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后复习题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货币银行学课后复习题(通用4篇)

货币银行学课后复习题 篇1

答: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典型的金本位制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三种。

(1)金币本位制

①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特征有:

第一,铸造金币,有金币流动,金铸币无限法偿; 第二,金铸币可自由铸造、自由熔化为金块(条);

第三,银行券和辅币作为价值符号,能自由兑换金铸币或黄金; 第四,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第五,建立金准备制度,保证价值符号(表征货币)的可兑换性。

② 金币本位制度的作用。金币本位制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货币制度,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使得金本位货币与其所含的一定量的黄金的价值保持了等值关系,从而起到了对一国的物价水平与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的作用,维持了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金与金币的自由输出和输入,使得金本位货币的对外汇率保持了稳定。(2)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是指在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替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来流通,而银行券又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的一种金本位制。

① 金块本位制的特点有:

第一,金币虽然是本位货币,但是在国内不流通,只有纸币流通。第二,黄金集中存储于政府,金币不能自由铸造。第三,规定纸币含金量,纸币具有无限法偿效力。第四,纸币兑换黄金有数量限制。

② 金块本位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产物,主要是由于战后的黄金供给不足,但又要维持金本位制,而出现的这种有限使用黄金的方式。

(3)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也称虚金本位制。

① 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来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

② 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通常有两类:一种是本国经济落后,黄金储量少、无法独立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另一种是战败国,国内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制度面临崩溃,需挂靠一种强势货币,进行调整。无论那种情况,一个国家把自己的货币与另一个经济实力雄或国家的货币挂钩,实际上成为它的附庸,在货币政策上受到控制和利用,特别是被依附的国家币值发生动荡,其依附国的币值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无法保持本国货币的稳定。

4.试分析纸币本位制度的特点。

答:(1)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

(2)由国家法律强制流通。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赋予不兑现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的支付能力。

(3)与黄金的联系逐渐削弱并最后取消。(4)货币通过银行信用渠道注入流通。

(5)非现金流通构成货币流通的主要部分。随着银行转账结算的广泛开展,大量现金交易被非现金形式所替代,现金结算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5.结合现代信用货币的双币流通的实际,分析“格雷欣法则”的条件。答:“格雷欣法则”是指16世纪英国理财家格雷欣发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所谓“劣币”,是指国家法定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货币;所谓“良币”,则是指国家法定价值低于市场价值的货币。

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由于两种铸币的法定比价不变,而金、银的市场价值随着劳动生产率和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导致两种铸币的法定比价和两种金属实际比价的背离。这样,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5.银行信用为什么会取代商业信用,成为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答:由于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大大扩充了信用的范围、数量和期限,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银行信用成为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20世纪以来,银行信用有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借贷资本集中在少数大银行手中;银行规模越来越大;贷款数额增大,贷款期限延长;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银行信用提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至今,银行信用所占的比重仍具有很大优势。

6.什么是信用工具?有哪些特点?

答:信用工具又称为金融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权利的凭证。它是资金或资本的载体,借助这个运载工具实现资金或资本由供给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信用工具是重要的金融资产,是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交易对象。信用工具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 第一,返还性。即债权人或投资人可按信用凭证上所记载的应偿还债务的时间,到时收回债权金额。投入到股票上的资本属于长期投资,但可随时出卖而收回投资。商业票据和债券等信用工具,一般均注明发行日至到期日的期限,即偿还期。只有两种信用工具没有明确的偿还期,一为活期存款单,另一为股票。

第二,流动性。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迅速变为货币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对信用工具的所有者来说,可以随时将信用工具卖出,获取现款,收回投放在信用工具上的资金。能随时出卖而换取现金的信用工具,其流动性就强。一般说,流动性和偿还期成反比,即偿还期越长,流动性越差;与债务人的信用能力成正比,债务人的信誉越高,流动性越强。

第三,收益性。即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给持有者带来收益。信用工具的收益有两种。一种为固定收益,如债券或存单。在票面或存单上就载明了利息率,存款人按规定利息率得到收益。另一种是即期收益,就是按市场价格出卖时,所获得的收益。

第四,风险性。风险性是指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金融资产价值损失的可能性。任何一种信用工具的本金和收益都存在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信用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不按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一为市场风险,即由于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信用工具市场价格的下跌。

1.简述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有:(1)平均利润率

由于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润率是决定利率的首要因素。平均利润率是确定各种利率的主要依据,是决定利息率的基本因素,它是利率的最高界限。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利率也不会低于零。如果利率低于零,就不会有人出借资金了。所以,利率通常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波动。

(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实际上,决定某一时期某一市场上利率水平高低的是借贷资金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即利率是由借贷资金供求双方按市场供求状况来协商确定的。当借贷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水平就会下降;当借贷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水平就会提高,甚至高于平均利润率。

