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古诗词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朗读古诗词(精选13篇)

朗读古诗词 篇1

古诗词的朗读停顿

古代诗歌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歌,一般按音节划分节奏。七言诗:2—2—2—1,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五言诗:2—2—1,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词:4—2,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也有变化的,七言诗:2—2—1—2,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五言诗:2—1—2,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朗读古诗词 篇2

读是理解的基础, 是欣赏的前提。没有读的欣赏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教学中必须把读放在第一位。但是读又不是无目的的读, 干巴巴的读。而要读出韵味, 读出见解, 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

读出节奏。很多学生拿起课本哇啦哇啦的读, 无论什么文章都是一个调, 这样的读, 是没多大意义的读,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节奏, 区分不同节律的诗文的押韵和节奏, 如诗歌语言和散文小说语言, 虽然都要求生动形象, 多少带有诗意, 但诗歌语言更讲究格律之美, 诸如抑扬顿挫, 回环呼应, 匀称参差等, 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朗读, 去把握。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 才能更好的欣赏语言的形式美, 进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读出感情。仅仅把握了节奏, 还不算是读到了功夫, 只有读出了感情, 才能与作者心息相通, 受到更好的教育。是边塞诗要读出苍凉悲壮, 是田园诗要读出清新恬淡, 是赞美要饱含深情, 是谴责要满含义愤。“朗读时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总之朗读要达到“心与心的融合交汇, 灵魂对灵魂的告白, 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

读出意境。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意境的分类时说:“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物, 何者为我。”物我之境就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 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没有想象的读, 无法去体验作品的意境, 无法感受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融情于景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边读边想, 想象作者描绘的意境, 感受着意境之美。否则, 学生会越读越乏味, 越读越疲倦, 起不到朗读的作用。

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老师只注重了读背, 以读代赏, 以背代赏, 这样的结果是, 没过多久, 学生就忘了, 更不用提鉴赏能力的提升, 人文思想的熏陶。所以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欣赏。

赏意境。读出意境, 是一种想象能力的培养, 而赏出意境, 则需要语言表达, 是表达能力, 分析能力, 想象能力的综合。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 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文章的描写, 去理解文章的意境之美。如我们诵读《天净沙·秋思》就要通过品析这首诗用十种景物并置组成的秋郊夕照图来领悟其中的意境, 感受凄凉, 哀愁的情调。

赏艺术特色。每一篇文章, 总有它自称特色的地方, 或托物言志, 或直抒胸臆, 或卒章显志, 或画龙点睛, 或以小见大, 或开门见山, 或渲染, 或衬托,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归纳积累, 从教师引导欣赏逐渐到学生自己欣赏, 实现能力的跨跃。同时, 加强比较欣赏, 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诵读欣赏内容都是反映爱国情怀, 艺术手法同中有异, 都有景物的描写, 融情于景, 但有的直抒胸臆,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有的辛辣嘲讽, 如《泊秦淮》,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很好的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赏主旨。“文以载道”,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欣赏名篇佳作更是一次思想的陶冶, 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赏析中教给学生结合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 理解作品的内涵。当然每一个学生的认知上都有所不同, 教师要多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自我解读, 自我理解, 形成有个性的理解,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赏语言特点。诗词语言丰富独特, 要么描写细致, 要么议论深邃, 要么哲理性强, 要么抒情味浓, 反复咀嚼就像是品味一道大餐, 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以培养语感为出发点,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不同的风格。

例谈古诗词朗读教学的方法 篇3

一、读出韵味,体会诗意

古诗词独特的韵律,让人读起来或是朗朗上口,或是气势十足,这是因为诗文的押韵源于对字句的推敲,运用汉语发音的平仄,句子结构的对仗等,体现诗词文化的魅力所在,这也是它虽时隔千年仍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如何将诗词的特点读出来,是进一步了解诗词文章,学习古诗词的关键。只有把握诵读的技巧,在朗读过程中体现出诗词本身的韵律美,才能感受到诗词传达的意境与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写作的背景,包括朝代、诗人当时生活环境与状况等;其次,领会诗词大意,通读全文,明白诗人在表述什么样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读出韵味。例如在学习杜牧的《过华清宫》时,诗人简单表述了唐玄宗命人快马加鞭将荔枝从南方送到北方,只为了搏红颜开心。通过这件事的简单诉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反映了当时朝政的腐败。因此,全诗体现出杜牧对于君王爱美人不爱江山,不理朝政只懂享乐的失望,借以妃子笑提醒后世君王牢记“安史之乱”。全诗整体对仗工整,用词考究,结合诗文大意可知前三句诗都是为尾联做铺垫,读起来连贯性强,富有节奏。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从其中感受到诗人极高的文学修养,如一个“笑”字,与严肃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诵读时若作重音处理,更能体现诗人情感。

