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复习要点总结

2025-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复习要点总结(精选8篇)

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复习要点总结 篇1

;1.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第115条);2.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第116、117、119条);3.劫持航空器罪(第121条);4.故意伤害罪(第234条);5.强奸罪(236条);6.非法拘禁罪(第238条第2款);7.绑架罪(第239条)8.拐卖妇女、儿童罪(第240条);9.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第257条);10.虐待罪(第260条);11.抢劫罪(第263条,有八种加重情形);12.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第318条);1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347条);14.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第358条)。来源:考试资料网(二)法定按一罪处罚的情形 1.盗窃信用卡又冒用他人信用卡的,以盗窃罪论处(第196条第3款);2.伪造货币后又出售、运输的,以及伪造货币后又使用的,以伪造货币罪一罪从重处罚(第171条第3款、第172条);3.购买假币后又使用的,以购买假币罪定罪,从重处罚(最高法《货币犯罪解释》第2条);4.私拆、毁弃邮件从中窃取财物的,以盗窃罪一罪从重处罚(第253条第2款);5.实施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同时又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择一重罪处罚(第399条第4款);6.为走私而骗购外汇的,为骗购外汇而伪造有关公文的:如果实行了走私犯罪的,以走私罪一罪处罚;如果尚未实行走私行为的,以骗购外汇罪一罪处罚(全国人大常委会《外汇犯罪决定》第1条);7.使用破坏性手段盗窃数额较大财物,又毁坏大量财物的,以盗窃罪一罪处罚,属想象竞合犯(最高法《盗窃罪解释》第12条第5项);8.犯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同时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属想象竞合犯(第329条);9.犯擅自出卖、转让国有档案罪,同时又构成其他犯罪的,处理同上(第329条)。(三)转化犯情形 来源:考试资料网所谓转化犯,是指实施一个较轻之罪,由于具备了特定的情节或者发生了额外的重结果,从而在本质上相当于另一较重之罪,因而法律明确规定以较重之罪论处的情形。在掌握转化犯时,应当特别注意转化的条件。1.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第238条第3款);2.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拐卖妇女、儿童罪(第241条第5款);3.妨害公务罪→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第242条第2款);4.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第247条);5.虐待被监管人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第248条);6.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盗窃罪(第253条第2款);7.抢夺罪→抢劫罪(第267条第2款);8.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抢劫罪(第269条);9.聚众打砸抢行为→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第289条);10.挪用特定款物罪→挪用公款罪(第384条第2款);11.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第292条第2款);12.非法组织卖血罪、强迫卖血罪→故意伤害罪(第333条第2款);13.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病药品罪→贩卖毒品罪(第355条);14.挪用公款罪→贪污罪(两种情形下发生转化)(最高法《挪用公款解释》第5、6条)。1 2

2012司法考试刑法复习方法 篇2

2012司法考试刑法如何备考?刑法学的学习在基础阶段异常重要,也往往成为能否通过司考的举足轻重的基石。为此,独角兽司法考网的老师特地为大家总结了以下内容,以便于大家备战2012。

第一,最后复习的重点不应放在刑法上,而应腾出尽量多的时间投入卷

一、刑诉法、民诉法等需要记忆且短时间较易拿分的学科上;短时间内欲再大幅度提高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理论性强的学科并非易事。

第二,虽然不建议大家在刑法上投入大量时间,但仍建议适度关注刑法,时间安排个人以为二三天即可:如安排一天时间看看真题(想必此前都至少做过一遍)以及做过的自认为质量还可以的测试题、模拟题,主要看自己做错的题目,因为诸不知错误是有惯性的,若此时不强化和及时纠正,考场上仍会犯同样的毛病!再安排一天时间看看此前的授课提纲,尤其自己的笔记地方,因为这些需要适度独角兽司法考网的Q1971736835咨询强化记忆。若参加最后阶段的突破(即预测、冲刺)班,那就跟着老师用一天时间在预测的基础上再巩固一遍!

第三,最后一段时间,总体而言,刑法的复习主要侧重一些记忆性的重要考点,如看看总则部分的刑罚论部分、分则中主要看看除财产犯罪、人身权利犯罪、贪污贿赂犯罪之外其他部分可考性罪名,如经济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等主要考点,因为这些地方若考查,考的很简单,就是法条本身内容的考察,远比盗窃抢劫等容易拿分。如果手头上有刑法串讲提纲,可重点看看已经总结归纳的考点,如包容犯、转化犯、牵连犯、对合关系、若干有规律的类罪总结以及最后一个查漏补缺的专题。最后,不论是你是否参加辅导班,务必给自己制定一份复习计划!总的思路是保强补弱,计划尽量落实到天!计划也应尽量客观合理适度。晚上睡觉时躺在床上回顾一下今天的计划完成的如何?当你将所复习的内容象放电影一样过了一遍时,其实又复习强法律教谕罔化了一遍。诸不知这还极大增加了你的自信心,且自己不会觉得慌乱。最后时刻,信心尤为重要!

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复习要点总结 篇3

第14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是人们从内部,外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根据信息的来源分:1.远距感觉:听,视觉。2.近距离感觉:味,嗅,皮肤觉(触,温度,痛觉)3.内部感觉:机体觉(内部器官所处状态,饥,渴,胃疼),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有关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二、感觉生理机制:1.收集信息(辅助组织:水晶体,耳廓)2.转换:把信息能量转换成神经冲动,是产生感觉的关键。其机构称感受器(耳,眼睛)3.传往大脑,进行选择加工。4.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加工成最终的人所体验到的感觉。

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物理量的存在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三、心理量与物理里之间关系是用感受性大小说明的。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用来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阈限越低,感受越强,反比。

2.差别感觉阈限: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经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

最小可觉差:(jnd)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费希纳定律:1860,德,费希纳对韦伯定律作了进一步发展。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1-2-3)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1-4-9)增长,知觉经验与刺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

五、视觉:作为人类视觉刺激的只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称可见光。波长400-750毫微米。

基本的视觉现象:

1.视觉适应:不同感光细胞起作用的结果。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感受性发生变化。

明适应: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眼适应过程,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

暗适应:从亮到暗,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棒体细胞功能,视紫红质的恢复。)(漂白过程产生明适应,还原产生暗适应)

2.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颜色感觉(属性):①色调:颜色基本特征或表现。红,绿。②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色纯。③亮度: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视觉机制:

1.光线通过角膜进入瞳孔调节使适量光线进入水晶体,经过眼肌调节曲度变化,适量光线聚集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成像了。

2.光能向神经活动的转换在网膜上实现,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主要由①锥体细胞:集中在网膜中心(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专门反应光的波长(颜色),对光的强度反应差。②棒体细胞:离开黄斑向网膜边缘扩展。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不能分辨颜色。

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杨-黑理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

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网膜上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但不能解释视觉现象。

视觉后像:当光刺激终止对感受器作用后,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即消失,它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驻留,称正后像。

负后像:注视任一颜色后,都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与它相反的颜色出现。这是颜色对比现象。

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复习要点总结 篇4

介绍

资深播音主持人根据多年时间总结出的训练方法,包括语言表达、播音训练以及主持人语言表达训练三大部分。目录

第一篇语言表达基础训练 第一章发声吐字训练2 1呼吸练习的准备3 2为发声而吸气4

3呼气相对保持吸气时的感觉6 4初步发声7 5“管子”的意识8 6腰部稳定9 7正确唇形10 8打开口腔12 9发好a音14

10声音在口腔中的路线16 11在ɑ的基础上发好i,u,e,ü17

12口腔里的珠球感18 13上下扩展音域19 14丹田的意识20 15胸部支点的意识21 16防止肚脐中心23 17声调运动24 18吐字要领25

19声与字,腰腹与口腔27 20灵巧的舌头29 21胸腔共鸣的点与面31 22鼻腔共鸣32

23元音ɑ和e的位置变化33 24发好复合音34

25发好iou(iu)、uei(ui)、uen(un)36 26发好b和p38 27发好d和t39 28发好n和l40 29发好ɡ组的辅音41 30发好j组的辅音42 31发好zh组的辅音44 32发好z组的辅音45 33发好m、n和nɡ46

