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预习语文有什么方法
是学生了解课文的第一步,学生可以采取默读、朗读、猜读、单人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来读课文。农村的家庭,一般都是村寨聚集,同一年级的学生较多,教师可以把他们编成一个学习小组,便于合作交流学习。他们可以共同解决一些小问题,比如不认识的字,不会组的词。我在上五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就要求学生这样去读课文,学生自己先读流利,再三两个分角色读或者表演读。在检查读时他们都读得比较好,学生在表演读时心灵也受到了老班长的精神的震撼。
2.问题带动法。
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看参考书,查找答案。教师布置的问题尽量简单一些,能让大部分的学生解决。在上《金色的鱼钩》时,我布置了几个问题。(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2)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鱼?(3)老班长为什么要我不把他吃鱼刺的事告诉他们?(4)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能大致解决这些问题,课文的内容也预习得差不多了。
3、评注法。
这是对学生深一层次的要求,在熟悉了内容的基础上,发表对某个段落、或者某一句话的自己的看法。这个要求不能太多,学生对课文有一点自由评论就行了,当然多多益善。这就要求学生善于思考,把自己的观点总结,这是学生思维闪光的地方。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有学生在“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旁写到:“我”为老班长的精神感动,对老班长感激又担心。可以看出,学生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4.复述法。
能简略完整地复述课文的内容,这是对小学高年级的要求。不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好处,同时锻炼学生的胆量。在复述时学生出现困难,教师可及时提醒让他完成复述,及时鼓励给予他信心。
预习习惯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讲, 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对日后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科的整理巩固, 乃至将来有关知识自我学习的能力塑造,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谓“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 对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积极养成对新课程知识的预习习惯, 通过对即将讲解的知识做到提前理解与思考, 会使新知识学习变得容易而有趣。所以说, 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空间中多给学生渗透讲解与预习有关的技巧与方法, 全面掌握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检验, 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后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预习学习;如何指导学生有技巧性地预习新课程知识;如何对预习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整理, 借助学习的知识进行知识回顾与系统性知识归纳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觉预习意识以及确认学生的预习结果真正有效的教学指导。
要指导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通过兴趣的指引, 让学生在空闲的时间里对预习环节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预习中升华, 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是在古诗词的学习上, 对文言文字词的翻译整理及整个文章的整体感知, 都需要在预习的任务中完成。其次, 还有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名家散文的篇目学习, 更是要重视在作者背景、情感表现以及语句分析等方面的内容预习, 只有对课文整体进行预习把握, 才能真正做到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整理。
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不定期检验, 让学生在学习的竞争氛围中产生对预习效果的重要性认知,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与成效。教师通过检查课前预习的生字词听写、诗歌古文默写等, 可以促进学生的预习主动性。只要有技巧性地对学生进行预习学习的方法指引与成效检测, 就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预习教学中绽放出光彩。
参考文献
[1]任秋霞.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指导[J].人民出版社, 2011 (09) .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当今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即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有必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去弄明白学习本课的目的,明确课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预习和学习中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必须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这个内容大多是对课文内容的概述和归纳,或对学习文本提出一些要求,注意到了这一点,预习起课文就会感到有了努力的方向了。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多都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如果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但许多同学在预习中,往往对这两个方面熟视无睹,以为是无足轻重的,结果对课文的预习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要很好地重视这两个方面。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每接触到新的课文,往往对新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都感到陌生而好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下的注释了解作者。大多数课文没有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者到互联网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在预习中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而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之后,对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三、自学文中生字词
