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领导依法管理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领导依法管理(通用8篇)

企业领导依法管理 篇1

——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计量管理所20年回顾

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计量管理所是北京金隅集团为加强对各成员单位的管理而成立的计量职能与检测技术机构,始建于1985年5月,经北京市编委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可对本市建材行业开展量值传递检测业务。建所20年来,在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北京金隅集团的监督指导下,建材计量所的实力不断得到补充和加强,现有计量专业技术人员12人、恒温检测实验室120m2、计量标准装置15套,可对涉及建材产品质量检测、工艺过程控制、安全生产监控的58种测量设备进行检定、校准、测试。近年来,建材计量所在确保集团计量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加大技术投入拓展计量检测业务范围,现在的建材计量所已从建所之初作为集团内部计量管理和量值传递的职能部门,发展成为按照市场需求在建材行业内广泛承接测量设备的校准、测试及相关计量技术服务的市场经济主体;开展的检测项目也从初期以技术含量不高的压力表和衡器为主,到面向现代企业开展涵盖长度、热工、力学、电磁、建材试验设备、工业自动化仪表等多个专业的检测项目。目前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计量管理所作为北京市建材行业对水泥、木材、家具、五金水暖、防水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等产品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保障的量值传递中心,对确保本市建材产品的质量、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促进首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计量管理所成立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正是我国计量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时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颁布实施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计量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工业企业的高度重视,一大批部门和行业的计量机构在此期间相继建立,并由此推动了工业计量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计量管理所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成立的。今天在纪念《计量法》颁布20年之际,回顾建材计量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来自企业并直接服务于企业的基层计量机构,之所以能够在多次变革和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建材计量所在建所之初和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依法管理、立足基础、服务企业”的建所宗旨,贯彻“准确可靠、公正规范、质量为本、信誉至上”的质量方针,牢记《计量法》所倡导的“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计量工作原则,扎扎实实为企业服务,促进计量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结建材计量所20年的工作可以概括为:

一、依法管理为核心,奠定计量工作基础

依法管理是保障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计量法》是我们从事计量工作的根本法则,因此建材计量所20年来始终按《计量法》的要求将依法管理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一方面,按照计量法规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根据《计量法》规范集团各单位的行为,将计量作为保障各项工作的技术基础和实现集团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其主要工作是:

1、法律为准绳,加强自身建设

二十年来,建材计量所所处的环境曾发生多次重大变化,经历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集团产业结构调整、计量检测市场化、中国入世等挑战。但是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换,在内部管理上建材计量所始终坚持以依法管理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将确保量值准确统一的《计量法》指导思想作为立所的根本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首先,按照计量法规的要求健全计量所的管理体系,建立以所长为第一责任人的

1内部监督考核机制,将法制要求和责任目标细化为工作规范落实到人;其次,全面增强员工的法制意识,在每年进行工作安排和当有新职工上岗,计量所都要通过各种形式首先对其进行法制教育,使每个员工都清醒地认识到计量法规是计量机构信誉保证和生存发展的根本,必须坚决执行;第三,依法开展计量检测工作,在严格按照计量法规的要求建立计量标准并定期进行考核的同时,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及相关规范开展量传工作,用法制和规范实现量值传递的准确和统一。

2、强化集团管理,规范计量行为

北京金隅集团是一家由50多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按照集团管理五统一的原则,于1996年颁布了以依法管理计量工作、提高企业信誉和提质增效为主要内容的集团计量管理办法,形成了以建材计量所为核心的集团计量管理网络和集团计量工作考核机制。根据集团专业分工,由计量所作为专业机构牵头统一为各单位的计量工作提供规范、高效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确保了集团计量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监督到位、层层落实;同时集团将计量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并作为集团推荐、评选名优产品和科技进步奖的重要依据,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计量工作。有效的管理确保各单位在专职计量人员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良好的计量工作成效,并促进了提质降耗工作,进而带动企业效益的增长。由于看到了管理的效益,一些合资、改制及集团外企业主动要求将本单位的计量管理工作纳入北京市建材行业规范管理的范畴。

二、宣传贯彻计量法,提高企业法制意识

在《计量法》及相关法规中有许多涉及工业企业的管理要求,如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计量标准的建立、强检计量器具管理、计量检测数据管理、定量包装管理、节能降耗要求等。对于这些法规的宣贯过去多习惯于采取办班培训的方式进行,但由于大多数计量法规专业性很强,对于来自企业的非专业人员来讲过于抽象,而且办班培训又只能局限于计量职能管理层,因此宣贯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建材计量所从实际效果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将计量法宣贯落实到基层。首先,改进宣贯方式,在办班培训的基础上采用通俗易懂且易于让企业人员接受的参观、座谈、知识竞赛等形式,用生动的典型事例和有关人员的亲身感受来说明计量法规的实施要点;其次,扩大宣贯范围,广泛利用集团和企业内部刊物、墙报等登载计量法规和相关信息,并发挥企业的作用,通过全员上岗培训、有奖答题等方式将计量法规宣贯到基层;第三,注重宣贯实效,聘请计量专家深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现场解决在依法管理计量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方式,金隅集团各单位的计量法制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北京天坛家具公司、北京燕山水泥厂等企业多次被评为全国计量先进单位。

三、立足基础,扎实工作

以确保量值准确统一为目的的计量作为各项工作的技术基础保证,其自身的基础是否牢固,不仅关系着计量机构的生存,也直接影响着相关服务领域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否能正常进行。因此建材计量所多年来一直将加强内部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技术保障能力和计量服务意识上加以重视。

从规范管理入手,加强基础工作。首先,按照校准实验室的要求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将基础工作系统化、制度化,并不断得到改进;其次,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在注重技术能力的同时,加强员工强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培养,造就复合型人才;第三,加大技术投入改造基础设施,根据行业特点,按照《计量标准考核规范》的要求建立满足建材产品生产和检测需要的计量标准。

四、立足基础,为科研生产提供保障

在建材企业的科研和生产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一些特定的测量,其测量方式和使用的测量设备千差万别,由于没有现成的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方法给规范管理带来了麻烦。建材计量所立足确保量值准确统一这一基础,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参照有关标准的要求制定规范并进行测试实验,先后为北京东陶公司、北京森华公司、北京建材科研院等多家单位解决了测量过程的量值溯源问题。

五、克服浮躁心理,扎扎实实做好计量工作

多年来,建材计量所将“计量工作是各项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作为勉励员工做好基础工作的信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想到计量是基础,是起保障作用的,计量工作者要不骄不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在计量事业处于低谷时,记住计量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要树立发展信心。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清醒的认识,才保证了建材计量所的持续发展和职工队伍的基本稳定。