34送气音要用吸气的感觉发音47 35用词典帮助纠正语音错误48 36绕口令50

37练声要按计划进行51 38练好不练坏,练慢不练快52 39练声要练词和句53 40练声与创作之间的关系54 第二章语言心理训练55 41克服紧张56 42把握稿件57 43感受59 44形象感受61 45集合抽象感受62 46时空感受63 47逻辑感受64 48感受的综合65 49感受的主观性66 50情感是评价的体验67

51语言的情感状态离不开整体68 52内心真实最重要69

53内在语使表面语的意义更丰富70 54反向内在语71

55内在语的链环作用72 56内在语的引导作用74 57内在语的自我提示75 58寻找向人说话的感觉76 59对多少人说78 60想象听话人的反应79 61使对象感习惯成自然80 第三章语言形态训练81 62主次关系82 63重音84

64怎样判断重音86 65寻找重音87 66反义重音88

67重音词语与非重音词语的关系8968重音的表达90 69语义需要的停顿91 70表现过程的停顿92 71表现心理活动的停顿93 72情感延续和蓄积的停顿94 73制造悬念的停顿95 74强调性停顿96 75扬停与落停97 76停顿时间98 77似停非停非停似停99 78克服半句停顿100 79不能停顿的位置101 80表现急缓情感的连与停102 81语句波形的变化103 82语句波形的“三忌” 105 83语句色彩与呼吸107

84语气强弱、刚柔的分级练习10985句子的节拍111 86多词长句的分组处理113 87认识节奏114

88节奏对比变化的原则115 89情感色彩形成节奏116 90主次关系形成节奏117 91时空变换形成节奏118 92形象差别形成节奏119 93语言节奏与筋骨张弛120 94词语的格式121 95组合名词的读法123 96颗粒与语流124

97括号和引号中内容的表达125第二篇播音训练 第四章新闻播音127 98寻找新闻的新鲜点128 99播前弄明白名词概念130 100说清事实131 101说明目的133 102分寸得当134 103朴实136 104快速137 105流畅138 106平心静气139 107轻巧的发声吐字140 108开场白与结束语142 109导语143 110尾语144 111长句处理145 112时间要素的表达147 113新闻中数字的表达148 114新闻节目的节奏149 115新闻播音员的人格形象150116声音形象151 117体态形象152 118口形153 119眼神与视线154

  

120表情155 121化妆156 122服装157 123发型158 124装饰品的问题159 125讲新闻160 126新闻播音的追求162 第五章评论播音164 127突出论点165 128逻辑严密166 129分量得当167 130道理与事实168 131胸怀宽阔169 132播读文件170 第六章通讯播音171 133认识通讯播音172 134阅读通讯稿173 135对比设计175

136像说话那样播讲通讯177137人物语言179

138用语言描绘环境场面181139动作感强183 140抒情议论184 141表现时空186 第七章电视片解说187 142电视片解说的准备188 143解说处于“侧面”位置190144解说的主观色彩191 145不甩不唱192 146解说与画面对位194 147根据画面确定重音196 148全片连贯197

149处理好与同期声的关系198150开场和结尾的语句处理199151说明交代语句的表达200 152概述语句的表达201 153情节叙述的表达202 154比喻、比拟语句的表达203 155抒情语句的表达204 156议论说理语句的表达205 157警句、格言的表达207 158两人对播208 159对播语气贯通209 160对播语音和谐210 第八章广告播音211 广告播音的特点212

162广告播音形象的强烈个性213 163充分的心理准备215

164写实风格的广告语言形象217 165写意夸张风格的广告语言形象218

166呼唤招揽式220 167侃侃诉说式221 168朗读朗诵式222 169情节叙述式223 170热情赞颂式224 171角色对话式225 172说明讲解式226 173推理论证式227 174操作展示式228 175两人对播式230 176对比与层次231 177与广告中的字幕呼应232 178广告播音与画面一致233 179与画面中的人物动作协调235 180广告播音与音乐歌曲的结合237第三篇主持人语言表达训练 第九章主持人一般表达239

  

181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240 182主持人语言特点241

183主持人语言风格要个性化243 184主持人是谁244 185个性——知识和能力245 186个性——审美情趣246 187个性——性格247 188个性——音色和腔调248 189个性——年龄249 190个性——语言节奏型250 191个性——体态举止251 192个性——表情和眼神252 193个性——修辞特征253 194常说的话要常讲常新254 195与听众观众“一同”听看节目255

196“三点双方”的交流256 197真听真想真问真答258 198两名主持人的语言设计259 199主持人的幽默260

200掩饰错误而不是强调错误261 201随机应变262 202尽快记住主持词263 第十章主持各类节目264 203新闻类专栏节目中主持人评说265

204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良知267 205具有记者编辑的基本功268 206说好自己的话269 207小朋友的大朋友270 208沉浸在童心里面271 209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专家272 210知识竞赛中的一般提问方式273211抢答题的提问方式274

212怎样判断知识竞赛的答案276 213知识竞赛的语言色彩区别278 214呼唤场上的节奏波澜279 215把握全场节奏280 216知识竞赛场上的步伐281 217主持综艺节目的欢乐心情282 218兼顾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283

219带领观众的情绪和气氛284 220文艺主持人的理论修养285 221文艺节目主持人的形体训练286222深刻独到的体育见解287 223即兴组织语言的功夫288 224创造多种体育解说样式289 225体育精神的体现290 第十一章主持人现场采访291 226广播电视采访的特征292 227广播现场报道采录音响表现现场294

228电视主持人替观众感知现场295229采访提问要有明确的思路96 230拓展思路298 231及时调整思路299 232面对被采访人300

233将思路分解为具体问题301 234围绕新闻要素提问302 235围绕主题和目的提问303 236防止诱供式提问304

237用逻辑推理引导采访深入305 238从一般问个别,从个别问一般306

239演绎推理引导采访307 240归纳推理引导采访309 241类比推理引导采访310

242以求证的方式引导采访311 243在对比中挖掘新闻事实313 244开放与闭合问题315

245半开放式和半闭合式问题316 246划分式提问317 247设定318 248及时追问319 249蕴含命题的提问320 250通用问题321 251提问的铺垫323 252采访中的过渡325 253现场报道中的话筒使用326 254与摄像师形成默契327 第十二章主持人访谈329 255充分的谈话准备330 256设计好首问332

257“挑战”和“尖锐”的问题333258谈话节目中的问题“聚焦”335259提问的多样性336 260谈话节目中的两难问题338 261建立思维立体空间339 262软化问题与硬化问题341 263不要忘记对个人命运的提问342264问题顺序的节奏343 265每一场访谈都要有特色345 266别让对方逃脱346 267扩展谈话领域348 268主持人的引导和控制349 269主持人的倾听应答351 270谈话时的接语提示353 271语言交流过程中的期待354 272搭话355 273用补充来纠正 片面357

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复习要点总结 篇5

第四章 串

串是零个或多个字符组成的有限序列。

·空串:是指长度为零的串,也就是串中不包含任何字符(结点)。

·空白串:指串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空格字符的串。

·在一个串中任意个连续字符组成的子序列称为该串的子串,包含子串的串就称为主串。

·子串在主串中的序号就是指子串在主串中首次出现的位置。

·空串是任意串的子串,任意串是自身的子串。

串分为两种:

·串常量在程序中只能引用不能改变;

·串变量的值可以改变。

串的基本运算有:

·求串长strlen(char*s)

·串复制strcpy(char*to,char*from)

·串联接strcat(char*to,char*from)

·串比较charcmp(char*s1,char*s2)

·字符定位strchr(char*s,charc)

。串是特殊的线性表(结点是字符),所以串的存储结构与线性表的存储结构类似。串的顺序存储结构简称为顺序串。

顺序串又可按存储分配的不同分为:

·静态存储分配:直接用定长的字符数组来定义。优点是涉及串长的操作速度快,但不适合插入、链接操作。

·动态存储分配:是在定义串时不分配存储空间,需要使用时按所需串的长度分配存储单元。

串的链式存储就是用单链表的方式存储串值,串的这种链式存储结构简称为链串。链串与单链表的差异只是它的结点数据域为单个字符。

为了解决“存储密度”低的状况,可以让一个结点存储多个字符,即结点的大小。

顺序串上子串定位的运算:又称串的“模式匹配”或“串匹配”,是在主串中查找出子串出现的位置。在串匹配中,将主串称为目标(串),子串称为模式(串)。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串匹配问题就是找出给定模式串P在给定目标串T中首次出现的有效位移或者是全部有效位移。最坏的情况下时间复杂度是O((n-m+1)m),假如m与n同阶的话则它是O(n^2)。链串上的子串定位运算位移是结点地址而不是整数。

第五章 多维数组和广义表

数组一般用顺序存储的方式表示。存储的方式有:

·行优先顺序,也就是把数组逐行依次排列。PASCAL、C

·列优先顺序,就是把数组逐列依次排列。FORTRAN

地址的计算方法:

·按行优先顺序排列的数组:LOCa(ij)=LOCa(11)+((i-1)*n+(j-1))*d.·按列优先顺序排列的数组:LOCa(ij)=LOCa(11)+((j-1)*n+(i-1))*d.矩阵的压缩存储:为多个相同的非零元素分配一个存储空间;对零元素不分配空间。

特殊矩阵的概念:所谓特殊矩阵是指非零元素或零元素分布有一定规律的矩阵。

稀疏矩阵的概念:一个矩阵中若其非零元素的个数远远小于零元素的个数,则该矩阵称为稀疏矩阵。

特殊矩阵的类型:

·对称矩阵:满足a(ij)=a(ji)。元素总数n(n+1)/2.I=max(i,j),J=min(i,j),LOCa(ij)=LOC(sa[0])+(I*(I+1)/2+J)*d.·三角矩阵:

·上三角阵:k=i*(2n-i+1)/2+j-i,LOCa(ij)=LOC(sa[0])+k*d.·下三角阵:k=i*(i+1)/2+j,LOCa(ij)=LOC(sa[0])+k*d.·对角矩阵:k=2i+j,LOCa(ij)=LOC(sa[0])+k*d.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式用三元组表把非零元素的值和它所在的行号列号做为一个结点存放在一起,用这些结点组成的一个线性表来表示。但这种压缩存储方式将失去随机存储功能。加入行表记录每行的非零元素在三元组表中的起始位置,即带行表的三元组表。

广义表是n(n≥0)个元素的有限序列,其中的元素是原子或者是一个广义表。

广义表表头和表尾的概念:

·若广义表LS非空(n≥1),则这个广义表的第一个元素就是表头。

·其余的元素组成的表称为LS的表尾,所以表尾必是一个子表。

广义表有两种表示法,一种是括号表示法,一种是图形表示法。

广义表与树(形结构)相对应,这个广义表就是纯表。

如果一个广义表的结点又可以被其他结点所共享,则这个表称为再入表。

允许递归的表称为递归表。

线性表∈纯表(树)∈再入表∈递归表。可见,广义表是对线性表和树的推广。

广义表有两个特殊的基本运算:

·取表头head(LS):取表中的第一个数据元素,不能对空表操作。

·取表尾tail(LS);取除表头外,其余数据元素构成的子表,不能对空表操作。

第六章 树

树是n个结点的有限集合,非空时必须满足:只有一个称为根的结点;其余结点形成m个不相交的子集,并称根的子树。

根是开始结点;结点的子树数称度;度为0的结点称叶子(终端结点);度不为0的结点称分支结点(非终端结点);除根外的分支结点称内部结点;

有序树是子树有左,右之分的树;无序树是子树没有左,右之分的树;森林是m个互不相交的树的集合;

树的四种不同表示方法:

·树形表示法;

·嵌套集合表示法;

·凹入表示法;

·广义表表示法。

二叉树的定义:是n≥0个结点的有限集,它是空集(n=0)或由一个根结点及两棵互不相交的分别称作这个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的二叉树组成。

二叉树不是树的特殊情形,与度数为2的有序树不同。

二叉树的4个重要性质:

·二叉树上第i层上的结点数目最多为2^(i-1)(i≥1);

·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1个结点(k≥1);

·在任意一棵二叉树中,若终端结点的个数为n0,度为2的结点数为n2,则n0=n2+1;

·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int(log2n)+1。满二叉树是一棵深度为k,结点数为(2^k)-1的二叉树;完全二叉树是满二叉树在最下层自右向左去处部分结点;

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就是把二叉树的所有结点按照层次顺序存储到连续的存储单元中。(存储前先将其画成完全二叉树)

树的存储结构多用的是链式存储。BinTNode的结构为lchild|data|rchild,把所有BinTNode类型的结点,加上一个指向根结点的BinTree型头指针就构成了二叉树的链式存储结构,称为二叉链表。它就是由根指针root唯一确定的。共有2n个指针域,n+1个空指针。

根据访问结点的次序不同可得三种遍历:先序遍历(前序遍历或先根遍历),中序遍历(或中根遍历)、后序遍历(或后根遍历)。时间复杂度为O(n)。

利用二叉链表中的n+1个空指针域来存放指向某种遍历次序下的前趋结点和后继结点的指针,这些附加的指针就称为“线索”,加上线索的二叉链表就称为线索链表。线索使得查找中序前趋和中序后继变得简单有效,但对于查找指定结点的前序前趋和后序后继并没有什么作用。

树和森林及二叉树的转换是唯一对应的。

转换方法:

·树变二叉树:兄弟相连,保留长子的连线。

·二叉树变树:结点的右孩子与其双亲连。

·森林变二叉树:树变二叉树,各个树的根相连。

树的存储结构:

·有双亲链表表示法:结点data | parent,对于求指定结点的双亲或祖先十分方便,但不适于求指定结点的孩子及后代。

·孩子链表表示法:为树中每个结点data | next设置一个孩子链表firstchild,并将data | firstchild存放在一个向量中。

·双亲孩子链表表示法:将双亲链表和孩子链表结合。

·孩子兄弟链表表示法:结点结构leftmostchild |data | rightsibing,附加两个分别指向该结点的最左孩子和右邻兄弟的指针域。树的前序遍历与相对应的二叉树的前序遍历一致;树的后序遍历与相对应的二叉树的中序遍历一致。

树的带权路径长度是树中所有叶结点的带权路径长度之和。树的带权路径长度最小的二叉树就称为最优二叉树(即哈夫曼树)。

在叶子的权值相同的二叉树中,完全二叉树的路径长度最短。

哈夫曼树有n个叶结点,共有2n-1个结点,没有度为1的结点,这类树又称为严格二叉树。

变长编码技术可以使频度高的字符编码短,而频度低的字符编码长,但是变长编码可能使解码产生二义性。如00、01、0001这三个码无法在解码时确定是哪一个,所以要求在字符编码时任一字符的编码都不是其他字符编码的前缀,这种码称为前缀码(其实是非前缀码)。

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复习要点总结 篇6

1、刑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犯罪:一切危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3、刑事责任: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4、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 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7、刑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8、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9、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0、普通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二、论述题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1)危险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广于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

(2)损害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并非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4)限度标准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侵害;正当防卫需要整体判断,有时即使造成的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仍具有正当性。

2、死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犯罪时不满18周岁、审判时怀孕以及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不适用死刑(3)死刑判决必须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才能执行

(4)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3、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2)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为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2)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3)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其他的复习范围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3、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没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病,但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C.甲虽患有抑郁症,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D.甲具有责任能力,但患有抑郁症,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甲欲杀其妻,某日在其妻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他知道通常乙会喂3岁的女儿食物,但由于杀妻心切不顾孩子的死活,则甲对其女儿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5、彭某因私仇蓄意杀害韩某。一天在韩某回家途中向其开枪射击,但未击中。这时枪里还有子弹,彭某怕罪行暴露,遂停止开枪射击。彭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一般违法行为 D.意外事件

6、下列那种情况是没收财产?

