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近义词是什么
【近义词】
铺陈,发挥,展现,表现,推理,推求,推导,推演
①[名词]在作名词时没有近义词,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三段论就是演绎的一种形式
②[动词]铺陈、发挥、展现、表现、推理、推求、推导、推演
【反义词】
归纳
①[名词]一种推理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
②[动词]归拢并使有条理(多用于抽象事物):大家提的意见,起来主要就是这三点
【词语的解释】
1. 推演铺陈。
《朱子语类》卷六七:“汉儒解经,依经演绎;晋人则不然,舍经而自作文。”明胡应麟《诗薮・闰馀上》:“盖后人因此演绎为传奇,而以状元附会。用修据为事实,恐未然。”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关于文艺的不朽性》:“所谓民族性的优越,所谓人性的甚么,都是由先有艺术有不朽性的这个观念演绎出的。”
2. 由一般原理推演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章炳麟《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凡夫名词字义,远因于古训,近创于己见者,此必使名实相符,而后立言可免于纰缪。不然,观其概义则通,而加以演绎,则必不可通。”
【词语造句】
定理应该通过纯粹的逻辑的推导而从公理演绎得到。
这是从假说出发通过回归或演绎来进行解释的方法的一部分。
从这里我们再演绎出价格体系对嗜好及资源的改变的反应规则。
中国农机工业演绎春天故事
收录方力申现场演绎的15首hit歌
瞄的,是以人类演绎的大趋势为指南的
嘉凤剧团演绎五出精彩粤剧只有中文
亲子中国故事演绎比赛
出神入化的演绎,无懈可击的音响效果
双陈述任务下演绎推理的错觉
最真诚感情,最实力演绎,最完美录音
归纳与演绎的理论前提
我没有具体想要演绎的角色。
2 )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
抽象算子逻辑及其自然演绎系统
马达,演绎强效动力
现代爱情故事有了全新的演绎版。
北京apm重新演绎都会购物风尚
虚无主义的演绎及其反拨
系统中的模糊演绎定理的改进形式
一、作为一种介入艺术而诞生的美术观念
(一) 美术观念的拓展需要文化的沉淀
美术观念的不稳定性在当代变得愈加明显。说它是一种介入艺术, 源于它只有介入当下世界才能取得身份证, 获得身份独立。美术观念的拓展需要文化乃至跨文化的积淀, 需要去探索和挖掘可以深入下去的学术节点以及实现的具体步骤。观念思潮是具有影响力的, 但却不是模仿复制与照搬挪用西方美术观念。这样我们的当代美术才能不被西方的艺术机制和资本左右, 不被定义和定性, 从而创建自身文化和资本所主导的艺术文化。
(二) 美术观念作为文化资源的一类, 属于文化的公共领域
当代文化是一种有机的“生活方式”, 是群体身份;新的文化的产生, 对视觉艺术的影响很直接。
艺术也同样是种生活方式, 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艺术能够促使人的生活更加完美, 它延续了人类的精神与道德空间, 是一种从现实生活中滋长出来的文化形式。这样的文化状况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影响了美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变革对美术理论和批评也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尤其是流行文化, 逐渐成为一种合理化的操纵形式, 对艺术进行了深刻而有力的批判。
二、当代美术观念和传统美术观念的博弈与接洽
(一) 综合媒材作为当代美术观念在当代绘画中的发展和运用
综合材料绘画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美术观念中画种的概念。使得视觉艺术的研究变得条分缕析。在中国当代波普艺术的演进过程中, 曾出现过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群体, 他们运用材料表达艺术理念, 被冠名为“材料派”。传统的绘画概念里, 刻画某物体就是在二维空间上再现三维空间的物体, 这使绘画技能的意义达到最高限度。而在综合材料绘画中, 对绘画技术的要求就相对弱化了。此时, 艺术材料的运用也存在着取舍, 选材是偏重材料自身的符号意义还是其社会意义。材料的质感、肌理与色彩功能也要进行多样化的审美构造。
对综合媒材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空间拓展, 不仅是美术观念的一种前卫姿态, 还延伸了艺术契入社会文化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二) 当代美术观念的多重维度
传统的美术观念意味着一类价值准则, 批评标准和批评方式, 一些相对固定的图像意义以及不断变化中的趣味风尚。传统的美术观念不需要过分保护, 但值得选择性的继承。“如果我们失去 (对过去的) 记忆, 我们便失去了为我们文化提供深度和实质的维度” (1) 。传统的美术观念为当代美术的发展建立了具有历史坐标意义的多重维度, 它所提供的机会和方案是一种敞开的存在。
从观念的物质化和现实化角度来分析, 观念应当切入可呈现层面的思考。就当代油画创作来讲, 我们需要探索各种样式的现代材料和传统材料如何在空间环境中实现文化资源、情感和符号的语言方式的多维度整合。
(三) 美术观念的扩展需要多元的语言方式
生活感受的表达, 人性空间的拓展, 交流与观看形式的创造, 是当代美术观念发展的动力。“重新寻找到切入当代文化的视角, 使中国现代艺术走上既有本土文化特征又有当代性的途径。” (2) 这是悬浮在每个艺术工作者心中的小绿洲。这就需要通过对各种文化资源的使用和开拓, 创建出具体的、能够启发人们社会良知和审美智慧的视觉文本;专注于绘画语言纯度的提炼, 将一切文化形式和美术观念的表达叙述, 都落实到语言层面才可以生效。
三、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美术观念的走势
美术观念的推陈出新体现了当代艺术的自主性, 重新挖掘与搜寻, 整合和转型, 当然也包括对国外美术观念的反思批判, 取舍借鉴。而并非是“走上了‘为艺术而艺术’ (形式主义) 和‘为人生而艺术’ (前卫主义) 这样两条看似异途但却同归的道
当代美术观念更多地涉及了社会转型中人的存在问题, 考查和思考世界性文化变革的问题。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下, 我们欣赏和思考艺术时, 往往对欣赏过程中的视觉元素进行单独审视, 当代社会强调更广泛、更深刻的文化融合。踏着全球化的步伐, 我们的文化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元, 于是也就需要观念的多元化。而当代美术观念只有不断地融入新媒体、新思想、新科技中, 才能获得一个时代文化的身份。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的交汇》.见《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中译本.范景中编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2]栗宪庭.《思潮迭起的中国现代艺术》.见《中国前卫艺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2-63页.