这是预习中学生较为注重的一个环节。教师似乎可以不用多加注意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而实际当中,往往就是这部分内容,学生最容易麻痹大意,最容易出现马虎对待的现象。因此,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教师规范性的指导,学生不仅要注意自学生字词语的音、形、义,还要学会辩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一些带有典故出处的词语还要弄清词语的出处,原义及引申义,养成勤动手勤查词典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学精神。
四、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内容
这是预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最感头疼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自学能力强弱的环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在指导归纳各部分内容时应教给一定的方法,如找中心句,浓缩段落,细分层次,使学生通过思考对文章的内容有确切的理解,或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段落层次的意思,这样让学生真正能够进得去又出得来,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课堂讲课时教师又着重对这一环节加以检查,抓具体,抓落实,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真切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概括能力。
五、思考课后练习题
一般来说,课后练习题都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预习时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自学所得,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些思考题是开放型的,更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如果学生对这类思考题发生了兴趣,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其课外学习的天地,拓展知识面,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六、疑难问题记录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七、养成预习习惯
由于受学习动机与目的限制,不少学生不爱预习,没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因而形成预习效果不好的局面,因此,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把有关重点的预习内容,放在课堂上进行,待学生有一定基础后,逐步放在课外进行。这个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有一个过程,需要具备一个前提,就是要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学生不会预习时,将预习放在课外是无法进行的,不会预习就更谈不上预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主张初学预习或预习的重点发生转移时,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加以指导。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初步学会预习后,再放在课堂外进行,但教师一定要落实要求,认真检查,以评估预习效果,通过检查校正预习中的错误,提高预习水平,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只有这样课内外结合,长期坚持,才能保证“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过程中一个有效的环节。
一、认识预习的意义,形成自觉行为
1.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注意力,有效听课,使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1)提前预习,对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学,为听课做好铺垫。
没有预习的听课,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分不清重点、要点,抓不住听课的要领,一堂课听下来,往往是一头雾水,不得要领。预习虽然多用了一些时间,却为下一节课打好了基础,可听得明白,联系也就好做,效率也高,节省了时间,还可以预习下面的课。这样以来,就可以形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自测的良性循环,使学习有头绪,有感觉,既不累,又有成绩。
(2)预习可以为听课作出预见,为听课清除障碍。
有预见的听课是效率最高的听课。通过预习,不仅能知道学什么,也会知道自己会学的怎么样,通过学习自己更掌握哪些新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学习动机会更强一些,听课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预习为听课做好了铺垫。每节课都有学习的重点,也都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自己的弱势学科,自己先学一些自己能够学会的内容,听起课来,重点就突出了,也就容易得多了。预习其实也增加了学习的次数。学习次数多一些,学习的效果当然就会好一些。
(3)预习可以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框架,有利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构建,便于在听课过程中及时跟踪老师讲课,前挂后联,形成知识体系。
2.预习是一种超越式的学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预习是超越自己学习能力和已有知识的活动。通过预习超越老师、超越课堂。
学习不是必须听老师讲课才能学习。预习是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方法。通过预习,提前了解内容(三点)重、难、疑、打好基础、变难为易。提前介入,可以更好地熟悉课堂听讲内容,形成知识的结构,打好听课的基础,是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环节。真正的学习在课外。
(2)通过预习过程中的自我尝试,为跟老师学打下基础,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尝试。自己预习了以后,可以在课堂上与老师的讲课进行验证和对照,发现自己学的问题,然后进行改正。这样可以跟老师学到真正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发现和解决自己在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学习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学习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地发展。通过预习、听课、纠正,然后再预习,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地有所改善和提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长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就会成长起来。
二、放松练习:
使自己尽量舒适,坐在椅子上,将过紧的衣服放松,闭上眼睛,进行几次缓慢、深沉、平缓的呼吸。
呼吸时,想像自己在一座楼房的七层上。四面的墙壁都是鲜艳的、温暖的红色,穿过红色的大厅,来到一座标有“下”的自动扶梯旁,这是一个银白色的自动扶梯,踏上去后,感受到自己开始向下滑动,手搭在扶手上,无声无息,保持放松状态继续下降,感到自己在伸展和放松继续放松地下降时,鲜红的颜色似乎在自己身边飘过,走下自动扶梯到六梯,看到橘黄色的墙壁上印着“六”。
