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阅读展示课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白雪公主阅读展示课(精选8篇)

白雪公主阅读展示课 篇1

2014年下期大班综合知识展示课

执教:xx 活动课题: 五大领域综合知识展示课

活动目标: 让每一位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本期所学知识及掌握情况.活动准备: 1.教学所需幻灯片.生字和拼音卡片.音乐[彩虹的约定] 活动过程:

二.情景导入

今天,我为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猜猜 会是谁呢?(出示幻灯片1)呀!是白雪公主呀.对,宝贝 们真聪明。你们都知道白雪公主想要住进小矮人的家 里,(出示幻灯片2)可是,七个小矮人要求白雪公主 答对他们每个人提出的问题,才能让她和他们一起生 活,小朋友愿意帮助白雪公主吗?幼儿:愿意。那我 们就一起来努力吧!

1.诗歌(7首,幼儿集体 分组)

第一个小矮人要求白雪公主完成7首诗歌(出示幻灯片3诗歌目录,再依次出示幻灯片4,5,6,一.幼儿律动<我的身体>

7,8,9,10)《月亮》《我们的祖国真大》《别说我小》(齐朗诵)《秋浦歌》《望庐山瀑布》《山行》《江雪》(分组)

2.生字(14个。先集体后抽生)我们看第二个小矮人要求白雪公主做什么?(出示幻灯片11,幼儿认读时出示生字卡片)火 田 禾 木 山 米 月 日 明 长 江 生 牛 羊

3.拼音(17个。先集体后抽生)

第三个小矮人又出了什么难题为难白雪公主呢?(出示幻灯片12)认读拼音,教师出示拼音卡片让幼儿认读。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4.数数1-50(集体 抽生)

第四个小矮人让白雪公主从1数到50,并会5个5个数(出示幻灯片13)

5.10以内数的加减法(抽生)

第五个小矮人要求白雪公主完成10以内的加减法,你们会吗?(出示幻灯片14)

3+2=

5-1=

6-3=

4+3= 2+5=

8-3=

4+4=

1+5=

6.10以内数比较大小(抽生)

第六个小矮人要求白雪公主做什么呢?(出示幻灯片15)师:比较大小

3()7

8()1

5()6()3

2()9

6()7.礼仪教育(集体)

最后一个小矮人想要考考白雪公主的礼仪(出示幻灯片16)

《剪指甲》《天冷我不怕》《轻轻的》《文明举止》

三.尾声

白雪公主阅读展示课 篇2

《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首次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强调英语教学必须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无疑是本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 是指导教师正确认识英语课程性质的重大突破, 对重建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英语教育界, 对英语课程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以知识为主到知识与技能并重再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的过程。课改10多年来, 尽管以人为本等核心课程理念已经广为知晓, 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英语课程性质的片面认识, 大部分教师对英语教学的价值选择仍停留在将英语作为学习、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这一属性上, 课堂依然以知识传递为主。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 虽有教师开始关注学生技能、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教学只是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被谈论, 没有转变为教师自觉的课堂教学行为。本文以一节阅读展示课引发的争议为例, 剖析教师在不同教学观念下对教学行为的不同理解, 探讨英语学科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课例呈现与评析

1. 文本内容介绍、教学目标定位及教学设计思路

(1) 授课内容:《英语 (Go for it!) 》九年级Unit 7的拓展阅读“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2) 文本内容介绍:文本围绕hopes and dreams, 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分三个部分展开:问题引入———调查结果显示———结论。对学生的愿望和梦想的调查显示, 他们都有接受良好教育和得到一份好工作的愿望, 以及sailing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flying, going to the moon等奇趣纷呈、个性十足的梦想。

(3) 本课的目标词汇有:sail across the Pacific O cean, continue, translator, quite a few, conclusion, similar, hold on to, more/less realistic, impossible等。教材设定的阅读策略为: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加下划线, 让学生利用关键词记忆法提高阅读速度, 记住篇章大意, 提高阅读效率。

(4) 教学设计思路:整节课围绕话题“梦想”开展词汇教学、文本理解和阅读策略指导。学生通过分享教师的梦想———了解同龄人的梦想 (通过文本阅读) ——畅谈自己的梦想, 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 了解并能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从而促进阅读技能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将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师生资源和媒体资源, 着重通过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活动, 将“热爱生活, 放飞梦想”等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在教学中。

2. 教学的基本流程

环节一:营造意境, 引入话题, 启动思维

(1) 播放与dreams有关的英文歌曲, 营造宁静而梦幻的意境。让学生听歌曲找关键词, 引出本节课话题Dreams。

[设计意图]

通过精心创设的意境渲染课堂, 将学生带进梦想世界。与此情此景相关的任务“听歌曲找关键词”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话题。

(2) 创设情境, 引发思维

T:Some teenagers often say, “I don’t know what my dreams are, but I do have lots of hopes.I hope to get good grades.I hope to go to a good high school.I hope to get a good job one day in the future.”Are hopes and dreams the same?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复习并引出重点词汇:similar, more/less realistic和impossible。

[设计意图]

上述话语反映了学生的心声,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的设问是阅读前的导入活动, 以此启动学生思维。教师介绍的内容也是一次语言输入活动, 为学生的后续阅读及谈论自己的梦想埋下伏笔。引出的几个词汇属于本课的高频词汇, 其发音和词义都在语境中得以复现。

(3) 通过讨论Dream Vacation调查表, 呈现部分生词

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利用词义转换 (如keep learning English→continue learning English) 、词缀知识 (如translate→translator) 等, 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词汇。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词义转换和词缀知识等在语境中学习重点词汇。以调查表的形式呈现生词也为即将展开的课文阅读做好准备。

环节二:课文阅读, 策略指导, 视野延伸

(1) 扫读信息

T: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dreams.Teenagers also have their own colorful and fantastic dreams.Let’s read another survey about more teenagers’hopes and dreams and find out what different and colorful dreams teenagers have.

