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 长:李建军(校长)
副组长:曾腊春(业务副校长)尹新宇(教务主任)
组 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 长:尹心雨(教导主任)欧仕良 副组长:学科组长
组 员:班主任、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艺体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 长:李建军(校长)
共华中学校本课程资料
副组长:曾腊春 尹新宇 组 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六大类课程:
1、学科知识类(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开设课程,如语文(英语)口语交际,演讲与表达,理化生实验探究。)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我们愿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一材料准备阶段
1. 石材的收集
(1) 集体收集。山区石材丰富, 形状、大小、色质不同。为了便于课上教学使用, 需要对石材进行收集与整理。在收集石材的过程中, 可以安排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男生负责拎袋子抬石头、女生负责捡石头, 同学之间可互换拎石头。捡石头过程中, 男女生分工与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善的品格, 使学生关系更加和谐。假如在收集石头时, 安排每个学生自己捡自己的, 将会减少同学之间的交流, 不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相互帮助的习惯。
(2) 个人收集。学生可以在假期活动中收集石头, 教师鼓励学生把石头拿到班级中与其他同学分享。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交换或者赠送, 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2. 画材的整理
(1) 石材的清洗。被捡回来的石头一般都会沾满泥土, 如果画在泥土上面, 即不牢固又不卫生。必须清洗石材, 清洗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共9人的活动小组可以分为3组, 每组准备一盆水。同一块石头被三组同学分别清洗一遍。在清洗的过程中洗第一遍的水最容易脏, 被换掉之后, 换新水的这组同学便更换为洗第三遍的一组, 之前洗第二遍和第三遍的同学分别改为洗第一遍和第二遍。新水用来洗第三遍, 石头被洗到第三遍的时候就基本干净了, 晾干便可使用。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如果每个人只洗自己需要的石头无疑会浪费更多的水, 不利于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2) 颜料的准备。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水粉颜料, 水粉颜料分为精装和散装。为了节省开支给学生提供散装的浓缩型水粉颜料。除去三原色以外其他颜色可以进行调配, 初学者有18色即可。浓缩颜料一盒装的比较多, 所以一学期的校本课程一般每色有1~2盒即可。为了做到不同颜色可以同时供更多的同学使用, 需要把颜色分开。组织学生合作分颜色, 每位同学负责把一定量的一种颜色放在每个调色盒里的固定位置上。这样学生在装颜色的时候, 就不用装一格颜色洗一洗刮刀了, 节省了时间、颜料、水。假如, 一个学生一个调色盒, 自己分自己的颜色, 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颜料和水 (为了保持颜色的干净, 往调色盒里填不同的颜色时, 每换一种颜色都需要把上一种沾在刮刀上的颜色清洗干净) 。
二技法探究阶段
1. 技法练习
(1) 基础调色练习。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色彩基础, 可以识别颜色, 能够发现色彩的冷暖感觉。学生根据对色彩的认识, 试着把不同的颜色进行调和, 观察调和之后的颜色变化;可以试着把不同冷暖的颜色调和, 观察并感受调和后的效果;还可以试着在调和的过程中变换不同色彩的比例观察效果的变化。组织学生把新的发现进行分享, 学生的直接经验加上间接经验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会呈现出和谐的学习景象, 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色彩中的奥秘,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行为习惯与提高对绘画学习的积极性。
(2) 基础造型练习。学生在练习调色过程中初步掌握涂色技法之后, 需进行造型的练习。这阶段最主要的是在纸上练习平面造型, 把颜色涂得均匀、平整是关键任务与技术手段。绘画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学生被这种艺术的魅力吸引着, 安静地坐在教室里, 专心地练习, 描绘出生动的图案或者形象。学生能够踏实认真地进行练习, 即使有同学感觉自己不在绘画的状态中, 也会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2. 绘画创作
(1) 主观表现。学生通过纸上的基础技法练习之后, 便可以在石头上面进行创作了。他们像在纸上画一样地画在石头上, 随意表现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形象。因为开这门课之前很少有美术老师在石头上绘画, 当学生遇到一些问题时, 师生可以共同想办法来克服作画中的困难。比如, 当学生发现在石头上面涂色很难涂均匀时, 教师可以鼓励能够把颜色涂均匀的同学来介绍在石头上涂色的方法。教师在带领学生研究其他可以把颜色涂匀的方法过程中,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友善与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助。教师感染学生变得更加友善, 身教胜过言传。
(2) 巧借石材。学生能够顺利在石头上画像在纸上画的一样之后, 需要发挥石头特有元素的价值了。因为石头本身的形状、纹理、色泽、质感等都蕴含着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 都有可能诱发出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想象力, 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孕育构思的雏形。石头本身的特征就有可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创作的窗口, 为了能够让学生的创意更加新颖和自由,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对于同样是卵形的石头, 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人的脸之后就开始表现了, 这时教师要问一问学生能不能比别人多想一步, 或者多想两步呢?多想一点之后再表现出来的形象可能就会更有价值。
三评价交流阶段
1. 学生的表述
(1) 对自我的分析。一般当学生完成一件作品时, 最希望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这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如何更好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教会学生真诚地表述所绘作品表现的是什么主题和内容, 借助什么样的线条、形状、颜色和石头自身的特征等形式来表现的, 为什么要借助何种形式表现何种内容, 对自己完成的作品是否满意, 并且希望别人能够为自己的作品提出宝贵的建议。同时, 学生还要对自己在收集石材、分装颜料和创作过程等不同活动环节中的感受形成语言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真实看法。
