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式教案(共8篇)
《故宫博物院》
学院路中学蔡军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蟠龙、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3.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
1.掌握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法;
2.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3.体会本文紧扣说明对象特点、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德育目标:
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图示法、合作探究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网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二、进入网页,《故宫印象》等栏目,欣赏故宫博物院图片。
提问:1、用简单的语言谈感受:布局统一很雄伟、很壮观、很精美。
提问:2、面对这样雄伟壮观、浩大连绵建的筑群,你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说明呢?(有难度)
教师指导:怎样准确的说明事物,明确对象、确定说明顺序、确定说明重点、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下面我们看看14课《故宫博物院》的作者是怎样将我国最宏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在教师指导下进入《检查预习》栏目(借助课本和在线词典自主掌握):
磬、攒、鳌头、琉璃、蟠龙、金銮殿
玲珑:精巧细致。湛蓝:深蓝。
肃穆:严肃而恭敬。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2、教师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根据示意图的指引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结构布局。
3.教师要求学生点击《动画模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5、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四、再读课文,紧扣文本收集信息
学生点击《故宫知识知多少?》结合文本解决下列问题:
有多少皇帝住过故宫?
故宫的规模有多大?
皇帝的金銮殿在什么大殿中?
状元在什么大殿产生的?
故宫中装饰最多的是什么图案?
故宫博物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五、品读课文,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重点分析课文5~8段)
点击《太和殿》:显示太和殿图片,及相关介绍文字;学生齐读5~8段。
点击《合作探究》:完成下列习题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借助网络资源合作探究
相关链接:《关于龙的成语》、《龙的象征意义》、《故宫博物院》赏析、《说明文阅读指导》
教师总结:本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故宫--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参观建筑物--空间方位顺序为主,选定立足点,交代清楚方位词。
突出重点:重点介绍三大殿的中心--太和殿。
这样抓住重点,详略分明,就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
六、说话训练
学写导游词;
点击相关链接:《故宫导游词》
七、拓展延伸:写作活动设计
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间。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导入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引导观看相关图片、视频等网络资源 学生谈感受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学生借助课本、在线词典自主掌握
听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朗读 学生结合〈动画模拟〉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结构布局
再读课文,收集整理文本信息 学生点击《故宫知识知多少?》结合文本合作解决相关问题。
品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巩固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相关文体知识。 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
能力提高:学写导游词 结合网络资源完成,分组展示
一、电子教案制作工具概述
目前有很多计算机软件都可用于制作电子教案,最常用的莫过于Microsoft公司推出的Office集成软件中的Word和PowerPoint,其它的像Authorware、Flash及Dreamweaver和FrontPage等也都是广大教师们所熟知的一些制作工具,另外电子备课系统中包含的教案生成模块也提供了教案的制作和管理功能。表1中对不教案类型进行了对比分析。
对于大多数教师,制作电子教案的目的只是用于教学,所以在选择电子教案软件时,要考虑软件的简单、快速、高效性。Word+PowerPoint模式的电子教案简单易用,使教师可在短时间内设计出图文并茂、影声齐备的电子教案,因此成为大多数教师的首选软件。利用Word进行备课和教案编写,在课堂上用PowerPoint放映和演示备课内容,二者搭配起来既能合理规划和充实教学内容,同时又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很多学校的教师都采用Word+PowerPoint模式来进行电子备课。
二、“ScienceWord+PagePlayer”模式电子教案
由北京星火燎原软件有限公司(Novoasoft)自主开发的面向科技与教育工作者的科技文档处理软件ScienceWord和与之配套使用的PagePlayer,弥补了“Word+PowerPoint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如数学公式的编辑需特殊的编辑器,完成后以图片的形式存在;各种图形必须以图片的形式插入等。
ScienceWord是涵盖通用文字处理的新一代专业级文字处理软件,主要特点是提出了“非线性文档”的概念,它能够一次性的完成从文字、公式、符号,到图形、曲线的全部编排,并以此为基础首创了“复合字符”技术。这种特点弥补了以Word的文档形式为代表的“线性文档”的不足,满足了编辑具有各种公式、图形以及各种形式关联和逻辑关联的复杂文档的需要。同样的,PagePlayer也是基于“复合字符”技术,将公式、符号与文字融为一体,使得图形对象内含逻辑语义的数据结构。同时,PagePlayer增加了图形对象的逻辑动态展现功能,以及运用色彩、音频、视频、动画等动态展现普通演示文稿的功能,从而使得各种复杂的课件及演示文稿制作轻松简单。