A.甲贩卖毒品,对其1000克毒品予以没收 B.甲偷越国境,被法院没收了用以偷渡的船舶

C.甲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非法牟利400万元,法院予以没收 D.甲贪污,法院没收属于甲个人所用的全部财产

7、石某欲把数额巨大的假烟销售到邻省,找肖某帮助寻找买主,并把一部分假烟存放在肖某家中。石某在卖假烟的过程中被公安机关查获,在审讯时,石某交代了肖某家中还藏有假烟的事实。公安机关根据石某的交代,从肖某家中讲假烟搜出。石某的行为属于? A.自首 B.立功 C.坦白 D.报案

8、甲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经过一次或者几次减刑,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应少于? A.4年 B.6年半 C.10年 D.7年

9、甲被判处无期徒刑,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有重大立功表现,可减为?年有期徒刑。A.12年 B.14年 C.10年 D.20年

10、甲预谋杀乙,在甲买了杀乙用的刀之后,由于害怕作案后被抓,遂放弃了行凶。甲的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11、关于刑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最为广泛 B.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C.刑法的任务是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D.刑法制定的法律根据是宪法

12、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认定为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该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何种基本原则?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13、以下情况必须适用我国刑法的是?

A.外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公民犯罪 B.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 C.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规定的犯罪 D.在我国领域内犯罪未遂的犯罪分子

14、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在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乙杀死,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甲的行为如何认定? 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D.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15、王某潜入张某家中,盗窃了张某的电视机、金表、现金等财物。电视机属于王某所犯的盗窃罪中的? A.犯罪对象 B.犯罪客体 C.犯罪目的 D.犯罪行为

16、下列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的是? A.曹某在日记中写道:“林某太坏了!总有一天我会杀了他的。”并在日记中摘抄了几种杀人的方法

B.上官某下班时遇到一疯子拿着刀向她乱砍,情急之下,上官某拿起路旁的一根木棍超该疯子打去,将其打昏在地

C.朱某在酒店里当服务员时,遇到一位客人对其调戏,难以摆脱,朱某借口说给其拿白酒去,遂将一瓶硫酸故意当白酒让该客人喝下,客人喝下后整个食道被烫伤

D.秦某被他人捆绑在椅子上,无法搬动铁轨,致使两辆火车相撞,多人伤亡

17、甲在13周岁的时候盗窃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4周岁时抢劫价值85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盗窃价值4000元的物品,在18周岁时又盗窃1000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计算其盗窃数额应为? A.15500元 B.13500元 C.10500元 D.5000元

18、甲平时喜欢邻居2岁男孩乙,一日,将乙抱起抛上天空玩耍,甲的妻子丙要甲小心,不要摔着孩子,甲说没事。当再次抛起乙时,甲没有接住,乙掉在水泥地上摔死。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在主观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19、甲持刀追杀乙,乙的朋友丙路过,用气枪打死了甲,丙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故意犯罪 D.防卫过当

甲蓄意谋杀同室居住的乙,一天,甲偷偷在乙的饭菜中投毒,但乙因有急事没有吃饭。据此,回答第20、21题。

20、甲的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预备 D.犯罪中止

21、我国刑法对甲的行为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A.从轻或减轻处罚 B.减轻或免除处罚 C.从轻处罚 D.减轻处罚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其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B.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C.对于从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D.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3、关于累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之日起五年内又犯罪的。甲成立累犯。

B.甲犯抢夺罪于2005年3月假释出狱,考验期为剩余二年刑期。甲从假释考验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故意犯重罪。甲成立累犯。

C.甲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五年刑满释放,六年后又犯杀人罪。甲成立累犯。

D.对累犯可以从重处罚

24、下列属于减刑的有?

A.甲被判处无期徒刑,在执行期间,去有悔改表现,减为有期徒刑20年 B.已被判处罚金5000元,因其有经济困难,法院将其罚金减为2000元

C.因丙主刑由无期减为有期徒刑20年,法院将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减为10年 D.丁死缓减为无期徒刑

25、甲犯某罪,应处3年有期徒刑,法定最高刑为7年,对甲的追诉时效是?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26、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应当?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27、对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不以单位犯罪论 B.公司设立后,以实施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不以单位犯罪论

C.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不以单位犯罪论 D.单位犯罪一律实行“双罚”

甲因乙具有精良的开锁技能,通过威胁的方法迫使乙加入,二人实施了盗窃犯罪。据此回答18-20题。

28、乙为共同犯罪中的何种共犯人? A.主犯 B.从犯 C.胁从犯 D.教唆犯

29、对于乙的处罚原则是? A.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30、如果对乙判处管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的管制刑由公安机关执行 B.对乙最多判处3年管制

C.乙在管制期内劳动的,应当同工同酬 D.管制刑是对乙的人身自由的剥夺

31、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A.排斥习惯法 B.禁止类推解释 C.禁止溯及既往 D.排斥绝对不定期刑

32、现行刑法对下列哪些情形具有溯及力?

A.现行刑法生效前发生的犯罪,现行刑法与行为时刑法对该犯罪行为的规定完全相同 B.犯罪行为由现行刑法生效前继续到生效后,而现行刑法与行为时刑法都认为是犯罪的,但现行刑法处罚较重的

C.现行刑法生效前发生的犯罪,现行刑法比行为时刑法对犯罪行为的规定轻 D.现行刑法生效前发生的犯罪,现行刑法比行为时刑法对犯罪行为的规定重

33、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是?

A.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作为的法定义务 B.行为人有能力履行法定义务 C.行为人没有履行法定义务 D.行为人必须具有犯罪故意

34、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对下列哪些行为负刑事责任? A.故意伤害 B.故意杀人 C.走私毒品 D.抢劫

35、下列情形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A.甲乙共谋要一起盗窃某银行,到约定的时候乙未去,由甲一人单独盗窃得200万 B.甲乙积怨甚深。为了败坏乙的名声,甲指使其丈夫强奸乙。甲的丈夫将乙强奸 C.甲唆使一个15周岁的中学生乙从学校盗窃自行车,然后低价从乙手中收买 D.甲在将乙杀害之后,为了销毁罪迹,指使丙将乙的尸体浇上汽油焚烧

36、对我国的有期徒刑的期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期徒刑剥夺人身自由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B.数个有期徒刑并罚的不得超过20年

C.死刑缓期执行减刑为有期徒刑的,只能减为25年有期徒刑 D.数个有期徒刑并罚的不得超过25年

37、下列情形属于重大立功表现的是?

