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篇1

课前检测:

1.昆虫的生殖方式属于()发育是()2.有些昆虫如蚕的发育经过、、、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发育。3.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三个时期,属于()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生活在(),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呼吸,兼用()辅助呼吸。两栖动物常见的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点难点:两栖动物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

雄蛙有鸣囊,有婚垫,雄蛙的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雌雄蛙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

2、发育: 变态发育

青蛙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蝌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很想鱼,用鳃呼吸,所以青蛙为变态发育。

卵 → 蝌蚪 → 幼蛙 →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陆地上 注: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资料分析:

资料说明,两栖动物由繁盛到衰弱,与环境的变迁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而成体需要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随着气候向干燥方向的变化,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缩减,这直接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

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3、如果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鱼缸中培养,应当为蛙卵的发育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答: ①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

②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还应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

③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到陆上生活。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 鸣囊、抱对

2、发育: 变态发育

卵 → 蝌蚪 → 幼蛙 →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陆地上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后巩固:

1.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

A.乌龟、青蛙、鳄鱼 B.大鲵、小鲵、乌龟 C.蝾螈、大鲵、蟾蜍 D.蟾蜍、鳄鱼、水獭

2.下列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B.体内受精,土中发育 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D.体外受精,土中发育 3.两栖动物是指()

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 4.明辨是非

①.水质污染可导致畸形蛙的出现。()⑵.所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必须在水中发育。()

③.所有两栖动物的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④.雄蛙和雌蛙都能鸣叫。()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 描述两栖类动物生殖与发育过程以及特点。

(2) 举例说出青蛙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

(3) 说出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运用资料说明两栖类动物生殖与发育的特点。

(5) 关注环境变化,认同人类与所有生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1. 教学重点

(1) 两栖类动物在生殖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

(2) 两栖类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

2. 教学难点

两栖类动物生殖与发育过程。

3. 措施

采取标本的直观演示、多媒体动画和视频的播放、电子白板互动生成等方式,通过生生互动、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学习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整体科学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小组讨论、调查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进行独立探究和自主学习。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接触过青蛙的知识,对青蛙的生殖与发育有所了解,所以本课多采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通过播放动画、视频,演示青蛙一生的标本,以及白板的书写、拖放、聚光灯和演示等措施激发学生兴趣,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教学流程

1. 导入

(1) 活动设计介绍

(1) 播放大鲵的视频,展示蝾螈、箭毒蛙的图片,提问:你认识它们吗?

(2) 学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

(3) 提问:这些动物都属于哪一类? (两栖类)

(4) 用橡皮擦擦除显示两栖类 (如图1所示) 。

(5) 提问: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与昆虫比较,有什么不同?

(6) 用橡皮擦擦除显示生殖和发育 (如图2所示) 。

(2) 活动目标说明

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学生感兴趣的两栖动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课题—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3) 媒体使用及分析

(1) 单击白板上播放器的播放按钮开始播放视频。

(2) 运用橡皮擦擦除图片下方“两栖类”上方的白色遮盖层,使“两栖类”自然、迅速地出现,从而使教学过程很顺利。

(3) 运用橡皮擦擦除“两栖类”下方“生殖和发育”上方的白色遮盖层,使“生殖和发育”自然、迅速地出现,从而使教学过程很顺利。

2. 青蛙的生殖与发育

(1) 活动设计介绍

(1) 展示阅读与讨论。

A.阅读19页的论文片段。

B.交流对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认识,是否有与图3表示的研究结果明显不同的观点?

C.讨论: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经历哪几个时期?活动结束后,为什么要将蛙放回大自然?

(2) 学生带着讨论题看书,进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屏幕上的问题。

(3) 幕布依次展示宋朝赵师秀的诗和与之相配的图片 (如图4所示) 。

提问:这首诗中哪两句诗与今天讲述的内容有关?

(4) 用电子笔勾画出与青蛙的生殖、发育有关的诗句 (如图5所示) 。

(5) 幕布依次展示:一年中什么时候你能听到青蛙“呱、呱、呱”的叫声?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雄蛙鸣叫的意义是什么?

(6) 提问并展示:A.雌蛙与雄蛙抱对有什么意义?B.青蛙的精子与卵细胞在什么地方完成受精?其受精方式是什么?

(7) 播放有关青蛙生殖与发育的视频。

(8) 提问:蛙的一生经历哪几个时期?

(9) 播放有关蛙的一生的动画,用橡皮擦擦除依次显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10) 提问:蝌蚪先后出现什么身体结构?

11用橡皮擦擦除,依次显示:外鳃、外鳃消失、内鳃、后肢、前肢、尾和内鳃消失、肺。

(2) 活动目标说明

(1) 了解青蛙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2) 初步明白青蛙对农作物的作用。

(3) 了解青蛙鸣叫的时间、性别及意义。

(4) 理解青蛙抱对的意义。

(5) 进一步理解青蛙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以及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6) 理解青蛙的一生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时期。

(7) 掌握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上的变化。

(3) 媒体使用及分析

(1) 电子幕布的逐一显示,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师生互动。

(2) 电子幕布的逐一显示,使问题的呈现由浅入深,便于学生思考和回答。

(3) 电子笔的勾画功能便于吸引学生的眼球。

(4)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插入和链接功能使动画、视频的播放很流畅,从而使教学过程很顺利。

(5) 用橡皮擦将文字“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外鳃、外鳃消失、内鳃、后肢、前肢、尾和内鳃消失、肺”上方的白色遮盖层擦除,依次呈现“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外鳃、外鳃消失、内鳃、后肢、前肢、尾和内鳃消失、肺”。橡皮擦的擦除功能使文字的出现自然、迅速,从而使教学过程很顺利。

3. 蝌蚪与成蛙的比较

(1) 活动设计介绍

(1) 提问: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有什么不同?

