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高考英语试题评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精选8篇)
紧张的高考已经告一段落,高考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是个结束,但是对于任课老师来说,却是个开始,如何研究新高考英语题型,从高考试题中发现出题者的意图,从而调整英语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方向,这是每位英语课任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纵观全卷,2009年重庆高考英语卷无论在命题设计、难易程度、题量、题型等方面与2008年的试卷相比,都体现了稳中有变、稳中求发展的命题原则。从全市的统计分数上看(全市平均分比去年低了4.5分),总体难度比去年稍难;从试卷上看,主要体现在完形填空部分。整份试卷在考查了各项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更侧重考查考生对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体现在:
单项选择题——设题灵活,覆盖面广。
从考点的分配来看,基本与《2009年重庆省普通高校考试说明》上的样卷相符。设题都比较常规,既无偏题怪题,也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结构和形式的繁杂,而是强调考查考生在语法、词汇、习惯用语等各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旨在检测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也充分强调了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题目灵活,语境也较强,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选择题共15小题,.整体比较简单,没有出现if虚拟语气,独立主格这些难的语法点。从句部分仍是考试的重点,涉及到的语法基本上在高一4个模块中的重点项目,剩余的词汇及短语题,也是最基本的黑体词汇了。从单项选择的分值及试题难度可以看出,新课程英语降低了英语语法的功能,避免了出难偏怪等语法难题,这对我们平时的教学有些许启示,不要出难偏怪的语法题目来增强学生语法难学的负担,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
完形填空题——立足篇章理解,侧重词义辨析。
今年的完形填空题和去年相比,在难度上有明显加大。虽然今年此题的分值由原来的每小题1.5分,20小题的总分30分,但由于今年的难度加大,仍然有可能在客观上造成考生在解此题时失分较多。本题原来规划取材200~250个词的短文,而实际短文数字达到322词,阅读量有所增加。主要的难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20个小题中没有一处是和语法相关的,考生都必须通过词义辨析来完成。二是有些句子比较难理解。有些考生会因为没有完全理解句子含义,或上下文的意义,而直接导致失分。这篇完形填空讲的是一群年轻人对在城市里见到的一些现象的深刻反思,总体感觉完形填空如果是记叙文,那肯定会简单一些,但是今年的话题不属于记叙文,这种作者对于一种社会现象的自己的深刻的评论的文章,需要学生去领会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作出选择.从完形填空看,更强调了学生对于语篇的整体理解,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授一些解题技巧更是重中之重。根据该题型对补全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的要求,解题方法应是通过略读和找读等快速阅读方法,充分利用选项提供词汇,着重从上下文及词汇意义上做出选择,而不是从语法的角度进行选择。
阅读理解题——篇幅较长,难度略增。
阅读理解题共有5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任务型阅读,总分40分,是整份试卷中占分数比例最重的部分。今年的阅读和往年一样,取材较广,有科普类的、广告类的、故事类的、人物传记类。
今年的阅读题比去年稍难,主要体现在阅读的长度和词汇量的增加两个方面,正像我们在考前所预测的那样,在减少了卷面总分而考试时间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阅读的长度和词汇量都会有所增加。而且考纲中规定的在试卷中允许出现3%的生词,大多出现在阅读理解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阅读第一节整体阅读量有所增加;第二是阅读第二节在理解难度上有所提高。
先看阅读第一节部分。今年的文章体裁分布为:记叙文两篇,应用文一篇,说明文一篇,夹叙夹议一篇,整体分布偏重记叙文,所以在阅读量上有所增加,从而增加了考试难度。再看题型:逻辑题六道,细节题八道(含词汇题),主旨题三道,推理题三道。逻辑题在阅读题型里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题,比较容易导致考生失分。
再看阅读第二节部分。今年的功能性阅读文章是比较出乎预料的,由于去年的真题和今年的考试说明上的功能性阅读文章非常容易,都属于送分题。因此很有可能很多考生对这个部分都没有放注意力,但是今年由于题型本身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而是要求考生在读懂选项内容的基础上,在通过逻辑判断对应问题,这对阅读量的速度和理解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第二节考生会比平时多花点精力。
综上所诉,09年高考英语阅读对考生的要求在阅读速度和理解力上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考生不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比较多的英文文章,同时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思考力和理解力。
从今年的阅读部分,我们还能得到下面的启发:注重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在高一和高二阶段要注重单词量的积累和科学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并进行有争对性的练习,培养既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主旨,理清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又能迅速寻找细节的能力,才能在高考的时候胸有成竹,随时应变。
改错题——过渡平稳,不难得分。
一篇105词的短文排成6行,共有10处错误。今年考题中的10处错误都是围绕学生在平时的书面表达中容易犯的常见错误,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今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敏感度是非常重要的。
书面表达题——题材新,不易得高分。
今年的书面表达一改最近三年来的议论文形式,而改成了新闻报道。这个话题非常顺应崇尚感恩、敬老等的社会大环境,把英语写作落到了实处。本来对于这类话题,学生并不陌生,也有话可说,但是,要写好却不太容易。就这么点提示,要全靠考生自己去思考和组织语言,要用上恰当的词汇和句型也并非易事,而且基础不太好的同学会觉得词数写不够,或没什么好词好句可写,所以要得高分并不容易。
从今年高考书面表达阅卷统计数据显示:满分30分,省平均分为14.8分,而且得分在24分以上的比例极小,29分的只有6份,满分的没有。仅这一显示说明:书面表达的挖掘空间还很大。书面表达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真实的英语语言能力水平。书面表达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来源于听说读写的整个教学环节;书面表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考前一两个月的任务,它贯穿于高中三年的教学中。然而,目前较普通的现象是把写作教学只看成高考应考的一项措施,其结果是,高中英语写作能力在高
一、高二得不到充分培养,相反全压缩到高三阶段才受到师生的急切重视,可这时的训练往往是急于求成,头脚并医,“突击”提高,最后收效甚微,达不到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上现象已反映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的“症结”:写作训练环节不够,语言基本功薄弱,训练方法单一,写作能力得不到及时培养,写作思维得不到正常开发。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书面表达教学“发育不足”的问题,既要适应高考,又要立足于今后的发展和需要,必须系统形成高中整体写作教学训练模式化。简单来说,写作的教学应该改变目前的放任式教育,分“词-词块-句子-意群-段落-篇章”6个层次来进行写作教学,即由让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词写出正确的句子开始,再逐渐过渡到由句子组织成意群,由意群组织出段落,最后才有能力写好一篇文章。
另外,在参加阅卷的过程中,笔者也与其他的阅卷教师进行过交流,总结出大家的几点共识:
对基础错误的“零容忍”:对于例如诸如are went,high two three in 5.01等等现象,认为这样的词汇出现分数就不可能高,哪怕整篇文章写得也还可以;; 考生应该绝对避免生搬硬套写作模板或写作套路; 卷面书写美观很重要,尤其是高中三年片刻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英语书写的训练 对今后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新试题以篇章为主,情境化强,开放性大,进一步凸显了语言运用能力考查的特点,说明英语的学习和复习备考都应以语言能力发展为指向,而不是主要把英语当成知识体系来学习。一些新的测试题型,如语法填空、信息匹配、任务性写作、阅读表达、开放性写作等,初步显示了对语言能力考查的深度。完成这些任务,靠的是扎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实践,而不是靠一味研究高考题型和应试技法。
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要认真贯彻《课程标准》。《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观念。《标准》主张,不能把英语语言单纯看作一个知识体系进行教和学,而应该强调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语言知识学习应该在各种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如学习英语词汇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句子、文章等语境中学习单词,注意扩大阅读量。关于语法知识,教学的重点是培养语法意识,而不是单纯记忆语法规则。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对比、总结等方法发现语法规则,并给学生提供运用这些语法规则的机会。