六、服务企业,以管理带检测,以技术求发展

1、强化服务意识,找准自身定位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工作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建材计量所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检定工作量急剧减少、技术管理骨干流失的现实,建材计量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按照计量工作的宗旨和各国的成功经验,计量技术机构的发展必须以市场规律为基础,以先进技术和规范管理为本,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因此建材计量所要发展,首先,在管理上要有作为,以促进集团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发展的前提;其次,在技术上要有特色,抓住立足建材行业和熟悉工业自动化技术两个方面的优势开拓检测业务;第三,在发展方向上要有思路,跳出计量就是检定这一狭隘观念,树立全方位计量服务的理念。

2、改进管理模式,建立计量检测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入世后企业的现实需要,旧的计量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为此,从1996年开始建材计量所即以集团所属企事业单位为基础,进而在全行业内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先后在以北京琉璃河水泥厂、北京东陶有限公司、北京森华人造板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为代表的19家计量基础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了计量检测体系,并先后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检测体系认证注册。根据GB/T19002(idtISO10012)建立起的计量检测体系,把企业计量工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用体系文件的形式将各方面的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打破了过去企业计量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内部条块分割、各行其是、封闭管理的局面。由于体系文件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编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使企业员工各司其职完成体系赋予的职责和义务。计量检测体系通过对与计量有关的各个过程的有效控制达到量值准确统一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企业计量检测能力满足用户和社会的要求,并为企业创建名优产品提供了技术保障。建材计量所在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了计量检测体系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并为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3、发挥技术优势,以特色赢得市场

在计量检测工作全面走向市场化以后,大多数常规检测项目的市场已处于超饱和状态,竞争激烈。面对生存的压力,建材计量所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在工业自动化方面的技术优势,利用现有资源,以计量检测为基础积极开拓相关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立足建材行业,发展专业检测

建材产品技术保障的核心是对产品的性能和强度进行检测,按照现行的检测方法经常要使用一些专用建材产品检测和试验设备,而这些设备大多没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建材计量所在多年开展各种材料试验机检定的基础上,参照相关技术标准和《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的有关要求,根据行业特点

和用户需求制定了针入度仪、恒温养护箱、防水卷材试验冲模、漆膜冲击试验仪、搅拌机、振动台等16项建材专用设备的部门计量测试规范,在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为建材计量所带来了效益。

(2)面向现代制造业,致力在线自动化设备校准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工业企业的测量和自动化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计算机检测数据量值的溯源却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建材计量所从用户的实际需要出发,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计量检测和工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按照不同的需求和技术指标制定工业计算机系统内部计量测试规范。首先,模拟控制过程变静态检测为在线动态校准;其次,由单项检测变为跨专业多指标校准;三是,对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综合测试。由于测试充分模拟了计算机的实际运行状态,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计算机检测数据的量值溯源问题。

(3)深化服务,进行测量质量评定

在现代企业中,根据国际惯例和标准化管理及顾客的需求,需要对大量计量检测结果进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和质量评定,但由于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计量专业人员,而一些计量技术机构又缺乏熟悉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的人员,致使测量质量评定工作在建材行业的推广很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材计量所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为用户进行测量设备计量检测的同时,提供测量质量评定服务,以满足企业对计量工作深层次的需求。

(4)进行测量过程设计,为技术进步提供支持

测量是一个涉及检测方法、测量设备、测量人员、测量环境的综合过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单位由于认识不足在测量设计中往往只注重测量设备,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影响,虽然投入不少但测量效果却不佳。针对这一现状,计量所从优化测量方案出发,由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科学的方法为用户设计高性价比的测量方案,并提供从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设备套、检测系统调试到测量质量评定的系列服务。

企业领导依法管理 篇2

面对员工离职引发的商业秘密泄露问题, 企业除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物理性保密措施以外, 不少企业选择签订保密协议的方式保护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但多数企业对保密协议认识不足, 实务操作粗糙, 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效果不尽如人意。

把握员工招聘到离职的各个环节, 保护商业秘密

企业在前诉讼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中, 可以按照员工从招聘到离职的时间顺序展开各个环节上的工作, 从而把握商业秘密保护的先机。

一、员工招聘进行时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要核查应聘者竞业限制期完成状况, 了解应聘者工作经历中的涉密概况。

目前, 多数企业倾向于招聘工作经验达到若干年的员工, 除过工作能力较强等优势以外, 企业必须同时认识到这部分员工潜在的问题:员工的经验、能力大多来自早前工作于其他用人单位的经历, 他们可能掌握前单位的商业秘密, 或者与前单位签订有竞业限制协议。一旦这部分员工擅自披露、使用前单位的商业秘密, 或者在竞业限制期内违约谋职, 给前单位造成经济损失, 企业依法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所以, 笔者建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相关规定, 在招聘过程中应要求应聘者告知工作经历、涉密情况。与前单位签订有竞业限制协议的应聘者, 核实其竞业限制期完成情况, 把决不侵犯他人商业秘密作为本单位招聘工作的首个环节, 避免承担不应有的连带责任。

二、劳动关系存续期

1. 保密义务是劳动法律关系特征决定的基本义务, 但属于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从属性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根本特征, 即员工是作为企业集体劳动中的一员参加劳动。这就要求员工在劳动中必须服从企业的管理, 对企业的财产负有诚实使用的义务, 并且不得对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 保密义务是劳动法律关系特征的必然要求, 属于员工的劳动义务, 无需企业通过支付保密费等方式提供对价来完成。

但是,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 保守秘密属于员工与企业可以约定的其他事项。因此, 作为约定条款, 企业必须在合同中就保守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方式、时间等, 与员工进行详细约定。

2. 合理区分涉密员工的类型、层次, 建立从保密条款到保密协议的双级防范措施。商业秘密包括非专利技术、经营信息两部分, 前者如生产配方、工艺流程、技术诀窍、设计图纸等, 后者则有管理方法、产销策略、客户名单、货源情报等。根据商业秘密产生、使用、保管的岗位不同, 以及工作年限的长短, 员工的涉密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 合理区分涉密员工的类型、层次是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首要步骤。

对于一般涉密的员工, 笔者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通过劳动合同中的保密条款约定保守商业秘密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即可。其中, 约定的内容应是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接触到的具体的商业秘密, 企业肆意扩大约定范围或者故意使用模糊词句而显失公平的, 保密条款的效力将受影响。一旦发生员工侵犯企业商业秘密的情形, 企业也就丧失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坚实基础。保密条款约定的保密方式按照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即可, 时间则以劳动关系存续的长度为宜。

