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翻译(通用8篇)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 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left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译词:1+1=1 (形似)
译意:1+1=2 (意似)
译味:1+1=3 (神似)
也就是说, 译诗不仅译词, 译意, 还有译味。这味就是整首诗的味道。若只是对诗歌简单的字词对译, 这是要对译本扣分的, 只能算完成了一半;若能够把诗歌大意译出, 这固然比译词要好上一个层次, 但若是即译出了诗歌的意思, 又表达诗歌的神韵, 这便是许渊冲先生认为的文学翻译中的1+1=3, 译本不但传达了原文内容所有、字面所无的意味。许先生认为, 对于文学翻译, 译出了诗歌的韵味才是最重要的。
现以我们耳熟能详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 选取它三个译本对其题目以及前三个小节的翻译进行对比。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 第一次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0号。康桥, 即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于1920年至1922年间在此游学。这段经历对于徐志摩的诗歌写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正是这段游学经历, 使他真正对于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激发了心中对于诗歌创作的欲望与灵感。徐志摩曾满怀深情的这样评价康桥:“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思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1928年, 徐志摩重游故地, 康桥依然令他内心激荡, 在归国的路上, 他完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歌有多种不同的译本, 在这里选取三个较有代表性的译本为例: (1) 梁实秋之美国朋友Mr.Ediard Connynkam; (2) 丁祖馨拉菲尔, 1988:160。这是辽宁大学外语系的丁祖馨教授和美国丹佛大学的拉菲尔教授合作的结晶; (3)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8:53。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中国文学出版社共同合作编辑出版的汉英对照中国文学书系之《中国文学:现代诗歌卷》。
首先从题目入手, 这三个译本的题目各不相同:
(1) On leaving Cambridge Again
(2) Goodbye Again, Cambridge!
(3)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这三个题目都翻译出了“再别”的意思。译文 (3) 即是许渊冲先生所提及的只译词:1+1=1 (形似) , 虽完整译出题目, 但细读却无法体会原文作者的感情。译文 (2) 是第二种, 译意:1+1=2 (意似) 。只有译文借助on leaving这样一个短语, 是这三个题目中唯一能够表达“离开”这一动作。《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重游康桥的归国途中完成, 书写时, 他的感情可能仍然停留在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中。因此, 再别康桥译作On leaving Cambridge Again更能传达作者的感情。
全诗7节, 每节4行, 每行6至8个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首先第一行诗, 原文中用了三个“轻轻”, 描绘了这样一种意境:节奏舒缓, 动作轻盈, 情意缠绵, 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译文 (1) 是这样翻译:“Quietly I leave, Just As I Quietly Came;I Quietly Wave, Saying goodbye to the Bright Clouds of the Western Sky.” (Mr.Ediard Connynkam) , 译文 (2) :“I Leave Softly, Gently, Exactly As I came.I Wave To the Western Sky, Telling It Goodbye Softly, gently.” (丁祖馨拉菲尔, 1988) , 译文 (3)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8) 。译文 (1) 和 (3) 都连续使用三个“quietly”。英语本是一个忌讳重复的语言, 但在这里却更加显得动作轻盈, 仿佛作者并不愿打扰这样一个和谐宁静的美景。译文 (2) 稍稍变动了原文的语序, 是为了在第一句和第四句重复使用“softly, gently”, 读起来押韵而不突兀。对于“正如”, 译文 (2) 用了“exactly”, 相对于译文 (1) 和 (3) 使用的“as...as...”语气太过强硬, 虽然同样能够表达“正如”的意思, 但是“as...as...”更符合原文的基调。最后, “云彩”这一词的译法也各不相同, 分别为“bright clouds”, 不译, “rosy clouds”。“西边的云彩”带来一种印象, 似是画布上最后炫丽的一笔, 又似完成一副作品后淡淡的感伤。作者便是带着这样一种情绪踏上归途。康桥美丽依旧, 只是这一别, 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再次相见, 只有“rosy clouds”将作者的感情用颜色表达出来, 这就是译出了味, 从而达到1+1=3即神似的目的。
第二行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 同时, 柳树在古诗里“柳”——“留”, 留别有惜别的含义, 然而英语中的柳“willow”并没有这样一种意象, 因此这三个译本都选择译词而非译意。译文 (1) 是这样翻译:“The River Banks Golden Willows, Like Brides In a Setting Sun;Beautiful Shadows in Bright Waves, Waving in My Heart.” (Mr.Ediard Connynkam) , 译文 (2) :“The Golden Willow at the River Edge, Is the Setting Sun's Bride.Her Quivering Reflection, Stays Fixed in My Mind.” (丁祖馨拉菲尔, 1988) , 译文 (3)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ges in the Setting Sun;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8) 。这“波光里的艳影”, 即是河畔柳树在水面上的倒影。“艳”这一字, 只有译文 (1) 用“beautiful”将其意似的译出, “beautiful”与前面的“brides”相对应, 在译文中传达了一种纯洁的美丽。其他两个译本则选择不译, 只译“微波”“倒影”。“荡漾”一词的译法三个文本也各不相同, 分别是“Waving”, “Stays fixed”, “linger in”。译文 (1) 的“wave”一词用法甚妙, 与前一句“Beautiful shadows in bright waves”相互辉映。第一个“waves”作名词用, 在这里有一种摇曳身姿的意象, 第二个做动词用, 有拨动心弦的意思, 两者都脱离了原本的意思而得到升华。译文 (1) 这种译法类似于许先生在《文学翻译:1+1=3》提到的, 译了意和味而没有译词, 可能是三减二仍等于三。这个词的两种用法都不能对应原文的“波光”与“荡漾”, 但偏偏能够把柳树摇曳生姿犹如手指拨动心间的琴弦这种画面描绘出来。译文 (2) 的“Stays fixed”, 虽能表达徘徊不去的情感, 但不如译文 (3) 的“linger in”来的更生动一些。
