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名师教学设计

2025-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采薇》名师教学设计(共8篇)

《采薇》名师教学设计 篇1

《采薇》表现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⑵ 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⑵ 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⑶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⑵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3、积极回忆《论语》中写到《诗经》的相关条目。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课文探讨 温故知新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的背景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主题。

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采薇》名师教学设计 篇2

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片段一:

师: (展示古代社会秦的地图以及玬狁入侵的图片)

玁狁是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历来都说善于打战, 性情剽悍, 素有北方的雄鹰之称。此时南下, 周天子的社会政治岌岌可危, 天子激起民众抵御外敌入侵的, 强化保家卫国的意识。一批批的戍卒出征赶赴战争前线, 这是民族的正义之战。作者疾呼“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 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周天子为什么能把民众引向对敌的情绪, 缓解原来的社会矛盾, 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补充材料)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不遑启居, 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生:前三章表现戍卒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 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 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 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自我参与度至关重要。良好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过程。一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可以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但如果不能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这种直接兴趣往往难以稳固、持久。在情境创设中, 提出与现实相联系的, 具有思维挑战性或带有矛盾冲突的问题, 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高层次的提问策略往往能够鼓励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使用高层次的思维过程。而思维的活跃, 则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沉浸在学习过程中。在情境创设中提出的问题, 主要是用来开启学生思维, 刺激学生, 从而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片段一中的第一个设问, 就是此例。

另外, 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也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学习的内容上, 所以一节课教学立意的选择至关重要。以《采薇》一课为例, 一种表现手法的设计背后总会有一种语言观念作为支撑。在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上, 都体现了语言结构的灵活性, 正是这种灵活, 使得文章句式灵活, 章法跳跃, 让学生感悟到古代语言的丰富性。

二、注重学习策略的教学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 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教师需要通过关注自己的提问和学生的反馈, 激发学生互动, 引导并保障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1. 明确任务, 提供支撑材料。

为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我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让学生先自学、讨论相关问题, 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的指导。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 选择并明确学习内容, 给予清晰的学习指导。在本课教学中, 我设计两个核心问题并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 (1) 文中用哪些语句表达戍边战士的情感? (2) 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

学习不是被动地、机械地习得现成的知识与技能, 而是具有“问题解决思维”的性质。采用问题方式展示学习任务, 因为有明确的思考对象, 学生易于建构起学习的意义。简化问题有助于学生聚焦本课的重点内容, 并且明确学习的目标。

片段二:

师:这首诗是如何反映士兵戍边生活的?你认为那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补充材料)

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 戍卒也踏上艰难的征途;将帅们坐在车上, 士卒们则围在车的两旁, 打起仗来就靠它来隐蔽。他们南北转战, 一个月要转移多次, 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 不敢松解, 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极其凶狠的敌人。

生: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从字面上看, 这一部分没有写思归的情愫, 但那一股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这些可怜的戍卒, 当他们拖着疲乏的身子, 挣扎着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 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飞矢的时候, 当他们枕戈待旦的时候, 怎能不加倍思念安宁和平的生活呢!

师:学生分析得有道理。不能忽略的是, 在这一部分的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更激起他们怀乡思归的情感。

在片段二中, 核心问题逐一进行分解, 给学生提供分析思路:思乡与士卒戍边生活的关系, 焦点是怎样理解戍边士卒的思乡情愫。问题可以把文本和学生的理解之间架设桥梁。学生明确了思考方向, 思维会活跃起来, 但由于旧有的知识结构不足以提供支持, 片刻思考后, 学生会感到困惑。这时提供补充材料, 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思考的“脚手架”。学生的阅读会更加专心。

支撑材料的选择与呈现时机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笔者认为在选择支撑材料时, 除了要考虑现实主义诗篇选择的基本方法与原则, 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的深度。例如, 片段二中支撑材料可以有很多选择:如《卫风·伯兮》其第二章云: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面对诸多材料, 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细节信息充足。问题是有明确指向的, 支撑材料必须能提供相对应的提示信息。“描写战争诗篇”信息量大但缺少丰富的细节, 直接给出结论, “知识”便没有了“探究”性质。 (2) 表述简洁完整。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的教学任务, 而学生在课后分配给语文学科的阅读时间几乎为零。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提供表述简洁的文学语言片段以供阅读分析。 (3) 分析难度适中。诗句内涵丰富, 但由于诗句表达的生活处境距离现在遥远, 增加了学生的分析概括难度, 耗时会比较长, 从整堂课的时间分配来看, 并不合适。选取的材料最好需要学生综合几项信息, 概括核心观点, 并利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适当的难度选择, 是维持学生探究热情的保障。

2. 善于追问, 巧用探询性问题。

片段三:

师:在探讨“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有没有“乐”可言时, 学生会回答三种情况, 写“乐”, 写“哀”, 写“哀乐”并存。诗人是如何表达哀乐的心境呢?

