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重点人教版

2024-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政治重点人教版(精选8篇)

中考政治重点人教版 篇1

2、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生存空间等。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3、生物的特征:应激性、生长和繁殖、新陈代谢等

应激性: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

生长和繁殖: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叫做繁殖。

新陈代谢:生物需要营养物质、需要排出体内的废物、需要呼吸等,这些是新陈代谢现象。

还有遗传和变异、适应性等等。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4、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生存空间等。

(2)生物因素: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形成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互助关系、共生关系。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这三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中考政治重点人教版 篇2

下面将主要从与作者对话———感受人鸥情怀两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

一、从课文内容来看, 本课主要突出描述了以下几点

1. 温馨与震撼的人鸥深情

课文通过写老人生前对海鸥亲如儿女般的关爱和海鸥对老人逝世后富于灵性的回报, 真实而具体地写出了这份人鸥情深。温馨也好, 震撼也好, 一个“情”字贯穿始终, 让每一个读者都随课文为之幸福、为之感动、为之落泪、为之震撼。

(1) 待海鸥情同儿女, 让人感到的是一种和谐、几分幸福和无尽的温馨。课文的前半部分, 主要记叙了老人生前对海鸥情同儿女般的疼爱, 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一种温馨。如:

海鸥听见老人唤, 马上飞了过来, 把他团团围住, 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谈起海鸥, 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生动”中饱含的是老人十几年来对海鸥爱的倾注, 是对海鸥的无限情思, 是海鸥带给自己快乐时的幸福与满足。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 ……

“亲昵”一词足可以看出老人对待海鸥的那份情———亲人般的温情, 而且是“亲昵得都变了调”, 老人对海鸥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而那一个个朴实又具有特征的名字背后, 我们可以体会出的是老人这十几年来对每一只海鸥的爱心。

这一幕幕温馨的人鸥之情, 感染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让我们从中静静品味着这份温馨和幸福。

(2) 送老人情同亲人, 让人感到的是一丝悲伤、几分震撼和无尽的怀念。课文的后半部分因老人的去世, 情感基调发生了变化, 海鸥们面对逝世老人的遗像所表现出来的异常举动, 是那么不可思议。它们对老人深深的留恋带给读者内心的则是一份份悲伤, 一次次震撼。如: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在这句话中, 一个“扑”字赋予了海鸥人一样的感情, 而且这份感情是那么的强烈。面对即将离去的老人遗像, 是千般的不舍、万般的留恋, 就好像知道这遗像一收起, 它们就再也见不到老人了似的。而飞动的雪白翅膀竟形成了一个飞动的“白色漩涡”, 这份情之深, 更足以震撼每个人的心。

2. 和谐与悲壮的感人画面

课文多处借助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 抓住老人与海鸥的表现, 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画面。其中老人生前与海鸥相处时营造的是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如老人给海鸥喂食时的画面;老人呼唤海鸥、海鸥便应声而起时的画面;海鸥团团围住老人, 引得路人驻足观看的画面。当老人去世后, 呈现更多的则是一幅幅悲壮的画面, 如海鸥翻飞、盘旋、肃立、悲鸣的画面等等。

这一幅幅的画面给了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每个读者都能置身其中, 切身地去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使得这份情传达得更真实、具体了, 必定会给读者的内心深处留下挥之不去的感触和震撼。

3. 鲜活与永恒的人物形象

短暂的生命却换回了爱的永恒, 而老人的形象也在这短暂与永恒之间丰满而鲜活起来。

(1) 从褪色的装扮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生活简朴却挚爱海鸥的老人。如:

他背已经驼了……也用得褪了色。

透过这段外貌描写,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驼了背的简朴老人。一个“过时”再加上一个“褪色”, 看来老人就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买件新衣服, 而从连续使用的三个“褪色”中, 我们可以推想出老人是十几年如一日的简朴, 更能体会出他这十几年来对海鸥风雨无阻、从未更改的爱, 对海鸥那种与众不同的、超乎寻常的爱。

(2) 从人鸥相伴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幸福而满足的老人。如: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 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老人的每句话后面都缀着一个感叹号, 让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老人当时的那份得意和与海鸥亲近时的情意。可以看出老人对每只海鸥都了如指掌, 说起海鸥如数家珍, 当呼唤海鸥, 海鸥应声而起的时候, 老人的内心也在为这极大的快乐满足着。