第三行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 这种自由与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译文 (1) 是这样翻译:“The Soft Mud's Green Grasses, Bright Green, Waving on the River Bottom;World I Were A Blade of Water Grass, in the River Cam's Gentle Waves.” (Mr.Ediard Connynkam) , 译文 (2) :“Green Grass on the Bank, Dances on A Watery Floor.In Bright Reflection, I Wish Myself A Bit of Waterweed, Vibrating To The Ripple, of the River Cam.” (丁祖馨拉菲尔, 1988) , 译文 (3)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8) 。译文 (1) 再次使用“wave”, 对“招摇”和“柔波”都使用这个词, 与前一小节有异曲同工之妙。水草的招摇像是表现一种爱心, 像是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因此用“wave”能够译出诗歌的韵味, 这是译味。译文 (2) 对“招摇”用了译意的手法, “dance”同样把水草拟人化, 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感觉。译文 (3) “sway”是译词, 只是译出了“水草在水中摆动”的意思, 却完全不能体会诗人原文像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一句“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移主为客, 做到两相交融, 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译文 (1) 和译文 (3) 都用了虚拟语气, 但译文 (1) 的“Would I were a blade of water grass”比译文 (3)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在情感的表达上更胜一筹, 更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热爱, 情愿成为这河底渺小的存在, 只为了能够与康桥同在。
文学翻译中, 尤其是诗歌翻译, 译词不能很好的传达诗人写作背后隐藏的情感, 但又不能过分追求意似和神似而完全脱离原文, 而是要在完全体会作者的感情之后, 斟酌用词, 每词每句都与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针对译者的理解和读者的需求不同, 我们很难对任何一个译文的好坏盖棺论定。但好的译文总是能够把诗人的感情深刻的表达,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许先生认为的文学翻译1+1=3。
参考文献
[1]杨自俭, 刘学云.翻译新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2]许渊冲.文学翻译:1+1=3[J].外语教学, 1990 (3) .
打小就喜欢《再别康桥》这首诗,很想有机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为它唯美的意境而陶醉。记得在一个孤寂清冷的冬日晚上,友人给了我一本《志摩的诗》。那个晚上我如获至宝,从此记住了一个用生命抒写爱、自由和美的诗人——徐志摩。
今天我将要和折射生命华彩的诗歌一起面对我的学生,我很想将我所知道的关于诗人的一切告诉他们,我愿意和学生一起在这些缓缓流淌的诗句中寻找似曾相识的过往。但是我又清楚地知道,我不能将自己的内心体验灌输给学生,以代替他们每个人的感悟。也许寻找审美感受所获得的愉悦,更容易让他们融入康河的波光艳影中。
“诵读”是诗歌教学无可争议的最佳手段。《再别康桥》这堂课,我仍以诵读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初步诵读、品味赏析、情感诵读这样的步骤,再辅之以音乐渲染和剑桥的如画美景。使整体感官浸润在诗歌的优美意境中。在指导诵读和赏析要点的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往往有主旨隐逸、情感飘忽、意象朦胧和表达跳跃诸多特点,如果用太逻辑太条理的分析来代替用各自的心灵去生动感悟诗歌的整体美,最后得到的常常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性答案。所以我在准备这堂公开课时做了一个大胆设计,力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将思想情感投入诗歌的意境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映照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大胆设计就是。我放弃对这节课的各个步骤进行精心设计,放弃预先将课堂各个环节的进程置于我的掌控之中,放弃用我的一个个问题来牵引学生的思路。我将这节课主体部分的学习内容和顺序,交由学生来决定,我想看着他们如何去探索行走。具体做法是。先示范性的将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进行比较赏析,扣住“离别”这一主题,品味惆怅、沉醉和混合着淡淡忧伤的欢愉这样的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诗歌主体部分第二到第六节中的任何一节来自我赏析、诵读和评价。
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这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的老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甚至还谈不上感知课文阶段,就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同时进行诵读指导,效果并不理想。我以为,诗歌之美,既要“读”来展示,也要“品”来挖掘,有“美品”才有“美读”,能“美读”方显“美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选择了《再别康桥》的某一节后,我先让他们读一遍,从朗读的情况判断是否把握了诗歌的内涵,顺势引导他们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做相应的诵读指导,然后让学生带着理解和情感再读。如果效果仍不理想,再进行诵读技巧方面的点拨,然后再读,基本就能声情并茂表达出诗歌的意蕴了。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否则便成了无的放矢,“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处读得“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比如,诗歌第五节“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句是全诗的一个情感高潮,学生认为“放歌”一词应读得高亢嘹亮。我让几个学生读了读,他们都把音量放得很大,以为这样才能体现情感达到高潮。我认为用“高亢”的语调朗读“放歌”这个词,破坏了诗歌整体的静谧氛围。于是我范读了一次,采取的是“用气不上声”的方法,气息上去了,但是声音并不响亮,有悠远缠绵的意味。两相对比,学生马上品出了不同,觉得诗人正是为月夜下的宁静安详所陶醉,不可能放声高歌,后面不是还有一句“夏虫也为我沉默”吗?于是马上有学生领悟“这里是诗人在心中放歌”,我及时给予了肯定与赞扬。这样一品一读,学生理解就深刻多了。
因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而且我有意收敛了自己作为老师的锋芒,学生们最大程度体会到了学习主人翁的快乐。我欣喜地看到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而且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我高兴地听到了那些让我始料不及的又让我内心兴奋的理解和表述,比如“做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漂亮最亮丽的时刻”,比如“诗人只能安静地在心中放歌”比如“诗人在康河的最后一晚应该是异常孤独与落寞的”……课堂从容进行,感动源源滋生,我仿佛看到康河的明媚映照着整个教室,分明感受到自由的芬芳。回想那生机勃勃的教室,透过一阵阵个性张扬的读书声和一张张沉浸在快乐学习中的面孔,我仿佛看到冰雪消融万物生长的春天景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把握两首诗的节奏、旋律。
2.了解新诗中 “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
3.了解两位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
4.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5.学习《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6.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设问、启发、品读、讨论、感悟相结合【教学重点】
1.《再别康桥》中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
2.《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第一段(课前)
【识字积累】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xìng)榆阴(yú)沉淀(diàn)长篙(gāo)....