其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有效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四省区的高考试题都依据《标准》对语言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和读是输入,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输出,是表达技能。大量教学和考试实践证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状况与输入的量和质有很大关系。课堂内外应加大听和读的输入,以便学生增强语感、内化知识,有效地发展综合语言能力。当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遍问题是输入相对不足,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语言知识的时间过多,学生失去了自主体验、自主发展的机会。同时,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用于做大量高考模拟练习,学生喜欢、水平适当的听读材料普遍缺乏,影响语言技能的发展。这些现状应该尽快改变。提高听、说、读、写训练的数量和效率既是落实《标准》的基本保证,也是应对高考的关键性策略。
再次,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多花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学习方法,如单词学习根据读音规则记忆拼写,根据构词法和单词所在情境猜测单词的词类和词义,根据同义词、反义词进行对比记忆等。再如,要帮助学生掌握搜集和利用资源的策略等。现实生活是英语学习的最佳教材,要引导学生树立“英语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英语就在身边”的意识,在生活中自觉地发现英语、体验英语和运用英语。此外,《标准》要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而且高考试题也体现了对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考查,是教学中应加以重视的。
具体到实际操作中,结合英语本身的特点,有以下两点需要强调:由于英语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母语,在生活中我们缺乏英语的语言环境,因此:
1)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创造全英语的语言环境,以此来培养学生英英思维的能力; 2)在高中阶段我们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入;我们必须要保证学生接受英语语言的时间与数量;时间方面我们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英语和听英语也即早、晚读的时间以及听力训练的时间;在数量方面我们需要学生要有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
因为只有通过听、读的大量输入之后学生才有说与写的输出能力,而输出能力体现在高考中最主要的就是写作的能力。
一、试题基本情况
2009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生物试题结构与前几年的全国高考理综卷生物试题结构相比, 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理综卷总分都为300分, 但生物试题分值由72分变为80分, 题量由原来的7题变为8题 (6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 , 增加了1道选择题。生物试题的题型结构、考核内容分布、分值情况见下表:
二、试题特点分析
2009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生物试题紧扣《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生物) 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遵循《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生物) 的要求, 注重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 注重考生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科学素养的考查, 适度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试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注重核心知识的考查, 兼顾知识宽度的检测
生物试题尽管只有8题, 但知识的覆盖面较广, 涉及到考纲划分的22个主题中的12个主题, 同时试题十分注重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 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生物育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实验探究等。有的试题是就一个知识点的多角度、多方位考查, 有的是多知识点、多层面考查, 不仅检测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检查了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2. 立足基础知识, 突出能力考查
(1) 注重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提升了对理解能力、综合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交叉渗透, 融合自然, 如第2、4、30的Ⅰ小题、31题。特别是31题可谓立意独特, 该题首先将现代生物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引入试题, 并将杂交育种、遗传图解的书写、遗传信息的翻译、酶的催化原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知识点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在立足基础知识的同时, 重点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 以图形表达信息, 提升能力考查要求。生物8个试题中有4个题 (第5、6、30题的Ⅰ小题、31题) 涉及识图, 30题的Ⅱ小题要求绘图。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而且考查了学生对图形的观察, 图形信息的理解、提取、处理和图文转换能力。
(3) 联系学科背景, 突出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如第30题的Ⅱ小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 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完整的实验步骤, 并将实验过程中血压的变化用曲线表示。重点考查学生对科学实验设计中前后自身对照的理解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该试题起点低, 落点高, 情境新, 重视过程和方法, 能力层次分明。
3. 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在生物试题中的体现
试题第1、3、5、30题分别涉及克隆技术、基因工程、荧光标记技术、基因敲除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 试题体现新课程关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理念, 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与科技、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发展。
三、答题情况分析
生物试题答识基本情况如下:选择题1~4题学生答题情况较好, 5、6两题则错误率较高, 其中第6题是学生感到最棘手的一道选择题。非选择题共44分, 总的难度系数在0.42左右。其中第30题的Ⅰ小题平均分为7.3分, 难度系数为0.52, Ⅱ小题平均分为5.8分, 难度系数为0.48, 零分率为12.5%, 第31题平均分为6.7分, 难度系数为0.37, 零分率为24%。据分析, 学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1) 语言表达能力差, 生物术语使用不规范。许多学生回答问题时语意不清, 词不达意, 不能完整、准确、清楚地表达实验步骤, 生物用语主观性、随意性大。如将“细胞分裂间期”答成“细胞繁殖期”, “DNA复制”答成“复制DNA”等。
(2) 基础知识不扎实, 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弱。如选择题第5题关于荧光标记法反映细胞膜蛋白和脂质的流动性本是一个经典实验, 但有些学生却不清楚荧光染料只是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并没有发生跨膜运输这一基础知识, 错误认为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能反映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又如第31题的第 (3) 小题, 要求“通过比较B+B+和B+B-个体的基因型、G酶浓度与H2S浓度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许多同学答案为“基因越多, 酶越多, H2S越多”, 不能从现象中分析提炼出本质的结论:基因可通过控制G酶的合成来控制H2S浓度。
(3) 理解并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弱。如选择题第6题, 答题时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对图形中同一营养级不同生物个体数量前后变化的比较上, 没有将“影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些生态学基础知识同图形信息进行有效结合, 因此很难得出正确答案。
(4) 不能根据试题中的限制条件应变答题, 思维的敏捷性不够。如第30题Ⅱ小题的试验设计, 明确要求“答题时该组实验兔不再分组”, 但很多学生都是按照常规的分组实验进行, 没有及时判断出该试题要求“前后自身对照”。这也反映出审题能力差。
(5) 面对新的信息, 对已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低, 思维的变通性差。如第31题, 当“将小鼠一条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去除”这一新的信息出现时, 许多学生对本试题感觉就一片茫然, 至于“利用将B基因去除的B+B-雄性小鼠和正常小鼠, 选育B-B-雄性小鼠”, 更不知如何下手了。
四、高三教学启示
从今年的生物试题特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 给予我们高三复习教学颇多的启示。以下四点启示尤为重要:
