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精选10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 篇1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XX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 篇2

期中复习《声现象》

【教案类型】新授课 【主备教师】 【复备时间】 月 日 【复备教师】

【授课时间】 月 日 【授课班级】八()【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5.了解声波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难点:表征乐音的特性的三个要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目标展示:(见《导学案》)

三、知识梳理: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的产生:物体的 产生声音,固体、和 都可以成为声源。2.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和 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

3.声波与声能:声音是一种,它具有。4.声速:一般情况下,声音在 中传播的最快,在 中次之,在 中最慢。空气中的声速大约为 m/s。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表示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越大,响度越。

2.音调:表示声音的,是由声源振动的 决定的,越高,音调越。3.音色:反映声音的,音色与发声体的、有关。

(三)噪声及其控制 1.乐音与噪声的划分(1)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由声源做 振动产生的,噪声是由声源做 振动产生的。

(2)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和 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来源: 噪声、噪声和 噪声等。

3.等级和危害: dB为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dB以上,损伤听力。4.控制途径:人们可以在 处、在 中和在 处采取措施,控制或减弱噪声。

立德 践行 ◆ 慎教 善导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叫做,它的频率范围通常为。

2.超声波:频率高于 Hz的声波。

(1)特点:、、等。(2)应用:作为信息载体可用于、等;作为能量载体的可用于、、等。

3.次声波:频率低于 Hz的声波。

(1)特点:可以传得,很容易绕过,而且。(2)应用:可以用来预报、和监测。

四、互动突破:

例1:如图所示,当敲响音叉乙时,观察到与音叉甲接触的乒乓球将会,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也能说明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乒乓球起到作用是,这种研究方法叫做。例2:如图所示,四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不同深度的水。

(1)用嘴贴着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是:(只填对应序号)。(2)用棒敲击试管,振动发声的物体是:,则发出的声音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是:(只填对应序号)。

例3:学生们正在教室内上课,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在校园周围植树

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例4:人能感受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B.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 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 例5: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五、当堂训练:

1.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①隔墙有耳、②掩耳盗铃、③低声细语、④悦耳动听、⑤震耳欲聋。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征的是()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2.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立德 践行 ◆ 慎教 善导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C.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我们可以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 B.次声波是传播速度小于340m/s的声波

C.深夜,优美的歌声不是噪声 D.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来调节音调高低的 4.唐诗《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写出两点)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理光现象教案 篇3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准备:

平面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

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三)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凹面镜的性质: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b.凹面镜的应用

4.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性质: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b.凸面镜的应用: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3.球面镜的分类。

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四、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八年级物理声的利用详细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分类,声音的特性及乐音与噪声,其实声的应用很是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节:声的利用。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与声音的区别

同学们注意了没有,以前我们学习时都常说声音怎样怎样,可今天我们学习时,标题却是声的利用,为什么不叫做声音的利用呢?

1、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所以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2、看来声包括声音。

(二)声与信息的传递

1、【提出问题】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

2、[师]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

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假如让你不说话,你有什么感觉。

3、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是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携带的信息;另一种是靠反射回来的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1)物体直接发出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2)经过反射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所反射的回声我们能听见;另一类是反射的回声我们听不见。

①播放物体反射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录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实例。

A.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

B.回声与混响,建筑设计中的科学。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以上,人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容易形成混响;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s,则人分辨不出是回声还是原声,两种声音在一起得到加强。

让学生解释一些现象:

在教室里说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一些,这是为什么?

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是为什么?

C.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和三音石,还有圜丘。

尝试对我国古代声学建筑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D.介绍有趣的聚音伞。

如上图所示,大臣上奏时处于一个焦点处,而国王正好处于另一个焦点处,只有国王能听到大臣的小声上奏声。

②播放反射听不到声音的录像,并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A. 蝙蝠的回声定位。

B. 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C. B超

原理: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

D. 超声波探伤仪

原理: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

(二)声与能量的传递

播放录像,说明声波也是携带着大量能量的。

学生回答,老师并板书。

A. 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再举几个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为我们服务的实例。

超声波回湿器。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5

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品,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能知道影响常见乐器发音特性的因素。

【重点难点】

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品。

【课时】

1课时。

【教具】

收录机、磁带(几种乐器的独奏曲)、吉他、橡皮筋。

【教法】

以观察、实验为主,辅以讲解、讨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锣发声时,有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为什么?

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甲同学听到了两下响声。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

3、为什么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也无法听见对方的声音,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学生回答

二、新课引入

用吉他奏出几个音,让学生分析有何不同。原来是这几个音的音调不同。

三、新课讲授

乐音和噪声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声音,有规律、好听悦耳(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

演示,先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后用铁片刮,让学生感觉。

讲述:同样是乐音,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听得见,有的听不见。为什么呢?乐音有一些特性。

乐音的特性

1、响度(loudness)

(1)声音不但有高有低,还有大小(强弱),在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响度与什么有关系

演示:先轻敲音叉,再稍重敲音叉,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强弱,叉股把塑料球弹起的幅度怎样?学生回答

学生实验: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先轻轻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再稍用力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注意两次听到声音的强弱有什么不同?橡皮筋振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得出

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演示:打开录音机保持其音量不变,教师拿着录音机走近学生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变大,远离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变小。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响度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离声源越远,声音声音越小,响度也越小。

(3)响度的量度

在声学上,人们学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阅读课本上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耳的感觉情况

2、音调

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通常我们把音调高的声音叫高音,音调低的声音叫低音。

再欣赏音乐,由学生区别高音、低音,反复二三次。

弹吉他两个音,让学生区分高、低音。

音调由什么决定的?

