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通用9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3、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小青蛙热爱读书以及小动物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爱之情。
4、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小青蛙热爱读书以及小动物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爱之情。
3、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小青蛙热爱读书以及小动物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爱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与学生数量相等的枫叶、小青蛙和小蜥蜴的头饰及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张红枫叶)对,就是围绕着这张美丽的红枫叶,发生了一个美丽感人的小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张美丽的红枫叶》,这是一片美丽的童话故事。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老师说这个小故事美丽感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故事呢?下面老师想请几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谁想试一试?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在通话中认识了哪几个朋友?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随着学生的回答,将青蛙、蜥蜴、鲫鱼的图片贴到黑板上。)找同学简单说故事梗概。
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青蛙为什么想要用红枫叶来做书签呢?请五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1~5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2、青蛙为什么想要用红枫叶来做书签呢?(因为这张红枫叶很漂亮。)红枫叶什么样?谁能从书中找到描写红枫叶的句子,读一读?(池塘边上有一张红红的枫叶,红枫叶飘落在青草地上,它有五个细小的“手指”,就像一个红润润的小巴掌。)课件出示在青草地上的红枫叶。红枫叶美丽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看谁读得美。
3、青蛙先生为什么想要一张书签呢?(青蛙先生有一本心爱的书,他非常爱读这本书,这里的每一篇童话,都像一块又香又软的小蛋糕,或者是一块凉丝丝、甜滋滋的口香糖。(指导朗读: 读出吃蛋糕和口香糖时的感觉,读好了“又香又甜”、“凉丝丝”、“甜滋滋“。
他舍不得把这些故事一下子都读完,就像有了好东西,不能一下子都吃掉一样。他每次只读一两个,因此,青蛙先生非常想有一张小书签,看到哪一页,就把书签夹到哪一页,这样又方便,又有趣。所以想有个书签。)
4、当青蛙先生终于为这本有趣的书找到了一张漂亮的书签时,它的心情什么样?(高兴、激动)师师范,生读,要读出高兴激动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6——13自然段
1、可奇怪的是,青蛙先生并没有把这张红枫叶拿回家,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6——13自然段
(因为青蛙看到红枫叶下有一条小蜥蜴,小蜥蜴正躲在红枫叶下睡午觉呢。他怕惊醒小蜥蜴,所以就没有拿走红枫叶。)
2、这说明青蛙先生对小蜥蜴特别——关心。(板书:关心)
青蛙先生不仅没有把红枫叶拿走,还轻轻地说了声:“对不起!”把红枫叶轻轻放下。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轻轻”,谁能把这种轻轻的感觉读出来。
青蛙先生为什么要轻轻地说、轻轻地放下呢?(它害怕把蜥蜴吵醒了。)这说明青蛙先生对小蜥蜴特别的——关心。
可是青蛙先生回到家,还是在想着那张美丽的红枫叶,就忍不住去找小蜥蜴,于是就有了小青蛙和小蜥蜴的对话,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做小演员,同桌两个人,一个来演小青蛙,一个来演小蜥蜴,先在下面试试。师示范指导。
(1)想得到红枫叶的是青蛙先生,可小蜥蜴为什么觉得惋惜呢?惋惜是什么意思?(其实,小蜥蜴是替青蛙先生觉得惋惜,觉得难过,看来,小蜥蜴对青蛙先生也是特别的——关心)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小青蛙的友善和小蜥蜴的同情之心,我以采访的方式进行发问“青蛙先生,您那么喜欢这张红枫叶为什么还要把它放下呢?”“小蜥蜴,是青蛙先生没得到书签,你可惜什么呀?
(2) 青蛙先生满怀希望地来找红枫叶,却发现红枫叶被小鲫鱼顶走了,它这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难过、失望、伤心)所以青蛙先生叹了口气,生读,师示范,生再读。
五、学习课文14——22自然段
1、善良的小青蛙为了不打扰小蜥蜴的午睡,而失去了一张漂亮的红枫叶,可傍晚时候,红枫叶却来到了青蛙先生的家里,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能为大家读一读14——22自然段?(指名读)
2、红枫叶怎么自己跑来了?红枫叶真是自己跑来的吗?(红枫叶并不是自己跑进来的,而是小蜥蜴送来的,小蜥蜴正躲在枫叶后边呢!)