[3]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1]安.达勒瓦.《艺术史方法与理论》.李霞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02.
[2]罗伯特.威廉姆斯.《艺术理论-从荷马到鲍德里亚》第2版.许春阳汪瑞王晓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3]何三坡.《为我的绘画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8.
[4]李建盛.《艺术学∣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7-11.
“一个学生考84分得B,考86分得A,这是两个等级的差异,可他们的差异有那么大吗?得B的那名学生,其创造力、想象力、沟通力,并不见得比86分的差,甚至可能更强,我们不在乎分数,我们更在乎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但来自中国的学生似乎对此还不太适应。”应VPEA(温哥华公立教育联盟)的邀请,我近日考察了温哥华的多家中学,一个学区的负责人在评价中国留学生时,提醒出国留学者还要进一步做好观念的转变,不能把过去的观念带到新的环境中。
追求分数的高低,这是内地留学生的一个并不好的习惯。他们的传统观念,还让他们错失了学校提供的更广阔的选择。当然,这也与目前整体的教育功利环境有关,留学由于需要更多的投入,在有的人身上则更具功利性色彩。
比如,在选课方面,笔者和几位内地中学留学生交谈得知,这些同学几乎都没有选修烹饪、木工、维修汽车等选修课,有一个同学选修了体育锻炼、数字游戏设计两门课,有的同学一门“副科”也没选,他们选修的课程主要还是集中在科学和社会领域,拿他们的话说,这些才是“主课”,在申请综合性名校时用得着。可以说,过于功利的升学选择,让留学生们不能充分享受完全学分制自由选课带来的学习自由。在烹饪课上,我看到几位内地面孔的学生,一问才知是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
而在加拿大中学,是没有主科副科一说的,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BC省高二与高三必修课只有7门,除此之外供学生选修的课程达150门之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组合。来自内地的参观者,不时向学校老师提到“副科”,老师一片茫然,因为他们这里没有这一区分。
加拿大的中学通常下午3点不到就放学了,此后学校不安排任何课程,换言之,学生从下午3点以后,所有时间都属于自己,这段时间如何支配,特别考验留学生们,而留学生们的最大差别,也就体现在这方面。有的学生认为一下子比内地轻松了很多,没有家庭作业、没有家长的说教,感到很自由自在,这更需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并调整学习习惯。
留学无疑给在内地教育体系中饱受学业压力、缺乏自由生活空间的学生以更宽松更自由的空间,但获得自由,同时意味着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另一位同学说,这不同于国内的压力,它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责任心,包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责任意识即规划责任,以及做好自我管理的责任。不懂得规划、不懂得如何交流、相处,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让有的留学生在留学最初阶段吃了不少亏。
与我们交流的几位留学生,谈起自己的未来,包括申请什么大学、大学毕业后究竟回国还是留在国外,都有比较清晰的思考,这可见出国留学对他们的积极影响,他们获得了自由的空间,也提高了规划的能力和责任心;相比而言,他们的同龄同学还在内地高考体系中,被老师、家长管理当下的学习生活,只想到考出一个高分进好的学校,而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因此,对于准备留学的学生群体来说,应该在准备阶段就开始培养、锻炼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要转变传统的意识,分析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并积极规划。而对于已经留学的学生,家长和社会也不能忽视对其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的引导。