(3) 从老人的去世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把短暂化为永恒的老人。老人虽然去世了, 但他对海鸥那如同对儿女般的爱, 以及海鸥对老人的那份富于灵性的眷恋, 却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老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他对海鸥的照顾与关爱也因为生命的结束而终止了, 但他却唤醒了更多的人心中对海鸥的爱。从资料中了解, 继老人之后,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了关爱海鸥的行列中来, 他们是老人爱的延续, 将老人有生之年那短暂的爱化为了永恒。

二、从课文表达来看, 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真实具体的描写

(1) 真实具体的描写, 寓于温馨和谐的画面之中。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中, 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老人与海鸥共同营造的温馨和谐画面, 而正是在这一幅幅描写细致具体的画面中, 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情感的真实。如: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 ……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啊, 当我们欣赏这幅美景时, 不禁惊叹:那么多的海鸥, 老人真的能一眼就认出哪是老沙, 哪是独脚?但从“果然”一词中, 看出老人对海鸥的确是了如指掌, 海鸥对老人更是言听计从。这种情景是那么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这背后透出的正是这十几年来海鸥与老人逐渐建立起来的亲情和信任。

(2) 真实具体的描写, 寓于催人泪下的情境之中。在课文的第二部分中, 作者着重抓住海鸥们在老人去世后的反常表现, 描写出了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悲壮场面。如: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这一比喻赋予了海鸥以人的情感, 写出了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痛与怀念。看到这一幕, 不由得让人怀疑:海鸥真的会站成两行、肃立不动?这是不是作者的夸张和想象?然而, 句中一个“竟”字却体现了这一幕的真实性, 这样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的一幕, 却的的确确发生了, “竟”字极为准确地写出了这一真实的景象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

(3) 真实具体的描写, 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之中。如: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 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这段话中, 有这样的两组词语搭配:“排成……白色”“飞成……乐谱”, 很明显, 单独来看, 这样的词语搭配是不恰当的, 往往我们都习惯于说“涂成白色”“谱成乐谱”, 可看上去搭配不当的两组词语, 放在句子中却给人感觉自然恰当, 甚至将老人与海鸥共同营造的和谐之美推向了高潮,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 正是因为作者将自己看到的群鸥有节奏的起起落落的景象进行了真实的描写, 才会让我们感觉到, 虽然似乎不恰当的搭配却能在当时的情景下变得自然真实。

2. 清晰明了的结构

在课文中, 有句话对全文起着重要作用, 那就是第十三自然段:“朋友告诉我, 十多年了, 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来, 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句中作者用了一个“和”字, 而这段话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和”字, 在全文中具备了二个重要作用:一是作者用“和”, 而不是“对”, 因为“对海鸥”是单方面的, 只是老人对海鸥像亲人一样, 而“和”表示的是双向的, 是老人和海鸥互相视对方为自己的亲人, 从而能帮助我们深入体会老人和海鸥之间这种亲人般的深情;二是因为这个“和”字表示的是双向关系, 从而使得课文由这一段很自然地分为了前后两大部分, 而这一段则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 引发想象的省略号

中考政治重点人教版 篇3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有效课堂 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0-01

有效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以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为依据,通过创设一种变化的,学生还未知晓其基本内容或规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进行主动设问和研究,去分析、解决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而有效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一直饱受诟病,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低效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高效课堂,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教师教的积极性也需要高效课堂。而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堂环节的设置是否科学完整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意识

情境引入是有效性学习的起始阶段。课堂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有效性学习的活动中来。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能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求知欲望,加快掌握新知的速度。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要开展有效性学习,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前复习,新课引入

一般说来,高中政治课本在内容编排上前后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找准这种关系是复习提问环节的基础和前提。复习提问的主要目的是由旧课导入到新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导入新课。复习达到“温故”,提问则起到承上启下“知新”的效果。

高中政治课逻辑性、关联性强,如果上新课前能对上一节课进行复习,并且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说出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一举两得,可以达到以下效果:巩固学过的知识、点出本课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促进师生双方的互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理清知识脉络。

课前复习的知识可以采取口答、板答、书面检测等多种方式。可以教师主持,有时也可以让学生主持,视实际效果而定。避免不讲究效果,而一味地由学生主持的做法。无论什么形式,课前都必须对所复习的知识内容、对应的活动形式和即时强化的细节等做充分准备,所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节课的作业,也可以是其他,但要突出重点、目的明确,且复习效率要高。新课引入要简洁自然而带有启发性,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问题呈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而是要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教师把课前设置好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看书、思考,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少给学生提示。