生:用春、冬的美景来写戍卒归家之情。

(补充材料)

归家途中, 触目所见, 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 田园荒芜, 土鳖、蜘蛛满屋盘旋, 麋鹿游荡, 萤火虫闪烁飞动, 想象家中的妻子盼望我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 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 久别后的重逢, 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不断追问, 直至解释清楚问题, 然后带领学生结合“诗句的意境”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矛盾。

一般课堂对话往往采用“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缺乏互动和即兴发挥, 并非真正的对话。探寻性问题是指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寻性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梳理自己的思维, 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沟通中建构自己的认识, 形成“自我探索”。提出探寻性问题, 这对教师提出较高的挑战性, 需要教师明确而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 才能及时追问。追问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观点, 而是贴近学生的水准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以下角度设计探寻性问题:

(1) 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回答往往简短含糊, 不能清晰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这时使用探寻性问题, 引导学生给予进一步解释, 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如:“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是写薇菜生长经过哪几个阶段?学生提出“春、夏、秋”三个阶段。追问:“还能联想到戍卒此时的心情是如何的?”学生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回答:戍卒在外征战经过了“春、夏、秋”阶段, 快到年末了, 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呢?随着时光的流逝, 更能引起对亲人的思念。通过追问, 加深了学生对“戍卒厌恶战争, 思念家乡”的理解。

(2) 引发多角度的思考。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 决定了有些古代生活问题的复杂性难以被学生在短时间内发现。使用探寻性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建构自己的认识。如“戍卒出征, 生活在异乡, 他们思乡情感是强还是弱呢?为什么?”学生认为思乡情感是强烈的, 这样才能体现身在异乡的家园之思。追问:“那你认为戍卒的相思由谁造成的?”学生会回答是玬狁的入侵。又追问:“戍卒对外敌入侵怀着怎样的感情?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后, 认为戍卒是厌恶战争的, 同时增强了对玬狁的憎恨。使用探寻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思考, 把学生的回答推到一个更复杂的层次, 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改变思维的方向, 使之进入更有创造性的领域, 从而避免教师用惩罚性的语言, 使学生不敢探索新的回答。

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调节内容的总量和复杂程度满足学生的需求, 需要教师提供充足的机会使所有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对话中, 需要教师提供认知的策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通过教师持续不断的努力, 学生在古诗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承担起主要责任, 从而实现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性的学习过程, 学生首先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 然后调节他们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这个过程既由学生的目标和学习情境的特征引起, 又受到目标和情境特征的限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与之交往的成人给予的引导、监督和启发越多, 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就越多, 就能更明确地意识、指导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创设情境、确定学习内容、提供支撑信息和学习策略、提供教学反馈、给予教导帮助等。

《采薇》名师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 阅读教学;融入文本;超出文本;生命意识;回归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首要重点和难点,历来受到各方人士的广发关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给阅读教学重新定位:“不能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体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那么,在具体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既能融入文本、体验角色,又能超越文本,发掘文本的深层意义。本文以《采薇》的教学为例试析。

一、融入文本

“入”即进入文本,与之贴近、交融。有专家说:关于阅读,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度解读。教师应反复阅读和咀嚼文本,从中捕捉有价值的语言点,加以发掘和发挥,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高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入”,肯定要用“读”来“入”,从语言“入”。读作品是融入文本的开始。读作品的过程,就是阅读者从作品中接受语言信息,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画面、情境都一一展现,把自己带进文本的情境中去,很好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诗经》中的《采薇》一诗,反映的是古代士兵连年征战,迁戍未定,不遑启居,更不知归家何日的巨痛与深愁。其所抒发的“忧心孔疚”的情感可谓淋漓尽致。

初读诗歌,学生可感受到全诗悲哀的感情基调,再读可感受戍卒思家难归的深切痛苦。就诗的前三节,学生基本能够从朗读中品味出戍卒思归之情。那么这种痛苦是怎样体现的?要怎样读出才能融入情感中去呢?这首诗巧用叠词的方法,所以,在教授这首诗时,要重点指导叠章重唱的诵读。“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忧心烈烈”等,无不抒发了戍卒强烈的思乡之情及思归不能归的痛苦。反复诵读后,还可发现:这个戍卒思家而不能归的原因是什么。“玁狁之故”,“王事靡盬”,抵御外侮,征役没个休止啊。而从“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又可读出军旅生活的劳苦。

这是诗的前三节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可读出戍卒思家难归之痛,思家难归之因,及对军旅生活劳苦之怨。

在读中,学生很明显能感觉到文章的第四、第五节已不再续写戍卒的思归之情,那么写的又是什么呢?细读“戎车既驾”,“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可见,这里讲述的内容已转入到追述从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而第六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讲述的内容又有改变,讲述的是戍卒归途的悲伤痛苦之情。

这是文章的整个内容,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快速抓到的,在整体上把握了这个戍卒的基本情感。

2.在品字析词中解读。

品词析句的过程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我们说《采薇》的前三节抒发的是戍卒思家难归之痛,那么这个思归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程度上有什么改变没有?从哪里可看出?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歲莫”、“岁阳”都是指一年又到了一年终了,极言时间的飞逝。思归的心情从怨恨到“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思归的程度是一步步加深的。同时,文章前三节还用了“起兴”的手法,除了说生活之苦、戍役艰辛,更是意在强调薇菜的生长变化过程。“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形象的刻画了薇菜从破土而出,到枝叶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变化过程,喻示春去秋来,时光流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戍卒的心情从“忧心烈烈”的归心似箭、煎熬难耐,到“忧心孔疚”的撕心裂肺、痛苦绝望。思归程度一步步增强。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启居。”“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这些句子很容易被认为是厌战的体现,所以很多人解读这首诗时,认为全诗表达的情感不外乎两种,一是思归的痛苦,二是极度厌战,渴望和平。而光读到这两层情感是不够的。