(2) 展示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方面的比较表 (如图6a所示) 。

(3)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4) 学生回答后,依次点击各个方框显示答案 (如图6b所示) 。

(5) 用电子笔在白板上依次画出蝌蚪、成蛙的心脏。

(2) 活动目标说明

掌握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 (呼吸器官、尾、四肢、心脏、循环路线) 和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食物) 等方面的不同点。

(3) 媒体使用及分析

(1) 表格的阴影功能使问题答案的呈现很自然,便于师生、人机互动。

(2) 电子笔的绘画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同时可以生成一些资料便于课后复习以及期中、期末复习使用。

4. 青蛙的变态发育

(1) 活动设计介绍

(1) 展示有关变态发育的带有空格的概念 (如图7所示) 。

(2) 学生看书,完成空格的填写,其中一名学生在白板上书写。

(3) 幕布依次展示问题和答案 (如图8所示) 。

(4) 展示雌雄同体的蛙、美国发现的五条腿青蛙、英国发现的三头六腿青蛙。

(5) 提问:活动结束后,为什么要将蛙放回大自然?

学生答:这是因为青蛙能捕食农田的害虫,保护庄稼,是人类的朋友。

(6) 播放有关青蛙捕食害虫的视频。

(2) 活动目标说明

(1) 掌握变态发育的概念。

(2) 了解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对环境的要求以及环境恶化对其的影响。

(3) 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爱护动物的情感教育。

(3) 媒体使用及分析

(1)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生成一些资料以便以后复习使用。

(2) 电子幕布的逐一显示,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师生互动。

(3)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插入和链接功能使视频的播放很流畅,从而使教学过程很顺利。

5. 小结与反馈

(1) 活动设计介绍

(1)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 提问:蛙的一生经历哪几个时期?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有哪些不同?什么是变态发育?

(4) 展示反馈习题 (选择题、排序题、填空题) 。

A.选择题 (如图9a所示) B.填空题 (如图9b所示) 。C.排序题 (如图9c所示) 。

(2) 活动目标说明

(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后教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2) 通过8道选择题、2道填空题和1道排序题反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3) 媒体使用及分析

(1)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生成一些资料以便以后复习使用。

(2)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图文排序功能有利于师生互动。

(3)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存储功能将学生的答题情况存储起来,便于学生以后复习和巩固。

五、教学反思

1. 白板教学的关键说明

电子白板的交互性非常强,它突破了以往各种软件只是教师事先做好各种准备,上课“喂给学生吃”的限制,让学生也可以像教师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白板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而且操作极为方便,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电子白板中电子笔的出现把教师从电脑旁,从传统鼠标旁解脱出来,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形体语言的引导作用。但由于学生初次使用电子笔,使用不是很自然,加上电子笔的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绘图、拖放、书写。

2. 应用白板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对于知识点的落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在课堂反馈测试中得到验证。如测试的知识点为关于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的选择题和关于蛙的一生的排序题,满分16分。应用交互电子白板教学的班级均分为15.8分,不用交互电子白板而用Flash课件教学的班级均分14.0分,两者分差1.8分。

3. 本节课生成性资源

本节课生成性资源主要有:学生对有关青蛙受精方式的回答 (书写) ;学生对变态发育概念的填空;学生完成的选择题;学生对有关青蛙一生的排序。以上保存的这些内容今后复习时打开可以进行纠错练习。教师对赵师秀诗中关于青蛙生殖诗句的勾画和教师绘制的蝌蚪、青蛙心脏的结构图,便于学生复习时使用。

4. 白板使用建议

电子笔的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白板软件的兼容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学生参与面相对于网络课而言比较窄;图片、文字等资料的出现方式不如PPT功能强大;幕布功能是否能改进,如能灵活自如地任意打开幕布,最好一个屏幕上能同时出现几个幕布;运用书写功能时,字体大小的控制不太方便;Smart自带的LAT要是能自己编辑就更好了。

参考文献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 鸟类的生殖与发育 教学设计 初二生物教学

引言

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分析、总结、判断的能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较强,自我控制能力初步形成,所以此阶段进行生物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学习兴趣。

一、设计依据与构想

(一)设计依据。“鸟类的生殖与发育”是第七单元“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中“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中的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昆虫及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知识,新课程是对知识量较多、学习较困难的陆生脊椎动物生殖与发育的进一步探究,所以新课程相关知识对学生并不完全陌生,可以通过讲解加深学生对动物生殖发育的整体理解。

(二)设计构想。初二学生的阅读量已经较丰富,对鸟类的一些生殖发育行为有一定的了解,如“鸠占鹊巢”,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和全面的认知,所以设计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鸡卵结构的观察,使其对鸟类如何适应陆地生活产生主观判断,并通过学生最熟悉的鸡卵发育过程展示,对鸟类的生殖与发育及此过程与环境的关系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早成鸟与晚成鸟的区别,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对鸟类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鸟”情愫[1]。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全面了解鸟类生殖发育过程,熟悉身边的早成鸟、完成鸟;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度。重点:对鸟类的生殖发育特别是鸟卵发育过程全面准确描述;难点:观察鸟卵发育过程的细微变化。

(三)课时计划:1课时。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本门课两课时以六人一组分组,确定组长;课前按照组数准备不同发育期的鸡卵胚胎;鸟卵生殖发育相关视频;准备受精鸡卵与未受精鸡卵的清晰图片;准备早成鸟和晚成鸟图片;准备课堂展示所需的图板和相关工具材料。

