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理学总结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园艺植物病理学总结(共7篇)

园艺植物病理学总结 篇1

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受不良环境影响,而在生理、细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外部呈现不正常的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2.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

3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证共同作用引起病害的观点。环境的作用: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以引起费传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中国要诱因。(非传染性病害降低寄主植物的生活力,促进传染性病害的发生;传染性病害也削弱寄主植物对费传染性病害的抵抗力,促进非传染性能够病害的发生。)

4.症状:是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根据症状在植物体显示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

5.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6.病征: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

7.真菌:具有细胞壁的异养生物。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有细胞壁,以吸收为营养方式,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8营养体:菌物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

9菌丝:绝大多数菌物的营养体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10菌丝体:菌丝的集合体。

11.有隔菌丝:真菌的菌丝有隔膜,将菌丝分隔成多个细胞,称为有隔菌丝。

12无隔菌丝:卵菌门的菌丝一般没隔膜,通常认为是一个多核大细胞,称为无隔菌丝。13.菌物的营养体:菌物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

14.无性繁殖:指菌物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作无性孢子。

15.有性生殖:菌物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16.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17.菌物的多型性:在菌物生活史中,有的菌物不止产生一种类型的孢子,这种形成几种不同类型孢子的现象称为菌物的多型性。

18.单主寄生:大部分菌物哎一种寄主细胞上就完成生活史。

19转主寄生: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20.原核生物: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一般是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被的单细胞微生物。

21子囊果:子囊被包在有菌丝组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子实体。

22.病毒:是一组DNA或RNA核酸分子,包围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物质和能量完成复制,伴随核酸突变发生变异。23病毒粒体:病毒的基本存在形式。nm为单位.24.多分体病毒:多分体基因组核酸装配在不同的病毒粒体内成为多分体病毒。25正单链RNA:起mRNA的作用,(+ssRNA),可以直接翻译,有侵染性。

26.钝化温度:把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27.复制增殖:植物病毒作为一种分子寄生物,没有像菌物那样具有复杂事物繁殖器官,也不像细菌那样进行裂殖生长,而是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组分再装配成子代病毒粒体。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为复制增殖。

28.传播:植物病毒从一植株转移或扩散到其他植株的过程。根据自然传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29介体传播:指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染。30.线虫:生活在土壤中以真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为食的线虫称为自由生活线虫;危害植物的线虫称为植物寄生线虫或植物病原线虫,简称线虫。

31寄生性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其他植 物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称之为寄生性植物。

32.全寄生植物:从寄主植物获取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的寄生性植物。33半寄生植物:从寄主植物仅获取水分和矿物质的寄生性植物,故又称水寄生。34.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活的植物体内获取所需营养的能力。35活体营养型:是指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36死体营养型:是指在死的植物组织上营腐生生活。

37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38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核组织中获得营养,寄生能力最强。

39抗病性: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征。40垂直抗性又称小种专化抗性,具有垂直抗性的植物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个小种具有抗性,而对另一个小种则没有抗性。即品种的抗病性与小种的致病性之间有特意的相互作用。41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性,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对病原物所有小种的反应是近于一致的。即品种多抗病性与小种的致病性没有特意的相互作用,42主动抗病: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43被动抗病: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44植物保卫素: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

45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受到寄主的影响或识别进而到达侵染部位到寄主发病的过程。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46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47侵染循环:指一种侵染性病害都要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使病害和病原物得以发展和延续

48初侵染:是指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上,所引起的第一次侵染

49再侵染:是指受到初侵染的植株上,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殖体,经再次传播、侵染、发病。

50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大都是再侵染频繁的病害,故称多循环病害。51单循环病害是指在侵染过程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过程。

52植物病害流行:是指病原物在植株群体内大量繁殖、传播、侵染,造成大量个体严重发病的过程,病害流行是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发生,能给园艺作物造成重大损伤。53发病率;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54病害严重度:植株或器官的覆病面积所占比率。

55农业防治:又称疾病管理或栽培防治,其目的是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

56原药:未经加工的叫原药。原药中含有具有杀菌、杀虫等作用的活性成分,称为有效成分。

57汁液传播:汁液通过机械造成的微伤进入健株体内使它发病。58病情指数: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59.制剂:经过加工的农药称为农药制剂。60.剂型:农药制剂的形态

填空

1.病原物种类:动物界的线虫,原生动物界的植生滴虫,植物界的寄生性植物,菌物界的菌物,藻物界的卵菌,原核生物界的细菌和植原体,还有非细胞形态的病毒界的病毒和类病毒。

2.引起植物病害的不良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包括(温度,适度,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化学因素包括营养的不均衡,空气污染,农药等 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3侵染性病害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分为:菌物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性植物病害等。4.病因:引起植物生病的因素称病因。病因依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病原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传(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和植物自身遗传因子异常导致的病害称为非传(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

7营养体的类型:原质团:一团多核、无细胞壁、形状可变;单细胞:具有细胞壁、卵圆形的单细胞。

8菌丝的变态:吸器、假根、附着胞和侵入钉。

9.菌组织有两种:①菌丝体组成比较疏松的疏丝组织②菌丝体组成比较紧密的拟薄壁组织。10真菌的菌组织变态类型:菌核、子座、菌索等。11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12无性孢子类型:(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无性繁殖作用:对病害流行传播起重要作用。13有性孢子类型:(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有性繁殖作用:繁衍后代,度过不良环境并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来源。

14菌物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两个阶段。无性阶段往往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连续循环多次,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对病害的传播和流行起着重要作用。有性阶段一般只产生一次有性孢子,起作用除了繁衍后代外,主要是度过不良环境,并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的来源。15.菌物的各级分类单元是:界、门、亚门、纲、亚纲、目、科、属、种。种是菌物最基本的分类单元。

菌物在种下面有时还可分为变种、专化型和生理小种。专化型的划分大多是以一种菌物对不同属、种寄主植物的致病性差异为依据;生理小种的划分大多是以一种菌物对不同寄主品种的致病性差异为依据。

16.五界分类系统(根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作用以及获取营养的方式):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17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卵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胆子菌门、半知菌门。

18.卵菌的主要特征:营养体多为无隔得菌丝体,少数为原质团或具细胞壁的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形成休眠孢子或卵孢子。20子囊果结构:闭囊壳、子囊壳、子囊座、子囊盘。

21菌物病害的特点: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数为畸形。特别是在病斑上常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等病征,这是菌物病害区别于其他病害的重要标志,也是进行病害田间诊断的主要依据。22原核生物①分类:(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疵壁菌门)。②分类依据:根据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根据生理生化性状;根据遗传性状;根据现代鉴定方法。③原核生物多以裂殖方式进行繁殖。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核区内的DNA,但在一些细菌的细胞质中还有独立的遗传物质。④形态:植物病原细菌大多为杆状,称为杆菌。⑤原核生物四个门的分类依据是依据细胞壁的特点。薄壁菌门包括(土壤杆菌属)(欧文氏菌属)(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木质部小菌属)厚壁菌门包括:(棒形杆菌属)(链霉菌属)软壁菌门包括:(螺原体属)(植原体属)疵壁菌属包括:(甲烷细菌)(高盐细菌)。⑥引起病害: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茄科植物青枯病、蔷薇科植物根癌病、黄瓜角斑病、柑橘溃疡病、柑橘黄龙病、枣疯病。

23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阴性(红紫色),少数是阳性(蓝色)。

24病毒形态:动物病毒粒体多为不规则形;蕨类和藻类植物的病毒粒体多为杆状,或有尾部的球状多面体;真菌的病毒粒体一般为球状;细菌和蓝绿藻的病毒粒体一般是蝌蚪状。高等植物的病毒粒体主要是杆状、线条状、球状等。

25病毒结构:高等植物的病毒粒体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病毒特点:①形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②病毒粒体内只有一种核酸③依靠自身的基因组核算进行复制④缺乏 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⑤严格寄生性的细胞内专性寄生物

26.植物病毒的命名:典型种的寄主名称(英文或拉丁文)缩写+主要特点描述(英文或其他文字)缩写+virus拼组而成。

27核酸类型:正单链RNA、负单链RNA、双链RNA、单链DNA、双链DNA.28.病毒基因组的复制: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寄主提供场所(通常是在细胞质或核内)、复制所需的材料和能量、寄主编码的部分酶以及膜系统。RNA病毒的核酸复制是以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互补链RNA,然后再以互补链RNA为模板合成基因组RNA。29植物病毒依靠那些传播方式传播?介体昆虫传播有哪些机制?(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传播)(嫁接传播)(机械传播即汁液传播)(土壤传播)(昆虫传播)