让学生朗读标题, 并利用多媒体教学短语sail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然后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快读文章:

What are the survey questions?Where was the survey made?How many teenagers took part in the survey?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语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2) 细读记重点

教师呈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What are teenagers’hopes?”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在复述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刚学习的阅读策略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找出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速记主要信息;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

一方面通过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了解同龄人的各种奇思妙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指导前后的记忆效果, 帮助学生感受策略运用的作用,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成就感。同伴交流则是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使学生在交流中纠正或补充信息。

(3) 检测阅读策略的运用效果

教师用PPT呈现Dreams/Hopes列表, 学生合上书本, 齐读Dreams/Hopes列表,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运用关键词记忆策略作如下回答:Some teenagers dream becoming famous.Some teenagers dream of...

[设计意图]

此环节检测了学生运用策略的效果以及对文本信息的掌握程度, 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使用短语dream of+V-ing。设计列表的目的在于通过向学生呈现各式各样、异彩纷呈的梦想, 对学生进行隐性的语言和内容的输入与引领, 开阔学生的视野, 启发他们的心智, 为后续的语言输出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4) 归纳文本大意, 自由评述梦想

让学生自由朗读篇章内容, 然后填空。

The conclusion we got from the survey:teenagers have similar hopes.I seems that...However, they have different dreams.Some are realistic, but some are less realistic and some even impossible.

教师再鼓励学生就以下问题发表看法:

Which dreams do you think are (less) realistic?Which are impossible?

Which do you think are fantastic dreams?Why do you think so?

在学生发表看法的过程中穿插莱特兄弟的小故事———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 最终发明了飞机。

[设计意图]

学生自由朗读为教师对学生作个别辅导提供了可能。主题归纳填空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总结, 又可以让目标词汇在不同时段滚动复现, 深化学生对本课重难点词汇的运用以及对文本主旨大意的理解。自由发表看法的活动使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由表及里, 不断深入, 由此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教师设计该任务的意图还在于, 通过呈现各种富有个性的梦想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拓宽他们的视野。利用小故事引领, 让学生领悟这样一个道理:某些看似不现实甚至是不可能的梦想, 在梦想者的执着追求下也能成为现实, 启发学生要坚持自己心中的梦想。

环节三:熏陶感染, 畅谈梦想, 分享交流

(1) 从文本回归生活

教师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因梦想而绚丽, 圆梦之路辛苦却心甜。在教师的真情感染下, 学生写下自己的梦想以及实现梦想的途径,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

(2) 带领学生一起朗诵配乐诗“Hold Fast to Your Dreams”。

[设计意图]

教师向学生阐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神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为圆梦所付出的具体行动, 让学生感受到追逐梦想的美好。教师的话语输入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继续作铺垫, 也是对学生心灵的激荡。写梦想并谈梦想的活动既可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推动学生学会真实表达思想和情感, 又可促使学生去体悟并与他人分享快乐, 感受学习的成就和学习英语的独特魅力。最后配乐英文小诗的引入进一步渲染了课堂氛围, 既烘托了整节课的主题, 又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充盈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起到言虽尽而意犹存的教学效果, 从而使本课时的教学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融合。

三、观课教师的争议以及思考

1. 观课教师的争议

该阅读教学展示课引发了观课教师的极大争议。在课后的探讨活动中, 观课教师对该节课的评价产生了明显的分歧。部分教师认为, 该阅读教学课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 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 使人如沐春风。教学活动既帮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发展了相应的技能, 又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洗礼, 精神世界得到满足。

然而, 部分教师直言无法理解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认为教学层次不分明, 教学重点不突出。更多的教师则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连串的质疑和担忧:英语阅读课没有对文本内容的刨根问底, 怎能检测或保证学生理解了阅读材料?没有集中的词汇呈现和讲练, 没有对文本内容的预测或搜寻主题句等活动, 词汇教学和阅读策略运用等又如何体现?没有针对文章的听读练习, 没有重点短语的罗列, 没有句型分析, 没有重点知识的强化操练, 知识重难点如何得以突破和落实?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到底孰轻孰重?长此以往, 学生怎么考试?他们能考出好成绩吗?