穿过橘黄色的世界,走到另一座标有“下”的自动扶梯旁,踏上去缓缓下降,平缓地下降到一个更安静、更愉快的地方,这时会感到自己正在解脱和放松,看到了五楼的标记,并发现这里墙壁的颜色是淡淡的金黄色。
走出自动电梯,穿过黄色的走廊来到另一座写着“下”的自动扶梯旁,继续向下漂去,安详自在,欣赏着美丽的颜色,非常舒适、非常轻松地来到了翠绿色的四楼,空过这淡淡的绿宝石来到另一座自动楼梯旁。在这奇妙的绿色中,向着更愉快、轻松的领域平静地滑去。
三楼的墙壁是美丽的蓝色,平静安详的蓝色,渗透了全身,使得自己能完全轻松,好象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这时又体会到了协调的感觉;接着是深深的放松,更愉快、松驰地滑下,向着更柔和,更具有字根表色彩的领域慢慢地滑去,经过浓郁的紫色二楼,来到了淡紫色的一楼,会感受到非常安静、健康和放松已经到了心灵的底层。继续休息和享受着完全的放松,并深深地呼吸。
三.掌握预习方法、形成学科预习模式
1.预习的一般方法
(1)通读。
通读分课前通读和全书通读两种。全书通读一般是在假期进行,课前通读则是在上课前的一两天内进行。
通读的目的主要是掌握新课知识结构、条理基本内容、建立结构框架、明确本课性质,以便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通读时,要列出读书提纲或本课知识结构。通读适合于所有的学科,是预习功课的最简单和最必要的方法,这也是同学们经常采用的预习方法。
(2)研读。
研读也叫精读。说研读,就是说,读的时候要有研究的读。研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阅读,主要抓住要学习内容的新概念、新规律和新方法,认真领会其新的地方、新的特点。读的时间要划出学习内容的要点。
研读也适合于各科的学习。这是一般学生难以做到的,但却是最重要的预习方法。
研读是自学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各科的学习都需要对课本的阅读和理解。这是目前学生最缺的,往往都把课本当成了练习册,老师讲完后,随手翻一翻,看不扎实,看不透彻,影响了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
(3)笔记。
写预习笔记也是预习的重要方法。写笔记是固化思想的必要方法。写笔记可以把一闪即过的想方法和体会固定下来,也可以引导把心沉下去,把书看深看透。“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古人的学习经验之谈。
写预习笔记,主要把预习的重点、要点和知识结构记录下来,内容和课堂笔记一样。写了预习笔记,上课时,就可以少写多听和重点理解了,知识把预习笔记中没有的内容补充一下。补充的内容主要是自己没有作为重点记录的和老师讲课中补充的内容。注重听和思考,听课的效果就会好多了。
写预习笔记,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写得太密集,可以只写2/3的地方,行与行之间也要宽敞一些,以便补记和整理。
大多同学预习是没有笔记的。这要注意形成习惯。
(4)背诵。
把一些简单的概念、公式、法则和优美的语句背过,也是提高预习效果的好方法。
预习中经常可以预见一些老师经常要求背诵的内容,如果有时间,不妨就把它背过,这样不仅有利于听课,而且课后的任务也就少多了。
文科、理科都有需要背诵的内容,主要看是否有时间。
(5)复习。
预习之中也有复习。因为预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扫除障碍,把以前学过的但现在不太熟悉的内容复习一下,以便上课时能够接上茬,使新学的内容和旧有知识能尽快的发生联接。
复习对巩固以前的学习内容也有好处。这样的复习是有针对性的,而且用是很短,理解效过也好。
复习是数理学科非常需要的,尤其是弱势学科,效果比单纯的补课要好得多。
(6)练习
预习时只是看看书,学得不深,如果能够把有关习题也做一做,对知识的理解,对疑点的发现就会更深一些,这样才会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解决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做习题既有利于对公式、法则和例题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减轻课后的作业和练习的压力。
2.预习中的基本策略
(1)从一科入手,从弱科突破
刚开始预习时,不要全部启动,最好从单科做起,随着良性循环的形成,时间和经验逐渐成熟后,可以扩大到其他学科。
预习最好从弱科开始。预习弱科,可以突破难点,容易见效,可以找到成功感觉。预习弱科要有信心,不要认为自己本来就不会,自己更看不懂,或更不爱看,只要下决心,就能解决问题。
(2)由粗到细,由慢到快
开始预习可能粗一些,慢一些,随着时间的延长和预习水平的提高,会逐步细化和快捷,预习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不能一开始就要求过细,过快,这样是很难有效果的,也很难坚持下来的。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分为五级目标:
一级目标是简要预习。一是通过阅读课本,熟悉将要学习的具体内容。二是及时补习一下需要的旧知识以及其中的薄弱五一节。
二级目标是重点预习。一是初步理解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用不同的符号把课本中的重点、难点标记出来,把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二是初步理解所学内容的基本思路。
三级目标是问题预习。一是提出问题,将问题系统化。二是对重点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四级目标是解析预习。一是分析能力。其实就是“抠书”的过程,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工具书和参考书。三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路,可以把自己的看法、体会,用简练的文字在书上做些批注。
五级目标是探究预习。一是形成学习专题,二是能对个别问题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新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是善于和老师、同学讨论,善于合作学习。
(3)掌握好预习时间的长短
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可能来安排,不要因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整体的学习计划。时间多时可多预习一点;时间少时,可少预习一点,钻研得浅一点。有些疑难问题暂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习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都钻研透。
没有时间,使大多数同学在预习中的困难。这就需要同学能够自觉地加强自己的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提高做事效率。可以通过提速1/4、不磨不蹭,寻找最佳方法等,让自己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做尽量多的事情;
二是利用好自己浪费的短小时间。像鲁迅那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
三是要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做事速度慢,浪费时间,大多是习惯性问题,以前在小学、初中,学习任务不多,玩中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进了高中后,事情多了,任务复杂了,要求也高了,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借高中的学习来锻炼自己。
四是不断体验时间的价值。阿基米德曾经说过:“时间可以是无价之宝,也可以一钱不值----如果你不能充分地利用时间,把时间用在最宝贵的地方的话。”时间是生命的体现,时间利用的好,生命才能精彩。要多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去体验自己时间利用的收获,不用负面消极的态度去感受自己的忙碌和劳累。每天晚上临睡之前,都可以想一想,今天又有哪些收获?
