程度较大,如果大学生能有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这对法律的实施无疑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和促进全体社会公众对法律实施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导向功能。这种导向是相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的。3.评价功能。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两个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指社会公众把法律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觉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而就法的适用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专门机关的司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保证法律得到切实有效和公正、及时的实施。在这里,主要体现的是评价功能,即对行为的正确与错误,法律是否公正,法律的实施是否有效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影响法制建设的进程。当然,由于大学生缺乏判断和辨别复杂事物的能力,因此当他们在做价值判断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评价功能的发挥。

4.规范功能。统治阶级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这样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法律来调整习俗、道德和政策等行为规范,无法调整或调整不力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法律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依赖国家强制力外,还必须依赖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因为国家强制力仅仅是外部力量,而法律意识则是实现法律目的的内在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内因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构建可以使他们自觉按照法所体现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我做的调查如下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特举行本次问卷调查活动。本次调查不记姓名,您所回答的内容会为您保密。请认真,如实填写,在您认为正确的选项下画勾。

1.假如您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时,您会如何去做()?

A 出声制止,维护自己的权益

B用适当的方法让他得到惩罚

C瞪他一眼,然后换个地方或下车默默离开

D 不敢出声。

2.您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可多选)

A 电视上

B报纸上

C学校的课本上

D 家庭的影响

E 其他

3.甲乙是很亲密的好友,甲因买车向已借款三万元,说三年后归还,您认为乙是否应该要求甲写一份欠条()

A 应该

B 不应该

C 无所谓

D 不知道

4.您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

A 3月15日

B 11月1日

C 12月1日

D 12月4日 5.在我国最高的立法机构是()

A 国务院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人民政协

D最高人民法院 6.您知道我国现在使用的宪法是哪一年制定的吗()? A 1980

B 1981

C 1982

D 1983 7.我国在2005年制定了一步与台湾问题有关的法律,您知道是哪一部吗()? A 国旗法

B 领土完整法

C 反分裂国家法

D 告台湾同胞书 8.酒后闹事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按()进行处罚? A 《刑法》

B 《民法》

C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9.你认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学期遇到法律问题的频率为:()

A、20次以上 B、10次---20次C、5次----10次D、5次以下E、0次 10.在新闻中,我们经常听到“法人”这一名词,下列是法人的是()¬¬(可多选)

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B 海尔总裁张瑞敏

C 中国移动公司

D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高青

11.在那一年,我国把“邓小平理论”写进了宪法 A 1992

B1997

C 1999

D 2001 12.下列不属于经济法法律的是()

A 公司法

B 反不正当竞争法

C 产品质量法

D 合同法 13.对当前众说纷纭的司法腐败问题,您的观点是()

A “司法腐败”主要是发官品质太坏

B 司法不独立早造成的 C 法官素质低

D司法压力太大

14.您希望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

A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

B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类似于《今日说法》

C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

D最好取消这门课,与日常学习生活无关

15.因为没有过四级而不发放学位证,您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合法?

办法,老师布置的作业,麻烦大家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多数的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并不感兴趣,而现在的中国正处在法律发展时期,急需大量的法律人才但中国有13亿人口,但却只有12万左右的律师,而在美国,虽只有2亿多人,但却有近100万律师,而且,学生对法律的不敢兴趣也反映了其法律知识的不足。

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弱,知识也比较缺乏,从数据上看,学生们都没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许他们觉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问题,也有可能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让他们认为权利比法律有用,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法律意识,即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研究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等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来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黑数现状 在我国犯罪黑数问题相当严重,犯罪明数最多只占实际发生的三分之一。在校大学生犯罪黑数问题更为严重。一般高校的刑事案件的发案数至少是上报数目的4倍以上,这还不包括警方因其他原因未掌握的犯罪数。

在这里,我也仅代表个人,根据个人实际经历做个简单例举。某一高校一学生盗走室友的存款卡在取款机上取走大半现金,被盗同学后知后觉,最终因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校方也仅能多次广播安全警告;无独有偶,又一高校学生,见财心起,三更半夜,竟然趁同宿舍的舍友睡着之际,借上厕所为名,盗走了同学裤兜里的200块钱。同样的被发觉后,同学因顾及同窗之谊,最后只要求作案学生将钱财归还,那么此事作罢。于是又一件本应作为刑事处理的案件又被隐藏起来了。当然,这种案件也只是体现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冰山一角。经过对比研究分析大学生犯案黑数有如下特征:

(一)相对于明案来说,犯罪黑数案件数量大,且普遍存在;

(二)从犯罪类型看,犯罪黑数主要存在于财产性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等多种类型;罪中止和犯罪预备等。

(三)从犯罪停止形态看,有犯罪既遂,犯罪未遂犯 从上述例子及下述特征可以看出大学生犯罪的复杂性,及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以致大学生犯罪行为增加,大学生维权意识薄弱。尤其当前我国大学生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重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时有限,以致高校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有限。

至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大学生法律观念的淡薄,导致他们在收到伤害时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去保护自己,从而可能产生了一些犯罪案件,其中更不乏有令人发指的血腥。而就我们目前所知,真正导致一场血淋淋悲剧的暴徒,有时恰恰很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看似温顺德同学。那又是什么使得温顺的同学会在一瞬变成凶徒呢?相信这与人的心理素质有关,但同时也是法律意识淡薄的写照。试想,如果一个人能明白他所做出的悲剧会给自己以及他人带来怎样的厄运,那么相信他就不会在后来流下悔恨的眼泪。