非持久性传播:昆虫获毒后立刻就能传毒,但很快就会失去传毒能力。半持久性:昆虫在火毒后不能马上传毒,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度,这段时间叫做“循回期”。持久性:昆虫获毒后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传毒。

23.线虫的体形因类别而异,有雌雄同体(蠕虫性)和雌雄异体(两端对称的圆管形)。24.线虫的生活史:植物线虫生活史中具有卵、幼虫和成虫3中虫态。卵通常为椭圆形;幼虫有4个龄期,1个龄幼虫在卵内发育并完成一次蜕,2龄幼虫从卵孵出,在经过3次蜕皮发育成成虫。植物线虫一般为两性交配,也可以孤雌生殖。25线虫的传播(有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被动传播有自然力传播和人为传播。自然力传播中以水流传播,特别是灌溉水的传播最重要。

26.线虫生态特点:水生动物,一般在15~30度发育,存活于土壤中,土温高时活跃,消耗快,存活短,长期淹水通气不良会影响它的生存,许多线虫能经休眠状态在植物体外长期存活。线虫在田间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呈块状或多中心分布;在田间的垂直分布与作物根系分布密切相关。

27.区分腐生性和寄生性线虫:寄生性线虫有口针、滑刃型、尾部较钝,不活跃;腐生性线虫无口针、食道双胃型。

28.根部寄生线虫的寄生方式有外寄生、半内寄生、内寄生。(1)外寄生线虫:在根部取食时虫体在根外,仅以口针刺入植物表皮或在根尖附近取食。(2)半内寄生线虫:仅虫体前部钻入根内取食。(3)内寄生线虫:整个虫体侵入根组织内,或至少在其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整个虫体钻入根内取食。

29.寄生性植物分类(根据其从寄生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全寄生、半寄生。

30寄生性植物的危害:主要抑制寄生生长,争夺养分、水分空间;草本植物受害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黄化、严重枯死;木本植物受害:生长弱、树叶早落、次年发芽迟。31线虫致病机制:①机械损伤②营养掠夺和营养阻碍③化学致病④复合侵染

32.菟丝子属的防治:①检疫 ②清洁种子 ③合理轮作或间作也有一定效率 ④生物防治 ⑤人工拨出和药剂防治。

33列当属的防治:①检疫 ②轮作(7-8年)③早期拔除或化学防治 ④种植诱发植物、降低土壤中列当种子数量。

34.病原物的寄生性从寄生植物获得养分有两种不同方式:活体营养型生物和死体营养型生物

35病原物的致病机理有5点:①摄取寄主的生活物质;②机械压力;③分泌各种酶类,消解和破坏组织和细胞,侵入寄主并引起病害;④分泌毒素,使植物组织中毒,引起褪绿、坏死、萎蔫等不同症状;⑤分泌生长调节物质,引起生长畸形。

36.致病性机理:①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②分泌各种酶类,消解和破坏植物组织和细胞,侵入寄主并引起病害③分泌毒素,使植物组织中毒,引起褪绿、坏死、萎蔫等不同症状④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或干扰植物的正常激素代谢,引起生长畸形。

37抗病性:按照抗病能力的大小,分为免疫、抗病、耐寒、感病、避病。按寄主抗病机理分为主动病害和被动病害。

38抗病性机理:分为主动和被动。被动有物理抗病性因素和化学抗病性因素。㈠物理抗病性 因素:以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没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㈡化学抗病性因素:植物普遍具有该类抗病性因素(①体表分泌物②酶抑制物)。㈢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㈣主动抗病:过敏性坏死,植物保卫素,解毒素。

39垂直抗性特点:表现为免疫或高度抗病,但抗病性难以持久;由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由主效应基因独立起作用,抗性遗传表现为质量遗传。

40.水平抗性特点:不易因病原小种变化而在短期内导致抗病性丧失,抗病性较为持久。是由多基因控制的,由许多微效基因综合起作用,抗性遗传表现为数量遗传。

4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一般侵染分为侵入前、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1)侵入前期(接触期)指病原物到达寄主植物的根围或叶围,受到寄主分泌物的影响,向着寄主运动并产生侵染结构的阶段。(2)侵入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3)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4)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42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因其种类不用而异,主要有伤口、自然空口、直接侵入三种。43病害循环包括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等环节,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44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

①田间病株 ②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 ③土壤 ④病株残体 ⑤粪肥 ⑥介体。45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主要分为(自然动力传播)、(主动传播)、(人为因素传播)。自然动力传播 包括(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气流传播的防治方法:多以选用抗病品种防治 46植物病害流行的五个要素:

(1)寄主植物群体必须具有感病性,越一致越有利;(2)寄主植物必须群集或密集在一起,越密越好;(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4)病原的数量巨大(5)有利的环境条件

47农业防治措施:

①使用无病繁殖材料②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③保持田园卫生④加强栽培管理 检疫对象的确定:

⑴对内检疫性有害生物必须是局部地区发生的,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必须是在我国从未发生过或某些病虫在我国虽有发生但也仅限于极少数地区发生⑵必须是主要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远距离传播的有害生物⑶必须是危险性很强,对农林生产能造成严重危害,一旦传入将造成重大损失的危险性有害生物 52.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①病害上无任何病征,组织内也分离不到病原物;②田间常受地形、地物的影响,病害往往较大面积同时发生,表现同一症状;③病还没有传染扩散的过程,无发病中心;④在适当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简答

子囊菌的主要特征:营养体为有隔菌丝体,少数为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大多数子囊菌的子囊产生在子囊果内,少数是裸生的。子囊菌门类型:外囊菌属、白粉菌、核菌、腔菌、盘菌

担子菌门的主要特征:营养体为有隔菌丝体。多数担子菌营养菌丝体的每个细胞都是双核的,所以也称双核菌丝体。双核菌丝体可以形成菌核、菌索和担子果等结构;担子菌一般没有无性繁殖,有性生殖除了锈菌外,能通常不形成特殊分化的性器官,而由双核菌丝体的细胞直接产生胆子和担孢子;高等担子菌的担子散生或聚生在担子果上。原核生物所致病害的症状有何特点?病原是如何侵入寄主?如何传播的?

(1)菌原体病害的症状特点:病株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小而黄化。因此,丛生、矮化、小叶与黄化相结合是诊断菌原体病害症状时必须掌握的关键。(2)细菌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褪色或变色的较少;有的还有菌脓溢出。(3)在田间,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往往有如下特点:一是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入侵及传播:细菌一般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寄主植物。在田间,病原细菌主要通过流水(包括雨水、灌溉水等)进行传播。植物菌原体和寄生维管素的难养细菌往往借助叶蝉等在韧皮部取食的昆虫介体或嫁接、菟丝子才能传播。病征的种类: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菌核、脓状物。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1)植物病毒病害由于不形成外部病征,只能看到病状。(2)有些植物常有高温或低温的隐症现象,即植物收到病毒的侵染但不表现明显的症状。(3)病毒病害的病状以系统性变色、畸形和局部性坏死斑点为主,少有萎蔫、腐烂类症状。植物病毒病害的防治:(1)预防重点是防止人为传播病毒,特别是检疫性病毒。(2)抗病品种的选育和使用是最经济的防病措施之一。(3)无病毒种苗技术应用(4)针对介体昆虫的传播的措施除了使用化学农药杀死害虫外,主要有通过播期调整避开空虫发生高峰,通过黄皿诱蚜、银灰薄膜避蚜减少传毒等。(5)在控制毒源方面,重点是去除田间寄主杂草,早期拔除中心病株。

线虫所致病害的特点:①植物地上部的症状有顶芽和花芽的坏死,茎叶的卷曲或组织的坏死,形成叶瘿或种瘿等。②根部受害,有的生长被破坏而停止生长或卷曲,根上形成肿瘤肿或过度分枝,根部组织的坏死和腐烂等。③根部受害后,地上部的生长受到影响,表现为植株矮小,色泽失常和早衰等症状,严重时整株枯死。线虫病的防治:

①农业防治:轮作;休根法:耕地休闲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无植物哎田间生长;覆盖作物法。②生物防治:利用某些拮抗生物来防治线虫; ③物理防治:热力:高温消毒(暴晒);淹水法:线虫饥饿,减少氧气窒息而死。④化学防治:利用有毒的化学药品,统称为杀线虫剂。

科赫氏法则的原理和步骤是什么?

