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变化与社区生活的变化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变化与社区生活的变化(精选11篇)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变化与社区生活的变化 篇1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改革与开放形成了发展中的“双轮驱动”,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一发展路径的成功在于体现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人们在重重迷雾困厄之中顿见一片社会主义“好山色”,即终于见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图景。这是中国发展的经验,同时也启示了未来发展的道路。何谓“经济全球化”?就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我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最本质、最一般的含义,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整个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生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极大地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和交往,特别是9o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邓小平坚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一向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他认为,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认识不科学,对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采取一种排斥和拒绝的态度,关起门来搞建设,结果,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开放的世界潮流中,中国只有打开国门,主动参与全球化过程,积极扩大同世界的交往,才能得到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加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历史趋势的角度看,如果说开放的过程是全球化,那么改革的过程就是多元化。邓小平同志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破除各种束缚生产力的障碍,首先就是要通过改革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不同于以往那种以推翻某种社会制度或某个政权为目的的革命。但改革是要通过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以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其深刻程度和深远影响,又相当于一次革命。

事实证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功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崛起的关键。这一成功,可以归结为以努力推动国内体制的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以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拉动国内改革。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意义上看,开放为要素的流入打通了道路,而改革既释放了国内长期闲置的低级和低流动性生产要素,又为高级和高流动性要素的流入形成了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进而增强了开放对要素流入的吸引力。因此,改革与开放平行推进这种“双轮驱动”构成了中国在全球化中崛起。

二、在中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改革开放的内涵要深化

以改革而论,应立足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中国在这30年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基本原因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变通性的体制和政策,解开了命令经济中行政命令的束缚,扩大了居民择业和创业的自由权利,使得原来被压抑的潜能得以发挥出来。不过,这种变通性的体制和政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政府主导,或者说重商主义的特点。在市场制度发展起来以后,就必须对这类过渡性的制度作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否则就会带来种种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在中国,许多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重商主义那样的以国家强力干预,追求国家财富积累的经济,或者像战后日本那样实行“新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政策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采用苏联式体制的东方国家,人们往往对国家行政权力怀有敬畏崇拜的感情,而掌握这种权力的人则把它当成可以用以利用不受约束的权力寻租取利的“通灵宝玉”,不肯轻易放弃。于是,当改革进到中途,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意继续朝现代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阻止进一步市场化。这种阻力使一些重要的改革遇到了障碍,有些改革放慢了步伐。在有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比如国企改革,“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对于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化改制做出决定以后,国有经济的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到了最大的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似乎就停顿不前了。有些地方更以“国有企业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等等为借口,搞“国进民退”的“二次国有化”或者“再国有化”。这种行政垄断的做法是跟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以及十六大指出的方向正相反对的。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利用全球化发展自己的显著成果。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世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矛盾和困境也会在中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有些方面甚至还更为突出。一是继续保持经济长期较快增长的目标与经济规模已很庞大,人口、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瓶颈等制约趋紧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同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以及区域、阶层之间分化加大之间的矛盾;三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与人民群众政治表达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要求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与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滋长之间的矛盾;五是在西强东弱长期存在,必须与资本主义共处并存、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自己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之间的矛盾;六是中国实力的稳步增强和其他大国力图维护有利于它们的世界格局之间的矛盾;七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和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之间的矛盾,等等。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任务还很重,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建立起来,但还不完善,影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无论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要求深化改革开放。目前,改革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除干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四、从身边生活变化看科学发展观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但究竟什么才是“科学发展观”呢?今天单位组织学习,看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所以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顾名思义,它才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于党来说,“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百姓为本,这符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十七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当中,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谋发展。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就认真的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变化可以从百姓生活变化中看出来,科学发展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收入水平、教育文化、居住条件、交通通讯、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历程中看出来,可以说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是生命之源,生活的变化涉及到方方面面,水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这里就以水为例吧。儿时的记忆里,爷爷起床后,就挑起扁担去村头的井旁担水,遇到农活忙的时候,就改到晚上。吱吱呀呀的扁担声里,爷爷的脸上添了皱纹,头上生出了白发,背也变得微驼,那条扁担陪伴爷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去年,爷爷的扁担退役了,院里的自来水龙头哗哗响着,爷爷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容,传了好几代的扁担,见证了祖辈辛苦劳作的扁担,立在角落里布满了灰尘。爷爷乐滋滋的跟我说:丫头,这个物件就传给你了。以后不是用来用,而是用来给你的孩子讲讲咱们的生活是如何改变的。

以前总以为科学发展观很远,很宏观,很政策化,没想到科学发展观就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中,这一点点的变化正是体现了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点点累积起来就是那个宏大的科学发展观!

