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艺术批评的作用(精选8篇)
1、收集资料与分享信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企业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实现企业的目标,必须获得各种有关环境变化的星系,才能使企业确定正确的目标与科学的战略决策,以求得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2、改善企业内的人际关系;
在一个企业内部,无论是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个人之间,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极其重要的。
3、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的并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由“经济人”向“社会人”、“文化人”的角色转变。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随着经济的开放,人们从单纯追求物质待遇和享受过去到追求精神满足与自我实现,而这种自我实现与精神满足体现于能否直接参与或者多大程度参与企业的管理。
4、组织创新的重要来源;
一、钢琴即兴伴奏中的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钢琴即兴伴奏并不是一种随性的表现形式, 而是具有一定规律的, 是需要结合伴奏歌曲的意境和情感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弹奏方式, 这样才能真正地展现出钢琴即兴伴奏的意义。由此看来, 钢琴即兴伴奏在艺术音乐演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也是钢琴演奏中重要的表演形式。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 包含着较为复杂的演奏技巧, 对演奏者的水平进行全面的检验。因此, 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 演奏者应当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创造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将音乐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地展现出来。
二、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
(一) 具有即兴伴奏的特点。钢琴即兴伴奏是不受时间、地点等任何条件限制的, 并且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 演奏者可以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和感染, 通过钢琴即兴伴奏的形式, 对人们想要的场景进行全面的展现。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 若将其看作是一种发泄情感的形式, 那么钢琴即兴伴奏就成了一种情感工具。钢琴即兴伴奏应该是情感的表达, 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流。根据内心的情感, 在钢琴的键盘上进行自由的发挥, 尽管没有乐谱, 但是演奏者可以通过对歌曲的理解弹出与歌曲相符的旋律, 从而与欣赏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与交流。另外, 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 演奏者不会受到固定演奏模式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这样可以为欣赏者营造全新的意境, 使钢琴即兴伴奏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二) 在声乐演唱中起到的价值。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 声乐语汇和单线条音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单从单线条音乐的形式来分析, 在演唱的过程中若没有相应的伴奏乐器, 演唱就会变得单调无趣, 无法将歌曲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完美的表达, 而钢琴即兴伴奏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 演奏者通常会利用一些技巧, 如和弦音之间的区别, 这样可以引发欣赏者内心真实的情感, 例如:钢琴中小三和弦的音质较为委婉, 可以给人一种凄凉柔美的感觉, 激发欣赏者内心凄凉、忧愁、思念等情感。另外, 演奏者可以利用音区音质之间的区别, 为歌曲在演唱中营造不同的环境和意境, 并将这些情感融入演唱中, 激发欣赏者不同的内心情感。
(三) 加强情感之间的交流。利用钢琴即兴伴奏的形式, 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钢琴即兴伴奏并不仅仅是为歌曲增添一些色彩, 也可以使欣赏者在歌曲的变化中, 激发出内心不同的情感, 周杰伦的《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利用钢琴即兴伴奏将歌曲中的思念和爱恋之情进行完美的展现。并且欣赏者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将歌曲中情感进行一定的转化, 甚至在眼前出现了情人分别的画面。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 可以将欣赏者的情感一步一步地升华, 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也使听众、演奏者、演唱者之间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并且, 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 演唱者可以根据伴奏的形式随时调整自己的情感, 将演唱水平充分地发挥。另外, 钢琴即兴伴奏完全可以弥补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失误, 在演唱节拍出现问题的时候, 演奏者可以利用节拍长短将两者的步调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 这样可以保证歌曲之间的完整性, 也将其审美价值和艺术性进行充分的展现, 为欣赏者提供听觉上的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钢琴即兴伴奏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钢琴即兴伴奏不仅可以弥补演唱者的一些失误, 也可以为欣赏者提供全新的听觉感受和意境, 还可以充分地展现钢琴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摘要:钢琴即兴伴奏是音乐学院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也是众多艺术课程中的基础课程, 它不仅仅注重理论知识, 也注重实践过程, 还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钢琴即兴伴奏具有自己独特的演奏形式, 在为声乐伴奏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 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 需要演奏者对每一个音节进行全面的把握。这样的艺术形式不仅仅体现了钢琴即兴伴奏的审美价值, 也将其个性的伴奏形式进行了完美的艺术性展现。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艺术性,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哲邦.钢琴即兴伴奏的艺术审美价值[J].艺术百家, 2015, (03) :176-180.
[2]张红兵.浅谈钢琴即兴伴奏的艺术审美价值[J].北方音乐, 2015, (11) :175.
