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作文:由新闻引起的思考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考的作文:由新闻引起的思考(精选14篇)

思考的作文:由新闻引起的思考 篇1

今天下午,徐老师“突然袭击”检查暑假作业。结果,我漏写了好几个“答”,我同桌也有好几题空着。其中态度最恶劣的同学,5道应用题,全没有列算式,而且是清一色的`“答:38。”这位同学共发表了6篇作文,有5篇都是从网上抄袭的。其他的同学也好不到哪儿去。

为此,徐老师在放学后把我们全体留下来,十分生气、苦口婆心地教育了我们半天,我们都惭愧不已。但是,我们有没有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老师,看着自己的学生个个偷工减料,心里又会怎么想,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

学习上来不得半点懒惰!也许有些事情偷点儿懒没关系,但是想想看,在多少次考试中,一个小小的“答”,一个方程的“解”字,甚至一个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都将使自己失去宝贵的分数。为什么会这样呢?正是我们平日学习时偷懒,习惯成自然,考试时才会犯这样那样不该犯的错误。

思考的作文:由新闻引起的思考 篇2

我的话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批改中我惊奇不断,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大自然破坏严重需要回暖;英语占的比重太多, 母语应该回暖;金融危机过后经济萧条需要回暖;人情世风需要回暖;政治上的中法关系需要回暖;传统文化需要回暖……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写成了议论文, 议论得有理有据, 思想很是深刻, 简直达到了学生这几年写作的最佳水平, 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由此,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学生的挑战精神和逆反心理是很强的, 我还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感触很多。

一、教师要善于转化和引导学生的写作心理

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一定都是积极向上的,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比较压抑,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 将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教学原动力, 驱动学生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就作文而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回归自己所熟悉的人生经历, 不断在生活及自己所熟知的一笑一颦中去体悟生活的真谛。同时, 教师应有选择地给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具备原创意义的文学作品 (此所谓原创指有作家个性体验的作品) , 使其有创新的技巧和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二、作文教学的形式不可以模式化

学生的视觉也有审美疲惫的时候, 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不灵活多样的话, 再完美的教学在学生的眼里时间长了也会褪掉它本身的色彩。现在好多学校都在探究模式化教学, 预期和目的是好的, 但是我想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写作中, 一方面, 生活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 另一方面, 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为其提供许多的写作技巧。

三、作文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

情感认知是一种感同身受的认知方式, 而大多数的人却总是找种种理由来回避或者逃脱, 他们不愿经历和亲身尝试那种苦痛甚至是痛彻心扉的生命思考, 而浮躁的生活和繁琐的事务也总是充当了他们逃离的借口。事实上, 一个优秀的文学家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搜索到让自己感动的因素, 从而敏感而准确地把握到人生的脉动。我们并非要学生做文学家, 而只是让他们明白写作就是体验, 就是把自己置身于生活的潮流中, 不断撷取其中的浪花, 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由高中作文教学引起的思考 篇3

一、语文基本功较差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掌握语文的基本功不够,具体表现在,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小学发音就不准,写出来的字就都是些错字或是别字,例如:“竞”字,经常有同学写成“尽”。“已经”写成“以经”,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分析不难看出,首先是教师的读音不准确,再者是教师也认为这是小问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教的学生犯这样的错,当然可以理解。

按照师范类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中文系的学生必须通过二级甲等的普通话测试才能毕业,但是,有的高校为了一些数据及面子问题,把关不严格,导致出现此类的情况,这当然和某些体制有关系,这里不再做说明。让我们看看高考评分标准,三个错别字扣一分,有的同学居然被扣了5分之多。笔者的建议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教师的普通话不合格的就应该培训,达到“真正”的二级甲等。其次老师要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观,从语言习惯上感染我们的同学。

二、学生视野狭窄,可写的东西不多

记得在某期的《语文报》上看到一篇怎样来学习语文的文章,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四个字——“博闻强记”,怎么样来博闻呢?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平时的交流等等都是博闻,但是,分析一下我们所面对的高中生的情况,看的书除了课本以外,就看些消遣的课外书,这些对于写作的帮助可能帮助不太大。听广播呢?边疆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能买得起这些设备的同学偏少,再加上城市小,所能听到的节目就是地方广播电台那些“准”普通话,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在课余时间通过学校的广播站转播一点节目,至少也是中央一级的节目。一来对于上文所提到的不足也有所帮助;二来能扩大一点“博”的范围。现在的高中学校都是全日制的,教室里没有电视,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也和同学的上课时间相冲突。这就封闭了同学们的视野。这和教育的投入和升学率有关,我们暂不讨论。其实语文也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样更直观,有时能达到语言无法形容的程度,但是,现实中语文偶尔用一下多媒体教学,就会吸引广大“老教师”的眼球,有时还会产生不大不小的地震。俗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想,离开了上述这样的环境,“博闻强记”的强记的“记”从何而谈起呢?学生们都按照这样的规律学习语文,写的作文会有多少新鲜的东西呢?要写也只能写一下干巴巴的内容空洞的文章。要不成就是老师指点一些“考试秘籍”,临考时有时也只能是胡编乱造,不切实际。

三、教师批改作文方法单一、讲评粗略

作文批改应针对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让他们自己学会修改作文。学生互批互改时,老师先要针对当次作文的文体特点和具体的写作要求,提出修改方法和操作细则。学生通读文章后可逐条对照;写评语要具体,要有针对性,拿不准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同时听取原作者的意见。这样一来,在互批互改当中,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修改能力就会得到共同提高,这一方面提供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重新认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四、平时练习较少、评价机制有待提高

步入新起点的高中生,课程增多,时间安排得比较满。由于受注重传统数理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高考这个指挥棒,分数拉开相对较小,作为“主科”的语文逐渐淡出了这个行列,以后的发展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课时逐渐减少,练习的时间也就相对减少。

就像上文谈到的第二点一样,评价又是一个问题。这样就出现了批改时间远远要超出我们所给课时。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求评价机制有所改变,一位学者曾经在一篇论文里这样写道:“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从这段话不难看出,真正评价语文的标准不应该仅仅看考试成绩,它还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情感、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内涵的修养上,举个简单的例子:评价一所学校的排名,除了看高考成绩,上线率等硬性指标外,是不是还可以从反面看看,看犯错率究竟怎么样,说得再深入一点,可以理解为违法率、犯罪率。这个比例越高,证明我们的大语文观的真正目的没有达到;相反仅以成绩、分数来评价一个人、一个科目是不够的,有时只能会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要看到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

