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博物馆分析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辛亥革命博物馆分析(精选7篇)

辛亥革命博物馆分析 篇1

2014年7月1日,新能源公司党支部成员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馆。通过此次参观活动,让全体党员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中国革命道路的漫长与艰辛。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功的举行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因这一年为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一系列武装斗争失败后首次取得胜利的伟大事件。它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巨变的序幕,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辛亥革命博物馆分析 篇2

随着建筑的多元化发展, 为了满足形态各异的建筑外形,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在工程实体中应用价值工程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在最短的生命周期内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这是项目团队共同的目标。辛亥革命博物馆工程造型独特,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首义文化区中心位置, 总建筑面积22138m2, 分为地下1层, 地上3层, 3层至屋面外尖头飞檐部分采用钢结构, 屋面为V字形对挑两榀钢桁架, 其中大跨度悬挑异形钢桁架悬挑跨度为38m, 总重约610t, 钢结构总用钢量达3500t, 工程完成效果如图1所示。由于本工程位于城市中心位置, 施工场地受到很大的限制, 根据工程特点通过应用价值工程对悬挑异形钢桁架的施工方案进行了价值工程分析, 最终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1 提高项目价值的途径

价值V与功能F (目标成本) 成正比, 与成本C (现实成本) 成反比, 根据以上关系项目部通过成立VE小组对价值系数进行分析, 决定在提高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 使项目价值得到最大提升。

2 确定目标

首先通过对本工程各分部和子分部工程的造价分析, 确定比重最大的是主体结构中的钢结构工程造价为4100万, 占土建总造价的1/3, 然后通过对钢结构各分项进行深化分析, 收集工、料、机的成本信息, 发现在屋面超大悬挑异形钢桁架的施工中, 会受到施工场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较大的费用, 因此在此节点施工中需重点控制, 通过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来创造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本工程最终选择超大悬挑异形钢桁架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

3 方案的价值工程分析

超大悬挑异形钢桁架通过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 模拟钢桁架的安装和卸载过程, 通过分析模型, 经过多次研究, 反复比对后提出了4种方案:A、分块吊装法;B、整体吊装法;C、整体提升法;D、高空散装法。项目部邀请了6位专家对每个方案的可实施性 (F1) 、经济性 (F2) 、质量和安全 (F3) 、工期 (F4) 四项功能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其中四项功能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为F2=F3>F1>F4。

3.1 优缺列举法对方案进行评价

首先对4种方案的内容和优缺点进行列举分析, 如表1所示。

3.2 运用0~4评分法确定各功能权重

为反应各功能之间的真实差别, 采用0~4评分法计算各项功能权重, 如表2所示。

3.3 功能系数的确定

在方案评选中, 确定各方案功能F1、F2、F3、F4的权数分别为3、4、4、1, 然后6位专家对A、B、C、D4个方案的四项功能进行打分, 最后计算出各方案的功能系数, 如表3所示。

3.4 成本费用分析

根据提出的4种方案从胎架搭设、人、材、机等方面进行成本费用分析, 得出各方案的综合造价, 如表4所示。

3.5 成本系数的确定

根据辛亥革命博物馆工程的特点, 并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综合计算出A、B、C、D 4种方案的造价分别为1714元/t、1567元/t、1836元/t、1061元/t, 然后计算出各方案成本系数, 如表5所示。

3.6 价值系数的确定

根据功能系数和成本系数计算出价值系数, 价值系数最大的为最优方案, 如表6所示。

根据对A、B、C、D 4个方案进行价值工程分析, D方案高空散装法价值系数最高, 为最优方案。

4 实施效果

通过价值工程分析确定的高空散装法, 在实施过程中较为成功, 确保了钢桁架的安装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安装完成效果如图2所示。在质量安全上, 钢桁架卸载后, 实际监测最大下挠值为20mm, 满足设计要求并于与结构分析模型结果相符;在经济效益上, 该方案使钢桁架在施工过程中能保持稳定状态, 质量安全也得到保证, 并且成型后能满足设计要求, 其观感效果好, 相比常规的满堂支撑和卸载方式总造价节约了43万元。在社会效益上, 该方案施工总体成本低、安全性高, 在可实施性、经济性、安全性之间取得了最佳结合, 总结形成的《超大悬挑异形钢桁架安装技术创新》获得了国家QC成果一等奖。该工程荣获2012~201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5 结束语

价值工程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经济性的管理活动, 本文通过运用价值工程的评价分析方法与工程实体相结合, 综合了技术与经济方面的因素对辛亥革命博物馆工程中大跨度悬挑钢桁架所提出的4种施工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 最后以价值大小作为评判依据, 得出D方案为最优方案, 成效显著, 成功的在方案决策中引入价值工程, 使评判方法更加的科学、全面、合理。

参考文献

[1]黄昕.VE在优化深基坑支护方案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1999, 2:26-27.

[2]杨棚淅, 姚刚, 吴小琼, 李鹏.基于模糊评判钢桁架施工方案优选[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10, 29 (4) :180-182.