1. 重视核心知识的复习,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 因此, 高三教学要重视核心知识的复习, 以核心知识为载体, 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注重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 使之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 以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2.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三复习教学要依据新课程的能力要求, 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知识、能力、技能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坚持“创设课堂教学的思维环境”,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能力训练, 多开发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养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3. 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方面的考查。在高三实验专题复习中, 在加强教材实验复习的同时, 要注重新情境下的实验设计训练。教师应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并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感悟、总结实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以培养学生选用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分析处理数据、资料的能力, 表达实验及其结果的能力。
4. 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及生物术语的规范使用
卷中生物试题的特点及学生答题情况作一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复习教学对策。
一、试题基本情况
2009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生物试题结构与前几年的全国高考理综卷生物试题结构相比,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理综卷总分都为300分,但生物试题分值由72分变为80分,题量由原来的7题变为8题(6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增加了1道选择题。生物试题的题型结构、考核内容分布、分值情况见下表:
二、试题特点分析
2009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生物试题紧扣《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遵循《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生物)的要求,注重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注重考生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科学素养的考查,适度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试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注重核心知识的考查,兼顾知识宽度的检测
生物试题尽管只有8题,但知识的覆盖面较广,涉及到考纲划分的22个主题中的12个主题,同时试题十分注重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生物育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实验探究等。有的试题是就一个知识点的多角度、多方位考查,有的是多知识点、多层面考查,不仅检测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检查了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2. 立足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考查
(1)注重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提升了对理解能力、综合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交叉渗透,融合自然,如第2、4、30的Ⅰ小题、31题。特别是31题可谓立意独特,该题首先将现代生物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引入试题,并将杂交育种、遗传图解的书写、遗传信息的翻译、酶的催化原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知识点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在立足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以图形表达信息,提升能力考查要求。生物8个试题中有4个题(第5、6、30题的Ⅰ小题、31题)涉及识图,30题的Ⅱ小题要求绘图。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考查了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图形信息的理解、提取、处理和图文转换能力。
(3)联系学科背景,突出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如第30题的Ⅱ小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完整的实验步骤,并将实验过程中血压的变化用曲线表示。重点考查学生对科学实验设计中前后自身对照的理解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该试题起点低,落点高,情境新,重视过程和方法,能力层次分明。
3. 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在生物试题中的体现
试题第1、3、5、30题分别涉及克隆技术、基因工程、荧光标记技术、基因敲除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试题体现新课程关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理念,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与科技、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发展。
三、答题情况分析
生物试题答识基本情况如下:选择题1~4题学生答题情况较好,5、6两题则错误率较高,其中第6题是学生感到最棘手的一道选择题。非选择题共44分,总的难度系数在0.42左右。其中第30题的Ⅰ小题平均分为7.3分,难度系数为0.52,Ⅱ小题平均分为5.8分,难度系数为0.48,零分率为12.5%,第31题平均分为6.7分,难度系数为0.37,零分率为24%。据分析,学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1)语言表达能力差,生物术语使用不规范。许多学生回答问题时语意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完整、准确、清楚地表达实验步骤,生物用语主观性、随意性大。如将“细胞分裂间期”答成“细胞繁殖期”,“DNA复制”答成“复制DNA”等。
(2)基础知识不扎实,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弱。如选择题第5题关于荧光标记法反映细胞膜蛋白和脂质的流动性本是一个经典实验,但有些学生却不清楚荧光染料只是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并没有发生跨膜运输这一基础知识,错误认为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能反映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又如第31题的第(3)小题,要求“通过比较B+B+和B+B-个体的基因型、G酶浓度与H2S浓度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许多同学答案为“基因越多,酶越多,H2S越多”,不能从现象中分析提炼出本质的结论:基因可通过控制G酶的合成来控制H2S浓度。
(3)理解并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弱。如选择题第6题,答题时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对图形中同一营养级不同生物个体数量前后变化的比较上,没有将“影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些生态学基础知识同图形信息进行有效结合,因此很难得出正确答案。
(4)不能根据试题中的限制条件应变答题,思维的敏捷性不够。如第30题Ⅱ小题的试验设计,明确要求“答题时该组实验兔不再分组”,但很多学生都是按照常规的分组实验进行,没有及时判断出该试题要求“前后自身对照”。这也反映出审题能力差。
(5)面对新的信息,对已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低,思维的变通性差。如第31题,当“将小鼠一条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去除”这一新的信息出现时,许多学生对本试题感觉就一片茫然,至于“利用将B基因去除的B+B- 雄性小鼠和正常小鼠,选育B-B-雄性小鼠”,更不知如何下手了。
四、高三教学启示
从今年的生物试题特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给予我们高三复习教学颇多的启示。以下四点启示尤为重要:
1. 重视核心知识的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因此,高三教学要重视核心知识的复习,以核心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注重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以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2.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三复习教学要依据新课程的能力要求,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知识、能力、技能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坚持“创设课堂教学的思维环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能力训练,多开发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3. 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方面的考查。在高三实验专题复习中,在加强教材实验复习的同时,要注重新情境下的实验设计训练。教师应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感悟、总结实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以培养学生选用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分析处理数据、资料的能力,表达实验及其结果的能力。
4. 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及生物术语的规范使用
20英语科高考考试说明在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略有调整,但题型、题量、答题时间