二、展开想象,感受意境

古诗词一般距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间隔,往往不易读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想象,想象诗人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景物渲染的氛围。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中,简单的几个字勾勒出一幅在充满黄沙漫无边际的大漠中,一缕烟直直的飘向空中,奔腾的长河中,圆圆的落日正散发着余光的美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边讲解重点词句,一边指导学生赏析,让学生产生联想,将诗词中的情景通过想象构思出来,更容易体会诗中意境而不是单单了解字面含义。

三、加深理解,寻找个性

古诗词朗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与诗词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词情感,更好的鉴赏与分析,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健全和发展人格。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诗词时,寻找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比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又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又或者“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伤。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用自己认为的方式进行诵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且在学习中形成独立的审美观。

四、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古诗词妙就妙在它的字句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在朗读过程中,除了要注重这些重点字节的诵读,还要有意识的学习模仿,活学活用,认真积累通假字、实词、虚词等词汇的用法,不仅对于以后的阅读有极大帮助,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以至现代文学的写作,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中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就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简单的七个字就产生了矛盾重复与戏剧效果,这就是学生需要学习提炼的诗词精华,且能将这种文学精髓吸收消化和掌握运用。

五、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朗读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古诗文朗读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一是名师朗诵,模仿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诗篇,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将重音节、停顿的地方标注并练习朗诵,体会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样读的好处是是什么,以促进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和领悟;二是配乐教学,增添氛围。例如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全诗体现了诗人悲伤送别友人的情境,教师可以找一些符合情境的悲凉音乐播放,既可渲染朗读教学氛围,也能加深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又为诗词的讲解做好铺垫;三是歌唱表演,再现情境。诗词经过千年沉淀依旧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文学活化石,在早期,诗词都是通过歌唱来传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开拓思路,展开情境教学,用歌唱或者表演的方式再现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李煜诗词朗读 篇4

1.《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

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

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

九曲寒波不溯流。

2.《长相思·一重山》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3.《长相思·云一緺》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云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

4.《捣练子令·云鬟乱》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云鬟乱,晚妆残,

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

为谁和泪倚阑干。

5.《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

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

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6.《更漏子·金雀钗》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金雀钗,红粉面,

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

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

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

觉来更漏残。

7.《更漏子·柳丝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

梦长君不知。

8.《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9.《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花明月暗笼轻雾,

今宵好向郎边去。

剗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郎恣意怜。

10.《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亭前春逐红英尽,

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

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

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

朗读经典好听的爱国诗词 篇5

是那黄黄的土地。

在山地上,在田野里,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我热爱的,

是那醉人的美景。

在高山上,在湖水边,

心旷神怡,乐不思蜀。

我热爱的,

是那曲异的民族。

在土著中,在吊楼上,

安稳祥和,怡然自乐。

我热爱的,

是那悠久的历史。

在长河中,在书简上,

蕴意深厚,源远流长。

我热爱的,

是那屈原的雄心壮志。

在辅佐中,在主张上,

坚持真理,宁死不屈。

我热爱的,

是戚继光的血战歼倭。

在军事上,在纪律中,

有谋有略,循规蹈矩。

我热爱的,

是那爱国的情怀。

在心胸中,在脑海里,

朗读古诗词 篇6

中国的古诗是别具风格的一种文化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丰厚的意境。斑斓的色彩。凝练的语言。独特的结构。美好的情感无不渗透着中国古诗的那种优雅与别致。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就得从审美角度进行古诗教学是必要的。

