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共6篇)

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 篇1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施昌魏 ***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课堂的教学组织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在尝试小学科学基于网络教学的可行性的同时,发现了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具有学习时空灵活性、学习媒体多元性、学习活动探究性、教学活动交互性、学习任务立体性等特点,并开发了网上科学教学新模式——Q群、网上科学论坛、网上班级、空中课堂、博客等,为学生的网上科学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们提供自我表现、自我管理、多向交流的网络舞台,还为家庭教育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 键 词】:网络学习超媒体 网上班级 空中课堂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但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很多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出来。同时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如教学资料、实验设备的欠缺,以及时空等客观条件都制约着学生探究学习。而现代网络条件可以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使科学教材活起来,实现了学生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飞跃。于是网络状态下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便成了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研究网络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新模式,其最根本的目的不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教学课件,达到学科教学形象化、生动化的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目的,本研究的本质目的在于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促进教学互动方式的变革。

一、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网络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如果放任自流,必将事倍功半,教学容易失控。如何组织孩子们的网络学习呢?我们需要一个教学的组织平台,它与教学资源平台相辅相成。

只有适合的组织讨论平台,才能保证网络学习的有效性、高效性。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组织平台有哪些呢?

(一)Q群:

Q群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组织平台,它主要是通过文本对话,音频对话,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上的交流。Q群的论坛可以让孩子们集中讨论有关科学探究的话题,共享精彩与智慧。另外,它还可以进行一些文件的传输,老师可以通过QQ传送给学生题目,学生解答好了,把思路或答案发回来;Q群的群空间可以上传教师的一些科学教学资源,也可以上传学生的优秀文本或图片作品;Q群的像册可以适时地上传一些学生科学探究的照片,展示课堂学习的精彩„„。

但Q群较随意,它的教学组织性不强,教师无法调控课堂,导致学生游离课堂之外。它只适合一些简单的沟通与交流,或是适合发布一些信息。

(二)科学探究论坛:

论坛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具有丰富智慧资源的模式。为了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我通常会采用这种形式组织活动,指导孩子们选定课题,上网搜集资料,并发布研究进展与相关成果,教师通过论坛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这种模式的远程指导教学组织性教差,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流失。所以,这种模式要实现它的最大效用,它涉及的问题和边界条件主要有:①一个负责的现实教师,当然他对课题涉及的领域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但他需要情感魅力与积极参与。②这些学生在网上,懂得主动去寻求帮助,当然也可以通过现实的老师去帮助学生网络虚拟导师的资源。③必要的聚会研讨和同步活动很重要,大家才能随时获得反馈的信息。

(三)网上班级:

这是一种虚拟的班级形式,在这样的班级里,所有学生通过点击鼠标相互联系,这是一个集科学学习、管理、思想交流、资源共享、和家校共建的平台。

我们在温州市中小学辅导网建立的网上互动辅导班级,以学生自主选择、自由互动辅导学习为根本,建立如下几大子栏目:

①在线答疑:具有强大的视音频交互能力,听课学生可以与授课教师进行双向交流, 2 可以进行实时提问与回答;

②在线测试:利用计算机程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每次测试成绩只有学生自己和本班负责老师知道(从后台管理进入),保证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③班级讨论区:这相当于班级的论坛,学生可以通过它上传科学研究成果,提问有关研究问题,并自由发表评论和观点;

④试题下载:教师可以将优秀的科学试题进行上传,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下载;

⑤学习指南:教师可上传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向性,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⑥热门图书:教师可将近期优秀科学学习辅导书的介绍进行上传,方便同学们购买;

⑦课程安排:以日历的形式显示,点击日期即可查询到此日期的课程安排,方便孩子或家长提早知道课程的安排,避免因不了解时间而导致没有听到课的问题

⑧班级留言版;卡通的形式,生动活泼,便于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⑨个人管理:学员可以从这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况,包括发表过的留言,测试记录,要做的作业,所发表过的问题等;

在网上班级里,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作业方面没有硬性规定。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和方式进行学习和作业。因此在规定的学时内,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必须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完成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们可以在电子教室里遇见老师,否则学生们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才能找到老师。

这种班级方式有很多优点,如教育内容多媒体性、资源丰富性、活动协作性、管理自主性、组织虚拟性、主体平等性和时空无限性等。但它也有缺点,比如,如何保证学习质量和效果,如何防止学生们在科学作业上相互抄袭等。

(四)空中课堂:

“空中课堂”更是利用先进的视频技术进行师生间近乎“面对面交流”的学习形式,通过网络享受到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

我们在温州中小学辅导网上开设的空中课堂学习的平台具有强大的学习组织功能,它的交流形式同时存在有文本交流、语音交流、视频交流。课堂学习界面具有以下几个模版功能:

(空中课堂页面介绍)

文本共享:可以共享教学资料与课件;

屏幕共享:可以共享教师或学生的屏幕,实现教学互动与监控; 白板:可以进行教师板书和图图画画;

协同浏览:同步屏幕,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网页;

投票与答疑:可以进行学习反馈,主要形式是选择题和问答题。

(空中课堂学习现场:文档共享)

(空中课堂学习现场:协同浏览)

(空中课堂学习现场:学习反馈界面)

空中课堂,意味着我们可以跨时空的进行教学,意味着全世界的小朋友只要接上网络,都可以实现同步学习。

二、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具有哪些优势呢?

(一)学习时空的灵活性

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教学活动是局限于35分钟之内的,而网络平台的教学活动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进行课程设计和自我学习。

有个孩子在学习了“日食和月食”之后,发现“日食有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而月食只有月偏食、月全食,没有月环食,这是为什么呢?”放学回家后,他马上在网络上发帖子提问,其他同学看到这个问题后纷纷去做各种猜想,有的说“日食有日环食,月食也应该有月环食”,有的同学说“因为地球比月球大”,有的同学说“月食应该是和地球落在月球上的影子大小有关系”,很多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开始在网络上搜索资料,尝试解释,老师也会一起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第二天,这个孩子再上线就能找到他满意的答案。这一过程没有任何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只要一打开网络,孩子就可以进行在线提问、在线学习、在线讨论。

(二)学习媒体的多元性

网络平台教学可以综合利用文本、图形、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开发出丰富的课程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境的创设和认知的改变。目前网上的教学资源主要有:

■教学信息,重点、难点的文本辅导; ■与教学相关的拓展性学习资料;

■各种图片素材、案例、试题下载、在线测试题; ■虚拟实验指导;

■实时和非实时交互讨论、答疑; ■网上直播音频、视频课; ■多媒体课件;