有一些人误以为,只要学生踏上出国留学之路,家长就可以放心了。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垃圾留学和留学欺诈提醒大家,必须谨慎选择出国留学目的国和目的校,并全面审视存在于自己身上的落后意识,利用学校提供的丰富资源,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如果学生转变传统观念,国外学校教育确实可以给个性在国内教育环境中受到约束的学生更多施展、实现自己个性梦想的空间,甚至整个求学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反之,则未必。
完备:完备 wánbèi[leave nothing to be desired;complete;perfect] 具备;不缺任何必要的东西的完备的工具
完整:完整 wánzhěng[complete;entire;whole;integrated whole;comprehensive] 完备;没有残缺或损坏这套书是完整的无缺:无缺 wúquē[intact] 没有缺损完好无缺
反义词:
残破、残缺、破碎、破损
残破:残破 cánpò[broken;dilapidated] 残败破旧房屋残破
残缺:残缺 cánquē(1)[mutilation]∶伤残等所致的四肢或器官缺失(2)[incomplete;fragmentary]∶不完整;部分缺如稿页残缺
破碎:破碎 pòsuì(1)[smash sth.to pieces;fragmentate]∶破成碎片,尤指被炸碎用机器破碎矿石(2)[destory]∶毁坏;破损碎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3)[cut apart;dismember]∶割裂;肢解群经破碎,后学迷误(4)[ruin;evaporate]∶毁灭;破灭少爷的梦破碎了。——巴金《秋》
破损:破损 pòsǔn[damaged] 残破损坏桥梁破损
词语拼音:wán hǎo
词语解释:
完好 wánhǎo
[sound;in tact;whole;in good condition] 完整;没有残缺或损坏
逼近的近义词是什么
迫近:
1.逼近;接近。迫近
接近:
靠近;相距不远:~群众ㄧ时间已~半夜ㄧ这项技术已接近
靠近:
①彼此间的距离近:两人坐得十分~ㄧ~沙发的墙角里靠近
靠拢:
挨近;靠近:大家~一点。靠拢
亲近:
1.亲密接近。
2.亲近的人。
3.近旁。指亲近
亲切:
1.切近。
2.亲近;亲密。
3.贴切。亲切
挨近:
紧临;靠近。如:挨近房子的围墙有许多梨树。挨近
贴近:
靠近;亲近。贴近
迫临:
犹逼近。迫临
逼近的造句
1.高考的日期一天天逼近,姐姐的复习越来越紧张了。
2.我军趁着夜色悄悄逼近敌人的阵地。
3.最近一直下雨,闽江发了大水,洪峰一度逼近警戒线。
4.天色渐渐逼近黄昏。
5.公安人员悄悄地向歹徒逼近。
6.强烈台风已快逼近,有些住户却还无所警觉,真是燕雀处堂,不知祸之将至!
7.南明弘光帝在清军逼近、大厦将倾的时候仍然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8.敌人正向我们的阵地逼近。
【解释】:烦闷苦恼:自寻~ㄧ不必为区区小事而~。
近义词:烦闷 苦闷 忧愁 郁闷 苦恼 麻烦 不快 烦懑 纳闷
反义词:烦闷 烦扰 烦躁 纷扰 ** 混乱 安宁 违心 写意 愉快
相似词:苦恼 懊恼 恼火 恼怒 恼人 恼恨 惹恼 气恼
烦恼的同义词:
1、懊恼
示例:让私营企业感到懊恼的是,国有公司还被允许积极参与那些显而易见并非战略性部门的领域(纺织、造纸、餐饮),这些企业的数量十分庞大。
2、烦扰
示例:仔细回想每次我被这种混乱,吵闹的会话搅的想发怒的时刻,我想真正烦扰我的是我原以为这次谈话会成为某种我想象的样子,但事实它并没有。
3、郁闷
示例:虽然他逃过了服兵役和服刑,但他似乎陷入了一种郁闷的情绪,那是一种屠格涅夫所说的“只有某些特别的年轻人才知道的一种莫名的忧郁”。
4、烦闷
示例:自信则来源于对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而不在乎与别人相比的优劣;当这种熟练感为烦闷和焦虑所代替时,我们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5、纳闷
示例:我们可能会纳闷,在有更多决策变量和约束的问题中,我们只能分别逐一声明每个变量和每个约束吗?
6、苦闷
示例:这则在YT上发布后被疯狂传播的视频揭露了瑞典男人们的父权“真面目”,必然使长期受到煎熬的父母们愈加感到苦闷和悔恨。
7、苦恼
示例:可是,似乎有一种必要推动着这孩子,在她偶然给人的某种安慰中溶进一阵极度的苦恼,接着,珠儿抬起她的嘴唇,也把那红字亲吻了一下。“这可不好!”
