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读书笔记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威尼斯商人读书笔记(精选14篇)

威尼斯商人读书笔记 篇1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在威尼斯生活着很多不同经历不同品格的商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名字叫:安东尼奥。他聪明、勤奋、慷慨大方博得了大家的信任。所以事业发展很快。最近又一批买卖即将成功这使他万分高兴。这时安东尼奥的朋友巴萨尼奥正匆匆走来原来他深深的爱上了鲍西娅公主想去求婚。但他觉得只有自己穿上最好的衣服才能和公主相配但他现在很贫困因此只好向安东尼奥借钱。安东尼奥答应了朋友的请求。但他全部的财产都在货船上但货船还没有到岸。那么只有向夏洛克借钱了。夏洛克是一个心胸狭窄、贪图小便宜的人他一直很嫉妒安东尼奥的才华。当他得知安东尼奥要向自己借钱心中暗暗高兴。于是在条约里写到:“如不按时还钱就要从你的身上割下一磅肉。”安东尼奥冒着生命危险答应了。

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结婚了。但是一个坏消息传入了他们的耳中。安东尼奥的船队沉没了夏洛克逼他马上还钱。但安东尼奥现在一贫如洗。夏洛克把他告上了法庭准备按条约上说的去做。在法庭上法官说:“你只能从他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允许有一滴血要不然你就是违约。”可夏洛克根本做不到。最后法官判夏洛克败诉并把他财产的一半分给安东尼奥另一半归国家。

事后安东尼奥才得知那个聪明的法官就是鲍西娅装扮的.为了救朋友她想出了这个妙计。不久大家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安东尼奥的船队并没有沉没现在已经抵达港口了。

我被莎士比亚小说里的每一个情节所感动也从中感悟到了很多人世间的道理。从安东尼奥、巴萨尼奥、鲍西娅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都有对朋友真诚、友好的一颗心.为了朋友的幸福安东尼奥冒着生命危险满足了朋友的需要为了让朋友得到幸福宁可牺牲自己。

鲍西娅既聪明又善良她用自己的智慧换回了朋友的生命。但是一提到夏洛克我的心头就充满了厌恶:他心胸狭窄、贪婪、凶狠世界上难道还有这么狠毒的人吗?

我觉得读书可以让我懂得好多人世间的道理分清善恶指引我的未来——做一个善良聪明有爱心的人。

四(1)班

威尼斯商人读书笔记 篇2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摩罗:读书人收商人为徒 篇3

2013年4月14日下午,清华大学南门外的文津国际酒店,一场如今这个年代很少见的公开拜师仪式正在举行。宴会厅里挂着大红横幅:"文化摩罗"弟子拜师仪式。

摩罗的名字前面刻意加上"文化"二字,也许是为了强调他的身份:不同于曲艺界的赵本山和郭德纲收一大帮徒弟,其实是卖力演出的员工;也不同于荧屏泛滥的选秀节目,导师一巴掌拍转椅子喊"I want you"-52岁的摩罗是个读书人,读书人通常带的学生也是读书人,可他收的徒弟是个商人。

摩罗弟子吴华平的头衔是长屹国际控股集团总经理、北京沃德森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裁。长屹的官方网站显示,这是一家今年刚刚成立的管理培训公司,总部在苏州工业园区,开设"狼性营销特训营"、"引爆巅峰团队"等课程,号称在公司成立之前,就已经辅导过两百多家民营企业,"备受好评"。而北京沃德森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官网已经无法打开。

摩罗穿红色唐装,端坐太师椅上,背景墙正中挂着孔子的画像,旁边另一张太师椅上坐着书画家范曾,他被请来担任拜师仪式的主礼人。

范曾的致辞题为《当代中国需要思想的助产士》,他在讲话中提到了中国社会正在流行的"国学热",提到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对东方文明的推崇,也提到了鲁迅和瞿秋白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毛主席讲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野蛮的军队。"范曾说,"同样,没有文化的企业是唯利是图的企业。"致辞结尾,范曾盛赞摩罗是"有思想的、卓越的年轻学者",对他收徒表示祝贺。

仪式按照古礼进行,现场播放出编钟古乐声,众人一同面向孔子画像焚香施礼。到场的人基本都是摩罗的朋友:司马南、刘仰、郭松民、司马平邦……平日里,他们在微博和各种报刊上发表言论,同中国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打笔仗,"五毛"与"汉奸"互骂不休,势同水火。而在孔圣人面前,他们齐齐鞠躬,每个人看上去都温文尔雅。

司马南和范曾拍了张合影,前者把照片发到微博上,写道:“出席文化摩罗收徒仪式,见证人:衣俊卿……”这个当时风头正劲的名字立刻引来众多网友围观。曾任中央编译局局长的衣俊卿,由于和一位女博士的绯闻被免职-网络上正暗地流传着这位女博士长达十余万言的记叙文《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

在中国,涉及官员的桃色新闻总能吸引大量眼球。司马南可能也意识到这条微博有问题,第二天他发了条微博更正:"看到跟帖议论纷纷,我又专门做了核实。大家所熟悉的那个衣先生昨天下午没有到现场来,是有人开玩笑说他来了一下先走了。我因没有参加拜师仪式全程,信以为真,以致发微博传递了错误信息。我为由此给摩罗先生造成的不爽深表歉意,还好摩罗收的徒弟不是什么女博士。"