以上几种教学资源基本避免照搬面授教学和文字教材的倾向,强调辅导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学习的交互性和启发性。

如《恐龙世界》这一话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太多了,课堂能呈现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局限。我们将恐龙的信息整理成一个网页,“走进恐龙”介绍恐龙最基本的知识;“恐龙影片”收进了国内外有关恐龙的很多影片;“恐龙化石”收藏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化石;“恐龙世界”中有四十多种恐龙或恐龙相近的爬行动物的介绍;“灭绝之谜”中介绍了各种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假说;……学生徜徉在网络的海洋里,享受着春风化雨的收获。

(三)学习活动的探究性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或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保证,通过检索与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能够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合理的答案。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工组成学习小组,以网络为媒介搜集相关的资料,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使获取知识的途径成为多维的,轮式的。如《太阳系》一课,信息量较大,很多内容课堂根本无法完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小组,“水星探索组”、“金星探索组”、“火星探索组”、“木星探索组”、“土星探索组”……,大家分组行动,遨游网络、遨游太空,搜寻信息,然后在网上班级讨论区交流讨论各组的学习收获,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活动的交互性

网络学习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协作式的虚拟学习社区,可以利用各种交流工具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同步或异步交流,加强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

原有的学生知识获取途径,主要为课堂学习,学生主要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知识。知识流向为从教师到学生,是一维的,线性的,学生学习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交流很少。网络平台的学习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探讨和交流,可以知识共享、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教学“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时候,有老师认为铝是可再生资源,她觉得铝是“可以反复使用”的。传统的课堂,孩子尽管有自己的想法,但最终还是只能接受老师的观点。那天晚上,很多同学进入我辅导网的网上班级发帖,一时网上班级沸腾了:

“树还可以栽种,铝不行,所以铝应该是不可再生资源。”

“现在收废物的人把铝、铜的材料都收过去,就是因为它们还都能再利用,它们是可再生资源。”

“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的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矿产资源被挖了后,是不会再从地里长出来的,是非再生资源,所以铝是非再生资源。”

……

孩子们在网络上寻找更多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渐渐的,大家逐渐清晰起来。第二天,那位老师看了孩子们讨论的问题和相关的内容,他很感动地说:“网络平台真好,我也明白许多!”

(五)学习任务的立体性

网络学习不仅让学生学的有趣,轻松,而且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份学习的自助餐。在这个超媒体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知识基础,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自主地控制学习过程,这弥补了原有教学模式中“齐步走”、“一刀切”的弊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的学生可以多学一些,一般的学生可以少学一些,还能在“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中得到老师的个别辅导。而对于每次测试的成绩,只有孩子自己和老师知道,孩子彼此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神秘与自信。

对于网络时间充裕,有较高学习兴趣的同学,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网站,让孩子在指定的网页上“冲浪”,推荐在线阅读一些科普的电子书籍,参加一些适合他们的网上竞赛活动,发表自己的文章、科幻绘画作品,上传一些小制作照片等等,鼓励学生在网络的天空中展现自我,让学生们在更为广阔的网络平台上个性健康、多姿多彩地成长。

三、基于网络的教学组织形态给予我们的启示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拥有无可比拟的信息量,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不可代替。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构建网络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体系,主动指导孩子们去接受网络的挑战。E时代给我们带来冲击的同时,更给我们带来启示。

(一)交互中的智慧共同体

发生在真实时间中面对面的交往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个组成部分,将学校和社会隔离开来的藩篱已被网络彻底拆除,教学成为全球化、网络化的交往。“网络化交往”促进交互中的主体成为广泛关联的智慧共同体。

网络开放性有助于社会各界人士更为积极地深入地介入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这里教师和学习者的来源已不局限于单一的教育内部。这样一种群体主体,它使我们课堂、学校的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为我们对教学组织的变革,带入了全新的世界。

(二)动态开放的课堂状态

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就象一个柔性的空间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网络进入孩子们的科学学习课程,把学校、家庭与整个社会联在了一起,各种学习空间也彼此互相连通,打破各种学习空间的封闭性,实现了在各种环境下更为广泛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换,以及各种活动的共同开展。

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 篇2

1 存在的问题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类教育体系中规定必修的临床主干课程, 具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直观性的教学特点。其理论授课大多已使用多媒体进行, 授课形式、内容多样化, 使得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课程知识。授课方式信息化、科技化, 但考试方式仍采用传统的单一的卷面考试方式, 难以全面地、科学地评价考生的实际水平。相对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科技信息时代而言, 传统卷面考试方式已凸显出了其“瓶颈”的不合理性, 制约教学发展, 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方面

传统卷面考试内容局限, 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是为书本理论考试而考试。一般来说, 考试内容多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 任课教师上课教什么就考什么, 颠倒了考试为教学服务的主次关系。同时, 由于考试大多是记忆性的知识, 造成学生死记硬背, 不注重知识的应用, 从而形成了学生上课死记笔记, 考试硬背笔记, 考后基本忘记的不良状况。

传统卷面纸质考试一般只有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和平时测验的次数较少, 出现“一锤定音”的局面。对于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长时间学习来说, 起决定作用的是最后一次考试, 而在此之前的似乎都不重要, 导致学生考前突击复习、临阵磨枪的现象越来越多, 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相反还会助长学生的侥幸心理。由于期末考核的“一次性特点”, 无法考核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有可能造成问题的积累, 影响学生后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对于中医外科学这门有着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言, 无疑是忽视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更加限制了学生对知识能力的临床应用与实践掌握。

中医外科学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 更应注重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传统卷面考试是“纸上考理论、纸上考操作”, 会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学生考试成绩很高, 动手实践能力却很差。这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2 教师方面

现行的传统卷面考试, 从最初的试题命题、录入、排版、制卷、装订到考试的组考、监考及最后的试卷阅卷、评分统计等环节上, 除了要耗费大量纸张油墨外, 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且基本上是重复劳动。无论是对任课教师还是考务工作者而言, 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

课程授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课堂上许多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料不能充分应用于传统纸质考试当中, 造成资源浪费。任课教师在命题时, 以纸质笔试、理论应试为主, 信息量少, 缺乏直观题目, 难以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与技能, 不利于引导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的培养。

医学临床课程, 绝大多数是附属医院教师担任上课。由于附属医院教师非专职教师, 平时还承担着大量繁忙的临床工作, 为此, 对教学考务工作难免有所疏漏, 在上课及考前易出现划重点、泄题及考试内容不更新、重复出现致学生猜题、押题等现象, 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与判断。