ScienceWord独特的非线性编辑技术对于理科类教案的制作具有很大优势,ScienceWord不仅包含化学、物理、数学、语文各种图形库、公式表和标准教案模型,还包含了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扩展图形库,同时针对教学应用还把很多教学中的常用图形如各种立体几何图形、典型化学反应、常见物理光、电、力学图以扩展图形库的形式直接集成进来,使用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方便快捷地输入各学科公式和画出需要的图形。
三、教学应用实例
《多面体和棱柱》是高二数学空间几何体这一章的开篇内容,为后面棱锥和棱台的学习做铺垫。该部分教学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联系密切,在对具体的棱柱(如正方体、长方体等)认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棱柱的结构特征。本课的教学重视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到抽象,需要提供丰富的实物模型或计算机软件呈现的几何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抽象、概括出它们的结构特征。下面我结合《多面体和棱柱》这节课的电子教案的设计和制作来谈一谈对这两个软件的组合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认识。
1、丰富的绘形功能
ScienceWord通过基本图形及逻辑关联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创建出各种满足要求的空间立体图形,如:球体、锥体、棱柱等,还可以绘制更加复杂、立体感更强的多面体,下面就以教案中一个图形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图1):
如图1是一个不规则多面体,不能由软件中自带的常规图形库直接获取,需要自行创造,ScienceWord就可以轻松地绘制出这样的图形。首先,通过几个基本图形组合成如上右图所示图形,然后按Ctrl键,并移动鼠标选中A点,再按Ctrl+Shift键,按顺序依次选中点D、点E、点F,填充图标出现,移动鼠标单击填充图标,就可将有这四个点围成的区域进行阴影填充,即可得到如上右图所示效果。
2、可扩展的图形库
ScienceWord提供扩展图形库的功能,可以随时将在系统中设计创建好的图形保存在扩展图形库中,充实自己的图形资源库,以便今后随时调用,而且ScienceWord中加入扩展图形库的图形同样可以在PagePlayer中调用。(图2)
3、逻辑动态关联
动态关联技术的运用使几何图形的创建蕴含各种数理关系在其中。当基本图形或图形元素发生变化后,与之关联的图形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但它们之间所具有的数理关系将不会发生改变,依然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数学特征。这样就可以动态地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使教与学充满生机,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在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由定义知直平行六面体是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平行六面体,以下四张图演示了一般的平行六面体演变为直平行六面体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图形概念的理解。(图3)
PagePlayer中的图形动画也是基于这种技术来实现的,图形对象不仅能够自由运动,而且依附动画点的图形对象还能够随着动画点而运动,并保持相互之间的几何关系,同时通过动画组合还可以创建更加复杂的图形动画。如下图就是利用图形动画动态演示棱柱是由面动成体而形成的:(图4)
4、特殊效果的设置
利用ScienceWord中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功能,可以对文字、段落用不同的背景、颜色加以修饰,以边框方式将文字与文档其他部分区分开来,以底纹方式突出显示相关文本。增强显示效果,展现相关文字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配以大量彩图,补偿传统教案中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描述的缺陷。视觉效果的改善,不但使学习内容变得直观而易于理解,同时,通过对视觉产生的冲击效应,学习重点和难点变得突出而便于把握(如图5所示)。
Word中也有设置边框和底纹的功能,不过需要先选取文本再进行字符的边框和底纹设置,而ScienceWord是依据文本画出边框,然后对边框属性进行设置来实现底纹的效果,相对而言操作更加灵活,看起来也更加美观。以下分别为二者设置后的效果图(图6):
四、应用展望
虽然ScienceWord和PagePlayer在处理复杂图形符号方面相比于同类型软件有着很大优势,但普及程度始终不太高。软件设计方面也相应地做出了一些努力,无论是从使用界面还是从常用功能的设计上,都充分考虑了用户长期使用Office软件而形成的使用习惯,使迁移过程变得非常简单。尽管如此要熟练运用这两款软件还需要适当的培训和学习,但是现在网上以及市面上相关的资料寥寥无几,使得学习支持是个很大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软件的设计可以加入一个在线支持平台,这样就可以及时反馈平时使用时碰到的问题并得到帮助。
2006年8月教育部“在教育领域推广试用ScienceWord软件项目”正式启动,并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推广试用ScienceWord软件项目的通知》(教技厅函[2006]46号),在全国大中小学推广该软件。2007年11月,在教育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现场决赛暨颁奖大会在京召开,“ScienceWord优秀教案设计”首度成为此次大赛的比赛项目之一。有了这些推广措施以及软件本身的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些软件,相互交流使用经验,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了解它们在编写教案和处理复杂科技文档方面的优异性能,认识到ScienceWord+PagePlayer模式在教学应用上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陆宏,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虹.应用ScienceWord编写电子教案[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6.