以人教版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题“民主监督”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前下发学案,将新知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在课堂中每一个问题都由学生展示出来,笔者惊喜地发现,我们一直以来不敢“放手”,确实打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成长。

四、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

(1)有效“讲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讲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充分地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如果内容过多或过长,就极容易使那些注意品质不佳、记忆力差的学生少有获益。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过度的、不恰当“讲授”。

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师的“讲授”,而是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好的“讲授”也总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书本知识讲精、活、透。

(2)有效“提问”与“倾听”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和“倾听”。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问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有效性,只有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那些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只有那些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以生活生成的资源来充实有效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还有赖于课堂教学资源的精心选择。课堂教学资源的选择要生活化。对于授课的资源,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结合,要因地、因时、因人而选择,以实际情况,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为好。

课堂教学资源的选择要生成化。课堂教学中随时随处都可能发生“意外”,出现生成性的问题,生成许多新的潜在资源和师生互动,如运用得好,会为课堂教学增添几分精彩。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互动比教师备课时预设的互动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它是一种创新活动,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新课程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天地,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自觉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课堂实践的历练,借助自身的不断教学反思和教研活动集体智慧的结晶,创造出“真实、生成、有效”的生态新课堂,以真正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利民著:《高中政治有效教学论:理论有策略》[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2

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一重点大题 篇4

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三大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就业原因: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增加收入,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利的维护。

就业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提高,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提高收入,来提高消费

水平。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的提高带懂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目标之一。

实现经济发展。

怎样解决:1.根本上发展生产力,促进发展。党和政府从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

极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2.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

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人教版政治中考总复习资料总结 篇5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内诚于己,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就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

2.人人为什么要讲诚信?

①不讲诚信的人可以骗人一时,不能骗人一世,一旦被识破,他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使自己产生信任危机。

体行动上,即表现为一种积极负责的态度。

“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是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实实在在做事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敷衍了事、弄虚作假,就做不好事,更做不成大事。 4.诚实与信任的关系。

坚持诚实,就会赢得信任。诚实与信任是一颗并蒂莲,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对人诚实自然会获得人们的信任,对人不诚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 5.如何做诚实的人?

(1)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这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2)慎重许诺。轻易许诺而不兑现,是一种不良品质。在没有把握答应别人的要求时,不要轻易许下诺言。一旦有所承诺,就应努力兑现。践约守信是我们诚实做人的核心。

(3)诚信做人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之中,我们做大事的同时也要拘小节,把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4)正确理解诚信守则并按照其要求去做。

(5)要有诚信的智慧。正确处理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发生矛盾时,要结合具体情境,坚持原则,权衡利弊,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正确处理诚实与说谎之间的关系。做诚实的人就不应该撒谎,但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6)诚实的核心是善。诚实做人应与人为善,出于公心,永不自欺。

6.诚信守则

(1)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实守信的出发点。 (2)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

(3)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

中考政治重点人教版 篇6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军事斗争、以及农民起义等基本知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1. 王朝更替

①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

③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2.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3.中央官制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 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4.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隋朝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唐朝时期合并州县。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和**的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5.选官制度(科举制)

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6.古代农民战争

①秦末农民战争;②东汉末黄巾起义;③隋末农民起义;④唐末农民战争;⑤元末红巾军起义;⑥明末农民战争。7.著名的变法或改革。

①春秋时期管仲改革;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五代后周世宗改革;⑤北宋王安石变法。

8.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儒学统治地位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和郡国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鸦片战争后,西学大量传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一方面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就是把“孔孟之道”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对传统儒学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与批判;新文化运动更是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从根本上冲击与动摇了儒学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尊孔读经,儒学不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而主要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和反思。

【知能提升点拨】

1.王朝更替的主要形式和发展主流。

更替形式:①多是由外戚、权臣、握有军犬的大将取而代之。②被农民起义推翻。③被并立政权灭掉。④被少数民族政权灭掉。

主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虽然也有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2.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

作用: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的发展。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及作用。

演变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朝废除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存在的条件。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儒术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作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

4.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实质、产生的社会原因:隋唐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科举制。

积极影响: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科举考试,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有利于统治阶级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实质: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风毛麟角,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5.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一般原因、特点、作用。

原因: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激化的产物。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农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不可避免,这直接了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加剧了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引发农民起义。而自然灾害是引发农民战争的客观原因。