(4)善于总结规律,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也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学习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获得的,也不是口口相传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和提高。学习能力也只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修正和提高,才能不断的完善。预习是自学的初级阶段,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的,我们可以通过听课和预习的对比,来找到自己和老师之间在思考问题上的差距,可以通过自己的预习来训练自己的学习能力。高中三年能够坚持下来,就一定有所收获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注意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在指导中,可以讲授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
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教学生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还鼓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的同时,老师还要经常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出色的课外作品。
对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对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选择合适阅读物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重视阅读的质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
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在班中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且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还可以组织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重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老师尽量搜集相关的资料,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如:学习《独坐敬亭山》,可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李白的其他古诗;学习《李时珍》,可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
这样持之以恒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学生有了阅读的热情,就可以引导阅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名著等。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针对知识性读物,不只适合背诵积累,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三、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激励课外阅读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获,又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时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书交流活动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如召开以“推荐一本好书”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先就什么样的书是好书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从最近读过的书里,挑选你认为好的书,介绍给同学。学生可以说说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收获等。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别的同学也看过同样的书,可以互相交流,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也可以开展各种读书比赛。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课内阅读,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习了古诗,可以在班级里开一个古诗朗诵会。事先让学生课外去搜集一些古诗,并选两首自己喜欢的背下来,然后请每个学生上讲台朗诵,看谁读得好。
小学数学课本图文并茂,别说孩子,就是新老师也不容易抓重点,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数学课本的编排,一般情况下分以下几个模块:
①在复习中引入新课
②新授知识
③巩固练习。
数学的特点是知识间连贯性强,上一节课的学习为下节课做知识或方法上的铺垫,所以模块①是学生已学且必须掌握的,模块②中以图片的形式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重难点,可让孩子思考,方框里的话一般是内容总结,模块③“做一做“,是本节课的巩固练习。家长了解了课本,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
二.根据预习内容、预习目的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
不同的课型,需要预习的内容不同,选择的预习的方法也会不一样。如《角的认识》预习时更多的是活动操作: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知道角有大有小,能辨认图形角,”找大、小角“环节家长可引导孩子比一比;《表内乘法》预习时可让孩子先说一说前面学的内容及得出口诀用的方法,再尝试着预习,看能不能看明白。
三.家长要把握好参与的度
一、讲读课文的预习
首先,搜集整理资料。课前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其次,分步朗读。记叙文的朗读要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求就不同了,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要放声朗读。第一步初读,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精读,通过细致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第三,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第四,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课后思考习题。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即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上课时就容易心领神会。
预习案例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通过图文对照,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勾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此环节,学生了解到:周晔,鲁迅的侄女,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女儿。鲁迅,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久病不愈。作为长子,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人们的冷眼。在乡下外婆家里,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从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车夫”这件事可以体现出来。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描述了当时的情景。22日,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遗体,安放在万国公墓。鲁迅先生的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旧中国的黑暗。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而且要逮捕他,但他始终与敌人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谈碰壁”中,我们感受到他救国救民、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也仿佛看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英雄形象。此环节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的预习
1. 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在拿到课文时,首先应阅读文后思考题,带着问题进行全文通读,对文章整体进行了解。在读文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标明段落,找到思考题答案所在段落,并标明、划出陌生字词,勾画好词佳句的任务,并借助工具书,对字词进行理解。
2. 深入分析,解决问题,进行批注。
字词处理之后,对重点段落应进行细致研读,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3. 完成相关的作业。
预习案例二《永生的眼睛》
学生拿到课文后,先阅读“文后思考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标题,并和同学交流阅读课文的体会。带着问题进行全文通读,对文章的内容及重点部分整体进行把握。