[3]李静.钢琴即兴伴奏的艺术审美价值研讨[J].北方音乐, 2015, (17) :152.
关键词:轻歌剧;艺术;魅力;特征
约翰·斯特劳斯的《蝙蝠》主要是根据德国喜剧《监狱》进行处理和改编而成,并由小约翰·斯特劳斯作曲。下面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蝙蝠》轻歌剧的音乐特点,二是《蝙蝠》轻歌剧的内容及角色分析,探究《蝙蝠》轻歌剧的艺术魅力。
1 《蝙蝠》整体概括
《蝙蝠》剧本是奥地利脚本作家卡尔·哈夫纳和里查·盖内改编于法国的喜剧《午夜盛宴》,而这部法国喜剧的作者就是歌剧《卡门》的脚本作者阿莱维与梅亚克。但是这部喜剧不是他们的原创作品,主要根据德国作家班奈狄克《监狱》改编而来。小约翰·施特劳斯有很高的舞曲写作才能以及丰富的经验,但是施特劳斯对戏剧结构、写作描绘人物心情以及戏剧矛盾冲突音乐的控制不足,并缺少戏剧舞台经验。在这一点上,盖内的优势和作用弥补了施特劳斯的不足,盖内不仅是一位脚本作家,还是具有音乐编辑指挥才能以及导演的能力,因此为施特劳斯的作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 《蝙蝠》轻歌剧音乐分析
2.1 《蝙蝠》音乐总体分析
《蝙蝠》的序曲是将全剧中美妙的旋律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集成曲”的音乐形式,听起来会让人感觉很亲切和温暖,并在大型的音乐会上倍受欢迎(如图1)。利用活泼、轻快的A大调快板迅速进入,管弦乐次入,在两者有力的结合下,再由单簧管缓缓吹出美妙的旋律。
在《蝙蝠》的第一幕中,屋外先传来阿尔弗雷德的美妙歌声,为罗沙琳德演唱小夜曲,音乐缠绵而柔情,抒发出对罗沙琳德无尽的爱,乐谱如图2所示。在第二幕中,主要是间奏和序唱。先由热烈的快板和强有力的前奏曲拉开音乐的帷幕,并在小号的引导下,舞会中的绅士和女士进行大合唱。第三幕主要是间奏曲,跟随着伴奏演奏的音型作成的间奏曲,先用C大调进行速度演奏,为第三幕作准备,并在所谓的“蝙蝠复仇”中的热闹轻快音乐中结束
2.2 《蝙蝠》音乐特点
轻歌剧本身结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其音乐也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首先,轻歌剧是音乐逐渐“自律性”而形成的结果,也是音乐运动形式的设计和选择。音乐主要通过乐器和声乐的灵活运用而逐渐形成自身的有序性与逻辑性,充分突出其美的特征。《蝙蝠》中的音乐特点不仅具备传统和声中的逻辑性,还表现出了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的作用及影响,从而形成了《蝙蝠》轻歌剧音乐文化特有的历史记忆与风格传承。其次,《蝙蝠》轻歌剧的音乐风格中呈现出“他律性”的特点。这句话会很容易被人误解成《蝙蝠》音乐限定内涵的表现,若要走出这样的误区,必须要正确意识到内外部环境对作曲家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对演奏者的启发,从而用正确的视角来看《蝙蝠》的音乐内容和音乐风格以及音乐组织的逻辑性,不能用传统的术语来解释与确定其音乐内容,从而形成《蝙蝠》音乐的主要特点。另外,在《蝙蝠》音乐中,其音乐的内容是创作者与理解者共同作用的产物,创造者将在每一次的探究和琢磨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而演奏者将其音乐内容转化成具体的音色。最后,《蝙蝠》的音乐内容是不同的背景与特点的理解者所形成的创新与结合的结果性的音乐内容。这种结果性的内容是一种“效果历史”,在这里所说的“效果”主要是对音乐作品的解读或是对某一种结果的解读。但是效果历史也有好坏、利弊之分,“效果”作为一种影响来看,影响作用统一但理解却多种多样。在这种多样性的理解中,对音乐作品的“误解”也同时存在着,这种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合理性的误解中,从而突出了音乐内容理解上的多样性与具体性,也是历史释义学对音乐作用的审美缺陷的补充与纠正。《蝙蝠》在很多城市和国家盛行,表现出一种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与融合与诠释学的良性循环,使得《蝙蝠》的音乐内容更加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因此,《蝙蝠》轻歌剧已经不仅单单是一种听觉上的感受或者是视觉上的感受,而是一种结合了身体多种器官的联觉感受。
2.3 《蝙蝠》音乐内容接受
《蝙蝠》不仅仅是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价值取向,因此,更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鉴赏。首先要从音乐表现和模仿外界事物的角度来聆听,可以充分理解音乐作曲上的技巧和音乐风格的表现形式,从而在更加宽广的领域中理解《蝙蝠》的音乐内容。另外,《蝙蝠》的音乐风格中充满着华丽的音乐文化气息,音乐的主旋律在G大调的基础上运用舞曲特点的三八拍,在轻快的节奏上伴随着一种优雅和明朗的音乐旋律风格。这种音乐风格使得《蝙蝠》音乐达到了完美的听觉上的享受,是当时维也纳音乐文化的主要代表,突出了圆舞曲的优美和歌剧舞会的气氛。
3 《蝙蝠》剧情特点
在正歌剧部分主要表现为题材崇高,咏叹调庄严而细致,整个气氛充满着郑重的意味。例如,在狱长弗朗克捕埃森斯坦入狱时,阿尔弗雷德为了不连累罗莎琳达,佯称他就是埃森斯坦,因而被捕入狱。在喜剧方面,在《蝙蝠》的第三幕中,看守弗罗希因喝醉酒在监狱长的房间中自言自语,并对监狱长所说的话基本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与批判,并用维也纳的方言,加上搞笑的台词和有趣的表演,使得二者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蝙蝠》独具特色的喜剧形式,这也是《蝙蝠》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蝙蝠》轻歌剧的艺术魅力,其是小约翰·斯特劳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主要从音乐风格和歌剧内容着手,分别论述了《蝙蝠》带有传统风格的音乐形式和歌剧中喜剧与模拟正歌剧部分的特点,从而体现出《蝙蝠》轻歌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阮锐锐.轻歌剧《蝙蝠》中《笑之歌》的版本解读与演唱释义[D].浙江师范大学,2012.
[2]徐晓晓.浅论“穿裤角色”在歌剧《浮士德》、《蝙蝠》、《玫瑰骑士》中的艺术魅力[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江雷.斯特劳斯的《蝙蝠》轻歌剧的艺术魅力[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3(08):28-30.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做为深受学生喜爱的选项教学项目——健身操,以其优美的动作、鲜明的节奏、充满青春的活力得到学生的极力的追捧。而形体训练在健身操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体训练对健身美体、陶冶情操也有重要的作用,以舞蹈、形体为主体,以姿态为核心,它具有基础性、针对性、艺术性的特点,它是增强健身操艺术美感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专项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选项教学;形体训练;健身操;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行,选项教学成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健身操以其充满青春的活力、强烈的节奏感逐渐在校园里受到青睐。健身操是将体操、音乐、舞蹈融为一体,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性,是一门讲究形体艺术的运动项目。它对身体形态与舞蹈基本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要在健身操教学中只凭借几套健身操的教学就体现出健身操的魅力,显然是难以实现的。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及意识形态方面可塑性很强,只有在课中加入适当的形体训练,才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学好健身操,同时增强体质,改善体形体态,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健身操的学习与训练,改善不良的体形体态,修正由于长期伏案学习埋头读书养成不良习惯而形成的许多不良体姿态,这就强调形体练习在健美操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所以,作者认为形体训练在健身操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形体训练的概念及内容