(2) 对他人的分析。对他人作品分析评价时, 首先做到“分析作品不看人”, 不管是谁画的作品, 学生在分析的时候要结合已有知识与经验, 进行客观的评价。面对需要评价的作品要积极思考, 应该能够从多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 并提出作品中有哪些价值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然后做到“评价作品只看人”, 对作品的创作人要进行客观严肃评价, 评价该同学各个活动环节中的表现以及态度如何。对别人进行评析时要心存善意, 以督促他人进步, 帮助他人提高为目的。不可对他人进行嘲笑或者挖苦, 以免导致他人不愿意分享学习成果的现象。
2. 教师的评价
(1) 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帮助, 能够对学生在学业或者生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 搪塞学生草草了事, 也不能采用过于严格的评价, 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学情, 采用不同的语言帮助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友善与诚信, 从而使得评价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 对课堂的评价。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外, 还需要对整体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一方面是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知识点, 另一方面是教会学生如何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亮点与不足, 做到态度认真, 言传身教地告诉学生做事要敬业。
学生参与石头绘画课程可以由兴趣变成特长, 准备材料与绘画过程中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快乐。让学生在自由中抒发创造的理想, 让石头绘画艺术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让学生沿着自由快乐与大胆创想的方向茁壮成长。
教师在石头绘画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主导的作用, 不仅体现在主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 而且体现在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的指导。所以,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该多为学生的发展想一想, 探究让学生在“做事”上有能力, 在“做人”方面更有能力的策略。
摘要:本文针对石头绘画校本课程开设的三个方面, 探究如何有效地设计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第一方面, 围绕准备学习材料过程中一系列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操作方案进行论述;第二方面, 围绕探究石头绘画技法的过程展开论述;第三方面, 针对如何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为基础, 对石头绘画的校本课程教学的形式进行论述, 并以举例子的方法进行论证说理, 阐述在山区初中开设石头绘画课程的教学价值与组织方法。
关键词:山区中学,石头绘画,教学,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陈艳.农村中学石头画教学研究[J].教学心得, 2015 (6)
[2]周蕾.开发本土教育资源培养幼儿学习品质[J].甘肃教育, 2014 (8)
[3]叶敏.尝试和碰撞——关于设计基础的材料教学[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010 (3)
一、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内容模块的编制
从职初教师岗位实践和专业提升的需要角度看,基于导师指导的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落实教学计划的制订。依据课程标准,初步把握一学年的教材总体特点、学段教学基本特征以及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能结合上级部门下发的学科课程计划,在备课组长指导下,结合学情,完成“课程纲要”以及学期、单元、课时计划的制订,并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进程依据。(2)科学编制课前的导学问题。能结合学习内容,科学安排与布置课堂预习与导学问题,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意识。(3)养成提前候课、按时下课的习惯。能够提前适当时间到任教班级,检查和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并与个别学生进行课前交流或学习检查。不把教师的个人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进程,按时下课,不拖堂。(4)做好教学资源的准备。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精心备课,为保证教学正常进行,提前做好教学前的相关实验、资源准备,并自主检查教学设备状态,保证教学的正常需要。(5)帮助学生树立课堂规则意识。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制订课堂学习规则,注意采取“解释、演练、强化、提醒、体验”训练程序,培养课堂学习的规则意识,使其有序参与课堂讨论;注意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间,尊重他人发言,会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经验。能有效控制和化解课堂突发事件。(6)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注意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地投入学习活动。(7)着眼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够合理调节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8)根据教学任务选择适合的课型。根据不同课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时间,规范地进行教学示范或实验演示,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实施学科教学。(9)实施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会规范编制课时教学目标,陈述发生预期学习的条件,并明确规定学习行为达成的标准或水平;能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对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及时指导与帮助,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或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能机智地引导和调控,保证教学沿着正常轨道展开,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过早掉队。(10)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有效地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过程设计中,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11)熟练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堂上能够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会控制各个教学环节或步骤的过渡时间,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评估,并结合合作学习的进展,进行适度的教学过程调整,促进和保证学生实现有效学习。