8、不快
示例:凯蒂日前正在洛杉矶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她在接受《星期日镜报》采访时,说:“我不想令他(彼得)感到不快,但人们需要了解真正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9、发愁
示例:发愁的父母们都想从书中找到能解释他们孩子行为的原因,然而他们会发现这些书里只写着行为症状的列表以及现成的诊断结果。
10、烦躁
示例:如果不带小说,就带一本文件夹,文件夹里放着你一直想读但是现在一直没时间读的内容。把它放在你的办公桌以备你感觉烦躁的时候翻阅。
11、麻烦
示例:像神一样,就是要没有时间或身在时间之中而不必考虑它,就是要远离灵魂的种种热情和麻烦,就是要在自我和事物面前体会到什么是冷静。
12、忧愁
示例:我把这事想了又想。许多时侯我们看见人们在忧愁,困苦,艰难中挣扎,我们觉得很是可怜;我们常愿意把神的法则变更,给他们属人的帮助。
13、纷扰
示例:他说道:“死亡的好处在于,你明白了不应将生命浪费在为他人的选择而活上,“不要让他人喧哗纷扰的见解淹没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14、烦懑
示例:必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懑,对每小我都是时常必需的。一艘船假如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宗旨地一直前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
烦恼造句
1. 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也不要烦恼。
2. 凡事总往坏处想,那是自寻烦恼。
3. 优美的歌声驱散了心头的烦恼。
4. 于是,人们终日戴着口罩,这难道不是人类自寻烦恼吗?
5. 你为了那个不争气的儿子,茶不思、饭不想,终日自寻烦恼,何苦乃尔。
6. 当他得知被重点中学录取时,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一扫而空。
7. 我们一起挑战自己让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吧!
8. 她一点小事就疑神疑鬼的,完全是自寻烦恼。
9. 不为区区琐事,或寻常事故,或难免之事,自寻烦恼。
10. 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她把忧愁、烦恼、劳累都抛到九霄云外。
11. 父母们对我的烦恼非常了解,真是老马识途。
12. 每天早上起床时才会痛苦万分,因为在这一刻烦恼们又纷至沓来!
13. 她能够把烦恼置之度外而依旧保持笑容。
14. 接二连三回来的探子,都给他带来了更使人烦恼的消息。
15. 是不是太多心了,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寻烦恼吧!
16. 他最会杞人忧天,自寻烦恼了,你得多开导他。
17. 他能安分守己,也就免了许多烦恼。
18. 当高涨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时候,听听音乐,一切烦恼就都烟消云散了,而生活又变得美妙起来。
19. 很多件惊天动地的好事却都会给自己带来无边无际的烦恼。
20. 他要是能当机立断,就不会陷入犹豫不决的烦恼状态。
21. 老人豁然开朗,从此便摆脱了烦恼。
22. 人若能摆脱名缰利锁的桎梏,就少了许多烦恼。
23. 或许只是自寻烦恼,无缘无故地忧伤吧?
24. 这不过是一次小失误,你如此担心害怕,真是自寻烦恼。
25. 如果你投资给那家公司,无异是自寻烦恼。
26. 我们经常过多地自寻烦恼,杞人忧天。
27. 如果您是位特别讲究吃穿,追赶时髦的人,而这过分的追求又常常弄得您入不敷出,故而烦恼不堪。
28. 这本来不是我管的事,现在管了,可又没完没了,就是处理不完,真是自寻烦恼。
29. 他觉得胆小的杜竹斋有时候实在颇具先见之明,因而也省了不少烦恼。
一、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就新课程改革本身来说, 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而课程的实施亦必须通过教师向接受者学生进行传递, 其传递的方式、选择的时间, 时间的安排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要由教师来策划执行。而和谐生关系的建立, 首先要求教师从观念和行动上对自己有一个中心的定位和认识,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要义。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 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手
在课程实施中改变过去强调学生接受学习的现状,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在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获取某些知识方面的方法和途径并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教师本身的角色定位从“传授者”向“促进者"的转变, 折射出教育理念的进步新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这样就要求教师能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他们开展独学、小组合作学习、团体探究学习, 以发觉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 由此, 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的观念, 作学生学习的帮手, 帮助他们探究获得知识的途径和发放, 发展他们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 作他们人生迷途上的引路人, 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挥,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 从教学的权威者转变为教学的合作者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按照教师事先设定的方式有条不紊的开展, 因此, 他们很少能与教师合作, 也不可能有和教师对话的基础和条件, 教师和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孤立的境地, 一种各自为阵的状态。也就是说, 教学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一种构想, 学生只是他手中的棋子, 至于教学的目标实现则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权威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效应, 教师在长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影响下, 也已经习惯了这种自以为是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将由单纯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位于师生之间的交往、积极的互动和共同的发展。因此,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即由一方的自以为是变为双方的商量探究和合作探讨, 这种转变需要以师生平等的身份为基础, 需要教师做出心理方面的重大让步。只有这样, 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每个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事实证明, 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不但是教师愿意看到的, 更是众多学生所欢迎的。
二、树立现代学生观
1.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征