这个小插曲没有影响摩罗的心情,他现在很少上网,文章也不大写了,主要精力用于经营自己的公司。"俊德堂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是摩罗和他的搭档黄立民去年创办的,摩罗任董事长,黄立民任总经理,后者还是这次摩罗收徒仪式的司礼人,也就是现场主持。

在黄立民的指挥下,拜师人吴华平宣读拜师帖,恭敬地给摩罗斟上一杯茶。按照程序,老师摩罗要训示弟子。摩罗正色道:"为商而无学,不能成就大业,为富而不仁,难以历时恒久。"他要求弟子"潜心修为,以文化心,义利相生,同富共进,不亏操行而有益社会"。

吴华平跪在老师面前聆听训示。

"他们的屈权从势究竟是因了知识上的缺陷还是因了精神上的缺陷?他们的麻木究竟是一种理性的休克还是一种道德休克?"在1998年出版的《耻辱者手记》里,摩罗用这样的语言反思"文革",诘问跪倒在权力脚下的一代文人。

十五年岁月流过,摩罗端坐在太师椅上接受弟子的跪拜,也目送着当年那个慷慨激昂的青年思想者渐行渐远。

转弯

"摩罗"这个名字是梵文音译,出自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意指基督教神话里的魔鬼撒旦:"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旦。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

江西农村出身的少年万松生读到鲁迅的文章,深为其中蕴含的自由精神所触动,就把"摩罗"当作了自己的笔名。1978年,摩罗考进九江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在老家江西都昌县一所中学里做了十二年语文教师。1997年,他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之后进京,在北京印刷学院继续当老师。

1998年,出版商贺雄飞发现了摩罗,把他教书之余撰写的文章结集出版,这就是《耻辱者手记:一个民间思想者的生命体验》。其实那时候摩罗的生命体验相当郁闷,他发现继承自鲁迅的批判精神令自己很难容于现实社会。

因为经常在课堂上发表批评意见,北京印刷学院甚至有学生揭发摩罗"思想反动"。他讲课时,经常有政治辅导员来旁听。最终,摩罗被校方勒令停课。

但他的书火了。《耻辱者手记》是贺雄飞策划的"草原部落·黑马文丛"中的一本,这个系列还同时推出了余杰的《火与冰》、《铁屋中的呐喊》,以及孔庆东的《47楼207》。

摩罗和余杰、孔庆东一起,成了上世纪末那一代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我不讳言我对摩罗的私人尊敬。如果他日见面,我仍愿称他一声老师。"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楚望台记得,摩罗是个谦和、诚恳的读书人,"他背一个很重的书包,装满了书"。

余杰和孔庆东都是北大中文系钱理群老师的学生,而钱理群对并非自己学生的摩罗格外赞赏,称他是继鲁迅之后的"精神界战士",并欣然为《耻辱者手记》作序。余杰和摩罗也惺惺相惜,前者称后者的作品是"20世纪末中国最惊心动魄的文字之一",后者把前者看成堪与卢梭、拜伦、卡夫卡比肩的天才。

这都是遥远的往事了。

2010年初,摩罗出版了"迅猛转型"的新书《中国站起来》。在这本书里,摩罗的观点发生了一百八十度掉转,与过去的自己判若两人。他把自己曾经的精神导师鲁迅斥为"洋奴",认为正是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五四"先锋的思想,导致了中国人的"精神大崩溃"。相对而言,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正在势不可挡地崛起。

nlc202309020322

“崛起的一代挣脱西方的精神奴役,崛起的一代敢于砸碎精神枷锁,崛起的一代敢于挑战国际惯例,崛起的中国需要文化自觉,中国将统一世界……我们甚至应该以战争动员的方式,组织全民族的力量,为保证这一崛起而殚精竭虑,誓死拼搏。”

摩罗的书里充满这样耸动的语句,他过去的朋友们和粉丝都大跌眼镜。余杰看到书立刻宣布和摩罗绝交,钱理群缺席了摩罗的新书发布会,学者萧瀚与摩罗相交多年,对老友这本书的评价是"精神错乱"。另一位学者徐晋如说,《中国站起来》是一部"结合了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左倾'作品"。

摩罗的旧识里,只有孔庆东很高兴:"摩罗只是说了实话而已。"

面对朋友们的惊诧和批评,摩罗的公开回应是:"对于所有因'中国站起来'而跟我绝交的人,我依然为他保留在'中国趴下去'时与我复交的权利-不过但愿不会有那一天。"

2010年3月,我第一次见到摩罗,就是因为《中国站起来》引发的激烈争议而去采访。摩罗在他望京的家里接待我,诚恳地解释了自己思想转变的动机:"2004年开始,在阅读西方殖民史的过程中,我的思想有了两个变化:第一,我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国家认同。当我站在印第安人的立场恨西方殖民者的时候,我想到我们的国家也曾经遭受西方殖民;第二,我又去读国际关系史,发现从近代列强瓜分世界到现在全球化,中国一直是个受剥削的弱国。弱到什么程度呢?弱到像刚出生的孩子,需要我们疼爱-我觉得中国就是我的孩子。"

2004年,摩罗刚刚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从此每周只需上一天班,其余时间就在家中看书、照顾幼小的孩子。后来我问摩罗:"你的转变是不是跟做了父亲有关?"

