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生态水利工程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打造生态水利工程(通用8篇)

如何打造生态水利工程 篇1

实施生态防洪工程打造城市亲水平台

滦河自迁安市西北向东南穿过,是该市境内最大的省管河流,迁安市段总长54km,先后有沙河、隔滦河、三里河和十里河汇入,河床质多为砂卵石,河道宽150~5200m,流域面积458.5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8%.滦河作为迁安人民世世代代的`母亲河,为迁安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防洪工程标准低且老化失修,河道淤积严重,沿河两岸铁矿废料无序堆放造成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对此,迁安市以新的治水理念为引导,积极采用新模式、新技术,实施了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全力打造现代化城市亲水平台,水利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格局.

作 者:张志东  作者单位:迁安市水务局 刊 名:河北水利 英文刊名:HEBEI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 “”(8) 分类号: 关键词: 

如何打造生态水利工程 篇2

一、数学生态课堂概述

目前对数学教学中的生态理念, 如何构建生态课堂, 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是大多没有针对生态课堂的本质进行研究, 无法真正体现数学教育的核心。

对任何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的生态化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是生态数学课堂的建设需要不断的实践, 任何的课堂组织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但是对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应该不断追求超越, 建设生态数学课堂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完美的课堂, 而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数学生态课堂并不是难以实现的, 实际上, 生态课堂与目前教改中要求的优质课堂本质是相同的, 课堂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兴趣, 是否足够精彩, 是否符合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势, 必然会在各方面体现出生态课堂的特质, 这种课堂是生态的, 也是效果最好的。

生态型课堂建设过程中, 最终目标是实现生命课堂、智慧课堂及高效课堂的统一。在生态型课堂建设中, 要重视以情促智、以智生情、情智共生, 并且要鼓励学生发挥潜力, 用于创新, 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来学习, 不断激发自身对学习的追求。在构建生态型课堂过程中, 不仅老师要明确生态课堂的内涵, 更要向学生传达生态课堂的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数学生态课堂的内涵是在课堂构建中, 将生命发展作为价值导向, 在课堂上让学生和老师能够自主决定课程的实施方式, 能够更好保留学生的个性, 让师生在学习中能够多角度、多思维的发挥潜力, 用自己的智慧来构建自己的生命, 全面提高师生数学学习的素养和质量。

数学生态课堂构建过程中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 关注每个学习主体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关注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主体的并存与竞争。虽然构建生态课堂目前没有有效的经验参考, 更多的是理论指导,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是有章可循的, 因为生态数学课堂的本质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二、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实施方法

1. 培养兴趣, 激发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 学习不能够仅仅认识枯燥的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真正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够实现生态课堂。所以开展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必须将学生的兴趣作为第一要务, 在课堂组织过程中, 要运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在发现和探索中掌握知识, 能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随时随地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引导学生自觉的学习, 本能的学习, 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出发, 采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数学学习, 让学生通过感知生活来感知知识, 并且理解知识怎样用, 有什么用, 增强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对知识的掌握。

2. 提倡自主学习, 自主思考

目前, 我国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在经验基础上的满堂灌式教学, 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也不知道怎样应用, 甚至只会知识, 只会考试, 而不会应用, 即使通过考试得到了高分, 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生态课堂的根本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用假设和论证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3. 营造无拘无束的和谐课堂气氛

生态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学习的活力,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学习的快乐和能力, 师生之间能够互相理解, 在平等的基础上学习, 从而有效改善学习的效果。

4. 丰富贴近生活的课堂活动

开展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改变过去枯燥呆板的课堂组织方式, 让课堂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不仅要发挥大脑的思考能力, 同时也要学会动手, 学会语言表达, 这种多方面的调动, 能够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 同时, 还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教师要改变过去只靠粉笔画的方式, 要结合剪纸和以及立体道具来直观的展示学习过程,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总之,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和发展, 要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 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 由于理性思维本身就比较枯燥, 更要通过生态课堂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生态学理念在教育领域显露出其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的很多理念都与生态学的很多理念不谋而合, 生态课堂就是在生态学指导下构建的和谐、自主的新型课堂。构建生态课堂, 和谐是基础, 只有在师生和谐的课堂上, 学生才能够享受学习的乐趣。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钱卫刚.走进数学生态课堂体验数学生命活力——中学数学生态课堂解读[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07:8-9.

[2]李运华, 曹汉斌.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诉求及其建构——广东4市26所小学的调研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5, 02:140-142.

[3]陈惠芳.浅析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媒体设计—以《倍数和因数》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Z1:160-161.

智能手机如何打造微产业生态链 篇3

智能手机是时下的热点行业。不过,尽管很多企业纷纷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却并不如想象般简单。首先要清楚我们目前所处的是怎样的产业环境:目前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30年来,信息技术已经对社会、经济、生活等众多方面發生作用。它开启了诸多全新的领域,也带来了很多以前我们并未想到或者并未想透彻的问题。比如:支付宝这类的机构究竟是网络服务提供商,还是一家有可能重新定义内涵的金融机构?微博盛行究竟会有助于传统媒体重生还是加速其消亡?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发展不仅让淘宝、亚马逊这样的电商企业获得发展,更已经促使苏宁、国美等国内传统的渠道企业进行转型,这种方式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