不变。试题“在考查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命题特点更加鲜明。试题突出了设题的语境化、交际化和现代生活气息,既保持了近几年来的命题原则又体现了稳中求变的改革精神,有利于指导中学英语教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特别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分析研究2003试题,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对英语课程改革的认识,加深对《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解,有助于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2003试题的总体特征
1.同试题相比,全卷总词汇量有所减少,但实际考查词汇量有所增加(见表一)
表(一)2002试题和2003试题词汇量比较
总词汇量 实际考查词汇量 初中词汇量 高中词汇量
2002 约3203词 约701词 约403词 约298词
2003 约3130词 约767词 约573词 约194词
全卷出现人名、地名、书名、组织机构及科学术语等专用名词44个,派生词45个,合成词12个,加汉语注释的词14个,未加注释的生词5个。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之广泛和信息量之丰富。有的词语充满了文学色彩,例如:完形填空中的balloon,由名词“气球”转为动词“膨胀如气球”;阅读理解D篇的the tricklle和a flood形象对比;阅读理解E篇中,feel in my bones。等都很富有感染力。
2.知识性题目的难度有所降低
2003单项填空题的难度有所降低,但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很广。其中大部分题目要求考生熟练地
运用基础知识,结合特定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体现了教学大纲所提倡的注重基础、突出交际、强调语境。体现应用。例如:第24题、第33题、第35题都是口语表达的习惯用法;第3题的“倒装句”也是从语用的角度设题的。
今年的单项填空题中没有偏、怪的题目,这有利于“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
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
3.强化语篇,从语将角度来考查考生听、读、写的能力
2003试题的侧试重点定位于语篇,主要考查考生听、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听力包含9
段对话和1段独白,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篇理解能力,否则难以听懂语速较快的听力材料。今年听力录音的读音及语速,能够为绝大部分考生所接受。
完形填空题要求考生通晓全文信息,理清逻辑关系,综合运用语言知识。今年完形填空题的短文源于生活且内涵深刻。由于部分考生没有理解短文 的主旨,所以对描述活动场景和刻化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用词把握不准。
阅读理解题,不仅要求考生理解表层信息,而且需要理解整篇短文的深层含义。今年阅读理解题的难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出现的许多专用名词、派生词以及少量生词可能成为一些考生阅读的“拦路虎”;其二,部分考查表层理解的题目,其题干。选项的灵活表达同文中相关语句的联系也不是一目了然;其三,长句子与结构复杂的句子也是“headache”。此外,缺乏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也是重要方面。综上所述,今年的阅读理解题对考生来说仍不轻松。
4.主观性试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的书面表达水平
2003第二卷增强了生活化情境。短文改错题的短文围绕英语学习这一话题,陈述了一位学生及其英语老师各自的观点。短文的句子结构并不复杂,主要考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易错的语言知识。多数考生反映该题做起来比较顺手。
书面表达以一位中国学生帮助英国笔友租赁住房为话题,借助图画及中文提示,为考生提供了比较灵活的思维空间。该题看似不难,但真正写出层次清楚、语句通顺的英语短文也并非轻而易举。自我感觉良好的考生也不一定获得较高的分数。
二、对2003试题各大题的简要评析
第一部分:听力
同NMET2002相比,今年听力部分的设题及词汇量大体相当。见表(二)
表(二)听力部分设题及词汇量之比较
较短对话 较长对话 独白 录音词汇量 卷面词汇量 合计
2002 5 5 0 805 368 1173
2003 5 4 1 约800 444 约1244
今年听力材料涉及提出建议、旧友重逢、母子对话、询问迟到原因、变更考试时间的通知、商家采访用户等日常生活话题。考查要点包括:互)获取详细的事实性信息;2)理解会话者的观点、态度及意图;3)判断会话者之间的关系;4)领悟主旨或概括话题。
如果考生缺乏语言的敏感性和上下文理解能力,则很难捕捉与最佳选项相关的有效信息。第1小题的正答率只有少22%,第 3小题的正答率为10%。主要原因可能是考试开始有的考生过份紧张,有的考生没有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第一节单项填空
该大题考查的内容都是考生应知应会的语言基础知识。这15个小题涉及的语言知识详见表(三)
表(三)2003单项填空题测试要点
要点 连词 动词辨析 动词时态 非谓语动词 副词
题号 21,29 25,31 24,27 22 23
要点 冠词 情态动词 系动词 代词 倒装 交际
题号 26 28 30 32,33 34 35
在所考查的11个语言项目中,与动词有关的6个小题。语言知识覆盖面广且重点突出。该部分
各小题题干简短、不偏、不怪,即使考查最基本的语法或最常用的词汇,也需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和全句语意的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尽管今年单项填空题的整体难度有所下降,但仍有几个小题颇具难度。例如:第26小题正答率为42.18%,第对小题正答率为29.95%,第31小题正答率为 36.43%。
第二节完形填空
今年的完形填空题仍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一位十几岁的学生同其表哥进行壁球比赛的一段经历。短文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幽默中蕴涵深情。全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能充分反映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在这20个小题中,除第对小题可以通过语法知识确定最佳选项,其余19个小题都需要借助上下文乃至全文的语境,运用逻辑推理,仔细分辨词义,方能选出最佳答案。
本篇完形填空的短文含239词,选项有91词。设空的最小间距为6个词,最大间距为23个词,平均间距为11.95个词。本篇选项设空结构合理。近两年完形填空题词类考查见表(四)
表(四)近两年完形填空题词类考查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副词 连词 介词
2002 8 5 2 4 0 1
2003 8 3 5 2 1 1
由上表可见,完形填空选项的设计仍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其中,动词占全部选项的40%。
间或出现一些常见词组或短语,如20的an average of, a total of, for sure, at once, in fact, right now; 2003年的after all, as a result, above all, at last等。完形填空的设题立足全篇短文而不是某个句子,但考生在判断选项时,往往忽略文义的整体性与连惯性,因此所选择的答案往往只符合局部意义,而与全文的意义相悻。凡正答率低于40%的题目,出错原因大都如此。如:第 41小题正答率为为22.44%,第42小题正答率为20.75%,第45题正答率只有互5.01%。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
该部分旨在检测考生的阅读速度和对语将的领悟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今年的阅读理解有以下3个特点:
1.所选语篇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与鲜明的语言文化特色
今年的5篇短文都是语言地道的外刊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A篇的地理与历史知识。B篇的教育方法、C篇的服务性广告,D篇的异国文化,E篇关于环保的科技论文都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并能引起考生认知与情感的共鸣。如D篇介绍的外来语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使考生自然联想到外来文化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的影响;E篇涉及的环保问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前沿科技话题。总之,今年阅读理解语篇的题材与体裁多样,突出了阅读的真实性和应用性。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地理试题,体现了近几年一贯的命题思路,即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试题具有稳、变、新的特点,明显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但2012年高考新课标地理试题的难度却是近三年来高考中最小的。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考查地理“四项能力”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地理试题以能力考核为主,回归学科本质,更注重“理”的考查。试题设问体现了考查地理“四项能力”的要求:
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⑶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描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⑷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以图为载体,地理学科特征明显
在所有大小题中,只有一道题的已知是文字材料,其余问题均涉及图,包括地形图、区域图、曲线图、等值线图等共9幅图,地理试题坚持图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这些图表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反映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彰显地理学科特色,充分考查学生地理语言的掌握情况。