他回答:"可以说是吧,假如我没有养孩子,可能没有这么多体验。我曾经跟我的学生说,要知道1840年以来这几代读书人,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

"以我多年来对摩罗的了解,他是我遇到的人里最真诚的人之一。"萧瀚说,"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观点正确才写出这种语无伦次的文章的。"

从商

摩罗自己的"俊德堂"公司在中关村的一幢写字楼里,办公室布置得古色古香,有宽大的实木座椅和茶几,摩罗穿着考究的中式服装接受我的再次采访。

他现在每天都要到公司上班,"创业起步阶段,很忙。"

摩罗说,俊德堂的主要业务有两大块,"一方面做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在一些地方开办书院,也做书画、艺术品的代理;另一方面想做企业管理咨询,也是用传统文化的理念来帮助企业家制定战略规划"。

我请摩罗具体谈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企业家有何种联系。

"做生意的本质是学习怎样做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反复论述的道理。文化和商业,根子上是相通的。"摩罗说,"当然做生意是个专业性很强的事情,所以需要那些商学院来传授技巧,告诉你怎么做才能赚钱。但是生意做到比较大的时候,你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具体应用的东西了,还得关注更加宏大的主题,比如天地人文、国家民族、社会伦理等等,这就是文化发挥作用的领域。"

按照摩罗的说法,他的弟子吴华平就是在做生意的经历中发现,自己的"文化根基不牢固",所以向摩罗寻求指导。而摩罗开出的药方,就是阅读经典。"从四书五经读起,一直到现代的经典著作,比如马列和毛泽东。"

摩罗对毛泽东十分推崇:"做大事业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打底,你看毛泽东的非凡自信来自哪里?他几百号人、几十杆枪就想打天下,是因为他想清楚了自己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认定社会主义制度适合中国的现实。所以毛泽东不仅仅是伟大的军事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没有文化他上不了井冈山,勉强上山也只能当土匪。"

"但是毛泽东好像不重视商业吧?"我问摩罗,"他搞人民公社,更信奉公有制的力量。"

"我认为毛泽东不是不重视商业,恰恰相反,从内心里他并不否定资本主义,他选择调动整个国家的资源来发展资本主义,所以现在中国的模式是国家资本主义。"摩罗说,"这不是一个贬义词,中国不走这条道路就不可能崛起。在毛泽东的时代,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都是严密封锁,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发挥国家的力量,把商业运转的效率推到极致,才有突破封锁的机会。"

"这么说来,你认为毛泽东和邓小平做的是相似的事情?"

"当然。"摩罗说,"毛泽东只是没有活到邓小平的时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整个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了,如果毛泽东还活着,他也会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并不是只有邓小平懂得市场经济,邓小平把口子开大了,不光市场经济进来,一些西方乱七八糟的思想也进来了。如果毛泽东在,他应该能把这个口子控制住。"略加思索,他补充道:"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有大智慧的人物。"

"你和弟子吴华平也谈论这些问题吗?"

"对,过去很多年我写书来提出我的文化主张,最后发现没什么影响,我的想法在中国社会是很边缘的,说了也是白说。所以现在我想开了,不如做些实在的事情去影响人。"

摩罗觉得和商人沟通并无障碍,自己从商也是顺理成章,他称之为"文化和资本的互补合作"。吴华平和摩罗是老乡,今年3月底,两人一同出现在清华园宾馆,参加他们家乡江西都昌学子在北京举办的联谊活动。都昌县政府来了一位副县长出席,摩罗在发言时建议当地政府"打造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到了4月下旬,黄立民代表俊德堂公司到江西,和都昌县政府签订了"云住书院暨国学小镇"项目落户都昌的合作意向合同。

这就是读书人摩罗正在做的生意,他正在努力玩转过去并不熟悉的另一套话语体系,"资源"、"战略"、"管理"诸如此类的词汇,取代了他曾经大声疾呼的"良知"、"尊严"和"抗争"。

"我现在想要影响的,是真正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群体。"摩罗说,"中国崛起的奇迹主要依赖三种人:第一种是决策者,或者叫统治集团,他们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功不可没;第二种是农民工,他们用血汗发展了中国的制造业,让我们的国力增长了;第三种是企业家,企业家用自己的行动落实了政治家的战略,又成功组织了亿万农民工投入生产,最后把农民工生产的东西卖出去,所以企业家是对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

至于文章,他早已不写:"我写了文章也没有地方发表。"

摩罗觉得整个中国的知识界、文化界和媒体,都在排挤自己。"中国的政治家和企业家比文化人优秀,文化人基本属于智力中等偏下的群体。而媒体的立场大多数都不对,专爱讲一些打击人心、对中国不利的话,总之就是坏人太多,正能量不够。"摩罗说,"现在只有《环球时报》还能发表一点我的文章。"

摩罗的助理是个漂亮的"90后"女孩,我们聊天的过程中,女孩一直在旁边很有礼貌地倾听,不时斟茶倒水。有个员工敲门进来对摩罗说:"董事长,有个电话找您。"摩罗起身去接电话。我问女孩:"你读过他的书吗?"