(3)预期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使借贷资金本金贬值,会给借贷资金所有者带来损失。为了弥补这种损失,债权人往往会在一定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基础上来确定利率,以保证其本金和实际利息额不受到损失。当预期通货膨胀率提高时,债权人会要求提高贷款利率;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一般也会相应地下调。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采用紧缩政策时,往往会提高再贴现率或其他由中央银行所控制的基准利率;而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政策时,又会降低再贴现率或其他基准利率,从而引起借贷资金市场利率跟着作相应调整,并进而影响整个市场利率水平。

(5)社会再生产状况是影响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从资本主义产业周期不同阶段利率呈现的不同变化,可以看出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不是由借贷双方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再生产状况决定的。因此,社会再生产状况是影响利率变化的决定因素。

(6)国际收支状况

当一国国际收支平衡时,一般不会变动利率。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大量逆差时,为了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需要利用资本项目大量引进外资。此时,金融管理当局就会提高利率。,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大量顺差时,为了控制顺差,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金融管理当局就可能会降低利率,减少资本项目的外汇流入。这当然也会使本国的借贷资金利率水平发生变化。

除了上述因素外,决定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利率水平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一国的利率水平还与该国货币的汇率有关,当本币贬值时,会导致国内利率上升。此外,借贷期限长短、借贷风险大小、国际利率水平高低、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等,都会对一国国内利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利率水平的变动必须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才能找出利率水平变动的主要原因。

2.简述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在1939年由D.H.罗伯逊提出的,这是一种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不是简单地由投资和储蓄或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来决定的,而是由可贷资金的供给与可贷资金的需求来决定的。可贷资金的供给既来自于中央银行,也来自于人们的储蓄以及人们的货币反窖藏,还有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可贷资金的需求则来自投资和人们的货币窖藏。如果考虑到投资和窖藏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以及人们的反窖藏则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这些因素。

以I(i)代表投资是利率的反函数,⊿H(i)代表窖藏是利率的反函数,S(i)代表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M(i)代表信用创造或货币发行是利率的增函数,DH(i)代表反窖藏是利率的增函数,Ls代表可贷资金供给,LD代表可贷资金需求,则:

Ls=S(i)+ ⊿M(i)+ DH(i)

LD=I(i)+ ⊿H(i)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当可贷资金供给与可贷资金需求达到均衡时,有:

S(i)+ ⊿M(i)+ DH(i)=I(i)+ ⊿H(i)

在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中,是用⊿H(i)来表示货币需求,而用⊿M(i)十DH(i)来表示货币供给的。

2、简述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答:(1)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的性质可以科学地表述为: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这种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①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的特点

第一,中央银行的经营活动主要是宏观金融活动,它是完成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机构。它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对经济的调节、管理和干预,以稳定货币,发展经济,并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商业银行则主要从事微观经济活动,充当信用中介,直接经营货币信用业务。

第二,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则主要是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服务。

第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稳定货币、发展经济作为目标;商业银行则完全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金融企业。

第四,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是调控与被调控、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② 中央银行与一般的政府管理机构相比的特点

第一,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其金融业务活动即经济手段,如货币供应量、利率、贷款等实现的。而一般政府管理机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第二,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分层次实现的。即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调节金融机构的行为和金融市场动作,然后再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影响到各经济部门,其作用比较平缓,市场的回旋空间较大,这与一般国家机关的行政决定直接作用于各微观主体而又缺乏弹性有较大不同。

第三,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而一般政府机关在行为决策上必须与政府的意愿相一致。

(2)中央银行的职能

按照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划分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三大职能。

①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也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②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二是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三是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集中存款准备金。

第二,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第三,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表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其职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代理国库。

第二,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第三,向政府融通资金。向政府融通资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向政府放款或透支。二是购买政府债券。一种是直接在一级市场上购买。另一种是间接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即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第五,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第六,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第七,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

第八,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总之,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体现了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世杰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一般都具备这三大基本职能

4、简述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原因。

答: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但是,中央银行仍保持着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其理由是:

(1)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应具有连贯性,不应受到政治的干扰,才能收到效果。

(2)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币值,如果受政府完全控制,有可能成为政府推行通货膨胀的工具。

(3)中央银行的业务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其操作方式不应受到任何干扰。(4)中央银行与政府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在考虑一些经济政策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5)中央银行不仅对政府服务,还要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服务,因此,中央银行不能完全受政府控制。

1、解释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答:(1)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金融市场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由金融活动的主体、各类金融工具以及有关交易组织共同组成。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要素主要包括:

① 市场参与者

市场参与者就是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活动而形成买卖双方的各经济单位。它具体包括:

第一,企业。

企业是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生活的中心。金融市场是企业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的最好场所。

第二,金融机构。

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运行的主导力量,无论是长期金融市场,还是短期金融市场,都离不开金融机构,它们既是金融市场的资金供应者,又是资金需求者,也是市场的交易媒介。它们掌握着金融市场的主要资金,是金融市场运行的主导力量。

第三,政府。

在金融市场上,政府是资金的需求者。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利用国家信用工具来筹措资金,它在短期金融市场上发行国库券,在长期金融市场上发行公债券等。

