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来历故事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元节的来历故事(推荐10篇)

中元节的来历故事 篇1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在某些地区是由红薯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而在元宵之夜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中元节的由来与民俗 篇2

一、中元节的由来

民间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一日阎王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中年禁锢在地狱的鬼魂获得短期的自由,游荡人间享受血食,所以七月十五这一天衍生出多种祭祀忆祖的习俗。农历七月十五,既是佛教盂兰盆节,又是道家中元节,更是民间鬼节,僧、道、俗三流合一。佛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莲的弟子,其母青提夫人虽然年轻貌美却口舌尖刻,为人吝啬刻薄,无端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饱受折磨。目莲为救其母,遵照佛祖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奉,具呈百味五果及各色食品,供养十方僧众,使其母脱离恶鬼界、获得安宁。鉴于此,佛祖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并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做孟兰盆法事施舍僧众,同时报答父母的养育恩情。在道家思想上,每年七月十五称为"中元",是地官大帝诞辰,也是地官赦罪日。那一天,地官大帝降临,定人间善恶,所有道观都要诵经济渡,使恶鬼囚魂得以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前后,各家的新亡人和老亡人都要回家看看,所以这天是祭祖的最佳时机。

二、中元节民俗活动

1.普度。“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普度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明,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度活动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普度活动一般带有以下三个目的:一、祭奠先祖亡魂;二、施食无主冤魂;三、超度新死亡鬼。

2.烧街衣。中元节前后两天,人们通常会在天黑后,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这个当街烧衣纸的习俗主要分布在广东珠三角,当街发善缘,把纸钱和食品供给这天的阴灵。不过烧街衣后,不要立即返回家中,要先预备柚子叶然后沾水,在入屋前洒一下。

3.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以免危害人间。

4.上坟祭祖。中元节在很多地方被称为"七月半",意思是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有些地方在一年中选择中元节这天上坟拜祭,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自己平安幸福。但是在中元节这天上坟的话,阴气相对于清明节更加重,所以更加忌讳在墓地里大声喧哗,谈笑风生,出言不逊或者有不雅举止,据传会打扰到死者的灵魂,重者更会招致怨气。上坟祭祀回去的路上也不要回头,民间传说中,如果回头会把死者的魂魄带回去。

5.念佛回向。中元节当天,可以念佛持咒诵经,并将功德回向给鬼道亲人,这是佛弟子最应该做的,而且最圆满、功德最大。如果做得好,甚至有可能将祖先直接从三恶道中解脱出来,这比扫墓供鲜花、供食、焚香更能利益祖先。一般可以读诵《无量寿经》、《地藏经》、《阿弥陀经》等。

三、中元节的民间禁忌

1.夜晚十二点以后不要出门。因为中元节这一天鬼门大开,鬼魂回家探亲。十二点以后,阴气最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会寻找夜行的人,趁阴气最盛阳气最衰的时候勾走他们的魂魄,以达到重新投胎转世的目的,所以这一天晚上午夜之后一定避免出门。

2.不要剪指甲。在民间人们普遍相信鬼魂最怕人身上的指甲、角质类的东西,所以中元节这一天一定不能剪指甲,如果剪掉了指甲,一些恶鬼可能会趁机找你麻烦。

3.不要随便拍别人的肩膀和头部。从民间灵学的角度来讲,阳间的人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两个肩膀和头顶上,这是三昧真火,用来保护自己不受阴邪之气之害。所以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随便拍别人的肩膀和头部,以免把火拍灭而招来"不干净"的东西。

4.不要游泳,潜泳一个猛子扎下去,可能就上不来了。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睡到半夜,不要起来小便或者四处张望。如果看到家里有什么东西,也不要慌张,装作什么都没看到,然后继续睡觉去。

6.午夜如果失眠了,千万不要去看时钟。可能看着看着时钟,指针不动了,因为那时可能有什么东西正在试图将你赶出你的身体。

7.别说“鬼”字。中元节这天,据说鬼魂们会倾巢而出,尤其是寺庙和普度法会的地方,往往是鬼魂最多的,而且中元节也不要乱说话,说不定鬼魂正从你的身边经过。

8.别乱踩冥纸。路边往往有烧纸的人,散落的冥纸不要乱踩,那是烧给鬼魂的钱财,往往会有鬼魂在帮捡拾,如果你踩到他们的东西,他们不高兴也是很容易联想到的~

【参考文献】

[1]张海英。中欧传统节日与文化『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9-11

中元节的来历150字 篇3

中元节民间祭祖习俗

民间的祭祖活动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钱纸封包,称烧“包衣”,或者还有法事(或佛或道)。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中元节的禁忌

1、姓名勿直呼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别拍肩膀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3、不可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6、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7、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乱随便捡起来;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因为这些钱可能是好兄弟们的,要不然这些就是冥婚招亲用的。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10、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

11、别乱靠墙休息没事不要乱靠墙,因为好兄弟平时最喜欢依附在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鬼上身。