在读文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标明段落,找到思考题答案所在段落,并标明、划出陌生字词,完成勾画好词佳句的任务,并记录在采集本中。借助工具书,对字词进行理解。这样,就初步了解了全文的内容,明确应掌握的重点。接下来,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在读文的过程中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预习已经是比较充分的了。
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自读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向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使学生紧紧抓住主要内容,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自主交流与合作,以及自读自学的任务。
三、作文预习
对于作文课的预习,可用“提前积累预习法”。
作文教学切忌无准备状态下进行习作。从习作材料的搜集、活动的体验、情感的酝酿等,教师应根据本次习作要求精心地安排与准备,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我们可对习作要求进行改编,使学生能主动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工作。习作可从素材、语言、方法积累等方面着手做预习工作。
预习案例三习作:“写一个人物群体”。
进入本单元时,借助导读使学生对本次作文做到心中有数,即:提前将习作的内容有意识地告知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方法研究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学生课前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
一、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
(一)常规预习
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读、画、查。
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这些要求是学生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老师布置。老师只要作一些检查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就可以了。
(二)重点预习
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除常规预习外,老師要在课前对学生布置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讲《梅花魂》一课前给学生布置如下预习题: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②说说梅花的品格?“魂”是什么意思?③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④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⑤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⑥“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⑦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阅读的深入,提出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二、课前预习的其它方式
(一)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笔者感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
(二)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三)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四)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笔者就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五)诵读预习法
是学生了解课文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采取默读、朗读、猜读、单人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来读课文。农村的家庭,一般都是村庄聚集,同一年级的学生较多,教师可以把他们编成一个学习小组,便于合作交流学习。他们可以共同解决一些小问题,比如不认识的字,不会组的词。我在上五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就要求学生这样去读课文,学生自己先读流利,再三两个分角色读或者表演读。在检查读时他们都读得比较好,学生在表演读时心灵也受到了老班长的精神的震撼。
(六)对作者的预习
作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年代,其时代背景会在他的文章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了解了作者,会方便于了解他作品传达的信息,所蕴含的情感,体验作者的审美情趣。比如杜甫,要知道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作品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就容易得多,了解了杜甫的生平,风格,再来读《春望》这首诗,感情基调就出来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
三、课前预习要有一定的指导原则
(一)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二)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
所谓“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通过老师、同学们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应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静结合的原则、环节完整原则、连续性原则等
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把预习做好了,教师上课变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还可以把多的时间用在拓展知识上,在40分钟内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了解写作背景,搜集整理资料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有些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如:《金色的鱼钩》《将相和》《詹天佑》《草船借箭》等课文,学生只有在课前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后,才能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社会环境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就更容易理解老师所新授的知识。
二、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
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读、圈、查、划、抄。预习课文时,学生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工具书,遇到一字多义的情况,就要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去理解。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或利用网络获取新知,还要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把应该积累的字词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句子摘录下来,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预习时,指导学生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运用写、画、圈、点等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有了这些记号,学生在上课的时就能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了。
三、分步朗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它是教师教学语文的必备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第一步为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体会作者的情感。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朗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点;议论文和说明文要求,学生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方法。
四、善于提问、思考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时,通过默读思考自己明白了什么,又有哪些是不明白的问题。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点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解答?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
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如在本学期初,教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利用两节课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将预习放置于课堂内完成,共同预习了第一课。
(1)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如我们在哪里荡起双桨?