中央革命博物馆时期的展览研究 篇3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在1949年10月11日向各中央局、分局宣传部发出《关于收集革命文物的通知》,文中具体提出,“革命博物馆为即将设立之重要宣传教育机构”,“望各中央局、分局宣传部并通知各级宣传部门及时(迟则不易收集)负责收集革命文物,专人负责,集中保存”,“待革命博物馆成立后即派人迁京”。收集革命文物的范围,“以五四以来,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心,上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革命运动;旁及其他革命党派团体之革命事迹”(原文载于《关于收集革命文物的通知》,194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0年3月7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文化部同意,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在京正式成立[关于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建立的确切时间,参见《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请介绍向苏联各博物馆建立联系》(1950年6月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其中提到:“我处自本年3月7日正式成立后,即已展开各种筹备工作,筹备期间暂定2年,拟于1952年1月正式开馆”]。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兼筹备处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北京北海团城文物局机关内。筹备初期,由于对革命博物馆的工作没有经验、缺乏专业人才,且没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因而工作就不得不采取一面摸索一面前进的办法。3月28日,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第一次会议召开,王冶秋主任首先谈到,“自接管北京市以后,即想成立一个这样的博物馆”,于是他就向中共中央宣传部陆定一部长提出建立革命博物馆新的机构,陆部长也认为需要,因此他通电所属各地分局,“北京将有革命博物馆成立,请他们征集革命文献,交付中央,据接电各地已先后成立了革命文献征集委员会”。同时,会议也初步确定了革命博物馆的范围与性质:“范围自五四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起,至全国解放政府成立止,中间四个阶段;性质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过程来教育群众,因此我们的任务是提高群众思想教育,所以我们为基本群众布置的对象是工、农、兵、革命知识分子,一切都须适合普遍的群众要求。”(参见《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第一次会议记录》,1950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5月17日,文化部批准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馆址暂借故宫博物院宝蕴楼[1949年8月初,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处址(故宫内宝蕴楼)修缮告竣,全部移入新址办公]。6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革命文物征集法令》,其中就已改称“中央革命博物馆”。7月29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国立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于8月6日起正名为“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

一、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

革命博物馆筹备初期,人员很少,当时的工作重心是征集革命文物。1950年3月18日,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借北京图书馆会议室(后迁至午门城楼),举办了“‘中美合作所’美蒋特务大屠杀图片展览”,这是筹备处举办的第一个展览,历时24天,观众逾万人。直至1950年底,在制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时才对陈列工作提出了具体设想:“逐步筹备分类陈列,各种工作均循序发展,1951年首先改变现行组织,继续请调干部与培养干部争取以现有干部完成‘五四’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第一阶段)的布置和陈列。”(引用自《呈送1950年度工作总结》,195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在上级的指示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具体组织实施“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举办展览的目的是:通过这次展览,把已征集到的材料趋近三十年革命史的顺序摊摆出来,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教育,广泛征求意见;然后陆续补充材料、不断地修改;体现出真正革命博物馆的基础(参见《关于革博工作问题的报告》,195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展览陈列的大纲,是以《新民主主义论》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两个文件拟定的[这一说法参见《关于革博工作问题的报告》(195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据《关于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当前工作的提案》(195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记述,此次展览“全是以胡乔木著的《中国共产党的卅年》书为根据、结合现有材料来布置的”]。同时还组织了全国的艺术家创作以党史为题材的美术作品。

“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的内容与范围包括:从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展览以“旧民主主义”一段作为序幕,共分为6个部分:(1)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2)党的建立,包括中国近代工业和工人阶级的发展——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布五四运动——毛泽东同志早期的革命活动,党的一次大会到三次大会;(3)一次国内革命战争;(4)二次国内革命战争;(5)抗日战争;(6)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nlc202309091011

展览在武英殿举办,布置就绪后,专门请中央领导审查。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审查后指示:“材料欠充实,组织上不够明确、突出、暂不宜公开展览,但在党内可开放,以便广泛地征求意见,陆续补充和修改。”(引用自《关于革博工作问题的报告》,195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7月12日至11月6日(9月份为修改时间,没有开放),组织中央一级及北京市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参观。大家的总体意见是:认为极需要这样一个博物馆,希望能够赶快补充材料早日向群众公开。此外,在陈列内容与形式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意见:(1)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在整个陈列中没能贯串起来,表现也不够明显,特别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材料更少,毛泽东同志所总结的中国革命的三大经验

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没有突出的材料,看起来零乱而不系统;(2)各个时期为党的事业英勇牺牲的烈士的材料表现得不够,特别是烈士的传略,没有介绍;(3)国际上对中国革命的援助,表现得也不够;(4)除了介绍一些党在各个时期所领导的运动以外,对党的概况的介绍少,如党的组织概况、党的分布、历史上的各种情况,而这些又是大家亟须要的;(5)有系统地把握在白区的斗争介绍得不够,现有的材料陈列上也是没系统的;(6)实物、文献仍然太少,如各个时期的报纸、会议记录、用具,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手稿等(参见《呈报观众对党史陈列的意见》,1951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针对所提出的意见,革命博物馆于1951年9月份对展览进行了局部修改。这次修改工作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1)形式方面:经过修改后,首先解决照片的悬挂问题。增加了外框和挂镜线,这样在形式上是美观清晰多了,部分与部分间比较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由于悬挂形式的解决,材料的调整也方便多了。这一次所没有解决的是组的标语仍没想出更好的办法来,仍然用旧的,和新调整的形式有些不配,这个问题所以没能解决,主要是时间仓促,准备再次修改时把它解决。改变的形式当中,对过去一些材料的编排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层次较前系统些,后来由各地陆续寄来的材料也补充进去。