3.凸显地理地位,重视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试题设计的主线与灵魂。如选择题1~3题考查了我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减少问题;36题第⑴问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42题第⑵问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44题第⑵问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这些题目都考查了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4.重视区域空间定位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地理试题注重挖掘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根植于区域性与综合性,强化地理学科基本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考查,其主要考查方式有以下两个方面:
⑴区域案例探究(主题+区域)
围绕某一关键要素进行梯级式考查,由地及人逐层深入探究意味浓厚,如第37题秘鲁芦笋种植。
⑵区域差异比较
选取新颖视角,由表及里,既比较现象又比较本质,如选择题第6~7题“安康与阜阳”。
5.引领新课改
⑴注重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新课改的主旋律。高考采用纸笔形式所能考查评价的学习方式只能是探究式学习。如选择题1~3题、36题和37题都是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从问题的产生到问题的解决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题目设问层层递进,各设问之间都有一定的承接关系,循着设问的引导,深入进行探究,一步步呈现出一个主题案例的思维路径和完整的解决过程。
⑵关注现实生活,渗透热点问题
“考生活中的地理,考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热点问题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的时代性。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环境的发展变化,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关注身边的地理考查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题目的开放性及材料的鲜活突出了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如第36题涉及红木家具加工,第37题涉及芦笋种植,第42题涉及我国西部旅游发展,第44题涉及上海水源地保护等,让地理从书本回归到现实当中。这些试题生活气息浓郁,注重从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出发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考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方式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隐含性考查:通过题目内涵折射、反映热点,不着痕迹,如选择题第8~9题涉及劳动力数量价格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②嵌入式考查:直面热点,用所学原理分析热点所蕴含的地理元素,如第36题涉及凭祥红木家具生产。这些热点试题都是用地理视角看世界,以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法来分析热点现实问题,通过题目内涵来体现地理的价值与功能。
⑶延续开放性,发展个性
2010年新课标高考地理开始出现了开放性试题,2011年试题开放性有所增强,2012年延续这一命题思想。如第37题第⑶问“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开放性试题更注重对学生思想观点的考查,对客观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这种试题的答案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有“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受到师生欢迎。
6.选做题突出主题,风格近似
从考查内容看,各道选做题的设计都围绕模块主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运用,强调知识的重组与整合,重点考查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每道题的风格近似,难度相当。这样的试题设计更能有效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
二、试题解析评价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解析]第1题,需要明确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是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实现的,所以选B;第2题,题目中有一时间信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耕地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蔬菜花卉等比重增加。所以选A;第3题,河南省人口9600多万,而黑龙江3800多万,所以选D。
[点评]本题组是整套试卷中唯一没有地理图像的题目,考查的省份是河南和黑龙江,属于无图考图题,需要学生熟悉中国政区图和地形图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图1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
4.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5.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道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少
[解析]与甲水文站比较,乙水文站的流量变小,出现洪峰的时间滞后,故可知其一定受到湖泊水的调节作用,则可判断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④地。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部分河水流入湖泊。所以第4题选D;第5题选C。
[点评]试题意在探讨湖泊分流对河流流量的调节作用,属于探究性题目,两图具有相关性,需要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来分析。
读图2,完成6~7题。
6.据图示信息可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解析]从图可知,甲、乙两城市都位于33°N以南,故都位于秦岭以南。可排除选项中的关中平原,山东丘陵和松嫩平原。最后可确定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甲城市受秦岭阻挡,冬季风难以影响到甲城市,故1月气温甲城市要比乙城市高。7月,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甲城市气温要低于乙城市。第6题应选A;第7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属于微观尺度的定位。要想正确回答题目,应先做第7题,然后才能做出第6题。该题考查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图3示意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工资的变化。读图3,完成8~9题。
8.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9.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解析]第8题,由图可看出,该区域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人均工资不断增加,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地区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支付的人均工资也不断增加;T0年该区域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支付的人均工资也最低,说明工业基础较弱;T0—T1年,人均工资也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工业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T1—T2年,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支付的人均工资低于实际人均工资,实际人均工资快速上升,说明甲类企业面临被淘汰,该区域经历产业结构调整;T2年以后实际人均工资趋于稳定,且低于乙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工业生产没有衰退。故第8题选C。
第9题,乙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高于人均实际工资,说明乙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其产品附加值应该较高;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支付的人均工资低于实际人均工资,说明甲类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应趋于廉价劳动力区位布局。故第9题选B。
[点评]试题设计看似平淡,但内涵丰富。突出数理统计模型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用简洁的曲线变化融合工业区位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相关性等核心主干知识,隐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热点考查。
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高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10米 D.420米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解析]第10题,根据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和等高线的分布,可知河流两侧的等高线为300米,则Q地附近的等高线为400米,Q地的海拔在400米与500米之间。故选D。第11题,因为瀑布的高差为72米,桥梁位于瀑布的下游,桥梁附近河岸的海拔高度在200米至228米之间,则桥梁与山峰的高差为352米至380米之间,故选C。
[点评]试题构图简练,构思巧妙:一是巧妙利用“河岸两侧海拔的对称性”来确定某处的高程,二是通过“瀑布落差”的设置,适当增加了试题难度与思维跳跃。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图6)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今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⑴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6分)
⑵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10分)
⑶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6分)