形体训练是指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以改善形体的状态,提高人体良好形态的控制能力和表现能力,是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塑造形体、培养气质为目的的身体基础练习。它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方法和手段,塑造体型,培养正确优美的姿态和动作,增强体质,促进人体形态更加完美。形体训练是集健身、健美、健心为一体, 其本质是“内化”道德情操,“外化”行为气质。
在健身操的选项教学中,形体训练内容有:姿态练习、把杆练习、舞蹈步练习、舞蹈组合、身体动作组合练习。通过形体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增强机体的形体美;改善学生的体态美和动感美;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和运用形体技巧塑造自我,表现自我优美体态的能力。总之,形体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体美的训练,它是健身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教学内容。
2. 形体训练的特点与作用
形体训练是作为艺术体操的基础训练内容和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手段,是增强健身操美感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优美的体形,高雅气质和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健身操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健身操所需的专项身体素质。所以在健身操选项课开课的初期,首先抓学生全身各关节的柔韧、灵活和身体各部位基本姿态的规范训练,并通过各种走、跑、舞步、摆动、绕环、屈伸、弹性、波浪、旋转、跳跃及组合动作等的练习。掌握身体各部位协调运动的方法,培养学生优美的姿态,使肌肉得到均衡的发展,有效地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增强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和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力。只有具备了以上内容的训练基础,才有可能使动作达到优美、舒展、协调。
3. 形体训练在课堂中的安排
在健身操教学中融入形体训练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体训练的基本动作简单,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练习,比较容易掌握且不容易感到疲劳,并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学生可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上课的积极性。根据健身操课内容安排及学生自身的素质情况,形体训练时间的安排有长有短,但它必须贯穿于健身操教学的始终。在教学初期,可进行以形体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对身体姿态控制及平衡能力的逐步提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安排形体训练在整个课堂中的比例,但形体训练在健身操的每节课堂教学中必须安排。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和革命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长期形成、内生演化的”,是一个系统完备、环环相扣的逻辑结构,纵向上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同层级的治理,各个层级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且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难点。基层社会治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治理的状况。习近平同志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只有基础牢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基层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甚至基石。步入新时代,落实“四个全面”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基层是重点亦是难点。
“枫桥经验”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是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典型、样板。从20世纪“依靠和发动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发展到今天的“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枫桥经验”在各个历史背景下持续探索、优化提升,内涵不断丰富。深入挖掘、研究、实践和发展“枫桥经验”,对于新时代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时代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日趋复杂,影响着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进程。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出发,从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出发,来认识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依法治国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在顶层设计,基础在基层推进。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引领下,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法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目前看来,基层仍然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薄弱之处。基层人口文化水平偏低,法治意识淡薄,法治力量不足,社会矛盾多发高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法治中国建设的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基层在法治方面的创造性实践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丰富和完善,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发展和落实。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把依法治国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基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这样法治中国建设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坚实有力的支撑。
(二)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是实现转型期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保障