(2)文字说明的修改:文字说明因“七一”前后是突击出来的,有些不够妥当,这次作了通盘的修改,修改之后又用铅印印成卡片,和以前相较是好多了,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主要是铅字太小,不易看清,再者就是有的文字太长,看起来吃力,这些问题有待于再次修改时注意研究改进。

总体来说,这次修改工作仅是局部的,较之前改进了一些,但仍有问题没有解决,“若以为奠定博物馆陈列的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尚有若干距离”。所以,面对这一客观形势,博物馆就提出要在下一年度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为内容的陈列中加以解决。

1951年8月开始,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协助重新编写了《陈列提纲》,编写的方法是根据《毛泽东选集》与中央负责同志来审查时提出的意见,并参照苏联党史进行的。关于范围的划分,仍暂定为6个部分,从五四运动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对五四前旧民主主义革命要作简要叙述。1951年年底,“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因实物材料不足,暂时停止开放,转入征集资料工作。之后根据中央宣传部编写的《陈列提纲》,结合1951年展览时中央负责同志及群众所提出的意见不断加以修改。1953年初,对于展览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工作,已减少了临时性的展览会味道,初步奠定了博物馆的陈列初型。在体系上初步按《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加以系统整理,材料较前丰富(主要是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形式较前美化、完整。1953年8月20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对陈列中的美术作品提出几点意见:“对油画《开国大典》的意见——朱总司令画得有些年轻和紧张;宋庆龄副主席也有些年轻;周总理有些不自然;绿色旗子太多,广场上的国旗画得有些大了。‘泸定桥’模型,右侧的房子多了一点。《金沙江》油画,两岸左侧有平地,右侧即是高山。毛主席在咏长征诗中‘金沙浪拍云崖暧’一句,可据此修改。”9月13日,时任上海市长陈毅参观完陈列之后,也提出几点意见:“可多请负责同志来看和提意见,并向他们搜集材料,我看了就感觉到很好,很兴奋。根据目前陈列的情况是可以公开开放的,不一定非筹得完整了以后再开放,在开放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地进行修改和补充。”10月,又邀请中央领导参观审查,认为可以在内部开放,最后经中央宣传部审查后,同意内部开放。

至1954年5月,连同1951年的观众,共计40000余人(数据统计来源于《中央革博筹备工作概况》,195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观众大致可以为4类:(1)军委系统的驻京干部(因为他们1953年学习党史,以此作辅助性教学);(2)各地赴京开会的负责同志,中央直属机关及北京市委机关团员;(3)各大学革命史教研室的教员、研究生、军委系统各学院的教员;(4)少数经中央宣传部批准来参观展览的外宾(苏联、朝鲜、德、匈、罗)。参观后,一致认为对他们教育很大,特别是结合展览改造自己的思想,如有的团员申请入党,有的党员表示要努力做一个好党员;观众普遍认为对学习党史有很大帮助,深刻认识到革命博物馆是一个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工具;有的同志还积极提供搜集革命文物线索及改进陈列的具体意见。

革命博物馆的陈列工作已经开展起来,但当时党史尚未正式出版,所以中宣部编写的《陈列提纲》是展览内容设计的基础。展览内容的修改与调整对人员和展品两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根据中央指示,革命博物馆在这一阶段的工作始终注意吸收干部和群众从不同角度所提出的意见,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训练业务人员,根据收藏体系和具体展览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收集工作,同时注意充实各方面资料。其展陈体系的逐步完善,同借鉴苏联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也不无关系。

二、以“党史”为中心的“现代革命史陈列”

1954年下半年,武英殿需要修葺,“党史陈列”搬出,停止开放。“党史陈列”撤出之后,中宣部便提出“研究与改进原有陈列”,并要求在1955年“五一”之前完成。革命博物馆举全馆之力投入此项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因时间紧迫,决定将编写陈列计划、设计布置草图和陈列室施工的时间压缩。6月11日,《关于革命博物馆方针、任务、业务范围方案》率先指出革命博物馆的办馆方针、任务和业务范围要参照苏联博物馆的模式:“根据苏联有关表现党史有关博物馆的情况,如以列宁生平事业为中心、表现布尔什维主义形成发展、胜利历史的列宁中央博物馆及分馆,和以人民革命运动为中心的国立革命博物馆。我国的中央革命博物馆应介于上述两者的综合。因此,革命博物馆的任务及业务范围包括: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史,向广大工农及人民群众进行党史——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针领导着中国人民在艰苦曲折的道路上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克服了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思想,忠实地创造地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指导中国革命,终于获得胜利的历史。”(引自《关于革命博物馆方针、任务、业务范围方案》,1954年6月1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自11月10日至1955年2月初,在编印《党史画册》的基础上,根据中宣部编写的《陈列提纲》及中央部分负责同志对原陈列有关的意见,完成了全部陈列计划的初稿,以及“党的创立时期”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布置。