步骤:①在所有检查的患病职务上,该微生物必须总是伴随着该病害而存在;②将病组织进行分离培养,且可得到纯化的微生物;③将所得到的纯化微生物接种到相同的健康植物上,并能在接种职务上再现相同的病害;④必须从接种发病的职务上再分离到这种病原微生物,而且它的特征必须与第2步所得到的纯化微生物的特征完全相同。

原理:如果对一个病害的病原物用科赫氏法则进行检验,并得到确实证明,那么这种分离到的微生物就可确定是引起这种病害的病原物。

农药作用原理:⑴保护作用①在病原物侵入前杀死或抑制它②形成化学屏障⑵化学治疗:在侵入寄主后在植物表施药以杀死或抑制体内的病原物,终止病原过程⑶化学免疫(新型):使用化学药剂后诱导寄主植物产生抗性,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无机类保护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 有机类保护剂:代森锰锌,福美双; 内吸性杀菌剂:多菌灵

病害防治的方法

植物保护方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㈠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措施:①使用无病繁殖材料②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③保持田园卫生④加强栽培管理。农业防治的优点:最经济、最基本的防治方法。

㈡抗病品种的选育:方法:引种;系统选育;杂交育种;人工诱变;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育种。抗病品种选育 优点: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缺点:在培育抗病品种时,有两的农艺性状和品种的抗病性不易同时兼得,抗病性不能持久,抗病品种不能同时抗多种病害。㈢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

优点:环保

缺点:防治效果不够稳定,使用范围较狭窄,生物防菌地理适应性降低,生物防治制剂的生产运输、储存条件要求严格,效益低,做辅助防治措施。

㈣物理防治:㈠热处理法①干热处理法②温汤浸种③热蒸汽㈡特殊颜色和物理性质的塑料薄膜㈢射线处理㈣外科手术处理治疗枝干病害

㈤化学防治:使用农药防治植物病害。

优点:作用迅速、效果明显、方法简便、经济效益高。

缺点:使用不当可对植物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易产生抗病品种,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方法①喷雾法 要求雾滴细小,喷洒均匀,晴天无风时进行(雨后效果更佳)②喷粉法

优点:效率高,不受水源限制,适于大面积防治

缺点:耗药量大,易受风影响,散布不易均匀,粘着性差③种子处理:拌种、浸种、闷种、种衣剂④土壤处理⑤熏蒸法:有毒气体在密闭设施中杀灭害虫或病原物的方法⑥烟雾法(用于温室大棚 密闭环境)烟是指固体微粒。雾指农药小液滴。

(六).综合防治:①防治对象的综合:根据植物生产的需要对多种病害甚至包括虫害进行综合治理②防治措施的综合:充分利用各种防治措施取长补短,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及危害而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将病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达到高产、稳产、优质、安全的目的。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营养失调、水分失调、温度不适、有害物质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等。植物营养缺乏的原因:①土壤中缺乏营养元素;②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比例不当,元素间的拮抗作用影响植物吸收;③土壤中的物理性质不适;④植物的吸收或代谢机制障碍等。过敏性坏死反应:

是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染细胞及其邻近细胞速度坏死,病原物受到抑制或者被杀死,或被分锁在枯死组织中。如何田间识别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

传染性:①有发生或传染的过程;②病害轻重不一;③表面或内部可发现病征

非传染性:①无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②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病害;③无局部扩散现象

综合防治的原则:

①综合防治要统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的全局,通过各种措施的配合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和有益微生物繁殖生存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既要考虑当前的实际防治效果,也要考虑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长远影响;②根据当时、当地病害发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协调运用必要的防治措施,争取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效果;③措施合理,增收节支;④注意保护环境,趋利避害。

如何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植物检疫有哪些主要措施?

基本条件:①对内检疫性有害生物必须是局部地区发生的,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必须是在我国从未发生过,或某些病虫在我国虽有发生,但也仅限于极少数地区发生。②必须是主要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远距离传播的有害生物;③必须是危险性很强,对农林生产能造成严重危害,一旦传入将造成重大损失的危险性有害生物;④目前尚无有效方法防治的有害生物。

措施:①调查研究,掌握国内外疫情;②划分“疫区”和“保护区”; ③产地检疫和现场检疫;④对感染有害生物的种子、苗木及其繁殖材料在发送地点及到达地点进行消毒处理;⑤对外检疫工作由检疫机关在港口、机场、车站、邮局等地进行;⑥在抽样检查时如发现可疑的、当时无法确定的建议材料,一定要在隔离的温室或苗圃种植,或在室内进行分离培养,得出肯定的结论后才能决定处理办法。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应注意的哪些内容? ①做到对症用药 ②注意使用时期

园艺植物病理学总结 篇2

1 改革教学内容,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植物生理学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但理论性极强, 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所以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大的调整[2]。授课时, 对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不要做到面面俱到, 而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 对理论知识的教学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纯粹”的理论, 若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 那么一定要将其主要原理讲透。如讲述植物生长相关性原理时, 可联系果树的修剪。果树的修剪, 幼树期主要是促进地上部分生长, 对地上部分进行造型, 如打顶、剪除徒长枝、合理施肥等;在成树挂果期, 采取去梢、疏花疏果等措施, 这些措施都是植物生长相关性原理的具体应用;讲授呼吸作用调控时, 可联系农产品的贮藏、鲜切花的保鲜等措施;讲授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时, 可结合整形能使植株矮化常用来塑造木本盆景、乙烯利能催熟果实;讲授植物光周期诱导时可结合鲜切花花期的调节等。

2 介绍学科发展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

在讲授呼吸作用时, 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汤佩松长期进行植物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研究, 他率先用热力学原理解释呼吸作用中的某些问题;率先提倡当今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大棚 (塑料薄膜) 栽培技术。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在讲授水分代谢时, 及时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引导学生在头脑中牢固树立植物生理学与祖国各项事业紧密联系的观念,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植物生理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3 采用多媒体教学, 能“活化”教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具有丰富的图例、逼真的动画以及适当的配音讲解等, 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光合磷酸化作用”既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若采用传统的挂图形式来讲解其过程, 虽然也能突出重点和难点, 但由于缺乏直观性,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低下, 而只能采取死记硬背了。而教师将光合磷酸化作用制成Flash动画来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绎。这样, 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 而且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 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每次实验前, 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 编写实验过程, 写出预习报告。再选择几个学生参与教师的预实验, 这样能对实验条件、实验成败的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 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实验异常进行预测, 并能指导、监控学生的操作规范性, 及时纠正错误。让这几个学生参与实验的指导工作。这样, 学生参与了实验的全过程, 包括仪器的准备、药品的配置、实验内容的预习和实验的操作等, 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5 让学生参与科研, 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许多专任教师都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 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同时, 也教给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近两年, 我们课题组承担了濮阳市科技局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新优雪莲果的引种和栽培研究》, 选择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参与, 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 每小组5~6人。让他们研究雪莲果不同生育阶段叶绿素含量的变化、雪莲果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的影响等。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 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培养了其动手动脑能力, 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和启发,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 结语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科研等几个方面的尝试, 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作为高职植物生理学教师, 要不断通过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把握课程的知识结构、深度和广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形成个人教学特色。

摘要: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是高职园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当前国内高职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和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手段落后等方面的问题。笔者从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科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实践表明, 通过改革, 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 明显提高了植物生理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园艺专业,植物生理学

参考文献

[1]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2

园艺植物病理学总结 篇3

【摘要】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园艺专业一门重要的面向就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本教学团队根据现代园艺业的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分析现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对园艺植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基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体现了职业岗位群能力本位的规律,培养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践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

【关键词】园艺植物栽培学 园艺植物生长周期 栽培管理技术 岗位需求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第七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15071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23-02

园艺植物栽培学主要研究果树、蔬菜、花卉等园艺植物的栽培管理技术,是园艺栽培生产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专业课[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仍沿袭“唯学习论”的学科本位模式,特别注重高等教育中的“系统性”和“学科性”,而忽略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职业性),违反了高等教育应面向就业岗位的能力本位规律,进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2]。而实验(实践)教学是园艺植物栽培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园艺植物的栽培管理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培养高素质实践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的基础[1]。因此,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提升园艺专业,遵循职业岗位群能力本位的规律,构建符合园艺植物栽培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实践应用型园艺植物栽培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1.《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缺乏生产技能连续性园艺 作物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实际生产应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通常在安排实验时集中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从而学生在短期的实践锻炼无法对园艺植物的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后处理等生长发育、生产过程完全了解和掌握,导致实践教学安排缺乏岗位能力的培养目标,造成实践教学与岗位所需技能协调性较差。

1.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偏重“学科”性 园艺植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内容较为独立,大多采用农林院校种植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3]。受学科本位模式的影响,仅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上简单变化,大多采用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而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少见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有针对性的园艺植物生产过程,难以适应现行园艺业生产的所需岗位能力。