第四,个人。

个人主要是金融市场的资金供应者。个人货币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可以在金融市场上用于各种投资。个人也是金融市场上的资金需求者,当个人收入或储蓄不足,在购买汽车、住房发生资金困难时,也可以从金融市场上通过消费信贷而取得资金,以实现自己的消费行为。

第五,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管理金融事业的中心机构,为了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既是资金的供应者,又是资金的需求者。

② 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就是金融市场上买卖交易的对象。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活动,通常可以根据资金供求双方是否直接发生经济联系,形成债权或股权关系,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从而形成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因此,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债权债务凭证和所有权凭证。

③ 交易价格

交易价格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转让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也要受交易价格的支配。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因此,利息率便成为金融商品的价格。

④ 组织形式

金融交易的组织形式就是指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在进行交易时所采用的方式。一般来说有三种:一是交易所交易;二是柜台交易;三是场外交易。

⑤ 市场管理

这里的市场管理主要是指政府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次序而进行的管理。它主要包括:信息披露管理、金融业务管理、金融机构管理、对外国参与者的管理、货币政策管理等。

(2)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调剂资金

货币资金在各经济主体、各地区间的分布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看都是不平衡的,所以客观上需要相互融通和调剂,以此来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效益。而金融市场就提供了这种一种能够满足相互融通和调剂的机制安排,从而达到资金的最优配置。

② 增加社会资金积累的功能

金融市场,特别是长期资本市场,是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筹资的重要渠道,通过金融市场特有的积少成多、化短为长的转换功能,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增加积累。

③ 降低信息成本

信息成本是在评价金融资产价值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由于金融市场是汇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信息的“集散地”,也是对这些信息加以反映的“晴雨表”,同时更是反映金融交易本身供求态势方面信息的“指示器”,所以市场的参与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大大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

④ 分散与转移风险

通过金融资产的交易,对于某个局部来说,风险由于分散、转移到别的地方儿在此处消失;但对于总体可能风险无法被消除或者转移。

⑤ 发现价格

金融资产一般都有票面金额,而大多数的金融资产并不能通过票面金额来体现其内在价值。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借助金融市场的价格发行功能,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确定金融资产的合理价格。

2、什么是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有哪些特征?

答: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作为重要的书面凭证,金融工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期限性

期限性是指债务人必须按照金融工具的规定全部归还本金之前所经历的时间。(2)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它可以衡量金融工具变现的难易程度。流动性往往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能够很容易地变现;第二,变现交易成本必须极小;第三,本金必须保持相对稳定。金融工具变现越迅速、交易成本越小,则流动性越高。

(3)风险性

风险性是指投资金融工具的本金是否会遭受损失的可能。金融工具遭受的风险主要有两种: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合约,不按期归还本金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投资工具价格或市场价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最典型的市场风险就是利率风险。

(4)收益性

收益性又叫盈利性,指金融投资工具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投资回报的特性。金融工具的交易实际上还是货币资金的有偿让渡,这种有偿就是收益性的体现。金融工具的收益往往通过两种途径获得:资本利得和资本增值。资本利得是指金融工具在持有期间所带来的利息收入;而资本增值则是指投资者通过金融工具的低买高卖所获得的价差收入。

金融工具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流动性与偿还性、收益性、风险性成反比;期限性、风险性与收益性成正比。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动性越大,对应的偿还期限越短,风险性和收益性越小;流动性越小,则对应的偿还期限越长,风险性和收益性越大;偿还期限越长,风险性越大,收益越大;偿还期限越短,风险性越小,收益性越低。

3、什么是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有哪些组成部分?

答:货币市场又称为短期金融市场,是实现短期资金的市场,主要从事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的借贷活动。货币市场的功能是提供短期资金,以满足短期资金需求者由于生产的季节性原因或其他原因,对临时性生产或周转资金的大量需求。

货币市场主要由下列市场构成:

(1)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市场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及经法人授权的非法人金融机构分支机构之间为调剂短期资金余额而相互融资的市场。

(2)票据市场。票据市场是指各类票据发行、流通及转让的场所。票据市场主要包括商业票据的承兑市场和贴现市场,也包括其他融资性票据市场,主要有融资性票据市场和中央银行票据市场。

(3)CD市场。即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是银行发行的可以流通的短期存款单的交易市场。

(4)回购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市场。所谓回购协议,指在出售证券的同时,和证券的购买方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购买证券,从而获取即时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

(5)国库券市场。国库券是国家财政为了弥补财政收支差额或解决临时需要而发行的一种短期政府债券。国库券市场由国库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组成。

4、股票与债券的区别有哪些?