五、展望

毋庸置疑,语文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和生活工具,听说读写无不是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语文又有其人文性,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一个人内涵深度的重要方法。说得通俗一点,语文承担了一个人如何做人的大部分责任,所以,语文教学除了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还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做保障,不然,语文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发挥不出他真正的作用。相信,不远的将来,不管是同学还是老师都会受语文潜移默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样社会才能走向和谐。

以上观点均属个人观点,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和广大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与研究,多提批评意见。让我们共同努力真正找出语文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陈则思.《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2004年9月

[2]怀宁.《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及其对策》

[3]张斌.《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互动》

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 篇4

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

学校:珠海市香洲区北岭小学 班级:四年级

(三)班 姓名:梁梓轩 指导老师:郑英桃老师 联系方式:***

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

以前,我总以为交通十分的安全,并没有什么“**”。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交通世界”并不太平。

几天前,我看报纸的时候,忽然看到一则新闻:“小伙深夜外出寻找走失的外公遇逆行车惨遭车祸,一家人没能过上端午节”。这则新闻就像一个重锤一般砸在我的心上,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的眼前不禁开始了想象:这是一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家家户户都飘着棕香,准备去买菜并寻找走失的外公回家过端午节的小伙骑着电动车在马路上行驶时,一辆逆行小轿车突然冲来,小伙连忙调转车头,准备避开小轿车,可还是被撞到了,小伙被撞出十几米远,血流满面,当时就昏迷了过去……

端午节,本应该是一个开开心心的日子,团圆的日子,可就在这个夜晚,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怎能不让人痛心。

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那个小车司机不知道交通法规?不是的。小车司机难道不知道逆行是违法的吗?怎可能不知道,只是他根本不把交通法规放在心里,没有意识到逆行后果的严重性,才发生了这样的悲剧,让一个家庭就此破裂!

这就是不文明的交通现象,一个让人恐惧的交通环境,那我们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去阻止它继续蔓延,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做一个文明的好行人,不要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在机动车道上行走,还要记住红灯停,绿灯行,这是行人安全的通行证。

第二,做一个文明的好司机,遵守法规,不占用应急车道,开车不打电话,还要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习惯,避免遭到不必要的麻烦。

由引发的思考作文 篇5

后进生,无论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后进,还是学习方面的后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后进生像一颗生病的小苗,班主任应该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我班也有这么一位学生,名叫吴海敏,他幼年时父亲发生车祸就去世了,跟着户籍外地的妈妈和瞎眼奶奶一起生活,家长的素质是很低的,只知道赚钱养家糊口,对儿子生活上缺乏关怀,大冬天只穿两件毛衣,文具盒里常常只有一支两支铅笔头。更别谈思想上的关心了。刚入学不久,我就发现他的心理不够健康。一般孩子失去了父亲觉得伤心的事,可他呢,却整天把这桩父亲惨死的痛苦事情挂在嘴边得意洋洋地向同学、老师诉说,生怕人家不知晓。过了一段时期,我听到同学反映说他经常去翻人家书包,并把一位同学的胶水扔进了厕所里,当时我听了十分生气,在同学面前批评了他,还教育大家了解什么行为是偷窃?当时根本就没有询问一下他为何这样做的原因。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吴海敏又开始拿同学的东西,有橡皮、小刀、铅笔等等,而且都是扔掉的。学生向我反映了多次,我是又气又恨,恨铁不成钢吗?因为谈心也谈了多次,屡教不改,烦透了。这时的我恨恨地对他说:“下次再犯,就打这只手吧!”自从说了这句话后,吴海敏的这种习气不但没改,反而变本加厉了。直到有一天,我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承认了自己粗暴的行为,并和他谈了为什么拿别人东西时,才知道他是因为看到同学不和他做朋友而故意这样做的。自从,我觉得对他有一份深深的愧疚,是我恶化了他和同学的关系,是我加剧了他思想上的严重拓变。后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约他母亲谈了几次,在家校双方的共同教育下帮助他找回自信,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

现在回首这件事,不由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常言说:“浇树浇根,交人交心”,要想转化后进生,首先要获得后进生的信任。听到他后来继续拿别人东西时,采用惩罚的手段是行不通的,此时的他对你既畏惧,又疏远,根本不会把你当作最可亲近和信赖的人,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你。在这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吴海敏也像大多数后进生一样有着矛盾的心理:想得到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和同学做好朋友,可又难以约束自己,同学越是鄙弃他,看不起他,不和他玩耍,他严重的自卑心理日益得到滋生,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甚至报复的念头。正如歌德产生的一句话“你失去了财富,你就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给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是实现转化后进生的关键。而要想彻底改掉不良的习气,还要反复抓,抓反复,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对出现反复的后进生仍要尊重、信赖,以他们重犯错误不理怨,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直到后进生彻底转化为止,因为一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

班主任工作精心而又繁琐,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母亲般的爱心点燃学生希望之火,编织出一个个“爱”的故事,创造出一个个后进转化的奇迹。

由疫情引发的思考作文500字 篇6

这次疫情有三个特点:一是与SARS病毒相似,但又不同于SARS病毒;二是有人传人的现象;三是有病护人员感染。这三个特点说明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很相近,同时传染性又极强。钟南山院士说对于减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最好的办法是大家尽量都做到自我隔离、少出门。

疫情的源头是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有人从那里买野味、食野味最终染上病毒。尽管人们发现后进行了治疗,但病毒还是传播的很广泛。元月初,我的小提琴老师和她的儿子刚从武汉放假回来,幸运的是为了家里的爱猫就自驾回的郑州,幸运的躲过这个病毒才一切安好!

看着骇人的数据更让我对赴汉的解放军和医护人员起敬。国外也有几例确诊,看新闻说也是有去过武汉史的。日本在前不久为我们支援了一批口罩;国际卫生组织也在不断地做着努力研制新型病毒疫苗,国内的防治工作也很到位,在这走亲访友的春节期间,国人也因疫情而取消了各种家庭聚餐,武汉采取了封城的措施,就连农村也开始了封路。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一份努力去控制这次疫情,可是也有极少人为了自己吃了退烧药而走出国境、还有在网络上造谣,他们批评那些武汉的朋友,用不文明的语言伤害那些无辜的受到传染的朋友。对于武汉的封城封的不是人心而是病毒,医护人员以及武汉的朋友们,你们要挺住,你们的无私奉献终将会有收获。每个人都做到自我隔离、每个人都应献出一份力量、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国家!