nlc202309091011

同时,在苏联专家维克特洛夫的帮助下,确定了陈列室的路线和障壁的六种色调,并按新的路线搭起了障壁架子。但是关于陈列内容方面,经过一再研究,觉得有些不完善,于是又提出三点修改意见:(1)将旧民主主义部分综合为党的创立时期的历史背景表现;(2)应着重表现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3)在各个历史时期适当增加国际、国内形势图。根据意见,已完成的陈列计划大部分要重新修改,原来设计的布置草图也要返工。2月中旬,又调出大部分工作人员参加“解放台湾展览会”工作,陈列工作不得不延后至“七一”完成。至5月初,完成全部内容审查和修改。6月5日,完成全部草图设计。现场布置在4月份以前已开始准备工作,4月底,一面布置“党的创立时期”,一面摸索经验,至6月15日完成全部的现场布置。恢复陈列的过程中,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了原陈列室的旧料,节省了不少开支。在形式设计方面,也得到了展览工作室的很大帮助。同时为了尽量加大陈列面积,以备充实陈列,除利用圆柱进行陈列外,按照《文物参考资料》(第38期)介绍的尺寸,将原有陈列柜减低16厘米,以使墙面向下移,改变过去墙面地区较高、影响视线的缺点。灯光问题也请专家吴华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与设计。

1955年6月18日开始,革命博物馆邀请了中央各部门、北京市委、各大学教研室负责人及历史学专家来进行审查,中宣部亦指定相关同志负责审查,一致认为此次复原陈列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不少缺点。

审查之后,主要对于此次陈列有这样的评价:(1)整个陈列大体上能够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轮廓,以及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在整个陈列中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其中以武装斗争表现得较充实,统一战线也较联贯但是不充实,不突出党的建设既缺乏连贯性,又表达不足。(2)内容较前充实,重大事件基本上没有遗漏,普遍地补充了材料。如在五四运动一组,抓住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一点,补充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中的论战,和共产主义者在工人群众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的材料。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增加了劳动组合书记部和毛泽东同志在湖南领导工人运动的材料,以表现党成立以后,便集中力量领导了工人运动。在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增加了关于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材料。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增加了白区战争和三年游击战争两个单元。抗日战争时期,增加了不少实物,特别是增加了表现国共两党两条路线斗争的材料。(3)陈列形式方面亦有所提高,每个时期的色调有变化,也调和。陈列路线上克服了过去往返曲折的缺点。灯光的设计和旧建筑大致上能调和。重点组单元及重点单元尚能突出,如论持久战,家具造型的突出,位置适中,文献、油画、雕塑配合得较好。又如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设计比较完整。总之,在风格和气氛上尚严肃大方(参见《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关于1955年恢复陈列工作总结”》,195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同样,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从内容上看,由于对内容研究这一环节抓得不紧,对整个陈列的思想体系,各时期、各组和各单元的中心思想及具体展品研究不透或根本没有研究,再加上干部的水平所限,因此,整体来讲,思想性还不够强,有的应着重表现的没有着重表现,或表现得不完整、不深刻。如党内外两条路线的斗争、土地革命、党的建设等即是如此,使中国革命的伟大、艰苦、曲折未能充分体现;某些材料选用得不够典型,不少组、单元的具体材料和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有距离,有的重点单元和材料也不突出;文字说明不够连贯和精练,内容和语法修辞还有很多错误;图表内容太复杂,形象费解;美术作品少,质量不高。从形式上看,由于统一领导和具体研究不够,各个时期负责具体设计人员的思想不够统一,致使有的镜框、说明框、语录颜色不够统一;有的组墙面挤;加之没有单元标题,因此显得零乱、眉目不清。

1955年8月至1956年6月,根据“以中国共产党史为中心的现代革命史陈列”的工作方针和“在体系编排上、材料选择上更加严谨充实”的要求下,初拟对原陈列进行局部修改、补充,提高“革命史陈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1956年9月、10月接待了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参观,11月底因修理陈列室暂停接待,前后共计有6556人审查参观)。后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逐渐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修改。总体来看,这次修改无论在体系的编排上和在材料的选择、运用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更重要的是开始了对陈列进行科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问题、摸索了一点经验。这次修改,虽然提出了“科学研究”的口号,但对什么是研究的重点、范围以及应该如何进行研究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缺乏经验,同时从整个领导思想到每个具体做工作的人员也还是缺乏明确的认识,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此口号贯彻得不够,有些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如对“以中国共产党史为中心的现代革命史陈列”的工作方针,思想上理解得不够明确,也没有加以研究;对整个陈列的目的性,各个历史时期和单元的中心思想要求,研究得也并不透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陈列的质量。