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等重点涉密的员工, 在劳动合同之外签订专门的保密协议作为全同附件是更为稳妥的处理方式。保密协议所列的保密商业秘密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可以参照保密条款的模式, 但应该约定得更加详尽、明确。一方面适应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的需要, 另一方面为以后竞业限制协议的签订打好基础。

三、解除终止合同后

1. 竞业限制是劳动者从业自由原则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之间博弈的产物, 是受到法律严格规制的约定事项。劳动者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就获得了重新就业的自由, 但是这种自由的行使在实践中可能泄露原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 造成不正当竞争。所以, 出现了竞业限制这样的平衡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经协商约定, 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后, 在一定时间、地域、职业范围内不得从事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性的职业活动。

又因为竞业限制的实施客观上影响了劳动者的生存, 用人单位必须支付经济补偿作为代价。但一般而言, 这一代价不能完全弥补劳动者因竞业限制而遭受的损失。因此,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强调竞业限制协商约定的同时法律对其有着严格的限制。

2. 严守法定要求, 签订效力完整的竞业限制协议。在适用人群上, 笔者建议企业选择性地与签订有保密协议的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 这样既遵守了《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 又大幅减少了企业因此支付的经济补偿款项, 从而有效节约管理成本。竞业限制协议约定保护的具体商业秘密则可以参照保护协议的内容, 进而实现两份协议的整体衔接。另外, 竞业限制期的长度不得超过法定的两年, 地域、违约金等其他限制不应违背最低必要原则。否则, 竞业限制协议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显失公平, 都会引起协议无效。

实践中还有两个热点问题必须在此澄清:一是竞业限制补偿金, 二是脱密期。竞业限制补偿金作为竞业限制协议生效的要件之一, 必须是金钱性的, 并且依法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按月给付劳动者直到竞业限制期结束。终此以外, 任何时间、任何方式的支付都是无效行为。脱密期则是用人单位根据1996年原国家劳动部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二条形成的保护商业秘密的又一探索。对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已经约定解除劳动合同提前通知期 (即脱密期) 的, 不应再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若已经签订竞业限制协议, 该协议不应再生效。因为对同一行为采取双重限制与所追求的目标不成比例, 从法理上讲不通。

依法维权, 追究商业秘密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即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在前诉讼阶段的各项工作都能做到认真周到, 也不可能杜绝企业商业秘密被员工侵犯的可能。但是, 前一阶段的出色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在诉讼中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挽回经济损失。当然, 这还需要一点细致坚韧的精神, 对相关法律的熟悉和诉讼技巧。

一、维权依据

1.民事责任。员工侵犯企业商业秘密的案件涉及的民事责任由两部分构成:违约责任和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 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据此, 用人单位可以就劳动者实际造成的损失向劳动者索取民事赔偿。实践中, 劳动者侵犯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最大获益者主要是其他用人单位, 所以《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一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 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行政责任。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五条, 企业在发现本单位商业秘密被其他用人单位侵犯的情况后, 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实后, 应当责令侵害者停止违法行为, 并可以根据情节对其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3. 刑事责任。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业秘密侵犯案件的案值也在逐年增长。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 如果员工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可以对员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是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 对其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如果发生损失惨重、后果严惩的商业秘密侵犯案件, 企业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通过司法程序追究员工或其他单位的刑事责任。

二、举证技巧

1.基本原则。目前, 在司法实践中,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遵循“接触+相似-合法来源”的原则。

因此, 如果原告能够证明被告使用的技术信息或者经营信息与自己拥有的商业秘密相似并且有过接触, 但是被告不能证明自己使用的技术信息或者经营信息有合法来源且在时间上早于接触, 就可以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商业秘密侵权。

2.举证责任。根据“接触+相似-合法来源”原则, 企业作为原告主要负有以下举证责任: (1) 证明商业秘密客观存在, 并且证明该商业秘密的范围, 确定秘密点; (2) 证明自己是商业秘密的权利人, 即提供合法拥有该商业秘密的证据; (3) 证明自己已经对商业秘密采取了有效的保密措施; (4) 证明被告使用了与自己的商业秘密相同的信息; (5) 证明被告有获取或接触该商业秘密内容的条件或可能; (6) 证明损害事实的发生; (7) 证明原告因调查被告侵害其商业秘密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为被告承担该费用提供依据。

其中第 (1) 、 (3) 项举证责任, 根据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可知, 除必要的专业鉴定、物理措施外,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在前诉讼阶段和涉密员工签订的一系列保密条款、协议等都将成为有力的证据。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坚持依法治企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依法治企;从严治企

法律在市场经济中一直发挥着引导、规范和安全保障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律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假如缺乏市场观念,就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

一、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

(1)企业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飞约束。在某些企业的管理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失误,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致使企业停滞不前。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实施依法治企理念,可以促使企业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2)依法依规管理企业很有必要。依法依规决策,是市场经济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必然要求。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客户变化的需求时,常常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技术方面、生产方面、服务方面、运营方面等相关目标作出一些改变,而这些决策上的改变就会涉及到与法律法规相关的问题。

(3)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和管理。企业在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时,需要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作为依据。如在生产过程中要依法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这些制度和流程体现出了对员工的安全保护;企业在管理集体资产时,都制定有一整套的企业资产财产管理制度,并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按照制度去管理企业的资产和财产;企业在各种业务活动和对外交往中,也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的要求去做,如果超出了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范围,就是违规违纪行为。

二、依法治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依法治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企业要想成为市场的主体,应对市场风险,经受市场环境的考验,就必须加强企业法规制度建设,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实现依法治企。在目前,有些企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企业走依法治企的道路势在必行,依法规范企业管理行为,是每一个企业管理层的责任和使命。

(2)依法治企可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是企业成功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依靠员工办企业是企业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就能够保证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对员工的关爱和维护,也就是对企业发展的维护;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是企业长远发展、和谐目标的前提和根本出路。

(3)依法治企能够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企业的生产、运营,是一个企业生存的灵魂;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实业性质的企业,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生产过程、经营过程和运营过程的合法性、合规性、科学性,就能够更好地保证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层各个阶层按照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办事。这样,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运营过程中才会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高。

(4)依法治企能够规避市场风险。依法治企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改进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使现有的规章制度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便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相继出台的《劳动合同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等等法律,都对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每一个法律文件的出台也对企业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企业紧跟市场经济的形势,强化自身的法律法规保护功能吧,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企业必须坚持依法治企从严治企规范治企

(1)依法治企是企业保障正常运作的前提。企业的管理制度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的必不可少的规则,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有基本的管理架构和管理制度;在日常的运行中,企业和单位也必须按照所订立的规章制度来执行,也就是说“依法治企”就等于“制度治企”。