五、从社区变化看我们的生活

今夜的风越吹越凉爽,越吹越让人舒服,中午还酷热难耐,现在却凉爽袭人,变化得真快!可是,这一点也比不上社区生活变化的快。

比如说建筑吧!以前的房子是又破又矮,而且电话没有,电脑没有,电冰箱没有,电视机没有„„但现在不一样了,经济发达了,电话、电冰箱、电视机等都有了,房子也变得又高又漂亮了,而且城市变得干净美丽了,高楼大厦亭亭玉立,看上去仿佛是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士兵,站得笔直。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变化与社区生活的变化 篇2

一社会经济环境

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仅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也为青年一代实现人生价值开辟了多种途径。经济领域的变革导致大学生政治观的变革,而政治观的演变又反过来制约着经济领域变革的方向。从1979年到1989年,大学生政治观变化的总趋势是政治观取向功利化和政治观主体自主化。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这种政治观念演变的基本方向是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变革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方向一致的。在80年代,我们比较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方面的教育,但是却忽略了国内经济领域的变革所引起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这种情况对大学生政治观所造成的影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市场竞争给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打下了深刻烙印。[1]因此,如果不加强对大学生政治观方面的教育与导向,那么政治方向的教育就有可能失去思想基础。这正是80年代大学德育实践中的教训。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我国经济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产力获得解放。在社会加速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大学生在对经济高速发展感到振奋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大的生存竞争压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社会形势的变化,对此许多大学生都有不适应的感觉。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导致了90年代中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趋同论”的认识问题。

党的十六大确定到2010年左右我国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不仅改变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市场经济是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经济体制,要求整个社会环境公开、公正,这对于人们树立平等观念、竞争意识有积极作用。市场经济同时又是契约经济,要求每个人必须遵守秩序,讲究诚信,遵守承诺。这些对于人们养成诚信的品格有重要作用。市场经济还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遵守法律,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因此它对于社会上每个人树立法治意识、法制观念有基础性作用。而这些品格对于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又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

二社会政治环境

在80年代初期,由于“文革”的消极影响,使许多大学生对政治感到厌倦甚至恐惧,因此对政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80年代中期,由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给予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导向,精神文化领域的开放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方式、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不少学生从丰富的中外思想文化成果中获得了认识人生的武器,找到了实现自我与社会政治生活最佳结合点,人生价值观念得到了升华。到了80年代末,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锐减,社会主义发展遭受严重的挫折。在国内,由于腐败现象蔓延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1988年至1989年发生了波及全国的“厌学风”和“经商热”。[3]在新旧价值体系的矛盾、整合与斗争中,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虽然有过彷徨与痛苦,但他们在与旧的社会体系决裂、对新的社会体系认同等方面,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要敏感而迅速得多。

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后,大学生的政治观问题成为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90年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中立现象相当普遍。在90年代初期,全社会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主导性政治观念的真空,使长期以来带有权威成分和偶像色彩的政治教育失去了现实支撑点,从而为大学生政治观的转变提供了契机。9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对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表现出宽容态度。同时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同感有所增强。这是因为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身边环境的变化直观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90年代末的大学生整体上政治情绪比较稳定,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的工作认同度比较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他们对现实的感受。由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不同,国际政治显示出多元化的特点,这种政治现象的多层面性表现为政治主体的多层性、政治内容的多样性、政治措施的多重性、政治文化的丰富性,反映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国家形态下经济利益不同的各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多元化的复杂状况也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观。

到了21世纪,我国进入改革创新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特别是在汶川地震这一事件中,遇大灾害,攻坚克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切使大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但是也应看到,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模式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也受到世界多元政治格局的影响。[4]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其政治观与社会上的成年人相比会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反复性和盲从性。

三社会文化环境

90年代以来,大学生政治观的变化轨迹一直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对西方国家的民主和政治制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与舆论和文化传媒的正向引导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我国于1994年获准接入国际互联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的第19次调查报告,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互联网文化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深刻地作用于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对高等学校来说影响尤为深远。网络文化是人类以网络设施、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支点,以现实社会为原型创造的以网络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文化形态。[5]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加速改变着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给大学生的政治观取向带来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征对现实中国家的政治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技术变革了传统的政府运行机制,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换、重组、优化,促进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至上是现代行政法律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6]网络技术最大的价值目标就是为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进一步提供现实的技术条件。网络对建设回应性政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都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和政治民主观念的形成。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会给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带来不利影响。在互联网上,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网络使用者发表信息是完全自由的,这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忽视现实世界的约束力量,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传播活动。这其中既有谣言和不健康的信息,又不乏反政府、反社会、反人类的言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的滥用。网络文化的信息结构是无中心的,它是一个信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场域。因此对于上网者来说,自己就是中心,这就很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至上的观念意识,造成部分大学生行为取向上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有时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网络上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容易使大学生对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最终走向认同和依赖,从而出现政治价值观的倾斜。