上述可以看出, 传统单一的卷面考试方式其弊端渐趋突显。目前,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 利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标准化考试, 已经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考试方式。计算机课程用这种形式进行考试已有多年, 由于具有公正客观、组考方便、阅卷迅速等特点,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网络考试可减轻教师的负担, 为实现真正的教考分离以及考务工作的全自动管理提供了可能。网络考试还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网的软硬件资源, 丰富考试题库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 网络考试是传统考试的延伸, 将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鉴于此, 提出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构建中医外科学考核新模式的探索, 对现行传统的中医外科学考核模式加以创新、改革。

2 措施与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能够侧重于学习临床诊疗技能, 培养临床思维, 而非为书本理论考试而考试, 考试改革的核心应为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来重新构建生动、形象的学习考试资源。通过更新教学手段, 制定出有利于提高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体系, 使学生能够冲破文字应试的束缚, 尽快实现从书本到临床的过渡。可以采取的实施措施如下:

教师个人层面, 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认真备课、制作课件, 将临床所见典型疾病的案例用相机拍下或摄影机录下以进一步完善、更新课件内容, 收录汇集病例的影视、图片等资料, 通过备课、上课, 提高教师自身专业业务素质。

教研室层面, 集中教研室所有任课教师集体备课, 对教学内容里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讨论, 研究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建设的原则、方法、过程, 集中收录、整理所有任课教师课件里的影视、图片等素材资料, 建设中医外科学网络课程、制作并建立考试试题库。试题库可以根据需要, 将图片、声音和视频文件编辑到试题中, 使试题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直观, 要求考生根据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诊断、辨证分析、治疗等。这种考核能够更好模拟临床实际, 有效考查学生对疾病诊治的掌握情况。

二级学院层面, 对教研室所做的试题库进行汇总、编排、整理, 进一步完善、规范试题库。规划试题编选要求:①按章节顺序编选试题, 在每一章节中再根据考点的难易程度排列试题, 试题的难易程度分4 个等级:简单、一般、较难、很难, 每个等级的题量比例要适当。②试题题目表述简洁、明确, 标准答案准确, 评分标准合理, 符合教学要求。③试题内容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还要重点考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校层面, 依托学校计算机网络平台, 建立中医外科学考核新模式, 从模块建立、测试、运行、实施等全过程进行统一指导与管理。整个考核系统软件的开发, 将由学校计算机网络中心负责。教研室提供试题库素材, 计算机网络中心负责建立模块、系统测试、网络安全与稳定维护。测试时考生凭各自的账号和密码登陆, 即可进行在线考试。考试的目的, 就是要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相应调整授课方法、教授内容和难易程度, 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让学生及时地掌握相关知识,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网络试题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主测试结果了解自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有重点地加强薄弱点的复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结语

临床课教学质量建设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治能力上, 因此《中医外科学》的教学重点就应该在围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技能上下功夫。我们希望尽快开发出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应用现代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来重新构建生动、形象的中医外科学无纸化考核系统, 以适用于学校所有开设《中医外科学》课程的班级进行考试测量和复习自测。应用《中医外科学》无纸化考试系统将能客观反映教学质量, 真正实现考教分离[3], 并且对《中医外科学》的教学质量与考试水平的提高均能起到积极作用, 加速学校在教学方面的科学化、信息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董有方, 丁观芳.医学课程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建设与作用[J].中等医学教育, 2000, 18 (8) :12-13.

[2]冯自义, 卢广兴, 郑恒.基于Web的ASP技术医学专业网络考试系统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7, 10 (3) :477.

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 篇3

黄亚飞 曾凑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 研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辅教助学功能,实施“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这两门信号基础课程理论与应用并重的教学新模式。首先概括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优势,然后从柔性化教育的实施、面向应用的学习导航的建立、研究型教学的开展等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信号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对策。网络课程使用的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的反馈信息表明:新教学模式能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服务于信号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06-0074-03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多媒体教学得到普及,网络辅助教学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沙理工大学于投入使用清华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了又一有效途径。由于目前处于建设初期,大部分教师对该平台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其强大的辅教助学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在课程建设中,“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作为通信、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在后续专业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因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不少学生反映比较难学。现有研究对这两门课程从教学方法、手段、层次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经验,但如何借助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创新信号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这方面的探讨还有待深入。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这两门课程为对象,研究基于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信号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结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谈一些看法。

1 网络教学平台辅教助学之优势

长沙理工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与文献[1]中的单门课程网络教学辅导有所不同,该平台通用性好、功能性强。平台设置了包括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在内的个性化空间,满足了学校在教学管理、辅教助学、信息互动等方面的复杂需求。具体来说,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以课件、动画、音视频、案例等多种形式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有利于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2)可不断添加课程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答,及时高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疑惑;

3)提供试卷库和在线测试题库建设及维护功能,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重点与难点,实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

4)为用户提供了论坛、问卷调查、教学邮箱、日程安排等多种交互工具,便于师生、生生同步或异步灵活交流,开展研究型专题讨论;

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 篇4

认知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充分体现了以“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的形成,并具有科学而全面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研究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模式出发,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处于动态过程,教师始终是一个点拨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总是在各个环节中积极主动地操作、探索,再操作、再探索。通过研究,学生们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学好了计算机技术,并能在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进行搜集信息、积累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网络

语文

教学模式

研究

所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是一项涉及教育理论、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教学改革研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本文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坚持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改革教法,改进学法,渗透素质教育,在有效地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搜集、积累、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下面从环境建设、研究的原则、以及从识字教学模式研究、阅读教学模式研究、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等方面出发,并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基于网络研究的环境建设 为了搞好基于网络研究工作,积极做好研究环境的建设,我校重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硬件建设。

一是建立教学用的计算机房,使之能适应于学生上机练习、测试,并能运用一些CAI学习软件。我校原已投资13万多元建成了一个拥有30台计算机的教学机房。为了搞好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以后又投资25万元改造了原来的机房,新添了34台586计算机,建立了无盘WindowsNT教学网,每台工作站均能正常运行Windows95,并安装了调制解调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使教学试验环境更为完善。

二是建立了“讲演型多媒体教室”共投资了12万元。由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录像机、VCD、视频展示仪、切换播出,用于播放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改革课堂教学过程结构。

三是建立了校园网络系统,共投资了40多万元,每个办公室和教室都配置了电脑,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语文教学的渠道又拓宽了。

二、基于网络研究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研究中,我们力求学校、家庭互相配合,形成整体;课内外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形成整体,从整体上增强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二)主导作用与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研究中要通过学生内因的作用,促使其发展,我们力求做到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逐步做到爱学、要学、学会、会学,学得主动。