2. 对上述争议的思考与剖析

显而易见, 争议源自教师对英语学科教学性质的不同认识:是为知识而教, 为考试而教, 还是为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而教。从争议中不难看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功利主义观念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首先, 传统阅读教学中机械操练词汇和举例分析句型结构的做法, 在课改后的今天依然很常见。阅读篇章仍然被割裂成单词、短语和句式结构。原本承载着相关文化与特定情感的文本, 被抽离成由词汇和句型堆砌而成的空壳。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 然而阅读教学仍然只是围绕词汇和句型展开, 教学过程也依然未脱离教师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因此, 在本阅读课例中, 当词汇和句型交融于具体的语境, 在师生互谈梦想的交流中进行建构和运用时, 有些教师就不适应了。

其次, 近几年推出的各种阅读教学观摩培训, 尽管逐步超越了上述纯粹以知识输入为目标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 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学生阅读技能培养和策略指导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英语学科性质的外延一直没有被拓展, 英语教学依然片面地为学习、思维和交流服务, 并形成了一套默认的新常规, 教学进入了新的模式化。比如, 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通过PPT呈现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或所有活动, 并冠以Before Reading, While Reading, After Reading或Task 1, Task2等名称。各种学习策略的运用必然会贴上Scan the article或Reading strategies/tips等标签。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 PPT上会呈现某些名言警句, 以此对学生进行情感引领或将其称之为对教学主题的升华。在此类课堂中, 阅读的完整性往往被各式各样的小标签割裂, 教学环节看似清晰, 实则裂痕斑斑, 难以一气呵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不是融于教学之中, 而是简单地叠加到知识技能目标之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然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观课教师, 关注的都只是课堂本身, 教学主体常常被忽略。

在本课例中, 当语言知识传授、阅读技能培养、阅读策略指导等教学活动融入丰盈的梦想之中, 阅读教学中的各个活动由梦想串成一线, 并通过师生的自然交流不露痕迹地往前推进时, 老师们的困惑和不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次, 当今的教育教学依然深陷应试的泥潭。在唯成绩论的教育大背景下, 教育目标不断缩水, 只剩教材目标甚至只留考点目标。教师通常在备课本上会清楚地列出一节课的知识重点与难点, 需要掌握的技能与技巧, 而其他方面或简单或抽象地提及, 仅作点缀。评议一节课怎样才算有效, 大多只看知识点如何得到落实, 落实到何种程度, 以及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如何得到培养, 培养到何种程度。这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毕竟, 学生的考试离不开知识和技能。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看教师是否能教出好成绩。因此, 无论课改如何推进, 日常英语教学始终局限于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强化训练。

学科素养的提升无论什么时候都离不开扎实的语言功底。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日常教学中,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忽视学科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但是, 任何教学一旦被模式化, 学科中的人文内涵一旦被挤兑、被抽离, 学习就会因为对知识和技能日复一日地重复加工而变得索然无味, 课堂就会因为一成不变的机械程序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因为长期得不到充分的滋养润泽而焦虑枯竭。

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除知识外还需要获得包括精神在内的多方面的滋养。叶澜曾指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和手段。教学活动不仅要指向学生个体的外部世界, 指向学生个体的生存环境, 还应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 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生命色彩。”然而, 由于我们已经走得太久、太远, 而忘记了除知识和技能以外教学本身对学生个体成长应承担的更为深远的使命, 忘记了英语学科所独具的可开阔人之视野、可触及人之灵魂、可陶冶人之情操的特殊价值。由于我们走得太顺畅, 而不再去质疑知识和技能被完美呈现的课堂是否还可以融入一些人文内涵, 不再去想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的达成除了拼时间、拼体力之外的多种可能, 也不再去探索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除了强化训练之外的不同途径。

在本课例中, 当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及与学生的真情互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梦想情愫之后, 学生的好奇心———对文本阅读的欲望、学生的幸福感———畅谈梦想的美好等得以自然流露。文本理解不仅提取了相关的信息, 还深入到对文本中孩子们的梦想进行个性化的评价。阅读策略指导和训练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推动自然渗透, 目标词汇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不断使用。

白雪公主阅读展示课 篇3

关键词 课堂展示 英语阅读 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68-03

英语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手段、媒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于这一系统的重点是有效的活动设计。要达到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有效的策划与设计。

一、阅读前:课前导入设计的话题要确保学生能够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60)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课堂展示话题是教师事先对教材做出整体判断,针对该单元的阅读课提出的相关问题,此类任务的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丰富背景知识, 预测阅读内容, 为阅读做准备。

此类话题一般来说源于课文,且进行适当的拓展,最好能够采用小组活动,集合全体学生的智慧,以4-6人为一个单位,每一单位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相结合,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查资料,想办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在课堂上给与展示。

阅读前的导入话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讲述与文章相关的故事。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很容易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入与文章类似的情境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2.设计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会让阅读更加有效。问题设计的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地领着学生走入阅读。

3.出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图片意味着无尽的话语,让学生谈论相关的图片往往会开启思维的马达。

4.展出相关的实物。实物对学生的思维带来更为实际的视觉冲击,实物的出现会让学生切身实地的去体验文章的相关内容。

5.播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音乐。音乐能够让人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让人深思,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好途径。