“维常之华”,“君子之车”,“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一月三捷”,那高大的戎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武器正是威武的统帅和英勇的士卒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和玁狁决一死战的真实写照,无不流露出身为军人的自豪感。驾车战马的高大健壮更表现出将士们饱满的战斗热情和每战必胜的信念。所以主人公并非只有厌战的情绪,这些字里行间里,我们根本看不到士卒那思归的情愫,更看不到士卒对于生命无望的恐惧,好像生与死以及其他的一切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在士卒的胸中,只有一颗跳动着的保家卫国,垂名后世的勃勃之心。而且《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既然是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采薇》只是抒发一种厌战之情的话,是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的。

《采薇》的“入”文方法当然还有很多种,但不管怎样的“入”,不仅要“入文”,而且还要“入情”。这样的融入文本才不会显得空洞、浮泛。

二、超出文本

融入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阅读教学只注重“入”,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在“入”的前提下,还要追求“出”。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转换思维方式,站在文本之上重新解读文本、体验文本。

《采薇》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较早,但其中已体现出人类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是只有人才的关于生命的体验,是从群体意识中剥离出来的个体性意识。人一旦意识到生命也就意识到生存的意义,意识到生命也便体味到生与死、唉与喜、痛苦与欢乐等等人生的滋味。”[1]

《采薇》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入了旷远荒凉的戍边,展现了一群长期戍守边防的戍卒,在旷日持久的艰苦戍边生活中,对于家乡的渴望,对于个体生命的担忧。“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从这些心灵的呼唤中,从这些刻骨铭心的乡思中,流露的是生命的孤独、忧伤和焦虑,他们渴望故乡那安全、舒适的港湾。那里有他们的亲人,有他们生命的根,然而他们却无法归去。“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尽情地抒发他们的悲哀、他们的无助。戍卒们已经预感到了他们生命的无望,他们痛苦不堪,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中,个人只是一叶无浆的小舟,只能听任河流的摆布、随时都有舟覆木散的危险。这种对于生命的无助和绝望的强烈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的关注与担忧。

“当死则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则死,则无益于事,比鸿毛尤轻。生死之际。不可不接之于道。”[2]这里所说的“道”即指道德准则。在战争中,将士为国捐躯,被视为“重于泰山”,是死得其所,给予极高的道德评价。《采薇》篇中,戍卒虽然思乡深切,渴望回到自己生命的摇篮,让生命有个归宿,但是当面临战争,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他们便迸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和道义感。那高大的戎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武器正是威武的统帅和英勇的戍卒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和玁狁决一死战的真实写照,他们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这正是当时人们道德之上的生命价值观的体现。在永恒的时光前,每个生命个体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当他汇于人类生命的河流中后,便会显示出无比的力量与永恒的价值。

战争终于结束了,长期征战的士卒也最终踏上了归途,这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诗里却看不到一丝的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期的戍边生活已经在士卒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使他对于生命的苦难有了切身的认识。“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不只是一条漫长的归程之路,更是一条慢慢无尽的人生旅途,这条路充满无穷无尽的独孤与悲苦,而何时是一个尽头?

所以《采薇》,它不仅仅是描述一个戍卒从思乡恋家的悲苦到保家卫国的悲壮再到返家途中的悲傷,它更体现了我们的先民对于生命的归宿、价值以及苦难的关怀和感悟。

三、回归文本

“阅读教学需要超出文本,但如果无度,很容易出现‘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散乱的活跃局面。因此,阅读教学要注意适度超越,更要注意适时回归。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只有回归文本的超越才会让文本催生出真实而丰盈的教育意义。及时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获得积累,确保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3]

在学习完后把课文拿起来读一读,用文本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来唤醒、来触动学生的情思,滋润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总之,“融入文本 超出文本 回归文本”的统一,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求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风.《诗经?采薇》的生命意识解读[A].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2]杨继盛.杨中敃公遗笔[A].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采薇教学设计 篇4

张謇为通州师范撰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注:庠序,古代学校)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 兴,培养联想能力。怨,学得讽刺方法。

这副对联是由大家非常熟悉,南通人引以为荣的清末状元,爱国实业家张謇先生为他创办的我国第一所新式师范学校——通州师范撰写的。张謇先生希望师范生能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要他们掌握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改造社会、造福民众学习实际顶不住。张謇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那就是《论语》中孔子的话。孔子高度评价了《诗经》,劝勉他的学生去读《诗经》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读《诗经》,《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遗产之一,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许多多的营养。即使单从语文的角度来看,也有许多经典的诗句值得我们反复口味。有人批评现代人的语言过于贫乏无味,比如现代人表达思念时仅仅是“我很想你”,表达爱恋时仅仅是“我爱你”而已,但看看古人,表达思念时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爱恋时则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对啊,这是多么典雅而动人的表达啊!比起现代人贫乏的语言不知要强多少倍呢。其实就是大家学过的《关雎》和《蒹葭》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回忆一下《关雎》中表达思念的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蒹葭》中主人公爱慕的“伊人”找到了吗——没有,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哀而不伤,也是那样的典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采薇》,也有精妙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在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百余年间的作品。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与我们所说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不,“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义的具体解释: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这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是就不同的音乐而言的,赋、比、兴是就不同的表现手法而言的。《关雎》和《蒹葭》都属于“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采薇》属于小雅。此外,《诗经》中的诗歌还具有什么样的章法特点?——重章叠句,在一唱三叹中增加了音韵上的美感,又强化了所咏之情。