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中心”的思想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 师生关系这一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 “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 让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方面得到发展”成了教育教学改革者的共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1) 容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体, 不可能整体划一。因此, 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 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教师应设置一定的教育情境, 让学生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和活动。
(2) 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的一面, 并能使其好的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换言之, 全面发展要和特长发展相结合, 不可偏颇。
(3)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及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个体而非教师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棋子。教育教学的第一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人由不同的家庭环境, 不同的教育方式, 不同的个性差异所组成, 所以全面发展必须注重个体的差异。只有承认差异, 采取和而不同的教育方式,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挥, 也能发展全部的个体。个体得到发展, 才有全面的人的发展, 否则, 没有个体发展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
2. 沟通和交流是实现师生共同目标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教育教学是教师所扮演的一出独角戏, 成功与否就看教师的个人魅力, 而现代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 这就要求必须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来看待。只有位置平等了, 师生的合作才能进行;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进行, 学生自觉自主的探究意识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 才能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真正实施。所以, 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是消除一切学习障碍, 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所必不可少的途径。
三、教师依法执教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依法执教, 就是教师要严格依照我国《宪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规定, 承担自己的教师职责和义务, 使教育教学行为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从而从今人的发展。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参与者, 因此每个教师应该遵循全面依法治教的要求自觉做到依法执教。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基本权益, 才有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不违规, 才能依法执教, 顺利从教。为此, 教师须做到:
1. 通过法律学习, 了解学生合法权益, 树立“依法执教的观念”。
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但对学生权益的确认和保护, 已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并随着“依法执教”观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完善。目前涉及到学生权益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这两则法律规定了学生作为国家公民所应享有的被尊重权和人身安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则对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提出保障措施, 除此之外, 针对未成年人和大学生还专门设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他们各自所享有的权利。教师只有了解和熟悉相关的教育教学法规, 树立法律的意识, 才能尊重学生, 并保证他们权益不受侵害。
2. 正确行使教师的教育权
《教师法》赋予教师“指导学生和发展, 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的权利。依照法律规定, 在个体的职权范围之内, 依照法定的程序或条件行使权利, 是法律法规得以正确实施的前提。因此, 教师具有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权利。然而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为高的要求, 教师不但要保证教育效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教育、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3. 学生安全是教学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保证
我们所说的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都要靠学生和教师的合作才能完成。尤其是当教师面对的是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时, 教师首要的职责便是保证他们的安全。只有安全保证了, 教育教学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教育教学才有接受者和合作者, 才有实施的对象。
综上所述, 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与学生的交流和共同, 依法执教是教师面临新课改时必须做到的, 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所必不可少的经历。
参考文献
[1]霍力岩.论21世纪的教师形象[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 (3) :42.
整合营销又称“整合营销传播”,其英文是T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整个营销传播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的促销宣传实现低成本策略化,与高强冲击力的要求,形成促销高潮。
整合营销的基本想法很类似于现代战争,它围绕基本促销目标,将一切促销工具与活动一体化,打一场总体战,如同现代战争中将空军(广告),战略导弹(有冲击力的社会公关活动),地面部队(现场促销与直销),基本武器(产品与包装)等一切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武器整合为一体,使企业的价值形象与信息以最快的时间传达给消费者。
整合营销的两大基本原则
(一)营销策略高于一切。
克服消费者不看广告心理的重要手段,是改变传统广告说教模式,以消费者的需要与价值为基础,发展多种与消费者沟通的手段,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关心消费者的需要,介绍消费者想知道、能知道并且容易记住的内容,是企业宣传策略的核心,对于一个中国企业来说,进行宣传只是向市场经济迈出了一小步,而进行有效宣传,认识有效宣传,才是问题的根本。
