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件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件(精选7篇)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件 篇1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广角.................................................................4课时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株距和全长,求株数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1.激情引入。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3.验证。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习。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1)读题,理解题意。(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3)学生动手试一试。(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

(5)猜测。猜一猜,谁的思路对。(6)集体反馈,发现规律。

经过集体交流,发现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1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1棵树。(7)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

因为植树总数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一共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植树多少棵。

(8)研究列式的方法。100÷5=20(段)

20+1=21(棵)教师表扬能自己正确列式的学生,并请他们阐明思考过程。2.尝试。

(1)出示例题:在一条18米长的水泥路上,从头开始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多少盆花?(2)读题,理解题意。

(3)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4)找寻数量间的关系。同伴探究,并得出结论。(5)独立列出算式。(6)集体反馈。

指名板书:18÷3=6(段)

6+1=7(盆)请学生分别说出每步的意思。

1.有一根绳子,每隔2米挂一盏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共挂了14盏灯笼。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学校领操台前从起点开始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如右图)

1.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2.一个小学生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40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三楼上到六楼需要多长时间?

课堂作业新设计

1.14-1=13(段)2×13=26(米)2.12÷2=6(段)6+1=7(面)思维训练

1.1000÷8=125(段)125+1=126(盏)126×2=252(盏)2.40÷(3-1)=20(秒)20×(6-3)=60(秒)=1(分)

植树问题(一)

两端都种:株数=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例1:100÷5=20(段)

20+1=21(棵)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

重点:掌握“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1.回答。

提问:已知全长和株距,怎样求株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株数=全长÷株距+1 那么已知株距和株数,怎样求全长呢? 答后板书:全长=株距×(株数-1)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另一种植树问题。

1.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

(1)读题,理解题意。(2)投影出示教材图,帮助理解。(3)分组看图讨论。(4)尝试列式计算。(5)集体交流。教师板书:60÷3=20(段)20-1=19(棵)19×2=38(棵)(6)质疑。为什么减1?(因为两端都不种树,所以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为什么要乘2?(因为是在两馆间的路两旁植树,所以要乘2)(7)比较与例1的不同。

先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例1是两端都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例2是两端都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少1。(8)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讲述: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60米里面有多少个3米,就是多少个间隔。我们知道大象馆和猩猩馆在路两端,也就是说两端不栽树,所以间隔数就比植树的棵数多1。

2.小游戏。

这里有一张彩纸条,老师想把它等分成2份,需要用剪刀剪几次?(一次)请你们拿出彩纸条,分别把它们分成3段、4段、5段,看一看要剪几次。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少1。

1.两根栏杆之间每隔3米放一个障碍物,一共放了8个。这两根栏杆相距多少米? 2.两栋楼之间每隔2米种一棵树,共种了 15棵。这两栋楼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地相距4千米,每隔800米设一个站牌(甲、乙两地各设一个)。甲、乙两地一共设有多少个站牌?

课堂作业新设计

1.(8+1)×3=27(米)2.(15+1)×2=32(米)3.4千米=4000米 4000÷800+1=6(个)教材习题 第107页做一做:1.2km=2000m(2000÷50+1)×2=82(盏)2.35÷5=7(棵)

植树问题(二)

两端都是不种:株数=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60÷3=20(段)20-1=19(棵)19×2=38(棵)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1.回忆。

前两节课都学习了有关“植树问题”的哪些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忆内容,教师整理板书:(1)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多1。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

棵数=全长÷株距+

1株距=全长÷(棵数-1)全长=株距×(棵数-1)

(2)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1,也就是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 全长=株距×棵数

棵数=全长÷株距

株距=全长÷棵数(3)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全长÷株距-1

株距=全长÷(棵数+1)2.设想。

你还知道有关“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给同伴做一个介绍,说一说你是从哪知道或学到的。3.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第三种“植树问题”,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也很有意思,看谁最先发现规律。

1.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从情境中知道张伯伯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每隔10m栽1棵树,问题是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引导学生:把这类问题转化成在封闭的图形上植树的问题。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闭图形。如下图所示:

师:观察封闭图形上的棵数与间隔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棵数等于间隔数。教师板书。

师:本题该怎么解答呢?