[解析]⑴答案可在材料中寻找,越南原来出口原材(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先在国内初加工,增加了就业机会,这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乱砍滥伐”,保护了森林资源。⑵图文材料能提供我国凭祥与越南位置近、有铁路相通的信息,再按照工业区位理论就能回答问题了。⑶考查的是工业集聚原理。
[答案]⑴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⑵接近原料产地(红木);(我国)市场需求旺盛;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较完善。
⑶接近家具厂,节省运费;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成本。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米~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⑴分析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10分)⑵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6分)⑶你认为图示沿海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
[解析]⑴根据经纬网可判断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南美洲西海岸局部区域,位于低纬度,安第斯山的西侧。只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影响气候的因素,不难得出答案。⑵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依据材料,在降水量非常少,附近又有高山的地区,可以得出: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是地下水和冰雪融水。⑶此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合理,都可以给分。
[答案]⑴位于热带,全年高温,蒸发旺盛;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⑵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⑶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就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会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
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1所示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366年,以其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近年来,游客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
⑴简述图示区域文化遗产保存较完好的自然原因。(4分)
⑵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6分)
[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的世界遗产指的是敦煌莫高窟。该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环境承载力低,经济落后,地区接待能力低。
[答案]⑴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空气干燥(利于文物保存)。⑵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行淡旺季门票制;加强监测和管理;数字化和多媒体展示等。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图12,完成下列要求。
图12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⑴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6分)
⑵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4分)
[解析]⑴能否正确回答问题的关键是图名,如果没有联系图名,可能回答出别的自然灾害了。⑵灾害的种类判断正确了,采取的措施也就好回答了。
[答案]⑴甲为地震。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⑵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
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图13)。
⑴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4分)
⑵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6分)
[解析]⑴从材料中可看出,饮用水水源地远离城区,说明原来的水源地污染越来越严重;由苏州河至黄浦江再到长江,水源地的河流流量不断变大,可以看出上海市需水量不断增加。⑵保护措施按照措施类答题套路就可回答了。
[答案]⑴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⑵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三、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1.夯实双基,紧抓核心主干知识
考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是解答好地理试题的前提。而导致考生考场失分的首要因素是平时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解不够透彻,掌握得不够扎实。例如回答第37题第⑴问“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时,许多考生不知道分析气候干旱应该从“降水”和“蒸发”两个方面来进行,只回答了沿海地区降水少的原因,而漏答了“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2分),蒸发旺盛(1分)”的得分点。又如37题第⑶问“你认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图示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而部分考生赞成种植芦笋的理由居然是“土壤肥沃”。所以说,对于河流、气温、降水、等高线、经纬网、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核心要素的分析方法,大家一定要熟烂于心。另外,不要因为近三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考地球运动的内容而忽视这一核心内容。
2.重视空间定位,在头脑中建立区域地图,掌握区域问题的综合分析方法
区域空间定位是一切地理问题研究的起点。地理位置制约着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及其成因,循序渐进地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区域定位,掌握重要经纬线穿越的地理事物,是突破区域定位的重要途径。考生阅读区域地图时,因为定位不准,时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第37题第⑴问“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时,图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是14°S,但许多考生却回答“位于副热带高压带”,更有甚者说这里“位于非洲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对气候的分布规律没有掌握。同学们在复习时需注意:⑴七大洲通过的主要纬线以及中部通过的经线;⑵重要纬线,如回归线、极圈、赤道等通过的岛屿、水域、地形、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⑶重要经线,如本初子午线、120°E经线、180°经线、20°W经线、160°E经线等通过的地貌单元、特殊景观;⑷主要气候类型的经纬度范围,如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同时,要注意将经纬线和轮廓线结合起来,互相映证,确立区位。⑸对于中国地理区域空间定位,要掌握按每隔10°的经纬线经过的省区或地形区。记住每个省区的轮廓图。
区域问题的综合分析方法是:区域定位→特征描述→成因分析或条件评价→开发利用→问题及解决措施;气候类成因的分析方法是: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洋流)。
3.强化图表,穷尽信息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地理图像的来源非常广泛。虽然我们永远不可能穷尽地理图表,但能做到穷尽信息。试题中的信息有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就是题干中提供的明确解题条件,主要呈现方式有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和数字表格等。文字材料主要交代了命题的情景,其内容主要涉及到某区域在某时发生了什么地理事件。图像材料的类型主要有空间分布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剖面图等。有时,甚至题干中括号中的数字和文字决不能忽视,因为这些往往成为解题的关键。隐性信息是指隐藏在题干选项和地理图表中,需要通过分析联想才能获取的信息,如有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现象本质、地理各要素的联系等。为此我们应该掌握常见的地理图表阅读方法和步骤,①注重读图的规范化、程序化,一般都要遵循“图名—图例—内容(不同类型的地图分析方法不同)”的阅读步骤。②对地理图表中出现的任何一个地理要素均一一判读出来,并能够利用地理原理、规律思考其内在联系。为了提高读图、析图能力,同学们还应该多总结练习题中的各类地图,将其收集后归类总结分析。
4.重视地理整体性原理的应用,重视地理过程分析
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运用地理整体性原理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对于地理过程的分析也是高考高频考点,受到命题者青睐。如海岸线或湖岸线变化过程,三角洲生消过程等。如选择题4~5题,既考查了暴雨、流量、湖泊之间的关联性,又考查了水位变化过程。
5.关注生活,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2012年除了新课标卷考查现实生活,关注热点外,其他各地高考的试卷也是如此,如上海卷1~2题涉及南海问题及海洋开发;江苏卷3~4题涉及“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太空交会对接,28题涉及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重庆卷5~7题借德班气候大会考查南非;北京卷借伦敦奥运会考查英国自然特征等。因此,同学们平时要多多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多看报,多看新闻联播等。要主动将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与现实社会中的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从小处、从身边、从地理角度感知生活,让地理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生根发芽。