四结语

影响大学生政治观变化的外因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政治观变化的走向,可以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经历了“由热转冷,由冷变热,再由热转温”的变化。90年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比较坚定,在多元化的政治背景影响下政治观中立现象比较普遍。21世纪大学生基本的政治观点正确,政治认知判断比较理性,高度关注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关的大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信心,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总体良好,主流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成长成才愿望迫切。

参 考 文 献

[1]许冬玲.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现状与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2004(3).

[2]黄小维.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6(2).

[3]潘松文.政治情感与政治观教育[J].党政干部论坛,2002(7).

[4]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变化与社区生活的变化 篇3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1年来家庭生活的变化

回首过去的一年,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建成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今年十月一日是我国建国60周年日子。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经济快速稳步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体现的最具体的便是家庭生活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

一、衣

以前,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家庭都得紧衣缩食,穿戴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富豪了,爸爸说:“过年时,家里才添一件新衣裳。”妈妈说:“那时家里孩子多,老大穿小了的衣裳给老二,老二给老三„„最后在撕成小碎片当补丁。”如今,现在的衣服至少一两百元,而且五彩斑斓,做工技巧提高了甚多。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二、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 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三、住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小结: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四、行

在坎坷不平的乡村道路上,一位父亲骑着自行车,前边横梁上坐着一个或两个孩子,车后座上坐着孩子的母亲,这样的情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很常见的,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小结: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 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篇4

一、调查目的:

1.了解改革开放对我们家乡的变化 2.改革开放的影响

二、调查地点: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

三、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衣着越来越大胆。现在无论男女老少,什么样的奇装异服都敢穿着“招摇过市”。奶奶也把婚纱穿。年轻人结婚进影楼、拍婚纱照已屡见不鲜,连“金婚”、“银婚”的老太太也浓妆艳抹补拍婚纱照。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老一辈眼里都不会陌生,我们的爷爷奶奶,甚至爸爸妈妈都是靠着这个过来的,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菜篮子”工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客人来了不做饭。以前家庭主妇最头疼的是家里来客,要买洗烧,忙活大半天还怕招待不周。现在招待客人往往是上饭店,差的也上“大排档”。在家也可以,只需一个电话,热菜便会送上门。除夕围炉上酒店。千百年来除夕之夜都是回家吃团圆饭,如今除夕之夜各大酒家爆满,还要提前订桌呢。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行:过去,从乡里到县城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整整2个小时,终于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由于路况不好,公交车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长期制我县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问题,现在有了根本改观。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县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20多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7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三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镇,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电话装在兜里边。移动电话已不是“大款”身份的象征,连收破烂的蹬三轮车的也有手机,而且款式越来越小巧玲珑,不必专门提个“大哥大”包,只要装在衣服兜里即可。

四、调查结果 在这次调查中,我了解到了家乡近三十年的发展变化,在党的政策的正确领导以及村民们自身的努力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农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村民们纷纷表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子女们的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有了出息。农村的文盲情况基本扫除。通过这次调查,我深切的体会到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不仅使农民翻身做了主人,而且在改革开放这条路上,走向了小康。

五、调查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变化与社区生活的变化 篇5

苏州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丝绸、刺绣之乡”等的美誉,在人们的映像中苏州就是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古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的城市规划下,依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成为中国保护得最好的古城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苏州重视创新发展,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现代化。

苏州变大了。今天的苏州,拿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来形容已不准确,寒山寺早已到了姑苏城内。过去,来过苏州的人都感觉苏州很小,幽幽古韵的小桥流水,小巧玲珑的园林亭台。可是现在的苏州已不仅仅是一个小园林城市。

白天,当你登上苏州工业园区的国际大厦,远处,古城区粉墙黛瓦,苏州园林绕梁千年的曼妙余音似乎仍然听得见;近处,金鸡湖湖光潋滟,楼宇鳞次栉比,现代化的大企业错落有致。看苏州的市容,会勾起你联翩的怀想。

苏州变强了。谁能想到,过去被称为“上海后花园”的苏州,今天已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根据党的十六大,苏州提出了“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率先”目标。敢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是因为苏州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年,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比如,苏州直接利用外资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列第2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列第3位,外贸出口额列第4位,GDP列第5位,财政收入列第6位。2004年,苏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进出口总额1032亿美元,其中出口507.7亿美元。此外,苏州所辖的5个县级市均居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列。2004年,苏州入围“中国十大最具活力城市”,并获大奖。