经济转型让以往看起来并没有联系的不同领域发生关系,作为企业又应该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看似散乱,却都与一件事密不可分,那就是移动互联。笔者从事通信领域已经25年,经历了很多次被人描述为“革命”的事件或时代,但没有哪次能够真的像移动互联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更从根本上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其实直到3年前,移动互联网还只是简单的把互联网服务移动化。那时,当我们想查询一些信息时,不必打开电脑连接网络,用手机也可以登录谷歌进行搜索。但最近3年,移动互联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新的思想和产业模式都在这一基础上得以发展。而促成移动互联网发生改变的原因之一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互联网服务及应用的整合。因为作为移动互联网与用户直接联系的“窗口”,智能手机的优劣某种意义上也能代表了移动互联网体验的好坏。它是开启用户对移动互联网认识的“钥匙”。

在这种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推动实现了一种与过去产业生态截然不同的“微产业生态链”。而不同的微生态链所形成的合力也成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的原因之一。

解读微生态链

究竟什么是“微产业生态链”?微生态链又将给智能手机企业带来什么?相信绝大多数用户或者消费者的钱包里都会有一张甚至更多的“卡”,如果我们做一个实验,把所有的卡都拿走,我们的生活会受多大影响?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感觉到不方便,更有甚者可能会因此失去安全感。因为这些卡有可能已经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某个层面上讲,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的存在就是由这些卡构成的。卡的类型千差万别,但它们的本质都是证明自己的身份,然后帮我们获得一些服务。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真的不必带这些卡在身上,而只需携带一部手机。不论是刷卡付费还是办理酒店入住手续,众多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活动都只需要用手机轻轻一刷就能解决。手机在未来可以变成你的电子钱包、e-IDcard、加油卡等等众多功能。而让手机变得如此神奇的原因就是围绕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功能所营造出的微生态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它已经可以将你的身份信息集成进NFC芯片中,这就是移动互联时代微生态链。它和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链有所不同,它不会强调逻辑和空间上的布局,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特性和由此带来的业务需求形成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具有天然的优势,更得益于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而变得愈发稳固。

正是因为这种微生态链,手机可以和原本毫无关系的超市、机场、酒店、银行等共同组成一个新的产业,为身处产业链上的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催生新的业务模式,在经济转型期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多的保证以应对来自外界的冲击。

NFC只是微生态链的一个简单表现,正如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几个问题也是这样,可以说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推动的经济转型中,所有的行业都已经被涵盖其中,而对于相关产业来说,应对这种如潮水般涌来的变革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找准自己在微生态链上的位置,通过自己的主动转型让自己拥有推动所处微生态链顺利运行的能力。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智能手机厂商而言就不仅仅是适应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而是能够作为一个驱动者,同时也可以通过营造围绕在自己周围的微生态链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和面对已经带来差异化的产品。

HTC眼中的微生态链

HTC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虽然不是刻意为之,但从诞生伊始就已经开始按照微生态链模式的理念来要求自己,并以此确立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而到了现在,HTC已经在不同的微产业链上都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不仅在应对经济转型带来的冲击,更在以自己的方式来推动经济转型向前发展。

在大多数人眼里,HTC是一个手机品牌,但在HTC自己的眼里却已经发生了改变。大家认为一部手机和驾驶体验能有什么关系?GPS导航?听手机里的歌曲?通过微产业链的合作,HTC的新产品已经将自己引以为豪的HTCSense体验也带进汽车,通过手机,人们可以提升汽车功能和音响系统的表现,就算只是一部经济型家用轿车也能得到媲美高档轿车的享受。大家认为手机在起居室里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仅仅是接听电话么?同样是通过微产业链合作,HTC可以将手机屏幕扩展至与家中的高清电视或电脑显示屏,人们的娱乐、工作都可以使用手机完成。手机内存的上限究竟是多少?64G?128G?还是1TB?这些问题在过去我们只能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改进存储技术,力争在手机中安放进更多、更小的闪存颗粒,但如今有了移动互联网,有了微生态链的支持,HTC提供给他的手机产品存储空间是无上限的。这一点在我们发布的产品中已经实现。

NFC应用并不是几年后的蓝图,在今年6月份我们就将基于微生态链推出全新功能的NFC手机,让手机不再单纯是通信、计算工具,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微生态链给HTC带来的改变。

微生态链让HTC可以将目光放在更长远的地方,而不是仅局限在手机上;可以让HTC倡导的品牌体验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让很多人的梦想变成现实,而无需单靠自己的力量苦苦寻求某一层面的突破。

用创新推动微生态链

微生态链看起来很像比较常见的品牌合作,但其本质却是产业的不断融合和再次划分。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企业的创新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敢于创新的企业才能真正发现微生态链的价值,才能在微生态链上真正找到适合企业深入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很多合作与创新在最初没能达成和实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第一驱动力并不是创新而是获益。但是,从长远来看,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立足眼光就必须放长远,创新应该是永远的主旋律。

对于企业来说,保持创新意识,发现并开创微生态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企业也许可以给出看起来不尽相同的答案,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自己带给消费者的用户体验,这也是为什么“体验经济”这个议题最近被反复提起的原因。体验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实际上有着最广泛的内涵,因为不论什么企业都可以跟体验建立关系,它也许是我们常见的用户体验,也可能企业或品牌带给合作伙伴的体验。

没人会否认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优秀的企业往往是善于主动改变拥抱变化的企业,能够主动进行改变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现在,由于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经济转型的触角已经延伸至包括:生活,社会,文化,经济,金融,甚至国家安全在内的各个领域,只要坚持用微生态链的方式思考自己企业的发展,就一定能够找到发展的契机,就一定可以打造出一家卓越的企业。