只有基层实现了法治,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层的法治建设,自1986年开始,国家组织实施了六次全国性的普法活动,司法行政机关深入基层“送法下乡”,运用法律化解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和谐。然而,从需求侧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基层社会治理日益复杂,任务加重;从供给侧来说,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既存的问题日益凸显,法治政府建设进程滞后。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程序规范、可预期性强、权责清晰。实践告诉我们,当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时,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6面对新的形势,要有效解决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运用法治的手段,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权益保障、公共安全、公平正义的需求日益增强,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直接面对群众,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和城乡基层的和谐稳定。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8新形势下的基层社会治理,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层依法治理的最重要目标,把依靠人民有序参与作为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的根本方式,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基层依法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
二、新时代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问题与挑战
基层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整个国家法治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我国基层法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继修订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加强,载体不断健全,群众自治组织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城乡自治组织不断涌现。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已经步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但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基层法治建设与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立法方面,地方立法中存在着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不同部门的立法之间相冲突的现象;
部分领域存在立法真空和立法不足,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防止家庭暴力、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的立法亟须加快和完善。“城乡二元分治”的法律制度安排给基层社会带来了许多障碍和制约,如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成为造成目前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一些立法过多地体现部门和地方利益,为部门和地方谋取自身利益创造了条件;一些地方立法的起草、审查过程中公众参与度很低,未体现立法的民主性。另外,一些地方立法和规范性文件没有及时“立改废”,在一些基本法和单行法之间、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之间、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缺乏配套制度。总之,国家和地方的某些立法短板已经成为制约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性瓶颈,立法的需求强烈与立法的供给不足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张力甚至矛盾。二是在执法方面,随着基层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政府旧的治理思维与执法方式之间出现了不适应和不相容。
执法基本上仍按照传统的“命令———服从”模式,大多以行政命令强制推行。执法人员普遍水平能力有限,执法队伍有待充实,执法机构权力重叠,执法追责机制缺失,执法程序不规范,存在“钓鱼执法、寻租性执法、非文明执法、限制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疲软式执法、滞后性执法等”,损害了国家法治的权威和尊严。执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化、执法碎片化现象突出。有的执法主体不合法,存在临时聘用人员执法的现象。综合执法、联合执法不够规范,距离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有很大差距。三是在司法方面,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存在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
司法体制不健全、司法职权配置失当、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等,是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四是在基层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方面,我国基层尚未形成完善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人大监督刚性不够、监督方式和手段匮乏、监督效果不显;监察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还有待加强。对行政执法过错和司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配套措施不具体、落实不到位。五是在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基层公检法力量和行政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政府和政府部门中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满足高效履职的要求。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西部,问题尤为严重。六是在社会法治意识方面,部分基层干部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做决策往往仅凭经验和个人想法,依法办事观念薄弱,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部分基层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氛围不浓,依法维权意识缺乏,往往“信访不信法”。七是在群众法治获得感层面,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体系不健全,未能有效满足群众的诉求。