一、一“景”一“境”感诗情

小学古诗,大都通过描述具体的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够,对古诗的思想内容不能一下子理解。因此,除适当介绍古诗的时代背景外,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到古诗所描绘的美的意境中去。如讲《三衢道中》,可先适当介绍作者曾几是南宋著名诗人,这首诗是诗人在旅途中对风物的新鲜感受。然后讲诗中描绘的艳丽的画面:梅子成熟季节,诗人舍舟登陆行在山问,绿荫覆道,黄鹂鸣啭,令人神往。这就是作者的主智所在。黄梅季节,淫雨霏霏,确实令人厌烦。诗人却以清幽淡雅的色彩,赏心悦目的笔调,画出了三衢道中的初夏美景。格调清新,情绪饱满,使人随着作者的行踪观赏祖国的山光水色,聆听黄鹂的婉转和鸣,胸中禁不住勃发了一股对祖国美景的热爱之情。这样,也就领略了这首涛的意境美。小学古诗在语音上的平仄相问,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了铿锵悦耳。教师应该在学生领略诗的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使他们的感情与诗人产生共鸣,把诗句中的真情实感化为强烈的情绪活动,在体味声韵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例如李贺的《马》这首诗,作者在诗中以马自喻,抒发了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因此全诗充满了豪放真挚之情。朗读时,应以爽朗、高昂的语气,干脆利落的语调,表达作品幽奇的意境。在朗读时,前两句语调稍微缓慢,以表达欣赏边疆大沙漠壮阔的美景;后两句语调要激愤,要表现出作者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在节奏上要稍快,以抒发作者的壮怀。

二、一“朗”一“诵”赏诗情

在小学古诗中,作者描绘了自然界的不同色彩。这些色彩和谐自然;各有千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艳丽景物的句子,欣赏诗中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如《晚春》,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暮春的艳丽景色:花草树木感知春天将近,珍惜大好时光,竞相开放,争艳比美,以千姿百态的“红紫”色泽“斗芳菲",比高低。即使开不出鲜艳花朵的杨树和榆树,也以柳絮和榆钱乘风直上,如同白雪一样漫天飞舞。“红紫”与雪白比衬鲜明,相映生辉,给人物尽其志,各呈风姿的美感享受。小学古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千姿百态,各尽其妙,红紫雪白,色彩各异,如反复朗读,给人色彩美的感受。但是,由于社会、时代标准的有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文心雕龙•知音》所说:“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所以,教师的范读要熟悉古诗,联系上下文准确把握诗句的确切含义。同时,教师要凭借其丰富的阅历和高明的想象能力,领会古诗所具有的心灵和哲理的内涵,并且以个性鲜明的形式将它诵读出来,这样,才会给学生提供智慧和美的享受,并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情境。

教师在把握古诗的情境内涵后,可以自己朗读。如果感觉对古诗的把握有所欠缺,也可以播放录音让学生来模仿领会。

三、一“思”一“探”悟诗情

小学古诗句子语言精练,处处闪耀着美的光彩,蕴涵着美的情趣。但由于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和现代汉语有着一定的差别,所以,要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必须能够把古诗翻译成现代文,才能读懂读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学习直译疏通诗句,达到读懂的目的。但是要真正感受到诗句的语言美,还应反复揣摩“诗眼"。如《马》诗中“何当金络脑”中的“何当”,“快走踏清秋”中的“快走”,写出了诗人盼望驰骋万里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抨击了当时统治着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绿一个闹把春天的美景点活了。这样引导学生欣赏诗人练字的工夫,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中蕴涵的思想是诗的灵魂,而结构是它的表现形式。如果理清古诗的结构层次,不仅可以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同时还可以理解其结构的美感。例如《静夜思》有四句,可分两个层次。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主要写客居他乡的诗人深夜不能成眠,如初梦回的情景。寒气袭人的床前,月光真像铺在地上的一层浓霜。这是I喜人产生的j种错觉。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借景生情,凝望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两个层次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景为情做了铺垫,情的抒发又是建立在景的基础之上的。

当然,学习古诗不仅仅在于理解诗的意境、色彩、语言、结构、情感。还可以从其他的视角去欣赏古诗,知识的教与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就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教学既有数量要求,也有质量要求。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其中的“想象”、“朗读”就是在感受情感意蕴,即我们所说的感受文章的情境。在第三学段目标说得更直白:“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多种方法曲径通幽,对情境的营造,就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