6.组织与文章相关的竞赛,竞赛活动使得阅读的导入设计更加实用。

二、阅读中:分层展示话题要确保大多数成员共同参与

1.泛读阶段:学生阅读活动的拓展与升华

在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要“触动”或“唤醒”学生,与学生共建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前置话题及小组活动的设计要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领会文章的主体意向,并且通过阅读文章能够谈论与主体意思相近的话题。此时阅读重心放在“找到”而非“读懂”上, 训练的是速度而非深度。这时的展示话题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迅速查找信息的能力。这一步骤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泛读。泛读的地位往往被教师忽视,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重视的是考试,而考试更多层面的问题是精读。

此时教师要设计出开放的、具有挑战意义的小组展示话题,以提高学生的泛读水平。此类展示话题应重在发散、创新性的思维,以讨论、辩论、提出想法、验证想法为主。这类话题的设计应该引导学生引用文章中的语句,验证自己的观点。泛读中的展示话题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1)阅读文章,寻找能够验证教师所提的话题的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语加以阐述。

(2)阅读文章,小组讨论并对相关话题加以拓展论述,对本小组的观点进行阐述。

以上两类话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具有挑战性的集体工作,需要小组全体成员参与。

2.精读阶段:学生阅读活动的细化与落实

精读的作用在于确保准确地理解文章。此时的阅读要求读者很细致地了解细节, 进而真正理解作者通过文字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如, 说了什么? 为什么说? 怎样说的? 说得对吗? 我同意吗?等。这时的阅读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认知型、反思型、批判型的阅读者,这是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一定量的信息后, 进一步设计展示话题, 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这一阶段的阅读任务不仅要照顾学生对课文整体的理解,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细节的能力。此时的话题设计应该着重于以下几点:

(1)给出小组展示话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互问互答,注重全员参与,使理解能力稍微欠缺的学生有机会了解语篇梗概,同时使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了解深层次的内容,找出共性的问题,为过渡到下一步的“三自三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发现,有创新,有提高)”阶段作铺垫。

(2)提出话题让学生质疑,教师校正补充,然后再次设疑,学生猜、查、讨论。

(3)提出长难句进行句意分析,学生进行讨论、质疑、辨析,教师进行讲解。

(4)设计话题对相关语言点进行展示、分析,学生进行举例拓展。

三、阅读后:教学评价话题要确保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往往存在一个致命的误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 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阅读任务, 表面上数量很多, 学生进行了多次阅读, 锻炼了阅读技巧, 提高了阅读能力。但深思以后发现以下问题: 首先, 多次阅读或许是无效的阅读, 许多阅读任务一次阅读即可完成; 其次, 话题的设计重复, 无目的, 无法有效地与阅读策略挂钩; 再次, 整个阅读课堂的话题设计停留在浅层信息的查找阶段, 无法进入深层理解阶段; 最后, 阅读教学仅注意了信息的获取, 而忽略了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读后话题应指导学生在深层理解作者观点及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用批判的目光整理信息、内化信息、输出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真正的问题。基于以上观点,阅读后的展示话题可以设计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文章内容,提供相关词语对文章进行复述。此类话题在于进一步复习相关内容,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此类话题可以设计为相关的表格或者给出相关的词语对文章进行复述。

2.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出类似的讨论话题,进行拓展性学习。此类任务需要全体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并且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拓展,此类的展示话题往往交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3.阅读后的知识点检测与展示,此类话题在于检测所有成员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检测内容应该为全体成员能够完成,展示任务应该交给学习能力较弱的成员进行课堂展示。

四、英语阅读设计有效的小组活动应该注意的事项

以展示话题为主的阅读课教学非常有效,它能给学生思想自由驰骋提供一个空间,能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此予以提醒,希望得到重视并予以继续研究。

1.要仔细斟酌话题的切入点,细化对展示内容的评价方式

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阅读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充分挖掘教材和学生的潜在因素,设计出适合学生讨论的话题;并且要细化话题,把总话题分为一个个小话题,使每个小组尽可能接触不同的话题,每个小话题应该简洁明了,易操作,控制好话题的难度,尽可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及时关注并且参与学生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刚开始阅读时,特别是小组成员在做集体展示话题时,容易出现责任不清,一人单干,或者部分组员参与的情况,这样就需要教师明察并及时纠正,让所有的组员都参与进来。Self-check的阅读每单元出现一次,每次小组的合作学习有一星期多时间可以准备,但这并不意味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会出现各种困难,组员可能沮丧退缩,探究活动停滞不前,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有时不一定是具体的帮助,哪怕是信任的眼神都会让学生重新鼓起信心。

3.在话题展示多给些时间和空间

学生辛勤的付出,必然希望能在课堂上给他们展示的平台,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多挤出课堂宝贵时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展示他们的成果,和同学分享收获的快乐,教师要即时肯定他们的成绩,让学生感受成功。如果实在是课堂时间不允许,也应该利用班级后的黑板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贴出来,供学生课后空闲时间相互学习。

《白雪公主》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白雪公主长得很美丽。新王后非常妒忌,派猎人去杀害她。白雪公主被好心的猎人放走了,逃到了七个小矮人家,留下来帮助他们做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抓住主要情节复述故事内容。

2、训练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继母的狠毒、七个小矮人的善良。教学重点:

本课是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阅读课文中识字是重点。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通过故事让孩子们认识真善美、假恶丑是难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板布置、卡通图片、人物的头饰、镜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走进神秘的大森林,认识一位新朋友。看看,她是谁?