一、“开发区经济”引领经济国际化迈向新高地

回望16年前的金鸡湖,围绕在渔歌水声中旧时光影依历历在目。娄葑镇的茭白、芡实清香满面,唯亭的阳澄湖大闸蟹唇齿余香,胜浦的水乡服饰也是韵味无穷„„传统产业与悠久文化却掩饰不了在蓬勃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水平的落差;传统农村、农业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让昔日园区所在地的很多农民依然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地带。

1994年,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一声号角,将园区的农村和农民彻底“唤醒”,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烈序曲也是自此拉开„„16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乡镇工业企业向工业区集中,优化工业布局,加强招商引资,全面提升工业集中区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农村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幅。园区不断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内资外资双向互动,在提升农村经济实力的同时,为更多失地农民等提供上岗就业、发展创业的机会。2008年,园区农村新增注册内资完成211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01亿元,累计注册资本达397亿元,户均注册资金365万元,列全省首位。

苏州工业园区各镇村(社区)级经济实力也是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底,村(社区)级集体资产达22.3亿元,村(社区)级总收入达22686万元,村(社区)均412万元。实现2000万元以上收入的村19个,实现1000万元以上收入的村19个。全区55个村(社区)全部完成了股份合作社改革,成立了5家富民公司、1家大闸蟹专业合作社。开发区在十多年建设发展中总结出的“昆山之路”、“亲商理念”等宝贵精神财富更是苏州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倡导实践“绿色GDP”

“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苏州提出和实施的是这样的发展口号。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水城。今天来苏州旅游的人发现,苏州的水越来越清了,臭水沟几乎见不到了。这得益于苏州下大力气的治水工程。近几年,苏州耗资3.5亿元专门修筑起一条18公里长的全封闭清水通道——西塘河,每天有200万立方米的长江水引入古城,还投入10亿元为该市2万多条、总长约2万公里的河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肠清胃”。

绿化,苏州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在古城区,他们采取见缝插针、拆房补绿的方法,植草种树。2003年,苏州出台了一则地方法规,推出了“城市绿线”,规定“绿线”内每一块土地都不得随意改作他用,不得随意开发建设,只能用于绿化。目前100多个小公园星罗棋布于古城区的各个角落。在高新区和工业园区,浩荡的绿色环抱着园区,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环境是资源,也是资本,改善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增强竞争力——这一观念在苏州已经深入人心。这一观念的背后,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解。

虽然苏州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工业化,但苏州考核干部并不都看工业经济指标,还要考核环境保护、空气与水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比如,苏州把“绿色GDP”、“人文GDP”都列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苏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有高速增长的经济指标,也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评定的“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透过这些称号,苏州老百姓感受到的是环境的优美,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注重提高百姓生活质量

近期一项调查表明,2009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69元,比上年增长了10%,总量、增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量比全国平均值高7816元,比全省平均值高4965元;增幅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354元,增长10.8%。

1、工资性收入仍占了大头收入不平衡呈缓解趋势。

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多元化,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趋于下降。但从这份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占比达67.1%,不过已呈下降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达20.7%,近几年逐步上升;伴随着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非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在总收入中占比均达到了6%。

从去年我市农民纯收入增长的情况来分析,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增幅都超过了工资性收入。不过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工资性收入达到了8704元,较上年增长8.9%。同时,苏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农村家庭小工厂、农家乐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由此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2009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681元,增长10.7%。

2、首饰消费支出涨46.6%每百户购买汽车3.3辆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苏州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生活质量逐步提升。据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354元,比上年增长10.8%。

2009年,农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1499元,同比增长15.7%。特别是受国家对汽车消费的引导性政策影响,每百户购买家用汽车3.3辆,比上年增加了2辆;人均购买交通工具支出752元,同比增长46.5%;百户家庭手机拥有量230部,较上年增加13部。同时,我市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不断提升,2009年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1696元,同比增长16.7%。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农民旅游消费232元,同比增长19.4%;休闲娱乐消费122元,同比增长32.6%。

3、健康也更加为农民所关注。

2009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491元,同比增长13.2%。其中,保健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 24.4%,医疗费同比增长14.0%,看病问题仍然是农民关注的热点。此外,农民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211元,同比增长了24%,其中用于购买首饰的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6.6%。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变化与社区生活的变化 篇6