加强古诗文朗读 提高阅读效率 篇7

一读:正字音,明句读,合语调。

接触文本后,首先要做到朗读流畅,正确,流利。为此,扫清字词障碍尤为重要。学生试读几遍后,指名读,共同纠正,同桌再读,比较文本读音的不同,从而有针对性的正音。初读时,可以结合文本下面的注释中的注音进行正音,如:跬(kuǐ)步;苌(cháng)弘;知(zhì)明;或不(fǒu)焉;木直中(zhòng)绳;贾(gǔ)人等,或是生字,或是通假字,或是多音字。只要阅读注释,就能解决。新教材的古诗文注释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根本无须老师一一正音。如果有生字,学生可以查字典解决。下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断句,这样对理解句意有很大的帮助。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连词“而”前面停顿,句子之间的关系为并列。再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在“也”后面停顿,可以表现作者对世风难转的感慨。只有正确断句,才能准确理解句意。此时再播放名家的朗诵,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语调,更有助于理解文本。如网上下载的著名话剧演员孙道临朗诵的《琵琶行》,铮铮的琵琶乐曲,抑扬顿挫朗诵语调,很快把学生带到了诗歌意境当中,诗意的理解,迎刃而解。

二读:用工具,释字词,析句意。

正确流畅的朗读文本后,再读文本,疏通文意为背诵奠基。本环节以小声朗读为宜,学生一边读文本,一边读注释,同时小声用自己的话口述文本的意思,并自觉地与同桌讨论,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如果不理解,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阅。例如:“彰——清楚”“暂——忽然,一下子”读文本下面的注释即可解决;“须臾——片刻,一会儿”等可以请教老师、同学,也可以查字典解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学习资源析句意,疏通文意。注意此学习环节从大处着眼,只求大致理解,不求一一对应的翻译,更不必从细微处计较句式、活用等语法现象。至于字词的记忆,可以利用学习活动中的“制作文言词语卡片”进行,并且将这一学习活动贯彻到学习所有文言文的过程中。

三读:理思路,明主旨,能成诵。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疏通文意后,理解文本的思路,明确文本的主旨,是背诵文本的关键。只有理解的内容,才能快速的背诵,这是大家都熟知的。本环节仍然离不开反复的朗读,可以采取小声朗读,同桌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理清文本的思路。如学习《劝学》《师说》,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找出文本的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论证中心论点。《劝学》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全面论述中心论点。学习《琵琶行》,反复诵读后,再理解诗的思路,即先讲述江边送客闻琵琶,再讲述舟中聆听琵琶曲,然后是琵琶女倾诉身世,接着是诗人同病相怜伤迁谪,最后讲述自己重闻琵琶青衫湿。全诗表现了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此时再去背诵,较为容易。

四读:鉴名段,品滋味,赏全文。

如果上述环节体现的是积累与整合,思考与领悟的话,本环节的文本品读,应重点指导学生在感受与鉴赏,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挥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对文本的再次亲密接触,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例如,《劝学》中比喻排比的运用对说理的作用,及对自己的启发;《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比喻,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也可以讨论探索:《劝学》讲了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与“终身学习”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师说》提出了哪些观点?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学习了《琵琶行》后,有的学生在鉴赏全文时为琵琶女指了一条明路:发挥特长,创办女子琵琶乐队,与现代女子十二乐坊抗衡。跨越时空的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的确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的解读。

千古绝唱,一读了之。读、说、写、议、赏,贯穿于古诗文的学习过程。

柳宗元古诗江雪朗读 篇8

字词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帽子。)

独:独自。

白话译文

所有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江天雪景图。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押仄韵五言绝句,是柳宗元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朗读者》——为爱朗读。 篇9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还以为它就是一部情色片,所以我看了几十分钟就关掉了。后来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一篇关于它的影评,我发现我错的离谱。

那年米夏才15岁,因为生病认识了36岁的汉娜。米夏还是个初中生,而汉娜已是一位为生活奔波劳苦已久的中年妇女了。谁也不会想到,就这样两个之前没有任何交集的人走到了一起。