(二)学生准备。学生按照教师分组自行准备生鸡蛋一枚、透明大嘴容器一个、筷子一双、放大镜一个、鸟巢(可自制)一个。

四、教学流程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的鸟类图片,向学生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同学们喜欢这种动物吗?你对它有什么了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鸟类的描述,教师提出“同学们对鸟类生殖与发育过程有多少了解呢?它的生命周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活动一:通过触摸生鸡蛋壳,感受卵壳的保护作用;利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壳,使学生发现卵壳上的气孔,教师明确气孔作用;学生将生鸡蛋打入透明大嘴容器中,观察鸡蛋内部结构并讨论各部分的作用。在此活动后,教师要将所有打碎的生鸡蛋统一收集,并向学生说明用做植物肥料的用意,培养学生杜绝浪费的意识[2]。活动二: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鸟卵发育过程和鸟类生殖发育全过程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对新课程知识整体产生初步印象,并让学生总结在视频中看到鸟类的哪些行为?活动三:观察小鸡、小鸭刚孵化时的图片与小麻雀刚孵化时的图片差别,使学生对早成鸟与晚成鸟有全面的了解,并根据观察讲述其在发育状况、眼睛、羽毛、退足、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区别,并列举生活中学生了解的鸟类中哪些是早成鸟、哪些是晚成鸟,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有正确的认识。活动四: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准备的鸟巢,并对鸟巢结构、各部分所用材料进行说明,教师要对学生亲手制作的鸟巢予以鼓励,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讲解为什么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为人类作了什么贡献,培养学生的“爱鸟”情愫,并在课后带领学生将鸟巢挂在附近的树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都得到了升华。

(三)评价升华。首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评,并在小组中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展示,师生互评,并在评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鸟类生殖发育与两栖动物的区别。

(四)知识梳理。教师提出课堂重难点知识的总结性问题,如“通过课堂学习,同学们了解了鸟类生殖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什么行为?”学生会根据掌握情况回答“占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同学们对鸟类的生殖与发育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认识到环境变化对鸟类生活的影响,所以我们作为鸟类的朋友应该爱护鸟类,努力为其创造美好的家园。

(五)课外延伸。给学生预留课后作业,如介绍最喜爱的鸟,写一份爱鸟倡议书,亲自制作一个鸟巢等,要求学生在下一课时进行展示。

五、教学感悟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核心,通过改善其学习方式和态度,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在“鸟类生殖与发育”新课程教學过程中,新添学生对鸡卵结构进行观察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对鸟类适应陆地生活的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但由于课程时间和教学量的限制,课堂上此活动并没有占用过多时间,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展示,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真正认识到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师生交流、师生间交流,使其在掌握本堂课重难点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爱鸟”情愫,将课堂知识向生活中延伸,达到生物教学的真正目的[3]。

结语

通过“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课程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有目的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明显增多,学生主观上有深入学习的意识,对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知识,培养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符合新课改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一丹.初中生物新课程五种教材的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2]陈亚丽.初中生物学概念科学漫画教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_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法方法:观察、讨论、探究、启发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诗词,引入新课:

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雨声、蛙声,这是初夏雨夜特有的音响和气氛,而且在闲敲棋子伴着灯花坠落的孤独中,更加衬托出友人因雨阻隔未能践约,“闲敲”句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诗人深夜寂寞和失望的情怀。)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通过图片、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 风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以免学生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4.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这种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归纳: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5.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

根据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

5.小组讨论教材中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就最感兴趣的问题重点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蝌蚪在发育的过程中,随着四肢的逐渐长出,尾部也逐渐消失。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蝌蚪的这种发育现象是受基因(遗传物质)控制的,就好像是按照编好的“程序”使蝌蚪尾部细胞死亡消失,因此科学家将此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刚孵出的小蝌蚪不会取食,经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残存的卵黄获得营养,2~3天后才开始吃藻类和水蚤等。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在蛙的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蝌蚪生活在水中,具有外形像鱼、用鳃呼吸等特点,说明生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还保留着水栖祖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的教学内容

四.布置练习

布置课外实践与调查: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特点,进而明确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两栖动物比较熟悉,但对什么是两栖动物?其生殖和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与环境有关吗?等问题还比较模糊。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青蛙(frog)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amphibian)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于累进化来的。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阐述观点 说明道理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1、青蛙都能鸣叫吗?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么? 点拨指导 得出结论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解释说明 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瞭望角进一步探究布置作业

课后记: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识别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说明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描述人的生殖过程,说明胚胎发育的营养供应方式,说出出生后发育的分期。

教学重难点

1、人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新生命的孕育过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观察桃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3)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1)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5、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6、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二、互动探究 合作求解

1、春季,在用杨树枝条进行扦插繁殖时,把枝条上所有的芽去掉,这样是否影响成活?为什么?

2、马铃薯通常是用它的块茎来繁殖的,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先把块茎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请想一下农民这样做的道理。

三、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

1、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 的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3、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_________,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四、小结

五、作业设计

女性生殖道发育异常分类介绍 篇7

自从对生殖道发育异常认识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建立一种高效易用的分类系统,并根据新的发现、、新的诊疗手段不断改进完善它,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仍没有一个分类系统令人满意。

1 美国生育协会 (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分类

1979年,Buttram和Gibbons[1]首先提出了基于副中肾管发育过程的异常的分类系统,由于其分类较好的区分了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和生殖结局,被AFS采纳并推广。AFS系统是目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最广的分类系统。

1988年修订的AFS分类[2]根据胚胎学发育的理论基础,将生殖道发育异常分为副中肾管发育不良( 子宫、阴道未发育) 、泌尿生殖窦发育不良( 阴道闭锁) 和副中肾管融合异常( 阴道纵隔等) 。又将子宫发育异常根据副中肾管发育异常的发生阶段分成7种不同的类型。见表1。

1998年,AFS进一步完善了子宫、阴道异常分类,在原有的副中肾管发育不良、泌尿生殖窦发育不良和副中肾管融合异常的基础上,增加了副中肾管无效抑制引起的异常一类。见表2。