综合此次陈列的修改,有所改进的地方是:(1)陈列的体系较原陈列严谨,能够比较切实地反映出历史的阶段和情况、眉目也能清楚;(2)材料较原陈列丰富,增加了一部分实物材料,对不恰当或不够准确的材料做了调整;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也较为精炼、系统,大体上还符合于各个单元的中心思想要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陈列的思想性;(3)文字说明及语录等较原陈列简练,语录引言和结语选择较为中肯;(4)开始了对两条路线斗争表现问题的研究工作,并在这次修改中对此问题的表现有所改善。但陈列中尚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1)整个陈列的思想性还是不够强;(2)对各民主党派和各革命阶级在各革命阶段的作用,估计得不足或者表现得不够;(3)关于党内外两条路线斗争的表现问题,经过这次修改,虽有所改善,但基本上对此问题还未能很好地解决,还需要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4)关于历史人物像的出现问题,还是现在陈列中的一个大问题;(5)关于对中国现代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还缺乏较系统的研究和表现;(6)关于一些主要的典型的材料的缺乏,亦是这次修改陈列中的一个棘手问题;(7)关于对中国现代革命史陈列的分期问题,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nlc202309091011

1956年6月26日,徐彬如馆长正式向文物局、文化部提交《审查党史陈列和开放问题的报告》,报告重点汇报了陈列经过数次修改后的情况:“这次陈列,在体系上比较眉目清晰了一些,在内容上、说明问题上也变明确了一些。同时,又补充了一些实物和文献。如在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增加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关的材料。在抗日时期增加了土地改革及大后方民主运动的材料。并且注意了避免个人崇拜及罗列现象的缺点,尽量将人物与事件、实物与书面材料结合表现。”之后提出:“近几年来,我们经常接到不少的学校和机关来信,要求开放。特别在今年1月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以后,群众对于我们开放的要求更加迫切了。为此,我们希望这次党中央能指定或组织专人负责进行审查,以便再作进一步修改,然后在一定的范围内开放。在开放期间,再一边征集材料,一边不断地充实和提高。”(引用自《审查党史陈列和开放问题的报告》,1956年6月2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1957年8月27日,文化部党组向中宣部报告《关于所属革命博物馆的方针的意见》,其中建议将“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拟定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未开放时仍称筹备处),以及拟出开放的步骤(第一步拟先将党史陈列部分稍加补充、修改、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陈列先行开放;第二步积极收集三年恢复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物资料,将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部分展出;第三步馆址解决后,将历史博物馆的旧民主主义部分移至革命博物馆陈列)。9月18日,中宣部向中央请示报告《转报文化部党组关于所属革命博物馆方针的意见》:“我们认为可以同意文化部党组所拟的方案。将陈列的内容由目前中共党史的体系,逐步扩展,将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等几个阶段都加进去。根据筹备情况,责成文化部党组负责审查后逐步开放。”10月18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批示:“拟予同意,但负责审查的,除文化部党组外,中宣部也必须负责复审一次。”[引用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请示报告》,(57)发文第708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周恩来总理除同意邓小平总书记的批语外,嘱告文化部党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料收集得差不多的时候,应即着手组织收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史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资料可以缓一步;并应根据已批准的方针,拟出具体实施步骤。

此外,革命博物馆中央大厅的美术设计,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更得到了广大美术家的支持。1959年6月26日博物馆召集会议,王冶秋副局长传达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对中央大厅美术设计方面的指示,并进行了讨论。出席会议的有蔡若虹、张仃、刘开渠、周令钊、黄永玉、张松鹤、罗无逸、王冶秋、徐彬如、罗工柳。会上大家一致同意陆部长的指示:大厅美术设计要以表现和平和团结为中心思想。壁画被列为重点,并有以下几项决定:(1)两幅壁画以“世界人民大团结”和“各族人民大团结”为中心内容,7月初完成小稿,7月底定稿,8月底制作完成;由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各支援助手1人,中央美术学院支援木工1人,革命博物馆派总务1人参加工作,创作所需木料向施工单位提出,博物馆予以协助。(2)马、恩、列、斯浮雕由张仃与上海方面联系,时间尽量争取提前,否则将影响施工单位安装。(3)大厅背面世界地图上34种世界通用文字语录“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改为“和平”;由张仃负责设计“和平鸽图案”;由革命博物馆负责搜集文字资料。(4)由张仃、罗无逸负责召集会议,把中央大厅美术装饰品所需材料、加工、安装等具体要求向施工部门提出,以便施工单位早日安排,以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全国美术家的支持下,至中国革命博物馆开馆前,已创作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其中包括刘开渠的《战斗英雄董存瑞》、潘鹤的《艰苦岁月》等雕塑作品,侯一民的《刘少奇与安源矿工》、罗工柳的《毛主席作整风报告》、蔡亮的《延安火炬》、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油画,以及石鲁的中国画《转战陕北》、王式廓的素描《血衣》等经典美术作品。

(责任编辑:李珍萍)