由小强的变化引起的思考 篇7

第一次到四 (1) 班上课时, 有位同学很快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上课不听课, 还故意用笔、尺子等敲打课桌、书本, 无视老师的存在。下课后, 我了解到他平时行为习惯差, 不写作业, 欺侮周围的同学……他很任性, 老师找他到办公室谈话, 不想去就不去, 甚至有时还赖在地上, 他就是“问题行为”学生小强。

我找小强同学谈心, 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常常不理不睬, 依然我行我素, 他一次次挑战我忍耐的极限。教了30多年的书, 我还没有碰到这样一位“软硬不吃”的孩子, 而他不写作业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班上一小批“懒”学生。为此, 我很苦恼, 却又不忍心放弃。我翻阅了有关教育专著, 搜索了相关信息资料, 也咨询了专家和学者, 还与同事进行了专题交流, 经过查找原因、分析反思, 我感到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是成长阶段短暂的“不适应”, 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我调节, 他们自身各种积极向上的因素就会得到激发、强化, “问题行为”很有可能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发展, 从而转变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和积极因素。要做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转化工作, 教师就要有对他们发自内心真挚的爱, 全面深入地了解, 并且掌握教育的艺术, 才能点燃他们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 看到希望之星。

我从班主任和前任几位老师那儿了解到小强的家庭环境:从小父母离异, 跟奶奶生活在一起, 缺少家庭温暖。于是, 我主动找小微同学谈心, 直截了当地说, 父母离异是大人的事, 你的父母只是不在一起生活, 不会抛下你不管。你想想社会上有很多孤儿再也看不到父母的一面, 他们会有多思念父母, 而他们中许多人很优秀。还有的孩子失去了双臂, 就学会用脚写作业, 用脚弹钢琴, 谱写出美好的人生。而你行动自如, 为什么不珍惜时光, 好好学习呢?虽然你现在学习成绩不理想, 但只要你好好表现, 上课认真听课, 按时完成作业, 就会有进步。我相信你, 也会帮助你。如果其他老师要求你家长签名的作业, 你给我检查, 我给你签名, 不懂的我教你。听我这么一说, 看我带着真诚的微笑, 小强似乎有所感动, 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二、“问题行为”的转变

我发现小强同学开始在转化, 上课时能专心听十几分钟, 课堂作业在我的督促下也能按时完成。请学生上黑板听写时, 也能偶尔看见他跟着举手。只要他举手, 我就一定会找他上黑板, 满足他的表现欲望。在评价时, 我侧重于赏识表扬, 也会对他提出小小要求。

渐渐地, 他喜欢接触我了。每当他有不懂的题目, 总是跑过来问我。我总是耐心地辅导, 直到他弄懂为止。他对语文渐渐感兴趣了, 还想考高分, 这对他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好事, 说明他渐渐有了一颗上进的心。于是, 我就在他身上多花些精力, 除了上课特别关照外, 课余时间, 我还对他多加指导, 同时, 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心灵上给予抚慰。

上班的某一天, 他跟着我, 神秘兮兮地等我停好车, 硬塞了一个大苹果给我。我愣住了, 他不好意思地说:“给你吃!”“老师谢谢你, 你自己吃吧!”我微笑着回答, “我还有, 这是给你的, 请你一定要收下。”他恳切地说。盛情难却, 吃了他送的苹果, 我感觉甜到心里。后来, 他又陆续送苹果、橙子、香蕉、枣子、黑子酥……在一次放学的路上, 我有意追上他, 还给他送的一些水果、食品, 告诉他:“这些东西请你带回去吃, 老师已经吃过你送的最甜的苹果了, 你的心意我领了, 老师谢谢你!你是个知恩图报的好孩子, 要继续加油啊!”自那以后, 只要看见他有些进步, 我就送些本子、作文书等学习用品鼓励他。

跟其他后进生一样, 小强时而表现好一段时间, 时而“懒”一段时间。我从不言弃, 而是对他特别关注, 只要发现他没及时交家庭作业, 就找他到办公室补好, 并教育他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有一次, 我去小强居住的小区, 家访另一名学生, 结束后, 我发现小强同学等在那名学生家的楼道上, 非要我也去他家, 我欣然地接受了他的邀请。见到他奶奶, 从他奶奶那儿得知, 小强从八个月大, 母亲就走了, 后来与他父亲离婚, 而他父亲经常不在家, 只有他奶奶和他生活在一起。他奶奶信仰基督教, 经常在傍晚带小强去基督教堂, 在这种情况下, 家庭作业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更何况他奶奶没文化, 小强作业不会做, 就不做了。我听了他奶奶的述说, 心里酸溜溜的。从此, 有空余时间, 我就帮他补课, 有时我骑自行车送他回家, 每次下车, 他总是礼貌地和我再见, 我感到他变化更大了。

三、“问题行为”的消失

在老师的督促下, 小强的“懒”毛病犯得次数明显少了, 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了。在一次测试中, 他有几道题不会做问了我, 我给他小小的提示, 他做好之后立马请我帮他改。本来他只有89分, 我有意少扣了1分。当我让90分及以上学生站起来, 为他们鼓掌, 我发现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接下来的一次单元测试中, 他独立完成答卷后递给我, 非常想我当场为他阅卷。这次只有一处写错了, 扣2分, 得了98分。试卷带回家后, 我终于看到他父亲难得一见的签字。

由一道高考题引起的思考 篇8

—Can I help you, sir? —Yes. I bought this radio here yesterday, but it .

A. didn’t workB. won’t workC. can’t workD. doesn’t work

这道题理解起来并不难,即使在不知道正确答案的情况下,我们也能翻译出来:

—先生,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是这样,我昨天在你这儿买了一台收音机,但坏了。

对于这道题,很多读者来信问过我该怎么选择。大部分读者特别提到,要表达“收音机坏了”的意思,到底是用it doesn’t work还是用it can’t work(即正确答案到底是C还是D)。读者们的疑问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汉语思维的束缚而产生的,因为如果拿汉语思维来套,选项C和选项D并没有区别。现在,笔者就结合两位以英语为母语的朋友(一位是来自美国的年轻人;一位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老年朋友,使用英语比较讲究)对这道题各选项的解释,来具体评析这道题以及由这道题引出的语法问题。

选项A与选项D的区别

这两位朋友认为选项A和选项D都是正确的,但是,我的美国朋友更倾向于选D,而澳大利亚朋友更倾向于选A。首先我们分别看一下两个人的解释。

美国朋友的解释:

Answer D is definitely the right answer. A is nearly correct too, but since we’re talking in the present, D is the best choice. A would be correct if we said something like, “I bought this yesterday and when I tried it, it didn’t work.” (选项D毫无疑问是正确的。选项A也说得过去,但是因为我们讨论的是现在的状况,因而D是最佳答案。如果我们将原句改为 “I bought this yesterday and when I tried it, it didn’t work.”那么选项A就是正确的。)