1.3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脱离园艺植物生长周期 园艺植物栽培生产具有极强的生长周期性和季节性,从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受到园艺植物生长周期的限制[3]。目前本科院校的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安排均为“短周期”的实验内容为主,仅仅开展栽培管理过程的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后处理等部分技术环节,导致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要点较为零散,实践内容缺乏全面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由“专业技能”向“职业技能”的角色转换,缺乏“质”的变化,阻碍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形成。

2.基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2.1课程标准对接岗位需求,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应用型人才以解决现状为目的,注重知识的科学有效性,因此在制订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标准时,应根据《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紧密结合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结合园艺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以满足岗位需求知识为基点的教学模块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为此,我们邀请重庆瑞宝集团、重庆大山公司、重庆鼎荣公司、重庆同鑫现代农业等更多行业内龙头企业的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学团队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发挥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资源优势,将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高校教育与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融合,从而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高素质实践应用型人才[4-5]。根据园艺植物栽培的生产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准确定位,校企共同形成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园艺植物生长期来科学、合理的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同时,又能获得园艺师、花卉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2.2工作任务遵循生长周期,突出岗位实践训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岗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相关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遵循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园艺植物栽培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典型工作任务(生产管理、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市场销售等)[3]。因此,我们在每个教学班根据岗位需求设立生产部、科技部、市场部等,分工协作。结合区域特色产业的果树、蔬菜、花卉等栽培流程设计实践内容,让学生掌握栽培全过程,使学生全面掌握园艺植物栽培生产管理的知识。

2.3融合园艺植物生长周期,分步实施、循环化教学安排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园艺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主要选择范双喜、张玉星等主编的规划教材,采取基础操作型实验(如蔬菜的农业生物学分类、园艺植物开花结果习性的调查分析)、综合应用型实验(如园艺植物育苗营养土配制及床土消毒、主要蔬菜种子形态识别与种子质量鉴别、园艺植物的移植与定植等育苗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如园艺植物设施环境调查与分析、园艺植物有机生态栽培基质配制与应用)[3]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各个实验内容相互孤立,导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脱节。为此,我们教学团队的做法是选择重庆地区的优势蔬菜品种甘蓝、豌豆、蚕豆等品种,完成从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质量评价等全程生产管理,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园艺植物物侯期变化紧密结合,保证了知识点的连贯性,进而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践教学内容建设的具体措施

3.1创新“双职双挂”,强化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为此,本教学团队2015年开始开始与合作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开展“双职双挂”,教学团队先后派出1名教师到重庆康师傅集团进行技术挂职、1名教师到重庆市万州区农业委员会进行工作挂职,同时重庆市万州区农业委员会派相应技术员工到本教学教学团队进行工作挂职,从事实践教学工作、担任兼职教师。“双职双挂”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师队伍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2立足渝东北特色效益农业优势,建成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 本教学团队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有力地推动了本课程实践教学实习的开展。为充分利用渝东北特色效益农业的优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选择名优水果、高档蔬菜、观赏园艺、中药材、茶叶等内容进行,例证尽量玫瑰香橙、柠檬、猕猴桃、青脆李、食用菌、乌天麻、茶叶等优势产业,开展有特色的创新型实验项目,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实践经验)运用在实践教学中,共同搭建学生见习就业平台,使高校的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实现企业与地方高校的“零距离”对接,使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提供有力的保障。

3.3加强“任务驱动”实践教材建设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园艺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主要选择范双喜、张玉星等主编的规划教材,现有规划教材的部分内容相对滞后于本地实际生产的现状和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导致实践教学内容差异较大。为此,本教学团队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实践教学,自编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践)教材,做到实践教学的开展有据可依。根据渝东北特色效益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选取教学内容,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岗位性为思路,构建“任务驱动”实践教学内容的教材,进而充分反映区域性的特色效益农业的新技术,通过生产项目的完成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园艺植物栽培特征及过程。

3.4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 《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是一门完整、系统的独立实验课程,改变了以往实验(实践)课的从属地位,给实践教学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技能方面的作用[5]。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以笔试考核为主,辅以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论文等)和平时考勤,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栽培管理能力。本教学团队采取以实际操作能力(效果)为主,辅以课堂讨论、理论考试和实验报告,突出符合“园艺植物生长期”特征的过程综合评定,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养融入考核评定建设过程中,实行全过程考核,调动了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

随着当今社会队园艺专业形成了新的人才取向,必然导致根据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的转型,从而引导教学模式的变革。在重庆三峡学院推进转型发展的号角中,园艺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从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践实训、产学结合等方面入手,构建基于园艺植物生长期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了学生综合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达到了密切联系园艺生产、理论与实际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观光农业、社区农业、有机农业等园艺方面的应用性人才,实现了教学目标从“一般技术目标”转向“岗位就业目标”。

参考文献:

[1]祝海燕,张菲,梁国婷,等.“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6):43-45.

[2]刘印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导向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8):65-67.

[3]程磊,陈娜,郭伟娜,等.基于药用植物生长周期构建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实践教学[J].滁州学院学报,2013,15(5):130-132.

[4]梁艳,姚东云,卢楠.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在生化工艺教学中的体现[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8):1167-1170.

植物生理学总结 篇4

一、光合速率及表示单位

光合速率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CO2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也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的干物质积累量来表示。常用单位有:μmol CO2·m-2·s-1(以前用mg·dm-2·h-1表示,1μmol·m-2·s-1=1.58mg·dm-2·h-1)、μmol O2·dm-2·h-1 和mgDW(干重)·dm-2·h-1。CO2吸收量用红外线CO2气体分析仪测定,O2释放量用氧电极测氧装置测定,干物质积累量可用改良半叶法等方法测定(请参照植物生理实验指导书)。有的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都没有把呼吸作用(光、暗呼吸)以及呼吸释放的CO2被光合作用再固定等因素考虑在内,因而所测结果实际上是表观光合速率(apparent photosynthetic rate)或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如把表观光合速率加上光、暗呼吸速率,便得到总光合速率(gross photosyntheticrate)或真光合速率(true photosynthetic rate)。

二、内部因素

(一)叶片的发育和结构

1.叶龄 新长出的嫩叶,光合速率很低。其主要原因有:(1)叶组织发育未健全,气孔尚未完全形成或开度小,细胞间隙小,叶肉细胞与外界气体交换速率低;(2)叶绿体小,片层结构不发达,光合色素含量低,捕光能力弱;(3)光合酶,尤其是Rubisco的含量与活性低。(4)幼叶的呼吸作用旺盛,因而使表观光合速率降低。但随着幼叶的成长,叶绿体的发育,叶绿素含量与Rubisco酶活性的增加,光合速率不断上升;当叶片长至面积和厚度最大时,光合速率通常也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叶片衰老,叶绿素含量与Rubisco酶活性下降,以及叶绿体内部结构的解体,光合速率下降。

依据光合速率随叶龄增长出现“低—高—低”的规律,可推测不同部位叶片在不同生育期的相对光合速率的大小。如处在营养生长期的禾谷类作物,其心叶的光合速率较低,倒3叶的光合速率往往最高;而在结实期,叶片的光合速率应自上而下地衰减。

2.叶的结构 叶的结构如叶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叶绿体和类囊体的数目等都对光合速率有影响。叶的结构一方面受遗传因素控制,另一方面还受环境影响。

C4植物的叶片光合速率通常要大于C3植物,这与C4植物叶片具有花环结构等特性有关。许多植物的叶组织中有两种叶肉细胞,靠腹面的为栅栏组织细胞;靠背面的为海绵组织细胞。栅栏组织细胞细长,排列紧密,叶绿体密度大,叶绿素含量高,致使叶的腹面呈深绿色,且其中Chla/b比值高,光合活性也高,而海绵组织中情况则相反。生长在光照条件下的阳生植物(sun plant)叶栅栏组织要比阴生植物(shade plant)叶发达,叶绿体的光合特性好,因而阳生叶有较高的光合速率。

同一叶片,不同部位上测得的光合速率往往不一致。例如,禾本科作物叶尖的光合速率比叶的中下部低,这是因为叶尖部较薄,且易早衰的缘故。

(二)光合产物的输出

光合产物(蔗糖)从叶片中输出的速率会影响叶片的光合速率。例如,摘去花、果、顶芽等都会暂时阻碍光合产物输出,降低叶片特别是邻近叶的光合速率;反之,摘除其他叶片,只留一张叶片与所有花果,留下叶的光合速率会急剧增加,但易早衰。对苹果等果树枝条环割,由于光合产物不能外运,会使环割上方枝条上的叶片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光合产物积累到一定的水平后会影响光合速率的原因有:(1)反馈抑制。例如蔗糖的积累会反馈抑制合成蔗糖的磷酸蔗糖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etase,SPS)的活性,使F6P增加。而F6P的积累,又反馈抑制果糖1,6-二磷酸酯酶活性,使细胞质以及叶绿体中磷酸丙糖含量增加,从而影响CO2的固定;(2)淀粉粒的影响。叶肉细胞中蔗糖的积累会促进叶绿体基质中淀粉的合成与淀粉粒的形成,过多的淀粉粒一方面会压迫与损伤类囊体,另一方面,由于淀粉粒对光有遮挡,从而直接阻碍光合膜对光的吸收。