(12)科学安排和实施反馈矫正。能够针对学习目标,恰当运用课堂的矫正与反馈手段,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效果和状态,有效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进行教学调控,对学生实施多样化、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水平达成。(13)增加课堂提问的效度。能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简洁性、启发性与导学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能把握提问的时机性、层次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注意先提问后叫答学生姓名,提问后要留给学生适度的思考时间,并且能进行恰当的追问。(14)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课堂语言应规范、简洁,有启发性、激励性、幽默性,语言的内容能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不必要的口头禅(语),不对学生使用侮辱、歧视性语言;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学科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15)科学布置巩固性的作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结合学情特点,布置巩固性的作业。作业内容应是所学内容的巩固,作业容量适度,能启发思考,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作业的形式避免单一化,可以采取书面作业或实践性作业;作业的内容应有层次性,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事先做一遍,凡布置的书面作业应及时批改,实践性作业应及时讲评,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
(二)“监测试卷的命题”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如下专业要求。
(1)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评价理念。学习和了解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知道“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中各条目考查水平的具体要求与层次,对学科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把握学科评价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及笔试内容考查的命题要求。(2)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针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的具体条目,结合教材特点、学情特点,能对课程内容的具体目标进行初步分解,细化对课程内容具体目标的理解和认识。(3)掌握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知道有关命题编制的一般理论,了解评价一份试卷的常用指标,如均分、众数、中位数、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差异系数、标准差与方差、标准分等基础知识。(4)熟悉试卷命制的技术和流程。掌握基于课程标准开展试卷编制的一般过程,会根据命题任务,准确确定考查内容和水平要求,科学编制双向细目表,合理确定考查覆盖度,题型结构与分值,控制试卷总体难度、容量,注意试题语言、字体和图表的学科规范,命制一份合格的试卷,制订科学的评分标准或细则,并能根据网络阅卷的需要编制合乎规格的试卷。(5)初步掌握三维目标达成的评价命题技术。能够结合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熟悉和掌握三类目标命题的一般特征和试题的呈现形式,科学编制信度高、区分度好的试题。(6)基本把握不同类型试卷的命制要求。能根据学科评价的功能,结合教学任务,命制形成性评价试卷和总结性评价试卷。能根据评价需要,制订表现性评价的方案或评价量表。(7)规范落实学业试卷的评阅。根据试卷评分标准,合理判分。注意在评卷中收集学生典型错误信息,反思教学的得失;同时,能熟悉“网络阅卷”的一般流程,掌握“网络阅卷”的具体方法,并能利用阅卷平台提供的功能,收集数字化的学生错题信息或典型答题案例,并能结合阅卷数据进行书面的诊断分析。(8)实施学业监测后的诊断分析。根据试卷评分标准,能够合理判分,并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的判定与统计;能借助一定的质量分析系统或平台的监测数据,进行任教班级学业质量测试后的诊断分析,形成学业质量诊断分析报告,并制订教学改进方案或措施。
(三)“教学课例的研究” 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课例研究,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实践改进,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基于专题、持续研究、见证效果、形成成果等特点。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认识教学课例研究的实践意义。教学课例研究的目标指向职初教师个体课堂教学技能,着眼教师专业的成长。开展课例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我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通过同伴互助,帮助教师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同事或同行间建立起牢固的、专业互助的伙伴关系。(2)明确教学课例研究的一般方法。知道课题研究是贴近教师专业实践最为紧密的质性研究方式。其主体研究方法是基于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学习,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具体可以采取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3)把握教学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教学课例研究以问题为导引,基于教师自身专业提升,具体遵循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课前会议、课堂观察、集体反思、自我完善、总结分享、循环跟进的程序。(4)整合教学课例研究的活动形式。基于主题的教学课例研究的形式应避免单一化,力争研究主题系列化;在一课一议的基础上,可以将研究形式拓展为同题异构、同课一人多轮循环、同课多人多轮循环、基于网络的团队协作教研等多种形式。(5)规范教学课例研究的实施过程。能根据研究任务和专业研修需求确定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切合研修专业需求和同伴认同态度,成立或组建研究团队,合理进行研究的协作分工;能围绕研究的主题,设计课例研究的实施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践研究。研究中善于建立对话互动的平台和氛围,着眼同伴互助,能够聚焦主题开展对话,梳理和形成促进课堂教学问题改进的措施与基本经验。(6)优化教学课例研究的技术手段。课例研修主要以课堂观察为主,采取集中评课、议课的方式进行。应掌握课堂观察基本方法,根据研究的侧重点,科学制订课堂观察量表,开展课堂教学观察实践。初步熟悉和了解基于信息技术的视频课例录播系统,恰当地运用DV、手机、数码相机等低成本技术工具,能够进行视频教学研究课例的诊断分析与研究。(7)初步掌握教学课例评课议课的方法。