A.检举、揭发甲杀人的犯罪事实,经查证属实的

B.甲与乙入户抢劫后,甲自动投案,并协助公安机关抓获乙,经查乙是该案主犯 C.甲在同室关押的罪犯逃跑时,及时向看守所告发,制止其脱逃 D.甲检举乙贪污单位100万事实,经查证属实

38、下列属于我国刑罚消灭的原因的是? A.已过追诉时效 B.经特赦赦免的

C.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

D.被判处罚金的犯罪人由于不可抗力的灾祸确实无法缴纳的,予以免除

39、适用假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B.服刑达到法定期限

C.犯罪分子患有严重疾病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关押 D.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危害社会 40、对立功犯的刑事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犯罪分子一般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犯罪分子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犯罪分子一般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犯罪分子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1、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是? A.法治原则 B.数罪并罚原则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罪刑法定原则

4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下列不适用我国刑法的包括? A.我国外交官在日本杀死日本人 B.韩国人在日本杀死泰国人

C.我国公民在缅甸犯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

D.日本人在从我国飞往韩国的日航班飞机即将降落韩城时因纠纷杀死一美籍华人

43、某幼儿园教师甲带全班学生去春游,一名儿童乙不慎落入粪池,甲大声呼救,在附近玩耍的初中学生丙听到呼救跑过来,并拿着树枝量粪池的深度大约1米,但丙未施救,只是与甲一起呼救,待一名农民赶来将乙救起时,乙已经溺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不构成犯罪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不作为犯罪 C.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她的职务要求 D.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44、不适用紧急避险的情形有?

A.职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避免本人危险

B.除采取紧急避险外,尚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正在发生的危险 C.来自精神病人的侵害 D.来自自然界力量的危害

45、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共同犯罪的主犯包括以下哪几种人? A.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B.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C.在犯罪集团中其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D.在其他共同犯罪中其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46、我国刑法规定,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有? A.防卫过当 B.避险过当

C.中止犯 D.胁从犯

47、我国刑法规定,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有? A.主犯 B.累犯

C.教唆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教唆犯 D.首要分子

48、以解释的效力不同,可以把刑法的解释分为?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4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领域内”包括? A.领陆和领水 B.领空

C.我国的船舶、飞机内 D.我国驻 外使领馆内

50、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性要件有? A.危害行为 B.犯罪时间 C.犯罪地点 D.犯罪手段

答案:

1、D

2、A

3、C

4、B

5、B

6、D

7、C

8、D

9、B

10、C

11、C

12、B

13、D

14、D

15、A

16、C

17、D

18、C

19、A 20、B

21、A

22、C

23、B

24、A

25、B

26、D

27、D

28、C

29、B 30、C

31、AD

32、BC

33、ABC

34、BD

35、AB

36、AB

37、ABD

38、ABCD

39、ABD 40、AB

41、CD

42、BD

43、BC

44、AB

45、ABCD

46、ABCD

47、BC

48、ABC

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复习要点总结 篇7

一)数额犯

所谓数额犯,就是指需要以一定的数额或数量作为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的犯罪行为。这里仅归纳立法上以及司法解释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定罪与否的数额问题。

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140条),同时,注意根据2001年4月9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伪劣产品尚未销售,但货值金额达到第140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2.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偷逃应缴税额5万元以上。(153条)

3.偷税罪——偷税数额占应缴税额的l0%以上且偷税税额在1万元以上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两次以上行政处罚而又偷税的(20l条)。

4.逃避欠缴税款罪——欠缴税额达l万元以上的(203条)。

5.盗窃罪——根据97年11月最高法院《关于盗窃案件的司法解释》盗窃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两种情形:数额较大以500一2000元为起点、数额巨大以5000一2万元为起点、数额特别巨大以3-10万元为起点:(不同的数额可能涉及追诉时效的不同);多次盗窃的含义是指一年内入户盗窃或在公共场所扒窃三次以上。

6.非法持有毒品罪——鸦片200克、海洛因、冰毒10克以上(348条);注意:347条规定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无论毒品的数量多少,都构成犯罪,另外注意根据第357条规定,毒品犯罪中毒品是不以纯度折算。

7.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种植罂粟500株以上(351条)。

8.贪污罪、受贿罪——个人贪污、受贿数额在5000元以上:或者虽然不满5000元但情节较重的也可构成犯罪,而因贪污、受贿判处死刑的要求个人贪污、受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383条)。

9.挪用公款罪——三种行为方式中,“进行非法活动”以5千元至l万元为起点,而另外两种方式以l万元为起点(最高法院1998年4月6日《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转化犯情形

所谓转化犯即行为人实施某一较轻的犯罪行为时,因具有特定情形丽使其行为性质发生了变化,转化为较重之罪,不以原行为性质定罪也不实行数罪并罚。

1.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在非法拘禁犯罪行为过程中,行为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行为,则使原本较轻的非法拘禁行为转化——238条第3款规定)

2.收买被拐买的妇女、儿童罪-→拐买妇女、儿童罪(收买后又出卖的,241条第5款);

3.妨害公务罪-→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条件是以聚众的方式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而且该转化仅仅针对首要分子,对该聚众犯罪的其他参加者则不凡是转化问题,仍定妨害公务罪,参见242条第2款)

4.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致人伤残、死亡的,247条)

5.虐待被监管人罪-→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致人伤残、死亡的,248条)

6.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盗窃罪(条件是当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而从中窃取财物时。见253条第2款)

7.抢夺罪-→抢劫罪(携带凶器抢夺的,267条第2款)

8.盗窃、诈骗、抢夺罪-→抢劫罪(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犯罪行为之际,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见269条)

9.挪用特定款物罪-→挪用公款罪(挪用的虽然是273条所规定的救济、救灾等七项特定款物,但归个人使用的,见384条第2款)

10.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致人重伤、死亡的。见第292条第2款)

11.非法组织卖血罪、强迫卖血罪-→故意伤害罪(造成他人伤害的,限于重伤害。)

12.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病药品罪-→贩卖毒品罪(第355条第1款规定,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病药品罪转化为贩卖毒品罪有两种情形:一是行为人向走私、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提供麻醉药品、精神病药品的;共犯,二是行为人为牟利而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麻醉药品、精神病药品的;贩卖,可见前者不要求是否有牟利之意,提供不论是否有偿均使原行为性质发生转化,而后者仅限于是有偿提供的。)

13.挪用公款罪-→贪污罪(根据最高法院1998年4月6日《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6条之规定,可以推断有两种情形发生转化:一是主观上不想退还即有能力退还而拒不退还的,二是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可见,如果行为人是无力归还、即因客观原因不能退还的,仍定挪用公款罪,只不过根据该《解释》第5条以及刑法第384条第1款规定从重处罚罢了,而不能转化为贪污罪。)

(三)包容犯情形

所谓包容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一犯罪行为过程中,又实施了另一不同质的罪行,但后者被前者包容、刑法明文规定不并罚而仅将后者作为前罪的加重处罚情形。

1、绑架罪包容故意杀人罪、非法拘禁、敲诈勒索(见239条,行为人在实施绑架犯罪过程中,又指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仍以绑架罪论处而且一般直接处以死刑,该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虽然足以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但依法对该行为不单独定罪评价,而作为绑架罪的加重构成情形,被绑架罪所包容。)

2、拐卖妇女罪包容强奸、非法拘禁与引诱、强迫卖淫罪(见240条)行为人在实施拐买妇女的犯罪行为过程中,又对被拐买的妇女实施奸淫行为的,该奸淫行为不单独定罪,而作为拐买妇女罪的加重构成;行为人在实施拐买妇女的犯罪行为又实施诱骗、强迫被拐买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买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行为,该引诱、强迫卖淫不单独定罪,而作为拐买妇女罪的加重构成。被其所包容)