下面大家把《采薇》读一遍,把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再看看赋、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章法在本诗中是否有体现。

处理不理解的字词

找出重章叠句的诗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

将使用赋、比、兴的诗句找出来——第一至第三章的开头两句是兴,其余为赋

第四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也是兴

一至三章的兴咏唱的是什么?——采薇,还有薇的生长过程,由“作”到“柔”到“刚”

由“作”到“柔”到“刚”暗示了什么?——时间很久 什么时间?——戍守边关的时间 这在一至三章的赋中有没有相呼应的内容?——岁亦莫止

岁亦阳止 戍守时间之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玁狁之故

那些戍卒的生活状况如何?——靡室靡家

不遑启居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王事靡盬,不遑居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能不能归纳一下?——生存条件很艰苦,与家人音讯不通。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戍卒们的内心会怎样?

——讨厌、怨恨战争,思念家人,想早点回家

(板书:章

一二三

戍守之久

玁狁之故

怨战

条件艰苦

音讯不通

思归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第四第五章。

第四章兴的内容是什么?——常棣花开得很盛

由常棣花之盛起兴,反复咏唱的是什么内容?——马很高大、强壮,还有他们的武器、装备

这两章为什么要咏唱这些内容呢?

大家不理解就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看看第四第五章还写了什么?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日日戒备,不敢定居,说明了什么?——战事频繁 我们再回过头来考虑一下为什么要咏唱战马、装备?

——诗并没有正面写作战的情景,而是通过战马、装备间接透露出战斗的激烈,反复咏唱就是说明战事频繁。

战斗激烈、战事频繁,就进一步流露出戍卒们的——怨战和思归 板书:

四五

常棣之盛

马、装之盛

战事频繁

思归 我们再来看看第六章写的是什么?——归途中戍卒心情 板书:

归途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多么典雅动人的诗句。关于这四句诗,老师给大家看一些资料。

相关评说: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刘义庆《世说新语》)

谢公,指谢安。遏,谢玄的字。毛诗,由毛亨、毛苌父子所作的《诗》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文学小言》)侔:相等。

“昔我往矣„„”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谢玄没有说为什么喜欢,但王国维先生看到了这几句诗妙在“感情真”,真感情写出了真景物:依依的杨柳和霏霏的大雪。王夫之则从修辞角度,看到了乐景写哀和哀景写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初我出行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悲伤和不舍,可身边的杨柳却轻柔拂动,是那样的婀娜多姿,明明是美景,却用来写悲哀;“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现在能够回家了,路上却下起了寒冷的大雪。其实,这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什么修辞手法?——反衬

这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手法在我们古代的诗歌中经常用到: 行宫

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乐景写哀情,红花让人感到生命的活力,但行宫的寥落是一片衰败的样子,白头宫女的青春也已不在。红花来衬寥落行宫和白头宫女,表现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和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

“闲”是无聊的样子,与红花相对,红花美景与无聊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的哀怨。一首小诗中三处乐景写哀。

刚才说的王夫之人论断,有人表示怀疑,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请大家思考一下,说说你的观点。

哀:“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心似箭,但由于大雪天气,归程被耽误了,而且又饥又渴,所以内心充满悲伤。

戍守的时间比归程的时间长多了,而且戍守时也提到载饥载渴,所以归途中的这些遭遇比在戍守时好多了。之所以回家还感到悲伤,主要是第五章提到的“猃狁孔棘”,作为一个爱国的战士,敌人并没有被完全击败,还有那么多的战士“靡室靡家”,所以虽然自己马上将有室有家,但心里也并不快乐。

乐:路途虽不便,载渴载饥,虽然敌人还没有被完全打败,但自己毕竟能回家跟亲人团聚了,这样的欢乐可以冲淡一切,实实在在的哀景写乐情。

我认为戍卒的心情是复杂的,有一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感觉,既有归家之乐,又有归途不顺、战争没有结束之哀,所以不能用简单的哀和乐来概括。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层,不敢问来人

诗人为什么近乡情更卖劲,而不是情更“切”

——因为:岭外音书约,经冬复历春。很长时间没有和家人联系了,心里有一种担忧。

那么大家再看看《采薇》,能不能体会主人公的那句“莫知我哀”中其他的含义呢? 主人公的哀伤原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要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原因:时时思念着归家,却很久没有和家人通音讯了,等到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涌上心头——家人还好吗?面对自己的将是什么状况?那是对家人命运、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的用至不祥的预感。而这一切都源于战争。

采薇教学设计 篇5

《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

归纳·整理

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

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

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发现·创新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1、字音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不来(lài)孔疚(jiù)

靡盬(mígǔ)喧嚣(xiāo)寰宇(huán)神裔(yì)