在开展教学课例研究实践活动后,能根据课例评课的标准,聚焦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评课议课应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评课观点的陈述应基于具体、典型的课堂观察证据,不轻易做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对于课例实践中任教教师专业优点的评述不吝啬,对于专业不足的阐述要到位,不走极端,做到客观、公正、准确。(8)善于提炼教学课例研究的成果。能够带着目的进行课例观察,畅所欲言地表达;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详实的记录和整理,并基于观察数据,理清课堂教学改进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果文本,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从而保证后续研究更加深入;善于挖掘课例研修的价值,针对课例中典型的共性问题,能转化和上升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学生学法的指导” 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借助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活动,达到如下专业要求。
(1)把握学科学习规律。应初步把握本学科学习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知道学科认识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阶段。能在学科学习中采取四轮学习方略(也把一节课分为四轮):第一轮——预习,查出障碍;第二轮——听课,破除障碍;第三轮——复习,扫除障碍;第四轮——作业,学会应用。预习是为了对一节课初步感知,听课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复习是为了巩固,作业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能坚持“前移后续”的策略,培养学生“先预习再上课,先复习再作业,先思考再求助”的学习习惯,有效落实四轮学习方略的指导。(2)善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能够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难度、心理压力、疲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归因分析;能指导学生采取放松训练、调节学习难度、多感官协同、排除干扰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3)学会制订学习计划。能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制订计划要保证学习任务实现的可能性,明确哪些学习内容是必须做的,是否应该做的,是否能够做的。同时要明确学习计划落实的具体安排,计划目标要求明确化,可衡量,可达成,符合实际,并且有时间限制。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提高学习整体实效。(4)学会有效听课与笔记。指导学生领会听课的作用,学会选择性地进行笔记。学生不仅要注意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和核心,而且要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性地记载关键知识和疑难知识。在每章复习结束时,还要经常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还存在问题。(5)有效开展学科训练。明确学科练习和训练的功能主要是巩固、反馈与强化,作业训练要精选试题,强调训练的计划性,着重练习的针对性。具体要求做到:一是加强习题选择的典型性,学会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二是加强错题巩固的自觉性,重视测试中错误类型的归类,注意习题解题方法的归纳,注意定期进行错题重做;三是注意习题训练的科学性,抓好基础训练、专题训练、模拟训练,突出训练方式的科学选择,即要科学安排分层训练、循环训练、规范(性)训练以及限时训练,答题要克服犹豫心态,从而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四是加强习题训练的规范性。习题训练要注意规范化,处理好“求快与求准”“会做与得分”“难题与易题”的关系,避免粗心大意和熟题答案的思维定式的影响,避免“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抓稳基础分,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6)学会选择教辅资料。资料是复习的补充,要指导学生 “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正确认识考纲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务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拓宽知识内容,延伸课后习题。挖掘教材,注意细节。一般一门学科配置1~2本综合性教辅用书即可,坚持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即听懂一题会解一类题,引导学生避免过分依赖资料的习惯性心理,决不能舍本逐末。(7)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加强克服考试综合焦虑症或考试综合恐惧症的心理辅导,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焦虑和压力,合理归因;合理确定学习目标,调整考试动机,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提高对考试环境的适应性,摆正心态,避免怯场;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放松。(8)学会巧用草稿纸。指导学生平时的草稿要整洁,草稿纸使用要便于检查。不要在一大张纸上乱写乱画,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一题一题顺着序号往下写。为了便于练习做完后的复查,草稿纸一般可以折成4~8块的小方格,标注题号以便核查,保留清晰的分析和计算过程。(9)定期自主诊断。指导学生认真、客观地对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及时弥补,尤其是对薄弱环节加强反思诊断,及时确定查漏补缺的重点学科,保证学科的均衡发展。
二、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实施要求
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实施,应结合学校特点,总体上采取导师负责专业指导,职初教师落实知行结合、自主实践与自觉反思,职初教师所在学校承担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价的方式。具体说,导师、职初教师、学校应分别落实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
(一)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导师要求
(1)落实课程实施计划。根据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指南的基本要求,导师针对每一校本课程制订课程实施计划与方案,明确每门校本教师课程评估的基本要求,并要求职初教师了然于心。(2)实施课例研修指导。导师能在安排自身工作的同时,随机观摩和观察职初教师的常态教学情况,有计划地组织职初教师开展主题性、专题性、系列性的课例研修,主动听取职初教师的汇报课,做好课堂观察的记录,能结合课堂诊断情况,给职初教师提出书面的教学改进建议和措施,并明确职初教师落实整改的时间要求。(3)落实课堂教学组织的指导。导师能对职初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理论学习指导,结合自身教学示范,帮助职初教师形成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规范。(4)落实学业评价的专业要求。导师能对职初教师的教学命题评价提出具体技术指导,定期对职初教师的学科命题提出任务性要求,明确具体数量和内容要求,能针对职初教师编制的试卷给予具体的专业指导,并落实书面改进意见,同时能保存好试卷命题改进的过程性资料,作为职初教师档案袋评价的基本证据资料。(5)落实学法指导的建议。导师能给职初教师提供适合学科特点的学法指导建议,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职初教师学法指导的落实进行督促和检查,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二)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职初教师要求