漫溯(sù)浮藻(zǎo)斑斓(lán)笙萧(shēng)....
【把握节奏】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了解作者】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联句练习】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整体把握】(先听录音再自读,要求“准确” “流畅” “有情感)
1.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与同桌交流看谁发现的多(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鼓励)
2.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形式美和内容上的人情美(表达了对母校依依不舍的赤子情怀)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怎样体现?(温故知新,运用上次课对意象的理解解决问题)
惜别之情关注题目,“再别”是题眼;关键词语(直抒胸臆和描述性语言),开头结尾两节 “走了”“作别”“不带走”等词语;抓住意象即借助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清荇、榆阴下的潭水等,诗人通过描绘康桥河畔清新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第二段(课中)
【课前思考】
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
要求:读2、3、4、5、6段,探究意象,品味语言(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赏析意象】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名句集锦),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形象《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最喜欢的意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A.“师生互动分析“河畔的金柳”意象
思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将“金柳”比喻“夕阳中的新娘”独具匠心,把无生命的景语变成了有生命的活物,既写出了柳枝的婷婷袅袅、妩媚多姿,又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依恋。
1)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你的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请说出来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在空中轻轻摇摆,婀娜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妩媚可爱。
2)诗人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用哪些形容词来形容下?
3)诗人恰恰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说明什么啊?
说明了在诗人眼里今晚的柳比以往更迷人、更婀娜
4)诗人为何觉得今晚的柳最美呢?
——有句话叫“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还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今天诗人要与康桥作别,所以他对康桥的喜爱与依恋之情在现在是最强烈的,所以在平常人眼中不起眼的柳树才变的分外妖娆和迷人
5)在诗人要离开康桥的时候,为什么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选了河畔那本不起眼的柳树呢?(诗人为何对这柳情有独钟呢?)
因为“柳”音同“留”,所以古人常用柳来表达一种离情别绪,所以柳也便成了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所以说,诗人之所以在离别康桥时选择柳这一形象入诗,也是是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
6)“艳影”能换成“倒影“吗?
——不能。“艳影”是鲜明美丽的形影,它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描绘,“倒影”只是客观的描述;“艳影”既形象地描写了金色夕阳下柳树投在水中的倒影之艳丽,且与上句“新娘“呼应,同时更流露出诗人对金柳乃至整个母校的热爱,它融入了诗人深深地情意。
B.个性阅读:你还喜欢哪个意象?谈谈你的理解
“云彩”:云彩本身就是飘忽、轻灵的,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使别离之情不是很沉重
“青荇”:“招摇”写了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的状态,写出了水草的可爱、动态之美,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热烈的爱恋“油油”:感到生命的旺盛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
“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彩虹般的梦的联想这“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就是沉淀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梦,这梦像彩虹一样美,但是却揉碎了,有很凄楚“沉淀”即这是过去的,而且积淀在心灵的最深处的东西,是长期以来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和理想暗示着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依恋之情
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
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特点: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
【品味节奏】
诗歌的首尾两小节语意很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但是同中有异,这样处理有怎样表达作用?
首尾连接都表达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第一节,紧扣住一个“再别”,首节以“轻轻的”三字重复三次,显示出只身来到和“作别”时的怅惘、徘徊、犹疑、留恋的复杂情;第七节在结构上与第一节呼应,收束全诗,虽节奏相同,但是诗句的融入了更多的不得不离开的哀愁首节的两个“轻轻“改成了”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感情更进一层
首节以“作别”概括全诗的内容,而两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定下抒情的基调,又因音节轻盈优美,形成轻盈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末节的“悄悄“与前文的“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既写出了离去时的一丝孤寂,同时也写出了不愿惊动母校的赤子情怀,让人惆怅不已
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诗人心中的康桥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萦绕不散,使得诗人的情感形成一个统一的圆环
归纳:语言品味要从词语、修辞手法着手词语品味,要始终关注具体的语言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还要做到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相结合【拓展提升】
1.探讨:关于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情感的高潮有人认为第5节是,有人认为是第6 节,你的看法呢?(温馨提示:思考第5、6两节中诗人时而“放歌”,时而“沉默”,各是因为什么?)
第五节的理由:诗人对母校的爱恋之情的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了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的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腰“在星辉斑斓了放歌”诗人快乐到了极点
第六节的理由:诗人的惜别之情到了高潮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个“但”字把诗人也把读者从梦境中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本节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
2.《再别康桥》一诗在形式上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的是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的是句式
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
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 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第三段(课后)
【大胆质疑】如“是天上虹”后面没有标点符号,为什么?
【迁移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温馨提示:阅读课外诗歌,不要着慌,要反复诵读,认真体会,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领略诗歌的意境]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做雪花?
表现了诗人之爱如雪花一般纯净和晶莹,如雪花一般飞旋、欢快、喜气洋洋
(2)怎样理解诗中反复出现的“飞飏,飞飏,飞飏”?
雪花“飞飏,飞飏,飞飏”是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为我们织出一幅诗人深邃的灵魂图画。
(3)“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该如何理解?
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中一系列意象所蕴含的感情。2. 欣赏自然优雅的语言和开阔优美的意境。3. 领悟诗歌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教学重难点:
1. 体会《再别康桥》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 理解《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
比较分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古诗导入新课
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如“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诗歌都是以什么为主题的呢?对,它们都是以离别为主。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现代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二.作者简介 三.写作背景介绍 四.初步感知
1.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然后请其他人点评。2. 听朗读录音。3. 全班齐读。五.情感把握
1. 学生谈谈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提示:出示一些离别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淡淡离愁)
2. 找出诗中表现这种情感相关的字眼。提示:轻轻,悄悄。
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3. 作者在诗中选择了哪些意象,为什么?