(2)从严治企是确保各类制度高效执行的手段。从严治企是在依法治企保证下的细化和延伸。要做到从严治企,就必须使企业所有的规章制度、法规、理念达到健全和完善,执行规章制度时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处理任何人和事都有依据。除此,还必须始终维护“企业之法”的严肃性,从严处理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监督不严、执行不力的问题;特别要对损害企业形象、利益和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人和事,在处理时要针对其影响、后果和损失的大小,分别给与经济处罚和政纪党纪处分。从严治企要在企业上下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要让不按制度办事的行为没有市场,失去民意的支持,要把严格管理、按章办事作为企业员工的一种职业道德。

(3)规范治企是保证企业正常高效运行的动力。规范治企以依法治企为前提,企业的生产、安全、经营、财务、质量、环保、营销、后勤服务、安保维稳等方方面面,都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晰各工种各岗位的工作流程,不同岗位的员工都要按照岗位职责和安全操作要求去做,并做到位。规范治企要求各个管理层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上一定要执行到位,务必达到精确执行,高效执行。在企业内部,不仅要大力提倡“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风气,也要重用有能力、有魄力、有作为的人。

企业领导依法管理 篇4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且法律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法律在市场经济中一直发挥着引导、规范和安全保障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宏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假如缺乏市场观念,就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本文针对依法治企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做简要的表述。

【关键词】依法治企;企业管理;重要性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要遵照市场法则,其中一条就要遵守法律的约束。依法治企就是企业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要求,展开其经营管理活动,让企业的所有活动均符合国家的规章制度。依法治企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实力一流企业的有效途径。

一、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依法治企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适应新时期下管理企业的要求,实施依法治企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法治企是一个企业进行长远发展的第一要务,它能够避免短期行为决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企业管理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变的主题,但是如何管理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难题,通常在企业的管理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企业在管理方面发生一定的失误,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但是如今在企业管理中实施依法治企,将企业的发展提上了新的高度,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企业依法决策的需要,目前的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市场客户变化的需求时,常常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技术革新、市场营销等相关目标做出重大改变,而这些决策上的改变常常涉及到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因此,在企业决策时就需要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其二,企业进行依法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上需要参考相关法律知识,作为依据。比如:在经营过程中要依法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其制度内容要体现出对特殊人群的法律保护,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企业财产管理等,这种种问题都要求企业必须按照法律要求进行,才能确保企业安全发展。第二方面:企业在各种业务活动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比如:企业执行经济核算时,执行经营流程时都要坚持依法治企。总之,依法治企是企业适应法律环境变化的需要、是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保障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需要。企业只有实行全面的、完善的法治才能够保证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我们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在企业的管理中实现依法治企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依法治企能够推动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依法治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的重要,能够推动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依法治企能够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就能够保证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如果企业能够在员工的福利、制度等问题上,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来实行,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那么员工对于企业的付出就是巨大的,特别是企业在对于妇女的一些利益上的保护,让这一部分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与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员工心中的地位与价值,对员工的维护就是对企业发展的维护,因此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是企业长远发展、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第二方面依法治企能够保证企业生产发展的完善,企业的生产是一个企业生存的灵魂,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合法性,就能够很好的保证企业的领导、员工各个阶层按照规章制度依法办事,这样企业在生产上才能不断的完善提高,这样社会对于企业的认可度也将不断的提升,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能够依法管理就能够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

(二)依法治企适应了市场变化的需求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确立,然而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更新,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各个经济利益主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多。如果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企业中和法律相关的各种制度,在这样的环境形势下是不能有效规避自己的不合理行为的。而且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知法懂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对于即将被淘汰的企业从法律角度上讲,其在依法管理上肯定存在很多的漏洞,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做大做强,进而形成一定的规模,实现规模化效益,获取利润。企业只有维护好自身在广阔的市场中的形象,才能实现其发展目标。

(三)依法治企能够维护企业权益

依法治企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为了改进企业现行管理制度,同时也具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也在不断的出台。比如:《物权法》、《企业破产法》、《劳动合同法》、《反垄断法》等等,这些法律文件对企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一个法律文件都需要企业对自身的要求不断加强。比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在劳动合同的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就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不断完善的法律环境中,企业按照法律的规定开展各项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维护了自身权益。同时,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外部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进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企业从法律层面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能顺利开展外部经营活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切实提高企业依法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正常维护。

(四)依法治企为企业管理保驾护航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依法治企是每个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能为企业管理保驾护航。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的获取利润,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行为和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的。然而很多企业对依法治企的认识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法律限制了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因此无视法律法规,进行违法经营。事实上,法律治理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确保企业自身利益通过合法的途径得以实现。法律体系的构建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为企业运行提供了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竞争中获取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第二方面法律法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企业整体经济的发展,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企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还能为企业带来更高更多的收益。

(五)依法治企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细胞,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依法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活动,比如:合同管理、对外授权、规章制定、工商登记、纠纷管理等都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企业法治程度,能够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形成依法治企的经营模式,转变企业经济利润增长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企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一)把依法治企与经营管理相结合,保护企业经济权益

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活动都纳入法制规范的轨道,加大企业普法的开展力度,实施依法治企,能够改善企业管理现状,对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与国有企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新的法律法规中,不少条款都有了质的变化,需要企业在维护企业利益和保障企业规范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同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企业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标准也在日益规范起来。越来越严格的法律环境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的管理秩序,要求我们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当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通过有效的法律知识,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排除或者补救,使矛盾得以化解,确保企业恢复正常的经营管理。

(二)把依法治企与企业制度相结合,规范企业各种经济行为

具有可行性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企业应该注重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的规章制度高度统一起来,用规范化的制度来对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规避经营风险,填补经营漏洞,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法律依据,从制度上促进和保障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其次,健全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安全环保以及物资采购制度,形成上下联系紧密的制度系统,让企业的制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达到人人负责、事事有准的标准。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要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不能单方面强调企业的利益,而不考虑员工的利益,通过把依法治企与企业制度相结合,规范企业各种经济行为,保证企业相关人员依法获得应得利益。

(三)把依法治企与员工利益相结合,促使企业向着法治化方向发展

依法治企离不开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努力,依靠企业员工集体的力量,能够大大推动企业法治化进程。因此,企业可以设立普法教育部门进行日常普法教育工作,讲解《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和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充分调动员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企业还要积极贯彻落实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使他们充分享有自身合法权益。其次,积极拓展员工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方便他们利用各种学习渠道进行学习,促使其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最后,企业还要不断加强完善员工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权利的渠道,建立职工健康档案等,加大劳动保障监督力度,维护员工权益,从而发挥员工在依法治企中的监督和贯彻作用,使员工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进一步推动企业向着法治化方向发展。