(1)虚心听取导师专业意见。能按照校本研修教师课程指南的要求,虚心听从导师的专业指导,规范落实研修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听取导师的专业指导意见,进行课程研修和专业实践。(2)定期开展研修总结。要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专业习惯,定期进行专业研修的反思和总结。针对课程研修中出现的专业问题,能主动思考解决办法,并善于结合导师的指导意见,创造性地进行落实,不盲目从于导师的建议。(3)主动落实课堂研修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组织课程研修的要求,围绕课例进行专业研修,能主动定期观摩和听取导师的常态课,学习导师的课堂专长,并主动开展课例研究教学实践,征求导师或同行的意见。(4)主动落实学业命题研修要求。能根据导师对学业试卷命题的指导意见,主动进行命题实践,同时主动学习有关命题评价的相关理论,充实自我对学业试卷命题的评价理论水平;同时能够根据研修的要求,在研修期间提供规定数量的学业试卷。(5)做好研修材料的积累。能够根据导师要求完成各类专业研修过程资料和评估资料的填写,并做好专业研修过程中各类研修课程过程性资料的积累,能够选择和提交体现专业研修成效的典型性材料。
(三)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学校要求
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对各学科提出的各个校本课程,进行了认真的评议,全面分析了学校现有资源,讨论后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设置框架: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基础上,框定我校校本课程分为四大类:人文类、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评定,确定本学年的校本课程。
一、课程设置:
1、人文类:
(1)时事开讲。
(2)生活中的经济学。
(3)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4)花卉与生活。
2、科学类:
(1)身边的化学。
(2)航天科技。
3、艺术类:
乐器、声乐、素描、动漫、硬笔书法、立体构成、服装设计、装饰画、绢花制作、风景画。
4、体育类:篮球、排球、足球、舞蹈。
二、校本课程纲要编写要求:
1、课程名称:(包括适合年级)。
2、主持教师:(待定)。
3、课程类型:(说明是人文类/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
4、课时量:说明总课时量及课时安排。
5、日期:起止日期。
6、课程具体设计:
(1)课程目标:逐点陈述目标,要全面而具体。
(2)课程内容:知识内容、活动形式等相关方案;具体的组织等。
(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如学习方式与活动安排、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等。
(4)课程评价:评价的标准。注意: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过程评价、评价角度要多元化。说明学分值计算方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根据自身特长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加强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培育学校精品课程,逐步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校本选修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原则。根据学生兴趣与需求,结合教师特长,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
2、科学性、时代性原则。选修课程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反映学科最新发展趋势。
3、特色化原则。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坚持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二、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方式
1.校本选修课程评价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家长评等多种评价、课程评审委员会考核相结合进行,重点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可满意程度。
2.校本选修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其中过程评价形式有:以课程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不定期地了解学生对所选课程质量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课程开发、开设老师,督促教师及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终结评价形式: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整体评价,课程教案、上课点到、课程学分评定、课程实施后反思与改进等材料是否齐全。通过评价,引导教师努力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执教能力,自觉优化校本课程内容。
3.建立校本选修课程分级评定制度。以学期为单位,对本学期开设的校本课程通过自行申报,结合考核对校本课程分为精品课程、A级课程、B级课程、C级课程等4级评定。
三、校本选修课程评价内容
校本选修课程评价体系由四个部分的评价组成:课程目标与计划的评价;课程开设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四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四个控制点进行,通过评价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意义,开设课程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可能性,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些课程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的一致程度,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课程刚要的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等。
2、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主要判断教师开设课程的准备程度,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为主要标志性信息。
3、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组织同行专家听课,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
4、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育目标,还存在哪些偏差,如何纠偏等。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征询专家、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等。