三,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现代化得市场经济的要求要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得塑造过程,不仅仅是依托于学校,更需要深深地扎根于以社会为背景的“土壤”之中。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得现状与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的教育。个人认为,人的性格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并未成熟,对一些事情往往会做出偏激的举动,例如马加爵事件,实质上,马加爵犯罪时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结果。而他自己又不会调整心态去适应并正确面对现实,难以排解痛苦,终于有一天在一点小事的刺激下积郁爆发,心理崩溃并铤而走险,报复杀人,终铸下大罪,难以弥补。试想,如果当初马加爵的老师和同学们能对他给予更多的关爱与理解,如果那些同学不去伤害她的尊严,如果马加爵的法律意识再强烈一些,那么马加爵事件就有可能避免。处于像他这样境况和地位的人很多,采取像他这样极端手段的人却很少,这无疑是他个人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缺陷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与他相似的那些人也可能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报复别人。如刘海洋事件就更说明了心理健康与法律意识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了。

由此可知,在大学阶段,一定要把握大学生心理、思想特点,多进行一些心理教育,一些法制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犯罪现象。

(2)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开展法制第二课堂活动。如果只依靠课堂教育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不够的。毕竟,像法律的课程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只有十几堂法律基础课,因此,我们要开拓第二课堂活动。

例如,听专家讲座进行普法教育,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大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得到教育和启迪,多组织学生参与法律有关的活动,让大学生从实际中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而且实际生活中获得法律知识比课堂中学到的产生的效果会更好。

此外,还可以广泛关注“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阅读参与法律书籍。这些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的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媒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为大学生,也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与舆论环境。(3)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校园氛围。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的和所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线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这样无形中在这种氛围下,也能给学生到来潜移默化的改变。

四、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连年来社会上不断出现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表明了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和人文素养的缺失。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他们抵御不良社会现象,预防和减少犯罪,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

(2)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未来的市场经济主体,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必须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才能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才能对立法、执法和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得法律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

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调查 篇2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精神,大学生,依法治国

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也是新时期提升青少年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党的十六号文也提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增强遵纪守法观念。”这充分说明了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1 增强法律意识, 培养法律精神,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的现象的思想与评价、心理和知识的总称。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的看法, 对现行法的理解、解释、态度和情绪, 对自己和他人权利、义务的认识, 对人们行为的合法性的评价, 以及人们关于法的知识和修养等等。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 它支配着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法律意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法律、法规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决定着执法的水平和效果, 是人们守法、用法、护法的重要保证。

所谓“法的精神”就是法与一切存在物的关系, 而法的精神就存在于法和各种事物所可能有的种种关系当中。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又是始于足下的现实实践。中国历史传统上延续数千年的中央集权体制以及重刑轻民的思想,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权利义务观念。从1986年“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 在党和国家的强有力的推动下, 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正在蓬勃展开。中国的法治进程正在由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增强法律意识, 培养法律精神,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 但这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是推进法律启蒙教育的一个伟大工程。在校大学生知识丰富、思想活跃, 是法律实践的主体之一。我们必须紧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块主阵地, 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四有”新人, 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终极目标。

2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律精神现状分析

现代法治国家追求公平与正义, 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舶来文化的影响, 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及国内外社会文化的碰撞, 导致当代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念淡薄, 一些非主流文化, 如色情、暴力、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导致有些大学生好逸恶劳, 讲究吃喝玩乐, 互相攀比物质享受, 不顾及家长与社会的感受, 道德沦丧, 以自我为中心, 权利义务观念淡薄, 这种现象极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虽然我国各高等院校在非法律专业都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必修的公共课程, 但学生学习的状态和结果也不令人满意, 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守法指的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 行使权利 (权力) 和履行义务 (职责) 的活动。作为守法主体的大学生还处于青年期, 心理上还未走向成熟, 其法律情感具有矛盾性, 既相信法律, 却又对法律的现实作用不太信任。大部分学生对法律充满信心, 但现实中的一些法律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影响了学生对法律现实作用的信任。

3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依托高校各种优势教学资源, 帮助学生摈弃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非主流文化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 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免疫力, 从而避免消极颓废甚至自甘堕落等现象的发生。

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的形成并非一朝一日, 而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长期地熏陶, 而这种环境不是自在地生成的, 它需要人去创造。社会是宏观环境, 学校是中观环境, 家庭是微观环境,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 就需要三者互动, 形成合力。社会、学校、家庭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创建和谐的法律文化, 才能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

4 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具备较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祖国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培养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其次、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再次,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是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法律素质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如何, 就体现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的水平高低。如果没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 也就没有较高的法律素质, 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培养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 2004年8月26日.[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培养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 2004年8月26日.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作为培养高等建设人才的高校,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法律意识,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

一、依法治国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党确立的伟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国,复兴中华之文明。

“奉法者强则国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奉法者强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进行普法教育,全面提升公民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高校作为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尽快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实现法治中国造就大批具有法律意识、法律思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依法治校,提升教育管理者的法律意识

依法治校就是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依法治校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工程之一,是新时期的领导思想、领导方式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理念深入人心,公民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方式。提升教育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是做到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之一,能够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并有利于营造学校教育的法制氛围。

三、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是形成法律意识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法律知识,为形成法律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发挥好法律基础课的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2.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授课教师的考验。教师要通过精心准备,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并通过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讨论、辩论,在争鸣中求同存异,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靠、更深入。

3.积极开设法律公选课是拓宽学生法律知识的主渠道。现在高校已普遍开设了法律基础知识课,讲授一些常识性的法律基础知识,但课时较少,内容狭窄,缺乏专业深度。因此,为了适应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趋势,有必要增加一些专业法律课程供大学生选修。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