(2)与学生共同探理解词义的方法,即查字典或词典、看生字表、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及向别人请教。在学完第二课后,学生又体悟到可以查无字词典的新方法。
(3)自主识字。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好多的识字方法,布置预习记字正好是对以前所学汉字的运用。
如:在预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中学生对“聪明”的“聪”识字有这样的认识:一生提醒了它的读音,是平舌音;一生提醒了在写“聪”的部首时,要注意“耳”的横变成提;一生又想出了记住“聪”的方法,他说,一个小朋友想聪明,上课时要张大耳朵听,睁大眼睛看,要勤于发言,而且要用心记,此话说完就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4)读好课文,要求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多者不限,以达到要求为准。
(5)同时,应鼓励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因为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所以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
如对哪个词,哪句话不太理解的,可在句子旁画一个小问号,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深入思考的过程,在新授课时学生会带着疑问,听课自然更专注。在课堂中预习,老师能手把手地教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
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可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2、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在预习中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我们在三年级的预习目标中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识字,读通课文,教给学生理解词义的方法,此阶段的实施方法在胡老师的课堂已有所体现,不再赘述。
第二阶段:在学生已学会理解词义的方法后我们开始让学生学习在老师指导下查找有关资料,什么叫在老师指导查找资料呢:如不要漫无目的地去找资料,有的孩子一提到查资料就上网下载,一连打印好几页纸,孩子是否真正了解、理解了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查找最感兴趣、最有效的资料。
如在《古诗两首》中可指导孩子去了解作者杜牧和张继,可引导孩子去找找枫桥在哪,也可找找其他描写秋天的诗。
第三阶段,教会学生学会初步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感性趣的问题。将预习分梯度教给方法,使其得以循序渐进地进行。
3、交流经验,获得方法。
除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我们还经常让孩子们进行预习作业的展示和预习方法的交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后者“渔”便是预习的方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预习方法,如怎样把一篇课文读通顺,有的孩子认为可把长句子读通,有的孩子认为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还有的孩子认为注意好停顿和换气的地方。
又如在词语的解释方法上,有的孩子认为可以查词典,有的孩子介绍可以看插图,有的孩子认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也是不错的方法,也有的孩子认为可以向别人请教。
在交流查找资料的方法时,有的孩子认为可以上网,有的认为可以翻阅阅读,还有的孩子认为可以请教家长。通过交流,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孩子之间这样直观的介绍与交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持之以恒,习惯养成。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如果仅布置预习作业,老师不及时检查,这就给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孩子有空子所钻,容易使学生认为老师也不重视预习作业,自己就可以马虎,久而久之便不做了。
所以及时检查这一步尤为重要。我在布置预习作业的第二天必定是将孩子的语文书收齐批改的,对预习做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对没预习或马虎的孩子要找谈话,询问原因,并进行适当的教育。对预习进步大的孩子更是予以大力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此外为激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每周统计预习作业得花数最多的学生,发班级喜报,同时对其他学生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反复实践。三年级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转折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的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
从一开始的要求,到检查督促,一段时间后,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要预习下一课了。这样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部分学生就可以让老师省心不少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暂时还没有养成预习习惯,那么就需要教师仍然去提醒督导,但我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能让预习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
关键词:课前预习;策略方法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03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19
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预习是指在上课前学生将课堂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独立自学或是合作自学,达到一种探索性的自主学习效果。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在农村中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一、课前有效的预习方法
有些学生虽然进行了课前预习,但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主要原因还没有掌握预习方法。所以在预习前,教师应先给学生讲授预习方法,帮助他们明确预习目标。笔者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1.读。预习每篇课文时,我都会要求学生用一定的时间读课文,要达到语句通顺畅,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对于一些生字,可以利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扫除字词障碍。读后还要思考并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画。在预习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动笔,标出自然段序号,圈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妙词佳句,并适当做作批注。尤其要特别关注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句子,多阅读并深入体会。
3.摘。学好语文离不开丰富的积累,预习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把文中优美的词句、成语格言、名人名言摘录下来。长期使用此方法,并养成习惯,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书面或口头表达能力。
4.想。预习时,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记下来,同时,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于提问,不理解的、怀疑的也要及时写下来,在课堂上可以与老师和同学共同交流。
5.查。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是词,用字典或是其他工具书查阅。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应着重放在理解上,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查阅文章背景资料,尝试自己解决疑问。这样不仅可以扩充的知识面,而且他们在课堂中也可以与教师交流,深入了解文章含义,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6.疑。学生阅读课文后,对于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标记,课堂中认真听讲,再将自己所理解的和老师讲解的做对比,这样可以加深理解,此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提高他们预习的有效性。
为帮助学生长期坚持有效的预习习惯,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预习方法,还应经常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试着让学生自己写课文提纲及预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获着新知的喜悦感。
二、利用渐进性预习策略
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精心设计“预习单”,让他们在课前预习时围绕“预习单”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效地运用“预习单”,交流释疑,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遵循渐进的原则,把握好策略,从而不断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教师应对课前预习进行系统指导,如阅读指导方面,从读通课文到熟读课文,从读有疑问到读有收获,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能力。
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教师要给学生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既能获得成就感,也可以和其他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在预习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首先,在小组预习中按照优差生搭配的方法,让他们在预习中互相帮助,相互交流,带动学习好的学生主动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共同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差生的预习成果,优先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知识弥补。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训斥他们,只要他们敢于开口便给予鼓励及表扬,使优差生共同进步。
重视课内外预习相结合,中高年级语文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及课文中重要人、事、景、物、地点等内容,有些知识课内教材没有提到,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或相关资料让他们进行查阅。同时,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将查到的相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达到了有效积累知识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前有效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预习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也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学生的预习中,应强化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最终达到最好的预习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魏琳.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现状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颜廷安.走出小学语文预习的误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4).