(教师在黑板上贴上美丽的白雪公主的卡通图片)

2、小朋友们知道她是谁,叫什么名字?

3、知道她为什么叫“白雪公主”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知道多少说多少。)

4、课件出示:

“白雪公主”名字的由来:从前有一位王后,生了一个女儿,她的皮肤像雪一样白,王后就给她取了个漂亮的名字叫白雪公主。

(学生边看课件,边听配乐朗读介绍。)

5、喜欢白雪公主吗?想更多的了解她吗?有什么好办法?(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1、小朋友们,快快打开课本第 145 页,读读这个故事吧!读的时候要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

2、读过一遍的小朋友举手。真好!现在,请大家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次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谁愿意把你读懂的告诉大家?

⑴ 四人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4、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全班交流,答疑解难。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白雪公主的美丽与善良;猎人的好心肠;七个小矮人的善良;王后的狠毒„„。)

5、读了两遍,还想读吗?那就再读读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的,你觉得最美的,或是你最想推荐给大家的句子,过会儿读给大家听。

6、分角色朗读。

(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引导学生互读互评,将自己的感悟读出来。)

三、读演相映,张扬个性

1、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喜欢谁呢?想不想演一演?那就分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段演演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漂亮的头饰(展示白学公主、猎人、王子、七个小矮人、王后、镜子等各个人物的头饰),过会儿演给大家看!

2、表演课文(小小课本剧)

四、观看动画,再次激趣

读了《白雪公主》,演了《白雪公主》,让我们再来看看《白雪公主》的动画片吧!

五、以本为例,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其实童话王国里的朋友可多啦!

小公主阅读后心得感悟 篇5

萨拉七岁时,在模范学校深受大家的喜爱,因为她从不摆架子而结交了许多朋友。但好日子也没多久,在她最高兴的生日派对上,父亲不但破产并且因热病死在印度的消息,让萨拉所拥有的一切化为乌有。

她的变化也挺大,从同学们十分尊敬的“公主”变成学院里被人使唤的女仆。虽然她在世界上已失去双亲,但她还是以真诚的态度待人,用乐观的心看待自我的遭遇。最终,她爸爸的朋友明白萨拉就是克鲁上尉的女儿,把他爸爸的遗产交给了她。她又从一位被人使唤的女仆变成了一位品德高尚的小“公主”!

读了《小公主》这本书,我觉得很惊奇,萨拉是靠什么度过了重重困难?

靠的是她那知足常乐的心。她从不因为没有好东西吃而抱怨,从不因为很孤独而抱怨,从不因为失去双亲而抱怨……我有时在望着满满一桌饭菜吃饭时还时不时抱怨饭菜不合胃口,在周末为不能和同学一齐玩而抱怨……和萨拉比起来,我差远了!我感到十分惭愧,以后可不能乱发小脾气了。

靠的是她以公主来要求自我的心,无论是在她富有时,还是在她一贫如洗时,都以公主来要求自我,使自我坚强、优雅、善良、无私……就是这些使她有信心坚持下去,收获到真诚的友谊。我认为,所有的女孩都期望自我能像一位公主一样善良、富有、优雅、高贵。但能不能成为公主并不是看你的财富,而是看你的心灵。

做人,就应当有坚强、善良、知足常乐的心,对自我有要求、有信心,也要坚持下去。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坚强、努力的心哦!

由一堂失败的展示课说起 篇6

杨老师找到了其他几位同科老师, 请求帮助。A老师说:“我认为本课单词较多, 可以开门见山。然后, 将重点放在课文的讲解处理上。”B老师说:“单词是最基础的, 我赞成以小故事的形式将单词呈现出来。这样, 学生们的识记效果要更好。”C老师说:“我建议将课文提炼出一个话题, 让学生们充分去表达。这样,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还能强化学生们的口语表达。”三个同科老师, 你一言我一语, 都尽心尽力地为杨老师参谋着展示课的教学思路。杨老师也是很虚心地听着, 记着, 想着。

展示课那天, 李副校长和其他几位老师早早地坐在了教室里。课上, 杨老师先是以小故事的形式将课文中的生词进行了呈现。然后, 又边听录音边处理课文。当他准备将课文设置成一个话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的时候, 下课铃声响了。这时, 他不得不宣布下课。从李副校长的听课表情上和其他听课老师的小声议论中, 杨老师知道, 自己的这堂展示课上得很失败。

课后, 杨老师找到了李副校长征求听课意见。“看得出来, 课上, 你很紧张。没事的, 我也从你这个阶段经历过。”李副校长微笑着安慰道。“从你上课的形式来看, 我知道你和其他几位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但是, 集体备课不等于完全照搬别人的授课思路。一味地使用‘拿来主义’而不加以摒弃, 对一位老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那样, 永远没有自己的东西, 永远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于别人的教学优点, 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 但是, 要学会有选择性地学习。通过学习与模仿, 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优势形成一种创新, 这便是一种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质的飞跃, 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和真正所需要的。我们倡导集体备课, 但不提倡人云亦云和盲目照搬。老师们在一起集体备课, 是为了集所有老师的教学智慧与思路, 形成一种创新思维火花的碰撞。在这种教学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 每个老师都要学会找寻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教学启发。……”听着李副校长的分析和建议, 杨老师频频点头, 感觉茅塞顿开, 收获颇丰。