1.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遵纪守法环境。高校首先要坚持从“依法治校”开始,一切事情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其次,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奖、助、勤、减、免、贷及学生干部的选拔等问题上,学校一定要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影响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2.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高校在抓好课堂教育主阵地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好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和学者来校为学生做法律知识讲座,把最新的法律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增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观点、强化法制观念,又开阔了眼界,从而提高法律意识。成立法律协会,通过协会这一平台,吸引广大法律爱好者,并通过他们扩大法律宣传。积极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比如:组织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比赛的同时提高对法律的认识,组织学生收看法制节目,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和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法治中国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应坚持不懈地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1]侯晓丽,柏松,毕成.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

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调查 篇4

调查时间:2014年5月21日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大学图书馆 调查对象:大学各年级在校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问卷数量:发放20份,实收20份。问卷问题:见附1

摘要: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从而发现大学生本身素质的不足就法律教育方面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

法律意识

维权意识

前言:大学生作为我国后续的储备人才,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行为。毫不夸张的说,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关系到社会的繁荣与稳定!近几个月的各种暴恐案,我觉得与偏远地区的一些民众的法律意识也不无关系。随着高考扩招,大学生的数目是直线上升,但大学生的素质如何,特别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的素质如何,还有待观察!为此我们小组成员决定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走访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究竟如何!正文: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及调查发现的问题

我们在人比较多的图书馆展开调查,男女比例7:13。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对所调研对象进行调查!根据我们的调查男生在法律意识以及维权意识方面要强于女生!高年级的同学比低年级的同学更有维权意识!这也许与年龄及所经历的活动有关!下面我们将就具体数据分析大学在校生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您觉得您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维权意识强吗20151050很强一般很弱 女生男生从上表我们很明显的看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偏低。而且我们不知道这么多大学生中说自己维权意识一般的人有多少水分!只能说我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有待提高。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的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指出:人们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而现阶段的大学生文化程度也不算低,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却低的可怜!这就反映出大多数大学生从应试的

考场上走出来,却没有学会学习!只知道学习专业课,文化课,却忽视了离我们生活最近的,最贴近生活的生活技能。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跟我们的教育制度是息息相关的。自从文理分家,什么法律都已远离我们,而当我们进入大学再次接触到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时,我们也只是当成了一门课而已,不曾放在心上。而且老师的讲课的重点放在了道德修养上,法律一块不受重视!

14121086420有没有 是否有过被侵权经历女男从这个表中,我们还是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大部分人都有过被侵权经历的!而且伴随着B2B,B2C电子商务的展开,网络营销的盛行,未来商品的网络化便捷化的趋势,侵权这种现象将时时刻刻的伴随在我们身边!而且因为网络买卖的原因,消费者维权终究要比现实中复杂!虽然像比较大的网络运营商都自己制定了规则,国家层面上也出台了一些有利于消费者法律法规,但互联网交易毕竟属于新兴市场,很多方面的法律条文都属于空白无监管阶段,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良好的法律维权意识,一旦遇到侵权等对自己利益有损害的行为,立即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合法利益!

面对侵犯自己权益,我们这些大学生们是什么态度呢?请看下图

面对侵权您的态度121086420坚决维护视利益大小忍气吞声 男女从上面的图形统计能看出大部分人的态度个人觉得都是暧昧不清的。坚决维护的和忍气吞声的人数最少。所谓视利益大小而选择去维权,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商家的不良之风!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不可能因为一盒火柴不合格搭上成百上千的路费去维权吧!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我们再来看一下大学生选择不维权的原因有哪些!

大学生不维权原因86420不知如何维权维权成本高,不值难度大,成功率低害怕打击报复男女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差不多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学不知道怎么维权,百分之六十的同学认为维权成本高,又百分之五十多的同学认为难度大成功难度低,最后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担心被打击报复!有

百分之五十的同学不知道怎么维权这真的很令我们震惊!新生代的大学生都有一半不知道怎么维权,试着想象下社会上那么多的没上过大学的人,父母那代几乎没上过学的人!这个数目是相当惊人的!每年被不良商家欺诈的消费者,损失的各种经济利益也将是很惊人的!

三、由以上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及对策

综合以上各种数据我们很容易看出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欠缺,法制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里的总和!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令人担忧!法律意识将主导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后维护自身行为的自觉性。法律意识的缺失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知识的缺失!法律知识缺失,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做出有悖于法律的事,甚至触犯法律的事!还有就是权利意识的问题。权利意识不强。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时不知道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更有甚者,直接放弃法律的武器而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所以出现了好多打人,砸店等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另一方面自身不重视自己的权利意识,看中的只有自己的利益!比如为了评优、评先、入党等事上身先士卒,不择手段,影响他人,不尊重别人的权利等等。自己都没意识到已经侵犯到别人的权利又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甚至极力逃避怎么,无担当。而作为育人的学校,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都是灌输式的教育,没有引起学生应有的思考。而且大部分的学校注重专业课而轻视文化基础课,所以在课堂上大学生接收到的法律知识不多,且不成效不大!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试着提出以下对策。高校应该实行比较完

善的系统的法律权利教育。不管是新入学的大一新生还是快毕业的大四学生都应该集中起来加强法律知识及权利意识的教育!课堂不应该使用灌溉式填鸭式的教育,而应该发挥当代大学生自身接受新知识强,积极参与的意识强等优势,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展开热烈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吸收!而且可以开展维权知识的知识竞赛,让这些有些枯燥的知识流动起来!