原作者#秋日雨思XP#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CEIVED。

背景资料:曲阳乡概况

曲阳乡因乡政府驻地为汉代曲阳县城遗址而得名,位于东海县西南部,现辖14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3.15万人。全乡面积5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万亩,连徐高速公路横贯乡境。1998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亿元。

曲阳,汉代曾在此设置曲阳县,西汉时属东海郡,东汉时属下邳郡,曲阳县隶属不变。晋朝时,归朐县,属东海郡。明清两朝,东海境内未设县,属海州地。岁月沧桑,两千多年的风雨已把这里的古城池剥蚀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土堆,但秦砖汉瓦俯拾皆是。1993年,汉代曲阳县城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前,曲阳乡灌溉条件差,易旱易涝,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新中国成立以后,年年兴修水利,建成了前张、曲阳水库,开挖了陆湖十里引河,兴修了二十余座水电站,水浇面积扩大到2万亩。1998年产粮食2.4659万吨,花生2463吨。曲阳在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全乡出现了饲养三禽万羽以上,饲养大牲畜50头以上和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殖专业户20余户。1998年全乡饲养家禽31.5万羽,养牛9500头,出栏生猪2.2万头。赵庄村投资50万元的养鳖场,已形成了规模养殖。

原作者#秋日雨思XP#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CEIVED。

曲阳乡盛产水晶,储量丰富。现全乡每年生产的天然、人造水晶约60吨,熔融水晶近万吨。曲阳产的无色水晶、紫水晶、牛毛石、人造水晶、雕刻石、项链石、观赏石五光十色,晶莹剔透,销路极好。此外,曲阳乡的云母、蛇纹石、石榴子石、金红石砂(钛)等蕴藏也很丰富。

曲阳乡工业起步较晚。60年代,曲阳乡仅有一两个小作坊式的小工厂。1978年改革开放后,曲阳乡相继建立了东海县水晶眼睛厂和东海县水晶厂。东海县水晶厂拥有两个当时全国最大的高压釜。生产的丫棒、水晶板材等两个产品获得部优产品称号。1994年,水晶厂与香港吉利丰企业公司合资成立了丰海晶体有限公司,加工水晶圆片1200万片,创产值312万元。以水晶为材料的水晶厂、材料厂已成为曲阳乡的龙头产业。

原作者#秋日雨思XP#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CEIVED。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家乡的变化发展,那就是日新月异。作为生长在这个社区的一员,我本人对于家乡这些年来的变化虽没有“切肤之痛”来得那么深刻,也还算称得上是深有体会吧。

从步入高中一直到就读大学的现在,虽然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呆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每一次回家,都可以感受到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我总结了一下暑假呆在家的近一个月的体会以及听老一辈人的讲述和我个人童年时期留下的对家乡的回忆,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份调研报告。

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华大地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落都见证了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改变,我的家乡当然也不会例外。

家乡曲阳是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城西南的一个小城镇,因其驻地西南一隅的汉代曲阳县城遗址而得名。解放前,曲阳乡灌溉条件差,易旱易涝,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曲阳乡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全乡人民年年兴修水利,建成了前张、曲阳水库,开挖了陆湖十里引河,兴修了二十余座水电站,水浇面积扩大到2万亩,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商业经济飞速发展,商品更加多样化,我们的家乡曲阳也因此发生了更为翻天覆地的变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首先说一下吃的方面。爸妈生活在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有开始复苏,物质生产资料极度匮乏,人民的生活极端困顿。不止一次听爸妈讲他们小时候的困苦生活,真的是达到了饥寒交迫的程度了,对于我们8090一代甚至是00后,在听完这些以后,除了感叹往昔的辛酸外,不得不对如今迅猛发展的经济感到由衷感慨。如今的餐桌上,不仅仅是饭菜的量非常足,越来越多的人更是开始讲究“质”了,吃的花样也是越来越多,不能不让人感叹现在的人越来越会吃了。

其次谈一谈穿吧。看看曲阳街上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想象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情况。听妈妈说,以前的生活比较穷困,常常是做一件衣服老大穿小给老

二、老二穿小了给老三,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总是缝了又补的,而且样式单一,颜色单调,布料和做工都非常粗糙。而今,我们对于衣着不仅仅满足于御寒,除了基本的干净体面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赶时髦追时尚了。

住房方面同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七十年代,村民住的都是茅草房,每到下雨天,屋内屋外一般湿,根本起不到遮风挡雨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出现了瓦房,如今,家家都住上了楼房、瓦房,人们再也不用为下雨天房屋漏水或是被风刮塌而担心。屋内有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全乡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有的村更是实现了家前屋后全水泥路覆盖。过去只有少数比较富裕的几户人家有自行车,而现如今摩托车、电动车已非常普及,更有不少人家已经步入了“汽车时代”。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宽阔的柏油马路沟通了包括乡驻地在内的全乡绝大多数村落,从乡驻地坐公交车到县城最快仅需十几分钟。原作者#秋日雨思XP#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CEIVED。