汉娜喜欢躺在米夏的怀里听他朗读,她不识字。而年轻的米夏有着对性的狂热。就这样,他们一直维持着这段秘密的恋情。

直到汉娜突然消失......八年过后,米夏成为了法律学院的学生,并参与了二战后对纳粹的审判。也许是命中注定吧,米夏遇见了汉娜。米夏的内心备受煎熬,因为在法庭上接受审判的不是别人,正是汉娜。他爱着的汉娜。

这应该就是电影的高潮部分了:汉娜等六人面临被指控间接致死300人,而且另外五人为了减轻对自己的惩罚,谎称汉娜是他们的主管。而汉娜也许是因为良心的谴责,她没有否认。最终被判终身监禁。

米夏的证词能使汉娜免遭终身监禁。但他没有这么做,这又是为什么?

一方面米夏和汉娜的感情或许不会被世人接受,另一方面汉娜也许渴望救赎。

汉娜被终身监禁,米夏心如刀割,他选择了逃避。但他始终没能骗过自己的内心。

米夏与自己的妻子离婚后,他又开始了朗读。他用录音机录下来寄给汉娜。汉娜在监狱又一次听到米夏的朗读声时,她有点不知所措,慌忙的关掉了录音机。后来几次汉娜去领米夏寄来的录音带时,管理员让她签字的时候,她总是拿着笔在白纸上胡乱的画下。

其实汉娜是文盲,她又怎么可能是主管呢......尔后的几年里,汉娜通过米夏寄来的录音带学习,她能写简单的几句。她给米夏写信,让米夏多寄点爱情小说。

汉娜的监狱里的表现很好,二十年的牢狱生活之后,她可以出狱了。但就在出狱的前一天,汉娜自杀了。

她把自己存下来的钱交给了那次火灾中的幸存者。

我一直在想汉娜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她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米夏,还是无法原谅自己犯下的错而内心备受煎熬,又或者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始新的生活。

总之这一切没有了答案。

米夏在把汉娜留下的钱交给幸存者时,谈起了自己跟汉娜的感情。他眼里饱含泪水。

影片在最后,米夏带着长大成人的女儿去了当年他和汉娜游玩过的教堂。

汉娜的墓就在旁边,他希望汉娜能一直听着朗诵声。

谈谈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方法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标规定:低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高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由此可知,加强诗词朗读教学,对于学好诗词这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促进语文学习,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学好诗词,必须重视诗词的朗读教学,声情并茂地读好诗词,对学好诗词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本文就结合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谈一谈。

读好诗词是一种学习境界,是一种学习高水平。那么,怎样才能读好诗词呢?

一、分析诗词本身的形式因素

诗从体裁来分有古体诗、近体诗,五言、七言、绝句等,从内容来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言志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词也有不同的词牌。《七律·长征》是七言律诗。七律是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押平声韵,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七律·长征》的四句情况: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气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承接“千山”;颈联承接“万水”;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押ɑn韵。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朗读时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二、理解诗词的意思和内涵

要理解意思,先要结合注释、查工具书认识字词,读通读顺;再理解字词意思;然后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具体情况,把整个诗词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以此来理解诗词的真意,把握诗词的内涵。理解《七律·长征》,首先要认识和理解“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等词;再结合长征过程理解“难”“等闲”“细浪”“泥丸”“暖”“寒”“喜”等词;最后串起来理解。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毛泽东的创作灵感,于1935年9月28日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即席朗诵了此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了诗词的意思和内涵,才能更好地读准停顿,表现情感。

三、注意运用多种朗读学习方法

可以结合多媒体学习,本诗就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或故事片,或展示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学生对长征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录音示范以让学生一边感悟一边模仿朗读;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就更加直接,更易模仿,也更有效;当然还可以采用教师教读、引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赛读等朗读形式。

四、选择恰当的展开形式

当学生理解了整个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时,就要选择恰当的展示形式。比如:随堂展示、自由展示、诗歌朗诵会、延伸展示等。最常用的是随堂展示,运用此法时,要注重朗读和吟诵,可以师生合作,可以教师引读、学生跟读,可以师生齐读,师生赛读;而自由展示时,可以加上必要的肢体语言甚至是夸张化的动作,可以摇头晃脑,可以踮脚挥手,再加上抑扬顿挫、满怀激情的语言,必能将感悟到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诗歌朗诵会可以按主题组织,或集中朗诵一次本期诗词;而延伸展示则可以展示同一作者的诗词以增进对作者及其创作风格的理解,也可以是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诗词以增进对同一内容的理解。

总之,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要学好、读好它,需要发挥我们的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而读好、学好它,则可以更好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提高我们的理解力、想象力、鑒赏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让我们更加努力地读好诗词,以此促进学好、传承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仇美丽.古曲诗词教学的朗读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35).