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篇4

学习实践

题目

记1911革命 班级

工商管理01 学号

1120020114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一定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2010年10月10日。在辛亥革命整整百年之后,坐落在当年革命源起之处的武昌起义门旁的辛亥革命博物馆终于与人见面了。在人们视野中渐渐淡去的辛亥革命又重回公众视野。百年前,革命烈士们为了中华的民主复兴在此相聚,相约一同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百年后,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康生活的人们站在同一地方,一同拾起那些蒙尘的记忆,缅怀当年那些大无畏的先驱者,那些敢于直面现实,反抗现实,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带领着中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之路、民主之光的勇士们。2011年春,我与众好友一道,造访了这座坐落于张之洞路与彭刘杨路之间的辛亥革命纪念馆新馆及当年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即俗称的红楼。

3月底的一天,我们来到了辛亥革命纪念馆新馆,天气晴好。下车之后走几步,我们就看见了博物馆的尊容。博物馆主体为赤色砖岩铺就,以剑指起义门的造型立在我们面前。整个建筑就像是一个指向,一个航标。指引着当年的起义军们进发的方向。

我们先找到了入口,进了馆。整座博物馆一共有4层,包括地下一层。我们通过安检,入馆后首先看见的试衣服巨大的立体岩画浮雕。以赤色为底色,用粗粝的笔触刻画了档年黄花岗起义的壮烈。士兵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给人以极强的震撼。

乘着电梯,我们来到了博物馆一楼。博物馆一共有5个展厅,其中1、2展厅就在1楼。我们先进入了第一展厅。展厅主题为“晚晴中国”。展厅光线昏暗,气氛压抑,一进去就看到晚清末年时期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沉重的石碑一般矗立在我们的身边。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一条又一条。如大石般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一旁的简介上写着:19世纪中叶已降,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竞相在中国划租借、派驻军、开银行、办工厂、设教堂,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列强间的争夺愈演愈烈,偌大的中国被瓜分豆剖。大清王朝已垂暮,丧权辱国,日盛一日,社会动荡,民生维艰。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觉醒的中国人开始顽强的探索救国复兴之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运动显示了体制内变革的尝试;义和团运动、自立则展现出民众救亡的力量。

再往里走,眼前出现了当年满清政府官员在与列强们签订辛丑条约的场景。任务都有蜡像做成,栩栩如生。列强们在谈判桌的一端,趾高气昂。满清政府的官员在谈判桌的另一头,对中国即将被瓜分的现实无能为力。整幅蜡像画面高度还原了当年谈判现场的情况。在一旁的展览墙上还有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况。再往前走,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介绍。有一首谭嗣同的诗刻在了墙上。那是他的“有感”。他写于1896年的。后一句中他悲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舟?”让我们穿越了百年,感受到了当年谭嗣同对中国未来去向的迷惘与悲叹。而甲午一战更是让中国人颜面尽丧。堂堂泱泱大中华,竟被我们一直以来看不起的东海近邻,只有弹丸之地的日本小国击得节节败退。中华就此彻底沉沦。从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大清的国门后,争相设租界,开商埠,划分势力范围,疯狂攫取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民众在内外压榨下,生活艰难,暴动频起。看着展厅里当年的江汉路一条街,上面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各个领事馆,还有一边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示意图,就仿佛看到当年列强们围着中国,各人手持刀叉,面露凶残之色。中国就犹如他们的盘中肉、刀下俎一般,任人宰割。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慈禧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掌控清朝朝政达48年之久。在她的统治下,清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趋于灭亡。

同期在晚晴的中国,也有仁人志士在进行自强救亡之路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自立军起事、立宪运动都是当时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民对中国自强救亡的方法探索。在这些运

动中,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梁启超、康有为人等。他们都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方面对救中国于危难之中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都已被铭记在我们的史册当中。

可是,尽管有了努力,但方向不对仍是白费苦心。但是,我们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旗帜下由爱国走向了革命。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各阶层人士为争取生存和尊严也与清政府、列强展开斗争。拒俄、抵制美货、收回利权运动,连年风潮不断,一场革命风暴即将来领。

在“革命原起”展厅,我们了解了孙中山倡导革命的历程。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它曾随母亲四处颠簸,在他的成长中,他主要受到的是西式的教育。他曾在伦敦蒙难,后被人救出。当时这一事件震惊一时,孙中山也因此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革命家。同期,惠州起义、广州起义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开展,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孙中山从领导革命的实践中认识到,要唤起民众起来闹革命,首先要开启民智,进行革命宣传。为此,革命派积极致力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各地开始创办革命团体。如《警世钟》、《革命军》等宣传进步思想的革命刊物开始遍布中华大地。不久之后,同盟会成立。其前身为湖南华兴会和广东兴中会。这代表着中华大地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诞生了。由孙中山带领的同盟会确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之后该纲领有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同盟

会还发行了《民报》作为他们的机关刊物。展厅里有一组蜡像高度还原了当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场景。自1906年起,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其中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三·二九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亲率军队120余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孤军作战,奋战一昼夜被清军击败。孙中山评价这次起义为“惊天地,泣鬼神之举”。