如何打造生态水利工程 篇4

双丰镇地处铁力市西部,距铁力市区二十五公里。镇域北靠呼兰河,南与伊春双丰林业局接壤,西与庆安县隔安帮河相望,东邻铁力市王扬乡。镇域总面积为691.60平方公里,中心镇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南部属低丘陵地形,北部地处平原地带。绥佳铁路、国道222公路从境内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双丰镇辖区22个

行政村,55个自然屯,三个社区,总人口61,820人(其中:城镇人口34,713人,农业人口27,107人)。200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4,324元,农村人均收入实现3,596.40元。

几年来,双丰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确立生态优先、环保先行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生态型文明小康示范镇为目标,对双丰镇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得小城镇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抓规划编制,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

2002年,双丰镇被国务院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后,为了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经报请铁力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3年聘请黑龙江省寒地设计院为双丰镇编制了《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并与当年经过省建设厅专家论证通过。《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有五章,第二部分有九章。

2003年,铁力市委提出了“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双丰镇将小城镇建设目标确定为建设生态型文明小康示范镇。为了使《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先后编制了《双丰镇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双丰镇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双丰镇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双丰镇生态工业发展规划》、《双丰镇生态示范镇建设规划》、《双丰镇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双丰镇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双丰镇小城镇环保规划》等七个子规划。这些子规划的制定,有利地保证了《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使得城镇建房由过去的无序建设向有序方向发展,有效地杜绝了私建、乱建现象的发生,城镇建设更加趋于合理,小城镇总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善。

《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为双丰镇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依据和目标,在最近两年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规范了镇容镇貌,小城镇面貌涣然一新。

二、抓招商引资,全面提高城镇人民居住水平

双丰镇1996年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黑龙江省14家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试点镇,铁力市政府以建设“经济特区”的模式出台了优惠政策,双丰镇自身又出台了促进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小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从此双丰镇小城镇建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按照铁力市委提出的“对上争取搞建设、招商引资谋发展”的工作要求,双丰镇把对上争取优惠政策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对上争取优惠政策,有效地保证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而通过招商引资,切实提高了广大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2005年1—9月份,招商引资项目7户、企业转制出售1户,招商引资额3,50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125万元。

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招商引资工作的拉动下,双丰镇建设二个工业园区、做大做强三项加工业整体工业布局已经形成。二个工业园区:一个是与双丰局联合壮大家俱工业园区,另一个是继续引导木材工业小区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的木材精深加工园区。做大三项加工业:一是指以木材工业小区为龙头的木材精深加工业,二是指以九河泉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加工业,三是指以益盛肉制品公司为龙头的畜禽产品加工业。木材工业加工小区,呈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活力,加工业户达到了236户,进材量和木材加工量在2005年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进材量达到4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量达到35万立方米。2005年1—9月份,双丰木材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1,000万元。

双丰镇整体工业布局的形成,不但解决了双丰林业局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而且拉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使得小城镇人口不断壮大,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双丰镇城镇人口已发展到34713人,占双丰镇总人口的56以上。仅双丰木材工业加工小区就转移了3,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篇5

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杨伟民

《 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14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基础地位。

人类文明进步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导致社会崩溃、文明衰退。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中 1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正是从这样的历史纵深思考,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确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任务,中央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快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步优化;全面落实资源节约战略,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点治理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环境恶化趋势初步扭转;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有所恢复。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了极大提升,思想和行动正在统一到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最深、推进最快、成效最大的时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辩证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从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丰富了发展理念、拓宽了发展内涵,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生产即供给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高度一致。把绿水青山即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开创意义。生产力既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取决于科学技术,也取决于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提供生态产品,而且影响和决定着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哪个地方珍视生态环境,就能获得更大的生产力;哪个地方忽视生态环境,就会破坏生产力。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发达的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消费或需求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工业品等物质产品虽然仍有巨大需求,但强度相对减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求强度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强大,有的生产领域还出现了产能过剩,但生 态产品是短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群众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为人民提供更多蓝天净水等生态产品。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就要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实现这种空间均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我们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的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GDP的差距,更要促进各地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不能以缩小人均GDP差距为由而盲目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而言,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保护自然和修复生态,只要是提供了生态产品就是坚持了发展是第一要务,就应该得到合理的绩效评价。要把生态补偿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让重点生态功能区自觉转变工作重心。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同志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形象地阐明了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他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就告诉我们,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坚持源头保护。一个区域内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总能找到根本症结即“源头”所在。要改变就事论事的思维惯性,找到自然生 4 态链条中的本源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修复措施。比如,一个地区水资源短缺,一个重要原因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盛水的“盆”越来越小了,降水存不下、留不住。因此,解决水短缺的问题要从水源地找,而要保护好水源地就要保护好涵养水源的山地、林地、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空间,并防止水源涵养空间被污染。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其他工程不同,应更多顺应自然,少一些建设,多一些保护;少一些工程干预,多借用一些自然力。历史经验证明,过度的大规模工程措施对遏制生态退化的作用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而一些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复能力、辅以少量人工措施的做法,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要通过划定生态圈保护区域、通过减少人类活动促进自然修复,使被割裂的生态系统逐渐连接起来,使原有的自然生态廊道恢复起来。对自然恢复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坚持系统治理。自然生态各要素是一个有机系统,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护修复生态不能单打一,不能单纯按照土地、森林、河湖、湿地等资源种类由各部门分别实行用途管制、制定政策、安排项目和资金,必须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坚持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联动,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习近平同志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举措。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 5 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已经充分体现在中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该总体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八大制度”: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着力解决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着力解决资源使用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等问题;构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构建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