生:因为圆形池塘是封闭图形,根据“棵数等于间隔数”解答。120÷10=12(棵)师:如果把圆拉成直线,你能发现什么? 出示下图:

生:间隔数与棵数相同,也就是相当于一端栽树,另一端不栽树的情况。2.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2)读题,理解题意。(3)分析数量关系。(4)自主探究或同伴共同探究。(5)集体交流。(6)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7)套用关系式进行验证。(8)解答。150÷15=10(盏)

1.一个圆形花坛,它的周长是150米,每隔2米栽一棵树。共需树苗多少棵? 2.社区有一块正方形活动区,每边都栽种19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树多少棵? 3.时钟6时敲6下,10秒敲完。那么12时敲几下,需要几秒?

一个社区花园,它是由四个大小相等的等边三角形组成一个大的等边三角形。已知从每个小三角形的顶点开始,到下一个顶点均匀栽有9棵花。大三角形边上栽有多少棵花?整个花园共栽有多少棵花? 课堂作业新设计

1.150÷2=75(棵)2.(19-1)×4=72(棵)

3.10÷(6-1)=2(秒)2×(12-1)=22(秒)思维训练

大三角形三条边上共栽花:(9×2-1-1)×3=48(棵)

中间小三角形三条边上共栽花:(9-2)×3=21(棵)

整个花园共栽花:48+21=69(棵)教材习题

第108做一做:150÷15=10(盏)

植树问题(三)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株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植树问题存在的几种情况

这几天我们共同研究了“植树问题”,想一想,“植树问题”存在几种情况,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1.不封闭的情况。

(1)两端都植树:棵数=全长÷株距+1(2)一端植树:全长=株距×棵数

株距=全长÷(棵数-1)

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棵数-1)株距=全长÷棵数

(3)两端都不植树:棵数=间隔数-1=全长÷株距-1 株距=全长÷(棵数+1)

2.封闭的情况。棵数=间隔数=周长÷株距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条件,解决“植树问题”。2.熟练应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

重点:能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难点:熟练运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这几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1)板书:

四(1)班同学办安全小报,全班48人每人展示一张。在每张作品的四个角都钉上图钉,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2)读题,理解题意。

(3)分小组讨论,制订方案。学生动手试一试。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重点是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4)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根据不同的方案进行计算。

①共1行,每行48张。列式:(1+1)×(48+1)=98(个)②共2行,每行24张。列式:(2+1)×(24+1)=75(个)③共3行,每行16张。列式:(3+1)×(16+1)=68(个)④共4行,每行12张。列式:(4+1)×(12+1)=65(个)⑤共6行,每行8张。列式:(6+1)×(8+1)=63(个)还有其他方法吗? 最简单的方法是48×4=192(个)。

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浪费图钉,生活中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法。(5)说一说,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布置展板。(6)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2.拓展。(1)板书练习。

李明上楼,从第一层到第三层要走36级台阶。如果从第一层走到第六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各层之间台阶数相同)

(2)理解题意。(3)尝试解答。(4)交流反馈。(5)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讲述:我们把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看作1个间隔,第二层到第三层看作1个间隔,所以李明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共走了2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求出每相邻两层楼梯之间的台阶数为36÷(3-1)=18(级)。而从第一层到第六层共走了5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得,18×(6-1)=90(级)。

(6)归纳。这道题从表面看并不是“植树问题”,但是我们把层数看成棵数,可以抽象成为一条线段上的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计划在一条长8064米的水渠的一条边上植树,包括两端在内,共植169棵。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椭圆形的跑道周长是400米。每隔40米装一盏红灯,两盏红灯之间装2盏绿灯。一共装多少盏灯?