[3]程超,曹靖,王宇宾.用PowerPoint实现电子备课[J].办公自动化.2007,11.
[4]双丹,朱星星,张雷.用教育信息理论指导电子教案编辑和应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3.
[5]马晓强.以创新理念为主导切实促进教学应用——访星火燎原公司CEO廖兆存及一线教师[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
【关键词】课堂模式 学习方式 教案模板 教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F25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94-02
从2013年3月开始,我校按照未央区教育局安排,作为首批实验校,加入到未央区MS-EEPO有效教育实验行列中。在这一路走来的历程中,我们经历了荡涤与革新,碰撞与取舍,争议和坚守……有人说,所有的改革,都会曲折前行。因为没有前行者可以模仿移植,更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一件孤本艺术的创作过程,一蹴而就的想法根本就是空中楼阁,因此,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团队,还是遴选出来的实验教师,都是在摸索前行中,一点一滴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偏,从而逐步体会到有效教育的魅力所在,不少年轻教师也因这个平台而得以成长起来,结成共识,形成团队;EEPO的教学管理诸多方面也在一次次反思中不断完善,尤其是在教案管理方面,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以待经验之师或方家共同探讨。
一、MS-EEPO有效教育简介
“EEPO”是 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cipatory Organizations 的简称,MS是“孟氏”的汉语拼音缩写。其核心理念是: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
EEPO有效教育理念及模式是由孟照彬教授创建,孟教授是教育部干部教育委员会和SDP专家组成员、云南师大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他深入我国西部地区,用了近10年时间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驾驭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评估构建了理论支撑,能指导老师进行有序、有机、有效的教育教学。“EEPO—有效教育”是一个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操作系统。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MS-EEPO有效教育教案模式
EEPO有效教育的教案书写模式主要有:图文结构(ⅠⅡ)、板块结构(ⅠⅡ),图文结构以鱼骨图为主,板块结构以表格为主,同时都附之以变式,既有课堂环节的时间调控,活动安排,更重要的是有执教者教学反思以及听课者听课评价,尤其是板块结构Ⅱ型,纳入了流程性检测环节,包括对学生书写、计算速度的分析备注等,相比之传统教案,更加科学、灵活、方便,易于掌握,更利于听课或检查者一目了然看到教师的教学思路,观察到教师课堂的活动设计是否有效。
三、MS-EEPO有效教育教案管理要点
对于教师而言,EEPO有效教育的教案模式在一开始实验之时,总有些摸不到头脑,很多人看了形式后,错误地以为,这样的教案更加简单化了,好写!其实不然,传统的教案模式中,老师们往往要抄录很多知识,备课写教案,最终总变成了复印机模式下的抄写工,显得耗时而低效。但EEPO模式教案,所有的知识点,关键考点,无需一一写出来,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要学会关键词备课法,文科教师要理清思路,理科教师要将关键试题或难点罗列。但这些工作,并不能代替知识在老师心中的储备,也就是说,除了环节流程备课之外,教师还要辅助以知识备课、考点备课,方才能保证上好一节课。若只是单纯地认为EEPO教案书写省时省力,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正因为在具体实践中,执教者会有多重误解,乃至不当的操作手段,故而教案检查与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按照孟教授的观点,教案其实是执行案。要达到让任何一个非本学科的老师看得懂,甚至能进行操作的,方为好教案,有效且高效的执行案。如按此标准,我认为,教案管理的关键监测点应该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的落实:EEPO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组织与参与来实现课堂的高效,组织包括教师活动、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等,包括学习方式的训练。基于此,教学目标就不应该单一化,因此,EEPO教案可有双目标,或者多目标。目标体系包含常规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外,还应该有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训练或者落实的目标。教案管理者应该通过课前目录定位,来观测该堂课在目标落实方面是否到位。真正的好教案,在活动环节设计上,与目标定位是遥相呼应的。
2.课型方式的定位:管理者要按照教案撰写人所设定的课型方式进行具体监测,如果是要素组合课,则应该在环节落实中注重七大要素之间的联结、转换、落实是否有效;如果是平台互动式,则重点观测标准平台或者倒置性平台的建立是否合乎规范,流程操作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偏离设计理念。
3.知识点与关键考点的落实:从我国教育实际而言,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最终还是要以检测教学效果为最终手段,尤其越是轰轰烈烈的改革,越不可以有花架子,改革给别人看。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强化,最终都要得到淬火试金般的检验。因此,在知识点或者关键考点的落实上,EEPO模式的教案可以让我们看得一清二楚。监测者可以通过教案观察课堂,看看在人机互动、单元组活动或展示中,知识点和关键考点的强化次数是否达到标准,强化次数如果得到一定的保证或者提升,那么,课堂效果就必然能体现出来,反之则不然。
4.教学环节所用时间的落实:这是教案管理与监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教案书写中,对于时间的调控往往是比较含糊的,或者是非常无目的性的。尤其是每个环节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考量,大部分老师依靠的是总课时设计,环节推进的每一步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因此,对于初入讲坛的青年教师而言,常常会出现时间不够,讲不完的现象。
而EEPO有效教育的教案模板中,则将时间调控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学生的听说读写速度,孟教授也经过了科学测量,提出可以量化的指标。他指出,学生的这些速度,分为训练前和训练后,如果学习方式训练到位有效的话,那么,中学生每分钟看得速度最大可为400字,写的速度每分钟30-40字,讲的速度是每分钟150-180字。而涉及到数理学科等的演算速度,则要参考一个准则:逻辑思维比非逻辑思维慢30%。
根据以上科学测量,加之学生年级差异,教案管理者在检查教案时,就可以关注一下教师的教学活动环节预留给学生的时间是否合理。如果学生听说读写算在时间上得不到科学保障,那么听课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举例来说,如果初二语文课堂上有一篇2500字左右的散文,教师若是只给学生5分钟时间就要阅读到位,那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此,就可以认为教师在这个活动设计上过于草率,而且毫无实效。
5.流程性检测的落实:在平台互动课型中,我们通常采用板块结构Ⅱ型来备课,在此,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项目,即:流程性检测。具体分为前测、中测、后测。尤其是后测环节,大部分人误以为这是课后的知识巩固与监测,其实不然。这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强化次数的一个统计回馈环节,如果重点知识强化次数超过8次以上,则可以再根据学生反映,来决定是否布置作业,或者布置什么梯度的作业。另外,这个环节,也能够保证课堂效果的最大化。因为,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反复的,不同形式的知识强化,肯定比单一的教师说教要更加富有效果,所以,监测者在对教案进行管理,对课堂进行跟踪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执教者对于流程性检测的设计和说明。