学校也应该定期举行维权日等活动,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维权的行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

结束语: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应该仅仅学习专业知识,更得知法,懂法,用法。即便学校不能提供这些课程的培训,我们也要通过看书上网等多种途径学习这种关乎自身利益的知识!做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附1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调研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粮工1103班的学生,现在在做一份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的调研,旨在了解现在大学生关于维权意识的情况,并针对您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以做出应对策略。调查会耽误您5分钟左右的时间,请您谅解并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的性别 : A男

B女

2.您觉得您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强吗 : A很强

B一般

C较差

3.您一般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维权方面的知识 :

A观看电视,阅读报刊

B课堂教育

C网上浏览

D别人的经验之谈 E其他

4.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你了解多少: A很了解

B了解一些

C完全不了解

5.您是否有过被侵权的经历: A有

B没有

6.在你遭遇的或看到的侵权事件中,有下列哪些事件发生[多选题] :

A商贩缺斤少两

B商品假冒伪劣

C消费索要发票遭拒

D诈骗

E 打工时遭遇性别或岗位歧视

F其他

7.如果遇到侵犯自己权益的事情你会持什么态度:

A坚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B看情况视权益大小而定

C忍气吞声,不愿惹事生非

8.你认为维权的重要性在哪[多选题] :

A保障自身权益

B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C强化法律效力,维护法律的尊严

9.你身边如果发生过侵权事件,是否得到妥善解决:(没有可以不选)A得到妥善解决

B部分得到妥善解决

C基本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10.您认为大学生不维权的原因有哪些[多选题] :

A不知道怎么维权 B维权成本高,觉得不值得C难度大,成功率低 D害怕被打击报复

11.你觉得学校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增加学生的维权意识:

A举办关于维权的活动

B加强维权意识方面的教育

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调查 篇5

现今社会,交通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因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对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情况做出调查,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大学生交通安全的概念与现状

交通安全是指不发生交通事故或少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观条件,即指交通参与者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进步警惕,不因麻痹大意而发生交通事故。大学生交通安全是指大学生行走、乘坐交通工具时的人身安全。只要有行人、车辆、道路这三个交通安全要素存在,就有交通安全题目,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断送美好的前程,甚至生命。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交通意识淡薄,结果不容乐观。96.7%的人有过闯红灯的经历,固然大家都以为闯红灯存在危险性,但实际上能过做到一直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少之又少。30%的受调查者以为我们应当自觉遵守交通规则,23.3%的人以为闯红灯不以为然,46.7%的人是跟随大家闯红灯。66.7%的人是由于有急事闯的红灯。这些数字是值得我们警醒的,我们更应进步交通安全的意识。

二、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

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思想麻痹和安全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和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头脑里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所以,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行走时发生交通事故。大学生余暇空闲时购物、观光、访友要到市区活动,这

些地方车流量大,行人多,各种交通标志眼花缭乱,与校园相比交通状况更加复杂,若缺乏通行经验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很高。难怪上海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说:“在各个大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少数学生书读得越多,越不会走路,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越淡薄,不仅在校园里乱骑车、乱停车,在马路上违反交通规则也时有发生。”

(2)乘坐交通工具时发生交通事故。大学生离校、返校,外出旅游、社会实践,寻

找工作等都要乘坐各种长途或短途的交通工具。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因乘坐交通工具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造成群体性伤亡,教训十分惨重。

三、交通事故的预防

1、进步交通安全意识

大学生发生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遵

守交通法规是最最少的要求。若没有交通安全意识很轻易带来生命之忧。

目前,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但安全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交通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它始终是贯串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生学生交通安全事故,不仅仅是个别学生受到伤害的题目,还会牵动学生家长,波及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还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把做好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进步到能否营造优良育人环境;能否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能否实现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一高度来熟悉,时刻把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教育力度,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要始终贯串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学生安全地度过大学生活时期。

2、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除进步交通安全意识、把握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外,还必须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才能保证安全。以下两点是大家必须把握并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的。

(1)在道路上行走,应走人行道,无人行道时靠右边行走。走路时要集中精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与机动车抢道,不忽然横穿马路、翻越护拦,过街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不进进标有“禁止行人通行”、“危险”等标志的地方。

(2)乘坐交通工具。乘坐市内公共交通等车停稳后,依次上车,不挤不抢。车辆行驶中不得把身体伸出窗外;乘坐长途客车、中巴车时不能贪图便宜,乘坐车况不好的车,不要乘坐“黑巴”、“摩的”,由于这些车辆安全没有保障。乘坐火车、轮船、飞机时必须遵守车站、码头和机场的各项安全治理规定。

四、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办法

1、及时拨打120和报案

如果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首先想到的是及时拨打120和报案,这有利于几时处理伤者,和有利于事故的公正处理,千万不能与肇事者“私了”。

2、保护现场

事故现场的勘查结论是划分事故责任的依据之一,若现场没有保护好会给交通事故的处理带来困难,造成“有理说不清”的情况。切记,发生交通事故后要保护好事故现场。

3、控制肇事者

若肇事者想逃脱一定要想法控制,自己不能控制可以发动四周的人帮忙控制,若实在无法控制也要记住肇事车辆的车辆牌号等特征。

人让车,让出一片温情,让出一片秩序;车让人,让出一片安全,让出一片理解。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与车互相谦让,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死亡的人数,珍爱宝贵的生命。生命是惟一的,是宝贵的,世界由于有了生命而变的出色。您的生命,您珍惜吗?要想生命得到保障,那就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在交通安全的维护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生命可贵却脆弱,希看人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安全更美好。

交通事故是那么可怕,一刹那间,就夺走了人的生命。现在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拥挤,同时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每年,有多少的生命被夺走,有多少个家庭被破坏,有多少人要失往亲人了。假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交通规则,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相信一定可以避免很多悲惨的交通事故。让交通法规在我人们心中生根吧,让我们牢牢记住: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珍爱生命!让我们把“交通安全”这四个字在心里永远扎下根,让全世界人民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交通事故永远在我们生活中消失,让我们的明天布满鲜花,布满阳光。那么,交通安全便是你最好最好的朋友,它将永远保护着你,带给你幸福。让我们争做文明遵法的好少年吧!