舞蹈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舞蹈队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8064÷(169-1)=48(米)

2.红灯:400÷40=10(盏)绿灯:10×2=20(盏)10+20=30(盏)思维训练 60÷4+1=16(人)16×16=256(人)教材习题

练习二十四

1.25-1=24(棵)2.12÷1+1=13(个3.3000÷200+1=16(根)4.(36-1)×6=210(m)5.8÷4×(12-1)=22(秒)6.32÷4-1=7(盆)7.42÷3=14(处)8.(5-1)×8=32(分)9.(51-1)×2=100(米)100÷(26-1)=4(米)

10.x=55 x=3.5 x=5 x=3 x=12 x=29 11.6+(10-1)×4=42(人)(38-6)÷4+1=9(张)12.60÷5=12(颗)13.(60+40)×2÷5=40(棵)14.(19-1)×4=72(枚)

15.(15-1)×4=56(名)15×15=225(名)*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件 篇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性与能力: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 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 让学生感悟、掌握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大胆猜测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法进行验证, 进而产生矛盾冲突, 学生很自然地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植树问题的规律。

3.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 提高合作意识,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 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感觉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已知棵数和间距求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语:五个兄弟, 住在一起, 名字不同, 长短不齐。

2.学习间隔的含义。

师:请伸出你们的右手, 并拢、张开, 仔细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 (5个手指、4个手指缝)

师:两根手指之间的手指缝, 用数学的语言, 我们可以把它叫做间隔。

继续观察, 几根手指?几个间隔? (指名回答) 3是表示间隔的个数, 我们就把它叫做间隔数。现在是几根手指?间隔数是?

3.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师: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揭示课题。

“间隔”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呢?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 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

二、探究交流、合作解疑

1.出示例题, 理解信息。

(1) 出示题目, 齐读题目。

师:现在, 春暖花开, 正是植树的好时节, 同学们准备种些树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出示例题)

(2) 理解信息———植树可是有要求的, 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要求?

师:能解释一下———“两端要栽”吗?“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间距)

2.结合题意, 形成猜想。

师:题目的意思我们理解了, 猜一猜: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反馈答案。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么算的?

师:你们的猜想好像都挺有道理的, 到底哪个答案是对的?大家能用直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答案吗?什么方法?

3.化繁为简, 验证猜想。

(1) 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

师:请看, 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 “两端要栽”先在开头种上一棵, 然后隔5米种一棵, 再隔5米又种一棵。一共种了多少米?照这样一棵一棵地种, 一直种到100米, 你有什么感想?

生: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学生反馈答案。

师:好办法!在学习数学时, 遇到这种比较的复杂的问题, 我们要化繁为简, 从简单的例子入手, 100米的路太长了, 我们把100米变成20米、25米或者30米、35米, 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 看看有什么规律。想发现其中的奥秘吗?

(2) 小组合作验证, 发现规律。

师:小组合作动手种一种。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画得快、种得好。还要完成表格哦。

师:认真观察表格, 你有什么发现?间隔数与总长和间距有什么关系?间隔数与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用算式概括)

师追问:也就是说我们要求一共需要种几棵时, 应该先求出什么?

(3) 应用规律, 解决例题。

师:根据这个规律, 我们再来看看前面的例题?

三、巩固新知、应用深化

师:接下来还要应用刚刚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这些问题, 有信心吗?

1.在一条全长50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 (两端都装) , 每隔50米安装一座, 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 每隔6米种一棵, 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刘翔一共要跨过10个栏, 栏间距离是9米, 你们知道刘翔从第一个栏到最后一个栏跑了多少米吗?

四、小结归纳、质疑铺垫

1.师:同学们表现真棒, 送给大家一首儿歌吧!

小树苗, 栽一栽, 两端都栽问题来,

间数多1是棵数, 棵数少1是间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全长除以间长度。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植树问题中的哪些知识?