着力打造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篇6

陈 远 波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和“3+5”城市群建设是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中部崛起、推进富民强省的重大部署。娄底作为“3+5”城市群的重要一员,并被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范围,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等诸多方面具备与长株潭对接的独特优势,娄底“两型社会”建设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作用日益增大。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但能吸引大量外部资金进入,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血液,而且能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我市金融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我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增长粗放,产业结构不优,资源型产业和产品比重过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此外,我市资本市场还不够活跃,直接融资比重过小;银行组织体系结构单一;创业投资市场发育不够快;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够完善;金融体制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的总量与结构的矛盾、金融机构本质要求与“两型社会”建设资金需求的矛盾、金融支持“两型社会”建设制度保障与推动的矛盾、金融格局的现实状况与“两型社会”建设金融服务需求的矛盾等方面。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的特殊形势下,如何打造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加快推进娄底“两型社会”建设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

一、提高金融核心意识,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

金融是经济的助推器,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业的发展也需要地方经济的壮大。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社会金融意识,加快形成支持金融业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1、牢固树立“发展经济,金融先行”的现代意识。要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金融论坛和专题讲座,提高各政策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对发展金融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持把金融作为产业来抓的发展观念,进一步形成发展的合力。实践证明,金融是改革的重要推手,通过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功能,使国有企业重新整合资源由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金融也是发展的重要抓手,投资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三架马车”之一,每年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投资的数百个亿的资金大多来自银行融资。此外,金融还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与和谐社会的促进者。

2、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组织保障体系。首先,要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金融发展规划,成为政府的决策内容。成立市政府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出台有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全方面、多层次、广视角地加强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其次要建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协调机制。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要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处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和突发事件。同时还要出台有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考核奖励办法,以创建金融安全区达标县市为契机,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县市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评价并以此量化指标实施考核奖励,从而调动各方进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二、加强金融基础建设,完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当前,我市金融机构数量较少,规模有限。要打造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必须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形成以区域央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区域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等银行机构为基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为此,还要大量建设各类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1、加快新型金融机构的组建步伐。当前新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资金互助合作社和小额贷款公司。从我市的实际来看,要加快服务农村和中小企业的新型金融机构的建设,就要积极开展组建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目前我市已在娄星区和涟源市成立了二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挂牌营业。下一阶段要在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严格准入、规范动作,有效监管、防范风险”原则的基础上,在我市各县市区继续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开展筹建村镇银行。

2、加大定向金融机构引进力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入驻娄底,以完善我市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增加金融市场交易主体,实现金融市场有序适度竞争。结合我市实际,当前可重点引进招商银行、长沙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来娄设立分支机构。要搞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娄发展的专题调研和可行论证,切实加大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工作力度,加强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沟通联络,实施有利于银行落户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其他尚未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的全国性金融机构来娄发展。

3、有效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民间金融是以金融为主体的所有制属性来区分,它是指公办金融以外的个人或组织主体以其自有资金与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行为,其目的是弥补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为加快建立多层次信贷市场,要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有效疏导民间资金畅通渠道,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化,通过引导其依法依规开展融资借贷活动,发挥民间小额信贷功能,满足小额信贷需求。

三、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发展多元融资需求 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各市场主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日益多样化。金融机构应适应这种变化,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服务方式、手段和渠道。对中小企业要切实推进创新金融服务,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各商业银行要把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作为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全面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水平。改造中小企业贷款流程和考核机制,简化中小企业贷款程序,构建专门的中小企业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根据中小企业实际情况,注重现场调查以及纳税纪录、报关信息、工资发放等非财务信息的收集与使用,研究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的商标、股权、专利等“信用贷款”产品,以提高企业融资产品的“含金量”。要积极发展银团联合贷款、项目融资顾问、现金流量管理等多种业务形式,扩大金融业务范围,提高金融业务质量。此外,要利用建设资金需求信息发布会、银企协调会等方式为重点项目提供融资便利。

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打造“诚信娄底”品牌 自2003年起,我市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了明显成效,我市已有四个市级金融安全区,冷水江市成为全省第四个省级金融安全区达标县市。但从我市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资金短缺和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要解决这一难题,要从二个方面着手:

1、建立征信体系,改善信用环境。从外部看,贷款难的问题主要是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机制不够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缺乏有关。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信用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我市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于信用环境对资金的巨大吸引力。要在一个统一主体下,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社会舆论等手段,以及建立健全配套的正向激励机制和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在加强征信监管的同时,还须大力发展资信评级企业,通过市场行为的评级活动,促进行为主体的信用意识。要切实加快我市信用体系建设,还须规范政府的信用行为,杜绝片面地从政府利益出发而违背信用原则,有必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全面推进地方政府的信用建设,达到提高区域信用环境之目的。

2、打造信用担保平台,完善信用担保机制。从内部看,贷款难的问题是融资主体自身的原因,是因为其缺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达不到银行的授信标准。因此应该建立和完善我市信用担保机制,提供担保服务为企业缓解贷款难问题。一是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构建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的信用担保平台。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并对所担保的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形成银行贷款、政府监管、企业运作的模式。二是成立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担保机构,按公司法要求组建,实行商业化运作,坚持按市场原则向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三是由中小企业联合组建互助型担保共同体,根据自愿原则在政府引导下,以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为特征,自发组建担保机构。四是成立由政府、社会中介机构、企业和银行四方共同参与设立的非盈利性担保基金。通过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和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探索成立由政府牵头、市场化动作模式的政府贷款担保基金。