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篇6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的有效实施是以全体公民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为前提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栋梁,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充分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观念较为模糊。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确立科学培养观念,提高对法律意识的认识 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宪法和法律的这种权威。只有使大学生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的方法并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也才能真正使法律知识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性。

(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

涵,尊重法律的权威,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执行,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爱法。

(三)建构有效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与信仰,离不开直接经验的支持,更需要到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实践培养能有效解决“说的多,做的少,且多有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调查 篇7

具体而言, 包括以下对策:

(一) 确立科学培养观念, 提高对法律意识的认识

1.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 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可能有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行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 国际间经济的竞争和合作日益加深, 知识经济的端倪已经凸显, 这对新世纪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但要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具有道德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等综合素质。因此, 应继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思想。

2. 施行人本主义观念。

西方哲学思潮中人本观念由来已久, 这种观念要求以人为本, 强调个人的尊严、自由和创造。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心理学派认为学校的教育要有人本主义的思想, 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要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认知和情感的结合。人本从本质上来说是唯心主义的, 但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只有使大学生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的方法并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才能培养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 也才能真正使法律知识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性。

(二) 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在高校, 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通过教学, 可以让大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初步学习宪法和其它法律的基本内容。明确宪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块, 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宪法的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通过对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继承法、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使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 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

(三) 营造校园环境,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任何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 法律意识的形成也不例外。校园作为大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 应当着力建设校园法治环境, 坚持依法治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绝大部分与学校的学制建设、教育管理密切相关, 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应将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基本精神作为立校的原则, 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纪律、学籍管理、学位管理和学生生活服务等方面进行依法管理。

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应做到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违章必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学校每位成员在规章制度面前也要做到人人平等、师生平等。

不论是准, 只要其行为违犯了学校的规章制度, 都应受到处罚, 不能因人而异, 更不能姑息迁就。高校要使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 就感觉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 体验到依规章制度办事的氛围。从而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潮, 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

(四) 建构有效实践环节,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与信仰, 离不开直接经验的支持, 更需要到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实践培养能有效解决“说的多, 做的少, 且多有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因此, 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可以考虑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相应的长效规范保障机制。

学校要建章立制, 把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 列入教学计划。保证开展实践活动所需的课时和必要的经费;可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及其实施细则, 明确规定实践活动的形式、目标、要求及操作程序;规定检查评估制度, 督导实践活动的开展;确立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竞争激励机制。通过这些具体明确的规定, 确保实践活动的开展制度化、规范化, 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校各个部门对开展实践活动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他们相应的组织、支持配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也才能因此而得到切实有效开展。

2. 设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

设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 不仅有利于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更能促进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长期维持下去。例如模拟法庭, 一般的学校都要设置, 这样才能有利于确保活动情景设计的需要和活动及时稳定的展开, 学生也能快速地感受到法庭的氛围和法律的严肃性。对于采取用大教室、大会议厅或报告厅来代替模拟法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校外建立法制教育实习基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学校应设立相对稳定的法制教育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 配备一些专门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 并与社会其他部门开展有效的合作。只有学校和社会都认识到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携起手来, 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和逐步完善,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 本文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理性思考 篇8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人们对法律规范和法律行为的把握、评价和态度;从形式上看,它表现为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理解和认知。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虽然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法律基础课,而大学生对法律基础课不重视,学习法律只是为了混学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没有真正掌握法律知识本身。

(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

(三)大学生中违法犯罪现象有所上升

近来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与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密切相关,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如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浙江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两名公务员2003年4月3日下午在办公室里遇刺。警方确认,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原来,他在该区公开招考公务员中,已通过笔试、面试,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因情绪悲观,产生报复念头,遂迁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最终导致行凶杀人。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因素

(一)制度冲突与协调问题

大学生心目中的法律、书本上的法律、文字上的法律和他本身经历的法律之间有时会有碰撞与冲突,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法律与制度之间、与改革开放之间的协调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之间存在一个磨合的问题,有着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冲突。在处于转型时期动荡变化的社会结构中,经济制度、体制改革、经济利益和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是会影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

(二)制度设计问题

法律制度设计,不仅形式,还应该有符合实质的公平与正义,在这方面,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整个法律制度的设计,包括其他制度,应该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法律制度不能反映公平与正义,不能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就会出现深层次的问题。甚至会起到一种相反的作用,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应该考虑到公平和正义的原理。

(三)法律贯彻落实问题

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有了较好的法律制度,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得到很好的落实最为关键。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很多法律制度在贯彻和落实的时候,遇到了阻碍,被打了很大的折扣。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大都在20—24岁之间,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社会的不良因素和现象影响,大学生往往看问题比较偏激,把社会阴暗面夸大。

三、培养与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强化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高校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当然,法律意识的自觉养成和法律技能的娴熟掌握,不是通过学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能及的,高校除了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安排在课堂上学习法律知识以外,还可以使大学生选修民事、刑事、诉讼法等法律选修课补充法律知识。也可以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经常性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待人的态度和处理有关问题的方法,等等。另外,学校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媒体、报刊、杂志的法律专题节目、栏目获取法律知识。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才能有效的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牐(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