肴馔(yáo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

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fēi)载渴载饥(zài)整饬(chì)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同“花”)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学常识填空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共收入诗歌篇,又称“诗三百”,分为“”、“”、“”三部分。“”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是周朝王畿之乐;“”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

②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国籍)盲诗人(人名)所作。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写填空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诵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②翻译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③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新课

教师放一首古琴曲作背景音乐,同时用小段优美简洁的话引入,营造意境,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导入语为:《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绮美而瑰丽,品读《诗经》,就是聆听三千年华夏先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在营造气氛时不忘知识回顾。和学生一起回顾诗经六义。

生齐答:内容——风、雅、颂,手法——赋、比、兴。

紧接着引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边塞诗的开山之作——《采薇》。

二、解题

教师出示薇草图片,介绍采薇就是采摘薇草,即采摘野豌豆苗。图文结合,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三、朗读诗歌,通过三个场景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思归之情。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要多读,反复读,在读中逐步领悟其内蕴。教师安排了三读诗歌,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感受节奏、用词与句式,读时形式多样,读准字音时叫个别学生读,另叫学生纠正字音,感受句式节奏时,则要求齐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之后让学生总结句式节奏上的特点,即有音乐感、节奏感、句式相似,反复吟唱,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句,最后总结这种句式叫做重章叠句(或重章叠唱、重章反复)。

二读诗歌要求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并掌握赋比兴的用法。首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出示PPT,重点词语,让学生解释。之后教师从戍守边疆的将士“思归”这个思路来讲解全诗,根据行文思路,分析出三个场景不同的“思归”之情。

首先,第一场景是“采薇思归”。诗经开篇定题起兴,用“采薇”起兴,让学生思考为何用“采薇”起兴?并让学生找出写薇菜变化的字,让学生感悟其中有什么深意。学生通过设身处地地感悟与思考,体会到,用“采薇”起兴的原因是近似联想,因为戍守边疆的将士生活艰苦,采薇菜充饥是常有之事,而且对将士家乡的贫苦百姓来说,采薇也是家乡常有的充饥方式,因此以采薇起兴有两种深意:一是写出了戍卒生活的艰辛,二是写出了将士们的乡愁,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前面提到了重章叠句,学生已经了解到重章叠句的特点,即句式相同,每句的字数相同,只是在相同位置上更换个别字句,以丰富表达的内容。所以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前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方法,写薇菜变化的字为:作、柔、刚。作即薇菜刚长出地面,柔即薇菜叶面大而润泽的样子,刚是指薇菜茎叶开始变老。从这三个字的字义,学生很快悟出了随着薇菜的变化,时间在不断地推移,时间已经由春至夏,进而到秋,将士们戍守边疆的时间不断增长,时间长久,戍守又很艰辛苦,将士们乡愁也就自然日益加深。教师表扬学生感悟到位,并趁机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将士们乡愁日益加深的词语或句子,这种紧扣文本的做法,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有了先前的感悟,从文中找句子也就相对容易了,很快就找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三个表达将士们思乡之情加深的词语。分析完“采薇思归”这一场景之后,教师不忘要求女生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再一次整体感受将士们那与日俱增的思乡之情。

接下来,第二个场景是“疆场思归”。同样用到了起兴手法,因为棠棣花花开三朵为一缀,后多用棠棣花来比喻兄弟情谊,而战士们共同为了抵御外侮,并肩作战,此处用棠棣之花起兴,表达了将士们与子同袍、奋勇杀敌的决心。四五章对战车、战马、弓箭有着细致地描写:战车是路、戎车,非常高大;战马是业业、骙骙、翼翼,又高大又强壮又整齐;弓箭

是象弭鱼服,非常精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这些特点后发问,这种对军队全方位细致的描写的手法是什么?同学生回顾诗经六义中三手法,很快答出:是赋。呼应开头,有水到渠成之巧妙。然后学生总结,这是一支“强大之师、威武之师”。最后男生齐读,读出了将士们浴血彊场、斗志高昂、满怀爱国热情、自豪而必信的战斗信念。

最后一个场景是“归家悲哀”。教师用一句很巧妙的话引出这一场景:将士们满怀战斗豪情,想打胜仗,打完胜仗后他们最想做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回家。此时,教师用PPT显示出一个思考题:九死一生,终于能够凯旋,本是件高兴的事,为什么诗人会在最后一章归家途中道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此处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同学们似乎有了些许感悟。学生们有的答道:将士怕物是人非,将士满身伤痛,将士们的战友可能一个个的在彊场上在自己身边死去??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首先表扬学生想象丰富,想象有道理,同时,用PPT展示两首诗: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频《渡汉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也表达了与这首诗相似的情感,并用诗意化的语言总结,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让学生体味抒情主人公的悲哀之情。

四、主旨把握

当教师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此时有一位学生又举起手,他说道:“老师,我觉得作者在途中如此悲哀的原因,除了刚才同学生讲的之外,应该还有别的原因。”这位学生的这一举动,在教师的预设之外,但教师意外之余,马上平静下来,并显露出期待的眼神,于是学生继续说道:“这位将士在外征战,因为这场战争是抵御外侮,对抗猃狁,是一场正义之战,所以抒情主人公在杨柳依依之时,虽对亲人、家乡有万千不舍,但仍然是兴然离开家乡,走向战场,这是他的义务,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战场上,将士们斗志高昴,奋勇杀敌,周王朝也很重视,装备精良,在冷冰器时代,这可看出是必胜之战。然而是战争就会有牺牲,就会有人家破人亡,战争虽然胜利了,胜利是属于国家的,对于每个战士而言,对于每个百姓而言,战争带来的只有痛苦和悲哀。所以我认为,作者在途中悲哀,内心是非常痛苦而复杂的。应该体现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听完这位学生的讲述,整个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说得真好!教师对此学生大家赞扬,并借此总结出文章的主题:这位同学上课认真,吃透了已经讲过的内容,思维敏捷,思想深刻,没错,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戍役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对人的生命的戕害!这首诗是千古反战诗之祖!