提示:夕阳,金柳,水草等。联系全诗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引导。4.让学生讨论全诗感情变化过程。(播放录音)
提示:有起伏。高潮部分在“放歌”一节。
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分析本诗意象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象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作家作品
1、阅读注释
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设疑自探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3、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五、解疑合探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教师点拨:
1、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
第七节: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3、(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六、质疑再探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明确: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七、运用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八、课堂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九、布置作业背诵本诗
板书设计:
1、挥手作别云彩图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6、黄昏夏虫沉默图
“诗无达诂”, 人们对于《再别康桥》的极不一样的接受态度也许是古老真理的又一次现代阐释。
从内容上讲, 《再别康桥》这首诗并没有什么让人特别眼亮的东西———没有奇异的感知, 也没有惊人的想象和启示。
这是一首写离别的诗, 是1928年11月6日诗人在归国的途中写的一首作别康桥的诗。一方面是事物运动的绝对性所导致的物与物分离的普遍性, 使得人往高处走, 水一样风一样自由漂泊的心性成了人性的普遍内容, 加之生存、过于频繁的战争以及各种各样的意外, 所以人的一生, 事实上也便是不断经历别离的一生;另一方面则因为乐家安土的生活观念所导致的对于别离的异常敏感的心态, 所以, 一部中国文学史, 便是一部离情别绪弥漫的伤痛史, 闺阁之怨, 游子之苦, 故园之忆, 边关之望, 朋友之思, 春恨秋悲, 太多的诉说, 使得现代中国人很难再对表现别离的作品发生什么特殊的兴趣了。
但是《再别康桥》还是留住了许多人的眼神。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 不能释然事实上也就是一种牵挂。
其中的原因, 仔细阅读作品。我以为主要有下列两点:
一是真性情的流露。
从类型上讲这是一首咏物———抑或咏地诗,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虽然是人生普常遭遇的一种离情别绪, 但这种情绪的表达却是通过对别离的对象———康桥的歌咏而实现的, 所以, 了解诗作的内容, 把握诗人的心脉, 我们还需借助于诗人对于康桥的描写。
诗中的康桥处在两个时间的交点上, 一个是白昼和夜晚的交点, 一个是想象和记忆的交点。通过前一个交点, 我们看到的是夕阳下新娘一样美的康桥, 而借助于后一个交点, 我们则清楚康桥远不是一座桥, 它是一个人的美好记忆, 是他生活的理想寄托, 是波光里的艳影, 是天上的虹, 是彩虹似的梦。
诗中的康桥因此不再是实际的康桥, 诗人对它虽然也有一些常识性的介绍, 金柳、波光、柔波、软泥、青荇、长篙、青草, 借助于这些信息, 我们大体上能够想象一点康桥的风貌, 但是, 要真正了解诗歌文本中的康桥, 这些信息自然远远不够。诗中的康桥事实上是徐志摩心中的康桥, 是他所以为然、所认可的康桥。诗中徐志摩关于康桥的描写是一种完全主观化了的描写。这种描写, 不仅强化了康桥的美, 草是青草, 水是清潭, 泥也是软泥, 夕阳、星光沐浴着。真真确确是一个人间的梦, 而且也使康桥完完全全地人化了,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艳影在人的心头荡漾, 青荇在水底招摇。作者作别的好像不是一个地方,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康桥有神态———美丽、朦胧、灵动, 而且也有情态———“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客观的事物本身是无关乎人情的, 你悄悄也罢, 不悄悄也罢, 康桥其实都是无所谓的。康桥的情态说到底是诗人自己给的, 所以从美学上讲, 人对于对象的主观化实际上也就是人主观的一种对象化, 艺术家的创作, 无论你表现什么, 说到底, 其实都是一种对于自己的表现。
不过艺术创造中的这些普遍原理, 在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写作中有着更为突出和分明的表现。之所以如此讲, 是因为在解读这首诗时, 有这样两种背景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会触动我们的思路。
第一种背景就是作者和康桥的独特关系。
康桥现在人们通译作剑桥, 地处英国伦敦北部80公里左右的地方, 是近邻康河 (即剑河) 的一座城市, 因剑桥大学而驰名世界。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桥大学学习, 1922年8月他告别康桥回国, 六年之后, 即1928年他重访康桥, 在回国的途中写下了该诗, 以记述他对于这个地方的眷恋之情。
借助于资料我们可以知道, 康桥之于徐志摩, 不仅仅是一个生活逗留过的地方, 事实上还是一个作者发现了自己、培养和形成了自己志趣和个性的一个精神灵栖地。
正是在这个地方, 作者不仅接触到了科学民主的西方精神, 了解了许多的科学知识, 形成了以自由、宽容、理性、幽默等为特征 (朱寿桐:《新月派的绅士风情》,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第6页) 的“英国派头”———即人们常常说的英国绅士风度;而且也解除了他和张幼仪的婚姻, 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林徽因, 开始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生活。所以, 时过境迁之后他回忆说:“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的意识, 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见《徐志摩全集》,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3年版) ;“在星光下听水, 听近村晚钟声, 听河畔倦牛刍草声, 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 不期然地淹入你的灵性”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见《徐志摩全集》,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3年版) 。一句话, 康桥使徐志摩成为了徐志摩。