而在同时,武汉由于汉口开埠、洋务运动及湖北新政等原因逐渐成长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这里成长起来的革命党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在1991年5月,保路运动爆发,这场风潮由罢市、罢课等斗争发展到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革命时机终于成熟。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夜,湖北革命党人临危发难,通宵血战,占领武昌,取得在共和旗帜下中国城市起义的第一次胜利。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发布文告宣告“共和”,号召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

11、12日,汉阳、汉口相继光复,十八星旗在武汉三镇飘扬。革命党人为了保卫胜利果实,10月18日至11月27日,民军与清军在汉口、汉阳展开了殊死搏斗。民军以万余将使士之躯,血战40余天,显示了首义军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各省响应武昌起义赢得了时间。

在“武昌首义”展厅,我们身处在当年保安街、中和门片区 的还原景观中。青石铺成的小巷,昏暗的路灯,一派静谧的表象下涌动着革命的暗流。当年的武昌是那么地小,却暗藏着颠覆全国的力量。只等武昌起义的枪响,带领着全中国进入一个新纪元。

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在湖北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鄂军都督府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

武昌首义,全国景从。各地纷起响应武昌起义,成立军政府,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两月内,有十三省以武装或和平方式响应起义,易帜独立;直隶、山东、河南、甘肃、新疆、东三省等省区也纷纷起义,各省响应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近代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订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策法令。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至此,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民主共和国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看着那一行行的文字图片介绍,看着那一整面墙的临时约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的衰败,让我们看到了清朝的腐朽没落,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横行。面对着如此残破的中国,有志之士开始追求民族的复兴。但这又谈何容易!我们做了许多的尝试,一步一步,跌跌撞撞地在黑暗中摸索属于中国的复兴之路。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从洋务运动到义和团,到戊戌变法,到新政。都是希望民族独立自强,让广大人民摆脱贫困的尝试。直到最后的辛亥革命,则是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跨的最远的一步。虽然它最后在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联合绞杀下遗憾失败,但他是封建主义的根基彻底动摇。虽然之后发生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在短时间内结束。这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民的思想已经解放,让中国在进步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活动策划书 篇5

活 动 策 划

XX党支部

二0XX年四月 书

“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

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爱国精神

二、活动背景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并作为民主革命的开端,为以后历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武昌首义对于1912年元旦建立的中华民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为此孙中山誉武汉“实乃民国之都”。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因旧址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

红楼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随后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三、活动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给广大学生党员提供一个学习革命先烈的平台,并以此向同学们宣传辛亥革命的深远意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了解帝制与共和制的状况,使同学们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强党性。

四、活动时间

待定

五、活动地点

辛亥革命博物馆

六、活动主办方

XX大学XX学院党委

XX党支部

七、前期准备

1、组织人员到辛亥革命博物馆勘察环境,确定来回线路;

2、联络辛亥革命博物馆负责人,预约参观时间、讲解等事宜;

3、确定前往人数,并准备红帽子(或主题文化衫)每人一顶(件);

4、安排工作人员,包括联系、宣传、摄像等;

5、制作宣传条幅。

八、活动方案1、7:50在XX集合,清点人数,交代细节,集体乘公交XX前往;

2、到达地点后,联系讲解员,随后清点人数、分两批入馆参观,时间约为9:00——10:15;

3、参观结束后,在首义广场集体重温入党誓词;

4、在首义广场组织沙龙活动,大家畅谈参观感想,时间约为:10:30——11:00(若当天因天气原因不能进行,则改为回校进行);

5、结束后,集合并清点人数,拍摄合影统一离开;

6、回校后由本班党支部书记汇总参观人员意见,向院党支部提交活动总结;

7、将活动照片及部分参观感言制作板报,在校园展示。

九、活动经费

1、来回交通及饮水费用200元;

2、聘请讲解员费用150元;

3、相片冲洗、条幅制作、板报制作费用等150元;

4、帽子费用330元;或主题文化衫450元。(该项待定)

共计500元(暂不计帽子、主题文化衫费用)。

十、活动备注

1、参加活动人员必须准时在指定地点集合,必须服从安排。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者,请及时转告该活动的负责人员;

2、若因天气等原因改变计划,将会及时通知;

3、其他注意事项将视具体情况随时进行增补。

入党积极分子参观革命博物馆 篇6

新闻网讯(见习记者 裴蓓蓓)4月14日,为倡导学习历史文化,缅怀名人,理学院组织了近百名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了武汉革命博物馆。

此次参观包括武汉博物馆的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等,这些纪念馆展示了武汉近现代文物、革命文物及党史文物。

参观第一站是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毛主席在这里亲自主持全所工作。这里对外开放的复原陈列有常委办公室、总队部、教务处、庶务室、医务室、财务部、大教室、学生寝室、大操场以及反映农讲所历史的辅助陈列。此外,馆内还开设了一个主题为“毛泽东与武汉”的宣传画展厅,在这里,学生党员们了解了毛主席与武汉的种种故事。在讲桌前、毛主席雕像前,同学们纷纷合影留念。

在农民运动讲习会所,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伟人简朴的生活;而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中会议场景的复原以及陈列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等文献,更是令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历史,最后大家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和夫人以教书为掩护曾居住的地方即现在的陈潭秋烈士纪念馆,让同学们又一次缅怀了历史名人。