3、如果你就是这只小蜥蜴,你在午后听了青蛙先生的话,你心里会怎么想?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此时此刻你觉得青蛙先生的心情会怎样呢?(好高兴 好激动 好幸福)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及课文的朗读水平。
2.了解太阳的特点,该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板书)学生齐读2遍。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板书:科普说明文。
二、学生集体读课文,教师要求仔仔细细去读,读准生字词
1.学生读完,教师评价。
2.让学生标出自然段。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凝(ning))
三、学习1—3自然段
1.请咱们班最勇敢的孩子给大家读第一段,看谁倾听的最专注
①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②这一段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这是什么句?(反问句)谁能改成陈述句?(学生答)。
③“箭为什么射不到?”学生思考答。(太阳离我们太远了)。
④有多远?画出这句话。
⑤“1.5亿公里远”作者举了两个我们容易理解的例子,谁来谈一谈。(指名读)。
⑥讨论“谁能走3500年”,“飞机要飞二十几年”不可能的事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差不多”、“二十几”是不精确的推断。
⑦太阳的第一个特点是离我们很(远)(出示课件),那箭能射得到吗?(板书 太阳的特点 远)那开头射太阳的传说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⑧太阳离我们那么远,我们看上去太阳有多大?(一个盘子那么大)其实,太阳有多大呢?请男生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男生读完,教师评价。
②画出说明“太阳的大”的一个句子,互相讨论“太阳到底有多大?”(地球承载着60亿人,200多个国家)。
③指名说出太阳有多大。出示课件“抵”可以换成什么词?(比)板书:大。
④一个太阳和多少个地球相比较(130个)师强调: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30个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那么,下一段,课文还有告诉我们太阳的什么特点?
3.学习第3自然段
①请女生读,教师评价男生的倾听,请男生评价女生的读。
②师:太阳会发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光明)太阳会发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温暖)请学生回答: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 )送来的。
③第3段文中把地球比作了什么?(大火球)师:这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④出示课件。地球的表面温度是多少?举例子怎么说?(生答)
中心温度有多少?“估计”是什么意思?(不精确地推断)从这些词可体会说明文用词十分准确。⑤这一段用打比方、列数字的办法说明了太阳的第三个特点(热),板书:热
4.师小结。以上学习的3段形象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哪三个特点?(学生答)
太阳那么远,那么热,跟我们没有关系?(有关系),请谁来读读第四段第1句。
四、学习4—8段
1.指名读第4段第一句。
①第一句是什么句:起什么作用?板书:过渡句 承上启下。
②下文讲了什么?(指名答)课文最后一句说:“没有太阳,( )” 可见,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很密切哦!”板书: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2.课文怎样介绍太阳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自由朗读4—7自然段,拿铅笔把最能概括每段内容的词句轻轻画下来,交流讨论。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①说说4—7自然段依次讲了什么?梳理思路动植物、人类生活、气象、防治疾病。
②出示课件,看图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提醒太阳与煤炭的关系,可阅读《学习法》“你知道吗?”你会获得更多的自然知识。
4.出示四幅图,引读第8段,勾画认为十分重要的句子。
师生从正反两面分读一、二两句,共同读“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5.集体感情朗读最后一段,提醒学生读出太阳的重要性。
五、“太陽来到我们班”出示课件
要求:学生试着将自己喜欢的部分,以太阳的口吻介绍。
六、布置作业
1.小练笔:太阳的自述。
2.阅读课文的资料袋和115页的《妙不可言的位置》,你一定会对太阳、地球、太阳系等自然科学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七、结尾语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童年的水墨画 江上
林中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级、划、尝、改、亏“这几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准备稿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题目,激趣导入
1.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什么?(出示老虎的图片)图片上是一只什么样的老虎?老虎会什么本领? (板书题目:一只______的大老虎) (生自由补充:凶猛、威风……)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大老虎的样子对比文中窝囊的大老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 结果演砸锅了 。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演技 撤换 砸锅 笨拙 逗乐 殷切 半晌 豁虎跳 撇嘴 头罩 羡慕 (易读错)
角色 四脚着地 直冲脑门 露脸 哄堂大笑 (多音字)
窝囊 糨糊 亏得 窟窿 比划 将就 打瞌睡 (这组加点字变浅色)(轻声词)