(四)把依法治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增强企业凝聚力要想科学管理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法制文化建设,把依法治企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的文化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对企业的员工和企业的发展而言,以法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可以鼓励、约束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浓浓的法制文化氛围内,企业和员工都会以守法为荣、企业开展各项活动也会合乎法律的要求。而为了更好地建设企业法制文化,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如:可以开展以企业管理创新、企业员工法律知识讲座;以及以法制图片、图画为主体的展示类型活动等等各种和法治相关活动,扩大教育面,营造浓厚的依法治企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

(五)设立法律服务机构,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这是确保依法治企的重要途径,通常而言,设立法律顾问制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聘请社会中的专职律师担任企业常年法律顾问,在企业进行投资、分立以及签订合同时律师要全程参与。因为律师具有相对完备的法律知识,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周到的法律咨询服务,有效预防企业出现违法违规等不良现象。二种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主要是由考取企业执业法律资格证的员工担任企业的法律顾问,全程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由于员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这样更容易全身心投入为企业提供完备的法律服务。进而实现依法治企,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接轨、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依法治企不仅能够确保企业适时规避法律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有效改善企业内部不合理的违法经营现象,改革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让企业以饱满的姿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促使企业健康稳步快速向前发展。

企业领导依法管理 篇5

10月8日,学校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会议由依法治校领导小组组长胡荣华主持,学校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我校依法治校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进一步讨论修订了学校创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任务的分工。会议要求,要按照确定的责任和任务,狠抓落实,并利用校会、班会等加大依法治校宣传力度,通过建立自查、整改、汇总等检查督导机制,切实做好创建工作。最后,胡荣华作了讲话,他说,我校按照法治原则和要求,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们应做到: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依法治校工作的认识,切实把依法治

校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上来。

二、二要分工协作,明确责任。校领导、各单位负责同志

及全校教职工都要坚持法治理念,按要求落实好承担的工作。

三、三要强化措施,切实落实。依法治校工作要有舆论措

施,做好宣传工作;要有组织措施,做好组织调度、检查、通报等工作。

四、四要做好检查督导工作。在创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工

作过程中,对各单位的工作要及时进行督导检查,要加强面对面的指导。

五、五要把依法治校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期来抓,各

级党组织、各部门、各单位要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努力把我校创建成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依法治县领导讲话 篇6

刚才,智景同志通报了过去一年我县依法治县工作情况,对今年依法治县的工作进行了部署,请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这里,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省、市依法治理工作会议精神

根据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党的报告作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月23日,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在讲话中要求,新一轮的依法治省工作必须突出抓好五个方面:一是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抓好科学立法工作;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三是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公正司法;四是严格依法办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法治意识。5月14日,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就法治汕尾建设问题提出了几点要求:一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二要加大“两建”工作力度;三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五要推进“城市管理年”活动。

6月25日上午,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省各市依法治市办公室主任(扩大)电视电话会议,传达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精神,总结20xx年依法治省工作,对20xx年依法治省工作进行部署。会议指出,全省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精神,思想上要认识到位,行动上要落实到位。关键在于要把依法治省工作做“实”,紧密联系实际,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法治省要突出抓好三个重点领域的工作:一是重视法治政府建设,特别是县和乡镇一级基层政府法治建设;二是加强民生领域的法治建设;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法治建设。会议总结了去年依法治省工作情况,并对今年依法治省工作作了安排,要求抓好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在法治的平台上化解基层矛盾等五项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特别是县级人大会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各级人大会党组要积极履行代管依法治省(市、县)工作机构的职责,真正把各级依法办当作自己人、份内事管起来;要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民生领域的法治建设、生态环境领域的法治建设这三项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开展工作。

我们要深入学习传达贯彻落实党的、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中学习以及省、市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全省各市依法治市办公室主任(扩大)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认真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海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县工作新局面。

二、总结成绩,查摆不足,进一步加强做好依法治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依法治县是依法治国在我县的具体实践。去年以来,在县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全县认真贯彻落实《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xx—20xx年)》、《法治汕尾建设实施意见(20xx—20xx年)》和《法治海丰建设实施方案(20xx——20xx年)》,深入践行以党委统一领导、人大协调主导、“一府两院”组织实施、政协民主监督、广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广东模式”,扎实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努力建设法治海丰,取得较好成效,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文明法治环境初步形成,为全县加快发展、维护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梅陇村委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县食品企业集团公司荣获“广东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称号。

我县的依法治县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是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有的领导对依法治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依法治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虽然县委有决定、人大有决议、政府有实施方案,但具体到部门单位,缺乏扎实有效的措施,特别是镇(场)一级,对依法治县工作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具体实施中没有物质保障,流于形式。同时,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和镇对依法治县的实质认识模糊,对人民群众通过有效的民主形式需求保障其合法地位或利益时,不是依法支持,而是消极回避,使部分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县失去信心。二是依法决策的意识不够强。一些部门和镇(场)的领导不善于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在行政决策上没有考虑到是否会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违背,而是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难免造成决策上的失误和偏差。如一些县直部分行政执法单位下发的文件中,从部门利益出发,有的明显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矛盾或抵触;在一些乡村制订的“乡规民约”部分条款则根本没有法律依据,与法制法规不相一致。三是执法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够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推进依法治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执法不廉、处理不公、效率低下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执法人员甚至以权谋私,办“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搞权钱交易,徇私舞弊,贪污受贿,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在干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四是群众法治观念不够强。由于普法工作还不够深入,存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现象,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守法的积极性,导致有的人身权益受到侵害,不是先找法律,而是先找关系、开后门;有的人犯罪了、违法了,不是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严重性,而是千方百计寻找“保护伞”,甚至不惜动用财力寻求庇护,这种现象给执法机关和执法队伍中的腐败分子有机可乘,严重扰乱了执法人员严格执法,损害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利于依法治县的深入开展,等等。这些不足和存在问题,我们一定要在下来的工作中认真予以解决。

大家都知道,要坚持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县工作。我们在总结成绩,查摆不足的同时,县的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更要肩负起重要的责任,必须进一步增强依法治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分析和解决依法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不断研究和探索依法治理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把海丰依法治县工作推向前进,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依法治县工作向纵深发展

今年,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更是推进依法治县工作的关键之年。为此,我们必须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工作,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坚持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深入推进依法治县,主要做到“四个必须”:

(一)必须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各级领导干部身处党和政府各个层次的领导岗位,既是依法治县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依法治县的具体实践者,其自身法律意识的强弱和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甚至一个地方的法治环境。为此,全县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成为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把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纳入到严格落实政策和法律法规上,努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一要增强学法的自觉性。把学法作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积极主动参加法制学习、法制讲座等各类学习活动,认真学习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经济法律制度和规范、新形势下与社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质、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二要牢固树立守法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坚决杜绝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等错误行为。不但自己要带头守法,而且要教育好亲属以及身边的同志,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三要善于依法解决实际问题。把法治理念贯穿到领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不管是办事情、做决策,还是调处纠纷,都要先问问法律规定是什么、立法本意是什么、法律提倡做什么、法律禁止做什么,自觉在法律的框架内,用法律的思维、法律的手段、法律的方法开展工作、破解难题、推动发展。

(二)必须突出抓好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群众个人利益,是建设“法治海丰”的重中之重。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工作重心从注重管理转变到注重服务上,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各项规定,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办事流程、精简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今年我县开展的“五个工作年”活动,其中一个是“政务环境建设年”活动,各个职能部门要以开展“万众评股室”活动为抓手,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这个活动如果抓得好,老百姓就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二要规范执法行为。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执法主体,界定执法权限,减少执法层级,整合执法资源,推进综合执法,切实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等问题。三要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健全完善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公示、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群众的意见,确保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利用公共媒体、互联网、公告栏、电话咨询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公开办事领域,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实现。四要严格行政问责。充分运用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等形式,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对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导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行为,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乃至一把手的责任。

(三)必须坚持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政法部门在推进依法治县工作中,地位重要、作用重大。政法部门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认真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努力提高司法水平,保障司法公正,切实用公平公正的办案效果取信于民。这方面,我们要结合实际,重点解决好我县一些政法干警素质不高、有的的当保护伞,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较差,以及全县涉法涉诉案件较多等突出问题。要深入开展政法队伍纪律作风大整顿活动,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在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三方面狠下功夫,引导广大司法人员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把司法为民理念贯穿到司法实践的全过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要深入贯彻落实“平安海丰”建设的总体部署,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充分发挥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排查化解机制和严打整治、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防控“三大体系”的作用,主动治理影响本地稳定的突出问题,促进社会管理良性循环;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下大力气解决一批久拖不决、群众反响强烈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切实把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比例降低,并确保不反弹,促使全县信访秩序明显好转。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年是全省信访积案化解年,省里要求用一年的时间把历史积案化解处理掉,我县历来对信访维稳工作高度重视,县已排查出历史积案26宗。前段时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6月份,我县连续召开两次会议,把6月份作为化解历史积案的“突击月”,扎实开展突击活动,但是进展很不平衡,效果不明显。近段时间,还有几个镇的群众到省上访,我反复强调过要掌控信息,尽量不要发生到省上访的事情,不要给市委、市政府添麻烦。前天,市召开了全市政法工作会,市委温国辉书记对全市政法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强调我们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落实稳定是第一责任,并要求各地要从大局的高度,抓好当前稳定工作。国辉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稳定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第一要务,有了稳定的环境才能推进发展,解决稳定是当前汕尾的大事,特别是要把陆丰的稳定工作抓好,市的主要力量就放在陆丰,其他县区不能添乱,要确保稳定”。上个星期五,国辉书记在海丰党政班子见面会上要求,海丰要继续当好排头兵,要保稳定促发展,继续做好维稳工作。今天各个镇的书记都来了,希望大家把信访维稳工作抓好,特别是要把重复到省上访的历史积案抓好。我知道大家的工作很忙,特别是县城三镇,有征地项目、有重点项目,但是维稳工作不能丢,如果再出了稳定的事情,谁也担当不起。国辉书记还在市的党政会议上强调“哪个地方出了稳定的事情,首先要问责党政一把手,如果是领导问题,出了问题要进行调整”。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法行政,统筹做好信访维稳工作。

(四)必须积极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明确的工作要求提出来的时间并不长,但伴随着普法教育和法治实践的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实际上走过了一个较长的历程,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规律,不断寻求发展。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用它来指导法治文化建设实践。二要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遵法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用法、普法护法的浓厚氛围。特别是要做好矛盾纠纷的针对性、警示性、预防性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手段来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保护自身权益。三要发挥梅陇村委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县食品企业集团公司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带头作用,总结县文体旅游局、可塘镇、海城镇中心小学、黄羌镇坑联村委等法治文化建设试点的经验做法,大力推进机关、企业、学校、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用法治文化引导公民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四要应用和创新法治文化载体,如开展法治讲座、讲坛、法律咨询服务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法治书画、摄影展、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文艺活动,让参与者受到形象生动的法治文化熏陶;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展法治理念、法治文化宣传;积极推进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传播法治文化的主阵地;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运用公益广告屏、电子显示屏、普法微博、法制宣传窗、黑板报及手机短信等载体传播法治信息,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教育。

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海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对依法治县工作的领导,把依法治县作为共性目标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县人大、县政协要进一步履行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职能,促进依法治理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政府要把依法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导、督促各职能部门全面落实依法治理工作任务。县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促检查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结合实际,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把规划中明确的各项任务分解到每一个部门,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持之以恒,狠抓落实。

企业领导依法管理 篇7

1油田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类型及成因分析

1.1合同订立的法律风险

油田开发之前首先考虑的是与谁签订合同,合同对象的信誉情况、经营状况及资信情况等对合同的影响,而对法律主体资格、行为能力、授权情况及企业治理结构等敏感度不足,而这些潜在的法律风险一旦爆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特别是合同欺诈对企业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合同中的承诺是同意要约内容的意思表示,该意思一旦成立并以承诺方式送达,则合同成立。合同的性质包括主合同与从合同、预约合同与本合同的区分等都需要仔细辨别,以防合同双方对合同性质认定不一致而导致的不必要损失。合同订立相关制度下的法律风险包括法律规定的如合同形式选择错误, 以及企业制度规定的如不履行审批程序等方面。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签约主体或者无代理权、超出代理权限签订的合同一旦签订,合同权利义务的最终承担将无法保证,比如利用挂靠等方式虚拟合同主体等情况,在该种情形下,由于实际履行合同的主体缺乏必要的法律执业资格或经济方面实力较弱,更易产生履行合同困难或责任风险的现象。