"没有。"女孩微笑着回答,"我只知道,摩罗老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威尼斯商人读书笔记 篇4

该剧在讽刺旧式高利贷者的同时也暴露了当时重商主义精神与旧时封建贵族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莎士比亚时代英国人的反犹太心理。在莎士比亚笔下,夏洛克是一个唯利是图、吝啬狡诈的小人。但在聿人看来:无奸不商,夏洛克放高利贷想获利也属正常。我们都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若非当时英国人激烈的反犹太思想和行为,夏洛克作为一个放贷的犹太商人又怎会宁愿不要钱而要一个英国商人的肉呢?该是多么刻骨的民族仇恨,才让一个犹太人人想割一个基督徒的肉啊!如果没有曾经种下的因就不会有后来的果。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也是因为当初的基督教世界没对他给予多少理解。

当然,安东尼奥为了朋友愿意冒风险借款实属仗义,当不能如期还款他既不逃避也不抵赖的品德更为高尚。人生能得此一友也算三生有幸。好人自有好报,所以巴萨尼奥的妻子鲍西雅最后救了安东尼奥。

剧中的鲍西雅可谓一个仁慈善良、机智聪明、行事果断的女子。面对婚姻大事,她在众多追求者猜匣之举里读懂了一个个男子的内心。话说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次的选择,如果把那三个匣子放在任何一个男人面前,聿人相信每一个男人都会觉得那选择很艰难。一个金一个银一个铅,金匣代表“选择了,将得到众人所希求的”,银匣代表“选择了,将得到所应得的”,铅匣代表“选择了,必须准备牺牲一切”。因为爱情的真谛不过是一种彼此的妥协和牺牲,所以懂得真爱的巴萨尼奥选择了铅匣,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鲍西雅在了解了安东尼奥(丈夫的好友)的遭遇后,冷静地出手,用智慧打败了狡诈的夏洛克。可以说能得此种娇妻也算前世修来的福了!

威尼斯商人读书笔记 篇5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具有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15。

该剧的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亚选亲;一条是杰西卡与罗兰佐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部分节选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13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威尼斯商人读书心得总结 篇6

我觉得夏洛克其实本性不坏。他是在遭人辱骂的环境下,成了心狠手辣报复心极强的人,在别人眼中就更加低贱卑微。当他发泄对基督的不满时,我对夏洛克感到同情。

夏洛克把自我逼得太坏,太狠毒,竟以法律为由,想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置他于死地,连几倍钱的赔偿都不肯理解,要明白他可是嗜钱如命的老家伙啊!当女儿杰西卡与罗兰佐私奔时,他最舍不得的不是女儿,不是自我的亲骨肉,而是那些与杰西卡同去的财物。

《论法的精神》之读书笔记 篇7

《论法的精神》研究指向的是什么问题, 或者说, 孟德斯鸠在该书中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接下来, 我将对本书中的几个重要的观点加以阐述。

一、政体决定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思想中, 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孟德斯鸠把国家政体分为两大要素:政体性质和政体原则。在政体的两大要素中, 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原则。

(一) 政体性质决定基本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语言中, 所谓“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政体性质就是指国家权力结构和行使的最基本现象, 或最本质因素。

孟德斯鸠将政体按照传统的方法划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体。共和政体的性质就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共和政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民主政治—由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另一种是贵族政治—有一部分握有最高权力。君主政体的性质是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的政体。专职政体的性质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政体。

(二) 政体原则决定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政体的原则不同于政体的性质。政体的性质是“政体本身的构造”;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的感情”。同时, 孟德斯鸠强调, 所谓政体的原则, 不是说各种政体中已有的或现有的东西, 而是应有的东西, 即“应该要有这些原则, 否则政体就不完全。”总的看来, 孟德斯鸠所说的政体的原则主要是指处于某一政体中的人们的思想、品质、情感、观念之类的主观精神状态。简单的说, 孟德斯鸠所谓的“政体的原则”是一种政体中的主导性群体所应当具有的精神、观念、情感、意识等。

二、对安全的追求决定法律

(一) 为保障国家安全、防御外敌而采取的措施, 决定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政治法都是从同一个原则出发, 就是:‘人民的安全就是最高的法律’。”对安全的追求, 是一个国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保障国家安全的办法。共和政体从本质上说, 并不安全、稳定。他认为, “一个共和国, 如果小的话, 则亡于外力;如果大的话, 则亡于内部的邪恶。”无论是民主制的共和国还是贵族制的共和国都不能避免这种弊端, 以至它们都容易被君主专制所取代。专制国家通常用荒废边境部分土地以便与外界隔离, 或者设置藩镇以便与外敌隔离的办法来保障本国的安全;君主国家通常用设置要塞、驻扎军队的办法保障自己的安全, 这些都分别表现为相应的法律规定。