6.方法与策略的落实:好的课堂,要靠教师的组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因此,方法与策略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教案管理者可以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来对比检测同学科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对于关键考点的落实设计,看看哪位老师的方法策略最富有实效性。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对比来进行管理,如此,就能够非常清晰地总结出不同课堂,不同课型下采用哪些方法可以达到最佳效果,形成学校实验团队探索中的经验和结晶。
总之,对于EEPO有效教育模式,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路人,无论是璞玉还是坚石,只要用之以诚,行之以法,再加上科学的,无内耗的管理模式,直逼主题的管理行动,才能真正带领教师在改革与探索中总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心得,锻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真金。
参考文献:
[1]靳卫平,卓婷婷.MS-EEPO有效教育应用于体育专业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 体育科技. 2014(05)
长期以来,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培养倾向,教师为了“应考”,往往采用“填鸭式”与“题海战术”。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从根本上讲,教育改革是一种教学思想的改革,是教学由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初步探索出“自主—合作—创新”三维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具体做法
㈠、精选问题,引发求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提出问题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而提出的激发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导学问题。
如讲授“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内容时,可提出: ①比较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提出同是春节前后拍摄的照片两地气温有什么差异? ②一月黑龙江省最北部和海南省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自南向北,我国气温分布有何规律?为什么? ④冬季风对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的影响有什么差别? ⑤为什么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㈡、指导学习,探索内涵
有了问题,学生自学教材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思维活动就具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性质,从而能使其智慧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活动中去,学生自学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学习状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自学的形式有多样,如阅读教材、图片,收集有关信息资料等。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注意几点: ①要有自学提纲,时间适当提前,以便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②要从简单而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性问题。③要准备好必需的挂图、标本、模型及多媒体素材等。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图文对照,思疑结合。⑤要介绍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2.合作讨论
合作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一种学习形式。一般的分组方法是: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情况、个性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进行分组合作,宜4人至6人作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小组和指导学习时应注意几点: ①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 http:// 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利于组内学习交流。②要设立合作学习小组组长,利于学习小组的组织和发言。③宜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方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④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做好督学和点拨工作。
讨论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如在学习完初中地理第三册内容后,组织学生讨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经过学生热烈讨论,最后找出若干论据,论证了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于教材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提示、分析,以避免“冷场”。②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图,从正反、纵横、交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③讨论要在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④尽可能发挥全部组员的才智,让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3.探索创新
创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就是要求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联系科技动态设疑质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寻问根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等,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建立逻辑关系,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追寻知识奥秘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顽强品质。
例如在讲“地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时,把两种观点交给学生:一种是传统的人人皆知的原因——二氧化碳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另一种认为是目前地球处在第四纪间冰期,地球内能的释放,引起火山地震现象增多,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而人类因燃烧矿物质燃料增加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90%,还有森林和其它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还吸收了其他增加的二氧化碳。最后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正确?” 通过教师的引导,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断去求知,去发现,产生新的思想。㈢、创设情境、答疑解惑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语言,创设地理意境。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知识,基本上能够回答教师所提出的导学问题,但也会有一些疑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环境、帮助答疑解惑,扫清学习中的障碍,帮助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辨和修正能力。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第三册关于“根治黄河”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中所采取的“打坝淤地,修筑梯田”这一措施学生理解不深,针对这个疑难点,教师采取先展示“打坝淤地”和“修筑梯田”两幅图片,让学生读书、读图、思考、讨论,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的手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 http:// 段,同时利用各种地理现象,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㈣、小结归纳、提高自我