1.2合同内容的法律风险

油田企业为提高合同效率及管理质量,往往对合同条款定出相应的标准文本。格式合同的运用使企业的合同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有效节约合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时也有一定局限性及法律规定上的限制性。合同中的其他条款如价款(报酬)、数量、质量、履行方式、违约责任以及争议解决等条款为合同的主要条款, 该类条款允许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自由协商并进行约定或补充约定。 不能达成一致的按法律规定或交易习惯确定。在法律规定中,合同法规定了确定标准,如价款不明,按合同订立时履行地价格执行, 有政府定价的按指导价执行;履行地不明,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执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执行;履行期限不明,债务人可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给对方必要时间后随时要求履行;履行费用不明,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质量要求不明,按国标、行标或通常满足合同目的的特点标准执行。对于工程竣工,未按约定进行工程竣工消防验收,根据《合同法》第60条、第107条、第111条, 《消防法》第9条、第10条、第58条的规定,单位可能承担违约责任;可能承担工程质量纠纷造成的损失;可能被责任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停产停业,并处罚款;车辆维修,未按约定进行验收,根据《合同法》第60条、第107条、第111条的规定,单位可能承担违约责任;可能因车辆维修质量纠纷给单位造成损失。对于怠于行使合同权利,未按合同约定组织实施对长周期重要设备和关键材料制造过程的监造和检验,根据《合同法》第60条、第111条、第153条至第155条的规定,可能导致长周期重要设备和关键材料不符合质量要求,影响单位正常的生产活动;履行方式不明,按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执行。如,合同条款对标的、数量、计算标准、质量标准、 质保期、质保金、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约定不明确;或签字时未注明日期,根据《合同法》第12条、第32条、第61条及第62条的规定,可能导致纠纷发生,加重单位负担或利益受损;消防车技术服务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导致双方权利义务界定不清,根据《合同法》第61条、第62条的规定,可能导致纠纷发生,加重单位负担或使单位利益受损。

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角度看,企业最大和最难控制的法律风险来自对外交易。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所有投融资、并购、工程建设和销售等业务活动都要按市场规则进行,而中石化每年对外交易次数和金额巨大,发生风险的几率很高。另一方面,中石化采取的一级法人体制也使局部的法律风险进一步放大,任何一家地区公司由于合同引发的第三方追索或司法裁判结果,都可能直接追及股份公司,几乎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在这种法律体制下,如果淡化风险防范意识、弱化合同管理,公司运营就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正因为如此,中石化应把合同管理作为企业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法律工作的重中之重。

1.3合同履行的法律风险

根据合同履行的违约行为可分为合同履行不适当及合同不履行,合同不履行又可分为拒不履行及履行不能。对于合同履行不能的法律风险治理,可采取中止履行、行使不安抗辩权、解除合同及追究违约责任等方式进行处理。拒不履行本身并不等于违约行为 (如后履行抗辩权等),也不等同于合同己经解除。但在实践中,承包方出现主观过错时往往借故不履行合同,这就需要公司做出仔细判断,正确选择合理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拒不履行的法律风险治理,可釆用催告、抗辩、解除合同及追究违约责任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采用提前履行或迟延履行的债务人来讲,其情况的复杂性导致法律风险种类较多,通常的难点在于如何判断债务人的行为是否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有保密条款、风险转移条款、免责条款及担保条款等。例如,保密制度不健全,未建立核心科技人员离职技术保密管理制度,根据《劳动合同法》第90条,《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 第20条、第25条,《刑法》第219条、第220条的规定,可能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相关责任人员可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油田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控制对策

2.1建立公正公平的合同管理体系

法律法规的约束是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合同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现行油田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普遍操作方式是按独立的个体对合同进行管理,解决的是每个独立合同项下的实际法律问题。对所有合同有用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以及战略决策非常有益。油田企业应在各相应管理层设置独立的合同管理职能部门,科学界定和协调合同管理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权责、工作流程的配合要求等接口设置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由最高领导层牵头举办合同管理职能部门的协调会,及时根据合同管理工作的实际运行情况,调整组织机构设置,解决权责划分的缺陷,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处理和协调合同中存在的法律争议和摩擦,进一步优化合同管理工作程序。作为企业外部经营活动的载体,单一合同本身包括的信息是有限的,但一定期限内企业所有的合同所蕴含的如经营管理信息、财务信息及市场信息是海量的,故合同风险管理的长远发展要从事务性管理向战略性管理渐变。

例如,分公司建立了6项法律风险专项制度,其中法律风险管理办法属于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包含法律风险管理遵循的工作原则、法律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法律风险识别、评价、法律风险应对、法律风险管理中的沟通、记录与报告、法律风险应急、 法律风险管理的监督以及检查与考核等内容,在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中处于“基本法”地位,其他5个制度的制定以它为依据,为法律风险防控培训管理办法、法律风险防控年度评估暂行办法、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风险防控管理办法、重大决策法律审核办法以及重大项目法律风险管理办法,通过抓制度的执行落实,有力推动了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稳步开展。

2.2提高合同法制管理意识,适应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经济发展与法律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包括合同风险在内的企业法律风险本质上就是与法律环境相冲突的产物。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指识别、评价、控制法律风险的全过程。法律风险管理与传统的法律风险防控、法律风险防范有着本质不同,法律风险管理强调从管理的角度对法律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与控制。法律风险管理不是独立的管理活动,也不是企业新增加的一项管理活动, 而是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内生于各项经营管理流程之中, 是一个持续循环、不断改善的动态闭环过程。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围绕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执行法律风险管理的防控措施和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企业法律风险全面、规范和动态管理,提高法律风险管控能力,降低整体法律风险,为企业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法律环境的走向直接影响到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油田企业应深入研究合同管理活动不同阶段的具体特征、要求、管理控制手段以及工作侧重点等问题,结合企业合同管理的可利用资源状况和实际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强化合同管理职能,突出合同管理的关键点。法律环境即立法、执法、 司法以及企业守法环境的改善,对确定产权关系、确立经济交易规则、构建经济体系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在国有企业对合同法律风险管理方面,更加适应法律环境的企业法律行为将是合同风险管理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效果才会真正显现。

2.3加强合同相关法律的学习,提高合同法律风险识别能力

油田企业内部应加强合同法律的学习,强化法制观念,加强对 《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全体员工熟悉和使用这些法律法规。只有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经营活动, 才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企业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实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计划,是提高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提高和改善企业的合同管理人才素质结构,可采用自己培养、外部聘用或与专业合同管理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方式,如组织企业中高层领导人员和有关职能人员进行合同管理轮训、定期组织合同管理经验交流会、邀请合同管理专家讲学、定向培养合同管理专业人员、从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才市场引入合同管理人才,或与高等学校、咨询单位合作进行项目合同管理的研究和指导实践。同时,选拔具有一定合同管理素质的管理人员进入领导层,设立合同管理专项奖励基金等有效手段,在企业范围内营造重视合同管理、尊重合同管理人才的氛围,为合同管理人才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2.4实现项目全周期的合同法律风险防范