接连不断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踱来踱去 通情达理 (成语)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 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和事情经过结果概括课文。把字词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是换一个意思相似的词,或是请同学帮助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字词,时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细读课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1.(出示提示句)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边读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看着同班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我……
老师挑选演员分派角色的时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不好时,我……
老师鼓励我说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时,我……
在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还是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得窝囊时,我……
演出时,我听到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时,我……
演完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我……
我至今还不明白……
请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板书:期待 自信 紧张 不明白
再完成课后第一题填写完表格。
为什么演出的过程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你有过紧张得的时候吗?回想一下,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情节一波三折,很多心理活动没有明显的“我想”做提示,孩子们可能看不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是心理活动。所以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过程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再用几个词总结归纳我的心理变化,最后完成课后题的表格,学习有梯度,由易到难。】
四、创设情境,练写心理活动
1.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丰富而生动。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两字、三字、四字看谁说得多?(难过 后悔 快乐 激动 兴奋 得意 美滋滋 垂头丧气 兴高采烈……)
2.下面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又会想些什么?(说一说)
试卷发下来了,我只考了86分,而且错得都是计算题,我……。
放学路上,我…… 妈妈做了许多好吃的菜,可我…… 妈妈问:“期中试卷发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 我…… 我慢吞吞地把试卷拿给妈妈,妈妈一看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想……可没想到妈妈看了我一眼,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安慰我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自己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进步!”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事情发展写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能有感而发。】
五、变换题目 开导作者
1.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你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谁能把题目改一改。你想怎么开导“我”呢? (引导学生说 :“我”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2.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平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板书设计:
可爱 期待 上台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自信 排练
有趣 紧张 演出
不明白 哄堂大笑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
1.出示“我会认”和“我会”的字在文中的词语,指名领读。
2.出示注音生字,开火车认读。
3.观察字形、结构、部首。说说哪个字最难认,交流识字方法。
二、指导写字
1.出示几个要求会写的大字。(级、划、尝、段、改、亏、强、枪、达、挖)
2.动画演示“级”、“划”“尝”“段”“强“的笔顺。注意“及”和“戈”“弓”字笔顺。“段”的第一笔是撇,提醒学生不要连写。
3.“尝”上面要和“学”上边区分。“改”左边第三笔是提。 “亏”字下面是竖折钩,不要和“专”字下面混淆。“达”第三笔是点。“枪”右边不要写成“仑”。“挖”最后一笔折要向左斜。
4.形近字比较:级极 枪抢 亏专 技枝
5.多音字组词:划 角
6.把每个字认真写三遍,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3.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板书课题
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师:在中国的古诗花园里,有一类古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咏物诗。(板书:咏物诗)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咏柳》《咏鹅》《梅花》《风》等古诗,告诉学生:歌咏某一事物的诗歌就是咏物诗。
3.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就是由三首咏物诗组成。读读题目,你们一定能猜到诗中所咏的事物。(板书三首古诗的题目,学生说诗中歌咏的事物)
二、质疑诗歌,朗读诗歌
1.提出疑问。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一定有了疑问,对吗?(学生提出“为什么歌咏?”“歌咏它什么?”等疑问)
2.朗读诗歌。
师:要想解决疑问,先得读好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
3.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4.师:大家已经读准了字音,达到了朗读古诗的一级标准。现在试着把古诗的节奏朗读出来吧。
5.教师指名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教师引导评价:你喜欢谁的节奏?