答:首先,两者的权利是不同的。债券是债权凭证,债券持有者和发行人之间和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者只能按期获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而股票不同,股票代表的是所有权,股票所有者是股东,股东有投票权,可以参与经营管理。

第二,两者发行的目的不同。发行债券是公司追加资金的需要,发行债券的收入属于公司的负债,不是公司的资本。而发行股票筹措的资金列入公司资本。

第三,两者发行的主体是不同的。我们说过,发行股票的经济实体只有股份有限公司,而有资格发行债券的经济主体很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公司等都可以发行。

第四,股票与债券期限不同。债券是有期限的,而股票是没有期限的,是一种永久投资。

第五,两者的收益也不相同。债券有规定的利率,可获得固定的利息,而股票的股息和红利都不固定,一般视公司的经营情况而定。

货币银行学课后复习题 篇2

货币银行学

第二篇章 复习题

第五章 金融市场

一、填空题

1、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

2、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是()。

3、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的()能力。

4、收益率是指持有金融工具所取得的()与()的比率。

5、商业票据是起源于()的一种传统金融工具。

6、()是描述股票市场总的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

7、中长期的公司债券期限一般在()年以上。

8、一级市场是组织证券()业务的市场。

9、()是证券交易市场的最早形态。

10、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其价值依赖于()的一类金融产品。

11、期权分()和()两个基本类型。

12、目前,远期合约主要有()远期和()远期两类。

二、单选题

1、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证券交易方式实现的金融交易,已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人们把这种趋势称为()

A、资本化B、市场化C、证券化D、电子化

2、下列不属于直接金融工具的是()

A、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B、公司债券C、股票D、政府债券

3、短期资金市场又称为()

A、初级市场B、货币市场C、资本市场D、次级市场

4、长期资金市场又称为()

A、初级市场B、货币市场C、资本市场D、次级市场

5、下列不属于货币市场的是()

A、银行同业拆借市场B、贴现市场C、短期债券市场D、证券市场

6、下列属于优先股股东权利范围的是()

A、选举权B、被选举权

C、收益权D、投票权

7、下列属于短期资金市场的是()

A、票据市场B、债券市场C、资本市场D、股票市场

8、目前我国有()家证券交易所。

A、1B、2C、3D、49、最早的远期、期货合约中的相关资产是()

A、军火B、石油C、粮食D、钢铁

10、远期合约买方可能形成的收益或损失状况是()

A、收益无限大,损失有限大B、收益有限大,损失无限大

C、收益有限大,损失有限大D、收益无限大,损失无限大

11、远期合约卖方可能形成的收益或损失状况是()

A、收益无限大,损失有限大B、收益有限大,损失无限大

C、收益有限大,损失有限大D、收益无限大,损失无限大

12、金融工具的流动性与偿还期限成()

A、反比B、正比C、倒数关系D、不相关

13、下列不属于初级市场活动内容的是()

A、发行股票B、发行债券C、转让股票D、增发股票

14、下列关于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初级市场是二级市场的前提B、二级市场是初级市场的前提

C、没有二级市场初级市场仍可存在D、没有初级市场二级市场仍可存在15、期权卖方可能形成的收益或损失状况是()

A、收益无限大,损失有限大B、收益有限大,损失无限大

C、收益有限大,损失有限大D、收益无限大,损失无限大

16、根据股东权利范围不同,可以把股票分为()

A、记名股B、优先股和普通股C、不记名股D、新股

17、由债权人开出的票据有()

A、本票B、汇票C、期票D、股票

18、能够直接为筹资人筹集资金的市场是()

三、多选题

1、按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可以把金融市场划分为()

2、金融市场必须具备的要素有()A、发行市场B、次级市场C、二级市场D、交易市场A、现货市场B、货币市场C、长期存贷市场D、证券市场E、期货市场

A、交易形式B、交易对象C、交易主体D、交易工具E、交易价格

3、下列属于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的是()

A、商业票据B、短期公债C、回购协议D、公司债券E、股票

4、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互换合约的英文名是()

A、forwardsB、futuresC、optionsE、swapsD、stocks5、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的最大区别在于()

A、风险性B、流动性C、组织性D、集中性E、公开性

四、判断题

1、金融市场发达与否是一国金融发达程度及制度选择取向的重要标志。

2、期权买方的损失可能无限大。

3、偿还期限是指债务人必须全部归还利息之前所经历的时间。

4、传统的商业票据有本票和支票两种。

6、二级市场的主要场所是证券交易所,但也扩及交易所之外。

7、新证券的发行,有公募与私募两种形式。

8、期货合约的买卖双方可能形成的收益或损失都是有限的。

五、计算题

1、某债券面值100元,10年偿还期,年息9元,则其名义收益率是多少?

2、某债券面值120元,市场价格为115元,10年偿还期,年息9元,则其即期收益率是多少?

3、某投资者以97元的价格,购入还有1年到期的债券,债券面值100元,年息8元。则其平均收益率是多少?

六、简答题

1、什么是场外交易市场?其特点是什么?

2、简述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

3、优先股与普通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4、简述远期合约、期权合约、互换合约。

七、论述题

1、期货交易与期权交易的区别是什么?