四、选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
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用于课程的立项,只有通过该项评价的课程才能获得正式的立项,只有通过立项评审的学校课程才能列入学校课程计划。
2、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
(一)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1、确定适用班:
七、八年级两个教学班进行教学实验工作,时间为2年。
2、按照要求制定课题计划。
3、进行理论研究,查询相关文件、资料,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二)实验组织情况:(2009年10月——2009年11月)
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由杨主任任组长,王主任任副组长,主研教师崔老师和具体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为丁老师等四人。
(三)研究与试验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7月)
1、调查研究阶段
对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进行调查。
2、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确立课题研究的方式与过程。
3、提高教师素质阶段
采取自修、反思、实践、研讨、交流、总结等模式,完善多媒体教学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智慧课堂教学的效率。
4、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进行课题研究。
5、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发展阶段。
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促使学习质量全面提高。
(四)经验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8月——2010年9月)
1、形成新观点、开拓新模式。
2、撰写实验报告。
3、评价验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预期成果
1、预计2010年9月完成所有预定计划。
2、学生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4、完成若干篇实验报告、论文或课堂实录等。经费预算
总课题组以及学校教研室提供相关的研究经费和实验器材。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一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基本认识
第一,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必须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依据学校自身的环境、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 为满足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需求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
第二,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必须坚持学校性与地方性, 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与学校资源, 学校自行开发与实施的校本课程将进一步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
第三,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一定要贯彻本校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体育校本课程属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单项课程开发, 只有纳入学校统一的校本课程体系, 才能确保课程的开发成效。
第四,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一定要对学校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与评估。校本课程要以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的形式出现, 方便操作、容易实践, 能给学生思考与实践、探索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第五,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对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分析、科研能力的把握。一定要因地制宜, 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出发, 让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入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 而不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 若想要开发出符合学校实际和让学生满意的课程, 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与需求。
第一, 选择的策略。要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付诸实施的课程, 这个过程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一般来讲, 主要包括课程科目的选择、学习内容的选择、配套教材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评价体系的选择等。
第二, 改编的策略。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改编, 主要是指导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 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认知水平与课堂情境。它是一种以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活动。可以改变课程内容的结构和顺序, 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等。
第三, 新编的策略。根据学校和学生发展需要而开发出的全新的体育课程板块或课程单元, 形成的体育校本“特色课程”。可以探索一些自创运动项目的教材, 形成创新性的体育课程和自编教材。
第四, 优化的策略。可以针对个别教材内容或方法的优化, 如改编或自创课堂游戏、徒手操等, 形成课程文本。
第五, 整合的策略。整合是指以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 来安排校本课程的学习的开发活动, 其目的是减少项目和知识的分割和学科的隔阂。
第六, 拓展的策略。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 主要包括正规课程延伸和个性化拓宽。
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体会