宣传策略的核心,是宣传沟通与广告宣传的六个定位:对象定位(对谁说)、目标定位(达到什么效果),价值定位(说什么)、形式定位(怎么说)、媒介定位(通过什么渠道去说)、预算定位(说多少)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加大宣传力度,也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二)控制消费者心心理转变过程,形成有纵深的立体促销战役。控制目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实行接触管理。
整台营销,是从一般宣传,转变为对消费者消费心理进行管理,把企业一般产品宣传转变为对消费者态度与印象进行管理。在整合营销思想下,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企业发起立体有纵深的促销战役,达到改变消费者心理的目的。
这种由手段到目标的转变,是营销的一大突破。
整合营销是一场心理控制战与心理管理战,目标是使消费者对公司产品产生信任的心理感觉,购买公司产品,而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变化与学习过程,单纯依靠一次或两次宣传,或者单纯靠一种广告媒介,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赢得消费者心理必须使用系统信息与系统传播,企业必须围绕目标消费者群体以及他们对产品的既定感觉,持续推出一组能够影响其感觉引导其感觉的信息,提高对产晶消费价值的认识。
系统性是整合营销的特征,也是整合营销能够达到低投入、高效率的核心。而这种系统性,彻底改变了传统营销技术,形成新的系统宣传武器与营销沟通技术。
营销的未来:需求的创造与产品制造的分离
整合营销意味着传统宣传方式与手段的彻底过时,以及新的宣传方式的全面出现。而这种趋势的出现,也对全世界产品与服务的营销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创造品牌与创造产品葡样重要。
品牌与需求的创新,将成为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的发展推动力。
今天,技术生产能力,由于信息化的高度发展而大大增强,相反,信息的过度泛滥,却使创意与品牌在新时代的营销中,发挥更大作用。捍卫过去、拒绝潮流,过分专注于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在信息时代,已经过时,因为,在今天环境下,信息就是需求。
(二)品牌管理与品牌创造将成为一个新行业。
大部分传统广告代理商认定他们的竞争优势,系来自于两个内容:优异的客户服务与杰出的创意。但是,在中国,这个概念,已经无法赢得企业的支持。
从企业宣传效果看,企业需要广告公司为企业承担更大的风险,为企业提供管理品牌与创新品牌的策略与实施能力。
积累的同义词和近义词
积累
词义解释:
意思是(事物)逐渐聚集。
积累的同义词和近义词
积聚 [注释]积累①:把~起来的钱存入银行。
积淀 [注释]1、积累沉淀:我年来~的艺术功底。2、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补偿 [注释]弥补缺陷,抵消损失:心灵的失落是用金钱补偿不了的|你的损失全由我来补偿。
积蓄 [注释]①积存:~力量。 ②积存的钱:月月都有~。
积攒 [注释]一点一点地聚集:~肥料 ㄧ多年省吃俭用,~了一笔钱。
堆集 [注释]成堆地聚在一起;堆积:案头~着画轴。
积累的造句
1.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2. 量变引起质变,知识重在积累。
3. 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依赖于今天的努力。成功需要一个过程。
4. “有纳才能吐”,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5.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邓拓
6. 人生三大致命伤:埋头苦干一成不变;努力结果无法积累;上一代努力下一代无法继承。
7.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8. 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9. 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
10.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11.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华罗庚
12. 友谊是一杯酒,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品味到它的纯真:友谊是一股泉水,当你在旅行途中的时候给你力量:友谊是一盏灯,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指明方向。
13. 科学知识的积累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至于最后由谁来总其大成,也许带有偶然的幸运的彩。
1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积累好你课堂上的得失,珍惜好你生活中的感受。
15. 从现在做起!点滴积累!坚持,坚持,再坚持,还是坚持!
16. 成功者积累知识和人脉的质和量。
17. 要靠打工读完大学,积累工作经验。这很重要,大部分中国学生做不到,甚至认为打工没有必要,其实打过工的人才会真正珍惜生活。
一、“挖掘生活常识”代替“挖掘教材”
物理学的课程内容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的教学形式决定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是由师生的互动活动中产生的,学生来源于社会的不同家庭,对于同一知识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在学习中会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而,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备课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基本点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素材,让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走进物理课堂。
二、“开发教材”代替“挖掘教材”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为蓝图,以指定的教科书为依据,教师遵照大纲和教科书所罗列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新的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决定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是教学的底线。使用教科书的理念不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去教。因而教科书的内容只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点,而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及当地各方面的情况去开发。
三、“搜索信息”代替“搜索习题”
传统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导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环境,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是师生的唯一目标,因而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去“搜索习题”,利用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效果,在这样的教学中培养了大量的“习题高手”和“高分低能学生”,使我们的教育走进了误区。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当今因特网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时代。学生们必然会接触大量的新知识,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稚化”自己,探知学生想法和情感