五、末章手法探究

接下来教师满怀情感地诵读末章,读完后营造一种意境: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将士在风雪交加的路上步履艰难,满心伤痛,末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渲染这种悲哀之情?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每组选出一位中心发言人,展示讨论结果,讨论时间四分钟。

热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要求:说出艺术手法,并具体分析哪里用了这种手法,以及是如何运用的。每位同学都表达得非常好,教师也给予了及时准确的表扬和总结。最后成果如下: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2、以乐写悲,更衬其悲。

3、今昔对比,今非昔比。

4、虚实结合。画面拓展,意境深远。

最后用方玉润《诗经原始》为末章之美作结:“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情。”

手法讲解透彻,之后,教师又巧妙地过渡:这首诗打动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艺术手法,更多的是它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我们通过三读诗歌再来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吧!

三读诗歌,要求:准确地把握情感,从采薇思归的忧伤焦急,到彊场思归的慷慨雄壮,再到归家悲哀的痛苦悲伤,情感波澜起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怨的。最后让全班同学齐读全诗,诵读时要求注意音调的变化,三个场景语调由低缓至高亢,再到沉痛。同学们深入理解了全诗,最后诵读效果让人震撼。

最后教师让学生齐读下面这段文字,让学生从文字中再次感受《诗经》的绮美瑰丽。文字为:《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无不被其润泽、受其照耀。诗经里有第一首写嫁新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

诗经就如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愿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平都能品读《诗经》,感悟其中深沉的意蕴。

六、课堂练习

整首诗讲到这里基本圆满结束,最后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找出《芣苢》一诗中使用的手法以及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

题目如下: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有:得到。掇(duō):摘取、拾取。捋(luō):成把地握取。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思考:《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这种手法是怎么运用的?

七、布置课后作业,并推荐阅读两本书:

《诗经·小雅·采薇》主旨探析 篇7

关键词:采薇,主旨,遣戍役,戍役归

在《诗经》中,《采薇》是《小雅》中广受赞誉的名篇之一。对于《采薇》一诗的主旨,自汉代以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采薇》的主旨是“遣戍役”,这一观点以《毛诗》及孔颖达《毛诗注疏》以及朱熹《诗集传》为代表。《毛诗序》中写道:“《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1]朱熹《诗集传》中也认为“此遣戍役之诗”[2]。第二种观点认为《采薇》的主旨是“戍役归”,这一观点以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为代表。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写道:“此戍役还归之诗。小序谓‘遣戍役’,非。”[3]方玉润《诗经原始》中也认为“故以戍役归者自作为近是”[4]。笔者个人认同第二种观点,即认为《采薇》的主旨是“戍役归”而非“遣戍役”。下面,笔者将主要依据孔颖达《毛诗注疏》、朱熹《诗集传》、姚际恒《诗经通论》和方玉润《诗经原始》等文本,探析《采薇》一诗的主旨。

一、归来之期的不可预测

在《采薇》一诗的前三章,作者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吟咏野薇的生长变化情况,询问归期为何时。孔颖达疏毛诗序云:“上三章同遣戍役,以薇为行期,而言‘作止’、‘柔止’、‘刚止’,三者不同,则行非一辈,故首章笺云:‘先辈可以行。’言先,对后之辞,则二章为中辈,三章为后辈矣。”[5]孔颖达认为,《采薇》一诗前三章所描写的是以野薇不同的生长阶段为时间节点,先后派出了“先辈”、“中辈”、“后辈”三支部队。他的证据是第一章的郑笺:“西伯将遣戍役,先与之期以采薇之时。今薇生矣,先辈可以行也。重言采薇者,丁宁行期也。”[6]“曰女何时归乎?亦岁晚之时乃得归也。又丁宁归期,定其心也。”[7]此后孔疏云:“文王将以出伐,豫戒戍役期云:采薇之时,兵当出也。王至期时,乃遣戍役,而告之曰:我本期以采薇之时,今薇亦生止,是本期已至,汝先辈可以行矣。既遣其行,告之归期,曰何时归,曰何时归,必至岁亦暮止之时乃得归。言归必将晚。”[8]第二章孔疏又云:“王遣戍役,戒之云:我本期以采薇之时遣汝,今薇亦始生柔脆矣,汝中辈可以行矣。曰归曰归,汝所归期,会至岁暮,汝心亦忧其晚矣。”[9]由此可见,郑玄和孔颖达都认为《采薇》的前三章所描写的是时为西伯的文王先后派出三支部队去防御猃狁的侵略,并且分别与他们约定了出发和归来的时间。朱熹《诗集传》中写道:“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也。”[10]朱熹并没有谈及部队派遣顺序的问题,而是认为作者的反复吟咏是一边在出征的路上采野薇以为食物,一边想着归期的遥远。

那么通观《采薇》前三章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里面有一个连贯的变化:先是陈述因为猃狁入侵有家而不能回的现状,然后表达行军艰难、归期未定的忧虑,最后将这忧虑之情推到高潮。如果《采薇》前三章所描写的是文王派遣三支不同的部队,那么每支部队出发之前的感情应该都是类似的,何来这种仿佛出自同一人之口的层层递进的连贯性呢?