重视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 篇11

朗读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优劣的重要表现。“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篇, 不会作诗也会吟”等, 说的都是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 要把朗读贯穿于语文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但多媒体的出现却淡化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随着“国学”教育的升温, 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1. 朗读时间少。

虽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但朗读练习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且又是“雁过无痕”;虽然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 但往往还未读完, 教师就拍手示意学生停下, 马上又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使得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2. 朗读只讲形式不重实效。

课堂上, 教师要求学生分角色读、分组读, 读的次数多达三四次, 但只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 多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 不到两分钟, 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 增加中学生的语文朗读时间, 培养其朗读兴趣。

教师在课堂内应力求教学环节精简, 避免大量无效教学环节的出现或重复, 在控制课堂纪律和课堂气氛的同时, 应将课堂归还于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展示各自的朗读才能, 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2. 朗读的语音要优美、规范, 做到字正腔圆。

所谓“字正”, 就是要求学生吐字清晰, 发音准确, 合乎普通话要求;“腔圆”就是读得流利自然, 正如朱熹所说“读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 让学生过好普通话关, 对个别学生发音不准、不正确之处, 教师要耐心地去纠正, 使学生的朗读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和说话一样自然、流畅。

3. 确定朗读基调, 培养良好的语感。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 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朗读基调是由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决定的,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 这就要求朗读时要让学生读出节奏感, 恰当运用重读、停顿、语气升降, 这样才能显示语文这一语言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或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 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反复的训练, 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朗读时,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1) 范读。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达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范读, 学生容易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这也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 教师范读读得好,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加以品味、模仿, 久而久之, 教师的朗读能力就会逐渐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2) 配乐朗读。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因此,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朗读课文时, 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 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3) 分角色朗读。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内容, 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而定, 两人一组或是多人一组, 其原则是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角色朗读不仅能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 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4) 举行朗读竞赛。大部分的学生表现欲都很强, 通过竞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因此, 我们可以选取课本上已学过的课文, 随时在班里举办朗读竞赛, 并进行现场录音, 小评委打分, 评出优胜者进行奖励。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朗读古诗词 篇12

1、文章:《老人与海》海明威

朗读者:王千源

太阳落下去了,夜晚来临,老人感到寒冷。他望着满天的星星,他的那盏哈瓦那鱼灯也不像从前那么亮了。那条鱼拖着老人的船在海上游了一夜。老人没想到,等待一场搏斗需要这么长时间。第二天,当太阳再一次升起,老人又冷又饿,疲惫不堪。

“我已经感到了你的力量,让我们面对面地斗一斗吧。我和你谁也没有帮手,这很公平。

来吧,来吧,让我看看你是谁?我知道你是谁,用你的大尾巴来拍碎我的船,用你那坚硬的长尾来刺穿我的身体吧,我早已经做好了准备”

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只有三十码远,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

“我只有一次机会,这是生死搏斗,不是我杀死它,就是它撕碎我。

来吧,冲着这儿来吧,让我们做一次临死前的最后决斗吧!我老了,没什么力气,我跟你磨了三天,我等了你一辈子了。老兄,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美、更沉着的鱼呢!来吧,我们都快死了,让我们

看看究竟谁杀死谁?”