6.审题准确,答题规范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虽然难度不大,但考生在综合题上得分率仍然不高。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审题不仔细或者说是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是以37题第⑶问“你认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为例,有的考生阐述不赞成种植芦笋的理由时,绕过“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这一明显不利于芦笋种植的条件不谈,却大谈“人口稀少,市场需求量小”。对材料中“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和第⑴问题目已给的“气候干旱”的信息视而不见。
【关键词】基础知识 新课标 探究性学习
2012年高考已经结束了一段时间,再回想陕西省经历的2010年第一次课改后的高考,总觉得那一年的高考是一个转折点。从整体上看,2010年高考试题在满足高校选拔合格新生的同时,对推进中学落实课改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通过三年的新课改教学,同时又是新一届的新课标的三年教学周期,结合今年的高考试题,有了一些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感想和启示,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基础性,建构知识网,面向全体学生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必要的基础知识。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这是考试大纲的要求之一。新课改的“新”如何体现,通过什么体现?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问题。有些老师只注重新手法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加入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用一些多媒体,多举一些例子,多解决一些难题,往往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讲授,把这部分认为是不重要,学生自己看看就行,其实恰恰相反,在历年的新高考中,过难并且故意刁难考生的题越来越少了。反而基础性很强的题越来越受高考的青睐。例如2010年的宁夏卷中总体来说就没有过难的题,都是基础性很强的题,比较典型的是第一题:
1.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B. 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C. 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D. 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本题都是在考查考生对细胞的理解情况。细胞为必修一中的主线和核心问题,全书都在围绕细胞为主语来讲授,从细胞结构,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类以及细胞器的有关知识分别在4个选项中全部都体现出来,基础性很强。这在高考复习中,往往教师和学生认为这些太过于基础,过于简单而忽视,就注重那些所谓的难点,反而在基础方面没有过多的练习和识记,导致许多学生在细胞中的许多概念混淆不清,像这道题就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
二、突出探究性,提高思维能力
强调对能力和方法的考查,注重新颖性和灵活性,强调分析资料和实验过程,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已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在今年的高考中,一多半的题都能体现出能力的考查。例如选择题的3、5、6题,还有29、30、32题,都能体现出资料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考查。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针对一生物现象作出解释和推断。比如第3题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A. 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 B. 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 C. 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 D. 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在选取时既考查与生活相联系的部分,又需要了解以上实验所必备的条件,以及选项中各个材料的结构和主要成分,两者结合才能把这道题解决。还有30题,通过一个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利用平时教学中的科学的推理方法,分析并总结生长素在这个现象中所表现的两重性的特征。32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有理解了子二代中9∶3∶3∶1的比例关系和由来,才能对比例变形进行准确推断,这道题就由难变简了。
以上实例表明,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要牢固树立探究意识,引导他们重视实验过程,学习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要设法用多种方式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和探究空间,鼓励他们尽可能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
三、重视图文转换,引导学生提高信息转化能力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方式准确的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图表方式呈现实验结果,要求解释和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新高考的重要特点。今年高考题中总共出现5道题,占38分。主要考查考生利用图中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能力。有两道题就是课本上的图,由此可看出高考中越来越注重从课本入手,由浅入手,让学生从熟悉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例如30题,给出生长素浓度的曲线图,纵坐标变为弯曲角度,似乎与我们的生长素浓度的两重性曲线图很相似,故要求考生首先区分,再找规律,利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时对图文信息转换的应用上尤其重要。
四、重视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利用现代生物科技新成果来考查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内容以及知识迁移能力,以考查考生对身边的生物学现象的洞察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今年的高考题中都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而且几乎每道题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例如32题,从现实生活中花的颜色入手,紫白红做杂交试验,还有29题免疫的考查,也是从小白鼠的抗体产生出发,让考生联想到人的免疫系统在生活中的体现,也是基础性与现实生活的很好结合。
五、增设选做题目,体现选择公平
新课程的选修部分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理解,提高学生的时间和探究能力。
总之,2010年的新高考生物试题,不仅直接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也间接考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注重基础和实际的联系,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柱,夏献平. 四省区高考生物试题的特点以及对生物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高考;生物试题;启示
2010年是福建省实施新课程高考和高考理综试卷归由本省自主命题的第二个年头。今年的高考生物试题,相较于去年,稳定平实中不乏创新,内容也更趋成熟合理,突出综合性和能力考查,既面向全体又兼顾选拔功能。其命题思想、测试方向,无疑对今后本省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值得我们总结、反思,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重结果更重过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统一
根据考纲要求,生物命题应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体现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具体要从知识理解能力、科学探究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本卷的生物试题测试的都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复述,而是把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起来。
因此,平时教学不仅要确保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也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积累经验,提高思维能力,训练学科技能;同时,更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参与并体会探究活动,学习获得生物学结论的方法。
二、深度考查实验探究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动手实验创造条件
本卷生物部分试题的内容涵盖了实验方案设计、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变量处理等方面,可谓多角度、深层次地加大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显然,针对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验教学还是停留在只进行“黑板实验”“口头实验”等的现状,新课程高考试题正展示出“要让认真做过实验的考生获益”的决心。