法律服务进村庄、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的普惠性做得不够。法律服务供给不充分,服务产品不丰富,服务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强,服务质效不高。公共法律服务亟须由政府任务主导向民意需求导向、由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作为、由司法行政机关自我评价向群众评判转变。此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基层民主治理难以真正实现。三、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逐步实现基层依法治理,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前提下,在县乡村居各级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各项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
(一)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要深刻认识到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党的领导示范作用在“枫桥经验”中得到了深化与验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枫桥经验”保持正确方向长足发展的政治保障,是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宗旨。
(二)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这个大局,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基层依法治理应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整体和大局,基层政府、组织、行业、部门都必须将局部工作和利益置于这个大局和整体利益之下。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法治领域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基层治理会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需要遵从中央顶层设计,整合基层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形成攻坚克难的合力。基层治理必须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局,自觉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保障大局,反对一切形式的特殊化,反对一切形式的地方保护、行业保护和部门保护,反对立法、行政、司法过程中的地方利益、行业利益和部门利益导向。
(三)约束和规范公权力,增进人民福祉
基层政府必须严格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基层监察机关切实履行监察职能,依法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调查和处置;基层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运用法律机制抵制任何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在强化对基层政府公权力行使的制约的同时,推动基层政府在增进人民福祉方面积极作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形成均等化、普惠性、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
(四)鼓励公众参与,激发基层社会活力
基层民主自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基层政府应为社会主体保留充分的自治空间,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行业协定等在日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务透明度,构建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良性顺畅的沟通机制,为民众参与公共决策和法治建设提供平台。近些年来,“枫桥经验”中新乡贤坚持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路径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既是对传统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的推陈出新,反映了对基层精英和民众代表的尊重,也是激发基层社会活力、鼓励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良好范例。
(五)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法治文化是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的灵魂。在枫桥地区,用文化或文学艺术的载体和形式进行宣教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日常治理实践。普法标语口号在此俯拾皆是,内容涉及对“枫桥经验”及其工作方法的整体阐释、枫桥派出所的职业道德要求、信访改造和帮教的经验、调解的要求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送法下乡”、培养法治氛围、培育法治文化的目的。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法治的信仰”,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的普遍化、常规化和制度化。
四、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我们的执政党将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在总结治国经验教训基础上的正确抉择。法治国家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制度性保障和基本途径,而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善治则天下善治。我们应通过总结提炼基层实践探索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
“依靠群众、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观;以人为本、仁爱的人本价值观;不断制度创新、尊重群众智慧的社会发展观”是“枫桥经验”的基本内容。其中,坚持党的领导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基层管理服务,为基层依法治理提供了路径方式。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在理论、政治、组织、制度等方面的优势,将基层党组织的资源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资源。二是要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关键位置,引导基层党组织围绕基层法治建设确立工作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机制。三是强化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内党建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四是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
(二)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枫桥经验”对法治的遵从不仅体现在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国家制定法
(“硬法”)的遵守上,而且体现在对“软法”的重视上。枫桥通过乡规民约