6.师:古诗是按照平仄规律创作的,请听吟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吟诵音频,出示三首诗的平仄,然后学生依照“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规则尝试吟诵,齐诵。建议:一般情况,“–”短平读一拍,“―”中平读两拍,“—”长平读三拍。“∣”仄声在二四六字的位置时读一拍,一三五字位置时读半拍。“∣”入声读得短促有力)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
|
–—∣∣∣–— ∣∣–—∣∣―
大漠沙如雪,千锤万凿出深山,咬定青山不放松,–—∣∣―
∣∣–—∣∣— ∣—–∣∣–—
燕山月似钩。
烈火焚烧若等闲。
立根原在破岩中。
–—
–∣∣
∣∣∣—–∣∣ –—∣∣–—∣
何当金络脑,粉骨碎身浑不怕,千磨万击还坚劲,∣∣∣–—
∣—–∣∣–—
∣∣–—–∣―
快走踏清秋。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
1.借助注释,默读诗歌。
师:三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事物?请借助注释,将诗中描写的事物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适当批注。
2.学生默读,想象批注。
3.交流:
(1)问题1:《马诗》描述了一匹怎样的马?它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①第三、四句诗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这是一匹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骏马。
②第一、二句诗说,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是一幅战场景色图,悲凉肃杀。这匹骏马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正是它可以建立功勋的环境,内心的渴望一定更大。
(2)问题2:《马诗》中的马儿驰骋于什么季节?
“清秋”时节,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可见这匹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好是可以万里横行的壮年。
(3)问题3:《石灰吟》里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烧炼的就是石灰石。这是不怕磨砺的石灰。
②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石灰烧制图”,引导理解“粉骨碎身”的含义。感受石灰不怕牺牲的特性。
③学生观看石灰图片或者真正的石灰,感受石灰清白的特点。
(4)问题4:《竹石》中的竹子长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①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环境不好,但基础牢固。后两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多大的打击,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郑燮不但写竹写得好,而且他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请看插图。图里的竹子哪些地方和诗歌里的竹子是相似的?
4.朗读诗歌,加深印象。
师:咱们再读诗歌,将诗中事物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吧。(学生齐诵诗歌)
5.指名诵读。
四、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过渡:通过朗读,三首古诗的内容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1.观察生字,互相提醒。
师:仔细观察这4个生字,你觉得哪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大家?
2.学生交流:
“凿”字下边里面是“羊”字少一横。
“络”字左右同高,“锤”字左低右高。
“锤”字左窄右宽,左边的第一横对准右边撇和第一横中间,左边第二横对准右边第一二横中间,左边第三横对准右边第二三横中间,左边的竖提的“提”对准右边第三横左侧。
“焚”字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上边“林”字两竖的下面。
3.教师板书,学生观察后书写生字。
4.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分析其由来。
“焚”的本义是古人为垦地耕作而引火烧毁荒草野林;后来引申为“燃烧”,如“焚化、焚毁、焚书”等。
“凿”的本义是捶打钢钻,在木石等材料上挖孔钻洞,如“开山凿洞”;后来引申为痕迹深刻的,确切而无法消除的,如“言之凿凿”;还有用以凿洞的工具,如“
凿齿、凿子、方凿、斧凿”等。
五、默写古诗,小结课堂
1.背诵课文。
2.默写《竹石》,并打开书对照是否有误。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咏物诗,并且通过对照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中所描写的事物。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诗人为什么要歌咏这些事物。
六、课后作业
查阅三位诗人的生平故事。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咏物诗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为什么歌咏?
歌咏它什么?