师:今天, 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要栽的情况, 还有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等植树问题, 植树中的学问可多了。在这些情况中, 植树棵数与间隔数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迎接下节课的学习吧。

评析

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17页内容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 在教学中周老师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 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以下几个方面周老师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 重情境创设, 让学生亲近数学。讲授新知时, 利用猜谜语“手”导入, 学生很感兴趣。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 引入“间隔”“间隔数”;感知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间隔, 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数学本质, 从而提炼出“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洋溢数学信息。

其次, 重自主探索, 让学生体验数学。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 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 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就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根拐杖。在突破本课重点部分, 周老师用课件演示“一棵一棵地种”, 使学生认识到:一棵一棵地种, 一直种到100米太麻烦、太浪费时间。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 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程, 动手画线段图、完成表格, 寻找规律。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 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的全过程, 很快地找到了“间隔数”与“全长和间距”之间的关系、“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实践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重叠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借助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韦恩图的各部分意义,会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师:小明说他家有两个爸爸还有两个儿子,可他又说他家只有3个男人。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吗?

师:看来这个家里面有一个人很特殊,他有两个身份,他就是……他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

一、情境引入,活动体验

1.抢椅子游戏。

师:同学们课下都喜欢玩游戏,现在我们也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抢椅子。老师这里已经准备好了两把椅子,那我就叫两个同学来参加游戏吧!

(生质疑,这样的比赛没有意思。)

师:对于老师的安排,你想发表什么意见吗?

师:哦,看来老师忽视了这一点。(板书:一一对应。)

师:看起来要想让游戏有意思,必须怎么办?

(生提出人数应多于椅子数。)

师:你是希望减少椅子还是增加人数呢?

2.摸球游戏。

师:老师请你们4位上来,但是你们当中只能选出一位参加抢椅子的比赛,摸球决定吧!这里面有4个球,谁摸到红色球,谁参加抢椅子吧!

(继续抢椅子游戏。)

…………

二、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师:我觉得不应该只对冠军表示感谢,刚才做游戏的几位同学都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对他们所有人表示感谢呀!

师:刚才玩抢椅子游戏的有3人,玩摸球游戏的有4人,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这7位同学给大家带来欢乐!请这7名同学起立。

(生质疑:只有6人,产生师生对抗。师板书:4+3。)

1.呼拉圈的解释。

师: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老师有办法。拿出呼拉圈,我们用它来解决这个难题。

A.参加抢椅子游戏的同学,请把名字贴到黑板上,然后钻到圈里。

B.参加摸球游戏的同学,请把名字贴到黑板上,然后钻到圈里。

(出现冲突,有的同学从第一个圈里又跑到第二个圈里,但第一个圈又把他套进来。)

(老师指着呼啦圈数人数,走到两圈交叉的地方。)

老师再数,再次追问,他为什么跑到这个地方?明确,他既参加了抢椅子游戏,又参加了摸球游戏。

(师生共同将呼啦圈固定在黑板上。)

2.贴名字的技巧。

师:请参加游戏的同学像站在圈里一样,把你的名字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教师将圈上标明:抢椅子 摸球。)

师:有一位同学拿着两个名字,怎么办?

生:将两个名字重叠起来。(揭示课题:重叠问题。)

师:老师把刚才我们的活动用一段文字记录了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参加游戏,有4人参加摸球游戏,有3人参加抢椅子游戏,有1人既参加摸球又参加抢椅子游戏。

师:瞧,我们的活动中满是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个最简单的数学问题吗?(出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游戏?)

(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列出4+3-1的算式。)

追问4,3,1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减去1。把1用彩笔标出,提示学生注意,这就是这节课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教师指着图介绍,很多年前,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研究物体重叠问题的时候发明了这个图,从此以后,人们计算重叠问题的时候就方便了很多,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图叫做韦恩图。(板书:韦恩图。)

师:这个图你看得懂吗?红圈里表示的是什么,蓝圈呢?