第六章 金融机构体系

一、填空题

1、凡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称()。

2、()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3、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

4、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是()。

5、专业银行的存在是()在金融领域中的表现。

6、()是西方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骨干力量。

7、()是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

8、不动产抵押银行的资金主要是靠发行()来筹集的。

9、()是通过金融渠道支持本国对外贸易的专业银行。

10、新中国金融体系诞生以()的建立为标志。

11、70年代末以前,我国金融领域的“大一统”格局取决于高度集中的()体制。

12、我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是()。

二、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职责的是()

A、发行人民币C、经理国库D、审批金融机构2、1997年底,我国经重新登记的信托投资公司为()家。

A、244B、72C、90D、35003、我国的财务公司是由()集资组建的A、商业银行B、政府C、投资银行D、企业集团内部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为主体的保险业体系。

A、中国人民保险公司B、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C、中国平安保险公司D、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我过第一家股票上市的商业银行是()

A、上海埔东发展银行B、招商银行C、深圳发展银行D、福建兴业银行

6、投资银行是专门对()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

A、政府部门B、工商企业C、证券公司D、信托租赁公司

7、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是在()年。

A、1983B、1984C、1985D、19868、我国城市信用社改组之初,采用了()的过渡名称。

A、城市商业银行B、城市发展银行C、城市投资银行D、城市合作银行

9、下列不属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是()。

A、发行金融债券B、监管其他金融机构C、买卖政府债券D、买卖外汇

10、我国的金融租赁业起始于()。

A、80年代初期B、80年代中期C、80年代末期D、90年代初期11、1986年2月,我国开办了()业务。

A、邮政储蓄B、信托投资C、金融租赁D、证券投资

12、我国在()年建立了第一家政策性银行。

A、1992B、1993C、1994D、199

5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格局构成的是()

A、财政部B、货币当局C、商业银行D、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2、下列是政策性银行的是()

3、我国政策性银行开展业务的基本原则是()。A、国家开发银行B、中国进出口银行C、中国农业发展银行D、城市商业银行

A、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B、自主经营C、分业管理D、保本微利

4、下列属于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有()。

A、信托投资公司B、证券公司C、财务公司D、邮政储蓄机构

5、当前我国调整金融机构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是()。

A、混业经营B、分业经营C、分业管理D、混业管理

6、下列属于财产保险业务的是()。

A、责任保险B、财产损失保险C、信用保险D、意外伤害保险

7、下列属于信托投资公司的主要业务的有()。

A、代理业务B、委托业务C、咨询业务D、兼营业务8、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出现了()趋势。

A、重组B、兼并C、收购D、分业

四、判断题

1、政策性银行也称政策性专业银行,他们不以盈利为目标。()

2、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能从事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业务。()

3、我国《保险法》规定,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1998年,从上海开始陆续出现了以城市命名的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代表处不得从事任何直接盈利的业务活动。()、农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完全由政府拨款。()

五、简答题。

1、直接融资中的中间人与间接融资的金融中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列举五项中央银行的具体职能。

3、简述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4、保险公司的具体业务范围有那些?

六、论述题

1、论述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特点。

货币银行学课后复习题 篇3

本文来自: 农信大家谈 论坛 作者: 石羊岗 日期: 2009-8-10 13:00 阅读: 1593 人 打印 收藏

农村信用社, 农信大家谈, 陕西, 考试题

1.金融,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是货币、信用、利息和银行及其相互联系的总称。

2.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物品。它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手段,它还具有购买其他一切商品的能力。

3.信用指经济上的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4.金融机构就是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组织单位,是商品、货币和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金融调控是指调控主体根据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判断,操作各种调节手段引导经济发展轨迹。

6.信用工具,指信用流通工具,是在信用基础上产生的,用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

7.利息是货币资金所有者贷出一定数量货币所获得的报酬。

8.利率是指利息对本金的比率。

9.名义利率是指在一定时间上对物价变动因素未作剔除的利率。

10.实际利率是指在一定时点上对物价变动因素进行剔除后的利率。

11、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关系等市场因素所决定的利率。

12.官定利率是指由货币当局规定的并强令执行的利率。由此可见,官定利率属于管理利率。

13、利率体系是指在一个经济运行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利率由各种内在因素联结成的有机体,主要包括利率结构和各种利率间的传导机制。

14、现值是指为取得一定的本利和现在所需要的本金。

15、终值按一定利率计算出的本利和。

16、固定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限内保持利率水平不变的利率。

17、中央银行: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为其主要职责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

18、银行券:是由银行签发交给持有人以保证向其兑付金银的债务凭证。

19、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储备体系是美国中央银行,它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和12个联邦储备银行组成。它对参加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银行实施管理和监督。

20、货币发行:货币发行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所形成的一项特有负债,它是最重要的负债业务。货币发行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发行库,通过各家银行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入的数量。

21、发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是该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关,它是中央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23、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从产生起就与政

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央银行既作为政

府管理金融的工具,又为政

府服务。

24、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者,是金融票据的交换中心,全国银行的清算中心,存款准备金的管理者。

25、再贷款: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贷款。

26、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持有已贴现的商业汇票,向中央银行进行票据再转让的一种行为。

27、清算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集中票据交换及办理全国资金清算的业务活动。

28、发行基金:就是人民银行代国家保管的人民币票券,它不是流通中货币,是调节货币流通的准备金。

29、发行库:是人民银行保管发行基金的金库。

30、业务库:是商业银行基层行为了办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而建立的金库,它保留的现金是基层行现金收付的周转金.营运资金的组成部分,经常处于有收有付的状态。