课时作业
一、我会填空。
《古诗三首》中每一首诗都(歌咏)了一个事物,我们叫它们(咏物)诗。
二、解释诗句。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匹马何时才能戴上镶金的辔头,尽情驰骋在这秋高气爽的战场上?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诗人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哪怕是“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赞颂了石灰坚强到底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两句写石灰面对困难,毫不惧怕,后两句写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词语,说说诗意。
3、借助诗文,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体会作者不向世俗谄媚,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的思想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情感。
五、教具准备
石头、石灰的样本
六、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无数的古诗,看谁背得多(学生自由展示)
2、出示:石头、石灰实物图(师简介其关系)
3、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度课文
1、听朗读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好、中、差)
4、师指导古诗的音韵节奏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尝试背诵
1、解释重点词意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特别艰难。
焚烧:烈火不断地烧。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锤:敲打。
若:好像。
等闲:平常。
人间:人世间。
2、引导理解诗句
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把烈火焚烧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骨碎身也不怕。
3、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全不怕”使我们联想到不怕牺牲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抒胸志、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4、看图想象意境
石灰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很多痛苦,只要能作出自己的贡献,保持自己的气节,就不怕牺牲,坚持到底。
七、指导背诵
八、总结升华
九、课外拓展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州
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涌、峰”等生字,会写“州、峡”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情感与价值
了解祖国神州大地之伟大,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祖国神州大地之伟大,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教学准备】
卡片、图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揭题
1.让学生集体背诵一段《三字经》。(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里已经会背了)
2.简要介绍“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
3.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歌谣。(出示题目:神州谣)
二、初读儿歌,合作识字、写字
1.师范读课文。
2.领着学生读课文。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4.分组合作学习生字。
(1)互相当小老师提醒字音,如:耸、浓、峡、繁、荣。
(2)看看谁的方法好,能帮助大家记住字形。
5.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可推选代表,也可以小组共同汇报)
6.进行“识字比赛”,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都可以。
7.进行“组词比赛”,自由选择,进行扩词训练。(出示:峰、民、齐、州、荣)
8.多媒体出示儿歌。
三、再读儿歌,提出要求
1.我们不仅写字要认真,读儿歌也要认真才行,那你们能认真地再读一读这首儿歌吗?
2.学生齐读儿歌。
3.指名读。
4.有感情地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巩固生字
1.齐读生字,看谁的反应最快。
2.“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看哪列“火车”开得快。
3.把生字藏到词语里面,你们还认识吗?
神州、歌谣、涌现、山峰、海峡。
陆地、友谊、浓雾、整齐、繁荣。
二、再读儿歌,懂得道理
1.分小组轮读儿歌。
2.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你读完儿歌,知道了什么?
3.多媒体出示资料:《伟大的祖国》。
教师简单讲解: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
4.你都知道哪些省市?哪些民族?
全班交流,畅所欲言。
5.指导朗读。
带着你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读课文。
师生轮流朗读。男生读,女生听;女生读,男生听。
三、写字教学
1.教师指导书写。
州、民、谊、奋、岛、峡、族、齐、华、岛。
2.生书空、练写。
3.交流写字情况。
四、拓展作业
1.朗诵儿歌给同学听。
2.认真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神
州
谣
神州——中华
民族——情浓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识字教学在低年级教学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是学好句、段、篇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培养自主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的效率和质量。
[不足之处] 识字方法还不够灵活,有几个字是死记硬背的,学生不能掌握。
1通过看图、熟字比较等方法,认识“霜、吹、落”等8个生字和雨字头、双耳旁2个偏旁;会写“春、冬、风”等7个生字和横斜钩1个笔画。
2、通过朗读、看图和动作演示等方法了解词和短语的意思,了解四季的景物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图片和形声字的特点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难点:了解四季特征及现象,积累相关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1、播放儿歌视频,引入课文
春天到,春天到,小草探头问声好、夏天到,夏天到,大肚青蛙呱呱叫、秋天到,秋天到,苹果柿子枝头闹、冬天到,冬天到,小伙伴们穿棉袄。
2、同学们,儿歌中提到了哪几个季节?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板书课题“春夏秋冬”,用红色粉笔圈出“春”字)
3、教师相机教认“春”“冬”(上下结构)。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最后指名学生用句式“这幅图是天,因为我看到了()”来表达。