师:左边我描出的月牙形图中表示的是什么,右边的呢?

师:这个同学用了一个很好的词语。(板书:只。)

师: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什么?能不能也用一个巧妙的词来说呢?(板书:既。)

师: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各部分的含义,谁能列式来计算参加游戏的一共有多少人?

(3+1+2。)

三、问题解决,运用新知

1.书中例题。

师:出示表格,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既然同学们发现了其中有3名同学重复出现了,那么如果请你用图示表示出题目中的信息,你会选择哪个图呢?为什么选择这个图?

(學生独立制图。)

师:你能求出参加统计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吗?还可以怎么做?

2.动物问题。

师:这些动物有的会飞,有的会游,有的既会飞又会游。你能将它们填在图中正确的位置吗?

师: 如果有一种动物是11号,而它在图中的位置是这里,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既不会飞也不会游的。

师:看来在韦恩图的内部和外部都可以表示信息,真有意思!

3.判断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师:他们之间有重复吗?怎样求总人数?

师:三(3)班有女生25人,男生27人。他们中眼睛近视的有8人,不近视的有44人。

师:三(3)班有6名同学参加语文竞赛,有4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参加语文与数学竞赛的共有多少人?

四、总结提升,反思拓展

师:重叠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看屏幕。

师:这节课你对自己满意吗?

师:本节课对自己表现满意的人( )人,对老师满意的有( )人,既对自己满意又对老师满意的有( )人,对自己和老师都不满意的有( )人,全班共有( )人。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风华小学)

(此文为“哈尔滨市第九届而立杯课堂教学大赛”中一节特等奖教学课例。)

编辑/魏继军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件 篇4

1、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等方法体会在一条直线上植树三种基本情况的联系。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能阐述不同情况下点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小棒、习题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点与间隔数

同学们已经四年级了,在学校里上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老师要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求排队。(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

师: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相邻两位同学之间间隔1米。

师:排得不错。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

师讲解:这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做队伍的全长(总长);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做间隔(板书:间隔、强调间的读音是四声);现在3名同学站队有几个间隔;(2个)这三名同学也可以当成三个点(板书:点)。

老师把这几个同学排队的情况抽象成平面图(师板书平面图),你能看懂吗?这几个点表示什么?点与点之间的是间隔。

师:间隔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

师:请同学们再数一数在平面图上有几个点?几个间隔呢?想象一下,四个同学排成一队会有几个点,几个间隔?试着像老师这样用线段图来表示。(生试画、展示)

师:如果是5名同学、6名同学以至于更多的同学站队会有几个点,几个间隔?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小棒来演示验证一下,摆的越多越好。(老师叫停)

师:数一数,5个同学是几个点,几个间隔?6个呢……

师:在刚才同学的站队及你的整个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排队人数比间隔多1,间隔比人数少1)

师:请同学们把学具整理一下。

师:在我们教室里也有这样点与间隔的现象存在,请同学们用你智慧的眼睛找一找。

生1:四个桌子间有4个点,3个间隔。

生2:三个窗户间有3个点,2个间隔。

生3:棚上有两盏灯,所以就有2个点,1个间隔。

师:大家都抬头来仔细观察、并且认真数一下,两盏灯之间到底有几个点,几个间隔?(2个点、1个间隔)

师:你认为什么是间隔?(灯与灯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

师:间隔就是距离,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灯与灯之间有距离吗?(有)这就是间隔。灯与墙之间有距离吗?(有)那也是间隔。现在请同学们再数一数现在你看到的是几个点,几个间隔?(2个点、3个间隔)

二、引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像同学们站队这样与点和间隔有关的问题,数学家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三、植树问题与同学站队建立联系,找出两端都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1)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20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师:请同学们默读两遍,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说信息)

师:这里说的种树和刚才的排队活动有什么联系?(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讲解)

教师讲解:这条小路的长100米相当于排队的队伍的总长;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20米相当于相邻两名同学之间的距离;种树的棵数相当于排队的人数。想一想,在这一题中,什么相当于点?什么相当于间隔?