(三)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的原则

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做到有机结合,明确语文课还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除了找准结合点,在“结合”上做文章外,还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四)加强基础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中我们坚持思想教育、基础教学、发展智能有机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五)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 “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办有特色”是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全面不等于平均发展,在研究中我们善于发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打好基础。

三、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基于网络的识字教学模式的研究 现代教学中改革与优化传统的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一直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汉字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成为人们交流思想,从事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小学生读书、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低年级语文课本中识字量分析,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效果,学生识字质量,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辅助教学,通过网络播放图形、图象、声音等,将信息转达给学生,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在电脑中输入汉字,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是从具体事物的接触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而直接产生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独有的魅力,通过网络环境下生动形象的表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上《要下雨了》一课。教学“闷”,采取以情景激趣的方法,先出示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再出示图2:一人在屋子里,一颗心不停地上下跳动,进而出示谜语“门里一颗心”(闷)最后让学生联系刚才的情境,说说“闷”的意思或用“闷”说一句话。再如,“一个姓方的孩子,戴着一顶帽子,在水里游泳”以谜语导入教学“游”,重点指导“游”的书写,采用跟电脑博士写一写,用小鼠标拼一拼,看大屏幕比一比,与好朋友赛一赛等形式,在比较学习中把“游”字写规范,写漂亮。

再如,“劳动”一词,它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其意呢?运用网络技术的优势把录像输入电脑中,制作成课件,在教学时,播放一段人们在果园里劳动的情景画面,请小朋友说说,画面中人们在干什么?学生滔滔不绝地说,既明白“劳动”的含义,省去许多教师繁琐的语言,而学生却有了真正的体会。教《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比较理解:年轻力壮的大树和枯死的大树的区别,这时就可运用计算机进行热键处理,电脑中储存课文词义所要阐述的相应图片:“稀稀拉拉的叶子的大树”、“枝条干枯的树干”、“被虫蛀空的大树”这三副图,有了计算机的帮助,学习文章过程中,学生想了解什么,只需自己用鼠标点击相应的词去看看相应的图片,这样通过电脑中的图画理解了词的含义,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参与面广泛了,动手操作的时间多了,而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也多了,理解就加深了,老师的话却少了。这样优化了课堂机制,使学生能选用更灵活的方式掌握知识,效果很好,这更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2、教给方法,学会自学

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具有接近人性化的交互性方式,可以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以及处理媒体的多元化(包括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特点,非常适合于自学,学校引进了大量现成的CAI课件,为低年级学生自学识字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事先输入所学的生字,让学生操作键盘来认识生字。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会自学.3、学会文字输入

在学生识字过程中是由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3.5%来自于嗅觉,1.5%来自于触觉,1%来自于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知识,在逐渐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低年级识字教学实验中,最宜于学生学习的是“认知码”输入方法。因为它具有规范性、易学性、快捷性、完备性的特点,是一套符合小学生认知结构和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计算机汉字输入法,教给编码规则,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自行拆字编码,具体步骤如下: ① 熟悉键盘,指法练习。② 学习基本笔画代码、特殊笔画代码,各部件代码拼音字母。③ 熟记高频字表。④ 二部件、三部件、四部件、多部件及合体字的编码规则。⑤ 认知码拆分规则。⑥ 生字输入练习。

4、巩固生字,多角度训练 ① 通过图画,让学生写生字。

我们知道最早的汉字实际上都是图画,所谓写字,就是画画儿,我国最早的汉字是象形字,它是描绘实物形状或特征,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规律,从图着手引发识字兴趣,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和图片进行处理。如教“目”时,老师先出示事先设定的画面“ ”让学生猜字,逐步让学生明白“目”是由以前人们画的画面“ ”中演变的,所以“目”又称为眼睛,单击鼠标,出示画面“目”字,使学生通过画面了解字的形和义。再如教学生字“日”时,先出示画面“ ”,再点击字形与图结合,理解“ ”表示“日”指太阳,以图表义;而图形“ ”表示山;两个人在一起表示从等。通过图形的认识掌握字形,再通过图形了解字的意思,并把字写出来,学生记得深刻。② 假设情景,启发学生运用生字。

一个无生命的字,因为有了电脑网络技术的介入,变为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图案。如《秋天的果园》中的“笑”字,利用图片将竹字头设计成是孩子的眉毛和眼睛“ ”,“一撇”设计成孩子的嘴巴“ ”;“大”制作成小孩子的四肢和身体“ ”,最后出现一张娃娃脸“ ”。学生一瞧马上把“笑”牢牢地印在脑海中。对“笑”中“大”上面是撇而不是横,学生也能通过图案来领会,省略了教师的语言,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动的教学,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想象,有些学生还开始自己设计图案呢!学生在学“飞”字时,孩子自己画了一幅图;一只白鸽在展翅飞翔,上课时学生说明,“飞”字中的“ ”就像白鸽展翅飞翔,位于身体的中上部,而“ ”就像白鸽的身体要圆滑,才能减少风的阻力,飞得高,教师按照学生的想象设计画面。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有趣地记住并会运用生字。③ 组织游戏,强化对生字的运用。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在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而电脑多媒体作为现代的教学手段在发挥学生主动性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先输入所需要的生字,让学生操作键盘来认识生字,此外,教师还设计了相应的识字游戏,如:让学生自己操作鼠标找准生字读音;对号入座;看拼音写字等等,而对错同样由电脑提醒。让学生动脑学学找找。教师则将学习的指挥棒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生字。在此过程中,更注重了学生实际掌握生字量,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脑识字给他们更多生字,提高识字量,给孩子们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机会。而对另一些孩子在人机交互中学到自己学会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收获,孩子同样高兴。电脑提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因材施教贴近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各有所得。④ 开展生字组词写句竞赛。

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的限制,对写字中出现错误共性的分析,仅限于教师举例讲评。缺少学生作业的直观分析。儿童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应善于找出学生的缺点,给予适当的评价,可以大大激发学习生字的兴趣。我校开展的生字竞赛、组词竞赛、写句竞赛,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学生们在竞赛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基于网络的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为实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障,为学生进行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了全新的学习环境。