第一,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了课程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学生选择权和发展权得到了尊重, 为个性发展建立了课程超市, 学生们有了课程选择权, 学生可以选择了自己所喜欢的课程, 从而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第二,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提升了课程改革的意识, 提高了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的能力, 改变了传统的课程制约教师的现象。在校本课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传统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 教师有了课程决策权, 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设计学生需要的课程。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 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中的双主体性变得清晰与自然, 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教师发展空间不断释放, 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校本课程为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教师的专业素养、个性特征和能力特长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体现, 教学积极性高涨。教师们通过直接承担体育校本课程的策划设计、教材开发、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成果展示、总结反思等工作, 提升了能力, 扩充了视野, 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与意义。
第四,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突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弥补了基础课程相对于部分学生的需求所存在的不足, 也提高了办学的自主权。学生们通过参与开发和学习体育校本课程, 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升, 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创造、品味成功的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追求高品位、高质量的人生规划和发展。
第五,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为学校和教师们提供了教改实验的平台。校本课程的教学是教师实现个性教学的舞台, 包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的指导式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学业考核评估方式以及校本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都会为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关键词:地理 意义 作用
一、引言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课程研究者也对校本课程开发
产生了极大的关注,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院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进一步明确了校本课程在教学课程设置中的作用,使校本课程开发一时成为焦点问题之一,作为即将进入新课程
教学省区的教师,对此从思想上应该重视,提前进行学校课程的素材准备。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的概念,由菲尔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他们当时把它界定为学校中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施实。以后其概念又有几次被提出讨论但最终没有达成完全的一致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肯尼(Keiny.S)和威斯(WeissT)认为:”校本课程开始是在实际教育场所发生的并可望能够使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并卷入到广泛的相互作用和课程决策之中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此定义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各方面人员参与并在特定的现场展开的课程开发策略。
2.作为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197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把它界定为:“各学校课程需要的自发的行动,促使中央和地方教育当局之间权利再分配,使学校获得课程开发自主权,进行从事课程开发过程”,而麦克林南(Mackerna.J)界定为:“所有学校共同设计并实施的自下而上的开发模式。”
3.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埃格尔斯顿(Eggleston)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过程,学校通过此过程整合相关资源
开发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课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地理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用的一种与国家地理课程开发相照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内容丰富性、教学手段多样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是国家地理课程的有益补充。长期以来我国严格执行中央集权课程政策,推行单一的国家地理课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自上而下强制实行,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公民达到基本的教育素质而开放的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框架的主体部分。国家课程面向全国所有地区,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学生,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唯一的国家地理课程在我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民族文化差异巨大,地域广阔,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国家地理课程在推广过程中暴露出与区域实际脱节现象,滞后与社会发展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发展和当地社会实际变化。