这之后的集体备课, 和其他老师一样, 杨老师也开始尝试着大胆表述自己的教学预设和感想。每次集体备课后, 杨老师也不再盲目地照搬别人的教学建议和教学模式, 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当李副校长再次听过杨老师的展示课之后, 他对杨老师的进步和成长给予了肯定、鼓励和表扬。

四问成果展示课 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童话世界

一个完整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一般要经过几个阶段,即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的终结与交流阶段。从教学实践来看,活动的终结与交流阶段主要是以成果展示课的形态出现。

理想中的成果展示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增长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正确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成果展示课存在不少误区,现结合一节四年级的成果展示课《走近童话世界》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展示什么样的成果

【课堂回放】

本节课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共分为“童话是什么”“读童话”“写童话”“演童话”四个小组。“童话是什么”小组主要给大家介绍童话的相关知识,比如,童话的特点、童话的种类、童话的艺术价值等。“读童话”小组主要是向全班同学展示了怎样读童话的知识,之后分角色朗读童话。“写童话”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该如何写童话的知识,并展示了本小组所写的童话《小鸡去上学》。“演童话”小组展示了如何表演的知识,并通过合作表演了《小红帽》的故事。除此之外,每个小组还展示了本组的计划以及围绕本组主题所做的手抄报。

【思考】

成果展示课当然是展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所得。但是展示什么样的内容?就要进行适当的筛选,而不是一股脑地堆砌上来。

本节课中的展示内容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点:

1.知识的堆砌。展示中,四个小组都展示了相关主题的知识,怎么读童话的知识,怎么写童话的知识,怎么演童话的知识。其实,除了“童话是什么”这个主题需要介绍一定的知识外,其他的几个主题,如通过静态知识的介绍来提升学生读童话、写童话、演童话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2.知识的艰涩。从学生的展示情况看,绝大多数知识是摘自网络,基本上是以成人的口吻进行叙述,用词专业。比如“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童话故事可以虚构,环境可以假设,情节可以离奇,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解说比比皆是。不要说是四年级的学生,即使是成人看了也难以理解,兴趣全无。难怪在课堂上,学生一脸茫然。

3.内容的繁杂。每个小组在成果展示之前都用PPT课件展示了本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课后老师解释说,计划也是成果的一部分。这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计划侧重于指导实施,更应该在活动开展之前进行交流、修改,况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事无巨细,全部展示。

由此可见,展示课的内容选择应避免以上误区,注意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内容精练,符合主题。比如“写童话”不需要介绍如何写的知识,直接展示小组所写的童话即可,每个小组也不需要展示活动计划。

2.知识要通俗易懂。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所搜集到的知识进行重新加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童话大多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就可以改成“童话中的主人公都会说话”这样的表述。

二、怎样展示才恰当

【课堂回放】

本节课四个小组共同采用的方式有“PPT演示”“手抄报”。另外,各组还根据本组的主题采用了“朗读”“表演”的方式。每一组在展示的时候,基本按照同一个程序来进行:小组介绍—活动计划—和主题相关的知识汇报—主题汇报—手抄报展示。

【思考】

本节课中的展示形式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方式僵化。每个小组都制作了手抄报,这有必要吗?尤其是“演童话”这个小组。“演童话”这个主题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展示,静态的手抄报不适合展示一个动态的主题。

2.方式窄化。只用一种方式来展示,不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比如“读童话”小组,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展示,这当然可以,其实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展示,比如“读书推荐卡”“猜猜她是谁”“我来读,你来猜”,丰富的形式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又利于激发听众的兴趣。

3.程序固化。本节课四个小组都是按照同一个程序进行展示,容易让听者厌烦。

如何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呢?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活动方式,选择不同的方式。可以是静态的交流,如展示形式多样的作品:模型、手工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美术作品、剪贴集、摄影等,还可以是动态的交流,如开一次讨论会、口头报告、主题演讲、现场表演、演示操作等。比如“写童话”,除了展示静态的文本之外,还可以用绘本、漫画等方式展示出来。

在展示的程序上,也可以做到形式丰富。比如,“读童话”这个小组可以相机安排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读一段童话,就展示童话书推荐卡,童话人物猜猜猜游戏,丰富的形式,变化的程序,会让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三、仅仅是为了展示吗

【课堂回放】

每个小组展示之后,老师组织学生评价。大多数学生评价只限于常规性的评价,比如,“这个同学的声音太小了”“××同学动作很好”“这个同学的朗读很好,很有感情”“这个小组的计划很完整,准备很充分”诸如此类。从整节课的情况看,学生并没有就一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生生之间的互动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思考】

课后和执教老师谈及生生交流的问题,老师认为,展示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探究所得,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展示课就是让学生展示成果,这个老师的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无论是主题生成课也好,成果展示课也罢,都应该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围绕一个问题持续、深入地对话,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表现。本节课中,生生之间的对话简短,断断续续,停留在浅表层次,无中心。因此可以判断,这节课上,学习并没有真正地发生。