在校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心理上具有强烈的要求他人和社会认可的冲动,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同时,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容易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一些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形成不良情绪的释放。因此,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对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三)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高校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社会的不良因素和现象影响。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像色情、暴力、荒谬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文化糟粕。这些道德观和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教育、轻德育和素质教育的缺陷,一些思想受不良道德和文化侵蚀的大学生对民主与法制、自由与法律、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缺乏辩证的认识,存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甚至颠倒是非的倾向。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必须把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纳入重要的日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营造法律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

高等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需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只有三方同心协力,构筑起一个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学校树立“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观念。首先,学校所有规章制度应该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依法照章处理,决不能因人而异、因人而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建立法制化的校园环境应着重防止高校管理中的权力“越位”现象的出现,其核心内容是防止高校行政权力的泛化,应强化高校管理制度的法制化,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其次,要建立健全申诉机制,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咨询和申诉,使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及时的保障。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宣扬时代新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大学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人生指南。注重把校园文化变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应创造“校园法制”宣傳的良好氛围,通过“依法治校”、“以法育人”等经常性的校规校纪教育,及时纠正小的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法制氛围之中。

家庭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等,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身教是孩子成长的阳光,父母要率先垂范,做出榜样,让富有模仿能力的孩子去效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长辈,是教师,但又是一种活的教学媒体,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一种生动的教育信息的传递,都在明显地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思想和灵魂。

社会更应加强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一个国家国民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度。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培养,不仅对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篇9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以及立法、执法、司法等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关于法的知识、情感、评价与行为倾向的有机综合体。其中法律情感是社会主体对于法的稳定的情绪体验,如对于法的尊重、亲近、关切还是蔑视、厌恶、冷漠等。在知识、情感、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守法还是违法等就是社会主体的法律行为倾向。法律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现代与传统之别。现代法律意识是符合社会客观规律和时代需求的法律意识,是先进的法律意识。

一、调查目的:

现在,我国已进入了法制社会的时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不仅涉及到经济,还涉及到文化和伦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这些都必须用法律来调整。通过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尽管每个地区各有差异,但也可大致了解),意识也希望通过了解,能加强和增进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的观念,对我们的法律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调查程序:

此次调查主要用的是问卷调查调查方法。发放问卷,当场收回。

三、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您对我国法律了解多少?

A非常多——7——15.56%

B很多——15——33.33%

C一般——17——37.78%

D少——6——13.33%

2.您认为我国法律执行状况如何?

A非常好——19——42.22%

B很好——16——35.56%

C一般——9——20%

D差——1——2.22%

3.您觉得影响我国法律有效执行主要原因是?

A 法律本身没有足够的权威——15——33.33%

B 执法机关执法不严——9——20%

C 一些领导干部不守法——17——37.78%

D 多数人对法律尊重不够——4——8.89%

4.您认为我国法律完善程度如何?

A比较完善——24——53.33%

B基本完善——17——37.78%

C不完善——3——6.67%

D很不完善——1——2.22%

5.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

A 能,我对法律非常有信心——25——55.56%

B 不能,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6——13.33%

C 现在还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10——22.22%

D 说不好——4——8.89%

7.您认为法律与道德哪个重要?

A法律——23——51.11%

B道德——22——48.89%

8.您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吗?

A 严格遵守——25——55.56%

B 大部分遵守——14——31.11%

C 有时会——2——4.44%

D 对法律规定不了解——4——8.89%

9.当您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偷正往路人口袋里偷东西,您会

A明哲保身——10——22.22%

B及时告诉受害者——17——37.78%

C报警救援——20——44.44%

D不知道——0——0%

10.对于一个跟你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向您借钱,答应两个月后还,您会要求他写借条给您吗?

A 关系那么好,不用写——17——37.78%

B 应当写——17——37.78%

C 写不写都无所谓——11——24.44%

D 说不清——0——0%

11.如果发现干部违反规定多收费,您通常

A忍忍算了——11——24.44%

B向上级部门反映——25——55.56%

C不交——8——17.78%

D到法院去告——1——2.22%

12.您认为打官司的行为

A值得鼓励——16——35.56%

B斤斤计较——4——8.89%

C正常——25——55.56%

13.您认为打赢官司主要靠

A金钱——9——20%

B律师——5——11.11%

C与法官关系——1——2.22%

D法律——30——66.67%

14.你最想了解哪部法律

A宪法——21——46.67%

B刑法——8——17.78%

C民法——7——15.56%

D劳动法——9——20%

15.你认为对你最有帮助的法律是

A宪法——20——44.44%

B刑法——5——11.11%

C民法——11——24.44%

D劳动法——9——20%

分析如下:

第一题从整体上评估被调查者的法律意识程度,以便迅速掌直接把握被调查者实际情况。从第一题的回答情况来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仅有13.3%的人认为自己了解的法律知识少,相反,有33.33%的人认为对我国法律了解比较多。

第二题从法律的执行程度出发,调查公民对现形法律的满意程度。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满意的,有20%、2.22%的人认为一般和差,说明我国法律执行状况还应该继续改革深化,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三题延续第二题对执行状况的考察,深入研究当前我国法律执行不足的具体原因。从调查结果看来,认为“一些领导干部不守法”的人最多,占37.78%;其次是“法律本身没有足够的权威”,占33.33%;“执法机关执法不严”,占20%;“多数人对法律尊重不够”,占8.89%。就整体而言,说明我国封建法律意识残余还大量存在,“官比法大”、“情比法大”的思想依然存在,还有好多人对法律关心较少,缺少主人翁意识。