(二) 为自卫而攻击、征服他国后所采取的统治被征服地居民的措施, 决定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就像公民拥有自卫权一样, 国际法也规定国家有进行自卫战争的权利。孟德斯鸠甚至认为, 如果一个民族预见到他民族可能会发动旨在灭亡自己的攻击行动时, 就可以主动攻击该民族。不同政体的国家对被征服地会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这会决定被征服地的法律。一般来说, 征服国对待被征服国有下列四种统治方式:“ (一) 按照被征服国原有的法律继续治理其国家, 而征服国则仅仅行使政治及民事方面的统治权; (二) 在被征服国建立崭新的政治和民事的治理机构; (三) 毁灭这个社会而把它的成员分散到其他的社会里去; (四) 把它的公民全体灭绝。”

孟德斯鸠指出, 根据自然法, 万物莫不力求保存其种类, 可以推论出, 政府是为了取得, 包含着保存和使用, 而不能是破坏。传统上认为征服者在征服之后可以屠杀被征服者的权利是不存在的。同样, 有杀人权引申出的奴役权也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民主共和国征服了其他国家, 应当将被征服国纳入民主范围;应当尽可能地以良好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来弥补征服统治的弊端。

(三) 对自由的追求, 决定了国家政体和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自由是人们珍视和重视的东西。对政治自由的追求, 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的目的。围绕着实现政治自由这一目的, 对一个国家有关政体的法律和有关公民行为的法律都形成一些原则性要求。

孟德斯鸠首先着手阐明自由的含义。孟德斯鸠认为, 尽管不同的人对自由有不同的理解, 但确切的说,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它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 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 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三、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或影响法律

孟德斯鸠在人类思想史上率先从自然条件的角度看待法律问题。他认为, 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对法律的产生、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 甚至可能有决定作用。

(一) 气候条件对法律的影响作用

孟德斯鸠认为, 法律在最初产生时, 受人们的精神气质、内心感情的影响相当大;而人们的这种精神气质、感情因素又受到气候条件影响和作用, 因此, 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民族因情感、气质因素的不同而创造出的法律各不相同。炎热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大多表现为懒惰、怯懦、心神不定, 这种气质适合于暴君统治, 而暴君统治又必然制定较严酷的法律;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意志刚强、勇敢、自信、豪放, 这种气质的人们珍视并善于捍卫自由, 所以适合于建立共和国, 并产生出维护自由的法律。他认为, 亚洲多专制政体, 欧洲多共和政体, 主要是气候条件所决定的。

(二) 国家的地理条件对法律的影响和作用

孟德斯鸠认为, 一国的地理条件也对政体、法律有着重大影响。一般说来, 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国家不易防守、易被征服, 容易使人缺乏毅力、眷恋生命。于是, 在这种地理环境条件下适合于专制政体, 且法律简单、残暴。相反, 地貌多山、土壤贫瘠, 国家可以据险防守, 人们勇敢善战, 崇尚自由。于是, 在这样的地方容易建立共和制度, 且法律倾向自由。

《威尼斯商人》读书心得领悟体会 篇8

“不可丢弃英伦三岛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这句话是对莎士比亚这一生中最高的评价了。莎士比亚,可以说是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你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知道今天下次别依然在全世界还享有圣域莎士比亚,一生中有37部喜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流传于世!(这一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请组织好语言。)

故事是这样的:

威尼斯有两个商人,一个十分仁慈,借不取利息,叫安东尼奥;另一个呢,十分吝啬。他就是犹太人夏洛克。两两人人常常发生摩擦。到有1天直到有一天,安东尼奥的朋友,巴萨尼奥向他借钱。由于安东尼奥刚刚支付了一大笔钱买了一堆货物,所以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他们只好向死对头夏洛克借钱了。夏洛克与他们签约:23个月内,以后钱不还,你就会被夏洛克切一磅肉。结果鲍西亚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解救了安东尼奥和他的兄弟巴萨尼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党员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白说》 篇9

特地去书店买了这本书,在接触传媒行业后,一直视白岩松为自己的偶像,他身上有很多值得传媒人和个人学习的东西。他说:读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乍看,有些懵懂。但当你静下来,慢慢去思索和品味之后,那种顿悟和与作者的契合会让你热血沸腾。我眼里的白岩松理性而有温度。无论面对自己,还是社会上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他从来不会简单地定义好与坏。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笔触来描绘。透过他的文字,你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和他一起思考,然后获得前行的力量。他的每一篇演讲稿,正如他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讲故事说道理”“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避免了他批评的主持人大赛中“流畅的废话”的误区,他用自己的实际作为践行着柏拉图的名言: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他深知:公众总是喜欢用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理性的知识,因而每一次的演讲,他都根据受众的不同职业和地域,讲与内容相关的故事和细节,让人在细节中、在故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他的想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纷乱,也太功利。很多时候会让人惶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白岩松的文字犹如一剂安神药,让你瞬间沉静下来,并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动力。因为他是真的有远见。他说: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我喜欢并认同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时代里,认为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们心烦气躁,所以意乱情迷。对于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才会获得情感的共鸣。待情绪归于平静,再细细研磨,然后终会明了: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留给时间,不要总是当下见。读书笔记()当你以积极的情态去面对之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其实,人生的大道理,认认真真去做就好了,没必要去争。白岩松的语言和文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故事,用感性的方式传达理性。作为一个媒体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播,传播理性,传递思考,传达一种精神和信仰。都说,如今的中国人最缺少信仰。不太认同。我觉得不是缺少,而是信仰得太肤浅和功利。但不管怎样,信仰是不应该缺的,因为有信仰才会有敬有畏。这本白岩松起名为《白说》的书籍,多多少少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一种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走走停停,提醒我们为什么前行和怎样前行。他的文字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这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声音。他告诉我们,唯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会更强大,更富有,我们也才会更幸福。“幸福”是当下我们谈论最多的字眼。但诚如白岩松说得那样,“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是可以无限靠近。