学生在自主学和合作学习中,虽经过自学互研、讨论探索,但获取的认识是感性、零散的,只是初步的结论。因此,需要把已学过的分散知识进行归纳,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寻求相互之间的联系,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联系图加以贮存,使之系统化。如在上完初中地理第二册《巴西》一节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结构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上述的结构图,使学生认清了巴西的基本国情,并对该国相关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联系图,是对知识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对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小结归纳,也是培养学生的系统、发散、创造思维,使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得以有效训练。
㈤、组织检测、评价自我
学生经过自主、合作学习后,其效果如何,需要经过检测来完成。凯洛夫认为: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两个必要的、紧密联系的阶段。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一方面,学生通过完成测评试题,检验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测评中学生暴露出来的薄弱甚至错误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制订补救措施。同时在测评时,要注意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二、效果与体会
1.模式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思维、情感等品质的综合要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过程,是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基础,它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水平,是学生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精神,以及克服困难、挫折的意志和毅力,为学会与他人协作和客观评价自己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与空间的保证,也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开辟新的天地。创新学习是思维过程的高级层次,是学生对知识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在原有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的分析和综合,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 http:// 是更高级的分析和综合,就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对问题做出与已有程式不同的答案,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从而使学生产生联想创造。2.模式充分反映了师生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师只有掌握了反馈信息,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对本身的教进行调节或对学生的学进行引导,进而保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高度积极状态。因此,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设法不断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实质性反馈,并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地给予评价。同时,要为学生创设激发兴趣的情境,并采取一切调节、控制手段,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学习过程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创造的目的。
3.模式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中以学生为核心,全面和谐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自学生疑→探索质疑→合作释疑→拓展创新。教为主导,就是在教学中以教师为向导,全面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向,及时进行调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导向作用表现为:教师→激发引导→信息反馈→点拨指导→启迪创造。这就是新模式的内在意义,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4.模式实现了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虽然能吸收了大部分知识,但是也会有一些疑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帮助答疑解惑,扫清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同时要求教师创设出一些具有深度、梯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要给出一定信息,当学生思考误入弯道,或出现思路阻塞、中断时,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补充信息,架起知识的桥梁与阶梯,疏通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从而达到思维的更高层次,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模式充分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生生合作”也叫生生互动,既包括学生之间的行为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它是合作表现的一种形式。“师生和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达到协调,它是合作的实质。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三维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师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能给予正确引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培养,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促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际证明,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入手,将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自主、合作、创新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教材及幼儿经验分析:在小班的数学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了一一、一二一二交替排序活动。此节数学活动中,重点学习用玩具卡来复制AABAABAAB模式并尝试来扩展新模式ABABAB、ABBABBABB。
活动目标:
1.能识别相对复杂的排列模式AABAABAAB。
2.尝试用玩具卡来复制、扩展该模式。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重难点:
掌握AABAABAAB排列模式。
活动准备:
模式小蛇(玩具卡)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察教师已经串好的两条模式小蛇,识别模式AABAABAAB。
教师出示已经串好的小蛇,模式是AABAABAAB。请幼儿观察并说出小蛇身体上的规律是什么,如:
1.这条小蛇的身体颜色有规律吗?是什么规律?