(2)课件出示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教师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5)识记生字,交流认记方法、
(换偏旁法:如“雪”,可以通过换偏旁变成“霜”来识记;比较识记法:“吹”和“次”;加一加法:如“落、飘”,可以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四幅图片及相应词语,连线区分并认读。
4、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认识部首雨字头“”,雨字头的字大多与天气现象有关。
(3)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4)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5、教学词串: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1)出示“吹、落、降、飘”、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与其他季节对比)
(3)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4)了解“霜降”,学习双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5)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做做动作,感受雪花的轻盈,使其知道一会儿飘到东,一会儿飘到西,这都是“风”的功劳、(凸显“风字旁”)
(6)课件视频展示“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加深词语理解。
(7)课间操、(师生一边拍手,一边合作读)
师:什么吹?生:春风吹。
师:什么落?生:夏雨落。
师:什么降?生:秋霜降。
师:什么飘?生:冬雪飘。
三、示范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春、冬、雪”。
(1)学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2)分析生字,记忆生字,了解结构。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
(4)让学生当小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
注意:“春、冬”两字的撇和捺要舒展,给下面的部件足够的空间;“冬”的两点要在竖中线上;“雪”字底部是“彐”。
2、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3、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
1.出示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让学生认读。
2.复习课间操小游戏、(教师说“什么吹”,学生回答“春风吹”……)二、看图学习新词
1.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青草在哪里?红花在哪里?鱼和鸟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要说完整的句子。
(3)教师相机出示词串。
(4)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
(5)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2.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如熟字比较:“池——他”“入——人”;通过形象演变进行识记,如“飞”字,可以想象成鸟的形状等)
(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
3、指导朗读词语和短语、(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4、指导背诵课文、同桌互相背,全班齐背。
三、示范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花、入、风、飞”。
(1)指名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2)观察分析生字,记忆生字,了解结构,互相交流观察结果。
(3)教师讲解示范书写,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
注意:“入”的第二笔要长,并且要出头、“风”和“飞”的横斜钩要写得稳当。
2、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3、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检查指导,集中纠错。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指名读生字。
2、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上学会了书写哪些字、教师指定三个学生到黑板上模仿教师的板书写一遍生字,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田字簿上书写。
[教学板书]
春夏秋冬春——春风吹青草——池草青
夏——夏雨落红花——山花红
秋——秋霜降游鱼——鱼出水
冬——冬雪飘飞鸟——鸟入林
[教学反思]
一、书写整洁美观。(5分)
二、把下面的题目默读一分钟,然后听老师读短文(两遍)。注意,听仔细了!最后完成填空题。(7分)
(附短文: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这是作者站在____看瀑布。(远处、近处)
2.因为瀑布的水花是____色的,而且闪着一__,所以瀑布是一座____的屏。
3.作者把被风吹起的水汽比喻成___、___、
三、乍一看,这些字很相似,请你仔细辨一辨再组词。(5分)
析( )蜓()键( )疗( )
折( )蜒()健( )辽( )
四、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填一填,幂谁积累的词语多。(8+3+1分)
游人如()望而生()喜出()外
不()为然谈笑风()星罗棋()栩栩如() 一()风顺
你在课外一定也积累了许多成语,比一比,谁写得多,写出三个就能得满分。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最喜欢上面的哪个成语?请用上它写一两句话。
五、仔细阅读下列要求,然后填空。如果你能很顺利地写下来,那你一定是读书认真的同学。(9+10分)
1.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词语。
2.在横线上填上我们在课文《庐山的云雾》《荷花》《望庐山瀑布》中学到的优美词句。
shǔjià
pàn wàng
( )里,爸爸带我到()已久的庐山游玩。
xiù lìlong zhao庐山的景色真()呀!那些()在山头的云
chán ràn雾,像是____;那些()在半山腰的云、
qiānzǐ bǎi tài雾,又像是____……真是()。看,那香炉峰上的瀑布,好像是银河从天上飞流而下,我不由得想起李白写的这么一句诗:“____,____。”山道上,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开得十分热闹,它们有的____,有的____,
mì fēng有的____。成群的()和蝴蝶在花piān piān pǐ wǔ间()。这么美的庐山真令人()。
六、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六首古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
你能将课外积累的古诗挑选一首默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5分)
七、平时你有收听收看新闻的习惯吗?试着填填空。(4分)
1.2005年中国斯诺克公开赛中,__球神童丁俊晖打败了世界排名第二的苏格兰名将,获得世界冠军。同时这也是中国选手第一次获得斯诺克世界冠军。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任国家主席是__,国务院总理是__。
八、口语交际:学会商量。(4分)
学校开设兴趣班了,有舞蹈班、写作班、田径班、书法班、脑培训班等。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参加哪个组呢?回家怎样跟妈妈商量呢?