31、商业银行: 以吸收存贷款为主要业务,以盈利性为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

32.信用中介: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它是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借者和贷者的中介。

33.支付中介: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它是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中介。

34.中间业务:也叫中介业务。它是商业银行不动用自身资金,通过向客户提供服务,获得非利息收益的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

35.安全性原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商业银行拥有的负债、资产、经营环境及经营条件免遭风险损失的能力。由于银行业是一个风险高度集中的行业,因此安全性是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坚持安全性原则,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的内在要求。

36.盈利性原则: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商业银行作为经营性的企业,获取利润既是其最终的目标,又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

37.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其他资产转化成现金的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手段。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保留足够的流动性以免陷入经营的困境。

38.商业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是由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由于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活期存款,因此,为应付存款人随时可能的提存,商业银行只应该发放短期的、临时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

39.可转换理论:可转换性理论又称资产转移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一文中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为了应付提存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将资金的一部分投入具备转让条件的有价证券上。由于这些生利资产可以随时出 首转换为现金,所以银行贷款不一定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贷款。

40.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是美国学者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银行放款应当以根据借款人预期收入制定的还款计划为基础,只要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障,银行即使发放一些长期贷款也不会影响其流动性。

4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在银行管理思想中占统治地位。这种理论认为,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对资产的运用,对资产业务银行能够加以主动的管理,而银行的负债业务则主要取决于客户,主动权都在客户手中,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通过对资产项目的恰当组合来实现“三性”原则的追求目标。该理论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商业贷款理论、可转换性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

42.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也可以由负债管理提供。银行没有必要完全依赖资产方面来保证其流动性,还可以借助负债管理的办法,通过主动负债来满足流动性需要。这样,银行的资金来源就不再是既定的,其可以随资产的需要而随时进行调整,只要银行的借款领域广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保证。而且,这种理论强调,只要资产收益大于负债成本,就应该进行主动性的负债,以获得利差收入。

43.资产负债管理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联系起来,根据经济金融情况的变化,通过对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才能实现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要求。

44.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45.信用创造: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基础之上产生的,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可以创造各种信用工具,如银行券、存款货币等;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对信用量的创造。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可以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非现金结算的条件下,贷款又可以转化为存款。如此循环往复,商业银行就可以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46.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指依法成立的、专门经营各种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

47.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是专门从事对工商业股票与债券承销和投资、代理包销,并为企业提供长期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48.信托公司:是以资金及其它财产为信托标的,根据委托者的意愿,以受托人的身份管理及运用信托资财的金融机构。

49.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是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金融机构

50.投资基金:它是一种利息共享、风险共担的金融投资机构或工具。

51.财务公司:金融公司也称财务公司,是指以经营消费信贷及工商企业信贷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52.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

53.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是在一国政

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对象,以优惠的存贷款利率或条件,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

54、货币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金融市场。

55、资本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市场。

56、现货市场:指市场上的买卖双方成交后须在若干个交易日内办理交割的金融交易市场。

57、衍生市场:衍生市场是各种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交易的市场。

58、同业拆借市场:指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

59、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票人以贴付一定的利息为代价,在票据未到期前向金融机构兑换现款的一种票据转让行为。

60、票据承兑:是指汇票到期前,汇票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证明事项,在票据上作出承诺付款的文字记载.签章的一种手续。

61、回购协议:指的是在出 首证券的同时,和证券的购买商签定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从而获取即时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

62、股票:是指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收益的一种有价证券。

63、一级市场:是资金需求者将金融资产首次出 首给公众时所形成的交易市场,也称为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

64、二级市场:是证券发行后各种证券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买卖流通所形成的市场,又称流通市场或次级市场。

65、普通股股票:是指代表着股东享有的平等权利,不加以特别限制,并随着股份有限公司利润的大小而分取相应股息的股票。

66、优先股股票:是相对于普通股股票而言的,它是指优先于普通股股票分取公司收益和剩余资产的股票。

67、蓝筹股:又称热门股,是那些规模庞大.经营良好.收益丰厚的大公司发行的股票。

68、债券:是投资者向政

府.公司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债权债务合同,该合同载明发行者在指定日期支付利息并在到期日偿还本金的承诺。

69、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收益凭证),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管理人员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

70、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设立后,投资者可以随时申购或赎回基金单位,基金规模不固定的投资基金。

71、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在发行前已确定,在发行完毕后的规定期限内,基金规模固定不变的投资基金。

72.公司型投资基金:是具有共同投资目标的投资者组成以盈利为目的的股份制投资公司,并将资产投资于特定对象的投资基金。

73.契约型投资基金:也称为信托型投资基金,是指基金发起人依据其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订立的基金契约,发行基金单位而组建的投资基金。