三 外部因素

(一)光照

光是光合作用的动力,也是形成叶绿素、叶绿体以及正常叶片的必要条件,光还显著地调节光合酶的活性与气孔的开度,因此光直接制约着光合速率的高低。光照因素中有光强、光质与光照时间,这些对光合作用都有深刻的影响。

1.光强

(1)光强-光合曲线 图4-26是光强-光合速率关系的模式图。

图4-26 光强-光合曲线图解

图4-27 不同植物的光强光合曲线

暗中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释放CO2(图4-26中的OD为呼吸速率)。随着光强的增高,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到达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CO2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表观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称为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在低光强区,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强而呈比例地增加(比例阶段,直线A);当超过一定光强,光合速率增加就会转慢(曲线B);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而呈现光饱和现象。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此点以后的阶段称饱和阶段(直线C)。比例阶段中主要是光强制约着光合速率,而饱和阶段中CO2扩散和固定速率是主要限制因素。用比例阶段的光强-光合曲线的斜率(表观光合速率/光强)可计算表观光合量子产额。

由图4-27,表4-5可见,不同植物的光强-光合曲线不同,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也有很大的差异。光补偿点高的植物一般光饱和点也高,草本植物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通常要高于木本植物;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要高于阴生植物;C4植物的光饱和点要高于C3植物。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可以作为植物需光特性的主要指标,用来衡量需光量。光补偿点低的植物较耐阴,如大豆的光补偿点仅0.5klx,所以可与玉米间作,在玉米行中仍能正常生长。在光补偿点时,光合积累与呼吸消耗相抵消,如考虑到夜间的呼吸消耗,则光合产物还有亏空,因此从全天来看,植物所需的最低光强必须高于光补偿点。对群体来说,上层叶片接受到的光强往往会超过光饱和点,而中下层叶片的光强仍处在光饱和点以下,如水稻单株叶片光饱和点为40~50klx,而群体内则为60~80lx,因此改善中下层叶片光照,力求让中下层叶片接受更多的光照是高产的重要条件。

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不是固定数值,它们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动,例如,当CO2浓度增高或温度降低时,光补偿点降低;而当CO2浓度提高时,光饱和点则会升高。在封闭的温室中,温度较高,CO2较少,这会使光补偿点提高而对光合积累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降低室温,通风换气,或增施CO2才能保证光合作用的顺利进行。

在一般光强下,C4植物不出现光饱和现象,其原因是:①C4植物同化CO2消耗的同化力要比C3植物高 ②PEPC对CO2的亲和力高,以及具有“CO2泵”,所以空气中CO2浓度通常不成为C4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2)强光伤害—光抑制 光能不足可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光能过剩也会对光合作用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光合机构接受的光能超过它所能利用的量时,光会引起光合速率的降低,这个现象就叫光合作用的光抑制(photoinhibition of photosynthesis)。

晴天中午的光强常超过植物的光饱和点,很多C3植物,如水稻、小麦、棉花、大豆、毛竹、茶花等都会出现光抑制,轻者使植物光合速率暂时降低,重者叶片变黄,光合活性丧失。当强光与高温、低温、干旱等其他环境胁迫同时存在时,光抑制现象尤为严重。通常光饱和点低的阴生植物更易受到光抑制危害,若把人参苗移到露地栽培,在直射光下,叶片很快失绿,并出现红褐色灼伤斑,使参苗不能正常生长;大田作物由光抑制而降低的产量可达15%以上。因此光抑制产生的原因及其防御系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光抑制机理 一般认为光抑制主要发生在PSⅡ。按其发生的原初部位可分为受体侧光抑制和供体侧光抑制。受体侧光抑制常起始于还原

1型QA的积累。还原型QA的积累促使三线态P680(P680T)的形成,而P680T可以与氧作用(P680T +O2→P680 + 1O2)形成单线态氧(O2);供体侧光抑制起始于水氧化受阻。由于放氧复合体不能很快把电子传递给反应中心,从而延长了氧化型P680(P680+)的存在时间。P680+和1O2都是强氧化剂,如不及时消除,它们都可以氧化破坏附近的叶绿素和D1蛋白,从而使光合器官损伤,光合活性下降。

保护机理 植物有多种保护防御机理,用以避免或减少光抑制的破坏。如:(1)通过叶片运动,叶绿体运动或叶表面覆盖蜡质层、积累盐或着生毛等来减少对光的吸收;(2)通过增加光合电子传递和光合关键酶的含量及活化程度,提高光合能力等来增加对光能的利用;(3)加强非光合的耗能代谢过程,如光呼吸、Mehler反应等;(4)加强热耗散过程,如蒸腾作用;(5)增加活性氧的清除系统,如超氧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等的量和活性;(6)加强PSⅡ的修复循环等。

光抑制引起的破坏与自身的修复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两个相反过程的相对速率决定光抑制程度和对光抑制的忍耐性。光合机构的修复需要弱光和合适的温度,以及维持适度的光合速率,并涉及到一些物质如D1等蛋白的合成。如果植物连续在强光和高温下生长,那么光抑制对光合器的损伤就难以修复了。

图4-28 不同光波下植物的光合速率

在作物生产上,保证作物生长良好,使叶片的光合速率维持较高的水平,加强对光能的利用,这是减轻光抑制的前提。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强光下多种胁迫的同时发生,这对减轻或避免光抑制损失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强光下在作物上方用塑料薄膜遮阳网或防虫网等遮光,能有效防止光抑制的发生,这在蔬菜花卉栽培中已普遍应用。

2.光质 在太阳幅射中,只有可见光部分才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用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照射植物叶片,测定到的光合速率(按量子产额比较)不一样(图4-28)。在600~680nm红光区,光合速率有一大的峰值,在435nm左右的蓝光区又有一小的峰值。可见,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与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大体吻合。

在自然条件下,植物或多或少会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照射。例如,阴天不仅光强减弱,而且蓝光和绿光所占的比例增高。树木的叶片吸收红光和蓝光较多,故透过树冠的光线中绿光较多,由于绿光是光合作用的低效光,因而会使树冠下生长的本来就光照不足的植物利用光能的效率更低。“大树底下无丰草”就是这个道理。

水层同样改变光强和光质。水层越深,光照越弱,例如,20米深处的光强是水面光强的二十分之一,如水质不好,深处的光强会更弱。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蓝、绿部分,深水层的光线中短波长的光相对较多。所以含有叶绿素、吸收红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表层;而含有藻红蛋白、吸收绿、蓝光较多的红藻则分布在海水的深层,这是海藻对光适应的一种表现。

3.光照时间 对放置于暗中一段时间的材料(叶片或细胞)照光,起初光合速率很低或为负值,要光照一段时间后,光合速率才逐渐上升并趋与稳定。从照光开始至光合速率达到稳定水平的这段时间,称为“光合滞后期”(lag phase of photosynthesis)或称光合诱导期。一般整体叶片的光合滞后期约30~60min,而排除气孔影响的去表皮叶片,细胞、原生质体等光合组织的滞后期约10min。将植物从弱光下移至强光下,也有类似情况出现。另外,植物的光呼吸也有滞后现象。在光合的滞后期中光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会按比例上升(图4-29)。

产生滞后期的原因是光对酶活性的诱导以及光合碳循环中间产物的增生需要一个准备过程,而光诱导气孔开启所需时间则是叶片滞后期延长的主要因素。

由于照光时间的长短对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影响很大,因此在测定光合速率时要让叶片充分预照光。

图4-30 叶片光合速率对细胞间隙 CO2浓度响应示意图

曲线上四个点对应浓度分别为CO2补偿点(C),空气浓度下细胞间隙的CO2浓度(n),与空气浓度相同的细胞间隙CO2浓度(350μl·L-1左右)和CO2饱和点(S)。Pm为最大光合速率;CE为比例阶段曲线斜率,代表羧化效率;OA光下叶片向无CO2气体中的释放速率,可代表光呼吸速率。