3.抢劫罪包容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 0 0 1年5月2 2日《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的规定:行为人为劫取财物而预谋故意杀人,或者在劫取财物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即表明刑法第263条的“暴力”程度上可以达到致人死亡的程度,既然包含故意杀人的方法,那么故意伤害也必将包含在其中。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是,如果行为人实施抢劫后,为灭口而故意杀人的,则应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4.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包容妨害公务罪、非法拘禁罪(见318条,行为人在实施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行为过程中,又实施剥夺、限制被组织人人身自由的,或者又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对该非法拘禁行为或妨害公务行为不单独定罪,而作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加重构成,被其所包容)

5.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包容妨害公务罪、此罪不包容非法拘禁;见321条第2款,行为人在实施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行为过程中,又实施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对该妨害公务行为不单独定罪,而作为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加重构成,被其所包容)

6.走私、贩卖、制造、运输毒品罪包容妨害公务罪(见347条,行为人在实施走私、贩卖、制造、运输毒品犯罪行为过程中,又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对该妨害公务行为不单独定罪,而作为走私、贩卖、制造、运输毒品罪的加重构成,被其所包容。)

7.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包容强奸罪(见358条,行为人在实施组织卖淫、强迫卖淫犯罪行为过程中,以强奸的方式迫使妇女或幼女卖淫的,对该强奸行为不应单独定强奸罪或奸淫幼女罪,而作为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的加重构成,被其包容);

8.组织卖淫罪包容强迫卖淫罪、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见358条,组织行为本身是~个复合行为,组织卖淫行为具体表现为多种行为方式,包括强迫他人卖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等,对这些行为都不应单独罪,而作为组织卖淫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认为被组织卖淫罪所包容)。

(四)亲告罪

所谓亲告罪是指被害人亲自告诉,司法机关才予以处理的刑事犯罪,即告诉才处罚的犯罪。这类犯罪尚不完全同于刑事诉讼中的自诉案件,根据刑诉法第170条规定,自诉案件的范围远远大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范围。

1.侮辱罪(见246条,但当侮辱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诽谤罪(见246条,但当诽谤行为严熏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3.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见257条,但当该暴力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除外);

4.虐待罪(见260条,当当虐待行为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除外);

5.侵占罪(见第270条)。

此外,还应注意刑法第98条的规定: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表明亲告罪并非是绝对亲自告诉才处理)。

(五)刑法典中犯罪行为的对合关系

犯罪行为的对合关系是指犯罪行为人及其所指向对象互为相对人,彼此依存,缺一不可。这种对合关系可以分为两类:双方行为人均构成犯罪的对合关系(简称彼此俱罪的对合关系)和只有一方行为构成犯罪的对合关系(简称非彼此俱罪的对合关系)。在彼此俱罪的对合关系中,又可分为彼此同罪和彼此异罪的两种情形。彼此俱罪的对合关系

1、彼此同罪的对合关系:即双方行为人(相对人)均构成同一犯罪,理论上一般也作为共同犯罪来处理(属于对合犯的典型形态)。主要有:

(1)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爆炸物罪(125条):

(2)串通投标罪(223条);

(3)重婚罪(258条,注意相婚者构成重婚罪的前提在于其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之结婚);

(4)非法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280条第l款);

(5)非法买卖警用装备罪(281条);

(6)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350条);

(7)非法买卖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352条)。

2、彼此异罪的对合关系:即双方行为人虽然均构成犯罪,但刑法分别规定了不同的罪名、各自独立定罪量刑(也属于对合犯的类型)。主要有:

(1)公司、企业人员受贿与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J63条与第764条);

(2)合同诈骗罪与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

职被骗罪(224条、167条和406条):

(3)出售假币罪与购买假币罪(17l条);

(4)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与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206条);

(5)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240条与24l条);

(6)销售赃物罪与收购赃物罪(312条,注意形成对合犯的前提是销售者所销售的并非自己或其参与共犯的赃物);

(7)受贿罪与行贿罪(385条与389条):

(8)单位受贿罪与对单位行贿罪(387条与391条):

(9)私放在押人员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与脱逃罪(400条与316条);

(10)放纵走私罪与走私犯罪(411条与151.153条):

(11)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414条与140——148条):

(12)放行偷越国(边)境人员罪与偷越国(边)境罪(415条与322条);

3、非彼此俱罪的对合关系

所谓非彼此俱罪的对合关系,即双方行为人中只有一方构成犯罪,另一方则不构成犯罪,这种对合关系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加害与被害关系,因为另一方虽然不构成犯罪但属于违法行为,刑法为缩小打击面而未将其作为犯罪处理。主要有:

(1)销售侵权复制品罪(218条)与购买侵权复制品的行为;

(2)非法销售间谍器材罪(283条)与非法购买间谍器材的行为:

(3)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325条)与购买、受赠珍贵文物的行为;

(4)倒卖文物罪(326条)与购买文物行为;

(5)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327条)与购买、受赠文物藏品的行为;

(6)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363条)与购买淫秽物品行为;

(7)贩卖伪造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明的行为与购买伪造高校学历、学位证明的行为(前者根据2001年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刑法第280第2款的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论处,而后者不构成犯罪);

刑法分论期末考试重点精华总结 篇8

第一章 刑法分则概论

一、罪状和法定刑

(一)罪状

1、含义:罪状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2、类型:

(1)简单罪状:即仅仅写出犯罪名称,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特征。

(2)叙明罪状:叙明罪状的特点是在罪刑规范中对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3)引证罪状:引证罪状表现为引用刑法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

(4)空白罪状:空白罪状没有具体说明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其指出了必须要参照的法律、法规。

(二)罪名

1、含义:罪名就是犯罪名称,是对具体犯罪本质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2、类型:

(1)类罪名和具体罪名

1、类罪名:是指某一类犯罪的总名称。

2、具体罪名:是指各种具体犯罪的名称。只能根据具体罪名定罪。(2)单一罪名、选择罪名、概括罪名

1、单一罪名,指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单一,只能反映一个犯罪行为,不能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

2、选择罪名,指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复杂,反映出多种行为类型,既可概括使用,也可分解使用的罪名。

3、概括罪名,指其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复杂,反映多种具体行为类型,但只能概括使用,不能分解使用的罪名。(3)罪名的功能:1.概括功能;.2.区分功能.;3评价功能;4威慑功能;

(三)法定刑

1、含义:指包含罪刑关系的条文所规定的适用于具体犯罪的刑罚种类和刑罚幅度

2、种类:

(1)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在条文中仅规定单一的刑种与固定的刑度。

(2)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只规定对某种犯罪予以刑罚处罚,却没有规定对该种犯罪应当适用的刑种和刑度。(3)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在条文中规定一定的刑种与刑度,并明确规定最高刑与最低刑。(4)浮动法定刑,是指法定刑的具体期限或者具体数量并非确定,而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升降。

浮动法定刑只适用于罚金。

二、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

1、注意规定:指在刑法已作基本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

(1)注意规定的设置,并不改变相关规定的内容,只是对相关规定内容的重申;即使不设置注意规定,也存在相应的法律适用根据。

(2)注意规定只具有提示性,其表述的内容与相关规定的内容完全相同,因而不会导致将原本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行为也按相关规定论处。

2、法律拟制:法律拟制的特点是将原本不符合某种规定的行为按照该规定处理。

三、法条竞合

1含义:是指由于法律对犯罪的错综规定,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符合了数个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但数个条文之间存在着整体或者部分的包容关系,只能适用其中一个条文而排斥其他条文适用的情形

2、适用原则(1)特殊优于一般原则(2)重法优于轻法原则。

第二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一、背叛国家罪

1、含义:指勾结外国或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二、分裂国家罪

1、含义: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国家的统一;2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

三、武装叛乱、**罪

1、含义:是指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2客观反面表现为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的行为;3主体是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是武装叛乱,**而故意实施。

四、叛逃罪

1、含义:是指国家机关人员和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机关人员以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3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国家工作人员;4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