[4] 扎西卓玛. 浅谈小学语文预习课与反馈提升课的关系[J]. 求知导刊,2015(6).
[5] 张霞.关于小学语文预习重要性的探讨[J].新课程:上,2015(1).
[6] 张兴文.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浅析小学语文预习后课堂的教学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4(20).
[7] 鲁调绒. 合理设计把握整体加强检测——提高小学语文预习作业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 辽宁教育,2013(9).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预习的方法
1. 阅读法。
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地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新知识,绝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或批注,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 联想法。
联想是贯穿于预习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初步掌握、融会贯通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腾飞。正如列宁所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3. 设问法。
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同样,若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可见预习时应特别避免的是那种表面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 整理法。
通过预习,对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这很正常。这些问题可等待老师讲解。这就需要做好预习的后期工作,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总结出来,整理清楚,记录在册,以便老师讲解后,填上正确答案。
5. 故事法。
运用课文中的四个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或编一个故事。以往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只是读读课文,然后查查字典把不认识的字学会,一篇文章就算预习完了。学生只是停留在读课文识字阶段,却不会运用词语。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课文中有代表性的词语,不要求顺序,脱离文本内容,自主选择一个话题写一段完整的话或编一个故事,这样学生在预习时,既学了字音、字形、词义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避免了学生预习时的盲目性,如果学生所写的这段话词语运用有错误,说明学生没明白词语的意思,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就加以指正,同时也了解了学情,可谓一举两得。
二、预习的步骤
1. 总览单元。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为纲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特色外,还有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树,明确单元要点,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
2. 分析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
3. 辨别体裁。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例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六要素;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
4. 熟悉作者。
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往往影响其作品的风格。例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孔乙己》《祝福》都是著名作家鲁迅的作品,它在选材立意和语言风格上就呈现出一致性。
5. 了解背景。
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如课文中选入的朱自清的文章,有些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6. 分析提示。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7. 研读课文。
在研读时,切不可浅尝辄止,应仔细阅读,深入体悟。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下课要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切不可就此放过。
8. 思考练习。
预习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自学能力,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以利改正,同时有利于认真听课。语文课文的预习可分如下步骤进行,可称作“四遍八步读书法”。
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任务:①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②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应达到每分钟一千五百字的速度。第二遍,速读。完成三、四步任务③复述内容④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一千字。第三遍、细读。完成五、六步任务:⑤理解字词句;不理解的查查工具书。⑥圈点摘要重要部分⑦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读相同,每分钟二百字。第四遍,精读,完成八步任务⑧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根据需要确定读的速度,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
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经典名句,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黄金时期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那么孩子将来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超越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老师建议:理科可能可以关起门来学习,语文(作文)需要超越课堂,走向社会生活。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有人说:作文是生命的表达与交流。生命要想有表达与交流的冲动,往往需要外在事物的影响、体验与冲击。不一定是长途旅行,去买菜、钓鱼、登山、看红枫……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呢?
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
我口表我心,我手写我口,就能打消孩子对写作文的距离感和畏惧感。说的时候就是“话”,把它写在纸上就是“文”,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和说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说法,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说法,所以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不一样,这就是写作的秘诀。
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写
所谓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给与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不要给予太多的标准,不能把大人自以为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最需要的是宽容。忠实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是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要多用短句子,多用白话,多用具体事例,少用概括性句子,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模仿中创新
人类能借助模仿而飞快地学习。特别是孩子,他们非常善于在模仿中学习,如果不许模仿,他们一定举步维艰。刚开始的所谓临摹,可以以记人家的结构为主,犹如偷学了几招花拳绣腿,当然,临摹“结构”学的是招式,偷的是初级功法。临摹“构思”和“角度”,学的是配方,偷的是中级功法。
临摹人家的“思维方式”,学的是精髓,偷的是高级功法。在模仿中要有创新,还应教会孩子像大师一样思考。像大师一样,并不困难,只要对生活的态度不粉饰、不矫情,坦诚地去表现、体味、感悟、剖析生活,特别是自己最熟悉和最有兴趣表现的生活,就可以了。让孩子学会把自己的观察思考整理写下来。看、想、写,往复运动,盘旋上升,久而久之,就既有生活又有思想了,思考可以带动对生活的构思和表达。
小升初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知识要点:
①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
(一)能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列小标题。
(二)能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并有自己的见解。
(三)能领悟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文章稍作准备,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不少于300字/分钟。能背诵学过或读过的喜爱的优秀诗文(包括教材所指定的课文)。
③学会浏览,能根据需要通过图书馆等渠道收集各种资料。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每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自读书笔记的习惯。
难点与对策:
①给文章分段,写段意。要学会较合理地分段,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规律:一是确定分段的依据(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的推移等等);二是找出标志,它们可 能是文章的标题,一些表示时间、地点、方位的名词、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段等等。要写段意,可抓住以下三原则:抓准重点,概括要点,精简语言,概括段意 的方法主要有:归并各节意思,摘取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略加修改。我们应该注意,分段和写段意都不是阅读的目的,只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手段而 已。
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通过复习一些重点课文,同时精选一些既符合训练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短文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自 己总结出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以记事为主的文章,可以抓主要事件分析,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其思想意义;以写人为主的文 章,可以分析人物的外表与,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写景状物的文章,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概括中心。当然,都不要放过文章的标题和文章议论、抒情的句段。
关键词:预习;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Abstract:Preview is the important link in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It is of a great help on improving class efficiency, developing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learning interest . Also preview can reflects the new course concept of to the students’development-oriented principle.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 the method guidance from the aspect of preview.