从合同的立项到签订,从合同谈判到审查,从合同履行到追责,合同运行周期中的每个阶段的风险防范都应括在合同管理内容之中。合同文本不是合同风险防范的全部,以合同文本进行法律风险防范发展为以合同周期所有内容进行法律防范。坚持这一发展路径,更能够有效防范商业模式下错误选择所带来的合同风险。 将合同管理工作划归于企业法律审计管理,这是由法律顾问机构的性质决定的,是专业化管理的必然。在管理层级较多的大型施工企业,总部和各级下属企业都应设立合同管理机构。在大型施工企业总部合同管理机构,根据合同的不同类别,甚至可以继续划分专业科室,完成管理工作。条件较好的企业,应在合同管理机构中设立具备法律顾问资格,又有工程技术、施工管理专业技术和经验的人员做法律顾问,以方便对合同进行全面和专业的审核,以及履行过程的监管。

例如,分公司通过建立6项法律风险专项制度,其中法律风险管理办法属于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包含法律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工作原则、法律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法律风险识别、评价、法律风险应对、法律风险管理中的沟通、记录与报告、法律风险应急、法律风险管理的监督以及检查与考核等内容,在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中处于“基本法”地位,其他5项制度的制定以它为依据,为法律风险防控培训管理办法、法律风险防控年度评估暂行办法、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风险防控管理办法、重大决策法律审核办法以及重大项目法律风险管理办法。制定法律风险清单进行法律风险识别,通过法律风险综合分析和法律风险定性、定量分析法律风险,查找容易发生的法律风险类型,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国石化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将法律风险分为三级:重大法律风险, 即五级风险和四级风险;重要法律风险,即三级风险;一般法律风险,即二级风险和一级风险。根据风险点所涉及的业务流程是否由信息系统实现,主要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实现。线上方式就是通过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内控、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对接,实时抽取相关系统的数据,进行法律风险分析,对有法律风险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合理提示。线下方式就是针对无法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在线监控的,采取定期填报防控计划执行结果的方式,监督防控计划的实施,确保有效防控法律风险。通过抓制度的执行落实,对法律风险防控计划业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及法律风险管理部门的定期检查,获取防控计划的执行及完成情况,并根据不同的统计维度统计分析完成情况,形成对法律风险的持续改进建议,反馈至业务部门进行整改,构建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形成对法律风险的闭环管理,切实解决法律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缺乏主动性、系统性、目标性和经济性的“四大难题”,真正实现法律事务工作从事务型向管理型、 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两个根本转变”。实现法律风险识别、量化评价、风险防控、效果评估、信息查询及统计分析六大功能,进一步提升企业法律风险管控能力,促进企业平稳发展。

3结语

本文通过对油田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类型及成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除上述问题外,在实际的合同管理中所涉及的细节还有很多,需要在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合同风险防范措施的同时,做好合同法律风险预测和规避工作,实现合同管理的高效化和低风险化。

摘要:本文以油田工程项目合同为研究对象,分析油田工程合同的法律风险类型及其成因,基于依法治国新形势,从法律风险视角针对油田工程合同管理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依法治国,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郭聪.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

[2]王宾容,王霁霞,孙志燕.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任明.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好职权 篇8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执政党,其领导地位,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自主选择的结果;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法律上占有崇高地位。一个是执政党,一个是国家权力机关,让人不禁思问:它们二者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到底如何?

在当今世界,政党是左右政坛的主体力量,掌握国家权力机关是各个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执政地位的集中体现。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权威是在实践中树立起来的,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广大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已经明确写入我国宪法。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十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高度觉悟性、纪律性、牺牲精神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那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为了澄清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的那一套”,“我们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符合中国实际,很有助于国家兴旺发达,避免很多扯皮。”中国近百年历史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证明,我国没有西方三权分立制度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所以是最适应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是最能够把13亿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奋斗的民主,关键在于它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建立57年的历史和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2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法律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又要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党的正确领导,有利于巩固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否则,就有可能削弱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因此,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党委的意图和人民的意志,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的国家权力运作规律,切实依法履行好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等各项职权。

立法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最重要、最大量、最经常性的职权。众所周知,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我国是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体现。立法就是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的意志。党领导立法工作首先是保证立法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党的主张,同时也反映人民的意志,并对立法的过程实施领导。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要坚持向党中央、向同级党委报告有关事项,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能够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首先必须是有法可依。立法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既要有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又要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内容必须科学、合理,而且相互之间必须协调、和谐,因此,在立法程序、立法技术、适用规则等方面的规定上,都必须要有利于保证立法的科学性。同时,立法还要考虑现实可行性,不能超越现实而想当然。但立法又不能只是对现实的简单肯定,对于现实中存在的不合理做法也要进行必要的改进,这样才能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具体实践,对于没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更是如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它受人民委托行使国家权力,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授予它们管理国家、执行法律的权力。为了保证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忠实于法律、忠实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必须对它们管理国家和司法活动实施监督,使它们依法办事,并防止和纠正它们滥用权力的行为,保证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人大的监督包括监督法律的实施和执行,也包括监督本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听取和审查工作报告,质询和提出询问,开展执法检查和特定问题调查等等,无论是采取那种监督方式,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依法进行。如此,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民族、环境与资源保护等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作出的决议、决定,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又一项重要职权,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表现之一。彭真同志指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的任务是审议、决定国家根本的、长远的、重大的问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机关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作出的决议、决定比本级其他国家机关的决定,层次更高,效力更大。因此,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同级党委的决策,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使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民主法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维护群众利益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力等原则,保证监督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当然,在确定行使决定权的范围和内容时,还要认真研究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在坚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使好人事选举任免权,是显示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和形象,反映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主从关系,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用的重要方面。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切实依法行使好人事任免权,才能保证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忠实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按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决定和人民的意志办事。在行使这项权力时,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处理好贯彻党委意图与充分发扬民主、依法选举任免之间的关系。党向国家机关推荐领导干部,是党实现对国家领导,维护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要组织保障,也是党管干部原则的重要体现。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接受党的领导,在行使选举任免权时就应当遵循这一原则。党管干部与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任免干部并不是矛盾的,目的都是按党的干部标准选拔优秀的干部来为人民服务。在具体实践中,还要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不能有私心杂念和不平衡的心态,或持不负责任的态度放任自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创新事业,神圣而光荣,任重而道远,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坚定信心、认清形势、开拓进取、与民意同行,才能把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上一篇:涵洞防水施工技术交底下一篇:兼并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