师: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小棒摆一摆,看100米的小路上到底可以栽多少棵树苗?然后将你摆的抽象成平面图在练习本上画出来。(生试摆、试画)(找一生上黑板画线段图,生说是如何想的,可能出现的答案:我是这样表示的。先画一条长的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再画出第一个间隔,标出这个间隔的长是20米。)

师:我们可以直接算出什么?列式 100÷20=5

师: 这个5表示什么呢?(有5个间隔,这条小路可以分成20米长的5段)所以5的单位是什么?(个) 完成这道题了吗?(没有)为什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过程。

师:通过摆一摆和画线段图,你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吗?(生答:棵数总比间隔数多1)能用一个公式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什么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呢?(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两端都不植树的平面图)引导学生得出在两端都植树的情况下。(板书:两端都植树)

过渡小结:刚才,同学们把植树和排队活动联系起来,发现了当两端植树时 棵数=间隔数+1。是不是说只有植树才是植树问题呢?(不是的)对,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也有植树问题,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植树问题。(生说现象)

四、如果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动物园里也存在植树问题,请看:

例2:大象馆与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侧植树,间隔的距离是12米。请问准备多少棵树苗合适?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准备多少棵树苗合适,汇报。(60÷12+1=6)

有不同看法吗?

师:公园里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师贴图(先贴大象馆和猩猩馆,再从大象馆开始每隔12米贴一棵树)

师:是不是有上当的感觉?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不再上这样的当呢?怎样把题目改严谨呢?讨论改题。

生重新做题。讨论一下此时棵数与间隔有什么关系。(板书:棵数=间隔数-1)什么情况下?(两端都不植树)

师:植树问题除了以上两种类型外,还有另外一种,就像这样。看老师把它们抽象出来,(老师板书画线段图),同桌讨论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汇报。(在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五、解决实际问题

你能运用刚才的发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试一试吧。

1、口答

(1)如果一排树两头都种,有5个间隔,能种( )棵树。

(2)从头至尾栽了10棵树,那么间隔数是( )。

2、在一条30米的小路一侧摆花盆(两端都不摆),间隔长度是3米,需要多少盆花?

3、彩旗队插旗,每隔6米插一面,共插36面,从第一面到最后一面的距离有多远?

六、小结: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件 篇5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掌握已知间隔长度和全长,求间隔数的方法,以及已知间隔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4.练习。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新授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5)猜测。

猜一猜,谁的思路对。(6)集体反馈,发现规律。

经过集体交流,发现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1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1棵树。

(7)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因为植树总数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一共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植树多少棵。(8)研究列式的方法。

100÷5=20(段)

20+1=21(棵)教师表扬能自己正确列式的学生,并请他们阐明思考过程。2.尝试。

(1)出示例题:在一条18米长的水泥路上,从头开始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多少盆花?(2)读题,理解题意。

(3)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4)找寻数量间的关系。同伴探究,并得出结论。(5)独立列出算式。(6)集体反馈。

指名板书:18÷3=6(段)

6+1=7(盆)请学生分别说出每步的意思。

3巩固练习

1.有一根绳子,每隔2米挂一盏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共挂了14盏灯笼。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学校领操台前从起点开始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如右图)

1.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2.一个小学生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40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三楼上到六楼需要多长时间? 板书设计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

100÷5=20(段)

20+1=21(棵)

第二课时

植树问题(二)。(教材第107页)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重点:掌握“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棵数和全长,求间隔长度的方法,以及已知棵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已知全长和间隔长度,怎样求棵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那么已知间隔长度和棵数,怎样求全长呢? 答后板书: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二新授