正是因为和康桥的这种至为紧密的精神联系, 所以对于康桥, 我们看到徐志摩在自己的创作上也便真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了, 1922年他写了诗《康桥再会吧》, 1926年又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 诗人告别这个世界的前三年, 他又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不到八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地方如此频繁的笔墨拜访, 在徐志摩的创作历程中, 实在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事象。研究者方铭因此讲:“生命不管如何匆忙短促, 无论如何辗转迂回。诗人终是属于康桥的, ‘康桥情结’贯穿了徐志摩一生的诗文。” (方铭:《现代诗歌精品》,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第191~192页) 联系实际情况, 应该讲这是一段确论。
第二种的背景是诗人与诗的独特关系。
生活中有许多的事例可以说明在诗歌的创作之中, 诗不必确如其人, 但这些反例却构不成充足的理由, 使我们不用这一词语评价徐志摩的诗和他本人的关系。一如其做人的真诚、率性、灵动, 徐志摩的诗创作也表现出了诗如其人、人与诗高度和谐的一面, “他执著地追寻‘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 在诗里真诚地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 并外射于客观物象, 追求主客体内在神韵及外在形态之间的契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33~134页) 。
“从性灵深处来”, 这一表述准确地揭示了徐志摩这首《再别康桥》的魅力所在。将这首诗和六年之前诗人所写的《康桥再会吧》进行比较, 我们会发现所写的对象虽然都是一样的, 但是由于生活的变化。《康桥再会吧》一诗所表现的那个热情、浪漫的诗人, 到此诗的世界里已经不复存在了, “轻轻”“悄悄”“揉碎”“沉淀”“寻梦”, 平静的动作和内敛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已经是一个为生活的风雨所沧桑、所成熟了的诗人。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 家国的动荡不安, 康桥所唤起的理想和爱情在实际生活中的破灭, 人生的失意背景黯然了眼前的对象, 所以,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句, 真可以说活画出了1928年的诗人自我。
借助于上述两层关系, 我们有理由相信《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的一个“情感化石”, 通过它, 我们可以真切地感知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爱、怅惘、无奈又无言的苦闷。诗人写的康桥就是诗人自己, 借助于康桥的真诚性情流露不仅活化了康桥, 使我们一抬腿就能够跨越遥遥的时空距离, 如临其境, 而且也使我们真实地触摸到了诗人的脉搏, 感受到了早已逝去的诗人灵魂的一次真实的跳动。
一些人———渴望着性情生活、做过梦或正在做梦的人, 因此而被《再别康桥》所感动。也便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二是表达的含蓄和机智。
性情或曰灵性的真诚表现, 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中国现代新诗发展过程中创造社所提倡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这种联想不是空穴来风, 创造社以浪漫主义为其诗学追求的方向,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从骨子里讲, 多半也是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美学背景的, 主观、感伤、看重想象, 这些表现容易使人们将二者混淆。但是事实上, 灵性的真诚表现和感情的自然流露所导致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歌写作。前者重形式、重技巧、重表达, 以为“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式。也不单是他的神韵, 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去, 像颜色化入水, 又得形式表现神韵, 像玲珑的香水瓶子盛香水” (徐志摩:《现代评论》第2卷第38期, 1925年8月9日) 。而后者轻形式、轻技巧、轻表现, 重直接、重流露, 以为:“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 生命流泉中流出来的strain, 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 生之颤动, 灵的喊叫, 那便是真诗, 好诗。”所以, “诗不是‘做’出来的, 只是‘写’出来的。” (郭沫若:《论诗三札》, 见《郭沫若全集》第15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徐志摩迥然有别于创造社诗人的美学追求, 在《再别康桥》一诗中集中地体现为其表达的含蓄和机智。
《再别康桥》一诗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 诗人经历了六年的人生风雨之后故地重游, 物是而人非, 心中的感情自然是十分复杂和充沛的。但是, 不同于郭沫若《天狗》《地球啊, 我的母亲》之类诗的直抒胸臆, 此诗的情感表达则显得十分内敛、节制。诗人在意识里将康桥当作了一位梦魂牵绕而又依依难舍的情人,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但是在表达自己对于这位“情人”的感情之时, 作者优雅、谦逊的绅士心性却使他选择了一种平静、舒缓的方式、诗人没有喊, 没有直接地说, 而是巧妙地借助于对象的特征以及语音和语句的组织, 将心中的复杂感情含蓄而机智地散发了出来。
此诗抒情的成功首先有赖于诗人的巧妙移情。“一片风景一片情绪”, 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标榜的这种诗学主张, 徐志摩可以说是深得其玄机的。诗抒发的是别情, 可是他却避免直接写别情, 直接写自己的心理感受。他只是通过“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四句诗给我们营造或者说铺垫出了一种情感氛围, 然后就带着我们参观康桥, 让我们看夕阳中新娘一样的河畔的金柳, 看水底油油招摇的软泥上的青荇, 看树阴下虹一样梦一样的清水, 领我们在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听笙箫和夏虫的沉默, 至情不言, 但月笼寒江、风吹河柳一般, 诗人情感的对象化却使康桥也活生生地将诗人千头万绪的感情具体地呈现了出来。
不言而喻, 诗人抒情上的含蓄机智同样体现于语音的选择和语句的组织。
“轻轻”, “悄悄”, 轻、细的“q”声母所引导的字音重叠, 带来的是一种格外柔和舒缓的情感的表达, 此外还有“荡漾”“青荇”“招摇”“斑斓”等叠韵词的使用, 柔长悠缓的“ɑn”“ɑnɡ”和“ɑo”韵的使用, 以及首尾两段通章的呼应和重复, 使诗因此在声音层面体现出了一种一唱三叠的咏叹意味, 极为传神地表现出了诗人心中对于康桥所持有的一种欲语而不能的依依眷恋之情:“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 不论是人是地, 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 你怕描坏了它, 你怕说过分恼了它, 你怕说太谨慎辜负了它。”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见《徐志摩全集》,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3年版)