Key words: preview; autonouous leraring; method guidance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方法的知识”。中国古代学者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在当今知识更新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话显得尤为重要,教授给学生方法才是一个优秀教师真正该思考的问题,韩愈的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也要重新思考了,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要达成这一目标,我认为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在这里,我讲的预习主要是课前预习,这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去思考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的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准备策略。课前预习到位、充分准备,不但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从而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布置预习,自己本身也没有重视,学生自然也不当回事。其次,老师缺少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些学生只是到一些资料上去抄一些东西下来。反思我这些年来的教学经历,我觉得要让学生重视预习,并学会预习,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前发现,重点补漏
通过预习,学生会发现不懂的内容,了解自己知识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提前做好准备,上课时就会特别认真去听这部分内容。
2.激发动力,提高效率
学生通过预习获得的成果,在上课时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肯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并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
3.变被动为主动,做课堂的主体
上课时,老师要讲什么内容,通过预习会有所了解,这样就避免了上课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穷于应付,根本没有余力去思考或探究更深刻的知识的局面出现。
二、指导预习方法
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针对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所采用的预习方法当然也会有所不同,我根据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及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不同的文体,总结了一套预习方法,具体如下:
每课的预习包括三个板块:作者及背景介绍;字词积累;内容的理解。在此,重点针对后面两点,老师提出要求:
1.字词积累
(1)现代文阅读
摘录预习过程中字音有疑难的词语(并注音)、字音字形方面易错的词语、新积累的好词等等,每课不少于10个。
(2)文言文阅读
摘录预习中字音有疑难的词语、词义不能理解的词语、重要的文言词语(包含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古字通假、一词多义等语法现象),每课不少于15个。
2.内容的理解部分
要求学生把每篇课文通读两遍,然后根据各种不同的文体,要求如下:
(1)小说
能结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要素来概述故事。
能找出主要人物,并说出他(她)是怎样的人(即简单分析人物形象)。
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结合小说内容体会它的作用。
(2)散文
叙事性散文,能概述事件,及体会作者通过事件想要表达的主题,并能选择其中一些写得好的句子进行朗读和赏析。
记人的散文,能了解人物形象,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能选择一些人物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和赏读。
抒情类散文,能读懂所写景物或所托之物的特征及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并能对其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朗读和赏析。
(3)说明文
把握文章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特征。
了解文章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并能举例说明。
了解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并找出其标志性的词语。
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并举例说明。
(4)议论文
初步分析文章的结构,并根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找出文中作者的论点。
概括文章所采用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分析文章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体会议论文严密的语言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通过预习,学生不可能把以上的问题全都解决,所以在预习的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除了以上的这些问题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多提一些自己的疑惑,这些都可以给老师在上课时提供一些参考。
三、重视预习的检查
学生付出了劳动,当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老师应当及时有效地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和反馈,给做得好的同学一些表扬和鼓励,给做得不认真的同学一些批评或指导,这样才算把预习真正落到实处,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老师在上课时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预习是一个学生自己寻疑,自己发现的过程,把这部分做好,学生就能养成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并指导他们正确的方法,让预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太华中学)
【小学生预习语文有什么方法】推荐阅读:
小学生的预习方法有哪些07-14
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07-21
小学生语文复习方法有哪些09-22
小学语文四年级预习要求05-28
小学生写作方法有哪些11-10
小学生周记有哪些写作方法和技巧10-25
高三学生政治预习的学习方法09-06
小学语文复习方法心得06-24
小学语文期末复习方法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