12、收好衣服防鬼“借”晚上睡觉或天黑以前,要把晒在外头的衣服收回来,以免被鬼借去穿。半夜勿晒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吓人的)

13、别乱照相夜游时最好不要乱照相,否则好兄弟会入镜与你合影,手电筒也不要往树上乱照,以免惊动喜欢附着于树梢上的好兄弟。

14、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诸多禁忌,族繁不及备载。其实,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于许多人来说,不论灵验与否,至少也能求个心安。有人习惯随身带着开运避邪物品,像带着庙里求来的护身符、佛珠,或粗盐、糯米等避煞物;十字架或者具特殊能量的矿石等。

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来历及民间禁忌 篇4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四。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会命令道观寺庙的道士和尚设普渡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称谓,相对的中秋为八月半)。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每年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会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普济群灵。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时期,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七月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道(道士)、番(喇嘛)、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有什么传说故事 篇5

目连变文中目连的俗家名字叫罗卜,寡母青提夫人生性吝啬,又好杀生。但是罗卜非常善良,平日行善布施,敬重三宝。有一天,他要出门经商,便禀告母亲,将家中钱财分为三分,一分自己带走,一分供养母亲,一分留在家中布施贫乏。不料自罗卜离家后,青提夫人日日宰鸡杀鹅。一遇僧众上门,便命家僮棒打出去,甚至放狗追咬乞丐。

由于她的恶行,死后被罚坠入阿鼻地狱,日夜受苦。罗卜在母亲去世后,十分悲痛,心想唯有出家一途方能报答母亲深恩,便拜如来世尊为师,法号大目连。数年之后,修得神通第一,身超罗汉。目连想知道父母死后托生何处,却发觉母亲身堕阿鼻地狱。他为了解救母亲,便亲自前往地狱,只见地狱景象:其中受罪之人,一日万生万死。或刀山剑树,或铁犁耕舌,或汁铜灌口,或吞热铁火丸。或抱铜柱,身体燋然烂坏。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镬汤煎煮,痛苦难当。

目连向如来佛求救后,方得拯救母亲脱离地狱,投胎向王城为狗,再经过目连铺设四十九天道场后,他的母亲才得以升天。

2.烧纸钱

据说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后,生意兴隆,为他赚了不少钱。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羡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伦学造纸。但是蔡莫的恒心不够,工夫还没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无人问津,两夫妻就对著一屋子的纸张发愁。

最后,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便附在蔡莫的耳边,如此这般的教了一遍。

到了这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毙死了。次日清晨,蔡莫当著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著烧著,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著:“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都呆了,最后终於鼓起勇气打开棺盖。慧娘就跳了出来,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著为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故意的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著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钱的”。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发觉纸钱有这么大的用处,于是个个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

由于慧娘还阳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3.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绵羊。

中元节的禁忌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尽量不要夜游。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4、忌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鬼魂的食物。

5、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忌乱踩。当然这些所谓禁忌是在节日发展演变中后世附会的。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每年七月十五纪念古代先贤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就会打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拜祭,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节日简介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春节的来历小故事 篇6

春节的来历小故事一

熬年守岁,其实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一整夜来迎接新的一年。想必大家都是在一亲人一起开着春晚搓麻将、打牌中度过这一晚的,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相传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年的怪兽会在每年的天黑以后出来吃人,鸡鸣破晓后便返回山林中,百姓们便把“年”肆虐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为了平安度过这一年,百姓们每到这一天晚上,都会提前做好晚饭,关好门窗,躲在屋里全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还要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后来大家又发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的来历小故事二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聪明小伙儿,常年被混乱的节令所困扰,就有了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时,无意间受到树影的移动启发设计出了可以测定一天时间的晷仪,后来,又在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又发现四季轮回的规律。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万年决定为国分忧,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但是的国君祖乙,为他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万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一次,祖乙在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后来,国君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的来历小故事三

定阳山原是远古羲和族人的地盘,传说很久以前在定阳山下,住着一个叫万年的小伙子。他家境贫寒,终日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候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拿不准种田的节气,常误了时令。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他决心把节令定准。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时,看到树影的移动,受到了启发。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来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遇上雨、雪阴天,就无法计算了。他又琢磨做一个记时器具,以弥补日晷的不足。又有一天,他进深山挖药,看到山上泉水有节奏的“滴哒”地响着,他开了窍。回家后,反复试验,最后做成了能固定水面高度均匀滴水的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观漏水,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终于发现每隔360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长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当时的天子“祖己”也为节令失常之事着急,就召集百官议论此事。朝廷节令官阿衡既不懂日月运行规律,又不潜心钻研,见天子问起事故,就说是因为百姓做事不慎,得罪了上天,只有祈祷上天宽恕才行。祖乙听信了,斋素沐浴,率领百官去祭天,并传谕全国各地设台祭天。这可苦了各地百姓。为修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祭来祭去,毫无成效,时令照乱。万年实在忍不住了,就带上他的日晷和漏壶去拜见天子。天子传见万年,听万年讲述了日月运行周期,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日晷台,造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6个童子守日晷,6个童子守漏壶,准确记录,按时禀报。万年登日月阁后,日夜操劳,一晃三载。一天,天子派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禀报:“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听罢,深感有理。但他是个腹内空空又心底狭窄之人。他想:如果万年把历制定准,天子必然定会重用万年,到那时就不会重用我了。于是决定,除掉对方。