教育医疗以及其他一些主要方面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就人们所关心的教育来说,现在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和办学质量也远非过去所能比得上。今年暑假回家,在路过乡中心小学时,我意外地发现里面的跑道竟变成了塑胶跑道,由此我联想到当年我上小学的时候,甚至直到高中,我才见过塑胶跑道。就医疗卫生方面,乡村诊所村村覆盖,乡卫生院也比以前大得多规范得多了,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看病难”的问题已不再是问题。

乡政府门前是十多年前新建的广场,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改造,如今的这里绿意葱茏,花香萦绕。广场上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篮球

场、健身器材、小长廊,基本满足了居民的娱乐休闲活动。沿广场向东约300米,就到了迎宾广场,两大广场互为照应,共同构成了新世纪曲阳腾飞的新名片。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镇子上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这里有图书室、棋牌室、书画展厅、健身房等,人们工作之余不仅可以在这里看书、下棋,还可以在这里学习电脑知识,学习用QQ上网聊天······

从乡政府大门沿柏油马路向西并走出居民区,你可以看到沿街绵延的一排排现代化厂房,这就是曲阳西工业区。她不仅带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还为乡村中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岗位。除了传统的水晶粗加工行业,近几年更是出现了以硅微粉为原材料的耐火材料等行业。这一幢幢气派的厂房、一件件明亮的办公室,成为曲阳经济建设的又一亮点。

原作者#秋日雨思XP#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CEIVED。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曲阳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可是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自然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一些水晶石英厂在清洗水晶时将使用的硫酸直接排入河道中,另外就是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二)政府以及各村委会缺乏与群众的互动,不能够很好地指导群众生产生活,导致部分村民在相关基础建设上产生盲动性。提出的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整顿相关企事业单位,实现污水的达标排放;

(二)修建更多的垃圾池,方便居民生活垃圾的清理,聘用专门人员定期对垃圾进行清理;

(三)增强行政部门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群众的互动,指导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和谐新曲阳而共同奋斗。尊重原创,请勿抄袭,本文仅供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篇7

共和国60华诞已至,万方乐奏,举国欢腾。在北京加紧准备阅兵、联欢的忙碌里,在人们透着喜气的眼神里,在“歌唱祖国”的旋律里„„到处是国庆的欢乐、热烈的气氛。

恢复中国的伟大所必需的全国统一是所有爱国的中国人衷心渴望的目标。60年来,一个伟大的中国、富强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成就辉煌。我们的党中央,每临大事有静气,总是能够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中国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基础已奠定,道路已开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顽强奋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更加旺盛的活力。

2003年早春,一场灾难突然袭来。非典疫情肆虐,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在抗击非典的紧要关头,胡锦涛总书记出现在疫情严重的广东,出现在人民群众中。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夺取了防治非典的重大胜利。尽管受到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仍比上年增长了10%。

抗击非典的斗争,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错综复杂的世情、深刻变化的国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面对一个时期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果断作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人们注意到,2006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以往提法相比,“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

在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加强,国民经济连续4年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出5.5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2000多美元。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过去的5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投资重点向农村转移,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下,农村大地发生了新的巨变。2004年至2006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111元。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的39.1%提高到2006年的43.9%,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1 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人民的利益始终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无论条件怎么变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矢志追求。

辛苦劳碌在城市中的数千万农民工,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群体。从中央领导,到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媒体舆论,都把关怀的目光投向他们。给农民工讨工资、找工作,帮农民工子女解决上学难题,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奔走呼号„„

教育公平,是极为重要的公平。党中央强调,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权威部门统计显示,我国目前财政收入增长量的70%用于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1年的617.8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161.08亿元,增长7倍多。

从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活费到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从对高校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到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使这一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与此相应的是,自去年来,仅西部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已有约520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约3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780万名家庭贫困寄宿学生领到生活补助。此外,随着新的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实施,全国每年将有大约400万名大学生和16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

看病难、看病贵,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

人民的喜忧,牵动着中南海。党中央强调,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根据中央的要求,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08年全国所有县市区将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截至2007年初,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000个。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传递到城市乡村、千家万户。

人们忘不了:胡锦涛总书记佩戴着爱心红丝带,来到艾滋病患者病房,微笑着主动伸出手,和患者亲切握手、交谈;人们忘不了:每年农历除夕,总书记总是和革命老区、困难地区的群众一起辞旧迎新、共贺新春;人们同样忘不了: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一次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民声,体察民情,解决民忧„„