五、培育优质融资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两型社会”建设倡导的“两型”理念,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对接融入长株潭,就是要学习借鉴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通过加快“两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促进“两型”、以“两型”带动“两新”,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促进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我市要在“两化”上做文章,着力培育优质融资主体,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根本保障,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加大上市企业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实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结合;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引导上下游企业加强联合,实现“特色优势”和“规范优势”的结合;三是加强经济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实现“产业生态”和“金融生态”的结合。具体来说,要在实施三大战略上狠下功夫。

1、实施经济转型战略,夯实发展基础。根据娄底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因地制宜,在资源就地转化、产业改造升级方面狠下功夫,如涟钢薄板、金竹山电厂扩建、双峰新化海螺水泥、冷钢改造、华润电力、湖南宜化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投资,使主体产业发展后劲充足。一方面通过高新技术手段改造提升能源、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基于战略发展要求,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合理、充分地利用区域内能源与资源,打造我市“新型能源原材料中心”的品牌。

2、实施“三产”促进战略,加快发展步伐。按照“强筋骨、抓配套、增功能、扩城区”的工作思路和“不求最大、但求最美”的城建理念,大力实施娄底市主城区“北扩南移”发展战略,狠抓扩容提质工程,中心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市容市貌得到根本的改观。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运输、旅游、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服务实施的发展完善,打造长株潭的后花园。

如何打造生态水利工程 篇7

一般认为, 高校创业教育最早起源是1947年哈佛商学院迈赖斯·迈斯 (Myles Mace) 教授率先在MBA教学中开设的一门创业课程———初创企业管理。1968年, 百森商学院第一次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方向。[1]到目前, 美国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开设了创业课程, 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推动着美国创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新加坡等也纷纷出台了推进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本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相对而言, 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 清华大学发起并主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 并在国内管理学院中率先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课程, 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这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起步。[1]2002年4月, 教育部选取9所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此后, 试点高校基本都开设了相关课程。经过10多年的发展,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方兴未艾, 目前仍处在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5月, 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要求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随后, 教育部办公厅又于2012年8月印发了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的通知, 由此,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选择美国斯坦福大学作为研究对象, 一方面是因为斯坦福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享有盛誉。一个多世纪以来, 这里不仅孕育了创新创业的思潮, 培育了许多杰出的企业家, 而且硅谷的成功也与之密切相关。斯坦福大学素有硅谷“心脏”的美誉, 由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的惠普、思科、雅虎、谷歌等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闻名世界。另一方面, 本文第一作者于2011年~2013年在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及商学院访问近2年, 得以亲身体验其浓厚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有很多切身感受。

2011年,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查尔斯·埃斯利 (Charles Eesley) 助理教授与商学院威廉·米勒 (William F.Miller) 教授合作开展了一项大规模校友创新创业调查 (以下简称“2011创业调查”) , 对象是20世纪30年代至今斯坦福大学142, 496名健在的校友、在职教员和部分 (研究) 人员, 目的是探究教育对他们生活和职业选择的影响以及斯坦福大学在创新创业领域产生的经济影响。调查共收到27, 780份回复, 回复率为19.5%。在此基础上, 2012年他们完成了研究报告《影响: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的经济影响》 (Impact:Stanford University’s Economic Impact vi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该报告主要描述了以下内容:斯坦福大学如何培养创业精神, 校园环境对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促进以及营造创业生态系统的最佳实践方式等。据报告估计, 目前约39, 900家活跃企业的根源都能追溯到斯坦福大学, 如果这些公司组成一个国家, 该经济体将成为世界十强。这些企业创造了约540万个工作岗位和每年约2.7万亿美元的收益。[3]

斯坦福大学是如何创造这样一个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生态环境的?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改革又有何启示?目前, 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斯坦福大学等许多国外名校的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 主要包括教育模式、内涵等方面。[4,5,6]本文希望在此基础上, 结合2012年最新完成的斯坦福大学校友创新创业调查的成果, 从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新视角来分析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最新成果与发展动态, 并结合我国创业教育的问题和形势, 提出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和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经验与特色

“2011年创业调查”显示, 斯坦福大学独特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是其形成领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关键要素。一种创业精神通过学科和院系、非营利组织、人文艺术等多种创新方式渗透到斯坦福大学的整个体制。斯坦福大学鼓励与维持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的方式, 主要是通过一些项目来培养创造力, 从而吸引一些有创业志向的人们。上图为斯坦福大学创业生态环境及合作网络, 充分展示了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一) 教育方式、课程体系和师资

斯坦福大学将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很重要的地位, 学校利用各类资源搭建平台, 给学生创造接触科学研究的机会。斯坦福大学具有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一直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即文科和理科结合, 教学和科研结合, 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7]创业课程涵盖了建立和运营一个企业应涉及的各个方面, 包括创业想法的形成、企业建立、融资等, 多达90%的学生至少参加过某一类课程。除了成立创业研究中心、发展经济体创新研究院、全球创新项目等组织之外, 斯坦福大学还开设了创业管理、技术和创新的战略管理等20余门相关课程以及在线的创新创业认证项目。与其他高校创业教育不同的是, 斯坦福大学提供的创业教育是全校性的, 不只是某一个学院。例如, 工学院和设计学院借助斯坦福大学科技创业项目 (STVP) 的机会向全校学生开设数门创业相关的课程, 包括创业思想领导者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医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也各自开设了1~3门创业方面的课程, 如“教育中的商业机会”、“生物革新:需要发现与观念创新”、“社会创业”等, 充分体现了学科特色与创业精神的融合。