那条大鱼挣扎着向老人的小船冲过来。他游得那么快,那么有力,坚硬的长尾,就像一把利剑。

老人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他用软绵的双手努力握紧他的鱼叉,将鱼叉举过头顶,他把鱼叉聚到了不可能再高的高度。

老人拼尽他最后的生命,将鱼叉扎入了大鱼胸鳍后面的鱼腰里,那鳍在空中高过了老人的胸膛,老人扎中了大鱼的心脏。大鱼生机勃勃地做了一次最后挣扎,它跳出水面,跃向空中,把它的长、它的宽、它的威力和它全部的美都展现出来。尔后,轰隆一声落入水中。

老人赢了,他战胜了自己,战胜了那条大鱼,那条他一生都没有见过的美丽的大鱼。那条鱼比老人的小船长出许多,老人强撑着快要瘫痪的身体,费了很长的时间,才把小船拴在大鱼的身上。他不知道,应该让鱼带着他走,还是他带着鱼走。

这时候,一群无所畏惧的鲨鱼正嗅着血迹,朝这里涌来。成群结队的鲨鱼向老人的战利品——那条系在船边的大鱼,发起了猛攻。那撕咬鱼肉的声音让老人再一次战栗起来。他重新举起鱼叉,悲壮地站在船头,他决心捍卫他的战利品,就像捍卫他的荣誉。

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打不败他!„„

2、文章:《泥泞》迟子建

朗读者:秦玥飞、陈旖雪、陈昱璇、周璇、杨琪、谭腾蛟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 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 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

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 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 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2、文章:《一封信》麦家

朗读者:麦家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

我没有到过费城,但可以想象,那边的月亮不会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边的房楼一定也是钢筋水泥的;那边的街弄照样是人来车往的;那边的人虽然肤色貌相跟我们有别,但心照样是要疼痛的,情照样是要圆缺的,生活照样是有苦有乐、喜忧参半的。世界很大,却是大同小异。

也许最不同的是你,你从此没有了免费的厨师、采购员、保洁员、闹钟、司机、心理医生,你的父母变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机、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劳,饿了要自己下厨,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泪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寻医生。这一下,你是那么的不一

样,你成了自己的父亲、母亲、长辈。这一天,是那么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就长大了。

但这,只是仿佛,不是真实。真实的你只是在长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这条路必定是漫漫长长的,坎坎坷坷的,风风雨雨的。我爱你,真想变作一颗吉星,高悬在你头顶,帮你化掉风雨,让和风丽日一直伴你前行。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对不起,儿子,我也不会这么做。为什么?因为我爱你,因为那样的话,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苍白的、弱小的,至多不过是一条缸里的鱼,盆里的花,挂着铃铛叮当响的宠物。这样的话我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你真正失败了。你可以失败,但决不能这样失败,竟然是被太阳晒死的,是被海水咸死的,是被寒风冻死的。作为男人,这也许是莫大的耻和辱!

好了,就让风雨与你同舟吧,就让荆棘陪你前行吧。既然有风雨,有荆棘,风雨中不免夹着雷电,荆棘中不免埋着陷阱,作为父亲,我爱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守护好自己哦。说到守护,你首先要守护好你的生命,要爱惜身体,要冷暖自知,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言语的,肢体的,个别的,群体的。青春是尖锐的,莽撞的,任何冲突都可能发生裂变,而生命是娇嫩的„„这一点我只想一言蔽之,生命是最大的,生命面前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放下任何一切,别无选择。

其次,你要尽量守护好你的心。这心不是心脏的心,而是心灵的心。它应该是善良的,宽敞的,亮堂的,干净的,充实的,博爱的,审美的。善是良之本,宽是容之器,亮了,才能堂堂正正,不鬼祟,不魍魉。心

若黑了,脏了,人间就是地狱,天堂也是地狱;心若空了,陷阱无处不在,黄金也是陷阱。关于爱,你必须做它的主人,你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爱你不喜欢的人,爱你的对手。爱亲人朋友是人之常情,是天理,也是本能,是平凡的;爱你不喜欢的人,甚至仇人敌人,才是道德,才是修养,才是不凡的。

儿子,请一定记住,爱是翻越任何关隘的通行证,爱他人是最大的爱自己。然后我们来说说美吧,如果说爱是阳光,可以照耀你成长,那么美是月光。月光似乎是虚的,没用的,没有月光,万物照样漫生漫长,开花结果。但你想像一下,倘若没有月光,我们人类会丢失多少情意,多少相思,多少诗歌,多少音乐。美是虚的,又是实的,它实在你心田,它让你的生命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色香俱全的,饱满生动的。

呵呵,儿子,你的父亲真饶舌是不?好吧,到此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别想家。如果实在想了,那就读本书吧。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读书就是回家,书这一张纸比钞票更值钱!请容我最后饶舌一句,刚才我说的似乎都是战略性的东西,让书带你回家,让书安你的心,让书练你的翅膀,这也许就是战术吧。