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同志规划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第三步战略作出更具体的规划,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艰苦奋斗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日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 2 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这是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就: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提前实现了在本世纪头一个10年翻一番的预期。

改革开放以来沧州的变化 篇8

改革开放30年,是沧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30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冀、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主体战略,紧紧围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强力推进全市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30年来,沧州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更是加快脚步,特别是2010年,2010年是全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一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部超额完成任务,增长速度均居全省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直接利用外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三位。全市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71.2亿元,完成预算114.1%,同比增长28.9%,增幅居全省第二位,总量蝉联全省第三。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1.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2.9%,同比增长41%,增幅居全省第二位。沧州已经以崭新的面貌步入河北省经济先进市行列。

注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来,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方针,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结构体系,产业结构趋向优化。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已占整体经济的半壁江山。

第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河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盛产小麦、玉米、谷子、薯类、棉花、花生、大豆、苹果、梨、板栗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尊重农民利益,充分发挥集体和农户积极性,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为出发点,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2006年以来,认真贯彻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发展畜牧、蔬菜、牧草和林果四大产业及旱碱地开发工程,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土特产有著名的“金丝小枣”、“沧州鸭梨”。并且“金丝小枣”、“沧州鸭梨已经畅销国内外了。

第三,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是经化工部批准重点建设的“化工城”,行业特色明显。化工、轻纺、机械、铸造、电缆、建材、管件、医药、食品、工艺美术是沧州市工业的骨干行业。沧州市化学工业产值占全省化学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是河北省重要的化工基地。中国特大跨世纪工程――黄骅大港,距日本九州港900海里,距韩国仁川港480海里,是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的国际港口,也是中国2006年港口建设中一次性投资最多、工程规模最大的项目。工程全部建成运营后,形成煤炭1亿吨,杂货50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成为集煤炭、原油、成品油、杂货、化工、客运、集装箱为一体的中国北方综合性枢纽大港。

第四,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大开放促进大调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沧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150多种工业产品打入国

际市场。全市实有外资企业249家,实际利用外资66173万美元(2006年)。2006年设立了沧州、任丘、黄骅、黄骅港、吴桥五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个临港化工园区。

第五,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城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功能不断提高,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沧州市紧紧围绕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目标,不断提速城镇化步伐。今年又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将把中心城市和县(市)城建设作为重点,全力打造“一主两副多颗星”的城镇发展格局。“一主”,即中心城区;“两副”,即黄骅新城和任丘市区;“多颗星”,即河间、泊头两市及青县、盐山等10个县。《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初步确定了城镇化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到2020年,建成中心城市、黄骅新城、任丘市区三个百万人口城市,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

第六,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革完善各项政策,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主发展到目前以住行、休闲娱乐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旅游、住房、小轿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列为“十大民心工程”之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河北建设迈出新步伐

坚持实施科教兴冀战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和成人高等、中等教育等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为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硕果累累,活跃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强化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作文 篇9

40年前,很多穷人一日三餐都吃不饱,有了上顿就没了下顿,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白米饭,就算很奢侈了。我的爷爷、奶奶和爸爸挤着一间30平米的宿舍,睡着一张1.2米的床,穿一件衣服,可谓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而现在,人们吃得饱,穿得好,餐餐都是大鱼大肉,天天都有新衣穿,我和爸爸妈妈住的是159平方米的套房,各式各样的家电应有尽有:液晶电视机,饮水机,空调,烤箱,微波炉……坐在电视机前,轻轻按动手中的遥控器,选择自己喜欢的频道,眼前就能呈现出高清晰度,流畅的电视节目。

中国的科技也正迅猛的发展着。以前,要和远方的亲友联络,得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后来有了固定电话,传呼机和大哥大,现在有了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不仅功能用途多,而且方便快捷,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行遍天下:qq,微信随时聊,不管相隔多远,一个视频聊天就能马上通话见面;坐公交车,拿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骑共享单车,扫一扫二维码;肚子饿了,去餐厅点单扫一扫二维码;收快递,扫一扫二维码;逛商场不用出门,点开手机淘宝,选中自己喜欢的款,加入购物车,网上支付,过几天快递就能送货到家,真是方便极了。智能手机,让如今的社会成为了掌上的迷你世界。

如今,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瞧!田间那条宽2米的泥泞小路,现已修成了宽20米的沥青路,两旁绿树成荫,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生态公园里的新鲜空气,足以让人忘记疲惫,依山傍水的亭台楼阁宛如仙境一般,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作文 篇10