2.这条小蛇的身体是按照黄黄绿、黄黄绿、黄黄绿的规律串起来的。
再出示另一条小蛇,模式仍然是AABAABAAB,(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颜色分布为绿绿黄、绿绿黄、绿绿黄,同样让幼儿观察并思考,如:
1.这条小蛇的身体颜色有规律吗?是什么规律?
2.这条小蛇的身体颜色是按照绿绿黄、绿绿黄、绿绿黄的规律串起来的。
3.两条小蛇和身体上都有黄色和绿色,但排列方法却不一样。
(二)幼儿使用玩具卡做出几条模式小蛇,复制并扩展模式AABAABAAB。
请幼儿拿出各自的玩具卡,取下材料。先模仿教师制作的一条小蛇,如黄黄绿规律的小蛇,至少串出9节身体,即3组。同组幼儿相互验证是否和老师做得一样。如:
1.你的这条小蛇和老师的一样吗?为什么?
2.它的身体也是一节黄一节绿,和老师的一样。
幼儿完成后,再模仿制作另一条蛇身体颜色规律为黄黄绿的小蛇。同样至少串出9节身体,同组幼儿互相验证。
(三)幼儿识别并复制模式AAB之后,鼓励幼儿扩展该模式或者创造新的模式。
给幼儿自由创作的时间,使用余下的材料继续完成两条模式小蛇的操作,即扩展该模式。
鼓励幼儿拆除已经串好的小蛇,使用黄绿两种颜色的材料重新创造新的模式,如ABABAB、ABBABBABB等。
教学反思:
1、《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故事,适合中班幼儿的听赏与模仿。为了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幽默与诙谐,我用极其夸张的语言、表情及动作表现小蛇吞东西的样子,并且鼓励幼儿学习模仿小蛇有趣的吞咽动作,通过拟声词“啊呜--咕嘟”的重复表演,让孩子感受到小蛇吃东西的有趣与特别,激发孩子情境性表演的兴趣,满足小班幼儿“能听懂、愿意想、喜欢说、爱表现”的活动积极性。
2、在教学重点环节处,让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发散思维大胆猜测小蛇的肚子里到底吃了什么东西?这个环节也是调动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在孩子认真观察“身体变样了的小蛇”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猜测,鼓励每个孩子都能投入到猜测活动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小蛇肚子的变化,而不单单只是引导宝宝猜对了没有。最后,教师出示图片揭晓答案,形象地归纳出变样后的小蛇为:苹果蛇、香蕉蛇、葡萄蛇、菠萝蛇、小树蛇……让孩子直接关注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幽默与滑稽。
作者
课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教材是什么内容;它的地位与作用(承上启下的关系)。
2、教学目标:(具体是什么、为什么?)(1)知识与能力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为什么?)(1)重点(是什么,为什么)?教学重点是指有共性、有重要价值(包括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内容
(2)难点(是什么,为什么)?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缺少知识、能力、方法、心理、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础所形成的困难。一般说来,主要有:1)知识难点;2)能力难点;3)思维难点;4)情感难点。5)倾向性误区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情是什么、为什
么?)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缺少的、期待的、应该培养的:知识与能力;方法;心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引导(是什么、为什么?)
1、教学方法手段:(是什么;为什么。依据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制订)
2、学法引导:(引导学生课前课堂课后用什么学习方法高效益学习;为什么)
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主要是怎么办?)
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办?就是教师与学生分别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行之有效的学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建议参考教学过程(入——总——分——出):
1、背景参考,情境导入
(是什么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怎样实
施它。包括课件制作等)
2、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字词教学(小学语文);(2)句段分析;(3)部分分析主题升化;(4)结构分析写作特点等。其中要贯穿着教学方法与学法的运用;课堂提问师生互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件制作及其作用;
3、文本研习,对话讨论
4、总结训练,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一类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开放性的题,即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其创造思维的活题,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板书设计
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种?