展示课中,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呢?其实,评价是一个促进学习的桥梁。生生围绕着展示的主题,从问题、规律等角度进行评价,有利于讨论的深入,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比如,教师设计一张评价表,从“我最喜欢这一组的地方是 ”“我不喜欢这一组的地方是”“这个小组展示中我不明白的地方是”“我要补充的是”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让小组内、小组之间、听众和展示者之间进行持续、深度的对话,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可能会对每个小组所展示的知识进行质疑,认为看不懂,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一评价,让学生讨论“怎么加工收集到的材料”,让学生明白展示要有听者意识。

四、老师该干什么

【课堂回放】

在本节课中,老师除了发出“现在是读童话小组上场”“谁来评价一下”“谢谢读童话小组的展示”之类的话语后,绝大多数的时间只是站在一旁观看学生的展示。

【思考】

课堂教学中,老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老师除了进行适当的组织外,更要承担引导的任务,纠正学生的错误和偏差,引导学生聚焦到重点问题,适时进行讲解,恰当分享自己的观点,将学生的学习推向深入。

但是在本节课中,老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调控着课堂的节奏,并没有进行恰当的引导。比如,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每一个小组都运用了手抄报的形式,老师就应该及时抓住这个点,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方式才适合自己展示的主题”。又如,学生在点评“演童话”一组时,认为这一组的一个同学表演很好。老师就应该及时捕捉这一评价点,组织学生讨论:“这位同学表演好,好在哪里?”从而让学生明白,表演要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动作进行表现,就能做到活灵活现,再现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在展示课上,老师可以从展示内容、展示形式、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从优秀展示者中获取知识,总结规律,从展示者的不足中找到问题。

参考文献:

倪以军.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的有效指导策略[J].山东教育,2015(Z1).

周记展示课中的引导艺术 篇8

杨老师的实验班共有58名学生,周记是一周一展,一次展6本,常规展示5本,特别展示1本。常规展示的周记是随机抽取的,特别展示的周记是老师事先看过并挑选出来的。常规展示的5本抽取方法是以学号尾数为准,每次确定一个尾数抽取。特别展示的1本是针对性强、思想境界高、文质兼美的文章。

周记展示课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先公布本次要展示的周记(板书学号),接着让这6人轮流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每读完一个随机抽取一名台下学生对该生的朗读和文章分别点评并打分,之后老师对台上台下的学生进行扼要点评并给出指导意见。

这堂课展示的是寒假所写的周记。在课堂上,杨老师一改过去的授课模式,以听、说、读为抓手,让学生成为展示的主体,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忙起来,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我认为,杨老师的课之所以出新,不仅因为他在写作指导课上也不忘落实听、说、读等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还在于他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做好了四个方面的指导。

一.导听

以前展示周记实际是周记评讲,它最大的弊端是只有一部分学生跟着老师动,评到谁的周记谁关注,没评到的不注意听或不听。这堂课老师让台下学生点评目的是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认真听,认真领会。当然这个“听”老师在事前是做了充分指导的。一是告诉学生听的内容:文章大意,主题,构思,表现手法,文章特别明显的优缺点。二是指出听的要求:上课前准备好纸笔,课桌上不放任何可能转移注意力的书;记录时简明扼要,以发言时能看明白为准;要眼、耳、手、脑并用,听、想、记同步进行;听时要全神贯注,既要着眼于整体,又要关注局部,既能听出优缺点,又能给出理由。

为了让这种指导具体化,杨老师坐在台下和学生一起记录,并在学生点评后把自己的记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一些速记的便捷方式,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听的效率。

二.导说

杨老师的周记展示课就是要通过“听”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说”,说准、说全、说细,通过“说”来促进自己的“写”。他对学生“说”的指导做到了“放”中有“收”,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但是非曲直各有定论。课堂上学生的看法有失偏颇的,他加以纠正并说明理由;能一语中的的,他给予肯定,肯定之余还不忘做进一步指导。58号学生展示的《快乐》,学生评价是“写得细腻”,问起表现在哪些方面,便无词了。杨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写的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家庭琐事,只写了爸爸妈妈两个人,为什么给我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只因为这里有作者细心的观察,独特的体验,真诚的表达,因此这里的细腻可以概括为观察细、思维细、想象细、用语细、情感细、滋味细。注重这些方面的“细”,就可以写出动人的文章。

三.导读

这里的“读”主要是台上学生的朗读。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有的声音洪亮语速过快,有的语音标准缺乏情感,有的能读出抑扬但吐词不清,遇到这些情况老师就指出来并示范朗读,做到声情并茂,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怎样通过朗读传达文章情感,感染台下听众。

四.导写

写的指导是周记展示课的重点,这节课老师从四个方面指导。

1、指导如何写出周记味。这里的周记味就是生活味。好文章都是此时此地的故事,应该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个人色彩,如果我们的周记放到任何时间去读都行就淡化了周记的生活味,缺乏新意和感染力。48号展示的《热爱读书》,全文紧扣“读书给人带来的好处”着笔,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对书的爱。若是一篇关于读书话题的文章那自然是佳作,若是周记生活味就差了。杨老师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补救,他在文章和结尾各加一段话,文章就定位到了具体的生活中。