特点: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具有次数多、规模大、农民自发的反封建斗争,利用宗教组织发动群众以及受阶级和时代局限而大多走向失败的特点。农民战争的结局不是被地主阶级所镇压,就是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或者农民起义领袖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

作用: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推翻或瓦解了封建政权。迫使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发展。但是也应当认识到农民战争对社会发展的破坏性也是巨大的。

6.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三种类型。

中考政治重点人教版 篇7

关键词:背景式导课,思想政治教学,应用

一、背景式导课的内涵

导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课前导课有利于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思维,实现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背景式导入作为众多导课方式之一,以其特有的时效性、真实性、启发性和实践性,在高中人教版《政治生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关于“什么是导课”的问题一直没有比较明确的概念,但从整个的教学过程来看,无论什么课,教师总是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引起全体学生对新课的注意。把他们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导课就可以定义为: 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学习准备,并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的一种教学行为。

相应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背景式导课即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提供政治理论或政治事件的经济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学习准备,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的一种教学行为。背景式导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趣味性。网络时代下的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多,对于政治的敏感性也不断增强,利用背景式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思想政治课的成功埋下伏笔。二是生活化。背景式导课的案例均来源于现实社会,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社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为高中生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思路,符合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

二、背景式导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优势

在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多数学生反映政治理论过于抽象,不容易理解和应用,仅凭教材提供的案例和教师的讲解,还远不能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在政治理论、政治知识的背后必然有深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背景,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思维,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在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政治知识所对应的社会背景进行导课,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调,这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 一) 有利于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时代性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时代性极强的学科,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首先意识到。在背景式导课中,所用到的都是与时事热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材料,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立足现实、关注社会,拓宽中学生视野,引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树立威信,展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与时俱进的良好形象。

( 二) 有利于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利用背景式导课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能力培养。首先是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背景式导课的材料向学生提出现实社会问题,许多政治原理和政治知识都隐藏在错综复杂的背景之后,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分析,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次是思辨能力,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同时,由于受到自身的局限,也难以对政治事件进行深入思考,不利于中学生政治方向的树立。教师利用背景式导课,在引起中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用所学的政治原理分析背景事件,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帮助提高中学生思考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加强和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兴趣,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三) 有利于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教材是师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重要的课程载体,但是教材无法避免其滞后性的缺陷,从开始编写到投入使用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教材中事实材料的选择相比而言较为滞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更需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为了解决思想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和教材内容滞后性的矛盾,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补充、更新最新的时事动态。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观念。

( 四) 有利于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下,借助其他人( 教师或学习同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教师在利用时事材料进行导课的过程中,就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课堂情境,通过还原生活情境———探究政治原理一一回归生活情境的呈现方式,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拓展了学生视野,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有利于完成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牢牢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不断发展。

三、背景式导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 一) 背景式导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避免的误区

背景式导课虽然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还应该避免两个误区。

1. 背景材料和课堂的有效融合

在现实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比较注重引用时事政治材料来进行课程的导入,不过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有的情况下利用时事政治导课流于形式,不能和所学的课程有效融合,也较少关注从材料中挖掘问题,缺少对材料的进一步跟踪挖掘和拓展。在利用时事政治材料导课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导入阶段,还需要发挥时事政治材料在课堂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目的。

2. 教师应该提高选择和评价背景材料的能力

网络的普及和运用为教师筛选合适时政材料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但是也导致了一些负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在筛选材料时带有随意性,较少考虑材料的真实性,容易选择脱离实际甚至虚假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料; 二是对于时政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带有主观性,“由于某些教师主观的意图,在对时事事件进行评述分析时,会无意识传达给学生错误的信息,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①因此,教师应该提不断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善于筛选、加工和评价时政材料,使之更好的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完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

( 二) 背景式导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背景式导课的关键在于背景材料的选择,选择恰当的背景材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提高针对性

首先要针对学生,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背景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和当前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选择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的、比较感兴趣的,在思维习惯上容易理解的材料,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是针对教学内容。教师要特别注意背景材料与教学内容应该高度相关,所选择的背景材料是用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切忌与教学内容背道而驰。

2. 突出时效性

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是与时俱进,处于网络时代下的中学生知识更新较快,因此,教师在选择背景材料时要考虑其时效性,可以选择当前社会热点、新闻报道、主流观点、知名人士和权威专家的见解等材料进行课前导入,既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拓展视野,又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3. 具备真实性