1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另一种植树问题。1.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1)读题,理解题意。

(2)投影出示教材图,帮助理解。(3)分组看图讨论。(4)尝试列式计算。(5)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60÷3=20(段)20-1=19(棵)19×2=38(棵)(6)质疑。

为什么减1?(因为两端都不种树,所以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为什么要乘2?(因为是在两馆间的路两旁植树,所以要乘2)(7)比较与例1的不同。先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例1是两端都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例2是两端都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少1。(8)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讲述: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60米里面有多少个3米,就是多少个间隔。我们知道大象馆和猩猩馆在路两端,也就是说两端不栽树,所以间隔数就比植树的棵数多1。2.小游戏。

这里有一张彩纸条,老师想把它等分成2份,需要用剪刀剪几次?(一次)请你们拿出彩纸条,分别把它们分成3段、4段、5段,看一看要剪几次。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少1。

3、巩固练习

1.两根栏杆之间每隔3米放一个障碍物,一共放了8个。这两根栏杆相距多少米? 2.两栋楼之间每隔2米种一棵树,共种了 15棵。这两栋楼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地相距4千米,每隔800米设一个站牌(甲、乙两地各设一个)。甲、乙两地一共设有多少个站牌?

4、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米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教师指导:棵数=间隔数

板书设计

两端不种:

棵数=间隔数-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60÷3=20(段)20-1=19(棵)19×2=38(棵)

第三课时 植树问题(三)。(教材第108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前两节课都学习了有关“植树问题”的哪些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忆内容,教师整理板书:(1)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多1。全长、棵数、间隔长度之间的关系: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1)

(2)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1,也就是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3)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少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

1间隔长度=全长÷(棵数+1)2.设想。

你还知道有关“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给同伴做一个介绍,说一说你是从哪知道或学到的。3.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第三种“植树问题”,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也很有意思,看谁最先发现规律。

二、新授

1.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从情境中知道张伯伯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每隔10m栽1棵树,问题是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引导学生:把这类问题转化成在封闭的图形上植树的问题。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闭图形。如下图所示: 师:观察封闭图形上的棵数与间隔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棵数等于间隔数。教师板书。

师:本题该怎么解答呢? 生:因为圆形池塘是封闭图形,根据“棵数等于间隔数”解答。120÷10=12(棵)师:如果把圆拉成直线,你能发现什么? 出示下图:

生:间隔数与棵数相同,也就是相当于一端栽树,另一端不栽树的情况。2.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2)读题,理解题意。(3)分析数量关系。

(4)自主探究或同伴共同探究。(5)集体交流。

(6)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7)套用关系式进行验证。(8)解答。150÷15=10(盏)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形花坛,它的周长是150米,每隔2米栽一棵树。共需树苗多少棵? 2.社区有一块正方形活动区,每边都栽种19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树多少棵? 3.时钟6时敲6下,10秒敲完。那么12时敲几下,需要几秒?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棵数=间隔数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

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

第四课时

关于“植树问题”的练习。(教材第109~111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条件,解决“植树问题”。2.熟练应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重点:能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难点:熟练运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这几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解决实际问题。(1)板书: 四(1)班同学办安全小报,全班48人每人展示一张。在每张作品的四个角都钉上图钉,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2)读题,理解题意。

(3)分小组讨论,制订方案。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重点是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4)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根据不同的方案进行计算。

①共1行,每行48张。列式:(1+1)×(48+1)=98(个)②共2行,每行24张。列式:(2+1)×(24+1)=75(个)③共3行,每行16张。列式:(3+1)×(16+1)=68(个)④共4行,每行12张。列式:(4+1)×(12+1)=65(个)⑤共6行,每行8张。列式:(6+1)×(8+1)=63(个)还有其他方法吗? 最简单的方法是48×4=192(个)。

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浪费图钉,生活中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法。(5)说一说,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布置展板。(6)观察算式,发现规律。2.拓展。