第四题调查我国公民对法律完善程度的认识,以评估其法律意识。调查中显示超过一半的人都认为我国法律比较完善,近四成认为基本完善,只有少数人认为不完善和很不完善。这同时也反应出我国立法工作做的比较令人满意。

第五题将法律与公民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切身利益出发,调查公民对法律信心度的认识。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调查者对法律充满了信心。当然也有13.33%的受调查者认为法律不能不能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这说明了我国法律在现阶段确实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还有很多值得有关部门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六题调查公民法律意识的来源。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学校和家庭所占比重最大,都占到28.89%。来自社会和其他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分别占22.22%和20%。说明家庭和学校是我国公民获得法律知识的重要来源,社会及其他方式也占一定的比例。这要求我国应继续加大在家庭学校的宣传力度,同时,拓宽现有方式,积极寻求新方式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

第七题研究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其结果显示认为法律重要的占51.11%认为道德重要的占48.89%。可见结果不容乐观。法律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道德在我国公民的心中还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的法律意识在我国公民心中还根深蒂固。

第八题从公民生活出发调查公民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法律时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法律的占55.56%,大部分遵守占31.11%有时会占4.44%,对法律规定不了解占8.89%。虽然严格遵守的占大部分,但不遵守的和不了解的也大有人在。

第九题主要调查当公民面对紧急情况时做出的反应。此项结果不容乐观,明哲保身者占了22.22%,说明我国公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传统小农思想仍有一席之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麻木思想愈演愈烈。

第十题主要调查公民的契约意识程度。当朋友向自己借钱时认为应当写的不足四成,大多数人都有不用写和无所谓的思想。就此问题而言,我国公民契约意识不强,相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相距甚远,这对我国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利。

第十一题主要调查当发现领导干部违法时,我国公民的反应情况。此项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只有一半的人能向上级领导举报,利用法律渠道去法院起诉的仅占2.22%,而有24.44%的受调查者采取“忍忍算了”的消极心理。我国公民对的法律意识比较消极。

第十二题直接从诉讼出发,通过调查公民对诉讼的态度以间接判断公民的法律意识。结果显示有过半的人认为打官司正常,35.56%的受调查者认为打官司值得鼓励,然而有8.89%的受调查者认为打官司是斤斤计较,虽然比重不算大,但同样能反映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亟待提高。

第十三题继续深入研究十二题中关于法律诉讼的问题,调查公民心中打官司胜利的重要条件。其中66.67%的受调查者认为法律是打赢官司的重要条件,其次便是认为金钱是打赢官司的重要条件,占20%的比重,认为律师和与法官关系是打赢官司重要条件的分别占11.11%和2.22%。这也体现出了现在社会上还大量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我国还并没有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第十四题调查公民最想了解的法律。结果显示想了解宪法的受调查者占

46.67%,居于首位,其次是劳动法占20%,刑法占17.78%,民法15.56%。说明我国公民对宪法了解的兴趣较弄,但同时也呈现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

第十五题延续第十四题的研究,调查公民心中认为最有帮助的法律。结果依然是宪法居首位,占44.44%,体现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的地位,其次是民法占24.44%,劳动法占20%,刑法占11.11%。我国应继续加大法律宣传力度,面对普通公民,投其所好,多样化宣传。

四、总结:

总的来说,法律,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在传统的法律意识里,法律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权利意识非常淡薄。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

(2)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3)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应用意识

针对以上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广大公民法律意识:

1、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

2、应让有关部门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教材

3、建立一支专业的普法队伍

4、有关部门在普法教育上还应适当投入

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篇10

《论语》记,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足信”,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

-------題記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就是格守信义、信用和信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也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國現在追求的就是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和谐社会最最重要的就是诚信问题,有了诚信的保证才能建造经济诚信的可靠的社会。对当今社会诚信度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得出相应解决办法也显得日益重要起来。诚信问题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需要。我组通过编制“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分析当今大学生对诚信的看法以及身边的诚信现象和影响诚信度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当今社会诚信度的途径和有效策略,以便更好地建设和谐的社会、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社会调查是基于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看待与看法,首先对班级的个别同学进行访谈和开放性问卷调查,要求写出自己对诚信度问题的真实想法,自己的诚信行为决策和发展期望等。然后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补充和归纳整理。根据以往经验形成了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问卷”的学生调查问卷。

为了客观地完成这份报告,也为了比较好的了解社会诚信度的现状及影响。本次社会调查是基于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看待与看法,从统计出的数据分析可以基本得出当代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看待和看法。共发放学生问卷150份,回收有效卷130份,有效回收率为86.67%,其中男生94份,占72.3%,女生36份,占27.7%。