辛亥革命博物馆分析 篇7

【关键词】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

博物馆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社会功能,陈列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也是博物馆特殊的表达语言。博物馆陈列既包括相对稳定的长期展出类,也涉及经常更换的短期展出类。国内对于前者在习惯上普遍称之为陈列,而对于后者则称为临时展览或者展览。从根本上来说,二者并无明显差异。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各地纷纷建立革命博物馆,以缅怀和纪念革命先烈,并通过陈列来展示无产阶级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成为新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笔者由此浅谈革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希望对新时期革命博物馆的发展有所指导和帮助。

一、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应确保形式与内容的相互统一

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工作可视为文艺创作的一种,陈列过程是对形式与内容向结合的充分体现,其中形式以内容为服务目标,而内容则决定了形式,彼此相互促进且互相依存。无论何种陈列均应与内容相结合,这既是艺术的再加工,又是对革命崇高精神与英雄事迹的具体体现;而在合理的手段展示以及艺术形象的塑造下,各类英雄事迹以及历史事件再现于观众们面前。所以博物馆陈列应做到艺术形象与展品的充分结合,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相互统一,务必将陈列主题思想与内容予以鲜明、生动和准确的反映,以确保陈列展览应有的感染力,充分激发观众想象力。

然而在当前实际的陈列展览工作中,仍有不少革命历史博物馆对于陈列实质内容过于重视,而对形式表现则缺乏关注。一部分工作人员认为陈列展示的手段与形式无足轻重,只要能够反映纪念事实即可,这是不合理的,也是过于片面的看法。以复原陈列为例,其通过恢复遗址类或者实物类史实或者革命事迹的原貌,通过艺术化表现以及直观、生动的原貌再现进一步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增强教育意义。倘若不重视陈列效果,单纯依靠语言讲解以及文字说明,或者仅附上若干照片,观众同样可了解史实,但在艺术感染力以及感官刺激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由此可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陈列对于革命博物馆的重要性。而工作人员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剖析陈列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以推动纪念內容宣传工作以及传播教育的开展。

二、革命博物馆陈列工作应讲求真实、科学原则

1、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应遵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陈列战士烈士事迹时应秉承严谨治史、求实存真的工作作风与态度,将真实性视为陈列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对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理论加以充分运用,应竭力对客观事实以及历史原貌做出真实反映,而非随波逐流乃至随意猜测。通过真实可靠的陈列内容来反映深刻鲜明的主题,才能真正激励人心。

2、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手段,陈列工作应始终坚持科学性为指导。博物馆陈列是实用科学的有效普及而非理论研究,因此陈列既要体现出科学性,又要确保通俗易懂。从设计层面来看,现代陈列的内涵极其丰富,其综合了多个学科。通常来说,博物馆陈列应包括建筑、舞美以及观众理解三个要素,并且应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乃至各类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其中多媒体技术以高度模拟和直观生动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历史原貌再现、影音资料制作以及音效场景设计等领域,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有利于观众迅速转化自身角色,进而融入历史,其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三、博物馆陈列应适应市场需求,面向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革命历史博物馆既要保证发挥社会功能,创造社会效益,又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也应贴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真正做到面向社会。倘若不遵从市场发展规律,不重视市场需求而一味地闭门造车,其结果则是惨淡经营而参观者寥寥无几,制作出来的陈列展览无人问津,也就无法创造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因此,革命李四博物馆首先应扩大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引入外来展览,拓宽革命传统教育的手段与功能,为群众展示出更丰富的精神产品;其次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市场,掌握市场热点律动,组织流动展览。对于博物馆自身以外的展览内容,但凡英雄事迹、先进榜样、模范任务等等均可作为陈列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创造更多社会效益,又吸引了更多观众,经济收入也得以提高;此外还应善于运用先进的市场产品,创新性利用科技成果,并确保所用技术手段与展览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例如可通过网络资源、电、声、光以及多媒体等新兴技术拓展陈列形式,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博物馆知名度。

在“贴近实际、走进群众、融入生活”以及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与展览工作越来越受到相关专业人员的重视,我们应积极组织各类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陈列展览,以有效吸引群众并最终服务于群众,为博物馆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对于当前革命历史博物馆而言,缅怀先烈,彰显其革命奋斗精神是一项重要的历史职责。革命历史博物馆要想提高自身陈列水平,不仅需要广泛征集纪念对象的相关史料(如照片、文献记录以及相关实物等),还应深入研究,通过不同途径与渠道搜集整理革命史料与英雄事迹,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避免盲目性,对革命先烈的革命作风、道德品质以及所创造的历史功绩予以合理评价;通过深入研究获取真正的发言权,然后通过陈列来表现研究成果与感受,这样的博物馆陈列才有扎实的基础与强大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李芹.博物馆藏品陈列研究与艺术史阐释——以江苏省美术馆所藏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新山水画研究为例[J].艺术百家,2012,(z1):10-14,45.

[2]雷虹霁.中国国家博物馆体育文物陈列简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46-148,155.

上一篇:游苏州园林心得体会900字下一篇: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