(1)板书练习。

李明上楼,从第一层到第三层要走36级台阶。如果从第一层走到第六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各层之间台阶数相同)(2)理解题意。(3)尝试解答。(4)交流反馈。

(5)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讲述:我们把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看作1个间隔,第二层到第三层看作1个间隔,所以李明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共走了2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求出每相邻两层楼梯之间的台阶数为36÷(3-1)=18(级)。而从第一层到第六层共走了5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得,18×(6-1)=90(级)。(6)归纳。

这道题从表面看并不是“植树问题”,但是我们把层数看成棵数,可以抽象成为一条线段上的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巩固练习

(1).计划在一条长8064米的水渠的一条边上植树,包括两端在内,共植169棵。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2)椭圆形的跑道周长是400米。每隔40米装一盏红灯,两盏红灯之间装2盏绿灯。一共装多少盏灯?(3)舞蹈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舞蹈队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篇6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互相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感。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序地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难点:组合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教具、学具。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同学们,早上起床第一件事要干什么?(穿衣服)然后洗漱完毕吃好早饭,背上小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那么,穿衣服,吃饭,走路,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需要我们研究的数学问题呢?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那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数学,研究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板书课题:搭配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数学乐园的小博士聪聪。可是今天,聪聪却有点发愁,到底是什么事呢?(课件出示)你能帮帮她吗?刚才上课前聪聪还告诉老师,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两名同学会被特聘为数学乐园的小博士。

1.(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谁能来介绍一下聪聪都有哪些衣服呢? 你会建议聪聪穿哪套衣服呢?(请学生说)

2.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回答)

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来验证一下,都有那些的搭配方法?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纸上。谁说说要怎么记录又快又清楚呢? 同时思考: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如果用算式表示,你会吗?(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5、展示记录结果(学生展示记录结果)

同学们真棒,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后,再课件演示有顺序地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三、动手操作 巩固新知。

1、看,聪聪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把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动手操作。

3、汇报,师生评价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早餐问题

最近聪聪发现,好多同学在外面吃早餐,到校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她建议大家在家吃早餐。看她给大家推荐了几种食品。谁说说都有什么?

(1)下面同学们打开书115页,把第一题连一连。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

(3)增加一种饮料你还会吗?

2、道路问题

聪聪想带大家参观数学乐园,你想去吗?

谁说说从猴山经过百鸟园到数学乐园一共有几条路线?

指名道前面走一走。

怎样列算式?

3、合影留念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都很好,谁表现最棒?这两名同学就被特聘为数学乐园的小博士。让我们祝贺他们。让我们再推选4名表现好的同学分别和他们合影留念,一共要照几张呢? 怎么照?

(照相活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归纳;搭配事物的时候,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采连线法、文字表述法和算式计算等方法。)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教学反思 篇7

1、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出发。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例1编排的是服装搭配;例2是数字搭配。进行备课时,我们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最后决定紧紧围绕“学校餐厅”开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激活了学生的兴趣,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巧妙设计教学问题和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课前,我们几个老师经过商量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今天是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一般我们第一次见面都会做一个什么动作表示友好?(引出握手)那如果老师想和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握一次手。你觉得怎么握比较好?当我把问题说出来以后,马上就有小朋友说可以一组一组地握,要有顺序地握。而当我问这样握有什么好处的时候,有小朋友就说这样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从中就渗透了有序思想。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也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让学生借助摆学具(指几个上台摆),画“搭配图”活动,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搭配的规律和方法,在反馈交流中比较得出搭配的过程中怎样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连一连、说一说、算一算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 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探究开拓的意识。

4、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间出现的错误信息,没有充分展开,就拿照相位置来说,有好多小朋友得出的答案是9种,我只是把错误题目投影一下,一笔带过,并没有充分展开解释清楚,造成很多的生成资源被浪费且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不理解;

上一篇:自来水安装工程合同书下一篇:清新简约信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