就是这几十年间,中华民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房舍,几乎都是瓦房,连平房也很少见。以前的衣服,都是粗布衣衫,根本没有多少人能穿得起丝绸。以前的食物,三餐全是稀粥。以前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而现在,一切都变了,房屋改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衣服都是舒适的棉衣,食物也很多样,不会再发生食不饱腹的情况了,车子也更多,有了汽车,电动车,去一个地方,有的只需要几分钟。工业,农业,商业都在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我所在的地域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以前破破烂烂的水泥路被一条乌黑的柏油路取代了,路的两旁都种上了树木,就连农村里,路旁也会有一些风景树。路上,不会再常出现自行车,都是汽车或电动车。学校的设备也跟齐全了,一座座平房、瓦房也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我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能看着家乡一点一点地变化,我是幸运的。

中国能够发展如此之快,也少不了一位位抗日英雄,他们拯救老百姓于水生火热之中,没有他们,中国就不能发展,没有他们,中国可能会灭亡。他们的牺牲造就了中国现在的辉煌。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而在这五千年里,无数个英雄献身,而他们只是得到了人民永远的铭记。战争时期已离我们远去,渐行渐远,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必努力。我们仍应铭记他们,学习他们的精神,运用在学习上,将与这精神合为一体,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徐州的变化 篇11

2009级经贸7班

孔繁博

到现在为止,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乡父辈人的讲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对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巨大改观,从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据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的确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普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供不应求,“千种商品千种票”。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离开了票无法生活。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一切只能将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生活窘境,几乎大家都如此。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同时国家还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由于处在这样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大环境中,再加上政府的大力倡导,很快国内的经济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市场经济有了很好的发展,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以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为例,改革开放后,家乡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苏北最大城市和由苏、鲁、豫、皖四省部分地区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翻开徐州的历史,总是那么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说起来荡气回肠。据不完全统计,4000多年间,发生在徐州的有文字记载的大小战事共1000多次,其中有重大影响的达200多次。改革开放前,徐州农业欠收、工业萧条、民不聊生。解放时,市区除面粉业、碾米业和汽车修理业的较大业户外,大部分停工。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已几乎丧失生机的城市,经过改革开放政策的洗涤后,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上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徐州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徐州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已有的工业基础,恢复、改造、新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动力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发展了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和一批轻纺工业。特别是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徐州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统计局最新资料显示,徐州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名列第46位,入围“中国经济活力城市”20强,被提名为“公众最向往的城市”。徐州市经济建设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生活方面,据我爸爸说,四十多年前,他和爷爷奶奶住在用稻草搭成的房子,用土泥砌成的平房下。一台小小黑白电视机已是奢侈品,但如今彩电以不足为奇,通过屏幕人们大开眼界,旧日里岗了,人们热火朝天的盖起了平房、现焦房、以致楼房、家用电器琳琅满目,人们纷纷住进了温暖舒适的家。而如今人们冬天里边穿的是保暖内衣、羊毛衫,外面穿着羽绒服,暖和极了,大人孩子人人如此。对于老年人,国家还给予了养老保险,以确保他们能够安享晚年,这也充分体现了党以民为本的方针!

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给老人特别照顾,凡是门诊住院看病,病人只负担少量的支出,大头还是国家给予支付,而且近几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给老百姓办起了医疗保险,只需交纳一点费用,即可享受国家的高额补贴,而且看病住院70%、80%都是由国家支付,完完全全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着想。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把师生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了出来,教师再也不要为升学率、各科分数而去绞尽脑汁地出难题、找偏题,去日益继夜地“看守”学生了。而学生呢,也无需整天溺在题海中而“痛不欲生”了。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彻底落实、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破烂校舍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电教室........再也不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空壳了。徐州的中小学教育系统基本完备,大中专学校有很多,包括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全国著名学府。拥有普通高校9所,军事高校2所,普通高校在校生8.9万人;各类科学研究机构31所,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7.76万名,尤其是中国矿大作为部 属院校,并拥有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交通物流方面,徐州市有很多的大型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医药物流中心,机械物流中心等等全国闻名的大市场。总上所述,徐州的贫富差距还是很大,还有很多家庭买不起房子,只能基本保持温饱。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市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和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等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徐州的居住环境为中等,饮食交通成本很低,旅游资源发达,购物环境中等,可以买到从低档到高奢侈品的东西。徐州虽然还有很多不好的,黑暗的东西存在,但是还是有很多不错的存在。看问题不能只看一点,要看总体。毕竟每个城市都有好与不好的问题存在。徐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城市一年一个变化,随着徐州新城区的建设,徐州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上一篇:1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下一篇:美发师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