除了语音的巧妙使用, 《再别康桥》一诗的诗句构造和组织也是很有助于它的含蓄机智的抒情表现的。此诗诗句的构造, 作者使用了一种可以称之为“矛盾”或“反正”的词语组织方法, 走了正如来, 放歌前置一个不能, 悄悄的是笙箫, 夏虫的出现是为了我的沉默, 挥一挥衣袖, 却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切都是矛盾的、是反方向的、但却又是统一的, 是被和谐地搭配在一起的, 不同而同, 貌反而实正, 一开一合、一扬一抑之中, 词语的组织所给予人们的, 正好是诗人在诗情的表达上有意识体现的那种自我控制和内敛。对应于词语组织上的开合扬抑, 此诗在诗句的组织上也别具匠心。诗共七节, 每节四句, 这四句的组织一律如下: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一三句伸出一个字, 二四句缩进一个字, 一伸一缩的有序组织, 使诗歌在诗形上呈现出了一种回环往复、跌宕起伏的视觉特征, 不说词义, 单从建筑的层面上就已经很巧妙地具化了此诗所需传达的诗情形态。
闻一多为了诊治新诗在表现上的散漫无序, 在理论上提出了“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的诗歌“三美”原则, 徐志摩是这种美学理论的积极实践者, 《再别康桥》的写作就是他实践的一种结果。在此诗的写作中, 诗人通过对对象的感性特征、语音和诗句组织的充分利用, 不仅机智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诗情诗意, 而且也使这种诗情诗意的表达因此而具有了一种含蓄意味, 极好地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在艺术的意义上,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 我以为形式感和古典意味也是此诗为一般读者所喜欢的极为重要的原因。新诗相对于旧诗有许多优点, 但是, 它的没有形式感或者说无规律性, 还有因为对于古典诗歌的太多的否定而导致的与大多数中国读者诗歌阅读经验的脱节, 却是其为人所诟病的两个难以回避的弱点。新月诗人倡导并在实践上积极探索、谋建新诗的规范。虽然由于认识不足、努力不够产生了许多流弊, 但其成功之作, 即如这一首《再别康桥》, 却使新诗因此具有了一种他人可以把握、可以操作的形式意义, 谈到新诗, 人们因此常常愿意选它为代表, 诵读或者进行技术分析, 它在音韵和组织上的形式或规范性, 使人们由此将新诗和讲究押韵、格律的古典诗歌连接了起来, 从而能够在一种熟悉的阅读背景和经验中解读、消化新诗, 享受读诗的快乐。
此外, 还有非艺术的生存背景。20世纪的中国, 血与火的冲突太多, 太过动荡和不宁, 生活的粗暴赋予了现代新诗极其坚硬的品质, 新诗因此常常不得不以带血的嗓音去进行歇斯底里的战斗或批判, 这是一种武器式的追求杀伤力的表达, 它能够调动读者作为公民的愤怒和激动, 它关注政治、现实、时代问题和民众苦难, 但是它不太关注作为个人的读者, 不注意抚慰他们内心的苦闷和脆弱。
《再别康桥》一诗所体现的徐志摩诗歌的优美价值由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它的阴性、轻柔的审美意味, 就像是一位青春美丽的女性的手, 它没有为读者提供深刻、提供广博、提供感知和想象的独特, 但它的轻轻的抚慰却平息了人内心的喧嚣, 使人进入宁静, 无论身在何处, 无论身为何人, 也都能够在一种虚拟的迷幻氛围中, 做梦或者幻想。
“轻轻的”, “悄悄的”, 这抑制、内敛的声音, 很容易让人想到古典的女性, 想到闺阁诗。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人, 因此体会到了一种陈旧, 一种软化人的意识和情感的腐朽, 感觉就像是琼瑶小说和港台流行歌曲, 它们的表达里蕴涵了太多的迎合, 它们利用了心理上处在青春期的人们的脆弱和不成熟, 给他们提供了感动, 但严格地来讲, 却没有让他们在情感的深层体验和美的深度感知上能有所提升或进步。
作为商业运作, 这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对于诗歌, 对于文学, 这种迎合却是有害的。呸徐志摩的人, 呸《再别康桥》的人, 因此是自有一份他们的道理的。
转眼20世纪已经过了好几个年头了,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发展, 意味着中国要更进一步地与世界保持同步了, 在这样的时候, 我们还在津津有味地欣赏20世纪初一个用了很陈旧的闺阁情调和技巧写作的诗人的诗, 这确实让人着急和担心, 康桥因此也许真的该别了, 不是再别, 而是永别。
怎样体现“同课异构”的“异”?我决定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将“体悟”作为《再别康桥》的基本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去“寻觅”诗情。
何谓“体”?即入乎诗中,以诗人的诗句为媒介,与诗人晤见、对话、交流。何谓“悟”?即出乎诗外,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并生成新的思想与新的情感。我认为,诗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绝非单向浅表地积累语言、分析意象、掌握技巧,而应在体悟的基础上,理解诗人倾注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实现读者与诗人心灵的对话、灵魂的拥抱、精神的交融和思想的同构。“体悟”最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而应空出学生心智的杯子,留给学生自主赏析的空间,让他们自我揣摩、自我发现、自我讨论、自我评价。
读,是体悟的最佳方式。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围绕“读”展开:初读,感知质疑;美读,达意通情;议读,明象入境;参读,知人论世;写读,会意表情。如果学生通过学习《再别康桥》能达到朱自清所说的“喜欢去读,读了之后还是喜欢”,“体悟”式诗歌教学就达到了预期效果。
初读:感知质疑
上课前第6天,我与授课班级语文老师通了电话,请他代我布置两道预习题,并委托语文科代表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汇总,通过电子邮箱发给我。预习题为:
1.朗读全诗2—3遍,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这首诗歌后,你有哪些疑惑?
上课前第4天,我收到语文科代表的汇总材料。
关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有以下几种看法:
1.抒发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2.表达刻骨铭心的离别之痛。3.表达离开康桥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4.表达离别母校的哀愁。5.表达对母校的眷恋、热爱和不舍。
阅读这首诗歌后,同学们的疑惑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关于标题的:
为什么是“再别”康桥?上一次告别是在什么时候?
关于诗歌内容的:
1.为何“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
2.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为什么却是“西天的云彩”?
3.为何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
4.为何写青荇在水底“招摇”?作者又为何“甘心做一条水草”?
5.“彩虹似的梦”指什么?
6.作者为何要寻梦?寻什么梦?诗人想“放歌”,放什么歌?为什么连夏虫也为诗人沉默?
7.为什么“悄悄”会成为“别离的笙箫”?
8.作者十分留恋康桥,为何又“不带走一片云彩”?