澳大利亚朋友的解释:

“Doesn’t work” (answer D) can also be used and would be considered correct—in effect, it is present tense where I am telling the salesman that the radio doesn’t work now. Actually, I would have selected A as the correct answer because it is past tense in keeping with the sentence—“bought”, “yesterday” and “didn’t”. To me, this clearly implies that I tried to get it to work yesterday when I bought it, but it didn’t work. (Doesn’t work 也可以选,可以看成是正确答案。实际上,这里使用一般现在时的话,表明我是要告诉售货员,这台收音机现在不能用了。但事实上,要是我来选的话,我会选择A为正确答案,因为它是一般过去时的形式,与句中的bought、yesterday和didn’t的时态保持一致。在我看来,这句话显然是要说:昨天我把这台收音机买回家后,就试图打开它,但是它当时就坏了,不能用。)

讨论到这里,我们发现,选项A和选项D都是正确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表达收音机是什么时候坏的,以下是具体分析。

如果这里使用doesn’t work,那么说话者强调的是收音机现在的状态——现在是坏的。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是:我昨天刚买的收音机,现在就坏了,这质量也太差了,所以我要拿过来换了或退了。至于昨天买回去时收音机是否是坏的,说话人没有言明。这里说话人关心的不是昨天买回去是一个好的还是坏的收音机,反正现在是坏了。这么说就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昨天买回去的就是坏了的收音机;另一种是昨天买回去时收音机是好的,第二天却坏了。

如果这里使用didn’t work,那么说话者强调的是:昨天我买回去的时候就试了,当时就是坏的,所以我今天就把它拿过来了。这么说就只有一种可能:我原本买的就是一台坏了的收音机。

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语境,因此,此处无所谓选项A和选项D哪个更好,因为两个选项都可以,只是两者表达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形。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英文表达比汉语表达更精确,因为英文可以借助于时态来表达准确的时间概念,而汉语则不能。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对话如果用汉语说,很可能像下面这样:

售货员:怎么了,有什么事吗?

顾客:我昨天在你这儿买了一台收音机,但坏了。

售货员:怎么坏的啊?是你自己弄坏的?还是昨天买回去就是坏的?

我们看到,汉语里的“坏了”无法交待出“坏了”的时间,但英文就能通过不同的时态明确指明何时“坏了”。我们可以进一步想象,如果是一个聪明的顾客,他会巧妙地使用一般过去时态,即it didn’t work,表明“我买回去本来就是坏的,而不是我自己弄坏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争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项A应该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选项C为何不妥

本文开头提到,很多读者不知道此处应该使用选项C还是选项D。这完全是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和干扰。这里使用选项C是不妥的,理由如下。

在英文中,can的核心意思是表示“潜在的能力”,用来说明因为具备某些特点或条件,某人/某事物能够完成某件事。既然选项C中引入了情态动词can,那么它表示的就是一种“能力”;但选项C中的work在此处是“起作用,正常运转”的意思,表达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radio的“能力”。因而,此处不能选C。对于选项C,我的美国朋友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Answer C is not correct, though if you change the subject you could say, “I bought this yesterday but I can’t get it to work/can’t make it work.” (选项C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可以更换主语,说成:“I bought this yesterday but I can’t get it to work/can’t make it work.”)

这里,他将主语radio换成了I,这时的can’t是用来说明“我”没有“让它正常工作”的“能力”。

那么选项C (can’t work)是不是绝对不能用呢?其实也不是。但如果要用can’t work,就必须给出具体的理由来说明收音机为什么“不能”正常工作,是什么使其“无法”正常运转。对此我的澳大利亚朋友是这样解释的:

We couldn’t really use “can’t work” unless there is some accompanying explanation or prior discussion. “Can’t work” implies some conditions prevent it from working, e.g. no power cord or a damaged unit. For example, if I had said “The motor is burnt out and that’s why the radio can’t work”, that would be OK. (这里我们不能使用can’t work,除非这里有伴随的原因解释或预先的讨论。使用can’t work暗示着有些情况阻止了它正常工作,如没有电源线或零部件出现损坏。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The motor is burnt out and that’s why the radio can’t work.”)

他举的例子“The motor is burnt out and that’s why the radio can’t work.”给出了附加的理由来解释收音机为什么不能正常工作,因而,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收音机丧失了正常工作的能力”。

选项B也是正确答案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选项B (won’t work)。很少中国学生会想到选项B也是正确选项。一般来说,won’t do表示“不愿意做某事”,相当于refuse to do,表达的是一种意愿(willingness)。因为只有人或其他动物才能有“意愿”,因此,won’t do的主语往往不会是有生命的事物(things)。如果won’t do前非要用无生命的事物作主语,此时往往含有拟人化的意味。说话人使用won’t往往带有主观性色彩,往往是抱怨某件物品不能正常使用,例如:

The closet door won’t open. Will you try it?

这个储藏室的门就是打不开。你能试试看打得开吗?

这里说话人用won’t open来表达储藏室的门“打不开”,那么won’t一词所暗含的事实是:门并不是因为坏了而完全没有可能打开,只不过是说话人自己经过尝试打不开而已。同样地,won’t work带有主观性,强调的是人经过努力之后仍然不能使某事物正常使用,但并不代表该事物就完全失去了某种功能。相比较而言,doesn’t work则是强调事物本身丧失了某种功能,更带有客观性。请比较下面一组例句:

a.My enter key doesn’t work.

b.My enter key won’t work.

在a句中,doesn’t work表示一种状态,指出“我的回车键坏了”,这已经是事实。在b句中,won’t work带有主观性色彩,偏重于说明说话人的感受,即说话人感觉到回车键不对劲,但回车键并不一定真的就是坏了。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样的情态含义准确传达出来。笔者将之分别译成:

a.我的回车键坏了。

b.我的回车键不对劲,现在用不了了。

因而,对于这道高考题,我们也可以选择B,原句可写成:“I bought this radio here yesterday, but it won’t work.”这句话用汉语表达的话,就相当于说:“我昨天在你这儿买了一台收音机,不过我感觉怎么用不了呢。”这表明收音机虽然不能正常使用,但不一定是坏了,可能是说话人自己不会使用这部收音机而已。

我的澳大利亚朋友也是这样认为的,他的解释如下:

“Won’t work” implies the buyer has unsuccessfully tried several things. It might be used by someone who doesn’t understand how to make it work. “Doesn’t work” could be the same as “won’t work”. (Won’t work表明买主尝试着使用它,但是没有成功。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使它正常工作的话,就可能会使用won’t work来表达。Won’t work和doesn’t work的意义是差不多的。)

对于won’t work,我的美国朋友认为:

The answer “won’t work” also seems appropriate for this context, there doesn’t seem to be a difference between “won’t work” and “doesn’t work”. (在这个语境下,使用won’t work也是恰当的。这里使用won’t work和doesn’t work似乎没什么区别。)

由此可见,won’t work类似于doesn’t work,也可以作为正确答案,只不过区别在于:doesn’t work更客观,强调收音机坏了;而won’t work只是表明说话人没能使收音机正常工作。

分析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体会到:要想深谙英语思维,绝非易事!这一道题能有这么多不同的解读,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这个书面的句子脱离了活生生的语境。没有语境,我们很难知道说话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如果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这道题便不会有如此多的解读,正如我的澳大利亚朋友最后所评论的那样:

There isn’t really much of a difference between any of the responses. A native speaker would use any of them to get the message across. Any of the responses would convey the same message as an initial complaint. The response would only change if it related to some follow-up action. If we were to use the response as a reply, written or verbal, it could be influenced by any prior information. (这些选项之间其实没有多大差别,英语为母语的人用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把他的意思交待清楚。上述选项任何一个都能够传达出投诉这一信息。至于具体使用哪一个,则与后面的行为有关。如果我们用选中的一个选项来作答的话——不论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都会受到上文信息的影响。)

由疫情引发的思考高中优秀作文 篇9

那好端端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不尊重,他们大肆屠杀野生动物,来充盈自己的口袋,但他们肯定没有想过这一次是他们害了自己。众所周知,蝙蝠是很多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所以这种新型的冠状病毒的宿主很有可能就是蝙蝠,当然,新型冠状病毒在从蝙蝠到人的传染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间宿主,但是这不是人类逃避自己错误的借口。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的,每一种动物的消失或存在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应保持良好的邻里关系。并且,保护野生动物对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从宏观角度上讲,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程度是衡量人类礼貌进步的重要决定依据。一方面,野生动物为人类农林生产的守卫者,另一方面,它们还是生态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一向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物质资源保障。

当前,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不断减少,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但是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还是具有一定的认识误区,其中最主要的误区就是认为保护动物就是不伤害动物,任其自然生存发展,这种认知是极不可取的,因为在自然界中,灭绝是时时刻刻都会发生的,所以放任濒危物种自然生存繁衍,其必然会逐渐被大自然所淘汰。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如果人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使得本就应灭绝的物种起死回生,那么会不会又打破了自然界原本的运行规律。实际上,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或多或少都会给野生动物自身以及自然界带来永远无法抵消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措施就是尽可能保持现状。

每一个动物和植物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们。记得诺贝尔说过: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恰恰相反,生命在人类的手中却是他们攫取利益的工具。而且还成了他们的骄傲,但是他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他们的无知,生命的可贵是人人所熟知的,但珍惜的人又有多少,如果说自然是一颗大树,那么部分人类就是一些害虫,它们摧残大树的身体。它们又像社会的毒瘤,一度让社会混乱不堪。基于病情,我提出如下建议:

1. 公共场所注意戴口罩,努力做好个人防护。

2. 注意卫生、勤洗手。

3. 注意正确的咳嗽礼仪,打喷嚏不要用手去捂。

4. 多喝水,少熬夜,咳嗽时要用肘部或纸巾遮挡。

5. 居住及工作环境多保持通风状态。

人类的贪心终究还是打破了这17年的平静,他们再一次招来了可怕的病毒,这是他们咎由自取,所以先生们女士们,在此,请听我一句:生命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加油白衣天使,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 由抄作业引发的思考作文

★ 由信息公平引发的档案馆工作思考

★ 由疫情引发的思考为主题的优秀作文

★ 由几何形体素描引发的对素描教学的思考

★ 引发的思考的作文题目

由听课引起的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10

一、课堂存在的问题

反思我们的家常课和公开课,常常看到以下几种倾向:

第一种是只有教师讲解,学生只能做听众,我们称之为“满堂灌”;

第二种是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40分钟的课,提问不下40个,例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有教师便一问接一问: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呀?什么是“风餐露宿”?什么是“日夜兼程”?“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完整的一段话被分析得支离破碎。我们称这样的课堂为“满堂问”。

第三种是让学生反复地读,不问句子叙述的内容浅显还是委婉,不管句子中是否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总是逼着学生一而再地读,读后回答“读懂了什么”?教师只字不提自己读懂了什么。我们称之为“满堂读”。

第四种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也不考虑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满堂悟”。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种状况呢?

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一是缺少有内涵的问题;二是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三是缺少教师有针性的指导与点化;四是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再往深处思究,根源在我们的备课上。

现在有三种情况:一是抄教案,不动脑筋全篇照抄;二是改教案,在老的教案上形式性地改改弄弄;三是干脆从网上下载。试想,一个教师没有认真学习教材,更谈不上研究教材,甚至抄了些什么都不知道,上课拿着教科书“轻装上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上课的时候,“脚踩西瓜皮”,上到哪里是哪里,随意性较大,虽然教学目标中醒目地写着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但教学过程中却忽略重要环节的设计,难点的突破。甚至教师自己对教材解读都有些偏颇,教学的定位怎能恰当?

有位青年教师曾经请教于永正:“您为什么对教材的解读如此独特、深刻、与众不同呢?”于老师引用朱熹的话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作为教师,要想在课堂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能较好地引领、提示、点拨学生,必须反复读教材。不要企图读一两遍就能进入文本,即使是悟性再好的人。教师要默读,还要朗读,要真正读进文本,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青年教师再问:“那您用了多长时间解读文本的呢?”于老师回答:“一生。我一生都在积累知识,准备资料,上好每一篇课文。”

二、上好一堂课的策略

那么究竟如何上好一堂课呢?