AFS分类系统清晰易用,也基本涵盖了目前所认知的女性生殖道发育异常类型。既对最常见的生殖道发育异常———子宫发育异常做出了较好的分类,又和其生殖结局关联较好,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经典分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AFS分类系统的缺点也慢慢显露出来。如其分类较为简单,部分生殖道发育异常( 如合并泌尿系畸形者或其他复杂生殖道发育异常) 难以按照该分类分型等等。

2 VCUAM 分类

为了解决复杂畸形的分类问题,德国学者Oppelt等[3]于2005年提出了VCUAM分类。他们仿照肿瘤TNM分期系统,将女性生殖系统分组为阴道 ( vagina) 、宫颈( cervix) 、子宫( uterus) 、附件 ( adnexa) 及相关畸形( associated malformation) 5个方面分别分类,以此来详尽准确的描述女性生殖道发育异常。见表3。

但是,VCUAM分类并没有像TNM分期一样被广泛使用。首先,VCUAM分类过于庞杂,所有的组合共56700种之多,因为不能像肿瘤TNM系统一样进一步分期,就无法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其次,VCUAM分类没有反映发病机制的内在联系,将常见的子宫发育异常和罕见的宫颈闭锁一视同仁显然不甚合理。最后,VCUAM每一个方面分有5 ~ 15个亚类,记忆困难,临床应用极为不便。

3 Acién 胚胎发育学分类

另一方面,有学者试图根据胚胎发育的过程,从病因学的角度对女性生殖道发育异常进行分类。西班牙学者Pedro Acién和Maribel I. Acién2011年更新的胚胎发育学分类[4]将生殖道发育异常分为六大类。见表4。

从胚胎发育的角度进行分类,不但更好地揭示了同一畸形中不同器官病变的联系,也为复杂畸形的分类提供了可能。但是,对于临床工作本身来讲,解剖学分类比病因学分类更有意义,对治疗和预后的作用更为显著。另外,胚胎发育学分类基于现有的理论,而这可能会被未来的新发现、新进展所改变。当然,这种新分类和经典的AFS分类区别较大,也造成了学习和使用的不便。

4 ESHRE / ESGE 分类

为了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 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ESHRE) 和欧洲妇科内镜协会( European Society for Gynaecological Endoscopy,ESGE) 成立专门的先天性子宫异常( congenitaluterine anomalies,CONUTA) 工作组,并于2013年6月发布了新的女性生殖道发育异常分类共识[5]。ESHRE / ESGE分类以解剖学为基础,将最常见也最重要的子宫畸形分为7个主型,各主型根据临床意义分不同亚型,并按严重程度从轻到重进行排序。宫颈及阴道的畸形单独根据临床意义分为不同亚型。见表5、表6。

子宫的解剖学是ESHRE /ESGE分类的基础,同时胚胎发育学也在分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宫颈和阴道的发育异常作为独立共存的亚型。作为一个重要的专家共识,ESHRE /ESGE分类反映了目前阶段该领域对于生殖道发育异常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发展相应的诊疗指南。

5 结 论

生殖道发育异常是女性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正确的分类对于准确的判断病情和合理的计划治疗方案十分重要。理想的分类系统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6]: 1标准清楚,对发育异常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全面完备,对所有的发育异常都可以进行分类; 3如果可能,可以反映生殖道发育异常的发病机制; 4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相关;5与患者下一步的治疗相关; 6简单有效,便于临床工作中使用。

昆虫和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注意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比较、阅读等活动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获得有关昆生生殖发育的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效果很好。整节课下来,学生学的比较轻松的,气氛活跃,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由于本节内容对学生而言,难度不是很大,加之学生在生活中对昆虫都不陌生,所以我应该更大程度的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活动有时会在较大程度上“干预”学生的活动,我“放”的还不太大胆。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一点体会:在教学活动中,的确应该注意生物学知识的生活化,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生物学。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近科学。

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中的妙语妙

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辅以一些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妙语,往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能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

下面就简单列举几例在生物教学的妙语妙用。(1)诗词

在生物课堂中适当穿插运用,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陶冶学生情操。如在“生物与环境”中,导入时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如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2)成语

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往往蕴涵着一定的生物学原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把生物的捕食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还有“飞蛾扑火” ——昆虫的趋光性、“叶落归根”——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时机灵活运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抓住知识精髓,理解知识的效果甚佳。(3)迷语

把生物主要特征或本质规律概括起来,形成生物学谜语,或收集民间相关生物学谜语,在课堂中抓住契机,适时应用,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教学中会产生“投石激浪”的效果。如“不劳而获”——寄生、“玉帝圣书”——神经、“三教九流都来往”——杂交等等。又如用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抓住果实与种子的本质特征,从而不易混淆“果皮”和“种皮”两个概念。(4)谚语

谚语是前人用精练、押韵的语言归纳而成,反映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规律,并广为流传的妙语。课堂中适当选择运用,能增强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如“一山难容二虎”——种内斗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条件反射、“大树底下好乘凉”——蒸腾作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等等。(5)顺口溜

一些零散难记忆的知识内容,抓住其知识重点,编成具有一定的音韵和节奏感的顺口溜。在课堂适当运用,既可缩小记忆容量,便于记忆,又能活跃课堂氛围。如几种无机盐缺乏症:“钙、磷不够疏松症,小儿还患佝偻病;成人缺碘甲状肿,幼儿必患呆小症;婴儿缺锌食不振,生殖发育要缓行;血红蛋白铁组成,缺少就患贫血症”。这样把几种常见无机盐缺乏症归纳在一起,利用押韵特点,使无机盐与相应缺乏症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持久的联系。