爱你的父亲 2016.8.21

3、文章:《奶奶的星星》史铁生

朗读者:徐静蕾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象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

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是奶奶带大的。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

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哟!”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等不到哪会儿呀?”我问。“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笑个没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

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行了吧?”我问。“再踩两趟。”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您踩腰。”“哟,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我又问:“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扒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奶奶出门儿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喊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我意料地回来。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了,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干嘛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象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摸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5、文章:《陋室铭》刘禹锡 朗读者:“汉字叔叔”理查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文章: “If”《如果》

Rudyard Kipling拉迪亚德·吉卜林 朗读者:郭小平

如果周围的人毫无理性地向你发难,你仍能镇定自若保持冷静; 如果众人对你心存猜忌,你仍能自信如常并认为他们的猜忌情有可原; 如果你肯耐心等待不急不躁,或遭人诽谤却不以牙还牙,或遭人憎恨却不以恶报恶; 既不装腔作势,亦不气盛趾高; 如果你有梦想,而又不为梦主宰; 如果你有神思,而又不走火入魔;

如果你坦然面对胜利和灾难,对虚渺的胜负荣辱胸怀旷荡; 如果你能忍受有这样的无赖,歪曲你的口吐真言蒙骗笨汉,或看着心血铸就的事业崩溃,仍能忍辱负重脚踏实地重新攀登; 如果你敢把取得的一切胜利,为了更崇高的目标孤注一掷,面临失去,决心从头再来而绝口不提自己的损失; 如果人们早已离你而去,你仍能坚守阵地奋力前驱,身上已一无所有,唯存意志在高喊“顶住”; 如果你跟平民交谈而不变谦虚之态,亦或与王侯散步而不露谄媚之颜; 如果敌友都无法对你造成伤害; 如果众人对你信赖有加却不过分依赖;

如果你能惜时如金利用每一分钟不可追回的光阴;

朗读古诗词 篇13

《朗读者》第一期【遇见】

1、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父亲对柳传志说的话

2、人生不可测,在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董卿

3、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董卿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

1、“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杨乃斌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

2、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都会导致地球毁灭。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郑渊洁

3、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林清玄《百合花开》

《朗读者》第三期【选择】

1、有人说“不疯魔,不成活”,我很享受在这种若隐若现当中左右徘徊,这是我表演的语境,也是我的选择。——王千源

2、你用最不敬业的精神去演戏,结果世界上最单纯的观众,用这么炙热的心情去观看,真不次于在犯罪。——王千源

3、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秦玥飞等朗读迟子建的《泥泞》

《朗读者》第四期【礼物】

1、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礼物》

2、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开场白

3、她叮嘱我:“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倪萍朗读《姥姥语录》

《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

1、第一次往往是需要勇气的,但第一次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一次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是升华。很多时候,个人的第一次也带着深深的时代的烙印,甚至是国家的记忆。就让我们去感谢这些机遇,也感谢赋予了这些机遇的我们伟大的时代。——开场白

2、有些你认定为能做的东西,要坚持,而坚持下去,我觉得就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王学圻

3、 他们说人生有六个字,前面三个是“不害怕”,后面还有三个,“不后悔”,努力去做吧。——董卿

《朗读者》第六期【泪水】

1、我花了两年半时间拍这个电影,不是为了让人哭的,而是让人去想的。——陆川朗读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

2、在座的人都有爹有娘,而我们有的人,也包括我自己,爹娘都走了。所以呢,我希望在座的很多人,如果你们的爹娘还健在的话,从现在做起不晚,好好地爱他们,好好地伺候他们,好好地哄哄他们,别太多的犟嘴,真的,不然的话,后悔都来不及。——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

3、《生如夏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我们的一生,又应该怎样面对我们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我想只有非常旷达地,非常自如地来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自己的内心还有我们走过的路,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泰戈尔的这首《生如夏花》。——康震

《朗读者》第七期【告别】

1、“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海子

2、“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

3、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开场白

《朗读者》第八期【勇气】

1、“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茨威格

2、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开场白

上一篇: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下一篇:以上课堂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