五、间谍罪

1、含义: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2、构成要件:1本罪的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2客观方面表现为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只是轰击目标的行为;3主体是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故意。

六、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1、含义:是指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的行为。

七、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

1、含义:是指境内外的机构、组织、个人资助境内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行为。

第三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放火罪

1、含义: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共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公共安全;2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4主观方面是故意、即可是直接故意、也可是间接故意。

3、对放火罪的认定:(独立燃烧说)只要目的物处在相对稳定的独立燃烧状态并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便构成既遂。

二、投放危险物质罪

1、含义: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公共安全;2客观方面表现为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3主体是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故意、即可是直接故意、也可是间接故意。

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含义:是指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构成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四、破坏交通工具罪

1、含义:是指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其发生颠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2客观方面表现为破坏交通工具足以使其发生颠覆、毁坏危险的行为;3主体是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故意、即可是直接故意、也可是间接故意。

五、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

1、含义: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或者其单位,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出租出借枪支,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或者单位,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行为;3主体是特殊主体;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六、交通肇事罪

1、含义: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产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3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过失,可以是疏忽大意,也可以是过于自信。

3、刑事责任:情节一般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七、危险驾驶罪

1、含义: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3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为故意。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一、故意杀人罪

1、含义: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他人的生命权利;2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3主体:一般主体,年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4主观方面:行为人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间接故意须有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

3、故意杀人罪的认定:

(1)致人自杀行为的定性:1 行为人的合法正当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是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引起的,不构成本罪,但是构成相应的罪。3 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故意,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2)帮助自杀行为的定性: 1精神上的鼓励,不追究;

2给予物质帮助,原则上构成,从轻或减轻处罚; 3若直接动手,应认定为故意杀人,但从轻。

(3)教唆自杀行为的定性:1 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2但是教唆无责任能力人的,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4)相约自杀行为的定性:1 双方相约共同自杀,一方没有实施教唆、帮助、诱使,不追究; 双方相约共同自杀,一方要求对方杀死自己,未死亡一方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从轻。3 双方相约共同自杀,一方提供条件,对方利用条件自杀的,比照帮助自杀。4一方诱骗对方相约共同自杀的,诱骗者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5)受嘱托杀人行为及“安乐死”问题。受嘱托杀人构成故意杀人罪。

“安乐死”合法条件:1 病人身患绝症,死亡不可避免;2 病人无法忍受精神、肉体的痛苦; 有患者的真实嘱托和承诺;4 医生安法定程序,以解除其痛苦为目的,采取适当方法。

二、过失致人死亡罪

1、含义:是指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

2、构成要件:1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2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必须发生死亡结果,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3主观方面是出于过失,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4主体是一般主体。

三、故意伤害罪

1、含义: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 2 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3主体为一般主体;(重伤、死亡14周岁以上,轻伤16周岁以上)主观方面是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

3、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的界限:相同之处在于客观上行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主观上没有造成他人死亡的故意。区别在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主观上具有伤害的故意,但对结果死亡是过失;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主观上只对死亡结果有过失,主观上并无伤害的故意。

(一)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界限

1、相同之处在于客观上造成伤害的结果;

2、区别在于行为人故意内容不同:故意伤害的故意内容是非法损害他人健康,并无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内容;故意伤害未遂的故意内容是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客观上造成损伤结果,但这是由于意志意外的原因。

四、强奸罪

1、含义: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妇女性交,或者故意与不满14周岁的 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女性的性自由权和幼女的身心健康权;2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之性交,或者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3主体为年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男性;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之性交的故意内容。

五、非法拘禁罪

1、含义:是指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以拘禁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3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目的。

(一)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的区别

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或者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儿的行为。这两种犯罪在形式上都是剥夺了被害人的人身自由。区别在于:

(1)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是单一客体,即侵犯客体为他人的人身自由;后者的犯罪客体一般是单一客体,即公民的人身权利,但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也同时侵犯了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

(2)行为方式不同。前者既可以以作为方式,也可以以不作为方式实施;而后者只能以作为方式实施。(3)行为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使被害人遭受拘禁之苦,并不提出财物或者其他不法利益的要求,后者是为了威胁被绑架人以达到自己获取财物或者其他非法利益的目的。

六、拐卖妇女、儿童罪

1、含义: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人身权利中的人身不受买卖的权利;2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拐卖、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3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出卖的目的。

3、本罪的数罪问题: 1 过程中因殴打、捆绑行为过失致人伤害、死亡结果发生的,以本罪论处。因被害人反抗等原因故意将被害人杀死或实施伤害的,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实行数罪并罚。3 奸淫被拐卖妇女或诱骗、强迫其卖淫的,以本罪论处。

七、绑架罪

1、含义: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2、构成要件:1绑架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2绑架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劫持他人的行为;3绑架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4绑架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具有勒索财物的目的。

八、诬告陷害罪

1、含义:是指捏造犯罪事实诬陷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2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进行告发,情节严重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

九、侮辱罪

1、含义: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公民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2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或者其他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3主体是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并具有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

十、诽谤罪

1、含义:是指故意捏造并散播某种事实,损坏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公民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2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并散播某种事实,损坏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3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贬低、损坏他人人格、名誉的目的。

十一、虐待罪

1、含义: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冻饿、禁闭、强迫过度劳动、有病不给治疗或者其法方法进行摧残、折磨,情节恶劣的行为。

2、构成要件: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本罪侵犯的对象只能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经常虐待家庭成员的行为。3主体为特殊主体,必须是共同生活的同一家庭的成员,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或者扶养关系。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十二、破坏选举罪

1、含义:是指在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严重的行为。

十三、重婚罪

1、含义:是指有配偶而重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2、构成要件: 1侵害的客体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2、客观上必须具有重婚行为。表现形式:其一是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其二是没有配偶的人,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3主体是已婚男女的任何一方,或虽未结婚但明知对方有配偶的人; 4主观上只能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一、抢劫罪:

1、含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为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和人身权;以公私财物为对象;2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3主体是一般主体;(年满14周岁)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

(一)抢劫罪与绑架罪的区别

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或者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儿的行为。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两者的区别在于:

(1)犯罪客体不同。抢劫罪的犯罪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绑架罪的犯罪客体一般是单一客体,即公民的人身权利,但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也同时侵犯了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

(2)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抢劫罪是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劫取财物,绑架罪是将被害人掳走限制其自由后,以杀害,重伤或长期禁闭被害人,威胁被害人家属或有关人员,迫使其在一定期限内交出所勒索的财物。

(3)犯罪主体年龄要求不同。抢劫罪的主体是满14周岁的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而绑架罪的主体是满16周岁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二、盗窃罪

1、含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公司财务所有权;2客观方面表现为已秘密窃取的方法,将公私财物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并非法占有的行为。3主体是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是他人或者单位所有或者持有的财物,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窃取财物的行为。

三、诈骗罪

1、含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本罪的对象可以是各种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2客观方面表现为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四、抢夺罪

1、含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使用暴力、胁迫等强制方法,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犯罪对象只能是动产。2客观方面表现为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3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限于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五、侵占罪

1、含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的财物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2、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为公私财产所有权,犯罪对象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以及遗忘物、埋藏物;2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有,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拒不退还的行为;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六、职务侵占罪

1、含义: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务所有权;犯罪对象是单位所有的各种财物;2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自己职务上主管、经手或者管理的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3主体是特殊主体,即限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是本单位所有的财物,而希望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为己有的心理态度。

(一)挪用资金罪和职务侵占罪的界限

1二者都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内部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侵犯本单位财产的行为。2.二者的区别主要在:

(1)犯罪客体不同:挪用资金罪的客体只是侵犯了本单位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而没有侵犯本单位财产的处分权,而职务侵占罪是侵犯单位财产的整体所有权;