教学反思 实现生物高效课堂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顽固不化”的学生,他们有的态度不好,自我控制力差,有的甚至在课堂上捣乱。刚开始遇到这些学生确实令人头痛,无非是训斥一顿,数落他们的不是,这样一来一方面教师火冒三丈,另一方面学生也可能会有抵触情绪,效果不佳。

而一个老师要想让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比较顺手,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课堂高效的话,必须先从自身着手,改变自己的教育形式,在教学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以此达到教学的高效。

1、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不体罚学生、不侮辱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学生

2、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赞赏学生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的善意;赞赏每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课堂教学特色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做好每项观察和实验教学,通过观察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物课堂上,应合理地选择挂图、模型、录像等多种直观手段,展示和再现不同的生物及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学习生物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据统计常运用直观教学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热情极高,课堂教学效果很好,教学成绩不错。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静下心来慢慢想想,发现自己在这节课中有收获、有不足也有困惑。

“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教育即生活”。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学生对传染病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传染病是怎样流行的却不甚了解,因此学习传染病的知识,预防传染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得益于生活,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通过本节课的处理,效果较好。我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如,传染病的预防,学生先回忆预防“非典”的方法再从这些方法中归纳出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再运用这些措施讨论预防几种具体传染病的方法;其次是课前精心的准备了课件,力求形象、生动、直观,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这也是我比较满意的。而不足的地方是时间把握不好,学生在讨论,归纳总结时给学生的时间短了一些,学生对概念理解的不够深入,这说明我的课堂驾驭能力不强。还有一个问题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学生上这样的课非常的兴奋,也非常的愿意上,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每节课都做得吗?我想我可能做不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困惑中„„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学习指导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概括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传染病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现流黄鼻涕和头昏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感冒属于哪一种传染病?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么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篇9

教案背景:

1、学习对象:初中生

2、课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观察鸡蛋的结构的实验器材,包括:培养皿,解剖刀,镊子,放大镜,鸡蛋等。(2)预习课本鸟的生殖过程发育过程、实验观察鸡蛋的结构

3、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课题:本节课题是鸟的生殖和发育,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们培养爱鸟护鸟的情感目标,锻炼学生科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描述鸟的生殖结构和发育过程。

2.观察鸟卵的结构,说出鸟卵适于陆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鸡卵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鸟类、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标题显示本节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但实际上整节课的安排是以鸟类繁殖的“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过程为主线的。通过观察鸡蛋结构的实验,结合课本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讨论并明确各部分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接着利用两种鸟类的对比说出鸟的发育过程有早成雏和晚成雏之分,亲鸟的筑巢、孵卵、育雏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鸟卵的结构。

2、难点 探究鸟卵的结构,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收集与鸟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的材料、鸟的繁殖行为视频

探究实验材料:解剖剪、镊子、烧杯(内有40℃~50℃的温水)、培养皿,放大镜,鸡蛋,鸭蛋,鹌鹑蛋

学生:收集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的资料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自主互助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配乐诗朗诵:《钱塘湖春行》

在学生被诗中的意境所感染时,再请学生分析:诗中提到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的是鸟类的什么行为? 点评:利用学生已知的古诗导入,既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又可借此提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特殊情境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点燃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热情。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到鸟的繁殖的过程: 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

这就是鸟儿生息繁衍的全过程正是这个过程才有了莺歌燕舞的风景。……我们人类是喜欢鸟的。请看:

1、展示鸟巢奥运会馆图片,漂亮吗?它表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体,大家再看,鸟巢又像一个孕育着新的生命摇篮。

2、那么你见过哪些鸟的鸟巢呢?(收集鸟巢的信息及鸟巢的作用)学生回答:麻雀、燕子等等。展示几种鸟的鸟巢,通过观察,思考:鸟巢的作用是什么呢? 保温,育雏、保护……除此之外还有吸引异性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鸟巢”入手,结合实例联系到真正的鸟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筑巢)观看视频(鸟的求偶视频):

这只雄鸟买力地展示它的优美的舞姿是为了……?(为了求偶。博得雌鸟的欢心。)

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你还知道哪些鸟儿不同的求偶方式? 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企鹅求偶…… 她们用独特的方式求得配偶。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观察、收集、分析能力。

4、视频播放。

请学生思考:它这种受精方式叫什么?(体内受精)体内受精有什么好处?

提出问题:不同的鸟产的卵相同吗? 展示几种不同的常见的鸟卵。

让学生得出:不同的鸟卵的大小是不同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5、以鸡卵为例观察鸟卵的结构。

展示鸡卵的观察步骤和方法:

一、观 鸡卵的外形 思考这种形状有什么意义? 生:鸡蛋是椭圆形的。

师:鸡蛋的形状为什么不是球形的?这种形状有什么好处吗?请同学们用手拨动鸡蛋,看看它的移动状态。

生:我用手拨动鸡蛋。它向前滚动一段距离,又基本返回原来的地方。这样可以防止蛋从窝内滚出来。

二、摸 让学生单手均匀用力握鸡卵,看会不会轻易捏碎,理解卵壳作用。生:蛋壳比较硬,它起保护作用。

三、探 鸟卵的内部结构展示鸡卵的结构图

学生四人一组,按照要求逐一找到卵的各个结构(及时巡视指导)学生分组汇报他们看到的结构

展示鸡卵的内部结构图,让学生逐一指出卵的内部结构

6、大家知道了卵的结构,知道各结构的功能吗? 讨论:

1、卵壳有什么功能?

2、卵壳膜有什么功能?

3、卵白有什么功能?

4、卵黄有什么功能?

5、胚盘有什么功能?

6、卵细胞是由谁组成的?