关键词:花卉学课程,园林专业,职业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相关专业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强调以能力为本位,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2+1”教学模式是将3年职业教育分成2个阶段:第1阶段用2年时间, 主要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 进行专业认知、专业单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训练;第2阶段用1年时间, 主要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在企业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1]。2010年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开始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已施行3年[2]。配合此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了调整。笔者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案调整, 对花卉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花卉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花卉的分类、识别、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为花卉的产业化栽培和经营、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植、花卉的新品种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为园林花卉生产、栽培、养护管理和园林设计、园林绿化服务。该课程内容较多, 覆盖面广, 且对技能掌握要求较高, 学生感觉较难把握。笔者以花卉播种繁殖技术这一节内容为例, 分别从教案整体结构、操作技术传授、科学方法教育、思维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训练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以达到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技术的目的。
1 教案整体结构
1.1 课题的引入
花卉繁殖是花卉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课程以问题“花卉的应用形式有哪些?”既复习了上章学习内容, 又为新课做好了铺垫。紧接着演示两张花卉应用的具体形式的照片, 对第一个问题有了直观的显示, 又引出了新的问题“同学们请猜测一下这两张照片中的用花量分别是多少?”, 进一步提问“如此大量的花卉植株如何获得?”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推理出花卉繁殖的意义。课题的引入体现了课程设计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
1.2 课题的过渡
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 在正式开始讲述播种繁殖技术之前, 先介绍不同的花卉需要不同的繁殖方法, 只有采用合适的繁殖方法才能达到花卉生产和应用的要求。接着简要介绍花卉繁殖方法的类别, 比较播种繁殖与其他的繁殖方法的异同, 训练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通过展示凤仙花播种、生长发育的照片, 由抽象到具体, 加强学生对播种繁殖的含义和播种繁殖的优缺点的理解。
1.3 课题的进展
结合学生自己个人的生长发育过程, 通过类比的方法, 启发学生演绎推理出花卉完成从种子、播种后萌芽到长成幼苗的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完成该过程的因素: (1) 环境条件:理解种子萌芽的条件; (2) 技术要点:基质配置———装盘———播种———播后管理。
在演绎推理过程中, 指出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效应和生物发育的巧妙性, 引导学生对生物的尊重, 这也体现了本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4 课题的新知识传授
1.4.1 基础知识:
(1) 花卉繁殖的意义; (2) 播种繁殖的含义; (3) 播种繁殖的特点; (4) 种子萌发的条件; (5) 花卉材料、基质种类和播种机具的识别。
1.4.2 操作技能:
(1) 基质消毒、p H值调整及基质混配技术; (2) 种子消毒、硬实种子处理和一般种子浸种处理技术; (3) 撒播、点播、条播技术; (4) 间苗、分苗技术; (5) 播种机的使用技术。
1.5 课题的授课效果反馈
1.5.1 现场考核:
每组学生操作结束后, 教师随机抽取其中一种花卉的种子, 现场让学生独自完成其播种, 并在播种过程中随机提3个基础知识相关的问题, 根据考核评分表进行计分。
1.5.2 实训报告:
课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训报告, 内容包括实训的名称、实训目的、实训基础知识、实训材料、实训步骤、实训结果及结果分析、实训中的注意事项等, 根据实训报告进行计分。
2 操作技术的传授
本节课程的教案设计重点关注的操作技术包括: (1) 基质的配制技术; (2) 基质的消毒技术; (3) 露地育苗床的准备技术; (4) 点播、条播、撒播等不同的播种方式; (5) 播种机的使用方法。
3 科学方法的教育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研究中的常用科学方法, 目前已成为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试验研究之中。
本课程涉及到花卉播种的时间问题:对于一些花卉 (如矮牵牛、一串红、兰花鼠尾草) 在生态习性上属于喜温暖的花卉, 播种萌芽的适宜温度是20~25℃, 在花卉生产中通常春季播种;对于另一些花卉 (如三色堇、蒲包花、瓜叶菊) 在生态习性上属于喜冷凉的花卉, 其播种萌芽的适宜温度是15~20℃, 在花卉生产中通常秋季播种。我院园林专业集中在一个学期开设《花卉学》这门课程, 因此不利于学生分别掌握春季播种和秋季播种技术的异同。
本课程针对上述这个问题, 设置了3类花卉材料的种子 (喜温花卉、喜凉花卉、广温性花卉) , 同时设置了3个温度梯度 (15℃、20℃和25℃) , 将所有的花卉种子都播3份, 分别放到其他条件一致、只有温度不同的环境之中。观察不同的温度环境下, 各种花卉的出苗率。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春播花卉与秋播花卉对发芽温度的差异需求, 掌握花卉播种时间对于花卉萌芽的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设计体现了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将科学研究引入课堂教学, 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也提升了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中引入控制变量法, 通过试验的方法解决课程设置的时间限制, 这也是本课程教学创新的体现。
4 思维方法的训练
4.1 逆向思维法
本课程在新课导入中运用了逆向思维法。通过“花卉应用的形式有哪些?” (旧知识复习) 、“图片中花卉的应用形式是什么?其中花卉的用量是多少?”、“大范围应用花卉造景的情况下, 花卉材料如何而来?”几个问题导入新课的内容, 问题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对花卉应用、花卉生产、花卉繁殖的追根溯源的深度思考, 最终明确花卉繁殖对于花卉生产和花卉应用的重要意义。
4.2 系统思维法
本课程在后续开展过程中, 首先介绍了花卉繁殖的主要方法包括4大类:有性繁殖 (即播种繁殖) 、无性繁殖、组织培养和孢子繁殖。之后又介绍了有性繁殖, 而无性繁殖包括分生繁殖、扦插繁殖、压条繁殖和嫁接繁殖4类。通过一个框架图, 明确了播种繁殖在花卉繁殖中的地位, 及与其他花卉繁殖方法的关系。
4.3 比较思维法
本课程在分析播种繁殖与其他花卉繁殖方法的关系中, 通过列表:分别从花卉繁殖后代的根系器官的发育程度, 生活力、适应性大小, 生长期长短、储运管理要求, 主要性状的种性变异、繁殖系数大小方面进行了对比, 得出播种繁殖与其他播种方法的异同点, 从而明确播种繁殖的优点和缺点。