2.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是实现学生发展的手段。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参与主体、学生、有关课程专家、家长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的过程,除了要体现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外,还应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培养其创造性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以改变近年来应试教育给我国教育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高分低能,高智低德”的学生畸形发展。中学校本课程应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论观,通过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损坏实例让学生明白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不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谋求发展时,可以向环境索取生产资料甚至改变地表的形态,但是这种改变是以不能够以牺牲地理环境中其他组成要素(动、植物的生存权力)为前提,更不能违背地理环境发展规律,要让学生会尊重自然,热爱生命,任何不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只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3.中学地理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发展。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使地理老师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定了教师专业的自主地位,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对教师的教学意识和专业知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从传统“教书匠”向现代“教育家”转变,有利于促进教师全面的发展。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优秀品质的养成。中学教师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即使教师有能力对国家的地理课程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碍于学校、家长的提高学生成绩的要求也只好放弃,更有甚者,机械的灌输知识任意加大作业量,甚至体罚学生的事例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更危险的是这正是健全的教育品格逐步丧失的信号。
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在教学课程设置中的作用,使校本课程开发一时成为焦点问题之一,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地理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具体学校的特点和地域特征,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更好的落实国家的教育目标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地理教育者需要加强对地理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摸索实践经验,为促进课程开发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改要求,结合学校及年级实际,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坚持“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原则,充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1、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尽量弥补国家课程自身的局限与不足,扩大视野,掌握科学的学法与策略,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要求,得到全面发展。
2、在校本课程的开设系列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体现学科特点,又不拘泥于课本。
三、课程内容:
初步确立以下课题方向,在此基础上,适当、适时增添新内容。
1、中学生文化修养
2、中国古代文学文化探究
3、数学思想方法探究
4、西方文化赏析
5、身边的物理、化学现象
6、历史人物评析
7、政治、经济、地理常识
8、音乐、舞蹈、表演、播音与主持、体育基础训练
9、围绕“话说郑州”,从不同的角度看郑州的发展
四、遵循原则:
1、现实性原则: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我们充分考虑年级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学生发展情况,以及学校各方面因素的承受能力。
2、基础性原则:校本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也就是为每个学生打好今后发展的基础,这就更加要求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特征。
3、发展性原则: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做准备的,因此,课程与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实施方法:
1、课程具体内容由学科组确立主题,人人参与编写,报课题领导小组审查后,确定具体内容,课程内容的确定主要处在动态管理中。
2、制定开课计划,老师在不同班级上课,年级进行问卷调查,选取满意度较高的老师,开设讲座。
3、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拓宽开发范围和内容,做到“统一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统一指导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统一考评与单项研讨相结合,”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4、校本课的实施规化与资料的管理,校本课程的实施做到六有,即:有教师、有场地、有时间、有教案、有内容、有成果。使校本课程纳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1、评价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个体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需要和处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的主题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价值。
2、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和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为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及策略提供依据,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将教师校本开发情况纳入年终个人量化考核。
七、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张云敬(校长)
副组长:帅志民(副校长)
安伟亮(教务处主任)
汪庆(教务处副主任)
杨滨瑜(教务处副主任)
尹淼(教务处副主任)
组
员:李
萍(语文组组长)王现枝(数学组组长)赵雪霞(英语组组长)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崇义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1-15
中学校本课程总结06-26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纲要06-02
南湖中学生物校本课程教材10-01
2024-2025年度中学校本培训方案10-06
实验中学校本教研制度10-31
三家中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09-25
永登县中川中学校本培训制度07-06
校本课程考核实施方案11-10
心理校本课程实施总结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