笔者认为,派遣部队出征的文王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清楚地预测归期,因此《采薇》一诗的前三章应该是“戍役归”的战士回忆自己在前线的经历。作者在回来的途中回想起自己过去在前线一边眼看着野薇出芽、抽条,从柔嫩变的坚韧,一边说着要回家却迟迟回不了家,思乡之情在忧愁中不断酝酿,直到此刻真正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些情绪才一并抒发出来。

二、前线战况不可预料

《采薇》一诗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作者描写了将军华丽的戎车和前线“一月三捷”的紧张的战况。郑玄认为,这两章所描写的盛大华美的“君子之车”,是出征之时的壮观景象,而“一月三捷”则是对于尚未发生的战事的预想。第四章郑笺云:“将率之志,往至所征之地,不敢止而居处自安也。往则庶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谓侵也,伐也,战也。”[11]孔疏云:“将帅乘此以行,至于所征之地,岂敢安定其居乎?庶几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是其所以劳也。”[12]“此言‘庶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者,谓侵、伐、战于三事之内望有胜功,非谓三者之中惟有一胜功耳。”[13]朱熹《诗集传》中解释“一月三捷”说:“庶乎一月之间三战而三捷尔。”[14]既然朱熹和毛、郑、孔一样认为《采薇》的主旨是“遣戍役”,那么他解释的“一月三捷”也是对尚未发生的战事的预想。

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写道:“又‘一月三捷’,亦言实事,非逆料之词也。”[15]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写道:“至于在戍,非战不可,敢定居乎?一月三战必三捷耳。”[16]在这里,姚际恒和方玉润都认为“一月三捷”所写的不是出征之前对前线战况的预测,而是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的战果,只有战争确实已经有了胜利的结果,作者才能顺理成章地写下“一月三捷”这样的诗句。

笔者认为,“一月三捷”的战果是不可能在出征之前就被预料到的,因此《采薇》一诗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同样应该是“戍役归”的战士在归来的途中回忆当年在前线时“一月三捷”的战况。作者回忆当时在战场之上,将军的战车就像棠棣之花一样盛大华美,套着四匹高大的辕马,后面掩护着战士们。战况十分紧急,环境异常艰辛,但他们终于还是战胜了侵略的猃狁,带着胜利的喜悦和对故乡的思念凯旋。

三、归来情景不可预演

《采薇》一诗的最后一章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对于这一章中所描写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景色,郑玄和孔颖达都认为,前一句是在描写出征时的情景,后一句是在预想归来时的情景。郑笺云:“我来戍止,而谓始反时也。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17]孔疏云:“此遣戍役,豫叙得还之日,总述往反之辞。汝戍守役等,至岁暮还反之时,当云昔出家往矣之时,杨柳依依然。今我来思事得还返,又遇雨雪霏霏然。既许岁晚而归,故豫言来将遇雨雪也。”[18]朱熹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在《诗集传》中写道:“此章又设为役人预自道其归时之事,以见其勤劳之甚也。”[19]正是因为毛、郑、孔、朱四家都认为《采薇》一诗的主旨是“遣戍役”,所以他们才会不约而同地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解释为战士出征之时对归来之日的预想。

与之相反,姚际恒和方玉润不同意毛、郑、孔、朱四家的解释,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是战士出征之时对归来之日的预想,而是战士归来之时所见的真实情景,而前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则是对之前出征之日情景的回忆。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写道:“诗明言‘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语,皆既归之词。”[20]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小序》、《集传》皆以为遣戍役而代其自言之作。唯姚氏谓戍役还归诗也,盖以诗中明言‘曰归曰归’及‘今我来思’等语,皆既归之词,非方遣所能料者也。愚谓曰归、岁暮可以预计,而柳往雪来,断非逆覩。使当前好景亦可代言,则景必不真;景不真,诗亦何能动人乎?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今何幸而生还矣,且望乡关未远矣。于是乃从容回忆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一转眴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怆怀耳。诗意若此,何可以人代言耶?故以戍役归者自作为近是。”[21]方玉润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景象不可能是战士在出征之前预想出来的。他认为《采薇》一诗的精华全在最后一章,这一章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其中所写的都是真情实景,如果这一章所写的情景不是真实的,那么这首诗就不会感人。

笔者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情景及其之后所抒发的悲哀之情是不能在出征前预演的,因此《采薇》一诗的最后一章应该是“戍役归”的战士在归来的途中回忆当年出征时的情景并与眼前的情景进行对比,以抒发自己思乡的悲哀之情。

四、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同姚际恒、方玉润两家的观点,认为《采薇》一诗的主旨是“戍役归”而不是“遣戍役”,理由主要有归来之期的不可预测、前线战况不可预料和归来情景不可预演这三个方面。在笔者看来,诗歌就是用来表达真情实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某种政治思想形态的载体。因此,对于诗歌的解释应该做到合情合理,而不是合乎政治思想。诗人的归诗人,帝王的归帝王,对于诗歌最好的解释就是用诗歌的方式来解释诗歌,而不是用其他方式来解释诗歌,惟其如此,读者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也才能更加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2.