1.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一篇课文或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比蜻蜓点水式的课堂好得多。目标落实了,教学方向就明确了,否则就是埋头拉车,不看路,有可能就是南辕北辙。定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年段的特点,不可越位,也不可缺位。其次要陈述规范,它包括目标指向的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目标陈述中的行为动词,尽可能清晰、可把握,便于后续评价;必要时附加一些限制条件。

例如,一位教师给《珍珠鸟》一课“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设为三个层次:低层次为“懂得人与动物之间是可以交朋友的”,中层次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依赖能创造美的境界”,高层次为“珍视生命的存在,眷顾动物的生命,创造和谐相处的世界。”教师围绕中层次目标组织教学,两头的学生适当降低或提高目标要求。

2.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以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来说,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思考的,必须获得的,哪些是不重要甚至不必去纠缠的,教师要仔细斟酌,正确取舍。一些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致力于此。

支玉恒老师教学《太阳》,第一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后,说说课文写什么,并把内容写在黑板上;第二步,理顺序,让学生将内容编号,渗透言之有序的训练;第三步,找“班长”,引导学生找出“远”“大”“热”“关系密切”等词语,渗透总分层次的训练;第四步,找“排长”“连长”,引导学生再次概括,从课题入手,明确不同层次的关系,贯通文章结构的纵横联系;第四步,回归整体,回望全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文章要点,有层次、有条理地表达。于永正老师就此评价:舍弃是一种艺术,舍弃一些繁琐的枝节,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

3.寻找适宜的教学方法

落实有效教学,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佐藤正夫把教学方法归结为三种类型:一是提示型(示范、呈示、展示、口述);二是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对话、课堂讨论);三是自主型(由学生本人独立地或由教师提出课程,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教学方法无所谓孰优孰劣,只有适合教学情境,顺应学生当下的学习需求才是好的。当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也许媒体的形象呈现是个好方法;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争议或个体无法解决时,也许小组讨论是个好方法;当一个阅读话题生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是个好方法;当学生有疑问,无法深入思考或无法解决,教师的引导或传授也会是个好方法……

三、一些反思

在听课过程中,还有一些现象也值得我们思考:

1.课件的使用要恰当、适时

好的课件、恰当时机的出示,绝对会给教学增光添彩,但因为“看”只能得其意,读,才能“意文兼得”,所以课件只是辅助手段,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引领学生读进文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与文本对话。

2.读书的形式和引导的方法可以更科学些

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段落,读书的形式应有区别。有言外之意,内容含蓄的部分宜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表达主人公或作者感情的部分宜朗读,一边读一边体会其中的情感;古诗文宜配上古典音乐,按照节奏来诵读;人物对话宜抓住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文章的高潮或中心宜全班齐读。不同的内容,读书的要求也不同,描写景色的段落宜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说明道理的文字宜一边读一边思考;常识性课文可以一边读一边理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前,一定要自己先把书读好,把握好基调,然后在评价帮助学生的基础上,逐步把学生往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发现、不同的理解,充分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师语言要规范,情感要真诚

上课,是为了学生服务,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为学生学习服务。教学语言注意用普通话,简洁明了,表达清楚,指向性强。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思考价值,评价语言科学、恰当,充满鼓励。与学生的交流要发自内心。

4.认真对待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揭示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可以反映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可以为教师小结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服务。因此,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板书,注意简明扼要,形式美观,更要注意适时揭示。

5.重视课内练习和课后作业

在课内完成写字、背诵等任务被许多专家所肯定,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大趋势。课外作业设计更要注意基础性、实践性、趣味性。要通过课外作业的完成,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交流协作、动手操作、走向社会等能力。

6.合理地整合教材和开发教学资源

由一道易错题引起的思考与探索 篇11

在Rt△ABC中, a、b、c为∠A、∠B、∠C所对的边, 其中a=3, b=4, 则c=____。

此时, 很多学生都很快地给出了答案:c=5。我面带微笑, 但不做表态, 此时有学生举手了:“不对, c应该是5或”。很快地, 很多学生也反应过来了, 都觉得自己一开始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应该是5或。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错因分析:

1.受定向思维的影响, 学生一开口就知道3、4、5是勾股数, 看到有两边是3和4, 就不假思索地认为第三边是5;

2.记定理记得不清楚, 只知道书上的定理中有这样一个式子:a2+b2=c2, 而没有记清式子前的文字, 片面地认为c就一定是斜边;

3.分析题目意思不清楚, 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 没有更深入地理解;

4.学生对分类讨论思想还不是很熟练;

正确解答:因为题目并没有说清楚哪个角是直角, 因此c有可能是直角边, 也有可能是斜边, 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根据勾股定理, 当c是斜边时应该是5, 当c是直角边时应该是。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道题, 我把这道题进行了以下一系列的引申和反思, 让学生讨论交流:

1.如果把这个题目条件弱化, 把题目改为“在△ABC中, a、b、c为∠A、∠B、∠C所对的边, 其中a=3, b=4, 求c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如果把这个题目条件加强, 若此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那么你能求出c的取值范围吗?

答案:。若∠C是锐角, 求得1

3.如果此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那你能求出c的取值范围吗?

按照上题的步骤求得c的取值范围是

4.你能将这个题目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作些变化, 再编出一个新的题目吗?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 编出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

(1) 如果此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求c的值。

(2) 如果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且∠C=90°。求斜边上中线?

(3) 如果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且∠C=90°。求斜边上高线?

(4) 在△ABC中, a、b、c为∠A、∠B、∠C所对的边, a=3、b=4, ∠C=90°, 求△ABC的周长L和面积S的取值范围。

几点思考: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做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使学生逐步养成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提一些新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会学习”。下面笔者结合这个案例就如何引导学生解题后的再思考谈些粗浅的见解, 以供同行参考。

1.要引导学生在“观点失真”处思考。课堂探究中, 学生往往因自身的主观直觉, 或受思维惯性影响, 而生成他们自认为正确、而实质上偏离真理的观点。对此, 为了发挥解题后的再思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观点, 而采用延迟评价、暂停教学的方式, 给学生留下冷场空白,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学生往往能够自主洞察到原先观点的缺失之处。

2.要引导学生从条件中去思考。在原题中, 适当削去一些条件能使结论处于动态, 而增加某些条件, 能使结论得到加强, 提高对条件的削弱和强化往往能挖掘出较为灵活和综合的新题来。

在这个案例中, 如果把直角三角形这一条件去掉, 则∠C从确定变为不确定, 学生看到了一个动态的△ABC, 原来能求出的一些基本量相应地都随的变化而成为变量, 能求出一些基本量的范围, 如1

3.要引导学生从解题过程中去思考。 (1) 思考解题方法。“习题千万道, 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思考、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 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 一题多问, 一题多解, 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 扩大习题的辐射面, 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 思考解题规律。对每个问题都要寻根问底, 能否得到一般性的结果, 有规律性的发现?能否形成独到的见解, 有自己的小发明?点滴的发现, 都能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兴趣。长期的积累, 更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特征的形成, 并增加知识的存储量。