(村规民约)这类群众内部高度认可的软法治理方式促进了基层社会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融合,无论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要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应从三方面着眼:一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基层社会领域法制体系,形成配套完备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按照《立法法》规定的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和修改基层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二是加强重点领域
(例如土地流转、征收补偿等)的立法,准确回应地方治理的规则需求,提高立法的水平和质量,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自治章程、议事决策规则、居民公约等,创新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有效引导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增强村民遵法守法意识。
(三)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决策体系
在决策机制方面,枫桥镇创新了村(居)民公益社会事务“五议一创”机制
(“五议”是指村“两委”负责人建议、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一创”是指民主法治村创建),建立健全了“三上三下”民主决策程序
(“三上三下”是指“一上一下”征集议题、“二上二下”酝酿论证、“三上三下”审议决定),保障村
(居)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了村
(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水平。要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决策体系,一是要建立政府公共决策机构,将其作为基层党委政府的辅助决策和社情民意收集机构,由基层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专业参考意见;二是要深化政务公开,完善各领域、各部门的办事公开程序,推进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基层政务、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重点工程项目决策征询公开制度。
(四)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监督体系
要运用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构建全方位监督网络,形成监督合力。建立和完善基层监察体系,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形成权力运行监督体系;强化民主监督的职能,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类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推进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群众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监督,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五)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
枫桥地区一向重视基层法治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制的政治优势、组织体系优势、人民群众创新能力优势的资源,有效整合村(居)委员会基层组织、民间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等多元力量,创设综合治理工作中心,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社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为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在新时期,要解决法治机构设置不完善、法治机构队伍不稳定和人员配备不足、法治工作物质装备和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努力提高基层法治机构工作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基层大法治网络。横向整合县一级公检法司力量,纵向在县乡村建立综合综治工作机构,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法治网络。二是加强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治保网络建设,加快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各类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新型社区组织机构。三是建立健全将人、财、物更多投放到基层的长效机制,确保资源下沉到基层。四是人员编制要向基层一线倾斜,加强和充实基层法治队伍力量,同时提高基层法治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和水平。
(六)建立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枫桥在55年的治理实践中总结出的“立足基层组织,整合力量资源,就地化解矛盾,保障民生民安”的“枫桥经验”,对于我国目前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针对我国基层法治资源比较匾乏的现实,要推动法治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力量下沉到基层,要强化乡村司法所、人民调解站等基层法治单位建设,探索整合基层法治力量的体制机制,健全基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同时要把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结合起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化解、处置机制,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变治标管理为治本管理,努力掌握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七)健全基层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机制
枫桥构筑了纵横交叉的防控网络系统,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并举;创建了矛盾分立调解法,根据不同的类型予以区别对待;建立了协调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了由单一调解向多元化解调解转型升级。借鉴“枫桥经验”,健全基层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矛盾化解机制,整合政法、综治、维稳、司法行政等力量,完善基层矛盾排查调处化解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解决群众诉求及困难,确保“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社区、难事不出县区、矛盾不上交”。二是要深化联动工作机制,做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联动、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的联动、人民调解与其他行政调解的联动,积极探索人民调解与刑事和解联动工作机制。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的化解,促进社会和谐。