[2][宋]朱熹集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7.

[3][清]姚际恒著,顾颉刚标点.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

《诗经?采薇》的主旨解读 篇8

战争,总会关乎生死。而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除了死亡的残酷,还有离别的忧虑。所以,在战争频仍的先秦时代,戍边的战士难免就会生出思乡的痛苦。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概括了《诗经》成诗的原因,也同时揭示了《诗经·采薇》中那位战士的心声。

“猃狁”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在无史记载,存于传说的时候,对于中原的政权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猃狁”二字的“犬”字强烈而鲜明地传达着汉族对其的侮辱和恐惧,这也恰好说明了它有着“豺狼”一样的民族个性——拜“白狼”为图腾,既残暴又强大。周幽王时,它是攻入镐京的“犬戎”,汉武帝时,它是与之交战的“匈奴”,即使到了唐朝,时人谈之色变,两股战战。

当周朝的战车经过几百年的跋涉,在“春秋”这个拐点终于车破马乏。而猃狁这个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窥伺觊觎之下,当然也发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进攻与防守,侵略与反抗,在双方的边境上不时上演。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战争中抢夺了什么,损失了什么?也不知道在每一次的进退时死亡了多少,俘获了多少?历史的风烟连铁石都能消磨成沙,更何况那一小片血渍、曾经温暖的肉身?

但,即使再过几百年、上千年,因为有《诗经·采薇》的流传,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听到有那么一个战士,在频繁的战争空隙里的哀叹与呼吸;可以依稀看到他驰骏马,披铠甲,挽雕弓的飒爽英姿。可以感受他对家国内心的忧戚,对和平的期望。

战争,拉长了家乡的距离,阻滞了归乡的脚步,更使每一个时刻都变得难以消受。塞外是苦寒的天气,晚来的春,短暂的夏,漫长的秋冬。或许,这个战士只能凭借那荒原的草的荣枯来辨别季节,除了战争,除了流血与死亡,哪里还有“采薇”的闲情逸致?“采薇”是和平年代的生活场景,即使遇到荒年,以“薇”代食,那也毕竟不需要枕戈待旦,直面生死。看着草长草枯,想着家乡此时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了吧?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但战争不休,何以家为?

对于战争的理解,我总觉得没有这个古代的战士理解的透彻。更别说真的让我持刀跃马,冲锋杀敌了。快意恩仇,杀人如麻,那只是小说家的臆想而已;悲啼呼号,望生畏死,或许才是人们的常态。

至于在极其残酷的古代战争里,竟然有人不贪生怕死,而心存家乡,这样纯粹的、深挚的感情,似乎只他所独有。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这个古代的战士,不是同情,而是敬仰!

他归乡的心情是急切而真实的,但他没有因为戍边就怨天尤人,如一个怨妇那样控诉悲吟,他深知一点,那就是,导致自己远离家乡的,甚至有可能失去家乡的原因是外敌入侵。敌人是横亘在他归乡之路上高山,只有荡平贼寇,才会赢得回归。所以在每一节的诗歌里,他都会反复控诉:“靡室靡家,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这些语言,深刻的显示出这个战士的内心——把对家乡的爱,融化为对敌人的恨。正是爱之深,所以恨之切。

《采薇》之中的情感,是阳刚的,是正义的,是充满着战斗豪情的。当这个战士谈到战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的到:那“君子之车”是多么的高大坚固;那“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是多么的剽悍神骏;那“象弭鱼服”是多么的装备精良、军容整齐;那“一月三捷”是多么的大快人心。这样的描述,正说明了这个古代的战士,他内心之中的大情感,是对国家的责任与爱。

《采薇》之的情感,是浪漫的,是写意的,是充满着乐观情怀的。在战场那“彼尔维何?维常之花”的绽放,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其实是战士对胜利的渴望。1929年,毛泽东在转战闽西时,红军上杭之战胜利,恰逢重阳节,那“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对比,不只是自然环境的优劣之比,更是和平与战争的状况之比。诗歌用诗化的画面,而不是用世俗的语言来表现,在含蓄之中,蕴含着批判,在对比之中,增加批判的力量。

但战争残酷而漫长,究竟何时是个尽头,当现实摆在这个战士面前时,引得他无尽的哀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个人的际遇与时代的命运交叠,多数情况下会淹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沉寂于芸芸众生之后。但总会有在大河奔涌向前时,偶尔泛起的浪花,逼人眼目,催人魂魄。如能如此,那也应该是个幸运儿。

这个潜藏在千年之前的战士,他发出的悲鸣因诚挚、真切,而感人至深;因深沉、厚重而催人奋进。这位心怀家国、屡经战阵而不死的勇士,在已是杨柳依依,薇草青青,棠棣葱葱的千年古道上,你是否安然返乡?

上一篇:期待作文8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少儿小主持人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