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兴趣,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政治是不真实的。要打消学生的疑虑首先应从课前导入开始,用真实的案例进行导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相信政治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4. 要选择正面的、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材料

高一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于许多社会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有时候容易出现扭曲甚至错误,因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多利用正面的、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材料激励学生,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这样才能达到顺利完成德育任务,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 三) 背景式导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教师在讲授人教版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时,可以联系当前中央“拍苍蝇,打老虎”的时事热点进行课前导入。

材料一: 《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成果》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部分反腐语录

》材料三: 反腐漫画《高度近视》( 图片材料)

材料四: 《新闻1 + 1: 山西高平“塌方式腐败”的样本》( 视频材料)

教师: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反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之所以会产生腐败乱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公民的监督没有发挥到位,那么我国政府为什么受人民监督,人民可以通过哪些合法渠道监督政府,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学习。

背景式导课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如果善于应用,就能激发中学生的参与激情,让课堂活起来,师生顺利地合作,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社会现实和教材理论等具体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有效选择时政材料,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

[2]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

[3]吴松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探讨政治课堂导入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

[4]胡晓菲.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5.

[5]贺海东.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2012(15).

[6]孟庆男.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孙月英.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中考政治重点人教版 篇8

1 consider doing考虑做 consider sb/sth (to be)…认为某人、物…

2 a means of transportation/communication交通工具、通讯方式

by means of 通过…方式 by no means/in no case/under no circumstances绝不

3 imagine(that)…eg.Close your eyes and imagine that you’re on a derserted island.

imagine doing eg,It’s hard to imagine living in a place like that.

imagine sb doing eg,I can just imagine Sarah running her own bussiness.

4 adventure travel冒险旅行

5 get away from(escape from)逃离,逃避eg,get away from work/the police

6 watch out for=look out for=keep an eye out for提防,小心

7 protect/defend sb/sth from…保护某人、物不受(影响)

8 get close to nature接近大自然

9 take exercise(u.) 锻炼 do (eye)exercises(c.) 做操,做练习

10 go for a hike=go hiking远足

11 whitewater rafting激流漂

12 as(is the case )with=in common with同…一样

13 handle the raft/machine操纵木筏,机器 handle the pressure of …应对…的压力

14 wear a life jacket穿救生衣

15 go on separate holidays各自去度假 be on vacation/holiday 在度假

16 in a few days’ time=in a few days几天后

17 see sb off 给某人送行 反:meet sb接某人

18 say “Hi” / “Hello”to sb 问候某人

19 in the past(过去时) eg,In the past,people used to travel by horse.

in the past + some time(现在完成时)

eg,In the past few years,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school.

20 combine fun with learning学习娱乐相结合

21 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一方面,另一方面

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thing一则,再则

22 A as well as B(in addition to B)=not only B but also A 不但B而且A也…

eg,Cathy,as well as you is my good friend.

=You are my good friend and Cathy is my good friend as well.

23 unpack our bags打开我们的行李包

二 重点句子:

1 Instead of spending your vacation in a hotel or sitting on the beach,you may want ot try hiking.

2 As with hiking, you should always think about your safety and wear good clothes.

3 You shouldn’t go rafting unless you know how to swim.

4 用进行时表马上的将来:(present continous tense-near future)

Jane and Betty are going on separate holidays in a few days’ time

Is anybody seeing you off?Yes,Bob is going with me to the airport.

Unit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一 重点短语:

1 take place 事件的发生;活动的举行

take the place of=take one’s place代替,取代 in place of =instead of

2 be/get caught in a big rain/an earthquake遭遇一场大雨,地震

3 have difficulty with sth 在某方面有困难

4 promise(sb) to do sth/(that)… 承诺,答应(某人)做…

promise sb sth(=promise to give sb sth)=promise sth to sb答应给某人某物

promise to do=be likely to do 有望会…

eg,She promises to be a good wife.她可望成为一名好妻子。

It promises to be cool in the evening.今晚可能会凉爽。

make a promise 做出承诺 keep one’s promise信守承诺 break one’s promise违背诺言

a promising actress=an actress of promise一个有前途的女演员

5 natural disasters自然灾害

6 in advance(ahead of time)提前 advance the deadline提前截止日期

7 think twice(before doing sth)三思而后行

7 seize her arm=seize her by the arm 抓住手臂 seize one’s chance抓住机遇

8 sweep sb down把某人掀倒

9 pull up 停车 eg,We had to pull up at the red light .