5 情感教育训练
本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在以往的教学中, 发现同学们对于农事操作类课程比较反感, 一方面是因为土多、泥多, 上完课衣服会比较脏;另一方面是因为要铲土、运土、搬盆等, 上完课会比较累。因此学生动手愿望较差。针对这个问题,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 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培养学生对生命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及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1) 展示所播种花卉的美丽, 激发学生对美丽花朵的憧憬和好奇心, 提升学生对技能掌握的兴趣; (2) 结合学生自己个人的生长发育过程, 通过类比的方法, 启发学生演绎推理出花卉完成从种子、播种后萌芽到长成幼苗的过程中克服的重重困难,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进而尊重生命, 尊重劳动成果。 (3) 通过学生分组操作, 锻炼学生在团队中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章玉平.高职园艺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11 (23)
刚刚步入21世纪,全球地震灾害频频发生,已造成60多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而我国也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就在2008年5月,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2010年4月,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2011年3月,云南发生了5.8级地震,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将美丽的家园瞬间夷为平地,数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一桩桩一幕幕,不得不引起我们树立安全意识,安全意识也应当从中小学生抓起。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主要是了解地震的预兆,知道遇到地震应该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及会展开正确而有效的自救。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地震活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
德育目标:是在了解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三、教学重点
地震的前兆和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四、教学方法
实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三个主要的教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是5月12日,你们还记得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哪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学生回答);汶川大地震。那你们对汶川大地震又了解多少?(学生举手回答)(请看一段汶川大地震的视频)我们已经知道了地震带来的灾害,难道面对如此的地震我们只能听天由命的去接受吗?不能!所以学习防震知识是同学们的当务之急。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地震防护》。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对5.12大地震的回顾,及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巨大的破坏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本课的学习过程中。
第三环节 分小组交流并讨论并展示成果
此环节我注重了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协商。我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讨论,交流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师: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但为了尽量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我们必须全面、深入的了解关于地震的信息。分小组交流并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一组学生:我们是地震前兆研究小组,请看我们搜集的图片和地震前兆歌谣。(学生展示井和池塘水位变化图片)
1、地下水异常变化(地光图片)
井水是个宝, 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 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 有的变味道。
2、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动物异常行为图片)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3、动物在震前的反常行为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学生小结:我们可以根据地震前兆,来预知灾难,积极展开自救,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
二组学生:我们是不同场合躲避方法探究小组,从对应得文字。学生交流不同场景下遇到地震时的处理办法,如:教室、超市、公园、家里等等。学生小结;由此可见,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惊慌出意外,就地躲藏好。头脑要冷静,灵活对策找。
三组学生:我们是震后自救探究小组,请看两幅漫画:(树立生存信心;扩大生存空间)。
1. 树立生存的信心。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2. 改善环境,消除危险因素。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3.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4.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第四环节 活动评价 开拓延伸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课上进行交流,汇报了解的地震知识;学生对地震知识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提高了防震、抗震的意识和技能,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不同场所的避难方法;通过模拟演练让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通过阅读创造生命奇迹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设计模式教案】推荐阅读:
参与式教学模式教案设计10-12
课程设计教学模式07-08
三大类教学设计模式07-17
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设计06-19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模式10-09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09-10
PBL教学模式下生物化学的课程设计09-27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