演示:转动齿轮(如课本图3—20所示),注意听两次发声有何不同?同时注意观察齿轮的齿数。

问:音调跟声源振动的快慢有何关系?学生回答。后再次验证

小结:振动快的音调高,振动慢的音调低。

振动的快慢取决于每秒振动的次数,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振动得越快。物理学中把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其符号是Hz。如果声源每秒振动50次,它的频率就是50Hz。

频率高,振动快,频率低,振动慢。现在我们可以总结音调高低的原因了,请大家填好课本方框中的填空。

声源振动的频率高,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低,声音的音调低。

简单说就是“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人发音的音调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小孩的音调比成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同样是成年的男人(或女人),音调也有不同,故在音乐界有男(女)高音、男(女)中音之分。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85Hz到1100Hz左右。

音乐上的调,就是根据物理上的音调得出的。如中音“C调”中的“1”的频率是262Hz,“1”的频率是524Hz;;“D调”中的“1”的频率是294Hz,“1”的频率是589Hz。

除弦乐器外,其他乐器通过别的办法也奏出不同的音调,如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我国古代编钟,奏出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奏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看“信息窗”图3—21编钟

编钟属打击乐器,你也可以发明一个“编钟”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回家自己计划试试,如成功还可做为你的保留节目在文娱活动中演出。

3、音色

放录音:放两、三曲独奏曲

请学生说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除了音调和响度外还有第三个特征,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每个人的声音都具有与别人不同的音色,所以我们能从电话、广播的声音中分辨出是不是熟人?是哪位熟人在讲话;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健康状况等因素,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锻炼可以改善和保持音色。

“迷你实验室”

问:为什么弦乐器上要安装几根粗细不同的弦。学生回答(在弦的松紧、长短相同的情况下,可改变粗细来改变音调,使音域更为丰富。

问:二胡、吉他等是怎样调节弦的长短和松紧的?学生回答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声源振动幅度有关,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四、小结(学生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P4;3、作业。

【板书设计】

§3—2乐音与噪声

一、乐音和噪声

二、乐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6

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3、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教学重点】

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

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点。

2、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存在的形态

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教师出示各种物质,铁钉、雪糕、水牛奶等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它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形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像铁钉、雪糕这类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像水和牛奶这样的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像气球中的空气这类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其体积取决于容器的几何尺寸。

二、物态变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有关水状态变化的事例。先让学生回顾,描述这些现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类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结成冰;烧开水,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教师: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存在?下面我们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用图中实验装置进行)

先指导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盖子熄灭)

(1)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冰变成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落下来。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冰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

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

学生归纳水存在的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形态呢?我们可以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来解释。(教师出示动画“水的三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反思 篇7

物理学是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的一门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的初中生来说,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其次是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回顾本学期的教学,我做以下反思: 第一、抓住学科自身的特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初中,可操作实验很多,所以不管实验的难易,我都精心准备,哪怕是最简单的小实验,我也结合学生实际条件,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课下亲自动手搞小制作,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科学,有些问题实际动手做一做,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

比如声现象一章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模拟击鼓息烛实验。我让学生动手组装,自己实验,学生兴趣很高,一切得到了一一认证,从而巩固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教学。

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在进行完光学的教学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潜望镜。时间不长,真的有一个班的学生把自己粗糙的作品交给了我,让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仔细的看了,一个很简单的盒子,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在下方看能够看到高处的物体,还真的不错啊。第二、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许多同学认为学物理难,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物理“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中很难得高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如果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那么学习物理也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一教知识,同时也教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做到“会学”。我是通过预习笔记、预习检测、课后作业,检查和验证学生是否“会学”。“会学”有三个要素: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等科学文化知识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三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例如,我在开学初的第一节课,不是马上进入新课本、新章节的学习,而是对物理教学进行承前启后的链接,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下面要讲解的内容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听讲。教师努力完成课时任务,把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不见得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只有结合教学经验,在授课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习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做为课堂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解决“会学”的问题,不断在“深钻、多思、善问”等方面多下功夫,真正懂得和掌握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性学习方法和规律,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并通过教师的刻意安排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学校很重视年轻老师的专业化培训,组织我们参加阳光师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我们的专业化水平。在教育教学中,我从培训及国培中学到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就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2、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3、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4、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密度 篇8

[导入新课]

复习铺垫: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学生回答。

1.1cm3= dm3= m3

2.1.5㎏= g

3.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说明: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学习密度的单位要用到体积和质量的单位,所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随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出示后放在讲桌上)

图1:铜丝 图2:食用油

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等,就是物质的不同特性。依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2.教师再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问:你有哪些方法区别它们?

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能不能利用一种更好的判定方法来区分这两种物质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出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生齐答:想。)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活动与探究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感受一下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大小,根据质量来判断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从而得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说明:也可以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

说明: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以便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二、密度概念的建立

师:同学们根据在上面的探究中得到的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吗?

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

⑴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 ),它的质量( ),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 )。

⑵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

生: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在以上实验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板书: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四、密度的公式、单位、密度表

师: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

生: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

师板书: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 (kg)

V──体积──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反思 篇9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创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例如:本节课一开始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习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物理的基础。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爱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创设了情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猜想得出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导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紧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就很顺利的得出实验数据、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我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总之,我认为本节课设计比较合理、讲解比较到位、学生思维比较积极、气氛比较活跃、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的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是时间比较紧张,部分学生完成实验不够彻底。如果能让学生结合凸透镜成像光路图探究认识到物近,像远大、焦点是成虚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就更完美了。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篇10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第二章物态变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

【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记忆法】

蒸 发 与 沸 腾

不同点: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相 同 点 :汽化

第三章光现象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u)成像大小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v)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上一篇:全麻患者的护理常规下一篇:钻井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