阿衡找了刺客,让他行刺万年。刺客在一个夜深人静时候去行刺。但见阁楼周围有卫士严加把守,不能靠近。于是他躲在远处的树影下,拉弓搭箭,向正在阁楼上观星象的万年射去。一箭射在万年的胳膊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捉贼,卫士们立即出动,当场将刺客捉获,送交天子。天子问明实情,立即传令将阿衡捉拿收监,接着登日阁看望万年。万年见天子亲自来看望自己,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尽,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天子略加思忖,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介绍春节的来历和故事 篇7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前、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夜年夜饭(团年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来历:关于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下面的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须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耐,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兽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兽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 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年的来历故事与传说 篇8

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年是春节的俗称,说到春,自然就会想到夏、秋、冬,更会想到一年有24个节气365天。那么,是谁将无序的世界变得有序,混沌的天地变得清晰?是帝尧。是帝尧最早站在科学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规律,寻觅光明,洞察天地。

过年的习俗及由来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中秋节的来历故事介绍 篇9

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中秋”二字,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按照我国古历法的解释是:“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称“中秋”。十五日夜,当一轮明月悬挂中空,人们望着玉盘般的明月,自然会想到家人的团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而人们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也就成了中秋节的来历。

月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物体呢?干百年来,曾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思与猜想。《唐逸史》中,记载了唐明皇夜游广寒宫的故事。故事说八月十五日夜,鄂州人罗公远与李隆基一块在宫中赏月,他对玄宗说,愿同陛下一起去游月宫,说完就将拐杖向空中掷去,化为一座银色的桥。罗公远请玄宗一同登桥,走了数十里,来到一座大城门前,玄宗抬头见匾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只见几百个白衣仙女,在宽阔的庭院里翩翩起舞,奏着霓裳羽衣曲……这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月亮的向往,也是最初的中秋节的来历。其实,月亮是一个荒凉、坎坷、万籁俱寂、没有生命的星球。月球基本上是一个圆球形,直径为3476公里,相当于地球的四分之一。其表面积是地球面积的十四分之一,差不多与亚洲面积相等。体积只有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在月球上走动,谁都会轻飘飘的,一跳就可以跳六七米高。

古人云:“一片冰心在玉壶”。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月球上还有水冰,而且北极地区的水冰是南极地区水冰的2倍。近年来,美国科学家采用“月球勘探者”探测器探测月球,发现月宫里藏有水,按照目前用中子光谱仪测量可达到的月面深度0.5米计算,月球上水的总储量大约在1100万吨到3.3亿吨之间。月球水冰的发现,将极大地激发人类登月的愿望,加快人类开发和利用月球的步伐。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太阳光反射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呢”?

当地球在月亮和太阳的中间,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全部对着地球时,我们就看到“满月”,也称之为“望”。这时我们所见的月亮面最大,月亮也应是最明亮的:

八月十五这天,正值秋分前后,太阳光差不多垂直地射在月亮上,因此月亮反射的光线较强;同时,地球上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吸收和反射光线的能力大大降低,空气的透明程度也较好,月光能顺利地照到地面。在晴朗的夜空,悬挂着一轮圆月,这时的月亮看上去就显得分外明亮了。

中秋节诗词

杜甫(712_770),唐代伟大诗人,他在《八月十五夜月》中秋节的诗句中写道: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前两联睹月兴叹,以象征团聚的八月十五之圆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后两联状写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显出满月之明亮,下字奇险,立意新奇,别具一格。再如他的《月夜忆舍弟》中秋节的诗句: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战乱离散已久,无从得到他们的音讯。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感人至深。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诗人,他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秋节的诗句中写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诗作于他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引出空间的变化,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露出感情的迁移。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郁闷和愁苦。

李商隐(812一约858),唐代杰出诗人,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他的两首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咏月诗词格调凄清: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第一首中秋诗词通过嫦娥的孤寂处境衬托了诗人的凄凉心境。第二首中秋诗词写深秋之夜,青女素娥与月中婵娟比赛谁更耐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孤独凄清的情怀。

张九龄(678_740),字自寿,一名博物,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后世称之为“开元贤相”、“岭南第一人”,他的《望月怀远》中秋节的诗句写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中秋诗词。起句“海上生明月”虽全是写景,却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次句“天涯共此时”,触景生情,转入“怀远”。从月出东山到月落乌啼,漫漫长夜,更兼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故而生“怨”。

七夕节的来历和故事 篇10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七夕节简介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爱情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西关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上一篇:林清玄散文精选摘抄下一篇:地面电站材料清单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