生物学是实验性科学,实验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学生学习生物学科潜力的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切实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每个实验及探究活动,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能;重视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体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怀。
三、试题重视综合性和迁移能力,教学应倡导知识的主动建构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考纲的要求之一。
现行的高中生物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点涵盖面很广而零散,很难用一根主线把它们连串起来,因而多数学生感到不易清晰掌握,更谈不上综合运用自如。对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即在理解生物知识点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主动将新旧知识、所学知识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新知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
四、考查背景源于实践,生物课程呼唤“STS”的教育
考纲强调,生物科命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综合应用生物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问题的能力。今年的试题共涉及了诸如结核病预防、血糖调节、赤潮机理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生产生活气息浓厚,凸显出生物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STS)相互联系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的心智和客观事实直接联系是科学教育的特征,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为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生物教学,应该创造条件,把生物学知识与人体健康、生产生活等这些跟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五、命题关注课改新动向,教学不应忽略科学研究方法
考纲要求考生必须能够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用建立模型、系统分析、假说演绎等方法,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建立模型、数学方法、系统分析、假说演绎等都是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强调的一类科学研究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无疑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高不无裨益。不过,它们多属于哲学或逻辑方法的范畴,较为抽象,表面上又似乎与生物学知识没有直接联系,因而容易被忽略。今年高考试题对这些科学方法的偏重,无疑对日后的教与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六、试题不拘泥于考纲,还须树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关键词:高考改革;社会化考试;英语教学
高考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有重要启示。高考改革就“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如何评价”等问题为高中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应正确认识英语社会化考试导向,顺应英语教学变革,积极应对,努力创新,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教养性和人文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考改革视角下高中英语教育的功能
笔者认为,教育部高考改革的总体方案是科学的、公平的、具有人性化的。因为这次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将考试与招生分离,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的机制,努力改变“一考定终生”的状况。英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两考的等级考试模式不但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考试机会,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客观、公平地选拔人才,还减轻了目前高考过分强调英语语言知识和技巧的局面,这将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并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实行英语高考社会化的目的是改变学生英语学习死记硬背、时间长、效率低的现状。同时,英语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学生的成绩较稳定,适合一年多考。所以,对英语考试实行社会化并没有撼动英语教育的重要地位,而是让英语教育回归本然之态。高中英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认识世界的多样性,促进国际理解,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在高考改革背景下,英语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赋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放眼世界,丰富人生经历,吸收多元文化,培养国际视角,发展创新能力。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
1.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实现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应从实际出发,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实施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组织并鼓励高中英语教师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和评比活动,如:专业研修、新政解读、观摩课、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制订英语教学计划,改编教材,设计教学,处理作业等。
2.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弹性英语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高考改革中,英语实行一年两考的社会化考试模式,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考试次数,按最好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这必然影响到高中英语教学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来设置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如,英语教学可采取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设置机制。必修课程更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切实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选修课程更注重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通过对英语课程的选修避免英语语言学习的中断。
3.遵循社会化考试导向,创新教学方法,推动高中英语教学的良好发展
英语高考社会化的目的是使英语学科更符合其应用性的本质。因此,英语教师需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在社会化考试的引导下,树立“重视英语交际技能,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理解,培养学生国际视角,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英语教育观念。如,英语教师可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积极搭建运用英语的平台,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英语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情景小剧表演等学习活动;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交流中积累知识,在讨论中升华思想,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发展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内省智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高考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英语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和掌握高考改革背景下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才能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拓展高中英语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创新和改进英语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田卉.新一轮英语高考题型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33).
【09高考英语试题评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推荐阅读:
2018高考英语试题评析05-29
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11-25
高三英语高考模拟试题09-09
2024年高考英语作文试题点评06-16
湖南省高考英语模拟试题11-04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经典句型 教学总结07-10
高考英语写作的一些技巧11-10
高考英语的知识点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