二、关于社会诚信度的调查问卷

1,您对诚信的重视程度

A、诚信很重视B、比较重视C、一般D、无所谓

2,您最信任的人是

A、亲人 B、朋友 C、恋人 D、同事 E、同学

3,您认为当前社会的诚信度怎样

A 一般B 很好C很差

4,您对社会诚信度的认识怎样

A 很了解B 一般C 不了

5,您觉得在您成长过程中长辈对您进行过有关诚信教育吗

A 小时候有,大了就没有了B 经常C 基本没有

6,目前社会的诚信状况是否影响您对他人的信任感

A 影响B 不影响C 有一定影响

7,您觉得目前存在不诚信现象的原因在于

A 社会风气差B 缺乏宣传教育C 自我意识低

D 利益的诱惑E 社会上没有诚实守信的观念

8,您认为诚信会对下列哪些有着重要的影响

A 个人素质发展B 同学间、朋友间的交流、相处

C 日常的学习和生活D 择业

9,您认为目前哪些行业存在不诚信的现象较为严重

A 医药卫生B 金融C 教育D 服务行业E 商业F 美容G 旅游

H 电信服务I 房地产J 物业管理

10,您觉得电视上、网上做的广告的可信度怎样

A 可信B 不是很可信C 不可信

11,您觉得网上购物卖家的信用如何

A 很好B 一般C 不好

12,您平时在商场购物时经常遇到或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吗

A 经常B 一般C 偶尔D 没有

13,对于自己遭受到的无诚信对待,您会如何

A 以后注意,小心谨慎B到相关部门投诉,协商处理

C 借助媒体舆论谴责D诉诸法律

14,对于自己遭遇到的无诚信情况,您会如何处理?

A.以后骗另外的人,把亏的再赚回来

B.无作为,但以后再也不相信别人了

C.这次就算了,今后注意小心防范

D.借助媒体舆论谴责

E.到相关部门投诉,协商处理

F.诉诸法律

15,您最关心的诚信是

A、个人信用 B、政府信用 C、企业信用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从有效文件中随机抽取了99份做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大学生对于诚信的看法。调查显示,81%左右的人最信任亲人,其次是朋友和恋人,没有人信任同学和同事;60%左右的人最关心的是个人信用,其次是政府信用;60%的人对于诚信很重视,36%对待诚信比较重视…….以14题为例做以下详细分析:

(1)75.76%的人选择“这次就算了,今后注意小心防范”。

现在大多数人的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一般我们只是上点小当,吃些小亏,我们就会想吃亏了就吃亏了吧,又不是很严重。但是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大骗子,自己上当受骗了,当我们这时候还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是被骗了一点财务而已,以后注意就可以了。对此75.76%的人都没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正是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让不诚信的现象越发泛滥。而且这部分人以后都不会再相信别人了,那么这样的人还会对别人讲诚信吗?

(2)36.36%的人选择“到相关部门投诉,协商处理”。

这个结果还是比较乐观的,可以看出来正义还是存在的。比起那些以恶报恶的人来讲,这一部分人可以站出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而且数量也比较大,这是我们很愿意看到的一点。

(3)共有9.27%的人选择A选项“以后骗另外的人,把亏的赚回来”和B选项“无作为,但以后再也不相信别人了”。

这些人是道德不健全的表现,这些想法实在可耻,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不体谅他人的感受而只顾着自己的利益。选择后者的人,只因受过一次骗就不再相信别人,不再对这个世界寄予期望,是心理脆弱的典范,也是不可取的。对于这些人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教育,让他

们对社会的诚信产生信任感,愿意为社会的和谐贡献力量。

从此题调查结果来看,大家对诚信的态度还是很重视的。诚信是为人处事最重要的一项,若人无诚信,如何为人,大家身边的人都是靠诚信来维系的,它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桥梁。如果丧失了诚信我们将相信谁,谁又能相信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时时刻刻小心翼翼的生活,无暇享受身边的人带来的温暖。我们应该在必要的时候借助法律的手段来让身边的不诚信的程度降低到最小,所以大家在遇到不诚信的情况下,能采取正确的态度,以免其他人也受到伤害。

四、培养诚信意识

1.宏观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的外在客观因素激发诚信意识

要达到社会的和谐、诚信,要先从学生入手。制定和完善促进诚信意识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整体规划诚信意识教育工作。要对诚信意识培养的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等主要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并力求制度化、操作化。随着社会对诚信重视,有利于诚信意识培养的政策表征与制度规定正在逐步系统和完善,诚信度认同感、诚信情感意愿和诚信行为发展的良好宏观政策环境正在逐步健全。

2.加大政策制度的执行力度

在与大学生的访谈中,许多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诚信认知和诚信愿,但对政府的惩恶扬善的力度大多数都持怀疑态度。如果这些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无法得以全面实施,那么这将严重削弱上述宏观政策环境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大学生积极的诚信意识。因此有关部门在颁布施行相关制度规定后,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既定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监控督促执行与落实,必要时应采取一定形式的强制性评估考核。

3.强化诚信意识氛围营造,建设网络领地,优化诚信意识培养的环境

充分利用媒体宣传阵地,报纸等大众传媒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发表评论、剖析理论、进行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宣传阐释诚信,宣传报道体现诚信意识的先进典型,展映展播以弘扬诚信意识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开展好培育诚信意识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大力宣传诚信的作用,形成诚信意识浓厚氛围。及时报道诚信意识教育活动进展情况,努力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营造浓郁的诚信意识教育氛围,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

五、总结

诚信就是讲信誉,而信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民族的现有处境和未来发展。对于个人来讲,与人交往要讲信用、守诺言,言行表里如一。邻里之间,有信用方能真诚相待;朋友之间,有信用方能真诚相处;生意场上,有信用方能赢得客户;就是从政为官,也得有信用方能取信于民。对于市场主体来讲,在经济活动中,要守合同,重契约,不出尔反尔,更不能坑蒙拐骗,大搞欺诈行为。从根本上看,一个企业只有有了信誉才能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寻求贷款、推销商品、吸引资金、招徕顾客、开拓市场等,才能卓有成效地参与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份调查报告,是当代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看待一份真实缩影,中间所反映出的问题同样也值得我们深思。诚信问题关乎到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小到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上一篇:拓展训练的策划书下一篇:暴风雪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