(二)CO2

1.CO2-光合曲线 CO2-光合曲线(图4-30)与光强光合曲线相似,有比例阶段与饱和阶段。光下CO2浓度为零时叶片只有光、暗呼吸,释放CO2。图中的OA部分为光下叶片向无CO2气体中的CO2释放速率(实质上是光呼吸、暗呼吸、光合三者的平衡值),通常用它来代表光呼吸速率。在比例阶段,光合速率随CO2浓度增高而增加,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即为CO2补偿点(CO2 compensation point,图中C点);当达到某一浓度(S)时,光合速率便达最大值(PM),开始达到光合最大速率时的CO2浓度被称为CO2饱和点(CO2 saturation point)。在CO2-光合曲线的比例阶段,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直线的斜率(CE)受Rubisco活性及活化Rubisco量的限制,因而CE被称为羧化效率(carboxylation efficiency)。从CE的变化可以推测Rubisco的量和活性,CE大,即在较低的CO2浓度时就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也就是说Rubisco的羧化效率高。在饱和阶段,CO2已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而CO2受体的量,即RuBP的再生速率则成为影响光合的因素。由于RuBP再生受ATP供应的影响,所以饱和阶段光合速率反映了光合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活性,因而Pm被称为光合能力。

图4-31 C3植物与C4植物的CO2光合曲线比较

A.光合速率与外界CO2浓度; B.光合速率与细胞间隙CO2浓度(计算值);C4植物为Tidestromia oblogifolia; C3 植物为Larrea divaricata

比较C3植物与C4植物CO2-光合曲线(图4-31),可以看出:(1)C4植物的CO2补偿点低,在低CO2浓度下光合速率的增加比C3快,CO2的利用率高;(2)C2植物的CO2饱和点比C3植物低,在大气CO2浓度下就能达到饱和;而C3植物CO2饱和点不明显,光合速率在较高CO2浓度下还会随浓度上升而提高。C4植物CO2饱和点低的原因,可能与C4植物的气孔对CO2浓度敏感有关,即CO2浓度超过空气水平后,C4植物气孔开度就变小。另外,C4植物PEPC的Km低,对CO2亲和力高,有浓缩CO2机制,这些也是C4植物CO2饱和点低的原因。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植物CO2补偿点相对稳定,例如小麦100个品种的CO2补偿点为52±2μl·L-1,大麦125个品种为55±2μl·L-1,玉米125个品种为1.3±1.2μl·L-1,猪毛菜(CAM植物)CO2补偿点不超过10μl·L-1。有人测定了数千株燕麦和5万株小麦的幼苗,尚未发现一株具有类似C4植物低CO2补偿点的幼苗。在温度上升、光强减弱、水分亏缺、氧浓度增加等条件下,CO2补偿点也随之上升。

2.CO2供给 CO2是光合作用的碳源,陆生植物所需的CO2主要从大气中获得。CO2从大气至叶肉细胞间隙为气相扩散,而从叶肉细胞间隙到叶绿体基质则为液相扩散,扩散的动力为.CO2浓度差。

图 4-32 不同 CO2浓度下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a.在饱和CO2浓度下;b.在大气.CO2浓度下(Berty and Bojorkman 1980)

空气中的.CO2浓度较低,约为350μl·L-1(0.035%),分压为3.5×10-5 MPa,而一般C3植物的.CO2饱和点为1 000~1 500μl·L-1 左右,是空气中的3~5倍。在不通风的温室、大棚和光合作用旺盛的作物冠层内的.CO2浓度可降至200μl·L-1左右。由于光合作用 对.CO2的消耗以及存在.CO2扩散阻力,因而叶绿体基质中的.CO2浓度很低,接近.CO2补偿点。因此,加强通风或设法增施.CO2能显著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这对C3植物尤为明显。

(三)温度

光合过程中的暗反应是由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因而受温度影响。在强光、高.CO2浓度时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要比弱光、低.CO2浓度时影响大(图4-32),这是由于在强光和高.CO2条件下,温度能成为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和三基点。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冷限)和最高温度(热限)是指该温度下表观光合速率为零,而能使光合速率达到最高的温度被称为光合最适温度。光合作用的温度三基点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表4-6)。如耐低温的莴苣在5℃就能明显地测出光合速率,而喜温的黄瓜则要到20℃时才能测到;耐寒植物的光合作用冷限与细胞结冰温度相近;而起源于热带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橡胶树等在温度降至10~5℃时,光合作用已受到抑制。低温抑制光合的原因主要是低温时膜脂呈凝胶相,叶绿体超微结构受到破坏。此外,低温时酶促反应缓慢,气孔开闭失调,这些也是光合受抑的原因。

从表4-6可知,C4植物的热限较高,可达50~60℃,而C3植物较低,一般在40~50℃。乳熟期小麦遇到持续高温,尽管外表上仍呈绿色,但光合功能已严重受损。产生光合作用热限的原因:一是由于膜脂与酶蛋白的热变性,使光合器官损伤,叶绿体中的酶钝化;二是由于高温刺激了光暗呼吸,使表观光合速率迅速下降。

昼夜温差对光合净同化率有很大的影响。白天温度高,日光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夜间温度较低,降低了呼吸消耗,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积累。

在农业实践中要注意控制环境温度,避免高温与低温对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玻璃温室与塑料大棚具有保温与增温效应,能提高光合生产力,这已被普遍应用于冬春季的蔬菜栽培。

(四)水分

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原因。直接的原因是水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没有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用于光合作用的水不到蒸腾失水的1%,因此缺水影响光合作用主要是间接的原因。

水分亏缺会使光合速率下降。在水分轻度亏缺时,供水后尚能使光合能力恢复,倘若水分亏缺严重,供水后叶片水势虽可恢复至原来水平,但光合速率却难以恢复至原有程度(图4-33)。因而在水稻烤田,棉花、花生蹲苗时,要控制烤田或蹲苗程度,不能过头。

图4-33 向日葵在严重水分亏缺时以及在复水过程中 叶水势、光合速率、气孔阻力、蒸腾速率变化

水分亏缺降低光合的主要原因有:

(1)气孔导度下降 叶片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正相关,当水分亏缺时,叶片中脱落酸量增加,从而引起气孔关闭,导度下降,进入叶片的.CO2减少。开始引起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下降的叶片水势值,因植物种类不同有较大差异:水稻为-0.2~-0.3MPa;玉米为-0.3~-0.4MPa;而大豆和向日葵则在-0.6~-1.2MPa间。

(2)光合产物输出变慢 水分亏缺会使光合产物输出变慢,加之缺水时,叶片中淀粉水解加强,糖类积累,结果会引起光合速率下降。

(3)光合机构受损 缺水时叶绿体的电子传递速率降低且与光合磷酸化解偶联,影响同化力的形成。严重缺水还会使叶绿体变形,片层结构破坏,这些不仅使光合速率下降,而且使光合能力不能恢复。

(4)光合面积扩展受抑 在缺水条件下,生长受抑,叶面积扩展受到限制。有的叶面被盐结晶、被绒毛或蜡质覆盖,这样虽然减少了水分的消耗,减少光抑制,但同时也因对光的吸收减少而使得光合速率降低。

水分过多也会影响光合作用。土壤水分太多,通气不良妨碍根系活动,从而间接影响光合;雨水淋在叶片上,一方面遮挡气孔,影响气体交换,另一方面使叶肉细胞处于低渗状态,这些都会使光合速率降低。

(五)矿质营养

矿质营养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极为广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叶绿体结构的组成成分 如N、P、S、Mg是叶绿体中构成叶绿素、蛋白质、核酸以及片层膜不可缺少的成分。

2.电子传递体的重要成分 如PC中含Cu,Fe-S中心、Cytb、Cytf和Fd中都含Fe,放氧复合体不可缺少Mn2+ 和Cl-。

3.磷酸基团的重要作用 构成同化力的ATP和NADPH,光合碳还原循环中所有的中间产物,合成淀粉的前体ADPG,以及合成蔗糖的前体UDPG,这些化合物中都含有磷酸基团。

4.活化或调节因子 如Rubisco,FBPase等酶的活化需要Mg2+ ;Fe、Cu、Mn、Zn参与叶绿素的合成;K+ 和Ca2+ 调节气孔开闭;K和P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与运输等。

肥料三要素中以N对光合影响最为显著。在一定范围内,叶的含N量、叶绿素含量、Rubisco含量分别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叶片中含N量的80%在叶绿体中,施N既能增加叶绿素含量,加速光反应,又能增加光合酶的含量与活性,加快暗反应。从N素营养好的叶片中提取出的Rubisco不仅量多,而且活性高。然而也有试验指出当Rubisco含量超过一定值后,酶量就不与光合速率成比例。