1、导读激趣,初学全文

(1)通过网络系统发送多媒体CAI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现成的多媒体CAI光盘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从教师机上通过网络系统发送到学生机上,取得了录像、幻灯无法比拟的效果。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上课始,先让学生欣赏桂林一带奇丽的自然风光,电脑课件那绘声绘色的动态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随机进行教学,学生独立入境,情趣盎然。课堂中,对于一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如“漓江的水真静啊……”课件再现漓江水,让学生细细欣赏、静静感受,尽情领略祖国河山的秀美,达成目标。(2)采取人机对话,进行全文初学 ①细读课文,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计算机。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传统教学中全文初学这一环节的教学,往往是教师首先提出阅读思考题,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既定问题,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而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提供的信息之间发生冲突时,由于学生要全力完成教师所提问题,这种冲突则被淡化、忽略,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顺应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被人为地取消了。如上《三味书屋》时的做法是:首先,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计算机。学生在计算机上打出了各种问题:“三味书屋”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什么含义?“私塾”是什么?跟学校有什么区别?鲁迅先生为什么随便在书桌上刻字?……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即是对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反馈的过程,同时也为以后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培育了动机。这时,教师通过教师机轮流查看学习能力不一的学生在计算机上提出的问题,使下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又不影响每个学生的自主思考,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在很短时间内就可完成。但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教师就必须采取指名请学生以课堂发言的方式来实现,又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发言的学生面不会很广,教师因此难以全面把握各类学生对课文感知的程度;反之,如果让较多的学生发言,则无疑延长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②选择典型问题,组织开展教学。由于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些问题甚至是很幼稚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对于必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暂时“存疑”的方式;对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热键”的方式查询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包括课文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来处理;对于某些学生提出的贯穿全文、能够体现当前所学知识“主题”的问题,则利用网络技术传播到其他学生机上,组织初步的协商辩论,最后将学生达成的共识输入计算机,从而整体感知全文。

2、媒体设境,重点探究(1)理解词句

新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里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指导学生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雨中》一课,结尾有这样一句话:那一筐大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怎么理解这“亮晶晶的光芒”?我们在教学中以课件展示这一情景:姑娘目送着帮助她捡苹果的人渐渐远去,眼中闪动着泪光,从她眼中看去,苹果上闪动着光彩。学生体会到了姑娘此时的激动心情,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2)给课文列提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指导学生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逐步学会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列出该文章的写作提纲。

格式如下:

课题:

中心思想: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

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调整屏幕内容。日积月累,对于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很大帮助。(3)指导朗读,帮助积累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经常进行朗读、默读、背诵练习。多媒体网络系统独特的语音功能(通过话筒广播),能使学生与教师的朗读更为清晰、效果更为完善,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小镇的早晨》,运用课件将学生带入一个沐浴着晨光的宁静而又热闹的江南小镇,有声有景有情,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在一遍又一遍投入地朗读中,所有的难题都会感悟出来。熟读成诵,帮助积累。利用多媒体教室,使师生对话、生与生对话、人机对话以及运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更为快捷方便,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3、练习反馈,拓展思维

计算机多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题库,可以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综合测试,利用多媒体CAI光盘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思维空间。

(三)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水平。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命题、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往往是学生面对作文纸愁眉苦脸,茫然无措,缺乏表达的欲望,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淡起。基于网络的作文训练,目标是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从学生的作文心理过程出发,探索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时反馈学生习作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突现,是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有一位教师在一堂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观摩课上,先是出示作文题目,春游

。教师问学生:春天,同学们去哪些地方游玩?这个题目可怎么填写?学生发言踊跃,答案五花八门。春游楠溪江、春游雁荡山、春游江心屿、春游温州动物园……这样启发学生很好。然而教师把话题一转说:今天我们就写《春游西湖》。去过西湖吗?大多数学生回答去过。(兴致已颓然),但不少学生是暑假、寒假里去过的。教师管不了那么多,自己说了一大堆西湖的赞美词。然后用电脑播放西湖美景的视频片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边看边想:春天的西湖美在哪儿?看完了学生说不上什么。教师启发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湖水、树木、亭子、桥、船、山、游客等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把春天西湖的美景写出来。开始作文,学生在电脑中打字,显然很被动、很无奈、苦于无话可写。我们认为,学习是学生内部心理机制与外部信息有机结合的结果,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的只是教师适时的指导,恰当的点拨,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运用已有信息,通过认知、顿悟,理解去获取知识,去思考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尽量避免形式主义,实现形式和实质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基于网络进行作文教学的功效。

1、分层设置写作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既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各方面的能力。然而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多层面的,个别差异必然存在。教材规定的习作要求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而定,比较笼统。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对习作要求恰当处理。如《学写人物对话》,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设计了四个写作目标:(1)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2)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3)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自然。(4)自己从生活、学习中选择一个内容,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达到第3个目标所要求的。显然,这4个目标的难度是逐步提高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基础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能达到的目标,电脑会做出相应判断。选目标1,电脑显示:你很谦虚,相信你一定能达到目的;选目标2,电脑显示:你的目标定得恰当,细心一些,赶快动手写。选目标3,电脑显示:好样的!你是个自信的孩子,相信你一定得“优”。选目标4,电脑显示: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祝你成功!学生经过努力,达到超过了自行确立的学习目标时,他就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2、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资料库 有了明确的习作目标,学生可以围绕目标确立写作的素材,网络的优势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但是,五光十色、堆砌太多的资料,既容易迷乱、抑制学生的思维,又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笔者认为,必须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层次性的原则来设计。如《学写人物的对话》,在课堂上安排了四段对话录像:(1)一位小姑娘去商店买文具盒与营业员阿姨的对话:(2)两位同学一起看《故事大王》时的对话;(3)一位大嫂在农贸市场买菜时与蔬菜摊主的对话;(4)年轻的夫妻卖完了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摇着乌篷船回家的对话。这四段录像只出现画面,没有说话声,恰当地配以音乐。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在说些什么?然后自己选择一个内容写,也可以自己从生活积累中选择内容写,不作素材上的硬性规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写出神采各异的人物,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3、写作方式多样化

课堂四十分钟对于不同学生其学习效果不同。学生自身的作文技能有差异,文字输入速度有快慢,如果一刀切地要求学生一堂课完成整篇文章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可设计多样化、可选择的习作方式。如:课堂内只完成文章的重点段或其中某一个片断。也可以两位同学合作写一个相同的内容,先扮演不同角色表演对话,然后一起写。进行协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或可以师生合写,教师与一位学生建立合作学习伙伴(最好是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实现个别辅导。如教师写营业阿姨的语言,学生写小姑娘的话,教师示范于无声中提示了学生,学习习作中的错误教师可以及时指正。习作方式的多样化,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中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场面,创作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新、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的过程。