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学方法将所有前沿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课堂, 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项目与实务导向性教学、体验式教学、主讲教师与客座嘉宾合作授课等。一些课程是由资深企业家和创业者讲授, 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经验和见解, 这种合作教学是校园内相当流行的方式。比如, 谷歌公司董事长艾瑞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 、风险投资人彼得·温德尔 (Peter Wendell) 和斯坦福大学校友安迪·拉切列夫 (Andy Rachleff) 是讲授创业精神和风险资金的团队;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迪·葛洛夫 (Andi Grove)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与商学院战略与创新大师伯格曼 (Robert Burgelman) 教授合作讲授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等MBA课程。这种实战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冲击, 擦出创新创业的火花。

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斯坦福大学教师的突出贡献。斯坦福大学的教师是一个极富创业精神和产业需求感知力的群体。此外, 他们还善于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研究, 对现实世界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解。教师与企业的紧密衔接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 他们可以从老师们那里获得宝贵的创业经验和有利资源。斯坦福大学的导师制有正式关系的, 如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有非正式关系的, 如人际网络或者亲近关系。一些教员通过在当地企业董事会任职来扩大他们导师责任的范围。例如, 斯坦福大学的特瑞·温诺格拉德 (Terry Winograd) 、杰夫·乌尔曼 (Jeff Ullman) 和拉杰夫·莫特瓦尼 (Rajeev Motwani) 教授从指导两个研究生拉里·佩奇 (Larry Page) 和塞吉·布林 (Sergey Brin) (谷歌公司两位创始人) 的非正式关系, 成功转变为谷歌早期技术顾问董事的正式关系。

(二) 支持创业的各类项目、组织与社团

通过课堂获得了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 但还是要积累经验。斯坦福大学的做法是鼓励校园社团、新老企业之间广泛交流, 搭建关系网。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告诉他们如何做到、如何实现技术转移、如何让想法变成产品的环境。斯坦福大学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主要有三类:包括教职人员为主的中心、项目、计划、学术课堂、会议和研讨会以及学生发起的创业活动和校友发起的活动。其中, 较为著名的有“工程通向创新”国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ngineering Pathways to Innovation, Epicenter) 、斯坦福科技创业项目、梅菲尔德 (MAYFIELD) 研究员项目、创业角 (E-Corner) 等。为更有效地利用上述资源, 2007年10月10日, 斯坦福大学创业网络 (SEN) 正式启动, 旨在整合校内创业组织的全部资源, 创建一个服务于创业项目的共同平台, 为斯坦福大学师生、社区、硅谷以及世界范围内与斯坦福大学创业有关的人员和机构提供帮助。这些组织和项目各司其职, 以网络的方式有效整合了斯坦福大学所拥有的庞大创新创业资源, 优化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在俱乐部和学生团体中, 学生们自己筹划活动召集那些对创业有共同兴趣的同伴。斯坦福大学创业学生商业联盟、斯坦福大学法律和技术协会、斯坦福大学风险投资俱乐部等社团组织, 从多角度满足了各类有创业和投资兴趣的学生的需求。其中, 颇具影响力的“创业挑战大赛” (E-Challenge) 和“商业计划大赛”就是由斯坦福大学学生组织举办的。

(三) 斯坦福大学校友群体与产学研合作

在对过去10年里成为企业家的调查反馈者中, 55%的人表示选择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是因为它的创业环境。[8]可以发现, 斯坦福大学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和持续活跃的创业活动营造了一种“斯坦福”效应, 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和创业者们被斯坦福大学的氛围所吸引, 并且选择留在硅谷地区创业。这种集群使得初创企业吸引风投或天使投资的概率大大增加, 也为企业的壮大提供了良好基础。目前, 位于旧金山湾区、市值大于或等于100亿美元的公司中, 创始团队里有斯坦福大学校友的公司数量超过了那些没有斯坦福大学校友的公司。

这些毕业的校友们通过许多方式回报母校的培养, 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成立于2011年的斯坦福天使和企业家团体 (Stanford Angels&Entrepreneurs) 是斯坦福大学官方的校友联盟组织, 旨在促进潜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以校友为主导的组织为学生、校友、初创公司及教育项目搭建了一座桥梁, 提供了学生与天使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及资助的机会。此外, 校友们创立企业的举动, 不仅为斯坦福大学在校生们树立了好的榜样, 也为他们提供了研究、实习、工作等各类机会。近年来, 斯坦福大学获得企业支持的合约及校友和社会捐赠数量稳步增长。据报道, 自2006年10月至2011年12月, 斯坦福大学5年来募集到的捐款总计62亿美元。其间, 16.6万人向斯坦福大学捐款56万笔。其中, 美国耐克公司创始人菲利普·奈特捐款1.05亿美元, 雅虎公司创始人杨致远及妻子捐款7, 500万美元。[9]这些捐款用于校园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提供研究资助和奖学金等。

此外,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斯坦福大学提供了与大量公司保持长期合作的机会, 谷歌公司就是典型例子。事实证明, 这种长期培养起来的关系对于产学之间是互利的。对于斯坦福大学而言, 产学合作可以识别现实世界面临的挑战, 并将研究转移为应用。大学运用技术满足现实需求, 起到了转移新知识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 斯坦福大学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因为校园为企业测试新想法、从事高风险研究提供了场所。这些交流为企业带来了最新的研究趋势以及优秀的毕业生资源。