关于诗歌形式的:
1.这首诗的首尾两段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开篇“轻轻的”与结尾“悄悄的”能否互换?
2.这首诗的单行与双行错开排列,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接到科代表发给我的预习情况汇总材料,我心头暗喜: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孩子们已经与诗人和作品展开了对话,而且这些问题很典型,有很高的思维“含金量”。
上课前第3天,我追加了三道预习题:
1.检索“徐志摩”的相关资料。如果在徐志摩前加三个限定词或短语,你准备加哪三个?为什么?
2.以“徐志摩与康桥”“1928年前后的徐志摩”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资料。
3.以“新月诗派”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资料。
美读:达意通情
“南粤名师大讲堂”活动如期在韶关市乳源高级中学举行,我上第二节课。
简单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美读”课文,以求“达意通情”之效。
第一步,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读准字音,力求停顿、节奏、重音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统一。
第二步,走近新月诗派,老师范读。
提问学生(解决学生课前有关诗歌形式方面疑惑):这首诗的单行与双行错开排列,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哪位同学能结合“新月诗派”的主张解答这个问题?
不少学生检索过“新月派”相关资料,解答得很圆满。
1.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两两错落有致,字数基本相同,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新月派“三美”主张之“建筑美”。
2.每节押2、4句韵(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诵读时给人一种旋律感,首尾呼应复沓,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新月派“三美”主张之“音乐美”。
3.每一小节都是一幅画,并且是一幅流动的画。如“挥手作别云彩”“青荇水底招摇”“撑篙漫溯寻梦”“笙箫夏虫沉默”等等。——新月派“三美”主张之“绘画美”。
为体现新月派“三美”主张之“音乐美”,我给学生范读时,尽量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轻柔、和谐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脚形成的旋律感,读出诗人对康桥一草一木的爱恋和不舍。
第三步,细读美读,想景悟情。
朗读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依据。因而,我组织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绝大多数的意见是:表达了离别时对康桥的眷恋、热爱和不舍。
指导学生细读美读,入乎其内,把自己想象成徐志摩,进入康桥这一特定情境之中,去品尝语言的滋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先生语),以期读出对康桥的眷恋、热爱、不舍。细读美读开始后,课堂上书声琅琅。或品味佳句,或背诵全文;或摇头晃脑,或闭目沉吟:全班同学都陶醉在诗歌意境中。
议读:明象入境
诗歌教学,不能忽略意象及其隐喻,诗言情,往往不是直白地抒发情感,而是借助一些优美的意象,把情感寄托其中,对它精心描绘。但老师一味解读“意象”,又势必影响学生的“体悟”,于是,我让学生围绕“情感与意象”展开议读,以期达到“明象入境”之效。
先抛出问题。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反之,作者对康桥的眷恋、热爱和不舍之情也会借助一定的“意象”表达出来。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最能表达作者对康桥的“眷恋、热爱和不舍”之情?
通过再读课文,不少学生找到了作者情感的投射点。
同学们关注到以下典型意象:
“云彩”。有同学认为,指漂浮不定。诗人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路途上几经风雨、坎坷,但理想终难实现,他的心灵也像浮动的云彩,找不到可以憩息之地。也有同学认为云彩,指心爱的女子和美好的感情。
“金柳”。“柳”“留”谐音,有惜别的含义。夕阳照射下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青荇”。青荇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榆阴下的一潭”。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是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正像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是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他如何能不如痴如醉地爱着它呢?
“笙箫”。笙箫渲染凄寂的氛围。在本诗中,诗人也想以吹奏笙箫的方式来倾吐内心别离的忧伤,可是他不忍打破寂静的氛围,不忍搅扰了心中圣地的安宁,所以只能将“悄悄”作为“别离的笙箫”。虽然未闻笙箫之音,但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与康桥别离的万般不舍、依恋之意以及独自离开的凄凉之感已尽显无遗。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才子隐秘的情思是深深隐藏在意象中的。徐志摩正是以古典意境,写剑桥物事,用熟悉置换陌生,完成了对“康桥”的艺术再创造。解读这些意象,学生才能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参读:知人论世
以诗人的诗句为媒介,与诗人晤见、对话、交流,这属于“体”的层面,要进入“悟”的层面,还得“出乎诗外”。我们知道,任何作品的形成都是有“根”的。这些“根”一般是触动作者灵魂且久久萦绕心际的事件,这些构成了创作的源动力,它们一旦遇到外界的触发,就会以文字的形式像“枝叶”一样勃发出来。如何寻觅到“根”的影子呢?结合课前安排的检索资料的预习,我让学生进入“参读”(借助参考资料开展深入阅读)环节,以期“知人论世”。
我分三个话题让学生进行交流。
其一,如果在徐志摩前加三个限定词或短语,你准备加哪三个?为什么?下面是对学生交流情况的整理:
富家子弟徐志摩——徐家的长孙独子,其父为海宁商会会长。
聪明绝顶的浪漫才子徐志摩——少小聪慧,常年第一。北大才子,两年半拿到学士、硕士学位。
因康桥而改变人生轨迹的徐志摩——放弃博士学位;放弃做中国的“汉密尔顿”而走入诗人的行列;放弃原配,追求“灵魂伴侣”;主张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归自然的单纯……
多情的徐志摩——与大家闺秀张幼仪(1922年离异)、“人艳如花,气质如兰”林徽因、一代才女陆小曼之间的情缘。
诗人徐志摩——创办“新月派”(新格律派),主张“三美”。
英年早逝的徐志摩——1931.11济南党家庄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
大学教授徐志摩——上海光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其二,徐志摩有怎样的康桥情结。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也不少。如:
1.徐志摩对康桥“情有独衷”。1921年至1922年间,在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1922年回国后,他写了《康桥再会罢》。1925年4月重游康桥,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重返康桥,回国途中写下了《再别康桥》。
2.徐志摩写过很多赞美康桥的文字,康桥早就成为其生命的一个重要因子。