4.要引导学生从结论中去思考。 (1) 思考结论的推广与引伸。做完一道题后引导学生通过改变原题的知识元素, 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变换、引伸、拓展。让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和方向是否变化?可使学生不为完成任务而做题, 而是通过总结、多比较, 开拓思路, 把注意力放在灵活运用知识以及锻炼思维方法上, 从而抑制“题海”战术, 培养“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思维变通能力, 有利于知识归类和归推理能力的提高。 (2) 思考改变题目的结论。某一问题解决后, 教师可以提下面的问题:“本题还可以得出那些结论”, 这样使结论待定化或多样化, 同时解决的背景被撤掉, 解法就更灵活了。像案例中“在△A BC中, a、b、c为∠A、∠B、∠C所对的边, a=3、b=4, ∠C=90°, 除了求c的值”外, 其实还可以求好多值。

一次成功班会引起的思考 篇12

一次成功班会引起的思考

福建南安华侨中学 林少平戴连生

班会,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学校以每周一次的“法定”形式纳入日常管理,所以研究班会的形式和内容,提高班会的质量便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课题。但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学校存在只重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忽视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倾向;存在习惯“说教”,忽视对学生品格、志向、情感、个性等心理素质全面培育的倾向。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也违背学生主动、自由、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的需求,更 有悖于世界各国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重视学生人格培养和个性充分发展的共同趋向。

近两年来,我校充分注意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成为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动力。德育工作改革重在实效,德育的实效性在于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尊重学生,才能从学生的心理规律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环节;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地确定德育的层次。因此我校制定了“三高德育”工程,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每周一次“班会”的实施工作落实。过近两年的操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下面谈谈我校高二(5)班一次班会观摩课的操作情况。 活动主题:拯救地球。 地球是一切生命的摇篮,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我们美丽的家园在呻吟。本次班会旨在通过生动的.活动形式唤起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自已的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 材料准备: 班会以门诊部的形式出现,按照“病人”诉说病状,医生诊断病因并开处方的程序开展。所以让学生查找几个受污染较严重的典型材料代常表,以此反映地球受污染的严重,同时还要查阅解决这些污染的一些措施。 配乐诗朗诵《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学唱《共同的家园》 环境布置: “地球门诊部”场景。

班会简述:

(1)主题班会在配乐诗朗诵《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中开始。

(2)几个“病人”相继出场,“医生”一一给予诊断,并开出处方。 [白云] 大气污染严重,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白云受紫外线侵害。 [珠穆朗玛峰] 大气污染严重,造成“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高山积雪极地冰带融化。 [楼云姑娘]美丽的楼云古城,辉煌一时的楼兰文明,因严重缺水而被黄沙掩盖。 [藏羚羊]因人为破坏,藏羚羊正面临生存的严峻考验。 [死海]不“死”的死海因海水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数百年的可能干涸。

(3)发感谢信。以南安华侨中学全体学生的名义发出,感谢地球门诊部的医生给我们有一个更优美洁净的学习环境。

(4)班会在全班学生嘹亮的《共同的家园》的歌声结束。 可以说这是一次较成功的主题班会,因为通过这次班会达到了下面几个目的。 第一:环境教育的目的。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环境中急需解决重 要问题,联合国发布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已向全人类郑重宣言:“维护和改善人类 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 。它告诉我们不能将一个受到污染、生态失衡、资源贫困的地球交给我们的下一代。为了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全世界都应该携起手来,保护人类共同的赖以生息和发展的唯一的环境--地球。 第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本领。有了这种本领,学生就会教育自已,自我管理自已。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有知识,更需要能力。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在学校靠老师管理,那么将来到社会上往往也会事事依靠别人 指挥,下命令、作指示才行,这种人又能有多大的发展前途呢? 第三:丰富了知识,锻炼了本领。要举行这次活动,学生要千方百计地搜集一些资料,而这些资料一般在课本上是没有现成的。他们要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上网收集,请教科任教师。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锻练了他们搜集、整理材料的本领。其实,这就是一次“研究性学习”。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的是,如何对主题班会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特别需要认真理解好“近期效应” 与“远期效应”的关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是不可能靠一、两个主题班会去完成的。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发展是有一定程序的,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一般情况下,是平稳发展的,但又有加速期。从量变到质变,其中要经过许多的阶段。我们进每一次有益的教育活动、每一个主题班会所产生的效应,都应当视作为学生局部的、小的变化或量变的过程,它是较为明显的、大的变化或质变的基础。

为此,班主任工作既不能只满足于近期效应,某一个主题班会的成功;也不能因为远期效应往往产生于学生毕业以后,或在高一级学校,或在生产劳动岗位上,而放弃目 前可以进行的教育,放弃了可以抓住的有利时时机。关于量变与质变,“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可用下图表达: 面向21世纪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应当包括具有学习或探索真理,迎接世界高科技挑战的素质;具有领悟人生智慧,学会做人的素质;具有适应社会变迁、文化交流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开展人际交往和合作的素质;具有尊纪守法的素质;以及具有谋求职业和发展的素质。

由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篇13

众所周知,数学命题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严谨周密的工作,难免夹杂着一些值得商榷、乃至错误的题目.本文就一道最近广为流传的试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引起读者注意和参考

题1:已知三棱锥S-ABC的底面是正三角形,点A在侧面SBC上的射影H是△SBC的垂心,SA=a,则三棱锥的全面积最大时,求底面△ABC的面积.

1命题溯源

一道经典的传统试题:

题2:在四面体S-ABC中,若A是平面SBC上的射影H是△SBC的垂心,求证:S在平面ABC上的射影O也是△ABC的垂心.

显然,题1由题2隐去另一个射影为垂心的结论,综合三棱锥的面积计算改编而来.

2原题1的基本解法

解:如图1,连SH并延长交BC于M,连AM,易证:AM⊥BC,即BC⊥面SAM,过S作SO⊥AM,则O为S在底面的射影.

图1连BH交SC于N,则 BN⊥SC.又因为 AH⊥SC,所以 SC⊥面AHD,所以 AB⊥SC,所以 CO⊥AB,即O为△ABC的垂心.

又 △ABC为正三角形,所以 O为底面中心,由上可以看出,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有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正三棱锥的概念、棱锥的面积计算等,既有逻辑推理,更有综合计算,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命题的思想,而知识却都是最基础的,不失为一道好题.正准确给学生讲解时,却发现其中有些问题.

上述论证充分,推理严密,似乎无懈可击,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符合全面积最大的三棱锥不存在,也即正三棱锥顶角为120°不可能.命题者在改编过程中忽视了符合题意的几何体的存在性.

3问题的思考

思考1:为什么在正三棱锥S-ABC中∠ASB不能为120°?