谈如何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篇10

一、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或心得。

摘录式:是指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时的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 进行语言的积累。摘录时不改动原文, 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果是报纸、杂志上的文章, 要写清楚报纸或杂志的名称、日期, 以便查找。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 为作文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养成勤记的习惯。

提要式: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 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掌握谋篇布局的方法。

心得式: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及时写下来, 这种笔记也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 也可以就文章中的某一点写一写自己的见解。

总之, 写读书笔记, 应紧扣原文, 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而空谈感想, 还应联系实际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经常写读书笔记,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 还可以增长知识。

二、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读书笔记的质量

1. 勤查笔记严要求

对读书笔记的要求是:质量要“高”, 内容要“实”, 书写要“洁”, 形式要“新”。教师要做到每天一检查, 检查学生是否达到“高”、“实”、“洁”、“新”的要求, 将检查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 以督促学生坚持写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2.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1) 精彩3分钟:每天利用课前的3分钟, 让学生轮流朗诵或背诵摘抄的内容, 谈谈读书心得、阅读感言等。 (2) 定期评优:定期举办优秀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将内容新颖、书写工整的读书笔记复印贴在学习园地中, 让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不足。 (3) 举办主题小报:定期挑选学生读书笔记上的内容制成主题突出、版面精美、内容丰富的小报。

三、激励学生, 让做读书笔记成为习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并不是一件轻松之事, 学生有时会把做读书笔记当作是简单的“复制”, 内容随意, 书写潦草。为此, 一开始做笔记时, 教师应严格要求, 规范书写, 要求摘录的内容要富有意义和价值, 心得或感想中的情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教师要经常激励学生, 让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日渐浓厚。比如, 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小练笔”,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点评。点评时, 以表扬为主, 从而让学生愿记、乐记读书笔记。

威尼斯商人读书笔记 篇11

在偌大的北京城中,有数以百计的胡同,在这些斑驳的胡同里珍藏着许多老北京的回忆,一位可爱的小姑娘把童年的欢乐与疑惑刻在了老北京的经纬线上。优美的文笔,真挚的情感都注入了《城南旧事》之中,她——就是林海音。

北京城的晴日依然像往常一样热闹,六岁的小英子和宋妈在买菜的途中与惠安馆的疯姑娘秀贞偶遇,在多次的接触和交流中,英子和秀贞成了好友,得知秀贞的悲惨遭遇后,英子帮秀贞寻找失散的女儿。相逢是短暂的,找到女儿的秀贞却不幸惨死在火车轮下。这样的结局让英子备受打击,为了忘记这悲伤的回忆,不久在家人的陪伴下英子迁往新帘子胡同开始新的生活。

在新生活的开始,荒园里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闯进了英子的生活。为了供弟弟上学,这个厚嘴唇男人被迫以偷窃来维持生计,这让单纯善良的英子疑惑不解,对善与恶的理解有了新的思考和判断——善与恶在于心的感悟,情的包容。可这位年轻人最终被巡警带走,这又是生活带给英子的一场情感历练。

生活在充满快乐的同时也会穿插着悲伤,英子九岁那年,宋妈的丈夫带来了儿子溺水身亡,女儿被卖的噩耗。在英子感受到宋妈悲伤的同时,她更多的是疑惑: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不是人人渴求的吗?为何宋妈要抛弃家人出来做别人家的佣人?年幼的英子在经历了形形色色的喜与悲后告别了快乐中装满疑惑的童年。

《城南旧事》虽在写英子的童年,但在那温馨快乐的童年里隐藏的却是生活的辛酸和生存的逼迫。冬日里不远万里运煤的骆驼队,执著于寻找小桂子的秀贞,为供弟弟上学偷窃的年轻人,还有撇下家人、孩子出来做佣人的宋妈,他们向往着幸福的生活,却迫于社会的禁锢,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着,幸福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奢望。天真无邪而又多愁善感的英子如何能懂得生活的艰辛,她用那双纯真的双眼在观察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正因为她的纯真和善良,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恰如那冬日里的骆驼队,在人生的沙漠中努力行进,也许会迷失,但生命的轨迹却如烙印一般历历在目。