康桥!汝用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康桥再会吧》(1922年离开康桥时作)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我所知道的康桥》(1925年7月再次访问康桥后,1926年1月写此文。)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3.康桥:徐志摩、林徽因相识、相恋的地方。在康桥,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林徽因女士,随之解除了和张幼仪的婚姻。1923年1月《致梁启超的信》中说得明明白白:“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2009年,《南方人物周刊》选出“60年来中国最美12位女性”。 中国第一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分林徽因被列为60年最美女性之首,颁奖词为“美与智慧的绝唱”。
4.胡适《追悼志摩》中写道:“他(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在徐志摩看来,康桥的两年,他才真实地找到了爱、自由、美。
其三,1928年前后的徐志摩。有关1928年前后徐志摩的资料学生搜集得较少,老师做了部分补充。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
1.社会政治理想破灭。
(中国)“道德、政治、社会、宗教、文艺一切都破产了。”——徐志摩《落叶》
1928年,徐志摩在“五三惨案”当日的日记中对时事发表意见:“中央政府是昏庸老朽收容所,没有一件我们受人侮辱的事不可以追源到我们自己的昏庸。——徐志摩5月3日日记
1928年7月,徐志摩谈国内形势:“虽然国民党是胜利了,但中国经历的灾难极为深重。”——邵华强:《徐志摩文学系年》
1928年12月23日:“我每当感情冲动时,每每自觉惭愧,总有一天,我也到苦难的人生中间去尝一份甘苦。”
——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
2.甜蜜的爱情梦破灭。
1926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情人节”,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上,梁启超霍然站起,宣讲了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可自己以极大的勇气和热情艰难争取来的爱情(徐陆恋)并不如意,且由于陆小曼开销太大,为生计在北京、上海两地奔波,这一时期的徐志摩心身俱疲。
徐志摩《〈猛虎集〉序》中提及1928年前后的生活状态:“且不说诗化生活一类的理想那是谈何容易实现,就说平常在实际生活的压迫中偶尔挣出八行十二行的诗句都是够艰难。——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
1928年3月21日,灵魂伴侣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
3.1928年徐志摩重返康桥是为了重寻旧梦,排遣心中的苦闷。
1928年给英国友人恩济之的一封信中说:“我这一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再寻旧欢的痴想的。”
交流完这些有关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资料的交流,我又展示了同学们预习时提及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是“再别”康桥?上一次告别是在什么时候?为何“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彩虹似的梦”指什么?为何要寻梦,寻什么梦?诗人想“放歌”,放什么歌,为什么连夏虫也为诗人沉默?作者十分留恋康桥,为何又“不带走一片云彩”?
同学们热情高涨,很快谈出了自己的理解。我又进一步提问:诗人艾青说:“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结合我们交流的背景材料,大家探究一下,徐志摩仅仅是在与母校告别吗?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如果孤立地让学生去阅读作品,不一定能深入把握诗歌内涵。我们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学会知人论世。因学生对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人其事有了较多把握,他们得出的多元化的结论也令人欣喜。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在母校学习期间美好的时光。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甜美的爱情。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集爱、美、自由于一体的人生理想。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集平等、博爱、自由于一体的社会理想。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 “精神依恋之乡”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美:美丽的人生境界。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真我”。这些思考,不仅涉及生活、社会、文学、层面,甚至涉及美学、哲学层面,学生达到了“体悟”中“生成新的思想与新的情感”的境界,令我和全场听课老师都惊叹不已。
写读:会意表情
初读,美读,议读,参读,只是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上,不一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我安排了课外“写读”环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潜力,以期达到“会意表情”之效。
我给学生提供了几种“写读”的参考样式。
1.以诗解诗。化用古代诗人的诗句,解读《再别康桥》。
如第1节,可用周邦彦《拜星月慢》中的“画图中、旧识春风面”以及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来解读。
第2-6节,可用黄庭坚《喝火令》中的“烟水数年魂梦,何处可追寻?”或将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诗句化用为“人面不知何处去,金柳依旧夕照中”进行解读。
第7节,可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句化用为“再别康桥去,凄凄满离情”进行解读。
2.将诗歌内容转换为对联。
第1节“寂寂”对“轻轻”,第2节“波光艳影心头照”对“柳色残阳河畔依”,第3节“青荇摇底蕴”对“康河漾柔波”,第4节“一潭清泉榆荫下”对“半梦彩虹浮藻间”,第5节“一船好梦美”对“半夜欢歌稀”,第6节“往昔欢娱随日月”对“今宵沉默恨笙箫”,第7节“一天云彩”对“两袖风情”。
3.将新诗改写成律诗或词。
如,《七律﹒再别康桥》:“轻挥衣袖别西云,河畔柳柔波映人。泥上荇花游梦境,舟旁榆荫荡春心。长篙慢溯星歌放,短笛悠然月曲沉。回首今宵虫默语,离诗昨夜剑桥吟。”
《水调歌头.再别康桥》:“又到康桥处,金柳夕阳照。温柔云彩招唤,泥软草轻摇。寻觅当年踪影,心底丝丝流动,迷醉伊人笑。水静羞颜里,愿化草青苗。徘徊踱,情留驻,路飘遥。池潭碧绿,揉碎虹梦万千条。只想放歌一曲,眉敛沉吟难语,回首望天霄。默默更凝重,离去笛音消……”
4.选择喜欢的一两个诗段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
如:黄昏中的夕阳真多情啊!为河边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姿态婀娜,影子映在清澈的水中,就像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康河的水波中荡漾,也在我的心头荡漾,如此美景我怎能离去!
5.以告别母校为主题,或者选取一个最感动你的生活瞬间或细节,写一首小诗。
这节课,得到与会专家、同行、学生的一致好评,不少学生课后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交流,继续探讨《再别康桥》相关问题,有不少同学因学了这首诗后喜爱上徐志摩,喜欢上诗,甚至有同学找来《人间四月天》来看,这也许就是朱自清所说的“喜欢去读,读了之后还是喜欢”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