(2)犯罪对象不同:挪用资金罪的犯罪对象是资金,而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除了资金之外,还包括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有形和无形的财产。

(3)客观方面不同:挪用资金罪的构成,法律条文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不同的挪用有不同的定罪标准;而职务侵占罪只是对侵占行为作出了概括性的规定,定罪是以数额较大为标准。

(4)主观方面不同:挪用资金罪的目的是暂时使用本单位的财物,不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而职务侵占罪则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二)职务侵占罪和侵占罪的界限

1.都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都侵犯公私财产权利。2.二者的区别在于:

(1)犯罪对象不同: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而侵占罪侵犯的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以及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

(2)客观方面不同:职务侵占罪只能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行为方式包括窃取、骗取、侵吞等多种方式;而侵占罪的事实与职务无关,行为方式只能是将自己合法占有的财产,据为己有、拒不交出。(3)犯罪主体不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而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七、敲诈勒索罪

1、含义: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2、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又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利;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对其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4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一)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行为的内容不同:抢劫罪以当场实施暴力、暴力相威胁为其行为内容;敲诈勒索罪仅限于威胁,不当场实施暴力,而且威胁的内容不只是暴力,还包括非暴力威胁

(2)犯罪行为方式不同:抢劫罪当着被害人的面实施,一般用语言或动作来表示;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可以是当着被害人的面,也可以是通过第三者来实现,可以用口头的方式来表示,也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来表示。

(3)非法劫取财物的时间不同:抢劫罪是当场取得财物;而敲诈勒索罪可以是当场,也可以是在实施威胁、要挟之后取得他人财物。行为人以暴力相威胁使被害人限期交出财物的行为,不应定为抢劫罪,而应以敲诈罪论处。(4)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不同。抢劫行为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法律不要求其劫取财物的数额必须达到数额较大才构成犯罪;敲诈勒索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刑法规定以数额较大作为敲诈勒索罪的必要要件。

八、故意毁坏财物罪

1、含义:是指故意非法的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犯罪对象可以是任何有形的公私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2客观方面表现为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九、挪用资金罪

1、含义: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2、构成要件:1挪用资金罪侵犯的直接客体为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侵犯的对象是行为人所在单位的资金2客观方面表现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4本罪行为人主观方面是故意。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一、妨害公务罪

1、含义:是指以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履行职责的行为,以及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二、招摇撞骗罪

1、含义:指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的行为

2、构成要件: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及其威信,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故意。

3、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三种情况:一是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二是职务低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职务高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三是此部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彼一部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三、伪证罪

1、含义: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行为。

(一)伪证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

(1).犯罪方式不同:本罪之在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个别情节上作伪证;后者是捏造整个犯罪事实。

(2)犯罪主体不同:本罪是特殊主体,限于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而后者的主体为一般主体。(3)犯罪发生的时间不同:本罪只发生在刑事诉讼中,后者发生在刑事诉讼活动开始之前。

(4)行为所针对的对象不同:本罪是进入诉讼程序的犯罪嫌疑人;而后者则是未必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人(5)犯罪意图不同:本罪既可能是陷害无罪之人也可能是包庇有罪之人;后者只是陷害他人。

四、窝藏包庇罪

1、含义:是指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

(一)窝藏包庇罪与伪证罪的区别

(1)主体不同:伪证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限于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包庇罪主体为一般主体。(2)实施犯罪的时间不同:伪证罪只能发生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包庇罪可以发生在刑事诉讼开始之前。(3)行为人故意内容不同:伪证罪既可以是隐匿罪证从而使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的意图,也可是为了陷害他人使无罪者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包庇罪的故意内容只是意图使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

第七章 贪污贿赂罪

一、贪污贿赂罪:

1、含义:国家工作人员或国有单位实施的贪污、受贿等侵犯国家廉政制度建设制度,以及其他人员或单位实施的与受贿具有对向性或撮合性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2、构成要件:1.贪污贿赂罪的侵犯客体是国家廉政建设制度2.贪污贿赂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侵害国家廉政建设制度情节严重的行为3.贪污贿赂罪的主体,绝大多数是特殊主体4.贪污贿赂罪的主观方面均为故意,过失不能构成本类犯罪。

3、分类:从犯罪主体角度贪污贿赂罪分为以下三类:1.作为自然人的国家工作人员实施的犯罪2.作为自然人的一般主体实施的犯罪3.单位主体实施的犯罪。

二、贪污罪:

1、含义: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件: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害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也侵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3、犯罪主体:一类是国家工作人员:1.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2.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3.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4.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另一类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一)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的界限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在主观上都是故意,并且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客观上都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必备内容。

二者的区别:

1.犯罪客体不同:本罪是复杂客体,即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也侵犯公共财产所有权;而职务侵占罪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只侵犯单位财物所有权

2.犯罪主体不同:本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管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经营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 是公司、企业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工作人员。

二、挪用公款罪

1、含义: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2、构成要件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既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也侵犯公共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权。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公款即公共财产中呈货币或者有价证券形态的部分。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3.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如果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本单位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的,可以构成挪用资金罪而不构成本罪。

(一)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界限

两罪的客体都是复杂客体,既侵犯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的廉洁性,也侵犯公共财产所有权。客观方面的要件都包含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内容。主观方面都是直接故意。二者的区别:

1、次要客体存在一定区别:挪用公款罪次要客体仅限于公共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权;贪污罪的次要客体是公共财产所有权。

2、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不同:挪用公款罪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以上未还的行为;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实施本罪的行为人不存在作假帐、虚报账目等行为,而实施贪污罪的行为人往往有作假帐虚报账目等行为。

3、主体范围不同:挪用公款罪主体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贪污罪的主体除了国家工作人员外,还包括受国有单位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4、主观目的不同:本罪以非法取得公款使用权为目的。而贪污罪的则以占有公共财物为目的。

三、受贿罪:

1、含义: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2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3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会损害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仍希望并追求该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3.受贿罪客观方面的一种特殊形式:斡旋受贿(1)含义: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行为。

(2)具备条件:1利用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2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3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一)受贿罪与贪污罪的界限

二者都是特殊主体,主观方面都是故意。二者的区别在于:

1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受贿罪是单一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贪污罪的客体则是复杂客体,即即侵犯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也侵犯公共财产所有权。

2客观行为表现不同:受贿罪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后者则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使用侵吞、窃取或者替他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3主体的范围不同:受贿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总做人员,而贪污罪的主体除了国家工作人员之外,还可以由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构成。

4犯罪目的不同:受贿罪的目的是非法获取他人财物,贪污罪的目的则是非法占有自己合法主管、经营的公共财物。

第八章 渎职罪

一、渎职罪

1、含义: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妨害国家管理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并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3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代表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4客观方面有的是故意、有的是过失。

二、玩忽职守罪

1、含义: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职能)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玩忽职守的行为,并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了重大损失。3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代表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4客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即行为人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理应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在履行工职中时刻保持必要注意,但行为人却持一种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心态,对自己玩忽职守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大损失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三、徇私枉法罪

1、含义: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

2、构成要件:

1客体为国家私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和国家的司法公正。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实施了徇私枉法、徇情枉法的行为3主体为司法工作人员4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枉法的动机在于徇私、徇情。

(一)徇私枉法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

由于诬告陷害罪的主要特征是使无罪之人受到刑事处罚,这就与徇私枉法罪中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

1、客体不同:前者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与司法公正,后者的客体为公民的人身权利。

2、客观方面不同:前者是行为人在职务活动中利用职权犯罪,枉法裁判。后者则与行为人的职务或身份没有任何关系。

3、主体不同:前者主体为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后者主体可以是任何具有责任能力之人。

四、滥用职权罪

1、含义: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或者不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上一篇:亿以内数的认识试讲稿下一篇:春游小学一年级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