威尼斯商人读书笔记 篇12

远古时期,“湘妃竹上的斑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故事深深感动着我们;古代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朱元璋削刺的做法,一直都为人类所痛恨;岳飞精忠报国却惨死于奸臣之手的事情一直令人们所痛心······

吸引我关注的话题就是“忠臣、奸臣、明君、昏君”这四个词的话题了。一代天骄,莫属于从蒙古大草原崛起的马上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了。这成吉思汗就是一代明君,他懂得爱民,他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所以他从不会随意错杀好人、平民。在这本书中,我最痛恨的就是奸臣秦桧了。就在岳飞即将抗金胜利、凯旋归来之际,是他,是秦桧在宋高宗面前花言巧语,致使岳飞在一天之内收到12块“金字牌“递发繁荣班师诏书。可怜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啊!1142年1月27日,昏君赵构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这位抗金名将杀死在狱中。

不过,最吸引我的眼球的是“名相狄仁杰”这个故事。在武则天手下有许多有才干的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宰相狄仁杰了。狄仁杰在少年时酷爱读书,长大后为许多人办过案,在他审理的案件中,没有一个叫冤枉,而且又一次在一年里处理了17000余件,可见实力超群。到最后皇上把他升到了宰相。

威尼斯商人读书笔记 篇13

首先看内容:所谓的好词——多半是教科书单元整理“词语盘点”中里的词语,或者带生字的词语,或者教辅书上列出的词,甚至有些词连老师也看不懂——仔细看看,才明白原来是学生将前后不相连的字阴差阳错地连成了词。所谓好句——大多是修辞句,有的则是随便摘下的,更有些爱偷懒的学生,专挑简短的句子抄!再看读后感受——扉页、或文前文后有现成的就抄现成的;没得抄,就写几句“我从中知道了……”“文中的xx真……”之类的句子,内容单一,思路狭窄,话语笼统空洞,基本上看不到学生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把握,看不到读完作品之后对自己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再看态度: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学生做读书笔记基本上是被动、无奈的,很少学生能自发地、用心地把它当成一项与自己的学习、成长有关的大好事来对待。更让人困惑的是学生做了笔记后对待笔记本的态度——老师不组织读,学生一般是不会去读的,等学期结束,笔记本也就随着废旧书本进了收购站。

这种状况下做出的这样的读书笔记,哪位老师敢说它有多大效果呢?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学生不爱做、不认真做读书笔记呢?笔者以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应该在老师身上找点原因。

第一,制度化的要求让学生烦躁做笔记。有的老师凡布置学生看书,必要求做笔记,做笔记成了读书的制度要求。学生盼星星盼月亮盼到的阅读课,本打算捧上心爱的书好好饱览一番,老师这么一要求,学生为完成任务,只有在选词摘句中痛苦地度过,“悦读梦”粉碎了!

第二,程式化的要求让学生厌倦做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写主要内容、结构脉络;写读后感受、分析值得借鉴的地方……这成了读书笔记的固定格式。学生读书得像“红学家”研究《红楼梦》那样费力。认真对待的学生叫苦不迭,马虎的学生就找有现成答案的书本“搬运”一通。按这种程式写读书笔记,学生怎么会喜欢呢?

第三,做而无“功”,让学生不明白做笔记的价值。儿童学骑自行车,学会了可以骑着好玩,可以代步上路,所以乐此不疲……可见,学生对一件事的兴趣通常来自他从这件事中获得的成功或好处,而做读书笔记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成功或好处”,学生自然不愿意做这没有“好处”的事。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才有实效呢?

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做读书笔记都是为了增强阅读效果,享受阅读乐趣,积淀语文要素,提升写作能力……我们的指导要立足于这样的目的来展开。读书笔记应成为增强阅读效果的助推器,而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包袱!

第一,要保证学生能潜心阅读,不要因为做笔记而中断阅读,使一篇结构完整、意思连贯的美文成了肢离破碎的的零件,以致笔记做得糊涂,书又没读好,白浪费功夫!告诉学生要先读书再做笔记,如果读得起劲可以先不管做笔记的事,只一口气往下读,读完这篇后,在回味中再做笔记,就像到一个地方旅游回来欣赏和保存照片一样,将值得欣赏的词句和思想记载下来。当然,如果在第一次阅读时觉得某个地方写得很精彩,也可以当即用笔批划下来,便于看完后摘抄。

第二,做笔记的要求要因文、因人而异,不要千篇一律。做笔记应是一项有弹性的作业,要求应因人而异,不必要求每读必做,每人必做。允许后进生少做,优秀生多做。要不要做,做多少,应完全由学生自己根据阅读的感觉而定,不强求千篇一律。有人爱随性阅读,不做笔记也能在脑子里储存很多好东西,一样有效果。我们不能看到这样的学生没做多少笔记就责罚他。做老师的应懂得给学生一点个性化的空间。