图2简证:如图2,易知 ∠AOB=∠BOC=∠AOC=120°,又因为 AO<AS,BO<BS.

在△ABS中,由余弦定理易知:∠ASB<∠AOB=120°.

思考2:由1可知当∠ASB=120°时,三棱锥脱化成△ABC,故三棱锥不存在全面积最大值,但作如下修改此题仍不失为一道考查思维能力的好题:

思考3:以上问题实质是正三棱锥侧棱所成的角问题,于是,引出下列一串思考.

命题(1):在平面内,自一点O至多能引三条射线OA、OB、OC,使它们两两成等角,且两两所成的角为2π3.

命题(2):在空间中,自一点O引三条射线OA、OB、OC,使它们两两成等角的情形有无数种,但所成角最大值为2π/3.

命题(3):在空间中,自一点O至多能引四条射线,使它们两两成等角,且两两所成的角为109°28′.

简证:设OA1,OA2,…,OAn两两成等角,在射线OA1,OA2,…,OAn上分别取OA1=OA2=…=OAn,则OA1,OA2,…,OAn在一个球面上,任意连结A1,A2,…,An中三点和O点,必构成正三棱锥,也即由A1,A2,…,An构成的几何体必为球内接正多面体.又因为正多面体只有5种,易知:只有正四面体符合题意,故得过空间一点至多能作四条射线两两成等角,且为109°28′.

(自然界中的甲烷分子便是这个优美的模型)

命题(4):正三棱锥相邻两个侧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60°,180°).

图3简证:如图3,记三棱锥A-BCD,高为AO(O为底面中心),为研究方便,设底面三角形BCD固定,则影响θ大小的是顶点A的位置.

当A无限远离中心O时,侧棱无限接近于垂直底面,两侧面所成的角就无限趋于∠CBD=60°;

当A无限趋近于中心O时,两侧面无限趋近于同一平面,θ就无限趋近于180°.

命题(5):正n棱锥相邻两个侧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180°-360°/n,180°).

思考的作文:由新闻引起的思考 篇14

柏拉图式爱情,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1、理想式的爱情观(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2、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3、男女平等的爱情观;4、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因此柏拉图的爱情被理解为一种完美的爱情。

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柏拉图的爱情透露着一种悲观与唯美的感情。这使我想起了川端康成在雪国等一系列作品中所渲染的那种迷离唯美的感情。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也许这种不求回报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最终,也只能是两条在远处守候的平行线,留下回忆中最为美好的片段当作永恒。但世间万物往往是这样,走不进的美丽才能永恒,就像顾城一首诗中写到你一会看云,一会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带着点忧郁与牵动的心弦。把爱情定格在瞬间,也化成了永恒。远远的看瀑布,雄壮宏伟,站到瀑布前,便没了那种突突的心跳。远看群山迷雾茫茫,可是走进去一探究竟,却发现还不如远远的遮盖,让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像徐志摩娶了陆小曼而做了林徽因的知己,林徽因放弃了对自己痴情已深的金岳霖选择了门当户对的梁思成,也许都有这样的原因在起作用。徐志摩远远的看林徽因,便如仙子,可是生活中的锅碗瓢盆的碰撞,只能让人拖着岁月的尾巴,日复一日的消灭生活的激情。那时“白玫瑰变成了一粒饭,红玫瑰变成了一滩蚊子血”。所以哲学家大多没有好的爱情婚姻就在于此吧!对爱情理解越深,追求的便也越高,可是现实的生活却让人摔得很惨。“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如果爱情定格在见面的一瞬间,然后永远不会相见,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艾艾怨怨,扭曲了这美丽的爱情,却还要给这份死灰套上个爱情的盒子。爱,是一种成全。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而距离和神秘感,才是维系爱情温度的好方法。柏拉图的爱情是走向至善形式的灵魂冲动。灵魂是爱的基础,至善是爱的终极追求。

而第二个意义,走向了更为深刻的层次。在《会饮篇》中,先知迪奥提玛说道,爱就是对不朽的期盼,而一切可朽者都在尽力追求不朽。以生育繁衍为目的的交往是延续轮回的低级追求,而最高等级的爱是热爱最终可以达到善的形式的智慧和哲学。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情观。追求心灵的沟通。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美幻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美好而又道德的人性强于兽性。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肉体是可朽的,唯有精神不朽。一个人的品格愈高尚,雄心壮志也就愈大,因为他们爱的是永恒。纯粹的、高尚的、以至善为最高目的、以智慧和哲学为追求对象的爱情,沉浸其中的两人关系会更加牢固,他们的交往会更加完整,胜过夫妻的情分,这是因为“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肉体的子女更加美丽、更加长寿”。在这一层面,爱情是人生最主要的理想,与它相比,财富、门第、权柄都不过是浮云腐土罢了。很多人认为爱欲是爱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当你爱他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想要靠近这个人,想要亲近这个人,可是一旦熟悉,这种满足感太短暂,最终因为熟悉走向了一种形式的厌倦。

而对于第三个意义的讨论,我觉得并不是爱情本身的讨论,而是一种两性间关系的讨论。柏拉图认为,爱情具有平等性,不存在依附或占有关系,相爱的双方是自愿、绝不勉强的,即无怨无悔地爱你所喜爱的人。同时,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要知道爱情在培育发展过程中,男女双方都是平等的。而唯一可以导致爱情不平等的,便是爱情本身,如果一个人爱情中处于略势,并不是说那些例如美貌财富等身外之物的影响,而是对对方的深深的爱使他处于劣势之中。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你。

第四个意义的解释则更为纯粹。柏拉图认为,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而言,她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在观念世界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著你。一种永久的,不求回报的爱。即使不能相守,只要看到对方幸福,这份爱便会绵延下去,直到永恒。只要爱的人得到幸福,这份爱就会永恒,如若不能有交点,那我愿意再等一世,柏拉图式的爱情虽然痛苦但却是纯洁的,很多时候不是有勇气就能将爱继续的,当两人注定不能一起时,还一直爱着对方,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使身边有很好的人选时也依然守卫着自己的爱情,那就是柏拉图式的爱,你永远爱着你心中那个完美的恋人,至死不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柏拉图式爱情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爱情的纯净。愿心灵留出一方净土,在浊世之中,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如柏拉图所言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会拥有,若是拥有了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的爱她。

摘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遥远的古希腊开始,先哲们已经开始歌颂爱神、探讨爱情。系统的爱情观在柏拉图的著述中已经论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会针对柏拉图式恋爱从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其含义,并给现在人的爱情观产生借鉴作用。

上一篇:2024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下一篇:关于创新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