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容器,普遍流行“填鸭式”教学,上课前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的如何,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经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上课时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强加给学生,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人本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他们在学习时会用想象去发现问题,会以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建立学习动机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学生是新课程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故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用一颗“童心”去设想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
五、备“导法”代替备“教法”
课堂学习方式的更新是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学生的学习是创新性的学习,是探究式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职责的变化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互动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有效的和创造性的活动,确保上课时能正确引导学生走进课堂;确保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实践;指导学生分析和交流形成自己新知。
总之,新的命题理念必将促进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不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教学行为的转变。
(作者单位 河南省固始二中)
一、对“维稳”的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 易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多次强调稳定压倒一切, 他说:“中国的问题, 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做不成,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这是因为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式的改革, 它相对于深思熟虑的改革。所以社会秩序和制度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 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及时解决了一些, 遗留下来一些。现在改革面临“深水区”, 深层矛盾逐渐显现, 加上解决问题的体制和机制不很通畅和健全, 使很多群众合理的诉求没有得到及时公正地解决, 造成群众心中有怨气, 特别是长期得不到解决。被迫采取一些过激行为, 选择“敏感时期”越级上访, 甚至出现了“小闹小解决, 大闹大解决, 不闹不解决”, 以“闹”的程度来决定问题解决的程度, 使法律、政策的底线受到挑战。
由于新老矛盾的积累和叠加,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诱因, 如官员的腐败,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征地折迁, 食品安全等问题, 造成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一些地方政府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 没有有效社会管理方式去应对, 所以只能是被动的、救火式的、补救式的和“花钱买平安”。维稳政绩考核一票否决, 这就造成了对地方政府压力很大, 出现对稳定压倒一切“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 即片面地理解“稳定”即是“不出事”, “摆平”、“搞定”也是稳定, “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摆平”, 单纯地压制“社会不稳定因素”, 采取简单粗暴的行政方式。
由于对维稳片面化的理解, 一味的维稳, 不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百姓的利益诉求, 只会陷入越维越不稳尴尬局面, 并付出维稳的高昂成本。
维稳一定要安抚情绪,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公平公正处理, 疏导畅通各个法律程序等, 政府要多指引、倾听、尊重民意。
实际上维稳从来不是目的, 只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手段, 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归结起来很简单, 就是温总理所说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 更有尊严, 让社会更加公正, 更加和谐”。
二、政府在维稳方面显示出来的“强势政府”, 而忽视服务政府, 导致维稳工作事倍功半, 甚至走向反面
当前维稳工作的压力来自于发展过程的问题与维稳本身问题的叠加。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这些矛盾不必然引起社会不稳定, 而只是对这矛盾的态度不正确, 认识不足, 处理不当才会引起社会不稳定。正是由于这类问题上存在着太多的“拿不准”、“不确定性”, 才使政府某种程度上产生了焦虑, 使基层工作部门对复杂维稳事件采取或躲避、或就事论事、或过度反应的态度。因没有缓冲地带, 政府被迫扮演了“强势政府”的角色。在维稳这个不可动摇的大事面前, 维稳的主体始终是地方政府部门, “被维稳”的总是百姓。这种定位, 一开始就把政府部门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无论如何, 政府部门总是对的, 而错的总是老百姓。在这样的维稳下, 某些政府部门即便胡作非为, 即便违法乱纪, 群众百姓也拿他没有办法。这种所谓稳定, 又能维持多久。
现实中, 有些社会管理者的权力十分膨胀;“强权”思维十分强悍;许多政府部门的“权力”意识总是强于人民群众的权利要求, 导致社会管理者不当行权事件发生成为常态。进而使人们常说的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甚至胡乱作为等现象有经常化态势。目前社会管理明显滞后, 与中国政府的许多职能划分不清, 有限政府理念不够明确, 服务型政府建设缓慢密切相关, 也是社会自治很难得以有效改造的障碍和难题。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强调, 必须防止以“大局”“稳定”为借口排斥司法监督的倾向, 摒弃“让行政机关胜诉是支持, 让行政机关败诉是添乱”的错误认识, 不姑息迁就违法行政行为。
在当前中国政府公信力减弱, 并有逐年延续乃至恶化趋势。在当前出现的社会群体性冲突中有个特别现象, 就是广大群众普遍不信任政府, 即使政府讲真话、做好事, 也不信任, 有陷入“塔西陀”陷阱的危险。公信力的缺失, 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解决起来非一朝一夕之功。
我们把社会管理等同于社会控制, 把群众正当合法的利益诉求与表达视为不稳定因素。其实, 稳定有赖于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是一个不断实现、再实现的过程。在新形势下, 要维护稳定, 政府必须敢于面对矛盾, 及时回应公众质疑, 切实回应民众的利益诉求, 解决实际问题。要以包容心态对待“异质思维”, 让有情绪的人、受委屈的人有地方, 有机会去表达。
三、现有稳定思维追求着“刚性稳定”, 结果是治标不治本, 甚至对社会公正造成严重损害