第三,笔记的体例要恰当,内容的要求要有丰富的角度供学生选择,要体现层次性。笔记的项目不要贪多求全,初学者应以摘抄好词好句为主,高年级可适当写点感受、感悟或评价。对学生的要求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可以设置这样的递度来进行训练:一是摘取“新鲜的好词”。就是类似人教课标版教科书上的“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经常摘抄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二是摘抄“经典说法”。把文中表意十分准确,自己遇过类似情境却不知怎么表达的词句摘抄下来。“熟语”、“俗语”和名言警句是传统语言的精华,应属此类。三是摘录“传神的描写”。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或优美的句段。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倡导学生在书上或所摘的词句后面写点简单的评析,会更有收效。四是写“读后感触”或“评论”。只要是好文章好书,只要用心去读了,就一定会引发许多思考,一定会有话想说,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状态,把想说的话及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字数不限,可以是受到的感动、得到的启发、引发的联想、写法上的特色等等。

为了使学生尽快学会做阅读笔记,老师不妨在教课文时教教学生怎样做课文的读书笔记,再让学生用类似的方法做课外读书笔记。

第四,老师要用好学生的笔记,让学生爱上做笔记。比如讲讲名人做笔记的轶事,批阅笔记时写上激励性评语,经常交流做得好的笔记内容,创设一些情境或设计安排活动课让学生应用笔记,复习时段,还可以教学生归类整理笔记。老师强调多了,笔记用得多了,学生自然觉得做笔记是有趣的、有用的,也就渐渐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做读书笔记是阅读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重视它,科学地指导好学生,一定能使学生爱做读书笔记,做好读书笔记,使读书笔记成为增强阅读效果、提高语文素养的助推器!

摘要:小学中高段的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布置学生做读书笔记, 可当前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实效性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威尼斯商人读书笔记 篇14

作者威廉·B.欧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斯多葛主义的起源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斯多葛派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作者本人践行的体会和故事,属于比较“好读”的哲学书籍。

作者认为哲学应该指导人们过上一种幸福、充实的生活,而不是作为一门高深的学问使人望而生畏。

作者在书中强调践行斯多葛主义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幸福和安宁,让我们在健康情绪的引导下在生活中不会显得焦虑、痛苦、愤怒、贪婪和我们活着的社会义务(热爱我们的同类并积极予以协助)。

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诠释了斯多葛主义实际应用,比如采用消极想象法,把那些有可能发生的不利事情通过消极想象而达到对现存状态的满足,享受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把精力和时间放在那些能够控制的事情;对于可控制部分的事情要合理内化策略;没有必要在无法控制的事情上浪费时间,那样只会徒增烦恼、焦虑、痛苦。

所谓人生哲学,就是告诉你生命中什么事情是值得拥有的,什么事情是不值得拥有的,以及如何去获得那些值得拥有的。采纳一种人生哲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指引并修正你的行为,为你提供选择的标准,让生活简单化。如果缺乏人生哲学,我们就会有错误生活的危险——浪费生命去实现那些不值得追求的目标,或者以愚蠢的方式去追求那些值得实现的目标但是却无法实现它。

活着的最好状态,不是快乐,而是心灵的平静。没有内在的平静,就没有外在的安宁。按照斯多葛主义的建议,我们可以确定哪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然后利用理性能力来消除自身对于这些事情的担忧,增加获得安宁的机会。

关于如何获得安宁,作者提出了几个建议:

1.要有自我意识,观察日常生活,定期反思自己在处理日常事务中的方式;

2.运用理性来克服消极情感(焦虑、愤怒、悲伤……)和控制欲望(名声、权力、财富……);

3.在不刻意追求的前提下,获得了名声、权力和财富,可以享受它们(这一点与犬儒主义的“禁欲”不同),但要随时做好失去的准备;

4.人是社会动物,必须与其他人保持联系,但要避免受到价值观腐坏的人的影响,并且要运用斯多葛学派的技巧来避免让其他人破坏自己的安宁(比如应对侮辱,采用幽默或不回应的方式,应多愤怒,采用幽默或退后一步思考等方式);

5.不幸福的根源在于贪得无厌和杞人忧天;

6.应对贪得无厌,运用消极想象的方式,想象自己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刻意给自己制造小的苦难从而对苦难产生免疫等;

7.应对杞人忧天,即焦虑超出自己控制的事物,则应该学会将事物分类:完全可控、完全不可控、部分可控;

8.对于部分可控的事物,采用目标内在化的策略(比如,把赢得一场比赛的目标改成享受一场比赛)

9.对于外部世界持有宿命论的观点,即过去和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无法改变,因而不需要焦虑。

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用容易掌握的方法和技巧,穿越喧嚣浮躁的世界,到达幸福与安宁。

哲学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发现自己,更清醒理智地去面对世界。

本书虽是哲学读物,却没有学究气息,没有高言大志,没有玄思幻想,有的是简洁、明晰、流畅。因为建基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之上。先贤们所提出的疗治之法,简单明了,直要害,代价微而功效巨,如消极想象、控制的两分法、宿命论等技巧,虽称为技巧,其实植根于深厚的人类心理,一见之下,便豁然朗、永难忘怀。读本书的最大收获,就是教会读者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观察者。在生命的历程中观察并反思自己,就能更好地找到焦虑的源头,避免种种痛苦,真正找回生命的快乐。

上一篇:《珠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地方课程学习心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