重金属铊、镉、镍和铅等都对光合作用有害,它们大都影响气孔功能。另外,镉对PSⅡ活性有抑制作用。

(六)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一天中,外界的光强、温度、土壤和大气的水分状况、空气中的.CO2浓度以及植物体的水分与光合中间产物含量、气孔开度等都在不断地变化,这些变化会使光合速率发生日变化,其中光强日变化对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最大。在温暖、水分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光合速率变化随光强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即日出后光合速率逐渐提高,中午前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日落后光合速率趋于负值(呼吸速率)。如果白天云量变化不定,则光合速率会随光强的变化而变化。

图4-34 水稻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A.光合速率(P)和气孔导度(C)平行变化; B.由A图数据绘制的光合速率与光强的关系,在相同光强下,上午光合速率要大于下午的光合速率

另外,光合速率也同气孔导度的变化相对应(图4-34A)。在相同光强时,通常下午的光合速率要低于上午的光合速率(图4-34B),这是由于经上午光合后,叶片中的光合产物有积累而发生反馈抑制的缘故。当光照强烈、气温过高时,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大峰在上午,小峰在下午,中午前后,光合速率下降,呈现“午睡”现象(midday depression of photo-synthesis),且这种现象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加剧(图4-35)。引起光合“午睡”的主要因素是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在干热的中午,叶片蒸腾失水加剧,如此时土壤水分也亏缺,那么植株的失水大于吸水,就会引起萎蔫与气孔导度降低,进而使 CO2吸收减少。另外,中午及午后的强光、高温、低.CO2浓度等条件都会使光呼吸激增,光抑制产生,这些也都会使光合速率在中午或午后降低。

光合“午睡”是植物遇干旱时的普遍发生现象,也是植物对环境缺水的一种适应方式。但是“午睡”造成的损失可达光合生产的30%,甚至更多,所以在生产上应适时灌溉,或选用抗旱品种,增强光合能力,以缓和“午睡”程度。

图 4-35 桑叶光合速率随着土壤水分减少的日变化

园艺植物有性杂交技术 篇5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并掌握去雄、套袋、授粉等有性杂交技术,为开展园艺植物杂交育种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二、实验材料

紫薇,黄花槐,葱兰等植物中的一种。

三、实验用具

镊子、标牌、放大镜、隔离纸袋、回形针、铅笔、记录本等。

四、实验原理

有性杂交是基因重组的过程。通过杂交可以把亲本双方控制不同性状的有利基因综合到杂种个体中,使杂种个体不仅具有双亲的优良性状,而且在生长势、抗逆性、生产力等方面甚至超越其亲本,从而获得某些性状更符合人类需要和育种目标的新品种。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亲本的选择与选配 根据育种目标和亲本选择、选配的原则选择和选配亲本。2 .亲本植株和花朵的选择

选择发育正常、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的植株作为杂交亲本植株。杂交母株应选开花结实正常的优良单株,在母株数量较多时,一般不要在路旁或人流来往较多的地方选择,以确保杂交工作的安全。杂交的花朵以选择健壮花枝中上部即将开放的花蕾为好,每株(或每枝)保留 3 ~ 5 朵花,种子和果实小的可适当多留一些,多余的花蕾、已开放的花朵、果实全部摘去,以保证杂交果实的顺利生长与成熟。3 .花期调整

杂交时,如果选择的两个亲本存在花期不遇现象,则需对其开花期进行调整或收集父本花粉贮藏。在调整花期前,首先应弄清楚影响植物花期 的主导因子,然后再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如可通过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调节温度、光照或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手段对植物进行处理,使开花时期能满足杂交要求。4 .去雄、套袋

两性花的品种为防止自交,杂交前需将花蕾中未成熟的花药除去。去雄时,剥开花瓣用镊子夹住花丝,将雄蕊全部除去,同时注意尽量不要碰 伤雌蕊。去雄过程中,如果工具被花粉污染,须用 70% 以上的酒精消毒,去雄后立即套袋隔离以免其他花粉干扰。风媒花用纸袋,虫媒花可用细纱布袋。袋子一般两端开口,套上后上端向下卷折,用回形针夹住,下端扎 在花枝上,扎口周围最好垫上棉花,防止夹伤花枝。对于不需要去雄的母本花朵,也必须套袋,以防外来花粉影响。套袋后挂上标牌,注明母本名称和去雄日期。5.花粉采集贮藏

为了保证父本花粉的纯度,在授粉前应对将要开放的发育良好的花蕾或花序先行套袋隔离(已开放的花朵摘除),以免掺杂其他花粉。待花药成熟散粉时,可直接采摘父本花朵,对母体进行授粉;也可把花朵或花序剪下,于室内阴干后,收集花粉备用。

对于双亲花期不能相遇或亲本相距较远的植物种类,如果父本先于母本开花,可将父木花粉收集后妥善贮藏或运输,待母本开花时再进行授粉,从而打破杂交育种中双亲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扩大杂交育种范围。6 .授粉

待母本柱头分泌粘液或发亮时,即可授粉。授粉工具可用毛笔、棉球等,或者用镊子夹住父本已开裂花药的花丝轻轻碰触母本柱头;对于风媒 花,由于花粉多而且干燥,可用喷粉器授粉。为确保授粉成功,可重复授粉 2 ~ 3 次。授粉工具授完一种花粉后,必须用酒精消毒,才能授另一种花粉。授粉完成后立即封好套袋,并在挂牌上标明父本名称、授粉日期、授粉次数等。数日后如发现 柱头萎蔫、子房膨大,便可将套袋除去,以免妨碍果实生长。7 .杂交后的养护管理

杂交后要细心管理,创造良好的、有利于杂种种子发育的条件。有的花灌木要随时摘心、去蘖,以增加杂交种子的饱满度。同时注意观察记录,及时防治病虫和人为伤害。.杂种种子的采收

由于不同植物、不同品种的种子成熟期有一定差异,须注意适时采种。对于种子细小而又易飞落的植物,或幼果易为鸟兽危害的植物,在种子成熟前应用纱布袋套袋隔离。杂种成熟后,采收时连同挂牌放入牛皮纸袋中,注明收获时期,分别脱粒贮藏。

六、作业

1.写出杂交过程

2.在人工杂交授粉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园艺植物开花习性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园艺植物花器结构及开花习性的观察,了解不同园艺植物种类的花器官结构特征与开花授粉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熟悉园艺植物开花习性调查的主要观察项目和观察方法。

二、实验材料

黄槐花,紫薇,芙蓉,葱兰等园艺植物。

三、实验用具

放大镜、镊子、挂牌、记录本,铅笔等。

四、实验原理

不同的园艺植物因其自身的发育特点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花器官结构特征和开花授粉习性。如有的园艺植物为风媒花,而有的园林植物则靠蜜蜂、蝴蝶等传粉媒介进行授粉;有的植物花器官结构便于自花授粉,而有的则便于异花授粉。此项观察可作为识别品种、制定杂交计划的主要依据,也可为采留种 子,选育自交系等提供理论指导。

五、实验内容

选取一种园艺植物为材料,详细观察其花器官的组成与结构特征,了解其开花授粉 .花器结构的观察

一般两性花植物的花朵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花器官组成,多数植物的花朵基部还着生有花苞片,而单性花则缺少其中的雄蕊或雌蕊。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不同园林植物的花部构造及其形态特征,了解授粉习性与其之间的关系。2 .开花授粉习性的观察)花芽类型:植物花芽的类型基本上可以分为纯花芽和混合花芽两种类型。纯花其芽内只有花器官,芽 萌发后,只开花结果,不抽生枝条,多数花卉属于此类; 混合花芽在芽内除有花器官外,还存在枝叶或叶的原始体,开花的同时可抽生枝条,如悬铃木等。)开花时间及花期长短:不同的园艺植物其开花时间差异较大,如梅花、玉兰、连翘等在早春开花,悬铃木、牡丹、芍药等春季开花,荷花夏天开,菊花秋天开,蜡 梅则怒放于冬季,而月季、矮牵牛、四季桂等一年四季均能开花。此外,不同品种的始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及整个开花过程的长短也不相同。通过观察明确不同植物及品种的花期和开花规律对于人工杂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花型:包括单瓣、重瓣,大花、小花等。花型的表现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结实会产生影响。)花性:包括雌雄异株、雌雄同株异花和雌雄同花(两性花)。有些植物在一个植株上既有两性花又有单性花;还有些植物尽管具有两性花,但表现为雄蕊或雌蕊退化。)花瓣:花瓣的颜色、形态等表现往往与植物的传粉方式和授粉习性有较大的关系。如开花时花瓣紧闭者(金鱼草等)一般采用自花授粉。)雄蕊和雌蕊:雄性和雌蕊的生长发育状态、着生方式与植物的授粉特点、结实能力等有很大的关系。)花粉:花粉是植物自然授粉和人工杂交的主要物质基础。同样的两性花品种,花药中产生花粉的多少是不同的,有些很多,有些中等,有些则很少。