2009年以来, 中国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发展是第一要务”变成了“发展是第一要务, 维稳是第一责任”。把维稳当做第一责任, 已成为地方政府和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前提下, 对一些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估计过重, 以致形成了“僵硬的稳定思维”。现在只要一提稳定, 就是社会的刚性稳定, 为达到这样的目的, 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警力、物力、财力来“维稳”。在目前的维稳模式下, 通过压制和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 来实现短期内的社会稳定, 成了相当普遍的做法。这种现象说明了有些地方政府在为民服务上不负责、不认真, 也说明这些职能部门不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而是在增加不和谐因素, 不是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应对社会风险, 而是在漠视群众利益, 增加社会矛盾和风险。一个好的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而是能够正视和解决矛盾的社会。区分社会管理制度的优劣, 不在于社会上有无矛盾, 而在于管理社会的制度能否容纳矛盾并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矛盾。我们不认为有绝对稳定、绝对和谐的社会, 纠纷的存在是一个社会成功实现其目的的标志。正常的利益表达, 是群众百姓的自由, 而不是所谓的群体性事件, 更没有所谓的“维稳”概念。不应用维稳概念来压致民众的利益诉求, 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概念比“维稳”概念更好。
事实上, 自体内存在的局部“冲突”可以成为进化和发展的有益动力。一个动态发展的文明国家, 不可能消灭所有的内部冲突, 盲目压制这些冲突将等于在某种程度上对自身改良的方向视而不见。中国需要一个动态的、总体稳定的社会体系来实现自己发展。
四、对走出维稳困境的建议
如果仅仅只是自上而下地反复强调维稳工作的重要性, 只是着眼于如何遏制不断上升的群体性冲突、继续把社会生活中的一般性矛盾和纠纷, 将之统统上升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面对转型时期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分化的社会阶层和纷繁多态的社会心理, 缺乏创新社会管理方法, 沿用旧手段老办法去解决, 是很难走出目前维稳困境的。
1. 树立正确的维稳观, 应当从战略上改变维稳的基本思路, 从策略上改变维稳的具体做法。
战略上改变维稳思路, 就是把所有群聚事件的性质定性为抗议活动, 这样, 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不是恐惧和敌视, 如临大敌, 而是帮助下面解决问题, 给抗议的人一个足以服人的公正解决方案。
策略上改变维稳做法, 就是每当出现针对某一级政府一个抗议活动, 上一级政府的应对策略不是派警察镇压、抓人, 而是马上派调查组去调查事情原委, 搞清为什么会发生抗议事件, 并公正解决。按照这样的思路和做法去做的过程中, 才能使国家秩序得到真正的稳定, 民主的制度会健全起来。人们的抗议行动趋于日常化、和平化、制度化, 个人或小群体利益和冤屈的民主表达机制会完善起来。每当有不公正发生, 就会出现和平抗议, 而各级政府应当去做的事情就是有效地解决这些抗议提出的问题。
2. 要重新构建好基础秩序, 是提高维稳能力和实际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改革过程中, 旧制度不断被破除, 新体制不断在建立。但新体制运行常常偏离初衷。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设计本身的问题;二是制度运行条件的基础出了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制度失败不在制度本身, 而在作为制度运行条件的基础出了问题。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 如果只重视具体制度变革, 而对基础秩序的建设很少关注, 甚至有时秉持一种机会主义态度, 不惜用毁坏“基础秩序”的方式来获得改革的暂时收益。其结果是作为制度有效运行不可缺少的“基础秩序”崩溃了, 建筑在基础秩序上的制度也就无法有效运行, 因为制度的运行嵌入基础秩序的。很多有效规则往往很简单, 因为制度不可能完善到没有漏洞的程度。比如, 乘公共汽车无人检票, 但很少看到有逃票的情况。因为钻这个空子要付出尊严、名誉、诚信等无形的代价, 而对这种代价的珍惜却是维持着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要真正实现维稳工作的“标本兼治”目标, 就是要在基础秩序重构的过程中, 不断“矫正”价值偏离与目标偏离的现象。维稳是将冲突转变为秩序, 维稳就是维护核心价值观底线的稳定, 维稳的过程是认同、信任、权威建构的过程。
3. 建立阶段性的分级缓冲处理社会矛盾体系。
实行分级缓冲处理, 阶段性地调和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确保改革有一个相对稳定、有序的环境, 实现“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 (下转278页) (上接234页) 谐因素”。缓冲体系建设, 主要指各类矛盾主体的党委、政府机构发生直接冲突之前的体制和机制建设。一是着眼于个体的自我约束, 矛盾的最终落脚点是个体。如果个体普遍加强了社会道德、理性、博爱、仁义等方面修养, 就自然拥有了自我克制和管束能力, 社会和谐也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二是着力于和谐家庭细胞的培养, 家庭是中国社会最基础的组织机构, 家庭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三是着手全覆盖的乡村 (社区) 稳定网建设。在社会组织结构中, 家庭之上就是村组织 (社区) 。所有村和社区, 要以两委会为核心, 建立综治网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实行“群防群治”。四是着眼于发挥各类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必须探索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摸式, 民间社团组织作为行业群众的自我约束机构, 是新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安全领域的作用, 缓冲和化解社会矛盾。五是科学管理新闻媒介和规范“独立第三方”介入的工作机制。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 要完全封锁消息或歪曲真相, 是不可能的, 允许媒体, 尤其是与地方百姓息息相关的地方媒体及时地在现场, 冲到事件第一线, 充分采访和报导事件真相, 是可以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建起一种富有弹性的“缓冲地带”的, 避免干群, 警群之间的短兵相接, 正面冲突。这是公正处理社会矛盾, 避免政府将一切矛盾揽在身上进而“引火烧身”的更好选择。独立第三方出现政府要保持科学开放的心态, 独立第三方介入处理当前重大群众事件, 是弥补政府公信力不足的一个有益的手段。
总之, 社会稳定是中国改革、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和是否按期实现既定目标的大事。我们要摒弃僵硬的维稳观念, 用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形成一个自我管理、自我形成秩序、自我化解矛盾、自我修复、自我平衡的社会生态机制, 使中国社会稳定在动态中平衡前行, 这也是我们维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汪玉凯.从体制上抑制腐败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J].理论动态, 2012, (1921) :1-9.
[2]朱玲.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选择[J].经济学动态, 2011, (12) :1-11.
[3]李群星.转变信访观念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J].理论动态, 2011, (31) :1-12.
[4]马伊里.在基础秩序重构中提高维稳能力[J].理论动态, 2011, (33) :1-13.
热心是指人心肠非常好,为人非常有热情,愿意尽力去做事,也形容做事非常热情,对什么事物有兴趣。
造句:在马拉松比赛中,路边的热心观众们一直在给远动员加油打气。
2、热衷
热衷有三种意识,第一种意思和热情相同,表示为人做事非常有激情,非常热心。第二种意思表示沉醉于或者沉迷于某件事情、非常喜欢。第三种意思是表示人非常急切地想要得到什么。
造句:陈阿姨是一个非常活泼的.人,以前喜欢出去旅游,现在有热衷于跳广场舞。
3、热忱
热忱这个词的主要意思是热情,忱字本身就有情意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