10 hold on to a tree抓住 hold on①eg,Hold on(=wait),I’ll get my coat.

②(在困难中)坚持下去

eg,They didn’t know whether they would be able to hold on until help arrived.

11 get(rise)/jump/struggle to one’s feet 站起来、跳起来、挣扎着起来

be on one’s feet①be standing 站立着

eg,The worst thing about working in a shop is that you have to be on your feet all day.

②stand up 站起来

eg,As soon as the bell rang the class were on their feet and out of the door.

12 look into one’s eyes/face直视对方的眼睛,脸 look into a case调查一桩案件

13 run up the stairs跑上楼梯

14 cut down trees 砍到树木 cut down the price/expense降低价格、削减开支

对比:cut off a finger 切掉手指cut off water/electricity/gas supply 切断供应

(sb)be cut off from the world与世隔绝 cut up(food)剁碎,切碎

cut in(interrupt) 插嘴;强行超车eg,Please don’t cut in while I’m talking.

eg,The idiot cut in right in front of me.这个笨蛋强行把车插到我的正前方。

15对发生过的事情表示推测:①must have done一定做过(只用于肯定句)

eg,The ground is wet.It must have rained .

②may/might (not)have done或许(没有)做过(肯定或否定句)

eg,I’m not sure about the exam result.You may(not)have got through the exam.

③can/could(not)have done(疑问句或否定句)没有做过

eg,---Can he have stolen the camera?

---No ,he can’t have stolen the camera.He is always honest and reliable.

注意:对发生过的事情表示推测,其反义问句:

1) 有明确的表“过去”时间状语,用:…,did( not )+主语?

2) 无明确的表“过去”时间状语,用:…,have/has (not) + 主语?

eg,It must have rained last night,didn’t it?

eg,It must have rained,hasn’t it?

16 hand /turn in homework上交 反:hand out/give out分发

17 shake/tremble with fear吓得发抖 (with表原因,多和表情感的词连用)

go red with embarrassment因尴尬而脸红 green with envy嫉妒的脸发青

white with rage生气的脸发白 mad with joy 欣喜若狂jump with excitement兴奋地跳起来

18 take a photo of …照张照片

二 重点句子:

1 Before she could move,she heard a loud noise,which grew to a terrible roar.

她还未来得及迈步,就听见一声巨响,接着就是可怕的轰鸣声。

Before she could think twice,the water was upon her.

她还未来得及多想,洪水就逼近。

It didn’t take long (It wasn’t long)before the wooden building was destroyed by the fire.

没过多久这座木房被火吞噬了。

It won’t be long before we graduate.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要毕业了。

2 There she saw a wall of water that was advancing towards (奔涌而来)her.

3 The next moment the first wave swept her down,swallowing the garden.

4 He was standing,holding on to a tree that grew against the wall(倚靠).

eg,There was a ladder against the wall. 一把梯子靠着墙。

eg,The man was leaning against the tree with his arms folded.这个人双臂交叉倚靠着树。

5 Jeff and Flora looked into each other’s face with a look of fright.

6 Another wave struck the house, and a strange cracking noise began.

More:a.The robber struck him on the head.

b.Whe the snake strikes,it open its mouth wide.

c.My head struck against the glass door.

d.A big earthquake struck Wenchuan on May,12,.

e A good idea struck me(my mind)/It struck me that =(It occurred to me that) she was accusing me.

f.I was deeply struck by her wisdom and beauty.

gThe little gilr struck a match but it soon went out.

h.We set out when the clock struck 12.

i.The workers are striking for better working conditons.

7.A terrible noise went through the house.(=pass through)穿过

① eg, Go through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scan)通读,浏览

②eg, He went through his pockets looking for the keys.

(=search for sth carefully) 仔细寻找

③eg, The poor girl has gone through (=experience经历)such a lot since her parents died.

④eg,We went through (=get through,use up用完,用光)all our money in one week in Korea

对比:get through通过,完成,度过(不愉快)时间,用光,接通电话

①eg,I will be with you as soon as I get through(=finish完成)this work.

②eg,Congratulations!You have got through(=pass通过)the exam.

③eg,It’s going to be hard to get through(=spend度过) the next couple of days.

④eg,I’ve usually got through(=use up,go through用完)my salary by the middle of the month.

⑤eg,I tried to call you but I couldn’t get through (to)you.接通电话

live through:experience sth and survive经历某事而幸存

上一篇:企业文化研究概述下一篇:临床专业学生实习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