74.收入型基金:是以获取最大的当期收入为目标的投资基金,其特点是损失本金的风险小,但长期成长的潜力也相应较小,适合较保守的投资者。

75.成长型基金:是以追求资本的长期增值为目标的投资基金,其特点是风险较大,可以获取的收益也较大,适合能承受高风险的投资者。

76.平衡型基金:是以净资产的稳定.可观的收入及适度的成长为目标的投资基金,其特点是具有双重投资目标,谋求收入和成长的平衡,故风险适中,成长潜力也不很大。

77.货币需求:是社会各部门在即定的国民收入范围内,能够或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而形成的货币需求。

78.货币需求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社会各个部门对货币需要持有量总和。

79.流动性偏好:

80.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货币的行为。

81.货币供给量:指银行系统根据货币需求量,通过其资金运用,注入流通中的货币量。

82.原始存款:是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83.派生存款:是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银行用转帐方式发放贷款时创造的存款。

84.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法定比例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

85.超额存款准备金:指商业银行实际存款准备金扣除法定存款准备后的余额,超额存款准备金可由商业银行自由使用。

86.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创造(或减少)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

87.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金之和。

89.货币均衡:亦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应量基本符合一个国家同期客观货币需求量。

90.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商品生产和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91.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通货紧缩从本质上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 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 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相随,表现为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92.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该指数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所谓按不变价格计算,实际上是按照某一基期年份的价格进行计算。

93.开放型通货膨胀:所谓开放型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状况可以灵敏地通过物价变动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94.隐蔽型通货膨胀:所谓隐蔽性通货膨胀,又称为抑制性通货膨胀。是指在市场商品的价格受到管制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状况不能通过市场物价的变动而灵敏地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

95.收入指数化政策:弗里德曼提出了一种旨在与通货膨胀“和平共处”的适应性政策,也就是各种名义收入(如工资、利息等)部分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自动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从而避免或减少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并减弱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即所谓的收入指数化政策。96.消费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也称为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

97.批发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

98.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99.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的不断增长超过总供给的增加所导致。由于“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品”,使包括物资与劳务在内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总供给,因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100.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升。

101.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尽管理论上可将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为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但现实经济中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往往是混合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这类通货膨胀被称为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102.结构失衡型通货膨胀:即使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经济内部结构方面的变动也引发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即所谓的结构失衡型通货膨胀。

103.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就是政

府为了降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价格的政策,目的在于在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不会引起大规模的失业。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理论。

104.拉动内需:刺激国内两个有效需求,包括一是投资需求,二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有两条渠道,一是政

府增加公共投资,二是刺激私人部门或民间投资,消费需求的增加包括增加政

府采购、提高公共消费水平和刺激家庭个人消费。

105.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它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作用过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传导机制等。

106.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07.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或中间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为短期的、数量化的、能用于日常操纵的指标,是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介或桥梁。

108.扩张型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在经济衰退期间,一般要通过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

109.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抑制需求的增加。在经济过热时,要通过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

110.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所给予的控制。

111.货币政策时滞:所谓货币政策的效应是指中央银行推行一定的货币政策之后,最终实际取得的效果,即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113.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14.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115.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116.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叫总量调控工具、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它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最主要的常规手段,主要是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117.存款准备金政策:所谓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手段。

118.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来干预和影响市场货币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119.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借以调节金融、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行为。

120.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供给结构。它主要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以及进出口保证金制度。

12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贷款,规定贷款占证券交易额的百分率。

122.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就一般商业银行对客户新购买住房或商品用房贷款的限制措施。

123.道义劝告:道义劝告是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它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

12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125、金融监管:是管理当局依法运用各种措施手段,按照既定的标准对金融机构从金融市场准入.业务活动.经营状况.行为规范到市场退出全过程所进行的连续、统一、规范的监督与管理。

126、适度竞争原则:该原则要求中央银行金融监督管理的重心应放在创造适度竞争的环境上,要形成和保持适度竞争的格局,防止出现过度竞争、破坏性竞争。

128、存款保险制度: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监管当局往往规定,金融机构必须按其存款金额到存款保险公司投保,以便在非常情况下,由存款保险公司对金融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此即为存款保险制度。

129、骆驼银行评级体系:即联邦监督管理机构内部统一的银行评级体系,是对银行的资本状况、产质量、经营管理水平、收益状况和流动性。这五个部分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是C、A、M、E、L(骆驼),该体系由此得名。

130、金融监管体系:广义的监管体系是指来自于社会各界监管力量构成的监管体系。狭义的监管体系专指政

府部门监管机构所构成的体系。

132.外汇: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133.自由外汇:是指无需货币发行当局批准,就可以兑换成其他国货币,或可以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

135.贸易外汇是指由国际商品贸易引起收支的外汇。出口贸易可以收入外汇,进口贸易要支出外汇。贸易外汇是一个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和用途。

136.非贸易外汇是指除国际商品贸易以外的其他各项外汇收支,包括劳务外汇、旅游外汇、侨汇、捐赠与援助外汇等。随着服务贸易的迅速扩大,这种外汇也越来越重要。

137.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数量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即以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

138.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数量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即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

139.美元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美元折成若干数量的各国货币的标价方法,即以美元为单位货币或基础货币,其他货币为报价货币。