4、作文评改个别化

既然写作目标是分层次的,那么,目标作为评估的依据,在作文评改时也以学生是否实现了自定目标为主要标准,首先要求学生自我评价。这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自我检验,有助于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自主心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自己认为已经达到了写作目标,语句通顺,即可打“优”。教师可选择几位学生提问,为什么给自己打“优”或“良”。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肯定自己、批评自己从而发展自己。然后可安排了学生互评、互读同学的作文,依自己的标准给对方打成绩,同样展开讨论:为什么你给“优”或“良”“及格”等。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学生个别差异、促进同学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是很有价值的环节。教师在这方面,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差异评价。同样水平的作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成绩。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为作文评改提供了极为便捷高效的手段。教师可将任何一名学生的习作切换给所有学生,或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都面对同一篇习作。也可将教师机上的范文随时切换给一个、一组或全体学生。大大优化了作文批改的环节,提高了作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同学的文章中,他们对照自己、检查自己,找出差距,并且渐渐缩短差距。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使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得到最佳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优势已不需多言,其前景之光明,潜力之巨大是无可估量的。然而教学改革根本的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改革创新。计算机网络只是为新的教学思想的实现提供服务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致力于教学改革的跨世纪的教师,尤其要把握好这一点。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尊重学生,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

(一)对识字教学的思考

1、基于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记准字形

汉字中有许多字笔画难写易错的字,常使识别能力不强的低年级孩子混淆搞错。如“袜”字,孩子们很容易将“衤”写成“礻”,但通过认知码汉字拆分编码打字,若取“礻、末”两部件,编码为“sm”,根本打不出这个字,用它的正确编码“im”才能打出,加强了对该字正确偏旁的识记;再如“候”,学生书写时易漏掉中间的一竖,但若用认知码编码,“丨”是一个独立的代码,多次对该字正确编码输入后,学生在书写时便很少会再漏写,这样,无形中促使孩子准确地记住了字形。

2、基于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搞清笔顺

汉字的笔顺有其独特的稳定结构、方便书写的作用,虽然在生字的教学中,老师总会按照笔顺规则对生字的笔顺作再三的强调,但许多孩子还是会在实际书写时打乱顺序,随意书写,影响书写质量。而认知码的编码基本上是根据汉字的笔画、笔顺设计的。独体字的编码方法是:表音符+首笔画码+末笔画码。对独体字的编码,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笔顺:如“长”编码应该是“C86”,它的首笔是“丿”(代码为8),若把首笔当作“一”则编码为“C16”,在计算机上就打不出“长”了;合体字也是按部件的书写顺序编码的,如“断”字,书写顺序是“米、、斤”,编码为“mqj”,学生就不会错写为“、米、斤”了。

3、基于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发展思维

利用认知码输入法给汉字拆分、编码并快速输入计算机的过程,是一个密度、强度大的思维训练过程;再者,看打、听打、想打等等形式多样的汉字输入方式的训练,同样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想打,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对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4、基于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激发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识字教学时,孩子们可以进行汉字输入,联想扩词、用词造句,在人机交互中,学生们及时纠正学习中的失误,及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大增强。老师经常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汉字输入比赛,更激起了他们的参与竞争、检验自己的浓厚兴趣,因此,学生们一到电脑房上课,脸上总是溢满灿烂的、兴奋的神情。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计算机对识字教学的辅助,使更多的学生会更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二)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1、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巧创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促使教材、教师、学生三者水乳交融、情感互渗的课堂氛围。纵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内容包罗万旬:科技知识、自然风光、风云人物、童话寓言……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在。要认识、理解这些事物,对于这些阅历较浅、判断力欠佳又以无意注意占优势、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说,仅仅靠教师的语言、传统的看图学文和一般的媒体教学(投影片、录音机)来创设情境是不够的。课件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创设情境绝对是它的拿手好戏。它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原有认知,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的精神状态。如教学《秋天的果园》时,笔者根据城里的小学生一般都没见过真正的果园这一实际,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通过逼真的生活画面和优美动听的音乐,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凭借课文借助课件展示秋天的果园;树上挂满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葡萄架下挂着一串串的紫葡萄,人们正在快乐地劳动着,同时,配以轻松欢快的《丰收之歌》。城里的学生只见过水果店摆着的水果,当这一幅幅生动的丰收图跃入他们的眼帘时,他们不禁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惊叹声。接着将画面定格,并有意设问:“小朋友,你们惊叹些什么呀?”学生个个踊跃发言,抒发内心的感受,真正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2、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总体上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传统教学的做法: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尽管教学过程千姿百态,但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学生仍然跟着教师走;在方法上,我们总是习惯于没有多少启发性的“满堂问”,习惯于沿用缺少语言训练价值的纯课文内容分析。叶圣陶先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明确提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教师教,自己能阅读。”我们要牢记这一点,要真正指导学生去学习语文,让他动脑、动口、动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来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作业,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堪称典范。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课文语言规范,课文的词语丰富多彩,句式配合是灵活多样,修辞方式异彩纷呈……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思想美,规范美和艺术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感情,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是一条小河》课文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有的用词造句匠心独具,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学习“我跑过田野,看见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迎春花,我换上了一件鲜艳的花衣服”时,有学生质疑:句子中用的为什么是“换上”,而不是“穿上”?在有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老师没有马上肯定谁的意见,而是利用网络资源,领着学生一块儿去看了看文中第一小节所描绘的美景,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语言艺术美的理解。在全文的教学即将结束之时,老师又让学生当一回小河,和着配乐录像,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在明媚的春光里奔跑,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此时,课文语言的艺术美体验到了,语言规范美感悟到了,热爱春光、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也得到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

4、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该肯定,小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也是喜欢创造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课文语言,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课文《葡萄沟》时,让学生谈谈你学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就写“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好在什么地方,除了课文中讲的以外,还有哪些地方好呢?根据提供的“葡萄沟”网站,学生调出很多有关葡萄沟的优点,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5、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拓展课外知识

从学生认知活动的整体来看,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为此很多老师都十分注意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开放性的学习格局。计算机凭借其可以储存大容量信息的优势,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如教学《葡萄沟》后,任课老师收集了大量有关葡萄沟的知识,并下载了整个新疆葡萄沟的网站,让学生在网络上随意调用。这样,更丰富了他们对葡萄沟的了解,也更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再如《北京》、《江姐》、《我是一条小河》、《万里长城》、《学画》、《月亮姐姐的新伙伴》等课文都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将相应的课外知识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既可深化课文内容,又可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孩子们成为见多识广、强闻博记的一代。

(三)对作文教学的思考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的研究,我校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在总结过去的同时,也深深地思考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充满信心。