7、气室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分组回答:

7、探究气室的作用:

(1)、观察:大家都看到了,气室容积很小,那么如何提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大量氧气?(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卵壳)

(2)、检测:启发学生利用桌上的物品设计探究方案,并且用温水浸泡法来探究一下气孔是否存在

[设计意图]实物观察时注意到细节的指导,就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示,利于学生实验步骤的优化和观察的实效,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8、大显身手(略):

三.随堂检测:

四、知识小结: 教学反思: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晚期妊娠合并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孕妇72例 (生殖道畸形组) , 年龄21~40岁, 平均26.82岁。其中双角子宫6例 (8.33%) , 双子宫5例 (6.94%) , 中隔子宫16例 (22.22%) , 鞍状子宫3例 (4.17%) , 残角子宫12例 (16.67%) , 不全中隔子宫17例 (23.61%) , 双子宫加双宫颈加阴道纵隔4例 (5.56%) , 阴道不全纵隔、阴道完全纵隔、单角子宫各2例 (2.78%) , 双子宫加双宫颈、子宫完全中隔加阴道横隔、双角子宫加阴道不全纵隔各1例 (1.39%) 。72例孕妇中产前作出诊断的仅有10例, 产前诊断率13.89%, 其余均为术中探查发现。同时随机选择同时期、同妊娠月份非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晚期妊娠分娩的孕妇136例 (对照组) , 年龄20~37岁, 平均27.02岁。

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胎方位和分娩方式的比较

生殖道畸形组中胎位异常 (臀位、横位) 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孕产妇主要并发症及围生儿情况比较

生殖道畸形组孕产妇胎膜早破、早产、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少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生殖道畸形组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生殖道畸形组中还有1例新生儿尿道下裂, 1例新生儿右手多指, 2例足月小样儿。

3 讨 论

3.1 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关键在于孕前诊断, 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 对有月经异常、反复流产、早产或婚后不孕者应提高警惕。其次需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 阴道畸形的患者可通过妇科检查发现。对怀疑有子宫发育异常的患者可运用超声检查, 尤其是三维超声, 它能够显像子宫冠状面, 将宫角处内膜和宫颈管在一个平面同时显示出来, 清晰显示子宫外形, 从而成为诊断子宫发育异常的最佳手段[1]。帮助诊断的方法还有子宫输卵管造影、宫腔镜、腹腔镜等。临床上孕期妇女通常通过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发现, 而更多的是在剖宫产术中探查发现。本组72例中产前诊断率仅为13.89%, 其余均是在术中发现的, 漏诊及误诊率较高。这与妊娠前或妊娠早期未检查, 亦或在医院产科妇检时漏诊, 到妊娠后期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甚至因产科指征行剖宫产或临产后出现产程异常, 先露下降受阻进行探查才得到诊断。因此必须重视生殖器官健康知识的宣教, 新婚夫妇人人做到婚前检查和孕前检查, 普及B超检查 (无创性, 可反复操作)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妊娠前的诊断率, 从而减少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围生期的医疗质量。

3.2 妊娠合并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对母儿的影响

资料显示:生殖道畸形组孕妇胎位异常 (臀位、横位) 、剖宫产的发生率及孕期主要并发症如胎膜早破、早产、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羊水过少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 (P<0.05) ,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子宫发育异常, 子宫形态的变化, 胎儿在宫腔的体位受限, 使臀位、横位的发生率升高, 继而导致剖宫产率升高;又由于子宫蜕膜发育不良, 或胎盘种植在子宫中隔上, 导致胎盘缺血、缺氧, 也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同时子宫发育不良致宫缩乏力, 或因胎盘残留而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加[2] 。因此在临床上, 患者在进行产科检查 (四步触诊) 时, 若发现有子宫或胎儿轴心偏斜, 或在子宫的一侧明显摸到胎儿肢体 (多数胎位不正) , 或子宫底部宽大有凹陷、对称性或不对称性, 或第1胎出现无法解释的胎头高浮时, 均需考虑有无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可能。在工作中应注意病史的采集, 加强产科检查及必要的阴道检查, 及早发现生殖器官发育异常, 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 积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后, 患者生殖器官的解剖生理发生变化, 特别是发育异常的子宫肌层发育不良、子宫轴向失常, 不规则的宫腔形态, 宫腔缩小等情况, 均导致母体对胎儿的血液供应不良及胎儿在宫腔内活动受限。使胎儿窘迫、胎儿生长受限、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增加, 我们的资料与此相符。因此临床上遇到妊娠中晚期胎儿生长受限经积极治疗效果不佳, 在排除母体并发症或胎儿畸形的情况下应考虑有无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可能。

3.3 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妊娠的分娩方式及处理

对于正常管道形成受阻所致异常的生殖器官, 比如阴道横隔、阴道纵隔、宫颈闭锁等或畸形矫正术后瘢痕, 会造成软产道异常, 主张剖宫产终止妊娠。对于副中肾管衍化物发育不全所致异常, 比如单角子宫等为保证母儿安全, 可放宽剖宫产指征, 而本组唯一的正常分娩的孕妇就是单角子宫妊娠, 是因为产前无症状, 产后B超检查发现。对于副中肾管衍化物融合障碍所致异常, 比如双子宫、双角子宫、鞍状子宫、中隔子宫妊娠等, 对有不良孕产史、高龄产妇、胎位异常等情况, 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以保证母儿安全[3]。关于剖宫产子宫切口的选择, 有的作者认为应采取跨越宫体及子宫下段的纵切口, 以避免两侧撕裂出血。本组71例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剖宫产患者, 均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 效果较好,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说明横切口也是可行的[4]。

对于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处理:孕前应加强婚检和婚后妇检, 发现后及时在孕前予以矫正, 如阴道横隔、阴道纵隔可行切除术, 中隔子宫可行宫腔镜治疗。如在孕期B超检查时明确诊断, 则等待分娩时剖宫产后再处理, 在孕期一般不做处理。是否剖宫产时行生殖器官畸形矫正术, 应根据畸形类型决定, 残角子宫者术中可切除残角子宫及同侧输卵管;中隔子宫应同时行中隔切除术, 以减少其以后在避孕及意外妊娠要求流产时的难度;双子宫、双角子宫、鞍状子宫鉴于妊娠子宫大, 血循环丰富, 我们一般不予特殊处理。

生殖器官发育异常产科并发症多, 是当前产科高危妊娠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尽量在产前检查中及早诊断, 并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5]。医护人员应该以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为前提, 选择适合孕妇的分娩方式, 并及时纠正生殖器官发育异常, 提高孕妇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岩, 张帆, 邹亚芳, 等.子宫畸形合并早期妊娠三维超声成像观察[J].2004, 20 (2) :151-152.