140.法定升值:指一国货币当局正式宣布提高本国货币的含金量,或提高本国货币对外的汇率。

141.法定贬值: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正式宣布降低本国货币的含金量,或降低本国货币对外的汇率。

142.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行市,就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或者说是一国货币以另外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143.即期汇率:又称现汇汇率,是指外汇买卖双方在成交后的当天或两个营业日以内办理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144.远期汇率:又称期汇汇率,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成交后,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进行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145.汇率风险:也称外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或获利的可能性。

146.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147.固定汇率制:是指现实汇率受平价的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

148.浮动汇率制:是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变动而波动的汇率制度。

149.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150.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统计报表,通常分为以下三大项目: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误差和遗漏项目。

151.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指在政

府不加干预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系统内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

152.外汇缓冲政策:是一国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借款来抵消超额外汇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53.国际货币制度:指为保持国际交往的顺畅进行,对国际交往中的货币支付引起外汇.汇率以及外汇收支等一系列活动作出的制度安排。

154.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英美的倡导下,由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于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以此为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55.特里芬难题:为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元的供应必须不断地增长;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先天缺陷,由于被“特里芬”教授发现,固称为特里芬难题。

156.国际资本流动:指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和转移,既包括资本流出也包括资本流入。

157.出口信贷:是指与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中长期信贷,是商业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者外国进口商及其银行提供的贷款,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本国出口商的资金周转困难,或者是满足外国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货款的需要。

货币银行学课后复习题 篇4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史、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主要内容、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种类,理解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

【本章重点】

中央银行的发展及其体制类型。可适当补充介绍欧洲中央银行的有关情况。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央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其业务中。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其核心是独立性问题。

【本章难点】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本章基本内容】

9.1 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的产生主要由以下4方面问题引起:银行券的发行问题、票据交换问题、最后贷款人问题;金融管理问题。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制度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4—1913),从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中央银行的初创阶段;第二阶段(1913—1945),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中央银行的急剧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46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是各国完善中央银行制度阶段。

中央银行的类型。中央银行的类型按中央银行的体制和中央银行的资本所有权划分。按体制可划分为三种类型:(l)复合式中央银行体制。国家不专门设立中央银行,而由一家大银行兼司中央银行职能;(2)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国家单设中央银行,全面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3)跨国中央银行制。指由货币联盟成员国联合组成中央银行。按资本所有权也可划分为三类:(1)政府拥有中央银行的全部资本;(2)公私合股持有中央银行资本;(3)完全由私人拥有中央银行资本。

9.2 中央银行职能

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特殊的国家管理机关。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体现在三个方面:(1)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业务目的是调节信用规模;(2)不经营普通商业银行业务,它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和金融机构;(3)它处于超然地位,是银行的银行、最后贷款人和信用管理者身份出现。作为特殊的国家管理机关体现在:(1)中央银行管理和服务的领域是货币信用领域:(2)中央银行的管理手段是经济手段。

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有三个:(1)发行的银行。它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权;(2)银行的银行。其含义为,中央银行不直接与工商企业发生业务往来,它以金融机构为服务对象,集中它们的存款准备金,充当它们的最后贷款人,对它们的业务实施监管和指导;(3)国家的银行。它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

中央银行的业务。中央银行的业务分为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指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项目,主要包括流通中的货币、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存款、商业银行的存款。

流通中的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它通过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金银和外汇等渠道,将货币投入市场;

政府和公共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也是中央银行重要资金来源渠道,属于财政性存款,中央银行对这类存款不支付利息;

商业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由商业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金和用于票据清算的活期存款两部分构成。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指中央银行的资金运用项目,主要包括黄金及外汇储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证券买卖和对政府及公共机构的贷款等。

黄金和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产业务,中央银行通过买卖黄金和外汇储备,达到调节货币资金,改善经济和外貌结构以及稳定金融市场等目的;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通过票据再贴现、票据再抵押和买卖有价证券方式实现;

证券买卖——属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实现其制定的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对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贷款——通过购买政府公债或国库券以及对政府和公共机构进行无担保的直接透支方式提供。

9.3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焦点。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问题上。正确处理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应当遵循的两个原则:(1)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要以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目标;(2)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符合金融活动的规律。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历史演变。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央银行产生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从目前来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呈不断加强趋势。

按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的程度,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可分为三种类型:(1)直接对国会负责,独立性较大的中央银行:(2)名义上归财政部领导,实际上有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3)归财政部领导,独立性较小的中央银行。

【材料分析】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年报》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关国家的发展情况

【本章复习思考题】

关键词:

复合式中央银行体制单一式中央银行体制跨国中央银行体制发行的银行

一元的中央银行体制二元的中央银行体制国家的银行票据再贴现银行的银行

思考题:

1.银行券的分散发行制度有何弊端?

2.试述中央银行的性质。

3.试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4.简述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5.论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本章主要参考数目】

[英] 里查德·德尔著《全球证券市场风险及监管》,宇航出版社1999年版

李越著《金融市场秩序》,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甘当善编著《欧洲中央银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上一篇:调整天津市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