开头:我喜欢读书,睡觉之前读几页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终于又盼来了周末,洗刷完毕我就迫不及待地上了床,那飘香的书页、迷人的文字把我带进了另一个充满悲欢离合的世界。

结尾:不觉已是午夜,窗外万籁无声,我静静地享受着这个属于我的幸福时刻。今夜无眠。

2、指导学生写出细节。准确地写出细节不仅能反映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情感,突出文章主旨,而且可以巧妙地引出下文,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38号展示的《感动》首段:“伴着韩红的《感动》,感动中国2010年度颁奖晚会落下了帷幕。而当我起身离开电视机时,发现自己早已热泪盈眶。”“热泪盈眶”是个细节,理当写得更具体细致些,才能直击读者内心,引发共鸣。杨老师在这里做了如下修改指导:“伴着韩红的《感动》,感动中国2010年度颁奖晚会落下了帷幕。而当我起身离开电视机时,发现自己早已热泪盈眶。我站在那里,微闭着双眼,任眼泪滑落,透过泪花眼前又一次浮现出那些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画面。”老师加了“微闭双眼,任眼泪滑落”这处细节更具体地展示了“我”内心所受的震动及由此产生的感动,让读者更真切地感知“我”的情感并受到感染。而“透过泪花眼前又一次浮现出那些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画面”这一句直接引出下文对感动中国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指导学生处理好写景色彩。记叙文少不了写景,恰当的景物描写不仅可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而且有助于表现主旨。但很多学生写景时对景物不加挑选,这样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时反而会影响主旨的表达。08号展示的《游行》,写的是房县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大游行,这是一个异常热闹的场面,作者把群众观看游行的部分写得极为细腻,但却给人灰暗、冷淡之感,为什么呢?因为选取景物时过于注重求实而忘了要突出“热闹”的特点。下面摘取一段说明:

“这许许多多的观众站在街道上等着,有的冻得缩起了脖子,有的为了占领有利的位置绷直双腿哪儿也没去,人群每时每刻都在膨胀,好像超过水位的水流,开始沿着人行道向店铺台阶升高,向各台阶周围上涨,漫上了矮凳、树干、窗台及一切足够高的地方。于是群众中有些人感到不自在,加上长时间的等待,更耐不住寂寞,纷纷议论起来。”

这段话描述的是观众等待游行队伍经过的情景。观众对即将到来的游行队伍自然是渴望的,但这段描述给人的感觉不是渴望而是久等不来的失望;写观众数量的增加本是为了表现观众观看的热情高,结果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大群人漫不经心地观望。这样的描绘显然影响了主旨的表达。

针对这段文字没处理好写景色彩的特点,杨老师临场给出了这样的修改:

“不到8点,街道上已挤满了人,尽管天气很冷,大家都精神抖擞地站着,人群每时每刻都膨胀,先是人行道,接着是店铺台阶,随后又有人搭起了凳子,爬上了树干,站到了楼顶。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期待,每个人心中都装满了急切。”

4、指导学生注意点题的艺术。很多学生在记叙部分铺垫得很充分,但结尾点题却缺乏必要的衔接,使点题显得生硬突兀,影响了文章的整体效果,这时老师也应做必要的指导。38号展示的《感动》结尾:“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来到这世上走一遭不容易,几十年之后我们将以什么来结束自己的一生,自己的墓碑上应该留着怎样的话语来证明我确实走过人间?而此时我想到的一句话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奉献自己的爱,让我们的生命平凡而不平庸!”

杨老师的修改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来到这世上走一遭不容易,几十年之后我们将以什么来结束自己的一生,自己的墓碑上应该留着怎样的话语来证明我确实走过人间?而此时我想到的一句话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曾经我也想让我的生命重于泰山,但生活在平凡生活中的我却不知怎样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眼前的这些人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奉献自己的爱,让我们的生命平凡而不平庸!”

原文从引用司马迁名言到悟出奉献爱的主题太突兀,老师的修改不仅使点题显得自然,而且再次回应前文提到的感动中国人物,使全文内容结构浑然一体。

以上是杨老师周记展示课“导”的内容,与此相应的还有“导”的方法。他的“导”往往在画龙点睛的总结评价中进行,有的正面肯定,有的侧面引导,因人因文而异,做到机动灵活,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评价台上学生的朗读和文章不惜给分鼓励,但也指出不足,指不足时,不仅让他们知道不足在哪儿,而且阐释不足的原因,还指出具体可行的修改方法;评价台下学生的发言以肯定为主,但也绝不是不讲原则,学生的错误也会诚恳地指出。58号展示的《快乐》,学生在评价时说“此文层次清晰,主题鲜明”。老师就适时给予引导:“此文层次清晰是不错,但主题鲜明恐怕要打上问号了吧?同学们觉得此文是写快乐还是幸福?”此语一出,同学们都恍然大悟,刚才只顾欣赏作者细腻的描写而忘了这两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区别,不知不觉进入了“幸福”的误区。

总之,杨老师在课堂上贯穿的“四导”是一次大胆的改革尝试,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理念,又有个人的独特创造。尽管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少引导,但导什么,怎么导,何时导也有技巧,希望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多多开动脑筋,把自己打造成“名师”——因善“导”而出名的老师。

上一篇:运动会简讯下一篇:部编版语文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