六、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几种园林植物开花授粉的相关知识。2 .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每隔3小时观察记录一次开放的花朵数。3.观察的植物的花朵的花蕾(已经充分膨大)和花朵的不同形态,绘出写生图,表示出花蕾、花朵、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情况。

七、作业

1、一朵完全花包括哪些部分,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园艺植物的根系限制及其应用 篇6

摘要:根系限制是以农业利用为目的,通过对养分和水分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使植物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不同的园艺植物其根系情况也各有不同,有的根系有须根系,直根系园艺植物一般根系深、根际广,须根系一般根系较浅,平铺面积较大,在对园艺植物的根系限制时也应因地制宜。本文将对园艺植物根系限制及其应用进行介绍和浅析。

关键词:园艺植物;应用;根系限制技术

随着设施园艺的飞速发展,在对园艺植物的长期培养实践中已经研究出多种多样的栽培技术,栽培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植物根系环境的控制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园艺植物是指通过培养供食用或者观赏的植物。从植物类别上来讲,园艺植物包括蔬菜、草木、花卉。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培养出更加优良的园艺植物,常常会采用多种栽培技术来控制植物的生长。其中根系限制技术是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此项技术能够改善植物根系的周围生长环境,增加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相对分布,能够显著提高植物对土壤中营养成文的吸收和利用。还可以通过人工手段将植物根系限制在一定范围、空间中,控制植物根系的生长体积和根系的数量,改变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结构和分布范围,通过对植物根系的控制,从而调控植物的生长,以此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要重视这种技术对园艺植物的生长和生产具有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一、植物根系限制技术

根系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营养元素;植物根系对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对植物根系的调控是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根基限制方法主要包括容器栽培限制、根系土壤养分及水分限制、地下土壤阻隔、机械人工处理、培养介质等。

容器栽培限制是指将植物装在容器进行栽培,通常被用于盆栽果树及花卉栽培,以这种方式限制其根系的生长;养分、水分限制是根据植物根系向水性以及向肥性这一特点,通过对植物水分及肥料的限制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范围以及根系分布,在对植物施水肥过程中,对所有区域提供充足的水肥,也可以滴灌的形式控制根系局部水分及肥料的供给,实现对根系生长的控制。通过对水肥供给的控制,造成植物对水分养分的缺乏性饥饿,能够抑制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扩展。地下土壤阻隔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石块、石板等密度相对土壤较大的硬质材料对植物根系的地下生长空间进行限制和阻隔,控制植物根系在地下的方向性发展伸延。机械人工处理限制是指在对植物定植时采取弯曲根、圈根、根系打结等方法,以此来限制植物根系生长。培养介质限制是以溶液对植物进行培养,通过改变营养液中植物所需重要元素成分含量、改变溶液p值以及控制溶液气体含量状况等方法来控制植物根系生长环境,达到对植物根系限制的作用。

二、植物根系限制的应用

植物根系限制栽培技术的目的就是提高植物产量和质量、增强植物生命力、强健植物结构。根系限制栽培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在对植物的栽培技术研究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根系限制高产、优产的技术体系。根系限制栽培技术主要应用于对盆栽花卉的栽培以及树木的种植栽培上。如今,根系限制技术已被用于对盆栽花卉的栽培以及对桃、苹果、樱桃、柑橘等果树的种植栽培上,在控制花卉及果树的营养生长和提高果树的产量及果实品质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效果。根系限制的容器限制方法能够使花卉及盆栽果树得到充足的养料,通过促进盆栽果树花卉根系对影响的吸收,从而增强盆栽植物的生命,促进花卉及盆栽果树的生长发育。在对园艺树的培养栽植中,按照盆栽果树方法对园林果树进行水肥管理,增加对栽植区域的栽植密度以及地下土壤阻隔方法,实践证明,较小的根与容积能够增加果增加果实的花芽分化率和果实糖度,提高单位果树的产量。在对葡萄的栽培种采用坑式根系区域限制栽培使葡萄树的根系具有更加稳定的土壤水分和温度,使葡萄树能够良好地发育生长,不仅减少了对葡萄种植物的灌溉率和灌水量,而且能够使葡萄树体生长势适中,生长果实膨大,果实品质良好。

三、结语

园艺植物的组织培养繁育技术 篇7

关键词:组织培养,园艺植物,技术研究

1 组培繁育现状

在我国, 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对植物组培繁育技术进行研究的[1]。由于组培繁育自身的各种优良特点使其在植物繁育方面得以广泛应用。据了解, 在全球生物技术产业方面每年的交易额中一多半都是和农业分不开的。1960年成功获得兰花无病毒培苗, 经过不断的技术完善, 形成了工业化的产业格局, 这一改变成功的掀起了组培繁育的热潮, 世界各地都开始大规模应用离体快繁、脱毒育苗技术。

2 组培繁育技术的发展

2.1 开放组培技术

开放组培, 是利用抗菌剂来替代高压灭菌工作, 同时也取消培养瓶的使用, 可以用塑料杯来代替, 这种培养方式和传统方式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操作方便, 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流程和环境要求, 而且可以最大可能的降低操作成本。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比如, 对不同种植物进行操作时, 需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培养药剂, 避免由于培养药剂选择不当而造成的各种异常情况的发生。

2.2 植物无糖组培技术

植物无糖组培又称光自养组培, 是在操作过程中增加CO2提供碳源, 在植株的生长过程中对其它环境因素进行监控控制, 使植株的生长类型转变为自养型[2]。这种组培技术与传统的组培技术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可以控制污染源, 降低被污染风险。在实际的操作中, 无糖组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种无糖组培的方式对植物芽和茎的要求比较高, 因为是自养性, 所以植物还要具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基础, 叶面积或绿色子叶的体细胞胚。

3 技术条件的改进

3.1 培养基的革新

目前的植物组织培养中, 固体培养基应用比较普遍的, 但是, 固体培养基在使用时明显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培养物各个部分不能与培养基有效接触, 造成营养吸收不均衡的现象, 在培养物进行新陈代谢时, 产生的代谢废物有一部分会附着在培养物表面, 剩余一部分就会进入培养基中, 这样不但使培养物不能更好的接触培养基, 更会使培养基中掺进杂质, 影响培养物的生长。由于这些原因, 近些年来对于培养基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些更适合的材料逐渐将取代传统的固体培养基。在进行大花蕙兰的培育时加入岩棉 (新型培养基的一种) 作为培养基效果明显好于固体培养基, 培养物生长速度快, 根部长度明显增加。但是, 这些新型的培养基也不是可以对每一种培养物使用的, 要根据培养物的自身特点, 选择适合的培养基, 这些培养基还可以进行重复使用,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育成本。

3.2 培养皿的改良

一直以来, 培养皿的选用一般都围绕着玻璃器皿, 这些器皿都具有耐热耐压的特性,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很容易受到损坏, 这给培养过程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也间接的形成了高费用的情况。为此, 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培养器皿是很有必要的。在目前的组培工厂中, 很多都用塑料器皿代替了玻璃器皿, 使用简单而且利于运输。新近又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培养气皿, 是利用高分子膜制成的, 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解决了普通培养器皿与外界气体交换能力差的情况, 培养效果良好, 但是由于价格偏高, 目前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为此, 相关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培养皿, 它是以聚四氟乙烯树脂为原材料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4 国内外组培技术水平比较

相比于国外的组培技术, 我国国内主要问题表现在: (1) 对组培技术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 在国外的研究中, 既包括多个品种之间的横向研究, 又包括一个品种对其本质而进行的纵向研究, 但是我国还处于一个片面化表面性的研究阶段, 经常出现重复研究的情况, 浪费了时间精力也没能得到良好的研究成果; (2) 国内的组培技术没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性, 技术不够成熟, 大多局限于理论性, 没能真正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得不到相应比值的产出。

5 结语

组培繁育技术在植物无性培养中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 但是由于目前各方面的局限性, 这一技术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基于这一现象, 我们应该找出组培技术的不足之处, 组织专门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同时还要提高对产出比的重视, 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沟通, 使其能从实际生产的需求出发, 有利于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哪种产业, 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和专业人才做后盾, 所以在进行工业生产时也要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相关科学技术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盛玉婷.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及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9)

上一篇:软件开发述职报告免费下一篇:公路建设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