1、基于网络进行作文教学对教学观念的思考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装满”知识,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能力。静观我们的作文课堂,很多时候,老师还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作文的内容和技法,而忽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生在课堂中兴趣不浓。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就会克服这种毛病。

2、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对当前教学软件的现状思考

多年来,我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冷静地审视到,很多教学软件还是局限于为教师讲课服务,无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向交流,这就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王相东教授指出;目前,急需开发研制适应素质教育需要,能够符合教育教学特点,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科教师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的具有开发和灵活应用的多媒体工具型、资料型、百科全书型的软件。

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正是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资料、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而我们的教学课件也越来越往网络化发展。有人曾提出,“网络化教育”有可能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的新的“突破点”。

3、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基于教学观念及教学软件的限制,我们的四周普遍存在着的作文教学往往以多媒体的展示为主,以“教”为主。我们充分认识到,这种展示确实给教师的讲解提供了帮助,也提高了效率,但是,我们也似乎在思考着一些问题:其一,课件展示的资料是教师“灌”给学生的信息。其二,习作时,师生、生生交流面不广,也不及时,计算机的“习作版”往往成为“作文本”的替代品,学生往往是埋头“单干”,限制了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其三,评改时,学生的自主权得不到充分发挥。要修改或欣赏他人文章,总是以老师或推荐人的意见为大家的意见,修改指导、讲评一刀切,这无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没有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总之,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能充分运用网络的资源,上述的一些问题便可以随之慢慢解决,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以“学”为主,从而造就新世纪所需的人才。不过经费短缺是一大问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这样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才能大面积推广,才能朝更深的层次发展。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全国语文“四结合”课题组编写,2001.5

2、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1

4、《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浙江省小语“四结合”教改试验指导组编写,2000.12

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探索 篇5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作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着和亲密的伙伴,教师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真正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由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将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呢?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究者

我们需承认,目前的学校教育,学科课程仍是主要阵地,教室仍为主要空间,教材仍为主要载体。因此,立足课堂,深入钻研教材是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有人可能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些科学挂图,有什么好探究的呢?其实任何教学方式都带有探究的成分和性质,尤其对学生更是如此。重要的是让探究的精神走进课堂,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探索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有了探究、探索的眼光,任何载体都可以培养探究意识、锻炼探究能力,不一定非得另外寻找课题,不妨把探究的精神和方法结合在日常学习中更方便更有效。

1.创设直观性问题情景

苏霍姆林基说:“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和思维的力量,能给人带来情绪色彩,由于视听感觉和思维同时进行,学生形成了一种被成为情绪记忆的东西,在这种好心情下,没有理解不了的东西,没有记不住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插图、模型、录像、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景,形成直观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激发探究的欲望,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在教学《水面的秘密》时,我设置了量筒中水面形状的图片,制作了雨滴下落的Flash动画,立体感强且形象逼真、直观,再联系学生已熟悉的感性认识,填补了学生思维的空缺,求知欲立即被激发了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许多关于水的表面张力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

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中只向学生介绍成功的方法和途径,将会破坏学生对科学思维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发现过程,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错误,突破原有条件、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将错就错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学习《哪杯水多》时,教材呈现了三个形状、粗细、水面高低不同的容器,不少学生认为水面高的容器中水多,有的认为粗容器中含水多,而事实却不一定如此。再如《水温的变化》一课,学生对水温的变化规律有着多种看法。这时可试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分组讨论,暴露学生错误的思维过程,然后设计出探究验证的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展开交流和讨论。人类的学习活动一般认为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支配下,通过努力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 1 知识的过程,他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围绕体验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现象、规律,善于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医学领域、尖端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玩具里的科学”、“给文具分类”、“秋天里的动植物”、“岩石的用途”等教学内容非常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教师要超越材料和课时的束缚,设计玩具市场调查、秋天里动物的变化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现实、体验生活,学点“有用的科学”,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的科学”。

三、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健康、有益、互利的合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求得共同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没有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探究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该给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以前后4人合作学习(优生1人、中等生2人、学困生1人)一组为宜,坚持独立在前、合作在后、成果共享的程序,坚决杜绝优生当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现象。例如在“改变浮和沉”实验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合作探究:①、问题质疑:教师先简要指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组长认真组织组员展开讨论,做好记录形成小组意见。②、实验操作:每组自选探究项目,组长分好工,4人换轮,比赛哪些组做的既快又成功,这样分工明确,人人参与,热情高,凝聚力强。③、活动总结并展示:包括以上环节所出现的问题,组内分析要求组员既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看法;组间交流时,组长先代表本组发言,组员要大胆补充更正,甚至代表组长发言,教师鼓励学生想说就说,说不清楚的允许补充,说错了允许改正,不同见解的允许坚持,保留看法,必要时可按观点的不同设小小的辩论台,教师相机诱导,适当评价,师生共同总结出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

四、突破传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苏霍姆斯基在《让学生进行独立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一文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明者、研究者。”因此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应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明者、探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在某些领域拥有的信息量已超过老师,如学习“有趣的石头”和“风的形成”时,不少同学已通过其它途径接触到,教师可以先请他们讲,既可以模仿教师平日的新授方法,亦可自创教的形式,使其他同学学会这部分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也常常能开拓教师的思路,师生互补,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利用校园网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

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 篇6

关键词:网络,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活动

近年来, 计算机多媒体的普及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传统英语教学有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教材更新慢, 阅读资源有限, 学生阅读处于被动状态, 兴趣低, 互动性差。课堂上没有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没有丰富有趣的音频视频资料, 没有个性化学习的条件, 使得学生外语学习上并不能获得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教课手段的单一也让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方面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多媒体外语教学与传统的外语教学相比有着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它是信息社会所要求的培养具有高水平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它为高校英语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先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特点, 继而探讨任务型学习理论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 以及基于网络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以期有益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开展。

1 网络环境下大学阅读教学的特点

网络英语阅读教学比传统外语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 网上英语阅读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网上资源广泛, 类型多样, 内容全面, 很好地解决传统阅读教学中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 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 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 因而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网上资源检索快捷, 资源共享, 打破了传统课堂时空条件的限制。学生可通过网络, 与教师, 同学们进行在线交流。网上材料鲜活, 及时更新, 最新的相关报道可以使同学们真正领会到阅读的乐趣。有助于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增加社会文化背景,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网络教学可使学生利用生动、开放、丰富、、共享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学习阅读技巧与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促进阅读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要求制定计划, 主动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材料的变化而调整阅读学习策略, 网络课程形成性评价系统对自己的成效进行评价, 以便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调整下一阶段的阅读目标, 提高阅读能力, 达到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目的。