小明:__________
妈妈:你准备参加哪个小组呢?
小明:__________
妈妈:________
小明:________
九、向你推荐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你一定很感兴趣,快细细地读一读吧!后面的题目你定能得心应手!(6+3+30分)
用砖瓦、木料、钢筋混凝土造房子,需要大量的材料、人力和时间。可是建造一座充气房屋那就方便多了。
在工厂里,人们根据图纸,用塑料薄膜做成各种各样的套子和管道,然后把它们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用一辆大卡车拉到工地上,再用空气压缩机把压缩空气打进去。不一会儿,这些套子的管道就被“吹”得鼓起来,一座美丽的房子就矗立在人们的面前了。
充气房屋很软,可以建得高高的。美国底特律有一座充气体育馆,有20多层楼房那么高,能容纳8万多位观众。
充气房屋搬起来很方便,只要把空气放出去,折叠好搬上汽车,就可以运到别的地方去。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做成展览馆、剧院、商店和住宅。
充气房屋造价低。建造一座和土木结构同等面积的充气房子,造价只是土木建筑的十五分之一。
可以相信,不远的将来,五光十色的充气建筑,会以它更新的奇妙面目,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1.这篇有趣的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充气房屋的三个特点,它们分别是:
(1)__;(2)__;(3)__。
2.用心读一读短文,看哪些自然段分别有下列3个意思,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在括号里。
(1)建造充气房屋很方便。( )
(2)介绍充气房屋的特点。()
(3)展望未来的充气房屋。()
3.快张开想象的翅膀,你还知道或想发明哪些奇特的有用的东西?给大家介绍一种。要尽量把话写明白,写具体,让人一看就喜欢。(另加稿纸)
设计理念:
本次命题以新课标的精神和实验教材要求为依据,力求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构建大语文教学观,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从而使他们不仅能主动积累、感悟,并且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被有意识地凸现出来,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等的融合。因此在试卷命题时,从内容上来说重“综合”。笔者不仅考查了课内的语文学习情况,还考查了课外语文学习情况;不仅考察了学习习惯(认真书写与阅读、主动积累语言与获取信息等)、基础知识,还考查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等)。
本试卷从形式上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试卷中的第四题和习作题)。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和灵活性。例如题干用语既做到要求明确,又不失真切关爱;又如试卷中第四题,它需要在学生熟读成诵好词佳句的基础上根据语境正确运用所积,累的语言,体现了一定的实践性。
希望通过试卷的导向功能,引起广大教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不要只为命题而教书,而应当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部分答案:
二、1.近处 2.白,光泽,珍珠 3.烟、雾、尘。
四、游人如(织) 望而生(畏) 喜出(望)外不(以)为然 谈笑风(生) 星罗棋(布)栩栩如(生) 一(帆)风顺
五、shǔ jià pàn wàng xiùlì lǒngzhào(暑假)
(盼望)
(秀丽)
(笼罩)
chánrào
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缠绕)
piānzībǎitài
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千姿百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都展开了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还是花骨朵儿mìfēng piānpiānqǐwǔ
liúliánwàngfǎn(蜜蜂) (翩翩起舞)
(流连忘返)
六、《望庐山瀑布》、《绝句》、《滁州西涧》、《明日歌》、《塞下曲》、《夏日田园杂兴》
七、1.台 2.胡锦涛温家宝 杨卫泽
【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推荐阅读:
三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07-07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教案10-04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村晚》教案03-08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教案12-04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教案04-13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10-16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09-11
一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6古对今的教案及反思03-28
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版06-1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