(八)推进公众有序参与
“枫桥经验”作为一种多元、动态、开放的治理模式,有着丰富的民主、参与和协商的内涵。可以说,“枫桥经验”历经55年仍生机勃勃,其核心动力就在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枫桥经验”表明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具体而言,要推动公众有序参与:一是基层政府要深化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公众了解政府公共决策信息才能有效参与决策。二是拓宽公众的参与渠道,包括制度化的参与和非制度化的参与。三是加强公众参与的有效互动。公众参与是为了影响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以使公共政策更为科学,体现多数人的意志并保障多数人的利益。参与效果的提升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尊重、依靠民众;公众则要发挥主体性,认真准备、积极参与。
(九)健全基层社会治理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
通过改进考评方式,健全考评机制,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完善基层干部年终述职考核制度。将基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守法情况列为日常考核评价和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和个人遵守党纪国法的情况纳入述职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励惩处、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坚持对滥政乱政行为问责。依据《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于发生责任事故或违法行政案件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十)依托“互联网+”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近年来,枫桥依托乡村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加速推进,成为利用互联网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赢家”。枫桥镇实施了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工程,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微博建立了“党员群”“村‘两委’群”“村民代表群”“护村队群”“志愿者调解群”以及“村民群”等多个网络群,形成村
论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道路及其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答: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道路就是学习论、方法论的问题。人们认识世界,都是从看到的现象开始思考。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种必然,是必须,是一种结果和形式,而不是一种道路,对某种现象进行分析,通常是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则此及彼的过程。于是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然后将得到的结果再行测验证。并用反复验证后的结论,指导更深层次的研究,无疑透过现象看本质,给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科学研究本身也是从一个事物的现象去研究其本质的特性。本质是传统哲学和不懂哲学的人定义的东西,作为智慧生物,我们倾向于认为理性和部分想象能力更强的人信奉的所谓灵性能赋予我们超越感觉、穿透一种所谓表象的洞察力。我们创造了符号和公式,建立科学体系——一种构筑于基本知识之上的复杂系统,并且我们认为我们煞费苦心构建的科学体系是值得信赖的。人类对于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依赖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离开了那些符号和规则就无法思考。正是这些抽象的、有规律的、貌似严谨的理性法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看透世界的错觉..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永恒为现象
传统的中国绘画在吸收艺术的审美思想及形式美思想后,发展形成自身具有独特审美意境的表现形式。结合各类文化及传统艺术,当代中国画呈现出更加深刻的内涵,在创新过程中有更为丰富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介绍当代中国画基本情况,分析研究我国传统艺术在当代中国画创新中的审美价值。
一、了解当代中国画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逐渐变得多样,结合各种文化及技术特点,当代中国画更加面貌新颖,种类繁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及角度来了解绘画的形态,在抽象、意象及具象的三种形态中,中国画是属于意象类型,而这种意象的体现正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当代中国画是通过这种意象形态与其他各类艺术的结合,不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逐渐演变发展。当前传统的意象形式中以形写神及形神兼备的特点逐渐不再是审美的方向,在发展繁荣的同时,也更加复杂,使传统的中国画审美价值发生较大的变化,抽象形态的融合让中国画逐渐远离意象形态的发展,例如,实验水墨、后水墨等出现,让当代中国画进入繁荣创新。但是在发展创新过程中,中国画还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传统而不断创新的。
二、我国传统艺术对当代国画创新的审美价值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书法、诗词、舞蹈与绘画都拥有相同的文化思维,其所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都值得研究,彼此间存在着很多相同的特点,通过书法、诗词、舞蹈与中国画的融合及影响,当代中国画的创新更加有生机,艺术形式更加多变,有更为深刻的审美价值。
1. 书法艺术与当代国画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独特及富有创造性的特点,通过字体与空白的合理结合,让书法在国画中能体现中不一样的韵律美。自古以来国画与书法就有联系,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人所认同的,其都是以笔墨纸的形式构成。当代中国画中通过书法的形式来创新,把毛笔书法的韵律节奏和轨迹在国画中结合图像来完美展现,通过各种笔法并妙的组合,书法线条的虚实、粗细、浓淡及长短等同国画中墨色干湿浓淡相互结合,形成整体的美。国画与书法不仅是通过物质形态来反映其美的价值,而且在国画审美趣味上有“书成而学画”的言论,说明书法对中国画的趣味及形象思维有影响,同时也是国画中的组成部分。
吴昌硕(1844.8.1—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安吉人。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另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2. 诗词与当代国画
当代的中国画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古典诗词有韵律严格、搭配音调和谐及文字意境的特点,通过把国画与诗词结合,能把诗词的平仄押韵美在国画中完美体现,诗词中节律及声韵是其最能体现美感的特点,在结合后也能呈现出当代国画的优美情调及境生象外的美妙意境,诗词与国画互相间有强大吸引力。在古代也有诗画一律的说法,苏轼就曾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的诗词传统艺术在当代国画中能托物见志,结合诗情画意与形象主观反映,成功应用诗化思维,在当代国画表现自然的形象符号与诗词的情感笔墨结合,让画意和诗情相得益彰。[2]