[2]左茂翠.晚期妊娠合并子宫畸形21例分析[J].医学信息, 2007, 20 (12) :2119-2120.

[3]李霞, 翁梨驹.生殖道畸形孕妇分娩38例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7, 32 (4) :232-233.

[4]周健.生殖道畸形合并妊娠80例分析[J].1997, 17 (5) :410-412.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篇11

二、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教学目的

1.减数分裂的概念(D:应用)。

2.精子的形成过程(D:应用)。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CAI软件:哺乳动物晕丸示意图;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解;同源染色体和四分

体形成图解。

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与启发、提问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引言:大家知道,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是细胞增殖。

提问: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

(回答:略)

讲述:对,在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

提问:在讲述新课以前,我们先回忆一下有丝分裂前后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意义?

(回答:略。)

讲述:有丝分裂可以保持细胞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恒定不变。那么,在形成有性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细胞是怎样分裂的呢?下面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讨论:

1.如下所示,假设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完成,生物体下一代细胞

内染色体数目如何变化?

亲代

子代

()分裂 精原细胞————→精子

()分裂 受精作用 →受精卵

卵原细胞————→卵细胞

2.要保持生物体前后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阐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讲述:如果精子或卵细胞内的染色体只有正常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一半,那问题便迎刃而解。事实是怎样的吗?

1883年比利时学者耐登在研究马蛔虫受精作用时观察到: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数目相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后代。根据这一发现,生物学家推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否则生物每繁殖一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增加一倍。这和我们考虑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既然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染色体数目要减少一半,如何减少,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了。首先我们应对减数分裂的概念有所了解。

减数分裂的概念(教师主要讲述以下三点):

范围: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概念: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讲述:下面我们以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具体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部位:睾丸(精巢)的曲细精管中。

(CAI软件显示哺乳动物辜丸示意图,曲细精管处闪烁3次。)

讲述:曲细精管中含有大量的原始生殖细胞,也就是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的相同。当雄性动物性成熟后,睾丸里的一部分精原细胞就开始进行减数分裂,经过减数分裂以后,精原细胞就形成了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下面我们看一看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

(2)精子的形成过程:

(CAI软件动态显示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

讲述:大家先看两遍减数分裂的过程,建立一些感性认识,在我们具体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前,先讲述几个概念。

讲述:像受精卵细胞中两条稍大一些的染色体,它们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其中一条浅色的表示来自精子,即父方,另一条黑色的表示来自卵细胞,即母方,这两条染色体叫做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中所示的受精卵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讨论: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吗?为什么?

讲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联会结果就形成了四分体,即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

讲述:在学习了上述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来看看精子是如何形成的。

(CAI软件示精子的形成过程;略。)

讲述:精子是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在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缩短变粗,染色体复制以后,细胞就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联会,形成四分体,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

在细胞分裂的同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结果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便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也减少了一半,细胞内不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减数第二次分裂是从次级精母细胞开始的,细胞未经染色体的复制,直接进入第二次分裂。在细胞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前面所学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非常相似,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这一位置后,接着进行分裂,于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与此同时,细胞分裂,结果生成了精子细胞。精子细胞经过变形后成为精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最后生成了四个精子,减数分裂结束。

总结提问: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后,形成的细胞叫什么?

减分I间期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结果,各生成了什么细胞?

减分I

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减分II

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3.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是由两次分裂中的哪一次分裂决定的?

减数第一次分裂

4.为什么说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

其特殊性表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同源染色体配对,同源染色体分离等复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在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与有丝分裂相似。因此,减数分裂是特殊形式的有丝分裂。

课堂作业:

1.思考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行为:哪两条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在遗传学上有什么意义?(第二问可联系第二题思考。)

2.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图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会产生几种结果?哪几种?

二、减数分裂和有 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范围

概念

结果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形成部位:睾丸(精巢)的曲细精管中 精原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精子(成熟的生殖细胞)

2.形成过程

(1)同源染色体: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2)分析种子的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3)说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4)说出叶芽的结构。

2、能力目标:

1)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形态结构,并尝试画出所观察的种子的结构

2)通过尝试探究外界条件与种子萌发的关系的实验,使学生掌握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形成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观念 2)参与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探究,交流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看法。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一株绿色开花植物是怎样构成的? 2.绿色开花植物大都通过什么来繁殖。

引入新课,:绿色开花植物大都是通过种子来繁殖的,那么,种子为什么能够发育成一个植物体呢?这决定于种子本身的结构和成分,还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这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种子的结构。观察:让学生观察自己搜集到的植物种子,从种子的形状、大小、种皮的颜色方面进行观察,说明种子在形态上的多样性。

教师:尽管种子的外形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可以用菜豆、蚕豆等豆类种子作为代表,另一类可以用玉米、小麦等禾谷类种子作为代表。下面就分别研究这两类种子的结构。