(四) 成果转化与激励

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 (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 OTL) 成立于1970年, 比其他受到《拜—杜法案》 (Bayh-Dole Act) 鼓励才迈出这一步的大学早了10年, 是技术转移市场化的先行者。[4]OTL的使命不仅是促进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转移、创造研究和教学使用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使教职人员和学生的发明创造能通过商业流程为公众使用。在过去的40年里, 它产生了8, 000多项发明、3, 000多项许可, 为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创造了超过13亿美元的收益。[10]

斯坦福大学对教员、研究人员和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有很好的保护政策。斯坦福大学的教员人数接近2, 000人, 都是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杰出人才。斯坦福大学为这些人员提供了宽松政策, 比如每周可以有一天时间去企业兼职做咨询。当教员在技术研发中占重要作用, 并且对企业成功有决定性影响时, 他们可以离校1至2年投入到创业过程中去。当然, 学校希望他们在企业稳定后能将管理任务交由他人, 返校专心投入到学校的事务中, 这不影响他们在企业技术咨询委员会继续任职。教员给企业带去了新技术和专业知识, 他们从学术视角关注产业挑战和消费机会的同时, 也有助于规划长期研究。

(五)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2011创业调查”发现, 几乎所有创业者们都使用了校友关系网, 尤其是在选择资金来源、共同创始人和早期雇员及导师方面。大约25%的技术创新者和创始人、60%的快速创业者 (毕业3年内就取得风投资金的人) 在斯坦福大学参加了创业课程。他们在校时曾参与竞赛和项目的比例更高:35%的技术创新者、40%创始人、超过50%的快速创业者曾参加了创业挑战赛、斯坦福科技创业项目、创业研究中心、设计学院或其他创业项目。由此可见, 这些潜在的企业家们相对于其他校友会更积极地利用创业资源, 接受创业教育。 (详见表1)

注:只有项目创办之后的毕业生才纳入分析 (例如STVP创办于1996年, 所以只包含了1996~2010年的毕业生) ;学生、校友或教员/员工合并分析;对“较少的”、“适度的”、“大量参加”的参与情况合并分析。

三、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1.提升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2010年也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 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在这种新形势下, 我国高校非常有必要把创业教育进一步突出到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 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蓬勃开展与其大学的历史和使命密切相关, 从成立之初, 它就明确地继承了西部的先驱精神和创业精神。

与此同时,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学校的办学定位, 走特色发展之路。这种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本身, 以人为核心的办学主体对教育特色的形成起着核心作用, 而且学校类型、校园环境和教育目的不同, 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和战略导向也就各异;二是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 比如宏观制度、地理位置和社会需求等。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借助特定的区域经济环境。目前对于这一问题尚缺乏有效的实证研究, 当然, 创业资源的整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充分融入到学校的战略发展中, 在战略发展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和导向。

2.打造系统、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从斯坦福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 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是高校创业教育成功的基石。一个有效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至少应该包括:创业教育战略与指导方针、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详见表2)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载体 (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实验室等) 、创新创业课外、校外实践系列活动等方面。斯坦福大学的校风是“自由之风劲吹”, 自成立初始就保持着强烈的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精神。斯坦福大学不仅注重营造宽容失败、推崇创新和鼓励冒险创业的宽松、自由的环境, 而且还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使校园内形成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激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欲望。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纳森 (John Hennessy) 作为一位计算机专家, 曾两次保留教授席位去参与创办高科技企业, 当企业度过初创期以后他又回校任教。所以, 他对大学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从各个方面极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比如担任创业计划大赛的评委, 等等。

目前来看, 虽然近年来我国创业教育已快速起步, 但总体而言尚未形成一个体系化、完整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例如, 有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停留在学院或系所层面, 虽然开设了若干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 但相对孤立和零散, 整个高校尚缺乏明确的整体创业教育战略、指导方针、平台以及系统、多层次的创业课程体系;再如, 部分高校响应教育部号召建立了创业学院等机构, 但相当部分是挂靠在团委、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非专业教学机构, 缺乏专业系统的创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指导;此外, 相当部分高校也缺少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文化氛围和激励政策, 不具有普及性。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 创业教育往往指创立企业, 对创业导向强调过多、普及面有限。其实, 借助创业思维管理自己的学术生涯, 最大限度地组合自己的资源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也可以体现创业教育的本质, 同时避免一些工科师生对创业认同感不足的问题。[13]

3.创业教育激励制度亟待创新与突破。1980年美国通过的《拜—杜法案》 (Bayh-Dole Act) 被誉为美国国会在过去半个世纪中通过的最具鼓舞力的法案。[14]该法案的核心是, 将以政府财政资金资助为主的科研项目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于发明者所在的研究机构, 鼓励非营利性机构与企业界合作转化这些科研成果, 参与研究的人员也可以分享利益。在这一政策激励下, 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美国各个大学、国家实验室以及其他非营利性机构都变成了科技创新的温床。1981年以前, 美国大学每年获取的专利数不到250件。在其后的10年间, 每年授予大学的专利数便达到了1, 600件, 2000年达到了3, 000多件, 其中80%为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15]这个事实说明了激励制度设计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尽管我国也先后出台了科技部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 (2002) 以及《科技进步法》 (2007) , 后者被誉为中国版的《拜—杜法案》, 但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该法规对于产学合作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风险防范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见解, 缺乏可操作性的细则。另外, 政府部门还应当承担起更加积极的角色, 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通过制度引导和扶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同时积极为创业人士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一种自由、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良好基础设施环境, 在现有的激励方法上进一步创新。