齐白石(1864.1.1—1957.9.16),男,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等。[1]他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2]
3. 传统舞蹈艺术与当代国画
传统的舞蹈艺术是融合视、听的统一,也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是一种感知的艺术形式,在古代也是比较典型的艺术表现,在古书上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诗句,真实反映了古代通过击、拊石器来伴奏拟兽舞。通过舞蹈的快慢、强弱及大小变动,让舞蹈中的节奏变化通过国画的意象得到体现。舞是最好的节奏、秩序、韵律及理性,是艺术表现的生命、热情及旋动,是各种事物反应的基础特征,与中国绘画、书法在空间的表现上都有类似的特征,通过舞蹈艺术与当代国画的结合,让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国画创新中演绎出更美的风格。[5]
三、总结
当代国画在持续不断地变化、创新,但国画所特有的传统特性是不会发生改变,其意向形态也是始终不变的,通过结合我国传统艺术,国画将会有更深的创新意义,出现更加完美的演绎及表现。本文介绍当代国画的基本情况,引用刘咸宜书画作品《听泉》和刘玉妹诗画作品《寿三千》来分析当代国画的审美价值,从中国传统的书法、诗词及传统舞蹈等三方面分析了我国传统艺术在当代国画创新中的审美价值。
摘要:当代中国画是在结合当代各种创作思想及绘画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及发展的,同时当代中国画也离不开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当代的中国画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种类繁多,样武新颖多样,这发展趋势是由中国社会发展及中西方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中国画逐渐出现新旧结合、古今相连、中外交错的复杂形势,本文研究我国传统艺术对当代的中国画创新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传统艺术,当代国画,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1.《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沁园春·雪》是由伟大领袖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创作的,领袖毛泽东率领军队出发于陕北瓦窑堡,命令军队途中休息整顿后,到袁家沟群山登高远望时有感而发。那时,红军刚刚完成了艰难困苦的长征,毛泽东率领剩下的军民辗转抵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全国上下受到非常大的鼓舞。面对紧迫的局势,动荡的政局,毛泽东制定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对时下的战局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那是一个雪花飘飞的景象,毛泽东率领军队决定渡过黄河,前往华北抗日前线,路途经过袁家沟。正巧碰上了大雪,此时毛泽东心中可谓是百感交集,面对着如此壮丽巍峨的江山,再联系如此顺利可发展的革命形势。此时毛泽东更加坚定了革命终将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必胜的决心,于是挥笔写下壮丽的诗篇《沁园春·雪》。《沁园春·雪》一词气势磅礴、雄浑豪放,词中毛泽东借咏雪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贯古今来歌颂祖国的蓬勃发展。
2.《沁园春·雪》的艺术表现
2.1《沁园春·雪》的语言特点
《沁园春·雪》这首词的用词非常之凝练,每一个字及其斟酌而用之,突出了毛泽东的文学内在素养,此词虽短但极具说服力。此词可谓是短小而精悍,通篇寥寥几字就将北国的无限风光描绘了出来,词中涉及到古代的历史人物,描写的角度和力度拿捏的都非常恰当。客观的评论了历史人物,既抒发了毛泽东统一大业的远大抱负,又将北国的无限风光尽展眼前,其中一个“望”字,登高方可望远,准确的描绘出毛泽东观望美景的地理位置。一个“看”字,将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无限美景勾勒出来,尽显作者的欣喜观望之态,字字斟酌而用之,方显其细腻的心思和伟岸的笔法。
2.2《沁园春·雪》的变化之美
《沁园春·雪》一词虚实相应,上阙写景,下阙抒情,从“北国风光”写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文章开头先写北国的无限风光,然后笔锋一转,进而抒发心中的无限感慨与抱负。文章开始描写的是实景,此时袁家沟确实大雪纷飞,此景此情理应赋诗一首,此人首先从大处入笔,由大引小,构造奇妙。提笔就将读者引入到了北国的雪景之中,一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观望,紧接着就坚定了革命终将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必胜的决心,内心更是无比的慷慨激昂。词中毛泽东借咏雪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贯古今来歌颂祖国的蓬勃发展,从赏景到抒情,这其中的变化之美真是不言而喻。
3.文学鉴赏《沁园春·雪》
3.1总体赏析上下阕
《沁园春·雪》总体上分上下阕,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仔细的阅读。《沁园春·雪》此词一出,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竞相填词,此词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由此看来此词真是冠绝千古啊。上阙是因为毛泽东率领军队决定渡过黄河,前往华北抗日前线,路途经过袁家沟,恰逢大雪,然后因雪起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中不先提及雪,而是先写北国的风光,由此可见其伏笔之隐晦,从而深化了作者对北国风光的印象。《沁园春·雪》一词所营造的意境尤其美,其独特的雪景便可统领全篇,起初对美景的大肆描写衬托了作者心中的雄心壮志。
3.2赏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沁园春·雪》中的望字尤其惹人注目,单单一个望字准确的描绘出毛泽东观望美景的地理位置,并且此“望”字可观全文。“望”一字,有心怀天下之一,登高方可望远,尽显君临天下之意,所以一个“望”字颇有深意。反观则彰显作者豪迈的兴趣与意思,同时也彰显了我国大好河山的雄伟景象,雄伟的长城、奔腾的黄河、蜿蜒崎岖的山脉和高耸入云的山峰,仿佛尽在眼前。“长城内外”一词所营造的意境尤其美,其独特的景象便可统领全篇,起初对美景的大肆描写衬托了作者心中的雄心壮志。“内外”是从南到北的方向,尽显祖国的大好河山,可见其意境的磅礴之势,彰显了诗人的宽广的胸襟。
结语:《沁园春·雪》一词坚定了毛泽东,革命终将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必胜的决心于是挥笔写下壮丽的诗篇《沁园春·雪》。词中毛泽东借咏雪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贯古今来歌颂祖国的蓬勃发展,既抒发了毛泽东统一大业的远大抱负,又将北国的无限风光尽展眼前。
【论述艺术批评的作用】推荐阅读:
戏曲舞蹈艺术论述11-14
过渡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10-14
论艺术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06-20
论述草原文化的特质10-31
对食品安全的简单论述07-03
谈谈论述型议论文的写作06-11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06-27
论述手机的利弊高中英语作文09-13
诗歌论述的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06-24
高效课堂下的生物教学论述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