一、种子的结构

一)、菜豆种子的结构

(一)学生解剖观察菜豆种子

1.外形的观察:先看一下菜豆种子的形状、颜色(肾形,白色或褐色)。种子外面包着一层种皮,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凹陷一侧的种皮,可以看到有种脐(是种子从果实里脱落时留下的瘢痕,(有条件可组织学生观察豆荚,注意种子的着生状况)和种孔(用力捏一捏种子,注意观察种孔处出现什么现象)。想一想,种孔有什么作用。)2.解剖种子,观察胚的结构:

(1)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剥下种皮,用手摸一下种皮,了解种子的坚韧性,想一想种皮的作用。

(2)剥开种皮后,首先看到有两片肥厚的豆瓣,这是子叶。用手或解剖针轻轻地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两片豆瓣。然后对照课本上的图解,用放大镜观察和辨认胚根、胚芽、胚轴等部分、并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

(二)小结观察结果

二)、玉米种子的结构

(一)学生解剖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外形观察:取一粒玉米粒,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教师指出,每一个玉米粒实际上是一个果实,但是由于它的果皮和种皮连在一起,不易分开,习惯上称它为种子。

2.内部结构的观察:对照课本上的图解,用刀片从种子的顶部,沿着中线把种子纵切开来。切的时候要通过胚的中轴部分(即玉米粒中线部分有一个呈三角形的部位,这是胚)。在籽粒纵切面上,种皮以内大部分为胚乳;胚只占基部的一角,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子叶盾形,外侧与胚乳相连,不贮藏养料,但它能将胚乳里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观察时,用吸管吸取碘液,滴在切面上,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成蓝紫色的部分是胚乳,染成桔黄色的部分为胚。用解剖针轻轻地将胚上端由几层幼叶包裹着的胚芽挑出来,放在培养皿上。再用同样方法将胚下部呈锥状突起的胚根挑出,也放在培养皿中。胚芽和胚根之间剩下的部分就是胚轴了。在胚轴与胚乳之间是子叶,只有一片。

(二)小结玉米种子的结构

三)、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异同

二、种子的萌发

一)、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师:首先向学生出示一株植物(盆栽花卉或移植到花盆内的农作物),然后提出问题:“这株植物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种子是怎样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体的?” 学生回答:“需要施肥”、“需要浇水”、“需要土壤”、“需要适宜的温度”

教师可:“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株植物体,需要许多条件”,“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种子萌发都需要哪些条件”。

(或者可以从一周来的准备工作开始,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然后从学生的实验中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全都浸入水中的种子不发芽?”“为什么沾不到水的种子也不发芽?”“种子萌发到底需要还是不需要水呢?”)

教师:出示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一粒种子可以萌发?而其它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依次让学生找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教师: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温度、水分和空气。学生:再观察演示实验,从种子本身来发现问题

教师: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教师:“一粒完好的种子在外界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就一定能够萌发吗?” 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些具有不同厚度种皮或果皮的种子,请大家思考说出将它们同时种在土壤中,哪个先萌发,哪个后萌发

学生:皮厚的不易萌发。

教师:除了有完好的胚以外,还有一些种子本身的其他条件也对其萌发起着作用。教师:介绍种子的休眠现象问题和寿命问题 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师:请大家结合萌发过程挂图,再了解一下种子的萌发过程,也就是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

学生: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茎,胚芽发育成叶。

三、茎的发育

教师:植物体的茎是怎样产生的?

(一)茎是由芽发育而成的:

(二)芽的种类: 小结:

(1)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如: 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芽、侧芽。

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

(2)顶芽有可能是叶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或花芽,但发育成枝条的芽,应该是叶芽或混合芽。

(三)叶芽的结构:

1、提示注意事项:

(1)纵切叶芽时,不要切偏,并注意安全。(2)对照挂图或课本中的实验-叶芽的结构。

2、组织学生总结叶芽的结构,并请个别学生进行指图的活动。

3、小结:

白杨枝条的每个节上有叶痕,在叶痕上方的叶腋中生出侧芽。白杨的侧芽是互生的。顶芽着生的顶端。芽的外面被覆盖着两片鳞片,鳞片表面密生茸毛,能防止水分丧失和严寒的侵袭。

侧芽的鳞片内有中轴,这是芽轴。芽轴的周围生有幼叶,带黄色,彼此挤紧在一起,越近中心的幼叶越小,最小的只是一个个突起,叫做叶原基。每个幼叶的叶腋都生有一个突起,这是芽原基。芽轴的顶端有白色肉质的小丘,这是生长点。叶芽发育成枝条时,芽轴渐渐伸长,节间距离加大,叶原基和幼叶形成叶,芽原基发育成侧芽。

附:

一、人工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

一些具有坚厚果皮或种皮的种子,可以在播种时将种子混在粗沙中,用脚踩踏,让粗沙擦伤种皮,以利于水分和氧气进入,从而促使种子提前萌发,对于番茄、梨、苹果、柑桔和甜瓜等植物,可以把种子从果实中取出,借助水流洗去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促使种子萌发。

二、用染色法鉴定种子的发芽率:

其原理是活的胚细胞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不能透过一般的染料。如果胚体死亡,则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染料就可以透入细胞,从而使胚着色。鉴定的方法是取浸泡在温水中3~4小时的小麦籽粒300粒,用手剥去种皮,或用镊子自小麦籽粒胚凹处剥去种皮,使胚体裸露,然后将种子浸于红墨水中染色20分钟,最后用清水冲洗,除去胚表面的染液,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凡是整个胚均被着色的种子,均为死种子;凡是胚体不着色的均为活种子。

三、几种常见植物种子的寿命: 1.柳树种子寿命为12小时。

2.杨树种子寿命一般不超过几个星期。3.花生种子寿命为一年。

4.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的种子寿命只有两年。5.黄瓜、南瓜、西瓜的种子寿命为3~6年。

上一篇:领略名师教学风采 感受小学数学课堂魅力下一篇:大班音乐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