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 我国当前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不足是, 严重缺乏既具有丰富的科技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16]一方面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产业界人士很难通过正常求职途径进入高校担任专职教师;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限于种种规定, 无法或不愿直接进入产业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斯坦福大学的经验是, 学校制定了灵活的政策鼓励师生创业, 给师生创新创业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允许教师将自己在学校获得的科技成果向公司转移, 允许参与创业的学生在两年时间内不论成功与否均可回校继续学业。对于教师或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专利, 技术转让后, 学校只从毛收入中扣除15%作为专利申请费和办公费用, 其余获利归所在院系和专利所有者。[17]

综上所述, 斯坦福大学独特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是其形成领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关键要素。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面向学生增加系列创业课程, 而是需要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视角进行顶层设计, 包括创业教育战略定位、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激励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平台与载体、课外、校外创业实践与资源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吴金秋.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 2010-06-03 (3) .

[2]教育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EB/OL].http://www.gov.cn/gzdt/2010-05/06/content_1600716.htm.2010-05-06/2013-08-10.

[3][7][8][9][10][11][12][17]Charles E.Eesley, William F.Miller.Stanford University’s Economic Impact vi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R].Stanford University, 2012.

[4][15]李娅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8.

[5]李莉莉.创业型大学——斯坦福大学办学模式变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6]熊华军, 岳芩.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1, (3) :67~71.

[13]张克兢, 宋丽贞.学术创业对我国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10) :50~54.

[14]刘斌.《拜—杜法案》的中国启示[N].科学时报, 2006-12-01.

如何打造生态水利工程 篇8

把生态建设摆到战略高度

绿色中国:江书记,您好!中国生态文化论坛自举办以来,取得了国内外同仁的广泛关注,美丽的海南像一扇窗口让人们了解到中国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请您谈谈近几年海南省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

江泽林:海南在开展建设生态省的7年时间里,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增长同步提升。全省造林428.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50.9%提高到2006年的55.5%。建成自然保护区6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所占比例提高了3.4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全省地表水89.5%的监测河段、90%的监测湖库,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近海海域水质以一、二类海水为主,全省环境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全省生产总值7年来增长了106%,今年将突破1000亿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到了高品位的人居环境,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绿色中国:海南的生态省建设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您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江泽林:是因为我们从战略高度重视生态省建设,积极探索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七年前海南省人大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审议通过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计划以及专项工作都必须以纲要为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决策都要符合生态省建设的要求。这样,海南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保证生态省建设不因换届和领导班子变动而受影响。

7年来,海南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海南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标准》、《海南关于消除白色污染的决定》、《关于建立无氟省级区域的决定》等50项与生态省有关的法规,初步形成了生态省建设的法规体系,确保了生态省建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此外,完善生态省建设落实机制也是重要一环。我们建立了由省主要领导任召集人的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由多部门组成的省生态办。

在农业方面,我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在工业方面,我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发展原则,把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效地统一起来;在旅游方面,我省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实施大旅游带动大开放、大开放带动大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努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绿色中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海南省在建设新农村和生态省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呢?

江泽林: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意义重大。从2000年底开始,我省开展了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把农村文明生态村创建作为建设生态省的有效载体来抓。在创建中,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在发挥农民创建主体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民共建、各党政机关“包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真正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举全省之力共同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局面,构筑了文明生态村强大的民心基础、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

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大大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有力推动了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农村的文明程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缩小了农村与城镇的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找到了一条把生态省建设落实到农村的发展新路,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大创新。

下大决心打造生态文化

绿色中国:海南省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那么生态文化建设在建设生态省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

江泽林:在生态省建设中,我们把发展生态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教育,注重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法律法规知识,注重培育和引导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倡导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营造促进生态省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树立建设生态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信念。

7年来,一大批以宣传环保、保护自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相继成立,组织开展了多次高水平论坛、博览会、研讨会等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生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升,生态省建设内容更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创新。

绿色中国: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海南省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江泽林:首先,海南省积极建立公民生态意识与生态法制教育体系,加强生态知识和法制意识教育。以青少年、党政干部、企业经营者为主要对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省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全面开设生态环境与生态法制地方教育课程,在大专院校开设生态环保专业或专业课程,组织青少年开展以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夏令营、冬令营等生态体验活动和植绿护绿、保护母亲河等环境公益活动,培养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与意识的一代新人。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开设生态环境与生态法律、法规知识等生态省知识教育课程,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任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党政决策者和行政管理者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制定规划政策和进行决策时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法制知识教育,制定政策,促使企业自觉按照循环经济模式组织生产,实行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公民生态意识教育体系。

其次, 开展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法律、法规知识普及活动。各级政府结合本地条件投资建设了一批生态科普和法制教育基地,并有效利用其他文化场馆设施,组织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科普展览和法制普及等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鼓励、支持各类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和法制宣传活动,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建设具有集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态意识、法制意识和参与生态省建设的能力。

最后,营造促进生态省建设的社会氛围。在公共场所设立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展览等形式大力宣传生态省建设,鼓励企业结合产品广告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通过定期宣传专栏和即时报道,宣传生态省建设成效,表彰先进事迹,曝光破坏典型。鼓励各类社会团体或组织建立生态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网站,编印生态文化普及读物,结合“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土地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传播活动。创建了一批文明生态学校、文明生态企业、文明生态家庭等示范单位,促进形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了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上一篇:透析室护士节演讲稿下一篇:教职工岗位聘任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