3) 培养学生基于任务的协作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网络环境的交互性给师生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开放交流环境。自由, 无拘束的网络交流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性, 大大地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 创造力。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用目标语进行讨论, 交流, 共同开展探究式学习, 培养探索能力。

2 阅读教学基本理论对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指导

1) 任务型学习理论根据任务型学习理论

语言的习得应当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任务来交代每次阅读的目标, 然后安排学生阅读, 思考或者讨论, 做出解决任务的构想, 最后由学生给出报告。同一语篇的任务应当是多时机, 多层次的, 应当由易到难, 由浅表性理解到综合性领会, 可以形成一个或多个任务构成的阶梯式任务链。[1]学生通过思考, 合作, 协商去完成任务, 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 顿悟和反省, 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认知策略, 培养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发挥自身的潜能。

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多媒体和Internet应用的迅猛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开始流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促进着。[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 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 ,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因此, 在网络化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为学生精心设计, 提供阅读资源外, 更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阅读指导。网络课堂的学习资源多采用非线性超文本方式组织, 这使得学生学习随意性很大。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 这样往往容易偏离教学目标, 造成网络迷航, 使学习过程最终失去教师的控制。因此, 加强网络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与控制, 是实施网络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指导不仅是对内容的讲解, 指的是引导他们如何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 包括在网上注册课程, 参加测试, 查看学习记录。教师也可在网上发布信息, 布置作业, 解答问题, 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对下一步的教学活动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拓展, 最终是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 基于网络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探讨网络环境的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 它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构建一个现代化网络学习平台, 包括内容资源管理区, 在线交流区, 考核管理区, 系统管理区。内容资源区里有学习资源库, 提供学生海量信息及具有时代气息的阅读内容, 是名副其实的网上图书馆。信息搜索迅速方便, 课程导航帮助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学习目标。在线交流区实现了师生之间, 同学之间自由互动, 答疑。在考核管理区, 系统管理区理, 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布置作业, 查询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从而调整教学方案, 使教学活动更好地服务学生。

1) 课前阅读 (pre-reading) 的模式设计——主题阅读。阅读前, 教师为学生设定明确的阅读主题, 要求学生上网搜寻与所学主题相关的网站及文章, 并把相关内容收藏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中。网络的使用可以让了解背景知识, 并和文章所学内容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好奇使阅读更有趣味, 帮助学生轻松进入课文阅读。同时, 形成学生阅读前的心理准备, 使学生产生阅读预测。比如利用网络平台 (如Blackboard, Moodle) , 在平台上设阅读区, 由教师精选与某一个主题相关的文字材料供学生选择性阅读。阅读材料经过系统整理, 根据阅读材料中的生词量注明难度级别。每一篇文章可设3-5个问题, 以提高学习者阅读的有效性。教学前网络阅读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与某个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创设阅读情境。因此, 所设计的任务一般有以下四个功能:建立和激活背景知识, 练习阅读技巧, 进行阅读理解学习, 帮助解决语言和动机问题。[3]

2) 课中阅读 (in-reading) 模式设计———在线讨论。这个阶段, 要求学生解决语言问题, 并对课文做透彻了解。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讨论区开展主题讨论。如教师指定全班共同阅读一篇文章, 比如一篇《促销汉堡的大学生》, 作者论证他反对大学生找兼职的观点, 因为作者认为大学生做兼职, 严重影响自身学业, 甚至影响学校教学质量, 大到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这么一个主题, 我们可以并网上发布问题, 再全班分组, 赞成的, 反对的, 组织同学们讨论,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发动同学们网上搜寻相关资料, 也可在BBS, QQ, MSN中与同学教师交流, 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发表在个人论坛里, , 进一步发展学生观点, 提高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教师再从文章大意、文章构思和写作目的等方面知道同学们学习和分析, 逐步深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章主旨。在此过程中, 同学们对语言问题有着一些误区, 尤其是词汇问题, 阅读材料难度往往高于教材, 同学们经常被所遇到的大量词汇多困扰, 他们便花大量时间处理生词, 结果收效甚微, 挫伤了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应对阅读策略进行必要的指导, 对阅读内容进行积极预测, 采用快读, 略读, 跳读, 寻读等阅读策略, 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 文章中心思想。提高学习的阅读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 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3) 课后 (post-reading) 模式设计———扩展阅读与作业。在阅读教学后, 让学生自主完成主题拓展式阅读。通过网络阅读前与网络阅读中的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者已对某个话题有了一定的见解。在此基础上, 通过在网络上布置阅读任务并撰写摘要 (summary) 、个人观点 (personal statement) 、理由 (reasons) 的形式使得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某个现实问题的理解, 积极建构话题知识, 形成自已的观点。在线阅读之后即完成作业的在线提交, 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流与沟通时间。

教师还可通过布置小组共建项目 (任务) (Moodle中的WIKI功能模块可实现该功能) ,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项基于拓展性阅读的任务。如创建一个美国奥巴马总统的信息库。该阅读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 该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学习者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主动探索, 积极交流, 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样, 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探索者, 以交互的, 相关的方式使用超文本链接, [4]因此培养了分析和综合能力。网络给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思维的安全环境, 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学习者在输出过程中, 会主动调动已学到的语言文字知识, 尽力表达自己的意思。[5]使他们有机会去锻炼正确的语言和表达, 通过书写帮助学习者检验目的语句法和词语的使用, 促进语言运用的内化。与口语讨论相比,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产生更多的语言输出, 有更多发展并提炼其评论的机会, 形成更精确更复杂的语言表达, 对学生写作有正面积极作用。

网络英语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平面素材转化为视频教学与网络教学形式, 为学生创造个性化, 自主化的学习环境。集知识性, 趣味性与可操作性于一体, 既有足够的语言输入, 也有互动性的练习, 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

4 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其独特性, 探讨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及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阅读前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 创设了阅读情境;阅读中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阅读技巧和综合阅读能力;阅读后的设计进一步巩固相关的语言知识, 扩展同学思路, 形成观点。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只有在网络环境下才能快速而有效地进行。以上是对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对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开展和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郑成功.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英语阅读教学[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6 (3) :405.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 [J].科学课, 2004 (2) :48-49.

[3]Papalia Anthony.Interaction of reader and text In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4]Kasper L F.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of content-based ESL instruction[M]//Kasper.Content-based col-lege instruction.London Lawrence Er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2000.

上一篇:两学一做部署动员会议下一篇:股份公司股东合作协议